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兽医实训总结

兽医实训总结

时间:2022-06-08 09:5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兽医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兽医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育举措;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63-02

国务院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人才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如何给行业企业供给适合其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其关键因素又决定于师资力量,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条件,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措施总结如下,供参考。

1 学院领导重视,制度完善,鼓励教师下基层

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畜牧兽医专业在培养人才质量方面,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订了教师下基层、下企业锻炼制度,教师再学习培训制度,规定青年教师必须下企业去学习,至少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学习实践经历,教师们每2年必须在企业学习实践2~3月时间,中老年教师必须有为企业服务的经历。通过这些制度的规定,使教师能及时与行业企业保持联系,了解行业企业的生产动态及发展现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使畜牧兽医专业职业教育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2 将“双师型”教师培育与学生实训实习有机结合

动物科学教研室畜牧兽医专业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设计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在畜牧兽医专业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认知实训(1月)、轮岗实训(2月)、顶岗实训(4月)的实训实践体系,并制订教师带学生实习制度规范。在实训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实训教师即专业教师必须随同学生下基层、下企业,与学生们一起进行专业的实训实践活动,这样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与教学实训实习有机结合,不仅保证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增加教师的指导力量(因在实训过程中有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锻炼了教师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帮助解决行业企业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3 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动物科学教研室畜牧兽医专业教师每年都要下基层到企业去学习,规定2年内必须有2~3月的实践经历,将此作为教师工作任务之一,在绩效考核中作为工作量考核的一部分。通过此种规定激励教师们积极下基层、下企业,同时对已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每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得没有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去争取。

4 教研室与企业合作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

学生实训实习,教师下基层,都离不开企业这个平台,“校企融合,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动科教研室畜牧兽医专业与宜昌正大、宜昌新希望、宜昌昌伟农贸、宜昌正农有限公司等本地养殖企业进行了深度融合,互兼互聘专业教师,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作为畜牧兽医专业兼职教师,同时企业聘请本校专业教师作为其技术指导,为企业服务,通过这种深度融合,使得专业教师的技能有地方施展,也更好地促进了专业教师技能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5 组织参加人社部门开展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再培训

第2篇

关键词 畜牧兽医专业 创业型人才培养 四阶段五环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33

Vocational College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Professional "Four Phases and Five Steps"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Mode Practice

――Take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SHEN Junsong, QIAN Jiabei, WANG Ligang, HONG Ju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Targe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ot only to train the employed, but to nurture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hip to create more jobs.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makes effective exploration o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Professional and personne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ro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skills development starting form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professional "four-phase and five aspects"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model of practice initiatives.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mode; four-phase and five aspects

党的十报告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还要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创业是高质量就业形式之一,创业型人才培养显示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不断给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注入新的活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是学院的主干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在校学生最多,每年向行业、企业输送400多名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畜牧兽医专业近年来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创业教育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畜牧兽医专业“四阶段五环节”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建立全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设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穿插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训课程,不断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拓展创业能力培养,促进专业学习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针对现代畜牧业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在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将专业学习、技能锻炼、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具有畜牧文化素养,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创业品质和创业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创业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第一学期):畜牧文化感知和职业生涯规划。将畜牧文化、企业文化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合,通过学前专业教育、行业专家讲座、参观养殖基地、体验畜牧、企业文化等让学生感知养殖环境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设计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专业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围绕专业进行创业规划。

(2)第二阶段(第二、三学期):专业基本技能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课堂学习和养殖场实践相结合,熟悉养殖生产过程,初步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知晓技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创业意识、品质培养方面,学院设置职业素养与创业精神、大学生KBA创业基础等课程,邀请知名创业企业家、成功创业校友来校做讲座,举行学生创新、创意设计比赛,创业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让学生了解畜牧业发展规律和现代农业技术升级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依托专业进行创业的潜能,告知学生创业并不是特别困难、遥不可及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创业。

(3)第三阶段(第四、五学期):专业实践技能和创业实训模拟。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全部进驻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养猪场、家禽养殖场、饲料生产车间等实训场所,以岗位工作任务形式,企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根据学生在生产经营岗位上的掌握程度,进行多岗位轮换,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学习相结合。

以学生创业社团活动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涉及畜禽养殖、饲料生产销售等畜牧业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的多个环节,依托校内、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进行不同形式的学生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参观,亲身体验创业实践现场氛围,身临其境,激发创业热情;进行生态养殖创业设计竞赛,以学生创业团队自行设计创业项目,涵盖创业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现场汇报和交流,筛选相对成熟且具有可行性的创业方案进驻校内创业实践基地进行试验;社团邀请专业经验丰富、创业实践能力强的老师、专家为学生提供创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以不同形式,定期为学生创业辅导;联合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训模拟公司教育指导机构,开展SYB创业实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学生将来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第四阶段(第六学期):创业实践经营和创业项目孵化。学生在最后一学期进入顶岗实习和创业实践阶段,经过前期学生创业团队创业项目的申报,筛选相对成熟、可行性较强的创业项目进驻“两园一企一街”校内创业是基地进行孵化实践,学院提供场地、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条件,每个项目配备生产经验丰富,具有创业导师资格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全程指导。

2 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注重创业技能培养,提高创业成功率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大多数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只有少数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会做以创业为主的职业规划,创业教育可以使就业学生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潜力,对于创业或就业的学生都是有帮助的,创业教育是一个分层次分步骤的过程,有如下五个环节。

(1)激发创业灵感和创业意识。学生入校后,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渗透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课、创业实践活动、畜牧业创业优势政策讲座等不同形式的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紧扣行业发展和现代畜牧业生产,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点,投身农牧业的创业精神,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技能。学校各部门合作联动,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各种创业教育活动平台,发挥学生社团活动优势,重视学生活动创业导向,专业技能引领,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舞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激发创业灵感。

(2)发掘可能的创业学生。一些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平台参加创新设计、创业规划、市场营销等比赛,思维比较活跃,有自己的创业想法,并在创业活动或竞赛中获得成长和鼓励,打算在校或毕业后尝试创业,在校期间积极关注市场动态和创业扶持政策,通过自主学习或向创业指导老师求教,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创业想法。

(3)创业知识学习和创业技能训练。每年定期组织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SYB创业实训班,以不同的创业项目分组,每个创业项目组建一个创业团队,通过基础创业知识讲解和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政策和创办企业的整个流程。每个创业团队汇报各自的创业方案,对出现问题集中探讨解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创业设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遴选创业项目进驻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在前期养殖、生产经营创业大赛中,根据不同创业团队的汇报答辩和创业计划书的科学完善性等方面,评选出最优秀的创业团队进行跟踪指导,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不同创业项目(养猪、养禽、奶牛生产、特种养殖、饲料生产销售等),从猪生产、牛羊生产、家禽生产、饲料生产等教研室筛选创业教育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创业团队指导老师,将他们送进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饲料生产实训中心、创业一条街进行初次创业的尝试。

(5)创业实战跟踪,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促进创业教育良性循环。创业创团队进驻创业园后,创业项目运行初始,学院尽可能为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市场运作、技术支持等各方面的帮扶,为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学院对创业过程进行阶段性考核,指导学生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持续加强学生在创业期间的创业教育和技能指导,保证创业实战顺利进行,有效推进。另外,对于进入创业园创业者,如果不好好经营,就可能被淘汰,会被新的创业团队替代,增加创业者的危机感,进行压力考验。创业团队在毕业后按规定要全部离开创业园,无论创业效果如何,需进行创业总结汇报,将在创业实践过程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全总结,形成书面汇报,可以指导下一届创业的学生,这样更有实践指导意义,避免重蹈覆辙,促进创业教育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学生创业质量和成功率。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创业教育需要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善于创业管理的创业型人才。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愈加重视,新型家庭农场及职业农民观念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可,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这些更有助于激发畜牧专业类大学生将创业热情挥洒在广袤的大地上,成就创业理想。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院级课题“‘五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SKQN1404)

参考文献

[1] 黄兆信等.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2] 钱佳蓓等.“五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及运行[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

[3] 张绍男.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

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模式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养殖场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0-03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东南沿海唯一的畜牧兽医类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畜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2010年学院开办了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高职高专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开设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满足现代畜牧生产需要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批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的养殖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蓬勃兴起,畜牧业现代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江苏是畜牧生产大省,拥有上海牛奶集团公司、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正大集团等一批国家级畜牧业龙头企业。2008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目前有137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13年全省80%以上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标准。

新兴的规模化、集约化畜牧生产企业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数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需要大批既熟悉畜牧兽医知识又掌握机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与畜牧生产企业对复合型人才渴求的形势比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是介于畜牧兽医和机械设备专业之间的一个新生专业,畜牧兽医院校开设此类专业缺乏机械设备的教学资源,工科院校开设此类专业又缺乏畜牧兽医的教学资源,导致畜牧生产设备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处在两类院校两不管的中间地带,进而导致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现代化的大型的畜牧养殖场和饲料加工企业,单从机械类院校引进机械设备专业人才的做法已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畜牧生产企业发展的需求,畜牧行业目前急需既熟悉畜牧兽医知识又掌握机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院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为适应现代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学院于2010年起开办该专业,在师资和教学设备方面与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畜牧兽医专业相比,显得教学积淀甚少,教学资源十分缺乏,对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制订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不清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仍带有学科型的痕迹;专业教师团队力量薄弱,缺少企业实践经历,尤其缺少畜牧机械生产类的专业课教师;因购入畜牧生产设备投入资金较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较少,实训条件建设进度较慢,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使得很多畜牧生产设备的教学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实践主要是以参观畜牧生产设备为主,亲自动手的机会较少,对设备性能、操作流程、各部件的作用仍然不了解。为迅速改变专业发展现状,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无缝对接,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团队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引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二、构建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构建“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畜牧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法制观念和职业素质,能适应畜牧行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熟知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能胜任饲料加工、畜牧生产机械检修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达到此教学目标,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改革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4个阶段。

第Ⅰ阶段(第一学期):畜牧生产文化感知。将畜牧生产文化、企业文化与基本文化课程融合,在学习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部分岗位基础课程的同时,通过专业教育、专家讲座、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体验现代畜牧生产环境,确定学习目标,规划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

第Ⅱ阶段(第二、三学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课堂和实训场交替开展与岗位相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熟悉畜牧生产技术、生产过程,初步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熟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Ⅲ阶段(第四、五学期):核心技能培养。学生在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上海牛奶集团、海伦羊业有限公司、泰州卫岗奶牛场、牧羊集团、正昌集团等龙头企业,课堂设在实训场,根据企业生产任务,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进行“做中教”“做中学”。把现代畜牧业 “新技术”和“新工艺”与职业技术课程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使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学做人,养成良好的大胆创新、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职业素养。

第Ⅳ阶段(第六学期):提升技能。根据现代畜牧生产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岗位人才需求,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生产方向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训。在顶岗实训过程中,结合具体岗位工作与企业文化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通过顶岗实训,学生岗位技能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熟悉生产环境、生产流程,为就业顶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四融合”课程体系

围绕“课堂―实训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首先分析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及能力需求,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解构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四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诚信、责任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基本文化素质课程与畜牧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将职业技术课程与现代畜牧生产“新工艺” “新技术”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将职业拓展课程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研究项目、企业技术项目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企业顶岗实训与科技服务融合,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构建“五阶段三层次”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创新“五阶段三层次”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训、教学实习、生产实训、岗位预就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5个阶段,就基本素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生产场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能力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由点到线到面到体,综合培养。

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融合畜牧兽医基本技能、畜牧生产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技能,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化、任务化、层次化的技能提升训练,把职业素养、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构建“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

紧扣畜牧生产行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学院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进行了畜牧工程技术专业“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教、学、做、用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实践性环节,推动实训条件建设

校内外实训条件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围绕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各岗位核心技能需求,学院建设了各功能实训室;在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围绕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工种要求,遵循畜牧生产的规律,与高邮鸭集团、泰州正大等企业联合建设家禽生产实训中心、猪生产实训中心、饲料生产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室(中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训练项目全面,为专业基础实训和校内生产实训提供有力支撑。

在原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南通正大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通威集团、牧羊集团、正昌集团等一批行业内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牧企业为紧密合作对象,共同建设以加强畜禽生产与经营管理、畜禽场机械设备使用和维护、饲料生产等岗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采用多元过程培养评价,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依靠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了畜牧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课程教学融入职业工种鉴定内容,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训练,学习效果由企业、学院、学生三方客观评价,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洽谈会完全成了毕业生的“买方市场”。

(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将基本文化素质课程与畜牧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将职业技术课程与现代畜牧生产“新工艺” “新技术”融合,将“畜牧”与“机械”融合,注意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职业情感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锤炼教学团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利用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学院每年选派1-2名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提高实践技能。通过外聘内培制度,培养了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面向江苏省畜牧生产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企业员工培训、挂县强农等科技帮扶工作,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四、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畜牧工程技术专业虽然在“课堂―实训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仍需从政策导向、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向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55-56.

[2] 张小华,臧大存.农牧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4(1):7-9.

[3] 唐小芬,柏叶,肖守斌.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5):10-12.

[4] 张响英,张力,李小芬,王利刚,杨晓志.“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59-160.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畜牧兽医专业;三业互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33-0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中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化特征明显的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生产方式不断向集约化、专门化、标准化、无公害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畜牧兽医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畜牧兽医生产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的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方针,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成为共识,高职院校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美国的“渗透型”、英国的“工读交替型”、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国内高职教育出现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两线贯穿“3-2-1”、湖南娄庄职业技术学院“零距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农场+公司”双轮驱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一主N辅”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211”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职教育“开放式、多元化”的转变,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上述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对于本科教育体系,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教育时间不长,最初主要参照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许多院校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体现在依托行业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行业企业以实习生为劳动力,双方各取所需,形式上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了合作,但这种合作不够紧密。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学院也未能真正吸收企业参与教学、实训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教学管理等。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双方对工学结合的认识还不够、观念相对落后,合作双方在工学结合的投入和运行机制方面等还未形成共识,未能真正实现双赢,这些都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原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创办于1958年,畜牧兽医专业是学院的主干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规模大,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学院围绕农牧产业的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建设。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业互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业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业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专业的教学过程的生产实习基地与产业对接,就业的岗位和专业技能相融合。以搭建支撑实训平台、技术实训平台、上岗实训平台和预就业实训平台等四个实训平台为载体,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条件的建设,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的选择,培养过程监控和加强培养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1.支撑实训平台,是基本素质模块、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实训的支撑平台。以畜禽生产实训中心、动物繁育技术实训中心、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检测实训中心、兽医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中心为主搭建“支撑实训平台”;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技能,为养殖场的生产技术部门、兽医室等技术员岗位的专业技能操作奠定基础,这是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从而为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技术实训平台,是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课程实训的支撑平台。以畜禽生产实训中心、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预混合饲料生产实训中心、兽医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等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为基础,搭建了“技术实训平台”。以“技术实训平台”为载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进行岗位单项技术训练,培养专业能力。

3.上岗实训平台,是专业方向课程实训的支撑平台。以动物医院、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等搭建“上岗实训平台”,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按产业运行模式,以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等,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上岗实训平台上,专业通过产业变成了运行实体,专业教师、学生变成了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和生产者。这种真实环境下的模拟实训,为教师积累了实际生产的工作经历,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有效地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融合。

4.预就业实训平台,是综合素质拓展、岗位预就业实习的支撑平台。以校企联盟、乡镇畜牧兽医站等校外实训基地搭建“预就业实训平台”。把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岗位锻炼合为一体,实习期间,进行预就业锻炼,让学生尽早进入就业的环境。一方面,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企业、了解岗位能力需求,企业可以选择和培养自己所需的学生。通过实习企业了解学生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毕业生,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毕业生入职,给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学院根据相关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的信息反馈,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逐步建立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实训体系,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以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促进专业的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就业的三业互融。

二、构建“四元结构”的能力目标课程结构

学院专业建设、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以畜牧生产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以岗位所需基本素质模块、通用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的“四元结构”能力目标课程体系。

不断与畜牧生产岗位群工作任务相对接,不断根据畜牧生产过程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将各门课程的技能进行筛选、整合、分类,改变以前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以技能模块为主线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学生在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家禽生产、猪生产、牛羊生产等某一方向,进入到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模块学习,针对相应专业方向的岗位特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专项技能,此模块训练学生应用所学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从业能力的培养,为就业作技能方面的准备,更加符合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该课程体系与原课程体系相比,具有两个显明特色:一是不同专业方向可共享公共平台,通过共享实训条件,整合师资,保障公共技术平台的教学实训内容相对统一,以利于专业规范建设和管理。二是可以根据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和就业岗位的变化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从而适应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六化”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建立“六化”课程教学模式。

1.生产任务模块化。通过对畜禽养殖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畜禽养殖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剖析畜禽养殖过程,按照《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等不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项目支撑,使项目覆盖畜禽养殖的全过程,同时紧跟现代畜禽养殖的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

2.模块内容项目化。对通用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按照岗位需求设置教学实训内容,针对每个模块所包含的技能关键点设计技能项目,每个技能项目由若干任务构成。按照项目和任务组织教学,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任务和项目中,逐一分解,在项目教学中体现了针对性、实用性。

3.项目教学现场化。以校内姜曲海种猪场、水禽育种场、波尔山羊场、众城奶牛场生产实训基地为主,实训室辅助教学,按照不同技能模块要求,把课堂搬到养殖场,学生边学边做。《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每门课程用1个月左右时间完成技能部分学习,打破传统的黑板上讲授养猪、养禽、养牛、养羊知识,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专业能力培养不到位、课堂内容空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畜禽养殖过程中,在实践中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和训练。

4.课程考核职业化。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便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将课程考核与从业资格鉴定考核相结合,突出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化;在专业方向领域课程结束时,开展“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等职业工种鉴定,由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完成。

5.知识技能一体化。构建了以技能为主的通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根据实际生产的不同岗位能力目标要求,按模块技能项目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把必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不同项目中,形成知识技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参与到畜禽养殖过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课程教学与畜禽养殖同步,在畜禽养殖中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

四、创新“四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重构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创新了“四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进行通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一阶段主要是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引导学生接触畜禽养殖场,感知养殖氛围,主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观、职业道德素养、法律意识、沟通能力和专业基本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专业”的精神,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专业思想,设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进行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在专业实训室和养殖场中进行,开展职业岗位核心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了解畜禽养殖的过程,认识和掌握本专业的岗位核心技能。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学生进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江苏姜曲海种猪场、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和波尔羊场、众城乳业等,开展专业领域课程学习,根据产业升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灵活设置生产方向,调整不同生产方向的课程比例,开展不同畜禽养殖方向的订制培养。主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不同的畜禽养殖阶段设计学习情境,以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让学生在学技术时学做人,在学做人时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

第四阶段(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这一阶段以江苏乃至东南沿海现代畜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院建设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生产方向的为期六个月的预就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结合工作岗位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实现校企共管,签订实习协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实行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通过预就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等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五、建立校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经过实践和总结,制订了一套校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有效监控和及时反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健全教学质量保障的内部评价机制。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形成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制订了《督导制度》、《学生教学评估制度》、《教师座谈会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中期检查制度》等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了教学工作的运行,实现了各教学环节质量控制,促进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提高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外部评价机制。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每年下半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建立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实施《社会需求调查制度》,由院内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电话、邮件访谈等手段,广泛征求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根据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路福五.校企结合、两线贯穿“3-2-1”结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构思[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03):52-54.

[2]杨帅,薛岚,王超.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三重融合教育体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63-65.

[3]唐小芬,柏叶,肖守斌.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10-12.

[4]葸小慧,王中伟,阿米娜.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障机制的研究――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8,(04):190-191.

[5]耿明杰,吴学军.畜牧兽医专业“一主N辅”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效果[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20-222.

[6]范先超.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0):69-72.

[7]唐永泽,卢兵,雪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47.

第5篇

“3M”教学法” 教学改革 教学模型

一、“3M”教学法的构建

“3M”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Module)”为基础,以教学过程“活动化(Movement)”为主题,以师生关系“互动化(Mutualism)”为媒介。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为通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3M”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3M”教学法的立足点是为学生的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造最大的机会和最好的条件。“3M”教学方法是把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应用的模块化教学法、活动化教学法、互动化教学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3M”教学法突破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名老师,一群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活动化、模块化、互动化”的教学法进行整合,充实提高,形成比较规范的“3M”教学法。通过3M教学法教学法,还原兽医临床的真实情景,把学生所学的抽象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更好的为畜牧兽医行业输送应用性人才,为使教育多化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教学模型:“3M”教学法在高职综合实训中综合应用的实践个案

本科教学的“综合实训”是对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笔者采用“3M”教学法,把整个实训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把学生3~4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随机分配题目,然后每组的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准备、详细分工。整个实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师同时参与讨论,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内容。

1.选择对象

选择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5、46班(动物防疫检疫方向)本科班学生为试验班,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7、48班(兽医临床和预防兽医学方向)作对照班。

2.题目分配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块,针对模块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模块问题,并提前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鸡病的诊断与防治”实验项目为例,将实验项目分成四个模块,分别为“临床诊断”模块、“微生物学诊断”模块,“免疫学诊断”模块、“鸡病的防治”模块。

3.试验方案的实施

教师负责提供临床病例及提供病例基本信息,学生按照小组制定的试验步骤进行临床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各小组成员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制定防治措施。之后各小组对所制定的措施再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做总结汇报。

4.教师在实训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讨论,听报告的学生的试验设计并对设计内容进行提问,以完善试验设计。在分组间讨论中,对试验结果进行方案进行评估,同时把握讨论气氛的作用,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对所涉及的教学领域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较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善于从学生结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1个月的实践教学,笔者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3M”教学法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这有利于师生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营造的这种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如同一副“增效剂”,有效地激发了师生追求更理想教学目标的新境界。由此“3M”教学法是一个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

6.“3M”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缺乏,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设计,在实训课程前教师需要各学科的知识进行引导复习,一定程度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只能用于实训课教学中,案例须预先布置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且讲解耗时长,不宜于课堂中使用。必须合理使用“3M”教学法,不能因为要使用“3M”教学法而造成理论教学内容的紊乱。

通过实践证明,“3M”教学法是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实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3M”教学法既提高了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达到了教学相长、事半功倍、互利互赢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一种教学模式,适应当前兽医临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培养新型动物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6篇

一、考察意义

年1月11日至年1月14日,我系主任参加了由学院党委书xx等组成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团。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对各个学院的专业建设、办学特色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考察,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出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

二、考察历程和内容

年1月11日下午,考察团考察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是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占地800余亩,开设有园林园艺系、农业工程系、食品系等六系一部一院,在校生10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农职院院相城科技园,始建于年三月,是学院集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园区一期规划面积280亩,总投资5000万元,示范辐射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万亩以上。

园区在建设规划中坚持项目的科学性、设施的先进性、示范的辐射性、管理的规范性、产学研的紧密性,经过一年多的项目集成和资金投入,共完成两大类十四个子项目的建设,完成资金投入2500万元。省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市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球根花卉种质基因库、地被植物基因库、绿色果茶园、苗木种质资源圃、商品化组培室、中高档花卉生产示范区、园艺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区、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批项目已落户园区。园区已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教师科研的平台、产业化的载体、科技示范的窗口、实训与科普的基地。

年1月12日下午,考察团参观考察了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建于1983年,原名联合大学,1997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学校并入学院。2006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院校。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工程、园林园艺等十个系,现有在校生11000人,教职工600余人。该院狠抓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共建的汽车实训基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项目。

年1月13日上午,考察团参观考察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创办于1923年,至今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主校区与江宁校区和学院实训基地——农林科技示范园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主体的“一主两翼”的校园格局。农林科技示范园区集教学、科研、生产、实习、观赏于一体,核心区2500亩,辐射区8000亩,其中的林木种质资源库建有珍稀植物区、色彩苗木区等近20个特色园区,并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林木种质资源库。

年1月14日上午,考察团参观考察了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我国东南沿海乃至中国南部地区唯一以培养动物科技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各级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教职工1000余人,开设有畜牧系、兽医系、宠物科技系、食品科学系、园艺科技系等十一个系部。该院“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的办学特色突出,建有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蓓康药业有限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考察收获

句容和泰州考察总结是,四校的共同之处在于:1、明确的办学思路,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2、完善的实训条件,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基础;3、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和,为学校发展创造了生命力;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因此需要各类学校去培养不同的人才。虽然,各行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但是总体上必然是均衡的。就像有的人为了挣大钱,一生中随着热门行业的变换而不停地变换着工作,转换着行业,结果肯定是成就不了大事业,赚不到大钱的。同样,学校办学亦是如此,特别是地方院校,只有咬定当地主体经济的发展办学不放松,才能发展壮大。不然,我们就只能为其它主体经济地区的发展培养打工者,因为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无法超过当地院校以当地主体经济的发展为目标所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这些学生所获得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行业理念、职业氛围等,均不是其它主体经济地区学生所能比拟的。所以不以当地主体经济的发展而培养人才的学校,其办学的归宿一定不是成功的,这也是教育部关于“地方院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方针的根本所在,也是学校发展的潜力所在,更是国家对示范专业布局的的理论所在。

第7篇

本文作者:加春生毛泽明周淑芹周启扉曹凤云王俊峰王龙徐世文工作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认识

“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概念教育部在2011年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推行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学做”一体化教学正是以这一原则为指导思想,并尝试将其贯彻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去。“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符合“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客观规律,将理论教学直接转移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实训基地、兽医院或养殖场。在真实的环境里,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讲解其中的技巧,学生立即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对知识点的理解才更加深刻,对技能的掌握才更加牢固。“学做”一体化教学,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使学生能够变为学习的主人,在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与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人施教,因才施教;使实践教学得到加强,使技能培养得到改善,使职教特色更加突出。“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特点结合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的特点,笔者尝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学做”一体化教学中,有机地融合理论与实践。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理论为实践服务、掌握实际技能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技能的有效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得到良好的互动,使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实现。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制定目标—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达成目标等几个阶段。结合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以“教学为本,专业为用”为目标,探讨项目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项目,更好地贴近专业。由于《养猪与猪病防治》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坚持”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形成”学做”一体化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完善的实地教学环境具备良好的实训条件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基础,因此应建设完善的实验基地、兽医院、农场养猪场、大型养殖场。对实训基地的设备应加强维修保养,设专人负责,保证实际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有任课教师辅导外,还应有相应的实训教师协助,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因设备故障或教师方面及其他原因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学做”一体化教学中,任课教师真正具有“双师”素质,曾在兽医院、养殖场等生产第一线长期工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还可以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加以培训,使其得到提高,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改革考试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加大操作技能考核在考试中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养猪与猪病防治的考试采用实践考试方式,按理论占30%、操作占70%进行综合评分。“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在教室利用网络教学广播软件进行屏幕广播。利用农场、养猪场的便利条件设置远程教学,在教室内在线视频观看养殖场的实施情况,例如猪场选址、建设情况,妊娠舍、繁育舍、保育舍、后备舍、育肥舍的饲养管理情况,都可以利用远程技术进行教学。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出有适当难度的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认为仍然有学习的必要。例如在讲解猪瘟这节课时,先让有养猪经验的同学介绍对猪瘟的认识,再提出猪瘟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等问题,让同学们带着疑问来学习,学习的热情会更高。\展示项目,激发兴趣将预先在兽医院录像的病例展示给大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兽医院的资源,在有病例时,同学们因有其他的课而不能够到兽医院现场学习时,可以进行录像供学生观看。引导探索,实施项目1)将一个大项目分割成几个易于操作的小项目,对于每个小项目,教师先进行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教师观察学生训练情况,对于训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讲解。对于难度较大的项目教师可以反复进行示范指导,学生反复进行训练,直到学生操作规范,技能熟练,再进行下一个小项目的示范操作。这样和学生交互进行,直到完成整个项目。2)由于学生对项目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的检测,可以安排操作能力强的同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能力弱的同学进行胶体金检测技术,巩固基本操作。3)为了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可以自主设计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猪瘟疾病的诊断,除了可以检测猪瘟抗体外,还可以设计检测猪瘟抗原,效果更加好。4)可以通过展示优秀学生的技能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成项目,归纳总结完成项目后,要求学生们总结方法、步骤和技巧。“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优越性1)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兽医院、养殖场的便利条件,通过视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提高学习效率。2)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学做”一体化教学可以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并得到感性认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事半功倍。3)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去掌握前沿的知识、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学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与技能,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堂能够有效地与企业结合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使毕业生就业与生产一线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学生评价自“学做”一体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实施以来,教师教学时教之有物,学生学习时学之有技,将来进入社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且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空洞内容实战化,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操作,在操作中掌握技能,使技能更加熟练,更加牢固,终身难忘。应用推广实践证明,在高职教育中,一体化教学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目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已将其推广到牛羊生产、禽生产等课程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动物遗传繁育;实验教学;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23-02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针对性强,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动物遗传繁育》是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其可操作性强、理论知识丰富,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本着培养21世纪畜牧兽医科技新型人才的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我系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对《动物遗传繁育》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环节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有益的探索,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过程,形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充分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课中,近两年来,我系畜牧实验室紧紧抓住评估创建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了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购置了五十台新式光源式双目显微镜、大量的染色体切片和动物生殖器官标本等实验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制订和实施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了学生的正常实习。畜牧教学工场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培养学生的又一课堂。目前,我系畜牧教学工场中有猪场、牛场、羊场和鸡场,还有规划建设中的犬场、鹅场,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实习。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

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有计划地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大校企合作深度,推进我系“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我系定期组织选派青年专业教师赴企业基层锻炼,并奖励工作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教师到对口企业锻炼0.5~1年,参与企业生产、营销、管理、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工作,联系引进科研项目,并根据企业人才需要情况,对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市场调研;同时聘请企业或行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教师,让学生和教师接触到最新的生产技术;鼓励教师参与职业技能考评人员的培训,培养真正的“双师型”人才。

三、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高职类《动物遗传繁育》分为家畜遗传育种与家畜繁殖两部分内容。家畜遗传育种部分的实验内容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可操作性不大;其特点是:验证性或原理性实验为主,探索性或创新性实验偏少;内容缺乏创意,方法按部就班;学生成就感不强。为进一步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综合考虑实验教学时数、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使用率和实验内容连贯性的基础上,我们压缩一些验证性或原理性实验,将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顺序进行合并调整,逐步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例如,我们只保留家畜遗传育种实训指导中实验一(动物染色体切片的观察)、实验六(种畜系谱的编制)和实验九(近交系数和亲缘系数的计算),并将实验六和实验九合并成一个实验;家畜繁殖部分实训指导中我们只保留实验一(公、母畜生殖器官观察)、实习四(品质的感官检查及活率、密度检查,理化因素对的影响)、实验五(数量计算和畸形率检查)、实验六(常用稀释液的配制及稀释)、实验八(母畜的鉴定)、实验九(输精)、实验十一(妊娠诊断),并将实验四和实验五合并成一个实验,实验八和实验九合并成一个实验。

四、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1.综合使用教学用具,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使用模型、标本、挂图、多媒体、幻灯片、录像、显微镜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例如在品质检查项目实验中,我们将学生所观察的通过显微镜连接到电视屏幕上,可生动、直观、由低倍到高倍、多角度、多层次具体讲解的形态、结构、运动状况等,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观察对象、便于学生对照观察和记忆;同时,我们还精选了一批教学录像,如牛的生殖生理和人工授精技术、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波尔山羊的繁殖、鸡的采精和输精等;另外,还到畜牧教学工场中进行现场采精、猪的人工授精和牛的人工授精等。这些形式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工授精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2.引导学生自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每个项目模块中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讲授结束后,布置下一次实验任务,并提前进行分组。学生接到实验任务单后,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详细的实验用品清单、实验步骤、实验的关键控制点、实验分工等,并将实验方案提交指导教师进行修改和完善。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实验用品;学生根据本组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进行小组内讨论,或与指导教师讨论;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场所;然后学生分组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的关键控制点,撰写实验报告;最后指导教师分析总结各组的实验情况。例如,在实验六(常用稀释液的配制及稀释)中,指导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请配制1000mL的猪用稀释液(葡萄糖-EDTA-柠檬酸三钠);学生接到任务单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稀释液的配制方法、注意事项等,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根据各组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场所和实验用品等;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配制稀释液,配制结束后清理现场,并分组分析此次实验得失情况;最后指导教师总结实验情况,并布置下一次的实验任务,学生课后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是导演;学生起主导作用,是演员。

五、完善实验课评价体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本课程实验课评价体系包括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两个方面,分别占60%与40%;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指导教师评分等三种方式,各占33.3%。实验过程考核主要体现在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过程中解决突发事情的能力、实验安全卫生等方面;实验结果考核主要体现在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撰写、分组讨论分析等方面。小组自评是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评分,分别占60%与40%;小组互评是对其他各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评分,分别占60%与40%;指导教师评分是指导教师对各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评分,分别占60%与40%。本课程实验课评价体系改革可避免学生动手操作不积极、实验报告互相抄袭、交了实验报告就得分等不良现象,可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重视程度,确保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通过对这一环节的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通过对《动物遗传繁育》课程实验教学的初步改革,并在在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学生、往届毕业生以及企业人士中对本课程的改革效果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受欢迎率也增加了;但还需在今后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和努力,进一步提高《动物遗传繁育》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响英.高职院校动物繁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216.

[2]张响英,王健,王利刚,等.以应用为抓手的高职《动物遗传育种》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5):89-90.

[3]戴晓刚.简论如何提高养殖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实效[J].读与写杂志,2008,2(5):162.

[4]刘云,车有权,陆江宁.在实践教学中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力[J].科技信息,2008,(7):25.

[5]潘岚,卢飒.从实验内容到实验模式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4):25-26.

[6]王蕾.加快实验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效果[J].药学教育,2002,1(18):52-53.

[7]李淑红,王京仁,王文龙,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26):102-104.

[8]程玉芳,穆秀明,杨国忠,等.动物繁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39-40.

第9篇

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班级管理

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1.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目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兽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具备过硬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更需要适应畜牧兽医行业需要,能生产、懂经营、会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较强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敬业乐业、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中高级人才。

1.2中职畜牧专业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规范、职业技能、职业心态五个方面。畜牧兽医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类,一是畜牧兽医企业员工的“品德”——隐性部分,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的“才能”——显性部分,即沟通协调、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其中品德是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构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品德的高低往往被企业视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员工的首要条件,因此是基础,而才能则是中职生最终能否成为一个优秀员工的保证。二者共同构成了中职生必修的职业素养。

2中职畜牧专业学生班级管理特点

2.1中职学生特点

现在就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一般是“95后”或“0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单亲,父母在外工作,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沉迷于手机、网络世界,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缺乏组织观念和时间管理观念;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工作责任心不强;自卑,叛逆心理较重,沟通合作意识不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奉献精神不足;抗挫折和职业认同意识差。

2.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管理特点

当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由于受社会不同理解,招生困难、师资队伍不齐、教学设施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困扰,往往仅注重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主任,为应付学校对班级的考核,过分注重安全、纪律的管理,以致忽略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不够,毕业后适应岗位能力不强,很大一部分毕业学生不能适应职场,工作两三个月就改换工作。

3中职畜牧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3.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

在学校、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构建围绕畜牧兽医行业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为中心的职业素质教育。探索编写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校本教材,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融入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其内容包括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新生人学教育、毕业生成长经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讲座和团队拓展训练)、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安全教育、企业人职培训、质量体系培训及过程优化意识、环保意识、职业角色意识训练)、职业能力教育(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顶岗实习)。其中,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源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本,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3.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方法

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模式。荣昌区职教中心畜牧兽医专业依托荣昌县“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职场环境优势,根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校企融合为桥梁构建“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完整阶梯。遵循职业教育五个对接要求,依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认识一训练一巩固一内化),制定职业素养培养内容,采用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分阶段逐级实施。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企业化管理。在学校,学生以班为单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纪律、活动等都与班级分不开,他们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班级的管理的影响。在实施“阶段式”工学交替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中,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促进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班级企业化管理,就是把班级作为一个企业来运行管理,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一个班就是一个企业,有自己的企业化名称(如诚品人才培育班、日泉班、铁骑班等)、企业管理机构、班级企业文化建设。并将企业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渗透到班级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的培养,贯穿于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之中。3)构建企业化评价方案。要使“阶段式”工学交替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达到良好的效果,构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案就相当重要。依据“8S”企业化管理(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参考企业的评价方法,结合班级实际,制定部门员工量化考核方案,多方参与,从德(工作态度、服从、积极参与活动、团结协作等)、能(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担任班团、学生会干部、课堂表现、劳动、实训等)、勤(出勤)、绩(作业、考试成绩、技能比赛、活动获奖等)四个方面考核学生员工,形成“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评奖、期汇总评奖”常规管理机制,评出“周员工标兵”“月星级员工”“学期明星员工”。

4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效果反馈

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畜牧兽医专业从实施“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以来,学生的岗位能力(如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得到提升,特别是职业道德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沟通协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畜牧兽医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中担任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人数显著增多,参加各类活动积极性增强,学生活动得奖人数增多、班级凝集力增强,有效促进了班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速读•下旬,2014(08).

[2]陈淑娴.浅谈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J].品牌,2015(03).

[3]于金声.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学园,2014(34).

[4]陆希悦.如何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考试周刊,2014(93).

[5]刘伟.论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04).

第10篇

关键词:动物遗传育种;高职;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89-02

《动物遗传育种》是高等职业院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都较强,其中,讲授的知识要点和技能项目在种畜禽场的育种和生产过程中有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围绕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深入开展。为了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课程组对畜牧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畜牧生产应用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具体要求进行了调研,同时,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

调整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畜牧业生产格局的调整,我国种畜禽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日益明显,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时常出现种畜禽生产良莠不齐、代次不明、乱繁滥销、种畜禽性能监测手段落后等现象,致使假冒伪劣种畜禽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是一门涉及生物延续与进化、指导畜牧业畜禽品质改良的基础科学,直接或间接地为生产服务。课程团队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要求,结合畜禽企业生产现状制定了课程标准,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理顺章节之间的关系,去重、精简、拓展、增新,以达到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和素质的目的。我们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六大知识模块,分为15个教学项目,同时,针对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的遗传育种手段和方法,设计了15个教学活动,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技能训练。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

创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组以遗传育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为抓手,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型”课程逐步改变为应用性的“技能型”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思、学、用”一体化,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遗传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活动中,安排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其次,以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参与育种。结合课程组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让部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作为实例带进课堂,避免纯理论化教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动物遗传育种》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投身到动物遗传育种的生产实际中。再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从事遗传育种研究的专家做专题报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工程、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性强,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21世纪优秀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已被社会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院动物遗传育种实训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形成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教学体系,加强了学生的技能教育,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有计划地建立一支职教理念新、专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我院“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本课程团队每年组织选派1~2名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等工作,联系引进科研项目,并根据企业人才需要情况,为专业和课程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教师,并参与课程建设,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重构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课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因此,实训课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组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精心选择生产一线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实训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选取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式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还原到感性认识。我们共设计了15个教学活动开展综合性、探索性技能实训,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推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在“动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教学活动中,从实训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预处理、固定、水解、压片到显微摄影、相片冲洗、染色体的测量和排序等各个环节,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操作技能。在“奶牛的线性评定”教学活动中,从奶牛的选择、部位的识别和体尺测量、线性评分、等级评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训练,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将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更紧密地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当前畜牧业发展和应用的最新技术与生产流程,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姜曲海猪保种场和国家级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并提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案,参与保种场畜禽的选种工作,制定合理的繁殖和配种方案等,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得以紧密结合,牢固掌握了与时俱进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机会。另外,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假期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一些地方品种的形成史、分布、数量、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及在当地农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善思考,多质疑,勇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效的联络途径。

改进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本课程充分使用多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程教学。课程组教师精心制作的《动物遗传育种》多媒体课件,以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形象地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建立校级《动物遗传育种》网页,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学生能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改革考核方法实现全方位评价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考核方法应多样化,突出实践技能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考核由理论考核和实训(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操作等手段,加强实训(技能)考核。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题型丰富多样,覆盖面广,既考核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状况,又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本课程组优化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畜禽规模养殖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及时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科技知识,进一步深化《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婉涛,赵金艳,程璞.《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再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293-294.

[2]马发顺.《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实践与改革[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2):14-17.

[3]史雅静.《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尝试中的再认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2):111-112.

[4]赵金艳,李婉涛.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3):63-64.

[5]魏晓玫,苏力华,欧阳清芳,陆杏华.高职《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形式改革思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04-18305.

[6]王利红,袁旭红,吉俊玲,张伟.高职动物遗传育种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8,(11):40-42.

[7]李婉涛,程璞,赵金艳,李新正.高职高专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4):55-58.

[8]唐雪峰,李建柱,乐涛.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6):90-91.

第11篇

(黑龙江职业学院农牧工程学院 150111)

《猪病防治》是高职畜牧兽医、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培养学生具有的猪病防治能力是畜牧兽医岗位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院自2009年前以来,牧医类专业构建出以畜种为载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猪病防治》课程大胆尝试国外职业教育及非畜牧兽医类专业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打破原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基于猪病防治的工作过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构建出《猪病防治》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完成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 《猪病防治》项目化教学模式主要内涵设计?

1.1 设计理念与思路?

依据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猪病防治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以企业需求为对象、以项目经验为目标、以动手操作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突破”的原则,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及服务方向;本着“以课程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总体设计思想,依据猪病防治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要求设计《猪病防治》学习领域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及考核模式等。?

1.2 教学内容遴选与体系构架?

通过岗位调研与分析,基于猪病防治三大重点工作即“诊断、治疗、预防”的工作过程,将猪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融合,从诊断入手以系统主症为主线设计8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均以一个或多个典型性或代表性案例为载体,针对案例进行多个完整的、典型的、规范的、通用的工作任务。所设案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感染到混合感染,含盖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所设任务种类既有猪病防治的基本技术,又有新技术的应用,既有执行类的工作任务,又有自主设计的各种方案。内容体系设计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学时分配上,既考虑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又要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知识与能力、能力与能力的关系,适当考虑技能的难易程度编排进程和学时分配,允许一些知识和技能点出现交叉和重叠,增强技能的熟练性。与完成项目任务相关的支撑知识融合在各学习项目任务中,以够用为主,兼顾项目知识提升与拓展知识介绍,具体见表1。

1.3 教学组织方式?

自主学习。以典型工作任务做引领,在进入工作任务前,教师首先布置课业单,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解析任务要点,并按照老师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做”一体化。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任务咨询单、案例单等学习材料,指导学生按项目式教学法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课程教学程序遵循“明确务、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反馈、总结评估”过程。?

1.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综合运用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研讨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运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1.5 考核模式?

采用形成性考核测试方法即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真实记录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实际表现,实现对学生学习态度、技能掌握、职业素质提高等做出综合公正的评价。?

与课程建设同步,编写《猪病防治》项目化教材。?

2 实践体会?

猪病防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模式,“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将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项目化教学以职业行动为导向,其打破《猪病防治》原知识体系结构,更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其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是跨学科的、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常是多学科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更要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及较强的实践经验,还要在相关学科具有较强的能力。?

项目化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上的牵头人,问题上的策划者,活动中的组织者,就必须彻底转变教学理念,特别是没有经验的教师,课前必须充分、认真准备,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充分设计,更应该了解学习情况,揣摩学生的心理,针对项目特点定位如何操作培养学生的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设计性能力,进而创设出积极的学习氛围。项目化教学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中,从信息咨询、计划制定、方案选择、计划实施到成果评价都需要学生成为积极的工作主体及参加者,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学习,更要学会联系实际问题学习。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行动导向;实训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15-03

一、前言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确定为: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清晰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教学过程。怎样把实施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结合起来?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真正学起来让教师能发展起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指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案例]

实训场地:动物医院。

实训班级:牧医09-7班(共有46人,其中一人请假,实到45人)。

实训时间:2011年3月29日。

学习形式:分小组进行,每小组10~12人。

二、《牛结核病变态反应诊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善始善终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以及善待动物。

2.知识目标。按法定的检疫项目、方法实施检查。

3.技能目标。掌握牛结核病变态反应诊断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

(二)重点难点

本次课的重点: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的操作方法,结果的判定。难点:游标卡尺的使用、皮内注射。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次课使用现场教学法,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训分为4个子项目:(1)实训器械准备。(2)注射部位的确定及术前处理。(3)结核菌素的注射方法。(4)诊断结果观察与判定。

(四)实训要求

1.按法定的检疫项目、方法实施检查。

2.技能操作过程中注意人身安全,保定好牛;并正确持注射器。

3.来回动物医院的路途中注意交通安全,过马路必须走斑马线。

(五)课前准备

1.实训场地的准备,实训安排在奶牛场或动物医院进行,场地内要有牛的保定设施。

2.实训动物的准备:准备2~4头健康黄牛。

3.药品和器械的准备:牛提纯结核菌素一瓶、100ml生理盐水4瓶、一次性注射器(1ml)12支、注射针头(7号、16号)、针头盒4个、游标卡尺4把、镊子4把、中托盘4个、75%酒精棉球4瓶、剃须刀2把、毛剪2把、粉笔等(按4组准备)。

4.学生学习准备:提前1-2天通知学生做好预习,分发《牛结核病实训报告》、《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0~15分钟)。(1)复习动物检疫的方法。(2)介绍全球人结核病的流行上升情况及我国肺结核疫情,说明牛结核病检疫的重要与紧迫,引入本次课。(3)强调注意事项。如刮毛或剪毛时,切忌有外伤;操作练习过程要注意保定好牛等。(4)介绍实训设计过程,强调重点、难点,分配学生实训的场地和动物,布置学生分组自行组织按实训要求去操作练习。

2.学生分小组操作,教师巡视:30分钟。(1)学生进行实训准备:①阅读实训步骤。②讨论实训需准备的器械、药品等,列出所需物品清单后到老师处领取。③组长分工,每个环节均有同学负责,中途可进行交换。(2)学生分组操作:确定注射部位注射部位剃毛测量注射部位皮皱厚度记录测量结果消毒注射部位注射0.1毫升结核菌素72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有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测量皮皱厚度并记录判定结果。

3.实训效果的检查评估(见表1):25分钟。(1)实训内容的检查和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诊断部位的确定、诊断部位的处理、结核菌素的注射方法、游标卡尺的使用、诊断结果的判定。方法:每组派出(或老师指定)2名学生参加操作,本组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对操作过程评定成绩。(2)其他项目的检查和评估穿插于课堂中,主要由学生自己评价和小组间交叉评价。

表1 课堂检查评价表

4.总结、创新(10~15分钟)。让学生总结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找到解决的办法或进行改进。最后老师做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和智慧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三、收获与反思

(一)课堂成效收获

1.课堂纪律明显好转。表现为大部分学生都能全程参与实训,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离开或做其他不相关的事情,一旦有违纪现象,同学指出,比老师批评更能有效地制止。老师不再需要反反复复地讲课堂纪律,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高。学生分小组学习,评价考核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因此学生至始至终都要相互配合;学生在相互配合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学会了合作,集体荣誉感更强。

3.学生的责任心增强了。例如以前上课,实训场地的劳动卫生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的;现在实训场地的清洁卫生工作,不需要老师布置,学生就自觉做好了。实训器械从老师处领取,在实训结束学生能做到清洗干净、如数归还。

4.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创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不一定要有多大的突破,也不需要有多么重大的发现。比如这次实训规定只要你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就是创新,找到解决的办法更好。其中有一个同学发现1ml的注射器抽取液体时常常有气泡,使注射量不够准确,另一个同学说了解决的办法。问题虽小,精神可嘉,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实训项目操作展示让学生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为了让自己的表现得到肯定,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组长担心本小组成员表现不好,督促同学学习,或者自己先对组内成员进行抽查;因担心其他组比自己组表现好,出现了相互学习;学生的学习形式更加灵活了。

6.老师授课过程更加轻松。原来上课,老师一遍一遍地讲,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再一次一次地示范,好多学生还是不知该做什么,怎么做。本次课将实训过程印成资料发给组长,让组长带领本小组同学边学习边操作,发现学生很认真听,实训过程有了章法,基本都能正确操作。

(二)存在问题探析

1.怎样制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相结合,坚持德育为先,重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同时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符合行业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所以需要老师不断学习,深入实践。

2.怎样使学生喜欢并认真参与你的课堂?现用教材为学科体系式,因为缺乏适用于项目教学法的现成教材,所以老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准备、设计教学过程,挖掘更多更好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制定学生感兴趣的评价体系来吸引学生的学习,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的难题。

3.学生学习准备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上实训课时学生常有不带书本、不带资料的问题出现,预习就更加少了,目前还没有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法。本次课采用的使学生带领学生的办法,有一定效果,但是只能促使少数学生进行课前学习的准备。

4.课堂怎样总结?要做到全面有效的总结课堂情况,就需要老师做到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点点滴滴。同时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参与,从不同的角度看课堂,总结更全面、更精彩。但是课堂总结重在对学生成长的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信心。可是很多老师往往在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时很吝啬。

5.切合实际的课堂评价让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引领者,指导课堂的开展,不再需要凡事都参与其中。课堂评价内容的设定要因授课地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公开、公平、公正。评价主要由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求评价者说出评价的理由,培养学生的责任能力,同时对学生课堂纪律的改进有很大帮助。但没办法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M].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M].兽医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