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企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研究

时间:2022-09-07 19:4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企合作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企合作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群 双主体办学模式 办学思路 办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06-02

职业院校的基础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就业需求等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校企合作成为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更是职业教育的工作难点。由于校企合作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尚未成熟、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为推动校企合作工作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将院校与企业短期的合作、单一形式的合作演变为长期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即建立校企合作群体,形成多校、多企、多方的多元合作机制,才能依托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分析校企合作群办学思路,总结校企合作群办学措施、特点及成效,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校企合作群办学模式,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企合作群办学思路

学校和企业一对一地开展合作,无论是合作办学、合作教育、合作就业、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作的面和合作的资源往往都很有限,久而久之便会资源枯竭而产生疲劳感,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而校企合作群办学即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集中部分相关的院校、专业群体和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形成一种集约式的合作办学模式,行、企、校多方构成的智囊团式的教育合作群体优势互补,打开了校企合作的广泛渠道,使校企双方成为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形成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关系,在招生、就业、教学、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局面。

二、校企合作群办学措施

2010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办学,成立华汽教育合作项目部,2011年成立中锐汽车学院,由校企双方安排人员担任中锐汽车学院理事会和行政领导职务,担负项目组织、沟通、运营、实施、管理等工作,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专业教学、师资培训、招生就业、开展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活动,将这些过程制度化并形成一系列管理文件,使校企合作项目各项工作规范、有效的开展。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通过多方洽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等同于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的40多家院校、300多家企业签订了教学和实践、就业的协议,为后续的工作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成立学院华汽合作项目部,后续发展成立了中锐汽车学院。

第二,成立中锐汽车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运行机制,制定《合作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设备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明确双方合作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了后续合作过程中不必要的利益争端。

第三,由中锐教育集团投入400万元,按汽车4S店实际工作环境建设汽车实训中心,由企业派专人管理;后期陆续补充基础设备,充分利用企业在设备、技术、资源方面的优势和行业的引领作用,实现知识、技能、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四,引进企业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共同开发和建设核心课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部分专业课由中锐教育集团安排企业经历丰富的教师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可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双方在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共建以品牌汽车企业冠名的班级,订单班的运行和监控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共同管理,并各有分工。

第五,与中锐教育集团的合作院校、合作企业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理念。华汽教育项目在全国有 40多家合作院校,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如目前卓有成效的教材、远程视频课、教学做一体化整体建设方案等,促进合作院校的交流和发展。

第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两年的教学以基于工作过程、集中式的项目化教学为主,最后一年的教学以顶岗实习为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在企业集中培训、师傅带徒弟、定期轮岗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以实际工作任务代替校内实操训练,以企业集中培训代替校内理论教学。

三、校企合作群办学的特点

(一)创新高职办学模式。合作的方式可以是校方出办学场所,也可以通过协作、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由行、企、校多方合作成立汽车教育项目部,共同开发合作项目,切磋合作具体事宜;通常情况下,由学校负责项目学生的招生、学籍管理、日常管理和一般性教学,企业出设备并负责就业安置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分工明确、各司其责,避免合作纠纷。

(二)创新高职办学的体制。以学校为第一主体、企业为第二主体,实行双方法人代表领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的双主体办学体制。合作双方共同出资、共管共教、互利共赢、共担风险,在招生、就业、产品开发、发展等获得显著效益,显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独特的“校企合作群”办学优势。

(三)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合作群体内的各企业、各职业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谋求共赢,盘活并充分利用资源,使合作面不断扩展,合作的良好效应维系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利益相关方都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提高,建立高效、常态的校企合作群体作为高职教育与产业合作深度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成为共识。

四、校企合作群办学取得的效果

近几年,中锐教育集团以汽车职业教育为龙头,大力发展合作办学,已投资近两亿人民币与国内40多所高校共建汽车职业学院与实训基地,获得了包括德国奥迪、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300多家汽车主机厂、上千家汽车服务商的支持,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已与国内十大汽车经销商集团签订人才委培的战略协议。得益于中锐教育按照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跨地域培养人才,提供从企业课程、实训设备、教学支持、专业师资、实习就业等全方位的服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汽车企业、高职院校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的生态链条,各项工作得以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合作前未敢想象的成绩。

(一)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合作企业投入,按汽车4S店实际工作环境建设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汽车实训中心,满足了教学要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锐教育集团共投入教学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派遣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达20人次,这不仅给该院的学生带来高水平的授课,而且也为该院教师提供了与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无疑将带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是非常值得西部较落后地区提高办学能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得益于双主体办学灵活的运行机制,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在校生规模从建设前的350人越升到现在的840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被确认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汽车实训基地被评为广西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合作项目的学生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教学理念显著提升。引进企业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改变了我们重教学效果轻宣传效果、重传授知识轻训练技能和忽视动作规范的思想。学院充分发挥中锐集团在汽车职教行业的领先作用,利用其丰富的汽车生产厂家资源、先进的汽车职教理念和教学资源,加大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推进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

(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依托中锐教育集团强大的汽车行业背景,及时准确地获得汽车后市场的岗位信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制订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更加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紧跟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和增加教学设备,大大提高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和教学质量,教学思路逐渐清晰。

(五)教学改革稳步开展。华汽教育项目是一种行业化集约化的教育合作,是独特的校企合作群高职办学体制。一方面,中锐教育集团用行业优势和专业教学理念去影响全国40多家合作院校,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国华汽教育项目合作院校的力量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集中力量开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等,促进了全国华汽教育项目合作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六)技术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中锐教育集团与国内的300多家汽车主机厂和经销商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全国各地4S店、汽车生产厂家都不同程度地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员工培训等,带动了各汽车生产厂家和品牌4S店与所在区域中锐教育集团相关院校的合作,从而促进群体合作。

(七)华汽教育项目为合作院校加强国际交流提供了条件。依托中锐教育集团在世界各地的丰富资源,项目合作院校将方便地走出国门,学习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相关院校合作化办学,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行业技能竞赛、深入了解企业状况的机会。

总之,将零敲碎打一对一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拓展为一个合作的群体,加强行业、企业与学校间的全方位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合作群体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全国汽车厂商,集团内的厂家、院校深度融合,满足职业院校对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有效推进职业学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梁建和.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汽车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3(8)

[2]黎志键.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3]石兆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第2篇

Abstract:Through consults 01 years until now about “the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massive research literature, is right “the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business both sides angle's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approaches to cooperation and the way innovative design three aspects the research condition in the last few years to carry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induction knot, and analyzes exists ques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by time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the research can further develop.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状 趋势

Key words: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Present situation; Tendency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39-02

一、从校方角度对校企合作所进行的研究

1.1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

此方面的研究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将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与企业、市场接轨方面,还是如何将培养出的学生顺利送上工作岗位方面,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校企合作的基准点。有的研究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体,学校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长期深入地调查区域内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就业结构,从而预测企业人才需求的基本趋势『1,根据该趋势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以实现校企合作,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有的研究者则从目前市场上某些专业人才紧缺的现实角度着眼,依照不同类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提出了“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观点,指出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进行调节和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紧缺人才『2『3。

1.2关注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此方面的研究认为,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1.2.1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此方面的研究着重强调了学校在教材的设计上应与企业合作,以保证教材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紧密结合,以反映企业生产岗位最新生产技术,避免出现闭门造车。有的研究者在教材的开发设计上提出了“将企业家请进学校进行座谈,与教师共同探讨教材编写思路”、“教师编写出教材后请企业专家审定把关”、“教师进入企业检验教材可行性”三个步骤,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与先进性『4。有的研究者提出“教材设计的出发点应是以特色立项,从规划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性教学、校企合作、注重教材选用五个方面进行教材建设”『5。

1.2.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中,涉及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研究是数量最多的。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通过校方与企方的合作――企方对校方进行技术、场地、资金支持,兴办实习基地;校方派出专门人员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监控――使学生能够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将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此类研究中,很多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自己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观点。如,有的研究者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三种模式,即“建立校董会”、“合作办学”、“联合办学” 『6。有的研究者从“产学研”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和毕业环节教学的新模式。

1.2.3重视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此方面的研究认为,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办学,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仅有完备的教材体系和学生的实习是不够的,学校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是连接以上两方面的桥梁,是实现教育质量逐步提高的关键点和主导因素。如,有的研究者指出,“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引进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是教师主动获得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学校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7。在具体方法上,有的研究者提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越来越重视培训与生产的结合,迫切要求专业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又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熟悉企业生产管理的实践”。通过“让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扩大企业相关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以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8。

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素质,是众多以校方视角对校企合作所做研究的研究者的核心论点。通过学校与企业在各个环节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也将是日后关于校企合作研究的重要方向。

1.3推进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

推进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是以校方为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研究的又一主要方面。此方面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如何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更深入、更恰当的合作,使学校的科研成果更加快速、有效、直接地融入市场和生产实践。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当前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研究者指出“当前学校的科研成果还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主要是由于“科研选题脱离市场需求、科研成果的超前性被忽视、中间实验的经费严重不足”三个方面的原因,问题的核心是“学校科研部门与企业相互脱节,缺乏理解和沟通”。同时还指出,“更好地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唯一途径是加强校企结合”『9。在校企合作的具体环节上,有的研究者还提出了以下原则:“选择最佳的合作对象和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机制、建立必要的协调机构、互通信息、互惠互利”『10。

对于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推进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的研究是近来校企合作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二、从企方角度对校企合作所进行的研究

从企方角度对校企合作所进行的研究在整个校企合作的研究中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其研究所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为企业培养出最合乎规格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最终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以企方角度研究的研究者也认为开展行业、企业与院校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能促进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但与校方角度不同之处在于,企方的研究更直接明确地指出,校企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在于,合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为导向。上海陆家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国强在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性人才》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同时他还指出:在与学校的具体合作过程中,要坚持双赢的方针;要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计划选择恰当的合作院校;要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要求,从“校企互动、定单培养、企业主导、岗位见习”等模式中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要建立适当的校企合作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实现学校与企业最优化的合作,进而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性人才。

以企方角度对校企合作所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细节的研究则更少,这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三、关于校企合作方式和途径的创新设计

在整个对校企合作所进行的研究中,关于校企合作方式和途径的创新设计的数量还是很多的。以此为方向研究的研究者大都站在学校和企业的高度之上,同时从两方面对双方的深入合作进行探索,并对合作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合理的创新设计,旨在为学校和企业更深入、更有效的合作提供新的道路和方向。

此方面的研究中尤以南阳电力技工学校讲师鲁爽的论文《校企结合的培训发展之路探析》最为典型。文中作者在对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意义――“企业投资扶植,学校企业共同受益;企业参与培训,学校企业共同提高;校企结合,利于针对企业需求提高培训服务;企业学校共同管理,促进学以致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要获得稳定高效的优秀人力资源的支持,关键是要在与学校密切配合,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培训新体系”。在具体的体系建设上则提出了六步具体方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设计培训方案;选择培训方式;重视培训实施;关注培训成果转化;科学的培训评估”。

其他研究者也对校企合作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设计和研究,但在方向上与上文引用的研究大体相当,在细节和思路上则各具特色。但是,大部分此类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并没有能够经过实践检验。因此,对校企合作的方式和途径的设计进行实验研究必将成为今后此类研究的重点。

四、校企合作的研究趋势

4.1 高职、高专、中专类院校对校企合作所进行的研究在数量上明显多于大专、本科类院校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在教学目标上前者较后者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就业情况。但在目前高等教育深入地走向大众教育的整体趋势下,大专、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已经进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因此,普通高校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的必要性已越来越大,普通高校对此的关注程度应有所提高。

4.2 对校企合作所作的研究中,以学校为角度进行研究的数量比以企业为角度进行研究的数量多很多

形成这种局面的是很正常的,因为“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模式,加之学校拥有大规模的研究研究者,在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上自然更倾向于以学校为立场。但是,校企合作其本身又同时是一种“合作”,单方面的研究过多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因此,加大以企业方为立场的研究力度,强化双方研究的交流,应成为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4.3 缺少涉及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研究

在为数众多的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中,涉及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研究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只是一笔带过。显然对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道德还没有引起研究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在现如今处处重视和呼吁职业道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应引起日后研究的足够重视。

4.4 缺少实验性研究

现阶段对于校企合作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操作体系,但却很少有研究者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当前的研究还未能经受实践的考验,只能停留在理论状态,而这是对研究的深入发展不利的。所以重视实验性研究,应是今后被重视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云吉.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创建名牌高职院校[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2,(1).

[2] 孙凤芝.现代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政府;作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中面临着困境,需要政府从观念引导方面、法规政策方面、经济方面和管理方面进行支持,以确保校企合作能够更深入、更有效,以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一、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应起的作用

(一)经费投入保障

高职教育是高成本教育。高职校企合作需要资金投入,解决资金问题,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但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要把国务院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

(二)评价激励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校企合作刚起步,缺乏专门从事校企合作研究、评价和验收的机构,实际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有必要尽快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校企合作评价机构,对校企合作程序的规范性、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校企合作成果、成果的推广效果等进行专项评价,并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协调与指导,使校企双方的行为规范;根据评价结果,落实参与企业应享有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奖励政策,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过程监督作用

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和学校通过契约等形式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但在运行过程中是否顺利,需要政府的监控。政府的过程监督可以保证校企双方较为顺利地沿着既定目标运行,确保校企双方应有的主体地位和应享有的利益,并且可以强行推动合作不顺利的校企双方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政府过程监督的内容有校企双方协议条款的履行情况、企业的合作及服务态度、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情况等。

二、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政府建章立制是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杠杆。“对德国和法国而言,政府的作用围绕着制度建设,而这些制度又代表了一组已成惯例的法则被植入组织的制度(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框架中。这种组织制度结构决定、联合或绑定了在某个领域盛行的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尚不健全,缺乏完备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由于颁布时间早、原则性过强,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2003年)、《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2006年)等法规原则,不仅同样存在规定的完备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等问题,而且属于政府及部门政策,缺乏相对完善的配套性政策及措施,对经济领域的行业、企业等约束作用较低,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有待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和细化。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适应宏观体制调整、变革中不断探索创新,相关问题也不断凸显。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地方人大和政府的相关立法和配套政策普遍供给不足,仅有个别地方出台了校企合作的《条例》或《实施意见》,大多数地区缺乏对国家现行政策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二)配套支持尚不健全

国家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的支持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并获得成效的重要条件和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为发达的德国,不仅联邦政府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行业、企业、学校及其他相关机构的义务和责任,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操作框架;而且颁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支持政策,如2004年联邦议会通过《职业培训岗位保障法》,规定不能提供培训岗位的企业须给予提供培训岗位企业以资金补偿;并且通过“德国培训和专业后备人员国家协定”和启动“所选地区培训结构改进”计划等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培训岗位。我国2005年颁布《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各级政府为加强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相继推出一些政策举措,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通知》等,为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构建了基本的政策空间,但行业主管部门的配套性支持政策明显滞后甚至阙如,缺乏对行业、企业明确、有力的引导、支持和约束,在实践中尚无法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即使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持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及其配套的《管理办法》也被认为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操作程序烦琐、政策驱动力低等问题,难以发挥实质性的支持作用,对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影响不明显。此外,有关校企合作的财政拨款、平台建设、评估督查等政策还处于缺失状态,师资补充的政策还不具体、不到位。

(三)社会舆论导向不利

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社会传统教育观念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企业不受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特有的一些缺陷导致他们在企业不太受欢迎,他们在企业生产一线不安心,经常换工作,心浮气躁。有的学生实习结束不肯与企业签协议,企业也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

(四)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

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高职院校对市场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就是那些面向企业进行订单培养的学校对企业需求变化的反应也不可能是同步的。

(五)由于人才供求失衡,学校处于被动地位

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职业院校自发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减少部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由企业来担负部分办学成本,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企业为校企合作要分担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政府又没有强制要求,企业不太重视,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主动性。职业院校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特别是一些科研实力不强的学校,学校去求企业,双方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在现实合作中的地位却悬殊很大。

三、政府指导下的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规范管理,发挥主导功能

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宏观上取决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领导发改、人社、教育、财政等相关行政部门担当起组织协调、管理指导、评估督查、信息沟通、宣传激励、提供保障等职能,整体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理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职能和关系。

1.健全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修订《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及其他有关企业法,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和要求,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国务院出台校企合作的专门性法规或省人大出台专门性条例,进一步细化校企合作相关参与主体的职责,明确校企合作的企业资质、经费保障等,规范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考核、监管。各级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促进校企合作在本地区有效开展。

2.健全校企合作的领导组织。政府牵头成立由发改、教育、税务、人社、经济信息等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学校等机构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并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小组,研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改革发展指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学校、企业等成立相应的专门组织,加强对本单位校企合作的领导,跟踪市场动态,分析岗位需求,密切企业联系等。

3.加快校企合作的公共平台建设。发改、教育、税务、人社、经济信息等部门联合开展对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的遴选和资质认定,对合格单位进行授牌。利用网络、展会等渠道和形式构建校企合作的多元信息平台,及时校企合作单位的资质信息、企业服务职业院校的资源信息、职业院校的实习需求信息及相关督查评估信息等。组织教育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政策进行大力宣传,采取激励措施调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二)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大力推行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作为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1.政府要建立全社会统一的职业标准、鉴定规范和社会化管理体系,发挥国家劳动行政部门综合组织、协调和指导的作用,规范用工行为,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增强劳动者职业技能。

2.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在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设立鉴定中心(或鉴定站),发挥高职院校师资、设备的优势。

3.加强监管,对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和招用无证人员从业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部门要进行严厉查处。

(三)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经费投入

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将其作为提高民众教育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做强区域教育包括区域高等教育的重点,积极引导,加大投入,强力支持。政府应制定明确规划目标,把职业教育及其校企合作的规划纳入地区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人口变化趋势,在地方区域层面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严格把关职业院校发展规划、办学规模,以使各校科学定位,合理规模,错位竞争,办出特色。通过制定、完善地方相关政策,健全相关制度,为职业院校建设和校企合作开展提供有效保障。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以改变职业教育长期经费不足,教学设施陈旧,实训实习基地缺乏的现状,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创造必要的、优良的条件和环境。

(四)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形成校企联动机制

校企合作作为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的达成,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些主体由于不同的领域背景、价值导向和利益诉求,对校企合作的责任意识、行为态度和目标追求就会有差异,往往难以达成共识和合力。要克服这种不利局面,必须由政府主导,通过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政府作为经济社会管理主体,应当制定相应的税务减免制度,对那些给予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实习实训、投入设备师资建设等方面支持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以免税、减税、奖励等方式予以鼓励和补偿;在促进科技进步和投入的相关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方面,建立一种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政支持法规政策体系,给以校企合作方式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政策优惠、资金支持;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企业利益的保护。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利益调节等方式,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和保障各参与主体,使各主体追求趋于一致并符合制度的主旨和要求,形成校企合作持续性的动力机制和联动机制。

四、结语

虽然当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着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正视现实,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找准校企合作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加强管理,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一定能够把校企合作推向深入并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

参考文献:

[1]黄宏伟.高职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6(6).

第4篇

关键词:保险专业 校企合作 实习基地

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求量不断扩大。高校与保险企业合作进行人才的培养成为趋势,但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校企合作在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保险行业大多数岗位都需要直接与人或机构打交道,对于保险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很难用标准化的指标来衡量,相同的保险营销手段对不同的人或机构产生的营销效果不同,所以保险企业在考核营销人员的业绩时往往通过成绩来衡量。这就要求高校在为该层次营销专业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为达到促进交换的实现而形成的一套系统有效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和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些教学内容在校内很难完成,即使进行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一、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

,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2010年《福布斯》亚洲企业人才调查显示,保险承保(核保)人员和保险理赔人员排在十大急需人才类的第6位和第8位。受历史原因影响,存在着近二十年的人才培养断层,且一直被列为国家教育部目录外专业,起步晚,定位不够明确,办学经验不足,人才培养的水平较低。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有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保险专业,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助于学校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保险从业者的角色转换。校企合作使保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得到高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由于学校和企业在运行机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学校内部不同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需求不同,二者很难真正融合,使校企合作在运行的过程中矛盾凸显,制约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从目前的校企合作现状来看,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学校寻求企业的合作变显得更加主动,企业在合作办学上仅仅是停留在对学校的资助以及提供实习基地、合作培训员工上,多数的合作只是停留在表层上,难以达到较深层次的合作。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

保证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明确双方所享有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校企合作是营销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方面要明确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担者及具体分工,另一方面要明确承担者的权利与义务及违约的后果。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顺利的院校往往都拥有一定的制度保证,而表现平平的高校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校把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和期望都寄托在一线教师的身上,所以当合作出现问题时就会得出一线教师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没有紧迫感、不愿意与企业接触等结论,而很少从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研究,因此也难以寻找出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二)校企合作权责不明确

高校追求的是教学效益最大化,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而保险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合作动机直接影响着合作的目标及其实现。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能动关系,任何一方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都会影响着这种合作效果和深度。校企合作能否长期坚持因主要取决于学校和保险企业各自对自身发展、社会贡献价值和作用的认识程度,另外还涉及到彼此对对方的要求、彼此资源的扩充、发展空间和发展规律等多个方面。但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并不完全是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是单纯的为了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实习基地的保险企业往往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重视,片面追求眼前的市场份额和短期业绩,对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关切度不高,不愿意花力量和经费去培养在校的保险专业学生不会给实习学生安排具体岗位,不会免费为非职工提供培训。

(三)校企合作运行不顺畅

保险校企合作模式较多,目前在我国被称为校企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形式不下几十种。如项目开发模式、合作办学模式、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等。这些模式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

般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兼管,掌控校企合作的整个运行过程。目前,保险专业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和经验,如复旦大学与太平洋保险公司校合作建立的金融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四川省分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原金融学院的基础上共同创建,新华金融保险学院。但是目前很多校企合作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随机性,存在校企合作的规模较小、稳定性差,缺少自觉性和约束性的问题。双方都是在有用人需求或岗位需求的时候才考虑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因此,为了使校企合作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四)校企合作缺乏政策保障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校企合作的专门法律,相关的政策扶持也比较少,仅靠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收到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进行约定或协议也难以保证合作的长期性。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实践的合作,也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合作的过程中,国家的相关政策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校企合作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和制约的体系之内,必定将会使校企双方合作更加顺畅。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和职能定位,对校企合作的开展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

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建立各种保障机制。首先是政策保障机制的完善,为了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加强政策导向,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对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特别对校企合作中做出较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鼓励,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办学。有力的政策支持关于将使校企合作走的更久更远。其次是经费保障机制。应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和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学生岗位实习制度、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实习实训操作规范、实习企业学生管理制度等。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是校企合作长期进行有力保障。

(二)订立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通过订立实习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是校企合作长期进行的保障。校企合作的最佳效果是实现双赢。合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保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保险管理和营销人员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保险企业内部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需要借助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对本企业职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快人才培养,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是保险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中广泛的宣传,这样不仅树立了企业形象,而且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从学校角度看,可以帮助学校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改进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便学生更好就业。四是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如学生食宿、学生安全,学生人身保障及实习效果的考评办法。这些都应该在协议中进行明确。

(三)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如保险精算师、理赔师、会计师和理财规划师等。可以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管理委员会,成员可以来源于保监会负责人、保险行业高管和高校代表,其职责是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培养方向和目标,在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过程中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二是激励制度。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险企业和高校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进一步鼓励他们开展产学研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大成绩,特别是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三是学生校外实习机制。学生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双方有义务对学生实习工作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对没有按规定实施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还要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四)加强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力量建设

保险实践发展很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行业对保险人才新的培养要求,对保险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由于保险专业大量开办,对保险师资需求急速膨胀,但目前保险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均有一定差距,保险专业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很多教师是非保险专业出身,理论体系的充实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绝大部分保险专业教师没有在保险公司从业和实习的经历,造成师资缺乏,尤其是能够得到业内外广泛认可的有理论、懂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加大保险专业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的资源优势,聘请相关专家、高管来讲授部分课程和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袁秋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9):268-269

[2]李佳,张丽英,保险公司与高校合作建设保险学科模式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9):73-76

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成人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彰显职业特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接近社会、贴近企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是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拓宽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成人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人教育主要有电大、成考和自考等形式。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人教育的学历功能逐渐减弱。一直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技能倾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自身急功近利,教育质量下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对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校内教学设备特别是实验设备短缺,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无法完成应有的教学环节。

     2、培养模式和目标方面

成人教育还存在套用传统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现象,传统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成人教育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应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成人等教育仍以传授的理论知识为主,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技能,学生缺少动手实践机会,不符合社会对成人教育需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成人教育急功近利,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立足本地,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成人教育办学定位,是成人教育应该承担的任务和责任。然而,当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学校忘记了教育的初衷,试图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收益。

     4、教学水平低、教育质量下滑

     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自身又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造成教学水平低下,教育质量滑坡,成为持有合法手续“造证”、“卖证”机构。

   二、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校企合作是成人教育改革的尝试,是办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和环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对学校、学生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企合作有利于校方发展。首先,学校通过合作,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制定配套的教学方案,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培养人才, 达到培养目标与用人规格的一致。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的竞争力,改变萧条现状,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更好的服务企业,社会,地方经济。其次,校企合作有利学校师生发展,由于校内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师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教师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的也只有理论,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和实践能力,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发展。校企合作不仅对校方发展和改革有利,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得到学校的技术和培训等服务,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我校与市人民医院的合作,在医院设立护理专业学员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实习,克服了工学矛盾。

3、校企合作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发展,人一生中只接受一次性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学习已成为人一生中都要进行的活动,所以职后仍要接受教育。成人高校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先进的教育技术,成为承担成人职后教育任务的主要机构。通过校企合作对在职人员针对性教育和培训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因高等教育的扩招,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升,由于部分成人教育高校管理不规范,设备落后,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企业的不信任,对教学质量的不认可,导致校企合作的困难。目前合作过程中,大多是学校单方意愿,主动与企业合作,而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的很少。即使合作,由于企业注重眼前利益,许多校企合作仅仅在表面,缺乏深入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目前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总体上表现出学校热,企业冷,学校积极主动,企业消极配合的现状。另外,也有些学校是迫于教学评估的原因临时找家企业签订简单的书面协议,挂个牌而已,种种问题导致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效果很不理想。我校在开放教育试点到终结性评估期间也曾与多家行业进行合作,挂了牌,建立了校外实训基础,但由于疏于管理,合作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目前一些合作流于形式。

   四、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展望和思考

查阅相关资料,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一些校企合作成功的模式,总结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企业为重心的合作方式,如德国的双元培训制,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培训模式等。另一种是以学校为重心的校企合作,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等等。国内,成人教育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由于校企合作的不深入,致使学校无法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忽视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锻炼,没有彰显成人教育特征。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无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致使企业不愿与高校合作,或者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模式,立足本地,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实现校企共赢,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是必须的。

1、成人高校积极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同时,注重学校自身发展,提升学校实力、规格和品牌,使更多企业能主动上门合作。

2、双方开拓创新,立足长远合作,签订合作协议,相互尊重,相互协商,联合管理、密切合作,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3、高校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依托自身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先进的理论、教育技术 、科研优势等,面向行业系统、企业等,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高校凭借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这个平台,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设在车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场地开展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提升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同时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4、企业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应根据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规划,借助高校优质的资源条件,定期对在员工进行理论更新和技术提高,提升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推进企业发展。同时,企方积极主动为校方提供实习、实训场所,使教师和学员能够得到实践锻炼,实现与学校的双赢。

5、目前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大都缺乏规范性文件,具体实施过程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管理上,对操作程序的规范性,监督、协调,校企合作的备案等工作都缺乏具体措施。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校企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 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式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继续教育,2010(5).

[2] 李莉. 论成人教育的校企合作形式[J].职教论坛,2012(11).

[3] 杨云龙,于海峡.浅谈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技术与教育,2010(2).

第6篇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上对应用型人才有着越来越大需求,因此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对应用型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校企作用,通过有效措施及途径对应用型人才进行科学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校企合作;实施途径

商务英语专业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很强专业性,在当前社会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越来越重视的形势下,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在充分认识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途径合理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从而使学生知识水平及实践技能均得到有效提高。

一、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1.校企双方信息沟通失畅。

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而言,其所涉及对象主要包括学校以及其相关企业。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并未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及市场,而企业也很少与高校进行主动联系,两者之间未能够进行顺畅信息沟通。由于在信息互动方面缺乏良好平台,高校、企业及政府三者之间无法对对方进行实时了解,信息沟通严重落后,其所造成结果就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未能够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教学,由于校企双方沟通较少,两者之间要想实现深层次合作也就更加困难。

2.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一。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其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单一,当前合作形式主要就是项目合作,对于这种合作方式而言,其特点主要就是简单,并且比较短暂。这种单一合作项目无法系统地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操作技能,校企合作大部分都是表面层次,其深度及内涵相对而言比较缺乏。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商务英语专业虽然具备一定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个别案例总结,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教学模式仍未能够形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仍未实现常规化。从合作内容方面来看,通常情况下都是高校到企业内部去寻找实习地点,而企业目的也只是在高校内得到廉价劳动力,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仅仅存在于表层,在内容生比较单一,很难深入进行发展。

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有效实施途径

1.通过引校入企实现工学交替。

在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通过使学生进入企业内部,可使其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对学生今后就业具有很好促进作用。在学生进入企业内实习之后,其能过对企业内部资源优势进行共享,可使校内实训设备缺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企业而言也能够得到人力资源帮助。在引校入企过程中,高校应当与企业主动进行联系,在企业内部将相关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起来,实习实训基地在学生校外实践训练方面属于重要场所,通常情况下都在运行较良好企业中建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企业内部真实业务流程,但对于该合作模式而言需高校教师长时间努力,同时也需要校企双方进行密切配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可安排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指导、协调及沟通,从而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在实践中更好应用,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更好提高。

2.通过强化项目合作使商务英语特色发挥。

在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当对合作项目加强规划建设。在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方面,高校属于主要推动者,应当对合作企业进行合理选择,并且对合作项目进行科学规划,从而积极构建良好合作项目,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有效应用,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对自身操作技能进行有效培养。同时,企业与高校之间也应当加强联系,通过对自身优越条件的应用创造更多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训,在项目合作开展过程中对高校人力资源及商务英语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使项目合作能够得到更好效果。

3.通过入企挂职实现师徒一体化。

在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培养人才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高校可通过引进、培养及聘请企业高管等多种方式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完善。首先,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引进既具备牢固理论知识又具备企业工作经验高素质人才,从而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使师资结构能够更加合理;其次,高校可安排优秀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挂职锻炼,使其能够对企业运行流程更加熟悉,并且能够得到最新市场信息。从而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对“双师型”教师能够进行更好培养。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担任教师角色,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教授,然而在企业挂职过程中,这些教师应当由学徒开始工作,跟随老员工进行学习,在其将企业关键知识及流程掌握之后,这些教师也就能够成为师傅,在企业实习及实训过程中能够给予其一定知道,从而使师徒一体化得到真正实现,使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得到更好效果,进而对应用型人才进行更好培养。

三、结语

在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属于其必然发展趋势,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充分理解并认识,从而积极通过有效途径使校企合作教育能够得以更好实施。

作者:滕萍凤 单位: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甘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

2015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hzxyjg201531

第7篇

一、当前高校产品设计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的建设滞后:当前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建设经费紧张、场地不足、实验室设置不尽合理、实验室队伍建设滞后和后续建设难以步入良性发展等问题。产品设计专业需要有专业的实验室来保证学生的设计实践学习,如手绘实验室、电脑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等。基础的手绘实验室比较容易建设,电脑设计实验室在硬件和软件的配备上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来建设和维护,使得绝大部分高校都不愿耗费巨额资金去建设。

2.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偏少:当前高校的产品设计本科培养方案不尽相同,但大多都侧重于通识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这三部分内容构成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而实践教学只占有很少一部分学分,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往往寄希望于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再去锻炼其实践能力,这就造成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也不愿意承担应届本科生的再培养,使得本科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二、产品设计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1.高校应树立开放办学的思路和抢滩理念:校企能否合作的首要前提是高校要树立开放办学的思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式办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进一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同时高校要有抢滩意识,校企合作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不能等、靠、要,毕竟优秀的企业资源是有限的,后知后觉的高校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2.共同制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培养方案决定着高校怎样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能否成才的问题,因此培养方案的制订就显得至关重要。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和规律方面把握得比较准确,能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至于培养的学生能否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高校则无法保证。学生好比“产品”,“产品”的好坏由市场来决定,即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因此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特殊人才,首先应该充分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对于产品设计专业来说要了解企业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主动联系企业,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之中。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践能力,这正是高校所欠缺的,或者说难以实现的,因为增加了实践课程必然会压缩基础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既具备综合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共同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和课程设计,学生能否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设计实践能力,这需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安排,同时针对教学模式要进行深入地改革“。一课多师”可以做到多方指导、多方设计和多面反馈,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多师同堂”的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讲评、论辩、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原来的课程上只有一名教师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对教师的选择与组合,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多师”应该以高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工程师相组合,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保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4.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再培训:现如今高校教师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到高校教学,在设计实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基本上只能是“纸上谈兵”,这种现状无疑制约着高校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中挂职锻炼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5.校企的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能否展开全面而长久的合作,关键在于高校能否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服务,企业能否为高校的教学提供服务,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寻求与企业合作时,首先应该保证自身能为企业提供实在的支持,这种支持是企业所欠缺的,也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对于产品设计行业来说,高校最大的优势是智力支持,可以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优秀的设计人才,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开展研究合作,用研究成果来提高双方合作的质量,同时也能促进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第8篇

关键词 厦台 高职院校 合作办学 厦门地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0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already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Xiamen Wuyuan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tarting from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actively carry out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Since 2009, Fuji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aiwan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more in-depth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Xiame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he developing and deepening of the political factors influence of Xiamen and Taiw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diversified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deepen.

Key words Xiamen and Taiwan; vocational college; cooperation running school; Xiamen area

1 厦门和台湾高职教育界定的定义不同

我国的高职教育涵盖了目前的高职高专、技术本科、五年制高职的后半段以及某些高校某些专业的教育,如MBA教育就属于高职教育。厦门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即高职学历教育。和台湾的高级职业学校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按照台湾高级职业学校的定义来看,其教育程度基本和大陆地区的职业高中相同。台湾地区简称其为高职。本研究统称的高职教育,并未包含台湾高职,而是相当于台湾高等技职教育(高等技术及职业教育的简称)。

2 具体合作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师资交流

每一年,厦门一些高校、职业院校的校长都会去台湾,对台湾院校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计划、管理方法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邀请台湾公立和私立学校的校长前来厦门进行教育交流。此外,每一年都会组织一定的师资队伍在台湾地区举办学习、讲学以及科研活动,和台湾地区的著名学者在教学方面交流经验。

2.2 交换学生短期修学

厦台两地高等院校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交换学生短期修学等合作是目前较为稳妥的做法。从当前来看,主要是两岸之间彼此推荐一些成绩、品格等各方面都较为优秀的学生,在合作院校中进行交流学习,加强两岸的教育融合。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两岸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台湾的各类大学可以在厦门开设相应的学分班;台湾各类大学可以在金马地区设置进修学分班;大陆生可以在台湾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大陆生可以在台湾地区进行短时间的实习;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以及活动等,包括参观、演讲、公益性活动等。

2.3 合作办学共同培养高等技职人才

厦门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多年来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教育,与台湾的高校以及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3 项目带动

以厦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为例,从2009年到今开始一共开展了四期,深受两岸人民好评。为了满足厦门与台湾特色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力支持在制造业、电子通讯业、建筑业等稀缺领域方面的教学,和台湾的职业院校以及企业进行对接,取长补短。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第三方组织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内容、专业为学生提供实训教学的条件,实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稀缺产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4 多采取“拼盘式”的课程教学

“拼盘式”教学指的是厦门和台湾之间加强教学交流,根据两岸特点联合设置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传统的大陆式教学中,和台湾地区的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在厦台高校联合举办的教学中,台湾高校优质课程占专业课程的1/3,台湾高校教师与大陆高校教师授课比率为1:3。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等在2012年与台湾高校采用“拼盘式”课程模式与台湾高校开展联合设置课程项目。

5 存在的问题

5.1 招生人数有限

一方面是目前厦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数大都由政府给出限定名额,另外一方面是高职学生持观望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学历互认问题。早在2006年,大陆就对台湾方面的高等院校的学历以及学分采取认可态度,大陆学生可以在台湾地区进行短期内的学习。但是台湾地区,仅仅认同大陆41所“985工程”的重点高校。二是“三限六不”给陆生的压力。

5.2 缺乏专门法律政策保障

目前,厦台高职院校联办共建专业的合作协议大方向较多,其中并没有对教育中的各个细节进行划分。需要明确的分配两岸各自在教育方面的权利、义务、责任等,并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学生在实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个人在三方面应当签订相应的协议,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

5.3 厦台文化和教育的差异

虽然同文同种,但台湾早接收西方文化、教育,所以在文化认同、教育管理和行为方式等还是难免不一样。大陆师生初到台湾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因文化碰撞而产生的不适。另外,部分交换生在台专业不对口。由于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专业划分有所不同,台湾的高等职业院校没有专业之说,代之以学群,下分系,如商业管理学群下分资讯管理系、国贸系、应用外语系、观光管理系、行管系等。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大华技术学院开设专业有所不同,因此部分交换生赴台湾大华科技学院无法就读对口的专业,只能选择其他相关专业就读。

5.4 经费较少

虽然“大三通”的正式实施,对于两岸交流的成本有很大程度的缓解作用,但是在两岸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经费不足仍旧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有些活动难以继续开展下去,而很多规模较大的教育交流活动只能停留在计划层面,难以顺利实施,严重阻碍了两岸在合作教育方面的沟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5.5 双方交流合作有待持续推进

根据厦台高职交流的情况看,厦门高职院校的参与积极性较强。但是从整理来看很多院校还是停留在交流互访,参加论坛等起步阶段。直到2009年,随着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开启,才使得交流合作迈进了一大步。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人员互访、学术研讨、资料交换等层面。南洋学院与台湾校企合作,派了不少学生去台湾交流学习,老师去台湾交流多但未能参与教学。

在联合办学教学点设置上,台湾当局为防止技术外流,禁止岛内院校以任何形式在大陆设立教学点或者分校。台湾方面的参与方大多是民间教育机构、私立学校或企业。台资企业对于两岸交流合作的意愿并不强,参与性较差,某种程度上对于校企教学模式的开展造成了阻碍。而企业的积极性之所以不高,主要是相关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容纳在校实训生。

6 对策

(1)扩大招生。厦台高职教育交流合作已日趋成熟,大陆政府和台湾当局应该适当放开参与教育交流合作的人数,消除些政策障碍并给予扶持。无论是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和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或者合作的台湾高校,都应扩大厦合人才培养项目的宣传,扩大招生。生源充足,合作才能顺利进展。

(2)制定促进厦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在目前的两岸合作办学项目下,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在工作开展方面存在种种困难。因此,教育部应当针对此类情况,对两岸合作办学做出相应的规定,保证办学过程上有法可依,能够有效促进两岸的教学交流深度。

(3)提供到位的行前培训。在向台湾师生展现大陆学生的良好素质的同时,也为了赴台学生能顺利完成交流学习任务,参与厦台高职教育合作的福建高职院校对赴台学生不仅需要进行文明礼仪、安全教育、繁体字、行为规范、赴台注意事项等,也要介绍前往城市、院校的一些基本信息并给予专业辅导。做好这些衔接工作,将有利于赴台学生更快融入新的生活和学习。

(4)资金支持。我方可以设立厦台教育交流基金,对于资金较为困难的院校给予资助,从而加强学校在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台湾教师的演讲以及学生赴台学习等方面的实施力度,为厦台高职院校开启多方位的教育交流奠定基础。一旦解决了两岸交流合作中的经费问题,就能够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平台的交流,有利于两岸合作教学大局面的形成。台湾应适当地给予支持,可以给予来台的师生一定的项目资金,或者提供些兼职、助学金,以减轻师生压力。

(5)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台资企业参与度。针对在对台教育交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的现象,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如政府可借鉴英国政府对企业和学校实施的“三明治”计划,出台相关的政策提高企业的权利,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同时,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标准的定义,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综合评价,对校企合作成绩明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鼓励。

参考文献

[1] 陈碧琼.闽台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4):34-37.

[2] 陈金聪,林松柏.闽台高职教育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2):5-9.

[3] 陈为峰.闽台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探析[J].教育与考试,2010(3):80-88.

第9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02-02

1 导言

在我国,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之间产生了矛盾,与之带来的结果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断下降,就业形势也不乐观,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成为重要话题。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日益下滑的趋势,寻求一种能够提升研究生素质、提高就业率的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先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数是集群式的发展,注重数量的延伸,却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面对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单靠学校教学一方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吸收和整合多方的力量和资源,首先探讨出来的就是把眼光放宽,寻求与企业合作的契合点,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也就是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教育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社会和企业多方教育资源、教育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实地进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认知实习、定岗实习等,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弥补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培养模式。

2 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2.1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鉴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阶段;第二阶段是美国独特的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兴起和确立;第三阶段是协同式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美国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良好互动为美国经济持续的壮大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针对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理论型发展了应用型培养模式,从而也使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单一学术型培养模式转向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种培养模式并存。

2.2 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

日本虽然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但是研究生教育却相对滞后处于薄弱环节。为了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日本政府从国内与国际多方视角出发,对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与社会科研机构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了拓展。日本政府首先从改革入手,如研究生院的教育制度、社会人员选拔制度等;并从研究生院的类型、教学环境、教育政策等方面的改善,使研究生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此同时,日本研究生院通过不断加强和企业及社会机构的合作,逐步探索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模式。另外,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注重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化战略,不仅提升了研究生教育水平,同时也为国际间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并且扩大了日本研究生教育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2.3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大致在19世纪是个分水岭。19世纪之前,英国的硕士学位只是一种名誉和文凭,并不能体现很高的学术水平,也只是为去的硕士学位作为一种任教的砝码。随着19世纪现代化大工业发展和吸收德国模式基础上,英国现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才日益形成起来。19世纪中期起,由于受德国模式的影响,开始重视科学研究,由原来的单一重视教学的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形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授课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2.4 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民国初期,研究生教育处于起步或实行阶段,既无专门的法规予以规定,也无真正意义上的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到了民国后期,三级学位制度开始正式确立,并正式开始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这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正式定制期。解放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先后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如早期是德日式的纯科研型,后期是美国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型研究生。后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是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进行的,在培养模式的选择上,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前模仿苏联模式阶段(1949—1965);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培养模式阶段(1977—1985);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阶段(1986—至今)。

3 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3.1 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较晚。但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近十几年校企合作培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在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主体不同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根据在研究生合作培养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以及结合当前的“双导师制”分为校内导师主导型、校外导师主导型、双导师并重型、校外独立导师型。下面用表1来对以上几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一下直观比较。

3.2 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中国的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还不成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有待完善的地方。表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府的主导性不强(政府对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的计划缺少引导、政府对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的资助不强、缺乏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缺乏对项目的社会影响的跟踪和管理、同时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合作双方的产权关系不够明确、缺乏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校企双方观念不同、校企双方缺少合作创新能力。

3.3 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

作为两个重要的主体,高校和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互补性,为技术创新活动带来重要支撑。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校企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产业创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双方会因为责任权利义务、经费使用问题、观念上的问题、以及沟通与协调等问题发生矛盾,总体上大部分创新程度还处于松散状态。由于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创新的合作动力不足,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健全的动力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虽然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多种,每种模式也存在相似的运行机制。校企双方都是为了达到互相发展的目的,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共赢。一个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对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是不可缺少的。本文认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利益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等。

对于动力机制政府起着关键性主导作用,政府从完善法律法规、提供优惠策略,减免相关税收、拨款建立校企合作相关基地实验室建设等政策鼓励其双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了解校企合作带来的社会效应。对于校企合作伙伴的选择,需要遵循信任原则、兼容原则、互补原则、平等原则、共赢原则、灵活原则等。对于利益机制,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双方需要本着为社会服务的角度出发,企业提前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节省了时间和投入成本,而校方能够为社会输送市场需求的人才,发挥了其产出的效能。对于投入和供给,主要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物资供给等。对于校企合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体现在学习激励、奖励激励、媒体激励等。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相互补的,约束机制有利于规范校企双方的合作行为,使得双方的努力向着最终目标迈进。对于控制机制,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也是非常必要的,每个环节中都应是过程中的一部分,双方在参与过程中互相监督、互相吸取有益知识,使得双方的优势才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参考文献

[1]王杏.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及策略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1,(05).

[2]吴苏芳.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05).

[3]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04).

[4]宋晓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6).

第10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化融合;制度融合

一、校企文化渗透与融合是深度合作的前提

(一)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为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教改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逐步实现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然而,高职教育仅仅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很多员工被企业淘汰,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合,探索两者相融合的途径,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平稳转变和快速过渡是现今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校企合作文化冲突日益显现

由于校企合作中,各自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文化主体上,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员工,企业文化主体是企业员工;在建设目标上,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建设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是一种做事的文化,其建设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失衡与跨度必然增加了毕业学生的适应成本,这种情况更大地导致就业障碍与转化潜力的提升。学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行业,所以双方在价值理念、管理机制和组织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冲突,这种冲突随着合作的日益深入会越加凸显。

(三)文化渗透与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关键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生成才;二是可以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高职生成人;三是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高职生就业;四是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生创业。

2010-2015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这是对校企合作内容的新的诠释,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探索,把校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文化渗透与融合内容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融合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布局文化。企业文化与高职物质文化层面的融合,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和环境布局来营造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教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层面的融合

高职校园制度文化是学院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中具有重要功能。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层面的融合,就是要借鉴企业管理中的规章制度,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实际,建章立制,将企业的制度文化引入高职学生行为规范的制订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与管理,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形成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它以课程文化为代表,同时包括课外文化。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是以课程文化、课外文化为载体,将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尤其是企业精神文化全面、系统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层次的领会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最高境界。

三、校企深度合作的文化渗透与融合路径

(一)总体研究路径

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校企文化建设理论,在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校企合作研究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全面渗透与融合是校企进一步深度合作的关键的命题。从“一体两化”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两个路径来研究企业文化渗透、融合的实践。

(二)系统分析法是研究的主要方法

将校企合作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来理解,因此必须将管理学、经济学、企业文化学中的理论融合起来,才能够深入分析制度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系统分析法是校企文化融合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借鉴系统工程学、社会学等学科前沿的一些理论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演绎,又重视实证调研与归纳。

另外,对比分析法、文献阅读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案例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也是文化融合中用到的方法,例如,定量分析法对校企文化渗透与融合进行内涵、共性、冲突等定性分析后,依据在调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订单班、校企开发课程和校企合作培养各模式的实证研究,收集和提炼相关指标,对关键指标进行模糊数学中的分层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

(三)研究路径基本内容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性研究要真正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必须首先确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并根据不同企业文化的类型特点,针对其中的共性加以深入分析。将校企合作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来理解,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研究二者共性和冲突。

2.确定校企文化融合的主要层面,制度文化融合是解决目前文化融合研究中缺少确实可行路径的关键,以制度实施机制为逻辑起点兼顾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合。选择不同的校企文化融合方式。

3.从“一体两化”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两个路径来研究企业文化渗透、融合的实践。其中,“一体两化”中重点研究:生产性实训基地、订单班、校企开发课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研究的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2+1”培养模式。从中分析出评价校企文化融合指标体系。

4.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将前期总结的指标体系加以应用,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融合的途径。定量分析方面应用模糊数学的分层理论,对各个关键指标进行系统分析。

5.培育具有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校企制度文化融合为重点;以校企精神文化渗透为抓手;以校企物质文化融合为基础;以校企课程文化对接为亮点;找准校企双方的共同兴奋点,以校企文化活动对接为平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陈文海.论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和策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7).

2.吴扬.试析高职教育的文化冲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3.郝维钢.探索校企文化对接途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

第1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综述

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最早兴起在西方国家。最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理论领域,国外学者普遍把创新理论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起源。

一、西方学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基础理论研究。美国学者J.R.Grander最先使用了数理分析的方法,从片段性的汇总向了系统化的分析阶段过渡,从高校和企业的双边及互动的角度,对合作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数理描述和过程分析。W.A.Fisher和F.Bidault依靠现代厂商理论,探究在不完全的经济环境中,合作项目的最优制度安排。ThomasMoore(2000)对比分析了企业大学以及传统大学、咨询公司,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三者之间将来可能出现的相互关系。日本学者MotohashiKazuyuki进一步分析了科学技术类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情况,指出20世纪末期的产学研合作行为将在中小型企业中发展迅猛。

2.类型及特点的相关理论。著名学者Garrett、Turpin.T从宏观视角对校企合作办学创新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合作所表现的不同特征。Barnes通过交叉案例分析,研究了大学―企业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个有效实施模型。EliezerG建立了高校―企业合作研究中心从开始到最后独立的七阶段发展模型,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Jean-Louis认为成功的合作关系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要素:共同的发展战略,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高市场潜力的专长技术和全球化的眼光。

3.合作机制和因素研究。国外众多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汇集在产学研合作的障碍因素、动力因素等方面,而对产学研合作支撑系统的关注较少。S.Siegel.Donald,Adman.David,Eatwater.Leanne,N.Link.Albert等人提出干扰大学和同企业之间的有效技术转移的最严重隔阂在于文化冲突、机构设置缺少灵活性、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不合理以及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管理机制。AllenKathleen,Tavlo.cyrus在研究影响大学科研技术实现商业用途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一体化网络环境来应对这一问题。

二、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必要性及意义的研究。海烽等人认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有效而显著的引导行为和政策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周竹和黄睿桦从知识产权角度出发,有力的论证了产学研合作对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确立的重要性;刘小厦等从校企合作办学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的提升方面,分析校企合作办学的重大意义,阐述了产学研合作建立的时代必要性。

2.主要模式及特征研究。张莉莉在国内首次提出“企业与高校全面合作”的概念模式、运行过程图示模型,并进行了实例研究;丁曳治隽硕圆学研合作造成影响的动力机制和合作模式的主要特点,并绘制了提了ERP1―P2CS图示模型;吴术山总结了我国校企合作办学目前存在的八种合作模式和四种创新机制;张炜探究目前普遍存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并形成了完备的理论;吴平(2008)则将目前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实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总结为六种模式:在项目基础上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组织能力;在校内外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训基地;量身打造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模式;以大学的优势学科为依托建立高新技术科技园;共同成立研发中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

3.绩效有效途径理论研究。杨东占全面地陈述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并说明了合作动力、技术差异、利益分配等是造成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赵岚乡经过调查研究,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各方面机制进行讨论,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罗德民等人通过建立人模型阐释了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方面主要问题;叶晓晴通过博弈论理论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技术交易模型,重点关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科学技术不对称问题;张昌松分析了校企合作办学的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沟通渠道以及合作双方所处的社会情境等影响因素,认为在校企合作办学创新选择决策过程中应注重四方面的综合作用,使交易费用降低。

三、借鉴与启示

从文献梳理归纳过程中,可以反映出来,对于校企合作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西方学者更关注校企合作在市场机制下的运行过程、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运行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关注于校企合作的存在意义及与国内政策、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的对接问题,同时对于校企合作问题的内部机制部门也更为关注。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校企合作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架构及成功的模型结构,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巨大。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一是利用校企合作解决高校与市场机制的对接问题,目前国内政府及高校仍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合作关系模型。二是对于校企合作内部如何解决“短期效应”问题,仍未形成更为科学的方案;三是如何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引导校企,调整产业、行业布局方面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对于校企合作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仍在路上,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在充分的互动中寻找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共生视域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

[作者简介]张英杰(1984-),女,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科研处干事,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辽宁沈阳110122)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1-2012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利益诉求视域下建筑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ZZ11009)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13-03

校企合作是增强职业教育实践性、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校企互惠互利,这种互惠互利的形成则取决于科学的校企合作机制。合作一方一相情愿是不够的,一旦缺乏相关利益链条的连接,校企合作就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校企合作机制的形成关键在于将校企合作转变为行政部门、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的自身需求,在一定共生环境中,建立一个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将由学校主导、以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转变为由校企共同主导、以依法依规办事为主的深度合作。

一、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的内涵

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校企合作是异质组织的混合体,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必须兼顾各合作成员的利益诉求。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就是指企业、社会和职业院校通过多元化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进行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合理交流与整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持久化和职业院校效益最优化的“共赢”目标的有机工作系统。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主体间的关系

共生(Symbiosis)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De Bary)于1879年提出的,其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即不同物种按照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①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成长是生物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的过程,成长过程伴随着生物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同样,校企合作各成员的发展也需要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通过延伸内部资源优势和吸取外部资源达到内部系统的成熟。

共生系统主要包含三大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单位;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体现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系;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②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是各成员实现互惠共赢的渠道,组织内各成员都作为一个共生单元而存在,通过资源互补,在校企合作这个大的共生环境中,实现互惠共生。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作为内部的共生环境而存在,各成员单位类比于共生单元,那么资源互补就是共生模式。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利益诉求分析

共生理论认为,在共生系统中的各共生单元是在需求基础上形成的统一体。在共生系统的构建中,不是一个共生单元对另一个共生单元的索取与施舍,而是双方对自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对等性资源互补,从而达到共生单元自身利益与共生系统整体利益的双赢。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的建立就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在保证各成员利益的前提下,使合作企业、行政部门及职业院校形成以共享资源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组织。因此,全面分析校企合作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在合作过程中形成利益链,实现各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职业院校利益诉求

1.凸显办学特色,提升社会效益。教育大众化在扩大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加剧了各类院校的竞争。职业院校要想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具有其他教育类型不可复制的特色。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但这种特色的形成仅靠职业院校单方构建是不可能的。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可以吸纳企业人员进入专业教学委员会,改变以院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与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风险,保证专业设定的独特性和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从而形成品牌效应,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自愿进入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效益。

2.整合办学资源,提升经济效益。生源占有率和就业率决定着职业院校的收入与发展,而生源占有率和就业率的提升有赖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和大批贴近生产实际的教学人员,单靠职业院校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共同设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学金等形式,职业院校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减少建设实验、实习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利益诉求

1.获取人力资源,降低劳动力交易成本。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努力打造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目前,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一定的人力资源,但专业对口率低,发展后劲不足,往往需要再次培训才可利用,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自身需要培养人才,获得岗位针对性较强的毕业生,缩短企业招收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与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企业的利益需求。

2.优化技术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目前,我国仅有部分知名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能够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大部分企业还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研发。实践证明,企业与教育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企业技术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可以依托职业院校信息、师资队伍、技术科研等智力支持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难题,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提高竞争力。同时,对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如乡镇企业、创业型企业、中小型国有企业,可在长期的合作中扩大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社会利益诉求

1.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之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描绘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并将“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定为具体任务目标。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不仅是校企双方的需求,更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不再机械地重复课堂理论教学,更多地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职业教育不仅面向学龄的青少年,还面向学龄青少年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被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如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下岗或转岗职工、残疾人等。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还可以对社会在职人员与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真正建立无业者有业、有业者精业的和谐社会。

2.整合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联系最为密切,但职业教育仍然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社会、企业、学校和公众都是教育公益性的利益主体,在享受教育收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必须在职业教育的财政收入、经费分配、监管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和扶持职业教育,但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并不意味着政府全部包揽职业教育。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可以整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源,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全方位合作局面,降低教育的办学成本和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物力支持。

四、共生视域下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议

在共生系统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完整的共生系统,其中校企合作各主体即为共生单元,校企合作运行模式为共生模式,校企合作外部环境是共生环境。从共生理论角度看,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关键在于努力改善校企合作外部制度环境,形成互惠共生校企合作模式。

(一)形成校企合作共生环境

1.政府要发挥公信力,有针对性地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政府应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法规,确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定责任,明确企业在开展职业教育方面的具体义务。例如,建立责任分担机制和市场化利益分配机制,减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风险成本;制定校企合作评估法规与实施细则,对培训企业、教育人员的资质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给予全面的规定;完善落实劳动力市场法规,建立合理有效的区域技术型人才聘用价格体系,避免因劳动力价格偏低使职教服务得不到补偿;设立“职业教育税”,规定达到某一经营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并以法律形式固定向企业征收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等。

2.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健全相关制度标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形成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将企业是否履行教育责任作为考核标准;完善企业绩效考核标准,将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效纳入企业绩效考核范围,通过定期考核评估,把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对企业实行“奖、补、免、返”的依据,以保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使企校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常态化,避免短期行为;落实“职业准入制度”,定期具有法律效力的职业用工标准条例,以规范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加强对企业用人资格的监督,在企业招工、职业介绍等环节严格把关,建立投诉、举报、年检制度,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要予以惩罚;建立职业院校考核评估制度,并适时公布不能履行教育责任的企业或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的名单,通过行政手段减少或停止对其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校企合作;制定或完善职业院校内部校企合作制度,建立校企合作体系,确保微观层面的执行性。

3.强化责任意识,提升道德要求。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的形式,营造参与职业教育为荣的社会氛围。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驱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增强企业履行教育责任的意识,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

(二)搭建校企合作共生模式

1.软性资源一体化。教师是职业院校重要的软性资源,职业院校的教师是掌握高密度知识的劳动者,多从事理论研究,实践的工作经验相对缺乏;企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知识再生能力相对较弱:两者资源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通过建立校企互动人才交流机制,分别在企业和学校设立兼职岗位,不断完善双方顶岗实践、科研服务和双向培训师资等制度,依托产学研合作途径锻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技术人员理论素养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人才是连接校企双方的重要纽带。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关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是否符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要想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除了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外,校企双方还应关注如何实现人才培养。因此,职业院校应以利益共享为出发点,驱动企业、政府参与职业教育运行。例如,创新教育模式,吸纳企业以资金、实物等股份形式参与办学,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前沿技术理论研究及相应的人才,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岗位用人标准并参与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根本目标;科学制定职业院校发展规划,将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模式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等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深入分析企业利益需求,以提供人力资源、职工培训、科研服务等形式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增强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同时,职业院校应通过建立成本投入与利益分配的联动机制,激励各参与主体更多更深地参与职业教育。

2.硬性资源一体化。实训设备是职业院校的硬性资源,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具备高度仿真的实训条件。要保证实训条件的先进性与仿真性,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单靠职业院校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且自行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其生产或服务活动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同实际工作部门的职业环境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容易与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相脱节。因此,要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保障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之间的对接。校企双方可通过共建实践实训设施的形式,提高实训设施的先进性。双方可以共同购买一些设备供教学和实践之用,并按比例进行收益分成。这样不但提升了职业院校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节省了企业的培训资金。此外,学校还可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立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资源。对于提供设备场地或设备的企业,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资金进行补偿;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惠共赢。

[注释]

①王晓军.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研究[DB/OL].省略/ 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11&filename=2011014404.nh,2011-01-19.

②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3.

[参考文献]

[1]高红梅.校企合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