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06:5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科学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郑志江老师于一九九二年七月毕业于兴仁师范学校,同年八月分配到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盘水镇江西坡小学任教,2001年8月调入盘水镇第三小学任教。任教20年来,加强业务、政治理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大学本科在学习之中)。长期任小学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语文教研组长、总务室负责人等。
他二十余年如一日,锐意教育教学改革,以研促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他始终以德育为首,育人为天职,关心爱护学生,呕心沥血,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成绩突出,赢得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信赖和爱戴。他主持研究的教改小课题《小学生应该从小养成好行为、好习惯》和《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已于2012年9月全部结题并且获普安县教育科研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参与研究的教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分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已于2012年6月全部结题,课题评奖在进行之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十一五”重点课题分课题子课题体育学科课后拓展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已于2012年6月全部结题,并获全国科研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参与研究的中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语文有效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已经申请立项在研究中;他负责研究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小课题有效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究》子课题《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已经申请立项,在研究中。
二十年来,郑志江无论担任哪科教学,都刻苦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基础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用亲切平等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大胆尝试现代教学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同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工作中,所任学科,学生成绩逐年提高。他率先尝试教学改革,推行“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指导三年级学生吴爱霞等五位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吴爱霞获一等奖,其余学生获二等奖,2005年7月他获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优秀辅导奖。2005年9月他获普安县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指导二等奖。2010年3月指导学生撰写的作文李灵芝《人生的选择》、杨瑾《艰辛的快乐》、张怡《快乐与感恩》、郑诗红《童年的快乐》、《快乐,其实很简单》在“中华颂”全国万校小学生魅力国家级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以上五篇作文被贵州民族报刊登;本人在“中华颂”全国万校小学生魅力国家级大赛中荣获国家级辅导“金”奖,并同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作文教研明星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12月指导学生郑诗撰写的作文《山上的致富经》、《国家强盛》、刘贤梅《今天的祖国》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分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第四届作文大赛中荣获小学组二等奖,本人获优秀辅导奖。2011年12月指导学生郑凤《大自然的声音》在“艺义丰”杯第三届《当代教育》贵州省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佳作奖,本人同时也在“艺义丰”杯第三届《当代教育》贵州省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佳作奖。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出硕果。学高为师,要让学生掌握“一滴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的知识。任现职来,郑志江注重知识更新,认真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熟悉教学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爱好特长,全面发展。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2002年8月普通话经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测试,成绩80.4分,确认为二级乙等水平。2009年12月27日参加贵州省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培训班第十一期培训,2010年8月21日参加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财经学院高校财务教研承办的全省中小学财务人员培训班,经考试成绩合格。
勤于笔耕,教改教研论文颇丰。郑志江2002年撰写的《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课改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好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做法》四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华教育论坛》杂志2002年1、2期合刊上刊登;2003年撰写的《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华教育论坛》杂志2003年1、2期合刊上刊登,并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09年和2012年撰写的《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课改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好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做法》四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学苑新报》报刊上刊登;2012年撰写的《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教育教学论文在《贵州民族报》报刊上刊登,并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12年撰写的《浅议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谈指导朗读课文》等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国教育科学》杂志第9期上刊登,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郑志江老师爱岗敬业、爱校如家,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计较报酬,只要认定能做的事,就踏实地去做,并将它做好。比如学校的绿化、美化,他常常放弃休息时间、节假日到校园浇花、施肥、除草等。学校工作,哪里有困难,他就被安排到哪里去。勤奋工作、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是他的性格。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已习以为常。生病了,利用午休输液,拔掉针头后又继续工作。他2002年获普安县人民政府“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荣誉称号;2003年参加黔西南州体育科优质课竞赛,获普安县小学阶段体育科优质课一等奖;2004年9月年被普安县盘水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4年12月年获普安县人民政府首届“十佳青年”荣誉称号;2006年被普安县教育局评为继续教育工程“先进个人”;2007年被普安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2008年被普安县盘水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9年被普安县盘水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2年6月在(2010-2011年)普安县教育系统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中成绩突出,获县级“优秀工作人员”称号。2012年荣获普安县县委、普安县人民政府“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锐意教改,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是郑志江二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准则,他总是鞭策自己去做、去实践,并竭尽全力做好。
(郑志江电话:15186525516;邮箱:)
教学上,本人连续5年担任初三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兼任初三语文学科教研组长。能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科研的探索,不断汲取语文教育理论的营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任现职以来,连续五年担任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考语文平均分和优秀率连续多年均名列学校前茅,负责的初三语文教研组也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研组。
本人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为分配来的新教师进行上岗前的教育培训,每学期为三年未达标的新教师作讲座、上示范课,热情指导他们开展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张建军多年来先后被评为江阴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年参加江阴市领导干部教学大比武,荣获二等奖;指导的青年教师余勇也已成为教学骨干,并且在宣传工作中成绩显著,撰写文章多次发表在《江阴日报》《江阴教育信息网》上。
教育上,本人自*年8月担任政教主任来,积极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加强年级组、班集体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热情教育,积极引导,严格管理”三者并举,学生行为规范低起点,严要求,勤检查,切实做到管理时间无空隙,管理空间无空缺,管理环节无空档,管理职责无空位,学校校风班风明显好转,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本人积极组织下,学校有效开展了“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为学生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计有:“知心姐姐”杂志社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王翠华教授作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徐新民教授作了《超级学习法讲座》等主题讲座。20*年,本人负责组织的第二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获省教育厅“优秀组织奖”,03年度、*年度学校获江阴市安全文明先进单位。20*年度,学校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20*—20*年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中小学读写大赛优秀组织奖”。精心组织每年一次的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学生屡屡获奖,为学校赢得较好荣誉。
在分管年级组管理中,本人充分依靠全体教师,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狠抓年级组建设,组内班风、学风积极规范、健康向上。近3年,有6个班级荣获*市、江阴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2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1位教师获江阴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组内被评为镇以上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占73.3%。所负责两届初三各四个班级,中考优秀率、平均分均超其他班级。
在教科研方面,本人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江阴市、*市、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年参加学校心理辅导员培训并评为“培训班优秀学员”。任现职以来,撰写论文5篇。论文《浅论班主任的心理保健与调适》在20*年*市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评选中荣获中学(中师、中专组)三等奖,《刺激?交流?运用》荣获20*年*市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论文《语文教学中自主心理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诚信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本人负责主持的《自主学习心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通过了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的立项论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研究》已获准为*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
对照今年中学高级教师评审条件,已全部符合,特提出申报。
1993年就读于怀化师专美术专业专课(函授),1996年毕业。
1994年8月因工作需要调入县代远学校,任教过美术、语文、数学、音乐、政治等科目,并连任班主任工作。工作出色,曾经多次参加县里的赛课等活动。班级管理工作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所教科目多次获得全镇前三名。
1999年8月因家庭原因调入县落潮井中学,从事过美术、语文、历史、地理等教学,也曾经以出色的课堂表现得到领导的高度评价。尤其是2001年全县的艺术教学公开课比赛中,本人以最后一名选手的排序夺得第二名的成绩。
2002年再次考入省师大美术专业本科(函授),2005年毕业。
2004年8月因工作需要调入县第二中学,担任美术专职教师。
回顾这么多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倾肝胆,做奉献
牢记着母校师范学校门前的那块碑文:“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当很多人受不了教师的平凡与辛劳而改行或放弃时,我没有。因为我始终认为自己能做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也许没有谁会相信我曾经打算过工作在最偏远的最需要教育的地方。现在每当看到那些在偏远地区默默奉献的教师感到无比敬慕。所以,面对工作中的辛劳、误会、病痛等外在原因我都能调节。我始终相信舍得吃亏的老师才会有高素质的学生,品德高尚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敬佩与爱戴。不想说很多的空话,我只想说学生的爱戴与真诚让我的人生充满着温暖与幸福。我真诚地爱着教育,教育也回报我以快乐,我真诚地爱着学生,学生回报我以幸福。
二、勤思考,出特色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才是最值得学生景仰的根本。我也牢记着师范语文老师陈振华对我们实习后的总结:“教学的水平还不能给你们定论,因为还有很长的教学之路等你们去实践。”是啊,永远不要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面踏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理念也要不断更新。所以无论我取得如何可喜的成绩,也从不骄傲自满。我知道,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在等我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去更新。所以我的课堂是新颖的,我能感觉学生的眼睛里对我言语的期盼,他们轻松,快乐,热烈,还充满着美好与希望。能够始终燃烧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我最值得高兴的。当然这需要我平时私底下多少的学习与积累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体是我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抓住尖子,培养后备力量,然后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是我能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善总结,苦修炼
所有的苦不是白吃的,所有的累也不是白受的。没有这十九年来的勤勤恳恳的劳作,就不会有如今我这“口若悬河”,不是我喜欢吹嘘,而是不小心也会很精辟。说点事实证明一下,就说说近五年的吧:
1、优质课:2007年在全县中小学音乐、美术优秀课比赛中,我的《清晨》荣获二等奖;2010年在学校的教学比武中,荣获一等奖。
2、教学论文与教研管理:2006年在全州中小学教师艺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本人的《浅谈中学静物色彩写生》荣获三等奖;在2009年全州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以《民族特色美术创作教学随笔》获得一等奖;2010年以《如何运用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戒除网瘾》发表在州级刊物《民族教育与文化》;2011年以《浅谈民族特色美术创作教学》发表于国家级刊物《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9期。在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镇薄弱学校预防青少年网瘾对策研究》参与活动,并尽了该尽的责任。在2010年下学期班级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在2010至2011学年度中,在县的”千名优秀教师”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其中的”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
3、基本功:在2005年的全县中小学艺术教师“五项全能”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4、继续教育:在2009年度全州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0年参加全州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中,作品获得”优秀作品“称号。
四、勤劳作,获喜果
在2007年首届全国中小学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赛中,辅导的学生中获奖如下:唐(102班)和田(100班)获一等奖,张(101班)和龙(103班)获二等奖,陈(97班)、刘(103班)和龙(102班)获三等奖。
在2004年,辅导的84班学生刘获得省中小学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二等奖;2009年辅导的118班学生龙海以两幅作品分别获得省第三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获得艺术作品类中学组二等奖和三等奖。
从2004年到2010年在全州的每年中小学幼儿园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中,辅导的学生作品年年有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多得不再计算。本人每年都被评为州优秀辅导教师。
在2010年的首届“彰名城风采.塑未来之星”千人现场绘画比赛中,本人与同事田梅华辅导的学生以团体总分超越凤凰一中,获得团体第一,为凤凰二中挣得荣誉。本人也因此而获得本学年度县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
在2010年学生和老师互动演讲中,本人以全校第一个出场,以最热烈的场面,以最高的分数获得演讲中的一等奖。大大鼓舞了学生们的学习勇气。那次演讲获得了教育局领导以及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那不是我的骄傲,那只是我的幸福回忆。
一、勤勉做事,扮演好服务角色
作为学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我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上情下达,下情上晓”,在文件堆里,我能理清思路,努力做到“一日清”,让“上”满意,让“下”也满意。我明白,教育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必须要倾听教师的呼声,捕捉教师的意愿,教师的笑容是给我最大的肯定。
二、教学科研工作,佳音频传
(一)各层面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1.片区各科专题研讨活动16次。
2.市级教学研讨会活动5次。其中,初中科学为学区联片教研活动升格为市级。
(二)教师获奖情况136人次
1.年市教育教学案例评选,31人获奖,镇中谢晓明、三小林秀海荣获一等奖。
2.市2011年教师教育论文评比,71人获奖,桂峰乡学校张冬梅,鹿木乡学校赵真伟,金川乡学校黄灵芝,永安乡学校朱启跑,林溪乡学校王雷,镇小林建兴,林溪乡学校谢欢欢等7人荣获一等奖,获奖率超过市平均值。
3.6人获得市第十一届中小学教坛新秀称号,分别是镇小项爱平【小学语文】、芳庄乡学校王忠林【小学思品】、桂峰乡学校蔡笑荷【初中语文】、镇中周亮燕【初中英语】、镇中胡素娜【初中科学】、镇中杨成光【初中体育】。
4.镇小金绍书被评为年市优秀教研组长,被评为年市优秀教研组长。
5.等9人在年市初中教师命题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
6.、镇中彭春茹在年市初中社会·思品教学设计及其课件制作评比分获一、二、三等奖。
7.市2011年优质课评比共有4人获奖,其中镇小傅爱兰老师荣获一等奖。
8.4人在分别在年市中小学美术人物速写比赛,市2011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2011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评比,2011年市初中社会·思品说课评比中获奖。
9.市年度优秀课题成果获奖4项,2011年教师小课题、教科规划课题、教学研究课题立项11项。
(三)学生获奖情况20人(班)次
1.年市小学生英文书写比赛,镇小五(2)班、五(3)获奖。
2.市首届“《玉海》杂志杯”校园文学大奖赛8人获奖,其中林溪乡学校陈晓东荣获一等奖。
3.第十届初中生实验操作比赛,4名学生获奖。
4.安市2011年“隆山实小”杯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6名学生获奖,其中镇小郑苏平、张庆典荣获一等奖。
三、教学常规工作,力度不减
1.增补学区教研大组组长、副组长,培养优秀教师,为教学常规检查工作设置人才库。
2.继续推行教学常规月查制度、逐级检查制度、突击检查制度。每个学期至少对每所学校教学常规检查一次。
3.教学常规管理逐步精细化,尤其是备考质量、作业批改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桂峰乡学校的“二次批改”日臻完美,鹿木乡校档案建设日趋成熟,潮基乡学校教学公示记录详细。
4.继续开展系列比赛活动:a.开展年教育学区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设计及其课件制作评比活动;b.举行教育学区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评语比赛活动;c.举行《弟子规》知识竞赛活动;d.举行教育学区七年级英语学生作文现场比赛;e.举行教育学区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f.举行教育学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现场教学设计比赛;g.年教育学区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设计评比活动;h.开展教育学区年中小学学科协作命题(期中试卷)评比活动。
5.严格执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开展学年第二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计划实施专项督查。
6.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学区统一组织协调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召开九年级期中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为提质出谋划策。并对九年级适应性考试统一时间,调换监考,集中改卷,全面分析。同时,未雨绸缪,策划好六年级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在管理中许多工作做得不太精细,今后要提升工作效率。
2.与教研室教研员沟通、交流较少,教科研档次低,品位太低。
3.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督促检查,重在业务指导。
关键词:农村教师;条件性知识;教育理论;教育研究
一、条件性知识的界定
(一)教育科学知识。既包括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也包括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的知识。
(二)心理科学的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中关于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学生认知与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等。
(三)学科教学法知识。包括学科性质、目标和教学原则;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问题的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教学的基础,掌握学科教学所特有的方法,熟悉学科教材,具有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
(四)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特点和类型,科研课题的选择、计划的编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的选择运用、成果的表达等。
二、农村教师条件性知识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师在职前教育中接受的条件性知识课程不足
1.课程设置理念落后,课程内容陈旧。一直以来,教育类课程重视传统经典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现代的新信息新理论的介绍却浅尝辄止。教师教育的基础学科课程设置仍然是老三门体系: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科教育论(教学法)。这些学科有的理论很经典,确实具有继承的价值;但学科也缺少前沿的信息,与现代社会的需要有一定距离,难以应用于教育实践,这导致教师在职前学习中条件性知识的不足。
2.本体性知识课程与条件性知识课程比例失衡。有专家说: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不一定有高深的学科水平,不一定是学科专业的专家,但必须是教育和教学的专家,他的学科知识只需具有严谨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就可以。在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课程里,通识课程、本体性课程和条件性课程,在结构上一直是重本体性课程,轻条件性课程。
(二)农村教师的在职学习渠道不畅,教育理论知识欠缺
1.农村教师入职起点低,条件性知识先天欠缺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村教师构成主要有:第一种是普通师范毕业生,通过在职学习,这一教师群体中大部分学历已经达标,但是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第二种是农村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育,仅凭借经验开展工作,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第三种是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较高学历的新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有待积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与之相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教师不仅本体性知识和教学能力不高,条件性知识也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工作任务繁重
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没有太多的时间接受培训和自主学习,有的农村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农村教师无暇去学习,影响自身素质提高,最终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
3.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这需要向教师传授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其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课程改革前沿信息。然而,在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中,由于部分培训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功底,但是对中小学教学现状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和一线的基础教育改革需求脱节;在培训方法上,仅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和知识讲解,方法单一,缺乏生动性,难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科研理论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缺乏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对学科前沿知识、动态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也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因此能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仍是少数。而能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并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方面,形成科研成果发表的更是少数。
三、重构农村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体系的思考
(一)开展继续教育,帮助农村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
在传统师范性教育中,进行条件性知识教育是“老三样”课程,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这样的课程内容陈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距较远,学习效果欠佳。因此,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条件性知识的内容就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老三样”课程,而要让他们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心理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课程理论、现代教学理论、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等。这些内容学习可以使他们全面完整地理解教育这门科学的内涵,从而充实其条件性知识体系。
(二)通过在职学习实现农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谢维和教授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教学经验、技能和知识方面是适当的,甚至是比较丰富的,它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等等。它们与当前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数量方面的问题,或者个别的不足,而是一个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知识结构的重新优化问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就应该是一种转型式的,更加注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而不过分强调具体的知识、技能或者是那些技术性的因素。” 因此,通过农村教师在职学习,使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被全新的教育理念代替是更主要的。要帮助农村教师形成哪些现代教育理念呢?
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专家顾明远和孟繁华在他们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将现代教育理念分三个层次,即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部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一般教育理念:合作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环境教育、全民教育等教育理念,较好地体现当今时代的特点,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有关教与学的理念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如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对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教师既从宏观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三)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发展教育理论
1.帮助农村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
教育研究从研究课题确立到研究素材获取、整理、分析和综合,再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农村教师虽然也有强烈的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愿望,但由于他们身处经济文化等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缺乏基本的教育研究的方法,加之接触到的教改前沿信息少,课题项目申请的成功率极低。因此,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理论,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
2.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科研理论水平
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有新的课题出现在教师面前,因此教师拥有丰富的科研素材,这是教师比教育专家更了解教学实际,更容易产生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农村教师对教育的“问题意识”不强,科研理论水平有限,常常对出现在眼前的教育问题无动于衷。因此,农村教师要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来提升其科研理论水平。
首先,学会选择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有在教育教学现实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教育理论研讨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教育实践经验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检索查新中寻找科研课题和在合作中寻找科研课题;其次,了解获取研究素材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经验法等;再次,掌握研究素材的整理、分析和综合方法,主要有归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数据统计法等等;最后,完成教研成果表述:教研成果表述形式多种多样,表述形式本身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主要是专著、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或其他;其中,基本的表述形式是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等。
参考文献:
[1]王艳玲.近20年来教师知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7,(2):39-43.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来,教育科研活动在中小学方兴未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存在许多问题,这可以从目前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中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所以,就中小学教师在其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及解决办法,供大家进行探讨和借鉴。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教改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整体水平仍不够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认识误区
目前现在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之以前有了较大地提高,并且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活动改进,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认识到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学理论更加完善成熟。但是,从整体而言,部分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其一,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书匠,充其量“传道、授业、解惑”,搞教育科研只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人员只是把教育科研与评先进、评优秀挂钩,把科研工作的进行作为考核教师的手段之一。这会导致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工资的一种手段,是换取名誉的一种途径。
其三,不少中小学教师把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的数量多少。他们盲目地通过在各种期刊上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为了增加的数量,不惜把钱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2、监管不力
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来看,学校管理者忽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很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重视立项和结果鉴定时的管理,忽视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成功,获得立项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进入停滞状态,申报人员将其放置一边,学校管理者也没有进行指导和管理。直至结题阶段,申报人员才开始找资料,补记录,编写研究报告,东拼西凑,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个国家、省级或市级的奖状或证书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理论指导不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
3、经费不足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是,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价值偏低
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 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许多重要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还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科研的宗旨是要改进实践。教育科研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以发展的眼光看,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正面临着功能转型、体制重构及机制创新等问题,需要我们在总结与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以求得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1、更新教科观念
与专业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不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贡献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而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主要体现以下特点: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改进工作、先进理念的引领、经常性的反思与总结、有效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以往许多人对此认识比较模糊,存在着过于追求理论架构,注重构建普遍适应性的“教育模式”的误区,导致教育科研“假、大、空”,“与实际脱离”、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相分离。中小学教育科研只有密切关注教育实际,开展群众性研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有可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自觉、主动地投入,才可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从而获得永久、鲜活的生命力。
2、加强组织建设
加强组织建设是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必要前提。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的“三个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一是在运行机制上。设置独立的教科室或教科中心,做到人员固定、职能明确;根据学校实际,制定课题“立项”、“评审”及“奖励”条例,为科研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在激励机制上。将教育科研与校长评议、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组织开展“教育论坛”、“课例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教科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给予成果突出的科研带头人相应的待遇,使其“名利双收”,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三是在保障机制上。实现“三个保障”:制度保障,要把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经费保障,要有专项经费投入,用于课题研讨、师资培训、购买资料等;时间保障,要有专门时间投入,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不能借口“教学任务重”而挤掉科研活动时间。
3、注重行动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既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那么行动研究就应成为一种合适的研究方式。因为行动研究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式,以合作、参与为主要特征,以教师为研究者(强调教学反思),以具体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内容,以日常的教育情境为研究背景,以教育活动的改进和教育者的专业提升为研究目的。倡导“开放-合作”的中小学教育研究范式,一方面通过专业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的合作。实现两者在理论背景、研究技术与实际经验之间的优势互补。为此,应加强中小学与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的协作,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另一方面通过校内合作、跨校合作、跨区域合作。打破校际隔阂,跨越学科界限,实施以特级教师、名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为主的“课题责任人”制度,进行开放的、广泛参与的合作研究。
4、改进评价机制
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现象,需切实改进评价机制,求真求实,改变课题评审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与“重报告、轻实际”的现象,以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在各级各类课题的评审中,除了科学性和创新性之外,还要看研究是否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看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参与面是否广,看研究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看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实效性。相应的,要改进成果评价的方式。课题成果评审除了审阅研究报告之外,更要注重考察实际效果,注意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5、加大成果推广
(1)完善保障机制。确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成果选择与组织动员)、教育科研机构(宣传解释与行动指导)、学校教师三者组成的成果推广主体。”
(2)建立反馈机制。成果推广是长期性的工作,因为成果的转化不仅仅属于操作层次,“它要求人们接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使转化成为自觉行动,才有可能是教育科研成果顺利转化。”对成果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及时改进。
(3)建立市级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借鉴上海经验,在优秀科研成果产生的学校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在组织结构上倡导“科研带头人负责制”以及行政领导保障的双元机制,人员结构上倡导开放式的动态组合,在经费投入上实行以项目为中心的多元投资方式,使其成为成果推广的“培训基地,某一研究方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情报资料中心,为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提供服务”,并利用中心辐射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扩大教育科研的影响。
6、创新培训机制
以往的教科培训主要采用讲习班的形式,以传授科研方法为主要内容,这种培训方式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虽然增加了“课题剖析”的内容,但对于实际提高受训者的科研能力来说,帮助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课题研究具有实践性与个性化的特征,没有亲身参与,实难体会个中“奥妙”。因此我们提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参与式培训模式”,即将研究和培训整和在一起,组织参训人员按自己的需要进行某项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活动与反思探讨达到培训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行时”,从选题到结题,边操作边学习,研究与培训同步;一种是“过去时”,主要是结题后的反思研讨活动。这种培训模式应当与“理论学习、专家讲座、现场观摩”等方式相结合,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统一,个性与共性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占苍.一个教育函数方程式的解读[J].中国教育报,2002(9).
关键词:天津市中小学 音乐教师 职后教育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成为普及基础音乐教育,实施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执行者、组织者。面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持续改革和发展,加强音乐教师入职后的再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就成为不断地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必要保障和途径。因此,深入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职后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首先要通过职前教育既高等师范的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如音乐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所要求的相应的学历学位。职前教育为新任教师进入教学角色做好了专业准备,然而再好的职前教育也不能替代真正的教学,尤其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职后的教师教育通过对知识的必要的补充和更新以及教学能力的有针对性的提高,成为教师教育中更为重要的一环,它与职前教育构成了完整的教师教育机制,是教师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2、加强音乐教师的职后培训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在学科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作为未来人才的缔造者,自身的专业素质,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知识结构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人。因此教师加强职后的再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接受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求新成果,才能跟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3、音乐教师职后教育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首先,笔者对天津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调查显示,在119人在职音乐教师中,专科学历10人,本科学历106人,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以及以上学历占总调查人数的90%以上,其中70%是通过职后教育提高的学历层次。其次,现阶段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在职前教育阶段,虽已取得从事教学相应的学历,但教学更侧重的是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职后教育则提供了大量机会通过教学科研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消化,补充,更新教学理论,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职后教育更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可以说是事半功倍。职后的继续教育是教师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直接建立在教师职后教育的基础上。
二、天津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和教师自身的终身发展都是以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与科研为基础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能不能迅速地调整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职后教育能否跟上就成为了重要一环。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在职音乐教师职后教育和科研状况,能够更好地明确音乐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上有哪些需求和不足之处,以求更好地组织和实施继续教育工作。
1、本次调查的119位受调者全部为专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其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达到84%,中、高级职称分别为60%和3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90%,调查显示出我市音乐教师师资结构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均比较合理。结果还表明,调查中60%的教师对自身学术水平有继续提高需求,有90%的教师经常参加学科专业会议,有93%的教师定期参与学校及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们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并积极参与其中。
2、调查也显示了职后继续教育客观方面存在的不足。首先教育内容覆盖面的狭窄,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的内在需求有所脱节。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内容,以教材教法和教育理论培训的居多,而调查显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音乐制作技术如计算机音乐课件制作以及国外的教育音乐信息等是教师职后教育的最大需求。其次,由于各地区,各学校条件不同,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参差不齐,缺乏多样化,不利于职后教育的持续发展。对于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应因地制宜,根据音乐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不同接受能力,采用多样的,多途径的培训形式,如脱产进修与不脱产进修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面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等。具体的如音乐教学公开课,音乐教育专家讲座,音乐教学论文交流演讲,进修性质的教学研讨等等。
三、天津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实施对策
1、加强职后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学以致用是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职的教师希望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针对性的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将学到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立竿见影的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当中。美国成人教育教授达肯沃尔特所认为的“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是成人教育的特征,……也是成人教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①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职后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它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实施者就应当密切关注在职教师的不同需求,关注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关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有的放矢的加强教师职后教育环节。这种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育培训,可以极大调动教师再学习的动力, 提高工作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注重职后教育的时效性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到来,知识翻新速度不断加快。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层出不穷。而教师接受新知识是有过程的,这就容易出现教育滞后的现象。所以,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要关注当前,关注国内外最新的行业动态,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实时有效的培训,以最快的速度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使其教学能跟进时代的步伐,永不落伍,才能确保完成21世纪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3、教育形式要多样化
教师职后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特殊教育活动,他的内容必须是实用的,科学的,完善的,和教学前沿密切相关的。多样的内容必须要有多样的形式与其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所以形式不要局限于教研活动,公开课等单一的形式,要扩宽思路,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将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脱产进修与不脱产进修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面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等。
教师的职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事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工程,做好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是保证学校基础音乐教学的关键。
注释:
①吴立宝、宋维芳、曾意:《教师继续教育的特征》,《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8页
参考文献:
[1]刘丽主编潘海燕副主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 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我国近十年美术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我国近年幼儿社会性教育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2000~2014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国内主题词表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词频统计与知识图谱方法 我国同性恋研究的知识图谱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保护研究述评 全民健身视角下我国幼儿体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学习分析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基于知识图谱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群体可视化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关于我国1992~2016年内存数据库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合著网络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30-37,96,47-51.
[3]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
[4]易高峰,刘盛博,赵文华.《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5]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0-11.
[6]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03): 359-377.
[7]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5):70-72.
[8]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8.
[9]武法提.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6(2):71-73.
[10]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46-47.
[11]陈庚,丁新,袁松鹤.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8(6):77-78.
[12]杨彦军,郭绍青.E-Learning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
[13]曹卫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7(4):67-68.
[14]袁小红.基于网格技术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框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4):62-67.
[15]胡小勇,徐旭辉.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课程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4):65-66.
[16]何伏刚,陈丽.网络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2):93-94.
[17]张羽,李越.基于MOOCs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测量介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8):24-25.
[18]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6-57.
[19]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4-9.
[20]瞿振元.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6):3-4.
[21]王丽华.美国“慕课”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对斯隆联盟系列调查评估报告的解读[J].高校教育管理,2014(5):38-40.
论文摘要: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任,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仍需进行深入的思考。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的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在实际设置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2.教育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比如以教育实习来说,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完成,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教授中学音乐课。学生在实习前由于实践太少,所以仅从理论层次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发不可能单方面地提高未来音乐教师职业前期的学科教学水平。
3.教材内容单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常有必要整改、充实和完善上课的内容和教材等。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音乐教材,把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新的设想
1.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对技能课进行改革,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更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们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演唱(演奏),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效果。只有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了,他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改变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就拿声乐、钢琴两门专业课来说,长期以来就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弹伴奏,甚至于不能在钢琴上视谱,而钢琴专业的学生又不能演唱。这种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种配套的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二者有机结合。再次,就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更加直观。比如在教唱《龙船调》这首作品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峡江情歌》和《新龙船调》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具有同样音乐元素的歌曲。而且同样一首歌,教师可以提供多个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地去看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及演唱风格,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回课的形式来上课。可以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4.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应包括戏剧、歌剧、舞剧等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门类,同时还应包括音像资料。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原则
1.课程结构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内容创新为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2.课程设置要以紧跟时代步伐、母语文化为本、多元文化并重为导向。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到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从基础教育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声乐人才。也使得我们的声乐课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高校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
[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关键词: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 兴趣培养写作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们常常认为,我们的语文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的,但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却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时学习的语言只是口头的生活语言,还不是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语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这个概念具体指称的是我们民族的书面文字语言,而不是或不主要是口头的日常生活的语言。我们的学生到学校来读书,首先要认字,也就是要学会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因为书面文字语言是与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并不完全相同的另一种民族语言的形式。当然,这不是说民族的书面语言与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没有任何的连带关系,而是说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是无法直接地转化为书面文字语言的。
1.1.为什么说口头语言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人类语言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不是文字的书面语言,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在人类的语言中,口头语言永远是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语言形式。口头语言的最大特征是它的直接性和整体性,它的直接性是由于发话者和听话者同处于一个时空结构中,它的整体性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心智等所有感觉、感受器官同时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中,发话者不但以自己的嘴巴说话,同时还以自己的手势、眼神、表情、姿态、动作说话,即使是声音,它的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大小粗细等等因素是同时得到呈现的,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意思”,同时也是欲望、感情、情绪和意志。听话者是在这个时空结构的整体氛围和环境条件中,口头生活语言中的语词是提示性的,而不是内包性的。它本身并没有多么丰富的内涵,但它却唤起了听话人对周围环境的注意,使他把关注力集中到了与语词有关的诸多事物上。
1.2.我们为什么还要掌握书面的文字语言呢?
是文字,帮助人类克服了语言传达的瞬时性和一隅性,使之能够完成不同时空结构内的传达任务。也就是说,书面语言担负的不是在同样一个时空结构内的直接传达任务,而是不同时空结构间的传达任务。这种书面语言形式虽然没有日常生活中口头语言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严格说来,我们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的语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所有这一切,都决定着听者对这个语言信息的感受、理解和反应方式,而写在纸上的同一词语是绝对没有这么复杂的意蕴和这么丰富的表现力的。
1.3.语言能力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我们才能够看到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做什么的?不是只教给学生认字、写字的,还是帮助学生沟通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的关系的。而书面语言却是内包性的,它的意义就包含在书面语言的内部,这就有一个将书面语言内部的表现功能发露出来的过程。这个发露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才能更迅速、更有效地进行的。
2.类的历史上从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区别中界定了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的概念。而中小学语文课程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情感的教育和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和运用人类广义的文学语言的任务。这仍然没有最终解决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这个概念的界定问题。他还会主动地看报、看杂志、看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没有自己的独立作用的,是可以被完全自由的阅读所代替的。
语言对生活的表现和语文课本的运用?
语言是在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的语言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着的,这些作品甚至比当代人的同类作品显现着更加瑰丽的色彩,更加丰富的表现力。更充分地感受和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思想文化的需要。一人类社会不是由一种精神类型的人、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会直接培养出这样的人,但却要为所有这些精神类型和语言才能的类型的发展奠定下最初的基础。在这里,精神类型和语言形式类型的相对完整性是十分必要的。
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它是在一定的职称论文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3.1.兴趣对语文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1.1.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多鼓励他们,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要创造条件,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辩论会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3.1.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3.1.3.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
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独具匠心的板书等等。
参考文献:
[1]曾定平,邹永祥.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育评价观的转变[J].读与写,2009,6(3):108,138
[2]黄姝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实施中存在的语文教育论文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3):28-30,46
关键词:教师培训;培训模式;探索与创新
一、“种子培训模式”的探索
(一)紧贴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提供培训服务
1.国际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中英合作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PETT培训项目
基于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颁发的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列入小学主课程的缘故,为提高广东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我们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有效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政府―国外教育机构―学院―小学”四方联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种子培训模式”。所谓“种子培训模式”,是指由中方选派一批优秀教师作为“种子”赴国外接受培训;然后由这批“种子”教师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国内两级培训辐射到全省所有小学教师的一种金字塔式培训模式。具体模式为:种子教师(国外培训)骨干教师(国内一级培训)所有教师(国内二级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能够做到及时推广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大面积覆盖培训对象,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实现培训效益效率的最大化。
2.培训模式的实施
中英合作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PETT)是广东省教育厅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英国利兹大学、广东省各小学以及我院共同合作的项目。基于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颁发的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列入小学主课程的缘故,我们与合作单位对项目实施之前进行调研论证,调查结果显示:在广东省,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山区,英语师资非常缺乏,很多小学英语教师是其他学科的,通过短期培训、强化训练后就匆忙上任,真正科班出身的少。于是,中英双方制订了以我们学院为培训基地合作培训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通过多方调研,探索,选择了英语教育专业是王牌专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的英国利兹大学,作为“种子”教师的培训基地。具体培训分作三级,第一级培训在英国利兹大学进行,即选派102名省内的小学英语教研员和优秀英语教师作为“种子”,赴英国利兹大学接受关于英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培训;第二级培训在本院进行,即通过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形式,由在英国接受培训的“种子”培训员分期分批地培训省内的小学骨干英语教师;第三级培训即通过送教下乡等形式,由广东省教育厅统筹安排,本院负责实施,组织接受过培训的各地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在我院教师的指导下,培训全省小学英语教师。可以说,该项目就是通过“种子培训模式”,在全省迅速推行国外小学英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目前,全省共有大约6 000名小学英语教师接受了培训,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3.培训模式的推广
“种子培训模式”的成功运行,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吸引了福建、湖南等省的教育机构纷纷来我院学习、取经。目前,这种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种子模式”,为广东基础教育“多、快、好、省”地培训了大量急需人才,得到了教育部和英国政府的肯定并在国内多个省份推广,为创新培训模式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英合作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准备一直延续,作为送教下乡的项目,计划把培训成果推广到全省21个地市,覆盖到全省所有小学英语教师。目前已经推广到了粤东、粤西、粤北等十四个市。
(二)探索培训中学英语骨干教师的模式
1.中美合作培训项目的模式
继中英合作项目之后,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我们又继续积极探索中美合作项目的培训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国外教育机构―学院―中学”四方联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另一种“种子培训模式”。
该项目的所谓“种子”,享有国内国外双重种子之誉。即是指由美方选派一批优秀教师作为“种子”到国内来当老师,然后在全省的中学选派一批英语骨干教师来培训(国内种子一级培训),由这批“种子”教师通过封闭式的环境、全英教学的条件,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法通过国内培训,再由通过强化训练的骨干教师回到各市作为“种子”,由各市再组织培训,播种辐射到全省的中学教师的一种金字塔式培训模式。具体模式为:国外教师国内骨干教师(一级培训)未参与培训的教师(二级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培训效益收效甚大。
2.培训模式的实施与推广
(1)项目管理实施:鉴于培训班是中美双方合作举办的,其教学管理可分为两条线进行,一是由美方领队主要负责管理北美派遣的教师的教学工作。二是中方对项目的管理工作,这是教学管理的另一条线,中方项目主任与美方领队坚持每天一会面制度,互相交流学员学习的情况和教学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班长例会制度。每个教学班有一名班长,负责班务。每周一次例会时间,班长把过去一个星期各班的情况作了交流,提出学习上或生活上碰到的困难或问题,反映学员意见,交流学习体会。中方项目主任正是通过例会了解到了很多自己了解不到或从美方领队处不能了解到的情况,从而改进了项目的管理。同时也将学员提出的有关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和美方领队沟通。
(2)上级领导、政府部门的支持:取得上级领导、政府部门的支持,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年来,在整个项目开始的前前后后过程中,一直受到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和外事处负责领导为该项目提供的帮助和指导,拨出专款支持该项目。使到该项目从2004年至今一直延续下来,得到学员和美方的赞赏。这个项目还将继续进行。
(3)注重反馈的信息:每次项目开办后,通过北美英语协会和培训学员反馈的信息途径可以了解项目的评价。美方巡视员到我院检查工作,对我院的组织工作、管理工作、设备、学员质量、外教教学等赞不绝口,表示非常满意。美方领队在给北美英语协会的汇报传真中谈到我院的项目管理(LOCAL LEADERSHIP)、膳食、教学设施设备和住宿条件等,给出的评价词是“SUPERB”,即优秀上等。在培训班结束前,我们坚持在培训学员中做调查,以2007年为例,我们对参加培训的137位学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这种培训模式是欢迎的。学员觉得参加这种培训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提高了听说能力,使学员认识到听说教学的重要性。经过5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学员达到了提高听说能力的目标。外教不仅带来了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而且带来了西方文化氛围和语言环境。封闭式的环境使学员在听说能力的发展上达到了惊人的进步,这对于那些无法出国进修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二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加深了对英语教学法的认识。教学法是始终困扰着教师的问题之一。许多学员通过学习之后,都对教学法有了新的认识并尽力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学观念从而得到更新。
三是学员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为以后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地使用教学法提供了保障。
四是外教不仅给学员们带来知识,而且为学员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外教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敬业精神将永远激励学员们努力学习和工作。
(三)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培训模式手段的创新。
进行“种子培训模式”探索的培训项目还有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该项目的培训,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培训方法和手段的束缚,采取了将音乐和美术合二而一综合培训的手段,为小学培养艺术类综合型人才的培训方法。该项目的培训目标,是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更新小学综合艺术教育观念,开阔小学综合艺术教育视野,增长小学综合艺术教育新知识,提高小学合二而一综合艺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推进我省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该项目培训模式为:“政府―院校―国内专家―小学”。培训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学习形式为脱产三周集中培训。第二阶段学员分散回到各地市教育第一线进行教学实践与开展教育科研、撰写有关论文。第三阶段脱产一周集中培训,进行论文宣读、展示综合艺术课程课件、专家专题讲座、进行结题报告等。
参加小学艺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后的学员,又是各市在开展本地区培训工作的主要授课人,他们作为国内的“种子”,将培训班学到的艺术教育新知识又进行传播,使到更多的小学艺术教师受益。该项目也是基于“种子培训模式”思路而展开的培训项目,对于提高我省小学综合型艺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该项目得到学员们的高度评价和专家的肯定。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领导称赞该项目在广东的艺术培训项目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2005年8月中旬,我们将《广东省首届小学艺术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有关资料送往北京参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评选活动,得到专家们的公认,获得了优秀培训项目奖。
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平台立体化
基于教师培训引领和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我们主动适应广东基础教育在不同阶段的需要,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推出了中外合作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除此以外,我们还探索、建立了培训平台立体化的结构,这也是暨“种子培训模式”后的又一种培训新思路,也是培训模式手段的创新。我们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课堂――网络――期刊”立体化的培训平台。学院建立的网络培训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培训工作不断延伸,达到了“种子培训模式”的效果。网络平台包括中英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资源中心、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网,开通了视听资源数据库、各类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专业数字化资源库。近来又建立开发了集各类培训资源为一体的广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资源网,该网站信息非常丰富,包括培训进修、教学资源、培训资源、教改论坛、在线交流、名师巡礼、教育管理等栏目。这些网络资源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全省中、小学师资培训资源的共享,为培训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论文的平台,而且为全省中、小学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便利快捷的信息化平台。
学院编辑出版的《南方教师教育》杂志。该杂志以教师教育为主要内容,集时代性、教育性、实用性、指示性于一身,成为广东省内中、小学教师相互交流和探索的平面媒介。参加培训教师所撰写的论文,可以通过该杂志进行发表,为培训教师提供了与全省中小学英语、艺术教师进行交流的又一平台,被教师们亲切地誉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三、“培训高素质中小学教师,服务广东基础教育”的人才培训模式与手段已见成效
坚持“培训高素质小学教师,服务广东基础教育”,主动置身广东教育发展战略的大格局,积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训模式体系,教师教育培训质量稳步提高。办学以来,培训在职基础教育师资13 000多人次。在各项培训工作中,我们均按绩效管理的要求,将每个项目的类型、培训模式、培训目标(目的)、培训各项指标和标准都在事先明确,再按照计划的要求逐项进行,并按要求逐项进行检查及进行必要的监控,最后将培训过程进行绩效评价和总结。基于“种子培训模式”的思路,在人才培训模式和培训模式手段的创新上进行的探索与尝试不断延续,以培训中、小学教师项目带动广东省小学师资培训资源网的建立与完善,使培训工作持续发展,达到培训资源全省共用的长效机制。并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普通班全日制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曾仲.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2007.
[2]曾仲.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估特色报告,2007.
[3]林红.小学低年级在职英语教师培训3+3+3模式的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0,(6).
论文摘要:在高度紧张的现代社会中,学生自杀等无视生命、虐待生命的现象有所增多,教育学生体悟生命、珍视生命日渐重要。在香港和台湾生命教育影响下,内地20世纪末对生命教育内涵、价值取向、理论基础、自身理论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全国中小学掀起了生命教育热潮。认真总结与反思内地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今后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当前正在工业化途中,如何避免西方国家因工业化带来对人精神生命的压抑,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命”为研究视角的探索,在世纪之交不断涌现,逐渐促成了生命教育的兴起。
一、生命教育起因与内在意蕴
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人的工艺流程。由于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针对生命非连续性事件对学生生命的伤害,不仅要全力阻止其极端行为,挽救其生命,还要通过生命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拯救其心灵,启蒙生命价值。针对青少年健康发展及生命价值受到严重的威胁与挑战,台湾、香港及内地开始将生命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自下而上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动工作。“生命教育”一词在内地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尚未对生命教育本身展开研究。90年代末期,生命教育才引起内地学者注意。
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20世纪90年代末,黄克剑先生从哲学和实践向度建构了“生命化教育”理论。从哲学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训育学生创获“幸福”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提升道德心性所必需的自律意识。从实践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遵从自然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生命教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二、生命教育理论溯源与体系建构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孙效智在其《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哲学基础》中指出,生命教育应包含生死、宗教以及伦理教育等部分,伦理学理所当然应是其基础。因为“哲学是提高生命境界的一种生存方式”,为此有研究者探讨了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我国生命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孔子确立的儒家思想核心范畴的“仁”,就含有生命教育思想的意蕴;孟子承袭孔子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中国哲学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反思自我生存方式、价值和意义的生命意识,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意识,是合万物生命于一体的意识。
近年来, 国内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环境伦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产生、内涵、目标、内容、方法与实施途径等,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探讨,初步形成了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有研究者从生命教育理念切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第一部分主要从中西方哲学角度对人的生命、生命的本义、生命的特性、生命意义以及生命的终点——死亡分别予以解读,为生命与教育之深层关系的论述确立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从个体生命与教育互相关涉角度,来探讨生命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第三部分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予以建构。第四部分,强调追寻生命自由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在此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审视和反思,指出了当代教育之所以异化学生生命,在于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要把当代教育由异化学生生命转化为培育、完善、涵养和润泽学生生命,就必须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来一个根本转变。
三、生命教育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
综合现有论述表明,生命教育试图融合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试图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宗旨,追求生命的全面、自由和终身发展为旨归。有研究者阐释了生命教育的五种取向:即身心健康、生死、伦理、宗教和社会取向。生命教育应是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首先是珍惜生命;然后是寻求生存的意义;最后教人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 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有研究者认为,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其核心价值追求。因为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根本依据和巨大动力;也是生命教育超越功利、走向完美追求的基础;更是其长远规划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命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生命教育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在具体实现途径上,多数研究者认为:通过设计、实施生命教育的课程,以生命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一方面,学校要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派工作责任心强、能胜任生命教育的教师任教。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德育工作、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在总结前一阶段生命教育实践基础上,有研究者对生命教育实践进行了系统探索。认为基础教育过程应是人之生命的心路历程;基础教育的课程应有助于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道德教育应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超越与提升。该研究者从三方面对生命教育实践展开论述:一是滋润生命的课堂教学;二是关照生命的课程实践;三是涵养生命的道德教育。
四、生命教育研究得失评析
这一时期的研究,描述了当前教育忽视生命的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系列实践研究,收到了一定成效,促使生命教育在中小学迅速开展。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一批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生命教育的大面积推进奠定了基础。总体看呈现以下特点:其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仍在争鸣中。其二,针砭应试教育弊端深刻,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停留在生命教育的推演水平,缺乏具体措施。其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脱节,这从出版的几本生命教育专著中可以证实。《生命教育论》从解读生命入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生命异化的表现,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分析了生命教育提出原因、价值追求和未来走向;《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拓展了生命教育的研究视阈。相对来说《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它仍是从理想的角度对生命教育的课堂、课程和道德教育做的探讨,而对于学校如何实践这些构想,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追究生命教育研究中问题的成因,主要是缺乏“具体人”和“学校情景”的研究意识。只是停留在作为与动物相区别的人“类”生命意义的研究上,形成的只能是抽象的生命教育概念。对于以班级师生集体形式存在,真正对学生产生核心影响的生命群体缺乏关照;对处于班集体中的个体生命教育与孤立个体的生命教育缺乏区别,从而忽视了生命教育中作为班级群体的人与个体精神生命的有机结合。这就没法给中小学教师提供在复杂教学环境中,灵活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指导。今后,生命教育研究重心必须从抽象“人”转向学校境遇中的“具体人”。因为只有从学校特定境遇中,研究师生的具体精神生命,所得出的结论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生命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娄进举,宋序红[J].当代教育科学,2007,(13)49-50.
[2]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1-162.
[3]潘凤亮.“生命教育”先要“关怀”权利[J].人民教育,2004,(21)10.
[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25-29.
[5]刘铁芳.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探询生命尊严的努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5-6.
[6]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4)26-27.
[7]郭成等.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1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