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05 18:5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成本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第1篇

(一)成本对企业效益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制约作用。众所周知,产品成本是抵减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产品的价格、销量处于稳定状态时,成本和盈利之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产品的成本越高,企业的盈利就会相对减少,反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得到的盈利就会增加。盈利的增加可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增长,促进企业发展。

(二)成本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进行有效反映的重要指标,较大程度上可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果,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状况、物资材料消耗情况、设备利用情况、生产技术及工艺先进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等均间接或直接的反映于成本中。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通过对成本指标进行分析,了解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成本是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志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市场因素、国家政策、技术、营销策略、资金限制、成本高低等众多因素影响。成本是企业取得发展的根本,是决定企业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当企业成本过高,价格也会随之升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便会失去竞争优势。没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不可能拥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反之,当企业的成本较低时,产品价格也会随之偏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便可依靠价格优势取得市场竞争力,实现不断发展。

(四)成本是对企业经营预测、发展分析和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努力面向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积极进行生产计划安排,合理选择生产技术及生产工艺,积极开发新产品,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手段对企业的发展经验进行科学预测,提高企业发展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必须积极应用各种有效方式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经营计划及经营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及时对成本资料进行正确分析,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经营决策、预测、分析等各项活动的科学性,促进企业发展。

二、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成本管理可有效促进企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成本是各种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对产品定价的基础。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患者中取得发展优势就必须通过物美价廉的产品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在产品中,物美主要依赖于先进技术及工艺的应用。而价廉则主要是依靠成本的降低。只有成本下降了,产品的价格才能相应的下降。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外,还需高度重视生产成本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促进产品成本得到降低,进而实现产品价格的降低。要降低产品成本就必须要对产品的材料采购、设计、生产、售后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进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成本管理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通常表现为所得与所费之比或投人与产出之比。成本作为投人和所费一方存在,对企业经济效益存在直接性影响。成本是对盈利具有抵减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成本、盈利二者间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生产成本提高时,企业的盈利就会出现相应的减少。但生产成本降低时,企业的盈利就会出现相应的增长。盈利的增加可为企业发展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成本管理可提高企业抵抗内外压力的实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首先体现在价格上。产品价格越低,企业拥有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促进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使企业处于经济萎缩时期依然可以持续发展,增强企业抵抗外部压力的实力。同时,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更多的力量去进行设计创新、提高员工待遇、改善员工福利等管理工作,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在建工程;成本管理;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市场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大部分业主把支付保证金作为招标入围的先决条件,挤占企业在建工程资金,致使企业经济效益日趋下滑,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很大的挑战,这样就迫使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在建工程成本管理,对在建工程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都需要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成本是指在工程项目上发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是指实施工程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和临时设施费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对工程项目建设中所发生的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群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首先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应按内部各岗位和作业层进行成本目标分解;再次,应明确各管理人员和作业层的成本责任、权限及相互关系。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消耗和费用进行责任成本控制,并承担成本风险。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共8个环节。企业对项目经理部的成本控制进行服务。企业的盈利目标有赖于项目成本的降低。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一系统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项目经理部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信息,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促使工程项目系统内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目标运行,使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能够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

1、工程项目成本预测

项目成本预测是通过成本信息和项目的具体情况,并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可能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其实质就是工程项目在施工以前对成本进行核算。通过成本预测,可以使项目经理部在满足业主和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成本方案,并能够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克服盲目性,提高预见性。因此,工程项目成本预测是工程项目成本决策与计划的依据。

2、工程项目成本计划

工程项目成本计划是项目经理部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计划管理的工具。它是以货币形式编制工程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以及为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规划的书面方案,它是建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一般来讲,一个工程项目成本计划应该包括从开工到竣工所必需的施工成本,它是该工程项目降低成本的指导文件,是设立目标成本的依据。可以说,成本计划是目标成本的一种形式。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指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发现和总结先进经验。通过成本控制,使之最终实现甚至超过预期的成本目标。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应贯穿在施工项目从招投标阶段开始直至项目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明确各级管理组织和各级人员的责任和权限,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之一,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

4、工程项目成本核算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是指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形成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它包括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按照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工程施工费用进行归集,计算出工程项目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二是根据成本核算对象,采取适当的方法,计算出该工程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所提供的各种成本信息,是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依据。因此,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对降低工程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积极的作用。

5、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分析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的对比评价和剖析总结工作,它贯穿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主要利用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资料(成本信息),与目标成本(计划成本)、预算成本以及类似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等进行比较,了解成本的变动情况,同时也要分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的影响,系统地研究成本变动的因素,检查成本计划的合理性,并通过成本分析,深入揭示成本变动的规律,寻找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途径,以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减少施工中的浪费,促使企业和项目经理部遵守成本开支范围和财务纪律,更好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加强工程项目的全员成本管理。

6、工程项目成本考核

所谓成本考核,就是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工程项目成本形成中的各责任者,按工程项目成本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将成本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定额、预算进行对比和考核,评定工程项目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各责任者的业绩,并以此给以相应的奖励和处罚。通过成本考核,做到有奖有罚,赏罚分明,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的每一个职工在各自的施工岗位上努力完成目标成本的积极性,为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所确定目标的具体化。成本控制是则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的成本目标实现,而成本核算又是成本计划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它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又是对下一个工程项目成本预测和决策提供基础资料。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目标责任制的保证和实现决策的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建工程忽视成本的管理

推行项目法施工,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企业管理层虽然重视成本但鞭长莫及,且其更偏向于利润中心角色。项目是成本中心,但其首先必须满足工期等条款约束,以免超期罚款,更兼季节性施工问题,无暇顾及成本盈亏,效益向生产低头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工程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责任,有些工程项目经理更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唯独没有了成本管理责任。如果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发生而浪费人工费;如果技术人员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会使成本增大。由此可见,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三)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企业成本管理只有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奖罚分明,才能有效控制或降低成本。目前不少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成本管理方面各部门、岗位、各工序之间的责任不清、管理权限不明,企业无法对各部门、岗位、工序的人、财、物耗费实施量化标准进行考核;在利益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就难以有效实施。

(四)成本控制能力较弱

(1)材料采购环节执行合格的分供方评价制度不严,材质不符合工程要求,或以大代小造成材料积压和浪费。

(2)材料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限额领料制度不落实,不能准确核算材料消耗水平。

(3)机械设备利用率低,窝工现象时有发生。

三、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

(一)重点抓好在建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1、在建过程中按照各自的责任目标搞好成本控制和分析

(1)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开支,加强人工费的管理。

(2)精简处机关机构,压减科室冗员和机关附属单位的人员,使在岗人员达到一专多能。对项目管理人员人数,要根据投资数额大小、技术复杂程度、施工难度和施工能力来确定。采取竞争上岗、定岗、定职、定人、定岗位风险系数;

(3)对施工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劳动定额,最大限度地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劳动效率;

(4)要加强科技管理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工艺,以提高人机工作效率;

(5)根据施工作业计划,通过网络作业流程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面,尽可能组织平行作业,扩大工作面,使后续工序提前投入工作,提高工时利用效果,尽可能减少窝工现象。

(6)选好施工企业工人,要择优选择那些有专业特长的,有实践经验的技术过硬的包工队,公平竞争,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尽可能少雇包工队,把自己单位的职工放在施工线上,发挥职工的最大积极性,创造不菲的效益,减轻包袱。

2、材料费用的控制

(1)合理确定材料数量。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至70%左右。因此材料费的控制至关重要,材料费节余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节余,而且材料费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对钢材、水泥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从施工作业队结算金额中扣除。这样施工作业队将会更合理的使用材料,减少了浪费损失

(2)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材料价格同样是降低材料成本的关键。要确定材料价格,必须组织工程、物资、财务等人员到材料供应地进行充分的调查,货比三家,争取找到供货或提供服务的源头,以最优惠的价格取得代应商;但并不是材料价格越低越好,还要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要把握好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所有的材料都必须经过质量检验,现场材料员要把好所进材料的质量关不能盲目地追求低价低成本而不顾工程质量。

3、现场管理费控制。

现场管理费是与工程施工直接相关的成本,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直至保修期满。

(1)做好雨季、冬季施工的准备工作,预防因突然的自然环境变化而影响施工;

(2)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各个专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对于不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的,由执行负责人负责;

(3)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质量事故会增加返工费、停工费、返修费、事故处理费等。这部分费用可以通过先进的施工管理而降低;

(4)做好工程施工的预防、检测工作。如及时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做好隐蔽记录,建立质量安全检查小组,随时检查施工安全、进度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二)加强工程质量控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减少返工损失,减少和防止不合格品、废品损失

工程质量成本可分为预防成本、检测成本、质量事故成本、过剩投入成本等几个方面。对工程项目质量监控不力而造成的质量低劣会带来惨重的代价,这种代价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危及生命安全的。目前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尚未建立起对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风险监控体系,比如总承包单位在进行工程转包、分包中的压价行为,使得转包、分包单位的价格太低而由此带来的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就是工程质量形成过程。要达到质量的要求,需要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质量的检验和保障工作,其二是质量失败的补救工作,这两项工作都要发生费用,有时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成本损失是十分惊人的,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强控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努力降低质量成本,每道工序严格按照质量规范要求施工,尽量避免和减少返工、报废等造成的损失。

(三)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减少事故损失

加强安全管理要着眼于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生产成本。

1、减少事故的发生次数,可增加经济效益。施工项目每一事故的发生,都可能会有设备的损坏、工件的损失以及工作场所恢复费用等。事故发生次数减少,项目就减少了这部分事故处理费用,最后体现于项目经济效益增加。另一方面,每一事故的发生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施工项目的停工损失,而施工发生次数的减少以及施工严重程度的降低,也相应减少了停工损失费用,表现为项目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

2、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通过安全设计、操作、维护、检查等措施,可以预防事故,降低风险,但不可能达到绝对安全。因此,需要安全投入,制定万一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方案。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改进施工工艺,合理组织施工

1、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革落后的传统工艺和作法不仅能够提高工程质量,同时因减少人工、材料以及设备的投入等,有效地降低了工程成本。如泵送混凝土也是一种全新的施工工艺,与传统的使用塔吊吊运料斗相比,节约了大量人力,提高了浇注质量,加快了施工速度,使塔吊的使用率提高,缩短了工期,减少了机械设备与周转材料的租赁费用,从总体上有效降低了成本;同商品混凝土相比,泵送混凝土的价格优势是明显的。合理地采用适合项目特点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施工中的科技含量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

2、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可使施工时投入的材料(如架管、模板等)机具等大量减少、劳力减少、工期减短,会给项目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对每个项目施工之前,充分调动技术管理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如附墙爬升脚手架、滑模、早拆模技术,一次成活技术,落地砂浆再利用,筛余“砂头”、碎砖、废石利用等.同时将施工结果与相关施工者的经济利益挂钩,以提高工作效率,并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确保技术措施条条落实,收到实效。

(五)完善合同文本,避免法律损失

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出现,如果合同条款不严谨,就会造成自己蒙受损失时应有的索赔条款不能成立,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必须细致周密的订立严谨的合同条款。

首先,应有相对固定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并且精通经济合同法规有关知识,必要时应持证上岗;其次是应加强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三是应制定相应固定的合同标准格式。施工项目合同基本上有以下几类:委托加工合同、购货合同、分包合同、劳务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租赁合同、其它协议等。各种合同条款在形成之前应由工程、技术、合同、财务、成本等业务部门参与定稿,使各项条款内涵清楚,严谨不漏。

(六)加强沟通管理,做到在建工程成本管理运转有序

沟通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注意沟通,各行其是,互相掣肘,会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沟通得好,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运转有序,可以保证成本管理工作顺畅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浪费。项目沟通有许多种方法,项目会议是项目管理者进行有效的项目沟通的重要途径。一般可以采取“三会”制进行沟通。“三会”即:由经理部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办公会”;由生产系统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生产调度会”;由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业务会”。其中:“业务会”负责进行计划成本编制、实施、经营核算和及时处理计划成本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业务工作;同时,结合实行计划成本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完善和规范劳动工资、材料供应、机械设备等业务管理制度。“生产调度会”负责对现场的工期、安全和质量进行协调管理,并按经理部下达的计划成本的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办公会”负责经理部各项管理措施的决策,处理业务会和生产调度会提交的需由经理部决策的问题。通过“三会”制,把经理部决策层、生产指挥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经理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坚强的整体,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紧跟现场生产节奏,秩序井然地进行。

(七)使用灵活的用工制度和聘用、考核、奖惩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

企业可以参照国际惯例,采用灵活的用工制度并对人员实行了动态弹性管理,做到“勤者留,懒者走”。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聘用机制、考核机制、激励和惩罚机制,员工在上岗前必须经过资格审查或相应的考试,以确保雇员的素质;考核机制是指雇员上岗后,由人事部门及部门负责人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雇员进行奖励或惩罚的基础;赏罚分明的机制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确保工作效率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八)建立健全在建工程的跟踪监控制度,强监督控制,完善在建工程成本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跟踪监控制度,及时纠正、修正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避免铸成大错,造成损失,秋后算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由公司纪检、审计、工程等部门组成监察大队,由书记带队,每两个月检查审核一次,主要是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以及工程拨款支付情况,在确认没有问题时,项目经理可继续任职,否则应立即撤换,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通过对企业的跟踪监控,进一步保证了企业的盈利水平,使亏损企业扭亏为盈或减亏。

结束语

总之,要实行在建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切实解决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加强成本意识,健全全企业在建过程管理,使在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以保证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声誉,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秦兰仪.施工项目成本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王储.企业的成本管理[M].上海财会出版社,2002.

[3]李永军.企业预算管理制度[M].中国财会出版社,2001.

[4]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田元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龚卫民,张国君.如何降低工程成本[J].中国公路,2002,4.

[8]黄莉,赵胜.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水利水电快报,2005,5.

[9]薛建斌,张仁青.建筑业企业预算管理探测[J].集团经济研究,2005,2.

[10]李雪梅.浅谈工程成本管理[J].水利水电施工,2006,2.

[11]张承彬.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监管控制[J].现代会计,2006,4.

[12]赵宪波.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6.

第3篇

1.1成本管理内容片面

(1)目前,许多国有施工企业对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仍然局限于传统观念,仅仅注意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而忽视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认为成本管理就是管理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制造成本而忽视了投标报价、供应过程和经营管理成本的管理。

(2)只注意成本水平本身的高低,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许多企业由于受“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成本”的传统成本管理观的影响,仍然把成本的升降作为评价成本管理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片面强调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消耗和节约开支,忽视整体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影响了企业的信誉,为获取长期效益设置了障碍,又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损失,有悖于降低成本的初衷。

(3)只注重节约,忽视工程索赔的管理。“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是现代成本管理应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国有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节约”、轻“开源”的倾向,特别是对作为“开源”重要内容之一的工程索赔管理重视不够。

1.2缺乏成本竞争意识,市场应变能力差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筑市场招标竞争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不少施工企业盲目揽任务,不惜赔血本中标,使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境地,有的企业不计成本盲目铺展,贷款垫资施工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这些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忽视最基本的市场调查、缺乏最基本的成本管理意识,导致大量的无效成本增加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3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成本管理作用弱化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普遍存在着重事后轻事前、重静态轻动态、重短期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重局部轻全局、重具体轻宏观、重现象轻本质、重内部轻外部、重战术轻战略的弊病。有的企业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思维定式束缚,习惯于按传统思想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靠完成产值、扩大投资、谋求业主多计价来实现成本盈利,忽视了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及企业成本管理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

2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成本意识不强,干活不算账

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企业虽然实行了施工项目管理,但对成本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程度差距较大。例如,项目管理层和作业层对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强,只管干完活、干好活,怎么省事怎么干;有时由于管理层各职能部门的脱节,有预算没有核算,干了额外活没有变更,没有记录;有变更没有预算;虽有项目经济分析,但弄不清节超的原因及哪个阶段的节超,哪个分部工程的节超。从而出现一些项目前期盈利、中期保本、后期亏损的不正常现象。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公司级管什么,项目部管什么,责任不明确,虽然企业要求项目部要做到先算后做,但实际经常是干了后算或边干边算。虽然项目部都配有预结算人员,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财务、材料、经营、预算等部门工作脱节,大部分无项目经济分析比较,没有具体的节超建议和措施,即使能从结算上反映项目盈亏,但弄不清盈亏原因。尤其是有些管理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把业主——总包——分包关系理解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方友好合作关系,没有合同观念、经济意识,或者因没较大切身利益关系,要钱不着急;有的虽然意识到要找建设单位办理签证手续,但遇到建设单位不愿签或有意拖的情况,却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干完了活甚至多干了活,却因无完善必要手续和证据而收不回工程款。

2.2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

目前,我国企业改革的经验表明,企业发展的瓶颈是人才的瓶颈,由于现行体制的制约,企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职工的素质提高到能满足市场规律的程度。对于项目,特别是小型项目,人们都有一种临时观念,组织结构不稳定,所以干活敷衍了事,工作质量低下、得过且过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项目也有责任制,但没有将目标成本分解,责、权、利落实不到人,则滋长了员工的消极情绪,加上现场人员流动频繁,工作不连续,责任心也难以到位。项目盈利了,人人有份,项目亏本了,人人有责,但没有处罚,还可以前后推诿,这正好成为一些不负责任者的借口。有部分具有施工管理和组织经验的人,成本管理能力却有限,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一部分具有理论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经验又不足;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建筑企业的急需人才。

3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措施

(1)加强项目部对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意识及观念的转变,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体制。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实行项目管理的关键,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基础,它未建立起来,项目经理责任制就留于形式。项目成本核算又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它成本分析考核、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无从谈起。企业经营核算部门作为一个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挖掘其内在的潜力,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加强施工成本核算监督力度,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增强成本核算员自身的素质建设和工作责任感。

各工程项目部人员应自觉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执行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并保持自律,不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干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成本核算员要对施工生产中发生与施工成本相关的工程变更项及时收集整理并办理签证手续,定期向公司经营部门上报审核,以便及时准确地控制施工成本并掌握工程施工情况,防止给工程竣工结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公司应制定相应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作为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感。

(3)抓好成本预测、预控,认真履行经济合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对工程成本进行前馈控制。

项目成本的管理,首先必须抓好项目成本的预测预控。工程签约后,公司和项目部应同时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另外编制工程施工任务单和所需机械台班,然后根据上述数据进行对比、校正,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实际成本。在项目的各项成本测算出来后,公司与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对项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详实约定。通过合同的签订,确保项目部和公司责、权、利分明,双方按照合同中的责任,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完成。

(4)选择、使用好劳务、分包和承包方,激励、用活企业操作层。随着国企内部机制的改革,企业逐步精减队伍,优化结构。为了满足项目的劳动力需求,必须选择一定量的劳务队伍,选用的劳务队伍要选择一些信誉好、实力强的队伍进行综合评议,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定期考核的动态管理。劳务分包实行招投标制度,公司成立招标小组,评委由项目经理、生产、劳资、质安等人员组成,制定招标文件,邀请三家以上的分包方投标,根据投标方的标书、资信等确定中标队伍,劳务分包从招标到签约自始至终要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运行,杜绝暗箱操作。另外加强劳务资金的集中管理也很重要,项目部每月对劳务队伍的当月完成工作量进行核算,汇总后由项目经理进行审核、签字,报公司施工管理部门,施工管理部门根据劳务完成量与项目部报公司的已完成工作量表进行核对,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劳务分包合同核定拔付劳务费用的额度,报公司经理审批,工程发生变更的劳务增加费,如无经济签证,公司不予确认。项目部尽量避免分包合同以外的诸如临工、杂工等费用的发生。通过劳务分包的管理运作,逐步将市场机制引入本企业自身队伍操作层的管理,激活企业操作层的活力。

(5)加强现场材料管理,监督材料采购过程,严控材料耗用环节。资源消耗的减少,就等于成本费用的节约,控制了资源消耗,也等于是控制了成本费用。材料的管理重在采购环节和耗用环节,针对施工材料采购品种较多,价格不宜控制的问题,公司可以组织财务、材料人员,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近两年公司材料采购对比分析数据库,并随时添加最新数据,各项目部可以直接在网络中直接查询所需有关信息,比如采购价格、采购渠道、生产厂家等信息。这样采购人员可以很容易找到合格的供货商,采购监督人员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监督依据。在材料领用环节的控制过程中,应坚持定额领料原则,在项目开工以前,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按照施工预算定额编制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预算,作为指导和管理施工的依据。在施工生产中,对生产班组的任务安排,必须坚持签发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并向生产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内容,应与施工预算完全相符,不允许无根据地更改施工预算,也不允许不按定额而胡乱估工。在现场发生估点工后,根据企业的各自特点,联系相关业务部门如计划、劳资、施工等部门共同进行零工的测定工作。为了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结算的正确性,要求生产班组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实际发生的人工、消耗材料如实做好记录,相关业务部门应对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和验收。

(6)提高项目承包班子的整体素质,培养优秀的管理团队。项目经理作为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个权委托人,以项目经理为代表的项目管理班子的素质很重要,如果项目管理团队素质低,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因此,要想方设计法提高项目管理团队人员的素质,特别是项目经理的整体素质,积极组织内部交流学习,向同行吸取先进的施工管理和项目经营管理经验,提高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促使整个项目管理日趋科学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要积极建立健全适应市场发展的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制度和相应激励制度,调动项目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运行质量,把工程项目班子建设成一支懂经营、善管理、优质低耗的现代管理团队。

总之,提高项目成本管理,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合理补偿施工耗费,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进行,促使企业不断挖潜,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4篇

对于战略成本管理(SCM)的内涵,美国会计学界的著名教授库珀(Cooper)和斯拉莫得(Slagmulder)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来源于战略管理的思想,是指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的指引下,运用一系列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来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不断加强竞争优势的目的。他们的这一定义反映出了SCM的目标导向,即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注重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如何保持和增强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上,不再仅仅强调单个产品成本和产品市场的成本高低,而是强调在企业战略的大背景下,提高企业完整价值链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优势。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竞争性等特点。

(一)长期性,即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

(二)全局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而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则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如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代用材料,可能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

(三)外向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将其着眼点延伸至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延伸至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四)竞争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优势,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与传统的成本管理较少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企业现状、降低产品的做法不同,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成本领先,取得竞争优势,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二、战略成本管理应用于国际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企业管理的特点之一是经营战略的国际导向。国际企业虽然以母国为基地,但仅只是将其作为向东道国扩展的起点,以形成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的系统。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全球市场。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是没有“边界”的,竞争更没有“边界”。它们所追求的是全球范围的利润和全球市场的份额,既以世界范围为基准开展经营活动。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可以有效的适应其经营战略的国际导向。在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日趋加深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仍然把目光停留在国内,着眼于从国内寻求发展,势必会失去世界市场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为了争夺国外市场,寻找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就应该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而作为国际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本管理也应该与国际企业的全球战略相配合,将成本管理活动提高到全球战略层次,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二)国际企业管理的特点之二是国际企业需要从众多的战略中,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异性,选择出最适合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组合。从根本上讲,战略选择决定了战略成本的优势地位。选择不同的战略,将从长期战略意义上对企业发展的方向作出判断,并从源头和战略意义上决定成本的可控与可塑程度。战略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国际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依据子公司所在地区的差异性,正确地选择子公司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国际企业发展与加强子公司成本管理的关系,从而提高国际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形成国际企业的成本优势。

(三)国际企业管理的第三个特点是战略管理一体化。所谓战略管理一体化,是指公司的重大决策和关键性的经营活动高度集中,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遍及全世界,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往往呈网络式辐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战略管理体系下,国际企业则更应该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因为在复杂的战略管理体系下,国际企业如果要对各个子公司的成本节约进行管理和控制是不现实的。即制定各种细则力求在生产过程中不徒耗无谓的成本以及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收益也甚少。而如果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导子公司重在成本避免,立足于预防,则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在进行企业经营策划时就对国际企业各个子公司的地理位置、市场定位,经营规模等一系列具有源流特质的成本动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以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国际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实现成本效益比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国际企业必须探求提高(或不损坏)其竞争地位的成本降低途径。如果某项成本降低的途径会削弱国际企业的战略地位,则应弃之不用;另一方面,如果某项成本的增加有助于增加国际企业的竞争实力,则这种成本的增加是值得鼓励的。

三、战略成本管理在国际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步骤

(一)根据国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站在国际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角度,来制定国际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总目标。国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都比较复杂,在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着重考虑以下因素。①价值链的关系。战略成本管理范围不能局限于国际企业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还应超越企业边界进行跨组织的成本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下,国际企业成本管理的视野还应在全球范围内重构企业的价值链,以获取全球经济的组合优势;②公司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的国际企业,应当从全球地理位置和资源比较优势来获得成本优势。例如,丰田在美国,Calty成立了设计研究所,在东南亚生产关键零部件,在印度尼西亚生产汽油发动机,在马来西亚生产驾驶部件,在菲律宾生产变速器,在泰国生产内燃发动机。

(二)在战略成本管理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各个子公司制定其相应的战略成本管理分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子公司制定其目标时,母公司的作用应重在指导与协调,而不能过分地干预,因为子公司对其所处的环境有时比母公司更清楚。

(三)根据国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动态地寻求企业的成本优势,这就决定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环境改变时,应当及时地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中。

第5篇

1.煤炭企业税费负担过重,体现在生产环节上税负高和多名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增值税是煤炭生产企业的第一大税种,年增值税额占总税额的60%左右。2009年国家增值税改革,将煤炭产品增值税税率由转型前的13%提高到17%,使煤炭企业非但未得益于本轮增值税转型,反而加重了增值税税负。据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课题组对神华集团、中国中煤集团、开滦集团、同煤集团、兖矿集团、河南煤化集团、陕煤化集团等20家煤炭企业2009~2012年的煤炭税费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统计显示,2012年企业全部产品增值税综合税负只有3.59%,由于非煤产业比重加大,煤炭企业增值税综合税负也随之下降;而煤炭生产增值税税负则为12.73%,高于企业增值税综合税负9.14个百分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其次,煤炭生产行政事业性收费名目繁杂,任务繁重。项目包括矿业权价款、水利建设基金、价格调节基金、矿产资产补偿费、环境治理保证金、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塌陷补偿费、水土保持费、征地费、青苗补偿费等等,费用负担远远高于我国的其他行业。

2.人工成本相对较高。

煤炭行业近十年的发展,促使社会人力资源大量涌入煤炭行业,使企业的劳动用工多,人工成本总额相对较高;其次是员工平均工资水平比其他制造业相对高;三是工资水平高,工资附加费相应增加。有煤炭企业工资附加费(包括福利费)比例占到工资的60%左右。

3.存货等资产占用资金比例高,使企业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在煤炭市场产能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时,企业为保证产能,对存货的采购周期估计较长,吨煤所需存货估计高,大批量采购。部分煤炭企业在进行存货采购申请时未对存货采购、储存成本进行合理估算,对市场分析不足,未按照存货最佳订货量进行采购,不但增加了煤炭企业仓储成本,使存货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增加了企业运营资金规模和成本,同时大量存货也存在着由于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跌价风险。

4.辅助生产成本高。

煤矿生产环节主要包括掘进、采煤、提升、运输、排水、通风、供电等。其中,直接生产环节的成本在煤炭生产成本中占30%~40%左右,辅助生产环节却占煤炭生产成本的很大比例。国家对企业生产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同时,保护环境也是煤炭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既来自于法律法规,也来自于企业的自我承诺,这种责任和义务最终要转化为企业的环保支出,增加了煤炭开采的附加成本。

5.投入产出效益论证分析不够,认为多投入是多产出的必要途径。

从而导致投入大,消耗高,产量、效益的增长明显低于财力、物力投入的增长。有煤炭企业利润增长率为10%左右,而成本费用增长率已以20%左右速度递增。有资料显示,某重点产煤省的一家大型煤炭企业,按政府即将推出的产业政策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吨煤增加成本为26.80元,而目前该企业实际盈利水平为每吨煤23~28元。

6.成本管理的部门单一,全员思想观念转变慢。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把成本管理视为仅是财务、供应、计划、调度部门的事,成本管理未形成系统机制,没有形成“人人关注成本,人人节支降耗”的全员成本意识。成本管理的范围也十分狭窄,仅限于煤炭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内容单调,忽略了煤炭储存、经营、辅助生产等诸多成本因素,没有形成“全员全过程成本”理念。

二、成本管理的要点及措施

1.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推动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能源主要还是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其消耗比例在90%以上。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约占一次能源的65%,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提高我国的能源效率,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是我们当务之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煤炭清洁生产技术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煤炭的清洁利用是今后能源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要实现煤炭的清洁转化,就要强化科技同企业对接,创新成果能实现生产转化,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关,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的转化,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煤炭企业生产力的变革,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战略。神东矿区依靠科技创新,在毛乌素沙漠的东部率先建起了近年引领煤炭工业发展的现代化大型矿区。目前神东矿区通过大断面负压通风方式等系列科技创新工艺技术,积极治理井下“雾霾”和“PM2.5”,改善井下通风质量和空气环境,加强对矿工安全健康的保护,使“煤矽肺”等职业病发病率远低于一般煤矿。

2.加强煤炭生产过程管理,在生产工艺和开采技术上重点布局。

加强煤炭生产过程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回收率。可通过推广应用“煤炭高效开采”技术、“保水开采”技术、“充填开采”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等,最大限度回收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二是通过提高地测精度,优化生产工艺,合理安排生产接续,改进巷道布置,减少开拓工程量,降低万吨掘进率,节约掘进及矿务工程费用。三是可根据矿井地质特种及工作面具体情况,认真研究、优化支护参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支护工程量,节约支护费用。四是采煤的过程要考虑市场因素,先算账再做采掘计划。若掘进巷道矿压整体稳定,可在设备选型时,考虑选择使用掘进速度快、掘进成本较低的设备,节约费用支出。

3.控制好辅助成本。

安全投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质量管理是煤炭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控制辅助成本,将为持续降低企业总体成本奠定基础。一是利用煤矸石进行巷道充填与采空区充填,从源头减少矿区环境污染,降低环保投入成本。二是对矿井煤层进行间歇式开采和煤层配采,保护地表水体漏失,控制或减缓地表下沉,减少周边资源补偿性支出。三要降低吨煤洗选成本,及时了解及掌握市场动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回采工艺与洗选加工技术,努力增加适销对路煤炭产品。为满足市场需要,可适时调整入洗量,调整入洗产品,能满足煤质要求的可减少入洗量,通过配煤满足质量要求,避免质量浪费。

4.做好税收筹划,降低税费成本。

纳税产生于业务活动,不同的业务流程决定着纳税的性质和流量。进行纳税筹划,必须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事项和涉税环节,将业务流程与现行的税收政策相结合,将税收政策与其相应的纳税筹划方案相结合,必要时,应通过流程再造改变税收,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纳税筹划方案。资源的稀缺性会使资源涉税成本不断上升。2014年1月20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范围内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1号),规定“对已按规定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企业范围内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自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按应纳税额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额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2014年11月18日,人民政府令第204号公布《关于修改<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的决定》,对经济开发区适用税额在规定的旗县(市、区)适用税额基础上提高25%;对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耕地占用税上调30%。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企业用地提出了新的要求,选择用地和何时申请用地都需提前筹划。当今业务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时代,在税制多变的今天,必须在税制框架内,针对经济行为导致的纳税业务,进行策划、筹划或者制订预案,要深入研究税收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国家鼓励的领域和产业上,做好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和利用,及早进行企业分子公司组织形式、运营模式的筹划,进行融资方式、资产结构布置等设计,对企业财务活动有较大影响且可筹划性较高的税种如流转税类、所得税类更应精心筹划,同时筹划过程中须充分考虑涉税风险,争取税收合理收益。

5.做好人力资源配置,降低人工成本。

2013年以来,由于受大量进口煤冲击和下游产业需求下降影响,煤炭市场疲软,煤炭价格急剧下跌,许多煤炭企业货款回笼困难,出现现金流紧张、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局面。特别是一些困难企业、亏损大户,面临必须要减人提效的选择。要保证生产,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就要优化生产队伍,在完成采掘接续的前提下减少队伍配置,减少非生产人员比例。二是调整人工成本结构,加大工资结构中与绩效挂钩的部分,降低固定工资比例,从而降低固定人工成本。三是积极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完善配套激励机制,将小改小革纳入员工激励管理,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方面向技术人才倾斜。多组织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活动,以人才控成本,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提供保障。四是可实行工资总额承包制度。在计算所属单位薪酬分配时,总额测算充分向生产一线苦脏累险岗位倾斜,对于自主裁减人员后减少的工资不予收缴,可由所属单位自主分配,充分激发所属单位自主减人、合理控制人员增长的积极性,实现减人提效的目的。五是针对人多成本过高的问题,应统筹考虑,综合实施减员。要通过增加科技含量解放人力,通过装备提升代替人力,通过工艺系统优化减少用人。也可充分利用发展成熟的市场化资源,向社会购买服务,对非核心业务实施外委,源头上减少用人。还可分流安置精简人员,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精干高效策略,特别是对深受人多困扰的企业,通过出台少进多出、随增量业务转移、提前退养等政策,减轻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

6.盘活存量资产,调整资产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企业根据矿井生产工艺需要和生产负荷强度,科学制定设备的维修周期,合理确定关键部件的更换与维修时机,降低修理费。提高关键进口设备、配件的国产化水平,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可与专业厂家合作开展进口配件国产化,降低设备配件成本。对于材料成本,从价格和数量两个方面严格进行管理和控制。对材料供应可实现厂家寄售制,严格控制储存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数量方面实行限额领料和配比领料制度,避免预控不及时导致材料浪费。

7.建立以成本管控为核心的管理考核责任体系。

考核评价,是成本管理良性循环中关键的一环。业绩考核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衡量工具,科学的考核评价可实现成本的持续管理。通过考核评价,企业可及时评估成本管理效益,发现不足,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实现良性的成本管理循环。考评办法可加大绩效考核中成本考核所占权重,依托生产、机电、运输、通风等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企业可实施分级责任成本管理,分公司、生产矿井、区队、班组逐层逐级签订经营责任书,逐级进行考核兑现。一要编制责任成本预算,确定责任指标范围。责任预算在签订经营承包责任书之前,根据最上一级预算确认各项责任成本。责任预算实行逐级确认制度,每一级都对上一级分配的责任成本负责。二要实行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成本管理需要全员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每一个责任单位在签订责任成本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解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如对于人工费,需严格控制工日数,保证出勤效率,杜绝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严格考勤制度,避免虚报出勤人员而虚增人工费。对于其他非生产性支出,加强内部控制各项措施,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部门负责制等措施和办法,最大限度地节约非生产性费用开支。三要严格责任成本考核兑现。定期对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的经济指标进行考核,严格兑现。通过成本考核,做到有奖有罚,调动每一个员工完成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第6篇

企业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企业在新时期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时,应将全体员工视为成本控制主体,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自上而下树立成本意识,让各级管理人员和每个职工认识到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成本降低的重要作用。成本管理应该是全员行为和全员关注的焦点。企业应着力塑造一种注重细节、精打细算,讲究节俭,严格管理的成本意识,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一切行动和措施都应体现这个核心。

二、如何有效控制邮政企业的成本费用

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成本费用,是任何企业在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根本前提和关键因素。邮政企业从98年邮电分营后,一直致力于成本管理与控制,探索发展之路。

1.制定措施,压缩开支,源头避免

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费用管理措施,是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近年来,邮政企业成本费用管理措施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划清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第二,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开支范围和标准及审批权限。注重审批控制,避免浪费、挪用。第三,实行年度财务预算,对预算外费用要上报审批方可开支。第四,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第五,加强成本费用构成情况分析,查找异动项目原因。

成本管理不应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应立足于预防,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集中消除无效作业和任务,能不发生的就不发生,能用更经济方式的就取代原来的方式,这样从源头上避免,比一味压缩更为科学合理,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向效益观念转变。成本费用的控制关键在于“成本避免”。

2.注重短期成本,也要注重长期成本

短期快速的成本降低措施有可能以牺牲长期成本降低为代价。因此成本控制涉及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在设备技术性能的选择上,设备性能影响到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之间的抉择,设备性能高,投资大,成本的资本化程度高,需要长期分摊的成本高,但设备使用期间的变动成本会显著降低。因此,企业需要在综合考虑资金实力、营业规模、生产能力利用率和变动成本的降低幅度等因素之后,在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和选择。3.控制作业成本是突破口

邮政长期以来形成“全程全网”的运作和结算模式,当前竞争压力要求邮政企业分产品提供比较合理的成本数据,而邮政产品大量的共同费用难以准确分配,使企业无法得到真实准确的单项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无法对竞争性业务进行定价,难以实现对邮政产品的战略定位,从而错过商业机会。

依据“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邮政企业也在着力于共同费用在每个单项产品之间的分配。目前,分配的程序是,先把有明确归属的直接成本计入对应的产品成本,对不能直接计入的,主要是资产的折旧与摊销、人工成本、管理费用等项目,先按单位(部门)归集,之后再按照各单位测定的费用分配比例在各期、对各个单项产品进行分配。但这些费用的分配不仅仅是算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从管理层面看,间接费用的分配隐含着效益评价与激励的问题,哪个单项业务分配的间接费用越多,效益越不理想。选择不同的分配方式,关乎市场的定位与导向。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单一成本分配标准不合理。如在邮件处理环节,目前主要是按业务量对该环节的成本进行分配,这会造成业务量大、低复杂程度的产品分配成本高,业务量小、高复杂程度产品分配成本低。

2.成本分配无法体现区域差异。如在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承担的实际成本远大于按标准测算分配的平均成本。这也会给企业决策带来失误,使高估成本的产品失去竞争机会,使低估成本的产品产生潜在损失。

3.原有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失真。邮政企业成本费用是先按部门层层归集,之后再按比例分配到单项产品,而各个单位(部门)所拥有的资源本身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均衡的,所占用资源的成本费用分摊到各个产品之上,也造成产品成本信息失真。

针对这种状况,应引入作业成本计算的方法来加以改进。邮政单项产品成本就是这项产品从“窗口收寄——邮件处理——投递——客户签收反馈”所需要的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两大作用:首先,具有压缩作业的资源投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固定成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定的作业量消耗的资源费用越少,提供的产出功能越多,作业效率越高,产出价值越大。其次,具有把资源用在最有利可图的地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相对准确的成本对产品重新定价,根据成熟产品的实际成本采取降价策略提高获利产品的销量,从而使产品结构得以调整。

三、把握战略成本

战略成本寻求并创造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及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其目标是获取成本增值,具有前瞻性。从战略成本角度考虑邮政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和管理,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着手点。

1.加大邮政企业资产盘活力度,对闲置资产进行出租出售,降低这部分资产占用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2.合理调度,优化邮政网路结构。邮运网路整体结构的调整,和与之相匹配的车辆装载量的调整,能从根本上使整个“邮件流”网路更有效率。

3.优化城乡营业网点布局,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效益的地方,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4.业务重组,管理流程再造。建立以关注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业务流程体系,打通部门墙,使组织管理扁平化,从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

5.推行邮政企业用工制度改革,采取多样的用工形式,如对部分季节性明显的岗位采用季节工、钟点工,节约企业人工成本。

战略成本把以往不可控的成本变为可控成本,和作业成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能使成本管理起到更显著的效果。

四、抓内部成本,也要抓外部成本,注重整体控制

传统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较多关注企业自身的生产作业环节。笔者认为,更需要通过整合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环节,全方位控制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使最终产品的价值(1+1>2)而成本(1+1<2),达到整个价值链成本最小化,这必然成为邮政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新依据。

由此可见,企业应注重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相结合;控制作业成本,把握战略成本;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并重;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来实施成本管理问题。

[摘要]邮政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屋建瓴,统筹兼顾,才能取得长期的、良好的实施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如何搞好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邮政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第7篇

1做好项目责任成本

预算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算是责任成本管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上级单位给项目核定的成本支出的最高限额,也是考核项目的绩效标准。从根本上对工程成本实施有效监控,通过编制责任预算也可明确项目的利润来源,梳理项目的工作节点,明确工作重点,合理安排项目资金,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企业可以成立项目效益评估与预算考核领导组,全面领导和开展各个项目的效益评估及预算考核业务工作。由于项目施工过程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项目中期评估情况为确定项目综合经济责任指标的主要依据,具体三期评估所占权重比例为:初期30%、中期50%、终期20%。项目三期各种评估指标确定后,项目经理必须与公司分别签订初期、中期、终期《项目效益评估报告书》,作为项目成本考核的依据。项目部要严格按照《项目效益评估报告书》确定的目标进行全过程管理,公司严格按照三期《项目效益评估报告书》的约定对项目进行全过程成本控制。

2做好项目责任成本控制

项目责任成本控制是对项目责任成本费用的管理,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把工程项目的费用控制在批准的费用限额内,不断进行计划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以保证项目费用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整个工程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责任成本控制包括:方案优化,责任预算二次分解、工程数量的控制,劳务控制,材料费用控制,机械设设备控制,其他直接费控制,间接成本控制,应缴税金控制,合同管理,变更索赔管理等。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几点:

(1)加强成本控制中的物资管理环节

加强材料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一般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占造价的60%左右,控制工程成本,材料成本尤为重要,如果忽视材料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就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就是对物资消耗得控制,要想对材料消耗实行有效得控制,就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就必须对单位、分部、分项以及工序材料消耗进行逐日登记和归集。首先,工程从中标后,公司和项目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预算,经过审批后的施工预算作为项目部编制材料需求量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项目部对操作层限额领料的依据。施工预算报材料部门,由材料部门根据项目部编制的采购计划和企业的资金情况采购材料,其次,公司材料采购实施招投标,各项目部的施工预算中的主要材料由公司材料采购部门采购,其它材料由项目部自行采购,采购时采用“总量订货,分批采购”避免积压和浪费。材料的采购量和单价要有专门机构监控。项目部委托书中对所委托的采购材料的质量、价格、服务、验收办法、交货时间均应予以约定。再次,要严格把好物资的验收、入库、出库关,做到限额领料,预料回收,盘点核算,如施工过程中发现超额用料,材料管理人员必须立即查核原因,如属工程变更造成,必须有工程变更证明材料方可领用,强化材料计划的严格性。最后,要建立材料“逐日登记”制度,项目部所有购入材料(包括甲供材、劳务队自行采购材料)均需在当日登记入账,做到日清月结。

(2)完善成本管理办法

完善合同文本,避免法律损失。首先,要有专业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其次是要加强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三是要制定合同范本。施工项目合同基本上有以下几类:委托加工合同、购货合同、分包合同、劳务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租赁合同、其它协议等。各种合同条款在形成之前应由工程、技术、合同、财务、成本等业务部门参与定稿,使各项条款的内涵清楚,严谨不漏。

(3)强化经济观念

树立全员经济意识。施工企业必须树立全员经济意识。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从项目管理人员到普通施工人员要进行经济教育,灌输经济意识,把一切为了效益的意识深深地刻在每个职工的脑海里,使每一位职工都能把工程成本管理工作放在主要位置。其次是组织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这是实现成本目标的保证。

3做好项目成本分析

责任成本分析是进行责任成本管理最重要的信息流。责任成本分析室将各责任中心实际发生成本与编制得责任预算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各责任中心成本的节余或超支,查找发生差异的原因,总结管理经验,教训及不足,研究应对措施,合理规避给类风险的重要管理手段。责任成本分析一般分为月度成本分析、季度成本分析和年度成分析,一般月度责任责任成本分析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本月经营成果分析,对劳务队、架子队计量拨款分析,材料节超分析,机械费用分析,工程数量的节超分析,施工方案优化执行情况分析,工程单价节超分析.责任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项目间接费分析,资金流向分析,本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上期存在的问题本期整改落实情况。责任成本分析的依据为:施工合同、工程量清单、施工图纸、期初签订得责任预算、每月劳务物资财务台账等。项目成本分析就是通过月度、年(半年)度及阶段的经济活动分析来找到项目成本偏差的原因及降低项目成本的具体方法,从而实现项目的盈利。

4科学改进项目责任

成本核算制度责任成本核算计算实际成本脱离责任成本预算的差异,能够对责任中心成本控制得业绩和过失进行评价和奖惩,调动责任中心员工得积极性。当今美国会计界两位著名的教授库珀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此时,建筑企业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成本核算工作,将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5注重考核兑现

考核兑现是责任成本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保证责任成本工作能够顺利、持久开展的一项重要环节。对考核结果实施兑现,是责任成本管理得激励机制,是成本管理工作开展得源动力。

二、总结

第8篇

一、房地产动拆迁公司的成本组成及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房地产动拆迁行业的成本管理更为复杂,一个项目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尤其是动迁的工作既要求细致又要求效率。因此,房地产动拆迁公司的成本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成本核算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动拆迁工作历时较长,加上相关财务人员水平不高等,往往不重视建设过程的成本管理,致使财务指标缩水,成本反映不真实,造成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本无从考核。

2、成本不进行分摊或随意分摊。用于拆迁的商品房成本没有根据实际用途转出,在同一笔费用用于支付不同成本对象时,相关科目有时根本不做任何分摊。由于成本费用分摊的随意性,造成拆迁工程成本的核算脱离企业经营的实际,无法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成本资料。

3、拆迁工程的实物工作量与财务的账面成本结转不一致。在购买或自建拆迁用房等项目上,没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造成账面与实物的数量严重不符。

4、拆迁工程成本核算的依据无法及时取得。拆迁工程如果采用外包形式,其成本的核算必须先取得施工方开具的发票。公司有时会出现不能及时取得正式发票进行成本核算的情况,导致成本核算缺乏真实性,给经营决策造成影响。

5、动迁工作中人力成本难以计量。动迁工作涉及大量的人力成本,需要时间和耐心与被动迁对象进行讲解政策、说服、签约和安置工作。工作中不确定性较大,花费的人力和其他成本难以具体计量,相关费用难以审核,这部分成本既不透明也难以控制。

二、成本控制策略及程序

房地产动拆迁公司是以资金和人才资本,整合土地资源、政策资源、设计、施工、监理等资源,来实现自身目标。因其产品具有社会属性、技术属性及产品生产的复杂过程属性,造成了其产品成本控制的复杂性。对于其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首先转变成本观念,设计符合公司特点的成本管理程序和指标,然后开展具体的成本控制工作。

(一)成本控制观念的转变

1、全员成本管理观念的创新

很多人认为,成本管理是专设的成本管理机构及成本管理人员的职责。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公司成本控制的组织者,比如房地产动拆迁公司的拆迁工程管理部门,只靠他们单方面的努力,难以实施好成本控制。这就是说,公司成本的发生与管理层、各部门、各人员的活动密切相关,他们都应对职责范围内的成本负有管理与控制的责任。因此,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是个全员概念。

2、成本系统管理观念的创新

长期以来,公司进行成本管理时往往比较重视某一领域或阶段成本的控制,而忽视对其他领域或阶段的成本的分析与研究。公司应该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

(二)预算管理

实行预算管理是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公司的管理工作始于预算的编制,结束于预算的执行分析。全面预算管理是普遍采用的现代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为公司预算的事前编制、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成本控制程序设计

想要进行有效率的成本控制,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不仅要有符合实际的考核指标,还要有有力的监督,兼顾效率与公平。对于房地产动拆迁公司而言,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采取上图程序。

根据上图,成本控制是一项涉及公司各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系统工程,在转变公司成本观念后,对员工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由公司高级管理层发起,与财务部门一起设计预算和考核指标,具体分析公司实际情况,找出控制成本的几个关键点。财务部门将控制成本的指标层层分解至部门、项目、员工,形成科学有效的责任成本体制。每个员工在保障公司利益的前提下,都承担一定的责任成本。至一个会计期限或项目结束,指标结果反馈回财务部门,进行考核与奖励,这样有利于发现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改善、加强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公司高管层在整个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尽力给予支持,并起到关键的监督作用。

三、具体成本控制方法

(一)财务部门成本控制

1、严格执行年度经营计划及财务预算

严格执行预算,将总成本控制在预算内。对于超出预算的费用要按有关规定办理。对于即将要开始的拆迁工程项目,要求工程部门对该项目提前做出规划设计,财务部门根据工程图纸做出预算,并在工程过程严格监督。待项目完成后,财务人员要对支付款项等严格把关,审核成本和决算表,准确真实地反应工程成本。

2、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房地产动拆迁项目属于房地产开发的前期项目,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往往项目的前几个阶段只产生费用,在项目快结束时才产生收入。因此,为了防止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发生,要求公司统筹安排,合理调度,把资金用活。

在公司资金管理中,对所有财务往来都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要把一切发生的货币资金收支、物资发出和转移,据实填制凭证,认真审核,落实个人责任范围避免出现问题。

3、长期坚持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需要全公司上下齐心合力的系统工程。要求财务部门不仅做好记账、编制报表的工作,而要主动参与到公司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中。如,动迁工作中,财务人员可以到工作现场,了解工作进展状况,评估工作难易程度,有利于评价风险,做好资金安排。又如,在拆迁工程中,随时监督工程进度、物资采买等,有利于强化建筑物资的日常管理,减少成本。

(二)行政部门成本控制

公司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公司日常运营的工作,不属于公司主营业务部门,对公司业务给予支持。行政部门主要发生的费用在于管理费用,如通信费、办公费、交通费、职工报销等等。对于房地产动拆迁公司而言,对于管理费用也纳入预算管理范畴,针对每项费用分析其因由,总量控制,个别实行定额制,将管理费用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

(三)动拆迁成本控制

1、动迁要有明确的时间和人员安排计划

明确的计划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这样有利于公司进行资金安排和人员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每户被动迁对象都有固定的经办人负责,这些经办人不仅帮忙分析被动迁对象的实际情况,宣传动迁政策,签约后还帮动迁户找过渡房看二手房。由于动迁牵扯的利益较大,因此“人盯人”战术做到了责任到位,将动迁户利益放在首位,可以加快动迁工作的进程。

2、拆迁补偿安置成本控制

这部分成本是构成房地产动拆迁公司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到动迁工作的难易程度。该部分成本主要由被动迁对象房地产评估值构成,一般有政府相关政策规定,并且受当时当地的房地产的市场价制约。而实际工作中,评估对象的补偿金额最难进行。因此,准确评估直接影响公司成本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估之前首先应明析评估对象的产权文件

产权文件是每个评估师在进行估价时,首先必须掌握的重要资料,是正确估价的基础。各种房地产产权文件所记载的房地产权属内涵各不相同,但都与房地产估价息息相关。例如在动迁评估中,经常会遇到有些房屋下面的土地是划拨性质,有些是出让,有些房产证注明用途为住宅,而实际上有商业价值,对于这种情况在选用评估方法时应坚持“合理、合法、合情”的原则。

2)把握对等原则

在动迁工作中,动迁公司与被动迁对象处在不对等的地位中,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地位,参与拆迁的主动性,补偿安置协议中所处的地位。因此,为了消除被动迁对象的抵触情绪,进行房屋拆迁补偿时,其标准应略高于(至少不低于)所在地区同类普通住房的正常市场价格水平,保障动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3)根据房屋种类采用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法

随着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带来了大量的农村房屋拆迁。农村房屋所占用土地大多为农村集体土地,没有房产证和土地证,如果以实物安置(拆一补一),就应采用成本法对房屋装修以及附属物进行估价。采用货币补偿时,往往由政府定区位地价,然后再考虑房屋重置价。

工业厂房作抵押评估时,往往采用重置成本法,其中基本重置价、城市建设配套费、投资管理费、财务费,建设工程后三通费用,这样做通常不够精确。例如工业厂房建设规模不大,后三通费细化为道路、场地、绿化、上下水道等,这样做会更精确一点。

3、拆迁工程成本控制

第9篇

1.战略成本管理将使船舶企业的资源配置和成本控制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企业在有限的成本空间里,能够实现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为企业找到新的盈利空间。

2.战略成本管理将成为船舶企业转型、改革的重要决策依据。当前国际船舶市场仍处在见底回升的困难阶段,船舶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谋求生存发展,战略成本管理作为指引企业寻找和发掘盈利空间的管理工具,必将成为企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

3.战略成本管理将推动船舶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巩固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和推动,企业将选择自身最具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价值链与市场进行深度融合,船舶企业的核心优势资源通过内外部价值链整合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集中和放大其资源优势,从而推动企业的差异化发展,实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巩固和强化。

二、战略成本管理在造船集团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一)造船企业价值链管理现状

1.纵向价值链管理现状分析从造(修)船及海工装备等制造业分析,在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中,大型造船集团公司都成立了专业的物流中心统筹集团内企业的物资供应。当前,虽然外部供应商或物流中心向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原材料,但仍存在国产配套率不高而大量使用国外进口配套设备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此外,集团物流中心尚未实现成员企业物资采购的全覆盖,未能充分释放集中采购的优势。从下游与船东或客户的关系定位分析,虽然个别企业已采取引入船东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造船企业或是相互参股、与船东共同研发满足海事新规范的新产品等模式,甚至投资海外船舶租赁公司为造船产业发展提供低成本的扩张平台,但是,整体而言,船企与船东的合作紧密度仍显不足,船舶租赁公司作为联结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载体,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完全彰显其巨大的资本聚集效能。

2.横向价值链管理现状分析横向价值链分析的是造船集团产业规模的合理水平。经历了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后,造船产能过剩,外延式投资的规模效益在订单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显现,企业亏损的结构性原因无法破解。多数企业开展与外包商的合作及企业间的外协合作,通过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但是,造船产业布局分散、产能持续释放使得产业工人区域流动性增大,外包价格居高不下加大了成本管控的压力。企业间的协作也多属于因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被动合作,缺乏合理的长远规划,出现了不可预期的合作成本。

3.内部价值链管理分析我国部分国有造船企业集团已推广以精益生产管理优化作业流程、以经营接单的目标成本为导向倒逼成本等过程成本控制理念,但是,与日韩企业精细化管理风格相比,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流程改造未能同步跟上战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造成生产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倒逼成本机制未逐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生产单位,企业仍无法控制每一个生产价值链的成本。综上所述,近几年国内部分造船企业集团产能过剩、产品结构单一、主营产品盈利能力低等有必要运用价值链分析并重新明确企业的产业和规模定位,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空间广阔。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运用造船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可以找到如何运用战略成本管理设计业务板块定位的方法。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这三种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下的成本优化,涵盖了纵向、横向及内部价值链的管理。

1.延伸纵向价值链,筹划产品利润船舶制造业的价值链一般从船东定制、按船东要求进行设计、金融机构融资、向供应商、配套商采购原材料、配套设备等,经过制造和装配,最终完成产品。纵向产业链的延伸除了通过与船东的深度合作取得稳定的订单来源,还可向配套产业、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产业进一步拓展,以控制原材料环节、融资环节、贸易环节的成本,体现了通过纵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获取竞争优势的思想。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向价值链的上游延伸。可考虑提高在重要供应商如钢铁企业的参股力度以控制资源成本。同时,进一步拓宽物流公司集中采购的覆盖率,使大批量采购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发挥。另外,加快集团内配套企业的发展步伐,改变以往“重造船轻配套、重引进轻创新”的做法,鼓励船企和配套企业合作开发高端船配产品,实现国配率达到80%甚至以上,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2)与船东合作开发。满足海事新规范的节能环保新船型,牵引船东需求创造购船意愿,甚至考虑在船运业低迷时加大参股船东的比率。另外,扩大船舶租赁公司的规模和创新金融产品,不仅能够为船东购船提供融资支持,而且可以通过船舶租赁的形式向市场输送运力,分散船东购船成本及资金压力,以资本运营带动产品需求。

(3)打造船企境内外资金运作平台。船舶制造及海工产品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船企支付给外部金融机构的利息支出数额巨大,通过提升资金管理的集中度,打造境内外资金运作平台,对造船企业集团内子企业进行整体融资,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

2.整合横向价值链压缩固定成本

(1)本量利模型分析指导同质化的板块并购。以造船企业集团的固定成本及平均产品边际贡献率等成本数据为依据,运用本量利分析模型分别测算基于船舶企业的各类产品板块、为达到一定的利润水平需保存的生产规模,以此为基准指导企业间并购重组,收缩同质化产品板块的规模。

(2)经济和风险分析决策低端的业务外包管理。现代造船模式表明,对造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优化,保留造船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是世界各造船国家提高造船效率和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造船集团可以从经济和风险两方面考虑选择业务外包模式。从经济效益权衡,外包可以带来更低的管理费用、更低的研发成本、更低的生产成本,但也可能导致内部资源的闲置及超额的交易费用,同时,企业将面临着外包商失控、难以形成长期标准化、技术风险、合同风险等风险。因此,集团应保留如船舶设计、船舶装配等船舶建造的核心业务,而对于非核心业务如分段制造、涂装、搬运、清洁等业务活动,可以实行外包。甚至放眼全球,推行“走出去”战略,可选择在境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拓展船舶修理等外包业务。

3.重构内部价值链降低成本

(1)建立或整合设计开发资源,加强技术创新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技术研发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处于首要地位。建立企业的研发中心,整合企业的研发人才等资源,聚沙成塔,打造高结构、高技术的研发平台,通过实施后发技术研发创新,才能逐步实现我国造船企业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彻底改变企业的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彻底改变我国造船企业成本格局,缩小企业技术开发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开发在企业管理中的效能,为实现“科技水平世界领先”奠定基础。

(2)根据环境动态变化,调整重构价值链,确定新的价值链切入点。不断建设和完善现代造船模式是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精益化造船管理水平往往决定着企业生产成本。在现代化总装化造船模式条件下,通过开展造船信息系统集成,造船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识别各种成本动因,获取有用的成本信息,从而确定企业成本优势的来源,及时调整、重构内部价值链,推动企业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流程,更好的实现设计、生产、管理精细化,实现造船企业价值链重构优化的动态化,不断发掘和扩大企业新的成本优势。

(3)建立营销、采购中心,打造客户、供应商及相关资源管理平台。通过建立营销和采购管理中心,统一企业营销,统一分配订单资源,避免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集合集团的营销优势共同应对外部竞争者,与此同时,进一步发挥采购中心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在企业战略分析中同时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不断优化和重构与供应商、商业伙伴、同盟者、竞争对手等战略格局,积极获取新的资产和能力,不断优化总装造船及船舶配套产业布局,通过系统性的优化,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

三、结语

第10篇

(一)牢固树立系统管理理念

牢固树立系统管理理念,努力强化企业内部凝聚力。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最大限度的激发出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让民主管理、人本主义的思想融入到成本管理工作之中,将企业打造成一个民主、人性化的组织,从而激发出员工内心的责任感,让员工主动树立主人翁意识,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必须要实施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企业成本管理链必须包含成本变化的每个阶段,融汇到企业预测、决策、技术以及销售等领域,扩展到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产品的设计阶段便展开成本管理工作,提升成本预测水平,将成本管理工作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根据投入产出比分析投入的合理性,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实施动态化的成本管理,站在效益的角度来确定成本升降。

(二)努力做好对“人”的管理

在强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是“人”,推动企业发展的也是“人”,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对人的管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一般都是针对员工来设立的,管理制度的主要作用便是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可能只是简单的一些规章条例就可以对员工的行为起到约束和管理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做好成本管理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切工作都应该要严格依据相关制度来实施,要严格禁止因为员工的个人问题而对成本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三)重视成本管理会计的作用

企业成本管理会计近年来在各个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它所建立起的理论体系规范了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和一些关键性概念,想要有效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就必须要认识到成本管理会计的强大功能,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推广。比如说可以通过组织会计和财务部门的员工进行成本管理会计知识理论培训,同时向企业管理层详细讲解其他企业运用此理论的成功案例,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会计有进一步的认识。此外,企业还应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企业进行讲座,指导会计人员科学的运用管理会计方法,从而为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会计成本管理制度

要建立完善成本管理体制,尽快制定出针对企业会计以及其他相关业务的管理机制,尽可能的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从而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客观可靠。首先必须要构建一个全面有效的会计管理控制体系,这是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企业会计制度不单单包含了会计账户、帐簿的规定、会计报表内容的编制要求,同时还包含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其从事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有关会计处理程序的详细规定,将会计管理工作的方法、要素以及具体流程都融入到具体的制度中去[2]。其次,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都是由人来设计的,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只有拥有人才资源,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所保障,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制度才能够得以有效实施。

二、结语

第11篇

一、家族与企业

以往的家族企业研究都是从文化或社会学上作出解释,即中国传统的家文化与家族的对中国人的行为规则产生很大的影响。家族不但成为中国人之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核心,甚至也成为正式生活的主导因素,并导致了家族主义与泛家族主义在企业中的复制、延伸。

这些观点只是简单地把企业主的行为动机归纳为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但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呈现出的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代表的“差序格局”,是能放能收的伸缩性网络,它暗示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这表明,虽然人的行为受家族主义的影响,但个人依然有自身利益的追求。

因此,本文在具体分析以前,首先对企业主的基本动机作出新的假定:“行动——结构”互动的双重动机假设。它强调,作为社会人的个人动机是由价值动机和利己动机组成的,双重动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由此决定着个人的行动。

从这个基本假设出发,本文认为,企业主基于利己动机希望企业能得到发展,而价值动机也促使他把家族的兴盛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而作为家族兴盛的条件,就是先把企业搞好,企业搞好了才能带来家族的繁荣。因此,本文的逻辑起点是,企业主不论是出于利己还是价值动机,都要把企业的兴盛作为自己追求的动机。

二、企业与交易成本

企业如何才能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给我们分析企业,包括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分析框架。

新制度经济学因其对制度的关注而有别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它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上的把企业作为生产机器的看法。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是作为市场的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人们既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合作,又可以通过企业形式实现合作时,并且两种合作的效果是相同的时候,采取哪种形式的合约取决于交易成本。

在张五常那里,市场交易涉及的是产品与商品的契约安排,而企业交易涉及的是生产要素的契约安排。相应的,科斯关于企业边界的结论也就演变为:“当产品市场发生的交易(定价)费用的节约在边际上等于新兴的‘市场要素’中费用(也是交易成本)的增加时,就达到了均衡。”

这里涉及到交易成本问题,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在进行比较研究时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在产权(根据契约)被用于市场商务活动中的交易时发生的,是:“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它们区别于生产成本,既执行合同本身而发生的成本。”更为具体的来看,它包括以下各项行为所引起的成本支出:(1)进行市场调查;(2)讨价还价过程;(3)起草、讨论、确定交易合同的过程;(4)监视合同签署人;(5)贯彻合同;(6)保护双方权益,防止第三方侵权。

上面的相关研究给我们一个分析的框架来对家族企业进行研究:在企业生产成本和市场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规模由交易成本决定。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则表现为企业主与“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的契约的签订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要想企业壮大,必须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这样,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治理结构就成为企业主的首选,只有这样才能扩展企业的规模,进而荣耀家族。

三、交易成本与信任

企业内的交易成本主要体现为企业主与劳动力之间的契约成本。按樊纲的六分法来看,主要体现在信息成本、监督成本和事后可能出现违约造成的成本。具体表现为:由于企业主的有限理性使分散的人才信息的搜集变得困难,而且应聘人员机会主义的存在导致信息障碍和信息失真所造成的信息成本;合同签订后员工可能出现的搭便车、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企业要设置相关的人员与机制来监督员工的工作,从而造成监督成本;同样利益的冲突和外来的引诱都可能导致员工出现违约行为,从而导致企业主的损失等等。

合同签订的一系列成本导致了交易成本,这些成本所产生的背后都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信任。从信息成本来看,在信息爆炸、各类信息真假难辩、社会诚信有待提高的社会中,如何辨别所需人员的信息的真假,找到自己要找的人才是企业主和应聘人员签订合同时面临的问题。同样,企业主不信任员工,怕他出现机会主义,员工对自己企业的不信任也会导致机会主义,所以企业主要花费监督成本来减少员工的机会主义。而违约行为的出现也是双方缺乏信任,对未来没有信心的表现。

而且,信任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有利于防范机会主义,减少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降低员工对未来的不确定,从而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它还有利于促使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使人际沟通更加顺畅,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信任在企业内部的作用如此之大,对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生产技术和市场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只要是理性的企业主都会注意这样的问题,并把企业内部信任的建构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中国社会的信任建构的机制是什么样的?家文化对信任的建构又有什么影响呢?

四、家族主义、泛家族主义与信任的建构

正是因为信任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国内外炙手可热的研究话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对信任的研究取向有两种:(1)将信任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产物,是由人际关系中的理性计算和情感关联决定的人际态度;(2)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与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以关系和制度两种对信任的建构机制不同取向的研究也表明,信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的维度,是和社会结构、文化规范想联系的。因此,对中国信任问题的研究,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和社会格局。

相比较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制度化的信任机制的缺失,建立在血缘、地缘关系上的家族成员所拥有的天然的、义务性的信任,不仅仅能减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以满足企业主的利己动机,而且使用家族成员,带动家族成员发家致富,也是符合企业主的价值动机的。因此,比起雇佣外人或陌生人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使用家族成员来经营企业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企业主的首选了。

但是,只用家族成员来经营管理企业是以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为前提的。随着家族规模的扩大,不仅家族的劳动力供给会出现短缺,而且企业需要的各项专业人才也不是家族能够供应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招聘也就不可避免了。面对这些非家族成员,一方面要运用各种规章制度对他们行为进行约束,另外,与他们建立私人之间信任关系也是企业主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人对关系的分类,可以分为“自家人/外人”。“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是值得信赖的、可靠的,而外人则相反,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基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企业主有必要把“外人”转化为“自家人”,使其成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家族成员。根据龚晓京的研究,中国社会特别是乡土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将正式的人际关系转化成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拟亲化现象。在农民原本可以通过契约的关系达到合作或获得资源的情况下,却倾向于通过拟亲化的途径来解决。而其途径,不外认同宗、认干亲、拜把子等形式,这样基于利益关系的业缘关系就转换成一种类似的血缘关系,从而纳入“差序格局”的范围。

通过聘用家族成员和把家族外对企业发展有影响力的成员纳入自己的“差序格局”,企业内部的信任就能产生,并对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产生影响:从信息成本来看,不仅家族网络能够提供信息的来源,还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从监督成本来说,企业内存在的家族网络使得监管的信息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到企业主手里,对员工行为进行监督,而且家族或泛家族认同的存在,也有效地遏制了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同样,血缘与地缘的制约,使得违约行为也变得不太可能。

第12篇

1.1工资总额。工资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或实物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记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1.2社会保险费用。社会保险费用是国家通过方法对职工支付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企业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费用。此项人工成本费用只计算用人单位缴纳的部分,不含个人缴纳的部分。

1.3职工福利费用。在工资以外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职工福利费用。主要用于职工的医疗卫生费、职工因工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问题、宣传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

1.4职工教育费。职工教育费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包括就业前培训,在职提高培训、转岗培训、派外培训、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费用等。

1.5劳动保护费用。劳动保护费用指企业购买职工实际使用的劳动保护用品的费用。如工作服、保健用品、清凉用品等。

1.6职工住房费用。职工住房费用指企业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而支付的费用。2.7其他人工成本费用。其他人工成本费用包括工会费经费、企业因招聘职工而实际花费的职工招聘费、咨询费、外聘人员劳务费,对职工的特殊奖励(如创造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支付实行租赁、承租经营企业的承租人,承包人的风险补偿费等。解除劳动合同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补偿费用

二、人工成本指标体系分类

1.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人工成本总量指标反映的是企业人工成本的总量水平。由于不同企业职工人数不同,因此常用人均人工成本来反映企业人工成本水平的高低。该指标可以显示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高低,企业聘用一名职工大致需要多少人工成本支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等。人均人工成本能够表示企业职工的工资和保险福利水平,也就能作为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价格信号。企业要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到企业来,就需要建立人均人工成本指标,以便企业对人工成本水平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控制,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

2.人工成本结构性指标。人工成本结构指标是指人工成本各组成项目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例,它可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构成的情况与合理性。其中,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是结构指标中的主要项目

3.人工成本效益性指标。人工成本效益指标(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标)是人工成本分析的核心指标,是进行企业人工成本分析控制常用的指标,是一组能够将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的相对数。人工成本效益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指标。其中劳动分配率、人事费中率为主要指标。

三、建立人工成本管理体系

1.建立人工成本管理的意义。人工成本管理体系是以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为基础,政府职能机构负责监控与指导的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网络体系。企业的职责是建立人工成本的自我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人力资源部为主的人工成本管理体系,严肃人工成本报表制度,健全与人工成本有关的工资总额、保险福利统计报表制度和财务报表制度,建立人工成本分析台账。

2.人工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人工成本分析做为人工成本管理的切入点,分析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经营结果分析,从收入、利润的完成情况入手,对比分析去年同期实际情况。分析时,要从产品结构、技改技措、管理费用等方面支撑整体经营情况的分析。从业人员的分析:从业人员分析从人员总量、人员类别、人员年龄结构、技术等级结构、职称结构等分析人员整体素质,结合经营状况,分析人员是否满足生产经营。人工成本总量分析及结构分析:季度人工成本9项子项目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重。分析各子项目增减的原因。人工成本经济效益指标的分析:对劳动生产率、劳动分配率、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率等指标与同期数据对比分析。

3.人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者对人工成本的管理不重视。按人工成本管理模板上报人工成本分析,提出的整改措施,不能够引起经营者的重视,因为人工成本投资收效比较慢,劳动经济指标的改善需要技术投入、资金的投入,甚至涉及到整个经营活动,收效当期不能显现,而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往往看中的是现实效益。

3.2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人工成本的管理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但专业人员的业务还局限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没有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全局管理的意识。

3.3信息不畅,对标行业数据信息不易获得。对标行业先进企业的人工成本指标,因为统计口径的差异,很难把握真实的情况,例如:一拖股份公司对外公布劳动生产率,是股份公司合并口径的数据,公司包含子公司、专业厂,产品多样化,如与福田重工股份公司对标,可比性不大,主要是产品结构等不同。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