时间:2022-05-16 02:1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住宅产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循环经济;住宅;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有效地拉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在全球资源空前紧张,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大环境下,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住宅产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住宅产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施工周期长;施工工艺落后、住宅部品的系列化产品不到20%;住宅产业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5(我国为15%);建筑节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等。
上述问题中最为紧迫的是我国的建筑能耗问题。住宅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巨大,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如果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准看齐,在不降低文明生活水准的前提下,根据我国住宅的物耗水平,住宅建筑至少还有节能30%~50%、节水15%~20%的潜力。因此,住宅业及其相关产业能不能切实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简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2循环经济与住宅产业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行为原则(简称3R原则),其中又以“减量化”为首要原则。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见图1。
图1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住宅产业化是指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以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住宅产业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住宅建筑标准化;二是住宅建筑工业化;三是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四是协作服务社会化。包括住宅基础技术体系、成套的住宅建筑体系技术、住宅部品集成化体系、住宅质量保障体系、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五项目标体系。联合国提出的“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是: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
3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住宅建设任务繁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和住房消费的上升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将大大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的需求将是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将十分繁重。根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7亿,我国城市化将以每年1~1.5%的速率发展,城市人口会达到849亿。城乡人均住宅将达到38M2(城镇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5M2,农村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40M2)。照此推算,从现在到2020年,累计需要新建住宅130亿M2。3.2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且这样的势头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住宅建设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巨大的,住宅的使用对环境的负荷也是相当大的(相关数据见前文)。可我国现有资源不可能长期支撑粗放的住宅建设生产方式,如果按目前住宅建设的资源和材料消耗水平发展,势必对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亦将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障碍。面对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途径,彻底改变目前的住宅建设落后的现状,走资源节约的道路,处理好我国人居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住宅产业是走资源循环型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载体。通过住宅建设的资源节约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人居与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3.3住宅产业化是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第二阶段是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期,重点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价格比;第三阶段是产业化发展的成熟期,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由此可见,利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是实现住宅建设低消耗、低污染,达到资源节约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住宅产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住宅建造达到资源节约,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
4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完善住宅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府管理和扶持: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住宅产业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组织政策、市场政策等,建立必要的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要求,研究制定住宅产业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技术发展纲要。同时,加强政府管理与扶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要建立基于市场的财税、信贷、保险等经济政策保障;建立基于市场为主的推进机制。
4.2加大科技投入,夯实技术基础:加强对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实行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做好“三个体系”工作,即完善住宅建筑标准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住宅成套技术体系、推进以住宅性能认定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二是研究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一代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加大对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及其成套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投入,尽快使其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提高住宅建造的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水平。
4.3开展住宅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住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将整个产业链建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使资源在一个循环的系统里充分共享,相关产业间协调运作,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用做另一个产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董秀英,韩仰君,赵燕.对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思考[J].城市,2005(3)
[2]赵金怀.基于循环经济的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张建利,谷岷.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06(2)
关键词:住宅部品;门窗;本土化;陕南传统民居;住宅产业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196
住宅的产业化的建造方式,是将建造过程不单单局限于某一部分,而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各部分的分工生产,为其他行业创造了生产条件。生产而成的住宅部品是独立于住宅之外的,不仅可以运用于新的住宅中,也可用于住宅的改造项目中,运用范围广泛。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住宅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部品体系都相对较为完善,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也比较高[1],所以,住宅部品是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先觉条件。
陕南传统民居作为陕西传统民居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整个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瑰宝,在走访中发现,现在所存留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同时,随着产业化住宅的发展,生硬的流水线设计、一成不变的部品研发,缺少人情化本土性特点的设计使得产业化住宅在中国多数只停留在保障住房方面。陕南传统民居门窗在其功能性、装饰性上蕴含着当地人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深刻体现了本土适应性的特点,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当代的美学中也一直作为案例典范。
1 陕南的本土特性
陕南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地名,而是对陕西秦岭山南部地区的一个统称,在区域上,自东向西依次为商洛、安康和汉中三个地区,被统称为陕南地区。陕南除了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的地形比较平坦,其余地区均为多山地貌,水系众多。平均气温在0°以上,整体气候温和湿润,降水量充沛。
明清以来,陕南作为全国重要的人口迁入地的汉水中上游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于我国一些南方地区,像是四川、湖北 、湖南 、广东 、江西等省,特别是湖北、四川两省是当时进入汉水中上游地区的移民主要来源地[2]。由于移民的文化,使得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与三秦文化在陕南地区产生了有机融合。
2 陕南传统民居门窗现状分析
陕南传统民居门窗现状。在传统民居中较为常见的窗有直棂窗、支摘窗、槛窗、横披窗、隔扇窗(长窗)、花窗、漏窗和天窗等。在陕南传统民居中又以直棂窗、槛窗、隔扇窗的使用最为普遍,以平开窗为主,格心图案的形式多样。陕南传统民居门的类型由外向内分为为入户大门、二道门(院门)、侧门、房门、后门等。不同位置上的门,在民居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上述的几种门不一定会完全在一个宅院中呈现出来。比如一进深的宅院则不会有院门、少有侧门,天井长深的天井类院落中,内侧就有多个进深的门。
3 陕南传统民居门窗对现代住宅门窗部品的启发分析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化社会进程,人们对于住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最基本的“分的开”,“住得下”的居住需求,向重视住宅质量、周边环境、居住条件的舒适性等方面转变,更加注意住宅的实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3]。需要通过合理的现代化设计,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舒适环境的空间,这也就是是陕南传统传统民居门窗部品产业化结构中需要发展的方向。
3.1 陕南传统民居门窗于集合住宅门窗的启发
在材料选取方面,陕南传统民居的门窗部品在材料的选择上主要选取当地的原生木材,等级形制较高的合院则选用高档珍贵的木材。木头温柔的机理和天然的色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由此可以给现代集合性住宅大门材质生硬、冰冷的质感给以启示,对提高居住者的归属感,满足居住舒适性的需求,给以户主感情的依托有显著的作用。
3.2 陕南传统民居门窗于独立住宅门窗的启发
现今陕南地区所保留下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清代民国时期的,其中的合院式住宅在建筑形式、功能和审美要求上与现在的独立住宅较为相似。在工业化生产的今天,像陕南传统民居门窗中常见的雕刻、绘画、装饰构件和材料都已属奢侈。独立式住宅更强调生活品质和居住者的社会地位,与陕南传统民居门窗在规格尺寸、装饰、色彩、材料等方面都彰显气派的目的相同,居住者在使用时的心理诉求也比较温和,因为陕南传统民居门窗对于现代的独立式住宅门窗的设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3.3 陕南传统民居门窗于小区公共空间围合的应用及影响
陕南传统民居中的门洞、窗洞和花窗,对住宅小区内的园林花园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小区中的公共空间,起着绿化和作为整个小区交流的平台作用,邻里之间的交流不只局限于从你家到我家,小区公共环境也承载了这一功能,室外的空间围合和限定是陕南传统民居门窗发挥其本土性特点的新载体,结合园林设计,充分发挥门窗对于通透性和私密性划分的功能,在室外休闲空间中让居住者享受开敞环境的同时也能实现局部隐私、间隔甚至防御的空间变化。
陕南传统民居门窗隔而不断的手法,窗棂粗细宽窄对于射如内部空间光线的控制,在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中起到了借鉴的功能,这种亲近自然有可以阻挡自然气候的影响,能提升使用者的舒适感。而陕南传统民居门窗的取材和营建方法无不体现了本土性原则,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更表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4 结论
住宅部品通用化是住宅产业化今后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陕南传统民居门窗本土性的研究,寻找其优秀经验,加之通过以现代技术、功能需求的改良,对陕南地区传统民居门窗部品进行研发。
参考文献:
[1]李国昌,王倩.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月刊),2014(01):192.
论文摘要:为了探究影响节能住宅推广的原因,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节能住宅的价格和时节能环保内涵的了解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节能住宅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将节能住宅推向市场,关键是要降低节能住宅的造价,并且要让购房者深入了解节能住宅带来的好处。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中住宅产业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供给日趋紧张,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这也是在城乡建设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
尽管与普通住宅相比,节能住宅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还有政府的大力提倡、专家和舆论的高声呼吁,然而节能住宅的推广最重要的是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本文将从消费者理性决策过程的分析入手,在影响消费者购房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找出造成节能住宅建设推进缓慢的关键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内涵及住宅业的发展现状
“节能省地型住宅”这一概念是我国从基本国情考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角度出发所提出的,其核心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与目前提倡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
住宅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十分显著。在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住宅投资占了总投资的绝大部分。资料显示,2006年前五个月住宅的投资额达3892.28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68.8%。住宅产业对资源的占用、能源的消耗、环境的负荷是相当大的。据统计,城市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
现阶段我国节能住宅建设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我国现有城乡住宅建筑总量约330亿平方米,而节能型住宅不足2%。这些现有住宅还在无节制地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比发达国家建筑能耗高2~3倍,这势必进一步加剧我国能源紧缺的矛盾。
从目前形势来看,一方面住宅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生态压力,继续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住宅建设,各个方面都将难以承受。为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发展节能降耗产品和节能省地型建筑,建设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在2006年上半年联合了(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部国家标准,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品质。
3理性消费决策对节能住宅推广的影响分析
尽管节能住宅呼声渐高,但一个现实的情况是,节能住宅的推广雷声大、雨点小,似乎不太被市场所接受,处境尴尬。那么,大多数消费者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节能住宅呢?
为了便于对购房行为进行分析,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育较为成熟的北京市为例,根据搜房(soufun.com )研究院2006年的(北京市最新购房需求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报告》对消费者购房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统计,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随机抽取样本近1000个,其中有效样本894个)。以下将用层次分析法(AHP )3,结合(报告》中消费者购房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对消费者购房的理性决策过程进行分析,揭示节能住宅推广的关键因素。
假设一消费者准备购买一套住房(A),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即普通住宅(C1)和节能型住宅(C2)。消费者通过对比发现两个方案只在造价和小区环境方面有所差别,其他如交通、地段、户型结构等条件基本相同,而消费者做出购房决策的过程是完全理性的。为了研究方便只选取影响购房因素中的前五个因素,即交通(B1)、地段(B2)、房屋价格(B3 ),小区环境(B4)、户型结构(B5)进行评价。影
响因素重要性的值=(1,2,3,4,5,6,7,8,9},即各因素间重要性程度为:1,相等;3,稍重要;5,重要;7,明显重要;9,绝对重要;2,4,6,8介于上述判断的中间值。各因素之间重要性程度大小就是(报告》中的排序,重要性程度值可以认为取决于选取某因素的人数分别占选取比其更重要的所有因素的人数的百分比(如果选取两因素的人数比较接近,说明重要程度相当;反之说明重要程度相差较大),具体数值按以下规则确定:
如选择价格因素的人数分别占选择交通和地段因素人数的66.37%和81.17%,则交通和地段相对于价格的重要性程度值分别为3和2。另外,设对于价格因素,普通住宅相对于节能住宅的重要性程度值为a;对于小区环境因素,节能住宅相对于普通住宅的重要性程度值为b(一般来说节能住宅价格比普通住宅高,环境优于普通住宅)。
在确定了各因素间重要性程度的值之后,构造判断矩阵:
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层次总排序的CR
4结论及对策
目前,节能住宅的推广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出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中央大力提倡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法规来积极推动;另一方面,节能型住宅的建设相对于整个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表现差强人意。因此,要让节能住宅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必须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节能住宅的价格和消费者对节能住宅优点的认识是大力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的两个关键因素。要想使消费者接受节能住宅,必须使a的值增加并同时减少匕的值,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具体对策包括:
第一,降低节能住宅开发成本
由于建造节能建筑的工艺与传统方法不同,设计和施工比普通建筑复杂,施工要求非常高,还要采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因此与普通建筑相比开发成本要高。一般来说,达到节能60%标准的建筑,节能住宅比普通住宅造价高出5%-7%,造成了节能住宅价格的水涨船高。因此,要降低节能住宅的价格就必须降低其开发成本。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促进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提倡和发展建筑专业化施工;加快形成节能省地型住宅产业链等。
第二,使消费者真正了解节能住宅带来的好处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深刻认识到节能住宅的优点和购买节能住宅的必要性,在购房时更多地考虑节能、环保的因素。由于目前大多数消费者的观念还不到位,加上绿色住宅存在超额成本、具有溢出价格,他们不愿多花费比普通住宅高5%-7%的价格来购买节能住宅。此外,绿色消费也往往意味着购房者必须放弃某些利益(如对舒适度的追求),而且绿色消费具有较强的利他性,环保效果缓慢4,这些都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其实,使用节能建筑可以大幅降低建筑的能耗、节约后期使用成本,从长期来看是划算的5。但由于没有亲身体验,消费者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必须要通过大力宣传让消费者真正了解节能住宅的优点和购买的必要性,强调节能住宅给购房者自身带来的益处。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新晨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绿色生态建筑;特点及性能;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s with a "gree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Its characteristic is light weight, foundation low cost, cover an area of an area small, high degree industrialization, appearance beautiful, construction period is shor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is good, the investment recycling fast, environment pollution relatively light and other advantages. Points out the structure and the use of technology, not only has good overall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hous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Gree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Features and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T2012-03(03)8016
钢结构住宅是以工厂化生产的H型钢梁、钢柱(包括H型钢柱、钢管柱、箱形柱、钢骨混凝土柱或圆、方或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为承重骨架,同时配以新型轻质的保温、隔热、高强墙体材料作为围护结构,并与功能配套的水暖电卫设备优化集成的节能和环保型住宅。同传统的砖混和混凝土结构住宅相比,钢结构住宅是一种更符合“绿色生态建筑”特征的结构形式。其优点突出,具有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
1轻钢结构住宅的特点及性能
1.1重量轻、抗震性能好
钢结构住宅是以工厂化生产的钢梁、钢柱为骨架,同时配以轻质墙板等新型材料作为维护结构和内隔墙建造而成。它与同面积的建筑楼层相比,钢结构住宅楼的重量可减轻近30%。由于轻钢结构住宅自重轻,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做桩基,可减少地基处理的费用。因属于柔性结构、自重轻,因而能有效地降低地震响应及灾害影响程度,有利于抗震。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区国家,在地震区建筑中应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可以大大减少地震灾害和人员伤亡。同时,由于钢材具有较强的延展性,能较好地消除地震波力,抗震性能好,尤其适用于高层建筑。
1.2占地面积小,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净使用面积大
钢结构住宅布局灵活,净使用面积大。利用H型钢优良的承载性能,可以灵活布置大开间、大柱距的建筑平面;非承重轻质墙体的设计为设计师和住户提供了根据不同用途灵活布置室内空间的可能;型钢构件接点构造简洁,在垂直方向可方便地布置跃层和错层体系,结构构件截面较小,相对于传统结构方案,其净使用面积提高5%~8%,得房率高。1.3工业化程度高,设计制造安装周期短
现代轻钢建筑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手段,可实现设计、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具有极高的效率和精确度,项目建设周期短与其他结构的相比可缩短工期1/2~1/3。这样将极大地减少投资融资成本,使业主或建筑开发商在享受回报上具备很大的优势.
1.4符合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钢结构配件制作工业预制化和机械化程度高,商品化程度高,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加工量。现场主要为安装作业,能减少施工用水、噪声、垃圾污染,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可大大缩短。钢结构在超出正常使用期限后的处理过程,无论是钢材还是与之相配套的建筑物品,都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和可降解性,适应现代环保要求。
2 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和主要构件
2.1结构体系
应用于多层钢结构住宅的体系可分为,冷弯薄壁型钢体系、纯钢框架体系、框架―支撑体系、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周围抗侧力体系等。
2.1.1 冷弯薄壁型钢体系
构件采用薄钢板冷弯成C形、Z形构件,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杆件间连接采用自攻螺丝。这种体系节点刚性不易保证,抗侧能力较差,一般只用于1~2层住宅或别墅。
2.1.2纯钢框架体系
目前,这种体系在多层钢结构住宅中应用最广,纯框架体系常用于4~8层住宅。纵横向都设成钢框架,门窗设置灵活,可提供较大的开间,便于用户二次设汁,以满足不同住户的各种生活需求。
2.1.3框架―支撑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焊接工字型梁柱组成,多数情况下,这种体系为横向承重,梁柱节点在横向上为刚性连接,纵向为铰接。因此,结构在纵向相当于排架,抗侧移刚度较低,需设置侧向支撑抵抗水平荷载,限制结构的水平变形。
2.1.4框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
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部分或全部代替钢支撑。就形成了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简)
体系。它适用于小高层住宅,一般将楼梯或电梯间设计成钢筋混凝土墙(筒),这样既有效地加强了建筑物的侧向刚度,又解决了楼梯间的防火问题。
2.2主要构件
钢结构住宅是以钢结构作为承重骨架,以轻质体材料作为内外墙,与功能配套的水暖电卫设备和部品优化集成的节能、环保型住宅钢结构住宅,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易于实现产业化,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2.2.1梁、柱
钢结构住宅结构一般设计为强柱弱梁形式,梁柱均取等截面形式。梁主要选用高频焊接和热轧H钢,它是工字钢的升级换代产品,具有抗弯性能好,翼缘宽,侧向刚度大,翼缘表面相互平行,构造方便等优点。我国目前采用的H钢梁大多为Q235和Q345钢,翼缘宽度为60~180mm。截面高度为100~800mm。钢结构住宅一般为大开间,框架柱在两个方向都承受较大的弯矩,同时应该考虑强柱弱梁的要求。目前广泛使用焊接H型钢或I字热轧钢截面。对于轴压比较大、双向弯矩接近、梁截面较高的框架柱,采用双轴等强的钢管柱或方钢管混凝土柱。
2.2.2楼板
楼板结构的选择至关重要,它除了将竖向荷载直接分配给墙柱外,更主要的作用是保证与抗侧力结构的空间协调作用。所以,楼板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并且与钢框架实现可靠连接,确保结构体系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另外,从抗震角度来看,还应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构造措施减轻楼板自重。同时楼板还要应该满足住宅功能的要求,如防颤动、隔音、隔热等。我国钢结构住宅的楼板,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传统做法。常用的楼盖结构有: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以及钢―混凝土叠合板,而以第一种最为常用。
2.2.3支撑体系
支撑分轴交支撑和近年发展起来的偏交支撑两种,前者耐震能力较差,后者在强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吸能、耗能性能,而且为门窗洞的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目前应用相对较少,建议在高烈度区首选偏交支撑方式。
2.2.4墙体围护结构
钢结构住宅的墙体围护结构,应采用具有自承重和抗冲击能力,并能保温、隔热、隔音、防火、防渗漏等多种功能的轻质墙体材料。目前,墙体主要分为自承重式和非自承重式两种,自承重墙体主要包括用于护结构的加气混凝土块、太空板、轻钢龙骨加强板等,以及用于内墙的轻混凝土板、石膏板、水泥刨花板、稻草板等。外挂的非自承重式的墙体材料主要有彩色压型钢板、彩色压型钢夹芯板、玻璃纤维增强外墙板等。采用非自承重式的墙体材料,需设置墙梁用以悬挂外同护结构。门窗洞口上下要布置墙梁,多采用C或Z型冷弯薄壁型钢,尺寸取决于跨度(刚架间距)和墙距(板跨)。
3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和建议
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钢结构住宅体系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制作,而与之相配套的墙体材料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它属绿色环保性建筑,可再生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若是在城市中采用钢结构住宅,因为其工厂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的优势,将能很好地解决城市市区,尤其是中心市区人口稠密交通繁忙、施工生产不便的问题。因此,钢结构住宅应该是城市住宅设计的主要方案之一,同时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前途。
4结语
综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与生活的方式也将不断更新与变化,对住宅总体质量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钢结构住宅具有环保、易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发展钢结构住宅不仅可加快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速度,还可提高住宅质量和人们的居住水准,钢结构住宅必将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工业化生产;混凝土叠合楼板;预应力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5-0190-03
钢结构住宅既能满足建筑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有利于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满足了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实现钢结构住宅的集约化和工厂化生产,加快钢结构住宅发展,首先须要解决影响钢结构住宅发展的结构体系问题,如楼板体系,使其达到标准化、系列化、批量化生产,进而促进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发展。
一、钢结构住宅楼板的形式
现阶段,钢结构住宅中常用的楼板体系主要有三种: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对其技术构成及优缺点分析如下:
(一)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
压型钢板作为浇注混凝土的永久性模板,并起到跨中受拉钢筋的作用。目前这种楼板在钢结构住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以下优点:(1)合理设计后,可不设施工模板,能实现多层同时施工作业,大大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
(2)压型钢板的凹槽内可铺设通讯、电力、通风、采暖等管线;(3)压型钢板和混凝土通过叠合面的构造形成整体,楼板整体性能好,刚度大。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缺点是:(1)压型钢板大都作为浇注混凝土永久性模板使用,没有发挥受拉钢筋的作用,造成了资源浪费;(2)由于压型钢板大都采用镀锌钢板,必须考虑镀锌钢板的锈蚀、防火问题,这将增加工程的造价;
(3)由于压型钢板呈波纹状,表面装饰需要采用吊顶,增加装修费用,同时还会降低楼层净高。
(二)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现浇整体混凝土楼盖是结构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楼板,也是设计及施工人员最为熟悉的一种结构形式。跨度一般为4~7m,板厚100~150mm。
具有以下优点:(1)刚度大,整体性好,连接可靠,延性好,抗震、抗冲击性能好;(2)设计、施工技术成熟;(3)和钢梁共同工作,形成组合梁,可减小梁截面的高度;(4)不受房间形状的限制,开洞方便,便于设备和管道的垂直铺设。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缺点是:(1)跨度和承载力有限。由于无法采用高强材料,非预应力钢筋的实心板楼盖适用的跨度有限,承载能力也不可能太大。(2)抗裂性能差。现浇楼盖的整体性虽然较好,但由于约束多,温差、收缩引起的内应力大,加上现场施工条件较差,在振捣不实、养护不周、拆模过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裂缝,严重的裂缝贯穿板厚,宽度超过1.5mm。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3)施工工艺复杂,工期长。现浇混凝土的施工,从支模、绑扎到浇筑、拆模、养护等工艺均在现场完成,工序复杂,施工周期长,使质量难以得到保证。(4)难以实现文明施工。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遗撒,现场大量的湿作业,噪音扰民以及大量模板的堆置,都不利于环境保护。(5)耗材多、自重大。由于非预应力现浇混凝土楼板采用低强度等级的钢筋及混凝土,材科用量较大,因而加大了结构自重。
(三)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
这是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一种楼板形式,底部安装预制底板,上部浇注混凝土,从而形成整体受力的状态。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优点为:(1)结构刚度大,整体性好,与现浇结构具有相近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2)抗裂性能好,因混凝土收缩、徐变产生的挠度小;(3)预制底板取代了模板,施工方便,缩短了工期;(4)可不用次梁,室内净空大;(5)预制底板工厂化生产质量稳定,符合规模生产及住宅产业化的方向。
预制混凝土叠合板的缺点是:(1)预制底板与钢梁的连接不易处理,协同工作性能有待提高;(2)预制底板之间的接缝处易出现裂缝;(3)仍存在一定量的现场湿作业。
(四)三种楼板的性能和经济性比较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和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三种楼板体系在现代钢结构住宅中都有所使用,其综合性能各有特点,性能比较见表1:
表1三种楼板体系的性能和经济性比较
楼板种类 压型钢板
组合楼板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
装配化 部分装配化 无 部分装配化
施工效率 大量现场湿作业但施工速度较快 大量现场湿作业施工效率低 大量现场湿作业但施工速度较快
刚度
(楼板等厚) 大 大 较大
吊顶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楼层净高
(楼板等厚) 较小 大 较大
防火与防腐 需要做防火
与防腐处理 不需要 不需要
造价 最贵 便宜 中
综上所述,同现浇组合楼板相比,叠合楼板可以在施工期间节约大量的模板,并可以多层同时施工,从而加快施工速度,大大缩短工期;同压型钢板的组合楼板相比,采用叠合楼板,楼层净空高度比较大,而且后期装修不需要安装吊顶,可以节约大量的钢材,除此之外,采用叠合楼板还能避开压型钢板防腐防锈的困难,减小栓钉焊接的难度,且耐久性增强。另外,二次现浇层的存在增强了叠合板组合楼板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综合分析比较可知,钢-混凝土叠合楼板体系是钢结构住宅楼板体系中较为理想的一种体系,在钢结构住宅中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发展趋势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有三种形式:普通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及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
(一)普通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
普通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由普通钢筋混凝土预制底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组成(如图1所示),尽管这种形式的混凝土叠合板设计简单,但是由于未采用预应力钢筋,为保证预制底板具有足够的抗弯刚度,预制底板的厚度通常较大,基本与现浇层部分等厚,这样就会增加叠合板的自重,减少楼层净高,同时相对于使用预应力钢筋,此种预制底板钢筋的使用量大,预制构件厚度大、自重大,预制底板的抗裂性差,从而阻碍了普通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在钢结构住宅中被广泛地应用。
(二)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如图2所示)采用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板作为底板,后浇混凝土形成的叠合板,其中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板是由具有优良锚固性能的高强低松驰的钢绞线、单根螺旋肋钢筋等,配以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制作而成,具有强度高、截面小、承载力大,不需要设置支撑等特点。尽管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有诸多结构优势,但由于其厚度通常较薄,刚度不足,计算挠度过大仍为限制其应用范围的瓶颈。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将原来单向受力叠合预制底板中的横向构造钢筋改为受力钢筋伸出板边,利用板侧拼缝及后浇层混凝土实现横向传力,变原来的单向受力状态为双向板,但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预制部分尺寸,使生产工业化和设计标准化程度有所降低,若采用单向叠合板,虽然其生产工业化设计标准化都较好,但由于按单向受力计算,跨度较大时,板厚增加较多,使该结构形式的优势减弱。另外,高效预应力预制构件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构件的端裂问题,反拱大且不均匀,刚度小,变形大等问题。还有,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还存在节点构造复杂,施工工序较多,施工现场钢筋的绑扎和锚固工作量较大等问题。
(三)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如图3所示)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薄板厚度范围为50~80mm)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组成,其特点是由于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中采用预应力钢筋,能有效地降低板厚,
限制裂缝开展,节省材料,经济和技术优势明显,且预制板表面仅需进行网状滚筒成型,即可满足叠合面的抗剪强度要求,满足预制板与现浇层共同工作的要求。这种形式的叠合板不仅性能优越,能够完全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而且设计简单,生产加工方便,易于实现预制板的产业化生产。
(四)三种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结构性能比较
对以上三种类型的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结构性能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见表2:
表2三种形式的叠合楼板的结构性能比较
楼板种类 普通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
钢筋用量 不节省 节省 节省
板厚(相同设计荷载) 较厚 薄 较薄
抗裂性能 差 好 好
承载力(相同板厚) 低 高 较高
工业化程度 高 低 高
由表2可知,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结构性能优势较为明显,且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能够推动钢结构住宅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有利于加快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应用。
三、结论
尽管预制预应力薄板叠合楼板的结构性能和经济性优势都较为突出,但我国目前的钢结构住宅中所采用的楼板体系主要还是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的应用则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叠合板系统中预制板的采用可能是影响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应用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汶川地震后,大多数人对预制板的使用心有余悸,对预制板在叠合楼板中的表现及预制预应力薄板叠合楼板与钢梁的协同工作性能有所顾虑,因此,应该对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板进行充分的研究,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用试验研究成果来说明问题,解除大家对预制板使用的担心,从而真正地推动预制预应力薄板叠合楼板在钢结构住宅工程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聂建国,余志武.钢――混凝土组合梁在我国的研究及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1999,32(2).
[2]赵玉成.多高层钢结构组合楼盖的现状及发展[J].四川建筑,2007,27(3).
[3]陈全,石永久,王元清,等.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楼盖在多层轻钢房屋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1,31(6).
[4]聂建国,陈必磊,陈戈,等.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3,33(12).
【关键词】钢结构;装配式; 住宅;优化
装配式住宅诞生于20世纪初期,这种建筑设计标准定型,构件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加工,现场采用螺栓、自攻螺钉等连接件和密封材料干式组装,无湿作业,施工安装便捷。近30年来在欧美等国家逐步发展起来。装配式住宅不仅改变了传统住宅的结构模式,而且完全替代了砖、混凝土、石材、木材,真正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从而大大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施工工期,这种方式已在国外得到了推广。为提高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我国的利用,本文对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从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思路及其优化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现状
1.1设计方法落后
传统式住宅设计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设计从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模数的确定、平面的定位方式、设计的指导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设计方案阶段,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没有区分,数模化、标准化的设计思想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施工图阶段,缺少对于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探讨,没有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阻碍了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1.2设计规范缺失
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在相关设计、施工标准等方面的规范文件缺失较多,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工法和安全规程还未建立,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装配式住宅发展,我国还比较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在很多地方还不兼容,使得装配式住宅在设计、审批、验收等方面无标准可依。这对于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大规模推广是一个障碍。
1.3部件发展滞后
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由于缺乏技术引导及自主创新,市场需求并没有达到产业化的程度。我国的相关产品功能性单一,工厂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还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标准的要求。目前,该技术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及标准参差不齐,不配套,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进行整合。
1.4环保节能意识落后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 95%属于高能耗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数亿吨,其中产生的污染物是引起雾霾的主要因素。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相对于传统的砖瓦建设材质具有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环保节能的钢材在整个钢结构住宅中的使用率很低,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环保节能的钢材利用率在10%左右,绝大部分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中使用的钢材仅仅是一般材质的钢材,在节能、环保、安全性能方面满足不了当前的需要。
2 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思路
2.1以建筑结构为主导,结构专业为辅助
钢结构住宅设计首先要遵循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以建筑结构为主导,结构专业为辅助。这是建筑设计的最重要原则,在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多地关注其现场板材裁截量、使用功能、节能环保以及建筑效果等。单纯突出钢结构而不考虑生活的舒适性,不能满足人文要求的钢结构住宅项目是没有市场的,必将影响钢结构住宅在我国的大量推广应用。
2.2户型设计标准化、定型化
目前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方面缺乏户型设计的标准化、定型化标准,大多住户住宅户型设计随意,规格多种多样,这样会导致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的不确定性,严重拖延整个工程的现场施工周期,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针对标准化生产的板材尺寸统一的特点,房间的深入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房间开间的尺寸满足模数制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异形板的使用量和现场版材裁截量,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周期。
2.3 厨卫设计标准化、定型化
住房的心脏是厨房和洗手间,由于内部管道多,功能复杂,在设计施工的时候往往是最耗时耗力的部分。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对于厨房、卫生间的设计执行标准化,定型化。尽可能减少异形板的使用量和现场板材裁剪,住宅设计一套标准化、定型化的程序,减少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影响,以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周期。
2.4 平面布置系列化、模块化和灵活化
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过程中,以住宅间、套型或单元为单位模块,以木块的多种拼接形式来适应总平面的布置变化。实现住宅平面功能的开放设计,充分发挥构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通用化应用、多样化组合的特点。
3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优化方案
3.1 建立功能需求明确、结构合理的住宅户型
一套功能需求明确的户型必须遵守,合理布局、动静分区、充分利用的原则,合理布局就是将特性相近的行为单元组合在一起,动静分区则是在行为单元组合中尽量避免相互干扰,充分利用则是充分利用房间空间面积。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房屋的柱梁方面数量要尽量少,节约钢材用量,设计并成功装配一套宜居舒适、布局合理、动静分区、洁污分区的优秀户型,
3.2 环保节能
“钢结构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贯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是当前城镇化建设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建筑结构体系。钢结构是典型的环保绿色建筑,仅垃圾排放量就比传统混凝土建筑减少约六成。因此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中广泛应用环保节能的钢材,可以满足环保、节能的要求。在具体户型中控制建筑体形系数、床墙比、减少外形的凹凸、大坡顶、入口设门斗等技术,可以很好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3.3 追求户型造型的美观
户型的美观是现代人对生活的追求,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作为一种先进的建筑方式,必须重视户型的美观。在具体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技巧,动静分开、公私分开、主次分开、干湿分开,重点对屋顶、檐口、入口雨棚顶、窗线条、腰线处理等方面的设计,有利于家具摆放,提高使用面积,也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3.4 钢结构设计安全性高
装配式住宅钢结构在安全性能方面,要保证结构的钢材、螺栓与螺钉、围护材料、粘接密封材料符合要求。楼盖、墙体和屋盖的结构构造与连接形式、紧固件的选用符合规定。防火性能方面,注意建筑构件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房屋长度、面积、间距、装修材料、管道及其包覆材料、构件内填充材料等方面。耐久性方面,要求钢结构件采用镀锌进行防护。住宅舒适性方面,楼面、外墙和屋面所采取的填充保温棉、喷射液体发泡材料或外贴泡沫隔热板材等保温与隔热措施,以及墙体、楼板和屋顶所采取吸音、隔声(消声)措施,住宅围护结构采取的防结露措施均要满足技术要求指标。
参考文献:
[1] 叶之皓.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现状及对策研究[D]. 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2012, 11-17
[2]卢俊凡, 王佳, 李玮蒙. 等.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发展和应用[J]. 城市住宅. 2014(6):23-26
[3] 陈以一, 王伟, 童乐为. 等.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J].住宅产业, 2012(12):15-18
多层轻型房屋钢结构住宅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快速发展的新型建筑体系,也是目前国内住宅研究和开发的方向。但是它的设计方法,结构体系,结构特点和常用经济指标不为设计者所熟悉,因此多层轻钢住宅示范楼的设计与施工是推广这种新型体系的最好方式。本文结合目前多层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历史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多层轻型房屋结构设计及应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轻钢住宅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轻型钢结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史,虽然起步并不晚,主要由于经济与技术、观念意识、设计技术规范的原因使得多层轻钢住宅的发展受到制约及限制,我国建筑中采用钢结构设计的比例还不到5%。
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钢结构住宅的政策指导和支持,钢结构住宅技术日益发展,已经具备了发展钢结构住宅的条件。由于采用“工厂化制造,现场安装”的施工方式,大大缩短了建筑周期,而且抗震性能好,免除了烧砖烧瓦对土地的破坏。
目前我国钢结构年产值约为600亿元,正以年均25%左右的幅度增长。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但钢材在建筑业的使用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多层轻钢住宅的优势
轻型钢结构住宅的建造技术是在北美式样木结构建造技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经过百年以上的发展,已形成了物理性能优异、空间和形体灵活、易于建造、形式多样的成熟建造体系。
过去我国大量开发的是以小开间砖混结构为主的住宅。这种住宅体系由于使用实心粘土砖,浪费土地资源,建筑物自重大,对抗震不利。另一方面,由于结构体系自身的限制,住宅平面布局多为封闭式的小开间,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居住模式的要求。
与传统住宅相比,多层轻钢住宅具有明显的特点与优势,日益受到重视。
多层轻钢结构住宅的优势有:
(一)自重轻,抗震性能好。
采用高效轻型薄壁型材,构件截面特性优良,相对承载力高,受力性能良好,整体刚度大,抗震性能好,可以大量节约材料,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基础,运输和安装费用。因此,对地震区,地质条件差和运输不便的地区,其优越性更为明显。
(二)外形美观,建筑造型简洁,丰富,构件截面尺寸小,净使用面积增加。
钢材强度高,可以提供较大的柱网布置;当考虑楼板的组合作用,使用组合梁或扁梁时,可以增加净高。这种开放式住宅既为建筑师提供设计的回旋余地,又为住户提供了灵活分隔室内空间的可能。
(三)供货迅速,安装方便,可以比混凝土结构至少缩短一半工期。
在当前贷款利率高的金融形式下,早投产,早回收投资,这对于降低工程总造价,增加投资效益幅度是十分重要的。
(四)干法施工,装备化程度高,建设快速,高效,质量有保证。
轻钢结构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低,建筑垃圾少,粉尘少,噪音低,具有很高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可循环性,因此是一种绿色环保结构。
三、我国轻钢结构住宅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轻钢结构住宅的建筑设计理念上,我国同国外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的轻钢结构建筑设计仍然执行现行的各种建筑规范,与混凝土建筑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建筑理念由于使用材料的特殊性,确有与混凝土不同的地方,进而使其建筑表现出多种差别。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钢结构住宅规范
我国的标准规范是针对几十年来大量使用的结构体系编制的, 轻钢结构住宅体系此前在我国属于技术空白, 所以不能满足我国现行强制性规范的某些条文不足为奇。我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程》基本上不考虑用厚度2毫米以下的钢材制作主要承重构件, 对于国外大量采用的壁厚0.8~1.6 毫米的镀锌轻钢龙骨承重体系, 我们既缺乏对其受力状况和结构安全性、耐久性的理论分析, 也缺乏相关的实验数据, 这就使得轻钢住宅的结构设计在我国寻找不到有针对性的规范作为依据。这种与国内规范不衔接的状况, 使轻钢结构住宅项目无论在工程报建阶段还是在工程验收阶段, 都会遇到数不尽的障碍与麻烦。
(二)设计观念落后
混凝土建筑的设计都是按着先建筑设计后结构设计的理念进行设计,而轻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材料和先进的设计软件,得以使设计程序实现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即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同时完成。目前,国外轻钢结构企业都是遵循这样一条理念,而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仍执行混凝土建筑设计的原则。建筑设计按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方式进行设计,在结构设计的时候一方面很难完整地表现其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轻钢结构建筑特有的建筑特色。
(三)建筑保温和节能问题
钢材传热系数大, 热量散失快, 且易形成冷桥, 因此保温节能是轻钢结构住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轻钢结构住宅保温有外保温和内保温两种做法。外保温做法是在墙柱间填充玻璃纤维, 在墙外侧再贴一层保温材料, 有效隔断了通过墙柱至外墙板的热桥; 内保温层是指外墙内表面层加入内部松软的保温层, 再罩一层纸面石膏板、其他板材或做上抹面, 形成硬质面层。墙体的保温性能会大大加强。阻止了室内的大量热能向室外散发, 从而起到了节约热能的作用。
(四) 建筑防火问题
钢材不耐火, 轻钢结构住宅要进抗火设计及防火措施保护。目前常用的防火措施有四种: (1) 防火涂料法。(2)隔离法。(3) 实心包裹法。(4) 膨胀漆覆盖法。抗火极限最高达2h。对于轻钢住宅结构最关键的问题是防火技术的应用, 工程中常用作法是: 在墙的两侧与楼盖的天花处贴防火石膏板, 对于普通防火墙和分户墙用2514mm 石膏板保护, 以达到1 个小时的防火要求, 另外在墙体墙柱间与楼盖搁栅间填充的玻璃纤维对于防火与热传递也起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五)建筑隔音问题
建筑隔音问题已经成为业主关注的重点, 声音传播分为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两种形式。《民用建筑隔音规范》要求: 建筑隔音最低标准为40 分贝。轻钢住宅中, 采用内外墙及楼盖搁栅间填充玻璃棉, 阻止空气传播; 在分户墙用二道墙柱构成带有中间空隙的二道墙体; 对于固定吊顶石膏板的小龙骨, 用带有小切槽的弹性构造措施减少楼层间的固体声传播。
四、对目前轻钢结构住宅应用的一些思考
(一)应有计划地建造一批试验工程, 以便引进该项生产技术
如果没有一定的建造量, 就不可能编制完成我们自己的轻钢结构技术规范,在中国使这项技术成熟起来就成为一句空话。虽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强调必须执行强制性规范, 但是技术标准和规范就其性质来说, 永远都是落后于技术自身的发展的。因此, 在国内规范不完善时, 建造试验工程不仅是应当的, 而且是必须的。
(二)应编制相应的轻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和规范
由于与国外标准体系、技术环境的差异, 甚至标准管理方式和部门分工的不同, 都使这项工作在我国具有相当的难度,根据建设部技术标准编制工作计划,目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在组织各有关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编制行业技术标准《低层轻钢结构住宅技术要求》, 这项标准后, 将结束轻钢结构住宅在我国无技术标准可依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的轻钢结构住宅尚处于发展阶段,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但产业化、技术集成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符合国家发展轻钢结构住宅, 建设“百年住宅”, 实现小康社会的住宅的目标要求,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钢结构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由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一统天下的格局将被打破,从事钢结构制造、施工企业将前景非常宽阔。
关键词:家居产业链;成品房;整合
本文所讨论的家居产业链是指与家庭居住直接相关的行业及其衍生行业的链状集合,其主要链条环节包括住宅开发建造、住宅装饰、装饰建材与部品供应、装饰设计与研发、施工安装队、家具、家电、家居配饰、家居服务等,其形态关系如图1所示。
从可以看出,“住宅开发建造-住宅装饰-家居配饰”等子链条表现为纵向的供应链,而“建材部品-住宅装饰-设计研发”等子链条表现为横向的协作链,这些纵向和横向链条组成的链状集合形成产业链。在此链状结构中,上游住宅开发建造环节将住宅“毛坯房”提供给中游住宅装饰企业,中游各环节通过相互协作完成住宅装饰装修过程,再将完成基本装修的半成品提供给下游的家具家电、家居配饰等进行完善,最终交付给消费者一个完全满足使用功能的“家”。产业链的整合模式从两个维度可划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我国家居产业链的整合包含了上述所有模式。
以住宅开发企业为主体的整合模式职称论文
2002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引导和鼓励新建商品住宅一次装修到位,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装修房。
成品房模式是以上游住宅开发建造企业为主体,整合中下游相关企业资源协作生产,将原本由消费者零散完成的手工作坊式的个体装修过程集合起来,代以集团化采购、工厂化大批量专业生产、一体化装配施工和系统化的全过程管理,最终实现“建造装修一体化”,提供给消费者“拎包即住”的住房成品为目的的一种产业链整合模式。成品房模式是家居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其实质是以住宅开发企业为龙头,对下游企业施加纵向约束,使之接受一体化的合约,以实现纵向的产业利润最大化。
成品房整合模式中的关键是解决一体化的问题:首先是一体化设计,成品房的设计应当将建筑、结构、节能、设备、装饰装修甚至后期配饰进行整体通盘考虑,以设计标准化为基础,在设计中着重于使用便于装配化作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部品,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其次,生产的一体化要解决材料部品的集团化购买、工厂化大批量专业生产、预组装及现场装配化施工等几个主要问题;最后,成品房建设项目的项目目标提升、项目周期延长、项目管理的外延和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要将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系统统筹分析,以实现涵盖项目全过程的真正的一体化管理。
以家装企业为主体的整合模式
许多家装企业在内部通过加强自主研发、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在外部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注重品牌建设等手段,对产业链中相关环节进行整合。
(一)对设计研发的横向整合
随着装饰企业业务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其原有设计部门渐趋臃肿而不便管理,企业负担加重,这使得内部原有的设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拆分出来,同产业链中与之相对应的设计研发企业、设计工作室等环节融合重组,逐渐建立起内部市场和规模相对较小的自主或半自主经营部门。
为某装饰企业通过内部整合与拆分形成的设计组织机构。装饰企业首先以原有设计人员为核心,组建自己的设计管理团队,以业务量为支撑,以设计师责任制为关键,各层级之间以合同明确“责权利”的划分,并采用接收挂靠、联合院校开辟设计基地的形式整合市场设计资源。通过这种整合,企业以有限的人员进行设计管理,既增大了设计业务量,又能够有效的控制设计质量,同时减轻了企业负担;设计师则拥有更大的权限、空间和利益驱动进行设计组织管理,积极性倍增;而基层设计人员则根据市场需要优胜劣汰,保证了新鲜血液的流动置换。从自身来说,企业通过拆分变内部分工为市场分工,有效控制了成本;从外部市场来说,企业通过整合实现了各环节的优化和重组,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位置,为规模扩张提供了保障。
(二)对装饰建材部品的横向整合
这种整合模式是指装饰企业通过并购或与材料部品商形成战略联盟的方式,在自身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将诸如板材、陶瓷、洁具、吊顶、涂料、门窗、橱柜、灯具、家具乃至家电等家居材料部品集成在一起,向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装饰企业与材料部品供应商的联合能够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某一行业的市场波动所带来的较大的影响和损失。从家装企业的角度来说,整合的实质是加强对产业链中相邻企业的约束以提高自身的集中度,扩大市场势力,从而增加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力,最终获得垄断利润。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有:首先是企业在选择品牌时应当注重该品牌核心的价值与自身的契合程度,不应仅着眼于外在的、容易量化的因素;其次是企业应当坚持自身长期的发展战略,增强与相应建材部品企业合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第三是尽快升级建立在契约式或人际关系程度上的初级合作,建立起注重优势资源互补和渗透的深度合作;最后是企业在整合过程应当注重自身主业的技术开发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控制扩张规模,避免与拥有绝对物流优势的装饰建材超市直接竞争。
以装饰建材部品为主体的整合模式
(一)部品专业整合模式
部品专业整合是以某一专业为主体,内部整合部品相关的其它环节,纵向整合设计、施工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综合集成销售,满足消费者对于某一家居部品使用要求的整合模式。以厨房部品为例,原来消费者为了满足使用需求,需面对橱柜设计与施工、水电管线铺设、五金配件安装、厨用家电购买等多个互有影响又交叉作业的环节,这些环节原由消费者自身和装饰公司共同完成,其质量、成本和工期都不易控制。通过整合,厨卫部品中的某个环节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将其他环节整合起来统一管理、打包出售,以分户设计定做取代原家装设计的部分内容,以工厂加工和上门安装替换原由装饰企业承担的施工业务,变市场分工为内部分工,降低了成本、加快了进度、保证了质量。企业将产业链中相邻环节的资源整合己用,各方优势叠加,实现了整体最大效益。
(二)装饰建材超市整合模式
建材超市是从国外进入到国内的市场业态,其利用其强大的物流和终端优势整合着产业链中的其它环节。建材超市的整合模式可以归纳为“建材连锁超市+装潢服务中心”的服务方式,如图3所示。建材超市首先在中游横向整合建材部品供应企业进行大批量集中采购和现代化统一管理,以确保供货规模、价格优势和材料质量;同时以此为基础,整合中游装饰企业、纵向整合下游配送和施工资源,最终成立自己的家装公司,构建“购装合一”的服务平台。这一平台将专门化装饰设计、一站式选购建材、统一配送、装配化施工和售后服务一体化运作,既明晰了装修流程,又使得材料价格和装修费用实现了透明化,因此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呈迅猛发展之势。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家居产业链的整合应当是建立在生产方式工业化变革基础上的整合;是伴随着产业链各环节专业化细分的整合;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整合,这是我国家居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建筑;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生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关键词 生态建筑;现状;问题;对策
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生态工程研究范围十分宽泛,涉及到农业生态、生态城镇建设、废水处理及再利用等许多领域,生态建筑属于其中一大重要分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籍著名建筑师保罗•索勒尔将生态学与建筑学有机结合,提出生态建筑学概念。
1.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研究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继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环境保护日益引起国人关注,并广泛开展环保运动,以促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1994年,根据当时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政府颁布实施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提出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1996年,国家环保局一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另一方面提出了以治理淮河、海河、辽河为重点工作的“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同年及1998年,“绿色建筑体系研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分别被纳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课题项目;2000年国家出台《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理念;同年,《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是实施;《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这是我国首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旨在促进住宅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建筑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对生态建筑的认识不够准确,国内外对生态建筑的定义有所差异,但都是以实际自然环境为主要依据,综合生态及建筑学相关理论,对建筑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予以合理协调及安排,以实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但我国关于生态建筑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人将生态建筑与建筑物周边绿化等同;有的则认为生态建筑就是建筑物节能;还有的认为建筑物平面保留日后重新规划就符合生态建筑要求等,这些都只认识到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不够深入;2)忽视了农村生态建筑的研究,当前我国关于生态建筑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对农村生态建筑缺乏系统且深入的研究;3)生态建筑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纸面,实践不足,我国关于生态建筑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但在工程实践模式以及环境效果测试分析等方面还很少涉及。
2.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发展及完善对策
2.1 发展思路
1)因地制宜。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城市的发展就需要对空间予以充分有效利用,构建地下、地面、空中相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在实现对环境效益利用的最大化的同时,尽可能将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生态建筑设计追求与环境互选、共生以及共同发展,这就需要从各地的实际地形状况出发,结合周边环境及气候特征,实现因地制宜;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原则在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尽量将更多的自然元素带给使用者。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要在生态化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为以后赢取更大更广泛的发展空间。生态建筑要以向使用者提供品质上乘的居住空间以及建筑环境为最终目的,要尽可能的促进建筑功能不断走向合理化,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搭建交流的桥梁。
2.2 完善对策
1)从宏观方面讲,进行城市规划要以生态原则为依据,在熟悉城市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开展土地利用及开发规划,并注意维持城市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特别是在空间利用形式、强度以及功能性等方面要与自然系统相适应;2)在微观方面,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要勇于创新;3)促进生态建筑领域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及支持,当前我国已经制定实施了节能法、大气污染防止法、建筑节能管理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对生态建筑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今后要加强立法力度,确保建筑设计方面生态策略的采用实现有法可依,对生态建筑设计予以规范,推动生态建筑进一步发展。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进步,生态理念将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筑设计生态化将会成为今后发展的潮流。生态建筑以人为中心,在建筑设计中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践行关心人及尊重人的宗旨,融入了全球范围内已经达成共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此同时,还为城市及建筑设计提供了一项新选择。随着生态建筑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建筑科学技术的内容也会随之越来越丰富,建筑业将更具艺术性气息,建筑领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李伟. 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技术与人文精神――昆明世博社区生态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2002,06(01).
[2] 颜政纲. 论制约生态建筑发展的“症结”. 江西师范大学,2010,06(01).
朱国平
(盐城市现代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江苏盐城 224000)
【摘要】在我国,虽然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
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增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
对居住地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对居住地质量的要求,
更体现在人们对居住地房屋的美观上。所以,在我国许多的地区,
居住地产项目规划对建筑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产生了一些影
响,本研究就对这些内容加以研究。
【关键词】居住地产项目规划;建筑设计;相互影响
前言:居住地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其源头可
以延伸到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这一时期,由于国情
的影响,我国的居住地产业还没有完全成型。而在建国之后,计划
经济体制的实施又导致了商品住宅的规模逐渐变小,发展也停滞不
前,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统一、低标准特点的单元式集合住宅或者工
人新村等。20 世纪的80 年代,改革开发推行之后,市场经济体制
的确立,使得我国居住地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进而加深了其对建筑
设计的影响。
1. 我国居住地产项目简介
1.1 我国居住地产项目发展历程
我国居住地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的时期可以大体上划分为5
个,即1840-1949 年的萌芽时期;后到改革
开放以前处于的休眠时期;1978 改革开放至1991 年的酝酿时期;
1992 至1997 年的起步时期;1998 年房改后至今的迅速发展时期。
这五个不同时期的居住地产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前后却也有着紧
密的联系。《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
知》是我国在1998 年颁布的房产政策。该政策的颁布正式提出了
终止实物住房分配的办法而改为私人购房,使得住房商品的市场化
改革得以实现。
1.2 我国内地居住地产的产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居住地产的规划建设模式还处于摸索中,大多是集团
购房模式延续,虽然已经在建筑设计中开始引入一些市场的概念,
还是不能在居住地产的规划上立刻成熟起来。该时期,最明显的一
个例子就是北京望京新城的建设,由于该居住地产在规划时没有考
虑到交通规划和环境规划的影响,出现了停车位不够,环境差的结
果,最后又不得不对该居住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改。
第二阶段时期的居住地产项目规划对居住地产的规划、建筑的
设计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新的需求,主要利用的是经验借鉴的方式进
行建筑设计,例如,聘请境外居住地规划师、建筑设计师以及一些
园林设计公司的人员共同参与居住地产项目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中。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居住地的绿化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
注重了建筑景观的设计,并实现了大型地下停车场所的建立,同时
在居住地产项目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封闭式物业管理的模式,在居住
地产中设有多种会所。该阶段的规划缺点是:居住地产的规划仍比
较粗放,在项目策划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比如,很多营销策划
只是对产品的概念性炒作。
第三阶段的居住地产项目更加注重对客户和市场的细分。现代
居住地产项目的设计要从规划、景观、户型和配套设施等全方位满
足客户的居住需求。科学的策划理论知识已经用于居住地产实际的
策划中,这种策划多是营销策划,因此缺点是项目策划体系的整体
性认识还不够。其结果是居住地产项目在完成规划之后不容易实际
操作,因此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不行。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建设部的领导曾经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
省地型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规划设计水平。
2. 目前我国居住地产项目规划面临的社会环境
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们对居住地产业的需求,如今,我国居
住地产项目在规划中面临的主要社会环境是:人口激增后的居住需
求;土地资源和能源的紧缺;逐年攀升的地价;巨量的综合社会投
入和惊人的浪费(产业性浪费、规划性浪费、商业性浪费、设计性
浪费);地产商的分化带来的要求。
3. 建筑设计概述
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师对建筑设计理念的诠释,习惯于依赖
建筑模型或者是建筑的平面设计图。所以自然而然的为了更好的诠
释建筑设计的要点,就会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建筑模型和建筑平
面设计图的设计上。与建筑设计师相同,居住地产项目规划师也习
惯于用模型和平面图来诠释规划的精髓。
平面图和模型虽然能够很好的展现建筑设计师对居住地建筑的
设计理念,但其缺点是只是居住地建筑二维空间的体现,即使这样,
建筑设计是也能根据这些条件,创造出立体的实物。
4. 我国居住地产项目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我国居住地产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不
能脱离的,居住地产项目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建筑设计
的要求又反过来影响着项目规划的内容。
4.1 居住地选择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居住地的选择和确定是对居住地进行建筑设计的基础,也是居
住地产项目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此对居住地场地的设计,
不仅要考虑到居住地的周边环境会对建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要
考虑到居住地的建筑设计究竟符合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如:要考虑
到居住地场地选择周边的建筑情况、周边的交通设施如何、周边的
绿化情况怎样。这些都对建筑设计造成着直接的影响。
4.2 明确居住地产项目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居住地在真正是建设之前,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居住地的业主或
其他负责单位先确定该居住地产项目的主题,并由规划设计师在规
划中明确大致的建设用地面积。建筑设计师会通过规划书中的设计
要求对建筑进行重新的规划设计,当然,在重新设计的过程中,建
筑设计师要听从业主或负责人的设计要求以及在相应的地基条件上
进行设计工作。这对建筑设计有着根本的影响。所以建筑设计师在
进行设计工作之前要进行具体的规划并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
4.3 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居住地建筑在初始的项目规划书中要做好许多的内容,会对建
筑设计造成一定影响的有以下几种,即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对用地
范围的控制、对用地强度的控制、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中
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以及建筑的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
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对用地性质的规划是指要时项目在规定的用地范围内实施建筑
施工;对用地范围的表示可以用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通
过对建设场地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调查来完成该建
筑项目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比如可以依据周边环境其他居住地内容
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的最小值来完成本项目的规划;在
基地允许的范围内建造建筑物的区域。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决定了未来居住地产的发展,所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建筑技术的提高,人们会对居住地提出更高的设
计要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人们对居住地的要求会
越来越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撰写居住地产
项目规划书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并实际考察这一点。
结语:总而言之,房地产项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最基本
的设计标准,根据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以场地设计作为基础作业,充分结合居住地周边的环境条件,
最好把居住地产业项目的规划在设计中与周围自然融为一体,即在
建筑设计中不单单注意居住地产业项目规划对建筑整体美的需求,
更要注意居住地产业本身应该具有的功能性特点。在满足以上两点
设计的基础上,再以创新的设计来突出建筑的风格造型,传承居住
地的历史文脉。
参考文献
[1] 叶啸,《现代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J],中
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年第10 期
[2] 王晶,《我国居住地产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流程研究》,天
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年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