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老护理员培训

养老护理员培训

时间:2022-04-06 12:2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养老护理员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养老护理员培训

第1篇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上升,如何提高老年护理服务水平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而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也为我国养老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据统计,我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约有100万,实际需要约为1300万;与此同时,现有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相关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特点。笔者培训之余的调查随访发现,多数在职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愿望强烈,愿意接受分阶段、分层次的养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现将具体培训需求分析介绍如下:

一、无证人员职业资格培训

参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养老护理员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 :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目前,我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中95%以上没有执业证书,普遍缺乏专业护理知识[1]。养老产业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要加快我国养老护理服务发展,首先必须加强养老机构在职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力度,提高持证上岗率。

二、有证人员职业水平培训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部分护理人员为持证上岗,但是证书获取方式不一,导致职业水平参差不齐,要想提高养老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有证人员高水平、高素质便成为重中之重。综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养老机构有证在职人员培训需求大致如下:

1.心理护理培训: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护理工作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养老院老人的心理关注、干预机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2013年,黑龙江省海伦市联合敬老院纵火案导致11人丧生。事件发生后,天津市社科院教授、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说,我国在政策上一直非常重视养老院的硬件安全,细致到如楼层高度等要求,此次事件当引起最大的反思还是在“软件”方面,“养老更须养心”,“必须重视掌握老人的心理动态。”鉴于我国当前大多数养老院都没有设置心理干预岗位的现状,加强心理护理,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水平便成为大势所趋。

2.急救知识培训:老年人常见的意外救助有:心跳呼吸骤停、噎食、外伤出血等。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老年人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当老年人因意外受到伤害,存在生命危险时,养老护理员作为现场人员,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若能为老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基本救助,有助于老年人生命安全的维护。

以心跳呼吸骤停培训为例,因为各种原因,老年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比例远高于普通成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使生存率提高2-3倍。据报道,在美国,接受心肺复苏的国民达到5000万人口,即4人中有1人,每年有大约900万人接受心肺复苏操作训练。我国虽然今年来一直在加强相关培训教育力度,但仍显不足。中国的医疗机构中,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康复出院比例普遍低于1%,而在美国个别城市这一比例高达30%以上[2],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仍然非常显著。

从笔者接触的培训人员来看,目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对急救相关知识相比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有显著不足,有急切的培训需求。而且此类培训不可一劳永逸,应定期审核掌握现状,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3.老年人常见疾病基础护理知识培训: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步衰退,免疫水平低下,存在多种慢性病并存,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特点。因此,作为养老护理人员,了解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助于用更加科学的护理方式为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照护。限于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发展现状,从业人员可能通过短期培训获取了执业证书,但是对于相关疾病及护理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到位,这就可能为高质量的养老护理服务的实施带来了阻碍。因此,不能忽视对于有证人员的相关培训,尤其是某些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病变、癌症、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知识必须定期更新强化相关知识。

4.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训: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一个有道德的公民,应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对于养老护理员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个人发展、社会良好风尚形成的基础和保证;而法律法规是养老服务的依据,是自身行为的准则,还是维护服务对象和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因此,加强养老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有助于养老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当前培训,虽然也设置相关课程,但大多数培训机构或单位都是草草了事或者一笔带过,有些甚至直接掠过不讲,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对此加以重视。

第2篇

1养老护理员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主要来源于两组:一组是具有专业护理水平的专职护士担任;一组是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专职护工,这些护工文化层次不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3].有人对江苏省养老机构中2909名养老护理员进行基本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专职护士有335名,仅为11.5%,而护工则为2574名,占88.5%[4].另外还对这335名专职护士的专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学习培训的护士仅占极少数,大部分护理人员为普通病房的护士或即将退休的护士,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养老护理岗位培训[5],由此可见养老护理员缺口之大,基本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基本状况下:

1.1文化素质低下.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隶属于家政服务,因此养老护理员文化素质低是最为突出的特点[6,7],这些人员多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为城市下岗人员,北京市2003年对23所养老机构进行了调查,其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474名养老护理员中,文盲者占5.1%,小学文化占8.0%,初中占51.9%,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35.0%[8].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尚且如此,对于其他城市情况将更为恶劣,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1.2专业技能水平欠缺.养老护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了规范其职业标准,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试行)》.但是,自标准颁布实施至今七年以来,效果却没有明显改善,在标准中明确规定养老护理员必须持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上岗,然而大部分地区基本未实施推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即使有部分城市实施推广了持证上岗制度,但是持证率并不高[9],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57.4%,其中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以及一些民营老人院的持证率仅为43.5%,甚至更低,而广州,仅为12%.即使一些地方推行了岗前培训制度,但其培训却很不规范,仅仅是走走过场,远远不能达到培训的要求,据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取得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书的仅为2万人,持证率只有10%[10].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缺乏程度,同时可以看出其专业技能的欠缺.

1.3年龄偏大.我国养老护理员存在着年龄普遍偏大现象,40岁以下的仅为14.3%,而40岁到49岁的护理员达到47.66%[11],养老护理工作既细致,劳动又繁重,年龄偏大将会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面对繁重劳动时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因此年龄偏大不宜胜任,容易给养老护理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1.4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根据调查显示,北京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最高达到1/3以上,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从业年龄普遍偏低,因为养老护理工作即繁琐又劳累,收入不高,也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养老护理员一旦找到其他工作,就会离开养老护理行业.同时,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系统的培训,不能为老年人实施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养老护理员不仅仅是对老人简单的生活照料,还需要专业和技能,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养老护理员,大部分缺乏养老护理方面的系统培训,甚至上岗前没有参加过正式培训.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市场有效竞争,培训内容少,多集中于基本护理操作,缺乏职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专业化程度不够.

2养老护理员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我国老年福利机构现有职工约为22万名,其中通过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约占1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2012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比上年增加3436个,累计达到44304个,总床位数为416.5万张,比前一年增加了12.8%(其中每一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比上一年增加7.5%),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不断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5万人,占总人口的14.5%;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2.4万人,占总人口的8.59%.2013年底,承德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71所,总床位12344张.其中五保供养中心47所,床位10041张;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220张;独立运行的光荣院2个,床位96张;荣军医院1所,床位120张;社会办老年公寓20所,床位1867张,平均每45位老人,拥有一张床位,可见中国的养老机构,还需要不

断完善,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更在不断增加. 我国民政部门在2011年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预计我国养老护理员总数量将达到600万人,目前全国范围内,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人数仅为5万余人,缺口之大可想而知.另外,根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失能老人到2020年将达到599~674万,半失能老人达到6852~7590万,由此推算,我国养老护理员岗位则应该达到657~731万人,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仅为200万左右,缺口将近300~500万人[12],社会对养老护理员需求的缺口在不断增大.

3养老护理员行业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类进入老龄化时代,我国也提高了对养老护理员的重视程度,民政部于2001年了《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规范明确规定:从事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更应该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国务院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在本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学专业型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以及社会对于养老护理问题的关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开始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相关课程,从而加快了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但是,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如何能够培养一些层次高、专业性强、服务规范的养老护理员队伍,现提出以下对策:

3.1在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独立养老护理员专业.各级高中等医学护理院校面对我国养老护理员缺乏的现状,应该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调整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型专业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开设养老护理专业,面向社会招生,突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养老护理人才为目标.使养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老年人的一般护理常规、突发疾病的急救,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以及慢性病的保健护理,熟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护理方法.

3.2提倡高中等医学院校"双证"教育模式.在一些高中等职业职院校,对护理专业的护生,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老年病护理、康复护理等课程,并利用业余时间,对护生进行养老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后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同时,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这种"双证"教育模式,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为以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3.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国家劳动部门可以在城市下岗职工中以及城镇农村选择一批有志于从事养老护理的适龄人员,对他们进行统一正规的免费培训,并给予一定的补贴,然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既扩充了养老护理队伍,又可以扩大再就业,同时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意识,拓展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则应该按照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和资格证书设立合理的工资标准,制定最低工资制度,可以参照杭州的政策"福利性非盈利性养老机构给予取得高、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每月工作标准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6倍、1.4倍和1.3倍."通过广播、媒体等传播途径,不断宣传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必要性,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培养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良好风气、降低养老护理员的流失.

第3篇

(一)对象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荆州市10所养老机构中74名养老护理员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登记在册养老机构中工作的养老护理员;(2)工作时间≥3个月;(3)知情同意并愿意合作者。排除标准:(1)在养老机构中工作但调查期间离开养老机构或正在休假者;(2)外聘名誉护士,但不参与实际养老护理工作者。

(二)方法

1.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该问卷为自行设计问卷,包括养老机构护理员基本情况和工作情况。其中基本情况(5个条目),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户籍、之前从事的职业;工作情况(9个条目),包括工作岗位、是否经过专业培训、是否需要培训等等。并经过预试验,测得其Cronbach’s a系数为0.835,表示该调查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进入养老机构,经养老机构负责人及养老护理员知情同意后,以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填写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有效回收率92.5%。

3.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数据利用EpiData3.1进行双录入,并进行核对。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74名养老护理员中,性别:男性6人,占8.11%,女性68人,占91.89%;年龄:20-30岁有3人,占4.05%,30-40岁有28人,占37.84%,,40-50岁有36人,占48.65%,50岁以上的有7人,占9.46%;学历:小学及以下有54人,占72.98%,初中有10人,占13.51%,高中(中专)及以上10人,占13.51%;户籍:城镇户口17人,占22.97%,农村户口57人,占77.03%;之前从事的职业:下岗职工8人,占10.81%,农民26人,占35.14%,保姆5人,占6.76%,保洁人员10人,占13.51%,其他25人,占33.78%。

(二)工作情况(见表1)

三、讨论

(一)养老机构护理员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荆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以40岁以上43人(58.11%)、女性68人(91.89%)、小学及以下54人(72.98%)、农民户口57人(77.03%),这与国内研究相似【1】,也是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普遍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该通过给予养老机构更多的政策扶持,或者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等方法来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福利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工作人员加入到养老护理员这一行列中,尤其是18-30岁的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重点是吸引护理专业学生,从而使这个朝阳产业更具生机活力;其次,要发展男性养老护理员,由于受传统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男性老年人的照顾者除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外,其他异性来照顾是比较忌讳的。

(二)养老机构护理员工作情况分析

1.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养老护理员的流动性较大,在本次调查中在岗的养老护理员工龄不足三年的为67人(90.54%)。众所周知,培养一名养老护理员,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养老护理员的大量流失,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与养老护理员交谈中得知造成她们流动性大的原因主要有:工资待遇低,这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养老护理员认为照料老人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再次,很多养老护理员反映他们的工作既苦又累,还繁琐。除了日常生活照料以外,有时还要干些端屎倒尿、搬动老人等的脏活累活,时刻保持警惕,防治老人发生意外,其心理压力非常大。

第二:养老护理员的服务理念存在不足,本次调查中有41位(55.40%)养老护理员不了解所照顾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更不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误以为照顾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就是最佳的为老服务。

第三:普遍缺乏系统的培训,本次调查中仅有17位(22.97%)养老护理员表示曾经接受过专业培训,但是超过60%的养老护理员认为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疾病护理知识以及做好日常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部分51人(68.92%)养老护理员表示有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且一半以上39人(52.70%)希望采取半脱产的培训方式,其希望培训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常见疾病护理47人(63.51%)、生活照料技术42人(56.76%)、安全护理技术40人(54.05%)、急救护理技术38人(51.35%),这说明,养老护理员具有强烈的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的意愿。

2.针对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工作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热情以维护其队伍的稳定性,例如: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规规定的各项福利待遇,同时在劳动合同、最低工资、保险缴费等方面加大行业内部协调与政府监管力度,将养老护理员的工资、医疗、养老等与各地医疗卫生单位挂钩,做到待遇同等对待;将养老护理员岗位纳入到公益性岗位,给予适当补贴;明确对入住老人的分级分类管理,坚持按国家规定的护养比来收养老人,坚持八小时工作制,一天三班倒;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风险保障制度和支援体系。

第4篇

员数量严重不足问题,是什么导致这一原因呢?在山区想做一名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临着世俗观念、收入低、压力重、没有职业认同感等诸多困难,直接影响了福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专业知识的欠缺养老护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照料,还包括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康复等方面的内容,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现实工作中护理员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上岗了,原则上是老护理员带班1~2周就开始独立工作,仅局限于实际操作的学习,一般都是边做边学,理论上的培训很少。我院就存在养老护理队伍中专业医护人员不愿意进养老机构,而招进的养老护理人员中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技能培训,出现了“专业的人不肯干,肯干的人不专业”。护理员对素质与行为规范、心理护理知识、一般护理知识、营养与饮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观察、常见症状、老年病护理等知识掌握肤浅,不能全方位应对各种老年人的整体护理,提升服务质量就成了纸上谈兵。

社会地位的低下受传统世俗、家庭观念的影响,山区县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现象,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当前不仅护理学院的学生对养老护理敬而远之,就连“4050”人员也对此退避三舍。很多人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是低人一等的工作,收入低、压力大、工作脏、社会地位低,稍有条件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护理老人的行当。因此,从事该行业的人主要是年龄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和一些农村务工人员,女性占绝大多数,而男性少有问津。对护理员的职业歧视同样存在于一些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观念中。不尊重护理员,当自家的保姆一样对待。甚至遭受来自老人的猜疑、误解和不文明行为的侵扰,以及老人亲属的斥责和上访,这也是影响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因素。

工作责任压力重大养老护理服务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异常繁琐。面对的是痴、呆、傻的肢残、智残、失能的弱势群体,护理员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老年人洗澡洗衣、清理大小便、喂饭、翻身、喂药、打扫卫生等,为照顾好老人一天24小时他们都是忙上忙下,不敢有丝毫懈怠,加上老人的行为举止、性格脾气表现各异,护理员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接触和沟通才能掌握。碰上老年痴呆严重的老人,会经常乱发脾气,甚至还会打骂护理员。另外老人身体比较脆弱,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问题发生率高,护理员的神经随时处于紧绷状态,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避免老人发生意外,特别是遇到老人正常或意外死亡及家属无理取闹时,护理员更要承受巨大的责任压力和精神压力,所以担惊受怕成了这个行业从业者的一个心理特征。怕老人生病,怕老人受伤,怕老人在院里去世。养老护理员基本没有节假日和八小时内外之分,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假日,由于许多老人在福利院生活习惯了,都不愿回家,而有些家属也不愿老人“侵占”他们得来不易的长假,于是,假日对养老护理员们来说就成了“奢侈品”,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与亲人团聚的机会陪护老人们。在院里护理员没有固定的假期,要休息还得履行请假手续办好老人护理交接。

1、转变思想观念

养老服务是一项社会急需的新型职业,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的社会事业,政府部门应大力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倡导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营造尊重老人,尊重养老护理员的社会氛围,教育人们摒弃职业贵贱之分的观念,树立养老护理工作是平凡而伟大的,是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崇高职业理念,把养老服务行业建设成为社会上一项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另外福利院领导要注重提升养老护理员的幸福指数,在生活上对他们多关心,精神上多鼓励,物质上多支持,才能使他们安心工作,并在为老服务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体现养老护理员职业的重要社会价值。

2、加强业务培训

一是专业队伍培训。高度重视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工作,与人事、教育部门研讨在当地职业院校开展养老护理专业,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在岗的护理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方式让护理员积极参加培训,增强业务技能知识,定期组织开展养老护理技能竞赛,激发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促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职业道德培训。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树立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的思想。看得起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树立职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三是心理素质培训。教育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要教育服务人员把老人当作亲人那样对待,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大家鄙视看不起这项工作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凡的岗位作出非凡的业绩,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崇高的理想。

3、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针对养老护理员队伍难招人,难留住人的现状,以及现有队伍素质与当前需要不相匹配的问题,各级应加强养老护理激励机制建设。一是物质激励。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觉悟是从物质利益中产生出来的,物

第5篇

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现今人们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分开居住和子女外出求学、工作等原因,身边无子女的纯老年人家庭户正在日益增加,入住养老机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入住机构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生活能力逐渐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医疗康复和心理慰藉等专业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养老机构是否能满足老人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是老年人最终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重要条件和标准。目前养老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普通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因素有以下二点:

现有的护理员队伍不能满足养老服务的需要

1、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整体能力不高,普遍存在文化低、年龄大、技能差的现状,这就形成了矛盾,即入住老人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与较弱的护理员队伍之间的矛盾。

这我院而言,我院隶属于南京市民政局,建院于1952年,现有床位1110张,为省一级福利院,民政部、江苏省、南京市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院属安宁医院即南京民政康复医院,现为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承担南京市公费医疗任务的医疗单位,是设施配套,集护理、医疗、康复、娱乐、心理慰藉为一体的综合型公益性社会福利机构。

目前,在我院入住的寄养老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退休学者、教授、工程师、医护人员,也有领导、普通百姓等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和入住机构的原因不同,所以对养老机构隐含的和明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护理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还要掌握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以满足老人需求。但护工队伍的现状根本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我们对我院一介护护理区的护工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该区共有护理员24名,按年龄统计:40岁以下1人,41-50岁19人,51岁到60岁4人;按受教育程度统计:高中及以上1人,初中10人, 小学7人,文盲6人。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这样的一支护工队伍经过培训虽然可以完成基本的生活照料,但却无法满足老人对医养、护养和心理慰藉等服务的需求。

我曾到过香港、台湾的养老机构学习考察,我感到:就硬件设施而言,我们养老机构目前的环境、规模、设施设备与香港、台湾等机构比相差不是太大,但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却无法相提并论,由此带来的是生活在机构中的老人享受到的服务相差很大。

香港、台湾养老机构特别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关爱,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老年人策划了丰富多彩生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开设各种兴趣讲座、鼓励各种不同的信仰,组织各种活动小组,帮助老年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康复活动,使机构到处充满朝阳般的气息,使生活在机构的老人们身心愉悦。由于受到护理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牵绊,我们的机构只能完成生活照料,老年人生活相对单调,缺少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卧床的失能老人就剩下头上的一片天花板、墙上的一台电视机和身下的一块床板。

2、现有护理员与入住机构的老年人配比不足,不能满足护理服务的要求

按通用标准,护理人员和老人的护理比例为:1:3,即1 名护理员照料3名老人。(国家级福利院评定标准规定:自理老人1:4,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1.5)。台湾曾有一机构,对入住机构的失能老人每天需要接受服务的时间进行了测算,得出3.8小时/人.天。按此测算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2。

例如:台湾“永信松柏园老人养护中心”共有各种床位160张,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共有工作人员150余名,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护士和护理员115名,其他35名,专业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1.4。

我以收住老年痴呆症的失智老人护理区为例:入住老人64名,配置护理员21名,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3(失智老人由于其特殊性,护理难度比普通卧床的介护老人难度更大)。

这样的人员配置只能基本完成老年人最基础的生活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要求。

二、养老法律法规及评估制度不完善

目前国家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福利机构建筑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都是来规范养老机构的,但却没有用来保护养老机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事实上,养老机构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机构与老人、机构与家属、老人与员工之间的纠纷,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目前的其他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等不一定能公平地解决,每每遇到这些纠纷,机构往往成了弱者、只能以赔钱了事,这无形中增大了机构运行风险。

另外,香港、台湾等地都设有第三方的评估机构,这些评估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对拟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和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确定护理等级,同时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对养老机构和老人、家属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保护双方的利益。

二、改进建议:

1、加大对护理员和护理管理人员培训的力度

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加快护理员队伍和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议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使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尽快实现护理员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2、提高护理员的待遇

建议通过提高护理员待遇,使他(她)们能体面的工作,吸引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建议加快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进程

为老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的属性。建议参照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经验,按养老机构的实际床位核定公益岗位数,购买岗位。

第6篇

一、法国家庭、养老服务业的基本情况

法国人口6400万人,是仅次于德国的欧盟人口第二大国,经济发达,农业位居欧盟之首,工业位居欧盟第二,服务业位居欧盟前三位。从2001年起,法国经济一直保持了1―3%较稳定的增长速度。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法国出现较明显的经济衰退,GDP增长率滑落到0.9%,2009年增速则下降到-2.2%,为19212.5亿欧元,在美、日、中、德之后,居世界第五位。

二战以后,法国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由1949年的30.6%上升到2007年的74.3%,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如今,服务业无论在产值还是就业人数都在法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养老服务业是法国刚刚兴起的行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法国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产值为156亿欧元,占服务业产值的1.07%,占法国GDP的0.8%。

法国服务业领域非常广泛,仅养老服务业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居家养老服务业和机构养老服务业。法国政府将养老服务业归属个人服务业下的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界定为,各种有助于个人在其生活场所――包括居住、工作和娱乐场所中的“福利改善”或获得“更佳生存”的行业总体。

目前,法国将养老等家庭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来推动,从2005年起,家庭服务业是产值和吸纳就业人数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2008年,法国2500万就业人口中服务业就业人数约占73.6%,远远超过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

二、法国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和效果

法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非常突出的国家。据法官方统计,60岁以上老人为1200万,其中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500万。按照目前每年人均寿命增加3个月的速度,到2015年,8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200万;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400万。正是基于人口快速老化的背景,养老服务得到高度重视。

(一)法国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做法

1、制定发展家庭服务业的计划

2005年,法国政府启动家庭服务业促进计划,将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其目标是3年内创造50万个就业岗位,使从业人员在2010年提高200万人。

2、制定面向老年人的政策法规

2007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两项全国养老规划《安度晚年,2007―2009》和《高龄互助2007―2012》,力图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成功度过晚年”的理念发展成“为在整个生命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优化健康,改善老年人个人和集体的环境”的具体行动,充分体现了善待老人的政策主题。这两项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养老服务券和养老机构的发展,采取一些改善的强化措施,如发展服务与护理项目,加强家庭护理人员培训。以保证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自由选择居家或机构养老,以应对人口迅速老化的挑战。

3、建立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

越来越多的老人使法国政府选择了“居家养老”的政策倾向。2005年6月,法国政府宣布成立一个全国家庭服务署。负责家庭服务市场及通用服务券的发展,领导和协调所有倡导家庭服务的行动,并促使全国性个人服务协会的创立。这一机构设立后的第一大举措是,组织银行、家庭服务协会和医疗互助会联手创立大型家庭服务电话平台,给需要家庭服务的人提供信息,引导他们利用其服务网。该平台并不仅仅是信息中心,而是直接将中心认可的个人服务协会或私营企业介绍给需要家庭服务的人。由此为相关的协会或企业带去了大量的客源,而消费者则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4、鼓励使用养老服务券

2006年开始,法国政府在全国推行包括养老服务券在内的通用服务券,特别是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由于法国在服务券领域引入了市场机制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供给,因此大大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养老服务券的运行模式:

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属于消费券的一种。由一家或几家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认证实力较强的公司发行,企业或个人均可以购买。企业购买后,将服务券作为员工福利以较低的折扣出售或发放给员工,员工获得后,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送给父母。使用人凭服务券向养老服务提供商要求服务,服务券发行商最终与养老服务提供商进行结算(见图)。

服务券发行商并不直接提供养老服务,但负责资金结算与监督、整合与培训养老服务提供商,使良莠不齐的服务整合成同一质量和标准,从而促进整个产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发展。企业购买服务券可以抵减税收,得到税费的优惠,员工或其父母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较高价值的服务,服务需求被激发,整个行业实现了良性循环。此外,为鼓励雇主购买养老服务券,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在每人1830欧元/年的限度内,企业可为员工购买养老服务券而免缴任何社会保险费;给予支付养老服务券总金额25%的税收减免,减免额最高可达50万欧元。

5、大力发展养老机构

法国现有1万多家养老机构,拥有70万张床位,其中75岁以上的老人每1000人平均有127个床位,但依然不足。其中40%为公立机构,29%为非营利机构,22%为营利性机构。法国政府也给在机构养老的老人发放补贴,对在公立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机构养老的老人,政府承担90%的养老费;对在营利性机构养老的老人,政府每年评估后给予相应的补贴。针对老年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在增加公立养老机构的同时,降低私营企业建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审批手续,也促进了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发展。在服务标准和质量上要求增加养老工作人员的数量,养老机构达到平均每位托养老人都有一个专业护理人员的标准。在环境设计上,更加适合老年人的需求,力求给人以家的感觉。

6、实行严格的许可和评估制度

政府对服务券发行商和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只有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审核的优秀企业,才有资格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不仅如此,还建立医疗福利机构评估署对养老机构等福利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由该署每年组织外部机构评估,对不达标的企业予以吊销执照。

7、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法国政府大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建立起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

第一,制定严格的培训计划。政府为社会福利体系人员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服务,严格细分,设置不同的文凭和等级,目前共有14个专业文凭和5个水平等级。根据市场变化,政府每3年出版一本社会保障员工服务指导手册,作为培训方案的指导大纲,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二,鼓励社会人员参加培训。政府承担参加全日制社会福利培训人员的大部分学费,对参加在职培训的学员也鼓励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促使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增加高质量养老服务业人员的供给。

第三,促进技能培训与大学教育接轨。为改变公众对社会福利行业低端工种等成见,法国政府正在使该行业的技能培训与大学教育相接轨,该培训学历可获得大学的承认,完成该行业培训的人员也可转入大学进一步深造。同时,法国政府也为社会福利行业设计了更高层次的高级职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凭,使从事该行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得到提升,从而增强行业的吸引力。

第四,支持并引导建设培训基地。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拿出大量资金投资建设社会福利培训机构。以社会医疗陪护培训学校所在的巴黎大区为例,区、省两级政府投入教育培训1.66亿欧元,并且规模还将扩大。另一方面,法国政府放宽限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培训机构,给予机构相应的资质认定和所培训人员同等的国家补贴及文凭认证。

(二)法国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效果

1、扩大了服务消费,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法国的养老服务是面向不同收入层,不同家庭结构和不同生活能力的全体老年人,而不再限于传统概念中“经济上弱势”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领域具有多种类服务,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同时,推出的养老服务券、个人化自助补助等措施也大大刺激了法国的服务消费。2006年,以养老服务业为主的家庭服务业的营业额猛增了11.8%,达123亿欧元;到2008年,该行业的营业额又增加到156亿欧元。2006―2008年,家庭服务业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1%,是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大大超过同期GDP2.9%的平均增速。

养老服务行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完成了人员的高度职业化和产业的深度整合。行业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企业的规模出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整个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

2、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

法国是失业率较高的国家,25岁以下青年的失业问题尤为严重。2006―2008年执行的结果令人鼓舞,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新创造3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相当部分岗位提供给25岁以下的年轻人。该行业已经成为法国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据专家估算,如果每个法国家庭每周多使用两小时的个人服务,就可直接创造100万个上门服务就业岗位,占2007年法国全国就业人口的4%。与此同时,养老机构的增多以及每个养老机构雇佣服务人员数量的增加,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增多。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信息化及专业化带来的现代家庭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养老机构简单生活护理的低端服务已发生很大改变。需要更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的护理人员及企业、机构的管理人员,劳动力资源结构得到优化。

3、完善了养老保障体系

虽然法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在西欧诸国属于领先水平,为老年人建立了较充裕的养老保险。但面对人口日益老龄化以及高龄病症增加的趋势,仅靠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填补了因养老机构不足带来的空白,使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护理服务等居家养老,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和谐,保证了老人在居家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平滑衔接。

三、几点启示

(一)养老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首先,养老服务市场本身蕴涵着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与法国类似,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200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67亿,预计2014年将接近2亿,2025年预计达到3亿,之后将维持在3―4亿的规模,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伴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户均人口由1953年的4.3人已经降至2005年人口普查时的3.13人,“421”家庭结构逐渐形成,赡养比例失调,使得中国家庭比法国家庭对养老服务有更迫切的要求。

其次,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的影响,居家养老是绝大部分老人的首选,由此派生出诸多的养老服务需求。法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是他们具备较为完备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发放诸如护理、残疾照料等家庭补贴,使人们具有享受服务的支付能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这种需求还将不断放大。

第三,养老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还包括陪伴老人、保洁、导医、购物、生活指导、日托等,随着服务领域不断开拓,养老服务市场的蛋糕将越来越大。

(二)养老服务产业有着很好的社会效益

养老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二产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数量上,从法国的经验看,护理人员与老人之比是0.58∶1。在结构上,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链既需要高端的现代企业管理人员,中端的专业护理人员,也需要低端的护工、家政服务人员等,可以吸纳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员就业。另外,养老服务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从业人员波动不大。因此,对缓解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影响,促进灵活就业等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养老服务业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三)发展养老服务业可以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首先,可以直接扩大服务消费。我国老人对养老服务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相当部分老人为养老留有较多积蓄,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是缺少合乎标准质量的服务供给。因此,有足够的需求使养老服务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以养老服务为主的家政服务年营业额达1600亿元,按照前两年服务业的平均发展速度,用5年的时间使该产业规模扩大三分之二,5年将拉动1.1万亿元的消费,如果进一步加快发展,将会带动更多消费。其次,可以间接增加其它社会消费。由于养老服务业促进了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改善了人们未来的消费预期,必然减少“养老储蓄”,扩大当期家庭消费。2009年第一季度,法国在遭受严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家庭消费环比增加0.4%,成为西方七国中经济较为乐观的国家,养老服务业功不可没。

(四)提升服务质量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关键

法国的经验表明,只有服务优质的企业才能生存壮大。政府通过加强服务企业监管,鼓励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引导企业兼并联合,特别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整合小企业等方式迅速实现做大做强。同样,制约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人员素质较低,行业缺乏统一质量标准,尚未形成职业化,公司规模较小等,使人们缺乏购买养老服务的信心,养老服务需求难以被激发。

(五)私营企业的进入丰富了养老服务市场

随着养老服务领域的拓展,法国私营企业在养老服务市场中发展迅速。这些全国性集团或跨国集团引进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而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但大大增加了养老服务供给,而且使老年人能够在服务提供商中做出选择,推动了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增加了市场供给。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五有”目标,即在2020年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中仅有7000多万享有养老保障,因此,应采取各种保障方式,使老年人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一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二是要加快调整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制度本身的一些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参加到保险制度中来,从而扩大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三是要研究建立适合老年人的护理保险,从而为老年人因长期护理导致的巨额财务支出分忧解难。护理保险在美国和日本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已经获得巨大成功。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较多,可用其中一部分为参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建立护理保险,由老人和家庭自愿参加,缴纳一定保费,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和照料等问题。

(二)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一是政府制定养老服务业专项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着眼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规划实施。二是将养老服务业发展与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有机结合,制定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养老政策。根据高龄老人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老年护理产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试行发放养老服务券,促使人们增加服务消费。三是鼓励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并不断开站新的服务内容。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开展看病导医、导购等上门服务。四是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政府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对家庭、养老服务企业和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年度评估,保证服务质量,引导行业发展。

(三)加强各类养老机构的建设

1、明确各级政府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和投资方向

一是为城乡“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和其他特殊贫困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自愿条件下全部集中供养提供必须的福利养老设施。二是要为社区开展家庭养老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三是建立福利养老事业建设专项资金,构建专项资金与社会经济同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都要把福利养老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四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根据建设专项资金的筹措能力,对各类福利养老设施,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建设资金分担比例,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

2、鼓励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一是放宽养老福利设施建设政策。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老年服务设施,并改革传统的服务提供模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二是细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土地使用政策。各级政府应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项目安排方面,制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建立积极的融资政策,引导银行建立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贷款资金。四是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实施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税费减免政策,并给予一定的投资补助等。五是创新养老服务机构类型,探索建设新型养老机构,如“候鸟式”旅游养老院、为入院老人托管其房产等资产的资产经营型养老院等,满足不同层次的老人需求。盘活存量资产,有效利用企业剥离或闲置辅业资产,如酒店、医院、疗养院、培训中心及空置厂房等,建立养老机构。

(四)鼓励大学生投身养老服务行业

第7篇

中国在上个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迅速增长的高龄人口向养老服务业提出挑战。然而,专业人员的缺乏和相对较低的管理服务水平,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在此情况下,政府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鼓励有识之士兴建老人院,发展养老业。中华慈善总会和汇丰银行针对这种状况,率先采取行动,启动“汇丰-中华慈善老人关怀项目”,引进香港先进的发展经验,帮助社区解决这个迫切的需求。项目分几部分进行:

加强硬件:1997年开始,汇丰中华慈善基金开始陆续为全国55家养老机构购买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和设备设施,总额超过人民币800万元,提高了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的硬件水平。其中的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也在此过程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养老行业的领头羊。

培训管理者:2000年,有鉴于很多养老院为下岗工人开办,管理和护理知识严重匮乏的情况,汇丰中华慈善基金主办了第一期“全国养老院院长培训班”,取得了热烈反响。到2010年底,共举办7届,培训了30个省的700名院长。 以每个养老院服务100人计算,短期内间接受益人达70000人。 很多院舍以此为契机,经营一举走上正轨,扩大了规模,在服务更多老人之余,也招收了大量失业人员,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更为可喜的是,很多院长还把所学带回去,传给更多的人。

培训从业者: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国需要养老护理人员超过1000万,然而从业人员不足50万,其中有资格证书的仅两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从2000年汇丰中华慈善基金开始与各省慈善会合作培训的前线养老护理员。 培训对象为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工。 到2007年,在京、津、沪、青岛、大连等城市培训护理工1000余人。除了提升老人院服务水平,还帮助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问题。

行业规范:2004年,汇丰中华慈善基金与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国家指定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教程,规范服务操作技能。 汇丰银行并向全国14个省市的数百家养老院捐赠了15000套书,使从业者直接受益。

为政府献言献策:汇丰中华慈善基金从2002年开始连续举办六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探讨养老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出路,有效地推动了政府在养老服务行业方面政策的出台。

第8篇

关键词: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

贵阳市的养老压力日益严峻,2014年底,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17388张,养老机构增加至140家,其中包括公办养老机构9家,民营养老机构74家。虽然养老机构和床位数在增加,由于公办养老机构对接收对象有限制,所以解决养老压力的主力还需依靠民营养老院。从贵阳市百岁以上长寿老人分布来看,云岩区和花溪区最多,均为33人。花溪区位于贵阳市南部,是著名的生态区,森林覆盖率到达41.53%,气候宜人,空气优良,非常适宜老年人居住。位于花溪区的亲情老年公寓,建院时间短,发展比较迅速,其运营模式值得社会关注。由于我国民营养老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表现为私人创办,规模小、资金少、入住评价不高等等。有必要探讨经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吸取经验,促进民营养老院的发展。

一、亲情老年公寓经营模式

(一)地理位置。亲情老年公寓位于花溪区桐木岭村四组,101省道旁边。规模约为1700平方米,三层楼房、庭院型、独门独户式装修。基本上都是农田,没有高大建筑物遮挡,后院有大片果树林。空气清新、交通便利。

(二)配套设施。亲情老年公寓共三层楼,每层楼除老人房间外,一楼配置有餐厅、厨房、储物间、碗筷洗涤消毒间、储藏室、厕所、卫浴间、员工宿舍、晒衣场、垃圾间和院坝;二楼配置有卫浴间、客厅、阳台;三楼配置有小休闲室兼客厅使用、卫浴间、大型存放衣物柜二座,目前床位设置数为58床。

(三)受理对象及价格。养老院是以“需要护理照顾”的老人为主要服务群体,即招收半护理和全护理的老人,不招收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价格在2200—3200元之间,它是以老人身体需要照顾的程度来区分的。

(四)资金情况。养老院是属于私立性质的,所以是自筹资金发展。其次可以获得政府补贴:从2011年开始,政府对养老院的运营补助是,老人住满一个月以上,政府补助300元╱人。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分三年给付。水电费按照民用水电费来收并免税收。由于养老院服务好,老人居住反馈评价较高,贵阳市政府对花溪区亲情老年公寓补助60万,养老院自己出资100万,用于养老院生活区的改造。

(五)养老院工作人员配备及日常管理。(1)老人日常饮食起居。早上6:00至6:30照顾老人起床洗漱,吃早饭。11:30为需要喂食的老人及餐饮有特殊要求者就餐时间。12:00自理老人就餐。17:30仍分两拨就餐。夜晚需要加餐的老人由护理人员自行安排。饮食方面早晚餐比较清淡,多为稀饭、面条,中午是三菜一汤,两荤一素,注重营养均衡搭配。养老院对于老人日常就餐有明确的记载,方便老人家属查看。(2)老人的清洁方面。讲究六个字“随脏、随换、随洗”,老人的床单、被套,脏了就换,保持老人的身体清洁。每天下午3:00为老人洗脸、洗脚。(3)健康日报表和生活记录单。每个老人床头都设有健康日报表和生活记录单,记录老人的血压、血糖及大小便情况。生活记录单是用于记录老人家人来看望老人时间及次数及老人生病时,养老院的人员是如何处理的。(4)生病住院处理。养老院的院长妻子曾是台湾养护中心的护士,负责日常的药物护理工作及员工医护护理培训工作。老人日常用药全部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喂食时间与用量都有专门记录。养老院与花溪医院签订的有“绿色通道”协议,不用先交费直接救治,过后结算。(5)老人日常娱乐。娱乐方式多为看电视节目,天气好的时候在院子里晒太阳。对其他行动自如的老人,有桥牌可供玩耍。一楼也有书记杂志可以翻阅。其他的娱乐活动就靠社会团体的慰问活动来丰富。经过对亲情老年公寓的详细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养老院是在吸收台湾安养中心的经验基础之上,针对需要关怀护理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形成有特色的家长式经营管理模式。主张加强与政府合作,开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先河。以老人需求为前提,提高要求,坚持高配比,提高服务质量。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养老院58张床位全部住满,目前仍有许多老人排队等候,床位供不应求。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借鉴其成功经验。但是,由于规模较小,该养老院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为“家长式”,由院长掌握大权,大小事务基本都经由院长之手,对于小规模的来说这种管理方法还能实行,但是若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机构来说,这个管理方法效率不够高。

二、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养护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流动性大。亲情老年公寓属于自主经营,自筹资金,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工资不高也无保险。养护人员多集中为女性人员,来自农民或者下岗工人,年龄较大,没有经过正规、专业的技能培训。缺乏专业医师,医护人员缺乏,仅院长妻子属于正规护理专业的人员。由于工资不高,加之护理老年人工作的繁琐导致员工流动性很大。另外,养老院的管理者也参与养护护理工作,这种配置使养老院中必要的技术分工无法实现。

(二)养老院配套设施简陋。老人活动范围较窄,康复设施比较单一,养老院就只有护栏和鹅卵石,老人的娱乐活动最多的就是看电视,或者打打麻将,比较枯燥和乏味。

(三)服务的提供不够多元化,老人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虽然养老院受理的大部分是需要护理的老人,行动受限,但仍有部分行动自如的老人,应该注意加强他们的需求服务。在调查过程中,就有老人不愿意与言语功能不全的老人接触,可又找不到其他娱乐方式,整日闷在屋里看电视。长久下去,对这类老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三、对改善民营养老院经营管理现状的建议

(一)民营养老院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增强综合素质。目前很多民营养老院的养护人员大多是农村妇女或者是下岗职工,虽然他们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但仍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培训。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养老院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制度,探索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使之规范化、法律化。

(二)改善服务设施,进一步扩大养老院功能区建设。由于一般民营养老院建立都是由私人自筹经费建立起来的,完善的功能分区在建立之初肯定资金是不够的,如果一开始本着盈利的想法修建养老院,一是资金耗费巨大,二是要有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策划,仅适合个别资金雄厚的企业家或开发者。因此,在这方面,政府应该一方面提供土地和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建设,交由民营机构运营,优势互补。

第9篇

【关键词】失能老人;护理困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20-02

一、研究背景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13.26%,人口老龄化浪潮中最汹涌的洪峰是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在近年内呈现剧增态势,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 4000万, 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1200万。 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靠独生子女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越来越难。

当前,社区、养老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构成了完全失能老年人家庭以外的责任主体,但从失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来看,他们从家庭以外能够获得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社区养老事业蓬勃发展,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尤其在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为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改善失能老人生活现状,寻求长期性、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建立健全城市社区长期护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二、城市失能老人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社区资源利用度不高

首先,我国还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失能老人的合法权益,这就是得失能老人护理体系的建设缺乏制度框架。其次,由于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缺乏政策支持和政府的监督,使得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和管理缺乏具有活力的运作机制,社区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社区内的非营利组织难以培养、力量薄弱。

(二)养老护理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和社会支持不足

2012年末,养老服务机构4.2万个,床位381万张。共有社区服务中心1.6万个,社区服务站7.2万个。相对1.94亿的老年人口及超过3000多万的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来讲,现有的养老护理资源缺乏;城市中很多公办养老机构对老人入住不以失能作为限制条件,养老资源分配不合理;由于政府对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不足,致使其收费比较高,大部分失能老人由于经济能力不济无法进入养老机构。由于社会关注度不高,相关的非营利组织或志愿者组织难以给予足够的社会关怀和支持。

(三)养老机构养老护理服务项目少、水平低

传统的居家服务体系很难满足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市场上的家政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性且费用较高;家庭不具备完善的护理设施和护理条件,机构养老也同样达不到要求。虽然大多民办养老机构愿意收养失能老年人,但是由于民办养老机构普遍投资回收周期长,在享受政策待遇方面水平较低,经营环境较差,而且由于护理人员素质低,服务质量也不高,使得民办养老机构大都只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项目,缺乏精神慰藉和专业的医疗康复。另外,护理行业中缺少统一、科学的分级护理服务规范、评价标准,对各级别护理的细则服务要求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使得各个养老机构的分级护理内涵、收费标准不同,造成一种混乱状态。

(四)护理队伍数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全国至少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万人,但从业人员仅有22万,数量明显严重短缺。当下养老院里的护工多为50岁以上的农村和失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护理培训,95%的护理人员没有取得国家养老护理人员资格证书,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社会地位低、工资少等原因使得护理人员具有临时性和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即使具备本科学历的专业人才也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进而导致社区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难以提高。

三、解决城市失能老人护理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以老年长期照护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政策制度和法律体系

要发展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体系必须立法,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法律保障、明确老人出现伤害的责任主体。完善以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为中心的养老保障制度,还需加大对失能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福利制度等制度的支持力度;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赡养制度,利用社区资源对其家属进行护理培训,对有条件的老人进行居家护理;建立统一的失能老人照护机构运营评估机制,使照护机构的运营补贴和运营状况挂钩。真正建立保障失能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政策法规政策体系。

(二)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照顾好“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是政府扶持弱者的执政责任。加大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投入,可以通过由政府加大社区养老护理体系建设投资,规划和建设一批以收养失能老人为主的社区老年护理机构,用政策扶持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向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倾斜,以补助奖励的手段鼓励现有养老机构接纳失能老人。其次,对特殊困难家庭中的失能老人,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承担部分长期照料服务费用,从制度上解决失能老人的家庭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制定老年疾病与长期护理的界定标准与支付方式,通过对老年护理需要进行评估分级,实行不同等级的支付和补贴额度,设立相应的支付项目、支付比例,重点解决生活自理困难的医疗护理问题。

(三)建立健全失能老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应积极借鉴美、日等国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失能老年人的独立于医疗保险体系以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先从商业保险起步,待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保险转型,使成为社会保险涵盖的一个重要强制性的险种。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就是借助社区医保这个平台,坚持“医养结合”的管理模式,依托老年护理机构这个载体,将失能、半失能等需长期护理的参保老年人医疗护理费,纳入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使失能老人得到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从而全面保障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

(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社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资源统筹,建立完整的社区失能老人照护体系成为构建失能老人社会安全网的必要环节。但目前的社区养老还不健全,一般只为老人提供一般性娱乐休闲和简单的身体检查,而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缺失。因此,应该拓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大对社区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社区医疗机构,并争取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80岁以上和失能老人配备家庭医生。进行社区居民护理培训,动员社区成员,实现社区成员互助。

(五)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养老机构护理水平

我国急需建立一套护理人员培训体系,完善护理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开设专业护理课程,多渠道培养多层次多等级的护理专业人员。建立长期护理准入制度,从事长期护理的人员必须获得国家认可的护理资格证书并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爱心教育,使护理人员不仅在生活上更专业的照顾老人,还从精神上、心理上关心老人。养老机构在失能老人的护理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养老护理机构要明确分级护理的级别与服务标准,针对不同等级的护理确定相应收费标准;健全机构的护理服务项目和护理设施,使失能老人可以得到真正的护理和逐渐实现康复。

第10篇

关键词:养老护理人才;养老行业;人才紧缺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窗口期,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0%[1];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将增加到2.55亿,约占总人口的17.8%;到2050年该比例将达到28.00%,老年人口将达到4.80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4,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庞大的老年人口带来了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然而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尤其是专业护理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从业人员年龄多为40~50岁,文化水平偏低,且缺乏专业的医护知识和技术。我国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才不到30万,其中持有执业证书的只有4万多人,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老人需要一名专业护理人才的比例,我国老年护理人才需求量在一千万左右,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状态[3]。

1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基础薄弱,绝对数量不足

目前我国开设养老护理服务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约三十余所,中职院校25所,总计划年招生两千五百人左右[4]。据了解,大部分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招生情况不太乐观,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报名的学生很少,有的学生被分到该专业,入学后却要求转专业。老年护理专业虽然发展潜力很大,但是目前吸引力却不大。养老行业的“热”,与人才短缺的“冷”形成鲜明对比。

1.2养老护理人才职业认同感低,人才流失严重

社会普遍认为养老护理职业“轻技术、重体力、待遇差、通道窄,上升空间小”,相对于医院护士,社会地位不高,这些因素影响着护理学生的就职意愿,成为制约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重要因素。此外,养老护理人才流失严重、各机构之间抢挖人才、人才市场竞争无序混乱等是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

1.3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高级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不多,研究生层次更是凤毛麟角,没有形成成熟的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不管是业务运营还是专业护理高级人才都比较缺乏。由于内部培养耗时耗力,大多数养老机构倾向从国内医疗、康复机构以及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养老照护机构引进人才。

2医学院校的对策探索

2.1医学院校要抓住政策机遇,加强养老护理人才继续教育培训

一是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抓住国家将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机遇,依托医学院校办学资源全面开展和承担各级医疗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护理人才等的培训;二是主动适应行业需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根据养老机构的需求开办一系列培训班,加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三是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建设养老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慕课、微课等网络学习资源,构建优质网络学习平台,方便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历的从业人员通过完成一定的网络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知识,顺利通过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

2.2医学院校要采取积极措施,改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困难的现状

目前许多医院已经开设老年病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35%以上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设立老年病科,鼓励加强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护理等机构。针对目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困难的现状,部分院校应及时调整招生策略,在护理专业中开设老年护理方向,培养养老护理人才,这样学生能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书,既能在医院工作从事普通护理,又能在养老机构工作从事老年专科护理,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2.3医学院校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积极引导相关专业学生从事养老护理

通过积极宣传国家对养老行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普通护理、康复治疗等相关专业学生进入老年护理行业。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在护理、康复治疗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开设老年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具备进入养老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5];二是注重培养职业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职业道德修养课程、道德讲堂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孝道、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养老事业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三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中也融入相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是通过宣传政策,如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在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中培养选拔优秀护理员,在居住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就业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使学生深入了解目前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进入养老行业就业[6]。

2.4政府要搭好平台、优化政策,促进校企之间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一是鼓励校企之间加强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开发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方案,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二是鼓励高校与医疗机构开展医疗业务合作,共同建设集医疗、教学、康复、养老及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既能有效缓解群众养老难的问题,又能给学生实习、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还能解决养老医疗机构“用工难”的难题;三是积极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通过签署联合办学协议,为养老机构定向培养专业养老人才,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型养老人才教育体系。

2.5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积极申请成立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依托师资优势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通过常年开展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基本实现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此外,《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对于已经取得养老服务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且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可由职业院校按相关规定择优免试录取,经考核合格后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各相关院校可以积极开展养老服务方面的学历认证,为养老护理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盛蕾.中国的人口危机与化解对策[J].卷宗,2016,6(1):754-757.

[2]谢虔.南通基本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5):87-91.

[3]杜源,班晓娜.我国老年护理人员从业现状及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2014(22):19-21.

[4]孟凡华.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27):48-50.

[5]叶宝华.在卫生职业院校设置独立养老护理专业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3(3):142-143.

第11篇

1主要做法

1.1完善服务体系

2010年以来,海宁市陆续出台了包括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养老服务补贴等16个养老服务相关政策。2013年,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又联合印发了《海宁市社会养老养医结合实施意见》,成立由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海宁市社会养老医疗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养医结合服务工作的目标、措施和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2合理布局城乡养老和医疗机构

2011年起,海宁市政府通过三年实事工程,投入4亿多,对全市12所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新建、改(扩)建,新改扩建设施全部达到三星级宾馆以上标准,2014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716张。同时,根据“一社区一场地”的要求,全面推动含文体娱乐、康复保健、日托午休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到2015年底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1.3加强养老机构医疗资源配置

全市共有8家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配置了医务室或健康管理室,并由辖区医疗机构派驻10名医务人员,开展入住老年人的医疗和保健服务。其余6家暂无条件设置医务室或健康管理室的养老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做法,实行定期服务,参与服务的医务人员数共计59人;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按照资源共享、就近配置的原则,由相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落实责任医生和护士共计201名。

1.4落实各项老年人健康管理措施

在全市各社区卫生作者单位:314400浙江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科通信作者:铁月刚,Email:服务机构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照料中心签约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帮助解决常见健康问题,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议、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和医疗卫生服务上的便利,协助转诊和预约诊疗等。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管理等各项服务。

1.5提高老年人专业护理队伍素质

在海宁卫校挂牌成立了海宁市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中心,并在其护理专业中增设养老护理内容,为全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培养专业化人才。同时,借助卫校的师资力量开展全市在职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专业护理人员313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3188人。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实施意见(试行)》,优化护理人员结构比例,解决护理人员待遇低、招聘难的实际问题。

1.6营造村、社区健康支持环境

结合“健康海宁”建设,在全市开展健康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共创建海宁市级健康村(社区)150家,覆盖率66.96%。从改善健康环境、开展健康活动、加强健康管理和提升健康指标这几项创建实事做起,建立健康管理室,设置健身步道或健康知识宣传长廊,配备电子身高体重仪和电子血压计,使老年人村(社区)健康支持环境进一步改善。

2取得经验

2.1政府重视是推动

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的关键政府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主要领导每年调研养老服务工作,将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主抓主推的工作之一,全力推进。特别是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医疗资源配置、专业队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切实为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2.2整合资源是实施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保障市、镇(街道)全力保障养老服务所需资金,在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为养老服务中心配置医务室、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创造健康管理条件。

2.3结合项目是开展

医养结合服务的主要手段老年人多有慢性病,在实施医养结合服务过程中,不仅要为其提供医疗服务,还要进行健康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与养老机构的合作,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水平,也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实施。

3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3.1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

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使签约老年人享受以健康管理、基本医疗和转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内容的基本服务包;并根据签约老年人的需要和申请,提供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包;探索将医疗机构部分床位转为康复护理床位,收治需要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

3.2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多领域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人才联动机制。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老年医学和康复护理知识培训,鼓励各专业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开展多点执业。同时,重点培养和引进养老机构内的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3.3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第12篇

1.1对象

以山东省老年公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家政有限公司等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接受专业教育情况、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情况、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4个方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为0.86和0.76。

1.2.2资料收集方法

解释调查目的,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当场收回。调查者检查问卷是否存在错填或漏填现象,现场征询意见并正确补填。共发放问卷62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9%。

1.2.3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各主要指标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

2结果

2.1从业人员一般资料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女性39名(68.4%),男性18名(31.6%)。30~3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段的人员占63.1%。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23人(40.4%),满5年及以上的34人(59.6%)。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41人(71.9%),满5年及以上的16人(28.1%)。初级职称22名(38.6%),中级职称23名(40.4%),高级职称5名(8.8%),无职称7名(12.2%)。养老机构工作人员52名(91.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4名(7.0%),三级综合医院工作人员1名(1.8%)

2.2接受专业教育情况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57.9%在接受学历教育期间接受过老年护理课程学习;50.9%在老年护理课程学习中坚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1∶1;43.9%已经参加过老年护理岗位培训,31.6%正在参加老年护理岗位培训;73.7%认为培训场所应选择在养老机构;认为培训对目前工作非常有帮助者占61.4%;认为目前现有知识能够胜任工作者占73.7%,不太能胜任工作者占10.5%;培训方式多以全脱产培训为主(52.6%);培训时最主要的方式是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

2.3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情况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87.7%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专业;针对三年制专科学生,63.2%认为应该在第二年开办该专业;42.1%认为最合适的学习期限为6个月;98.2%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78.9%认为非常有必要让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被调查者认为老年护理工作内容和需要掌握和强化的知识及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统计见表2~4。

2.4老年护理课程设置需求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85.9%认为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课程。课程的设置主要通过借鉴相关资料,并根据我院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修订而成,力求体现老年护理人才服务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性。主要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人文基础课和实训课。按照必要性等级排序,专业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病理学基础(75.4%)、药物应用护理(75.4%)、生理学(73.6%)。专业核心课程得分前7位的分别为护理学基础(100.0%)、急救护理学(100.0%)、老年护理学(98.3%)、精神护理学(98.2%)、老年居家护理(94.8%)、营养与膳食(94.8%)、老年保健学(94.7%)。人文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人际沟通学(94.8%)、护理伦理与法规(91.3%)、中国养老传统(91.2%)。实训课程领域最必要的为老年人疾病护理指导(98.3%)。按照重要性等级综合排序,专业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生理学(73.7%)、药物应用护理(70.1%)、病理学基础(68.4%)。专业核心课程得分前8位的分别为护理学基础(100.0%)、老年护理学(100.0%)、急救护理学(100.0%)、精神护理学(98.2%)、临终护理学(96.5%)、康复护理学(94.8%)、老年居家护理(94.7%)、健康教育学(94.7%)。人文基础课程得分前2位的分别为人际沟通学(94.8%)、中国养老传统(91.2%)。实训课程最重要的为老年人疾病护理指导(98.3%)。

3讨论

3.1构建老年护理课程体系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

本次调查中,87.7%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专业,98.2%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78.9%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让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由此说明,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并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势在必行。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培养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并不能满足老年人服务的需求。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院校意识到调整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要性,应增添老年护理学及相关人文课程,但真正开办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的院校依然不多。《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到2015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人、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所以,我们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逐步调整老年护理教育布局,努力提高人员学历层次,以促进学科发展。

3.2完善老年护理课程设置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关键

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突出老年人群的特点,反映老年医学、老年护理领域的新成就、新技术、新动向,体现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调查显示,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生理学、药物应用护理、病理学基础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3门课程,体现了这3门课程和老年护理专业间重要的关系。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护理学基础、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3门课程,老年人患病后的特点决定从业人员必须掌握老年人特色护理,必须具备扎实的急救技能和护理实践操作技能。而健康评估排名比较靠后,与齐玉梅等调查不一致,这可能与本研究中被调查者大多在养老机构工作,本身比较偏重护理有关。在人文基础课程中,人际沟通学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课程,说明一线人员已经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并没有体现其特殊性。老年护理是新兴的专业,也是特别的专业,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应具备特殊性。所以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中,要加强该专业的课程改革,重点提高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而核心工作能力的培养或提高离不开反复的实践练习。因此,应加大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在仿真情境下的练习强度,同时适当提高人文基础课程比例,努力将其培养成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3.3加强核心工作能力培养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