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四年级家长会

小学四年级家长会

时间:2022-04-07 09:12: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四年级家长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四年级家长会

第1篇

尊敬的家长们:

大家好。作为一个刚毕业出来的新老师,今天能和家长们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我感到很光荣,也感到责任的重大。全班50多位同学,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要想把他们教育好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会给广大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下面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今年刚毕业,姓邱,教英语学科,任我们四(一)班的班主任老师。今天大家能来参加这次家长会,可见我们家长对孩子都是十分重视的。家长会是我们学校与各位家长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学习表现的主要途径。它是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桥梁,也是我们教师锻炼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的特殊的场所,更是课件下载[*]并不怎么好。这里尤其是男同学,由于我们班的男生特别多,全班36个同学22个是男生,班级的风气,纪律都十分的不佳。甚至有好几个男同学经常令我头痛,经常犯错误,学习态度也不好,字写的是乱七八糟。以上我所提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和你们的家长共同联合,孩子的好习惯才会慢慢的养成。这对于他今后升入更高的学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进入四年级,首先让孩子们感觉到如今不是低年级的孩子了,无论是胜,生理,心理都必须逐渐走向成熟,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有了变化,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磨合,尽快适应高年级的学习生活。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由原先的"扶"到逐渐"放",这是正确的。但"放"不是完全的放,而是有"放"也有收,对于依赖性较强的同学还需不断的叮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我就拿语文课为例来讲,低年级的时候呢我们主要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拼音,生字,词语读几遍,抄几遍,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肯下功夫肯记一般不成问题。但是,现在可能就有点不同了课件下载[*]师偶尔没布置作业,学生自己也有好多好多的作业等着去完成,如可以预习老师没讲过的内容,也可以复习老师已经讲过的知识。因为以上改变,所以会出现一部分同学求知欲增强,对知识追求,因此成绩越来越好,或者有明显进步。而有一部分同学出现惰性,怕辛苦,不愿意思考。也有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不协调,当然这类学生想把成绩搞上去就相对会累一点。

第2篇

朋友的儿子托尼在德国的一所实验中学上六年级。德国的教育体系是小学四年制,五年级就开始算是中学了。

德国的中学种类分为:第一类:文理中学,是为将来上大学做准备的中学。第二类:实验中学,学生们在10年级毕业后,就去职业学校读专科。第三类:普通中学,普通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成为做粗重活儿的工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托尼小学四年级时的考试卷,卷面成绩都在1分2分之间。德国的分数制是6分制,1分是最高最好,6分是最差最低,按照这个卷面成绩,托尼应该去文理中学(相当于国内的重点中学),他怎么会去了实验中学呢?于是,我问托尼的母亲:“托尼的成绩这么好,为什么不去文理中学?”托尼的母亲莞尔一笑,说:“卷面成绩是1分2分,可成绩单上的成绩却是3分4分。”噢!我很吃惊,于是就问:“怎么会是这样?为什么?”托尼的母亲耸耸肩,撇撇嘴说:“老师说托尼上课没有举手发言,这个举手发言在德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托尼没有举手发言,所以无法得到好成绩,也就只能去实验中学了!”

我女儿同学的姐姐索菲,是一个文静内向的小姑娘,她会弹钢琴,也会跳舞,就是不爱多说话,考试成绩也在1―3分,如果按这个卷面成绩的话,索菲是可以去重点中学的,可又是因为上课没有举手发言,老师只给了3分4分,所以索菲也去了实验中学。我问索菲的父母:“像索菲这样成绩的好孩子去实验中学读书,你们不觉得可惜吗?”索菲的父母回答说:“可惜嘛肯定是有一点的,可是,德国的教育体制中对积极参与课堂发言有这个要求,即便我们让索菲去重点中学,也会因为不积极参与课堂举手发言的问题,而被淘汰。”

也就是这么巧,在女儿四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师也提到了她课堂上举手发言少的问题,并且说: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半,另一半就是课堂积极参与举手发言的成绩。这下我们可感到束手无策了,学习成绩可以在家监督指导,但课堂举手发言,我们是山高皇帝远,管不着呢!

看样子,德国人也看重成绩,特别是小学四年级成绩单上的成绩,往往能决定孩子们的终身。所以在德国有“孩子10岁定终身”的说法。

我当然不想危言耸听,也有孩子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突破了他们在四年级时的选择,可是,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没能突破这个选择。

虽然说在德国任何一种选择都被认为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承认人的差异性,人生道路的多元化。但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渴望,渴望被承认。

所以,在学校就有孩子在考试成绩面前流泪的,尽管这个成绩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老师从来不会当众宣布成绩,更没有班级成绩排行榜,可他们还是哭了。

由此看来,成绩在德国孩子们的心中还是很重要的。

老师说:“你女儿的成绩不错,是在可争取的范围之内,如果她能多举手发言的话,那么,她的成绩就上一个台阶了,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争取一下呢?”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做什么,老师倒是有可为的呀。于是,我非常小心地问老师:“我不知道在德国可不可以这样,我以前在中国的时候,老师也可以点名让孩子来锻炼发言的。”

听到这话,老师像触电一样,抬起双手说:“我们可不这样做,举手发言本身就是一个自愿的行为,如果孩子还没有准备,还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迫他发言,孩子上课的时候思想会紧张,怕被老师抽到发言而不能专心学习,那么,这样的强迫发言是得不偿失的。我倒是有一个小窍门,让孩子每天用一张小纸条记录自己的举手次数,举手一次画一道杠,成功得到发言画一个星。试试看,这个方法很有效的。”

按照老师的方法,我让女儿在学校里这样做,回来问她,她却说:“这样做太烦人了,分散了我学习的注意力,整天想的都是记录举手画杠杠,不好!”

于是,我不让孩子再画杠杠了,而是每天在上学前,首先祝愿女儿在学校玩得愉快,然后提醒她不要忘了举手发言。

回来后,我问女儿:“在学校玩得愉快吗?”

女儿回答:“愉快极了!”

我再问:“举手发言了吗?”

女儿回答:“举手发言了。”

我又问:“成功了吗?”

第3篇

消逝的优点很多,他的缺点也同样多。

消逝成绩很优秀,语文第六单元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了86分,他却轻而易举考了99分。他下棋的时候讲话很大声,震得整个教室嗡嗡作响,似乎整个尚德楼都听得见。他写的字漂亮得就像打印出来的一样,每次开家长会,向老师都迫不及待地把他写的字贴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好让来开会的家长全部欣赏到。每个家长看见他写的字后都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恨不得把它当做是自己儿子写的。妈妈说我写的字象狗爪子扒出来的一样,叫我好好学习他,我非常嫉妒消逝,简直不让我们这些写字难看的人活。我对他非常不满,凭什么他能写好,我为什么不能。可是我却是个写字极其懒惰的人,不肯练字。

气死我了,幸好他好景不长,他上课纪律差,成绩开始下降了。有一次他被选为我们组的组长,第一次、第二次他还能好好地收作业,可到了第三次就不收了,把向老师气坏了,说:“消逝虽然成绩很优秀,能自己完成作业,可是他为什么就不能把同学的作业交上来给老师批改呢?算了,把他组长撤掉算了。”还有一次,赵老师上数学课,发现消逝在讲笑话,赵老师罚他站到教室后面去,慢慢的,他头上的光环没有了,消逝的朋友从此变少了,这就是消逝不幸的经历。

慢慢的,消逝没有原先那么优秀了,谦虚了很多,声音也小了很多。我却更喜欢他了,因为我已经不再嫉妒他了。

广西桂林七星区穿山小学四年级:肥达

第4篇

典型事件:【典型事件:媒体报道了一名十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因拒绝家长为他报考的兴趣班,而遭到母亲打骂,向警察求救的新闻。关于娃娃课外学习的问题让家长也感到迷惑:其他孩子都在上兴趣班,自己的娃娃不愿上怎么办?是让宝宝没有压力自由发展?还是抱着技多不压身的观点,让他跟上同龄孩子培养兴趣的步伐上兴趣班,可能让孩子对学习毫无兴趣。】

沈嘉柯:暑假九月结束,新学期开始,我们很有必要检讨下,为什么家长热衷,孩子痛苦。兴趣班这个东西,其实好多是家长自以为的兴趣,小孩子其实没兴趣。

朱文波:其实曾有很多家长曾咨询我,孩子厌学了怎么办?我是觉得,孩子厌学的问题多年来就存在,而且属于当下孩子们的群体性问题,而厌学的根本原因很多时候就是从孩子四、五岁时的“被学习”开始。

现在的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很多就被强制学习小学课程,被强制学习钢琴、舞蹈等。一旦被强制,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就被彻底的颠覆,孩子的心理开始惧怕讨厌甚至憎恶所有要求他学习的东西,道理很简单――这违背孩子的天性。

我接触过的很多厌学的孩子都是天资聪颖,他们缺失的就是简单的快乐学习的土壤,乃至于最后缺失了人生的快乐。甚至可以说,那些暑期“被学习”的孩子是带有先天焦虑的人群,焦虑产生的原因则是来自家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教育理念。

沈嘉柯:兴趣班其实也与人生的竞争挂钩,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是变相的,没有试卷的考试。也是家长恐慌落后,转移给孩子的。你有没有同感,最忧心忡忡害怕的,是家长?

朱文波:对,孩子不上兴趣班,家长会很害怕!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周围每个同龄孩子似乎都“自觉”好学,唯独他们的孩子对这些不感兴趣。很多家长并没有试着去发现孩子,去读懂孩子。家长命令式的要求孩子学这学那非常简单,而给孩子们一点时间,更多地变点花样,陪他们玩一会,逗他们开心一下,把学习隐藏在游戏活动中,很多家长却做不到。

孩子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家长也要找到自己孩子的发育节奏和学习节奏。一些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没有完成的愿望加到孩子身上。事实上,孩子和家长生活的生态环境不一样了,不要用家长的成长经历再套在孩子身上。

沈嘉柯:说起这个,有一个流传广泛、人人伤心的神存在,叫“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你怎么看呢?

朱文波:别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此外,当说教失去作用时,别顽固地坚持重复无用的方式,不妨先平静自己的情绪,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孩子永远比不过家长的顽固,他们在叛逆、不学习的外表下,其实都特别脆弱,或者是对家长深深地失望。

第5篇

【关键词】 家庭结构;家庭精神环境;个性特征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观念的更新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家庭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占主导地位的家庭结构由原来的主干家庭(孩子+父母亲+祖辈)转变为核心家庭(孩子+父母亲),随着离婚率的逐年增加,单亲家庭(孩子+父亲或母亲)的比率也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逐渐增多,单亲家庭越来越受到关注[1-6],而对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的研究少见。本文探索不同结构的家庭精神环境特征、父母与儿童的个性特征及其相关性, 为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以市区和周边三个县为整群分层抽样对象。市内按四个行政区,每个区随机抽取民办和公办幼儿园各1所、市教育局直管小学和区直管小学各1所、完全中学和省示范初中各1所;三县区随机抽取幼儿园各1所、乡镇中心小学各1所、非中心小学各2所(其中五年制小学1所)、初中各1所、完全中学共2所。共抽取11所幼儿园、17所小学、13所中学,在抽样的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共抽取173个班级,再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测查年龄为3-16岁的学生家庭。入组标准:父母受教育程度至少一人达小学毕业以上,均无智力低下及其他精神障碍、严重残疾。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7225套,回收有效答卷6573套。其中市区4085例,占62.1%;三县2488例,占37.9%。核心家庭4411例,占67.1%;主干家庭1859例,占28.3%;单亲家庭303例,占4.6%。向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发放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3802份,回收有效问卷3754份,其中男生1798例,女生1956例。

1.2 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养育方式。

1.2.2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CV)[7]

该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亲密度(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情感表达(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矛盾性(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独立性(家庭成员自尊、自信和自主的程度)、成功性(在学习和工作中追求成功的程度)、知识性(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娱乐性(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道德宗教观(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组织性(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控制性(使用固定的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1.2.3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和儿童版)[ 8]

均由88个问题组成,包含4个维度: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或社会幼稚水平(L) 。P分高表示受试者冷漠、孤僻、敌意、残忍、好攻击、无是非感,P分低表示正常;E分高表示性格外向,E分低表示内向;N分高表示情绪不稳定,N分低表示情绪稳定;L分高表示掩饰或朴实遵从社会习俗、道德规范,L分低表示无明显掩饰或社会行为幼稚。

1.3 测量方法 于2004年5月至2005年2月,在抽样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在会上说明测查的意义、填写表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由父亲或母亲填写家庭环境量表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有效答卷6573套;由父亲和/或母亲填写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有效答卷中来自父亲4693份,来自母亲4787份,其中2907个家庭中父母双方均参加了测试;召开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班会,由学生填写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有效答卷3754份。

1.4 统计方法 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由于大部分家庭父母只有一方参加了测试,少部分家庭父母双方参加了测试。因此父母及儿童的样本量不齐同,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则将分析的两组数据划齐。

2 结果

2.1 三种不同家庭结构的家庭精神环境特征的比较

表1显示不同家庭结构的家庭环境除独立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因子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单亲家庭的亲密度、 成功性、道德宗教观因子分均低于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其情感表达、知识性得分低于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的矛盾性得分高于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的情感表达、矛盾性得分高于主干家庭。

2.2 三种不同结构的家庭中父亲个性差异比较

表2显示单亲家庭中父亲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但掩饰性或社会幼稚水平分低于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父亲的神经质分高于主干家庭;主干家庭父亲的内外向分高于核心家庭。

2.3三种不同结构的家庭中母亲个性差异比较

表3显示单亲家庭中母亲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均高于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三种不同结构家庭中母亲的内外向和掩饰性差异无显著性。

2.4 三种不同结构的家庭中儿童个性差异比较

表4显示单亲家庭中儿童的神经质分高于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但掩饰性或社会幼稚水平分低于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儿童的得分。三种不同结构家庭中儿童的精神质和内外向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2.5 家庭精神环境、父母个性与儿童个性的回归分析

以儿童4个人格维度为因变量,以家庭结构、家庭精神环境10个因子、父母4个人格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5显示:儿童精神质与家庭的矛盾性显著正相关;儿童的神经质及掩饰性分别与父母的神经质、掩饰性正相关。而儿童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和掩饰性与家庭结构无明显相关(β分别为0.024、-0.005、0.043、-0.032)。

3 讨论

3.1 三种不同家庭结构的家庭精神环境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在家庭精神环境诸多因素中,反映良好家庭环境因素的亲密度、 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的得分明显降低,而反映不良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得分明显升高。与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支持的程度较低,情感表达不直接、不坦率,在学习和工作中追求成功的动机不强,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不高,对伦理、道德重视不够,而矛盾冲突则较多。表明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的精神环境优于单亲家庭。

通常人们认为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矛盾冲突较多,但本研究结果却显示:主干家庭矛盾冲突少于核心家庭,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1)本研究对象以中小学生家庭为主,其家庭成员都已经历了多年的磨合期,一些矛盾冲突多的主干家庭早已解体为核心家庭,而能维持主干家庭结构的大多是矛盾冲突较少的家庭;(2)主干家庭矛盾较多的集中在婆媳关系上,而一般公媳矛盾、岳父母与女婿的矛盾相对较少,但本文未统计当代的主干家庭中的祖辈是否是外祖父母的比例增大,所以有待进一步研究;(3)本研究结果显示了与核心家庭相比主干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不够直接、不够坦率,说明主干家庭成员可能善于控制冲动,说话委婉,这对缓解矛盾、维护主干家庭结构起到一定的作用。

3.2 三种不同结构家庭中父母及儿童个性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结构家庭的父母及儿童个性特征差异有显著性。单亲家庭中的父母个性比核心家庭及主干家庭中的父母冷漠、孤僻、敌意、好攻击、是非感差,情绪不稳定。主干家庭中的父亲个性比核心家庭的父亲外向,善于人际交往,情绪较稳定,不易暴躁发脾气,这对缓解家庭矛盾、维持主干家庭结构有一定影响,这与主干家庭矛盾性得分低相一致。与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儿童情绪不够稳定、易出现冲动行为。提示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父母及儿童的个性均优于单亲家庭父母及儿童的个性,主干家庭的父亲个性优于核心家庭。有学者认为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9]。是由于主干家庭父母个性特征而维持了主干家庭的存在,还是由于主干家庭的存在而改变了父母个性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的单亲家庭82.8%属离异家庭,是双亲个性问题引发了离异,还是离异导致父母个性的变化,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父亲在答卷中掩饰程度明显低于主干家庭,这可能与其长期仅和孩子生活在两人的家庭里受到的约束较少,不需要掩饰有关。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掩饰程度低于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这是与遗传有关,还是后天受父母的言行影响所致,还是与其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里,无法得到父母双方的呵护和教育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家庭精神环境、父母个性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赵芳萍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的孩子能够理解他人、关爱他人,性格较为外向,和大多数人相处融洽,情绪稳定。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比较淡漠的家庭的孩子比较自我中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性格较为孤僻 [4]。本研究结果显示矛盾冲突多的家庭,其儿童较冷漠、孤僻、敌意、残忍、好攻击、是非感差;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则较热情、合群、关心他人。父母情绪稳定、不善于掩饰,其孩子亦如此,反之亦然。

李学容研究发现家庭缺损只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诱因,真正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是监护者面对家庭缺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教养方式等[5]。

赵冬菊认为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特定遗传潜质的决定性作用外,后天的环境影响也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儿童的生活范围较小,早期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父母 [6]。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结构的形式并不直接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但是家庭精神环境和父母的个性特征对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本研究结果证实单亲家庭儿童情绪不稳定与其父/母的不良情绪密切相关,而不是家庭缺损所致的必然和直接的结果。提示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身的人格特征,单亲父亲/母亲在家庭缺损的环境中应尽快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改善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以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聂晶,张玲,张美彬.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4.

[2] 刘苓, 何思忠, 吴云.不同结构的单亲家庭特征及其儿童心理特征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15(1):68-70.

[3] 张志群,郭兰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5):598-599.

[4] 赵芳萍,马梁红,骆桂秀.1781名柳州市小学生个性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1):1033.

[5] 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8(2):80-82.

[6] 赵冬菊.儿童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5):340-341.

[7] 沈其杰,赵靖平,费立鹏.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34-142.

[8] 龚耀先.艾森克人格问卷. 湖南医学院 .1983.

第6篇

大多数家长尚未付诸行动

申万巴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家庭每月抚养孩子的费用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0%~30%,加上家庭其他开支,未来孩子教育费用与家庭现有资金之间存在较大缺口。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日益高涨的教育费用,70%的家长尚未实施子女教育金准备计划。

“10年来,我为孩子所花的教育费用不低于10万元。”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王女士把教育花费的主要支出归结于“择校费”。“上小学时,划地块分配的学校不是很好,我考虑给孩子找个好点的小学,托人花了近1万元,还交了3万元的赞助费。中学时给孩子报了数学和物理周末辅导班,每周还请家教帮孩子补3小时英语,每年用在辅导上的支出快接近2万元了。每月我们夫妻俩的收入加起来不到6000元,并不很宽裕。孩子上学这些年,我们耗费了大部分的积蓄,现在筹集孩子的大学费用有点力不从心。”

孩子即将上初中的刘女士向记者抱怨,现在小孩读书还真是读不起,挑个很一般的幼儿园,一个月的学费竟然要2500元左右,加上伙食、学杂费一个月要收3000多元,抵得上自己大半个月的工资。上完幼儿园进小学,托关系交了3万元择校费,每学期在校学习费用为350元,每月伙食费158元,上下学班车费每月300元。孩子报了英语、数学和作文辅导班,每学期费用500~800元不等。“6年小学下来,平均每年的费用1万元是不够的。”刘女士最近开始为孩子明年的小学升初中打听学校,不少热门初中透露的价码让她有点吃不消,学费、择校费、辅导费用……毋庸置疑,初中比小学的花销更大。

在国内某著名培训机构总部,记者对前来开家长会的50多名家长进行了随机采访,他们孩子的年龄为1~10岁。结果有45位家长表示,考虑过为子女的将来准备教育金,但真正采取行动的家长却只有16位,近60%的家长还没有有计划地储备教育资金。

教育金筹划宜早不宜迟

要估算大学教育费用,还要考虑到通胀,而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假设某4年制大学的费用是每年2.5万元,4年累计10万元,而孩子要在13年后开始上大学。如果通胀率或学费上涨速度是平均每年5%,则到孩子上大学时,面对的教育费用账单是约19万元,如果通胀率是6%,那这个数字将攀升到差不多22万元。许多家长看到这里或许会咋舌,其实不必慌张,解决天价高等教育费用的最好办法是尽早系统地制订积累教育金的计划。

来看两个耳熟能详的例子。A在孩子刚出生时即开始投资,每月仅投入100元,到孩子上大学时共持续了18年。B在孩子13岁上中学时才开始投资,每月投入300元,到孩子上大学时共持续了6年。甲乙两人最终的投资总额都是2.16万元(假设每年投资收益率都是8%),到孩子上大学时,甲的教育金总额会达到4.8万元,而乙的教育金总额则只是2.7万元。

这里只是以100元为例进行说明,一般家庭每月省出500~1000元应不是大问题,这样,投资的差距会更大。当然,筹划方法也是家长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尽管银行的教育储蓄有免税的好处,但因为通胀的威胁,把钱全存入银行积累,不是最佳方法。家长们还应考虑其他投资方式来实现稳步增值。

巧用理财手段减轻压力

目前比较适合做教育理财的金融产品主要有教育储蓄、基金定投、助学贷款、教育金保险和教育信托等几大类。

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的最大优势在于采用零存整取定期储蓄的方法,获取整存整取的存款利息,还可以免利息税。其最低起存金额为50元,最高为2万元,存期分为1年、3年和6年3个档次。1年期、3年期按整存整取定期计息,6年期按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计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储蓄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投资者范围比较小 只有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才能办理。按银行规定,支取教育储蓄款必须开具非义务教育的入学证明,否则不能享受利率优惠和免税政策。这样就将长达9年的义务教育费用排除在外。

规模非常小 教育储蓄的存款最高为2万元,肯定无法满足孩子教育金的准备。同时,还必须考虑存款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由于教育储蓄按开户日利率计息,如在升息前存人,且选择的存期太长,不能分享到升息的好处。

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类似于银行零存整取的基金理财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可平均投资成本,自动逢高减筹、逢低加码。在这种情况下,时间的长期复利效果就会凸显出来,可以让平时不在意的小钱在长期积累之后变成大钱。

采用基金定投储备教育金,不会给家庭的日常支出带来过大压力,又可获得复利优势。应选择过往业绩表现稳健的股票型基金,关注中长期排名而淡化短期排名。

教育金保险

教育金保险相当于将短时间急需的大笔资金分散开逐年储蓄,投资年限通常最高为18年。越早投保,家庭的缴费压力越小,领取的教育金越多。而购买越晚,由于投资年限短,保费就越高。

从理财的角度出发,教育金保险也不宜多买,适合孩子的需要就够了。因为保险金额越高,每年需要缴付的保费也就越多。总体来讲,保险产品主要是保障功能,如果只看其投资收益率,它甚至可能比不上教育储蓄。

第7篇

就这样不好不坏地上完了小学四年级,因为成绩总是不尽人意,每次考试总是班上最差的。无奈之下,校长跟吴老师还有其它老师们一起开会商议,决定先让向虎留个级,让他能跟得上其它同学们的学习,这样看他心底的阴影能不能排除一些。

据为他执教四年的吴老师后来总结这个孩子说:“其实,向虎的自尊心还是蛮强的,总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能跟上其它同学。或许是因为家庭条件的影响,父母常年累月不在身边,得不到半点关爱,看到身边的同学们都有一个温暖又温馨的家。虽然大部份都是跟他一样的留守儿童,但至少他(她)们都得到一丝家的温暖。

“而他,总是孤苦伶仃地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加上奶奶一字不识,只要听说向虎在学校有不听话的表现,奶奶不是老泪纵横,就是拉着他一顿暴打。爷爷这些年又一直瘫痪在床,也许就是这些给向虎的成长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如果让他留一级,成绩或多或少会有所好转,这样会让他从心底开心一些。”

2010年的9月1号,向虎原本应该跟着他的同班同学上五年级了,可他却继续留下来上四年级。跟他上一年级的时候一模一样,他是四年级全班最高的一名学生,也是年龄最大的一名同学。

四年级的班主任秦玉梅老师,是大同乡希望小学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骨干,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刚满三岁的儿子。在学校,她时刻以“做一名让领导省心,让家长放心的老师”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家里,她则用少得可怜的时间陪伴着儿子。有些时候,看着儿子跟她有些生分,她也暗自伤心,可一想到全班那么多的学生都没有父母陪在身边,想到班上那么多的同学需要她给予他(她)们的母爱,那一刻,她没感觉欠儿子什么,因为至少周末她能跟儿子团聚一起。

自从吴老师及李校长把向虎转交给她的时候,秦老师就发誓一定让这个孩子回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她一定会给向虎一个幸福快乐的心灵。其实,在她这个班,有80%的学生跟向虎一样都是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知道孩子们缺少的是亲情与关爱。

这些年,秦老师总是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关心、和耐心融化着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心怡是班上一名留守了十一年的留守儿童,这些年也是一直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可她的成绩却在秦老师耐心的指导下,一直名列前茅;谢文静也是一名留守在老家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一直在外工作,爷爷奶奶去世也早,他只能跟他唯一的姑姑姑父长大;龙丽绒同样也是一名留守孩子,跟着远在凉水村的外公外婆长大,还有贾红,游敏,王挥叔……等等,全班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同学有父母悉心呵护陪伴,其它都是孤苦伶仃的留守儿童。

这样一个留守儿童的班级,对于秦老师来说,在某些时候确实感到非常头痛。每次家长会,没有几个是爸爸妈妈来召开的,大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可每每看到孩子们眼底里流露出来的那丝期盼,看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却要承受着没有父爱母爱的孤单,秦老师又总是会不顾一切放下所有顾虑为孩子们嘘寒问暖,关心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就在向虎正式来上课的第一天,秦老师就跟班里所有同学们宣布:“同学们,向虎是一名家庭贫困的学生,爸爸妈妈这些年在外了无音信,爷爷瘫痪在床,奶奶因为身体一直不好,所以他的学习也一直跟不上。现在留级到我们这个班,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向虎同学的到来,希望大家要团结一致,用心关心他,爱护他,有空多多辅导他的学习,多多帮助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早日从困境中走出来。”

秦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向虎紧张得脸一下子红到了脖根,怯弱弱地坐在了位子上。坐好以后,同学们都纷纷为他投去了关爱的眼神。班长王挥叔走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嗨,向虎,有什么困难第一个跟我说,我会让同学们一起来帮助你的。”

秦老师也走到他的身边,亲切地对他说:“向虎,从今天开始,你就正式成为四年级一班的一名同学,希望你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多跟我跟其它老师交谈,在学习有什么不懂的多问老师及其它同学,相信你的成绩一定会如日方升地成长起来,秦老师更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奶奶还有我们大家对你的期望。”

向虎低着头坐在课桌前,眼睛却不由自主瞟向了这个让他陌生的教室,这个令他温暖的同学及老师,离开了吴老师的怀抱,他依然回到比以前更温暖的教室。没多大一会儿,他的课桌上堆满了同学送给他的礼物,第一次让这个一直默然不语的孩子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开班委会时,秦老师还特意为向虎设立了两个爱心小组,选拔她们班的学习委员向欣宇作为帮助他学习的大队长,选拔心怡为关心他生活的生活委员,文娱委员王楠跟他是同村,秦老师特别吩咐他每天必须跟向虎一起上下学,如果有同学在半路取笑或调戏他,让他就第一个告诉班长及学校的老师们,然后由老师处罚那些取笑他的同学。

每天早晨上课之前,秦老师总会用晨检的时间了解孩子们的出勤、卫生、学习、身体、思想,还特别多份心思跟两个爱心小组的同学们了解向虎的情况,问候他需不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一个月下来还时不时在学校开展一次大型的队会活动,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刚开始,向虎还是对秦老师有点陌生,不怎么爱说话,无论你怎样问他也只会摇摇头,然后默默地离开。秦老师看出了这个孩子存在一些心里的阴影,她第一次说服在城里工作的丈夫,把自己三岁的儿子放在他的爷爷奶奶身边,抽周末有空回去看看。余下的时间她完全放下心思来辅导,安慰向虎这个可怜的留守儿童。

第四周的周三,秦老师上完了课,独自一人步行到水田村去看望向虎。到他家的时候,秦老师眼帘出现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土屋,推开那一扇虚掩着的木门,发现向虎正靠在床沿边给爷爷喂药。猛一抬头,看见是秦老师来了,他吓得端着的药碗微微颤抖着,不知所措地盯着爷爷床前呕吐的一堆脏物。

“怎么了?向虎,爷爷好些了吗?别怕,我只是来看看你。”秦老师看着可怜兮兮的向虎,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个本应该快乐健康的孩子,却要遭受大人都无法承受着的苦。看着蜷缩成一团向虎的爷爷,秦老师更是揪心般地疼痛着。听吴老师说,向虎的爷爷就这样瘫痪在床接近二十年了,如今看到爷爷枯瘦如柴的身体,看着向虎那一丝落寞的眼神。秦老师静静地走到向虎跟前,抚摸着裂着口子的双手,疼爱的说:“虎子,你奶奶呢,奶奶去哪了?你吃饭了吗?”

任凭秦老师怎样想尽办法亲近他,任凭秦老师怎样跟他说话,可向虎还是咬紧牙关,低着眼帘望着地面,两只脚掌在地上来回搓动着,一句话也不敢说。

“虎子呀,这是不是你的老师呀?虎子,你怎么不说话呀,老师问你话呢?”躺在床上的爷爷躺在床上低声地头看着不知所措的孙子,可向虎还是不说话。

“您是向虎的爷爷吧?我是向虎的班主任秦老师,特意上您家来看看你们的,有什么困难我跟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帮你们想办法。其实这虎子还是蛮聪明的,只是心里可能有常人的孩子没有过的阴影,我们一起帮他渡过难关。爷爷,你放心养病,相信向虎日后一定会是个乖孩子,长大后等向虎赚钱一定会帮爷爷治好病。”说完,秦老师还塞给爷爷两百块钱在枕头底下。

后来,秦老师经常去他家看他,帮助他温习功课,每次去还会帮他带点牛奶,饼干,还会带给爷爷奶奶一些食用油,补品之类的礼品。在学校,其他老师跟校长也经常会找他聊天,问候他爷爷奶奶的情况,问他家里农活是否忙得过来?有没有什么缺的东西?刚开始向虎还是摇摇头,然后一句话也不说地就走开了。

从那以后,秦老师从不逼他说什么,只是无意中对向虎说了一句:“没关系的,向虎,你什么时候想说了再告诉我们,我们大家都等着你。”每次上活动课秦老师也有意识地去接近他,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还时不时为他竖起大拇指。

有一次秦老师突然发现,他望着她竟然“咯咯”地笑了,当时秦老师感觉象做梦一般,使劲揉了揉眼睛,看到向虎还是一脸微笑地看着她。那一刻,秦老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一步走到他的面前,搂着他,为他竖起了两个大拇指,然后摸摸他的头,昵爱地对他说:“向虎,乖孩子,你终于让秦老师等到了这一天。”与此同时,向虎也紧紧搂着秦老师,清脆地叫了一声“秦老师,我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放心吧,我会乖乖地学习。”虽然声音不大,虽然低得只有他自己才听得到,但是已经表明他开始在接受秦老师了。

后来,秦老师更有自信了,她想尽办法用她的真爱感动着一个个留守的孩子们,让他们那颗孤独、冰冷的心在爱的温暖下阵阵融化。有时秦老师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水田村参加娃娃团活动,拉着向虎的手,让他和其它的孩子融入一起,感受到生活带给他的快乐。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意识;父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投入;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3-0012-04

一、问题提出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个人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感知的主观评估,也就是对自己本身的认识[1]。儿童自我意识不仅影响认知能力[2]、学业成就[3],其发展也是人心理不断成熟的标志,对人的健康发展[4]、个性品质、性格塑造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

除了年龄、性别因素外,环境因素特别是父母有关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影响非常大,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心理和行为特征、亲子关系等。有研究表明,在自我意识的起源上,父母赋予孩子的,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将学习的,包括文化方面的情绪标签、表情互动以及规则、目标、标准等[5]。

自从20世纪70年代Lamb[6]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研究开始,父亲相关研究开始盛行。近两年,国内《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以父亲教育为主题的亲子互动节目的盛行,使父亲和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热点。

弗洛姆曾说,父亲虽然不能代表自然界,但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6]。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7]、内外控倾向[8]以及社会行为(攻击行为[9]、亲社会行为[10])有一定关系。有研究表明,父教的缺失c孩子的不安全感和较低的自我意识相关[11],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12]。以往关于缺少父亲教养投入对儿童自我意识影响的研究已发现,父亲教养方式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3-14],能预测父亲教养投入,但父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投入以及儿童自我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不确定。

综上,本研究探讨4~6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关注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以及父亲教养投入的可能的调节作用,试图阐明父亲教养方式对中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具体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择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大连市某小学四至六年级11个班级的学生及其父亲。父亲问卷共回收496份,学生的问卷共回收400份,父亲与学生匹配成功的问卷为365份。

(二)研究工具

1.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 self-concept Scale,PHCSS)是Piers和Harris(1969)编制,于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适用年龄在8到16岁,主要考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情况。该量表包括80道是非选择型题目,分6个分量表:躯体外貌与属性、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焦虑、幸福与满足和行为。量表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意识发展越好。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2.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简称EMBU)由C.Perris等人(1980)编制,用来评价父亲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以及所采取的态度。本研究采用的是岳冬梅[15]修订的中文版,它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维度,即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分别是1为“从不”,2为“偶尔”,3为“经常”,4为“总是”。该量表在国内外应用十分广泛。

3.父亲教养投入问卷

该量表由伍新春、刘畅、胡艳蕊[16]等人编制,问卷包括父亲教养投入的三个维度,即互动性(包括生活照顾、学业支持、情感交流、规则教导、休闲活动五个维度)、可及性(包括空间可及和心理可及两个维度)、责任性(包括榜样示范、父职成长、信息获得、教养支持、发展规划五个维度),共22个项目,56个题目。问卷采用4点计分,0分是“从不”,1分是“偶尔”,2分是“有时”,3分是“经常”,4分是“总是”。此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好。

(三)研究程序

学生和其家长各自独立完成问卷。其中,学生要完成儿童自我意识问卷和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亲要完成父亲教养投入问卷。所有问卷回收后进行匹配。

(四)数据处理

用SPSS 19.0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4~6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我们以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与外貌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六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进行3(年级:4年级、5年级、6年级)×2(性别:男、女)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行为方面,性别主效应显著,F(1,63)=6.09,p

(二)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教养投入、学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

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教养投入、学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意识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与自我意识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父亲教养投入与自我意识不存在相关关系。同时,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两个维度与父亲教养投入呈显著正相关。

(三)父亲教养方式和学生自我意识的关系:父亲投入的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之前的理论假设和相关分析,我们将父亲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学生的自我意识作为因变量,父亲的教养投入作为调节变量,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调节作用的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父亲教养方式和父亲教养投入放入第一层回归,然后将二者的乘积放入第二层回归,考察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我们将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逐一作为自变量,考察了父亲教养投入可能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只有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两个维度上出现了父亲投入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调节作用,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的结果表明,情感温暖对自我意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05,p0.05),父亲教养投入在自我意识与情感温暖的关系之间发挥调节作用(β自我意识- 情感温暖=0.142,p

表4的结果表明,惩罚严厉对自我意识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06,p0.05),父亲教养投入在自我意识与严厉惩罚的关系之间发挥调节作用(β自我意识- 严厉惩罚=-0.120,p

本研究的关注点是父亲教养投入如何调节父亲教养方式对学生自我意识影响,为此,将父亲教养投入总分前27%的学生归为高投入组,将父亲教养投入总分后27%的学生归为低投入组,其余为中投入组。

分别取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和严厉惩罚的 Z 分数为 0 和正负 1,绘制交互效应图。从图 1可以直观地看出父亲教养方式对自我意R的影响如何受到父亲教养投入的调节。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如图a)和严厉惩罚(如图b)的教养方式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大小可以看直线斜率,它衡量了情感温暖理解或严厉惩罚教养方式的变化与自我意识变化的关系。

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如图(a)所示,在父亲教养投入水平较低时,随着情感温暖理解的增加,自我意识上升幅度不明显(β低=0.15,t低=1.41,p低>0.05);当父亲投入为中等水平时,随着情感温暖理解的增加,自我意识的上升幅度有所增加(β中=0.28,t中=3.54,p中

在严厉惩罚方面如图(b)所示,在父亲教养投入水平较低时,随着严厉惩罚的增加,自我意识下降幅度不明显(β低=-0.14,t低=-1.34,p低>0.05);当父亲投入为中等水平时,随着严厉惩罚的增加,自我意识下降幅度有所增加(β低 =-0.29,t中=-3.66,p高

四、讨论分析

(一)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在小学四、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略有上升。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在小学四年级到五年级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逐步建立和发展,从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但是四、五年级的差别并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孩子的辩证思维逐步发展,促使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这一研究结果与韩进之和魏华忠[17]研究的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是一致的。

女生在行为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主要在于女生在学校中更倾向于安静,自我控制能力水平高于男生,而男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有更旺盛的精力,对于安静地坐在课堂中整堂听讲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他们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所以在小学老师的评价中,女生在行为上会得到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这直接导致男女生在行为上的自我评价会产生不同。

在合群方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四年级、六年级的合群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但四年级和六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四年级学生延续了三年级学生的乐群性,所以在合群方便的分数会比较高,当进入到五年级后,学生开始进入到青春前期,开始关注自我多一些,朋友的选择不再是一群人,而是选择与自己合得来的朋友,所以在合群上的分数会略有下降。到了六年级,学生开始面临毕业分离,老师家长会引导学生珍惜最后一年大家相处的时光,这些无形中会促进与彼此的友好相处。所以六年级学生的合群性又会呈上升趋势。

(二)父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投入与学生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投入与自我意识不存在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证明,父亲教养投入作为调节变量,在父亲教养方式和儿童自我意识的关系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而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呈负相关。而父亲教养投入考察的是父亲在教养中与子女的互动性、可及性和责任性三方面,多为生活和学习中各个方面的照顾、关心和教育,对父亲的自我成长和行为有一定的启示,与子女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不存在直接的相关。

研究表明,当父亲投入达到一定量的时候,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嘏理解与惩罚严厉能够分别显著从正、负两方向预测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这一结果表明,父亲对子女的教养投入越大,其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意识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明显。那些愿意为子女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父亲往往更注重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去养育孩子,他们的子女通常会表现得更宽容和大气,不斤斤计较,做事果敢,独立性强,不怕困难,有勇气;而对于父亲在教养投入上付出较少的家庭来说,其子女通常会呈现极端的现象,有的孩子会比较怯懦,不自信,而有的孩子却无视规则,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所以父亲教养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其教养方式,从而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发展起到调节作用。

五、教育建议

第一,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父亲在子女的教养过程中,要学会表达情感,经常与孩子一起谈心,或者用肢体来表达对孩子的喜爱与赞同,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那种深沉、踏实、有力的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很多困惑和问题。作为父亲要在孩子有进步时,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改变,从而拥有更多的勇气和信心继续向上发展;当孩子犯错误时,要能平心静气地指出孩子的不足,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父亲要能够尽量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当中,关心了解孩子生活与心灵的需要,做孩子贴心的朋友和精神的引领者。

第二,教育好孩子,才能有好孩子,莫要“成绩好就一好百好”。

好孩子的标准绝对不是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在学校中,性格良好、情绪稳定、沟通能力强的孩子在学习上通常表现优异;而反观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情绪容易激动的孩子,常常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而这些孩子通常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父亲在家庭教养中是缺失的。所以,好孩子与好成绩是相辅相成的。在家庭中,当父亲给予了孩子富足的爱和关怀时,哪怕在时间上不能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但会通过电话、书信、便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不一样的精神鼓励与支持。孩子只有先成为“好人”,才能成为“能人”。

第三,提高父亲教养的意识,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以家委会为纽带,促进家校合育,让父亲教养真正渗透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以往开家长会,母亲参与得较多,而极少能够看到父亲们的身影。现今,家长会中有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其中。班级家委会的会长由父亲来担任的现象也很普遍。种种迹象表明,父亲的教育意识在逐渐提高。家委会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联接和纽带作用。在学校运动会或者班级组织的集体外出活动,可以设立父亲参与的专项活动,让更多的父亲参与进来,让父亲们为孩子而聚,在参与和体验中彼此交流、沟通、学习,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教育意义,取得的效果远超过活动本身。所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调动起父亲们的力量,家校合育,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以此次研究结果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父亲教养方式中具体的、实际可操作的方式方法,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Han J,Wu H R,Yu Y Z,et al. Study on Self-cons-ciousnes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Factors[J]. Biomedical &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18(3):207-210.

[2]Dendir S.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schooling and work:Evidence from Ethiop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4,38:22-36.

[3]Eckert T.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hronic self-concept,peer relations,and learning conditions[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4,22(5):1-19.

[4]Hay I,Ashman A. Self-Concept[C]. In Levesque R J,ed.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2011:2516-2526.

[5]Lewis M. The origins and uses of self-awarenesss or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me[J]. Consciousness & Cognition,2011,20(1):120-129.

[6]Lamb M E. The father’s role:applied perspectives[J].1986.

[7]杨燕,刘帅. 父亲教养方式、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3):28-32.

[8]Keshavarz S,Baharudin R.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 of Fathers and Adolescents’ Locus of Control in a Collectivist Culture of Malaysia:The Moderating Role of Fathers’ Educa-tion[J].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13,174(3):253-270.

[9]Kawabata Y,Alink L R A,Tseng W L,et al.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meta-analytic review[J]. Developmental Review,2011,31(4):240-278.

[10]Padillawalker L M,Nielson M G,Day R D. The Role of Parental Warmth and Hostility on Adolescents’ Prosocial Behavior Toward Multiple Target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15,30(3):331-340.

[11]丹丹,张红坡.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 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4):217-222.

[12]梁晓燕,汪岑. 父教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0):10-14.

[13]吴秀凤. 小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4.

[14]钮胜芳. 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儿童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48-51.

[15]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16]伍新春,刘畅. 中国教育心理测评手册,胡艳蕊,郭素然,郭幽圻,陈玲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第9篇

本调查报告的分析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是在北京、大连、宁夏、郑州、青岛、成都等省市进行。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其中,共收集到有效问卷数据包括:学生版68 812份,家长版83 427份,教师版13 616份。考虑到一至三年级小学生的识字量及理解能力有限,可能会在作答上遇到困难,因此本研究仅以四至九年级的学生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四年级12 633人(18.4%),五年级18 529人(26.9%),六年级13 438人(19.5%),七年级11 244人(16.3%),八年级9 402人(13.7%),九年级3 566人(5.2%);男生34 969人(50.8%),女生33 843人(49.2%)。

二是攀登阅读平台上学生阅读情况的数据跟踪统计结果,用户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7万名学生。

研究工具有:自编《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学生版)》《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家长版)》《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教师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偏好、阅读兴趣、阅读方法、校园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氛围6方面内容。

结果与分析

(一)从总体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良好,但逾两成学生反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本次调查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闲暇时间最喜欢做的前3项活动分别是:课外阅读(61.1%)、看电视/电影(44.8%)、听音乐(43.8%)。从喜欢课外阅读的中小学生比例来看,小学生(66.9%)要高于初中生(50.6%)。

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修养(68.8%)、提高学习成绩(53%)或满足兴趣爱好(52.7%)。学生阅读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83.9%的学生出自于主动选择,仅有11.5%的学生是被老师要求进行阅读、4.6%是被家长要求的。

本次调查还表明,学生阅读时间较少。从课外阅读时间看,有30.9%的学生表示每天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30分钟,还有39.5%的学生表示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只有21.8%的学生表示每天阅读时间超过了1小时。

导致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有42.8%的学生反映是功课太多,23.8%的学生反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从功课太多的原因比例来看,初中生为50.1%,远超过小学生31%,也说明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明显高于小学生。

(二)从阅读媒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倾向于纸质图书,但初中生对数字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小学生

从阅读媒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喜欢纸质图书阅读的比例(73.5%)占绝对优势;而在喜欢的数字媒介中,手机阅读(17.3%)要远高于电子阅读器和电脑阅读(3.5%)。可见,手机阅读已成为中小学生青睐的数字阅读方式。其中,小学生喜欢数字阅读的比例为20%,而初中生占比为38.6%。可见,初中生对数字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小学生。

关于家长对阅读媒介的态度方面,调查发现有97.3%的小学生家长认为纸质书阅读的方式最好,支持数字阅读的仅占2.7%。而初中生家长中,认为纸质书阅读较好的有87.5%,支持数字阅读的比例为12.5%,远高于小学生家长。可见,初中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数字阅读的宽容度更高。

家长对数字阅读的看法中,72.7%的家长“因为担心对孩子视力有损害”,而反对数字阅读;12.8%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阅读不健康的内容”而反对数字阅读;4.6%的家长因为“电子书不用支付高额书费”而支持数字阅读,9.9%的家长“因为数字阅读较为方便”支持数字阅读。

(三)从阅读兴趣来看,学生偏好小说故事类,但教师推荐书目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匹配性较低

从阅读内容兴趣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小说类(46.2%)、童话故事类(31.5%)、教辅类(25%)、历史类(24.2%)、动漫卡通类(23.2%)、科普类(20.1%)。可见,中小学生选择科普类图书的比例相对较低。

来自攀登阅读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学生认证测试完成的193.4万册图书的总数据中,科普类图书占比为11.72%,相对寓言童话类(29.71%)、故事类(23.7%)、小说类(23.56%)而言,仍属较低。同样,来自攀登阅读热门图书行榜中,排名前200位的图书中,科普类图书也仅占8%,而故事、小说、寓言童话等图书则占到88%,同样也显示出科普类图书的阅读有待加强。学生阅读书目的类型有待引导和均衡。

本次调查表明,学生阅读书目主要来源于:老师推荐(68.6%)、同学推荐(64.8%)、父母推荐(37%)。而教师推荐的阅读书单,分别依据:名师名家推荐(54.3%)、教育主管部门推荐(42.4%)、名校推荐(31.7%)、学生反馈推荐(27.3%)。这一数据反映,学生反馈推荐得书目占比较低,教师推荐书单时较少考虑学生的反馈。

攀登阅读平台的数据统计同样也反映了教师推荐书单时较少考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我们对比了学生的热门阅读书单和教师推荐书单(阅读量和推荐量在前100名的书单),结果表明这两个书单中重合的部分只有32本,教师推荐的书单中,学生喜爱的书目只占32%。

(四)从阅读方法和策略上看,大部分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指导

科学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功阅读的保障。本次调查显示,仅有17.5%的学生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而82.5%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其中,有33.7%的学生会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写。而在读书批注方面,只有20.7%的学生会在阅读中经常做批注,56.3%的学生有时做批注,而23.0%的学生从来不做批注。在阅读流畅性方面,14.4%的学生反映会用手或笔指着来读,有31.8%依然会逐字读,而只有35.7%的学生能够做到流畅性阅读。

本次调查发现,只有29.2%的学生反映在学校经常得到过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的教师指导。对教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对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在校园阅读推广工作难点中排在第三位。而在家庭中,只有22%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得到家长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

(五)从校园阅读情况看,阅读支撑软环境已初步形成,但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评价方法

此次调查发现,88.9%的教师反映学校设立了阅读课程,但只有55.7%的教师反映学校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在校园中,学生们是否会交流课外读物。结果表明,有26.2%的学生选择他们会和同学经常交流课外读物,有63.7%的学生选择有时会交流。此外,33.9%的学生选择教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49.7%的学生选择教师有时布置。

在对教师进行的“校园阅读推广工作难点”的调研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难以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39.6%),缺乏方便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阅读量(35.6%),对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35.3%)。总体来说,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评价方法是当前校园阅读推广困难的主要方面。

(六)从家庭阅读氛围来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较低

对家长是否与学生一起阅读的调查表明,有14.6%的学生选择“家长会经常与自己共读一本书”,有39.6%学生选择“家长基本不与自己共读一本书”。亲子之间是否会交流阅读体会,只有17.1%的学生选择“家长经常”与自己交流课外阅读体会,而34.7%的学生选择家长“基本不会”与自己交流课外阅读体会。在督促孩子阅读方面,只有28.0%的家长表示会经常督促孩子阅读,还有21.4%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从不过问”。总的来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较低。

家长自身阅读方面,25.9%的学生选择父母在家基本不阅读,只有24%的学生选择经常阅读。此外,家长阅读量明显低于学生,一年内阅读量少于5本的家长高达83.8%。

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中小学阶段,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形成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学会阅读”。

学校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上下功夫,让学生走好阅读第一步。通过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爱上阅读;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探索如何开设体系化的校园阅读课程及阅读能力提升机制,使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课内学习反过来又刺激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得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借助“互联网+”,构建校园阅读的监控评价体系

为深层促进校园阅读的开展,须进一步搭建立体化的课程促进体系和实施有效的效果评价手段。一方面,在学校传统阅读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学校课程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这是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丰富阅读体验,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积极借鉴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城区及大兴区,山东青岛等地区所开展的“互联网+阅读”的跟踪评价模式,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学生终身阅读的电子档案,实现对学生阅读数量、阅读效果的量化跟踪及监控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获得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个性化数据,从而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指导,使校园阅读推广工作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三)引入新媒体手段,构建中小学家校合作阅读共同体

家庭阅读环境及家长的阅读指导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推进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阅读的引领作用,尝试引入现代新媒体手段,建立家校合作阅读的沟通、协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促进中小学生阅读的家校合同共同体,使学校更好地将阅读课程、阅读要求、阅读活动等信息传递给家长,并且加强教师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提升家长的阅读指导能力;同时,也使家长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来,积极主动配合和推动学生的阅读,实现家校阅读氛围的统一,达到阅读效果的一致。

(四)落实全民阅读行动计划,为学生阅读的整体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阅读氛围和社会基础配套环境,是影响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在倡导全民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相关资源与校园阅读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在儿童出版领域,为校园阅读建立公共基础书目查询和分级评价机制,使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阅读的图书;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公共图书馆、社会绘本馆以及阅读推广人等相关资源,与学校进行密切融合,为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提供便利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链接

美国少儿阅读推广模式

作为国民教育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阅读是美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积极倡导的行为模式。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曾显著地写着:“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1.政府持续推动

1994年,全美教育进展评估委员(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的一项报告显示,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40%达不到基本的阅读水平。这项数据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克林顿于1997年发起了一项“美国阅读挑战”的阅读运动,目标是让所有美国儿童在小学三年级末就具备独立有效的阅读能力。布什政府延续前任做法,于2001年发起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的法案。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他分别提出《美国振兴及投资法案》和《冲顶计划》作为教育指导方针,继续将美国阅读行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2.构建分级阅读标准和体系,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美国有几套完善的阅读分级标准和体系,如蓝思(Lexile)、阅读促进计划(Accelerated Reader Search Engine, AR)、阅读发展评价体系(Development Reading Assessment, DRA)、阅读校正体系(Reading Recovery)、阅读数量分级体系(Reading Counts Level)等。阅读分级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将出版物的难度等级与儿童阅读能力水平做一个匹配,实现“把合适的书籍、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孩子的手中”。

3.科学的监控评价措施,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

州或地方学区规定了学生的阅读数量,并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行为,并且将学校的阅读情况与政府资金支持进行关联。

调查者说

寻找校园有效阅读之路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计划到中高考改革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共同指向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各地学校都相继举办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很多学校也都在积极打造书香校园。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校的阅读推广活动,发展势头良好,效果也十分明显。

但是在势头良好的另一方面,并不说明我们校园阅读促进工作毫无问题可言,不需要我们反思和提升。笔者通过走访国内外学校的调研对比发现,我们在阅读推广的热情中需要冷静思考当前还存在的问题,从中探寻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从而让校园阅读促进工作走向实效。

当前,部分中小学校阅读促进工作的目标还不够清晰,思路不够明确,教师难以明确定位校园阅读的相关活动。在学校走访中,很多教师表示: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多,但是能提供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较少;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多,但是受学生欢迎的图书少;学校提的阅读要求多,但是跟踪监控手段少。此外,很多教师也反映,由于老师工作繁忙,无暇涉猎大量的儿童读物,因此在给学生推荐图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10篇

[摘 要]:小学到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与家长积极配合,为孩子们的成长把好这个重要关口。因此,在初一第一次半期考试后开一次家长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是初中教育良性循环的开始,也是学生成长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升初 家长会 家长工作

一、引言

当过初中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初一的第一次半期考试成绩,对学生和家长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巨大,远远超出他们自身的想象。如何开好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做好学生和家长在过渡时期心理上的衔接,是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无需通过考试的选拔,导致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趋于模糊,考试成绩的区分度越来越小。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毕业考试两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下的学生微乎其微。由于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的缺失,使得多数家长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盲目乐观。然而,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半期考试的结果往往会给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根据作者近2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初中的第一次半期考试,(即使考题再简单)学生语文和数学上90分(也就是150分制的135分)的人数,一个班级往往不到一半。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100分~110分附近(相当于小学百分制的70分左右),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家长们原本带着一种很高的期望看着子女跨进初中,满以为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的孩子经过初中老师调教之后,成绩突飞猛进,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可是,半期考试的分数一出来,他们发现孩子的成绩和小学相比较,不升反降,落差巨大。这种落差让很多对教育规律不了解的家长措手不及,甚至是当头一棒。严峻的现实和他们最初的期待一旦发生碰撞,难免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理解。而一些抗挫能力差的孩子,在这种压力面前,开始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自卑心理,信心全无,成绩从此急剧下滑,一蹶不振。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如何在问题出现的初始阶段与学生尤其是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制定出应对策略?如何帮助家长们认清教育规律,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的合力中激流勇进,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召开一次家长会,针对小孩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家长作一些点拨,并与部分家长一道制定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措施,让家长重新看到希望,是很有必要的!

二、家长会召开前应提前做好的两项准备工作

在家长会召开前,班主任要提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指导。第二,要与部分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对于学生的工作,班主任最好采取全班集体指导的方式来进行。要使学生明白,初中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让他们意识到,初中阶段承担着为高中阶段选拔人才的任务。因此,像小学那样只凭一点小聪明就可取得好成绩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了中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是要有一流的情商,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不注重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注定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中学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学习上的较量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只有坚持不懈,才会笑到最后。

当然,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做好与部分家长的个别交流。不过,前一项工作做到位了,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一些良性的信息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与家长的交流最好是班主任主动出击,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沟通的对象主要有两类家长:一类是小学成绩相对较好,家长期望值较高,但本次半期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的家长;第二类就是孩子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的那部分学生的家长。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时候,只要我们老师带着一颗为学生成长、成材倾情付出的诚挚之心,他们一定会为之感动,交流的气氛自然就会变得亲切而又融洽,曾经产生过的一些怨气自然就会化解。当家长从班主任这里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那种从容的自信,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工作,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便会形成!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关于家长工作,作者最大的心得是――和家长的交流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技巧,最重要的是爱心和真诚!

三、在家长会上应传递的几点重要思想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应给家长传递以下四点思想:

1.正确看待分数。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的认识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趋向:一种是过于看重分数,一种是对分数不屑一顾。进入初中之后,知识点越来越密集,学习容量越来越大,考试的类型与小学阶段相比也更多更复杂。其实,这正是学科知识逐渐向初三和高中知识体系靠拢的过程。所以,对于那些过分看重分数的学生家长,班主任需要劝导他们: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分数比小学时低,就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盲目地抱怨孩子学习不认真,或者是老师没教好。要让他们知道,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教学规律上讲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从小学升到初中,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重点中学的学习氛围中,老师考虑更多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分数背后的含金量。为了学生后续的发展,我们平常的教学训练决不仅仅锁定于中考,平常考试的难度和灵活度自然也会比中考略高一筹。班主任可以用事实告诉家长:每一年,我们参加中考的大多数学生,各科的成绩都要比平常考试高出10到20分。这也说明,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和挖掘是相当到位的。然而,这些优势在初一阶段并不一定显现得出来,但到了初三和高中,学生会更有后劲。同时,班主任还要让那些过于看重分数的家长知道,孩子成绩出现几次波动是正常的,毕竟从各个小学来到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加上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当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时,我们不妨与孩子一起找原因,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然后对其进行鼓励教育。因为对于一个自尊心较强、自觉性较好的孩子来说,一句鼓励的话要比十句批评的话管用得多。

当然,为了确保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班主任也要防止部分家长对于分数的认识走到另一个极端:对于孩子的成绩不屑一顾。这样的观念在一些“后进生”的家长中普遍存在。这些家长通常认为,我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成绩好坏无所谓。甚至有些家长早就为孩子的将来打下了丰硕的物质基础。面对这样的家长,班主任应该提升家长对于孩子成长和成才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学校教育重视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培养。这种意志品质就是面对困难的韧性,是一种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心理品质。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形成了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将来他在哪个领域发展,都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广阔天地。

2.要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进入初中后,学科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督促和配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因此,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现身说法,以实际经验为例,向家长们强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比如,班上这次半期考试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小学毕业成绩并不算很高(和班上很多同学都差不多)。但班主任了解到,这几位同学的家长和原来的小学老师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考试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评价功能,导致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一进入中学,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巨大的优势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因此,他们学习起来如鱼得水,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同时,班主任要唤起家长的热情和信心,告诉家长,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和了解,感觉到班上很多孩子思维潜质还不错,有一定发展空间,但部分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那些优秀同学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制约他们学习进步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另外,通过试卷分析也可以发现,孩子进初中以来所学的新知识掌握得并不差,但由于从小没有养成一种严谨认真的习惯,过失性失分比较多,等等。接下来再安慰家长,虽然培养这种习惯和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初中阶段的补救,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异军突起,最终进入优生行列!因此,班主任应号召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在孩子最关键的这三年,多倾注一些心血在他们身上;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多下一些工夫。班主任应让家长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学校和家长坚持不懈地去付出,孩子的成才将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在充分调动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积极性的同时,班主任也不要忘记告诫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孩子的成绩不代表一切。只要他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能得到全面提高,那就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民族之幸。随着将来年龄的增长,求知欲的不断增强,他们的孩子完全可能后来者居上,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总之,学校和家长都要树立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观。对孩子因材施教,是小草,就让他成为翠绿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撑起天空。

3.科学看待孩子进入初中后的变化,用人文关怀帮助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孩子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比如,爱顶嘴、易冲动、很难与家长沟通、喜欢与人争论,十分情绪化,等等。这些变化让家长感到措手不及,毫无准备。但从孩子成长规律上看,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可是,很多家长却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孩子这个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因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有必要跟家长一起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使家长能正确看待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变化。班主任应该让家长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引起的,也是这个时期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求异性得到较大发展所决定的,是青春期孩子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叛逆的具体表现,是大自然赋予给人的一种成长规律。

然而,“对于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家长要么抱着无师自通的态度――那些知识不讲也知道,要么采取鸵鸟政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要么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发现苗头立即制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闵乐夫认为,凡是轻视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所感所想,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该呼吁家长去理解孩子,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时要讲方法,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给孩子一点自尊、自信以及自我的空间。同时,家长们还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多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学习更加愉快,心理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纠正孩子的主要缺点时,一定要考虑成熟,选择最佳时机和地点,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害怕“丢面子”,很容易有逆反心理。班主任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要学会欣赏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做到用人文关怀去帮助孩子,他们一定能顺利渡过这段叛逆的青春期。

4.一定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他们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弄清楚,也不能完全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这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给他明确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口风”一致,不要爸爸这么说,妈妈却那么说,这样孩子就辨不清方向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家庭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否则,对于这些正逐步走向独立,开始拥有反叛意识的孩子,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后果。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在家中营造良好的求知环境。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说得好:“父母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周末时,家长可多抽时间呆在家里陪孩子,通过自身读书,看报,营造出一种学习的氛围。这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同时,应尽量避免在家中接待无知粗鲁的人,使孩子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

四、结束语

小学到初中阶段,孩子们在心理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过度时期。学校和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相应地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及时架起一座帮助孩子与家长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孩子们战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让孩子顺利度过危险期,以良好的思想精神状态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处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十字路口。半期后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将是一座桥梁。通过它,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能使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做好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在学习和心理上的衔接,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新成长学习研究机构主编.初中生如何全面完善学习习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3.

[2]青春期教育.家长应上第一课.中国教育报,2004-11-14.

第11篇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贯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工作中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保障机制

1、固定阅读时段,每周设2课时阅读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形式有自由阅读、阅读指导、阅读交流、阅读汇报等。

2、各年级认真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规律和方法。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研究的重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有益读物,从读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从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中获得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

3、努力创造适应学生阅读要求的物质条件。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读物,规范学校图书借阅的管理,充分利用、积极开发学校现有阅读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阅读环境。班级建立图书角,集体购书和学生互相交流个人图书,实现班级图书资源共享;向学生推荐优秀书、报、刊,鼓励学生积极购书读书。

4、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积极开展评选 “读书之星”、举办“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语文考试、考查增加能够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题目,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调动学生和教师、家长的积极性。

⑴开设实验班,营造读书氛围。秀山小学四年级为“读书实验班”——马丽杰(班主任),开辟宣传栏、图书角、小广播、校报校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教室内、校园中要张贴诗文警句,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在诗文氛围之中,在学校中形成“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的浓厚氛围。

二、营造阅读氛围

然后,我率先捐了两本适合同学们阅读的书籍,同时号召学生每人捐了两本书,组建了我们班的班级书库,并举行了家长会暨“亲子共读动员会”, 班级书库里目前共有图书138本,很多都是新书,有小说、有名著、有散文、有童话……

学校氛围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各班根据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落实三个“一”,即读好一本书——师生携手共读一本书,读完、读懂;做好一件事——教师引领学生一同做,边读边记;树好一榜样——树立一个读书好榜样,实践一种读书精神。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适当布置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方法等,渲染读书的气氛。

1、开放学校阅览室:学校图书室向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藏书。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的时间到图书室借阅,或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借阅,图书也可开架借阅,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性阅读。

2、设立班级图书角:以学生捐赠为主,加上由学校统一给各班购置的图书,各班的图书管理员每周从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借阅新书,提高图书的流通率。每班一橱,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交换、补充,每个班相当于都有一个“小小图书室”。

3、布置美化书香校园

学校加强校园阅读氛围的创设,精心布置美化校园,使校园也具有“书香气”。在校园内开辟文化长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把学生浸润在书香中。上好每周两节的阅读课,以保证学生“会读”。

三、抓好读书活动

(1)上好阅读课

充分用好早读、午读和阅读课,在校本课程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像如何查工具书,如何学会提问,如何学会圈点评注等,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采用“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联系的形式,形成大阅读氛围。

(2)做好读书笔记

中、高年级学生读书笔记,语文老师予以检查、指导、评估,学校不定期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在教给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办好班级图书角:以学生自带为主,毕业班捐赠为辅,加上由学校统一给各班借阅的图书,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交换、补充,每个班相当于都有一个“小小图书室”。

(3)抓好经典诵读。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那些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的经典著作,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就像灿烂的星河,熠熠生辉。这些古诗文经典,对于治学修身、陶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位以及培养语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是怎么估价也不过分的。

(4)师生共读活动

我校于4月23日组织开展了全校“书香致远 经典飘香”的读书汇报活动。全校师生沉浸在经典、古诗的海洋中。同时,在5月份举行了“经典传承文明,国学浸润人生”教师诵读美文比赛活动。引导师生们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 6) 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学校的读书活动进展情况,学校开展了评“书香班级”、“书香学生”等活动。我校把读书活动列入班级评比考核方案,期终组织评比并颁奖,也激发了全体师生读书的积极性。

第12篇

女儿经过反复思考,定下浙大为她的目标大学,并勇敢地写进了班刊。之后,她还在班会表了决心。有几个同学竟然很不服气地当即向她下战书:你若能考上浙大,我便要考复旦;我要考清华;我要考港大……

女儿当时虽很气,但她没反驳,只是一笑而过。她告诉我,她在心里对那些人说:“你们有嫉妒的自由,我有我说话的权利。”

说实话,我对女儿上浙大并没抱太大的希望。如果发挥正常,女儿能上个普通的一本也就不错了。我甚至还跟在本省二本院校当教授的弟弟说:如果实在不行,或者刚上一本线,女儿就上他们学校最好的专业也行。

弟弟也关注女儿,她每次的考试成绩他都上网查看过,知道一向大大咧咧、没把读书当回事的女儿,能上一本线的确是不错的事。于是,直肠子的他在女儿生病的那些日子里,跟女儿分析,如果能上他们学校最好的专业也将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料女儿听了自己舅舅的话,很受刺激。她打电话给我:她的目标大学是浙大,这是确定无疑的。舅舅竟然叫她上他们学校,这对在省重点中学读书的她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她说自己一定会考个好成绩让舅舅刮目相看的。

女儿的话让我振奋。她从小到大,在我眼里都是很有志气的孩子。这让我想起了她上小学参加作文竞赛时的情景。

那还是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选她去参加县里的作文竞赛。临参赛的前一晚把她叫过去,对她说:“这次作文竞赛本没你份的,只因有个同学请假了,不能按时参加,所以只能让你替代。”

记得当时女儿也像现在一样气愤不已,并扬言不做别人的替代品,还决定不去参加比赛了。她回来把事情的原委告知我后,我拍着手笑了起来。女儿很奇怪地问:“妈妈为什么不气愤?老师这么看不起我,难道你很有面子吗?”

对于女儿的质问,我并不恼。反而很平静地跟她解释:老师这么说是有理由的。

我的话勾起了女儿的好奇心。她反问我这是为什么。我便向她询问那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

女儿承认老师提的那个同学有许多方面比她优秀,例如那同学做事比她细心,学习比她认真,书写比她工整……她一连说了那同学好多优点。

女儿不停地数着同学的优点,数着数着,不禁恍然大悟。她说她懂得老师那些话的意思了,老师并不是看不上她,而是在善意地提醒她:要认真审题,少写错别字,书写要工整。因为这些全是她平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她还承诺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

后来,女儿在那次竞赛中真的一举夺魁。

有时,一味的鼓励不一定能让孩子清醒,善意的暗示倒能让孩子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仔细思考,及时调整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挑战。

就这样,进入高三并已定好目标的女儿从我这儿得到了鼓舞。她同我分析3年来各门功课成绩的起伏,她发现了自己的成绩虽不很稳定,但总体趋势在进步。虽然不是跨越式的进步,但每次回落也不很明显。而各门功课中,语文成绩一直平平,起落在10分之内,算是稳定;数学直线上升,有一次竟然在班里一举夺魁,进入了年级前三,从这种趋势看,只要不粗心大意,数学在高考中有可能突破140;英语也不赖,虽算不上最好的,但在中等以上,考135不成问题;理综里,物理是强项,而其它两科都呈弱势。只要把这两科提上来,上个好点的一本不成问题。

经过分析后,她对语文、英语成绩的起落轻描淡写。我叫她再与班上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我跟她说明:别的同学既然能当着你的面夸下海口,必定有他们的优势;而自家舅舅当面对你说那样的话,也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要实现既定的目标,不能光听好话,而忽略那些忠言。有时,对手的话也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孩子听完我的话,经过反复比较,终于清醒了:语文成绩就自身而言是稳定的,但就全班整体水平而言,只属中下,这一科还有必要加强;英语中听力不成问题,完形也有把握,但其中还有不少考点处于弱势,这些都有必要查漏补缺。至于生物和化学,那更不用说了,必须加大力度,全方位地提高。

清醒后的孩子开始不断找老师同学补习。我怕她心理压力过大,生活跟不上,提出要请假去陪读。因为她说过:有一半的父母在陪读。

我这想法刚出口,孩子竟断然拒绝了。她说读书还得自己读,考试也得自己考。我去陪读,她的心理压力反而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读书她会读得很累很压抑,而非轻松愉快。

原来,是我理解错了。孩子的意思并不是要我去陪她,而是担心我去陪读。因为他们班还有一半的同学不要父母陪读的。

虽然心中时时牵挂,但若不是她打来电话,我们是不敢去打扰她的。我们都知道高考在即,孩子分秒必争。

成绩仍不稳定,一模全省排名几百,二模又退了几百个名次,班级排名已是中下了。这时,正好他们学校举行高三年级家长会。会后,我单独跟黄老师交流时,黄老师宽慰我,重本不成问题,二模他们学校都考得不理想。我一看成绩,没错,全校在全省的名次退了,但她在班级的名次也退了。跟化学老师与语文老师交流时,孩子提了不少具体问题。看来孩子的状态不错,头脑清醒,自我感觉良好,没半点消极的迹象。有“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大将风范。我为有这么镇定的女儿而暗自高兴。

但我的高兴劲儿还没过,刚告别所有的老师,女儿就把一个男生领到我面前,介绍说这就是一直在她身边鼓励她、帮助她的同班同学校草哥哥。

我一听懵了。难怪成绩跌得这么快,莫不是这两个小家伙在谈恋爱?我的眼睛在成绩单上飞速地搜寻着男孩的名字。不用搜,很快找到了。男生的成绩很好,在前十。是不是这小女孩自作多情,跌入情网而不能自拔?我决不允许这种时候这种情况在我的女儿身上发生!

那男生跟我打过招呼后,知趣地走开了。我的眼睛很凌厉地射向女儿。女儿当然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可她不慌不忙地对我说:“妈妈,请不要用这种眼神看我。我们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们纯粹只是学习上的伙伴。请你放心。”

我还是不能相信她的话,又严厉而尖锐地提起了二模的成绩。女儿解释考题中有不少她迷惑不解的东西,她只要把这些疑难解开了,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而那同学也的确帮了她不少忙。她带我走进教室,牵着我坐到她的座位旁,自己则从抽屉里将笔记本和错题集一本本地拿出来,其中还有那位男生的笔记。每个本子里基本上都有两种字迹,旁批和注释有的用勾,有的用叉,有的则用鲜红的问号。女儿说只要把带问号的解决了,她就能够在高考中取胜。

望着这一沓厚厚的本子,读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字眼,审视着这些曾经熟悉而今却陌生的符号,我还有什么要怀疑的?唯有相信她,唯有完全放手,才能让她展翅高飞。如若我硬将她束缚在我身边,局限在我的视野和思维里,我――这位女儿最亲的人,最信任的母亲,也许会将她欲飞的翅膀折断,将她推入人生的谷底。

“只要你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我都相信你。”我拍着她的小手,眼里充满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