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时间:2022-04-26 15:0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旅游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第1篇

1.1课程群的内涵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关联度较大的诸多课程内容一般存在较多的重叠或重复。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教改,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几门课程又达不到专业教学“宏观”层面的全课程、全方位教学目的。①课程群是从“中观”层面提出的教学改革,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它不只是将几门课程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掺合体”,而是将内容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③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

1.2旅游文化课程群

旅游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旅游文化理论与知识,层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统、越全面。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旅游文化内容庞大和复杂的特点,各层次教学所涉及到课程名称相当多,旅游文化课程群最少应选择五门课程纳入其中,包括为旅游从业人员学习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识的导游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论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的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论,适宜更高层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学。

2当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类课程根据专业和层次不同,其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事实知识为主体,为学生获取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识为主体,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识体系,以适应旅游发展对知识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为主体,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这类课程存在理论薄弱、内容重叠或重复多、表达枯燥等问题。

2.1结构体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类课程的内容以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基本停留在旅游客体文化的介绍上。旅游主体、旅游介体的内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更是缺少。这与现代旅游业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态化发展是很不相适宜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态势变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诸如消费文化、经营文化、审美文化、服务文化、外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2.2理论贯通性不强

在对现有有关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研读中,可以看出都还是从其从属的学科角度,对旅游文化事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作为独立的各门课程论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凭借研究的直觉,缺少从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系统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旅游文化类课程都强调资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资料分析和直觉的成分,没有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薄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许多重复,表达枯燥等问题,课程间理论贯通性不强。二是理论与实践断层,要么只有理论的阐述,没有实际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缺少理论的系统化,课程内缺少理论贯通性。

2.3课程内容雷同重复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文化类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许多交叉,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很多重叠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只是对旅游景区景点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对其本质和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导游文化基础,导致诸多课程很多的内容与导游基础知识重复。

2.4教学内容封闭僵硬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现有课程内容封闭,启发性和探讨性不足,缺少文化现象的深刻描述、案例。现有考核以考试为主,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也导致内容封闭呆板。课程间缺乏横向交叉与沟通,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学生兴趣丧失。

3旅游文化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的方式

3.1整合课程内容,实现知识贯通

旅游文化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课程内容就要透过现象提炼本质和精华,既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要梳理各类文化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导游基础知识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旅游其他学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内容。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分别从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视角,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的系统梳理。旅游文化学应该是对旅游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要以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为基础。各类旅游文化通过梳理后以专题形式进入课程群平台,作为各门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补充。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明确界定各课程之间的边界,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剔除各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课程群的建设要对群内课程进行分解,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实现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群内五门课程各有分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服务于导游考证,无疑是核心课程;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为拓展类课程,都是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拓展,有理论论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旅游文化学课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高层次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可作为低层次教育的拓展课程。

3.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课程群应确立以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定优劣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群平台建立的各项文化专题,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拓展学习,考核引进平时考核、口试、实际操作、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文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引进教学中,在对地方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3重视实践教学,搭建课程群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程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群网站要以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的与课程群教学有关的素材,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参考书、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同时,利用课程群网站制作专题资料、汇编案例,进行教学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观看相关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多种合作,选择有建设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区建立观摩基地,供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与分析研究,深化学生对旅游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3.4加强跨文化研究,组建特色教学团队

第2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相对于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我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步要晚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4年,旅游文化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出现。此后,有关旅游文化的零星论述,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之中,部分文化学的论著也涉及到了旅游文化问题。但总体上。这些研究还是很零散的。未引起旅游理论界和旅游实业界的足够重视。

一、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关于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1、旅游文化的定义之争。界定旅游文化是进行实质性旅游文化研究的第一步。窦石认为,旅游文化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文化体系。其“主体应当是鲜明地反映了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的特殊需要部分。”除主体外,旅游文化还有广泛的部分,它表现在一般社会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及其与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体系相交错的瞬间。杨时进在其由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专著《旅游述略》中对这一见解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魏小安则认为,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由此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晏亚仙指出:“旅游文化,是根据发展旅游事业的规划和旅游基地的建设,以自然景观和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性事业。”陈辽主张“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喻学才在《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第一章中写道:“所谓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贾祥春提出: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尽管旅游文化研究在我国已经发展近30年时间,对于旅游文化的具体指向,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基本共识,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外延一直都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仍是争论的焦点问题。

2、旅游文化的学科地位之争。随着旅游文化研究热的出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还出现了专门讨论“旅游文化学”的学科地位的论文。唐友波、徐吉、郭青生、高蒙河的《旅游文化学发凡》已经意识到旅游文化是一种“从本质的高度对旅游进行综合研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研究”的学科。据北京刘垣生《文化――旅游的灵魂――第二届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披露,1994年8月在南戴河会上代表们也曾对旅游文化学科的建立问题进行了讨论。毛桃青的《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认为无论是对旅游业健康发展,还是从学科分类的角度上都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它标志着高等旅游教育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呼声,也从学科建设角度显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上述学者急于赋予旅游文化研究以学科地位不同的是:郭栩东、傅吉新两位学者在其《基于旅游文化是一种概念的理解》一文中并不认为旅游文化研究能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旅游文化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概念――“对旅游文化含义进行了阐述。认为旅游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一种现实。它是过去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并且与旅游目的地的政治文化密切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概念,旅游文化不断地体现一种矛盾:一方面,它吸纳了一种均质化的政治议程,它暗示生活在一个特定旅游地场的人以相同的总体方式活动,并为一个群体划出界限来确定该群体的身份;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仔细观察被描述的行为模式,将会发现这些模式并非真的可以划出界限。因此,对旅游文化是一种概念的理解应侧重于:作为一种继承。旅游文化可视为从过去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选择,旅游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接受和妥善处理变化的创造性力量。”在论文主体部分,他们对于这个提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尽管事实上人们说旅游文化是‘真实的’,确实‘在那里’存在的,但实际上它却是一种知识观念,用以表达一系列复杂的人类行为、思想、感情和人工制品。学者们提出这一点已经几十年了。人类学家洛伊(Lowie)在1937年写道‘文化不变的是一种为方便之目的而分离出来的人造单元’。克罗伯(Kroeber)在1945年进行了类似的断言。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描述一种文化……尤其在描述旅游过程中,并非陈列某种古怪的事物……而是尽力引诱某处的某人来看某些事物,如我被旅行亲眼所见和对话所引诱而看它们那样’,与其陷入对什么是、什么不是旅游文化的争论和寻找一种(或多种)本质含义,也许不如聪明地采取实际的观点来问一问:当提及旅游文化时,倾向于表达什么具体问题?”

3、关于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的研究。1985年,上海旅游学会率先开展了旅游文化的研讨活动。代表们指出:从旅游业的特殊性来看,旅游经济结构的综合性、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性、形体景观的趣味性和活动内容的启示性,及其满足五洲四海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律性,迫使旅游业必须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1987年9月,由湖北省青年旅游研究会组织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学学术讨论会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讨活动。代表们普遍认为:发展旅游事业不接受旅游文化的指导是不可思议的。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对旅游文化特性的了解,因此在旅游服务中出现了许多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加强旅游文化研究,无疑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的前提。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都指出了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谢春山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质特征,是国际旅游名城的主要标志之一,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而且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费振家认为旅游者和旅游资源都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也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反映,并强调重视旅游文化营销。罕华兴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于邦成、陈晓辉也指出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晏性枝也指出“文化是旅游的内质(特质),是旅游的高级形式和精神享受”;“发展旅游业要树立大文化观”。(2)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

展的源泉。黄佛君、金海龙、许豫东提出“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文化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旅游活动的过程是从经济中进去,从文化中出来的过程,旅游开发的价值最终是体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可持续旅游业要求生态文化作为发展支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成为可持续旅游业的基础”。赵文红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旅游文化的载体是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二)关于旅游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

1、关于旅游宗教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宗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据估计,全世界宗教徒占总人口的3/5以上。我国从来没有陷入到宗教极端主义的狂热中,而是以博大的胸怀兼容了许多外来文化,始终没有被宗教化。杨文棋认为,宗教旅游文化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秦永红提出,宗教与旅游通过文化相联,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途径之一是通过旅游得以实现的,同时宗教文化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日益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专项旅游宗教文化之旅。朱桂凤提出,在新的环境下,作为特殊的旅游文化资源之一的佛教旅游已不仅仅是佛教信徒以朝觐为目的进行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人们在旅游中将其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加以追求和欣赏。王亚欣提出,藏传佛教文化是藏区的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是以旅游业促进藏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旅游饮食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人类的饮食生活是一定历史阶段文明基准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如马晓京提出,我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食用性价值和通过清真饮食文化的核心“善”而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两方面。唐留雄提出,我们要继承与发扬中华饮食的精华,满足旅游者对“吃”的需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营造、提升中华饮食文化氛围,增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饮食、饮食文化溶入到旅游节目中去,使其真正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瑞新提出,只有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旅游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资源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倾注的心血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更为鲜明独特的“饮食色彩”。这便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3、关于旅游民俗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民俗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旅游者最感兴趣的部分之一。如锦英提出,民俗文化与社会生活是水融、混为一体的,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张文祥提出,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外在形式成为旅游审美的重要内容。刘雷提出,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民族特色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或者说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的基本动因。张军提出,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是相对稳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俗传统也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变化,而民俗文化也正是在这种继承和发展的综合作用下才得到延续。人人都有猎奇的心理,人人都想从旅游中获得新奇的体验和感受,作为具有异国他乡的民俗文化,正好满足广大旅游者猎奇的心理需要。

二、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回归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的趋势

旅游在经历了单纯的观光游到如今的深层次的旅游文化,这种回归文化的趋势取决于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第3篇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论文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发展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张文.旅游与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第4篇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旅游和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家、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的生活方式。着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法则、、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旅游管、旅游心理学、旅游、旅游、旅游地学、旅游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对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着.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第5篇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张文.旅游与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湖北省旅游局.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

第6篇

传统旅游中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是“物”起决定性作用。而现代旅游业则以营销、管理、知识、智力为主,根据市场状况和旅游消费需求进行策划、组织、创新、反馈、控制,以提供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旅游市场营销需要不断拓展业务空间和业务范围,推广高效运营,使游客满意,心情愉悦,使企业获利,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旅游市场营销非常注重管理与协调,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

2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特点

2.1旅游营销理念的变革

随着市场营销从早期的生产观念阶段发展到今天的社会营销观念阶段,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注重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协调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也与全社会、全人类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旅游营销理念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绿色营销观念、生态环境观念、品牌服务观念已经开始成为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理念。

2.2营销职能的演变

旅游营销的产品策略、促销策略、价格策略和渠道策略就与传统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强调旅游营销的管理与协调,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游客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

2.3营销组合策略及营销模式的延伸

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传统4Ps策略已滞后于旅游营销功能及理念的演变,因此美国著名市场学家菲利浦·科特勒于1984年提出的“大市场营销”理论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的指导意义得以逐渐体现。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人员要去影响企业所处的营销环境,而不应单纯地顺从和适应环境。营销组合还应融入权力与公共关系两大要素,特别是将公共关系的手法运用到营销组合中,运用以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为基础的新的营销传播模式,进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纽带、培养旅游品牌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3.1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国内大多数旅游产品老化、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现代旅游产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三大产品结构。国内旅游业迄今为止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可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靠一条腿是站不住的。二是旅游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旅游产品质量可分为普品、精品、特品和绝品四大类,国内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普品比较多,特品、绝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三是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总的来说,国内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多年一贯制没有新鲜感。四是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给游客带来的体验比较少。五是旅游产品开发无序,喜欢盲目从众跟风,一哄而上,投入产出水平低下。

3.2旅游信息传递渠道不健全

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消费收入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还有绝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消费者难以得到具体的旅游综合资讯服务和市场预测性信息,特别是与目的地旅游相关的交通、饮食住宿、旅游客流等信息的传递速度滞后,使旅游客流的区域不平衡性加大,加剧了旅游特别是节假日旅游无序性的产生,并间接影响到热点线路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

3.3信息传递科技含量低,营销手段落后

网络技术具有高效、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欧美许多大旅游企业在八、九十年代就广泛将网络技术用于市场营销。但到目前,我国大多数旅行社还是利用电话、传真进行日常工作。手段上的落后影响了高质量的旅游营销策略,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日益发展的各国旅游业相距甚远,加大了我国旅游市场营销与世界各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差距。

4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4.1完善旅游营销战略计划,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理念、文化及品牌的竞争、是忠诚顾客的竞争,在旅游营销中必须制定相应的长期战略计划,处理好市场短期效益与长远发

展的关系,确立顾客服务的理念体系并将其视为确立竞争优势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改进营销组合,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的营销模式,将绿色营销、

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及知识营销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现有的旅游营销体制中,将这一理念加以有组织的系统化,使之渗透到所有员工意识领域并成为所有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4.2组建高素质的旅游营销队伍

旅游企业要重视旅游营销队伍的建设,把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作为企业员工建设的主要工作,选择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热爱旅游事业有开拓精神的人作为营销人员。企业要完善用人机制,把好录用关,提高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水平,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层次;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环境,把人才的流失速度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4.3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企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到获取经济信息和营销信息两个方面,通过营销信息系统,可以反馈旅游市场营销活动效果,并针对不同营销效果加以控制,为决策层提供最新的营销动态,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信息系统的建立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使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者的工具,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及时、服务超前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传统营销也有其长处,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把旅游市场营销做得更好。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英语;高职院校;课程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旅游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亚太地区跃居世界第二,欧洲、亚太地区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势真正确立。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在东方,而中国是东亚旅游的领军者。因此,中国旅游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现象”成为近两年来的重要话题,中国旅游业也将面临着重大变革,出入境旅游业务大幅增加,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攀升,使我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内旅游业以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尤其是既掌握了较高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旅游文化综合素质及时发现旅游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十分迫切。

一、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

大学旅游英语专业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出发,旨在培养学生使用涉外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高等职业院校坚持培养实用性人才和“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因此,口语学习是旅游英语学习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较大的词汇量,但口语表达能力却很弱,个别学生甚至是哑巴英语,这一现状,极不适应目前高速发展的旅游业。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旅游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为此,旅游英语专业的改革必须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模拟场景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而旅游英语专业中核心课程之一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时间短,要求见效快,对英语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成绩参差不齐,语用能力不强,高职旅游英语教材不够成熟,教师教法缺乏创新,无法实现用旅游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旅游英语课程在教学安排和设计时与基础英语课程雷同,缺乏旅游专业特色,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师资力量不足,实践能力弱,“双师型”教师匮乏。因此,进一步深化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今,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基础英语水平较差

高职学生经过初、高中阶段六年的学习,只是拥有英语中基础的有限知识,而且中学更注重应试教育,学生平时缺乏相应的使用英语的真实环境,在课堂上参与语言实践的活动就非常有限,尤其在听、说技能的训练上。

(二)旅游英语教材偏难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本科院校旅游英语教材,内容偏难,侧重知识传授,倡导教师中心,即重在教师有东西可教,而不是重在如何让学生参与。这些教材往往很少体现交际性原则,加上听、说教材与阅读分立,缺乏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高职旅游英语教材应当强调实用性、趣味性,始终把听、说领先放在第一位,把学习语言当作技能训练,而不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因此,旅游英语专业,应选择以导游英语,餐厅英语、客房英语为主导,集听、说、读、写,并注重实际应用的教材。

(三)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匮乏

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既包括使用英语授课的英语专业课,同时也包括使用中文授课的旅游专业课,而往往这些课程都是由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分别授课。作为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旅游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所以授课重点放在了语法、单词等内容上,不能使学生通过英语专业课学习到旅游专业知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旅游专业的教师身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英语水平所限,无法将旅游专业方面的一些重要词汇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体现不出本学科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点。而且,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些教师只是一味地指责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殊不知这很可能就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所造成的。如果教师平时没有注意分析学生的厌学情绪的原因,不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而且一如既往的使用同一种教学手段,语言贫乏,语调平平,极易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因此,教师应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同时要求并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

(四)教学与专业实习脱节

实习对于在校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讲是增强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中旅、国旅、中青旅等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较高知名度、美誉度、较新经营管理理念的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旅游企业也成了各大旅游专业院校争相抢夺的合作伙伴。但是这种合作更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双方各取所需,学校完成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要求,扩大知名度,提高招生入学率;旅游企业得到较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至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符合从业要求却很少过问。这就使得教学与实践生产脱节,在就业竞争中无法体现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在旅游和英语两个方面的优势。

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实践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的设置必须紧密地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英语专业大学生。为此探索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适应当今时展潮流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新模式显得十分重要。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从旅游市场的需求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无法达到旅游企业单位的要求。为此,我们应在保证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口语技能的培训,口语课贯穿于每单元的教学当中,加大口语课的课时量,达到每周2学时。我院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于旅游文化知识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重点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培养,掌握旅游英语口语的基本运用,并适当进行听、读、译的训练,使其了解旅游文化基本知识。

(二)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引进“合作学习”

旅游英语专业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旅游英语的业务操作能力、学习与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与网络应用能力等。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学科本位”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模式,以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教学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两人对话、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组间交流、组间竞赛、角色扮演等。首先,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具有相同兴趣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合理的搭配,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进行模拟对话训练。其次,教师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例如上英语导游课时,教师要求各小组课前收集某一旅游景点的材料,在课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模拟旅游景点现场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个人和同伴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妥协让步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此外,我们与一些旅游企业加强联系,实行合作教学。我院与阳光旅行社、酒城宾馆、南苑宾馆等单位签订协议,给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学生提供短期的实践培训。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对旅游业有了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同样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日后的学习中,端正了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三)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估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对学生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在内容方式上包括:期末考试、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英语演讲等综合成绩;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找出与相关标准的差距,锻炼学生终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师资问题的解决

为了使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旅游实践知识,应安排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参加英语口语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在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使其成长为“双师型”的教师,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五)对旅游英语教材进行改革

第8篇

陈文志,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勒伟,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

刘永恩,女,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副书记。

摘要:随着旅游者求知欲望的日益强烈,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旅游经营者要大力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雅安宝兴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其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宝兴;文化旅游;旅游深度开发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文化成为旅游业最富魅力的卖点,在旅游中积累文化知识,追求文化享受,成为一种新的旅游需求。国家旅游局从1992年开始策划中国旅游主题游活动,吸引不同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如“94中国文物古迹游”、“ 95中国民俗风情游”、“ 2005红色旅游年”、“ 2011 中华文化游”等,其中大部分主题旅游项目都体现了中国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旅游

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化旅游的研究颇多,分别从旅游经营者、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产品构成等角度阐述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最为典型的是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1977年)指出文化旅游是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残余。 郭丽华(1999年):“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刘玉等(2000年):“从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者活动内容角度出发,将旅游分为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特种旅游,特种旅游包括娱乐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其中文化旅游是指集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大旅游。” 蒙吉军等(2001年):“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

归纳起来,文化旅游即是指旅游者对异地或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前往异地进行以增长文化知识、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过程。

(二)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并能被旅游业利用,产生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的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旅游资源按时间维度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现代文化旅游资源;按景观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有形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财富,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外还具有其更加鲜明的特点。如,可持续性,知识密集性,启迪创新性,强参与性,强垄断性等。

二、宝兴县旅游开发的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宝兴县是四川省雅安市所辖的一个县,幅员面积3114平方公里。1933年置宝兴县,因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取《礼记.中庸》“宝藏兴焉”之意而命名。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雅安市北部,东邻芦山县,南界天全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小金县接壤,西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相连。县城穆坪镇距成都市210km,距雅安市80km,距四姑娘山风景区155km,距碧峰峡风景区76km,位于从九寨沟黄龙寺红原四姑娘山夹金山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峰峡的旅游环线上,是四川西部生态旅游大环线上的重要部份。

(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宝兴县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古朴的原始生态,独特的藏乡风情。“大熊猫”是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宝兴县作为世界上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的产地和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是展示大熊猫旅游品牌的重要场所。宝兴境内夹金山是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的丰碑,是精神的见证,是进行文化旅游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宝兴是始自汉代的民族迁徙走廊的必经之地,其典型代表是硗碛的藏族风情,在其民族语言、服饰、饮食、藏家山寨、民族节庆、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折射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硗碛作为距成都最近的藏族乡,是展现藏族风情及藏汉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宝兴,古代为青衣人居地,历史文化丰富。同时,宝兴生态资源好,有宜人的气候和山青水秀的良好环境,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三、宝兴县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宝兴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宝兴县是四川省列为优先发展旅游的12个重点县市之一, 1995年,夹金山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成都花水湾温泉公司与县国资公司联合投资,组建了四川夹金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夹金山风景区进行开发。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宝兴县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县,抓住了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成功推出了神木垒和东拉山景区,迅速成为全省旅游的热点,实现了生态旅游产业的突破发展,被评为全省生态旅游十佳县。2012年,福建省正兴集团与宝兴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陆续投资10亿元人民币重点打造铁坪山、扑鸡沟、熊猫古城等旅游景点,进一步提升宝兴旅游品牌影响力。

宝兴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味较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宝兴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处 :

景区(点)名称

分类依据

按资源类型分按产品属性分按旅游目的分

蜂桶寨大熊猫自然产品观光型

硗碛乡藏族风情人文产品娱乐型

铁坪山云海佛光自然产品休闲型

夹金山生态观光、红色旅游人文产品 观光型

邓池沟熊猫文化人文产品 观光型

神木垒自然景观、民族风情自然与人文产品观光、体验

东拉山大峡谷生态景观自然产品观光型

近几年旅游接待情况如下:

年份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2009年44万2.154亿元

2010年81.45万人次41500万元

2011年101.5万人次5.45亿元

2012年125.66万人次6.8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旅游进入性差,严重制约旅游发展

宝兴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对外通道单一,贯穿县境的主干道仅S210线一条,多雨季节,道路塌方事故频发,致使宝兴县可进入性差。其次,县内景区之间未能形成环线,使自驾游不畅。受“4.20”芦山大地震影响,318国道和210线路交通不畅,使得宝兴县旅游业受到较大影响。

2. 旅游文化挖掘不够,游客驻留时间短

宝兴县的景区开发以自然资源的初级阶段开发为主,旅游文化只停留在观光层面,没有充分体现出旅游的价值,现阶段的开发只是直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组合,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创新,尤其在开展游客旅游互动上缺少有力的产品开发,缺少游客体验和互动参与的旅游项目,旅游内容过于单一,景区游客仅是被动的进行旅游活动,难以激发游客的回头率和旅游活力。

同时,宝兴县接待条件最好的酒店是夹金山大酒店,其余多数为个体宾馆和老百姓自主经营的农(藏)家乐,没有一家旅游接待龙头企业,难以满足高消费、高享受层次游客需求。

3. 旅游商品可购性不强

近年来,宝兴开发了一些石雕工艺品和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一些纪念物品,但旅游商品仍存在品种单一、制作粗糙、附加值不高、纪念意义不强等问题。加之宝兴县在大型的旅游购物超市等场所建设上长期滞后,给外地游客购物带来不便,综合消费体现困难。

四、宝兴县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建议

(一)挖掘宝兴旅游文化底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进一步做大做强“熊猫老家·传奇宝兴”这一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宝兴的熊猫文化、红色文化、土司文化、藏乡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完善旅游景区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加强宣传营销力度,加快推出一批品位较高、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进一步培育“红叶节”、“上九节”、“冰雪节”等旅游节会品牌;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中草药、汉白玉石材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高山、蜂蜜、中药材、茶叶饮品、汉白玉工艺品、特色食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品牌包装及宣传力度。

(二)拓展旅游合作空间,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

宝兴作为世界了解中国大熊猫的窗口,雅安市和四川省旅游联接世界的纽带,宝兴县需加大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加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树立大熊猫文化之源的形象,将大熊猫作为必不可少的的文化节点,真正促进宝兴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宝兴县旅游业受到重大的打击,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宝兴县经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报道关注,知名度骤然提升,应以此为重要契机,狠抓城市宣传营销工作,培育和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围绕核心品牌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宣传推介,围绕核心品牌规划开发点、线、面的旅游产品。重视改善硬环境,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改善软环境,提升服务层次,健全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同时,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规范旅游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旅游高端品牌,树立和强化全域旅游、立体旅游的理念,对宝兴县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在旅游产业中处处体现文化内涵,精心做好宝兴整体形象的塑造,丰富旅游线路和内涵,对暂未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使宝兴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

(三)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宝兴县文化旅游的开发,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将对宝兴县旅游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内涵。

2012年8月,宝兴县教育局与广东省中山市某知名学校共同策划和实施了宝兴 “四化三旅” (四化:熊猫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三旅:发现之旅、体验之旅和爱心之旅)主题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宝兴县文化旅游资源与青少年“三观”教育的主题旅游项目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初现了宝兴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雏形。宝兴县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蕴含着较大潜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还需继续探索。

(四)整合文化资源,大力促进功能升级

要用差异竞争的理念,整合商贸、民俗、文化旅游,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施文化与商贸的联姻,以提升文化配套功能为突破口,精心策划,举办展销会、交易会、促销会,开展节日庆典,戏剧演出等文娱活动,促进其他与商贸配套功能的完善,形成以商带旅、以旅促商的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的双赢。以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条件吸引全国各地商业巨头,大型经销商、商来这里创业和发展。(作者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雅安市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A2013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宝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 梅青孙淑荣李国昊:论济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张涛 :论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5月

[4]张占福:关于武川县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深度开发的思考,2009年9月

[5]胡春丽:论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河南大学,2011年

第9篇

摘要__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旅游业的发展极具潜力。但由于可进入性差、文化开发意识的欠缺、旅游之间的要素组合不完善等原因,造成__旅游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有坚持求异导向,使__的本土文化特色贯穿整个旅游过程,__的文化旅游事业才能有所作为。关键词__文化旅游发展位于__省宁德市__县境内的“__”,平坦的岩石河床为一石而就,净无沙砾,布水均匀,宽处达150米以上,形成面积近八万平方米的水上广场,溪水皆刚没脚背,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一片白光耀眼,被誉为“天下绝景”。__境内还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鸳鸯溪、全国五大水帘洞之首的“百丈际水帘洞”、木拱廊桥、庶民古戏以及展现农耕文化的各种人文活动。__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__旅游业的发展极具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已经从走马观花的年代进入了文化陶冶的时期。旅游者将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景点、面目雷同的景区。于是,景点景区文化内蕴的魅力便一步步地浮上了层面,成为新世纪旅游开发的重点。一、文化旅游的界定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初期正好同步于工业经济的崛起,从事旅游的人们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为开发动力,把旅游定位为一种经济现象。其主要功能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推动了之后很长一段时期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当时旅游开发中过度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本质上的文化功能的直接原因。我国旅游业经过从一种接待事业到一种经济手段到今天完备的产业地位的发展历程,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本质是它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花费大量的经费、时间、精力,收获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一种旅游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是追寻一种文化上的差异。文化是旅游产生的基础,是构成旅游的一个基本条件,把文化作为旅游的一个要素或把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更加符合文化要素在旅游中的地位。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已经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一些学者认为所有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为文化旅游。二、__(__)文化旅游的现状1、基本状况__鸳鸯溪景区在1993年就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称号,但多年以来,由于旅游市场的不成熟、投入不足、文化旅游开发意识不强等方面的原因,__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原始状态。然而,目前无论是宁德市还是__县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改变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已成为省、地、县政府的共识。宁德市的旅游总体规划体系即将形成,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在可预见的未来,__县的旅游资源开发将进入一个新阶段。2、__文化旅游的资源(1)自然景观对于追求景观丰度的旅游产业来说自然景观的优势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__文化旅游的前提。表1__境内的主要自然景观及主要特征景点景区主要特征等级__“__省景观”之一,有“天下绝景”的美誉。特级景点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中国传统名禽鸳鸯的祖籍地。特级景点百丈际水帘洞全国五大水帘洞之首特级景点鼎潭仙宴谷、小壶口瀑布等峡谷地貌,形成了沟谷纵横的瀑布、深潭、急流、险滩。一级景点鸳鸯湖湖面面积达五千亩,同时有面积220多亩的卧牛山,一级景点太堡楼、刘公岩、仙山牧场、天湖湿地颇具特点自然景观资料来源:__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__—2020)(2)人文景观以木拱廊桥、庶民古戏、岩后革命根据地村等为代表的__人文景观和古老的农耕文化构成了__独具特色乡土文化,为__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表2__境内的主要人文景观及主要特征种类名称主要特征文化古迹木拱廊桥四座省级文保单位。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双溪古镇东南沿海保留最完整的古县城。棠口西洋建筑群有圣公会教堂,潘美顾医院,淑华女子学校等三个建筑群,面积25亩。小梨洋清朝虎将,__省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故居虎婆遗迹与妈祖、陈靖姑齐名的三姐妹之一革命历史遗迹岩后村革命根据地村。叶飞将军曾在此组织指挥闽东北的游击战争。北上抗日纪念地闽东独立师分批从棠口、双溪出发,挥师北上抗日。上楼闽东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地。民俗风情庶民古戏1982版《辞海》有记载并称它已失传,被誉为我国戏剧研究的“活化石”。传统武术闽东北提起“__师傅”无不叹其武艺精湛,香火龙为国内独具特色的舞龙活动。凤凰茶20__年畲族歌舞团代表__省参加香港“__节”中所表演的凤凰茶。古法制陶等技艺不合当代人之所需,技艺已濒临失传,但__农村还有个别老人会此技艺。(3)生态观光农业__海拔800多米,日照充沛土壤肥沃雨水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在__县城至__的途中这几年发展了很多个体生态农庄。

三、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

1、可进入性差制约文化旅游的发展地处山区,目前境内仅有省道202线从中穿过,无高等级公路,景区可进入性差,如--宁德仅120公里,中巴车约3小时,--福州172公里,中巴车约4.5小时。路面等级差,坡陡弯多,给游客的出行造成了许多不便。2、文化开发意识的欠缺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不仅仅是投入的问题,而且文化开发意识也有欠缺,把旅游定位在初级阶段的旅游。这表现在线路的设计上,多为自然景观的观赏,片面强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溪和“天下绝景”__,人文景观等文化内涵的则一带而过,这既不能反映的整体资源形象,也不能深入到的文化核心,与的旅游资源现状是不相符的。3、旅游之间的要素组合不完善完整的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目前的接待能力仅有天外天、 电信宾馆、邮电公寓和华侨旅行社等4家宾馆,350多个床位。其他的吃、行、游、购、娱也还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而且景区的配套的设施、娱乐项目、参与性游戏没有跟上,景区还显原始状态,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4、缺乏专业的形象设计由于旅游专业人才奇缺,聘请来的专家也往往浅尝辄止,在只是住上2--3天就走,只注重表面的自然景观,而不能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旅游规划不理想,形象策划不理想,没有对外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形象。5、旅游网络没有形成。三、(__)文化旅游的分析。一、客源条件分析1、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是我国旅游人口最多的区域,__在接受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幅射时吸引此两地人口到__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以“天下绝景”__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完全可以打造成为吸引游客进入的重要品牌。2、是闽东北、华东旅游网络的重要连结点。拓展文化旅游有利于武夷山景区和太姥山景区的联系和衔接。武夷山年旅游人次超过250万,年旅游收入超过10亿,是__省最重要的首选的旅游景区。因此吸引到武夷山旅游的游客进入闽东旅游是非常重要的。而“__”正地处武夷山旅游网络和太姥山旅游网络之间,是吸纳武夷山游客的一个重要的支点。3、当前旅游市场的客源构成,呈现以本地及周边市场为主要客源方向的基本特征,闽东各县市、闽北各县市、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浙南地区等客源地,是的近时距(2-3小时车程)市场和中时距(3-5小时车程)市场。这些地区大多属于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出游率高,由其构成的客源市场是旅游资源颇具潜力的市场。4、是__省27个重点侨乡之一,历史名人甘国宝两任台湾总兵,因此回国观光的“三胞”也会在__的旅游者中占一定的比例。因此,的旅游市场定位应当是:近期主要依托福州、厦门、温州及周边地区,把“__”打造成为福州、厦门、温州的后花园;中期进入长三角、珠三角,东接太姥山、雁荡山,北接武夷山、华东地区,进入全国旅游网络;远期进入东南亚、国际市场,使鸳鸯溪—__景区成为全国旅游网络的重要连接点。二、旅游资源分析1、珍稀奇特程度众所周知,旅游资源的奇特性越是突出,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从而具有越高的旅游价值。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奇特性,其中的“__”景区,更是具备了世界难得一遇的奇特景观特性,可以起到带动整体旅游的龙头作用。而像廊桥类资源,因其属于特定地域的特殊建筑,且年代相对久远,在一般旅游景区并不易见,因此也具备了这一特性。有被誉为戏曲研究“活化石”的“庶民戏”,这是可挖掘的、颇能体现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源。2、文化差异性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的优势就在其相对滞后,因为落后,许多东西还没来得及破坏,还保持着其相对原始的状态。源远流长的闽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依然在传承不息。而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建设的趋同和文化的趋同,城市之间已经没有个性。而相对滞后所造成的与城市之间文化的差异,也正是我们发展旅游经济吸引发达的城市人来感受我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3、规模、丰度与几率旅游资源的规模是指景观对象数量的多少、体量及占地面积的大小等。旅游资源丰度,一是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与补充情况;二是指各类要素的组合及协调性;三是指景观的集聚程度。只有在一定区域内,旅游>文秘站:交通干道两侧,现有在建的几条景区公路及步游道完工后,将不但能解决可进入性难的问题,而且也将进一步完善旅游景观的有机组合。4、适游期主要指旅游资源因受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适于开展旅游活动的时期。由于地处亚热带高山地区,平均海拔八百多米,冬暖夏凉,理论上说,可常年适宜开展旅游活动。但在冬季,__景点的可参与性和夏季时相比,反差很大,这将会导致游客在冬季的大量减少,降低旅游资源的总体价值。当然,由于旅游主要属于资源依托型,其旅游资源基本上能够满足多种旅游的需求,能够吸引多种客源群体,宜于进行多种旅游活动。所以,旅游资源在先天上具有了观光、度假、探险、修学、宗教等多种功能,如能建设好,将能吸引大量需求各异的游客光顾。四、(__)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1、完善交通网络,改善可进入条件处于规划中的连接__省几大著名旅游景区的重要位置,也是未来省内高速交通网的重要节点。“十”中规划的连接武夷山和宁德的宁邵高速公路、宁邵高速与京福高速的连接线都经过,使得未来由闽南方向、福州方向、浙南方向的客源前往武夷山和宁德旅游,或经由武夷山和宁德前往闽南旅游的游客,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必须及时抓住这一机遇,改变不利的区际交通条件。与时同时,在区际交通状况改变之前,应极力改变区内交通,修建景区内的旅游公路和安全的步游道,形成区内、区外畅通的交通网络,使游客能更悠闲、更安全欣赏秀美的风景。2、制定旅游和文化一体化发展策略由于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只要能引起旅游者观赏和探究欲望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都能产生旅游效益。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大动力,异域文化一般都能引起人们的探究兴趣,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质,都是文化资源。人们的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独特的文化活动形式,所以旅游和文化从来就是高度融合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发展旅游业中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富有文化含量,这样才能打动和吸引旅游者。开发文化旅游和发展旅游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旅游和文化一体化发展可以将两者相互促进,两者相得益彰,这应该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一大策略。3、打造由资源型向市场型转化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它具有异地性、多样性、季节性、波动性和高度竞争性等特征,而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呈现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新趋势,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地持续增长。对特色旅游项目、“自然”和“本色”的旅游项目、参与性旅游项目以及旅游者的多重需求等都对旅游业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些都表明了无论旅游资源如何地“天生丽质”,如果缺乏对目标客源地和目标客户的长期培养,再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也可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最终难免落得个“敝帚自珍”的结局。文化旅游发展,市场和营销才是真正的瓶颈。因此,政府和旅游资源开发者应转变观念,把市场放在旅游资源开发极为重要的地位,要整合相关旅游产品、宣传和策划、市场推广和营销等相关部门,不要一味地把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简单归罪于路况不好和投入不足,要“眼光向外”,把工作重点放在目标客户市场,通过明确定位、细分市场、寻找喜好自身资源的目标客户,实施准确定向的营销推广活动。4、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__)的品牌知名度。举办各类具有(__)特色的文化活动,扩大其举办次数、范围、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__)的品牌知名度。例如:1、举办全国性的“中国·__·天下绝景”探秘摄影大奖赛。2、召开全国性的“木拱廊桥”、“庶民戏”、“__地质结构”研讨会。3、承办“__小姐”乃至“中国小姐”等有影响的全省、全国性文体活动。4、每年酷夏举办“中国·__趣味亲水活动”。5、每年元宵举办农耕文化节,同时配套小吃评选活动等等5、各项旅游服务功能区的设立和完善按面积法和游览线路法计算旅游的环境容纳为8000-10000人/日。考虑到可进入性、景点的吸引 力以及气侯等因素,旅游的床位规模近期必须达到1500床,远期必须达到5000床,直接服务人口和间接服务人口达到600-20__人。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的建立需要占用大量空间,因此必须根据各景区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并建设。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的接待服务能力也集中在县城,且地理位置上位于全县中部,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以县城为旅游网的中心接待服务基地。鸳鸯湖紧邻双溪古镇,湖面面积5000亩;棠口“燕畔”有木拱廊桥群,三溪交汇。鸳鸯湖和“燕畔”还有共同的特点:处于旅游景区、宽广的水面、大量的土地、交通便捷和可建设大型停车场等。由于__和宜洋属于峡谷地貌,又是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不宜修建大量的接待设施。因此鸳鸯湖和“燕畔”应该是未来旅游网的中心接待服务基地以及大型的购物、娱乐场所。由于风景区范围大、游程长,各个景区又相对独立,所以在风景区需设立各级小型的服务接待设施。总之,只有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意识,才可以让的文化意蕴弥漫整个旅游活动的空间,才能够使的本土文化特色贯穿整个旅游过程。这需要巨大的文化投入,既包括资金、物资等有形的投入,也包括公众意识的引导、媒体的关注等无形的投入,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本土文化风格。对于旅游业而言,差异性有如旅游事业的生命,求异就是求生。立足本土文化,坚持求异导向,的文化旅游事业一定可以大有作为。__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不可多得的一项宝贵财富,是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也是旅游宣传促销中的一大卖点。要精心谋划、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工作,应把握当前有利时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营造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氛围,将建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包装的文化旅游精品,树立文化旅游强县形象,把以__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建设成为名冠东南的一流品牌。参考文献[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__.5[2]颜亚玉.旅游资源开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__.9[3]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__.8[4]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宁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未定稿)及规划说明书[R]20__.10[5]钟亮等.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R]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__034)[6]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7]__省城乡规划设计院.__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__—2020)[R]20__.9[8]沈祖祥.文化旅游概论[M]__人民出版社.[8]黄佛君等.试论文化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__(9)[10]王松涛.从旅游文化到文化旅游[N]光明日报,20__.03.16.[11]王会昌.中国旅游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

第10篇

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创意旅游人才,需要具有旅游体验产品原创设计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需要将创意旅游产品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为适应旅游业目前形势的发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培养能策划、有创意、会管理、懂营销的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

在学校教育中,开放式教学法是培养创意旅游人才的主要渠道。开放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和谐的、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开放式教学法中,应做到教学理念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和教学评价的开放,以期更好的培养创意旅游人才。

一、教学理念的开放

创意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本领,创意是个性的、求异求新的,创意是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创意型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的开放程度会直接影响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应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摈弃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等侧重于知识的传承和记忆的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冲动和快乐;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享受,积极培养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去创造的能力,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注重师生互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创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应注重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创意旅游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强调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强调对旅游消费潮流的引领和塑造。强调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创意旅游来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创意旅游人才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其一,教师不能刻意追求课程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知识无法穷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如《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五千年文明不是一朝一夕能被导游们掌握,也没有必要全部掌握,这就要结合企业需求,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选取。在《中国旅游历史文化》课程中,历史、建筑、园林、饮食、民俗、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文学艺术、宗教等是客体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可以设立历史与宗教文化走廊、建筑与景观文化走廊、饮食与民俗文化走廊、旅游与艺术文化走廊等五大教学模块。以适应旅游创意人才需要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的要求。

其二,课堂传授的知识内容是开放的。一方面教材只是其中诸多学习材料中的一种,学习材料是多样化的。另一方面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新知与日俱增,及时吸收本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面向未知领域。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补充移动营销的知识,介绍微博和微信的营销原理,并结合现实中的微博、微信营销案例,分析微博和微信两大社交平台的营销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并研究――微博与微信营销的利弊。

其三,教师还应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有意识地传授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旅游线路产品设计》课中,跨学科传授摄影与美学欣赏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设计灵性。

其四,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需求和地方旅游资源特色,按需施教、灵活施教。在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中,课程教学要分级而定,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点。结合四川和成都地方旅游资源的特色,从区域岗位需求出发,调整教学内容。例加:四川地区三国文化的旅游景点十分丰富,在《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教学中,增加对三国旅游文化的讲解,更好地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这对于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文化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的开放

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创意是创新之源,创意人才最明显的特征是思维敏捷、异想天开、勇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教师注重运用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开放的教学形式,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与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冲动,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合同法相关知识,自编合情合理的创新案例,然后分小组进行模拟法庭辩护比赛.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意思维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协作法、探究法、案例法、情景法和角色扮演法。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注意制造教学疑问,引发学生开展研讨和争论。积极培养学生自信、质疑、不怕失败、不满现状的创意意识。

四、教学空间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开放探索空间。其一,课堂向社会和企业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和企业,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新知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解决问题;其二,课堂向校园文化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意设计竞赛和展览活动,以激发旅游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其三,课堂向传媒和网络延伸。让学生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吸收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活的知识信息。这种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多维度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评价既有老师评“学”,也有学生评“教”,在教学评价的开放中,需要注意的有二点:其一,特别注重评“学”。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学习目标。在评“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评价的整体性,改变单一的考分评价方式,以全面综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设立创新创意分,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创新表现和行为纳入学科成绩的考核范围,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意考核形式多样化,以开卷、闭卷、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其二,关注评“教”的动态性,教学评价应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对教师教学的质量进行跟踪监控。此外,特别要把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做为一项重要的评教指标。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软件开发;;南昌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4956-02

Tourism Information Query System Based on GIS of Nan Chang

HUANG Ya-qiong, LIANG De-hua

(Jiangxi Traveling Business Trade Professional Institute, Nanchang 33011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ourism information query system development way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and the main function,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design method of database of tourism spatial database, and relational database connection and information data of graphical display. In tourism management of spatial database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are discussed, with nanchang tourism as an example, the attribute database and the spatial databas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 specific instructions, tourism information spatial database, and can be layer of tourism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n analyze success calls.

Key words: data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spatial database; software development; ; Nanchang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深入,旅游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抓住历史机遇,以南昌的旅游资源信息为依靠,发挥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创建一个旅游文化名城,确保旅游业在南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向外界全方位的展示南昌旅游的崭新面貌,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而该系统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设计出了南昌乡村旅游信息查询系统。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旅游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在国外,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起步早,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许多旅游景区相继出现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Destination information system),在许多公共场所安装了信息系统终端设备,从终端设备上,游客可以获取旅游景区的多种信息。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建立的世界旅游数据网络,己有近20多个国家的旅游数据库与之实现了连接。其数据库信息包括旅游景区出入境的人数、运输工具的种类、旅游消费额、旅客流向和饭店服务设施等阁。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也正得到迅猛发展,新系统能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信息,逐渐集合了查询、预订、检索的功能。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才开始进行的。理论研究方面,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较多。如罗平、陈庆同等人的《佛山市旅游信息系统开发》,该系统由旅游GIS模块和旅游多媒体模块两部分构成,满足查询和触摸屏导游功能;王鹏和戴学军的《GIS的中国旅游流信息系统的建模方法研究》;陈普的《基于GIS的福建省旅游信息系统研究》;李君轶和马耀峰的《基于GIS的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向华、许晓宏等人的《基于ActiveX技术开发数字化旅游信息系统》等学术论文。

旅游信息系统最早是由中科院遥感所开始研发的。在国家“六五”计划期间,中科院承担了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建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微机国家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全国旅游资源普查完成基础上完成该系统。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结合国内外旅行网站旅游信息系统的所长,在主要实现技术和开发方法的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借助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强大优势,结合B/S体系结构和技术来构建景区、景点、留言系统等模块的开发。依据网络用户和后台维护人员的总体需求,通过对系统中具体对象的分析,构建起系统的动态行为模型。对系统的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完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本文的创新点是:将组件式开发与旅游规划管理相结合,提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运用MAP Objects组件开发查询和旅游规划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对核心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技术与旅游规划管理相结合,实现基于web的信息的空间管理功能和数据库管理功能。

2 旅游信息查询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总体设计应当根据系统工程的设计思想,是应用GIS技术满足合理化、经济化、科学化的总体要求。一般遵循实用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可靠性原则、可更新性原则、前瞻性原则等基本原则。而系统构建目标则是在旅游线路最近、或最佳分析、最佳服务设施选择和旅游发展对策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技术、Internet技术、GIS技术等建成一个信息导航平台,为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宣传手段,给游客提供辅助决策。所以系统应该具有:地图控制、游客查询、地图分析、评价预测、地图输出、数据库更新等功能。

2.2 系统结构设计

基于GIS的南昌市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以Windows XP为操作系统平台,采用B/S三层结构,客户端不需要开发和安装特别的应用程序,所有的应用都集中在服务器端。根据系统构建的目标,按照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可分为五个模块:地图控制管理模块、游客查询管理模块、地图分析管理模块、预测与评价模块、地图输出管理模块。整个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3 设计与实现

基于GIS技术,在系统地图上除了能以点击方式作一般查询、检索外,还可以根据空间图形要素来定位数据、通过数据集合的集合分析方法,确定空间要素相互间的联系及多重属性特征;通过对图层的叠加、多边形的结点分析等能生成特定区域范围的专题和综合信息。此外,还具有固定线路、最短路径、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

开发本系统主要依靠三项技术:一是网页制作ASP技术,二是虚拟现实技术,三是Map API技术。ASP技术已经成熟,在网页制作上完全能满足本系统开发的要求; VRML是Internet上基于WWW的三维互动网站制作的主流语言,VRML不仅支持过程和数据的三维表示,而且能提供带有音响效果的结点,使游客能走进视听效果十分逼真的虚拟世界;Map API不但具有绝大部分传统GIS软件具有的功能,而且还能够利用因特网优势的特有功能,在网络上提供交互的地图和数据。

正如前文所述,以南昌的旅游资源信息为依靠,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创建一个旅游文化名城,以求确保旅游业在南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向外界全方位的展示南昌旅游的崭新面貌,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而该系统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设计出了南昌乡村旅游信息查询系统,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计库、设程序的编写、调试、测试等多项工作,基本上实现了南昌旅游资源信息和旅游服务设施等的查询功能,并且系统具有部分空间分析的功能,以辅助用户进行所需要的决策。

4 结束语

本论文所取得研究成果如下:

1)从南昌的旅游现状着手,通过调查、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功能、特点以及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提出了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解决南昌的旅游信息和旅游设施的查询以及旅游信息的管理问题。

2)实现了南昌乡村旅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图文并茂,具有多媒体功能,可以全面、详细地向游客介绍旅游景点的信息。通过信息查询,可以使游客直观、清楚、方便地了解南昌的旅游景点、景观特色和相关的服务设施,从而便于游客的出行。

3)系统除了具有相应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查询功能外,还具有空间分析功能,能够满足游客决策的需要。

通过对南昌旅游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对南昌旅游业的发展的展望,现在的旅游信息系统还是跟不上信息现代化发展步伐。由于本系统调试时间非常短暂,要将系统功能做的非常完善是不太可能的,系统是一个实验性的系统,只是实现了部分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要完善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和充实工作。随着时间和费用的增加,大部分的数据将会录入到系统数据库中,伴随着本系统的不断改进,一定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Monti C.AGILE SERVICES DISTRIBUTION,“Dynamic and Multi-Dimensional GIS”[Z].Beijing,1999.

[2] Johnson R.Expert One-on-One J2EE Design and Development[M].Wrox,2002:18-66.

[3] Leffingwell D,Widrig D.Managing Software Requirements:A Unified Approach[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5-141.

[4] RTP: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RFC 1889[Z].IETF,1996.

[5] Kruchten P.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An Introduction[M].Addison-Wesley,2003.

[6] Martin R C.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inciples,Patterns,and Practices[M].Pearson Education,2003.

[7] 埃克尔.Java编程思想(英文版[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8] John J.SQL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0-97.

[9] Couzin G.搜索引擎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1.

[10] 黄易.WEB程序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9.

[11] 罗云启.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MapInfo高级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4P

 

旅游业是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结合点。近几年来,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把旅游业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竞争比较激烈。冀东“金三角”指的是唐山、秦皇岛、承德三市,这三市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不论是资源和市场,还是发展的基础和质量,在河北省旅游业发展中都处于领先水平。

一、促进冀东“金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

唐、秦、承处于冀东一个大板块之中,唐山市东隔滦河与秦皇岛市相望,西与天津市毗邻,南临渤海,北依燕山隔长城与承德地区接壤,而承德又南邻秦皇岛、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滨重要的区域性城市。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三市相邻,潜力巨大,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促进冀东“金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会对游客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有利于形成大旅游经济圈

冀东是河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唐山有清东陵、景忠山、汤泉、潘家口、大黑汀、青山关、灵山、白羊峪等旅游景区;秦皇岛有老龙头、天下第一关、长寿山、孟姜女庙等旅游景点杂志网,还有北戴河、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和昌黎黄金海岸等海滨旅游圣地;承德有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普宁寺、普佑寺等景区。冀东这三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促进冀东“金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形成大旅游经济圈。

(三)从整体上提升河北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合作旅游作为冀东经济合作的一个方面,统筹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已成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迫切需求。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可以增加唐、秦、承地区的人员和信息交流,促进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利环境,从而整体上提升河北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二、冀东“金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4P策略

(一)完善旅游资源,构筑品牌

秦皇岛共有5A景区1家(山海关古城景区管理处、老龙头景区、孟姜女庙景区),4A景区11家,3A景区4家,2A景区5家。承德共有4A景区8家,3A景区3家,2A景区4家。唐山市旅游资源很丰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古迹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景区,也有都市旅游景区、海滨旅游景区、工业旅游景区等。河北省3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中的2处(山海关、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都集中在冀东地区。冀东这三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基本上都是自成体系。实现这三市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树立冀东“金三角”旅游品牌,只有形成特色的品牌,才能不断扩大影响力。

旅游产品对于完善这三市的旅游业很重要,秦皇岛比较著名的“杨肠子”火腿肠,唐山的麻糖,承德的露露等,要不断扩大品牌的宣传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另外,需要根据自己地区的特色优势,形成特色的品牌。从目前状况看,秦皇岛和唐山两市海产品比较丰富,基本上都是散装或者简易包装的产品,真正有影响力的海产品品牌很少,产品开发应针对目标市场,品质与深度并重,力求特色化、精品化、整合化,从而促进冀东“金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

(二)采取灵活价格策略,树立优势

唐山、秦皇岛、承德三市旅游景点的价格制定缺乏科学性,定价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价格体系。基本上都是一个旅游景点一张门票杂志网,还处于传统的旅游景点价格战恶性循环中。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针对选择旅游地市的不同、旅游时间的长短、季节的不同等因素,采取不同的价格。比如,如果选择去冀东“金三角”旅游,可以采用一张通用门票,适合旅游者的需求导向定价。选择这三市的通用门票,相对而言比较便宜,容易树立价格优势。

(三)建立多条渠道途径,拓宽销路

1.传统旅游景区销售点。充分发挥传统渠道的作用,在宣传本景点的同时,也要宣传冀东“金三角”旅游景点一体化。

2.自建网络渠道。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渠道,能够很好地获取客户资源。网络上除了展示景点风光、活动项目、食宿信息、购物指南、自驾线路等必要内容外,还应设立即时在线交流窗口和在线订购栏目,随时解答访问者的问题,提供在线购买服务。

3.借助旅游电子商务渠道。电子商务正成为中国旅游业越来越强大的助推器,电子商务搭建起全方位的互动平台,多角度吸引游客,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借助旅游电子商务渠道,能够让消费者享受到一站式服务,实现服务的一体化,比如门票、导游、团购、机票、车票、住宿、餐饮、旅游购物等,能够很快地实现,并且很方便,点点鼠标就可实现操作,这样的便捷出游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4.与中间商合作。可以与旅游社、旅行社以及企事业单位合作,找准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有效地利用好这个渠道,使其有利可图,从而为我所用。

(四)开展多种促销方式,强化宣传

运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多种方式进行促销。

1?广告宣传。首先,建立图文并茂的网站,这三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站,秦皇岛旅游? qhdta.gov.cn;唐山旅游政务网tourism.gov.cn;承德旅游政务网 cdtour.gov.cn,要大力宣传这三市的有效整合。还可以借助第三方网络平台,比如,通过搜狐、新浪、百度等网站大力宣传冀东“金三角”旅游信息,这样旅游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其次杂志网,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媒体进行宣传。精美的导游图、宣传册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缩影,既可为游客指路导向,又能起到极好的宣传作用。再次,在机场、车站、城市的主要干道、所依托景区的出入口以及游客集散地设置大标语、大广告牌等。

2.人员推销。在居民社区、购物中心、大型活动会场等地进行人员推销,宣传旅游信息,从点到面,从少到多,逐渐让消费者了解其信息,并且能够去体验。

3.公共关系。邀请名人或受公众关注的明星参加相应的旅游活动,并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报道;举办纪念活动、重大活动、公益活动等为依托,宣传旅游;比如,秦皇岛有比较出名的奥体中心,国家足球赛及其他足彩赛事在这里举办;从2010年开始的“七夕情人节”在秦皇岛举办,可以借此宣传,扩大影响。举办推介会、旅游文化节、旅游研讨会等活动,构筑宣传促销平台;在知名度高的网站上开展以企业或产品命名的游记征文大赛、旅游专栏等;通过各种公关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宣传。

4.营业推广。对于旅游者可以实行会员制,旅游景区的光顾就如同去超市购物一样,不仅能够打折优惠,还可以提供免费旅游的次数,从而培育忠诚的顾客,有利于提高景区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张春梅.秦皇岛城市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10,(1).

[2]张广瑞.京津冀旅游合作发展的新起点[J].首都经济杂志,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