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交流材料

思想交流材料

时间:2022-10-21 05:5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交流材料

第1篇

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在部分大学生中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日趋突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指明了方向。高校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切实贯穿于高校育人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各环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荣辱观教育的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科学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切实考虑他们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措施,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

把荣辱观教育全面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高校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力争做到四个结合: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为此,应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这两个重要环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开展丰富鲜活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积极践行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公寓、网络、社团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在思想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其中,并不断拓展教育的覆盖面。

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力军。应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师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同时,采取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创造性地开展荣辱观教育。

建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结合学校制度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相匹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使广大学生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每个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加以践行。

第2篇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要搞好经济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如何加强企业基层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推进企业快速平稳发展,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调动和发挥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发挥政治优势、加强基层建设是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

一、以人为本,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入手,提升企业凝聚力。

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人人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因此,无论做什么工作,离开了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心,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工作对象,就更是如此。人们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问题常常是与其他各种具体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很多员工认识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与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以及保健上、心理心态上遇到的问题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应把解决员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解决他们思想问题的前提。要经常关心员工的疾苦,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帮助和解决,能办到的事就要积级主动地去解决,即使一时办不到和本职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给职工耐心地讲清道理。要真正以人为本,理解人、关心人,通过理解人关心人来凝聚人。了解其余人中每名员工的所思所想,为其成长搭建平台,提供资源,让员工在个人进步与集体认同中增强与团队共同发展的信心。一个企业如果善于从人性化的角度满足职工的人生需求,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将大大增强。有了这个基础,企业才能经受风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基层员工的思想教育效果

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做人的工作离不开沟通,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针对员工队伍群体成分复杂,思想观念多元化,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的实际,建立反映民情民意民声的沟通渠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因为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不断教育和强化的过程。因此,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要通过多向沟通,在企业党支部、工会组织与员工之间架起密切联系群众的沟通桥梁,强化思想教育的效果,变员工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首先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系统、反馈系统,强调双向沟通和把沟通制度化。通过宣传企业改革的意义和政策方向等,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其次基层管理人员要多向员工灌输思想观念转型的意义和方向,多了解员工的想法,及时消除员工疑虑,引导员工和企业改革的思维始终保持一致。最后基层管理者要多听取员工的心声和意见,增加他们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增强员工的主人公精神,使员工感觉到自己和企业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大家为企业努力工作的激情。总之,有效的沟通是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缺少了沟通,所有对教育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有了良好的沟通,思想教育的效果也将更为显著。

三、提高执行思想意识,提升基层员工的执行力。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时做人的工作,就是用好的方式方法,帮助基层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思想变得日趋活跃,形成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面对这种新的工作对象,要审时度势、勤于思考、善于分析、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基层员工的思想动态,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员工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企业要让全体员工明确企业的战略与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将其落实到人。在任务分解过程中,充分尊重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参与目标制订并参与任务分解。这有助于将企业目标内化为员工个人目标,让全体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断提高执行意识,将个人价值观融入到企业执行文化之中,促使企业目标实现。同时通过任务执行过程中不断的沟通和反馈进行工作指导,辅助以业绩管理和相应的激励手段,以工作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执行能力,也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

四、发挥模范职工、先进人物、领导骨干的表率作用

在社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些老员工会放松思想政治学习,对企业新的形势发展不理解,怨声载道;青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拜金主义严重,缺乏创新意识,针对这种状况,就应该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开展集体主义和奉献思想的教育,通过模范职工、先进人物的活生生事例,使职工群众不断加深对企业的认识,把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把企业的利益永远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企业骨干特别是领导执掌着企业的权力,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他们去开展的,企业骨干特别是领导的表率作用发挥得如何,就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在继续坚持一些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又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这表现在“三先”上,即“先学一步、先说一步、先行一步”,“先学”就是对党的知识和理论要先学,尤其是对党的新的理论知识科学发展观,要先学;要带头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好自己的头脑;“先说”是要把员工所关心的问题,说清、说透、清除他们心中的疑惑;“先行”,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处处走到广大员工的前头,用自己的行动感召人,做员工们的模范,充当员工们的引路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提供可靠的保障。

总之,员工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员工队伍素质,决定着企业的成效。企业管理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的把关定向;我们的员工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我们每项重要工作任务的下达,离不开思想政治的解释、说明以及动员,等等。加强基层企业思想政治建设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员工思想状况,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热情,凝聚员工力量,全面推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3篇

省国土资源厅:针对当前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了五项整改措施。一是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努力破解土地制约的瓶颈。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争取国家多下达我省建设用地计划,多渠道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求问题,大力开展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努力增强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二是瞄准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加强地质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建立境外地质勘查基金,鼓励我省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到省外、国外找矿办矿。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的监管力度,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和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继续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四是规范海洋工作,促进我省沿海经济隆起带加快形成。加强海洋法规、规划体系建设,围绕曹妃甸工业区、沧州渤海新区建设,搞好区域用海规划的编报和建设项目用海的论证、预审以及组卷报批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国土资源审批电子政务系统,加强电子政务工作。

省交通厅:着力研究解决涉及全局、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使解放思想的成果鲜明地体现在行业发展的实践上,体现在交通具体工作中。一是科学谋划发展,解决今后五年交通“干什么”的问题。加强规划指导,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加快港口建设,发挥港口在建设沿海强省中的龙头作用;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到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到2010年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油路。二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分为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投资两类,对高速公路、港口、铁路等有收益的项目,继续推进项目业主多元化、筹资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一般国省干线养护力度,探索形成农村公路有效的管养新机制。三是大力推进“十公开”,进一步创新廉政工作举措。进一步完善“十公开”制度,在一般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中制定公开制度,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实现公开,全面形成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的廉政工作机制。

省信息产业厅: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跳出河北看河北、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原有发展思路,重新审视我省信息产业、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举措,查找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全省信息产业规模小,外向度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少,信息产业对我省GDP的贡献率低。二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配套能力不强,聚集效应不够明显。三是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一些体制性、机制依然存在,制约了网络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四是技术创新能力弱,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五是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六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七是思想不够解放,陈旧观念依然存在,不敢大胆突破,开拓创新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不强,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不足。

下一步将积极调整信息产业、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思路和目标,进一步完善新的战略规划,研究制定多项鼓励信息产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举措,找准新的融合点、理清新的切入点、确定新的支撑点,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新突破,信息化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新成效,无线电管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24―01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每一位学生得以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如果说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实施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一把“钥匙”,那么什么才是与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互动性内容相匹配的“钥匙”呢?我认为那就是合作性学习。

笔者就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性学习作了一番尝试,总结如下,望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合作探究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革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为此,思想政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思想政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如在学习八年级《走近父母》一课时,我借用了中央电视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制定出周末孝敬父母的计划在全班交流。这样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怎样孝敬父母,而且使孝敬父母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学生心目中迸发出火花。

二、提供发展平台,引导合作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教学实践也证明动手操作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事物,使其思维活动内化为理性知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使其健康成长。

如在学习七年级《新的起点》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人人制作一张自己的“成长卡”,然后分组进行交流,形成“集体成长卡”。这样不仅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成长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营造交流空间,引导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思想政治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如在学习八年级《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这一课时,我引用了课本上《高速公路的弯道》这一内容,并让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高速公路,再通过小组交流,探究“高速公路为什么必须设计弯道”这一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原因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使之深刻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顺境有时可能会使人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逆境却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我们走上成功之路。

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合作探究

有效的合作探究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身边的思想政治学习材料,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

    课堂教学的本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学术界曾有过深入的探讨,无论是从理论的高度和视角的广度,都体现出内在的深邃思想,充满着让人向往的美好景象。可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理论上的探讨在实践中并不是那样,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一种需要和意图,结合个人的能力在进行着不断的衍生和发展。所以,从另类角度看,我想课堂教学的本质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曾在德国出现的交往教学流派,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而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是把教学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那就是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因此,像过去那种“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过程,这样就没有了生命活力,学生学的东西都是死的,没有生命价值。而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那就有了活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大家共同研究问题,通过分析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向导,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构建自己的逻辑架构和知识体系。而有些科目(如文科)就需要教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灵感,而老师的知识也仅仅是老师个人的理解所表现的产品。如果老师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把问题都纳入到研究的氛围中,寻找突破口,遵循基本的思想,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通过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所以,我在教学的前后,总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讲过很多遍的题目,而且总结的很全面、到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总是出现“反复错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思维架构和学生是不同的,两者要想获得“同频共振”的效果是需要一定的磨合才会有的,这个磨合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从解释学生对“理解”的认识来看,理解就是一种“视域融合”。如果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理解的很透彻,并且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和对话,把这种理解的视域置于课堂上,学生在自身的逻辑架构中进行调整,获得和老师同样的理解,这时两者的视域产生了融合,也就让学生获得了理解。同样,学生在课后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要对学习材料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如果能够和材料中的视域产生融合,那么,理解也就自然产生了。这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当然,我想说的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我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笑声。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灵性,你的想法如果让他们都能体会的话,就不需要你再去教他们了。而学生也需要在课堂中获得思想的撞击,而不是知识的填塞。他们对纯粹的书本知识其实是不敢兴趣的,而对老师说的一些题外语却很有兴趣,这个时候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

    以上是我今天上了三个班的课后突然产生的一个想法,也是一个不成熟的观点,或许以后能够用的上,所以,现在把它先写下来。

第6篇

一、设计思想政治课三维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目标设计)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必须熟悉课程的目标体系,设计出符合目标体系要求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 ,对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设计,发挥共同目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引领作用呢?

(一)共同目标的雏形--教师制定初步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微观课堂来讲,一般情况下,每一框题都有对应的、落实的具体内容标准条目。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清晰地表达教学活动的任务与预期结果。教学目标要既要明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要从知识与技能(认知要求)、过程与方法(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要求)三个方面来设计和描述具体的教学目标,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二框的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同时教师要制定具体的三维目标,如本框涉及到知识目标: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的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能力目标: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联系人们对待货币的不同看法,说明应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和辨别假币假钞的意识;勇于与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做斗争;增强法治意识;正确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钱观。

(二)小组合作,构建共同的教学目标

具体方法是教师以课为单位,制定教材一课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每节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形成共同目标,在上课前交给教师。教师对比自己提出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会发现,教师提出的目标有些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不强;而学生提出的目标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不是覆盖所有的教学目标,而是有所取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形成对教学目标的共识,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通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共同参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使课堂教学更高效的进行。

二、选择生活化材料、巧设合作学习的问题(教学问题设计)

(一)生活化热点材料的收集

新课标的理念导向和实施意见都共同指向了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关注生活,把学科的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升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活力。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有与生活化的材料相结合。那又如何去收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材料呢?

教师要依据提前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到报纸上去收集材料,也可以到网上收集。小组组员要明确分工,进行材料的收集、摘抄。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小组成员必须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推荐质量高的材料。再由小组组长和课代表对小组推荐上来的材料,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筛选、比较,推荐给教师针对性强的时政材料。最后,教师根据书上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对学生收集材料的各种思想观点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评价。

(二)教学目标的问题化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选取了生活化的材料,然而课堂合作学习需要以有效的问题为切入点。

教师将设计的问题与课堂教学目标一同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对生活化热点材料的收集、问题的设计,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为课堂合作创设条件。

三、小组合作交流,静动结合,多维互动(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要对课堂互动过程进行设计,小组活动设计包括自主思考、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师生交流等多个环节。

当探究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让教室保持绝对的安静,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只有安静的环境才能营造思考的空间,安静的环境才不会让学生有所期盼,如果教师一说话,学生可能就以为你要告诉他答案而会导致放弃独立思考。教师在学生思考的时候给予不停的启示,实际上是给学生的独立思考造成了障碍。

(一)组内讨论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各小组的成员用简要言语汇报自己的对问题情景的思考。而做学生讨论的倾听者仍然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要对各种观点、各种答案进行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答案;同时要对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和意见不统一的问题作好记录,为大组间质疑作准备。

(二)组间交流

在老师的主持下(随着学生组织能力的增强,也可在学生的组织下)各小组之间对情境问题中的答案进行作答或者提出疑惑,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给予鼓励、点拨、提升。

(三)师生互动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在讨论中生成性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互动应该是多维互动,是在静的基础上的动,讨论结束以后也应该留有静的空间,让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整理。

四、知能测试达标与评价(教学评价设计)

第7篇

关键词 合作意识 自主探究 引导学习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合作与交流可以使一加一大于二,如果几个人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使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共同进步。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依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更多的是集体的智慧。积极的合作和主动的互助是一个优秀团体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因此《美术新课程标准》倡导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开展小组间的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一、发挥群体智慧,一起解决困难

教师可以适当设置难度稍高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来共同解决。如《会游的玩具》,首先我按学生性格、特长等分好组,并选好了小组的领头人,接着,我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由组长指定轮流发言”“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询问不明白问题”“专心并虚心听别人的意见”“小组最后评选优秀代言人”。在分给每个小组一只会游的玩具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它为什么会游”。小组讨论开始了,我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去观察讨论的动态,适时的点评:“你能积极参加讨论,具有合作精神。”“没关系的,至少你思考了,已经很棒了。”孩子们在“拆玩具—议玩具—装玩具”的集体活动中得出了答案,小组代言人向大家汇报了结果。每一个组员都得到了锻炼成长的机会。

二、互用工具材料,体验不同感受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感受不同材料的带来的乐趣。”美术学习中,多种绘画材料的不同组合,会给学生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也给学生的美术作品增添了不少新意。但是繁多的美术材料准备工作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小负担。这时,我们该鼓励学生以小组互助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千变万化的帽子》,在准备阶段,我先给孩子们分好组,然后告诉大家每个人都要准备一张用来做帽身的大卡纸和剪刀及双面胶,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再收集其他装饰材料。课上,组员们把自己的材料全摆在了一起,先制作好了帽身,然后按照自己的设计选取材料进行装饰。我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材料和想法。当有的孩子有些舍不得自己的材料时,我及时鼓励他:“看,你的这个珠子和她的帽子实在太相衬了,我们也来找一找适合你的材料吧。”孩子立刻就高兴起来了,很大方的说:“给你用吧,这儿有好多呢。”有了充足的材料供给,孩子们的帽子真是各具特色,漂亮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思想互帮互助,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美术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三、合作大型作业,展示团体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团结起来,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办好每件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工作,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如“黑板报”“接龙画”等。教师可以先依照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美术排版、语言写作、书写能力进行分组,选出协调小组长。再由小组自己确定报纸主题,由组长进行分工,合作搜集材料,组员间协作办报纸。

四、集体参与评价,获取共同进步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之间的评价,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富有情趣。另外,学生之间的评价,是相互的尊重、倾听、合作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民主的氛围。小组之间交换作业,写“点评卡”,在卡片上面写出对方作品中的优缺点,赠予对方,教师适当选出几组有代表性的在课的小结部分进行展示交流。这样的作业评价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本堂课教学目的要求的理解。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开“展览会”,以展览的方式进行评价。

学习《香甜的水果》时,小朋友们按组陈列好自己的作品。一组组的水果颜色娇艳,品种各不相同,煞是让人喜爱。“水果超市”开始营业了,只见小顾客们在这组前挑挑,又到那组逛逛,还不断的给予一些点评,组员们有的在热情介绍自己“店”里的新品种,有的在顾客的建议下,忙着调整。盘点时,“甜甜”水果店销量第一。组长小海还介绍了经验:“因为我们小组团结,大家分工合作,大家一起想办法招揽顾客。”后来,其他小组也进行了革新,有的开发出了水果专用纸袋,有的在水果上写上了顾客的名字,孩子们的创造力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第8篇

要使到初中校际联盟工作收到预期效果,需要全力搭建四大交流平台。

一、校长论坛交流平台

由责任科室牵头安排,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内容可以从热点、难点问题,从教师学生管理,从教育办学观念,从教学教研工作,从常规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形式可以由某位校长主讲,其他校长质疑提问、辩论,可以设定主题,人人发言探讨分析,可以让校长谈谈自己办学最成功一、两点体会进行交流分享,或对最困惑的问题集思广益进行分析。地点可以在学校之间进行轮流,在交流经验体会,共同探讨,思维碰撞,取长补短的同时,安排互相参观校容校貌、设备设施、学校各项活动,使校长们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管理都能在主观上客观上得到真正的交流、思考、积淀、借鉴、提升。

二、跟岗学习交流平台

跟岗人员可以作如下分类:学校行政人员、级组长、科组长、骨干教师。可以分批安排在不同学校(肯定是弱校到强校),跟岗时间一至两个星期为宜,一名带岗老师带五人左右,跟岗形式应为常态跟岗,不搞虚架子,即带岗老师按自己工作常态全过程展示给跟岗学员,包括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甚至检测都用常态方式展示,每天安排时间给学员之间进行思考讨论及向带岗老师询问。

三、管理工作交流平台

管理工作交流的重点放在管理制度纸质材料的交流,这一点很重要,学校制度建设是否科学,是否做到公平、公正,是否有针对性、导向性、激励性,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办不好,很大程度是制度的作用发挥不够或制度制定不好无法发挥作用甚至起到负面作用。因此管理工作的交流重点放在制度的制定、建设上,管理工作交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方式进行:

(一)分人员交流: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等。

(二)分材料交流:事先确定相对应的交流材料目标,到会人员人手一份。

(三)制度热点内容交流:会上要求人人发言,对一些热点、有成效性的主要制度条文作介绍交流。

四、教学教研交流平台

第9篇

毕业论文交流学习会简报

为提高党支部全体党员毕业论文的质量、推进毕业准备工作顺利开展,研18工商管理党支部在团结楼324召开以毕业论文交流为主题的支部组织生活会。

会上,党支书首先介绍了本党支部为本次交流学习会做的准备工作,如沟通学生党员的空缺时间和讨论方案等,并在会上汇报了2020年度研究生党支部的工作情况和未来的党建计划。目前狠抓思想政治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学习最新的政治思想,把握其发展动态。

首先,支部书记邀请班长详细讲解毕业论文完整的流程,包括论文的文字重复率检测、双盲审、明审、正式答辩、定稿这一些列的步骤、时间节点、提交的各类材料和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和问题,大家仔细听取内容,多人参与提问。

其次,大家就论文撰写的内容、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参考文献、图表等的格式和规范性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张文同学根据上一届的论文经验给予了大家很多格式上的规范性操作,杨丽同学发表了自己对论文内容的看法,给了大家内容上指导性的建议,葛君同学对几个时间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党员一一为她做了解答

最后,党支书总结了本次交流会的几个重点内容,包括毕业论文各环节的时间节点、提交材料和最为重要的论文的内容与格式,并祝愿大家都能顺利毕业!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史;讲授;学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应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之中.“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对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教育部将数学史正式列入高中数学选修课程.

在高中数学课程开设数学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理解,把握数学的本质和发展脉络,还能使学生在相对陌生而真实的环境里进行探究和发现,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进而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杰出数学家的生平和数学成就,还能使学生看到数学家是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如何一点一滴地完成创造过程,从而在前辈大师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震撼和激励下,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顽强学习的勇气,勇于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史选修课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进步,但是对于这样一门新课程,如何讲、如何学、讲什么、学什么是最大的问题.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史的讲授与学习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史的讲授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的一门科学,与具体的数学问题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来说,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史的教学,是一个崭新而又困难的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知识储备、教学态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1树立正确态度,充实自身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史教学,已不仅仅是融人数学教学,而是要更多地起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传播“数学文化”的作用.因此,讲授数学史的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对数学史知识的观念和教学态度,不能仅仅只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趣味故事,罗列数学的发展历史,将数学史课当成历史课,而是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和教学要求,通过大量阅读数学史料,领悟数学史料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来充实自身的数学史知识,将数学史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学生.例如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等等,都是很好的数学史方面的材料.

1.2精选授课内容,注重专题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史教学,要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使学生不仅能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而且体会到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人教版、北师大版的《数学史选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数学简史》等,都是根据这一要求编写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简史》采用专题形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尊重史实,突出重点为选取史料的原则,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初步了解新课标中关于学习数学史的要求….由于选修课课时的限制,对数学史的教学应采用专题形式,选择既能贴近中学生认知兴趣和实际水平,又能体现重大数学思想发展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内容.同时,各类专题中还应当包含一些辅助材料,如背景材料、数学?研究的问题等,还可以通过专题介绍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13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在选题时,还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探索性等原则.

1.3改革教学方式,整合现代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数学史教学不能照搬故有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因此,数学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生合作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1.3.1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标准》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创造一个实用、新颖、相对合理的问题情境,在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反思,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享受数学思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3.2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数学史的教学方式除了可以采取讲故事、讨论交流、查阅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之外,还可以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使得数学史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高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理解;更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数学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1.4营造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以生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角色,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授予者;要在创设学生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境中,营造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关心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师生的相互信任与情感交流,使得学生能够敢于提问、敢于讨论、敢于争辩,在数学史的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史的学习

《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史虽然不是高考的内容,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学生要改变数学史就是讲授数学的历史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学习.

2.1积极转变学习观念

“数学史不是高考内容,占用自己的高考复习时间”、“数学史就是数学的历史,学好了高考也不加分”等思想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材料等多种形式强调数学史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转变旧有思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要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自己从喜欢数学史到喜欢数学;要积极转变学习方式,主动收集、分析、整理资料,课上主动讨论、交流,课后积极探讨,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数学史为载体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通常是完美、和谐地相结合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比较能反映数学发展规律、展示数学学科整体概貌、蕴含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编写适宜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材料,结合具体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自学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在课后进一步查阅资料,对材料中的要求和存在的疑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体现研究结果.学生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写出自己的报告.这些不但能丰富学生自身的学习内容,增加自身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自己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增长数学知识,促进课内的主动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数学成绩.

第11篇

论文摘要:听和说是英语口语交流中的两个方面,英语教学中二者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在发展英语听说能力的过程中,二者要协调一致地发展。此外,英语听力理解有很多影响因素,如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了解这些因素会极大地促进英语听力理解的提高。

听和说是英语口语交流中的两个方面。听是主动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过程,说是主动表达和传达信息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和巩固。

首先,听是说的基础。在语言交流活动中,交际双方都把自己当成听者,而把对方当作是说话者。在交际者接收和理解信息之后,要进行内在信息处理,在此基础上产生表达动机,然后通过内在和外在语言的转化,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的说是建立在清晰的接收和正确的理解之上的。因此,没有信息的输入、积累和语言信息的综合分析,就不会有思想的自由表达。

其次,说是听的前提。语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输入,说是为了另一方的听。这种内在系统的口语交流模式表明交际者要进行口语信息的输入和理解。清楚正确的表达信息能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再次,听和说的技能相互影响。听和说都是对语言口语符号的处理,听和说的能力就是对语言声音符号的处理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听话能力较高的人说话能力也较强,反之亦然。此外,大脑的运动语言神经中枢与听觉神经中枢紧密相联系。说话人根据听话人接收状况经常调整讲话内容和语速,听话人也会按照说话人的讲话内容来调整听的重点和方向。因此,在发展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中,听和说的能力要协调一致地发展。听能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使学习者获得足够和纯正的语言输入,这是说的良好准备;说有助于吸收和内化随时听到的信息,并使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成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渠道。听和说相互检验和监督,一方的提高可以促进另一方的提高。听和说的技能是不断重复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

总之,语言交流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听和说是两个有着相反运动机制的过程,但双方处在相同的交流环境中,并使用同样的声音媒介和神经心理基础,采用同样的信息处理模式来接收和处理语言信息。正是同样的基础使听和说的技能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和影响。这种内在联系要求听力教学应该将两种技能的提高适当地结合在一起。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将会有助于信息的内化和学习者交流能力的提高。然而,英语听力理解是被很多因素所影响的,了解这些因素会极大地促进英语听力理解的提高。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主要接收两种信息来源,分别是系统的或语言信息和图式或非语言信息。语言信息包括语言知识,如发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也就是听力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非语言信息包括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因素和听力材料等。

语言因素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尤其是语音和音位知识在听力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经常会成为正确理解的障碍。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在理解生词较多和句法稍难的听力材料时并不感到太吃力,然而有时在听简单熟悉的单词和句子时却怎么也听不懂,认识的单词在听力材料中却无法识别,这种情况往往更让学习者受挫。通常学生只了解单词在孤立状态时的读音,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句子也无法流畅的表达,甚至还处在单个词说的状态,所以,他们无法感知在连续的语流中单词的语音特征,这给学习者听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多困难。在连续的口语中,单词互相连接,音位有时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在听力课堂上他们通常在听前或听后会解释一些生词和较难的句式,并且听力材料至少会播放两遍,因此由生词和较难句法所造成的听力障碍能够较容易地被清除,但是教师很少向学生讲解一些连续语流中的语音知识,如连读、省音、弱读等,这就造成了学生听力理解的极大障碍。

学习者因素

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他的情感因素也会对他的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前者指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和历史等的理解程度。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使用的差别,因此在听力中,学生很容易误解语义。长期的被动语言输入往往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并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结果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失败结束。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使他们具有进一步深入探求知识的欲望(H. D. Brown, 1994)。这些非语言因素如果被忽视,听力理解的提高同样是有限的。

听力材料的因素

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听力提高的一个前提,恰当地选择听力材料是及其重要的。听力课堂上经常令人沮丧的情况就是听力教材老化不实用,不能及时更新,听力材料的语言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语言交流做准备。结果,很多学生在听力课上缺少主动接收语言信息的兴趣,在他们眼中,听力课成了“睡觉课”。好的听力材料应该是语言真实,包含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实用有趣,能够使他们有机会在日常交流和对某些话题进行讨论时练习和使用。此外,听力材料应该适应学生当前的水平,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将听力材料制作成生动的演示光盘,真实的交流场景,真实的人物,并配有必要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以便加强理解。

总之,听力理解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克服传统听力教学的弊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满足新时期英语听力教学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Brown, G. Listening to spoken English. Longman. 1977.

第12篇

关键词: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型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31(2012)08-0008-5 doi:10.3969/i.issn.1006-2831.2012.03.002

1 引言

现代外语教学的变革取向是让学习者从接受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助推器,外语教学模式因而也势必从基于课本的、以阅读理解为主的、教师讲一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协作的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要求“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目前,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以下简称Bb平台)在很多学校得到运用。如何有效利用Bb平台的管理、教学、交流、评价等支持功能,并与课堂教学完全整合,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就如何充分利用Bb网络平台开展整合型外语教学作一番探讨。

2 整合型外语教学的主导思想及实现条件

2.1整合型外语教学的主导思想

整合型外语教学的主导思想建立在对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学习)的理性思考基础上。

早在2000年12月,由美国当代一流的教育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起草的《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就指出:“尽管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转引自何克抗,2004:1—6)在线学习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但缺乏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理想。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容量较少、不能很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弊端,但可以及时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监控在线学习的质量,是在线学习的有力补充。

因此,整合型外语教学就是要发挥两者的优势,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外语教学。所谓“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要素发挥最大效益(陈坚林,2010:2)。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南国农,2002:3-6)。

鉴于此,整合型外语教学就是结束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割裂的状态,“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外语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陈坚林,2010:4),使处于分化状态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各成分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外语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2.2整合型外语教学的实现条件

要实现整合型外语教学的构想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特质

“信息技术”一般指所有形式的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再生、交换和使用等功能的技术(王琦,2006:2)。但大多情况下,“信息技术特指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何克抗,2002:3-6),具有信息传输时的高度的交互功能;信息处理的数字化特质;信息呈现的多媒体性和非线性特质;信息管理智能化、可再利用性等功能特质(马颖峰,2005:8)。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能为外语教学创设逼真的情境,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取与记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供真实、丰富的信息资源。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强大功能

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活动设计、个性化学习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对学生而言,未加筛选的网络资源过于丰富,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容易在网上冲浪中迷航(董剑桥,2002:94—100);对教师而言,根据教学目标在海量的资源中选择有用信息,并与外语教学进行整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具有这样的数字化素养。因此,利用专业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设计网络教学环境是比较好的选择。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Bb平台的四大功能模块:资源管理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管理、组织教学内容);在线交流功能(异步和同步的交流协作工具);考核管理功能(自测、测验、考试、调查和记分册);系统管理功能(管理、统计功能)。这些功能拓展了外语课程的教学、管理、评价手段,为外语教学从课堂走向课外、拓展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在利用Bb平台建构网络课程时,可以将课程相关信息,如课程介绍、课程要求、课程大纲、教学材料、补充学习材料、相关网络链接等放在该平台上;将学生名册导入平台,并分成不同小组,分配协作性学习任务;作业、测验、练习等。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立体化教学材料及多媒体课件和Bb平台上的网络资源链接。在实施教学后,教师利用Bb平台的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工具,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利用平台的考核管理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