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规管理论文

常规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11 22:1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规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常规管理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政企联合办学,教育慈善事业

 

【正文】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成功,绝非靠某种一技之长、某种先天的优势或某个灵光一现的“点子”,其根本原因是对于家庭、家族、家乡、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某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志在充分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使命感。

同样,一个成功的慈善家,他所追求的成功,绝非把自己经过千辛万苦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像“天女散花”一样“洒向人间都是爱”;而是要借助“善款”,践行“大爱”,播种“大善”,创造“大美”,以成就“大我”的人生责任和人生价值。

在地处湖南省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涟源市,就涌现出了一群这样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如创办全国著名五星级酒店彭年酒店并于1987年捐资429万元创建涟源市立珊中学的“中国慈善第一人”余彭年(原名彭立珊),创办中国重工旗舰企业三一集团并于2009——2010年先后捐资2100余万元重建涟源市茅塘中学(现改名为三一学校)的“中国股改第一人”梁稳根,创办全国优秀乡镇企业五江集团并于1996——2010年先后捐资400余万元扩建涟源市石门学校和斥资900万元设立“雪初教育基金”的“中国保温杯及搪瓷制品大王”肖自江,等等。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纷纷想方设法回报乡梓、回馈社会教育管理论文,并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捐资办学”、“捐资助学”这种为子孙后代“积德”的善举。

为了让企业家们这种善举能发挥长期有效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省涟源市市委、市政府携手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等优秀企业家精心运筹,积极推动,以“政企联合办学”为总体框架,以涟源市三一学校、涟源市第三中学、涟源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为重点实验基地,以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的现代教育、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打造真正的人力资源强市为根本目的,拉开了创建该市农村优质教育长效保障机制和推进该市农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改革的序幕。经过近两年探索,该市现已初步形成“一企多校”、“一企一校”、“多企一校”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政企联合办学”新格局,初步呈现出“人民教育人民办,政府引路企业参;村校更比城校美,优质教育人人赞”的喜人局面,从而吸引了更多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界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教育慈善事业的共同关注与大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慈善事业在该市的长远发展。

为什么在中国慈善事业遭遇空前信任危机、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大背景下,该市的教育慈善事业事业却逆势而上,欣欣向荣?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以梁稳根为代表的成功企业家们,没有把“慈善”当做是“富人对穷人的怜悯”,也没有把“慈善”单纯停留在“报恩”的层面上,更没有把“慈善”作为一种为企业“作秀”的公关手段,而是把“慈善”作为践行自己的人生责任和人生价值的高级生存方式。

梁稳根曾经面对媒体坦言:“当一个人拥有数百万元的时候,这也许是他的私有财产;当他拥有数千万元的时候,这也许是集体的财产;当他拥有数亿元资产的时候,这只能算是国家的财产了。”

2011年4月,梁稳根回访自己捐资2100余万元重建的涟源市三一学校,在与该校全体教师见面时,再次真诚道出自己热心教育慈善事业的用心:“中国的希望不在我们这些做工业的身上,而在你们教育者身上。中国的工业可能二三十年就能赶上美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三五十年都不一定能赶上美国;我很喜欢和尊重老师这个职业,希望你们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财富观和社会责任感,梁稳根等在捐资办学、捐资助学时,没有像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只是把钱捐给某个政府机构或慈善机构任由其支配,去代替自己完成一种“做慈善”的心愿教育管理论文,也没有直接把钱捐给学校或受赠人任由其使用,而是凭借一个成功企业家在成就财富梦想时所历练而成的理性与智慧,以“签订协议”为保障,以“直接控制”为手段,以“产生实效”为条件,以“分期到位”为策略,以“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为结果,以“影响其观念,改变其行为,促进受赠群体及周围人群的人格提升和人生进步”为根本目的,借助捐资办学、捐资助学的慈善之举,来完成一个已基本实现“产业报国”梦想的成功企业家向“教育报国”夙愿的人生飞跃。

也正是由于有梁稳根等企业家们这种高远的人生追求作为内因,湖南省涟源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企多校”、“一企一校”、“多企一校”的“政企联合办学”新思维才有可能变成现实。而对于梁稳根等企业家来说,如果没有湖南省涟源市市委书记王雄、市长曾益民等有关政府官员真心实意、千方百计打造“人力资源强市”的良策、决心和真抓实干的魄力等外因感染和诱导,其捐资办学、捐资助学的善举,就很难以“政企联合办学”的绝佳途径,来实现教育慈善事业的新突破。

那么,湖南省涟源市市委书记王雄、市长曾益民等有关政府官员是如何引导从该市“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们,借由“政企联合办学”的绝佳途径,来实现企业家们所热衷的教育慈善事业的新突破的呢?

这还得从该市由香港爱国侨胞彭立珊先生捐资兴建的涟源市立珊中学的兴衰这个典型案例说起。

涟源市立珊中学由彭立珊先生于1987年捐资429万元兴建于在自己的老家涟源市杨市镇官庄村。1989年7月,工程如期竣工,共建有教学大楼、教师学生宿舍、大礼堂、食堂等七栋大楼,同时还配备了齐全的教学设施,可容纳1200多名学生就读。

在彭立珊先生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下,涟源市立珊中学后来又陆续追加投资近千万元,扩建了科教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修缮了学生食堂,建筑面积共达13000平方米,可容纳3000多名学生就读。同时还建立了校园宽带网络和一流的实验室、微机室和语音室。随着办学环境不断优化,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曾连续六年获得娄底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十强校”称号,多次被评为娄底市和涟源市“先进学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高考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同时被评为“湖南省园林式学校”和“娄底市示范性高级中学”,一度成为湘中教育园地上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教育管理论文,在涟源市立珊中学定位为一所以开办普通高中为主的私立学校的办学声誉逐渐鹊起的背后,也许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埋下了日后不可避免的隐患。因为在相距不足5公里的区域内,原本就开办有涟源市第三中学、涟源市第五中学两所普通高中学校,而随着她的诞生和发展,势必形成“三足鼎立”的严峻竞争局面。于是,随着农村生源总量不断减少,三所学校的发展相继陷入举步维艰、难以为继而不得不进行恶性竞争(即纷纷高价“竞购”优质生源和低价“抢购”较差生源)的窘境。就拿涟源市立珊中学来说,在2005年发展至生源人数的“巅峰”状态——同时就读的高中学生达2500多人——之后,自2006年起,开始急遽呈现出发展颓势,而发展至2009年,高中学生人数就减至1100多人,而管理人员(没上课的正式教职工)却由2005年的20人增加到30多人,且管理人员工资不减反增(其实际工资是国家规定工资的两倍)。这样一来,学校只能连年负债经营,以致债务累计高达近千万元,且每年以新增债务100万元——200万元的速度递增,最终导致学校的后续发展面临岌岌可危的严峻局面。

眼看彭立珊先生慷慨捐资办学的美好初衷,很可能最终会化为乌有,甚至还有可能招致当地有关人士莫衷一是的诋毁,自2006年起,涟源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开始对当地三所学校的高中办学情况进行调研,并多次以提案、议案的形式呼吁市委、市政府以“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策略,对三所学校进行整改。于是,在经过周密调研、充分论证、多方征询合理意见的前提下,2011年1月7日,涟源市人民政府下发了1号文件,将涟源市第五中学、涟源市立珊中学高中部撤并到涟源市第三中学,组建成新的涟源三中;而涟源市立珊中学改办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撤销杨市镇太和联校,并入立珊中学,涟源市第三中学的初中部也并入立珊中学。

至此教育管理论文,满载香港爱国企业家彭立珊先生“慈善”之心的涟源市立珊中学的后续发展危机才终于化险为夷。

不过,从涟源市立珊中学以及其他由企业家自发自为捐资新建的学校兴衰变迁的案例中,涟源市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既为企业家们回报乡梓、热心教育慈善事业的拳拳赤心所深深感动和由衷敬仰,又为其因缺少懂教育、懂政策、掌实权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和配合而难免陷入“好心不得好报”的“信任危机”而扼腕叹息,于是,以“教育兴衰,我的责任”、“弘扬慈善,我的责任”为内驱力的执政责任感顿生,而以“政府主办,企业参与,多元发展,突出特色”为内涵的“政企联合办学”执政新思路在经过多次深入细致研讨后,迅速成为了该市决策者们的共识,并成为了该市着力打造“人力资源强市”的第一着力点。

正因为该市主导教育发展方向的决策者们的执政观念、执政目标和执政思路,与以梁稳根为代表的企业家们热心教育慈善事业的内在追求,有着一种“不谋而合”的默契和“英雄所见略同”的共振,所以,当市委书记王雄、市长曾益民趁着梁稳根2010年12月再度回乡捐资办学的契机,把“政企联合办学”的思路和意图和盘托出时,梁稳根立马响应,并代表三一集团率先与涟源市政府签订了为期十年的《政企联合办学框架协议》。

根据该协议,涟源市茅塘中学更名为涟源市三一学校,确定为全日制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由涟源市教育局直管,加挂“市新型政企联合办学实验学校”和“涟源市双语教学实验学校”两块牌子;三一学校校长以面向全市进行公开竞聘方式产生,享受副科级待遇;三一集团董事长拥有对校长人选的建议权和认可权;三一学校的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三一集团承诺,在已持续捐资2100余万元的基础上,每年继续投入200万元支持学校发展,另拨款500万元用于新的基建投入和新招聘的15名教师3年的薪酬,连续拨款10年将至少达到2500万元,经费直接进入三一学校账户,用于教师工作绩效奖励、校长和教师的培训经费及相关基础建设费用;协议还将办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政企联合办学和双语教学实验教育管理论文,探索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南方重方言区,实施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探索农村教育经费政企联合保障新机制,致力于培养双语型、有创新精神、动手及实践能力强,既全面发展又个性张扬的合格学生。

此外,继三一学校按照《政企联合办学框架协议》成功改制且初见成效之后,梁稳根还承诺将新整合的涟源市第三中学和该市唯一的全日制中职学校——涟源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纳入“政企联合办学”范畴,以此与三一工学院连成一体,形成涵盖“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大学”的三一教育体系。梁稳根表示,要通过在农村重方言区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等教育实验和教改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区的教育面貌,整体提升一方民众特别是农村孩子的国民素质,让农村孩子从小就拥有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胸怀、眼界和自信。

综上所述,湖南省涟源市的教育慈善事业,从以彭立珊为代表的老一辈成功企业家秉持“回报乡梓”之心、自发自为捐资办学的初级形式,发展到以梁稳根为代表的新一代成功企业家自觉选择以“政企联合办学”方式践行“教育报国”宏愿的高级形式,这难道不是教育慈善事业的一个新的突破吗?这难道不是地方政府淡化权力掌控职能、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重视教育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吗?这难道不足以作为在新的经济条件和社会风气下,中国教育慈善事业阔步走出“中国慈善事业遭遇空前信任危机”的社会阴影的一个范例吗?

参考文献

(1)《踏平坎坷成大道》,萧思林、王宏、杨卫华、陈光辉撰,2011年10月17日载于《娄底新闻网》。

(2)《政企联合办学做强乡村教育》,章仙踪、梁丹、李立才、何雨歆撰,2011年9月30日载于《中国教育报》。

(3)《涟源市立珊中学简介》,2011年3月30日载于涟源市政府门户网。

(4)《政企联合办学框架协议》,涟源市政府与三一集团2011年1月14日签订。

第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南乐局在省、市公司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紧紧围绕“创新管理,提高水平,规避风险,保持稳定,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电网建设精细,优质服务精诚,经营管理精益,形象建设精心,队伍建设精强”的总体要求,把创一流同业对标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战略的执行力、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的宏伟目标。

论文关键词:文化引领;和合奋进;一流企业

一、科学引导创一流

一流建设之初,我们紧紧围绕“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按照“两个转变”和“四化”建设要求,结合自身供电量小的特点,重新谋划和定位企业发展,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和谐型”四型特色的“一强三优”供电企业作为南乐局的发展战略目标,将“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作为企业的共同愿景,重新修订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系列规划,制定了“夯实基础,注重内涵,突出亮点,创新特色,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为一流建设的务实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一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日常工作一流化,一流工作日常化”的原则,充分运用“学习、工作加研究”的方法,将一流建设的9项考核指标分解成涵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可靠性管理等22项内容的一流软课题,并成立攻关小组、拨付专项经费,将工作难题当作课题攻关,使工作难点变成工作亮点,做到了一流建设与日常工作结合、课题研究与工作创新结合、科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目前共有10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应用。通过狠抓农电基础建设和管理科技创新,确保了一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企业呈现出“各项工作亮点纷呈,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在成功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后,面对荣耀带来的一些思想波动和自满现象,南乐局及时开展了“清醒有为”大讨论、建言献策“金点子”、公开承诺作表率、走出企业找差距、凝心聚力谋发展等一系列活动,征集合理化建议150余条、思想报告和公开承诺书260余份,进一步坚定了“淡忘过去,清醒现在,有为将来”的工作理念,明确了“以精益化管理考核建立一流常态机制”的工作思路,确保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企业实现了售电量连年增加、连创历史新高,连续1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连续16年实现电费结零,连续5年保持行风评议第一。目前,南乐局“团队在形成、基础在夯实、管理在提升、效益在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态势稳健良好。

二、文化引领新思路

南乐局坚持以人为本,将“有为班子,满意班子,特色班子”作为领导班子团队愿景,重点突出“有为”二字,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思想,理念开拓思路,境界铸造内涵,以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使全局上下形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步调上和拍、感情上和弦的创一流氛围,使企业始终保持着和合奋进的发展态势。

数十年的发展,南乐局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制定了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培育企业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立制度、建文化、激励人等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举办愿景训练营,提炼出“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的企业发展愿景,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弃取有道,收放有度”的思想,将企业长期沉积的“和合”思想融入到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进而培育出“人和心合,和衷共济”的和谐理念、“清醒有为”的工作理念、“同道为朋,和合制胜”的团队理念、“度电必争,不留遗憾”的营销理念、“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理念、“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初步建立起独具南乐电力特色的“和合”思想体系,并融入到企业文化“四统一”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南乐局秉承“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确立了“将企业打造成一所持久学习力的学校、一支高效执行力的军队、一个超强凝聚力的家庭”的“三个一”战略目标,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打造一所学校,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军队,以和合家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一个家庭,不断培育“和合”思想,践行“四统一”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员工思想基础,促进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提升了一流建设内涵,营造了“人心齐,合力足,干劲大,成效快”的一流建设氛围,达到了“基础管理两手抓,内涵外延齐打造,和心合力创一流,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思想境界。

三、突出特色树标杆

在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中,南乐局对企业自身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打造特色,不断完善一流建设措施,丰富一流建设内容,提升一流建设内涵,为实现国网一流目标和建立一流常态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标准化建设夯基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抓基础、上台阶,大力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按照“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整体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思路,我们以引入流程管理为导向,开展了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共梳理出工作流程249个、管理标准171个、工作标准177个,初步建立起了企业基础资料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标准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岗位工作手册》,制定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细则》,从业绩分配、团队协作和个人贡献等方面实施精益化管理考核,形成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管理机制。通过精益化考核,停电计划执行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95%。开发使用的《战略绩效及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的自动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第五届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论坛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责任意识保安全

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相互关爱,共保平安”的安全理念,强化“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意识,创新安全手段,培育安全文化。在加强安全常规管理的同时,自行创作的2首安全生产歌曲广为传唱,并附安全赠言制成电脑屏保,将安全责任意识根植员工心中。树立了安规考试100分合格的观念,建立健全16种应急预案,经常组织应急演练和反事故演习,保持了稳定的安全局面。连年保持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安全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

3.依法治企避风险

南乐局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各类“违章”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定点联系单位,牢固树立了“吃一堑、长一智”和“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管理理念,将各类“违章”排查融入日常工作和员工行为,共排查出各类“违章”42项,目前已经全部整改。还从法律的角度编写了《南乐县电业局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手册》,初步建立了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调研组的好评,在省公司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在国家电网公司年中农电工作会上进行成果。

4.预算管理降成本

坚持“预算管理、合理授权、规范使用、节奖超罚”的原则,实行全员管理、全程控制、“管事管钱相分离”的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出台了预算管理办法、成本定额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员管理办法,将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维修费等17项费用全部纳入各部门定额预算管理范围,每个部门设立一名兼职成本核算员负责部门成本控制,掀起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通过自己组建防腐队、修旧利用、实行车辆公里票、部门费用定额等形式,每年节约成本费用近百万元。

5.职业生涯育人才

按照“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依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岗位分类标准(Q/GDW246—2008)》,将员工岗位划分经营管理类、专业管理类、技术管理类、生产技能类、服务类共5类职系,结合实际设立36个职阶和126小类岗位,逐级为员工设定岗位成长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激励制度、评估机制和薪酬机制等,鼓励员工职位进阶、岗位成才,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

6.特色班组举亮点

在班组中率先引入6S管理理念,设置了统一的VI标识,增设了彰显个性特色的文化室、文体活动室、愿景墙和文化长廊等。目前,基层站所绿化亮丽、布局合理,生产区设备工具排列整齐、摆放有序,生活区环境优雅、温馨和谐,办公区窗明几净、规范整洁。在此基础上,为基层班组配备指导员,不断加强班组“三个建设”,培育班组文化,科学引导班组创先争优,使一批优秀标杆站所脱颖而出,有10余项班组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交流经验谈体会

回顾创一流走过的艰辛历程,充分体会到:创一流的重要内涵在于它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不甘落后的拼搏,更高水平的追求,永不停息的超越;深刻认识到:从省一流向国一流攀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明显感触到:通过创一流同业对标,既锻炼了队伍,又打造了团队;既培育了文化,又凝聚了合力;既夯实了基础,又提升了管理。

结合创一流的亲身经历,有六点心得体会。

第一,切实可行是落实规划的前提。学习型企业创建过程就是企业员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建设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修炼过程。一流建设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只有系统思考,科学谋划,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一流建设规划。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才能使一流建设规划逐步得到落实。

第二,坚强领导是落实规划的关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要抓好“领导”这一关键的环节。

第三,不断创新是落实规划的动力。创新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核心,也是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核心。只有牢固树立了创新的观念,才能有强烈落实一流建设规划的动力,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审时度势,不怕挫折,锐意创新,在新起点上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

第四,科学部署是落实规划的保证。在一流建设中,要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作用,明确责任分工,抓住中心环节,瞄准目标攻关,控制好项目进度,建立好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好奖惩机制,用系统方法抓好创一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