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非师范生教育实习自我

非师范生教育实习自我

时间:2022-06-04 13:2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非师范生教育实习自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非师范生教育实习自我

第1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 实践能力 反思意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74-03

教师职业非常重视实践技能的获得和累积,因此,师范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效果一直以来难以令人满意,特别是师范生缺乏对实践过程和行为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无法把实习行为转化成能力并形成长久且持续的职业技能,因而,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课程成为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

一、实践反思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实践反思是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捕捉教育教学经验的意义重建过程,是准教师或新手教师成长为一个熟练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过程中如果只凭直觉或常识来累积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实践反思的引领和助推,教育实习就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实践价值,实习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

(一)师范生需要通过实践反思提高实践技能。师范生从实习到毕业再到从事教师职业,总有一个从新手教师过渡到熟练型教师的过程,如何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缩短新手教师的成长时间,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有没有较强的实践反思能力。师范生如果在教育实习中没有经过实践反思的训练,他的实践行为就无法上升为经验和智慧,更谈不上实践技能的内化与累积。师范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培养实践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其在教育教学中学会针对具体的问题深入思考以及寻求解决路径,并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熟练型教师。

(二)师范生需要通过实践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为适应今后工作需要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式,需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践行者。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践行新课改理念的主要阵地,是师范生对课改理念的吸收和消化的重要途径,而教育理念的内化,如果仅靠大学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探究,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内化为能力,成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有机整体。教育实习中强化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师范生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后快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师范生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为其教育素养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师范生需要通过实践反思去直面基础教育问题。实践反思要求对教育现场涌现出来的大量生成性问题做出反馈和思考,关注的是情景性问题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这就要求师范生对教育教学问题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学会对发生的教育问题做出追问和阐释,比如面对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组织者,就需要具备诊断和诠释自己课堂行为的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无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基础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情景性问题或生成性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仅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智慧,而这种教育智慧的形成,就是对各种各样的情景性问题不断分析和反思,逐渐累积成一种判断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教育实习中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师范生去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形成一种综合把握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育实习中实践反思的具体内容

根据师范生教育实习内容和教师岗位要求,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实践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指导:

(一)对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反思。课堂教学是师范生最主要的实习环节,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就成为师范生实践反思的重点。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反思过程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

课前反思修正教学设计。课前反思主要针对的是教学设计方案,是为顺利推进课堂教学而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节课上得成不成功,教学前的充足准备非常重要,作为师范生,除了提前准备好教学设计方案外,还需要在课前对已经设计好的教案进行反思,思考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逻辑性,预估课堂教学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做好应对措施,对不完善的地方作出修正,尽可能把教学方案设计得更合理、更完善。

课中反思调控教学策略。课中反思主要指的是上课老师在课堂中针对具体教学活动和行为的反思,既包括对教学设计时预设问题的落实情况的反思,也包括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情境性问题的反思。课堂教学是对预设的教学方案具体落实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中应视教学推进情况即时反思,如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了?我的教学方法有没有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是恰当?等等。课堂教学中还应学会对生成性问题的反思,即备课中没有预案,是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教师这时应反思自己为什么遗漏了这样的要点?学生的思考有无合理性?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引导等。课中反思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学会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调控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战能力。

课后反思提升教学技能。课后反思是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回顾,思考教师这节课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以便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课后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升非常重要,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和存在问题,才能促使教师不断地修正、调整和完善教学行为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课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完美,寻求教学可达成的可能境界,在永不止步的探求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对育人艺术、管理艺术的反思。班主任工作是师范生实习内容的另一重点,是教育实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通过班主任工作实务的实践,可增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认同感,为他们从教后独立开展班级建设工作,积累管理班级的经验打下基础。师范生在开展班主任实习工作中,一定会面对很多棘手的学生问题以及班级管理问题,学会对这些问题反思,有助于他们育人能力、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承载着育人的重任,传授知识容易做到,育好人却不容易,很多老师教学工作做得好,但育人工作并不一定顺利,可以说,育人是一门值得不断探索的艺术。要提高育人的艺术,简单照搬别人育人方法并不管用,更多的是要靠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形成有效的育人方法和智慧,因此,师范生增强育人过程中的反思意识,才能提高自己的育人艺术。反思育人艺术,就是反思自己教书育人过程中,有无存在偏差的学生发展观,是不是违背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有没有伤害学生正当的利益,通过这样的反思来确立自己正确的育人理念。反思育人艺术,也要反思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有无不当行为,教育方法是不是适切的,采取什么途径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反思来确立自己正确的育人方法。

班级管理也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效果,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具体的反思内容包括:一是班级工作理念的反思,即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理念先进与否、正确与否;二是班级管理模式的反思,即反思班级建设机制是否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班级管理体系是否有活力等;三是班级活动内容的反思,即反思开展的班级活动内容符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形式的多元与否等;四是班级管理效果的反思,即反思开展的班级活动是不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改进等。师范生通过对班主任这些实务工作的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其积累班级管理经验,为其入职后快速适应班主任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反思。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前最重要的实战现场,也是其规划未来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师范生学会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反思,可以促使其深入认识教师职业特性和价值所在,为其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提供内驱力。因而,“实习指导中专业精神的引领远比教育教学技能的打磨更为重要,因为专业精神、态度是教师个体对自身职业的理智性价值判断与情感性体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要义,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成熟标志。”师范生只有从理性上对教师职业有真正的认同感,才能真正把职业当作事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反思,首先是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上的反思,即教师需要有一种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意识,有了这种强烈的内在需求,教师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带有更大的自主性,由自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其次,一旦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教师将更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实现路径,并以此要求自己,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确立自己发展的基点,并以此作为行动依据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之路。虽然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尚缺乏职业性体悟,但这种反思理念对其职业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具备这种反思意识,有助于师范生专业角色的正确定位。

三、教育实习中实践反思的方法和途径

实践反思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共识,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反思的意识还比较缺乏,特别是教育实习这个环节,更需要有效引导,需要我们提供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去培养他们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结合教育实习内容和师范生特点,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可从写教学反思日记、教育叙事、实施档案袋记录等途径去强化。

(一)教学反思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是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内容的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反思性回顾。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从新手走向专家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教学得失,学会理性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实习生或是新教师,养成写教学反思日记的习惯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实习阶段的体验、感受、经历等对于准教师能否顺利实现由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以及后续的专业社会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可以帮助师范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减少初为人师时可能遇到的教育教学难题和困境。

作为师范生开展的教育实习应反思一些什么内容呢?首先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观念的反思。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之上的,教学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个人的教育理解和教育观念,学会对个人教学行为和理念的反思,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恰当以及思考如何去修正和调整。其次,学会重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师范生实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课堂教学,教学技能的提高也是师范生实践的主要目的,而实践技能的内化,是需要教师在反思、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形成的,作为师范生或新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调控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等等,师范生对教学各环节的反思是为了改进教学,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再次,也要反思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检测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学得怎样”,经常反思学生“学得怎样”,可以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内容来源,客观叙述自己教学生活和教学事件中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故事”,通过“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叙事也是师范生教育实习中重要的实践反思渠道,它能帮助师范生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明确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目的,指引师范生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如何去胜任自己的岗位要求。而且教育叙事指向具体的教育现场和教育问题,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对师范生解决现实问题、积累教学经验、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育叙事的内容主要包含三种类型。一是教学叙事型,主要是就自己的课堂教学记叙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包括发生的课堂花絮、教学小插曲、教学失误、教学遗憾以及自己的教学经历等,都可以记述下来进行总结、提升和反思。二是育人叙事型,主要是就自己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方面值得思考的日常教育事件,如教育学生方面的小经验、小挫折,管理班级方面的成功和心得,与学生相处的苦乐酸甜等,记下来并思考其教育价值,理解、体悟其中蕴涵的教育意义,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育人艺术和理论修养。三是自我成长叙事型,主要是描述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长经历,通过自传式的自我对话,来不断反思自己,促进自己专业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师范生以教育叙事进行实践反思时,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生活和事件都可以拿来叙事。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叙事应该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是指向问题,所叙之事应该基于问题、突出矛盾、描述冲突、展示思考;二是指向反思,包括对事件的反思、过程的反思、自己应对的反思,通过这样的反思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和育人理念;三是指向真实情境,教育叙事应该是对教育现场的再现,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下发生的教育教学生活和事件,体现出即时性、真实性和丰富性等特点。

(三)档案袋记录。档案袋记录是一种基于学生实践过程和表现的评价方法,在教育实习中对师范生进行档案袋管理,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实习过程和表现,还可以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档案袋可记录的内容很多,如班主任工作方面,可以是班级工作计划、班级活动策划方案、班级活动内容记录、教育学生的谈话记录等;教学工作方面,可以是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听课评课记录、教学研讨活动记录等。这些过程性、表现性的文档、图片、信息等材料,可以帮助师范生回顾、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育实习全过程,帮助师范生不断地追求进步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档案袋记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首先,实习前教师应明确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采用档案袋记录实习过程,并说明档案袋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其次,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去收集材料,纳入档案袋的材料除了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课时计划、教学心得、班主任工作记录、班级活动记录等外,更为重要的是师范生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反思和心得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师范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再次,教育实习后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通过档案袋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来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跃.师范生教育实习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2]杨秀玉,孙启林.实习教师的专业社会化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17)

第2篇

[关键词] 影响因素模型;访谈;持续对比分析;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杨宁(1978-),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E-mail:。

一、引 言

杨同学的这节语文课是高一第一册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她在课下花了很长时间挖掘到了很多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相关的电影配乐以及有关新闻写作的拓展资料。然而,课堂上她所设想的那种信息量丰富、学生情感融入的情景并没发生。课后,在我们对她访谈时她提到,“我已经在用心准备了。这堂课气氛不好,这班学生不太配合”。

上述情景是发生在一个中文专业实习生身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典型地代表了当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没有困难,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找到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现实又使得他们不得不对信息化教学效果感到失望,有时甚或迁怒于学生的不配合。从对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滥用导致一节课内的信息容量过大;(2)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没有突出教学重点;(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笔者曾撰文论述过,师范生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成为合格的技术整合者”[1],对照技术整合者的绩效表现,很显然以这位实习生为代表的未来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找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影响因素,才能抓住解决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以往的研究主要探求了在职教师技术整合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2],对师范生群体的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考察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探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化策略。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质性方法,以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访谈对象为来自三所师范院校的149名师范类实习生,具体情况见表1。访谈由一名研究人员主持,配有一名摄像人员。所有访谈均在被访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录音,并转制成录音文本。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1)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及其原因;(2)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与方式及其原因;(3)在实习期间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与策略及其原因;(4)对指导教师(包括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评价;(5)对大学期间教育技术相关课程的评价;(6)对实习学校整体状况的评价。

文本数据的分析采用持续对比分析法(Constant Comparison, Glaser & Strauss, 1967)[3]。研究人员根据访谈提纲在访谈文本中搜寻访谈问题回答的模式。例如,对于“实习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及其原因”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首先在访谈文本中搜寻与此问题相关的段落信息,然后得出与此问题相关的第一次文本分析结果:课程学习、教师示范、实习环境。此后研究人员继续搜索回答模式,不断修正文本分析结果,直到认为不需要修正为止。这一轮分析之后,再由另一名研究人员重复上述过程。最后经过研究人员的研讨和协商确定最终的“影响因素”类别。

三、关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一)教师榜样的示范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人类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教师的学习也是如此。事实上,师范生在进入教师教育生活之前早已开始了教师学习。访谈中我们发现,149人中有近70%的实习生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教师的示范”这一类别。其中有30%左右的人不只提到了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大学实习带队教师,还提到了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自己的影响,如B1校生物专业的一名女同学提到,“我们生物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老师都在野外,他们拍很多影像资料,讲课的时候会把这些影像资料和自己的经历融到讲课当中,融到知识当中,让我们觉得特别亲切、传奇,自己也特别想去,想自己拍东西回来给学生上课用”。个别实习生甚至提到了自己高中时期某位教师对她今天实习教学的影响,如B1校物理专业的一名女同学就提到,“我从没讲过完全板书的课。高中时候老师就已经每节课都用PPT了,尤其是英语课老师,做题的时候(在PPT上)直接看选项,给出答案,很方便。老师也会经常给我们看一些外国的视频,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很想学PPT”。师范生“往往会按照他的老师教他的方式来教学……如果我们的实习生只看到他的老师在讲授,那么他们很可能也只是在讲授。但是如果他们看到他的老师们以有效的方式在使用技术,那么他们也会以有效的方式使用技术”[4]。

曾经的老师们不仅对实习生在教学中使用物化技术的方式有着示范作用,而且会对使用教学系统设计等智慧技术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E1校地理专业的一位男同学谈到,“我喜欢××老师,他教我们软件时,先给我们讲解、示范,再让我们运用。所以我觉得教课时,理论与实际需要结合”。B1校中文专业的一位男同学也提到,“现代汉语的一位老教授,她不会过多地依赖PPT,她的PPT就是把课本打在白板上面。但是她讲解的过程非常有趣,会适当地穿插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我觉得我以后的课堂就是不要死板,我要让气氛活跃,让学生一节课下来有收获”。

在网络信息时代,这种教师榜样会从源自真实校园延伸到源自互联网世界,B1校物理专业的一名实习生提到,“我记得我在网上看过视频公开课‘公平与正义’,那位教授能够让学生参与讨论的教学方式让我很欣赏。所以,我觉得中学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先预习和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再讲解学生不懂的地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我感觉这种方式比较好”。

(二)学科文化的制约

师范生如何认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策略的应用等,与师范生所持有的学科文化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科文化是学科领域内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一种知识传统和行为准则[5]。师范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受到这种“知识传统和行为准则”的制约与影响。文科专业师范生通常会认为文科学习需要想象力,PPT会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因而不会轻易使用。如B1校一名中文专业的实习生提到,“语文是教给学生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如果我们过多地采用多媒体,把画面呈现给他们,这样对他们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导向,不容易让每个人生成自己内心的图画”。绝大多数的理科专业的师范生认为理科学习需要逻辑思维过程,PPT不能传达理科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计算过程,难以提升学生的理科学习思维,因而他们宁愿选择板书。如E1校一名化学专业的实习生谈到,“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在具体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和化合价变化时就得用板书。学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他脑子想到的会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过程很重要,用PPT学生思维跟不上”。在某些师范生看来,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与其认识的学科本质有着天然的隔阂与冲突。

但是,也有个别的理科专业师范生认为,理科中有些内容的教学是非技术环境下难以实现的。B1校物理专业的一名师范生认为,“我觉得多媒体对于现在新课改以后的物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可能不会有直观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用到图表来进行计算,用数据分析器表征数据之间的关系”。这种不同于绝大多数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观念同样与她所认识的学科文化相关联。B1校物理专业的这位师范生所在的实习学校中,每一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表达物理关系、过程已经变得常态化,也已形成了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文化。这名师范生在实习学校体验了信息技术对反映物理学科本质的正面作用,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和方式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的适应

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积极建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适应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实习生在实习学校的学习即表现出强烈的“文化适应性”特征。如果实习学校的文化是应试文化,那么师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到的诸多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将被消融。以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为例,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师范生在这种应试文化氛围下,只能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将“看教材、做题”逐渐演变成常态。而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以及媒体技术的选择和应用等则被忽略掉了。与此不同的是,如果实习学校的文化指向是面向新课改的,学校在常规教学中自然凸显新课程理念,则会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能力(包括在教学中应用技术的信念、对新型学习方式的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如B1校物理专业的一名实习生提到,“附中把物理新课标理念都已经渗透到课程当中了……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实习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这些对我都有很大触动,如何上这样的课我还在体会”。E1校历史专业的一名实习生也谈到,“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学生上课都是以小组的方式,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备课时不同于传统的备课,我们更注重的是引导学生,上这样的课很有意思”。

(四)教学实践的参与

教师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参与的过程,教师通过这种参与进而转变为一个拥有丰富的教学知识的人”[7]。教师的学习可以发生在很多不同的实践情境中。首先,教师实践于其中的课堂就是教师学习的重要场所[8]。教育实习期间的课堂实践成为师范生教学系统设计与实施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几乎所有的实习生都认为,对他们的学科教学能力,尤其是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最有帮助的实践环节是教育实习。B1学校化学专业的一名实习生说,“我觉得备课能力相对提高了。……我会想到这个地方怎么过渡,那个地方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问题。……我觉得思路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就是按照内容一步一步地讲,但现在会更加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施方面,师范生还增长了舒尔曼所说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和情境知识[9],个别同学的教育智慧开始萌芽。W1校中文专业的实习生提到,“慢慢地我学会怎样在课堂中跟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也会有一些备课时没备到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上突然就用上了,跟学生沟通也相对默契些”。

师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实践活动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各种教学技能比赛已经成为促进个别师范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师范生会带着学习需求进行自主学习,有意识地补充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知识;在比赛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

(五)课程学习的迁移

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个别的师范生肯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对自身理念建构与意识提升的潜在影响。B1校化学专业的一名实习生表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上,学到最多的是一种理念”;B1校中文专业的实习生认为,“具体的学科手段好像不是这门课的重点。……对于走上讲台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但是潜意识会让我注意到在哪个地方应该用什么手段和技术”。个别实习生还强调了课程中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如E1校地理专业的一名实习生认为,“计算机课涉及的是PPT基本操作,教育技术课更多的是结合学科特性来讲怎么在教学中用。总体感觉有必要开这门课程,希望课时可以增加”。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太多印象。很多人甚至无法回忆出当时学习的情景。

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相比,学科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在师范生群体中反映较好。一部分在大学期间选修过这类课程的师范生感到,学科软件使用的学习对自身的教学带来了益处。如B1校那位喜欢在物理教学中使用技术的师范生提到,“大三开始我们学院开设了一门‘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中的应用’,老师专门教我们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图形,还有一些会动的。所以在用的时候自然会想得到。这些物理当中的软件,比如传感器、数据分析器,我觉得非常有用,上课时应用这些软件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但是,学科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如果仅仅涉及学科专用软件的操作,而不触及如何将学科专用软件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那么也不会对师范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如E1校数学专业的一名师范生提到,“几何画板和Matlab,主要涉及的就是技术问题,讲软件的使用,几乎没有结合数学的教学来讲它的应用。……真正到课堂上,还是不太会用”。

四、影响因素模型探析

尽管在描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时,我们采用了分别描述的方式,但是各个影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根据访谈数据,课题组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性模型。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主要受到两类影响因素的作用,一类是个体因素,即师范生自身的观念与实践;另一类是环境因素,即教师示范、学校文化与技术类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生自身持有的学科文化观念与教育技术实践是直接作用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示范等环境因素则通过影响师范生的学科文化观念与教育技术实践间接作用于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从直接影响因素来看,如前所述,教师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参与教育实践的过程,教育技术知识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10],更加需要师范生以实践主体的身份在技术丰富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技术融入的教学问题解决与行动获得直接经验,并在实践经验中逐渐形成与提升一种教育技术信念。W1校数学专业的一名实习生对实习和大学学习做了对比,“实习和大学中学到的差别很大,大学的理论只是一种书面的东西,但是在真正实践过程中会发现,有时候根据不同的学生你按照之前所学的方法去教,学生接受不了,这时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转换,或者把不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建立起的这种“信念”以纯命题、纯逻辑的方式是不能呈现的,是无法利用语言直接传递,必须经由实践来完成。同时,教师的实践并非盲目的行动,在实践行为发生之前受到教师使命、信念和自我认同的重要影响。柯瑟根的“洋葱圈模式”认为,对教师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使命”,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使命将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信念和自我认同,并进而影响教学实践。前述有名实习生的阐述已证实了这一观点。

从间接影响因素来看,在师范生融入学科文化并形成学科教学使命和信念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实习指导教师。E1校一名历史专业的师范生指出,“我所在的实习学校里,老教师基本不用多媒体上课,他们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我们大学老师认为历史是基础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没必要用多媒体。我自己也不喜欢用多媒体,多媒体在实际教学中作用不大”。Ball & Bowe的研究强调,“领导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变革能力是整个组织发生变革的重要资源”[11]。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就是实习生组织的领导者,他们的教育技术信念和学科文化等对师范生会产生“灯塔”效应。按照布朗芬・布伦芬纳“生态模式”的观点,实习指导教师处于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中层空间,而实习学校处于外部空间。实习学校的文化通过实习指导教师间接影响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意识、学科教育技术观念和教学行为。如实习学校文化对前述提及的实习生的影响。

技术类教师教育课程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潜在的作用。然而现实中教育技术类课程的作用没有凸显出来,绝大多数师范生对这类课程印象不深。事实上,特殊技术知识的缺乏仍然是造成教师进行技术整合的主要障碍。师范生对于如何在技术融入的环境中实施教学、掌控课堂、把握媒体的应用仍然是缺少专业知识的[12]。师范生需要“技术融入的一般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的学习”[13],需要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即所谓的TP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我们另一项研究的结果也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师范生的一般教学设计的知识具有显著影响[14]。但是,如果教育技术类课程不能形成系列、深入的学科,并且以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作为其核心与重点,那么它将不会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教育技术实践。这印证了我们在研究之前的理论假设:教育技术知识属于教师实践性知识[15]。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实践与师范生对学科文化的体认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系列课程,包括各种教育技术的实践环节必须要深入到学科,在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确立教育技术的“合法身份”。有研究者认为,很多学科课堂结构已经根深蒂固,甚至成为技术融合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教育技术类课程必须要构建学科教育技术创新模型,通过学科教育技术创新模型的应用,与已有的学科文化博弈,形成技术融入的学科文化。只有这样,教育技术类课程才能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 师范生 元认知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20-02

所谓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任何事项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内容。元认知知识是关于认知主体、认知任务、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主体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包括制订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环节。本文试分析师范生元认知学习策略运用现状及培养师范生元认知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培养的相关策略。

一、师范生元认知学习策略运用现状

笔者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专业数学方向的学生元认知策略使用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你在学习数学各课程时是否制订计划;是否根据计划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是否能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材料,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是否对同一道题想过多种不同的方法;是否做完题会进行验算等。调查结果表明,问卷列出的所有元认知学习策略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使用得很少。在分年级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元认知策略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也反映了师范生元认知能力的缺失。

二、培养师范生元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元认知策略是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监控、调节和评价。它是发展师范生数学学习和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他们主体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成绩和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研究表明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比元认知能力弱的要好。培养师范生元认知能力能有效提高自身对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同时能改善他们认知能力的积极运用。元认知能力对认知能力的有效和灵活运用,具有监控和指导作用。师范生一般年龄在18~22岁,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有强烈的自我设计的愿望,但因缺乏一定的元认知策略和自控能力,结果既没有也无法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省,当然也就不会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了。因此,应培养师范生的元认知能力来促进他们认知能力的有效运用并提高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能使师范生确立更合理的学习目标,能展示出更高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更好的自我监控。师范生不仅仅是学生,还是未来的教师,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对自身的学习有益,同时对今后走上教师岗位,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三、师范生元认知水平的培养

(一)教师有效指导和示范

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揭示知识的产生过程、展示思路的形成过程,为师范生元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发现背景提供给师范生,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的发现及推导过程、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期间,师范生在思维上就会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既提高了元认知监控能力,也增强了元认知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尽量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师范生,并且还要让他们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进行展示,引导他们在老师和自己思维过程中进行比较,及时修正与老师的差距;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思维过程的优劣,给予鼓励和指导。同学们之间也能了解他们个体间思维过程的差异,看到自己的优劣。

(二)丰富师范生元认知知识

1.指导师范生通过文献研究增加自身的元认知知识。为提高师范生元认知水平,教师应指导他们系统地学习国内外的元认知研究成果,掌握与其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中小学生元认知发展的规律,更新自己的已有认知结构。还需认真借鉴其他研究者在元认知训练中实施的方法,重视他们提出的实施注意事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丰富师范生的元认知知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元认知知识的传授,要让师范生体验到在数学学习上采用不同的策略或方法学习效果是不同的,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和元认知的过程,让他们及时总结自己学习数学的特点及使用的方法策略,审视优缺点,扬长避短。同时,积极借鉴他人学习数学的策略或方法,逐渐提高对数学的特点及思想方法方面的认识。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时,引导师范生要想到解决这类问题有哪些方法,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与范围是什么,哪种方法解决当前任务最佳,要有意识地选择并运用最优化的方法等来丰富自身的元认知知识,提高元认知能力。

3.在数学教育实习过程中丰富师范生的元认知知识。师范生要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习惯、教学对象学习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水平、认知差异、教学内容、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增加思维技巧的元认知知识,同时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和特点,理解自身的思维水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克服重学科知识轻元认知知识的偏见和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习惯、改变重答案轻思路的陋习等。如,师范生在教小学数学时,不仅要非常熟悉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而且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三)加强师范生元认知体验

1.加强师范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体验。师范生的元认知体验是指对自己具体学习情况的判断与感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材料熟悉度、对问题信息理解完整性、题目难度、解题信心、解题思路的清晰性、可行性等,感到难易适当,掌握情况较好,能够取得成功时,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产生紧张、失败或烦躁等体验可使师范生放弃或修正学习方法,寻求其中的原因。通过元认知监控,及时对学习活动加以计划准备、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从而提高自己的效能感。

例如,在学习罗尔定理以后,教师提出:“如果去掉罗尔定理中的区间端点函数值相等,情况会怎样呢?”然后引导师范生通过画图分析,得出结论,当告诉他们这就是接下来他们要学的拉格朗日定理中值时,他们就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然后继续启发引导:“是否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是否可构造新的辅助函数?如果限制条件更少,问题的结论又会怎样?”在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渗透这种反思、自控意识的培养,能增强师范生的元认知体验。

2.加强师范生在数学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元认知体验。师范生在数学教育实习时,应热爱数学教学工作,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教材及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及时加以计划准备、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能让学生容易接受,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同时,引导师范生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用日记的形式记下。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景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巧妙渗透;对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的感悟和运用;由于语言的表达欠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理解不好等。同时多听优秀数学教师的课,感知并发展其中的“缄默知识”,以之为载体,反思自己所上的课,构建数学教学的个人知识等。

(四)锻炼师范生元认知监控能力

加强师范生学习和实习教学过程中的监控、调节训练,督促他们坚持进行学后反思、实习教学中写后记。

自我提问如贯穿学习始终,其对学习的促进效果最佳。教师在指导师范生学习时,应注意提醒他们时刻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曾经做过类似的题吗?”“其解决方法有哪些?”等等。应让学生学后注意反思:“做完题是不是验算了?”“做错了,问题出现在哪里?”等等,以激发他们元认知体验的积极参与,锻炼元认知监控能力。

教学后记是教师下课后用笔记记录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与反省,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教学后记主要记录课堂教学中成功与失败或学生们提出好的问题和建议等,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从而形成自己的优良教学风格。其实,教师写教学后记就是一个元认知过程。它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进行总结、评价、改善、提高的一种强有力措施。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当然,师范生在实习教学中,要做到课后有意识地及时总结,就必须在课上提高元认知意识,增加元认知知识,丰富元认知体验,提高自己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因此,师范生在实习教学时应该经常自我提问,如: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的知识掌握了哪些预备知识,掌握程度怎样?如何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导出新知识?需要补充和拓展哪些知识?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哪些难点,产生什么疑问,怎么处理?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了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体现了?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学生有哪些收获和建议?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否完成?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值?教学的组织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优化?是否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等等。

总之,师范生的元认知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及今后的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一点一滴逐步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渐真正理解和掌握元认知知识,丰富元认知体验,不断地使用元认知来调节、监控自己的学习和教学。

【参考文献】

[1]全.数学问题解决表征及元认知开发[J].教育研究,1997(3)

[2]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

[3]皮连生.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201106LX701)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技能培养 策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from the essential stage of education. many colleges are related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bu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till focu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ory. Dilu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ignor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teaching theory and students'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paper,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 reference to several other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take the method of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bined to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help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refor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 skill training strategy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推进,众多高等师范院校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相关改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实践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对各式教育理念已不陌生,对教学应当遵守的规范也了然于胸,然而,从当前高师院校中思政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际来看,思政专业的教师技能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偏向于科研与理论教育,忽略了教师技能的培养,这将阻碍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现状

通过对闽南师范大学及其他几所师范院校中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方案的研究,结合对相关人员的访谈与问卷,我们了解了当前众多高师院校中思政专业教师技能的培养现状,并总结得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设置的课程不全面,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需求

教师技能培养主要包括职前技能培养、入职技能辅导和在职技能提高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我们小组成员着重调查探讨职前技能培养这一方面。所谓教师的职前技能培养就是,使师范生掌握终身学习、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解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能上岗”问题。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小组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师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对各类教师技能培养有着较高的需求,但从大部分院校目前来看,除开设专业学科课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外,还缺乏专门的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比如,怎样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等。

(二)缺乏必要的从师技能训练

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学技能是在多种条件、以不同方式的练习而逐步形成的,因此,练习是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不同于教学理论知识的获得。可在调查中我们小组发现,受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121名学生中,有76人(占62.81%)认为“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提升自己教师职业技能的最大障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从师职业技能,教学基本功不过关,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仍在校就读的大学本科生,其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准备状况,也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必备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要是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只会给中小学输送去不合格的教师。如此,将会造成低水平的教育专业训练造成低素质的师范生成为低能力的新师资,低能力的新师资又培养出低质量的新一代的恶性循环。

相比技能的培养课,专业学科建设会被放在首要位置之上,重视专业学科意识培养,忽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视为附带工作。虽然学生社团在课外之余会组织比赛来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但参加比赛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同学参与其中,学生得不到普遍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得不到专业的老师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训练的各种师范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三)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能上岗”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还专门采访了实习结束或者已经上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处于见习期),对他们的教学实践做了深入了解,发现实习支教等教学实践环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对他们在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以下总结:

1.师范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见习和实习工作。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只为完成任务得到学分,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交流与学习。

2.在校期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锻炼,导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脱节。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导课技能方面,导入没有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脱离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提问方面,提问的设计没能讲究方法、技术和策略;在板书技能方面,板书华而不实或内容繁多等等、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3.缺乏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师范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缺乏教学基本技能的问题,在班主任工作、组织开展学生课外活动方面也力有不逮。在受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在开班会,组织学生完成文艺活动方面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这体现了我校师范生教学素养不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不太科学。

二、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对思政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及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还不够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校是否重视对学生加强教师技能培训?”的问题时,8.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视,31.2%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43.5%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视,17.3%的学生认为不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系的教学技能培训设备完善吗?”这个问题时,6%的学生选择了很完善,20.6%的学生选择了较完善,51.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22.1%的学生选择了很欠缺,;而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当问及教师是否清楚所在院校教师技能培训计划和目标时,大部分教师回答较为含糊,可见,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教学技能培训组织还不到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还不能很好地保证,且教师参与教师技能培训指导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

其次,在访谈与资料的查找中,我们发现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许多教育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强调不足,各个有关部门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也重视不够,整个教师培训体制在总体上更加注重师德风范、理论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教师技能的培养。

此外,学生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在回答“你认为教师技能培训对于师范生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1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46.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重要,29.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9%的学生选择了不重要,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技能比较重要,但也有不少学生不重视教师技能的培训,仅将有关的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学分。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高等师范院校对于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培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部分是教师技能的培养。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系关于教师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如何”这个问题时,4.5%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21.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45.6%的学生认为较不合理,28.2%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自身所在院系教师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较不合理,结合访谈和问卷,我们发现,长期以来,思政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过分偏重于文化知识,学生在校四年,需要完成的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课程数和学时数要远远大于完成教师技能训练中所需要的课程数和学时数。

以闽南师范大学思政专业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设置的课程多是基础课,极少设置教师技能训练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理论专业课程的抽象概括程度太高,过于理论性,学生难以将其与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结合;而到大学二、三年级设置的课程以专业课居多,但科目过多,学生压力太大,顾此失彼,难以认真对待教师技能的训练;大学四年级面临做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压力,主要心思放在找工作上,更不能投入到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这样的设计不能形成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完整、严谨的课程结构体系。另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必须的专业学习外,还要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像英语四级、六级、国家计算机二级这样的等级考试。很多学生将课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准备这样的等级考试上面。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技能培训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

此外,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是否需要加强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实践性指导?”这个问题时,5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22.4%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11.3%的学生选择了没什么必要,6%的学生选择了完全没有必要,也有9.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实践性指导的需求较高,渴望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与锻炼平台。但由于课程体系设置及等级考试等众多原因,导致学生实践时间不充足,学生的教师技能培养未能得到大量的练习时间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教育实习偏向于走过场

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教育实习对自身教师技能的发展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4.6%学生认为比较重要,29%的学生认为一般,也有16.4%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实习还是较为重视,但也存在为数不少的学生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教育实习的重要性一般甚至毫不重视。实习作为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最好的锻炼教师技能的实践课堂。但是,为何那么多的学生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甚至认为其只是一件走过场的事情呢。

通过访谈与调查,我们概括出了以下三点原因:首先,对于学生来讲,见习和实习多半被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而大三、大四正是学生要准备考研、找工作、写论文的时间。因此,很多师范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见习和实习工作,甚至有的学生开出虚假的实习证明以换取自己不实习的机会,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只是为完成任务得到学分,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学习与交流。其次,对于接受师范生进行实习的学校而言,其积极性也不高。一是怕影响教学计划,二是怕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因此,大多数实习学校不让实习教师进行授课或者只给实习的学生提供数量有限的几节试讲课。实习中,学生不能真正走进初高中,不能走上讲台,将直接影响到师范生见习实习的效果。最后,对于高师院校中安排的指导老师,由于学生多、安排的指导老师少,且高校与实习学校距离较远,指导老师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现场的、具体的指导与反馈,只是在实习中进行一次简短的访问,重视度不够。以上这三方面都造成了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实习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高校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大学四年是有限的,把所有技能训练都纳入正规教学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关键应在于如何建设好训练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基于思政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探讨得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需要建立其一系列的师范生培养方案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当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培养配备相应的设施。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所学校连基本的配备的欠缺的话,那么其师范生的培养一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例如,在福师大,我们看到其有一栋专门独立的微格教学大楼,以供师范生进行日常训练,福师大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排名第十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教师,与其设备完善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学校需尽力完善课程建设,学校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理论教学,多开设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将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也为其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要开设一定的模拟教学课程,例如开设微格教学课程,即理论学习―观摩示范―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提高等五个阶段来使师范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为系统的模拟训练。

最后,学校还要注意师范生的见习与课外活动问题。在中学的训练可分为见习和实习两部分,高校可安排学生进行见习,通过与附近中学合作,聘请合作中学教师为教育实践的导师,安排课时让师范生到导师的一线课堂临摹学习,从而使师范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见习后进行反思,总结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知识,建构相关理论知识,此外,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合作中学担任班主任或学生课外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直接感受中学生对师范生的技能要求,增加学生班级组织能力,锻炼师范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此外,也可以请中学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宣传,使师范生充分了解中学教学的需要,并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而在相关活动的开展上,学校与院系可以举办一些教师技能比赛供师范生参加学习,如创办讲课协会让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按微格教学的形式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训练等。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中应重视支教实习

实习支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是否今后想要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根据以往就业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大部分都会进入中小学进行思品或政治教学,因此各大院校选择的实习地点为中小学学校,在这里,实习学校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据相关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这几年的教招情况可知,好的实习学校将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教师技能水平往好的地方转变,通过调查显示,福建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大部分是到各地区的一级达标中学进行实习,并且要求各地区的名师对学生进行教师技能培养。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师范生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教学,而且实习时间也相对较短,一切都像走马观花一般。因此,高师院校在和实习中学签订合约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当延长一些实习时间并监督中小学对优秀指导教师的选择。

其次,中小学学校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作为老师的辛苦和不易,在与学生的实际互动中获得师范教师技能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师范生不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那么就很难得到技能的提升。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也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要做的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对祖国的新一代花朵进行思想和人格上的塑造,让他们在道德上做一个高尚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在来到中小学实习时,应当要投入当地学校的教学中,用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去从事实践教学。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师教育技能,光靠外界给予的那么多优质的条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要从思想上坚定自己将来要从事教师行业的决心。根据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我们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没有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想要培养其教师技能是不会有太大作用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要自身多创造机会为自己的教师技能培养得到保证。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的兼职情况调查,师范生选择的兼职一般为家教。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因为其学科特点,很难找到所谓的对口家教。但其可以通过全职辅导锻炼自己管理学生的能力,用自己所学到的思想去影响那些孩子,在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教师教育技能。另外,根据调查结果,院校为了培养教师教育技能,一般会开展教师技能比赛以及去中小学任教的体验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应当积极参加,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锻炼能力,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教师技能。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光靠课堂上学到的一点儿皮毛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在课外要多多看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书籍和教师技能培养类的书籍,院校邀请的名师讲座也要积极参加,在多听多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和师范生未能正确看待实习的地位与作用,众多院系只在实习前安排一次试讲,甚至没有安排,见习指导不到位,实践性学习应有的功能未充分发挥,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技能的内容又在不断丰富,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当中,就业竞争日趋加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高校与师范生必须增强对教师技能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并与各个中心学加强交流,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寻找培养过程中的不足,进而进行自我改进,实现自我超越,全面促进师范生的教师素质,从而为我国教师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潘少兵等.高校师范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

等农业教育.2009.(6).

[2]曹长德.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J].当代教师

教育.2008.(3).

[3]王桂波.论师范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松辽学刊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刘霄.高师生职业技能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7.(1).

[5]李庆春.新时期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完善与研究

[J].新课程研究,2012(02).

[6]徐哲.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实习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

.上海师范大学.2012.

[7]孟宪凯.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6.

[8]徐志伟.关于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思考.(绍兴

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9]陈晓凤.中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

大学.2014.5

[10]乔应平、罗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状况分析与对策[J].价

值工程.2011.11

[11]陆万昌.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

展.2010(7)

[12]王孝红.师范生中学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2008

[13]杨柳.提升教师基本技能的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11

[14]荆华飞.新课程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研

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5]刘继荣、杨 潮.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

教育发展研究.2008.

[16]廖红燕,刘相臣.从SECI看新媒介环境下职前教师技能

第5篇

2.林芯鑫,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92班;

3.任义,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91班

摘 要: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西方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而且我们从近几年起也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合众多文献,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来进行述评:一、教学效能感的内涵;二、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影响;三、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外因素;四、如何建立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效能感;培养机制

一、教学效能感的定义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从理论上应该来源于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所谓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活动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有助于活动的顺利完成。即“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1]我国学者基本一致的观点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2]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性

举个非常有名的例子来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推各布森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中随机选出18名学生并对教师说这些学生将来大有作为。八个月后,他俩又来到这所小学对这18个班进行复试。结果是,他们所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同学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实际上,所提供名单的学生完全是随机选择的,只不过是心理学专享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由此可见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在教学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也会影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情绪,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显著差异。所以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教师个人的成就还是整个教育界的发展来说,教学效能感都是十分重要,需要从师范生开始培养。

三、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

首先是职业期望,有研究发现职业期望及教师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职业稳定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其次是学校环境,学校的环境包括学校的地位和风气以及学生的素质。有数据表明重点学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明显高于非重点学校的老师,因为相较之下重点学校的管理方式更切实有效,学习风气较为浓厚,学生的素质也相对高于非重点学校。

再次是课程区别。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大众对于数理化、语数英的重视明显高于政史地,这也自然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某些情绪影响。其次,文科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理科课程那么显著,教学效能感也就大打折扣。

最后是学生因素。学生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素质,学习的劲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素质高的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都比较强,无需老师过多监督。而师生关系很容易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教学情绪会影响教师上课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改变。

2、内部环境

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内部因素也可以说是个人因素,是影响教学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它主要包括性别、学历、教龄、教学能力、人格特质等。

首先是学历因素。高学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能感往往较高。

四、师范生教学效能感的培养

教师教学效能感培养的实质在于培养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自觉期望意识,培养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培养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与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3]通过对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对于师范生教学效能感的培养必须对症下药,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升。

(一)进行深刻有效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高校要开展职业规划的课程,帮助师范生树立对未来职业的信心,明确外界对于职业的要求并为此付出努力,使师范生向教师转变的过程中更好的适应。师范生应把握职业规划的机会,认真深刻的分析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

(二)采取教授与实践相结合并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指导

精湛的理论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教育实习无疑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实习前,可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学长学姐来交流他们当时的经历以及现在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利用榜样教学的力量树立师范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师范生的实习过程中,实习学校要配置合作教师,把师范生安置在教学经验丰富且善于指导的教师班级里,通过合作教师的“传、帮、带”影响师范生,使其及时得到指导和反馈。师范生要利用机会细心的观察,积累经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三)注重师生的情感沟通

在师生的沟通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固然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与学生沟通的水平。师生交往中如果教师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那以后的苦头婆心都无济于事了。尤其是对师范生来说,因为本身的心智也没有完全的成熟,所以更应该注意。在大学的生活中,就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吸取经验,追求成功

师范生往往认为他们的教学经验过于缺乏不足以面对正规的教学活动,缺乏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的策略常常会导致他们手足无措,表现的不够自信。其实他们更应该做的是珍惜每次实践的机会,并从中吸取经验,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善于从自己每次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就感,并不断的去追求成功。学校也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外部机制激励教学效能感的提升。(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建江.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1992,(6):40~43

第6篇

关键词:卓越数学教师;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对教师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提升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成为师范生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主题。而专业化师资人才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教育类课程的强化和突出,因为教育类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理论修养、教育职业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课程,为师范生从事教师职I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化发展基础。为更有实效地培养数学教学技能,做到真正的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构建了“分梯度、多纬度”的培养体系,“分阶段”。

1、“分梯度、多维度”培养体系

其中“观摩”阶段是在第一、第二学年完成的,在此阶段,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学工作并作出发展方向选择,为第三、第四学年更深层次的研究与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教学技能专题训练课程”的开展方面,要注意其实用性,例如,在《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课件的制作、几何画板等作图工具的使用等与数学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技能,将课程重心由信息技术学习转移至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上。根据整体课程安排情况,也可适量增加《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数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加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方面的训练。“多层次”是指以下层层推进的立体式训练体系:

第一,观摩学习唤醒实践意识

观摩学习是“了解与选择”阶段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对教师职业的初步体验,目的在于使师范生通过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深入了解之后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在观摩学习之初,由校内指导老师以讲座的形式给师范生介绍实习学校的基本情况,并明确此次观摩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并详细介绍完整的培养体系的四个阶段,说明其间的递进关系,使每一个师范生能有所准备,并能目标明确地走进课程,更加细致地关注教学细节,理解教学实质。

在观摩学习之后,通过交流会给大家提供互补学习的机会,然后结合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在客观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初步评估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职业,以及从事教师职业的优势所在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第二,模拟课堂提供交流平台

模拟课堂是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的一项活动,为师范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并通过交流互动,实现有限条件下最大限度的体验与进步。协会每周安排一次模拟演练,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备课――讲课――评课”的基本模式展开,并由负责人在结束时布置下一周讲课安排。

第三,校外见习促进职前反思。

经过观摩学习与模拟演练的锻炼,师范生已初步具有走上讲台的能力,校外见习相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较为简单,可以使师范生真正接触到学生,较为真实地体验教学过程。

第四,教育实习推动角色转变

“教育实习”是本研究模式的核心阶段,更是师范生完成角色转变,走向教师岗位的关键环节。教育实习也是师范生教育课程中有别于理论课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未来教师必须经历的一个特殊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听课、备课、讲课、班主任工作实习、反思与总结、教育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结

卓越数学教师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连贯统一的教学实践模式,是结合多个重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方案以及教育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该模式的实施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建立、一定的设备支持,更需要一个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带头人作为指导老师带动整个模式的运转,意在为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师范生提供锻炼学习的机会,其可行性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叶叶.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以上海市H大学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具备能力;培养

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幼儿园教师要想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因此,在把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成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幼儿园教师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又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这些能力呢?

一、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需要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

师范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后应该到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从事相应工作,从事向儿童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儿童的智力和体力、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等工作目标,最终向小学输送合格的新生。幼儿园教师要完成或达到上述目标就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复合能力结构。综述有关研究发现,学者们提出师幼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等应该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因此,要把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成能够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幼儿园教师,就应该从上述能力着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

(一)师幼沟通能力

师幼沟通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专业能力,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具有师幼沟通能力。然而对于师幼沟通能力究竟指的是什么目前没有一致性的看法。陈静(2015)提出师幼沟通能力的构成是该领域一项积极的探索。该研究收集幼儿园在岗教师对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因素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归纳为三大综合领域和七个具体方面。三大综合领域分别为核心能力领域、基础能力领域以及辅助能力领域。七个具体方面分别为教师基本素养、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学以致用能力、表达能力、职业道德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含与幼儿的沟通能力)和常识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

幼儿教师面向幼儿的教学是通过言语表达过程和肢体表达过程实现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达到准确性、规范性和艺术性的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多管齐下,要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的“自我练习与锻炼”完成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肢体表达能力指的是通过美术绘画能力、钢琴演奏和舞蹈表演等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现代社会对于互联网和多媒体已经非常普遍,它已经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要善于借助于互联网和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使用多媒体呈现图片、音频、视频等,也可以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活动组织中,例如在幼儿游戏中就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丰富游戏的内容和内涵、渲染游戏的情境和气氛、强化游戏的教学效果。

(四)心理调节能力

未淼挠锥园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有来自单位的、家庭的、社会的等多方面压力,处理着儿童、儿童家长、学校管理人员、社会各类群体等之间的关系,要在如此重压之下高校开展工作、健康地生活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养,例如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文化知识素养方面、能力素养方面、人格品质素养方面、心理健康素养方面等。心理调节能力能力也包括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要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可以通过在培养方案中贯彻反思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反思能力、在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通过教师示范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等途径入手。

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理论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理论教学包括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专业知识的教学要通过教师的课程教学过程以让学生快速掌握专业知识,也是教师多年积淀的教学经验的传承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包括与教师的交流,真正体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最后是学生的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自主学习。课前的预习使学生对内容有了概况的了解,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教学。课后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巩固新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反思、创新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教学过程的辅助方面。例如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技术学、普通话、钢笔字和粉笔字、中教法课程等。

(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实践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能够走上讲台开展工作,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就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自身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练,这样就可以使课程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要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不断进行训练和实习。专业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样目的是为了做好当好幼儿教师的准备。当前国家遍地生花的顶岗实习项目就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顶岗实习项目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三)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心理素养

第8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师范生就业体制的市场化,基础教育对师范毕业生的需求标准日趋专业化和成熟化,人们对教育者素质的期望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教学论”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学习化的理念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历史教学论”这门课程应该呈现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论”的实效性,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缩短师范生的职业成熟期,是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责任。200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也对“历史教学论”课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1.结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由于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简了对“历史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讲述,注重联系中学课程改革的实际,主要介绍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剖析《历史课程标准》,讲解研究性学习、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的理论,对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重点讲授。为配合理论讲授,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学课改的感性认识,我们邀请省、市的教研专家作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有时也请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来学院介绍中学实施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使师范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我们对“历史教学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相继开设了“历史教学论”的后续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教师行为学”、“历史教学与多媒体”、“历史教育教学的评价”等专业选修课。“教育研究的方法”作为专业必修课,重点讲授。使师范生在实习前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教育研究的几个基本环节;掌握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呈现;学会运用观察、问卷、临床、历史文献和经验总结等一般研究方法。有时也请学院内一些专家作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强化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实际科研工作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行教育实习,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便利,为他们做毕业论文提供思路,更为他们成为研究型、科研型教师打下较好的基础。

2.强调师范生的主体参与,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知识乃明了原因,为学习的概念部分,技能,乃明了方法,为学习的应用部分。“历史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实践问题。

首先,在学习教育理论时,将原来的“大班制的讲授式”改为“小班型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鼓励师范生独立思考,尝试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反思;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抓住教学中的模棱两可和困境,也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实践,迁移知识,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加深对抽象的教育理论的理解,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情境。在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师范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教学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在学习教学设计时,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第一步,充分利用一些中学高级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提高师范生分析、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同学备课3~4节。第二步,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方法,组织师范生到重点中学听示范课,并且参与讲评;也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来校作示范教学,讲解教学设计方法,这样师范生在获得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能够发现自己教案的不足,及时修改。第三步,师范生模拟中学课堂教学的程序,在微格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录像回放,修改不足,在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组织下,全班学生参与对讲课者进行全面的评价。使每个学生知道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也对如何评价一堂课有了清晰的思路,达到了共同提高。第四步,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推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师范生多渠道获得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了师范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获取、查询、处理、使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3.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

教学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的智力或体力活动的一种动作系统,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我们将教学技能训练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认识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师范生明确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播放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断和往届学生的教育实习公开课和教学大赛的教学录像,组织师范生进行简单的点评;鼓励综合素质强、组织教学能力强的师范生作示范练讲,并录像,然后组织讲评。通过这些活动,使师范生明确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要求,增强责任感,激发学习训练的动机。

第二,掌握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师范生亲自实践,通过模仿和简单的教育实践,增加感性认识。这一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微格教室进行,先练习课前导入,然后进行二十分钟的教学实践,最后进行四十五分钟的全程教学训练。这种分解训练,使每个人有多次练习的机会。为解决人浮于事的状况,我们把师范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先由师范生自己组织练习,教师按照练习的程度,逐个小组进行考核检查,合格的进行下一个教程,不合格的继续训练,直到合格为止。这样,每个人基本都能讲三到四遍。

第三,强化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师范生提供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相处的机会,即教育见习。在本科学习的第五、六学期,各有两周的教育见习。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跟踪听课,深入班级了解班级工作等。见习期间,要求师范生有听课记录、有教案、评课记录、个人总结、调查报告。回校后开展成果汇报,并对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反复练习,为开展教育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实践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育实习,锻炼学生的各种技能。在教学设计环节,强调在教材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教学的各个环节,说课―备课―写课―试讲―上课―评课,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熟练为止。尤其是试讲阶段,通过备课组试讲―实习点试讲―面向指导教师试讲―最后才能走上讲台。通过层层把关,鞭策学生认真对待,很好地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五,展示教学技能:这一阶段是教育实习的成果汇报。通过两个方面为实习生创造一个展示平台,一个是实习点的公开课;另一个是教学大赛。公开课是各个实习点的教学成果展示。具体做法是:教育实习接近尾声时,每个实习点都要选择一名优秀生上教学公开课。公开课是实习点的教学成果展示,各个实习点的教师和实习生都非常重视,我们学院的专业教师也都要参加公开课,数名专业教师的到来,不但给予专业知识、教学技巧等知识的指点,学生更是受到精神鼓舞。教育实习后的教学大赛是我们学院的传统和特色。每年教育实习结束后,我们学院都正式下发关于教学大赛的通知,通知面向全体实习生。大赛分初赛和决赛,初赛由教学院长、历史系主任、教学论教师和辅导员组织,推选不参加教学大赛的学生当评委。评选出八名同学参加决赛,决赛由实习学校派出教学校长和历史组教研组长担当评委。公开课和教学大赛强化了实习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课堂技巧和应变能力大幅度提高。

4.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除了要靠教学内容来体现,靠教学方式和组织管理机制来落实外,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激励、制约、调整、反馈的重要保证,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机制。因此,我们对“历史教学论”课程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在总结和分析以往考试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创建并实施了一套符合“历史教学论”课程特点和需要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理论考核(40%),着重考核学生对新课程理论、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等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第二层次为教学能力的形成性评价(30%),包括教案编写、课堂试讲、语言表达以及参与的程度等;第三层次为素质教育考核,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30%)。例如:教学评价、课件制作、试题的编排及科研课题参与等。

这套评价体系已经过多轮教学的试用,学生的反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非常满意,特别是对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很喜欢。如试讲展示、课件制作、参与课题研究等。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感到很累,但收获很大。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心理素质、组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丰富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5.强化师范生的科研意识

“科研兴校”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共识。各个学校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科研活动,这些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因此,作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意识,树立科研意识就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在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鼓励教学论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为激发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创新意识,我校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针,在本科生阶段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先后设立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师范生教育实习、见习模式的研究”;“提高师范生从事技能实效性的研究”等与中学教育教学紧密关联的科研课题。第二,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契机,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在下实习点之前,我们聘请实习学校的校长先行对实习生进行了高中新课改的情况介绍;在实习动员大会上,专门请系主任做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学院根据高中课改的进展情况,布置相关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习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调查。如:结合自己的实习体验,为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撰写一份建议书;有人说“实习是走过场”,是工作前的”镀金”,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有什么好的建议;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师范生如何为新课程做准备;了解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对师范毕业生的期望;调查中学教师搞科研有那些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你认为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了解所在学校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等。第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开展大学和中学教师间的学术研究和合作。近几年,学科教学论教师联合本市几所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开展了几项省级、校级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互动的模式研究”等。在与中学教师合作研究中,师范生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师范生教学、科研有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大大促进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我们经过对比发现,历史专业的学生思想比较积极,思维活跃,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和现象都有自己的思考,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科研的意识比较强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教学技能,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缩短了职业适应期。

作者简介:

第9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物理专业师范生多年教育实习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实习生由于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同时,分析了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找到了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途径.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培养师范生形成独立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川。同时更是培养师范生从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我院物理专业实习生在近年来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不大,特别是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他们对中学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和今后的从业。因此,对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分析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对于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提高今后的教育实习效果,促进高师教育改革,己成为师范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这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教师职业技能对教育实习的影响

1. 1.在课堂教学方面

由于大学、中学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加之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因此,许多实习生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中学内容有些脱节,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致使在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方面欠缺合理性。

1. 2.在板书板画方面

由于平时师范生在这方面注意不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板书写错、板书设计不规范、不合理等现象,特别对于物理专业实习生来说尤为突出,如图形、图像画不好将导致讲解相关知识点或练习题时讲不清楚。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3.在教学语言方面

部分实习生由于地域差异,方言严重,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语句常带有语病,加之初上讲台,教态不自然,致使许多学生都不适应,很难听懂。于是就不想听,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4.在教具制作方面

物理教学往往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具进行演示或讲解,而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都显示出教具制作方面的无能为力,致使在教学上许多能进行直观讲解的内容缺乏直观性,学生于难理解。

1.5.在教学手段方面

许多物理专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致使许多知识点费了很多劲也未讲清楚。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是由于实习生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还体现了实习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

2.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

2. 1.部分师范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更倾向于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适应社会要求和满足学生的兴趣。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和削弱了师范性课程的教育力度,有些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少之又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虽然部分师范院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课,比如:书法课、普通话课、职训课等,但是在课时的安排上又大幅度减少,且实际重视程度不够,或只是重视毕业时的竟聘上岗,如我校的说课练习等,但上岗后往往是后劲不足。

2. 2.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

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搞教学法的,但普遍还是存在缺乏中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对中学教育最新动态的了解。而有的师范院校,在任课教师的配备上也缺乏合理性,如:有的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并不是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人员,他们缺乏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而有的上专业教材教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对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育了。在调查中发现,在讲述《教育学基础》课程第七章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时,老师讲解一些概念和要点之后,就让学生自行学习,而学生对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又没有多大兴趣。如果任课老师在讲授《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或者是讲解一些如何应对课堂中遇到的突发问题等,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授课的效果,这无形之中影响了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2. 3.中学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的经验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唯一较为正规、较长时间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都有专门的中学任课教师指导,然而,有许多中学任课教师并没有专业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就有些薄弱。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生问及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是否需要写成完整的教案,通过审阅合格之后再上讲台。而有的指导教师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却说不清楚具体有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因此,对实习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也就忽略了。要是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再来指导实习生,那么,实习生将会有很大的收益。因此,这个因素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 4.“老三门”课程实质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部分任课教师在“老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教学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例如,拿我们物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反映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和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这两门课程,虽然有专业的教师任教,但都是在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唯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机会就是让每个学生准备十到二十分钟的演讲稿到讲台上练习试教,虽然也有收益,但并不明显。因此,部分学生建议老师讲解大量有关中学物理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可是,老师却说由于多年没有上中学物理课,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许多知识点很难把握。因而,教材教法这门课程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取得效果,这也成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因素之一。

2. 5.师范生自身缺少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学习负担很重,三笔字、普通话的练习时间确实很少,而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要准备考研究生,他们每天都在读英语单词,看语法书,看专业书,做高等数学题,所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宝贵,分秒必争。而且,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除规定的训练时间外,都不愿意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且每次规定的练习也都敷衍行事,不认真去读、写,或者根本就不去练习,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由于疏于训练,职业技能也就相当缺乏,以致于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

2. 6.师范生缺少学习先进教学手段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进入中学课堂,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和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日益走向普及。而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必须学会驾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运用自如,才能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学习,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胜任教师一职。然而,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大多实习生都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少有实习生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问津才知道,有许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之部分实习学校没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习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机会大大减少,得不到适当的实际训练。

在讲述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当讲到频闪照片时,由于书本上的图例中显示的是一连串的小球,许多学生就误以为是同一时刻不同小球的运动位移,加上书上的理论解释过于简单,这让学生一时之间难以理解。试想:如果实习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教学,就可以清晰地表象出一个小球下落的动态效果,这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丰富、鲜明的直观表述,从而让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可见,师范生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会给教育实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3.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想

通过分析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我认为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 1.更新指导思想,促进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配套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的生源来自中学,毕业后,他们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中学,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和深入研究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主动积极地进行自身的教育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高等师范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激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特别是要创造条件,促使担任中学课程教学论教学的教师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线。我们学校从这学期开始,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每位教学法教师每学期必须到中学听4节课,参加2次教研活动。当前,要着重研究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一系列问题,研究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利于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全面突出师范性,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实际并深受欢迎的创新型、素质型师资。  3. 2.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技能训练课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虽与综合大学有区别,但总体看来,师范性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教育学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师范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意识不到当一名教师究竟需要何种能力和技巧,正如已经毕业的师范生所说:“学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学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把有关的教育学科课程贯穿师范专业学习的各个学期。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班级管理学、健康教育、高校美育等,其中一些应作为必修课程。二是要解决好“处理教材的能力偏低”这个突出问题。中学教材教法课的设置必须加强,增加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师范生在中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通览中学教材、熟悉中学教学大纲的机会。这样,师范生就能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对将要教授的中学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重点、难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师范生撰写某些内容的教案,配合教育实习,试教某些章节,及早取得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三是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始终贯穿在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如,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并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就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经常营造学习普通话的氛围,让普通话比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带动另一部分普通话较差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演讲课,演讲的内容不要泛泛而定,要具有教师的工作特色,可以选择主题班会、时事讲话、模拟家访、批评犯错误的同学等作为演讲的内容;二年级主要开设书法课,写好“三笔字”。粉笔 字、钢笔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在授课中,不仅要教会怎样写好字,还要教会如何辅导中学生写好字;三年级主要开设现代教学技能训练课,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如,制作幻灯片、制作电子课件、制作教 学光碟等;另外,也可以开设有关练习写教学计划、写教案的课,有助于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运用自如。四是加强中学物理教法实验的训练。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结合实验讲解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因此,院系对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五是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中,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内容,使物理专业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要求。

3. 3.进一步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十分注意“三笔一话”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方面,由于受重视程度、具体措施、设备条件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实习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参差不齐,极少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捉襟见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应在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大量开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余活动。一是开展有关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关讲座、讨论会等,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如,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普通话的水平不能只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还要加强规范的物理语言的训练。二是提倡师范生自己组织到中小学进行观摩学习,也可以组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如,帮助他们举办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办黑板报等,这样,既能丰富师范生自己的课余生活,又能学习指导课外活动的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加强课件制作方面的相关软件的学习。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己经被广泛应用,所以对相关软件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Powerpoint2003中文演示文稿、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Photoshop6.0图像处理等。四是举办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的活动,如,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具制作”比赛等,以增强师范生自我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的自觉性。五是开展以“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为主题的综合训练活动,让师范生通过讲、写、画、礼仪等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更加具备教师的风格。

3. 4.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

第10篇

其二, 对教育实习的内部体系进行重建。

关键词: 问题反思; 课程定位; 核心课程; 课程群

A b s tra c t: The re co n s truc tio n o f p ra c tica l e duca tio n tra in ing sys tem is a n u rge n tp ro b lem in m any new ly - bu ilt unde rg radua te no rm a l un ive rs itie s. In o rde r to a ch ie ve thetra in ing o b je c tive s, it is ne ce s sa ry to e s ta b lish a new o rie n ta te d sys tem wh ich is fo cu s o nthe co re: " tra in ing te a che rs who a re goo d a t the ir own p ro fe s s io na l de ve lopm e n t". Asan impo rta n t a nd in teg ra te d p ra c tica l co u rse wh ich go e s th ro ugh the who le p ro ce s s o fte a che rspeduca tio n, the co n s truc tio n o f th is sys tem ca n be ca rried o u t in two wa ys: firs t,to re se t a ll co u rse s, e sp e c ia lly the e duca tio na l co u rse s; se co nd, to re - e s tab lish the in2te rna l sys tem o f p ra c tica l educa tio n tra in ing.

Ke y w o rd s : re fle c tio n o f p ro b lem s; o rien ta tio n o f co u rse s; co re cu rricu lum; cu rricu2

lum c lu s te r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师范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贯穿整个师范教育过程的一门实践性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实习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决定着师范生进入职业生涯时竞争力的高低。因此, 教育实习历来是高等师范院校质量建设的立足点。随着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专升本的日益推进, 如何构建新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本科教育的实习体系, 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要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本科教育的实习体系, 首先要对教育实习这一实践性课程重新进行定位。一旦进入重新定位,我们发现, 一系列的问题正有待厘清: 升本之后,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教育实习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有何意义?要对本科教育实习进行新的课程定位, 必须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开始。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从理论上讲, 这是所有高等师范院校都在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然而,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所在的等级序列不同, 办学条件不同, 就业走向有差异等原因, 每一个学校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在具体的办学定位上都会各有偏重。一般来说, 专科教育更偏重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训练, 而师范大学更偏重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进行培养。那么, 作为刚刚升本的师范学院, 又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呢?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体可分为两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由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对师资队伍、科研设备、资金投入、学术氛围、生源质量等有较高的要求, 因而应由研究型重点大学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 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 因而, 应由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性大学培养。[ 1 ]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 新升本后的师范学院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作为培养目标。

什么样的教师能够胜任未来的基础教育?要明确这一问题, 我们的视域必须进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语境中, 进入到新课标的语境中进行考察。新课改背景下, 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普遍的观点认为, 实施新课改的教师要具备四个能力: 其一, 对新理念进行深刻理解的能力; 其二, 具有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其三, 能够构建各类课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其四, 具有自觉反思课程与教学的能力。其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最为核心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 才可能真正领悟新课程的理念, 从而进行自觉的教学反思, 最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此意义上来说,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2 ]

二 新型教师的培养需要重新构建教育实习体系

新课改需要培养具有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对于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来说, 怎样才能培养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要从对能力的探究开始。“能力作为一种活动的经验, 必须具有对活动的进程及方式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特点。它必须是系统化了的、概括化了的那些个体经验, 即类化了的经验, 是一种网络型的经验结构。”[ 3 ]在此网络结构中, 活动系统的主体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可以对活动的过程实行预计、监控、调整等自主作用。那么, 是什么使主体对活动过程发挥自我调节功能的呢?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 一是知识, 二是技能。也就是说,具备了知识, 有助于确定活动的方向、目标,分析活动的对象, 确认活动的性质, 制定活动的程序; 具备了技能, 有利于操作的强度、幅度、速度。知识与技能在能力的构成与发挥中,共同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能力的实质是由知识和技能构成的那种个体经验。那么, 什么是“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呢?“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所具有的独立于外在压力的、自我内在的专业反思能力、专业评价能力、专业调控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 4 ]作为能力的一种, 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也是知识和技能共同构成的经验网络。在此经验网络的系统中, 专业反思能力是整个能力系统中的基础, 它决定着专业评价能力、调控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能否得以实现。

从对“能力”的探究中, 我们看到, 培养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 既要构筑其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知识系统, 又要训练其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技能系统。而教育实习是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 能力本身具有内在性和非传递性,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个体的亲身体验。没有个体的亲身体验和实践, 任何层面上的能力培养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分析和传播学生的能力, 再精细的技法也无法训练和复制出学生的能力。知识要向能力转化, 技能要发展为能力, 必须经过个体的亲身体验。许多研究表明, 习惯对于教师职业实践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 它决定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水平和方式, 决定了教师对日常教学情境的解决方法, 从而也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生涯, 而对习惯的认识和培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它才启动, 才有可能更加丰富和充盈。反复而多次的、贯穿始终的教育实习可以使师范生不断地置身于教育教学的情境中, 应用和修正所学理论, 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获得认识和反思, 获得教学策略, 发展教学能力, 最终, 获得自主发展。在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中,自我反思是其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没有反思,就难以实现师范生的自我发展。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 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优秀教师而另一部分却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原因。而教学经验反思实际上是建立在教学行动中的经验累积。

教育实习对于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专科教育的实习体系已无法适应升本后的发展, 新型教师的培养需要重构我们的教育实习体系。

三 教育实习课程的重新定位: 以“培养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核心

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实习重新进行考察和定位。

什么是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师范生职前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师范院校年年都做的常规工作, 是面向基础教育、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 是师范院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独立从事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5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实践的学习活动, 是体现师范教育特点, 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教育环节, 是各级师范学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6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到实习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专业实践”。[ 7 ]概括来看, 这些研究在共同肯定教育实习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 更多地把教育实习定位为一个培养师范生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组成”。这种传统的定位, 容易导致把教育实习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剥离出来, 造成了一个在实践中与学科教育甚至包括教育课程教学脱节的孤立的环节。实际上, 教育教学活动是极富情境性与复杂性的, 教师教育与现场不可分离,如果我们把教育实习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剥离开来, 把教育实习抽剥为一个“技术化”的孤立过程, 对于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 最终形成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对教育实习的不同定位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实习体系的构建。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要实现培养目标, 必须以“培养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核心, 对教育实习重新进行定位。我们认为,教育实习是一门贯穿整个师范教育过程的综合性的核心实践课程。这一定位, 有三个要点不容忽视: 首先, 相对于理论课程来说, 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 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以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为教学, 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反思”,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以获得“如何教”的专门的实践知识和特别的技能为任务的课程。其次, 教育实习具有全程性, 它贯穿整个师范教育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师范教育中的某一环节。最后, 教育实习作为一门“核心课程”, 不仅决定着师范院校实践类课程的开设, 也影响着师范院校理论类课程的开设, 可以说, 整个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都是以教育实习为核心的交叉辐射型的课程群。

从理论上讲, 教育实习决定着所有课程,包括所有基础理论课程, 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甚至决定着这些课程的呈现方式。而只有把整个课程设置都纳入到实习体系的建设中来, 培养“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的新的教育实习体系才可能完整地建构。

四 改革建议: 如何培养“具有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到此, 重构本科教育实习体系的思路已越来越清晰: 以中文系为例, 要实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必须培养“具有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语文教师, 为此, 需要重新构建本科教育的实习体系。而要重新构建本科教育的实习体系,必须以“培养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目标,重新定位教育实习。

作为一门贯穿整个师范教育过程的综合性的核心实践课程, 实习体系的建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其一, 对所有课程, 特别是教育类课程进行重设; 其二, 对教育实习的内部体系进行重建。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条思路:

1. 以教育实习为核心, 设置相应的课程群。即专业基础课程群, 专业方向课程群, 实践活动课程群。整个课程教学的设置和安排以教育实习为核心, 进行交叉式的辐射。

2. 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中, 注重基础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整合。长期以来, 在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取向下, 人们认为师范生只要掌握了一门学科知识, 再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便可以为师了。在课程设置上, 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将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简单相拼, 便成了师范教育的模式。事实上, 这种简单的拼凑使得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 只具形式而无实际意义。为了培养学生专业自主的发展能力, 我们的课程设置更多地要把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相融合,诸如开设“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文学与语文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教育学与语文教育”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 多向度、多角度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从而培养其能力。

3. 在专业方向的课程群设置上拉开层次,增加课程的针对性。具体来说,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 其一, 理论性课程: 文学与语文教育,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文艺理论与语文教育, 心理学与语文教育, 教育学与语文教育;其二, 应用性课程: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育理念与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其三, 训练性课程: 教学模拟训练, 课件制作,板书设计与板书练习。

4. 建立“多维互动发展实习模式”, 把教育实习贯穿于整个四年的大学教育。从大一到大四, 每个学段, 每类课程开设期都有各种层次的实习。通过拉长实习的时间, 扩大实习的空间, 丰富实习的内容来强化实习的效率。例如, 大一安排实习讲座, 请中学的语文教师与班主任做讲座, 进行教师意识的培养。大二安排体验性实习。体验性实习又分两个阶段进行。上学期“走进中学”, 在中学进行为期两周的体验性实习; 下学期“走进教学”, 在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体验实习”。每周半日, 请中学教师给学生上示范课。大三安排提高性顶岗实习。时间建议为一个学期。此阶段可以集中实习, 也可以分散实习。实习内容包括: 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研。大四安排反思性实习。通过教育考查, 要求学生继续在教育实习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调研与撰写教育论文。

5. 加强实习管理, 建立和完善实习制度。设立学生“实习档案”, 每一个阶段的实习都有成长记录袋。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对每一个阶段的实习有明晰的指导和考核的标准。如制定“试讲指导评分标准”, 在“提高性实习”结束后, 安排教学实习的汇报课比赛, 教学论文比赛, 以及进行优秀准教师的评比等。

6. 建立实习双导师制, 对每一位学生从大一起就同时配备中学和系上的专业教师为他们的实习导师, 形成学生、中学教师和系科教师的多维互动。着力建设教育实习基地, 聘请中学里水平高、有经验、最好是在中学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师为实习导师。发给他们薪金, 定期邀请他们到系上做讲座, 担任汇报课、论文比赛的评委。

从以上的论述中, 我们发现, 一个教育实习体系是否可行, 关键在于此体系所建构的教育实习模式是否科学; 而此模式是否科学, 关键在于支撑此模式的课程定位是否有顺应时展的潜力和活力。这种潜力和活力, 一方面决定于师范院校合理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另一方面植根于教育实习在整个师范教育中的地位的考察。一旦我们立足于这样的定位, 新的教育实习体系的建构思路便清晰可行了。

参考文献

[ 1 ] 和飞. 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1; 52.

[ 2 ] 刘剑玲. 追求卓越: 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关照[ J ]. 课程·教学·教法, 2005: 1; 67~73.

[ 3 ] 冯忠良.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45~147.

[ 4 ] 孙惠利1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J ].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95~97.

[ 5 ]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第2卷)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26~27.

第11篇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搞好教育工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实习教师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师范生优秀实习生自我评价范文一:教育实习能检验作为一名师范生的我所学的化学学科科学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能使我更加了解和熟悉教师工作,加强自身综合教师技能,由此可知对于我是非常重要,是一名师范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开始之初我便端正心态积极对待,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实践提高和完善自我。

在实习开始之前,指导老师XXX就要求我们全体队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准备,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特别要注意角色转换,每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约束自己,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而且在实习期间,刘老师对我们更是无微不至,生活上嘘寒问暖,工作上更是督促引导教育我们,为我们解答疑惑。

三年来持之不断地本科学习:专业化学学科教育知识、育学、心理学以及化学教学论等知识,还在有课余时间内练粉笔字、小组试讲及微格训练,以尽力提高自身的师范技能。而今就要在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又该如何把握与运用,这将是对我的一大挑战。身处高中校园、面对积极向上的学生,在教学实习中获取教育的意义所在。以往或许只是凭借对教育教师工作的一腔热情而努力拼搏,那么现在,在这个夏末初秋也该真的为自己日后的教育事业路途做好准备。

实习是我即将进入社会踏上漫漫人生征途的标志,是人生的一个崭新起点,对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全队14名实习生集体来到XX第一中学,还记得第一天踏进校门,当时的我怀着一半欣喜一半忐忑的心情。短短的2个月实习生活转瞬即逝,在这播种的季节里,我成长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我于20xx年x月16号来到XX一中报到,正式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活。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分配了宿舍和桌椅,虽然条件不如学校,但我能够感受到校领导的热情关心。稍作整理和安排,我们便在负责人的组织下与一中副校长、高一年级组长以及高一各个化学科任老师开展了实习工作安排会议。最终我和其他3名队友被分派到XX老师的麾下,由其主要担任课程教育指导工作,当然我们也

都会积极主动地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其中尤为幸运的我分配到的高一(11)班的班主任老师也是XX老师,当即我便向她了解班级及学生情况,该老师是09级刚毕业的新老师,因此我们交流畅通,同时刘老师给我感觉很亲切,使我对接下来的实习工作生活有了更大的信心。在为期8周的实习生活中,我将与高一(11)班融为一体,担任化学老师并辅导班主任工作。我坚持以一名正式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教学及辅导中。

师范生优秀实习生自我评价范文二:面对着真实的教学场景,个人有如下几点思考:

(1)学校培养我们师范生主要关注专业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一般教育学、心理学及化学教学论等知识的教育,但是却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进行整合。

(2)对于教学的过程,我都以尽可能有效的逻辑思路来设计,进行的教学也是以这些线索来联系的。队员们组织课堂教学大多以完成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像有教师专长的教师那样合理性地、随机性地根据与学生的互动来调整教学内容。换而言之,队员们遵循预设主义的线性思路,忽视突发的提问和意外;有教师专长的教师更多地遵循生成主义的非线性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的高明之处,似乎不在于他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地完美,而是他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这真的是值得我们实习生细致观察和揣摩的地方。

(3)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建立要满足三个条件,除了学习内容是有逻辑意义的,还要求学习者能够联系新旧知识和对学习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和强烈动机。我在做个别辅导时发现,个别学生对学习存在认知困难;这既有原理性的认知困难,也有符号性的认知困难。习以为常的有价值的知识是高度形式化和价值无涉的,而且可能远离学生的生活。由此先行组织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概念,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范畴内,加快理解和记忆。

现在,实习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了解了教师的伟大,教师工作的神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在教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这才是教师工作最伟大的意义所在!

我面对的学生是正在成长中青少年,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去解答和引导。只了解本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活动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问题,甚至于有时学生提的问题也是我前所未闻的。教师要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由此给予人生观上以有益启迪,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教师必须广泛的涉猎各学科知识,培养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来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还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懂得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树立起科学教育思想观念,掌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人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艰巨事业,它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一般职业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更是和教师的职业性质格格不入的。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教师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在实习期间也体会到了,教师真的很累,早上六点钟起床,晚上10点半才能回到宿舍。教师并非一个理想的职业,相等待遇情况下,它比一般的行业要更累。因此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当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在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中寻找到人生的价值 。

综合上述,在本次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我的收获非常大。我认真谨慎严肃地贯彻"尊重教育的理念"。教育实习增强了我的教学实践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在这两个月中与学生一起生活学习,体会到了做为人民教师的乐趣和光荣,这更激励着我坚定了作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信念。我决心以十分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中,争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师范生优秀实习生自我评价范文三:对于师范生来说,实习让我迈出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步,同时也让我初次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酸甜苦辣。

实习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外,还必须积极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成功。针对我实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必须尽量使课堂生动活泼,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多与学生互动,比如尽量多抽取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尽管有些问题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另外,在试教过程中,要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否则,教师就不可能成为指导者和助学者。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兴趣以后,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爱上物理课,让学生自愿去学。

在真正课堂教学中,毕竟是第一次站在真正的讲台上面对那么学生,总免不了紧张,差点连话也讲不出,而且经常在讲课过程中忘记下一步该说什么。我也想过把大学所有学过的知识,所有平生知道的知识都用上,但真正上了讲台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如此缺乏,除了本身的怯场以外,也跟自身知识储备有限有关。尽管在课下我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来准备,认真写教案,查资料,讲课以后,我才发现,教案与课堂的差异那么大,教案毕竟是死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样,你也不可能说谁对谁不对。在教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影响你,改变你的观点。但是很幸运的是同学们都非常认真,也都非常配合,给我鼓励,感觉并不是实习老师在给他们上课,而就像他们自己的老师给他们上课一样专心,我也慢慢克服了紧张的情绪,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技巧,冷静地投入到教学中,一步一步进步,真正去面对这些如饥似渴的眼睛。

在实习班主任的过程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不易,尤其是担任初中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很琐碎,很繁杂。由于初中年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在生活和学习,纪律等方面都需要班主任像父母一样仔细地去叮咛,因此,班主任除了要教好自己的那门功课外,更要增加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果课前纪律工作,办理板报,班主任讲话等等。最重要的一点事班主任还担任了思想品德工作课程的老师和家长的联络。在担任初中年级实习班主任的过程中,由于该阶段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受过什么挫折,吃过什么苦,心灵都还比较脆弱,但又较早接触网络文化,思想比较早熟,因此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必须要用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对于特别顽皮的学生,更要采取好的态度来教育,因为你态度越是强硬,他也许还更反叛,另外,我还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跟学生交流一些网络上健康新奇的东西,让学生信任老师,才会多与老师谈心,师生间敞开心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实习期间的一些评价,实习以后并不是就说明我们就可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了,它只是说我们初步具备了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有待巩固和加强。我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不仅关系到我们工作本身,还有一名作为人名教师的社会责任:传道授业解惑。实习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经历,收获了指导老师的关爱和教诲,同时更收获了学生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在此,我想对你们说一句“谢谢你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12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41-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师范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近几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加强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实践教学目标认识模糊,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设施和经费投入不够,管理缺乏规范,监督与考评不得力,等等[1]。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通过确立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使师范生师能和师德并重,成为未来合格的德艺双修的中小学教师。其教学目标应体现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并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才能得以更好地展现;通过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坚定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并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构建

1.专业技能训练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教具及课件制作等。二是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备课技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技能、说课技能、讲课技能等。其中讲课技能又包括导入、讲解、活动设计与组织、组织教学、提问、板书等技能训练。三是教育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学生团队工作等技能训练。

2.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军训、文体活动、读书或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育科研能力训练

师范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实践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训练包括研究性作业、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发明创作等。

4.现代教育技术训练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师范生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实践知识之一,如网站或网页的制作、课件制作、对word、 flash、power point、excel等的熟练操作和使用。

三、实践教学的多方位探索

(一)教学途径多方位探索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及实施途径应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通过不同措施,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教学、录像观摩等,努力实现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有机渗透。此外,学校可开设一些专业实践课和技能实践课,诸如写字、绘画、口语、现代教学技术、教材教法等,使师范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

2.课外活动实践

课外活动实践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师范院校可通过科技节、艺术节、心理健康活动月、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各种表演、竞技活动(如教学设计、说课、试讲、职业规划等比赛),充分地发展师范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拓展他们的素质发展空间,使其增长才干。

3.参与性实践

组织师范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从中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等。

4.教育实训

教育实训是目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教育实训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说课、试讲、多媒体技能等训练,通过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将教学实训和教育理论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5.教育见习、实习

教育见习主要是让师范生到中小学听课、讲课等,了解和感受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况。见习时间每次可安排两周左右,三年之内至少应有一至两次。

教育实习是让师范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深入到中小学去,进行全面的和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的教育素质的全面的考察和检验。学校除了给师范生安排毕业实习之外,还可以给师范生提供顶岗实习等渠道,使师范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6.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撰写

课题研究即让师范生带着研究课题进行实验、探究和教育调查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领域内,可结合专业特点,布置具有科研性质的作业,让师范生初步体验解决学科专业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重大课题研究之中。通过师生的通力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毕业论文撰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性教育实践活动,对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与修改、答辩都要严格把关,以提高实效。

7.校外社会实践

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余,学校还可以将教育实践基地、附近的学校、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市绿化园等作为学生实践的场所,组织引导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类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