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11:04: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博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开卷有益
“二人台”这个称呼,在当代中国音乐学界已经是无人不知的了。“东有二人转,西有二人台”,都是泥土芬芳十分浓郁,民族风格十分鲜艳,透露着往昔底层老百姓心态情致的独特表演艺术品种。东边的,山东、河北百姓跑关东;西边的,山西百姓走西口,陕北百姓走北草地。在为生计拼搏的漫长岁月里,两边不约而同地创造了集歌舞、器乐、曲艺、戏曲与口头文学于一身的表演艺术品种。
可是,有谁能够把“二人台”置于历史与地理纵横交织的宏伟坐标中,确认它为三大文化板块地缘交融所形成的“西口路”经济文化生活的结晶,对它进行高视角的观照和细致入微的透视?有谁能够深入到当代二人台班社里,跟演员和演奏员们三番五次不辞辛劳重走西口路,亲身体验那表演小组和观赏群体在山沟僻壤间鱼水相依、互动相激的鲜活场景,那充溢生机的民俗文化氛围?有谁能够把乡间土屋墙上用红纸张贴的账单――把演出若干场的出资人姓名和款项尽行公示的红榜一幅幅拍摄下来,作为当代文化生态的活见证搜集保存起来,统计梳理出来,进行音乐社会学和音乐文化学的研究?除了杨红,我还没有发现第二人。
杨红专著《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近日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她200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的学位论文。这篇博士论文的方法论采纳法国文化人类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倡导的“参与客化法”(王铭铭译名participant objectivation)。这方法的特点在于:不仅强调研究者对于所研究文化事象的亲身参与,而且要求把“局外”与“局内”沟通融合,充分“对象化”,达到高度客观性的认知。可贵的是,杨红不仅从理论上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方法,而且身体力行,把这方法的精髓化作自己的科研实践,去采录,去询问,去统计,去梳理,去洞察。因此,她所广泛阅读的大量文献资料就从纸面上活跃起来了,成为“客观性认知”的历史支撑和地理铺垫,共同还文化事象以深度真实的本来面貌。
关于二人台在当代的生存际遇,有必要再度重视“路文化”这一概念。在近几百年间,二人台艺术是在“西口路”的经济文化独特生态中萌生、发展并成熟起来的,它的表演场景是“西口路”上一个个“点”的乡镇市集,给它注人经济与文化养分的是这些“点”上的底层老百姓。近几十年来,二人台的不少剧团开始登上大城市的国营剧场,不少人认为这就是标志着二人台艺术“登大雅之堂”的“辉煌”时期。杨红的田野调查展示了三类文化生态的对比:(1)国营编制的剧团剧场,(2)都市娱乐场所的火爆炒作,(3)民间班社在乡间的流动演出。我们能从对比中看出,保持着二人台固有生命力的,是第三类文化生态。那么,第三类文化生态何以能保持固有的生命力呢?是由于:它不脱离传统音乐文化的沃土,它满足广大农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它在密布于广大地域的许许多多“点”上吸纳又播洒民族文化资源。这三项文化优势,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路文化”。我们不妨大胆地断言,二人台在新世纪要保持自己的勃勃生机,必须牢牢握住那“路文化”的命根子。
“路文化”概念的建立,让我们能从“二人台”这一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的文化事象上升到概括化的文化定性,转而寻访各种“文化流”的生命力。
这篇博士论文能达到如此的学术高度,当然要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的导师们的精心指导。在香港有条件读到更多欧美学者的原文论著,从中受到启迪。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在这篇论文的背后,有着大量不为人知、不嫌卑贱的含辛茹苦,来保证文化底蕴的厚重。
这样的精神,正是当代的音乐人类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值得后学者诚恳效法。
走进钟扬在复旦的办公室,却没能看到预想中的各种奇珍异草和植物标本。
植物学家不养植物么?钟扬笑着解释道:“这是对植物学家的误解,我平时不养植物,那是因为在工作时我已经最大程度地与植物亲密接触了!”钟扬与植物亲密接触的地方正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内地干部一般是两三年时间,而钟扬入藏工作已经十多个年头。
钟扬算得上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初中刚刚毕业就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学了5年信息科学。“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了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在植物园待了15年,觉得还真找到了我喜欢的方向。但是我们当时的植物研究所只能在华中地区转悠,于是2000年我跑到了复旦,虽说只能当一名普通教授,但毕竟在高校搞研究,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那时候,钟扬原本已经当上研究所副所长,算是干到了“副局级”,但是到复旦大学,他只能当一名普通的教授。
在复旦大学干了没多久,钟扬被聘为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但是上海的生物多样性在全国排名最末,作为植物学家,拥有超过两千种特有植物的青藏高原深深吸引着钟扬。2001年,他自己联系上大学领导,表示愿意到藏大来进行高原生物信息学研究。就这样,钟扬放弃在复旦的副院长职务,开始在大学兼任教授,没有任何额外的待遇。
一段时间后,钟扬发现,在做科研,不能采取一般的学院式研究方法,仅靠夏季一个季节的工作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钟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开展长期性的、系统性的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研究。”
2003年,钟扬和大学琼次仁副教授合作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花红景天的居群分布、化学成分变化及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获得成功。那时,整个大学都沸腾了,这是这所大学历史上第一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扎西次仁是钟扬在复旦指导的一个藏族植物学博士生,在确定了“巨柏保护的遗传学研究”博士论文课题后,师徒俩用三年时间在藏东南地区沿雅鲁藏布江两岸调查巨柏的分布与生存状况,直至将现存的3万余棵巨柏登记在册,并对其野生种群――标记分析。钟扬说:“我时常教育自己的学生,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邯郸路的办公室里做出来的。”
如今,钟扬每年在大学工作至少150天。十多年来,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滚滚流淌的雅鲁藏布江边,到处都留下了钟扬忙碌的身影。不管多么危险,只要能对科研有帮助,他都会去。
十多年来,他带队盘点了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家底”,寻找生物进化的轨迹;他帮助大学培养出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出了自治区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他在开展青藏高原生物资源研究的过程中,帮助建立了大学自己的科研“地方队”。这支队伍如今不仅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在进化生物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形成了日本、欧美和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
钟扬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艰苦环境下生长起来的植物才有韧性,生长得慢却刚直道劲。
全书以此为线索,遴选出三位年龄相当、履历相近、乐风相映,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国际音乐舞台上各执牛耳、独具,但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独具特色的汉文化,尤其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作曲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跨时空、多维度的文化比较和深层的音乐创作思想研究。这三位作曲家分别是创造了“主要音技法”的德籍韩裔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1917―1995)、自称为“蓝领”的旅欧日裔作曲家武满彻(Toru Takemitsu,1930―1996)和“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Chou Wen-chung,1923―)。这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系列作曲理论编的首部作品已于2013年10月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宝玉是一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亚洲爱乐国际乐团驻团作曲。
从结构上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互动进行鸟瞰;分析比较三位作曲家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理念;对三位作曲家因各自不同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产生的不同的音响观念进行综合阐释。最后,作者就具体作品分析过程中,在其作品中所能反映出的文化气息与创作手段的内在联系作进一步的理论及理念的总结概述,进而得出结论及其展望。
笔者认为,该书的“创新”与“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新之处――
“311定理”在音乐分析当中的创造性运用
作者根据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绘画理论――点・线・面――而提出的“311定理”(其公式为:3+1=1)进行“三点一线一面”的分析。即:个人、祖国、西方(三点);音响观(一线);作品风格(一面)。此举不同于一些常见的音乐作品分析理论范式(如“结构――功能理论”、“接受美学”、申克分析法等),“311定理”是作曲家产生作品的客观存在和人文背景,它不是一种具体的音乐技术分析方法。于润洋先生曾提倡音乐理论研究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他说:“坚实的理论修养和渊博的历史知识是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两块基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对现实有一个真正清醒的认识和评价。”①而“311定理”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作曲家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实出发,勾勒出三位作曲家各自别具一格的肖像。然后,作者再具体到某一部作品,进行譬如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音响形态分析等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并重点论述了对作曲家“独门绝技”,比如对尹伊桑的“主要音”及“主要音响”的观察,还有对武满彻“音色音乐”与“点描配器”的整体观察。
独特的视角之一――
对文化与艺术关系的高度重视
1969年,英国著名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1928―1990)在其长文《人类经验中的音乐价值》中,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音乐评价思路。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必须在其所存在的语境(context)中考察:“音乐应该作为社会或个体的产品来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可谓挖到了作曲家的根,因为它把作品分析放到与作曲家本身不可割裂的文化大背景当中。作者对中日韩历史文化溯本探源,以期对当下音乐创作领域内颇为复杂的民族性与西方现代性的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以及对如何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反映本区域或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而通过研究东亚三位作曲家的人文背景和音乐历程以及独有的美学构架,从而梳理出具有现实意义与应用意义的理论手段。
当我们面对一棵大树的时候,通常只留意上面的枝叶,而很少看到树之“根”,以及它所在环境中的土壤、周遭的空气,所以就不可能理解这棵“树”(作曲家)为什么长出来的是这样的“枝叶”(作品),而不是别的样子。比如,为什么尹伊桑的作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那是因为他的作品一定是他从本民族文化中悟化的东西。该书认为我们在评价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时,不仅是要看其表象,还要追其本质,还要回头去追溯这个作曲家为什么是这样;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要回到他所身处的文化、他的生平、世界观,所有这些都可能决定“作品”这个结果。
另外,本书从实用性的角度去看待作曲技术,具有正本清源的价值,而不是按常规的做法,单纯地将其归纳成某一种技术公式。从技术本身来讲,理论家习惯把它归纳成一种公式,这样也许便于教学与传播,但试问这些大师中有多少是带着这样一种公式去创作的呢?也许他们只有一种开放的精神和躁动的心灵,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促使他找到一种表现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其他公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武满彻的技术分析就很难归纳,什么“十二音”、“音集集合”都不是,就像画家对于油彩的驾驭都是由形象思维决定的,而不是说遵从了某种模式;又比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曲》与北欧的冷空气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对艺术家的具体探讨一定要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剥离了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
独特的视角之二――
这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
与一些非作曲专业人士的“隔靴搔痒”的作品分析而言,本书不寻常之处在于它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显然这样更地道。要知道,日前在个别地方综合类院校作品分析领域里存在一种“一犬吠影,众犬吠声”的现象,其后果就是使作品分析脱离了音乐本质,成为一种“玄学”,甚至一部“科幻剧”。因为缺乏专业的工具,分析的层面只能停留在华丽辞藻的堆砌上,始终不能深入挖掘,读者自然看不出其中的门道。没有与之匹配的钥匙怎么打得开这把锁呢?作曲是一门学问,不懂技术如同没有钥匙,所以打不开“这把锁”。我们不能把毕加索的“胡来”不能等同于一个普通人的涂鸦。
音乐评价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认知能力、经验知识和评价标准的制约。②作曲家本身积累的丰富的听觉经验、良好的作曲技术,以及个人的音乐、非音乐知识为其在做音乐评价与分析的时候,提供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者在书中对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做出了精准的概括:玉树临风――踔厉乱画――好好做自己,精炼地点出了他们的“形神”所在。
关于“玉树临风”的尹伊桑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③、《浸染则会东方文化观念中的“主要音技法”――简评尹伊桑的创作》、《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④等十几篇,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以“主要音”作曲体系为研究对象。
与其他两位相比,国内对武满彻的研究相对活跃一些,相关论文四十篇左右,文章主要集中在对作曲家早、中、晚期音乐创作的研究⑤,还有一些对其生平和传统文化元素对其作品影响的研究⑥;对某一部具体作品的研究⑦,以及对武满彻和声技法的研究⑧,对电影配乐的研究⑨等方面。
作为20世纪美籍法人作曲大师埃德加德・瓦雷兹的挚友,在其逝世后成为他音乐财产的管理人和权威解释者,美籍华人周文中为中国青年作曲家提供在美国事业发展的空间,并为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⑩关于“好好做自己”的周文中的研究论文也有十几篇,对作曲家音乐风格和作品的剖析的论文主要有:《周文中:其人其乐》{11};《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12};《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13}等。而近年来把东亚三国作曲家放在一起研究的,只有青年韩裔学者刘贞银(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方向的博士){14}。
作曲家宝玉正是基于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分别选取了尹伊桑的《穆瓦克舞蹈幻想曲》、武满彻的《幻影》和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三部作品,进行了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和音响形态分析。这三部作品都是以西洋管弦乐为音响载体,虽然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乐队规模略有变化而且稍小一些,但三位作曲家都是以西洋管弦乐编制为主体来幻化东方之声。这是作者选取分析对象的共性。
独特的视角之三――
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独到见解
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20世纪初,西方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曾对亚洲的传统音乐发生强烈影响。东亚三国迅速接受了西方音乐,但西方元素和传统元素基本处于并置状态,作曲家孜孜不倦地寻求着民族文化身份。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和观念的传入使亚洲作曲家找到了新的资源,在探索本民族现代新音乐的征程中更进了一步。可见,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带来的是各国文化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诉求。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抵抗西方现代性才有自身民族性,一旦全盘接受现代性的话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性了,宝玉并不认同这个观念,而是通过对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研究与分析,并结合文史资料的阅读,从而找到与西方现代性相承因的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现代性与东亚古代文明融合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而提出并证实:现代文明是一个经起源、融合、发展,变异为相互关联的一个综合系统。并在结论中胆识、有主见地提出:
“问题的关键仍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胆识直面处于‘主场’的西方,而不是‘避实就虚’地绕过西方;有无自信通过西方音乐技术理论进入本民族传统进行国际化的文化梳理及艺术改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穿过西方现代性一步步回到自己的传统,而后再将经过整合后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音乐作品带向西方以至于世界音乐舞台。”
结 语
音乐分析的途径是多样的,该书既有对作品的形态分析,如对音高、节奏、曲式、配器技法的分析,也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无论何种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发现其隐含的价值。最后,笔者想借用标题“岁月的凝聚 时空的润融”来结束本文: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岁月沉淀之物的凝聚与表达,同时经过了时间、空间的润色、交融。读完此书,也许我们能更理解书中“所谓作曲家的音响观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形成的”这句话了,而作者提及的东亚裔作曲家对东西方文化采取的“解构”态度值得世人参考借鉴,令人不禁顿悟:原来我们怀揣的“东方艺术及艺术精神”是如此值得珍惜的瑰宝!
①于润洋《肖邦音乐的民族内容――纪念波兰杰出音乐家肖邦诞生一百七十周年》,《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
②柯杨《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论文。
③傅文《“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5月,硕士论文。
④罗新民《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2―43页。
⑤相关论文主要有[日]渡边未帆《1950年代的武满彻――从五声音阶到意识流》,周耘译?熏2007年第2期;许志斌《论武满彻中期创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年第1期,第81―87页等。
⑥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节奏及实践过程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0年第1期,第113―120页;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音响的“空间构型”及其“时间塑形”功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1年第2期,第83―95页;郭元、郭艺《“树的镜、草原的镜”映射下的日本当代音乐》,《音乐创作》2013年第3期,第146―148页等。
⑦相关论文主要有童昕《〈多利亚地坪线〉的音乐结构――兼论音色在现代音乐中的表现和结构力作用》, 第15―21页;马莉《试论长笛作品〈voice〉的现代演奏技法》,2008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杨一博《东西交融的梦――武满彻作品“吾听水梦”的创作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4月等。
⑧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II〉中的音集技法及音高组织特征》,《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第91―95页;王馨密《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5月;魏扬《武满彻〈诗篇幻想曲〉和声排列的三维构架》,《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第99―109页;陈默默《谈武满彻作品〈雨树素描〉的和声技法及和声语言特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23―125页等。
⑨刘嫣《武满彻电影配乐的理论研究――以电影〈怪谈〉和〈乱〉为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等。
{10}孙铿亮《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音乐美学》第59―62页。同类论文还有陈钢的《早春二月柳色新――记周文中教授与美中文化交流》。
{11}尼古拉・斯洛尼姆斯基《周文中:其人其乐》,朱建翻译,《艺苑》音乐版1996年第2期,第54页―59页。
{12}侯太勇《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乐府新声》2012年第1期,第84―89页。
{13}邹昊《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音乐创作》2013年第2期,第109―111页。
“没办法,竞争太激烈了。”
“交大的男生总是对自己的女朋友,很体贴。”
“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讲到这句,台下观众捧腹大笑。这个能容纳1800人的大礼堂,早就座无虚席,过道上还有席地而坐的人。谁曾想台上这位风趣幽默的大个子,竟是“学霸级”的材料学博士。
“我觉得相声和科学研究是相通的,希望将科研的方法应用到相声创作中,用逻辑学的搞笑方式颠覆人们对传统相声的看法。”博士毕业后,李宏烨放弃从事科研工作,打造原创“烧脑”相声,一步步接近心中的偶像――金庸。
怎么就成了科研“叛逃”分子?
“你这篇论文能产生什么应用价值?”
李宏烨皱着眉头,空气似乎凝滞。读博期间,他有一项科研成果,得到国外专家认可。他满怀信心,准备将此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在预答辩会的提问环节,论文评审委员会成员却抛出这个很尴尬的问题。他和国外同行有过接触。通常情况下,国外每一项技术创新,要付出多年努力才能逐渐完善,不是一个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就能全盘涵盖的。他愣了好一会儿说:“我相信这项研究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个回答,显然无法让台下教授们满意,他不得不面临论文修改后才能通过答辩的窘境。
科研场中的失意,不能掩盖他在相声创作、表演中的“得意”。他是交大相声社的“元老级”会员,将这个社团引领到“十佳社团”的高度。作为这个社团的“主心骨”,演出场场爆满。写相声段子,正好能施展李宏烨的创作抱负。这不就是自己憧憬的生活吗?毕业季来临,他做出惊人的决定,放弃科研机构的工作机会,“叛逃”去做专业相声创作。
“师兄,以后我们跟着你干!”既然身边的小伙伴们如此信任,还有什么理由退却?2015年5月,他将2013年成立的俱乐部产业化,注册商标,开发公司网站、微博、APP。
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公司,李宏烨最缺的就是钱。有家风司承诺第一次投70万,如果发展符合预期,后期再投入数百万。最终传真过来的合同,却让他放弃这块“馅饼”。一旦在甲方一栏签字,手脚会被束缚,只能随对方意愿发展。他决定在创业初期,暂不考虑赚钱。每个人暂时不领工资,从他本人做起。宣布这项决定时,李宏烨有些心虚:这些学霸会接受吗?没想到,众人异口同声地赞同。还有一位相声社老成员,辞去年收入20万的工作,专程从上海市区赶来闵行帮忙,让他着实感动。
做就做“烧脑”的高端幽默
李宏烨的视线,无意间落到他写的几本书,那是多年经验的结晶。刚开始创作相声那会儿,思维还不成系统。他觉得有必要研究搞笑理论,才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优秀作品。
李宏烨反复播放过去的作品:什么东西会引人发笑?笑点持续多久?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字。为了验证有效性,他将这些推论运用到创作中。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终于总结出前人不断实践,却一直忽略的幽默理论。2009年,李宏烨和妻子郑钰出版了第一本书《校园相声学》,2012年又推出升级版――《相声的有限元》。
李宏烨将搞笑分为形象搞笑和逻辑搞笑。形象搞笑指形象上表现出来的滑稽,如演员做个鬼脸、反串、扮个丑角。而逻辑搞笑包括强词夺理、虚张声势、欲擒故纵、逻辑错误等多种。比如“虚张声势”,他举了一个事例:“我这件衣服,只有学化学的才知道,它的原料是――布”。谁都知道衣服的原料是布,根本不需要有化学背景。但这明显的一句废话,却能产生“天然呆”的幽默效果。
在所有逻辑搞笑中,逻辑错误最难掌握。李宏烨举了一些事例:两个男生在争论是否懂女生。A说:“什么样的女生我没见过?”B说:“反正喜欢你的女生我没见过。”A说:“喜欢你的女生我也没见过。”B说:“看吧,有你没见过的女生。”本来B说这句话,和A的话毫不相干,但A在气头上的反驳,却无意间犯了逻辑错误。读了李宏烨的书,有了理论支撑,新人可以快速上手。
常常十几个小时高强度的创作,让李宏烨的身体不堪重负。有人好心劝他,没必要那么累。反正有现成的段子,拿来加工一下不就得了?李宏烨却把对方好好说了一通。原创是他的灵魂,无论再怎么艰难,这条路依旧要走下去。
演出邀约又来了。这台演出叫“绿光”,李宏烨决定聚焦家庭教育上。大幕徐徐拉开,即刻开启一场头脑风暴。他虚构几户人家,每家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强迫式教育让孩子迷失自我,而宽松式教育却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成就一位85后的青年科学家。曲折离奇的剧情,不时穿插“逻辑错误”。让观众们听得全神贯注,因为一走神,就跟不上他的节奏。谢幕时,观众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持续了几分钟。
让相声走进大学课堂
李宏烨说,纵观相声130多年历史,大约有1300多段相声记录在案,其中近一半是交大相声社的原创作品。取得如此成就,和李宏烨坚持原创的理念分不开。他的表演风格,还得到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老师的称赞。有了前辈的支持,他创作的热情更高了。
李宏烨心中还有更宏大的目标。从小,金庸是他心中的偶像。除了刀光剑影,金庸吸引他的是对原创的执着。写完每个作品,自己当作旁观者仔细阅读,找出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正是这种“自虐式”的精益求精,让他不断接近完美,趋近金大师的境界。
李宏烨希望通过相声,潜移默化地让观众接受藏在其中的观点。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使用平实的语言。太过文艺范,只会在相声演员和观众间设置藩篱。平时,李宏烨涉猎广泛,不刻意拒绝什么,像块海绵一样,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只有博学,才能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李宏烨不仅对自己要求甚高,还对团队成员近似严苛。有一次,一位大三男生表演不到位,被骂哭了四次。一个大男生在大庭广众面前飙泪,可见他说话分量很重。果然这位男生在正式表演中改进不少,演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只是很多人没有一颗大心脏,相声社团和俱乐部一直保持着高淘汰率,通常十几个人只能留下一个。李宏烨对这些看得很淡。要留,就留最精华的人。只要身边没有猪一样的队友,向金庸看齐的梦想就不会只是痴人说梦。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孤岛效应检测
1.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世界上的化石能源越来越少,甚至走向枯竭,而且化石能源应用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多的污染,这些问题都一直困扰着人们。作为能源主体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不可再生能源,这就表明了终有一天这些能源会用光用尽的。这种状况更加剧了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机感。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人们已经找到了多种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能等,其中太阳能以其清洁、限制性小、可再生等优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关注。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主要有光热利用、光伏发电利用和光化学转换三种形式,但光热和光化学转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以电能为最终输出形式的,在通用性和可存储性上的优势比较明显。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并网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孤岛效应。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定义中,孤岛效应是指当电网的部分线路因故障或维修而停电时,停电线路所连的并网发电装置没能及时的检测到电网停电而继续向周围负载供电,这种情况下并网发电装置同周围负载构成一个自给供电的孤岛。孤岛效应会对电网负载、用户及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所以我们要及时判断孤岛效应,减小孤岛效应的危害。
2.孤岛效应检测方法
在研究孤岛效应检测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被动式孤岛效应检测法,一种是主动式孤岛效应检测法。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通过监控公共点电压等参数变化来识别孤岛效应的,实现方式简单,成本较低,但检测盲区较大。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对系统施加一定扰动,使孤岛状态能通过参数变化反应出来而得到辨识,大大减小了孤岛检测的盲区,但实现方式复杂,容易对电网电能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1被动式孤岛效应检测
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可以分为过/欠电压检测法,过/欠频率检测法,电压相位突变法,电压谐波检测法,下面就对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过/欠电压检测法和过/欠频率检测法是检测公共耦合点处的电压,如果其电压幅值或频率超出了正常工作范围,就立刻停止发电系统的工作。当分布式发电系统与电网处于运行状态时,负载消耗的功率是电网输出功率与分布式发电系统输出的功率之和,公共耦合点的电压由电网决定。当电网断开时,如果分布式系统的有功功率和负载的有功功率不匹配,公共耦合点的电压就会发生变化,当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时,孤岛效应就会被检测出来。但是,当分布式系统的有功功率和负载的有功功率匹配时,电压的幅值和频率都不会又太大的波动,这时孤岛效应就没有办法检测出来了。
电压相位突变法是通过检测逆变器输出电流和分布式系统输出电压之间的相位差来检测孤岛效应的。通过并网发电系统和电网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知道,光伏发电系统可以通过调节逆变器使输出电压与电网一致,但当孤岛效应发生时,电网与负载断开,由于负载阻抗角的作用,会使分布式系统的相位发生突变,超过正常范围的时候,孤岛效应就可以被检测出来。但是,相位差不会导致错误动作的阈值很难确定,因为某些负载(尤其是电动机)启动时,经常引起瞬时相位突变,如果阈值选择过低,就会引起误动作,如果阈值选择过高,当负载的阻抗角较小时,检测就会失败。
电压谐波检测法是通过检测公共点处电压的总谐波失真程度来检测孤岛效应的。当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逆变器产生的谐波电流流入的是一个低阻抗电网,这些小的谐波电流与低值的电网阻抗在耦合处的电压响应仅含有非常小的谐波。然而,当系统处于孤岛运行状态时,由于负载中存在非线性负载,这些非线性负荷的电压响应在电流谐波的激励下将会出现高度失真,通常为三次谐波,当谐波超过正常范围时,孤岛效应就被检测出来了。但是,同上种方法一样,这种方法的阈值也很难确定,错误的阈值选择会使孤岛效应的检测不够准确。
2.2主动式孤岛效应检测
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主动移频检测方法,主动移相检测方法,电压正反馈式孤岛效应检测方法。
主动移频检测法是通过不断在输出端加一个频率扰动,这个扰动不能太大,否则会引起电能质量的下降,当大电网没有断电时,这个小的扰动会由大电网纠正过来,对负载的供应的电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一旦电网断电,频率扰动就会迅速积累,能够很快的超过阈值,孤岛效应就能被检测出来。对于纯阻性和感性负载,主动移频检测法是没有检测盲区的,但是对于容性负载,电压将与电流同频但滞后于电流一定相位角,对频率施加的扰动会被负载相位角抵消了一部分。如果两者正好相抵,则相邻周期间电压过零时间间隔不发生变化,频率不会偏移,孤岛检测失败。
主动移相式孤岛检测方法是一种高效的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对输出电能相位施加一个小扰动,在与大电网没有断电时,电网能强制的将这个扰动纠正过来,使耦合点的电压不受扰动的影响,但是一旦与电网脱离,相位扰动就会迅速叠加,直至超过阈值范围,孤岛效应就被检测出来了。该类方法与移频法一样有实现简单、孤岛识别率高等优点,也有类似的弱点,即随着负载品质因数增加,孤岛检测的能力降低。
电压正反馈式孤岛检测技术的工作机理是动态地修改电流给定的幅值,一旦发现公共点电压偏离阈值,就对电流给定的幅值作同向修改,使电压的改变在原方向上进一步增强,直到超出正常范围而判断孤岛。电压正反馈式检测法通过检测电流的波动给定一个反馈系数,反馈系数的大小与负载阻抗的大小相关,与阻抗的性质无关,但是这种检测方法却只适用于小功率负载(及小容量逆变器),不能适用于大功率负载(及大功率逆变器)。
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通过被动地检测电压、电流等电量的异常变化来检测孤岛,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孤岛检测方式,但有一定的检测盲区;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通过人为添加扰动并监测电压、频率等电量的变化来检测孤岛,检测更准确有效,但容易“污染”电网。
2.3展望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和永不衰竭的新能源,随着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太阳能必将成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孤岛效应检测技术的进步,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必将有更为广泛的应用。 [科]
【参考文献】
[1]刘芙蓉.并网型户用光伏系统的孤岛检测技术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
[2]李盛伟.微型电网故障分析及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
[3]赵为.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
[4]胡希文.分布式发电孤岛效应研究.中国矿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关键词】应收账款 因子分析法 分析框架
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将影响企业销售收入和盈利能力的实现以及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企业应当加强对应收账款质量的监控,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建立企业应收账款质量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体系,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用管理与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从应收账款的规模及发展趋势、流动速度、坏账损失可能性等方面考虑,选择以下10个指标来构建应收账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坏账准备率=坏账准备金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所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占应收账款余额(未扣除坏账准备,下同)的比率,从一定程度上衡量了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大小。比率越高,说明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应收账款质量越差;反之,则应收账款质量越好。
2.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反映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周转率越大,说明流动速度越快,应收账款质量越好;反之,则质量越差。
3.其他不重大应收账款比率=其他不重大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企业的应收账款按照信用风险的大小可以分为: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单项金额不重大但组合信用风险较大的应收账款以及其他不重大应收账款。该指标从应收帐款的集中程度出发,结合客户的资信状况,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信用风险的大小。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越分散,信用风险越小,质量越好;反之,则质量越差。
4.呆账率=呆账期末净额÷应收账款期末净额。呆账指资产负债表日应收账款账龄在三年以上而未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部分。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非常小,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但是在我国,很多企业并未这样做。呆账在应收账款净额(扣除坏账准备,下同)中所占的比率越高,企业的应收账款质量越差;反之,则质量越好。
5.一年内应收账款比率=一年内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通常回收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有必要了解一年内应收账款占总应收账款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说明应收账款的质量越好;反之,则质量越差。
6.前五名应收账款比率=前五名债务人所欠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反映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大小。如果前五名应收账款所占比率较高,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集中度高,相应地风险也将受少数客户影响较大。因此,该指标值越大,应收账款信用风险越大,质量越差;反之,则应收账款质量越好。
7.一年内应收账款增长与总应收账款增长比=一年内应收账款增长率÷总应收账款增长率,反映一年内应收账款在总应收账款中所占比率的发展趋势,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如果指标值大于1,说明一年内应收账款增长比总应收账款增长速度快,在总应收账款中所占比率在增大,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在减小,质量在变好;反之,则说明应收账款质量在变差。
8.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率=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流动资产期末余额,反映应收账款的规模,从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应收账款流动快慢以及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当应收账款流动速度较快时,资金利用效率较高,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规模较小;相反,如果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占款较多,则很有可能是由于其流动速度太慢以及资金利用效率太低所导致的。因此,该指标值越大,应收账款质量越差。
9.应收账款增长与流动资产增长比=应收账款增长率÷流动资产增长率,反映应收账款规模的发展趋势。如果指标值大于1,说明应收账款增长速度快,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率在增大,企业发生资金困难的可能性在增大;反之,则企业发生资金困难的可能性在减小。因此,该指标越大,应收账款质量越差。
10.应收账款增长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比=应收账款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该指标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应收账款规模的变化。如果该指标值大于1,说明应收账款增长速度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主营业务收入中应收账款的比率在增大,同时收入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反之,则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减小。因此,该指标值越大,应收账款质量越差。
以上一年内应收账款增长率=(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其余增长率的计算可依此类推。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按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的分类标准,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 43)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搜集了这些公司2011年应收账款的相关数据,剔除掉存在部分缺省值的样本后,一共剩余36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
(三)指标的一致化处理
上述10个指标中有6个(坏账准备率、呆账率、前五名应收账款比率、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增长与流动资产增长比、应收账款增长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比)与应收账款质量呈反向相关,即为逆向指标。因子分析法要求所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因此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一致化处理,将这6个指标转变为正向指标。
本文采用的一致化处理方法如下:坏账准备率(ZA1=1-A1);呆账率(ZA4=1-A4);前五名应收账款比率(ZA6=1-A6);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率(ZA8=1/A8);应收账款增长与流动资产增长比(ZA9=1/A9);应收账款增长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比(ZA10=1/A10)。
二、实证结果
本文先采用EXCEL2003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分析,计算出各个指标值(限于篇幅有关实证结果的数据图表均略,编者注),并对逆向指标进行一致化处理,然后将其导入SPSS 16.0中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方差极大法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回归分析法计算因子得分。由此获得因子得分函数,然后将各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代入函数中,计算每个样本在四个公因子上的得分,最后以公因子旋转后的总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名。
有关因子分析比较重要的几项结果:KMO和Bartlett’s检验,用于检验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中KMO检验值为0.574,处于0.5-0.6之间,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但并不是非常适合;Bartlett’s检验的伴随概率远小于0.05,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综合两个检验的结果,本文认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有关各个因子的总方差贡献率,可以看到前四个因子累计的总方差贡献率达到83.375%,表明这四个因子可以解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第四个因子旋转前的特征值为0.906,旋转后的特征值为1.452,大于1。
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因子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指标的信息:坏账准备率(0.968)、一年内应收账款比率(0.960)、一年内应收账款增长与总应收账款增长比(0.829)、呆账率(0.675)。上述四个指标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大小,因此第一个公因子可以称为坏账可能性因子。第二个公因子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指标的信息: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率(0.964)和应收账款周转率(0.933)。这两个指标是衡量应收账款的规模及流动速度,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衡量应收账款流动快慢,因此第二个公因子可以称为流动性因子。第三个公因子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指标的信息:应收账款增长与流动资产增长比(0.909)和应收账款增长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比(0.753)。这两个指标均用来衡量应收账款规模的发展趋势,因此第三个公因子可以称为规模趋势性因子。第四个公因子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指标的信息:其他不重大应收账款比率(0.733)和前五名应收账款比率(0.709)。这两个指标均从应收账款的集中程度来衡量其信用风险大小,因此第四个公因子可以称为信用风险性因子。
根据四个公因子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
F1=0.313A1-0.045A2+0.138A3+0.312A4-0.034A5+0.132A6-0.084A7-0.053A8-0.258A9-0.152A10
F2=-0.071A1+0.488A2+0.165A3-0.074A4+0.105A5-0.059A6-0.008A7+0.563A8+0.027A9+0.096A10
F3=-0.087A1+0.008A2-0.037A3-0.069A4+0.196A5+0.447A6-0.148A7+0.058A8-0.006A9+0.629A10
F4=-0.08A1+0.01A2+0.389A3-0.099A4+0.557A5-0.177A6+0.51A7+0.194A8+0.074A9+0.161A10
以四个公因子旋转后的总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出以下综合评价指标为,FAC=0.336 89×F1+0.195 92×F2+0.155 69×F3+0.145 25×F4 。
计算综合得分时,先将各变量的值进行标准化后,代入上述因子得分函数,便可求出每个样本在四个公因子上的得分,然后再将分数代入综合评价指标函数,即可得出综合得分。
本文采用上述计算方法得出36家公司中前三名的综合得分和排名为: 新安股份(综合得分0.754 9);金路集团(综合得分0.709 5);华鲁恒升(综合得分0.555 4)。
三、分析
本文建立了由10个指标构成的应收账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综合质量情况,选取的10个指标大致反映了四个方面的信息,因此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坏账可能性因子:包括坏账准备率、一年内应收账款比率、一年内应收账款增长与总应收账款增长比、呆账率。这四个指标反映了现存应收账款的结构,如: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所占比率、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所占比率、呆账所占比率等,从多个角度衡量了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
2.流动性因子:包括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前者是静态指标,反映现存应收账款的规模;后者是动态指标,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两个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应收账款流动速度快时,意味着其转变为现金的速度较快,应收账款的规模应该相对较小。如果应收账款规模过大,有可能是因为其流动速度较慢而导致大部分资金滞留在应收账款上。因此,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反映了应收账款的流动性。
3.规模趋势性因子:包括应收账款增长与流动资产增长比和应收账款增长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比。这两个指标在现存应收账款的基础上,考察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应收账款质量状况。
4.信用风险性因子:包括其他不重大应收账款比率和前五名应收账款比率。这两个指标从应收账款的集中程度出发,结合客户的资信状况来考察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大小。
本研究的最终结果是36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质量的综合得分和排名。从排名情况来看,股票被ST(证券交易所对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的7家上市公司中,除了ST合臣的应收账款质量排名比较靠前(第6位)外,其余6家公司基本都排在倒数几位,尤其是股票被*ST(退市风险警示,一般针对股票被ST后财务状况持续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的公司,几乎排在最后几位。这个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虽然应收账款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综合质量与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尤其是实际盈利能力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因此,企业要想将账面的收入变为实际实现的收入,加强自身的实际盈利能力,必须充分重视并花大力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四、结语
本文在建立应收账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36家上市公司2011年的应收账款综合质量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其综合排名。从排名的结果来看,应收账款的综合质量与企业的整体业绩,尤其是实际盈利能力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在本文的基础上去做更加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此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涉及到信用管理、应收账款融资、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广泛内容,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述及。如果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定性分析,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将会使得整个研究更加综合和全面。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丁金彦,徐文学.应收账款质量评价及管理[J].北京:商场现代化,2007(3):98-99.
[2] 王竹泉,路万忠.应收账款分析评价的方法及指标体系[J].北京:经济管理,2000(4):31-32.
[3] 蔡香梅.企业应收账款质量评价的因子分析法[J].武汉:财会月刊,2011(33):49-52.
[4] 荀爱英.我国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质量现状[J].北京:会计师,2007(6):36-42.
[5] 赖泳杏,冯绍金,王虹.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质量的评价及优化[J].北京:商场现代化,2010(23):150-151.
[6] 丁金彦.我国上市公司两项资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硕士论文,2006.
[7] 任晓敏.企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J].武汉:财政监督,2007(3):20-21.
[8] 于言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6-03-01.
目的测定贵州省4个药材基地的5种中药材重金属的含量,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结果样品中重金属的检出率较高,5种药材中Pb,Hg,As没有超标,Cd的超标率严重,其次是Cu的超标率也较严重。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优点,为不同产地不同种类的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提供了方法。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药材基地的重金属污染。
【关键词】 中药材 重金属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Abstract: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the heavy metals in 5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4 raw material bases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more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Methods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graphic method was adopted. Results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Pb,Hg,As were under the prescriptive standard. The exceeding rate of Cd was the most serious,next was Cu.ConclusionThis method is simple,rapid,accurate and sensitive.Therefore we must adopt the powerful measures to prevent raw material base form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Key words: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Heavy metal;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graphic; Atomic Fluorescence
本文以贵州省4个药材基地(余庆龙溪镇、荔波驾鸥乡、雷山西江、惠水摆榜)为研究对象,选取艾纳香、鱼腥草叶、羊藿茎叶、吴茱萸、决明子5种基地所产中药材,对其所含Pb,Cd,Hg,As,Cu等重金属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对药材的药用安全性进行评价。
1 材料
1.1 茎叶类药材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艾纳香,为菊科植物艾Blumea balsamifera(Linn.)DC.的干燥叶。羊藿,为小檗科植物巫山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T.S.Ying的干燥地上部分。
1.2 花果类药材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小决明Cassia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2 方法与结果
2.1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2.1.1 药材采样每种药材采集重量不少于0.5kg。共采集药材20个,采回的药材样品用自来水洗净泥土,再用去离子水漂洗3次。晾干后置于烘箱中以45℃烘至恒重。将烘干样用高速粉碎机进行粉碎,装入密封塑料袋待测。
2.1.2 样品重金属的分析方法见表1。
2.1.3 质量控制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在每批测定样品中插入两个标样[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小麦粉标样(GBW08513)],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平行性。药材样品20个,各分3批处理,每批加两个标样,两个空白, 两个管理样, 两个回收率,10%的平行。标准测定值见表2,标准值与测定值之间的变异系数范围在0.94~12.5,且同批的两个标样的测定值间的变异系数小于10%,表明其平行性较好,能满足测定要求。回收率测定值范围见表3。
2.2 中药材药用安全性的评价
2.2.1 评价方法[1](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重庆市农田土壤—粮食作物重金属关联特征与污染评价》何峰)
超标率: Ci(%)=niNi×100%
Czi=1N∑Ni=1Ci
式中:Ci -某类污染物在某种药材中的超标率;
Czi -各种药材平均超标率;
ni -某种药材的某类污染物超标样品数;
Ni-某种药材采集的样品数;
N-污染物种类数。
2.2.2 评价标准采用国家在2001年颁布的《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重金属限值评价药材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标准见表4。
转贴于
2.2.3 评价结果见表5~6及图1~2。
图1 茎叶类药材重金属超标率图(略)
图2 花果类药材重金属超标率图(略)
3 讨论
本方法简单易行,测定结果真实可靠,能反映客观实际,可以作为中药材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如果能与药材基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相结合,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则对药材的质量控制将更为合理。
本实验结果显示,Cd的超标率最严重,茎叶类药材Cd的超标率最高达84%,超标药材为鱼腥草叶、羊藿叶和艾纳香;其次是Cu的超标率也较严重,茎叶类药材Cu的超标率高为76%, 超标药材为鱼腥草叶和艾纳香;花果类药材Cu的超标率为60%,超标药材为吴茱萸和决明子。5种药材中Pb,Hg,As没有超标。
建议:加强对药材基地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禁止工业废水以及含有害物质的固体废弃物农用;大力推广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的同时,加强药材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工作,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对于已污染土壤,应采取相应的工程、生物、化学和农业措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合理安排药材生产的布局,在远离污染源的地区开发新药材基地以保证药材质量;药材的种植结构上,在污染较重的区域应多考虑种植些富集重金属较低的药材,以降低重金属进入人体的可能性。
表1 重金属的分析方法(略)
表2 药材质控样测定值(略)
表3 药材加标回收率测定值(略)
表4 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略)
表5 茎叶类药材重金属含量评价结果(略)
表6 花果类药材重金属含量评价结果(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增值评价;中学;教学质量;成绩
一、引言
如何对中学教学质量进行很好的评价一直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浙江、江西、辽宁等地一些学校已尝试运用增值评价思想方法改进教育评价[1-2],部分学者也进行了个别实证研究[3-4]。
所谓“增值”是指一定时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成长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值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绝对发展,即通过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成绩与过去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的一种评价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1]。
有专家认为:增值评价,提供了发展性评价的视角,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2]。
目前,应用于增值性评价的主要统计模型有:概要统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水平分析模型。鉴于程序的复杂性和数据来源受限等因素,本文利用文献[1]中的“增值”评价数学模型对本校高三理科班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二、增值评价数学模型[1]
设一所学校某年级共有k个班级,进校一段时间后参加某一级考试的人数为N。按照某次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将这N个学生进行排序,其中,考分相同的人数分别用P1,P2,…,Pn表示,则P1+P2+…+Pr=N.
再将这些学生的中考成绩(入学成绩)按照同样的要求进行排序,其中,考分相同的人数分别用Q1,Q2…,QS表示,则Q1+Q2+…+QS=N.
将其中某次考试和中考分数最高的学生的权数确定为,分数最低的学生确定为1.则其余学生按某次考试成绩确定的权数依次是,,…,,
其余学生按中考成绩确定的权数依次是,,…,.
如果第j个班参加某次考试的学生人数为Nj,其中某次考试分数相同的人数由高到低分别为P1j,P2j,…,Prj.中考分数相同的人数分别为Q1j,Q2j,…,Qsj.则P1j+P2j+…Prj=Nj,Q1j+Q2j+…Qrj=Nj.
那么各个班全体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程度Rj可用下列公式计算:Rj=×100% (j=1,2,…,k).
三、在中学教学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数据来源于本校高三年级理科班9月月考成绩和学期末一模成绩。按照上述“增值”评价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软件编程,计算各班、各科、各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的程度,从一个侧面对高三理科班教学质量进行分析。
(一)评价各班成绩提高程度
以高三9月月考成绩作为参照,分析学期末一模成绩理科各班成绩的提高程度。该校高三理科有3个班,按其生源质量高低依次分为A班,B班和C班,人数分别为32,28和18。以各班学生成绩的总分为研究对象,按照上述增值评价法,可计算出各班成绩增值:RA=0.9907,RB=1.0243,RC=1.1399.
进一步可将上述模型中计算第班成绩提高程度的公式推广到计算第班每个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程度,即该生一模成绩对应的权数除以9月月考成绩对应的权数。通过计算可得该校理科3个班每个学生总分提高的程度,见表1.
根据表1各班所有学生成绩提高的程度,可以描绘成柱状图,如图1所示。
从RA,RB和RC可知,A班,B班,C班学生成绩提高的程度呈递增趋势,这恰恰与其生源质量的高低相反。从图1和表1不难看出A班学生的成绩最稳定,退步最大的是27号学生,程度为0.6130,进步最大的是28号学生,程度为1.3036;B班成绩有一定波动,退步最大的是19号学生,程度为0.4461,进步最大的是28号学生,程度为1.9356;C班学生成绩波动最大,进步最大的是10号学生,程度达3.0417,其进步幅度明显大于B班和A班,退步最大的是7号学生,程度为0.2535。
为方便比较,各班学生序号是按照9月月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列。从图1可知,A班前9名的学生成绩很稳定,B班前9名的学生成绩有一定波动,C班前9名的成绩波动很大。从侧面反映出,学习好的学生成绩相对很稳定,学习中等或偏下的学生成绩不稳定,波动较大。
(二)评价各学科成绩提高程度
利用上述增值评价数学模型,还可计算各学科增值情况。简单起见,以A班为例,可计算出A班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成绩的增值依次为0.9910、1.0073、1.0467、0.9505、0.9762和1.0361。此外,通过计算A班每个学生英语成绩的增值,可绘制出A班英语成绩增值图,见图2。
从图2易知,10号学生英语成绩下降幅度最大,30号学生提升程度最大。当然,按此增值进行排序可快速分析学生英语成绩进步情况。同理,也可计算出A班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增值,分析类似。为节省篇幅,仅给出A班7名学生各科成绩增值数据,见表2.
(三)评价某学生各科成绩提高程度
表2不仅能反映各学科每个学生的增值,还可反映每个学生各学科成绩的增值。将每个学生各科增值绘制成图,更有利于了解每个学生各科学习情况。下面给出A班2号学生各科成绩的增值图,如图3所示。容易看出,2号学生语文成绩提高程度最大,物理次之,数学退步最大,英语次之,化学和生物变化不大。
四、小结
本文采用的“增值”评价法简单有效,可计算出各班、各科及各学生成绩的增值,其柱状图非常直观,有利于教学质量分析。虽然该方法未考虑到平均分和标准差,具有一定的缺陷,但此方法作为中学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指标非常可取。
参考文献:
[1]田树林,吴万辉,田雄飞.中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30):496-497.
[2]方鸿琴.增值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促进教育公平[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15).
国内外对话语标记的关注已经有六十年,认识上也从先前的“可有可无的语言成分”转变为“语言建构的重要手段”再到“主观虚化的结果”。同时,研究也呈现出跨领域、跨学科的势头。本文对整个话语标记研究历史进行了分期梳理,重点分析了当代话语标记研究的热点,总结了其研究视角,并对进一步待研究的领域进行了展望。
二、话语标记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回顾
根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国外话语标记研究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期(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
1953年,Randolph Quirk在他的“随意的交谈——日常口语的一些特征”讲座中,首次提到口语中常出现的一种成分,如“you know”“you see”“Well”等,并称之为“修饰语”,认为对此成分进行研究应该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同时期,Fries在其著作The Structure of English中对频繁出现在“回答部分”起始部位的成分如“oh”“now”“why”没有按传统方法划分为“感叹词”,而是基于频率分布分析法编成更加详细的语法。但这些看法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接下来的二十年也鲜有人研究。
第二阶段: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学者把目光再次转向了日常口语,特别是那些直接蕴含话语间关系的语言要素,并意识到就是这些成分体现着人类语言和机器语言的重要差异,使人类自身的言谈保持自然并合乎语法。具有语用学奠基之作之称的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需要研究“用来标记某一话语与前面话语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的成分这一课题(Levinson,1983:87)。话语标记作为人们交际过程中的语用手段,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成分,而是非常重要的语言建构机制。Polanyi & Scha(1983)则把该成分命名为话语标记机制。
第三阶段: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认识到话语标记的重要性之后,许多学者都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其进行探讨。Quirk等人(1985)从语义角度看待话语标记,认为它们是语义连接词;Schiffrin(1987)创立了局部连贯说,认为话语标记是话语的语境坐标;Erman(1987)在考察大量对话的基础上对此类表达法进行了系统描写;Blakemore(1987,1992)运用关联理论予以研究,认为话语标记可以起到明示话语和(认知)语境的关系的作用;Fraser(1990,1996,1999)认为话语标记是当前基本信息和先前话语之间的序列关系,每一个话语标记都有一个最小的语用核心意义;Redeker(1990,1991)对话语标记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认为Schiffrin的谈话五层面并不能对语篇连贯起到平等的作用;Knott & Dale(1994)则采用修辞结构理论对提示短语进行了收集和分类,等等。
从1986年国际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专刊登载话语标记系列研究文章到1998年该刊再次出专刊,话语标记研究逐渐兴盛起来。
第四阶段:扩张期(21世纪初~)
进入21世纪,话语标记研究采用的角度和方法也越来越丰富。Fox Tree(2001)和Clark & Fox Tree(2002)的两篇文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进行了研究;Simone Müller(2005)探讨了话语标记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和语料库驱动的话语标记研究,并对“so”“well”“you know”“like”进行了定量分析;Kerstin Fischer(2006)通过问询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并请他们对一些关键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如:话语标记的定义、功能和模型框架等等;英国Middlesex大学的Mariam Urgelles-Col博士(2010)的专著讨论了话语标记的句法和语义,认为句法方面是在头驱动短语结构语法框架下进行的;篇章方面采用了分段语篇表征理论(Segmente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作者认为话语标记是在语篇层面运作的,需要有完整的理论才能进行分析研究。
话语标记研究也扩展到其他语言。Noriko O.Onodera(2004)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日语中的连词“でも”和“だけど”、感叹词“ね”和“な”进行了研究;Schiffrin认为作者创建了理论语言学和传统历时语言学未来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Montserrat González(2004)探讨了即时口头独白的叙事框架,分析了话语标记在叙事结构中的作用,研究了英语“well”“so”“then”“I mean”“you know”“anyway”和加泰罗尼亚语“B锓Clar”“Doncs”“Aleshores”的语用功能,最后依托叙事结构进行对比。Catherine E.Travis(2005)从多义性出发,提出了话语标记使用上的社会变体,并通过建立语料库再次讨论了什么是话语标记。该著作分析了话语标记的韵律独立性、句法独立性、语义独立性,指明了它的三大功能:构建主要发话人话轮的功能、语境功能和互动功能。作者构建了自然语义元话语方法,对西班牙语中的“bueno”“O sea”“Entonces”和“Pues”进行了分析;Mirjana Miškovi-Lukovi & Mirjana N.Dedai(2010)运用关联理论和论证与拓扑斯理论(Theory of Argumentation and Topoi)对斯拉夫语族南部语支中的话语标记进行了认知、交际和论证方面的研究,包括保加利亚语转折连接词“ama”,马其顿语态度标记词“kamo”、塞尔维亚语概念调整标记“baš”和“kao”、波斯尼亚语话语标记“ono”、克罗地亚语表示转形和总结的话语标记“dakle”。作者认为,话语标记如今已成为探讨语义语用界面的前沿理论中的重要手段和机制。文中大量数据都来源于自然发生的话语和书面媒体。该书可称是斯拉夫语族中话语标记研究的开山之作。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对话语标记也越来越重视。1998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了Coling-ACL’98会议。该会议的后续研讨会有十二个主题,其中之一就是“话语联系语与话语标记(DM)”。大会发言论文的内容包括:DM的确认、科技类文章中的META-DMs、DM与话语联系、利用语料库研究日英两种语言日常对话中的DMs、机器语言学习中的DM选择、计算语言学中的自动消除DM歧义。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如对语料库中话语标记进行自动提取和标注的研究也日盛。Heeman & Allen(1999)利用结合词性知识的语言模型来识别话语标记。Ben Hutchinson(2005)进行了对话语标记的可替换性进行建模的实验。实验显示,那些表征相同连贯关系、具有可替换性的话语标记影响分布相似性。实验找到了一个基于方差的、能比较概率分布的新函数,这个函数可以预测可替换性。Andrei Popescu-Belis & Sandrine Zufferey(2011)总结了DM的识别特征,如词语共现、位置和韵律、社会语言学特征、词性等,利用决策树分类算法对话语标记“like”和“well”进行了自动识别研究。
(二)国内研究回顾
国内话语标记研究按名实隐显也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实无名期(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末)
汉语中对话语标记这类成分的讨论早已有之。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把起连接作用的词称为“虚字”,并将连接词通称为“连字”。赵元任(2001)把连词分为四类,其中一类是弱化了的主句,例如“我想……”“据说”“换言之”等。吕叔湘(1999)把连词和有连接作用的副词和短语统称为关联词语,以连接小句、构成大句。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许多对连接词或连接结构的研究成果,如戴木金的《关联词语词典》、邢福义的《复句与关系词语》等(张谊生,2000)。这些著述中实际上包含了话语标记的研究。
第二阶段: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
我国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介话语分析。王福祥(1981)介绍了早期俄语语篇分析的情况;黄国文(1987)探讨了作为篇章联结手段的逻辑联系语,介绍了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模式以及默西亚和弗里曼进行的调整;廖秋忠(1992)研究的连接成分如逻辑关系连接成分,尤其是其中的纪效连接成分(像“无论如何”)和总结连接成分(像“总而言之”)等就是话语标记。但90年代末期以前,国内对话语标记的专门研究依然很少,能见到的只有刘凤霞(1995)和冉永平(1995)①两篇文章。
第三阶段:破土成长期(20世纪末~2003年)
何自然、冉永平(1999)的文章是我国学者对话语标记开始深入研究的标志。随后,冉永平(2000)详细地介绍了话语标记的“语义——语用”、“认知——语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梅(2000)分析了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黄大网(2001)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研究话语标记的历史轨迹和发展方向。针对单个话语标记的研究也迅速展开,如冉永平(2002,2003)从语用角度分析了话语标记“you know”和“well”。也有一些针对话语标记意义与功能的研究,如:何自然、莫爱萍(2002),李勇忠(2003),李佐文(2003)。也有探讨其他语言中的话语标记的,如赵刚(2003)研究了日语的话语标记及其功能和特征。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期(2004年~)②
近来,学者们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话语标记展开了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英语中的话语标记,如陈安慧(2007)、周莹(2009),她们对英语中的话语标记“well”“now”“so”“you know”的话语功能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探讨了汉语中的单个话语标记,如李宗江(2009)、郭风岚(2009),他们分别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主观化角度分析了汉语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看你”和“不是我说你”。还有学者从二语学习和二语教学的角度来研究,如龚玲莉(2008)、袁咏(2008),他们考察了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对话语标记掌握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差异。伴随着语法化学说的兴起,从历时角度对话语标记的虚化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的活动异常活跃,如陈丽君(2010)从动词“给”向介词虚化的角度对话语标记“我给你说”进行了研究;何洪峰、孙岚(2010)从先秦开始追踪“然后”的语法化过程,研究了其认知机制。
也有一些博士论文对话语标记进行了研究。刘丽艳(2005)明确了话语标记存在的直接动因:口语交际的特点和交际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矛盾;确定了话语标记的形成条件:在互动性口语交际中的广泛使用。她对第二语言话语标记的习得和使用中的误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大量实例对汉语中的话语标记“这个”和“那个”“不是”“你知道”进行了研究。许家金(2009)③研究了即席会话中的话语标记,使用的语料是时长为8.22小时的现场即席青少年自然口语语料库,转写成文本后有141,619字。他对18个话语标记进行了频率统计,并对频率最高的四个话语标记(嗯、好、那个、然后)进行了细致的功能分析。分析显示,话语标记和功能是一对多的关系。安娜(2008)利用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语料库,分析了韵律和书写形式上的特征,制订了自动提取规则,利用自动提取程序确定了137个话语标记,并进一步确立了话语标记集。该研究开发的自动标注系统,在封闭测试和开放测试中正确率都很高。作者还用基本词表和规则库互动以及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兼用话语标记进行了消歧研究。
三、研究视角总结
对话语标记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开始是有专家学者注意,然后是随着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发展而诞生,接着是对话语标记理论上的深入探讨,最后发展为多角度、多模式、跨学科的研究。研究初期,学者多采用句法语义视角,围绕什么是话语标记、话语标记有哪些韵律上的或者词汇句法上的特征、如何进行分类等问题进行研究。后来一些学者转向了语义语用视角,他们认为话语标记是语用标记中的一个子类,常出现在句子首位,是从连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等句法类别中抽取出来的功能类别,没有语法功能;它们具有程序意义,而且程序意义是核心意义。还有一些学者选择认知视角来研究,他们认为话语标记是对话语所在的和对理解话语起作用的特殊语境起着连接功能的语言表达。使用话语标记,就是说话人做出的明示,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听话人理解和加工话语所需付出的努力,从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进入21世纪,学者们有的继续对话语标记进行理论研究;有的则转而研究其他语言中的话语标记;还有的学者从人工智能角度对话语标记进行研究。
四、研究展望
国内外对话语标记在不同语言中、语言不同层面间、个体的历时演变上都有学者关注。目前来看,未来研究还可以在以下领域展开:
(一)各语言间话语标记使用的对比研究
语言间的差异表现在概念和对概念的表达上,当然也表现在话语标记的使用上。例如日语中的“あの/あのさ”:
(1)あのさ、なんかお前と一緒にこうやって天井見るの好きなんだよな。(【日本电台倾听】世界末日前夜)
在汉语中,有具有相同功能的话语标记“那个”:
(2)陈:那个,几乎所有有点能力的中学都办了补习班。
但英语中找不到功能对应的话语标记。再如汉语中常用作缓和语气的话语标记“对吧”,英语中有相同功能作话语标记的“right”,但在日语中没有对应的形式。
(3)谭先生:这其实是很挑战性的话。对,其实他在挑战我,我到底怎么看他,对吧。那我的回答是我说,是的,我会非常难受……
(4)Neo:You’re the Oracle?
Oracle:Bingo.Not quite what you were expecting,right?(美国俚语网)
那么,不同语言间在话语标记使用的种类上,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别?相同语境下,是否都会使用话语标记?使用的量上又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方言间以及方言内部的话语标记研究
话语标记的使用,或多或少地带有个人或地域色彩,方言之间的差别也会体现在话语标记的使用上。如北方方言中的“我说”:
(5)我说咱们能不能快点,不抓紧赶不上火车了。
在廉江方言中很少用“我说”这个话语标记,而使用“讲”来完成这个功能:
(6)(听完局长诉苦后说)讲李局啊,你辛苦无辛苦我无知。(林华勇、马喆,2007)
再如安徽蒙城方言常用“可是的”做应答话语标记,以表示听话人在注意倾听,这在别的方言中很少见。
(7)——我今个碰到一个老同学喽。
——可是的。
——那个同学变老了。
——可是的。(胡利华,2008)
那么,哪些话语标记是全民族通用的?哪些不是?通用程度如何?各个方言内部又都有哪些话语标记?有交集吗?这些课题也有待发掘和研究。
(三)从语体修辞角度对话语标记进行研究
语体的差异实质,是用词用语和句式上的差异。因此,不同语体中话语标记的使用是不同的。例如,表示证据来源的话语标记“据悉”“据报道”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
(8)据悉,今后,还会有另外3~7只华南虎被送往南非接受野化训练。
(9)据报道,法国几乎每年冬天都会爆发流感,但今年比往年来得早,而且今年的流感病毒属于新品种病毒。
而一些具有口语语体特征的话语标记很少用于书面语中,例如“我跟你说”:
(10)王:哎哟,简直是美人,我跟你说。那个,就是贺子珍那个年轻时候那个样子,一模一样,特别漂亮,……
那么,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在话语标记的使用上到底有什么不同?语体间使用的话语标记是交叉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有语体专用的话语标记吗?这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四)从自然语言处理角度来进行研究。首先,可以构建话语标记的语音模型,即对每一个话语标记的语音韵律模式进行研究,同那些不作话语标记时的情况和模式进行对比,建立话语标记语音韵律库。这个库的建立,将有助于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使机器能进一步“说人话、懂人语”。其次,可以构建话语标记的分词标注单位。话语标记形式上比较固定,在其存在的句内不作成分。就分词标注、语法成分标注甚至语法分析而言,把话语标记看成一个整体并在语法层面独立出来,将有助于增进语法分析精度、提高机器翻译质量。再次,可以构建话语标记的链接结构关系框架。话语标记在语篇层面上的功能主要是保持语篇连贯性和整体性。语篇中,前言与后语之间的关系(起承转合等)、说话者与所说话语的关系(观点态度等)、话语和语境的关系(人际关系等)的体现,也靠话语标记。因此,该框架的建立将有助于语篇自动理解和生成、观点评价及连贯性测评。其他较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包括:话语标记与修辞结构理论及语篇结构的自动标注;话语标记的功能类型的自动判定;话语标记在话语情感分析中的应用,等等。
五、结语
国内外话语标记的研究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研究也走向了多角度、跨学科,研究领域从语言学扩展到文学、文化科教、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等等。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对话语标记的认识会愈加深化。总之,话语标记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语体的话语标记研究”资助。)
注释:
①冉永平的文章中使用的是“逻辑联系语”。
②我们在CNKI(电信网新平台)中以“主题”为“话语标记”从2000~2010进行逐年检索,获得文献数量分别是3、6、9、9、19、22、33、61、76、93、96。2004年变化明显,故以此为时间界限。
③该著作是作者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发表的。
参考文献:
[1]Blakemore,D.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Oxford:Blackwell,1987.
[2]Blakemore,D.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Oxford:Blackwell,1992.
[3]Clark,H.& Fox Tree,J.Using uh and um in Spontaneous Speaking[J].Cognition,2002,(1).
[4]Erman,B.Pragma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A Study of you know,you see and I mean in Face-to-face Conversation[M].Stockholm:Almqvist and Wiksell,1987.
[5]Fischer,Kerstin.Approaches to Discourse Particles[M].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2006.
[6]Fox Tree,Jean E.Listeners’Uses of um and uh in Speech Comprehension[J].Memory and Cognition,2001,(2).
[7]Fraser,B.An Approach to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3).
[8]Fraser,B.Pragmatic Markers[J].Pragmatics,1996,6(2).
[9]Fraser,B.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7).
[10]González,Montserrat.Pragmatic Markers in Oral Narrative:the Case of English and Catala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04.
[11]Heeman,Peter A.& Allen,James F.Speech repairs,intonational phrases,and discourse markers:modeling speakers’utterances in spoken dialogue[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999,25(4).
[12]Hutchinson,B.Modeling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discourse connectives[P].ACL ’05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5.
[13]Knott,A.& Dale,R.Using Linguistic Phenomena to Motivate a Set of Coherence Relations[J].Discourse Processes,1994,18(1).
[14]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5]Mirjana Mišković-Luković & Mirjana N.Dedaić.South Slavic Discourse Particles[M].Amsterdam:Benjamins,2010.
[16]Noriko O.Onodera.Japanese Discourse Markers[M].Aoyama Gakuin University,2004.
[17]Polanyi,L.& Scha,R.The Syntax of Discourse[J].Text,1983,(3).
[18]Popescu-Belis,A.& Zufferey,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Multiparty Dialogues:An In-Depth Study of Like and Well[J].Computer Speech and Language,2011,25(3).
[19]Quirk,R.,S.Greenbaum,G.Leech & 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20]Redeker,G.Review article:Linguistic Markers of Discourse Structure[J].Linguistics,1991,29(6).
[21]Redeker,G.Ideational and Pragmatic Markers of Discourse Structur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3).
[22]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3]Simone Müller.Discourse Markers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Discour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24]Travis,Catherine E.Discourse Markers in Colombian Spanish:a study in polysemy[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5.
[25]Urgelles-Col,M.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London:Continuum,2010.
[26]安娜.基于传媒语言语料库的话语标记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7]陈安慧.话语标记语“so”的语用功能辨析[J].科教文汇,2007,(7).
[28]陈丽君.话语标记“我给你说”的演变过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9]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
[30]龚玲莉.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生使用话语标记well的跟踪调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1]郭风岚.北京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中国语文,2009,(5).
[32]何洪峰,孙岚.“然后”的语法化及其认知机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5).
[33]何自然,莫爱萍.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
[34]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35]胡利华.安徽蒙城方言的“可”字句[J].方言,2008,(3).
[36]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2001,(1).
[37]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8]李勇忠.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39]李宗江.“看你”类话语标记分析[J].语言科学,2009,(3).
[40]李佐文.话语联系语对连贯关系的标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41]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2]林华勇,马喆.廉江方言言说义动词“讲”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7,(2).
[43]刘凤霞.话语标记——句间的韧带[J].宁夏农学院学报,1995,(1).
[44]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6]冉永平.试析话语中“well”的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3).
[47]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48]冉永平.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9]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3).
[50]王福祥.俄语话语结构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51]许家金.青少年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2]袁咏.英语专业学生朗读中话语标记语的韵律模式——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纵深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
[53]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4]赵刚.日语的话语标记及其功能和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
[5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关键词: 数学解题 理解困难 解决对策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数学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取代的[2]。但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往往是学生最害怕的学科,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学科。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很多学生本来是怀着一腔热情来学习的,后来却越学越厌烦,最后不得不放弃数学。据了解,现在的学生之所以普遍感觉数学学习枯燥,主要是因为当前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将精力都放在了强调形式化训练上,并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后果就是学生已然成了解题工具,致使数学学习变成了让学生禁锢思维的“牢狱”。这样的教学不仅耗费的时间多,还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因为枯燥的训练已经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消磨殆尽[1]。纵观世界各国的数学课程及我国新研制的数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它们都非常重视数学理解,并把数学理解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1.对“学生数学解题理解困难”的调查
要对学生数学解题理解困难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现在学生的数学解题理解困难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所以,我对苏州市学校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采集到第一手调查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真实、可靠的依据。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对审题这一环节都十分重视,因为审题是将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基础知识点(概念、定理、原理、公式等)与题目结合的一个环节。只有审题清楚,准确理解题目意思,合理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才能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否则,时间一长,该建立的知识体系没有建构好,造成所学知识混淆,没有条理,解题时就不能举一反三。
2.学生数学解题理解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在教材中基本上都进行了证明讲解,但一些学生忽视了这些,在学习过程中逃避思考或是为了节约时间只记忆结论,导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点很熟悉,就是不知如何运用,导致无法下笔。因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不能正确理解数学词语、数学符号、数学图形和数学句子的含义,一些性质、定理、原理等,学生很容易混淆,分不清它们的使用条件。这说明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引导或时常重复提醒,使得头脑中的知识体系逐渐完善和牢固[7]。
3.导致学生数学解题理解困难的原因
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而产生数学解题理解困难,主要是指学生在解决有关于实际的一些问题时,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经验背景,或是对其他学科的专业术语了解甚少而造成的。牢固掌握好各个知识点,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是迅速找到解题思路的前提条件。但是,部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过程中,由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不完善,因而根本不能理解新的数学知识或在理解新的数学知识时产生困难,亦即学生原有数学基础欠缺而造成数学解题理解困难。
4.学生数学解题理解困难的解决对策
(1)注重基础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应首先以身作则,重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详细地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教授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及背景,所以要正确理解数学知识,不能急功近利,只把注意力放在最终结论上。只有对知识演变的全过程有所了解才能深刻记忆,在以后的解题中也才能更精确地运用。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恰当、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2)注重整体性、实践性教学,建构良好的知识系统。
数学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新的知识点也只有在与已有知识点联系时,才能将新的知识片断不断纳入相应的知识体系中,才能被理解、被应用,并发挥它的作用。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教材中通常并不是明显呈现给读者的,往往是隐含在知识深处的,需要教师研究和挖掘,并与学生一起将知识直观化、系统化、结构化。同时要教授学生如何将一个个知识点变为解答的最佳“武器”,这不是仅仅靠公式就可以的,还要深入理解公式、定理、结论等,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过程也是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知识的过程。
(3)注重生活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许多数学概念、数学原理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所以学习数学理论要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数学教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才有活力,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自发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部需要[8]。同时,学生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也是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黄燕玲,喻平.对数学理解的再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
[2]李大潜.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0(3):9.
[3]李士.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4]李淑文.“超回归”数学理解模型及其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1).
[5]钟志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9,4.
[6]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5.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动力机制;模式
一、 引言
产业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或者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产业共性技术被很多国家和政府作为促进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重要科技政策。
高科技产业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也是应用最多的产业,因而研究高科技产业共性技术最能表现共性技术特征和属性。有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后,高科技产业、中等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中合作研发占三种技术总合作研发的比例的演变趋势表明高科技产业研发合作比例从50%上升到80%,中等技术的企业研发合作比例从40%下降到20%,低技术企业(例如食品)合作研发比较少。国内学者钟书华(2000)进行了技术类别的合作创新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合作创新中高新技术的占51.8%,中间技术占22.3%,传统技术占7.7%。学者研究表明合作研发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孙彩虹(2009)构建了企业核心技术并行研发①模式,并得出此模式下企业投入的研发资源多于单独合作或非合作的研发投入资源。近年来合作研发在高科技产业内逐渐成为研发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研发过程里,企业会综合各种因素,选择适合的研发模式。关于合作研发学者们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atallah(2004)研究了同质产品不同目标政策制定者对合作与非合作并行研发模式的偏好程度不同:企业偏好高度的技术溢出和低的信息共享,倾向于合作研发,消费者偏爱中等程度的溢出和信息共享。hertog和thurik(1993)认为并行研发模式在高技术行业非常显著,合作研发在总研发中的比重与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资本密集度有关。cohen和levinthal(1989)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指出了非合作研发可以促进合作研发。
我国学者也就共性技术合作研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如马亮,马颖(2010)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问题,认为参与合作研发的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是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采用互惠共生模式获得新的能量分配。肖阿妮(2011)将共性技术研发合作组织模式分为项目组织、产业技术联盟、研发基地和国家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由此可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角度均表明合作研发或以合作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有利于提高共性技术研发效率,促进创新成果。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又能促进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动力。因而基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对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合作的形式,因而研究其合作的驱动力和模式是重要的课题。
二、 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研发驱动力
1. 解决市场和组织失灵的驱动力。由于共性技术研发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外部性、关联性、外溢性等公共物品的特点,且面临巨大的前期投资风险,从而企业研发存在对共性技术开发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联系较弱、权责不够明确、运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共性技术研发主体缺位,研发和供给不足,投资不足,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够,供给存在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②,加之高科技产业集群具有促进企业衍生、技术外溢性强等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市场和组织失灵。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市场尚未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不足,创新主体错位。研发企业投入了共性技术研发成本,相应地减少了对竞争性技术的投入。共性技术制约着企业竞争技术的发展时,企业也面临不得不研发共性
技术的抉择。因此,高科技产业集群内部组建共性技术合作组织,一方面克服了单独研发技术溢出产生的损失。另一方面因为合作减少了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的单独投入,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竞争性技术,从而在产品市场处于有利地位。
2. 获取技术标准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标准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企业间竞争追求的对象,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最大限度接近未来的标准。很多高科技产业集群企业组成产业联盟,致力于行业标准的制定。例如,“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充分利用闪联产业联盟已有100多家成员的技术优势,致力于3c融合标准的制定,并于2008年7月通过国际标准组织iso/iec的fdis投票,由此中国闪联标准正式成为全球3c协同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联盟成员获得技术标准,确保闪联标准在技术方面的在全球的持续领导地位。
3. 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驱动力。相比小企业来说,政府的资金资助更倾向于投给大公司或有极强研发实力的机构,但是如果企业间组成技术联盟等形式,则联盟很可能就会获得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援助,例如支持闪联联盟标准产业化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闪联发起企业和公共财政。在高科技产业集群里,技术溢出一般较高且相对容易,集群内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能促进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合作研发一般优于企业独立研发所获得的收益。
三、 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模式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主体一般是政府、大企业集团、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这些创新主体要素的联合体。从我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实践看,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研发主要有以下模式 1.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为依托。这种方式主要是政府通过设立专项科研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申报各类政府课题的形式承担,共性技术研发方向以及考核等由政府相关部门(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以及各级政府科委、经济信息化委等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关行业内专家学者订立方向和参与共性技术考核。“十五”期间,政府曾设立863电动汽车专项计划,投入达9亿多元,专项计划包含了多能源动力总成、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三种共性技术。“十一五”期间,国家增加了对电动汽车投入,总投入达到11.6亿元。“十二五”电动汽车863专项计划一期已经启动,国家投入7.38亿元。广东省科技厅为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当地无限射频识别(rfid)产业集群发展,从2008年起设立“广东省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撑的重点是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2. 根据市场需求,单个企业和科研院所自发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往往观测到某项共性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找到合适的研发合作对象后进行共性技术开发,并事先讨论好权利和义务分配。这种模式发挥了科研院所基础研发能力强,研发设备和理念先进的优势,也能发挥企业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的优势,然而企业和科研院所必须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成本和失败的风险。北京中关村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由东圣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合作创建。北京大学化学院建有的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心拥有材料研究、电池工艺研究、电池及电池材料检测等三个研究室,并可自由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家“985”、“211”等重大计划投资的数千万元测试设备。公司以北京大学雄厚科研力量和东圣投资公司的充足资金和管理优势为依托,已研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
3. 合作形成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及其他组织联合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合作组成的组织。其他组织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中介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联盟具有集中研发资源、分担研发成本、优势互补的优点,往往是一种相对较为松散的组合方式,然而因为数量较多往往容易产生协调困难和目标不一致等问题。中关村首都钢铁服务产业联盟成立于2010年,由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公司与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北汽福田、中航长力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等科研院所积极响应,中冶京诚工
技术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首钢总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金自天正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等9家钢铁服务与生产单位共20多家企业和机构共同成立,该联盟则是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联盟,联盟重点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共建行业研发平台,推动研发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旨在提升首都钢铁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数字电视产业技术联合体是由北京兆维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致力于数字电视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联盟结合研发资源,优势互补,获得共性技术的机会大。数字电视产业联盟花费600万成本,成功开发了hdtv的接收技术,所有联盟的成员都基本掌握了这个技术。如果联盟内的一些企业,如北京的牡丹集团和北京广播器材厂不加入联盟,以他们的资金和研发能力是不可能掌握hdtv接收技术。
四、 结束语
高科技产业通过共性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组合与协作,建立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系统,合作研发创新系统实施模块化④决策。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发挥各合作研发主体,设计合理可行的模块化合作组织;根据高科技产业集群产业特征、产业内和产业间共性技术的特点,和对产业和集群竞争力提升的作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内容模块,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多方筹集合作研发支持基金,积极吸引集群内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等共同出资,吸收社会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保证共性技术研发的经费,并适当规避风险;实施阶梯式研发,对于集群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模块先研发。
注释:
①并行研发模式是指合作研发和非合作研发同时存在。
②共性技术的外部型特点导致共性技术容易发生技术溢出,技术溢出的存在使得研发企业无法获得研发共性技术的所有收益,客观上降低了单独研发企业研发的积极性。理性的企业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都期望别的企业研发共性技术,自己通过搭便车的方式收益。即使有些研发共性技术会获得政府补贴,但是政府补贴能否完全弥补产生的外部性是不确定,研发企业承担者很大的外部性损失。
③李纪珍(2006)按照共性技术涉及的层次角度分为:产业间共性技术、产业内共性技术、企业内共性技术。产业间共性技术是指为多个产业提供技术平台,如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产业内共性技术是能为本产业内部的多个企业提供技术平台。如电池的无汞技术。企业内的共性技术一般指为企业内部多个产品而直接应用,一般不向外扩散,类似企业的核心技术。一般指的共性技术多为产业间和产业内共性技术。
④青木昌彦解释“模块化”是按照某种规则,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和若干能够独立设计的半自律的子系统的过程相互整合或分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钟书华.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现状分析.科研管理,2000,(4):32-35.
2. 孙彩虹.技术溢出下企业合作研发博弈分析和协同问题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9.
3. gamal atallah,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2004,(volume 43,issue 4):435-447.
4. hertog, r.g.j. den and a.r. thurik, determinan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d: some dutch evidence.de economist,1993:141(2):279-289.
5. cohen and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 ning: the two faces of r&d. the economic journal, 1989,(99):569-596.
6. 马亮,马颖.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问题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140-141.
7. 肖阿妮.产业共性技术r&d合作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 刘芹.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激励.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7):632-635.
9.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进展.汽车工程,2003,25(6):533-53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003070);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产业经济学);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号:1d10303002)。
作者简介:刘芹,上海理工大学
[关键词]多孔陶瓷;制备工艺;发展
中图分类号:TQ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62-01
多孔陶瓷是一种无机材料且表面布满了孔洞的产品,多孔陶瓷是利用材料中的孔洞结构和材料本身的性质的结合而达到功能的所需。多孔陶瓷出现在1970年左右,刚发展时用作的材料非常少,但是通过多孔陶瓷的不断发展,使得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且多孔陶瓷作为原料有很多优点。
一、多孔陶瓷的类别以及传统的制备方法
多孔陶瓷在制备材料上没有特殊的要求,用普通的陶瓷材料进行制作就可以,只是制作的工艺有所不同。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多孔陶瓷的种类也有所不同,通常按照骨料的选择进行划分为:铝硅酸盐质的材料、刚玉质材料等;按照孔的大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微孔的材料,孔在两纳米以内,介孔材料,孔的大小在两纳米与五十纳米之间,还有一种是宏孔材料,此材料的孔大小在五十纳米以上;根据孔的结构和其本身的性质去划分,可以划分成泡沫型和网眼型的。还有很多人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对多孔陶瓷进行分类,在此不一一细说。
由于我国的多孔陶瓷制备方法应用的年限长,所以在技术上以及工艺上使用都非常娴熟,所以我国目前应用的多孔陶瓷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传统制备方法来制作的。传统的多孔陶瓷制备方法有很多,有挤压成型法、发泡法、通过添加剂造孔来制备等方法,通过表一对传统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进行展示与比对。
二、多孔陶瓷制备的新工艺以及在多孔陶瓷中的应用
随着各个领域对多孔陶瓷的需求,对于多孔陶瓷的原料使用上得到研究,并且成了研究部门的研究重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对多孔陶瓷的需求要求更高,要求多孔陶瓷的孔更小,表面积更大了,对孔的分布以及成本的投入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多孔陶瓷的工艺不断地创新,在多孔陶瓷的制备上,使用了新的材料制备方法,对生产过程的设备选择也进行了创新,制备出各领域需要的多孔陶瓷材料,此材料的性能更加优良,使用上更加可靠。
(一)利用陶瓷纤维制造多孔陶瓷
随着多孔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陶瓷纤维来进行多孔陶瓷的制作。利用陶瓷纤维来制作多孔陶瓷发展于美国的航天事业。纤维制作多孔陶瓷是利用纤维本身特有的性质来架构三维的孔洞,从而形成多孔陶瓷。纤维具有编织的特征,通过纤维的这种特征进行三维的编织,通过纤维进行的三维编织出的多孔优点很多,既可以控制气孔率又可以控制孔径的大小等。但是纤维编织多孔也有限制:陶瓷纤维在编织多孔上的长度不能满足多孔陶瓷的要求;三维编织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需要投入的成本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目前使用纤维编织多孔陶瓷主要利用短纤维与其它技术的结合来进行多孔的制作。
利用陶瓷纤维来进行多孔陶瓷制备时通常使用以下方法,加压排液法、真空抽滤法、泥浆浸渍法、重力沉降法等方式方法。其中被广泛应用在陶瓷纤维制造多孔陶瓷的工艺是加压排液法和真空抽滤法,这两种方法在使用上操作的方法简单,且投入的成本相对来讲比较低。高孔隙率的纤维多孔陶瓷具有很高的性能,在隔热保温上有很大的突破,多虑性能和抗热震性能也很好,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在保温隔热材料的使用上。
(二)木材陶瓷
木材陶瓷顾名思义就是用木质材料来进行的陶瓷制作。通过对木质材料的使用,通过相应的物理、化学反应后,所得到的产物为不同的木质多孔陶瓷,木质陶瓷发源于日本,之后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木质陶瓷的原料比较广泛,像是木材、纸张、不要的木屑等都可以作为木质陶瓷的制作原料。木质的陶瓷在性能上有很多优点,有良好的隔热的功能,屏蔽功能,多孔性能且耐磨、耐腐蚀,由于其性能良好且多,所以在各个领域上应用比较广泛,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冷冻干燥工艺
对于一些复杂的多孔陶瓷制作可以选择冷冻干燥艺来进行。冷冻干燥工艺在陶瓷浆凝固的同时,控制其发展的方向,防止出现不规则的流动与发展;冷冻干燥工艺在低压的条件下进行时,可以使升华的冰变成气体,避免变成液体再进行干燥工序;冷冻干燥工艺还能将制陶的坯体进行烧结,通过这些工序可以对多孔陶瓷进行定向排列。冷冻干燥工艺可以很好的控制浆料的浓度和烧结的时间,这样保证了多孔结构的质量。通过冷冻干燥工艺对多孔陶瓷进行成型工序实施时,不使用任何有机物,所以此工艺下的陶瓷成型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用冷冻干燥工艺制作的单峰孔和双峰孔的孔隙非常小,比传统制作的纳米孔还要小。
三、结束语
随着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孔陶瓷技术已经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多孔陶瓷的制作工艺在传统制备的基础上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多孔陶瓷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罗民华.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