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同一首歌教案

同一首歌教案

时间:2023-01-26 02:5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同一首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同一首歌教案

第1篇

一、认真钻研教材,整合教育资源

每次编写教案时,我都提醒自己: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注意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响应学生心理需求,并以自己的特长、思维和兴趣取向去开发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所谓纳百川方能成大海。只有教师本身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自己喜欢,才能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

例如,欣赏《百鸟朝凤》时,我先讲了百鸟朝凤的故事。又让学生欣赏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百鸟朝凤图片,如剪纸艺术、冷盘雕刻艺术、十字绣、盘画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在重点欣赏时,我又让学生找出有关模拟动物叫声的音乐,让学生模仿唱。同学们都兴趣盎然,沉浸在音乐中。另外,我还搜集了不同版本的“百鸟朝凤”音乐,尤其是在模拟动物叫声那一部分,由于每个艺人的表现手法及演奏水平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动物叫声惟妙惟肖、各具特色,使学生感受到艺术是来自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发现和创造,使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享受了生活的美好。

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情境

音乐课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能达到声文融汇、声像结合和声情并茂的效果,能对优化音乐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导致音乐想象和联想没有了基础,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立刻把学生带进了紧张、激烈的气氛中,也更好地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听完之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再次聆听,这时他们边听边唱、边唱边听,沉浸在音乐中。

三、用激情点燃课堂,共同享受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地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之动情、激情澎湃甚至疯狂,让他们在音乐中尽情地表现、抒发、宣泄。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发挥艺术魅力,充满深情地讲授,满怀激情地表演,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引导他们遨游于音乐的海洋之中。无数次的实践证明,教师整节课饱含激情,学生也会很投入;而老师整节课无精打采,学生也提不起精神。

如教唱歌曲《小鸟,小鸟》时,教师充满激情的范唱,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中,学生一边感受歌曲中欢快、活泼的情绪,一边想象自己像小鸟一样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飞翔,陶醉在音乐中,享受着音乐的美。接着他们的表演和音乐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一节课其乐融融,师生都沉浸在音乐中。

四、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音乐实践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舒适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当学完一首歌曲之后鼓励他们去创造,如创编歌词、为歌曲配画、配打击乐器伴奏、伴舞等。

在上完《中学时代》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表现中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我安排了唱卡拉OK的环节,当一位同学走上讲台,满怀激情地高唱《飞得更高》这首歌时,同学们深受感染,齐声高唱,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全班同学沉浸在音乐中,享受着音乐的快乐。实践使音乐课多姿多彩,韵味无穷,每一次音乐课都会成为学生翘首期盼的快乐时光。

五、走进生活,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很多学生反映:“请老师不要老是教课本上的歌,因为课本上的音乐讲的都是‘过去’,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而我们更多地是想了解‘现在’,即我们身边的音乐和事。”课本上没有《黄种人》《飞得更高》《隐形的翅膀》《国家》等,而这些都是那么强烈地吸引他们,贴近他们的生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让学生真正热爱音乐、喜欢音乐课,教师就要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时事,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把学生带进广阔的音乐世界。

第2篇

精心准备,有的放矢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了任何事情都需要认真的谋划和准备。为了上好器乐课,我认真研究了《音乐课程标准》,从全局出发,了解了课程标准关于器乐教学的理念、功能、目标和要求,努力把握教材的基本脉络和编排体系,熟悉竖笛的结构、性能和发音原理,掌握所演奏乐曲的技巧,选择好恰当的教学形式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编写出理想的教案,以更好地完成器乐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精彩示范,激发兴趣

教师的示范吹奏相当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吹奏,它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演奏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获得器乐教学实效。之前,我准备了大量学生熟悉的曲目。第一节课时,我并未直接讲授演奏方法,而是演奏了我准备的《茉莉花》、《祈祷》、《高山流水》、《同一首歌》等曲目,在演奏过程中,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唱了起来。每演奏完一曲,教室里都响起阵阵的掌声。学生完全被那优美的笛声所感染,更没想到这小小的竖笛会发出如此优美的音乐,眼中充满了惊讶、兴奋和渴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接着再“趁热打铁”,讲述竖笛的结构、发音原理和演奏方法,学生便能很快地掌握,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合作,促使进步

初教学生学习竖笛,要普遍重视并加强基础练习,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切不可操之过急。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指法、口风的运用等等,教师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学生,其音乐基础有好有差,甚至差异很大。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采用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并注重充分发挥尖子生的作用,进行“一帮一”、“一带多”,以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经常性地开展组际间竞赛,这样既可促使学生打好基础,又能促进全班同学共同进步,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开展活动,注重参与

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渐进过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有了一定音乐素质之后,我一方面利用和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才艺展示、汇报演出、艺术节等),给学生创造机会,搭建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另一方面,音乐课上,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用乐器来学习歌曲、视唱,掌握音准、旋律,还通过竖笛合奏、多种器乐合奏、伴奏等形式不断提高,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演奏,辅以教师的点拨,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获得成功的、充实的情感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为学生可持续学习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

趣味游戏,寓教于乐

学习器乐很苦,也很枯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影响和动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了自编自演音乐剧、小品、游戏等多种趣味活动,通过玩玩唱唱,吹吹打打,使学生获益于趣味游戏之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一举多得,效果非常明显。

养成习惯,形成规范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锤炼规范的演奏技巧,我在竖笛教学中,注重了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认真看的习惯、积极投入的习惯、自我复习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等习惯。以保持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合理有序状态。

第3篇

21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着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教育的关健在于教师

第4篇

一、同课异构的内容:“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提到“和而不同”,意思是说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一、理解。“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承认不同,承认差异,承认多样性。“同课异构”活动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某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的价值和作用主要有: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比较来选择更好的授课方式、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师的发展等。多样性与差异性在同课异构教研中表现为每个教师的独特性,彼此不能互相替代和复制,但可以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同课异构如同在唱着“同一首歌”,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不一样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正如赵刚老师所言,传统的集体备课只强调“共性”,久而久之就抹杀掉了教师的“个性”,最终失去自我。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跟风学习、模仿,巴不得就照搬名师们的教法。学习他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带有盲目性的学习在学到他人皮毛的同时抛弃了自我、失去了个性。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独立价值、尊严和个性的人,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教师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的生命内涵。而同课异构正是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个教师发展、彰显教师个人魅力背景下产生的校本教研形式。集体备课的前提是个人的独立钻研,“同”中要显“异”,要“”。“同课”的比较,可以让自己透视别人的课堂,分析课堂教学真正的艺术。“异构”需要智慧,是教学个性化的一种行为,是一种冒险、一种突破,也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的并存。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自主、创新精神,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导者,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同课异构的“和而不同”克服了赵刚老师提出集体备课的第一个误区: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

二、同课异构的理念:“互补共振”

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就会生机勃勃。新课程教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共生效应”。同课异构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实验室,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每位教师都成为教研的主体。相同的一个教材,不同老师的执教,每个教师都参与听课、评课,使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产生有益的“合力效应”,达到教学互补共振。

赵刚老师认为传统的集体备课虽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却缺少组内的交流和讨论,缺乏思维的碰撞。而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可以用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话作比:“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甚至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长补短。从而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同时开阔教师的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一种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同课异构的“互补共振”克服了赵刚老师提出的第二个误区:重视“集中”,忽视平时“交流”。

三、同课异构的模式:反思是关键

赵刚老师认为集体备课的第三个误区就是注重“课前”,忽视课后“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二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模式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和资源撰写教案或学习并观摩会诊式研讨写出反思材料。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反思。“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对执教老师是一个挑战,他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都成为大家共同讨论的对象。但在交流和碰撞中,老师们会自觉地反思,让自己的教学行为扬长避短,吸取别人的“同”与“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听别人的课,思自己的行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得出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的认识。

由此可见,同课异构不仅讲求课前的充分研讨,而且追求课堂的百花齐放,更注重课后的评价反思。这种教研活动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对执教者本人,而且对教师群体、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显著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制度 个性 主题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16-02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备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阵地。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编排意图、教学策略,又要能从微观角度入手有针对性设计与选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制订详细、全面的能力培养方案,落实具体而庞杂的语音、词汇、短语、句式结构、段落篇章结构等语言、语法基础知识。要想在备课中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兼顾到教学方法与具体语言语法知识点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传统的备课,每个老师要独自备每一本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内容,花费的时间长,所以不可能做到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很精致;同时每位教师能力有差距而且也不够全面,所以备课质量不一定高。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激活教师资源,开掘文本资源,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而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鉴于此,几乎每个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集体备课。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一样,一旦缺乏思考和指导,集体备课活动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就逐渐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资源共享,趁机偷懒。省略个体备课,大家分工,主备人在网上收集资料,形成教案与大家共享。二是个人包办,唱独角戏,噤若寒蝉。主备人独自发言,垄断主讲,其他教师默默听讲,“出工不出力”。三是模式复制,如出一辙,毫无个性。教师拿了主备人的教案,依法炮制,“唱同一首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业务管理上普遍存在只重形式,只抓表面,不注重过程、不注重实效的情况。

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从理性角度分析的那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轻松教学”的效果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我们要不要集体备课?我们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如果需要集体备课,那么应该怎样定位?集体备课就限于写出平时上课用的“教案”抑或是“学案”?

生成教学过程观告诉我们,“有备无患”的课堂已经不再可能。教师仅仅凭借课前的一次性备课根本无法高效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没有预期到、无法预期的现象此起彼伏。我们认为,切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就可以较好的满足现代高中英语教学的各种要求。切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就应该是教师间互相交流,互相进步,互相提高;集体备课,就应该是教师间对教材的处理、教法学法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预设与生成的技巧等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最根本的是教师之间要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教学思维的碰撞或者是有教学智慧的共享,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三年以来,作为备课组长的笔者,带领全组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提高集体备课效果做了些探讨和思考,希望促进集体备课健康发展。

1 分工落实,彰显个性

明确任务,分工合作,撰写草案,这是集体备课前提。根据个人特长,全组教师在备课组长的协调下,承担集体备课的任务。因此,备课组长应在每学期开学前根据本学期阶段特点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事先有一定构思,开学后再根据学校安排尽快组织全组教师商量、讨论好本期任务并形成文字安排说明每人一份(文后附一例本备课组集体备课安排表)。这样一来,集体备课时间、地点、备课内容、主备人员、个性修改及教后反思制度化后,每位教师心中都有数都会在集体备课前做很好的准备。

三年来,我们备课组形成了一种“常规下的主题模式”,这一集体备课方式流程如下:反思上次主题的教学实践同时确定下次集体备课活动主题及主备人——主备形成初步草案——全组讨论改进初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学生情况将初案个性化形成终案——上课实践——反思准备下次集体备课交流。

以“说课”落实和优化备课的内容。主备的任务不是网上收集资料,形成电子教案拼盘式的草案,而是要研读大纲说明和新课标等理论,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要将教学内容深入吃透,要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要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地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在集体备课时主备不是读教案设计,而是要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依据,即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尽可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分析自己将要付诸实施的课堂操作行为。更高的要求是,主备人在说课的一些关键环节要设计若干预案供辅备教师集体讨论、参考和选用,还要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大家讨论时补充、修改,或圈画批注,这一步是非常体现主备人个人素质及个性特点的。同时,辅备教师根据个人的特长,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同一堂课进行备课,即初步完成“确定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资源利用”等方案预设。

针对主备的说课及留下的空白、疑难问题,备课组集体交流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草案的基础上修改设计,形成初案。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所以,集体备课后,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初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学生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地推敲、斟酌形成符合自己学生的终案。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落到实处,注重教师个性,掌握集体备课火候,在二者之间寻求取最佳优化点。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

2 研讨常规,聚焦重难点

集体备课既然是教学研讨,就需要有一定的主题。常规教学的集体探讨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是抓住重点难点的主题式集体探讨就更有价值。只有主题明确,教师才不会在研讨活动中为备课而备课或是走走形式。而单个教师的能力有限,尤其是针对高中英语课改后新教材的取舍与组合,几个教师在一起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一些观点或想法得到改进或完善,突出重难点,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可组内先布置学习新课标,然后组内各位教师交流自己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点或困惑点,经讨论后每组提炼出教学中存在的具有“共性”或“普遍性”的问题;然后按照“聚焦的问题”形成本组本次的研究主题。聚焦的问题和过程一一记录在案。每个教师、每个组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把想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都要记录在案。主题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于老师群体、学生或老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高中英语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材教学还有很多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因此集体备课活动一定要主题化要解决实际问题。高一到高三,我们备课组除了每个单元落实主备人以外,还就每个阶段的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重难点根据主动要求、大家推荐或直接安排落实了主备人,辅备教师共同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解决实际问题。三年来,出了六本教材我们还集体讨论了:“如何衔接高初中英语”,“如何调动高一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科学布置英语作业”“如何搞好英语词汇听写”以及根据学生的情况每一阶段完形、阅读、写作等具体的教学问题。效果很明显,轻松的解决了不少教学实际问题。

3 反思提炼,聚焦新问题

教学反思是对教师备课和教学工作的一种自我评价,是一个总结经验和教训而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过程。把教学反思纳入集体备课活动中可以让“反思”取得更好的效果,吸取众人的经验教训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指导和理论素养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使教学反思经常化,也可以使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备课质量。要做到集体备课时集体反思就需要记录好教学札记、教后感。做好教学札记,以便查缺补漏,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率。写好教后感,教师可以在总结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闪光点和教学缺陷,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炼整理教学反思,撰写教研教学论文。在经常坚持记教学札记和教后感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共性的、有规律的教育教学现象,加以分析和总结,撰写论文。

然而,我们的集体备课恰恰就是缺少这样的反思,也许更确切地说是根本就没有反思。我们的备课是对下个星期要教学的课进行讨论,而对刚刚完成的教学任务丝毫没有涉及。这样我们对存在的问题就一无所知,也就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就没有提高。所以,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前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能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集体备课实践,我们这个英语备课组确实得到了不少收获。但学校如果配有相关的集体备课评价机制和提供集体备课研究指导,效果会更好。学校可以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可以请同行佼佼者作讲座;可以评价每位教师的集体备课参与情况,看看该老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能否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能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等。将真正的集体备课进行到底,让我们的教学轻松有效!

参考文献:

[1]杨苗捷.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