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10:1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的科技发展迅速。“千里眼”,“顺风耳”已出现了。日行万里已不是幻想。可是在这似乎美好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环境污染。
电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电视、电脑、手机、吸尘器等等一系列现代工具已经代替了手。很受人们欢迎。可是,它们需要电来发动,电煤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极不利于人体的。
一次性筷子,看上去很卫生。可是这些一次性筷子是砍伐树木所制造的。一棵成长二十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双至8000一次性筷子。我们一年就要吃掉1000万箱一次性筷子。
汽车、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们。但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会污染环境;飘向天空,会形成酸雨;被人体所吸进会有生命危险......
现在的环境已经被极度污染,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爱护环境
【关键词】科技体育利与弊客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1-164-01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而在先前,体育界提出了“科技兴体”的口号,旨在让科技去助力体育的发展。科技融进体育中去,引导现代体育的发展,使得体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保证。但是无论如何,科技只是体育中的一个小部分,不能主导体育的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科技对体育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使得借用科技把持体育比赛和很多不公平现象都显现出来。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知道科技对体育来说是有利有弊的,下面结合小学体育的教�W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科技对体育积极的影响
1.科技激发学生热情
在以往的体育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就带领同学们做一些基础的动作,这样提不起来学生的丝毫热情,只能让他们感觉体育课是枯燥无味的。而加入一些科技元素后,会让他们产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小学生容易被新生事物吸引,我们就要利用好这种心理,提高同学们对体育课的热情。
例如,在我们班级上的体育课上,我组织同学们利用科技器械进行体育锻炼。这些体育器械富有现代科技气息,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操作不好,在专业指导下,他们有模有样的用起了跑步机等一些器械。(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教师要对同学们进行指导,不能让他们自由发挥)虽然也是平时的一些锻炼方法,但是却因为是这些科技型器材而引起了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在下课后,还是意犹未尽。
2.科技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一般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外以体育运动为主,而室内一般是理论授课,这些知识与同学们想象的体育课堂不太一样,教师只是在上面照着课本来念,他们就不会认真听讲。如今,科技的发展使得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体育教师要善于借用多媒体进行体育理论课的讲授。
例如,体育教师在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时候,比如体操动作要领和一些比赛知识的时候,利用班级多媒体,通过视频和课件的方式进行教课。这样的视听相结合的教学,比较容易吸引同学们的听课积极性,对他们的体育学习颇有好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质量。
3.科技创新体育课堂
以往的体育课堂都是重复性很高的,不仅吸引不到学生的兴趣,也起不到帮助同学们锻炼的目的。当科技和体育相互结合以后,体育课堂的开展形式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感觉,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将体育比赛引入体育课堂中去,并借用科技,使得小型体育比赛公平合理,促进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例如,在学习完五十米跑步之后,同学们都会跃跃欲试,想要进行比赛,教师就不要以场地不便利等理由打消同学们的积极性,而要积极的去帮助同学们完成这一场比赛。在比赛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计分器公示分数,并且在比赛时可以放一些激昂的歌曲,这样不仅促进了同学们的比赛激情,还有助于他们对自己体育水平的了解。
二、科技对体育的消极影响
1.不利于学生的体育素质发展
上述所说的多媒体对体育课堂的好处是颇多的,但是这里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同学们展开思考,通过多媒体教学示范动作要领和一些体育知识,这些都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上课的时候就是直接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这缩小了同学们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同学们对体育的想象;其次,不利于同学们注意力的集中,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还掺杂着一些配乐等,都会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使得他们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体育知识的学习上。还有一点,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若是过分依赖教学课件,就会潜意识的认为这样就足够将知识交给同学们,殊不知,这样会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能给同学们发问的机会。这很不利于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
2.科技体育课堂存在安全问题
在科技体育课堂上,会运用到一些电子器械,这些电子器械的运用都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但是小学生一般好奇心比较重,喜欢去尝试新鲜的东西,防范心理比较弱,而体育教师又不可能看着每一位同学,就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这是科技体育课堂不能避免的问题,但是解决起来,也是着实困难。
3.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体育课堂一旦融入科技以后,形式就会多种多样,这当然会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同学们的兴趣,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进行的速度。以往的体育教师教学然后练习的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可以确保完成每一项任务。而科技课堂的开展就使得课堂进程被拖慢。
比如说,在进行科学成果融入体育课堂的教学中的时候,有航海模型,航空模型,车辆模型等等,这节科技体育课的开展,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科技知识,并明白体育对有些科技的应用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当这些模型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时候,学生就会很是激动,光是欣赏模型和议论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教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分批体验就不会有充足的时间。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引导参加信息技术各种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到互联网给自己带来有利与弊,并学会辨别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假善恶;让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教育的同时,在思想素质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等,具体资料请见:
如何让中小学生端正对互联网的认识,认识到互联网给自己带来有利与弊,并学会辨别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假善恶,养成正确的网络意识,对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小学生因为迷恋网络,而影响学业,做出违法的事件并不少见,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网络意识。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只讲基本知识,基本的操作技能,对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并不够,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因为电脑设备落后,没法上好信息技术,而对于好奇心强,对电脑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对遇到的网络问题,不能很好的去处理,也不能约束自己,过度使用网络,时间长了,患上了网瘾症,甚至做了违法的事,归根到底是学校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的不到位,未能引导学生去真正地认识网络的使用价值。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不断思考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的渗透问题,如何让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教育的同时,在思想素质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把信息技术教学与思想德育进行有效的结合。
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电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多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把电脑当作与自己一起学习的朋友,养成正确开机、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其次,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要及时洗手,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因为键盘上有很多的细菌、尘土,并且与当前的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教育相联系,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作出榜样,以身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教育的载体,信息技术教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更容易让学习接受,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思考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作为其中重要的学习目标,尽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到信息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计算机发展时,用投影机示计算机各方面应用的视频资料及我国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信息科技,热爱国家的热情。在学习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另外,借用网络上真实案例,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不良的一面,结合网络上的病毒,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计算机病毒给电脑使用带来的危害,以及计算JOL~E罪现象,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都是违法行为,过度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都是不良的行为,因为这会使学生消耗在电脑上的时间逐渐增加。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网络交流、收发邮件、网络论坛、智力游戏,教育学生遵守网络公约,讲文明,讲礼貌,尊重别人,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彻底端正学生对网络应用的正确认识,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目前衡量人才标准一个重要方面,不会协作就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两人或j人一组;然后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有趣和难度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互帮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记录,考核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建立一种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让学生从进步中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挖掘本地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料。临淄是齐国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学生知道齐国时期的天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吗?让学生围绕“齐闰历史知多少”为主题,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利用PowerPoint或Word软件,做成电子报刊的形式进行展示,领略齐国历史博物馆、古车博物馆、姜太祠等家乡历史的人文资源,同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引导参加信息技术各种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网、动画作品的制作。学生在操作中,渗透了创新意识教育,体会到只有创新,才能在大赛中获奖,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力、创新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总之,在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有效渗透,必将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意义
1.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STSE教育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社会的意识,以及以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在物理教学中需要充实的重要素质教育内容.
中学物理教育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发展、新成就以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现代静电技术、红外遥感技术、光纤通信、激光的应用、超导体的应用、磁悬浮列车、系列运载火箭以及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等,加强学生对现代物理知识的了解.
1.2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除了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巨大深远影响外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手机通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电磁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开展STSE 教育,使受教育者明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促使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沿着健康的道路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1.3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世界正不断地被科学技术改造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已摆在或即将呈现在学生面前.唯有全面而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从事发明、创造,才能对社会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STSE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环境中的应用,要形成受教育者的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素质其中包括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与技能、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等,最终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模式.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客观的,科学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STSE 把人类、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科学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来进行教育.
2.2理智性原则
STSE 教育也是一种理性的教育.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过严谨的理性思考;决不允许信口开河、人云亦云、主观随意.STSE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克服自己的任性、随心所欲、意气用事等毛病,养成理性思考的好习惯.
2.3实践性原则
STSE 教育的思维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在科学活动中,学生从所观察的事物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得到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工具和实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STSE 教育是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4发展性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进取.而这也正是 STSE 教育应该培养,也能够培养的重要品质.STSE 教育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推进作用,更应注重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STSE 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由“谈”科学到“做”科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在学生非智力方面).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方法
3.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课堂渗透课――以国家教材中的物理知识为框架,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
STSE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在现行的教材中并不都以一种显现方式存在的,也有隐含教材中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还要在教材中去努力挖掘、精心组织,有时要大力地创造和突破.如“想想议议”、“家庭实验室”、“走向社会”等.同时,教师应从教材中寻找STSE教育的结合点,应注意积累一定的科学史话、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等资料,以备教学之需.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丰富物理情境中,达到增长知识、领悟方法与训练物理思维过程的目的.例如,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教材中所列声音危害的等级时,学生会发现最强的噪声竟然来自于人类引以为荣的先进机器和设备,而这些正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可喜成果.此时,教师应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激烈讨论与积极思考,这就是STSE思考.
3.2在科技活动中加强STSE教育
科技活动课――以所学知识为参考,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各种科技活动(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问题、小讨论等).
科技活动课按课堂教学进度,一般以课本小实验、小制作为主,老师也可增加一些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小实验、小制作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做一些课外制作或实验.让学生在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的同时,也能用物理知识进行再创造.教师在活动课进行引导与点拨,利用布置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然后交来“作品”,老师在下一次活动课安排“制作讲评课”.同学们进行成果展示,老师有目的地对一些“作品”进行评价,学生会从不同的“作品”中获得启发、学到意想不到的知识.这样,使得课堂内外结合,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以激发学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品质.例如,在(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现象》“小孔成像盒”的制作中,同学们将小孔做成各种形状,有圆的、方的、三角的、细缝的以研究像的变化规律,也有的做成多孔以研究成像的异同,还有将小孔做成大孔以研究能否成像.学生的智慧汇集起来,就将小孔成像盒做成了一个极具研究特色的物理课堂实验仪器,不仅拓展了探索的领域,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大的长进.
3.3在研究性学习中丰富STSE教育
研究性学习――围绕与物理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研究性学习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以“家庭实验室”和“走向社会”为出发点,引导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与调查活动,了解和体验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发一些对科技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写出简单的观察、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以出黑板报、开展研讨课的形式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贴近时代生活的实际。
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实际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去“破”去“立”,去“扬”去“弃”,去传承去发展,去坚守去突破,更需要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今时代这一生活实际的脉搏,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维观照中,如下四个时代热点尤其抢人眼球:
1.三点一线。新课标全国Ⅰ卷“两人过独木桥”直接取材于菁菁校园中的运动会项目,寓教于乐之中,让学生体验规则与变通、竞争与双赢。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则让广大考生对新课标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另外两种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由感而发,见仁见智。
2.正能量。广西卷“老王看病”传递的是友善互助、感恩回报的正能量。四川卷“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传递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3.传统文化。北京卷“老规矩”考量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扬弃的辩证思考。
4.现代科技。辽宁卷“祖孙看风景”把目光聚焦于“照明科技”,广东卷“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把目光聚焦于“数码科技”,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科技”,三个省、市试卷均引导考生关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备考启示]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自主开展“三进行动”:①走进社区。通过公益、志愿者等活动,了解邻里乡亲的生存状态,感知他们的幸福指数。②走进草根。通过慈善、德育基地等活动,了解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感知弱势群体的冷暖甘苦。③走进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最新时事、科技,感知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
二、贴近百姓情感的实际。
无论是大家伟人,还是芸芸众生,都要食人间烟火,也都有七情六欲。鲁迅在《答客诮》中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为此,高考作文题应该带烟火气,含草根味,以此来引导考生胸怀“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关心送给他人,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蕴蓄“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故土情、家国情)。“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广大考生对家人、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触感,有痛感。既悲天,又悯人;既有体人之心、恤人之怀,又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进而生发为文。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敏锐地点击到了百姓心底这个最柔软的情感穴位,与百姓的情感神经同频共振,让广大考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下四种情怀尤其撼人心魄。
1.对天性的尊重情怀。新课标全国Ⅱ卷“喂食野生动物”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平等相处,不要因为一己之好、之乐、之爱、之需而使动物丧失天性和觅食能力,更不能因为溺爱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失去天性、个性,失去生存能力以及自立、自理能力。
2.对他人的体恤情怀。重庆卷“租房”警示人们既要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与己方便”,也要“与人方便”;既要“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将体恤化作实际的言行,将责任注入内在的品质。
3.对责任的担当情怀。广西卷中“老王”的那句“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体现的是一个农民工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虽然“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逃避,而是“再苦再累自己扛”。这种担当情怀尽显一个草根的血性,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4.对故土的守望情怀。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湖南卷“最美乡村”向人们发出了故土的深情呼唤:只要扎根故土,守望故土,坚持信念,放飞梦想,故土也能绽放异彩,“风景这边独好”。
[备考启示]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扎实做好“三项工作”:①重温教材名篇。通过重新品读、品味教材中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名篇,濡养自身情怀。②浸润精神家园。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度道德模范、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等精神大餐,浸润自身情怀。③阅读探究迁移。通过探究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蕴蓄着浓郁人文情怀的文本,由“读”向“写”迁移,把握情怀表现的路径、手法。
三、贴近学生思维的实际。
高中生较之于初中生、小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考作文可以也应该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这一实际,加大对其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特级教师肖家芸指出: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高考作文早已不在审题上考了,主题、结构、技法和语言等,多数考生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是内容和思想。高考作文最缺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问题。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对广大考生思维的长度与宽度、深度与高度、角度与维度等品质都进行了全面的考量,要求考生既能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又能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如下四种思维能力尤受命题专家关注:
1.深度开掘能力。湖北卷“山顶的风景”要求考生对众人提出的不同看法展开深度开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每个人对风景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评判,人生要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不能偏信、尽信他人之言。
2.立体观照能力。浙江卷“门与路”要求考生对空间的门与路、知识的门与路、事业的门与路、生活的门与路、人生的门与路等展开多层次的立体观照,既抓住机遇,又迎接挑战,既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日的来处。
3.辩证分析能力。上海卷“穿越沙漠”要求考生对“客观的限制性”与“主观的能动性”展开辩证分析;安徽卷“剧本修改”要求考生对坚守与变通、规则与创新展开辩证分析;江苏卷“青春不朽”则要求考生对时间层面的“老去”与精神层面的“不朽”展开辩证分析,把握“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朽;我们无法控制青春的长度,但可以调控青春的亮度”的要旨。
4.多维思辨能力。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东卷“开窗看风景”要求考生思辨的是“相由心生”,看风景的心态、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福建卷“空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心态、心境、阅历、认知不同,则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就会不同。
[备考启示]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练习考生“三力”:①洞察力。通过案例分析、时势观察等方式,练习考生拨开迷雾、透视本质的洞察力。②剖析力。要通过时事点评、小组辩论等方式,练习考生剥笋抽丝、条分缕析的剖析力。③破解力。通过为学生会、班委会自主管理出妙招、晒计策等方式,练习考生亮出实招、化解难题的破解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点缺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60-02
机械基础课是所有工科学生、尤其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各种传动、机构、构件、零件等机器中最基本单元体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从而为设计制造各种机器打下良好的基础。机械基础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以板书讲授为主,并辅以挂图、模型等,较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乃至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听觉刺激接受信息,视觉刺激少,对枯燥的知识缺乏学习热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现在知识更新快,教科书版本更换快,教师经常需要依照新书写教案,同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此外,上课时,还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教师工作强度大,有损于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因其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播放视频等特点,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上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同时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哪里?
二 多媒体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通常只能听其声而不能观其行。机械基础这门课内容如各种机械传动,各种机构的教学,要求有动态演示。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既满足了教学要求,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第七章铰链四杆机构时,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剪切板、汽车窗雨刷、缝纫机脚踏板的工作过程,给学生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原理;演示惯性筛、天平、汽车车门启闭机构来讲解双曲柄机构的工作原理;演示电风扇的摇头机构来讲解双摇杆机构的工作原理。通过这样的动画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学懂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类型,并且掌握它们的工作原理,比教师单独在教室里板书讲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时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解绪论一章中,讲到机器与机构概念时,将单缸内燃机工作过程以动画形式演示给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直接演示内部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运动关系,既让学生理解了机器和机构的概念,又使他们掌握了机器与机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换一种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重点又理解了难点,同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感性、直观,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
机械基础的教学原则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概念、原理、工作过程等。多媒体教学恰恰做到了把原本抽象复杂的语言用动画形式展现出来,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学生也容易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如在机械基础第九章间歇机构教学中,学生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构造都不熟悉,单单用板书讲授,学生很难理解其构造和工作原理。相反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这些机构的构造和工作过程生动形象地演示给学生看,也可直接演示出不同类型的应用特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将教学提纲、教学重点、讲授内容等预先进行编排,节省了教师板书、绘图的时间,平时需要一节课完成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节省些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多举实例,深入浅出,启发引导,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同时也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授课信息量。如在讲解第七章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时,虽然其原理很简单,但如果在黑板上手工绘图,就会占用很多时间,用计算机放映图片,这样可节约很多时间,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增加课堂信息量,而且图形还可以放大和缩小,把每一个细微部分清楚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的基础上,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时间的把握和教学效果上,多媒体优于传统教学。
此外,多媒体课件取材广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既可以完善自己的课件,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科的新进展,和一些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把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动态。
三 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虽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诸多优点,但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正确认识并及时地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出现的问题,才能发挥多媒体巨大的优势,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课件制作不能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发挥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机械基础课程中有些内容用多媒体教学不能让学生掌握其知识重点或者难点,故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第九章变速机构中的倍增速变速机构时,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解倍增速机构的图片还远远不够,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该机构如何倍增速,因此,教师必须用黑板、粉笔一步一步进行推导、演算,才能从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中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倍增速机构的工作特点。
2.多媒体教学环境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看清投影屏幕,多媒体教室光线必须暗些,但学生长时间处在较暗的环境中,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不利于教师随时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不要全堂课都用投影仪,要经常通过板书强调重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适当地使用课堂提问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3.多媒体教学要注意讲课的节奏,不宜过快
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时,速度往往偏快,学生来不及反应并记笔记。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教师若讲解速度过快,学生思路一旦跟不上,就会不知所措,最后放弃学习后面的知识。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影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节奏,适当停顿,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反复讲解,让学生有反思和接受的过程,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要只追求教学进度上的快速、完整,要从实际出发,先因人施教,再因材施教。
四 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还是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因此两种教学手段没有主次之分,只是教师在教授具体课程时,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相辅相成,交叉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 结束语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声音等手段生动有效地讲解机械基础课程,增大课堂信息量,形象地描述了机械基础里各种传动、机构、构件的特点及工作原理,减少了传统教学板书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以及挂图、模型等给教师搬运带来的不便。但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丽慧.浅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功能与类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于华.机械基础教学与多媒体应用的利与弊[J].职业,2010(6):99
[3]王永富.机械制图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科教文汇,2011(18):7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手机功能的日益增多,手机已成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人手一机的景象已然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手机的使用在课堂上也已成常见现象。手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特别是手机具有便捷性、及时性、多功能性的特点,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必备的工具和最重要的伙伴,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手机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应运而生。面对课堂上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各高校及各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十分担忧[1]。
一、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潜在原因分析
1.课堂讲授枯燥乏味 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过程如果单调呆板,教师要么是将知识照本宣科地念给学生,要么是将知识毫无新意地转述解释给学生,只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传授知识很容易变成强行注入,这种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在课堂上玩手机,就变成“自然”的事。
2.教学内容落伍陈旧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教师昔日知识权威者的角色逐渐受到挑战,教师如果墨守成规,不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是以静止的态度应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得不到新鲜知识的供给,就会自动放弃课堂,进而转战手机等网络平台。
3.师生互动交流少 有关资料显示,在一个和谐融洽注重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玩手机的现象会大大降低,但纵观当今高校大大小小的课堂,师生关系淡薄的事件屡屡发生。有些老师,课堂上,一味地只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注意力分散课上开小差的现象置之不理,因此学生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甚至觉得课堂之上明目张胆地使用手机上网也变得理所当然。
4.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 大学生是脱离父母老师管束的一类人群,没有了中学时老师父母的唠叨紧逼,也没有了中学时大小考试的压力,加之大学的学习环境又相对宽松,面对充足的空余时间,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不懂得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旦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的心思脱离了课程,跟不上课程的进度时很容易破罐子破摔,索性放弃课堂学习,沉溺于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
二、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的利与弊
1.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影响
1.1 增强沟通能力 手机作为传播媒介,使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便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毫无障碍地沟通与交流,在现代校园里,随处可见手持高档手机边走边玩的大学生,手机在大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手机党、电话粥等新兴名词就是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最好诠释。家长、老师、同学之间更多的也是通过手机来传递信息。比如,对于学校的一些信息与通知,老师、班干部就可以通过短信、QQ等方式直接传达给同学,不仅省掉了一个一个去通知的繁琐过程,还避免了间接传达可能造成的信息误差。
1.2 增加学习渠道 各种手机学习软件的开发与利用,能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好处。例如,有道词典、我们爱学习等学习软件,不仅可以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课下还能及时进行查漏补缺,辅助学习。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相互之间都可以利用手机讨论学术问题,这有利于同学间的学习交流和知识巩固,且大学生可以使用手机阅读新闻,他们通过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新闻等各种功能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及时了解国家大事、热点新闻等,这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课外知识[2]。
1.3 丰富大学生活 各种手机生活软件给大学生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如,手机淘宝、京东商场等购物生活软件,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一切符合心意的物品;电子书、音乐播放器、视频播放器等类型的免费软件也能为大学生节约一笔生活开支,不需再辛苦攒钱买书买碟买唱片;地图定位、计算器、手电筒、指南针等小工具能及时解决迷路、停电等生活中的一些突发状况,使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便利。
2.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消极影响
2.1 影响课堂学习效率 很多同学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且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非常高.相对而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能保证完整的听课率。很多学生将时间消耗在玩手机上,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较大的影响,课堂上玩手机都是用来聊天、玩乐或消遣,严重干扰周围同学的听课,同时也影响授课教师的情绪。
2.2 影响正常生活 很多学生都喜欢“玩手机”而不是“用手机”,更有一些学生痴迷于玩手机,就如同网瘾一样;很多同学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进入大学宽松的学习模式后,逐步成为低头族
2.3 影响身体健康 随着手机的诞生,有些大学生整日待在宿舍玩手机变成一种理所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手机的娱乐性使大学生课余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在如今大学校园里,课余时间学校的活动人数甚至还比不上中学时期,打篮球、跳绳、跑步等运动正逐渐被手机代替,以至于在饭桌上也能看见低着头玩手机的大学生。手机在娱乐大学生的同时,也扼杀了大学生很多锻炼身体的机会,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
三、对于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防制措施
1.增强师生互动 可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或讲解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生活案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2.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使学生们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要求每位同学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只有具备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和执行力才可保障自己规划的实现[3]。
3.强制性制止 通过一些强制性措施唤醒学生们心中自律意识,如课前上交手机,给以课堂之上玩手机的同学予以提示及制止。
【关键词】手机问题正视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作为移动通讯终端的手机也在不断的扩大着它的覆盖面。特别是在学生这个追求新潮的群体就显得更为突出,拥有手机的学生数量在这几年几乎是呈现几何式的增长。在我从教的近几年中,我的感受颇为深刻。从前几年的鲜有学生拥有手机,到现在校园间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手机已经不可逆转的成为了当代学生的“必需品”。由此而带来的校园手机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
一、校园里学生使用手机存在的问题现状
在现阶段,校园手机的泛滥,更多的是给正常的校园生活带来的种种不好的影响,现在我们老师基本上都是谈手机“色变”了:上课时偶尔的手机音乐声不时的打断着师生的正常教学工作;老师上课间总是发现有学生在“埋头苦读”;教室坊间总是三三两两的同学在比拼着手机的款式、交流着最新的手机游戏;深夜宿舍里潜心玩手机的学生……,种种的现象总是让我们老师焦头烂额。
面对这些,我们不断的采取老师批评,禁止带手机进教室,班主任没收,投诉家长,记大过等手段措施多面夹击。但再强烈的阻隔还是抵挡不住社会科技发展的洪流,在手机不断的推陈出新,功能越来越强大过程中,手机对学生的诱惑也越来越大。经统计,我校在现阶段85%以上的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可以预见,手机在学生中的完全普及已经不可避免,这也确实已经成为了学校一个非常现实的“大问题”。
二、要清楚意识到手机的两面性,深入了解手机的“利”
手机的弊端我们已经理解的够透彻清楚的了,但要说起手机的好处究竟有多少,我相信很多人都说不完全。针对这点,我在平时教学生活中利用一些时间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大量的观察记录,我发现手机一方面有以上种种的问题和弊端,另一方面,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有不少的好处。
(一)首先,手机作为一种移动通讯工具,它最功能就是方便了人们的沟通联系。这样有利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二)其次,手机作为一个微型的智能处理终端,它能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以前只能在计算机上使用的功能。包括上网查阅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编辑文件、观看视频等等。
(三)再次,手机作为一个工具,它有很多强大的功能。比如强大的科学计算功能,精确的计时功能,方便的电子阅览功能,工程设计功能,录音功能和摄像功能等等。这些只要把它合理的利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相信它发挥的作用必将不小。
(四)最后,手机作为一个娱乐终端,它的游戏功能也不小。这个如果能进行适当的安排,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游戏比赛什么的,它也不失为我们学生在紧张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错的放松和减压方式。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正确的了解和使用我们手上这部小小的手机,它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也是非常多的。
三、端正看法,利用多方面的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
因此,禁止手机进入校园、阻止学生使用手机不应该再是我们看待和处理手机问题的重点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使手机尽量降低它的不利影响,最大的发挥它的正能量将成为现在处理手机问题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一)调整学校的规章制度,把以前的禁止导向改为在正确使用手机导向。通过举办“正确使用手机”的知识问答、学生辩论、调查实践、发现手机的“丑与美”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制定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可以如何的使用手机等校园“条例公约”。
(二)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共同维护和遵守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我们老师等应严格执行、严于律己,不在课堂接打手机,不随意耍玩手机,以此来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启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勉,实行相互监督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从以前的被管理监督者转变为管理监督者。
(三)充分利用教育宣传,倡导学生经常正确使用手机的通讯功能。利用手机大力开展老师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这样,不单只增加了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联系,还能增加相互间的了解,拉近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学习、工作、生活能更好更顺畅的进行。
关键词:环境岩土工程;岩土工程;研究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1环境岩土工程的含义
何为“环境岩土工程”成为大家关注的首要问题。环境岩土工程是一门将岩土力学与环境科学工程相结合一门综合学科。这门学科主要是应用一些现有的观点、技术去分析,解决与环境和岩土有关的工程问题。有了这门学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与岩土,对于保护环境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这也会将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带入一个新的高度,为其发展也会带来新的机遇。环境岩土工程与人类自然环境的作用、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息息相关,加强对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可以减轻环境的污染、改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不良影响的情况。为了研究环境岩土工程必须了解其包含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更进一步研究环境岩土工程而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2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的主要内容
环境岩土工程主要研究的是岩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大家常见的岩土。在研究环境岩土工程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实际的岩土体为主要实践研究对象,从最基础着手,对环境与岩土体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研究出来的一些新发现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深入的研究。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环境的破坏也使人们深深的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对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可以找出改善环境的对策。同时也可以利用研究的结果为理论依据对自然灾害进行勘测与防御。以达到降低大自然对人们产生的危害的目的。
3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的主要任务
对环境岩土工程深入的研究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工厂废弃物排放的污染问题、建筑中的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看似不起眼,但是对环境的污染却有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通过对大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使人们的生活指质量下降。同时,研究环境岩土工程还能够对一些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自然灾害惊醒更加深入地勘探及预测,能够有效地对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惊醒有效地防护。因此可以看出,研究环境岩土工程迫在眉睫。
4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的主要方法
4.1量化研究法
量化研究法是将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并将且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粗略的统计,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对于环境岩土工程利用此法进行详细的研究,不仅可以细致地了解环境岩土工程中的环境与岩土的各种信息,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将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这样不仅对环境能起到改善的作用,而且还能有效地对资源浪费的现象进行预防。环境岩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这对环境问题和岩土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使知识更加融汇在一起,为研究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4.2理论研究法
理论研究方法也是研究环境岩土工程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通过对环境岩土工程理论性的研究,掌握其要点,然后根据理论背景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为实践进行更好地服务。理论上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所有的实践都是以理论研究为背景的,只有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才能更好地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更好地解决。
4.3组合研究法
对环境岩土工程进行细致的研究,仅仅只有量化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使用其他方法和手段为实现或者寻找科学原理进行探索来服务,这时组合研究法应运而生。组合研究法是将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结合起来适当的排列或者进行重组,从而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取得新的突破。
5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的主要方向与主题
5.1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的主要方向
目前,环境岩土工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方面的局限性、岩土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以及环境岩土工程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方面的问题。现在在教学中可能只局限于观看一些视频、图片资料,不能使同学们深入到室外去亲身感受环境岩土工程这一学科的魅力,这也是同学们对环境岩土工程的兴趣不够浓厚的原因所在,最终导致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人才较少的一个现象的发生。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关于环境岩土工程的相关问题。但是由于工人们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遇到了这些问题也不能够及时发现,这给研究环境岩土工程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大,土质也有很多种类,因此,对于环境岩土工作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科技研究人员对不同的图纸进行细致的研究,对现有的资料不断地完善,同时在施工时应该首先对工人进行一定的培训,这样不仅能简化工作流程,而且能够提高工人的工效率,节省时间。对于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不仅能够对一些由地质结构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进行预防而且能对其进行详细地研究,使人们对自然灾害更加了解,在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勘测取得进展。现在科技发展之迅速,我们在搞好科研的同时也能够注重将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与现代电子科技相结合,这对于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将是历史性的突破。有了电子信息技术与其相结合,可以及时有效地读现有的数据进行更新,对不合理的数据进行更改,方便简单而且迅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5.2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的主题
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在改善环境污染和对地质灾害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善。近些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备受瞩目,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受到了影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同时自然灾害频发,这足以说明我们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的必要性。只有我们对环境问题以及地震等灾害发生的原因时真正了解以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但前提是必须对环境岩土工程进行高度重视,投入人力和物力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旧是我们需要坚持的永恒的主题。短时间内可能收效甚微,但长期坚持后必定会收获到不同以往的成果。
结语
环境岩土工程虽然始于1979年,但是它的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在我国尤其如此。所以,要想使得岩土工程的发展更加的成熟和完善,就要加大力度来研究和探索关于环境岩土工程的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省时省力的发展岩土工程。
关键词:课程价值;策略;新课标
一、正确理解课程价值
从概念教学来说,“培养人文素养”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文科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呢?基于这种朴素的想法,笔者尝试设计了《为了美好的未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由讨论,引领学生从其生活的周围环境为常例(环境、动物保护、名胜古迹等)突破,课堂产生了较强的亲和力,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例中体会到“历史与社会”的特征(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和基本理念。
从课程教学设计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如何才能迁移运用,把握策略,新课程注重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笔者针对性地就不同类学生得到不同类的发展,提供实现的可能性,使他们学会求和、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在系统的实践中,笔者注重与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相结合,总结出“历史与社会”教学各个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
1.社会是怎样的
从本位上来说,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是研究社会生活,要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感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有所不同,有所变化。它以学生的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逻辑起点,力求引导学生把个人生活的时空扩展到人类生活的时空,把个人的成长融入社会的发展历程,关注人类生存,关注社会命运,探究社会发展的奥秘。
2.社会为什么这样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探究技能与方法,探究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通过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趋势;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理解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与传承文明的主体。它以中国的社会发展为线索,同时与国际社会的变迁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述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历程。本专题的学习和探究,可以通过中国社会发展这条主线的再现,将历史内容有机地融入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之中,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前进中的作用,增强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树立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志向。
3.社会应该怎样
新课标要求我们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的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了解当今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了解当今科技发展与经济成长的特点,逐步形成促进社会进步的意识,面对当今的社会变动,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要充分认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中国的国情,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抓住机遇,克服弱项,迎接挑战,懂得关心社会命运,参与世界竞争是每个青少年的责任。
二、寻找教学实践策略
在新课程实验中,笔者一直注重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开展“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实践策略,如“反思法探究策略”和“案例教学法策略”活动。
1.反思法教学探究策略
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教学结果,还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为什么要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为什么)”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同时反思性教学要求以“两个学会”为目的,两个学会即“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它要求教师教学生“学生学会”,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教师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
黑格尔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反思法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发展问题,明确问题进行目的分析,不但要弄清楚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而且要区分真问题与假问题、个别问题与普通问题、感性问题与理性问题。解决教学问题与实现教学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解决问题本身是一个目的,但教学的整体目的远不止于此。明确目的后,用何种手段实现目的更为重要。反思教学要求,先设想若干促使问题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入的手段,再比较择优。例如,《我为社区做贡献》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公共卫生是如何?为什么要为社会做贡献?等等。笔者思考反思,为什么要设计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学生是否积极参加献计献策,有没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及教学目标实现等等。
综上所述,反思性教学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是现阶段培养学者型教师、加速教学专业化的有效形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尝试,它尚未完善的方面或环节,一旦被认识,将使人们大可用武之地。
2.案例教学法策略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某一社会生活现象或实际问题所构在的案例讨论、探究。实际在案件教学法中有两个重要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选择教学所需要的材料,从已有的众多材料中选择或组织案例,假如发现上课材料还不够,也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改写;二是要求学生必须为上课作充分准备,以便参与到案例讨论、研究中去。案例教学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场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并选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案例的研究讨论、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它与传统灌输式讲授方法的重要区别在于它侧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知识的获取。例如,“黄河污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如何治理黄河污染方案,激发学生创新,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因此,学生要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磨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并力争在讨论中说服对方。例如,“青少年与网格”案例,进行利与弊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法能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不同,它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有一些可能是学生将走向社会要真正面对的实际情况或问题,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同时,案例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抽象的复杂概念,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再者,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是“演员”,教师只起到一个“导演”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但学得生动,而且通过自己参与讨论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学效果就好。
1外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麻醉、无菌术和抗生素的发现以及输血技术的应用等 这些革命性进步无不贯穿着外科医生理念的转变。
1.1麻醉在没有麻醉的时代,外科手术最大的障碍是控 制病人疼痛。虽然在古代积累了麻醉法的经验,但那时的 病人做外科手术就好像是犯人受酷刑一样,迫使手术和时 间“赛跑”。外科手术的解决办法依赖于按压、捆绑,灌酒, 放血甚至将病人击晕等。直至1844年,美国29岁的牙科医 生Well开始尝试在为病人拔牙时使用氧化亚氮,氧化亚氮 成为历史上第一种麻醉药。1846年,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 院Morton医师将乙醚首次成功地用于临床麻醉,开创了近 代麻醉学的新纪元。1898年Bier成功实施了腰麻,1920年 Msgill介绍了气管插管吸人麻醉。20世纪30年现了若 干可用于静脉麻醉的药物,进一步丰富了临床应用的选 择。到20世纪末期,麻醉机出现,麻醉机几经更新换代,已 经成为手术时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现代麻醉学的历史不过150余 年,已不再仅限于临床麻醉(手术室),同时涵盖了危重病 医学(ICU)和疼痛治疗。麻醉学的发展为外科学发展提供作了必要保证,然而外科技术的进步及向人类禁区的不断进 军,又对麻醉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期,未来麻醉 学与外科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1.2无菌术和抗生素的发现19世纪以前认为化脓是伤 口愈合的正常过程,甚至称感染为“医院病”大量病人因 术后感染而死亡。正是由于无菌方法的建立,外科学才真 正有了一个可以大发展的平台。
1846年匈牙利医生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检査产妇 前用漂白粉水洗手,明显降低了产褥热的发生率,仅仅这 样一个动作,不只是理念的改变,同时也是无菌术的开 端。Pasteur于1836年发现微生物,受Pasteur研究结果启 发,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 石炭酸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得他所施行的截肢手 术死亡率自46%降至15%,从而奠定了无菌术的基本原 则。1877年德国的Bergmann采用了蒸汽灭菌,并研究了敷 料、手术器械等的灭菌措施,在现代外科中建立了无菌 术。1889年德国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 国“外科之父”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这样无菌术已臻于 完善。无菌术对外科学的发展,特别对创伤外科学的发展 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今无菌术已成为外科医生根深蒂 固的理念。
19世纪中后期无菌术在外科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 是却不能根本上解决外科感染的问题,化学消毒剂不能用 于消灭人体内的病原菌。抗生素的发现被认为是微生物 学乃至生物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据估 计,自从发现抗生素以来人类寿命提高了 10年以上。直到 今天,抗生素仍然是人们抵抗各种病菌的有力武器。
人们普遍认为抗生素的发现要归功于著名的英国科学 家Heming, Fleming发现青霉素并不完全是他的偶然机遇, 而是由于他严密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前辈学者们多年累积 的经验。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思想的阻碍,认为以动物试验结果来指导人的医学实践是不可靠的。这个错误思想导 致青霉素被埋没了10年,在这10年中青霉素的应用仅作为 一种选择培养基来培养百日咳杆菌。到了 1938年,以 Florey和Chain为代表的科学家对青霉素进行了更进一步 的研究,并于1940年制备出纯度可满足人体肌肉注射的制 剂 。抗生素使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抗生素大大促进外科学的发展,不少外科医生过分依 赖抗生素,甚至滥用抗生素,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尤其是 耐药菌株的产生。这种错误观念如不彻底纠正,必将阻碍 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今天一种新型抗生素问世,甚至不 到几个月,就会出现耐药细菌,万古霉素作为人类抗生素 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经开始崩溃。已经严重依赖于抗生素 的人类,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新型抗生素。
1.3输血1628年英国医学家Harvy发表了《血液循环 论》,根据这一理论,英国医生Lower和法国医生Denis先后 尝试为病人输注羊血,期望控制疾病,但大多数病人因输 血而死亡。直到19世纪,学者们经过系统的研究,摒弃了 异种输血,转移到人与人之间的同种输血上来。1818年英 国产科医生Blundell为1例产后大出血的妇女输注了其丈 夫的血液,实现了第1例人与人之间的成功输血。1900年, 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人类红细胞血型,这一划时代的发 现为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保证。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人类 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种血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对输血的利与弊有了 全面的了解,处理时应有权衡 。目前临床对恶性肿瘤病 人施行手术时,强调减少失血量,尽量不输血。这是因为 输血可引起病人免疫功能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得以迅速 生长。还有证据表明,围手术期输异体血可增加感染率, 延长住院时间。外科医生手术已不完全依赖输血,而是将 其作为一种保障。 类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经自然孔道(主要是经口腔、、 尿道及阴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 ”手术,为1例30岁女性病人通 过阴道成功施行胆囊切除术 。
2 20世纪外科发展的主流
2.1蓬勃发展中的微创外科手术是一把“双刃剑”手术 本身就意味着损伤,外科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既清除病 变,又保护组织并恢复功能。自20世纪70年代,软质内镜 的出现,便开始了微创技术向传统外科的渗人。1983年, 英国医生Wickham首先提出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概念,到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完成了世界上 第一例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后,微创外科的概念才逐 渐被广泛接受。至今大多数手术可以通过内镜和腔镜的 方法完成。
但是腹腔镜手术自身的技术特征却束缚了外科医生眼 和手的功能,降低了灵巧性。2000年美国FDA同意将机器 人用于普通外科手术,手术机器人增加了外科医生的灵活 性,并恢复了外科医生对术野的自主平稳控制力。2001年 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远程手术在美国纽约和法国斯特拉斯 堡之间完成。现在微创外科正朝着无体表切口的方向发 微创手术作为一种技术,事实上大多数是手术人路的 微创化,只是有创手术走向无创的一个中间阶段,最终将 被物理、化学、基因等治疗手段所取代。微创外科的发展 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更离不开外科医生需求,而不断 出现的新型器械则可以刺激外科医生技术的提高。而作 为一项技术,总会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我们都应该理性 地去理解和接受并发展之。
2.2器官移植一从神话到辉煌的现实早在公元前300 年,我国古代就有人将器官移植治疗疾病作为一种神奇的 传说而加以描述。法国科学家Carrel于1912年首创的血管 直接吻合法,使器官移植成为可能。
1954年,美国外科医生Murray成功地施行了肾移植并 获得了长期存活。肾移植正式掀开了现代器官移植的篇 章,1963年肝移植(Starzl)和肺移植(Hardy)、1966年胰腺移 植(Hllehei)、967年心脏移植(Barnard)先后获得成功。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问世, 特别是与器官移植相关的一些学科推动了器官移植的全 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一些大的医学中心,器官 移植已成为安全有效的手术而广泛开展。随着器官来源 的日渐缺乏,远远不足以解决供体器官的需求,组织工程 以及干细胞技术的兴起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2.3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及进步 现代肿瘤外科处于一 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已使肿瘤外科在外科领域中独树一 帜。用手术切除肿瘤的报道则始于1809年,McDowell切除10.2kg的卵巢肿瘤。Halsted对乳腺癌的治疗奠定了肿瘤 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基石,对肿瘤外科的发展起了很大 的促进作用,该手术主要根据解剖及生理学的特点制定了 肿瘤的手术原则,将原发灶行广泛切除与区域淋巴结行整 块的切除,以后根据此原则开展了很多其他部位肿瘤的根 治性手术。随着药物和技术手段的进步,转变医生的理 念,又影响肿瘤外科技术的选择。比如直肠癌的治疗理念 已经彻底转变,近一百年来的“金标准术式” 一一腹会阴 切除术降为最后一种选择,而保肛手术成了首选的术式, 外科医生一方面要尽量保证病人术后的控便功能健全,另 一方面要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5年存活率。在过去结直 肠癌合并肝转移属于绝对晚期,只能选择姑息治疗,但是 经过研究发现,对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病人,相当一部 分转移灶是可以切除的,可使病人得到长期存活,因此对 于肝转移病人不要轻易放弃而仅采用姑息治疗。总之,肿 瘤外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单纯肿瘤切除一一萌芽阶 段的肿瘤外科;肿瘤“整块”切除根治术一一广泛切除(扩 大)的肿瘤外科;适度的肿瘤根治术一一保存组织及功能 的肿瘤外科。未来肿瘤外科是根治与微创、规范化与个体 化辩证的统一。
3外科医生理念的变化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冲击,外科医生的理念也发生了 巨大变化,这其中包括从“巨创”到“微仓r,从经验医学到 循证医学,从“只看病不看人”到人文医学的回归,从手术 切除到修复、置换及从手术成功到全方位的快速康复外科 (fast track surgery)等方面的变化' 科学的进步首先起始 于理念的变化,由此可见理念上的革命将会比技术上的革 命影响更为深刻[6]。
3.1外科微创化微创外科本身不是一种专科,它是在微 创理念指导下的一项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外科思 维方式。在微创理念的变化过程中,还存在概念的误区, 微创外科是从整体医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局部和全身 的统一,涵盖了外科理念和外科技术两方面的含义,而并 非单纯的腔镜外科或是“小切口”另一方面,若片面追求 “微创”,以完成腹腔镜手术或NOTES为目的,忽略病人的 实际情况,则会增加病人的创伤,影响远期疗效。
微创的理念正在渗透至各种外科技术,使传统外科向 着“外科微创化”的方向发展。应认真培养外科医生,尤其 年轻医生的微创理念和微创外科技术,将微创理念贯穿于 临床实践的始终[7]。
3.2临床医学新思维一循证医学现代外科学要求必须 以最佳科学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要求在严格的科 学证明的基础上开展医疗工作。外科病人的治疗很大程 度上依靠手术,但往往有多种手术方式可供选择,仅凭经 验评价某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是非常困难的,更需要应用循 证医学的方法来客观评价。美国一项调査结果显示:40% 的手术是可以不做的。循证医学是外科医师实现自我知 识更新和理念纠偏的最佳手段,可以通过学习循证医学接 触到目前最新、最好的治疗方式,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临 床实践W。
迄今为止,外科学仍然有大量的问题尚无定论,外科医 生只有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才能从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中遴选出最有 价值的信息来指导临床工作。
3.3切除-修复-置换-功能外科理念20世纪初期,外科基 本上是切除和缝合,而现在已转变为精准切除、精确修复 和无止境替代。外科手术不但要去除疾病对病人的困扰, 其最终目的是要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在当今社会,人们 不再满足于某种器官功能丧失的生活,而是要通过修复和 置换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从单一的追求“挽救生 命”的目标变为“缓解(或治愈)疾病,改善生活质量”的双 重标准,要求不但能恢复健康,还能保证病人的生活质量, 从而产生功能外科的理念。对于乳腺癌而言,目前的治疗 模式已经出现了根本改变,首先体现在手术范围的逐渐缩 小。在做完保留乳房的区域切除后,可以让病人继续保持 良好的形体,保证较高的生活质量。在2008年乳腺癌 NCCN指南中,提倡早期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 窝淋巴结清扫,增加了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原则。因 此,现代外科医生不再只是简单的将病变组织切除,开始 尝试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的材料取代人体的各种病变或 毁损的组织和器官,研究新术式,尽可能保留机体的自主 功能。今后有望通过基因的重组和修补,恢复人体的器官 生理功能,甚至心理功能。
思路提示:(1)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2)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3)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4)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5)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6)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目前关于此项研究内容的了解:
社会各界对高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反映不一,众说纷纭。各地曾经展开过辩论,许多媒体也都设过有关讨论的论坛。但是,无论是辩词,还是论坛上的留言,大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人士并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当然也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办法。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上网”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不分种族,地不分南北,无论男女老幼,俊丑与否,很多人议论上网,自己亲自上网触电。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高中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今天你E了没有?”已成为现代中学生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新宠”。面对势不可挡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已经成为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想通过这次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来了解目前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上网的情况,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当前高中学生上网这股浪潮,分析探讨上网对我们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利与弊,探讨如何对高中学生上网这股浪潮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把它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期望我们的努力能给学校、家长以及广大的高中学生朋友借鉴,并给上级部门的决策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意见。
研究方法:
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座谈讨论、查阅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查阅的文献资料包括网上、书报杂志中的有关资料等等。
研究时间:
主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寒假时间进行调查和研究。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我校高三、高二、高一年级共8个班级的学生,被调查的班级是随抽的,所在班级的全体同学都参与了答卷。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0分。收回问卷中有380位同学上过网,其中,男生306名,女生74名。统计结果显示——
(1)上网地点:比例最高的是在公共网吧,占63%(以寄宿生为主,少数走读生);其次、家里占30%(以城区走读生为主,占95%;绝大多数寄宿生家里没有上网条件);第三、学校网吧占7%(学校开设微机课上)。这说明现在上网的地点仍还是在公共网吧里,很多中学生上网并不被家长或者学校老师所知道的。
(2)上网目的:被调查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还是聊天(42%)、玩游戏(38%)和看电影新闻(12%)。只有8%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找资料,而查找资料的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查找影视明星和歌星的相关资料。在座谈会调查讨论中得知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QQ号码。
(3)上网时间:在调查每周平均花多少时间上网时,我们发现380位同学中有160多位同学超过了2个小时以上。个别同学甚至超过了5小时。
(4)上不良网站:调查没有发现同学经常接触到同学登陆不良网站,如黄色或者暴力等网站。
(5)上网计划:座谈讨论发现,除了少数同学是为了学习查找一些学习资料而上网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无计划,随意性大,任意作为,盲目上网。相当多的同学随大流,有人邀请就盲目随从。
(6)上网对身体和学习的影响:在身体方面,380位同学当中有126位同学反映自己曾经上网导致眼睛视力下降、体力差、心情郁闷、反应迟钝、恶心头晕等症状;在学习方面,59%的同学反映上网导致自己学习成绩下降,26%的同学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影响,只有15%的同学认为上网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7)了解计算机技术知识与信息网络技术知识:调查对象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上过网,但是80%以上的同学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和网络知识都了解得微乎其微,知之甚少。甚至有45%的同学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是对上网的聊天、玩游戏感兴趣。我校高二年级580多位同学参加信息技术考核,一次性通过率不到60%,竟然有260多位同学考核不合格。就是很好的例证。
(8)家长和学校对待高中学生上网的态度:调查中发现有380位同学除了部分班主任和微机老师给同学介绍过一点上网的注意事项之外,几乎没有受过其他人的什么正确引导——没有受过网络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引。60%以上的家长对中学生上网持否定态度,学校教师也认为高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所以相当多的老师是明令禁止学生上网。
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已经对当代中学生产生了巨大作用,影响了了高中学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方式。但是,我们这些高中学生没有明确上网目的,上网缺乏计划,很少人把网络作为吸取学习手段和工具。一些教师、家长对高中学生上网持否定与反对的态度,而事实是有的中学生对上网入迷上瘾。无奈的事实却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无法逃避的。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高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高中学生上网的益处、上网存在的弊端、弊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弊端做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造成高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通过调查和了解,目前形成中小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经不住诱惑。目前,中小学生需学习的课程较多,作业较多,因而面临的压力也较大。如果不认真听讲,就很难适应紧张的环境。面对大量的作业,又感到压力巨大,因而畏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难、畏学情绪加大,同时造成心理压力加大。而网吧内的电子游戏正好为他们释放压抑的情感提供了“适合”的场所。中小学生好玩的天性,使他们很快在网吧内找到了乐趣,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就连上课时间也沉浸在刺激的场面中。因而放学不回家平常不想学习的现象就在情理之中,同时,为上网要钱的招数变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家长的管理不严。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学会学不会与老师有关。还有的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存上一笔钱,就算对得起孩子,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因而家长拼命挣钱,而对学生疏于管理。有的家长自己整日在麻将场、扑克场、酒场上转,哪管孩子的学业和业余生活。对孩子放任自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3、网吧老板的利益驱动。尽管目前针对网吧,政府有各种各样的规定,但网吧老板经济效益的驱使,对各种规定不屑一顾。如“不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上网”,可是,你随便到网吧去看看,上网的大都是十八岁以下的中小学生;“不准十二点以后再营业”,可通宵营业的网吧比比皆是。有的老板甚至鼓励中小学生从家中偷钱娱乐,有的老板看见学生上黄站也不闻不问。要知道,每多上网一分钟,老板就可多获得一分的利益。
4、社会的约束力不强。执法单位不能严格按国家的法令办事,对网吧管理不严。有时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只是罚点款完事。还有的只要网吧缴上管理费,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肆意经营了。
由此看来,要治理好这个问题,必须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高中学生上网的益处
网络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促进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网络使中学生不断接触大量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著名心理学家杨中芳教授认为:互联网除非法黄色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外,带给孩子正面的东西远远要比负面的多得多。并且,对当代中学生而言,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注定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禁止中学生上网,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那么中学生上网到底有什么益处呢?
一、拓宽视野因特网是一部信息极其丰富的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网络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学生通过因特网以最快的速度随意获得自己的需要的信息,可以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等等,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号称“虚拟世界”“虚拟天地”。首先,在虚拟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自由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面对面直接交流时可能产生的摩擦与伤害,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其次,现代家庭都是“四二一”结构(祖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四人,父母二人、孙辈一人),独生子女为多,生活经历不同,孩子与长辈往往存在着“代沟”,不易沟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网络则给了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因特网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15%的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也是我们上网值得骄傲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同时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高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产生高中学生上网弊端的根源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
二、互联网本身原因
三、家长和学校原因
四、社会原因
高中学生上网应该注意的事项
未来的世界是网络世界,中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十分必要。然而,网络又是个繁杂的“社会”,中小学生上网要防止不良倾向的侵害。
(一)防止上网综合症
(二)警惕“黄色”污染
(三)加强道德自律
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国家应正确对待高中生上网
一、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二、学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三、建立适合中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
四、国家和地方要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互联网及相关事业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