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08:4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体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轻体育;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一、“轻体育”的内涵及健身特点
(一)“轻体育”的内涵
“轻体育”(LightPhysical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其精髓所在就是一静不如一动,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通过这种轻度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崇尚“轻体育”的人认为动比静好,而且轻度运动比重度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机体的轻松运动或者是适量运动,在未引起身体疲劳感时,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促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促进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二)“轻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可以早、晚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发展学校“轻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把“轻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目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体弱多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而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13.8岁;许多有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不已。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予以密切关注和努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知识分子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忧虑和深刻反思。大学教育是他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轻体育”教育,营造良好健身氛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二)发展“轻体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意识到,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而“轻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学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学生“轻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轻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本质上得到完善,在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在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学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学校体育中开展“轻体育”教育,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许莉:论“轻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三、“轻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树立“轻体育”教育理念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开展“轻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特别注重体育健身。健康是金,道理人人皆知,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比较专业、正规的身体运动,特别是部分人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望“体”兴叹。有些人设计了体育锻炼计划,却因工作、生活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是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群众体育现状中许多制约因素,“轻体育”则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轻体育”对技术和体育器械要求极低,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的欲望,即使没有体育器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健身运动,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
当代休闲体育研究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就指出:“我国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轻体育”是竞技运动以外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它较竞技体育的运动形式、方式更贴近人们生活,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时,应该珍惜“轻体育”提供的健身机会,应当努力引导人们确立新的闲暇价值观和体育观,本着“生命在于运动”、“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锻炼身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应当摆脱传统体育认知观念中许多束缚,树立起“轻体育”这一新理念,利用“轻体育”这一运动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二)拓展“轻体育”娱乐化教学内容体系
娱乐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轻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体育游戏,体育舞蹈,健身操,软化后以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竞技项目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民族传统健身项目改编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扇、新编大秧歌等。时尚、新颖、刺激、好玩的体育休闲娱乐内容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提供许多遐想。“轻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拓展要体现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这些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将给大学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有的是智力与体力的考验、有的是刺激性的、有的是消遣性的、有的是生活技能学习的、也有的是胆识探险、挑战自我等等。通过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同学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发展,从中获得了乐趣、增进健康,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协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肯定自我。“轻体育”是将体育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转移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是体育课娱乐化的一种趋势。
(三)健全人性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目的不是学习的终结,重点要放在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态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是发展大学体育的使命所在。“轻体育”教学评价可运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灵活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轻体育”是融智力开发、自然条件、游戏的趣味、刺激的诱惑、协同互助等因素的体育活动,可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追求身心放松和舒畅,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和个体表现欲望。它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在“轻体育”的运动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应将发展“轻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了坚实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
1.1、社会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在现代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工作压力也有所增大,由此也给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已有数据中显示,大量人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中,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已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消费以及生活观念,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当中,并带动着社会大众对体育活动设施需求量的增加。但当前的社会现状却在于:社会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能够为大众所使用的运动休闲场所非常有限,其与大众参与锻炼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1.2、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目前我国各类综合院校的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已经日臻完善,完全具备了举办大型体育休闲活动及开展群众日常健身的能力,同时高校所独有的体育人才优势也是其他社会体育资源不能比拟的。但是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仅仅满足了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及锻炼需求,没有得到合理的统筹安排及开发利用,使得场馆设施闲置,体育资源白白浪费。
2、社会体育指导在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中的价值
2.1、提供优质社会体育服务
高校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与平台支持,无论是在体育设施的规模、数量、配备水平、还是种类上,都具有其他平台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还能够凸显的独有的学术性人文资源特色,因此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使高校体育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在社会体育指导中发挥价值,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开放的程度:即需要通过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缓解社会体育工作中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现实问题;(2)开放的形式:即需要在社会指导中通过体现高校体育资源特色以及优势定位的方式,促进社会体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3)经营管理的模式:即体育场馆需要自原来的公益性或事业性定位向着经营性转变,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面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项目,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力求参与社会体育锻炼的群众能够得到规范化的指导,促进服务的优质化发展,从而将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
2.2、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
在逐步实现高效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效体育资源的平台优势,从社会体育指导的角度入手,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定时期内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发展做出规划,积极面向以高校为中心的,周边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大众提供体育指导与服务。同时,高校还可以依托于丰富的体育资源,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运动保健、以及运动处方等多种类型的讲座,在展开健康宣教的基础之上,为大众提供健身计划方面的指导与服务。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社会体育指导教学更加的细化,从对大众体质监测的角度入手,根据大众不同的体质状态,制定针对性的体育指导与服务方案,并将与大众体质相关的监测数据录入专门数据库中,形成一个健全的健康服务体系,以达到提高高校辐射范围内群众体育活动开展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2.3、加速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
高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依托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够使健康、科学的运动项目指导策略以及锻炼方法在社会体育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落实。同时,高校所拥有的高素质的体育工作者还能够积极创新,结合实践,研发并形成具有简单可行以及形式创新特点的大众健身方法,以针对性的健身策略来满足社会范围内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诉求、以及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健身需求。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在体育科研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展开体育健身相关课题的研究,并配合群众体质监测工作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把握社会体育锻炼与大众体质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一个适合群众锻炼的体育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大众的体育素养水平,促进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3、对改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完善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升,高校必须从师资队伍的角度入手,提高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技能水平。除了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外,还需要高校创造各种机会,集中组织教师参加业务方面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在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提高高校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目的。
3.2、突出社会体育指导的实用性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相关教学内容的讲授不能够脱离实际单独存在,而应当在教学中找准时机,将理论知识点与当前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结合起来,从教学内容的完善以及课程综合化的实施角度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全面教学改革。除此以外,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课程必须与社会指导以及医疗保健等课程相互呼应,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面能够多角度、宽视野的拓展开来。
3.3、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
为了能够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诉求相契合,就需要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当前社会中体育视野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热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高校需要多面向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从事社会体育指导教学的专职人员的请进学校,为学生讲授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掌握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技能与方法。
4、结束语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文化;转型;实践
Abstract:collegesportscultureconstructionisthecampuscultureandtheconstructionofspiritualcivilizationisanimportantpartofcollegesports,thisarticlefromthesystemtransformationunderthebackground,thepaperdiscusseshowtostrengthenthepracticeandinnovationofsportscultureinuniversities,thistodeepentheunderstandingofthecampussportsculture,further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sportsculturehas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
Keywords:collegesports,Sportsculture,Transformation,Practice,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也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师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氛围和条件。各高校应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与领导,积极的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创造条件,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发展,把素质教育内容融入高校体育文化之中。大学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积极地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行列中来,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浸透高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1.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的性质是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文化,体育的价值理念、精神道德等属于理想性文化,而体育的具体形象内容则属于实用性文化。随着校园体育由单纯的体育教育向多元化功能的不断拓展,体育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高校体育教育的相互整合,已经基本形成了既包括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社会其他组织、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体育的亚文化体系。因此,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有组织、有目的地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体育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体育运行过程中发展人的社会性,树立正确、良好的体育价值观,使学校的体育教育产生更好的效能。
2.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和要素
2.1具体结构
1.物质结构,是表层的物质文化,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械等,是校园体育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也是学校体育的外在社会形象。
2.表意结构,它是浅层的行为文化,是集体育宣传、群体、竞赛活动于一体的反映校园体育氛围和精神面貌的文化特征,是学校体育精神和教育目标的动态反映。
3.认知结构,它是深层的精神文化,是共同追求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体育文化观念和意识理念系统,是校园体育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衡量是否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标志和标准。
4.评价与规范结构,包括校园体育制度、章程和组织机构等,反映了学校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是一种制约性的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评价、规范结构应适应社会变化的环境,允许对现行规范的一定偏离,有助于校园体育保持灵活性。
由此可见,从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物质文化是最具体实在的,它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硬件外壳;行为文化是一种处在浅层的活动;制度文化是由观念形态的转化成为硬软外壳的支撑;精神文化则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是核心。精神文化通过制度文化来表现,支撑和规范师生的体育行为,使之具有校园体育核心文化的特点,构造出学校的实物外貌,并从其实物外貌中反映出学校体育的核心文化。
2.2构成要素
高校体育文化的要是包括:校园体育环境、学校运动员、体育活动形式等。校园体育环境,是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建立高校体育文化的前提,一个学校的体育设施、建筑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外观。学校运动员,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人格化和具体化,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校体育代表队,对其体育文化建设来说就是一种缺陷。高水平的校运动队可以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热点,形成一个社会学概念上的社会权力表达,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力。高校体育文化又是通过许多互动的体育活动形式具体的表现出来,而校园体育竞赛则是一种表现。校园体育活动最终以文化网络沟通传播,并得到继承和发扬,反映着文化的继承性,同时也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的转型
高校体育存在于社会文化系统中,其自身的高校体育亚文化现象必然融入社会体育文化系统的普通性规律之中,高校体育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也必然会受社会体育文化的影响。体育价值观决定人们的体育行为,体育文化的导向是通过文化的传递模式,以间接渗透的方式,将社会体育价值观个体内化的体现,体育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个人体育行为选择和体育态度形成的指南。在国家推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后,从竞技体育优先转向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一种价值反思之后,对竞技体育自身的价值尺度与价值追求的权衡。这一社会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转型引发了学校体育文化的重心转移。
3.1教学理念的转型
由生物观念向人文观念转变,体现了从强调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向以人为本与健康第一的体育文化素质理念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手段性的,而是目标性的,注重的是个体品质心理向体育文化心理价值定向,更多地在高校体育中应用“文化迫力”的作用。
3.2教学设施的转型
体育物质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场馆设施功能的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体育文化结构标志。高校体育设施的更新可以说正在进行着一场校园文化意义上的竞争,这在高校体育文化转型中进一步体现着文化的新意。
3.3内容选择的转型
竞技运动的普及化和群体活动的竞技化,高校体育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地选择流行体育文化的热门项目。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影响下,高校体育具有将竞技体育的精英文化普及化的趋势,如网球、击剑等运动项目;同时也具有将社会体育的流行文化提升的性质。诸如三人制篮球赛、软式排球等项目的推广和发展。
3.4社会功能的转型
由单纯体育教学向文化的多元化功能方向拓展,高校体育的文化功能正由单一的体育教学功能向体育科学文化、群众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文化等方向转变,体育科研活动、高层次体育赛事的承办,以及社会体育推广活动正在部分高校中尝试与拓展。
3.5体育价值的转型
由重竞技、重技能向重群体、重素质转变,随着高校体育价值理念的转变,高校竞技体育的目的和出发点正悄然改变。许多高校正在将体育工作重心由抓高水平运动队、重体育技能教学向全面普及学生的群体活动参与率、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方面转变。更多高校将竞技体育看作普及和带动学校群体活动的一种手段。
4.体育文化的实践与创新
4.1实践性的加强
目前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适应社会的能力差,走出校门后,人际关系处理中容易遇到困难,有的还存在着恐惧感。而培养学生人际关系能力,可以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来得以实现,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舞台,学生有了更多交往的机会,甚至有了和校外或国外人员交往的机会。各种体育社团的建立,也让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经常在一起,进行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一些重大体育比赛活动,还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大会比赛的服务和组织,使其在实践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
4.1.1加强身心协调发展
高校应开设积极、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能力,使大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锻炼来降低或摆脱不愉快的精神状态,把他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通过锻炼来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学习和工作带来战胜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1.2增强组织管理能力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加强纪律观念,又要训练学生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使学生有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意识,还必须具备组织管理的能力。例如在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从而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4.1.3促进多元化发展
体育文化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十富的,有体育哲学思想、价值取向、审美观等意识形态构成的组织体系,有相关体育制度、地位、人与人的关系等所构成的组织体系,有运动项目、健身手段、竞赛规章、设施运用等组成的操作体系,这些都要求体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整体效应,否则很难完成体育之社会功能。高校体育文化和高校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相互交义渗透,构成了高校文化群,他们共同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5.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才能发挥校园体育文化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才能大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为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发挥独特作用。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体育文化市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创造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体育教育环境,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陈媛媛,炊遂堂,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改革 构想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体育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存在一些急待改革的问题:1.社会各界及各级学校领导仍对高校体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2.体育教师的素质和后继学习能力急需提高。3.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没有发挥体育的社会化功能。4.高校的体育科研落后于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许多生动有益的实践有待总结和概括,且缺乏有影响的重要理论成果推动和指导实践健康发展。
一、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的长远目标
学校体育应当以为国家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材为目标。高校体育在终身教育的全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培养终身合格人才担负着重要使命。所以,要确立培养合格人才目标,必须转变以下思想观念:
(一)要转变高校体育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这种以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忽视了高校体育在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多功能”作用。
(二)要转变体育课是身体练习的认识,重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体育是育体和育心的结合,既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又以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即身体教育”,“身体教育即体质教育”,于是体育课的“育人”、“育心”、“育体”等功能放弃了,只剩下一个“体”字,导致人们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偏见,单一增强体质的操练,成了体育课的主要任务。要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重视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否则体育教改只能在“硬件”部分进行,流于形式,难于开拓。
(三)要转变只重视“校园体育”,忽视学校体育与社会教育的接轨。我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发生了广泛的联系,为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克服思想障碍,实现长远目标的构思
(一)领导重视,有法可依。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工作主要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学校领导重视,经费就较充足,困难也容易解决,工作比较好开展,反之,其结果可想而知了。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程度,既是体育能否立法的原因,也是立法后法规能否认真贯彻执行的重要条件,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现学校体育长远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
按我国目前教育方针和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个大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全面教育,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全面考核的,在体育教育方面应该说已经历了十二年之久的学科类体育课程学时,达800学时左右,这里不包括活动类体育课程学时,似乎应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状是:大部分高校新生无明显体育特长,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少,几乎什么都不会的学生大有人在。当然也有少数发展全面,有所特长的学生,但比例很少,这部分学生的运动成绩往往取决于业余训练和自身的爱好,得益于体育教学的并不多。
1.改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快制定与中学体育课程体系相衔接的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使原来传统的体育课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技能,尽快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科类体育课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和爱好的活动类体育课相结合,编写高校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从而达到拓展体育教学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功能。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掌握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启发学生自觉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加强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使学生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
2.改革高校体育考核方法,势在必行。近年实践发现,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用单一的统一标准考核已不能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存在着偏颇。尤其是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在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统一的标准忽视了身体条件较差、身体发育较慢、年龄偏小、体质较弱的这部分学生,从而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心理上人为地受到压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均得不到发展;同时也忽视了身体条件好、年龄偏大、体质较强这部学生,助长了他们不参加体育锻炼也能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想法,极不利于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很难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落实素质教育。
2006年自治区高校学生体育协会会议以及自治区第三届高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第二届高校体育教学展示课活动1月9日在新疆大学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一些让人无法乐观的数字刺激着人们的眼睛,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校学生的速度、力量素质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耐力素质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比例大幅上升;学校超胖学生大幅上升,人才的身体素质亮起了黄灯。
而改变也在同时进行。在本次高校体育会议上记者了解到,2003年在我区各高校开始实施的“特色体育”教学已开始颠覆传统体育教学的“跑、跳、投”等老三样,“特色体育”的内涵是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终身体育”的健身概念。高校体育开始了自己的凤凰涅。
让学生叫“爽”的体育课
1月10日上午,在新疆大学新体育馆,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专业二年级的32个学生正在上一堂内容为拉丁健美操的体育课,为他们授课的老师是昌吉学院的都红梅。
在节奏感强烈奔放的音乐伴奏下,都老师将整节健美操分成3个小节在言传身教,这个课的内容是在健美操的基础上融入了拉丁舞的元素,新颖活泼。此前没有拉丁舞体验的学生们兴致盎然的认真模仿着,就连十几个男生也跳的有滋有味,50分钟的课时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的投入让都红梅有一种成就感,她欣喜的对学生们说:“你们表现的太棒了,领悟的这么快让我吃惊。”
而同学们有的还显得意犹未尽,还来不及擦去汗水的张银菡有些兴奋的说:“我真的是很喜欢这样的体育课,有趣活泼,还适合我们女孩子,感觉很爽。”在张银菡的记忆里,这么新鲜的体育课以前没有接触过:“上高中时上体育课,有时老师就抱来篮球,全班都打篮球,男生玩的很欢,我们笨拙的抱着篮球跑来跑去,男生看了感到滑稽,我们自己也不自在。”
现在真正喜欢体育课的学生是多了,在新疆大学的体育选修课上,近30名学生在优美动听的十二木卡姆音乐中跳着欢快的麦西来甫。他们在马惠敏老师的带领下一气跳了三种形式的麦西来甫,源自麦盖提县的刀O麦西来甫,哈密的青苗麦西来甫,还有宫庭麦西来甫。一堂课跳下来,数学系3―2班的木汗・买提大汗淋漓,他畅快地对记者说:“这样上体育课很过瘾。”
新疆大学化工化学学院学生李婕告诉记者,中学时,她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体育课就请病假或逃课。上大学后,对于体育选修课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轮滑和街舞。“轮滑感觉很酷,而街舞给人感觉是很动感、时尚,因为喜欢,所以上课时也投入,再也不觉得上体育课枯燥乏味。”
离健身渐行渐远的传统体育课
新疆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张兆是个体育迷,酷爱篮球,在大学“特色体育”选修课他选择的就是篮球,这让他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课,它将我们的兴趣爱好与体育课有机的结合起来了,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喜欢体育的张兆并不是喜欢所有的运动项目,“从前学校上体育课有时每个课时都是田径,所有人都在运动场上跑,感觉挺没劲的。”
有着30多年教学经验的新疆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王天军说:“在过去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就是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之间严重不协调,教学大纲的这些内容却是学生们不感兴趣的项目,于是体育课有很多学生时常找借口请假,或者来了也是纯粹的应付,没有切身的投入感,如此一来,体育课本应起到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被打了折,效果当然不好了。”
全国高校体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武杰教授用了这个形象的比喻:“传统的体育课课程设置不科学,一刀切,主要内容无外乎田径和三大球,被学生戏称为‘老三样’,设置的内容和奥运会的竞技体育设项重样,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我们能想象平时大家去健身有谁是提着标枪、握着铅球、扛着跨栏架去锻炼的?没有用,于是,在学校里老师好不容易传授给大家的体育技能一离开学校就被丢弃了,大家的体育锻炼也就终止了,造成了学用严重脱节。”
“特色体育”绽芳吐艳
从2003年开始,自治区各高校全面将竞技体育教学变为兴趣体育教学,在学校里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将来将进一步向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过渡。一个新鲜词汇在高校开始流行―特色体育。
轮滑、瑜伽、街舞、体育舞蹈、跆拳道、羽毛球、网球、台球等,这些在年青人的话语中具有“时尚”、“炫”、“酷”、“休闲”等特征的活动,作为大学体育选修课项目,在大学生当中受到欢迎,从2002年到现在,让武杰教授等高校教育工作者欣慰的是,“特色体育”正释放着巨大的能量。
新疆大学目前在全国高校“特色体育”教学中处在前沿地位,这方面的教学工作颇有成效,在全疆高校中首创了轮滑、梦踏舞、攀岩及跆拳道等体育项目,几年来,选修轮滑课的学生已达2000人以上,王珏瑞副教授骄傲的说:“我们学校的学生轮滑的水平在业余这个层面上是全疆最高的,2006年乌市轮滑比赛上,我们的学生包办了男女前6名。”
王天军副教授率先将民族特色体育引入到了校园,他也是这个领域在国内范围上的扛鼎人物,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目前,新疆大学已经将打毛线球(类似于垒球)、帕普孜球(类似于曲棍球)、麦西来甫、两人三足跑、“叼羊”、“赛马”、“姑娘追”、民族健身操(融入了木卡姆音乐、少数民族舞蹈、现代健身操三种元素)、趴地拔河、拔棍等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了课堂,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化学化工学院化机专业的张晓兴,他从河北考入新疆大学,他说:“民族特色体育课很有意思,既了解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还煅炼了身体,自己还学会了新疆的少数民族舞蹈和传统的体育运动,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特色体育”在不经意间还做了其他的贡献,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新疆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张兆在选修的篮球课上认识了许多“球友”。木汗・买提幽默的说:“我在学校学的健身操,以后毕业参加工作,单位要是搞文体娱乐活动,这可以作为我的独门绝艺去展示,平白多了一份才艺,多好呀!”
让终身体育理念陪伴学生
新疆大学体育部主任刘全福副教授仔细解读了 “特色体育”的内涵,“喜欢就是最好的学习,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的体育课程,一般都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样他们保持运动健身的主动性无疑是更强烈了。以前的传统体育课尽管有的学生不太喜欢,但因为有一个半强制性的属性,学生要考虑学分的问题,考虑不参加体育课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的问题,多少有一些被动的应付。而我们现在所实施的‘特色体育’,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们的体育健身兴趣。学生们一旦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带有约束性质的体育健身有可能会被学生放弃,如此一来,体育锻炼会被终止。但我们把兴趣传输给学生后,他们有可能就会自然而然的主动去锻炼,‘终身体育’也就很容易得到保证。”
教育部门的良心用苦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了学生,社会责任也在这个过程被传递。
一、明确瑜伽课程开展的目的
要想使高校的瑜伽课程得以顺利开展,教师就要对瑜伽课程的开展目的做出一个明确的了解,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瑜伽课程开展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实际调查与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开展瑜伽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因为瑜伽姿势中所具有的伸、压、扭、拉、弯等动作,可以增强人体的肌肉力量,发展体能,增进骨骼强度,提高人体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度。与此同时,通过长期的瑜伽练习,还能帮助人类受损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的功能。其次,开展瑜伽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这是因为在大学时代,学生普遍精力旺盛且情感丰富,在受到外界压力困扰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如果不能及时将情绪加以释放,会对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轻则产生紧张、焦虑等不安情绪,重则会出现幻听、精神分裂、思想涣散、轻生等严重的心理疾病。而瑜伽这门课程的学习,会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在放松心情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安宁。最后,开展瑜伽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是因为在瑜伽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将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开展瑜伽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明确教师的教学职能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要想做好高校瑜伽课程的开展,还必须要明晰瑜伽教师的教学职责,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构建完善的瑜伽教学体系,使瑜伽训练做到井然有序。第一,教师应该在课前先向学生阐明瑜伽这门课程的具体脉络,也就是教学体系的梳理。学习瑜伽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获取学分、成绩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要通过瑜伽课程的深入学习,真正地使学生从中受益。瑜伽是一门能使学生身心愉悦、放松,并且锻炼体能、完成形体塑造的一门课程,学生应该要抱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它。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瑜伽锻炼的过程中,对瑜伽的教学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在今后的练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多鼓励男学生参与到瑜伽训练之中。正是因为瑜伽能对学生身心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瑜伽训练不应该是女生的专属,而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高校瑜伽教师应该针对现如今女生多、男生少的瑜伽课程局面,多鼓励男学生参与到瑜伽训练之中,耐心地向男学生讲述瑜伽的好处,从而让他们对瑜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参与到瑜伽训练之中。
三、合理安排瑜伽课程的教学结构
科学合理地安排瑜伽课程教学结构,也是顺利开展瑜伽课程的关键所在。我们以一堂课90分钟为例,对瑜伽课程教学结构进行分析。在9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瑜伽教师可以安排10分钟时间让学生聆听瑜伽音乐,拿出5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各种瑜伽姿势,并在练习结束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放松,最后用20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冥想状态。同时,每学期所学习的瑜伽姿势也不宜太多,有的放矢,有张有弛,可以把瑜伽姿势这种基本功的训练放在前一半课时当中,而后一半课时则应该注重对这些姿势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训练,从而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真正地掌握一种或者几种瑜伽姿势,将知识不光学到手,还要保证学得精。
四、结语
结合个人实践教学经验与相关文献,笔者从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瑜伽教师应该做到的基本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希望通过笔者的粗浅阐述,能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瑜伽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路与有益的借鉴,从而更好地将瑜伽课程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之中,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能够得到心理状态、生理技能、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成长为社会上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肖剑平 单位:辽宁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体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必然要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观念文化的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中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知识经济的消然兴起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对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智力资本的体育应以自身的变革,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运动水平等适应社会必然发生的变化并与之保持同步协调发展,因此作为体育内涵之一的竞技体育的发展,也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更不能一味照搬国外模式,而是要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出发,使竞技体育这一实践活动符合实际,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果。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已居亚洲领先地位,悉尼奥运会上金牌和奖牌榜跃居第三。在竞技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我们还应清楚地看到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竞技体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着许多弊端,虽然目前也在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旧体制和机制遗留下的问题并不能立即解决,而要随着机制的创新,运用全新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文化素质偏低给运动员的就业带来了困难,导致运动队伍进出不畅,造成一、二、三线队伍的比例不适宜以及断层现象严重,竞技体育事业费短缺等等,已给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因此中国竞技体育要想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应借鉴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结构合理、优化组合,多维支撑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
1.体育强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与高校竞技运动开展之间的联系与现状。了解国外竞技运动的发展与高校竞技运动开展之间的联系,重视打造高校竞技体育明星,从而有效地开发高校竞技体育市场,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中国高等教育在面对国际教育市场和校际之间的激烈竞争中,正以优化内部结构和创品牌院校的态势不断推进,从这一角度看,打造高校体育明星,培育高校竞技体育市场,发挥体育的强大功能,参与社会和国际间的教育竞争显得尤为迫切和必须.通过开发高校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体育赛事是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通过各种媒体介绍、报道、展示了学校竞技风采,同时也便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扩大信息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也会使体育赛事无形资产增值。实践表明,高校各种竞技体育赛事等活动下愈来愈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通过体育赛事达到宣传学校的效果,同时又给学校带来更大的效益。有效开发利用本校体育无形资产,将会促进学校教育产业的新增长点。
3.有利于高校和企业的联姻、开拓体育市场,解决高校体育事业资金投入问题。当今体育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密切,高校开拓体育市场必须与企业联姻。现在企业主要从两方面切入体育,一是许多企业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往往将目光投向体育。二是企业的产品要通过一个载体来推广、扬名,体育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因此企业赞助体育,通过体育达到广告宣传的作用;同时,顺理成章地解决了高校体育事业资金投入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体育明星的价值
1.高校体育明星广告易于引起消费群的购买行为体育明星广告是一种真实、动人的人文关怀,展现的是体育的独特魅力。1999年女足世界杯阿迪达斯公司给孙雯定做的广告中,讲述了一个球星的成长之路,广告片中全是音乐和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虽然没有一句话,但令人难忘。消费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就喜欢和购买该产品,达到更好的广告效果。
2.高校体育明星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明星效应是商家看中高校体育明星做广告的主要原因。体育是最具动感、最真实的事物,吸引人的是那种人性最原始的竞争。体育明星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体现公司形象或产品质量的活载体,是企业文化宣传的最好的代表。这正是商家看中高校体育明星做广告的主要原因。美国安利公司选择伏明霞做广告的原因,一是她具有世界性的知名度、健康迷人的形象,以及一个奥运冠军充满亲情的成长故事;二是她3夺奥运冠军,无愧为“跳水皇后”的美誉;三是她优美、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这正是安利公司所追求的一流产品的形象。
3.高校体育明星广告的感召力效应强。由于现代体育涉及面广,震撼力强,加上现代媒体的传播速度,具有其他社会现象难以抗衡的魅力,且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特别是体育与媒体的密切结合,极大地增强了竞技体育的观赏价值和体育明星的号召力和新闻效应。
三、打造高校体育明星,培育与开发高校体育市场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体系。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在从较低层次起步,然后形成较高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具备一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即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必须在遵循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和运动员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完善的体系。
2.规范市场行为。首先,有关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制定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经营管理法规与政策。其次,在管理行为上,应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为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配套手段的机制。再则,相关管理机构必须依据体育广告市场经营和政策,对体育明星广告市场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和监督。
3.加强体育明星中介组织建设,发挥体育经纪人作用。高校体育明星及高校竞技体育市场的培育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营者的数量和质量,缺少一个高素质的中介经营队伍,高校体育明星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队伍建设中,既要立足于本系统、本部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又要大胆引进、广纳天下贤士为己所用,与此同时,还应该加紧培养一批深谙中国某一个或几个竞技体育项目、通晓中国的体育法、工商、税务、财会及相关法律条文、并具有“伯乐”慧眼的德高业精的体育明星经纪人,他们作为高校体育市场的中介,他们是体育明星和高校竞技体育培育与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要重视体育经纪人、广告公司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发展,使其能够深入挖掘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资源,正确处理好高校体育、企业(或市场管理部门)与体育经纪人、广告公司的关系,努力创造体育管理部门、体育明星、体育经纪人和广告公司多赢的局面,共同实现体育明星广告市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4.加强高校体育明星和商家的自主意识。高校体育明星承接多个广告会对被宣传产品之间造成干扰应尽力避免这类情况。同时还应注意不能做国家所禁止的一些特殊产品的广告。对商家来说,不应只注重新闻效应或借体育明星的名气使自己的产品出名。
【论文关键词】 体育教育 终身体育 大学生 体育锻炼
【论文摘 要】 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终身体育行为有利于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终身体育行为的方法是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身体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培养体育消费意识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大学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黄金时期,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而高校体育教育也同样如此,它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保证。这一保证不仅体现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在校期间积极锻炼以确保身体素质的提高上,还体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及健身方法的掌握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是造就未来人才的需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体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合格的人才除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人才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作为物质基础,而体育能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健康状况,保持身体健康离不开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但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了解相关的人体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内容对学生影响很深。高校体育教育应当不失时机地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锻炼身体的过程,提高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强化终身体育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正确方法,使高校成为实现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实际场所。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自我意识也逐渐完备,自控能力基本形成,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对他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此时是培养他们自觉进行身体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不仅要注意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增进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能力,使其在今后能终身受益。大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迫切性已十分明显,高校体育教育应当也必须把建立终身体育行为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二、建立终身体育行为的作用
1、促进身体健康
终身体育行为是通过体育锻炼所表现出来的,对人体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系统,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下,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着不同的生理活动,并保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统一与合作。所以,它在各器官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体育锻炼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以保证机体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2)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呼吸深度较大,能使胸围和呼吸差增大,肺活量增加,呼吸效能提高。
(3)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内脏器官机能的提高,促使心肌增强,心脏发达。
(4)体育锻炼还能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
大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少,因此自身的免疫力较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对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的免疫能力。
2、促进心理健康
终身体育行为不仅是学生发展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心理健康、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起着积极作用。
(1)增进学生智力发展。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欲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善于观察、想象丰富、注意力集中、加深记忆。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将身体练习与大脑智力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同时,由于运动过程情况千变万化,要求必须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立即付诸行动,所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另外,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从而促进大脑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如脑腓肽和内腓肽)。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可以促进学习和记忆。
(2)消除学生不良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在大学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一些紧张、恐惧、焦虑、忧伤、沮丧、悲观、嫉妒、抑郁等消极情绪,在某些国家,体育锻炼已经被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消除或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它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4)消除疲劳。疲劳是指人在学习和工作后,人体的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表现。疲劳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有关。对于大学生来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长时间的伏案静坐学习,可能会使大脑供氧不足,使人感到疲劳,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的功能,达到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三、培养终身体育行为的方法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有一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等方面的内容,但要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观念并转化为行动,首要的任务还要加强对终身体育观念的教育和培养。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才可能持之以恒并最终养成习惯。
在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同时还应该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于国家、民族和自己都是大有裨益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素质的体现。
为使大学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习惯责无旁贷。只有当老师真正理解其重要形式时,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学生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就越大,终身体育的观念就会越牢固。
此外,建立完备的电化教学,把录像机、计算机多媒体、国际互联网络等高科技,视、听新技术运用到体育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必要的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投入,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硬件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锻炼的兴趣。
2、培养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与习惯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在高校学生中培养终身体育行为,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源于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动机的产生又与兴趣爱好有直接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形式培养、保护和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生理和心理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坚持经常身体锻炼就会逐渐养成身体锻炼习惯。良好的锻炼习惯是终身体育行为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学生积极主动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还使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保证学生有地方、有东西可锻炼。其次,要引导学生无论学习多紧张都要抽出时间锻炼,无论多困难都要坚持锻炼。第三,要将学生锻炼习惯情况列入考核评价体系,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在一生中不间断地长期坚持。而且,持之以恒地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顽强毅力和坚强品质的磨练。
3、加强体育锻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
终身体育是相对于人的一生全程化的体育活动,处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时,采用的锻炼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应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卫生、保健、康复、健身等多方面的科学理论知识加以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重任,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锻炼,锻炼什么,怎样锻炼,并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运动处方,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奠定其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基础。学生通过教师技能的传授及自身掌握的身体锻炼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的实践,从而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获得锻炼身体的效果,使学生今后乃至终身在各种生活工作条件下去自觉锻炼。
4、培养体育消费意识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物质丰富的追求正在转向对生活的质的追求,而体育运动的终身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条件。相对于某个人而言,想尽情“玩体育、享受运动”,则必然要有消费。花钱买健康、买运动享受成为当前的一种新趋势。因此,培养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就很关键。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正在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健康体魄的重要手段,明白众多体育场地有偿服务的道理;其次,要向他们讲明优、劣运动装备、场地与运动感觉、技术水平的关系,以及需花费的体育社交正成为社会时尚;第三,要向学生讲明大学体育场馆收费的目的、校内外场馆费用对比、场地少活动者众多的矛盾和场租制定的依据。道理明白了,体育消费意识自然就容易形成。
四、结语
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终身体育又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为终身体育提供的良好实践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玉金.终身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相关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47-49.
[2] 王小林.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3] 宋旭.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目的形成的策略与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42-44.
[4] 范丽萍,杨云琳.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关联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56-58.
[5] 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6] 赵广辉,鲍志宏.21世纪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
[7] 徐和庆.学校体育长期效果论析[J].北京体师(体育教学),1988.9.
[8] 高宇飞.终身体育观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9] 刘艳,刘晶.终身体育思想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1(4).
[10] 王汝英.论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北京体师(体育教学),2003.6.
[11] 李谦斌.试论体育教学如何与终身体育自相接轨[J].北京体师(体育教学),2002.9.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高校;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43-01
近年来,为了弥补我国教育制度的弊端,我国大力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因而“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欢迎,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体育教育的该工人也在悄然的进行。但是,作为体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却没有受到多数人的关注,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因为课外体育活动的优与差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的成败。在我国教育发展尤其是体育教育发展的潮流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即便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人也有不同而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变化多端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改革中也不可避免的要出现一些纰漏,所以,有些人就大肆的宣扬传统体育教育的弊端,鼓励开辟“第二课堂”,但却对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育的关系看不清楚,那么,如何看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我们的首要问题,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一)从健康娱乐出发,注重锻炼的效果性。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仅只在时间和空间上区别于其他的体育活动,而是渐渐地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课外体育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它有群众性,它以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是学生兴强体质、锻炼体魄,课外生活变得更加多样性,是学生的潜在素质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二)从形式多样出发,是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课外体育活动也就是利用课下的时间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也没有固定的教材。所以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方法可以随意选取,所有的形式方法都可以随着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更新。
(三)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的对待。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说是课堂体育教育的一个补充,所以它具有十分明确地指向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例如年龄、性别、身体协调性、体质差异等多个方面来由计划、有目的的来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则
(一)自觉性原则。所谓自觉性原则是学生能自觉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这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怎样才能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呢?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给予他们足够的兴趣刺激,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而更好的锻炼自己。
(二)适量性原则。所谓的适量性原则就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要量力而行,在自己能力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处在受伤害或危险的边缘。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参加,不能一味的盲打莽撞,这样对自己是百害而无一利。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但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做到量力而行,勤于勉励;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合理的安排运动。
(三)针对性原则。所谓的针对性原则就是学生要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运动,千万不能紧跟他人之风。这一原则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遥相呼应,学生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完全达到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体育运动时要认真严谨,有计划、有目的,在大的方向和前提背景下可以试试的改变或者及时的调整局部,同时最好的形式是独自运动,这样才能完全的做到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教学论的发展与课外体育活动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学论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传统的教学论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现代的教学论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作是主体,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中。所以,有一些人认为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课外教学之间的界线已经逐步的消失了,甚至于一些教育家提倡开展“第二课堂”。毋庸置疑,体育教育也在逐渐的发展之中,我们不能摈弃这种发展,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自己发展的实际情况,既要看到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课外教学的联系。又要注意其区别,这样才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因为这和教学规律的发展是相得益彰的。只有正确的把握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课外教学的关系,我们才能在体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正确。
四、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教学有一定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它是相当严谨缜密的。而对体育课外活动而言,它还具有一定的法律性,它是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所开设的,一般它的时间为一学年,这是每位学生一学年学习的重要部分,任课教师会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及考察结果对其进行成绩鉴定。体育教学有足够的保障,有完善的体育设施,有一定的体育器材,所以,它比较系统、连续、稳定。而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巩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体育课外活动则有效的弥补了这一弊端。
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高校体育的协调
目前,中国的社区体育极不发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场馆设施条件差。据2002年中国社会体育调查报告,我国城乡居民在非正规体育场所从事锻炼者高达70.6%,有64.1%的社区体育协会无任何体育场地,只有25.9%的社区体育协会拥有门球场、网球场、健身房、乒乓球馆等可供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室内外活动场所,且人均不足0.5m2[1]。可见体育设施场所严重匮乏是制约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之一。二是社区体育人才严重缺乏。自从1993年我国逐步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以来,不断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即便如此,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与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缺乏以及业务水平较低也是制约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社区体育管理水平落后。社区体育组织一般都是属于自发性、民间性体育团体,与当地的体育协会或体育专业机构联系较少,而作为社区体育组织的主要管理机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小区业委会),多数也未将社区体育组织纳入其发展规划和工作体系,对社区体育组织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足。总之,我国社区体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体育健身场地匮乏,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健全,健身活动无计划且缺乏体育专业人员的指导,导致社区体育健身文化氛围薄弱。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足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体育工作者的协助与参与,实行多方面的合作和联动发展,而高校体育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着规模较齐全的场馆设施,门类齐全,这些场馆设施除了用于教学、训练、课余活动外,同时有着很大的潜力可供开发,尤其是寒暑两假期,场馆设施基本闲置,应考虑在不影响高校校园正常教学环境的情况下对周边社区居民开放,以缓解周边社区场馆设施短缺之急;二是高校具有社区里不可比拟的人才储备,拥有一大批多年从事体育教学专业教师,他们对组织、指导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丰富的经验,这对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是一个最大的优势,他们也可以利用个人时间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社区开展各项健身活动;三是高校具有先进的知识结构和理念,拥有一流的运动技术、完善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具有全面、系统、科学地指导社区体育发展的能力。城市社区体育由于缺乏科学的组织与指导,许多社区居民只好凭着感觉、依照过去的经验或听取他人意见而从事被动地健身锻炼,带有一种盲目性。而这种被动、盲目地从事体育活动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城市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产生联动发展,只有在先进的健身知识结构和现代健身理念的指导下社区体育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广泛开展。
二、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要以社区体育为依托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意见中指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高校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教育阶段,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转入社会体育自我教育的过渡时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最佳阶段。”[2]高校体育应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这项工程中,有必要、有义务去为社区体育进行组织指导,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这对全面提高国人身体素质,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家园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社会需求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的依据。首先,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懂得社区体育工作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城市社区体育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就读与就业并举”、“职前与职后联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或课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设立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但与社会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依靠广大师生的实践,尤其是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实践才能加强能力、开阔眼界,提升知识面。其次,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有利于宣传高校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二者的整合、凝聚和服务功能,不仅能为城市社区提供体育服务,同时也在无形中为高校树立良好的形象,传播高校体育文化,促进高校办学思想的更新,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丰富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内容。再次,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校与社会的接轨,使高校体育能够更加明确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和方向,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求,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推动高校体育的学科建设和办学思想的更新。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增强社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体育社会化是指体育要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并支持体育,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的广泛参与,使体育不断地由封闭走向开放,在体育发展、体育职能及体育改革诸方面与社会发生紧密联系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社会功能,使体育人口不断增加。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就是要把高校体育纳入社会发展的轨道,使其作为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资金不足也是困扰高校体育发展的一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走体育社会化的道路,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就是一个有效途径。面对庞大的社区体育人口,作为场馆设施比较齐全、技术与人才集中的高校若积极参与服务,其效益是十分可观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社会压力。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储备知识,培养技能,还要有独立、和谐、健全的人格特征和素养,不仅要专业过硬,而且要善于人际交往。大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而且有助于大学生缓解个体压力,促进社会适应,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高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加社会活动的平台和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益意识,可以将所学知识在社会上付诸实用,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展知识、了解社会、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
三、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的对策
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院系(或体育教学部)作为高校体育组织机构,要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目标、有规划、有制度、有检查的工作机制,在完成教学训练和群体工作的同时,协助社区成立体育服务机构,组织师生积极配合社区开展体育俱乐部活动。社区的有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也应作好积极配合工作,这是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培训社区体育健身管理和指导人才方面,高等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等学校通过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为社区体育培养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城市社区部门应高度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建设,逐渐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其次,高校的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指导能力,在学校体育工作之余走进社区,为广大市民提供体育健身知识咨询和技术指导,通过高校与社区的联动,如开办各种培训班,建立体育辅导站等,能短期内培养社区体育骨干,提高社区体育工作者的综合业务能力,从而为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最后,建立一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社区体育青年志愿者队伍,社区体育工作繁杂琐碎,需要人员众多,而且大多是免费服务,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并积极与社区体育工作部门取得联系,寻求长效合作体制,把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工作做成常态化、制度化,从而更加高效、务实、有序地开展体育志愿工作。另一方面,社区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和教学科研的平台。在高校,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科研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近几年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关社区体育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在社区中开展体育实践活动,为自己的科研和课题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自己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反馈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去,为社区体育朝良性方向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相对于社区我国高校有着较好的体育场馆设施,尽管各级政府要求城市社区必须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供居民锻炼使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改变。高校的运动场所除了满足正常的教学任务、课外活动以及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外,很多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尤其是节假日和寒暑假。高校运动场所在不影响本校师生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性地有偿对外开放,以解决周边社区居民无活动场所的困境,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使有形的场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在利用资源过程中,学校也得到了资金、信息、管理等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回报,产生互动效应。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人均使用面积将进一步缩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生均占有情况统计如下:室内场地生均仅0.4m2,室外场地也只有4.7m2。高校很多场地如游泳馆、乒乓球馆、武术馆、羽毛球馆、健身房、体操房、网球场等只能满足较少人员的教学训练和竞赛需求,根本无法满足全校师生的运动需求,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及指导、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和规划、社区体育辅导站等,这不仅能有效减轻校内健身场馆的压力,同时也鼓励了同学们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为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四、结语
在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中,双方领导应更新观念,沟通联系建立合作关系,积极主动寻找最佳联动合作模式,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为社区体育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社区为高校师生的社会实践和教学科研提供实践平台,双方在联动发展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实行资源共享,解决体育场地匮乏问题,实现共赢。联动发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有待解决,观点和理论思想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实践,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丰富社区体育的理论,探索出一条高校体育全新的面向社会的办学模式,为高校体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也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依据。(本文来自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小燕张徽孙荣兵工作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体育文化建设;影响
一、高校体育社会及体育文化建设概念
1.高校体育社团
高校体育社团即为大学中所设立根据大学生兴趣爱好自发参与的学生组织。其特征为:组织形式多样性、社团内容新颖时尚、自发自愿等。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活动是极其重要的大学活动。
2.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包含诸多体育方面:体育物质、体育制度、体育竞技和体育精神等。体育文化建设将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产生影响。
二、校园体育社团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1.增加了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式
体育社团自有其丰富的活动内容与灵活的组织形式,提供给体育文化建设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大学校园中的体育社团,种类多样,既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也有现代的体育项目,更有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品牌。
2.体育社团传达体育文化精神
高校体育社团在大学社团中是参与人数最多的社团组织,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展现了大学生风采,发挥他们的个性,使其学会团队合作精神,也锤炼着他们的竞技水准。这一平台,平时也传递着体育文化,推进体育文化建设。
3.体育社团简化体育文化建设管理
现如今的大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普遍是由大学生自我管理,而学校进行宏观上的调控。校园体育文化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大学生社团也是数量极多的,如果要对其统一管理反而费时、费事、费力,而使大学生自我管理,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也能够使大学社团活动展现出更丰富多彩的一面来。
高校体育社团在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主要载体的作用,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对高校体育社团的推进建设,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体,丰富校园体育文化,鼓励学生自发参与,给予正确的思想领导,辅以权威的专业指导,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其中。
参考文献:
[1]肖嵘,汤起宇,王亮.体育社团志愿者初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关键词】现代化;高校;阳光体育教学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走出室外,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训练,从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与推行,为人们建立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阳光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而且,阳光体育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变的教学形式与丰富的课程内容,提高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使更多学生可以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对体育教学缺乏重视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教育部门长期以来只注重高校文化课的建设,使体育教学的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从而导致学校师生对体育的不重视。学校不能投入足够的经费,体育设施不完备,各种活动难以展开,学生的体育教学也就难以改革;二是在目前的大学评估体系中,体育教学的成效对高校的综合排名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学校看不到它的功效,也就很难对其重视起来。
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还在发展中阶段,学校本身的翻新或是新校区的建设已经耗费大笔经费,而且由于近年来的扩招现象非常严重,高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加快教学楼、宿舍楼的建设步伐,再加上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很难会抽出资源与精力去完善体育基础设施。高校的体育设施不仅陈旧,而且种类与数量都很少,不足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长久下去,就会打击学生的锻炼热情。
3、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有待改善
首先,体育教学的内容单调、枯燥,项目训练没有竞争性与挑战性,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训练积极性;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性,教师依然处于教学的主动地位,学生依然是被动者,教师与学生不能很好沟通,学生问题也就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且,这种压制性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其次,体育教学形式单一,高校的体育教学课时本来就很少,还要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外教学本来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但很多高校都没有利用好这一点。
二、现代化视角下高校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1、树立高校阳光体育的教学理念
高校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与支持。首先,高校要确定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信心,为该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指明方向。只有高校加强对阳光体育教学的重视,相关项目的开展工作才能正常进行,而且,教学改革中的各项措施也需要高校给与一定的经济支持、资源支持;其次,作为阳光体育教学的真正执行者,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能尽到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将阳光体育教学真正落实到教学中。高校应该多举办一些岗位培训或是相关的教育活动,促进教师对阳光体育教学的深入理解与剖析,使教师能掌握并熟练运用其教学方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全面推动阳光体育教学的进程。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师的现代化理念,确保教师理念与时代的同步性,确保阳光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2、创新体育教学的形式,丰富体育课堂的内容
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大量的运动与锻炼,单靠课堂的理论灌输或简单的项目培训是不够的,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学形式的创新,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利用好课外教学的补充作用,积极成立相应的体育社团,将共同爱好的学生聚集起来,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促进其共同进步;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或是竞赛项目,吸引学生参与进去,挑战自己,加强其自我提升意识,能自觉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去。体育课堂还应在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加入一些当下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比如跆拳道、啦啦操等,同时,要合理控制运动的难度与训练的强度,使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体育课堂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丰富其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能更符合新时代学生的体育需求。
3、完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
阳光体育教学的开展与推行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只有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阳光体育运动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的经费投入,不断改进与完善体育设施的现状,为教学、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首先,要加大对体育场地(田径场等)的建设力度。体育场地是师生开展体育运动的主要场所,只有保证有足够的运动空间,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其次,要不断增添高校的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与选择,使之能满足更多人的爱好与需求,而且,其数量的丰富也允许了更多的人同时锻炼;最后,还要做好对体育设施的管理,使这些设施能真正为学生而建,为学生而用。应适当延长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时间,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更加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分配。总之,高校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用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运动意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完善阳光体育教学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随着阳光体育教学的开展,高校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明显表现出落后性,不能再满足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其相关制度,使之能与现代化的阳光体育教学相匹配。首先,在教学指导方面,应该加强对和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友好关系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积极性,使其可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其次,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不能只根据学生在最后考核阶段的成绩来确定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和相关项目的锻炼是否合格,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以及锻炼过程中的阶段性指标。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对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高校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通过树立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创新体育教学的形式、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完善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以及现代化管理体系等措施,全面推动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发展,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姚焱兵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文娟.高校现代化视野下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30):112-113.
[2]井红艳.多元视角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04):25-28.
[3]左海燕.“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23):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