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干扰设计论文

干扰设计论文

时间:2022-03-02 15:0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干扰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干扰设计论文

第1篇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nextpage]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第2篇

1: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题目.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跟随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后10年,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契机,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以信息为中心,信息时代更离不开网络,任何一个规模企业尤其开始依赖网络,没有网络企业就面临着落后.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丹青等《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huitema《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kyas《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由于题目结合了"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使得题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于是进行《企业网络设计——基于集散企业的综合网络设计》具有现实意义.超级秘书网:

第3篇

关键词:小位移测量仪 测杆运动 自动控制 抗干扰

中图分类号:TH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007-02

随着现代传感技术和微纳米测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内外对小量程高精度位移测量仪器的研究与设计越来越多。现在市场上的该类仪器大都价格昂贵且和具体应用领域不相适应,所以笔者自主研发了一台用于测量微小零件尺寸和升降台位移的小位移测量仪,其量程为10 mm。采用的位移传感器为长光栅,其分辨率为10 mm。

小位移测量仪的测量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子过程:测杆运动过程和测量数据读取并处理过程。测杆运动的目的之一是使测杆能够平稳可靠地和各种不同的被测对象接触以实现对该被测对象竖向位置信息的读取;另一个目的则是通过测杆运动实现多次测量多次读数,以便通过对多个测量数据求平均值来消除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 测杆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1.1 测杆驱动方法

测杆的运动需要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才能实现,小位移测量仪的驱动机构主要是直流电机和电磁离合器,如图1所示。对测杆升降的控制可通过控制电磁离合器来实现。

将电磁离合器的电源接通会使电磁离合器吸合,向上的驱动力作用在测杆上便可将测杆提升;当测杆需要下降时,将电磁离合器的电源断开会使电磁离合器断开,这时驱动力消失,测杆便可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降落。

控制电磁离合器电源的通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连接在电源线上的按钮开关进行手动控制;另一种是使用处理器芯片通过编程实现自动控制。

手动控制需要操作者亲临仪器旁并在测杆运动的过程中实时观察自主判断何时接通或断开离合器电源,这种方法不方便操作,是落后的不被提倡的。

采用自动控制后,测杆运动控制完全由电路和软件实现,这样就减小了操作者的工作强度,也避免了由于操作者的误判断和误操作而导致的测量流程紊乱及测量结果错误。所以本论文采用自动控制的方法来控制测杆升降。

由于电磁离合器属于大功率器件,所以处理器对电磁离合器的控制需要借助继电器来实现。这样,测杆运动控制的控制链为:处理器引脚输出的控制信号输入继电器的控制端,继电器的两个触点接入电磁离合器的电源线路,继电器触点的通断决定了电磁离合器电源线的通断。

1.2 监测测杆上升高度的控制方法

本论文在控制测杆升降运动时采用了一种监测测杆上升高度的控制方法。

具体来说,就是在测杆上升阶段采用某种位置传感器对测杆的上升高度进行监测,当测杆上升到预定高度时位置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会发生跳变,处理器感知到该信号跳变后就采取控制措施将测杆降落。

处理器会在测杆降落并和被测件表面稳定接触后从光栅信号处理板中读取测量数据。测杆降落的耗时是确定的,由实验知从测杆开始降落时刻算起的8 min之后测杆必定会与被测件稳定接触,所以在测杆开始降落之时开启了一个定时时间为八秒的定时器,处理器会在八秒定时时间到时进行测量数据的读取、保存与处理。

监测测杆上升高度的控制方法中提到的位置传感器可以是很多种传感器,鉴于光电开关(即红外反射式传感器)具有非接触触发且便于安装的优点,本论文选用光电开关作为位置传感器。

处理器对光电开关输出的跳变信号的检测是通过中断机制中的“外部中断”实现的,光电开关信号作为外部中断源输入处理器的外部中断引脚。当处理器检测到外部中断输入信号产生了下降沿跳变时,就会认为光电开关发出了中断请求,从而在外部中断的中断处理函数中将测杆降落。

2 大功率器件抗干扰方法研究

2.1 干扰的产生及其影响

分析1.1节所论述的控制链可以发现:电磁离合器和处理器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大功率器件电磁离合器可能会对处理器产生干扰。

实际情况确实是这样,电磁离合器在工作时会将干扰信号通过连接线路耦合进处理器电路板中。这种干扰信号一般在电磁离合器进行电源切换和状态跳变时产生,用示波器对其进行观察,发现这种干扰信号是电压幅值大持续时间短的瞬间剧烈脉冲。

实验发现,干扰信号耦合进处理器电路板后,主要是对处理器中的“外部中断”部分产生不利影响,使处理器产生对外部中断输入信号的误判断和误触发。表1为大功率器件产生干扰的分析。

在正常情况下,输入外部中断引脚的跳变信号是由光电开关产生的,但是在表现为瞬间剧烈脉冲的干扰信号耦合进处理器电路板之后,输入外部中断引脚的跳变信号则有可能是干扰信号。当处理器检测到并响应了实际为干扰信号的外部中断信号时,就会发生测杆升降错误。

2.2 硬件抗干扰措施

本论文使用的处理器STM32F103ZET6是产品系列中最强大的,其抗干扰能力也比一般的处理器好很多。实验发现若选用51内核单片机STC12C5A60S2作为处理器,电磁离合器产生的干扰则可能会使处理器重启或者死机。所以通过更换处理器来消除干扰信号影响的方法是不可行的。

在干扰信号的耦合通道中进行信号隔离是抗干扰的一种主要方法,所以本论文在处理器的引脚和继电器的控制端之间加入了光电耦合器6N137。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级和输出级使用完全不同的两个电源供电,输入级的地线和输出级的地线亦相互独立,起到了对处理器电路和继电器电路进行信号隔离的作用。

大幅度延长干扰信号的耦合线路,使干扰信号在电线中发生损耗是抗干扰的另一种方法,所以本论文在处理器的引脚和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之间以及继电器的触点和电磁离合器之间配置了超过15 m的电线。

另外,本论文还采用了对处理器电路板正反面覆铜的抗干扰方法。

实验证明,以上三种硬件抗干扰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干扰,但是干扰并没有完全消除,在偶尔几次电磁离合器进行电源状态切换时处理器仍会产生中断误触发。

为了完全消除干扰的影响,本论文在采用以上硬件抗干扰措施的同时,设计了一种通过软件来抗干扰的方法。

2.3 软件抗干扰方法的实现

由于电磁离合器进行电源切换和状态跳变的时刻是可知的,即产生干扰的时间点是固定的,所以可以采用在产生干扰的时间点上不去检测外部中断信号的方法来避免“外部中断”扰信号所触发。具体来说就是在干扰产生时间点所在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编程将外部中断检测功能关闭(即关中断)。这种通过在测杆升降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刻关中断和开中断来抗干扰的思路就是软件抗干扰方法的实现思路。

具有软件抗干扰功能的测杆运动控制流程图如图2所示。对该流程图和1.2节所论述的监测测杆上升高度的控制方法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新方法中加入了一个定时时间为两秒的定时器。这两秒是从测杆开始提升的瞬间干扰发生到开启外部中断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说在此干扰发生时刻之后的两秒内,外部中断是关闭的。

而在此干扰发生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外部中断也是关闭的。具体来说,这一段时间是指从仪器开机到此干扰第一次发生时刻之间的时间段,以及上次测杆开始降落时刻到此干扰发生时刻之间的时间段。

可见,在测杆开始提升瞬间干扰发生时刻所在的前后一段时间内,外部中断是关闭的。

而由于在测杆提升到预定高度时处理器先关闭外部中断再降落测杆,所以在测杆开始降落瞬间干扰发生时外部中断也已经关闭。

所以在测杆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干扰产生时间点上外部中断检测功能都是关闭的,这就避免了处理器检测并响应实际为干扰信号的外部中断信号。

3 结语

在小位移测量仪测杆升降运动过程中,通过采用硬件抗干扰措施和软件抗干扰方法,完全消除了大功率器件由于线路耦合而对处理器产生的信号干扰,保证了测杆自动升降过程的正常进行。该方法对含有大功率执行器的自动控制系统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4篇

【关键词】商住楼;环境;设计

一:引言

随着城市人不断增加,城市日益发展所带来的有关居住环境与生活设施等方面的问题,确实是现代生活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已经出现的矛盾;一个是现代城市人口惊人的增长,与有限的城市田地的矛盾:一个是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与落后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对有限的城市用地进行更有深度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组织生活。 由此商住楼就成了节省资源,实现利益的首选。

商住楼,顾名思义,就是底部商业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建筑,是住宅观念的一种延伸。它属于住宅,但同时又融入写字楼的许多硬件设施,使居住者在居住的同时又能从事商业活动。商住楼的雏形可追溯到商业繁荣和里坊制瓦解的北宋,其主要模式有前店后宅和下店上宅两种模式。既商且住 ,互相便利。在北宋张泽端《清明上河图》里均可见前店后宅的建筑模式。老舍著名话剧《茶馆》的主要场景也是前宅后店的模式,而现在的明清两代的不少建筑则采用了下店上宅的模式。随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大中小城市不断涌现此类建筑,城市的主次干道比比皆是 商住楼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史无前例。

比较好的商住形式是在一个项目内,商用和住宅两部分截然分开,各为独立的建筑体,有各自的区域,井水不犯河水,彼此互不干扰。此外,商用与住宅各自实行不同的标准。这种形式的商住项目,对居住的影响并不大,只要商、住两个区域的管理严格区分就可以了。还有一种形式是在同一栋楼内,商与住按楼层分开,把商用限制在固定的低楼层内,商与住各有各的电梯与通道,把两者的交通冲突减至最少。这种商住楼对楼内居住的影响不大,但是对绿地、配套等外部公用设施可能还存在着“共享”的问题

二:商住楼存在的问题

商住楼楼房大多位于城区主次道路和公共场所周围,一楼或二楼为商业经营用房,二楼或二楼以上为市民居住房。由于一楼或二楼的商业经营用房经营所产生的噪音、油烟等,因而造成了住户与商业经营户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本文仅从结构设计和环境设计两方面分析商住楼存在的问题。

2.1结构设计

商业部分要求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求尽可能少的墙体落地,柱跨也要尽可能的大。而居住多为墙体承重(剪力墙或砖墙),抗震刚度较大。这样就造成了整个建筑头重脚轻,实乃抗震之大忌。

2.2环境设计

对于商住楼的居民而言,沿街住宅的环境品质差强人意,因为街道上的污染无法规避

由于路面的反射作用,机动车辆的噪声向水平方向和高处传播,对高处住宅直接造成噪音污染,噪声污染是临街住宅居民面临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即便是位于一般道路旁的居民楼,居民也能感受到汽车,非机动车的噪声一天到晚不绝于耳,难于忍受。

越来越多的汽车还带来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现已成为影响中国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道路灰尘和餐饮油烟直接飘向高处住宅,并在空气流动差的街巷中长时间聚集,沿街住宅的居住品质和商业的繁荣明显呈反比关系。

商住混用的问题

(1)人员太杂。商住混用人员太杂,办公的、推销的、联系业务的、送盒饭的、搬家的、往来的人比走亲戚看朋友的人多多了,也杂多了。单元防盗门和保安登记核查基本形同虚设,选房时看到的宁静、恬淡的居住氛围完全没有了。

(2)装修扰民。一个家可能会住上几十年,但是公司却待不了那么久,今天这个公司开张,明天那个公司搬家。新来的公司要装修,于是公司常开,装修常干,楼里户无宁日。

(3)电梯难用。商住楼电梯是按居住的人员数设计的,但公司的出现使楼内多了无数人,搬家具、运货、上下班、联系业务,电梯里永远是满满的,等梯的时间很长,梯内很挤,电梯的运输量经常是超负荷的,因而折旧、损坏的速度很快。

(4)环保指数下降。公司多了,人也多了,垃圾数量和汽车尾气多了;绿地少了,健身娱乐、休息的地方少了,新鲜空气和宁静居住气氛也少了,住宅区内不那么清静了。

(5)车位难觅。商住楼车来人往,热热闹闹,车位常常是满满的,很难停车。即使你买了车位,也很难保证不会被别的车抢占了。而且,人太杂,车的安全指数也大大下降,车被盗、被碰、被划、被刮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6)楼内干扰强烈。 公司多了,作息时间各不相同。你想早睡早起,公司邻居加班到半夜;你想睡个痛快,公司的人8点来上班了。

(7)安全隐患。人多手杂,乱扔烟头,乱接电线,放置易燃易爆物品,遮挡前防栓,安全隐患增多。

参考文献

1.卢闽军高层商住楼的设计[期刊论文]-工程建设与设计2002(3)

2.王学锋浅析高层商住楼的设计[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11(25)

3.谭晶晶商住楼建筑设计论析[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4.郝俊文.HAO Jun-wen浅谈商住楼建筑设计[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5,31(24)

5.尹冬霞商住楼小区设计中的几点基本思路[期刊论文]-科技致富向导2011(13)

6.赖庆文高层商住楼结构设计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工业建筑1998,28(8)

7.邹立荣.姜松论民用建筑商住楼的实用价值[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5)10.丁新宇.黄澄.杨联秋谈谈商住楼建筑中叠合空间的合理使用[期刊论文]-广西城镇建设2007(3)

第5篇

关键词:绿色通信,LTE,Femtocell,WiGig

 

随着人们对无线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变得更加日新月异。未来无线通信正朝着低碳、健康、高效的绿色通信方向演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介绍了目前三类较为重要的绿色无线新技术,即LTE、Femtocell和WiGig,并从技术层面逐一分析了其相关的特点。

LTE技术

LTE (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长期演进技术,代表着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通常被看作未来的准4G技术。在3GPP技术规范中,LTE系统的主要性能目标包括[1-2]: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小区容量的提高以及系统延迟的降低,用户平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迁移时间低于50ms,小区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100ms,可满足100Km半径的小区覆盖,并为350Km/h高速移动用户提供大于100kbps的接入服务。在频谱利用率上,支持成对或非成对频谱,可自适应配置1.25 MHz到20MHz的多种带宽。硕士论文,Femtocell。

从传输技术上看,LTE系统在空中接口方面采用了正交频分多址(OFDMA)技术,这一技术可将宽带信号转换成多路在平坦信道中传输的窄带信号,有效适应未来的多媒体业务。为了降低实际系统的复杂程度,LTE在下行链路采用多载波的OFDMA技术,而在上行链路则采用单载波的频分多址(SC-FDMA)接入技术[3]。

此外,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和自适应技术也被LTE系统广泛采用,以提高数据率和系统性能。LTE系统在下行链路通常采用多址MIMO技术,以扩大小区覆盖,增大小区容量。与此同时,LTE系统还支持波束赋形技术,使得信号可进行空间复用,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

在网络架构上,LTE系统采用了扁平化的网络架构,摒弃了3G网络中的无线控制器RNC节点,这样不仅简化了整个网络的结构,而且降低了传输的延迟,使得用户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入核心网,极大地提高了传输速率。硕士论文,Femtocell。

目前LTE正朝着增强型的方向不断演进,出现了LTE-Advanced技术,在网络架构,传输效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Femtocell技术

为了实现室内的无缝覆盖,业界推出了Femtocell的技术概念。Femtocell也称为毫微微蜂窝基站或家庭基站,具有即插即用、功耗低、有限覆盖、灵活方便等优点,并且可与宏蜂窝基站兼容,改善边缘用户信号质量,是未来有效解决室内热点覆盖的有效技术之一。Femtocell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6]:

首先是Femtocell与宏蜂窝之间的干扰问题。由于Femtocell与宏蜂窝在覆盖的区域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使得相互间同频干扰受到广泛的关注。硕士论文,Femtocell。就技术而言,可通过规划宏蜂窝基站的位置,对Femtocell的功率进行控制,以及将同频信号的传输时隙相互错开等策略有效解决Femtocell的干扰问题。

其次当用户在Femtocell与宏蜂窝基站间进行切换时,如何保证无缝切换,最大限度的降低切换延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Femtocell设备因制式的差异以及分布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在宏蜂窝基站邻小区列表中难以配置,进而造成用户在Femtocell和宏蜂窝基站间越区切换较困难,具体表现为切换时延和目标基站搜索时间的增大、业务质量QoS指标的下降等。硕士论文,Femtocell。

WiGig技术

为了推动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和使用60GHz无线技术,近来国际上成立了吉比特联盟(WiGig, Wireless Gigabit)。WiGig联盟主要任务是负责制定并统一的60GHz无线规范,开发和提供Multi-Gigabit传输速率的无线产品。很多国际知名的ICT制造商纷纷加入WiGig联盟,如思科、三星等公司。WiGig的三个重要技术目标包括:

①融合(Convergence):快捷的文件传输,降低无线延迟,高质量流媒体业务。

②普适(Universal):引领众多厂商共同创造满足无线设备应用的60Ghz传输规范。

③速度(Speed):下一代的娱乐,计算以及通信设备传输速率高于当前的WLAN 技术10倍以上。

WiGig技术要求支持高达7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该目标速率高于802.11n的最高传输速率十倍之多,并且WiGig技术向后兼容IEEE802.11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为802.11系列标准(如Wi-Fi)介质访问控制层的补充和延伸[7]。WiGig技术为了实现低功耗高品质的绿色通信要求,对物理层的技术参数更加苛刻,以确保实现吉比特的传输速率。在WiGig的网络层,增加了协议适应层技术以支持各类多媒体业务的系统接口,如投影仪、HDTV等外围设备。硕士论文,Femtocell。与此同时,为了扩大服务的领域,WiGig技术可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并可在中短距离上提供较高品质的业务。WiGig通过与Wi-Fi的互补以及多吉比特传输速率的实现,将娱乐、计算和通信设备无缝的连结在一起,成为未来无线局域网的重要发展方向。硕士论文,Femtocell。

结束语

在未来的无线通信新技术中,LTE、Femtocell以及WiGig代表了最新的发展方向。从设计理念、技术规范以及市场需求都体现了绿色通信的内涵。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上述系统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3GPP TR25.814, 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evolved UTRA, 2006.

[2]沈嘉.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沈嘉.OFDM系统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电信科学, 2006(7): 10-13.

[4]V. Chandrasekhar, J. Andrews and A. Gatherer.Femtocell Networks: A Survey,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8, 46(9): 59-67.

[5]徐霞艳.3GPP 3G家庭基站标准化进展. 电信科学, 2009(4): 1-5.

[6]Douglas N.Knisely, Takahito Yoshizawa,Frank Fevichia. Standardization of Femtocells in 3GPP. IEEE CommunicationsMagazine, 2009(9): 68-75.

[7]WiGig Specifications, v1.0. wirelessgigabitalliance.org/specifications/

第6篇

关键词:自动控制系统功能,改进

 

1 前言

莱钢三座120吨转炉烟气净化及煤气回收采用干法除尘技术,干法除尘系统的设备在布置上基本分两部分:蒸发冷却器在转炉跨内,静电除尘器、风机、液压站、放散烟囱和煤气冷却器分布在厂房外。其中的每个设备都非常重要,哪个设备出现了问题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进行,而这些设备的维修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原有的控制系统已不能适应转炉炼钢生产的快速节奏和环保要求,为此我们通过研究,对其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改进,对于三座转炉公用的斗式提升机和刮板输送机,增加一套备用细灰运输系统,蒸发冷却器部分增加一旁通管路,当主管上的水调节阀和切断阀出现故障时切换到主管,从而不影响烟气的冷却,新上一套4#静电除尘器系统,哪个炉子的静电除尘器出现问题时可以切换到4#静电除尘器,新上一套备用风机系统和4#风机切换站系统,哪个炉子的风机出现问题时可以切换到备用风机系统或4#风机切换站系统,从而不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2 工艺流程简述

转炉炼钢过程中,氧气与碳反应生成具有高含量一氧化碳的尾气。由于与工艺相关的原因,加热期间的烟道气流量、烟道气成分和温度是不同的。在高热的转炉烟道气可被有效使用之前,必须对它进行冷却和除尘。离开转炉的主烟道气在余热锅炉中得到降温,出口可得到约为850℃的烟道气平均出口温度。水被直接喷入要被冷却的烟道气流中。应将喷水速率选择为能确保被转炉热烟道气完全汽化,同时借助于双介质喷嘴实现水的雾化。除了冷却转炉烟道气之外,由于烟道气速度减速和用水滴湿润粉尘的缘故,出现集尘。被收集的粉尘量取决于转炉工艺及在吹氧阶段添加石灰的速率和时间。从蒸发冷却器出来的200℃左右的烟道气进入静电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包括并排布置的集电电极和呈缺口的条状电极状的放电电极。在静电场的作用下,气体离子向地迁移,导致电流流动。这些负气体离子的一些依附在粉尘上,从而使它们依附在集电电极上。然后通过规定的间隔时间通过振打使粉尘沉积下来。为了防止粉尘沉积或湿度引起电飞弧,对静电场的绝缘子要进行加热。利用可调速的轴流风机实现烟道气的吸入控制,并根据气体分析仪检测的CO浓度来控制切换站将煤气送至烟囱或煤气柜,实现放散或回收的快速切换。论文参考,改进。图1简单的表示了干法除尘的工艺流程图

图1 干法除尘工艺流程图

3自动控制系统功能

3.1系统的控制功能和特点

整个干法除尘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级自动化(基础自动化)采用SIMATIC S7-400PLC系统作为系统的中心,系统软件选择SIMATIC WINCC6.2和STEP7 5.4作为监控软件和编程软件,与转炉本体、余热锅炉等自动化系统进行联网通讯,组成以太网光纤环网,实现PLC与上位机之间的信号的传输、报警和数据采集等。根据干法除尘设备分散的特点,PLC按设备分布区域划分为主站和从站,从站为主PLC的远程扩展单元,主站放置在干法除尘电磁站内,控制蒸发冷却器及相应的排灰等的蒸发冷却器从站放置在主控楼的PLC室内,采用SIMATIC S7-300PLC系统,通过光缆与主站进行通讯,其它分站通过IM460-0和IM461-0接口模块与主站进行通讯。论文参考,改进。其中蒸发冷却器的旁通在PLC室的从站上,备用细灰运输系统、备用风机、4#静电除尘器、4#风机切换站系统在干法除尘公用PLC上,公用PLC亦分为主站和从站,均放置在干法除尘电磁站内,其中煤气冷却器部分的从站采用SIMATIC S7-300PLC系统,通过PROFIBUS电缆与主站通讯,其余两个从站通过IM460-0和IM461-0接口模块与主站进行通讯。另外三座转炉公用的斗式提升机和刮板输送机的控制在1#炉干法除尘PLC上,因此在进行1#炉干法除尘PLC维护时注意,只有在确认另外两个炉子都没有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对其PLC进行断电等操作。

3.2蒸发冷却器的喷水控制

首先应进入吹炼的准备阶段(加铁水或二次吹炼信号),在画面上反映为第三阶段(PHASE3)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氧阀打开,开始吹炼,进入第四阶段(PHASE4)。氧阀打开后,蒸汽阀立即打开。论文参考,改进。同时因为炉内的碳氧反应,烟道气温度开始上升,当EC入口高于300度时,水阀打开,开始对烟道气喷水进行降温,此时调节阀的开度保持在默认值(开度50%,可调)。15秒后,水量调节控制器打开,再过5秒后,温度控制器(PID调节块)被激活为自动模式。吹氧结束后,一旦EC的入口温度低于预设值(默认为250度,可调),水阀关闭,温度控制器回到手动模式,水量调节控制器关闭。水阀关闭20秒并且停止吹氧120秒后,蒸汽阀关闭(为了保证系统中剩余的水被完全雾化)。进入第四阶段后(PHASE4),过90秒,自动进入第五阶段(PHASE5):吹氧。在氧气阀关闭以后,系统认为一个冶炼周期结束,自动进入第六阶段(PHASE6):吹氧结束。该阶段自我保持100秒后回到第一阶段(PHASE1):停止冶炼。等待加铁水信号或二次吹炼信号来到时,再次进入第三阶段,重新开始一个循环。

3.3转炉的烟气流量控制

为了适应炼钢工艺,将炼钢过程分为不吹氧、预热、开始吹氧、吹氧、吹氧结束、炉口清理等六个阶段,分别设定各阶段由轴流风机的变频器控制的烟气流量,根据该设定值和炉口压力来实现转炉烟气流量的控制。

将吹氧量与炉口压力控制器的输出信号相乘所得到的值,加到各阶段烟气流量设定的串级比例控制器上。论文参考,改进。如果吹氧速度发生变化,这种比例控制能够通过炉口压力控制器的输出信号,确保烟气的流速在相同的比例上立即得到适应。

炉况的变化以及炉气温度等所导致的余热锅炉中的压力变化通过压力控制器对吹氧速度和烟气流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加以修正来进行补偿。测量的烟气流量根据标准的条件进行压力和温度校正。此外,将喷入蒸发冷却器的水蒸汽含量从校正后的烟气流量中扣除,使得受控变量能够代表标准条件下干态的烟气流量。

烟气流量控制器的输出信号经过变频器控制轴流风机的转速。

3.4 切换站的压差控制和钟形阀的位置控制

在炼钢过程中,烟气放散或回收是由CO的浓度条件来触发切换的,通过切换站的两个分别通往煤气柜和烟囱的钟形阀的开启来实现控制。论文参考,改进。

在放散转回收之前,首先通过烟囱钟形阀对风机下游的压力进行憋压,直到高于煤气柜一定的压力才能进行回收操作;当回收切换至放散时,也必须保持一个小的正压,以防止煤气从煤气柜倒流,因此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切换方式,在程序中也必须由具有两个不同设定值的差压控制回路来控制切换过程,该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控制烟囱钟形阀的开度调节,使煤气柜钟形阀前后的压差达到相应的设定值,从而保证煤气在正常切换或紧急快速切换过程中均能实现无压力扰动切换。LT系统的烟气切换所需时间仅为8秒,如在作业过程中发生事故,烟气流可在3秒内被迅速地从通往煤气柜切换到通往火炬的通道里。论文参考,改进。

3.5 原控制系统与备用系统的切换

蒸发冷却器系统当水切断阀或切断阀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到旁通,通过点击蒸发冷却器画面上的主管/旁通按钮来实现,旁通管路上有水流量计,切换以后则旁通的水流量参与喷水流量调节。

当三座转炉公用的斗式提升机和刮板输送机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到备用细灰运输,通过切换到备用细灰运输画面启动设备来实现。

静电除尘器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到4#静电除尘器,通过在每个炉子的4#静电除尘器画面上点击选择/放弃4#静电除尘器按钮来实现。只能有一个炉子选择,某一个炉子选择时,其它两个炉子必须放弃选择才能正常使用。

风机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到备用风机系统,通过在每个炉子的备用风机画面上点击使用/不使用备用风机来实现。也可以切换到4#风机切换站系统,通过在每个炉子的4#风机画面上点击选择/放弃4#风机来实现,同样只能有一个炉子选择,某一个炉子选择时,其它两个炉子必须放弃选择才能正常使用。切换到4#风机切换站系统后,则煤气回收通过4#切换站来实现。

4 抗干扰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由于供电系统中有大量高次谐波存在,严重威胁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通讯网络的实现、安全、稳定、畅通.为此设计中根据各种干扰源的情况,采取了以下抗干扰功能.

4.1 接地措施

计算机系统单独接地,接地电阻小于1.0欧姆,与电气接地分开,以防形成接地环在接地线上产生接地电流引起PLC误动作。

4.2 模拟量输入信号滤波

对系统模拟量输入信号在进入PLC模拟量通道以前,先经过信号隔离器消除通道中的串模干扰,提高了通道的信躁比。

4.3 模拟量通道屏蔽

模拟量信号的输入导线采用有内外屏蔽线的多芯双绞线电缆,在桥架中分开敷设,单端接地,有效地衰减了高频干扰,降低了辐射干扰和电磁偶合干扰,保证了有用信号正常传输.

4.4 通讯电缆设置

采用光缆通讯,防止对设备进行干扰,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

4.5设备安装部置

PLC柜与动力柜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地点,PLC柜安装在操作室,动力柜安装在电气室,这样有效地减少了强电磁干扰.

5结束语

系统投运至今运行可靠,抗干扰技术的合理应用,保证了PLC设备和通讯网络在恶劣环境下的安全运行,特别是控制系统改进后,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为炼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也为设计和维护人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新民、王燕芳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

(2)皮壮行等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与科学监控,成为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院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从选题方式、师资保障、监控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在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一、以人为本的选题方式

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第一步。

1.选题原则。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选题应属于本专业的知识范围,尽可能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选题应有一定的工作量,深度、难度要适中,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设计性选题应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研究型选题应有实际的科研背景,软件类选题应有工程实用价值;鼓励指导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为学生创造“真刀实枪”锻炼的机会;选题应坚持“一人一题”,如数名学生同做一个课题,则每个学生应有不同的专题。所有选题须经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批准。

2.选题方式。对于宽口径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宽广,学生就业的渠道也非常广泛。为此应在宽口径专业平台之上,为学生提供宽松的专业方向的选择权。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打算,在学院提供的50余个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自由选择。

学生选定题目后,即选定了指导教师,确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方向。第七学期,即可按照导师的要求选修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外文翻译等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工作。许多导师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或研究室,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或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

通过这种双向选择的选题方式,使得学生很自然地把专业学习与就业,素质培养与技能的提高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既有利于专业课学习质量的提高,也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投入,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倾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为学生择业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应该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群体。

1.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应是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人员,并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培养年轻教师。为保证质量,应严格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毕业设计一般不超过5~7人,毕业论文一般不超过3~5人。

2.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宽,而且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所以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为此组织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水平的重要措施。

3.指导教师职责培训。在毕业设计(论文)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指导教师能否严格按照学校的规范,尽心尽责地进行指导,是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的关键。学院注重加强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每一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教学院长、学院督导以及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经验较丰富的教师都要做毕业设计(论文)的专题讲座,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的写作、规范性等各方面做细致、针对性的讲解。另外,还采取了由学院到系(所)的培训方式,即学院召开系(所)教学主任会,教学院长、学院督导对教学主任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培训,系(所)再召开全体教师会,教学主任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培训。学院通过这种自上至下的集体备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指导教师明确职责、增强责任心。

三、严格的监控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开题到答辩结束,历时数月。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完成得如何,均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导师、督导、系(所)、学院层层负责,齐抓共管,加强过程化管理,才能抓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一个环节。

导师是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加强面对面指导,随时解答疑难问题,定期检查进度与质量,督导学生按期完成各阶段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对学习不努力、不认真、敷衍了事、回避指导、未完成各阶段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或无故缺勤、严重违反学习纪律的学生,指导教师有权不推荐其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敢于严格管理的老教师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督导员,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式检查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与学院共同协商解决办法。我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效果,督导老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召开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会、定期进行检查和期末进行总结。检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前期检查:学院要进行学生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审查,系(所)检查指导教师到岗情况,课题进行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个学生等。中期检查:是检查环节中的重点,采取系(所)全面检查与学院、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开题报告、周记、外文翻译、教

师指导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对于工作态度差、未完成进度要求、论文内容有重大问题的学生给予“黄牌”警告,责令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整改措施,并作为毕业答辩的重点考察对象。后期检查:学校、学院、系(所)根据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任务书的要求,着重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规范认真审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为下一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整改重点。四、科学的评价体系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公开的答辩过程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公正性,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1.答辩组织。学院实行教师与学生“背靠背”的回避制答辩方式。答辩小组由4~5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答辩小组组长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院还特别设立优秀论文答辩小组,由学生申请,指导教师推荐,即可参加优秀论文答辩小组的答辩。优秀答辩组长由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的论文水平和答辩情况给出真实、客观的答辩成绩。优秀答辩小组的学生成绩普遍较高,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优秀成绩。

上述做法保证了答辩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答辩小组在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整个答辩过程严格、有序、公正、透明,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免受各种干扰,专心投入答辩工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环节的顺利进行。

2.科学客观评定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表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工作量,设计的结构、内容与完成质量,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的整体水平与实际意义,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全面综合评定。评定时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实事求是。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分五个档次,优秀论文,一般控制在20%以下。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人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组成,其相应比例为40%、20%和40%。这种成绩评定方法更真实、公正地反映了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的整体工作情况、论文水平和在答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许多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因为毕业设计(论文)不及格而不能毕业的学生很少,淘汰率近乎为零。这样的结果如同部分不合格产品贴上了合格的标签流向了社会。因此要严格评分,对未达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基本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坚持按不及格处理,而且从导师到各级答辩小组要层层把关。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被指导教师评定不及格,则该学生失去答辩资格,其成绩由指导教师给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被系(所)答辩小组或学院答辩小组、校级答辩小组评定不及格时,其成绩由最后一级答辩小组给定。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微机保护故障抗干扰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实际工程经验,介绍了我国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特点,针对目前我国微机保护的常见故障和抗干扰技术进行了分析,对微机继保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看法。

继电保护技术主要是针对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以探讨其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工况时,在可能实现的最短时间和最小区域内,自动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或发出信号由值班人员消除异常工况根源,以减轻或避免设备的损坏和对相邻地区供电的影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微机继电保护指的是以数字式计算机(包括微型机)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微机保护装置硬件包括微处理器(单片机)为核心,配以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和通讯接口等。该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矿山冶炼、铁路以及民用建筑等。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实际工程经验分析一下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技术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

1.主要技术特点

研究和实践证明,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较,微机保护有许多优点,其主要特点如下[1]:

(1)改善和提高继电保护的动作特征和性能,动作正确率高。主要表现在能得到常规保护不易获得的特性;其很强的记忆力能更好地实现故障分量保护。

(2)可以方便地扩充其他辅助功能。如故障录波、波形分析等,可以方便地附加低频减载、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故障测距等功能。

(3)由软件实现的动作特性和保护逻辑功能不受温度变化、电源波动、使用年限的影响。

(4)简洁可靠地获取信息,通过串行口同PC通信就地或远方控制。

(5)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开放的通信体系),使装置能够同上位机系统通信。

2.常见故障分析

(1)硬件故障

主要有:按键失灵、显示屏显示不正常、插件损坏等等。

可能的原因有:运行时间太久使得按键机械部分接触不良导致按键失灵,或者是设备内部连接线损坏导致按键失灵;显示屏液晶面板受潮或受到损坏,显示芯片损坏;插件问题可能是插件电路电容长时间运行损坏,电源芯片损坏等原因造成。

(2)软件故障[1]

某变电所主变压器采用的是WBZ-1201D,保护运行时,所有报告均由人机对话模件收集显示或打印机输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过这种情况而无法解决:保护屏上显示“有报告”,但人机对话模件上未显示“报告”内容,且打印机亦未工作。

(3)安装问题[2]

安装保护设备时要注意防高压。安装时要找厂家协商,在保护装置入口或适当的地方安装防高压装置,防止高压电窜入低压回路,烧毁插件板。鹤矿热电厂就曾烧坏过三个插件板。

在二次回路接线时要将电流互感器的二次接线和微机保护内的二次接线一并考虑,否则可能出现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现象。有时厂家来的高压开关柜电流互感器的内部接线已经完成,但个别出现反极性的情况,进而出现保护误动,所以在调试时开关柜内部接线也应检查。

3.抗干扰

继电保护的抗干扰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在投入实际运行时,既不受周围电磁环境的影响,又不影响周围环境,并能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的能力。

按干扰的形态可分为共模干扰、差模干扰两种。共模干扰发生于保护装置电路中某点各导线对与接地或外壳之间的干扰;差模干扰是发生在电路各导线之间的干扰,是与信号传递途径相同的一种干扰。保护装置接收这种干扰的能力和接收信号的能力完全相同。

按干扰的危害性可分两种,一是引起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的干扰,低频差模常属于这一类。二是引起设备损坏的干扰。由于高压网络的操作或雷电引起的高频振荡,最容易造成保护装置元件和二次回路的损坏。这种干扰常属于共模干扰。

减少各种干扰对继电保护或其它二次设备影响,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硬件抗干扰

屏蔽和隔离相结合。电磁屏蔽是通过切断电磁能量从空间传播的路径来消除电磁干扰的。保护柜用铁质材料做成,以实现对电场和磁场的屏蔽,在电场很强的场合,可以考虑在铁壳内加装铜网衬里或用铝板做屏蔽体。隔离既可使测控装置与现场保持信号联系,又不直接发生电的联系。

(2)软件抗干扰

接入RC滤波器。对于微机保护,在印制板布线设计时应使强、弱信号电路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避免平行,在每芯片的电源与零序之间应加抗干扰电容,在交流和直流入口处应接入RC滤波器等。

对外部二次回路的设计采取必要的抗干扰措施。如降低干扰源和干扰对象之间的耦合电容和电感;降低屏蔽层的阻抗值;降低二次回路附近的电气值等等。

此外,保护装置的模拟输入量之间存在着某些可以利用的规律。如果由于干扰导致输入采样值出错,可以取消不能通过检查的采样值,等干扰脉冲过去,数据恢复正常后再恢复工作。

4.微机保护的发展

微机保护装置在国内应用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了,微机保护产品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代,可以说,无论是国际品牌或国内知名厂家,其保护产品从原理到生产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这些微机继保装置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陷,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微机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更趋自动化、智能化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智能电网相应配套的关键技术和系统也需要加快研发速度。

对于继电保护技术来讲,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微机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解决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微机保护的设备管理和事件记录功能

现在的微机保护,除了应完成保护、测控、通信一体化功能外,还应能提供被保护设备的日常管理和事件记录。这些设备管理包括断路器的分闸、合闸次数,累计故障次数、断路器动作时间监视、断路器开断电流水平,断路器触头寿命、设备累计停电时间、设备累计运行时间、设备检修记录、分区段平均负荷电流、日最大负荷电流、日平均负荷电流、累计电度等。对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如果有油温、压力等模拟量接入,还可进一步监视变压器的其它运行工况。

5.结语

随着我国智能化电网建设的一步步深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提高,数字式微机测控保护装置逐渐取代了传统模式,同时由传统的保护、测控单一实现方式向整合型转化即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微机保护、测量监控及设备的管理和传动。

可以预见,未来的微机保护系统将会使更加人性化、自动化、智能化,将会为确保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测试系统;电磁干扰;实验方法

引言

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应用纵横弯曲理论建立无缝线路轨道力学模型,根据钢轨内应力计算公式,以电测应力法进行比较分析[1],测量时使被测段钢轨悬空,在其中部施加一横向挠动力,分别测试钢轨的横向力、横向位移、轨温和湿度等信号,将信号经A/D转换后计算,快速、准确得出被测线路的内应力,并可将测量数据进行存储,操作人员可通过液晶显示屏测试和查询。

作为电子类产品,提高测试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及屏蔽性能是研发、生产、使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1.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的组成

本系统硬件部分由单片机控制器、A/D转换模块、传感器和自加载施力机构等组成。系统选用W77E5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压力、位移、温度和湿度为测量钢轨内应力的必要参数;自加载施力机构通过电机给被测钢轨施加定量的压力;U盘存储功能可将系统内数据转存至U盘,可通过U盘将数据转存至上位机管理软件,也可直接通过数据线将测试仪主机的数据转存至上位机。

2.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方法

2.1 线路板抗电磁干扰设计

以W77E532为处理核心的控制系统具有灵敏度高、处理速度快等特点,正因如此,也更容易影响测试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测试过程中使系统的性能指标偏离设计要求,导致测量结果误差大[2],因此抗干扰技术己成为设计单片机控制系统时必须考虑的环节。本系统控制电路的抗电磁干扰部分除了采用常规方法,如数字地和模拟地单点相连、缩短旁路电容地线长度、相互关联的元器件尽量放得靠近外,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采用线性光耦PC817将所有模拟量信号与数字量信号输入输出端隔离,为了提高隔离效果,我们将PC817纵向排列整齐,沿PC817焊脚内侧在线路板上开槽。

PC817光电耦合器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采用独立的5V电源供电,数字量5V由锂电池经2940稳压后提供,模拟量5V由DC-DC5V提供。

(2)低压差稳压器LM2940及其滤波器件远离单片机放置;

(3)数字量部分沿PC817开槽处双面覆铜接地。采用金属敷层屏蔽材料抑制电磁干扰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非电解电镀、阴极溅射、真空镀金等方法在绝缘材料的表面形成导电金属薄层[3],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2.2 供电部分的抗电磁干扰设计

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由8V锂电池供电,经两个低压差三端稳压器LM2940后,固定输出5V,LM2940内部含静态电流降低电路、电流限制、过热保护、电池反接和反插入保护电路,再经容阻滤波,给数字量电路供电。

模拟量电路电源经LM2940降压后,由DC-DC5V提供。

2.3 传感器部分抗电磁干扰设计

本系统共有1路数字量和4路模拟量输入,有位移、压力、温度、湿度和电压信号,其中,位移、压力2路信号对测试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我们主要对这2路传感器信号做了抗电磁干扰处理:

(1)位移信号的采集使用千分表,其输出为数字信号,是不随时间连续变化的量,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2)压力信号由JLBS-Ⅱ型拉力传感器提供,其采用箔式应变片贴在合金钢弹性体上,可承受拉、压力,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能好、温度漂移小、输出对称性好等特点。由于压力传感器的变送器电路处理的是比较微弱的信号,而且还要进行信号转换,外界干扰极易耦合到电路中从而影响有用信号。因此,本系统的压力信号采用电流传输代替电压传输,接收电路低的输入阻抗和对地悬浮的电流源(电流源的实际输出阻抗与接收电路的输入阻抗形成并联回路)使得电磁干扰对电流信号的传输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可获得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另外,本系统针对模拟量输入通道的抗电磁干扰还采用了以下措施:压力、温度、湿度传感器使用屏蔽线,屏蔽层与线路板GND相连,尽量缩短信号线长度。

2.4 外壳抗电磁干扰设计

为了使外壳在操作者和内部电路间建立隔离、形成屏蔽层,起到抗电磁干扰作用,本系统主机箱采用金属铝壳,既可以防止因操作者对金属外壳的直接接触放电造成干扰,又可以防止环境干燥时操作者对周围物体放电形成的电磁干扰耦合到测试系统内部。即便如此,我们在做抗电磁干扰试验时,发现还是存在干扰现象,液晶屏出现乱码,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此现象是由于主机箱上铣了液晶屏安装槽、航空插座孔、充电口、电源开关孔、键盘孔等造成,于是又采取了以下抗干扰措施:

(1)尽量缩短主机箱内部导线长度,并在每根导线上增加磁环;

(2)将主机箱内固定线路板的所有金属小件都更换为绝缘材料,在液晶屏与主机箱外壳之间增加一层绝缘纸;

(3)主机箱内部在充电孔、航空插座孔、电源开关孔及液晶屏开孔处喷涂三防漆,三防漆是一种特殊配方的涂料,用于保护线路板及其相关设备免受坏境的侵蚀。三防漆具有良好的耐高低温性能,其固化后成一层透明保护膜,具有优越的绝缘、防潮、防漏电、防震、防尘、防腐蚀、防老化、耐电晕等性能;

(4)主机箱底部装设一只金属螺帽作为电磁干扰泄放通道,在操作者对外壳的孔、洞、缝隙放电时将放电电流泄放,防止对内部电路直接放电。

2.5 软件抗电磁干扰设计

若单靠硬件措施消除干扰会增加系统的硬件成本,使系统复杂化,而且并非所有因干扰而产生的故障都可通过硬件抗干扰措施得到完全解决;软件抗干扰技术不仅可使系统结构简化,成本降低,设计也很灵活方便[3]。

本系统的控制软件由KeilC编制,软件组成主要包括A/D转换、键盘响应、液晶显示、数据存储读取及分析计算等部分。本系统采用数字滤波、设立软件陷阱、看门狗(Watchdog)和软件冗余等技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结束语

影响钢轨内应力测试系统抵抗电磁干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系统硬件的线路板、供电电源、传感器、外壳等部分入手,分析并提出了测试系统抗电磁干扰的方法,提高了测试系统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解决了系统受干扰时液晶显示屏出现乱码的情况,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建文.无缝线路温度力及锁定轨温测试技术研究.扩大铁路对外开放、确保重点物资运输――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暨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年会和粤海通道运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2]李志宇.单片机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电子测量技术2007,30:100-102.

第10篇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倒立摆系统的最初分析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控制方法和思路在处理一般工业过程中有广泛的用途,此外,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航天科技和机器人学习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如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和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等,因此对倒立摆控制机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同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不稳定,多变量,带有强耦合特性的高阶机械系统。倒立摆系统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系统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倒立摆系统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参数和结构易于调整的优点。作为控制理论研究中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手段,倒立摆系统为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以用来检验某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案例,促进了控制系统新理论和新思想的发展。为解决倒立摆控制系统的超调和快速性之间的矛盾,各种干扰对其的影响,进而对控制器进行了设计,自抗扰控制方法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因此要用ADRC来控制直线倒立摆系统。

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鉴于倒立摆的稳定控制研究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此给予了广泛关注。国外在60年代就开始了对一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在60年代后期,作为一个典型的不稳定、严重非线性例证提出了倒立摆的概念,并用其检验控制方法对不稳定、非线性和快速性系统的控制能力。

近年来,随着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拟人智能控制、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等越来越多的智能控制算法应用到倒立摆动系统的控制上。Charies W.Andorson在1988年应用自学习模糊神经网络成功控制一级摆;周建波等用基于B网络的规则控制也解决了单摆的稳定性控制问题;徐红兵等提出了基于变结构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实现了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稳定性控制;1995年,张明廉等人应用拟人智能控制理论成功的解决了三级倒立摆这一控制界的世界性难题;2001年9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李洪兴教授领导的复杂系统实时智能控制实验室采用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成功地实现了三级倒立摆实物系统控制,又于2002年8月11日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四级倒立摆实物控制系统。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基于ADRC的倒立摆控制系统研究,并针对其动态响应和运行稳定性,主要。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1)建立倒立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包括:TD,NLSEF,ESO。然后对各部分的参数进行设计和调整;

在Simulink 环境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验证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倒立摆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规范等),了解与该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当前相关设计的优秀方案,在学习的基础上添加在自己的创新元素。

(2)建立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步骤的完成各项设计任务,在工作计划内按时完成相应的工作,包括自动配料系统的硬件框图、程序框图、设计仿真等。

(3)各元器件的选型及设计内容的整理,开始进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4)完成对设计内容的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整理、打印、装订设计说明书。完成答辩的准备工作。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倒立摆系统本身为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不稳定系统,由于以上特性,其精确控制对实现工业生产中复杂对象的控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线性控制、预测和变结构控制、智能控制等。智能控制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方法,研究的热点,其主要理论来自于人的实践经验,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模糊控制有两种典型算法,其Mamdani算法最为常用,Sugeno型适合应用在动态非线性系统中。Mamdani算法中,分别对小车位置和摆杆角度进行控制,两个控制器形成串联结构,每个控制器只有二维,避开了四输入变量,这样免去了多输入变量时模糊规则爆炸的问题。这样免去了多输入变量时模糊规则爆炸的问题中PID控制的单级直线倒立摆,虽然能很好控制摆杆角度,但是对于小车位置控制存在一定的偏差,文中模糊控制的倒立摆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抗扰能力,但是加入稍强的干扰就无法达到稳定的控制效果,而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的主动抗扰特性可以削减和解决这些外扰因素,而达到稳定的控制效果。但是传统的自抗扰控制器只能稳定控制摆杆角度,并不能兼顾小车位置的控制,这就使倒立摆控制在现实中的运用上受到限制。

目前ADRC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纸幅张力控制,硬盘驱动控制,DC-DC变换器。它也可以解决执行机构的非线性问题,如压电陶瓷执行器的滞环问题。基于ADRC算法,一些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可以获得解耦控制,如微型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和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ADRC的应用不只局限于控制领域,他也可以用来执行健康监视和故障诊断等任务。当下的ADRC理论基础相对完善,理论上所需要的仅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稳定性证明。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简化ADRC算法,完善单参数ADRC算法调节策略,将ADRC算法逐步替代PID算法,应用到工业界的各个领域,提高控制性能和效率。由于ADRC算法是一种基于控制的控制算法,因此其应用时也应遵循下图所示的过程,即理论>技术>应用>理论三者的循环补充。

五、研究方案及工作计划

1、研究方案

(1)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规范等),了解与该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当前相关设计的优秀方案,在学习的基础上添加在自己的创新元素。

(2)建立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步骤的完成各项设计任务,在工作计划内按时完成相应的工作,包括自动配料系统的设计框图、程序框图、仿真设计等。

(3)各元器件的选型及设计内容的整理,开始进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4)完成对设计内容的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整理、打印、装订设计说明书。完成答辩的准备工作。

2、工作计划

第1周: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选择合适合理的方案设计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系统的课题。

第2周:根据确定方案,比较、选择设计适合的研究方案等。

第3周:根据题目要求,设计软件框图,并进一步优化改进。

第4-5周:完成整体电路设计,画出原理图并验证其可行性。

第6-8周:根据课题要求和电路原理图编写程序。

第9周:对软件进行仿真调试,优化软件设计使之符合要求。

第10周:结合软件进行调试、修改,并使最终方案满足设计要求。

第11-12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13周:修订毕业设计论文、完善毕业设计。

第14周:提交正式设计论文。

第15周:准备参加毕业答辩。

第16周:参加答辩,整理毕业设计材料提交。

六、参考文献

[1]黄坚.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孙德宝.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周伯敏.自动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夏德钤,翁贻芳.自动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刘时鹏. MATLAB环境下直线单级倒立摆系统实时控制实验的研究与设计[D].重庆大学,2004.

[7]Liu B,Hong J,Wang L.Linear inverted pendulum control based on improved ADRC[J]. Systems Science & Control Engineering An Open Access Journal,2019,7(3):1-12.

[8]刘金琨.先进PID控制及其MATLAB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9]陶永华.新型PID控制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Katsuhiko Ogata,卢伯英等译.现代控制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11]薛定宇.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2]张晓华.控制系统数字仿真与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3]原菊梅.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数字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40-42.

[14]韩京清.自抗扰控制技术[J].前沿科学,2007(01):25-32.

[15]韩京清.自抗扰控制器及其应用[J].控制与决策,1998(001):19-23.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该论文《基于ADRC的一级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选题与专业结合较紧密,选题的范围比较适中。该选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内容安排合理,逻辑关系清晰,紧扣论文主题。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整个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行性较大。该开题报告符合要求,同意该同学开题,并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写作。

指 导 教 师(签名):年 月日

教研室负责人批阅意见

第11篇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第12篇

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演讲,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1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