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公式

初中物理公式

时间:2022-11-04 08:1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公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公式

第1篇

关键词:理解记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初中物理公式比较多,初学者一般容易记住,但是也容易忘记,且特别容易混淆。在教学实践中就初中物理公式的复习谈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形似对比法

在2012年新版初中物理中,有许多物理公式,比如浮力公式

学生在记忆公式和进行计算时,经常会搞错,容易写成形如:所以这一类十分相似的公式,学生就要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应的练习多加巩固,不易混淆,牢牢记忆。

二、定义公式法

质决定的,ρ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它的m和V无关,但可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在教学中,学生常错误地认为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同样对于公式R=的理解,也容易错误地认为R与电压

U成正比,与电流I成反比,而实际上导体R与U和I无关,但可以利用R=进行计算电阻的大小。

对于物理的定义公式有特定的含义,不能一味地利用数学表达式来理解物理公式,所以要从物理意义上加深理解记忆相关的公式,才不会得出错误结论。

三、单位反推法

在做计算题时,忘记速度公式,但是你只要记住了速度v的单位是“米/秒”,米是路程S的单位,秒是时间t的单位,所以能够推导出速度的公式为:。同理,如果忘记密度公式,但是你只要记住了密度ρ的单位是“千克/立方米”,千克是质量m的单位,立方米是体积V的单位,所以能够推导出密度的公式为:

所以当你只记得某物理量的单位时,也可以用“单位反推法”推导出对应的物理公式。

四、同类记忆法

两计算式中的物理量基本相同,但两者的含义却大不相同,前者排分别表示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而后者ρ和V分别表示物体的密度和体积。

五、表格对比法

在串、并联电路中,计算有关的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时,物理量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采用表格对比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推导公式法

此方法关键是熟悉各量之间的代换计算,利用一定的数学技巧就可以达到有关公式的推导。通过公式的推导,加强了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记忆,对相关的公式记忆更加牢固,不易忘记。

七、数学变换法

V=这两个公式分别计算出质量m和体积V,这个方法“举一推三”从中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也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此法好处多多,只记了一个公式,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对公式进行变形,得到另外的几个其他物理量的计算公式,使公式记忆得特别牢固,运用起来更加灵活,在公式记忆过程中,避免了死记硬背,容易忘记又容易混淆。

八、定义记忆法

初中物理概念中,有许多形如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对应的速度公式就是v=”。这种形如“单位……的……叫……”之类的,还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做的功叫功率,对应的功率公式就是P=”;“单位体积某种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谬该物质的密度对应的密度公式就是ρ=”等等。

这些公式就可以利用“定义记忆法”,用这个记忆方法,同样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九、同式异义法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物理公式中,表达式用相同的物理量,计算出的却是不同的物理量,对此我们就要依据题目的要求选对应的公式,不然就会出错。

十、比例记忆法

有些公式利用比例的方法加以记忆,印象更加深刻。例如,斜面中的省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省力费距离的关系;再如关于力与力臂的计算公式,依杠杆平衡条件:这样此公式的比例关系就不易弄错。

第2篇

关键词: 液体压强 中学物理教学 公式计算 方法顺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液体压强是极为重要的知识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历届中考中,液体压强都在物理考题中占有一定比重,也是学生较难解决的主要题型之一。液体压强主要涉及物理中的密度、压力、质量、体积等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学习对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而且,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难题有待解决,只有物理教师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液体压强知识。

在研究物体压强的问题中,常用到公式p=F/s和p=ρgh,但是每个物理公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只有合理、灵活地运用公式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对于形状规则的容器中液体压强而言,这两个公式都适用。由p=ρgh可知,液体压强P和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当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

当液体的密度和深度都不能确定时,常用p=F/s判定液体压强的大小。利用此法关键是判定液体对容器的压力F与液体重力G的关系(一般情况下,G=F)。

但是,当容器形状不规则(上下粗细不均匀)时,情况就复杂了。并非所有公式都适用而且使用顺序颇有玄机。

例1:如图所示为形状不同的甲、乙、丙三个薄壁容器,它们的底面积都是S,容器内盛有密度为ρ的同种液体,深度都是h,则三个容器底受到的压力关系大小如何?

例2:三个质量相同的容器底面积相同,容器内装有等质量的水。关于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压力,以及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压力大小关系如何?

所以,综上所述,在研究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压力(内部问题)和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压力(外部问题)。对于内部问题(液体问题),要先算压强后算压力;对于外部问题(固体问题),要先算压力后算压强。

综上所述,我们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口诀是:内强外力。公式运用的顺序也是固定的。

以上只是笔者不成熟的几点思考,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教育界同仁集思广益,对固体、液体压强计算这个中学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难点,做出更多简练精辟的归纳与总结,争取早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人人掌握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严超.浅析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08:29.

[2]惠恩玲,张锦国,拾景忠.谈谈对液体压强的深层理解[J].物理教学,2015,08:34-36.

[3]王少芳.初中物理液体压强难点突破[J].物理通报,2010,08:18-20.

[4]满伶俐,冯杰,朱瑞兴,汤伶俐.中考液体压强变化量的陷阱及攻破[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0:76-77.

第3篇

一、源自初中物理知识和思维的局限性

第一,初高中物理教材差异的局限。

在内容方面,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有许多显著差异。例如,单就知识层面看,一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差异:如初中认识“物体”,高中认识“质点”。二是从单一到复杂的差异:如初中掌握“二力平衡”,高中掌握“多力平衡”;初中认识掌握“匀速运动”,高中提升为认识掌握“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三是从标量到矢量的差异:初中使用“算术运算”(加减法),高中使用“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再就是从浅显变严谨、从定性变定量的差异,等等。

在篇幅和语言及思维层面,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明显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而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自然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高中物理的描述的方式也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用学生的话说,那就是对于初中物理习题,“只要记住了物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但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就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两个似乎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因而认为物理真是无章可循。

二、针对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局限性的对策

第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一是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三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第二,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很少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而使物理概念变得抽象化。对此,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第三,加强解题和复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要引导学生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就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这是与初中物理的解题技巧明显不同的。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理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再如解决力学题,要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维。认真审题就是要实现几个转换:一是由个别向一般转换。如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SI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二是研究对象的实体向物理图景转换。宏观物体(大到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否相关联的群体。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三是由物理过程向物体的状态转化。如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四是由已知条件向解题目标转换。如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五是由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对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第四,降低台阶帮助过渡。

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影响因素 评价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74

素质教育下,如何促进实践范畴中学生价值观、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的培养,使所传授的知识系统化,保障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成为教师教学任务的重点。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阶段,良好顺畅的衔接成为当下亟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对比分析

(一)初中物理教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较低,初中物理教学主要采取章节形式展现课程知识,教材内容难度较小,对于课本知识,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写题只需要熟练套用公式,很少需要学生动脑去思考理解物理概念,定性内容多,定量内容少。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就能得出简单具体的规律。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课堂教学密度相较于高中物理教学小得多,进度较缓慢,知识点可以反复强调,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重复练习。考试题型较少,可谓“公式在手,应有尽有”。

(二)高中物理教学

采用模块方式展现课程内容的高中物理教学,相较于初中物理教学则更为复杂繁琐,这也意味着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课程知识和熟练掌握物理规律,还要合理高效地将物理概念、公式运用到复杂多变的物理题型和实际生活中。此外,高中物理中大多数物理实验现象并不常见,这就造成了概念抽象化。高中物理也要求学生具有更为严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功底,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教学模式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课程容量较小,教师更为注重知识传授的指导性,课程进度设置得较为缓慢,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而高中物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大幅的文字叙述囊括了定义、规律、公式和物理现象等内容。课堂上,教师侧重于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影响了物理衔接教学的连贯性。

(二)学生个人因素

在学习方法上,初中物理课程学习较为简单和直观,公式少,现象常见直观,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机械单一,逻辑不是很严谨,推理、归纳能力缺乏,使得学生步入高中时很难轻易跟上课程节奏。另外,初中教学中,教材大量配图、教师的兴趣引导,使得物理学习气氛轻松愉悦,而高中物理课程相对枯燥乏味,在心理层面上也会影响物理的衔接教学。

三、如何评价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一)研究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原因

初中升高中这一过渡阶段,高中物理教育一改初中物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物理学习不再是照单全收,也不能忽略每一个学生对知识接受速度和层次上的差异性。高中物理学习不再停留在会解题的层面上,对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不完全统计反馈信息来看,在高中物理学习上,学生学习质量不容乐观,即使是初中物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产生了倦怠心理和抵触心理,表示初高中物理知识脱节,很难跟上高中紧凑的课程步伐,从而失去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教育相关者将教学重心投掷于衔接问题的解决上,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衔接问题

由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教材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课本上的内容大致通过实验来直观地展现,具有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高中生的学业任务较重,需要决战高考,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大幅度减少,这样没有合理过渡性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了不理想的教学效果,暴露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漏洞。

2.物理概念的混淆

就拿欧姆定律来说,初中物理定义为电路两端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得到公式:I=U/R。而高中物理则得出如下规律: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与总电阻(内外电阻)、电流与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关系,公式I=E/(R+r)。电动势、外电阻和内电阻等概念的提出,与初中所学习的内容混淆,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概念性内容不明晰。

3.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大纲,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精炼,猛抓升学率和升学质量,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因素,简单地以成绩好坏去判定学生的努力与否,甚至于智商的高低,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畸形模式阻碍了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物理实验有助于实现基本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验教学实现了物理这一学科从抽象到直观具体、从枯燥乏味到形象生动的目的,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某一物理概念,以及某一物理规律产生的特定条件、发展历程等,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让学生体会到凭借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热爱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简单化物理模型和抽象化的物理概念,或者很多物理对象都是看不见的,需要通过文字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例如电磁场、声波、大气压、光、分子和原子等。而多媒体教学较为直观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吸收并消化这些晦涩的知识点。

总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工作者更应考虑初高中书本内知识衔接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压力,这意味着物理衔接教育不只是简单的填鸭式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永刚.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4(8).

[2]方芳.对初、 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思考[J].观察思考,2011(3).

[3]潘四军.建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绿色通道[J].河南科技,2014(1).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项目“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 FJJK14-471)的研究成果。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方法

1.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二是加强直观教学。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2.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是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是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是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3.联系实际,帮助理解。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因此,初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

“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认识规律、认识知识点、认识考点。

“二讲”即把自己对规律、对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讲给同学,或者讲给假想的同学,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如何讲对方才能听明白,如何讲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若能讲一次或讲清一个问题,自己对该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应用”即试着用学过的规律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若能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的理解。学习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学习,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乐学,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自己。

4、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自学归纳的学习习惯。

第6篇

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成因分析

1.缺乏准确认识,造成过渡障碍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初中物理教材,文字说明比较通俗易懂,易于理解。

(2)初中物理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实验提出问题,或者由实验得出结论,认识和过程基本上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分析物理现象一方面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现象比较紧密,因而学生学习起来并不感到生疏和突然。

(4)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形象思维,而且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所以在思维活动方面学生一般能够跟上。

(5)在初中物理学习当中,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方面较多,推理、论证方面较少。

(6)初中物理练习题方面,要求学生解说现象的较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学生完成作业困难不大。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2.缺少方法转变,造成理解障碍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会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3.思维定式造成迁移障碍

思维定式的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为正向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为负迁移。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式负迁移的消极表现:

(1)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

(2)由于思维定式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缺乏创造性。

(3)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便会造成“定式错觉”,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如电压和电动势,电势与电势能,质量与重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等。

(4)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理解不透彻,将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产生晕轮效应,成为学习的障碍。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认识上,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的认识上,学生对鸡蛋碰石头这一物理现象,认为鸡蛋碎了是由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分不清变化和变化率,如速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率;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等。

4.畏难情绪造成心理障碍

在跨越初高中“台阶”的过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在高中偏向逻辑推理的学习中,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二、排除障碍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年级;物理习题;解题策略;研究

一、初中物理习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分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针对习题这一教学内容,教师通常从如下思路来开展教学:首先审题,针对题目内容进行仔细阅读,以抓住关键,在明确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掌握好现象与本质间的关联性。其次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明确研究对象。最后选择相应的理论与公式来解题。以电学方面的知识内容为例,在解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画草图的方式,通过电路图的绘制以快速分析问题,并对物理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在此过程中,要想实现正确解题,就需要学生抓住解题的技巧,能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并正确运用理论知识,进而才能够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奠定基础。

二、基于初中物理习题的解题策略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所涉及的习题类型较多,通常情况下,为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行考查,并确保学生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点,作者主要设计了如下几种习题类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等,以上各种类型习题能够有效地将物理知识内容进行全覆盖,而习题类型的多样化也使得相应的解题策略具有针对性。

1.借助坐标图来解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针对相应的习题内容,实现坐标图解题策略的科学合理运用,则能够借助平面坐标,促使学生更好地明确两个物理量间所呈现出的函数关系,并为降低解题的难度奠定了基础。

2.基于电学试题下相应的解题方法

关于电学方面的规律相对较多,而其中的一些规律性内容都是借助正反比的形式提出来的。在实际进行相关习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结合知识规律将相应的正反比公式列出,为学生正确掌握与有效运用规律与公式奠定基础。但是,针对一些与所列出规律公式不相符的习题内容,则不能使用这一比例关系进行解题。要想实现灵活运用正反比关系式,则首先需要判断这一习题中是否存在正反比关系。同时,在解答这一类习题时,需要针对电路中各个元素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明确分析,以此来理顺思路,在准确判断电路情况的基础上,借助欧姆定律知识以及串并联电路间的关系等,实现对相关物理习题的准确且快速解答。

3.借助数学方法解题

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可借助数学方法这一解题策略来解题,在实际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则要结合习题的实际内容,合理选择相应的数学方法,才能够解决难题。常用到的数学方法为不等式、方程以及假设法等。

解答有关力的平衡问题时,则可借助数学列方程式的方法,在给出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借助列方程式的方法求出未知量。在此过程中,需要首先对习题进行分析,然后明确等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列出方程式并求解。

运用数学方法来解答物理难题,不仅能够为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与效率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将数学与物理知识进行连接,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思维,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习题,合理选择解题方法,抓住解题技巧,以提升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快速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本文在总结物理解题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坐标图解题法与数学解题法,并针对电学试题提出了具体的解题策略,为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不协调

初中是学生的一个转折点,学习内容逐渐增多,课业压力逐渐增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身,对语文、英语、数学三门学科的重视程度最高,近几年,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成绩也计入中考成绩总分中,因此,很多学生家长及老师对于新开设的物理课程并不重视,忽视了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和课后复习,导致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时间少,学习效率低,成绩不高。另外,由于物理是初中新开设的学科,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加上物理课程内容多,授课时间较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课时少,对于物理教师来说,保证教学质量有很大的难度。大多数初中物理教师会选择将问题简单化处理,来争取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同时也导致了学过的理论知识遗忘率高,没有留下深刻印象,造成学习质量低的现象。

2、实验器材跟不上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要求

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必要条件,通过观察实验更加直观的掌握物理知识和物体的变化规律,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物理课余观察实验密不可分,学生必须多做实验,多观察,才能够保证自身物理知识结构准确扎实。但目前很多物理教师为了盲目的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降低实验观察课在物理课程中的比例,只是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对典型实验也是通过课堂讲解,没有真实的动手操作,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也大大降低了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另外,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缺乏,即使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活器具,对于物理实验课来讲,准确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往往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造成初中物理课中观察实验课少之又少,并且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

3、物理课堂教学手段落后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学校对于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科学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抽象的物理知识,不能更加形象、直观的为同学们展示,降低了教学质量。还有一些教师对于现代化技术应用水平不够,对于多媒体课件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授课前,缺乏对课件内容的熟悉和了解,降低了教学质量。

4、在用物理公式解题方面存在问题

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对于理论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在知识的运用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对于公式如何得来,如何变形不理解,物理单位之间的换算不明白,对于这些基础的知识,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找对方法及时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物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由于初中物理课程任务中,时间少,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教材的预习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熟悉老师讲课的知识点,并且在预习时,可以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难点重点听讲,提高听课状态。同时,要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通过课后复习,能够巩固和强化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理解消化,这样能够更好打好基础,能够加强对物理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2、加强初中物理课堂趣味性

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质量,必须要加强实验观察设施和教学设施的完善。加强对实验器具的资金投入,完善初中物理课程所需的实验器材,满足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配备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加强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视频、图片等资源,提高物理课堂的趣味性。物理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具有科普意义的物理实验或相关的探索类短片,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由于初中物理课时较少,内容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讲课质量,因此,物理教师必须加强教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教学质量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首先,仔细研究教材,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并合理的设置教学方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积极的探索来由,并学会正确运用。第二,了解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中,有哪些困难,哪个环节容易出错,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巩固和强化学生对于难点的学习。第三,定期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修改教学方案,并通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掌握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学习效果。

4、对学生要加强思想和学习的指导

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学生,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积极的鼓励帮助,而并非讽刺挖苦,提高每一名学生对于物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可以通过提高家长对于物理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在课后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物理知识的习惯,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也能够提高课堂上的学校效率。

5、加强学生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物理知识较为复杂,学生接触的时间短,学习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加强对学生物理公式的记忆和解题过程中的训练。首先,加强学生对物理单位、公式、符号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加强对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能够准确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待求题目,并通过正确的运算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通过一些列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习中的困难,提高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 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与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教学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不知从何用起,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在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数学知识:(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多个,每个公式涉及4个物理量,其中3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感到无所适从。(2)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深广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使学生在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注意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含义。

4.重视学生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初中物理;过渡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区别有很多方面:首先初中物理的知识往往较为直观,但是高中物理则更注重于推理与论证;其次,高中物理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难度较初中物理大;再者,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也不同于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是学生和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过渡较为困难的原因

初中物理知识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在心里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然而高中知识更需要理解,更注重于定性定量。由于初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教学的趣味性,习题练习较少,往往片面强调学生记住公式,导致不少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死记硬背。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依然集中在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方面,但是其对知识的要求水平有提高,高中由于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多,导致上课速度较快,许多的课外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掌握,书本中其他的一些知识则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思考。高中物理习题往往较为复杂,单纯依靠死记硬背相关公式是不可能学好高中物理的。高中物理知识往往较为抽象,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一些知识往往只需要通过总结现象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高中物理更注重抽象思维,教学工具应用较为广泛,不仅仅涉及代数法、算书法等数学基本方法,还涉及函数图形的应用等。

二、如何更好地完成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

1.将新旧知识不断进行融合

高中教师需要在认真研读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基础上来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断将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问题在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对比,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掌握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当设计到重新构建物理知识模型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举例来说,初中物理在描述物体运动时涉及速度与路程等知识,而高中物理则是描述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其中位移、加速度又是矢量,问题的复杂性大大提高,由于其实际问题,学生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状况。下面有一个例题:

质点A、B分别在做S=3+2t-52与S=4+5t-3t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试判断两者的加速度大小。

不少学生认为A的小于B的,他们的答案是A的加速度为-10,而B的加速度为-6。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其没有理解矢量中负号的含义,在矢量中,大小与正负无关,只与数值有关。所以答案是A的大于B的。

再举一道例题:

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为v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求其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速率。

很多学生认为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导致其算出来的答案为0,但是平均速率不是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是指质点所经历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所以答案是v。

2.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利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主要是由于其逻辑能力不强,导致其只会使用初中的算术法来解决问题,却用不好代数法,不能及时发现题目所给数据之间的联系,导致不能合理利用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应用更多的数学知识。举例来说,在学习“匀变速运动”这一章节时,学生对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矢量认识往往避免达到实际需要,只知道套用相关公式算出数值,却忽视了矢量都是有方向的。下面有一道例题:

一个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其速度为4米/秒,一秒之后其速度变为10 米/秒,试求该物体在这一秒之内所发生的位移。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考虑到方向问题,根据公式S=at2,其算出来的答案是3米,却忽视了7米这个答案。再如,一物体在平直路上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发现前面有障碍物之后立即进行刹车,刹车是的加速度为2米/秒,求8秒之后该物体的位移。不少学生在解题使套用公式S=v0t+at2,得出答案为16米,却忽视了根据物体的刹车加速度,物体在5秒钟之后就可以停止运行,所以t不是8秒,而是5秒。

三、不断推进直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高中物理的研究思路往往是考虑主要因素而忽视次要因素,不断构建物理模型,这样就导致其概念与模型较为抽象。这种问题的解决需要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解决。举例来说,在教学“力的分解”这一章节时,当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作用力时,其会沿斜面下滑并压紧斜面,这样就可以用台秤来代替,用弹簧秤开拉动物体,效果图如右图:

实验有助于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知识内容,从而牢牢记住在实验中所得出的结论,学校应该积极完善相关设备,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在不断进行习题练习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达到物理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阎金泽,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11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方法;主动性

物理是属于自然学科中比较重要的学科,同时该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很好的理解力,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方式去辅助开拓其思维模式。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

1.物理教学是对一般物体现象进行分析的学科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学生只是刚刚接触到这门崭新的学科,对于物理学科的性质以及研究学习的方向还不是特别了解,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物理学科的基本性质以及该学科学习中需要注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所以说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过程其实是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初期认识阶段和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分析时期,同时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需要注重对一些具体物理现象进行细致分析,这样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遇到具体的物理难题时通过一些模拟的实验去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这些问题,这也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之一。

2.物理课堂教学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教学去帮助学生认识物理概念

物理其实是人们认识一些常见现象的自然科学,但是要想彻底地去解释这些现象则需要我们不断了解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这就需要相关的研究者去通过反复的实验过程去验证并且演算相应的实验数据,然后得出相应的科学规律并尽可能通过一些物理公式体现出来,所以对于物理学习的学生而言,也需要有物理大师们的探索精神,在学习到具体的物理公式和现象时需要对一些物理公式进行反复的推导验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更深地理解、运用物理公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电路学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得知I=U/R这是一般的物理公式,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通过具体的电压和电阻数计算得出相应的电流数,这就是典型的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二、实验教学取得的效果和需要注意的要点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于具体物理现象的接受操作情况综合体现出来,这样的定位主要是考虑到,在一般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去进行相关的物理实验,但是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由于不同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不同的限制导致学生接受实验教学的情况不一,这也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另外,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影响教师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另一因素。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较重,学生除了学习物理这门学科外,还需要学习其他八门主要的学科,这样势必会让学生的学习精力比较分散,对于学生物理的学习来说也是不利的,一旦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初期没有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认识,有可能在后续的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这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要点之一。最后,在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强弱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又一主要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能否具有主动学习,探索未知事物的意识,对于其是否能够获取和验证某一自然规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非常关键的。

总的来说,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对该阶段的物理教学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一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态度,只有这样,物理的实验教学才会有条不紊地展开,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就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以及探索世界的意识,这也与教师的期望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王浩,吴伟.物理习题教学中“仿真物理实验室”的应用[J].物理通报,2013(03).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差异;衔接;教学方法

学生踏入高中学期,所学的科目增加了,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并且学习的难度加大,许多学生感到无法适应。同样的,许多高一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难度,对高中物理感到畏惧,

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因此,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合理衔接,对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积极投入高中物理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

要探讨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合理衔接的方法,首先需要认清初高中物理学习难度和学习要求的差异。

1.高中物理更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物理问题都可以通过描绘具体的图像,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来解决。例如,初中的电学学习,学生在解决电路问题时,常常可以通过描绘出简单的电路图,而将问题形象化,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高中物理对抽象思维的要求更高,如:日常生活无法感性、认识力的合成与分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好的抽象思维。

2.高中物理对于数学水平的要求更高

初中物理通常仅仅涉及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学水平的要求比较低。然而高中物理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公式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力的分解中,需要运用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的知识。可以说,没有较好的数学功底,是无法学好高中物理的。

3.高中物理要求学生不仅认识表象更要深入探究原理

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往往在生活上可以找到实例,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更容易。初中物理的学习仍然停留在对物理现象表象的认识上,而没有深入探究“为什么”。然而,在高中,许多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特别是电磁学,虽然在生活中有不少应用到电磁学知识的例子,但是对于原理的学习,电磁学的公式众多,并且容易混淆。因此,在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时,通过抽象思维发现问题关键,并灵活运用所记忆的公式解决问题。

二、实现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亦可以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与所学物理知识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

2.联系初中知识,唤醒学生对物理的熟悉感

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表现出畏惧的情绪,是因为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和难度感到陌生和恐惧,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有效的方法,消除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衔接,需要了解初中物理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在联系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学习高中物理知识,体会初高中物理学习内容的差异,并由此调整学习方式。

此外,由于初中物理的一些知识内容存在模糊之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初中物理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物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许多现象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因此,就需要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够正确地理解各方面的物理知识。例如,在力的分析的学习上,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画图分析问题的习惯,从图形感受力的分解和合成。又如,在摩擦力的学习中,可以通过画图判断力的方向。

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有些实验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获得,而有些却需要在“理想条件”下进行实验。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会出现,然而,可以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最后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差异和共同点。

4.提高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灵活性

初中的物理学习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和记忆概念、公式便可解决大部分的物理问题。然而,高中的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方面更具灵活性。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不同的物理公式所适用的特定范围,并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帮助学生脱离题目形式的局限,灵活运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5.培养学生养成适应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的学习需要理解概念,要求学生将书本的内容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该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对所学的概念一定要理解透彻,在知道概念“是什么”之后,需要探究“为什么”。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更应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前,能够根据自习提出问题,在课后,学生应该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探究不懂之处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温故而知新,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

作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

发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时期。

参考文献:

[1]刘利媛.如何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学周刊,2013(25).

[2]李仕新.浅谈如何帮助高一学生渡过物理学习的难关[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7).

[3]刘丽敏.让学生爱上高中物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

[4]吴留龙.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思考[J].科技信息,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