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19:21: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本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成本;计划;目标;控制措施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兴建的某中学教学楼;座落于济南市槐荫区长春路,建筑面积:7275平方米,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建筑高度:21.4米,层高3.6米,层数5层,结构形式:独立基础、框架结构。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在施工预算之内,通过采取新工艺新材料,并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使项目总成本控制在投标成本3167433元以内。基于施工成本目标规划进行探讨。
1建筑施工成本目标规划
项目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通常通过成本的预测和决策,确定项目的目标成本,根据目标成本编制成本计划,作为成本控制、分析考核的依据。
2成本目标分解
将成本目标按本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来分解,具体分为:土石方与地基基础成本;框架结构成本;钢筋混凝土成本;门窗成本;屋面及防水保温成本;装饰成本;脚手架及模板等措施项目成本。
3项目成本计划表4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技术措施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确保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材料管理、现场文明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采取成本控制措施:
(1)进行科学的现代化现场管理及文明施工,严格控制材料的进出厂、配料、下料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节约原材料。充分利用场地,尽量减少中间倒运环节,层层把关,降低材料消耗。
(2)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人工费的开支。
(3)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节约医疗及劳动保护费的支出。
(4)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5)合理安排好各工序,各工种间的穿插,减少浪费,节约资金开支。
(6)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7)目标控制原则。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越具体越好,要落实到部门、班组甚至个人;目标的责任要全面,既要有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责任部门(人)的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同其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8)组织措施。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9)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包括:
①人工费控制:人工费占全部工程费用的比例较大,一般都在10%左右,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②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对材料用量的控制与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两个方面的工作。
③机械费的控制:尽理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全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费用的开支,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机械台班价格。
参考文献
1.1成本规划与控制产生历史背景
成本从广义上讲,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价值牺牲,从狭义上讲是产品在生产中所耗费的各项资源、费用之和。成本管理就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即将发生或已经耗费资源进行预测、规划、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各项科学管理方法总和,从价值理论分析成本就是价值的转化,成本管理过程就是一种价值向另一种价值转化的过程控制。成本管理具体包括成本规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五项内容,这五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本章节重点介绍成本规划与控制。
1.2现代商业环境下成本管理要求
企业作为为顾客提品或服务并创造价值的经济组织,不仅要核算成本为产品或服务市场定价提供依据,而且要通过营运分析与流程优化、战略管理等手段进行成本规划与控制,加强成本管理以获取立足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商业环境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分工与协作从国与国之间向国际产业链拓展,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性日益加强,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商业模式创新引发新的管理变革,这些因素变化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超出传统成本核算与管理要求、以顾客为导向,以全球化为视野,从战略角度寻求企业竞争优势。作为一名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成本价值理念、了解成本性态、熟知成本发生流程环节、深入实践精确核算成本,关注对标企业标准成本,制定战略成本目标体系,对成本进行有效规划与控制。
1.3成本规划与控制作用与意义
成本规划是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和所处的内外经济环境进行战略管理的制定,主要包括确定成本管理的重点,规划控制成本的战略途径,提出成本计算的精度要求,确定业绩评价的目的和标准。成本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目标成本管理,对构成产品成本各种要素、条件进行预防、调节或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行为。成本规划与控制基于战略成本管理产生,成本规划是方向与基础,成本控制是方法与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做好成本规划与控制,可以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分配,优化组织机构与资源,促进企业基于竞争进行战略合作与利益共享;做好成本规划与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主要保障,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基础。全方位设计与规划成本,必须从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出发,从产品研发、设计、筹建、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流程环节中对研发成本、筹建成本、采购成本、库存成本、人力成本、生产制造成本、销售与服务成本、资金成本、税费成本等资源耗费进行科学规划与预算控制;超出传统管理模式,拓宽成本管理空间(从关注内部活动拓展企业外部活动,从企业自身利润关注到产业链上下游利润,从企业主体向顾客拓展)、延伸成本管理时间,通过价值链分析、对标管理、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系列方法体系融合、互补,达到成本管理优质高效,确保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2民营企业在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中国民营企业起源家族管理,脱胎于个体经济,因少量货币积累成就财富梦想,占国民经济总量50%的民营企业60%在5年内死亡,85%在10年内死亡,平均年龄2.9年,与美国民营企业比较短寿37.1年,其中除了因社会责任缺失涉及法律风险外,大部分因为成本管理原因造成资金断链,根据多年观察、分析与总结,民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下列亟待解决问题:
2.1管理理念落后制约人的进步与发展
是人力成本最大浪费。民营企业因家族管理或个体经济衍生而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目标,企业价值理念引领管理理念,短期经济利益局限于人的视野与思维,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缺乏信仰、追求,缺乏文化聚合力,必然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缺失、没有统一价值观作为引领,员工必然会缺乏主人翁精神、缺乏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积极主动精神风貌,企业也将缺乏持续发展动力与软实力,从成本管理角度分析,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是人力最大浪费。
2.2管理制度缺失,管理基础薄弱
造成物料大量浪费。健全机制(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规范行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而民营企业因碎片与割裂式管理(本人认为其管理缺乏系统性)与制度缺失造成人力内耗,资源浪费,岗位舞弊、成本失控等现象屡见不鲜:一化工企业在破产清产核资时发现原材料———原煤短缺5千多吨,盘亏200多万元,经分析性核对,主要原因是验收入库管理失控,岗位舞弊———虚假入库造成。2005年一家县域最大综合性民营企业,在存货盘查时发现实际库存与账面库存相差200余万元,后因高利贷造成资金断链而消失;一采煤企业因缺乏物资入出库管理制度,三个月内虚开发票报销采购物资50余万元,后引发股东之间不信任、吵架停止生产;一矿山企业购置近300万元物资因无成本规划,闲置近4年,占用资金300万元,浪费资金成本200余万元(民营企业资金因融资难成本年利率18%),一民营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一次性损失资金500余万元,这些事故发生无论从资金、信誉、股东合作对企业都是沉重乃至致命打击。许多民营企业老板都希望下属、员工忠诚、人品良好,而他们却不能从文化上引领,从制度上创设公平、民主、竞争环境让员工规范工作、努力工作,对企业管理缺乏战略性规划与内部控制,成本以事后核算为主,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没有严格考核制度,在目前这样一个国际化竞争市场,消亡是必然的。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是一种社会化分工与合作,企业与上下游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沟通、协作,信息相互传递、资源价值相互转化的过程,管理断链与割裂都会发生不必要内耗,徒增产品成本,企业生产服务对象是顾客,而不是短暂经济利益。而民营企业因对产品流程缺乏系统性认识,不能从成本、品质、对外服务与时效进行全局性规划与设计(面向顾客满意度业务流程,以客户为导向、公司整体目标为出发点)。曾对一民营企业仓库物资盘查,积压、淘汰、闲置物资200余万元,原因是采购过程中,生产部门通知采购,没有请购程序、未经仓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重复购置物品、技术参数达不到要求,采购后物资没有验收入库,不合要求物资采购没有控制与考核,致使问题重复出现,造成资金大量浪费;某矿山企业面对今年资源疲软市场行情,生产部门、基建部门、销售部门不能进行全局性规划,生产部门按计划生产,造成产品积压,基建部门不考虑资金回笼情况与资金占用成本盲目投入,销售部门不能从国际、国内价格市场判断资源价格走向,积压产品等季节性价格上涨,后因资金短缺低价销售,造成资金损失500余万元。民营企业老板降低成本总是精简人员与岗位,而不知从整体大局与流程设计系统规划与控制成本。
2.3管理人才缺失、管理方法落后
是企业企业持续发展瓶颈。一个企业竞争软实力是人才,珍稀资源也是人才,人力成本开发与利用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关键因素。民营企业因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对人才招聘、培育、持续发展没有系统方法,对员工、部门考核、评价以老板印象为准,重大决策、重大资金支付、重大人事任免缺乏联签及集体审批制度,在一些关键管理岗位,因人的德行与能力缺陷,做出决策给企业带来沉重损失。一民营企业因工农矛盾不可调和,主管副总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权益,采用暴力手段处理,结果流血事件发生、公安机关介入、社会声誉损失、受伤人员赔偿、企业物资被毁坏等直接损失200余万元,间接损失:投资2000多万企业已停止6年,资金损失达4000余万元,虽然该责任人已离开企业,但沉痛教训与成本损失再也无法挽回。在民营企业财务岗位会计人员工作从主观与客观上缺乏主动性,老板与主要负责人怎么说跟着怎么做,成本核算只是事后统计分类,不能及时指导、控制、调节各个流程环节管理,一个铁矿石加工贸易企业,大量收购铁矿石(以收购量进行考核,跟加工产品质量无关)所有资金安排优先铁矿石收购,会计核算只是墨守成规核算,没有分析与指导,在年终总决算发现收购加工一顿矿亏损50元,一年收购4万多吨矿石,亏损200余万元,厂长是一个60岁政府企业办退休人员,人很敬业、有蛮头苦干精神、勤俭节约好品质,但作为一个企业负责人缺乏战略管理思路,市场洞察能力,缺乏大数据观念,没有成本规划与控制思维与措施,起用这样管理人才不会使企业进步与发展。
3成本规划与控制改进方法与措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全员、全流程管理,涉及到市场与客户、研发与设计、采购与库存、生产制造与组织、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与管理领域,渗透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及产业链上下游组织,同时以跨组织、跨职能团队分工协作为组织支撑,树立成本规划与控制管理思想,建立与其管理配套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以目标成本管理为中心,运用高效简洁财务成本管控方法,是企业致胜关键因素。如何做好民营企业成本规划与控制,本人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以顾客价值为导向
树立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的先进思想,是成本规划与控制的基础。任何管理都是人的行为,不同动机与价值取向必然会产生不同行为结果,目标有效达成首要解决人的思想与行为问题,成本规划与控制实效性主要在于用战略思想与企业文化引领员工思想转变、用良好管理机制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思维发挥。
3.1.1构建以顾客价值为导向
着眼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从以下四个方面转变:从注重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转变,真实反映企业资源消耗及利用效率,把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作为终极目标;从成本经营性控制向规划性控制转变,通过规划来优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线规划与布局,通过事前规划性控制才能在源头控制产品成本;从产品制造成本管理向产品价值链总成本管理转变,现代成本管理除了在制造成本上决策,更需要关注设计、产品升级、生产准备、营销、售后服务等系列环节所发生的资源消耗,从总体上判断产品盈利性与价值创造性;从静态成本管理向动态成本管理转变,产品成本在不同作业环境发生资源消耗,是此消彼长价值转化的联动过程,从成本结构上进行动态分析,才能更有效规划与控制成本。
3.1.2建立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观
加强团队建设与合作,尊重职工劳动与创造,极大限度激发职工主观能动性。①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全体职工工作的方向与终极目标,是一切行动出发点。②营造积极向上团队文化,有益团队沟通与合作,有助于精细化管理与生产完成。③从企业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员工与团队激励评价机制,调动员工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与创新。④注重团队学习与持续性发展,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是企业竞争宝贵财富。
3.2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提升管理水平为成本规划与控制提供有力保障。管理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中产生,应用于指导与实践,民营企业成本管理要求深入实践根据管理实情建立与之相配套管理制度,完善组织机构,建立管理秩序、规范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达成目标利润及价值实现。
3.2.1完善组织建设、梳理组织架构、明确岗位职责
是一切制度履行的组织保障。民营企业在组织机构与职能分工不清晰,岗位职责不明确,就会出现重叠管理与管理空缺,造成成本虚增,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下降。在成本控制与规划过程上,首要任务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组织机构岗位责任或管理要求,才能将成本战略管理思想层层传达,层层落实,再通过监督与激励评价手段促成完善提升。
3.2.2深入实践,建立与企业成本管理相配套制度
才能真正指导应用于生产经营服务。成本管理核心是成本控制,如何控制成本首先根据业务流程分析成本控制关键点,再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与管理需求建立完整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物资集中采购制度、存货入出库管理、验收、盘点制度,资金审核、审批制度,资产管理结算制度,货物销售及售后服务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落实各组织机构对制度执行力度,再通过业绩考核部门对制度执行情况及目标成本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沟通反馈,最终促成目标任务完成。
3.3建立标准化、流程化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是成本规划与控制重要方法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促进企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经营体系形成,用低成本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建立成本管理流程化、标准化核算与管理方法不仅能促进企业以目标(标准)成本为中心,寻找成本控制关键点,不断推进精益管理、精益生产与服务,合理降低作业成本,同时通过配套业绩考评机制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创新成本管理方法与模式。
3.3.1树立全面成本管理思想
了解产品生命周期及产品作业性态进行成本科学分类与归集。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类:研发成本与设计成本(上游成本)、制造成本(中游成本)、销售成本与售后成本(下游成本),树立战略成本思想,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只关注制造成本)向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转化,加强上下游成本决策与控制,优化工艺、服务流程是战略成本管理关键。从成本性态出发,熟悉产品作业流程,了解其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分类。经济内容分类: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折旧费用、税金、其他支出;经济用途分类: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原材料)、燃料与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在深入了解产品特性与业务流程基础上,科学地归集与分配成本与费用,是成本流程化核算、分析及管理基础,也是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基础。
3.3.2建立流程化、标准化核算模式
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化核算管理是以目标成本管理为中心,深入实践了解业务流程,熟悉管理流程,通过精益化核算与管理,建立标准化核算流程,规范统一核算口径,复制成本管理经验,减少重复劳动,节约人力、物力,通过与标准成本及对标成本比较分析,寻找成本管理存在缺陷不足,寻找成本降低空间与途径,再通过流程优化与成本持续性改善,成本控制达到最佳水平。
3.3.3通过全面预算管理
对成本核算与管理进行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反馈。成本预算管理以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为参考标准,深入管理实践根据全年生产计划、市场销售、供应价格、人力成本做全面分析与了解,按年建立产品单位成本预算数据(要求细化到人工、物料、管理、销售、税收、资金等各个成本项目),财务部门根据逐月核算归集单位成本数据与预算成本数据进行比较,逐一分析各成本项目变化金额、原因并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进行流程管理改善及成本降低。
3.3.4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中心、通过激励考核机制
逐步落实成本控制手段。落实好标准成本管理或预算成本管理必须划分责任中心,如供应中心负责物料采购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负责职工薪酬成本控制、生产部门负责产品物力、人力消耗及质量成本控制、销售部门负责销售费用、售后服务、资金回笼成本控制、财务部门负责资金成本及税收成本控制、行政综合办公室负责各项职能部门耗费控制。各责任中心成本控制目标通过年度业绩考核方案进行兑现实施。例如一矿业公司选矿成本核定就是通过历史成本最低消耗作为依据,为使加工成本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与生产中心签订年度激励方案时将成本节约金额全部奖励生产部门,当年将加工成本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4建立全价值链的目标
【关键词】物流成本 成本控制 成品油
物流成本的控制主要以物的动态流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最新的管理与技术理论,规划并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水平,已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物流成本的科学规划能够为生产经营甚至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些有着先进管理经验的外国石油企业己经步入了我国的成品油销售市场,相比之下,我国成品油流通的成本很高,其中占最大比例的既是成品油物流成本,由于我国成品油具有物流成本较高、周转效率、缺乏科学的优化方法、出产配置方案通常依赖主观经验等劣势,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有效的降低成品油物流成本已成为石油企业需要改进的一大问题,控制成品油的物流成本需要从成品油物流成本的正确分类与选择恰当方法等方面逐步进行,从而增强企业的决策与竞争能力。
一、成品油物流及成品油物流成本的概念
成品油物流是石油企业根据订单需求,将成品油由资源区运送至消费区,并伴有一系列经济消耗的实物流通过程,主要由成品油的运输、装卸、仓储、配送等环节构成。可表示为:炼油厂―运输―装卸―仓储―配送―加油站。
成品油物流成本是指在成品油的各项物流活动过程中,为了达到成品油的空间与时间转移而产生的资金流动,如运输费用、订货费用、装卸费用、配送费用、油品损耗及缺货损失等。由于成品油自身的特点,物流活动中的订货费用、装卸费用和损耗缺货费等往往是固定的,因此成品油的物流成本可调控的方面主要在运输、仓储及配送三个环节。
二、成品油物流的主要特点
成品油涉及的物流活动与一般的商品流动有显著区别,不仅需要做到整个物流过程的防火防爆与防腐,还因其常进行远距离运输而有一定的风险与沉没成本,其物流活动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成品油物流运量大,并逐年递增。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的石油消耗增长率已经达到了2%,而我国作为成品油购入第二大国,在2011年的石油消耗量达到了4.9亿吨,其中有54.8%的比例依赖于进口原油,而且这一数字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石化工业、铁路公路行业等的繁荣发展,还将不断地提高,我国对成品油及其衍生品的需求也呈现出了强劲增长的状态。
成品油物流的安全要求要高于普通物资运输。首先,成品油自身有易燃、易爆并且有一定毒性的特点,因此在运输、仓储、配送的物流过程中,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很容易造成运输事故,对生产作业、经济利益、人员及环境都可能造成损失。因此,在成品油的运输过程、成品油配送中心及加油站的选址等问题上,不仅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而且要综合考虑对周边人员及环境造成的影响。
其次,成品油的安全运输需要有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载工具作保证。不同质量的成品油是由不同烃类物质构成的,不同烃类物质的混杂会使得成品油的质量严重降低,甚至变为不合格、不达标的油品,因此成品油的物流过程中,运输安全要求十分严格,进而造成了更高的服务成本。
成品油的物流过程中会产生损耗,易污染环境。由于成品油自身易燃、易爆、有毒性等特点,在其运输、仓储等过程中必须要防火、防爆、防静电、防蒸发及防腐,因此其运载过程中需要特定的装运容器,并且由于远距离运输的原因,难以避免会发生损耗,这些损耗中残漏和蒸发是两个主要的方面。
成品油物流是多种运输方式的结合,管道运输方式最为合理经济。传统的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等。成品油是一种流动性的液体运输物品,理论上可以采取以上多种运输方式,然而由于其自身的危险性和潜在的污染能力,封闭式的管道运输为最佳的运输方式。并且在这几种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成本最高,水路运输成本最低,然而水路运输的速度最慢。
根据运输速度、成本和速度这三方面的因素,管道运输是最为常用的运输方式。
成品油物流过程中具有专用的运载工具,单程载运,起程或返程处于空载状态。根据成品油自身的易腐、易燃等特殊性质,在成品油的物流活动中,需要使用特定运送装置及工具,这些特定的运输工具通常只装运成品油等有特定性质的货物。又由于运输通常是根据订单调配,汽车常存在空载情况,因而造成资金损失。
三、成品油物流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成品油物流系统仍处在中等水平,与全球先进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成品油物流中的问题多数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油库布局合理化有待改进。油库布局的不完善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油库系统运行效率地下:国际水平的石油企业的油库周转率通常在近20次/年以上,然而中国石油现有的成品油油库周转率远低于国外平均水平;油库布局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改进:我国区内油库的数量较多,然而库容较小,并且缺乏先进的设施设备配置,同时,区外油库的总库容并不大,缺乏资产性油库;国内仍缺乏具有商业存储功能的大型集散型油库:资源供应及周转紧张的状况下,现有油库的库容量的调剂余地很小,难以达到淡储旺销、平衡市场及供需的目的,没有灵活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保证市场的稳定供应。因此为了平衡资源周转和市场的稳定供应,石油企业通常用租赁的方式来解决或缓解问题,不仅没有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造成了成本费用的增加。
(2)成品油物流的运输能力不足。成油品物流是多种运输方式的结合,然而运输量逐年递增,现有的物流能力难以满足运量的不断增长。
第一个显著的表现便是铁路运输方式的运能运力难以满足现状。一方面是指自备的罐车数量较少,并且每辆罐车的运载能力都受到铁路部门的直接管辖支配,目前铁路运输方式难以请车的情况很明显;另一方面,在春运、冬运及品种换季或农产品大量运输的是其,铁路运输的运输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成品油停滞难以运达的现象经常发生。
第二个表现是管道运输方面。管道运输虽然有着安全快捷的特点,但是单次的运输量较小,大部分的陆路运输便集中在了铁路运输上,运输方式和运输量不能合理分配,并没有达到运输合理化的需求。
第三个表现主要集中在水陆运输方面。水路运输方式的自控运力比铁路方面更少,而且没有铁路方面容易协调控制,因此水路运输的自控运力只有常用运力的23.6%。
(3)物流二次配送的优化布局有待全面展开。据统计,国内大部分石油销售企业仍是依照从前的方式来组织、协调生产与进行二次配送,距离先进的统一调配运力、统一优化配送计划、统一进行库存管理仍有很大的差距。
传统的二次配送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首先,对于加油站的配送成品油属于“要货制”,没能达到主动地配送方式,这在增加库存成本的同时,也不容易控制库存量;其次,成品油的物流的配送线路未经过优化设计,导致装载车辆常常存在空载和迂回行驶等问题;再次,成品油的配送往往是按照区块定制的,从公司的整体角度就难以达到整体最优的配送效果;最后,成品油物流过程中应有全程的监管和控制机制,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合理化与规范化。成品油二次物流配送没有进行优化,是引起物流成本难以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4)成品油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建设强化。成品油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大体上仍然属于初级阶段,距离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有的成品油的运输计划路线,通常是通过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制定的,没能建立统一的成品油物流调配体系,常造成迂回运输、空载运输和对流等不够合理的运输情况;
其次,国内多数成品油销售企业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仍然有局限,多是集中在文字处理、静态数据统计的起步阶段,对于利用计算机来进行自动化及动态的控制依旧是空白;
再次,成品油物流的统一规划调度系统仍然没有建立,这就使得油品物流的业务实行监控和油品资源的统一调配难以实现;
最后,成品油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建设仍然亟待改进,虽然国内很多成品油物流销售企业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起与自身业务联系的物流信息系统,然而这些信息系统之间没有统一标准的设计,存在数据信息的编码不统一的现象,进而难以实现数据信息之间的收集共享与分析,进一步的形成了信息孤岛,不利于长远的协作发展。
四、成品油物流成本的控制建议
成品油的物流成本主要由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成本构成,如运输、装卸、仓储、配送、包装等,还包括由于成品油自身性质造成的沉没成本。其中沉没成本是难以避免的,运输、仓储、配送这三个方面的物流成本最高,并且变动空间最大,可以通过合理的调节优化进行控制。
(一)成品油运输成本的控制
(1)影响成品油运输成本的因素。在成品油的自身特性方面,增加成品油运输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成品油的安全保证,由于成品油易燃易爆的特点,在运输作业过程中需要更加全面的增加安全保障,以确保成品油能够稳妥的运输到目的地,而货物的运输过程中,如果需要承运方提供更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就会造成更高的运输成本,这种必要的安全保障就增加了成品油的运输成品。
从成品油的运输路径和车载重量两个方面分析,运输的的距离与运输的成本成正比关系,并且单位重量的成品油运输成本与车载重量成反比关系。
(2)成品油运输成本的控制建议。针对以上成品油的运输特点及有关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如下建议降低运输成本:
合理的将多种运输方式进行匹配。在保证每一种运输方式合理安全的基础上,为了保持成品油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同时减少运输成品油的成本,将多种运输方式进行协调匹配,进行多式联运,也就是常用的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优化组合,达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与资源的浪费。
规划制定合理的运输路线。在多种运输方式可选择的基础上,因不同的运输路线的道路情况、收费情况、路面性质和运送距离的差距,相同的运输工具在不同的运输路线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及费用,于是,在成品油运输方面,运输距离并不是决定运输路线的唯一条件,应该全面考虑各路线的综合情况后,选取最为合理的运输路线。
加强管道运输方式的开发利用。对于成品油的运输,管道运输方式相比较其他运输方式更为可靠稳定、损耗率低、抗外界干扰能力高、综合效益也最为划算。在目前管道运输成品油的比例还未达到1/5的情况下,充分加强管道运输方式的开发利用无疑是降低成品油运输成本的可行方法。
成品油销售企业可将运输业务进行外包。随着成品油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更应该精专于自身的核心业务,来达到自愿的优化配置与利用,成品油企业将运输业务外包,不仅能够将企业的优势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的开发,也可以通过更为专业的运输业务来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
(二)成品油仓储成本的控制
(1)影响成品油仓储成本的因素。成品油的属于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在仓储的过程中,需要对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相应设置装备的开销是仓储成本的一部分。其次,在仓储过程中,库存周转率越低,存储天数也就越多,也就造成了仓储成本的升高。
(2)成品油仓储成本的控制建议。首先,为了降低仓储的可能损失,应该尽可能的达到成品油的仓储标准,例如防尘、防静电、谨慎控制温度湿度等;其次,在成品油需求量变动较大的情况下,应该保存一定的合理充足的库存量,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也要考虑油价升降造成的需求波动。
(3)成品油配送成本的控制。影响成品油配送成本的因素。首先,成品油的配送方面,一张订单通常与一个配送点相对应,配送车辆到达的沾点越多,配送成本越高;其次,配送线路相同的情况下,成品油的单位成本与载运量成反比,应将多批次成品油配成整车运载,以降低配送成本;最后,配送的距离也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通常单位配送成本会随着距离的减少而增长。
成品油配送成本的控制建议。提高配送效率。在控制配送车辆总数的基础上,优化车辆的配置结构,在饱和运转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加大吨位车辆的数量,增加车辆的利用率来达到配送效率的提高。
合理调度配送车辆。合理优化的调度配送车辆是配送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不仅需要建立完整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也要为成品油的配送设计优化调运方案,减少二次配送的比例,在消耗集中的地区配建运输管道。
关键词:煤炭企业 人力资源 成本动因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国经济步入优化升级的“新常态”,煤炭工业发展进入重大转折时期,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的不同。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家绿色环保发展战略的实施等因素影响,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发展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成为煤炭企业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不断提升整体素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内外经营环境日趋竞争化的今天,以公司战略为目标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战略管理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成本动因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动因是决定人力资源成本发生的管理活动或事项,进而研究资源的规划和配置。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后,人力资源的战略定位依据4P管理模式,4P是人员素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四部分工作的英文首字母的简称,是从这四方面提高效益,发挥人力资源资本的最佳效能。
二、煤炭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动因
(一)招聘环节引起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挖掘获取人力资源过程所需要的成本,煤炭企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对人才的学科专业都有一定的要求,招聘工作的范围也分为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和面对有工作经验人员的社会招聘,招聘工作的成本分为几个方面:招募成本包括人才市场或校园招聘会的费用,招聘广告费,招聘人员差旅费;选拔成本包括面谈成本,考试成本,体检成本;录用成本包括录取手续费,给予应聘人员的旅途补助费、调动补偿费等;安置成本包括安家费等安置行政管理费用,必要装备费。
(二)培训环节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煤炭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素质的高低成为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提供的员工培训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增加的成本有:(1)岗前培训成本,煤炭行业专业性较高,基层职工文化层次不高,为了使其达到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业务水平,需要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即便是招聘到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也要在其上岗前进行有关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2)在职培训成本,包括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工资,教育管理费,学习资料费,教育设备的折旧费,安全教育就是在煤炭企业特别重要的在职培训内容之一,可以采用脱产、内部、委托等形式。(3)特殊培训成本,为了适应为现实或预期的工作需要进行的特殊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所需要的费用。
(三)生产过程产生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靠员工的工作来完成的,需要给予劳动消耗一定得物质补偿,包括:(1)维持成本,是维持其劳动力生产所需的费用,包括工资和各种津贴、福利费用、分红以及企业设立的各种奖励产生的成本,比如在煤炭企业比较常见的超产奖励、革新奖励、建议奖励等。(2)保障成本,是人力资源丧失使用价值时的一种保障,煤炭行业大多是矿井下开采生产,危险度高,事故率高于其他行业,保障成本成为人力资源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劳动事故保障成本、健康保障成本、退休养老保障成本、失业保障成本。(3)人力资源储备成本,企业对员工的调配是使人员分布、使用更为合理,促进人员发挥更大作用。由于原计划的改变,形成人力资源闲置或从事与其技能不相配的工作,或者由于岗位技能不匹配人员调配不当所带来的业绩差别,以及导致的人员离职。
(四)员工离职形成的替代成本
煤炭企业员工流动性比较大,不论是企业辞退员工,还是员工自动辞职,员工离开企业就会产生离职成本。(1)岗位替代成本,为了迅速补充员工,不仅需要新人招募成本,而新旧人员的业绩差别仍旧会造成一定的机会成本,另外如果暂时岗位空缺会在工作衔接中产生空岗损失。(2)离职成本,这种成本依企业具体规定而定,包括补偿费用、效率损失、管理费用。
三、煤炭企业集团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现阶段煤炭企业集团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缺乏科学的组织设计和岗位分析,规划和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缺少计划,未能合理预期潜在的人力资源过剩或不足。其次,人力资源的规划尚未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统筹,人才储备不足,急需时用人,无形中加大了招聘成本和重置成本。最后,随着煤炭市场形势的严峻程度,企业虽重视外部引进,忽视内部培养,人才政策显失公平,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势难以形成。
(二)缺少完善的用人机制
煤炭企业集团陷入一方面缺乏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对现有人才使用不当、人才浪费的悖论中,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用人机制不完善,对岗位分析不足,一些岗位人才高消费,高薪聘请的人才与其创造的价值不符,而一些需要高素质、高能力才能完成的岗位,由于用人计划不周而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用人随意,结构不合理。
(三)缺乏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支付水平使企业难以吸引人才,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性强,但企业集团对核心人才的薪酬激励水平和方式方法都低于其他行业,导致人才流失,替代成本和招聘成本都会居高不下。另外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误区,认为成本控制为费用金额的减低,牺牲职工利益,人心浮动,不利于企业稳定。
(四)缺少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
由于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煤炭企业集团往往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绩效考核制度,但制度的结构完整却缺少有效的实施路径和目标管理,缺乏沟通和目标的绩效考核难以运作,员工对考核的不解导致考核结果的不接受,由此决定的学习机会、工资福利、个人发展会产生不公平不满意的情绪,会增加流动成本。
四、4P管理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定位
(一)素质管理降低用人成本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员工素质的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素质管理必须基于企业最高战略、组织结构规划和工作岗位设置,提高工作胜任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形成适合企业长期和谐发展的员工素质结构水平。因此,煤炭企业不仅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来规划使用人才的专业技术特长与专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融合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战略高度推进企业人才素质的提升,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既不形成人才缺乏,也不存在人才冗余,整体成本与创造价值相配比。
(二)科学设岗优化用人成本
岗位设置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项管理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果的发挥。煤炭企业集团的岗位设置就需要既设计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与企业战略相一致。从更高要求上,岗位设置能把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增加员工技能,提高就业能力的匹配性与灵活性,保障人与岗的动态适应性,长期来看可以节省人力资本的支出,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绩效管理减少人才流失成本
企业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由计划、实施、考核、反馈组成的系统闭环,通过考评和反馈促进员工提升工作绩效,进而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保证。在绩效管理中目标的制定和考核的过程是通过考核人与被考核人双方沟通跟进的,在此之中,邀请被考核者对考评机制目标进行评判,客观上形成了考评双方的交流沟通互动平台,才能保证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不流于表面。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不仅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规划提供有效的依据,有助于企业进行晋升、降职、转岗、辞退等用人决策,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留住关键技术人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都大为有益,有效地减少人才流失,降低替代成本。
(四)合理定薪控制人力资源总成本
在煤炭企业集团普遍经营不利,盈利下行的现阶段,薪酬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难题,根据相关理论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薪酬的最大意义在于强调公平和分享,薪酬放在企业的战略层面,在战略导向下决定薪酬管理系统,企业的进攻性、防御性、发展性等竞争战略就通过薪酬策略表达给公司员工与外部相关者。合理定薪就要兼顾市场平均薪酬水平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承载能力,工资费用在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合理的薪金水平既给予人才一定的发展空间,也激励和约束了人才的开发和保持,有效遏制核心人才的异常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政策的实施,降低人力总成本。
煤炭企业集团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托。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渗透到人力资源的规划和配置的每一个环节,平衡人力资源的产出和成本投入,以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忠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4(6).
[3] 赵新霞.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人力资源,2013(6).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造;规划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1重视可行性研究工作
(1)将可行性研究阶段尽量提前
尽量将绿色建筑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前,将建筑设计和绿色技术措施同时考虑,这样,一方面能够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立面造型、建筑布局等,以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留有足够的时间并增加相应的技术措施,通过土建设计完成遮阳、自然通风及光等功能,避免了中后期进行不必要的修改和辅助设施的增加。因此,将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尽量提前,会使建造成本有较大程度的降低。
(2)重视基于全寿命期的策划决策
绿色建筑追求在其全寿命期内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程度最小化,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而,建设单位在最初全寿命期计划中的决策对于绿色建筑建造成本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阶段,要重点做好项目的经济评价,从全寿命期角度评价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根据投资限额的底线,充分对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在选择建设方案时,以全寿命期的长远眼光评价绿色建筑项目的可行性,增加建筑“四节一环保”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同时,要进行科学的项目选址,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既要满足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要适应未来的需求,不盲目追求大规模、高标准,也不只顾眼前而把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定的过低。
(3)合理融入建设理念
建设理念是建筑的灵魂,体现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绿色建筑是可持续的建筑,生态是其建设的核心理念。良好的生态理念,应该以人为本,以自然为中心,自然是最大的生态,所以生态建设应该围绕自然 展工作,保护自然,恢复自然,模仿自然,尊重自然。因此,在绿色建筑的开发过程中要将生态的建设理念融入 发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不必要的投入,降低增量成本,使绿色建筑产生更好的效益,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基于全寿命期进行经济评价
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涉及众多内容,但财务分析应是重中之重。虽然绿色建筑是我国积极推广建设的建筑产品,而且部分绿色建筑类型(保障性住房)还承担着保障民生的义务,但是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作为支撑,建设单位仍然缺乏建设积极性。因此,在绿色建筑的规划阶段,要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建造成本及产生效益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论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突出财务分析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以为项目的科学决策及成本控制提供依据。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手段并非万能,往往会出现一些“市场空隙”,即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的微观利益驱动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可能出现偏离,需要政府用各种宏观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其二,由于建设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降低绿色建筑建造成本之间存在矛盾,建设单位的建设积极性对市场机制具有天然的抵制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失灵,资源配置失当。目前,对于绿色建筑这种单纯通过市场手段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项目,必须强调单独进行经济评价,综合分析绿色建筑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增量成本之间的关系,以获得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
3科学合理选择绿色建筑技术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迥异,南北部地区气候差异大,在不同地域中所建造的建筑都具有地域特性。因此,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应尽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做到因地制宜。设计单位要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生态环境以及建筑风格等,积极利用其所处地点的阳光、水、空气、土壤和植物等环境资源,创造宜人的建筑物理环境,使其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因材致用,减少运输环节,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施工成本,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维护费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绿色建筑建设与周围景观协调共生。
(2)合理选用绿色建筑技术
在考虑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功能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其增量成本,不能盲目追求高投入。在进行绿色建筑技术选择时,设计单位要积极对各项技术进行比选,优先考虑采用经济性较高、投资回收期短的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和材料等。满足经济适用原则,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也应降低主动节能的比例,在规划设计时应优先考虑采用被动式技术,降低采用空调设备等的使用,严格控制建筑朝向和布局,科学地平衡建筑的密度和间距等,最大程度地提高各项居住功能。如建筑内部环境的通风和光设计,应根据节能计算确定窗型大小,根据风模拟计算,选取建筑立面上的最佳开窗位置,使室内有良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效果,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并满足节能要求。
4合理配置“四节一环保”成本增加比例
在建设目标下,绿色建筑因选择了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技术方案,所以相对于传统建筑而言,有一定程度的增量成本。一般而言,在五大方面中增量增加最多的为节能与能源利用,有时因采用节能技术而产生的增量成本可以达到总增量成本的50%,其次为室内环境质量,最后依次为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和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同时,随着绿色建筑等级的提高,增量成本逐渐增大。
因此,要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四节一环保"目标及其实现的技术措施,争取综合效益最大化,并对节能目标及其技术措施进行重点管理。目前,很多地区的绿色建筑都要求节能比例要达到65%,而以前的标准则是50%,这就需要加强节能技术的先进性和建筑材料的保温性,同时降低空调等取暖设备的能源消耗水平,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室内环境也需要不断地对水泥、涂料等室内装修的原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进行改善。此外,也要积极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利用天然资源的设备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的成本,并合理采用节水技术措施,增加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重复使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成本。
5用整合式设计模式
(1)组建完整的设计团队
完整的设计团队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第一步。因此,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应把项目各专业整合起来,充分考虑各绿色建筑项目参与者的意见和想法,避免由于信息交流的不通畅造成后续工作的返工、设计变更等,而大大增加了成本。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设计团队包括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也可能会有一些专业顾问的加入,如能量分析师、照明、自然采光设计师、室内空气质量顾问、废水处理顾问等。为达到最终的可持续目标,建设单位及其将来的使用维护人员、建筑承包单位也应参加设计目标和可持续设计策略进行讨论的会议,最好是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来,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该项目的理解与支持。
(2)方案设计精细化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功能大部分都是通过设计阶段实现,并且整体还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因此,设计单位要在设计阶段通过精细地规划设计,力求选择最佳的项目设计方案,根据绿色建筑各个星级的达标要求,确定低成本、低能耗的绿色建筑设计方式。
首先,根据绿色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来合理确定要达到的星级标准,在该星级标准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对项目有利同时容易达到的条款,必要时综合考虑进行取舍;其次,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逐一研究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
排水设计、电气系统、电讯设计以及环境保护、劳动、安全、消防等内容以及所必须采用的技术、方法,并做出相关说明;再次,对设计方案作出成本预算,准确计算出目前所需的投资成本、未来所需的运行费用,确保把方案的成本控制在该星级的造价范围内,力求通过精细的设计,达到控制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目的。此外,在精细设计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重点考虑技术的具体实施,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这些技术的实施对成本、工期会有怎样的影响。
[5]俞艳,田杰芳.业主应考虑建筑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J],铁路I:程造价管理,2000年第2期
关键词:目标成本法;公共企业单位;成本管理
一、目标成本法概述
目标成本法的运行定义是,以维持设定成本用量为主体目标,将所有可搜集的外部动向因素整合分析作为行动指南,同时将企业常规生产进程的所有成本用量维持在企业可操控范围和市场平衡价格内的举动目的。同时企业施用目标成本法一般都会从商品设定和成型阶段的包罗条件入手,条件可具体区分为以下三点。1.目标成本法以市场及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成本控制需要预先作出成本规划,而规划实现的安全性及行为准则需要设定者对当前市场状况有完善的广义理解。同时消费者作为可改动市场宏观动向的巨大活性因素,消费者的心理走向也同样为成本设定的关键目标选项。2.目标成本法的实施贯彻企业成本管理全过程。成本用量与行为收益属密切关联状态,同时企业开展日常生产运程便是为了不断扩大最终收益,而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连带作用即为分工协作实现高效率利益进化,因此企业若要开展目标成本法则必然要将企业内部各环节整合,将所有细节工作所用成本进行规划,同时利用成熟的企业工作链契合成本管理,最终将成本用量与成本规划目标持平。3.目标成本法基于企业未来成本。目标所指即为企业进程终点规划,但构成进程行动的组成条件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市场价格状态、企业所持经济水平、内部经营手段等皆为活性成本因素。同时因规划目标的协作统一性必然会提升企业进程效率,因此其最终成果往往都与初级规划存在正向偏差。故为了保证目标成本法的施用意义,在成本规划阶段不能以企业当前成本用量水平作为主体定论,而是要综合市场动态、企业经济短期上升可能性和经营方式的效率因素为一体形成综合成本判定因素。
二、基于目标成本法的企业成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环节冲突问题。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多数情况下生产企业因运行主成分内容的专一原则都不会在企业内部生产所需细化用品,类似于内部零件或组装设备等。因而成熟的企业都会有处长期合作状态的材料设备供应方,供应方是否稳定可直接干预成本管理状态。但企业与供应方无论如何都处在利益交互关系中,而企业决定控制成本从交易层面而言就是缩减了供应方的利益收入,因此施行目标成本法所造成的利润收益变动就成为了企业与合作方的矛盾冲突点。而矛盾是否被加速催化完全取决于企业对冲突点的处理态度,因此企业可预先与合作方指出细化成本用量的长期优势,以此稳定合作动向。2.员工压力问题。成本控制需以企业进程为基体,以员工行动为管制内容逐层推进最终实现成本管控目标。而企业运作中员工本就背负着本职工作与调节工作的双重压力,而成本目标更是以规定结果的形式不断增加员工的进程疲惫度,长期以往必然会使员工丧失成本管控主动性,更令员工怀疑企业高管的协调能力。因此企业在施行目标成本法时应采取阶段推进的手法为运程整体留出缓冲空间,并配合绩效机制以低微利润为手段减小员工疲惫心理。3.有效的时间控制问题。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则必然要不断改动生产进程中的设定步骤,但即使是阶段改动也会牵动整体。于是在不断调整成本释出方式的过程中,产品投入生产的既定时间便被无限延长。细心成就精品但拖延会错过最佳市场,因此管理者施行目标成本法时一定要严格规定交稿时间以免得不偿失。
三、目标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实施应用
1.以市场为导向设定目标成本。围绕新产品开展成本规划属新品上市的必然环节。同时为了彻底打开新品市场,企业都会为新品项目配置一名具有高效领导力的经理作为核心决策人。经理起宏观协调和大比重决策作用,具体横纵标题以产品预售价和市场投放量为规划重点。由项目所属人员通力协作以市场动向为核心制作规划进程。初步构建行动进程后,经理作为引导者需协调企业所有部门投入到施行进程中,同时在各部门间确认详细的监管责任范围,构建全面具体的成本规划行动网络。而后各部门细化工作将以整体规划目标为基准,以各自责任内容为主题分析具体成本目标。若预设产品的各项拓展指标及所需成本符合目标成本即可推送至综合设计过程中,反之则应重新审视内容规划直至供需平衡。设计进程同样需要重复成本压缩环节,具体手段同上。直至将其压缩至可维持规定质量的最低成本配置规格。最后压缩确认后即可将其投入到试验生产环节,再通过生产过程验证产品计划是否可达质量要求,若质量低于标准值或成本高于设定则应将其重置再调整,直至实体构建成本与规划数值相差无几。2.计算成本差距。成本差额属计划施行阶段中无可避免的差额项目,因企业在规划未来成本方向时只能用阶段数据作为支撑,而利用数据推算未来本就存在着必然的微妙误差。但成本差额不止这一种成因,差额产生也可能是因生产进程中未归于成本中的设备损耗与维修成本或生产力退化等非必然因素,故对于前者差额企业只能加强预设数据的量数以缩小差额数;对后者则应更加详细的规划企业项目将其革除。3.目标成控制。目标成本设计完成以后,需要进行分解,进而采用分解后的目标成本指导企业的成产过程及控制,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持续改善成本法的运用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在我国目标成本分解过程中,强调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强调企业生产的总体目标与各分目标的协同,具有鲜明的结果导向性。4.目标成本实施的评定。在产品进入生产过程后,企业成本管理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及成本目标实施效果评定。在该过程中,企业内部专业的评估机构需要对比成本管理目标及期初的预算成本,并结合企业考核体系,对各个责任中心的成本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综合的绩效评估,确认责任归属,明确奖惩,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陈伟东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信丰县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对策
1 我国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人力资源成本主动控制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对成本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降低物耗成本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观念显得十分薄弱,对人力资源成本加强管理和控制尚未形成共识。一是企业经营者忽视了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更侧重于产品价值的实现。二是有的企业领导虽然意识到了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性,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抱着一种稳定的心态,惟恐破坏现有稳定格局。
1.2 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理念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缺乏系统、持续的规划,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往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具体表现为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预见性规划,增大了人力资源替代成本;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变化快,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滞后;人力资源补充规划不够全面、调配规划不得当、培训开发规划后续支持不够等,造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反而加大。
1.3 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现象
企业追求高学历现象已成为时尚,如一些企业不分岗位需要,对聘用人员的学历一律要求较高,如一些职高、中专水平就可以胜任的岗位却要招聘大专或本科生,造成现有人员潜在的浪费现象。同时,学历高者必然要求高工资,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无谓的增加。此外,有些企业在聘用人才上,对“入口”把握不当,有些高薪聘用的人才与其创造的价值往往不相符。
2 影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因素分析
2.1 取得成本因素
取得成本因素主要有招聘需求,包括招聘的人员数量和职位、对应的市场价格,以及招聘方式、流程等。其中招聘需求导致的选拔、录用、安置费及招聘过程费用属于可控成本;职位的市场价格等为不可控成本。控制取得成本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充分发掘现有人力资源,避免人才浪费。二是选择最优招聘方式,能内部竞聘解决问题的不对外招聘,实施简单辅助业务外包,以节省成本,调动现有员工的积极性。三是规范招聘流程,把所需职务、空缺职位数、拟采用招聘方式、预算费用纳入计划,选择与企业招聘成本、招聘时间,以及所招聘人员和岗位要求相匹配的招聘方式,不偏面追求低成本或一掷千金。
2.2 开发成本因素
开发成本因素主要是因培训耽误工作而产生的机会成本等不可控成本因素;培训需求、组织费用、培训效果为可控性成本因素,其控制重点是提高开发成本的使用效率。控制开发成本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可行的培训规划,坚持分级、分类、分层次的培训,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二是坚持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坚持育人与用人相结合;坚持提高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益,严格控制培训组织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三是促进培训效果转化,鼓励学员将所学新知识、新技能应用于实践,及时分析、调查培训效果,总结成功与不足。
2.3 使用成本因素
使用成本因素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维持成本中,薪酬是人力资源总成本中最大部分,薪酬刚性更是人力资源成本只升不降的重要原因。薪酬一般分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前者由岗位、年资、学历构成,属不可控成本;后者由企业经营状况、员工绩效等因素构成,属可控成本。
2.4 离职成本因素
主要指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核心员工离职产生的成本,其中一部分是因疾病、伤残、年老、工作调动等不可控因素造成,一部分是激励不够、公平感缺失、发展空间受阻等可控因素导致。
3 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思考
3.1 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资产确认有3个条件: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企业拥有或控制;有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人力资源并不是企业原始自然就拥有的,而是在企业创立之后,付出一定代价取得的,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对于劳动者本身来说,企业是无法拥有和控制的,不能限制员工人身自由。但是,诙者一旦与企业签订聘用合同,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为企业服务,并应遵守该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3.2 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应根据本企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建立完善本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做好企业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的规划和需求预测,有效控制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其次,完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将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企业与员工的发展目标一致,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替代成本。
3.3 企业文化建设
做好员工归属感的创造,重视“无薪激励”,尊重、关爱、宽容职工,多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提供给员工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创造一个倾听和沟通的和谐环境,充分授权让员工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让员工能兼顾工作和家庭。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帮助下属规划自己职业发展蓝图,更能体现出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能更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从而进一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3.4 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控制
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预测,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能力框架体系,优化人力资源整体布局,明确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培养、考核、激励等要求;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风险;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善的风险;以及退出不当的风险。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决策者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对人力资源成本及其价值的研究,人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本被提到了新的议程;人才的价值,人才的有效利用。使人才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进行人才的资本化等,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成为了培育企业文化、提高管理效能,增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迅猛发展的法宝。
参考文献:
算例简介
某市级电网在2000—2005年间保持了12.7%的负荷年均增长率,负荷的概率分布如图1所示。至2006年底,电网火电装机容量为345MW,包括了全部汽轮发电机组以及小容量的柴油发电机组,电力缺口由与其连接的上级电网供应。除火电外,仅有很小容量的风电机组在运行,其电力供应能力非常有限,本文在分析中作了忽略。该电网属于风能最佳区,风力大,有效风能利用率高,风力周期性变化规律很强。平均风速为5.47m/s,风能密度大于200W/m2,全年风速大于3m/s小时数达6000~7500h,开发条件也比较成熟。由于地域范围较广、地形较复杂,风速观测站数量很多。为方便分析,本文在能源规划中做如下简化:将算例电网总电源装机容量等效为1台345MW的汽轮发电机;电网负荷不进行分级分类,全部设为基础负荷;上级电网等效为售电容量和购电容量一定的单元;仅以一个县域可开发风资源为可利用风能资源总量进行能源规划,采用文献[16]的平均风速参与因子法对该县域内风速观测站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得到描述该区域风资源状况的风速数据,其概率分布如图2所示。在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安装风机的地域选为平均风速为5.85m/s的县域。
能源规划方案的确定
HOMER是由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ationalRenewableEnergyLaboratory,NREL)着手研发的可再生能源混合发电经济技术环境优化分析计算模型[17-19]。它以净现值成本(netpresentcost,NPC),即可再生能源混合发电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安装和运行总成本)为基础,模拟不同可再生能源系统规模、配置,在一次计算中能同时实现仿真、优化和灵敏度分析3种功能。其优化和灵敏度分析算法,可以用来评估系统的经济性和技术选择的可行性,可以考虑技术成本的变化和能源资源的可用性。它能够模拟系统的运行过程,提供全年每小时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及系统电力平衡情况;能够详细计算系统全年燃料、环境、可靠性、电源、电网等各项成本;能给出不同限制条件下的最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划方案[17-19]。
目前,算例电网处于联网运行状态,电网结构中不含风力发电,其简化结构如图3所示。图中:汽轮发电机用模块“G345”表示;上级电网用“Grid”模块模拟;基础负荷用模块“Primaryload”表示。在上述的等效系统中,汽轮发电机G345是由多台200MW以下的中小型机组等效组成的,因此该机组的基本造价费用(不含脱硫设备)按200MW机组的造价水平,取为2777元/kW[20]。贴现率按电力建设项目的长期投资利率取为6.36%[20],机组的维护费用率取3%,寿命为25a,年利用小时数为5500h。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仿真中设定从电网购电容量为245MW,某市级电网与大电网间的购电价格为0.4元/kWh。经计算得,火电发电量占供电总量的85%,其余电量由上级电网提供;火力发电边际成本为0.296元/kWh,该市级电网电力生产成本(costofenergy,COE)为0.361元/kWh,火电机组年运行小时数达8712h,容量系数为89%,机组寿命仅有15.7a,全年煤耗量为1049721728kg。图4是火电机组输出功率的概率分布图。显然,火电机组全年运行在满载状态的概率有56%。图5是火电输出功率和从电网购电功率随负荷变化的散点图。从图5易知,在负荷较小时,主要靠调节小容量的柴油机配合上级电网送电来调节电力平衡;随着负荷增大,逐步投入适当容量的火电机组;当负荷超过火电机组总容量后,则依靠大电网的送电功率来维持平衡,直至联络线输送功率最大值。另外,仿真计算给出了污染物排放量计算结果:CO2、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unburnedhydrogencarbon,UHC)、烟雾和烟尘以及液体滴等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PM)、SO2、NOx的排放量分别为2984.325888、19.572188、0.011720、2.554932、23.619840、1.310480Gg/a。
含风力发电的能源规划中,需要根据规划对象的风资源状况进行风机型号选择。所选风机在满足达到目标容量、适用于当地风资源等各种限制条件外,同时也应易于与当地各种自然条件相适应[13]。本文采用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SL1500型风机[21],其造价水平参考文献[22]取为4814元/kW,寿命为25a。纳入风力发电后电网的简化系统如图6所示。
在本部分的研究中,以2.2节中仅有火电机组时的CO2排放量为基准,设定CO2减排目标分别为7%、10%、15%、20%、40%,从电网购电容量为245MW,向电网售电容量为0,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为0.4元/kWh,煤价为0.8元/kg[23],进行HOMER优化计算,部分结果列于表1中。可以看出,对本文算例而言,随着减排比例的提高,风机数量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增长速度都逐渐加快,前者的增速快于后者,这说明风机数量与相应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呈非线性关系,增加风机数量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优势是逐渐消退的。COE先出现了缓慢下降,在CO2减排率为45%时达到最低点,之后快速增长,即表明投入风力发电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会随风电规模的扩大而持续增长。这是因为,在没有储能装置的情况下,虽然增大风电装机容量,但由于风电本身的间歇性而不能满载运行,相当于过度装设风电机组,提高了资本成本;在CO2减排率高于45%的强制约束下,只能通过频繁投切风电及火电机组来人为地增加风力发电时间,这也会严重折损机组寿命,增加了运行成本。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3种解决方案:一是增设储能设备;二是引入其它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三是允许向上级电网送电。若在该区域电网装设大容量储能设备,所需设备数量庞大,也会大幅度提高供电成本,而后两种方案更为可行,本文仅对第3种方法进行分析。
在前述分析中,均设定不向上级电网送电。在本部分中,重新设定了向上级电网的送电容量。经过详细分析发现,在不同CO2减排目标下外送电量的最大容量限制不同,其值列于表2中。其中,风机数量1是在平均风速v为5.85m/s的地区实现各CO2减排目标时所需的最小风机数量;风机数量2是在平均风速为4.67m/s的地区实现各CO2减排目标时所需的最小风机数量;风机数量2大于风机数量1。表中:“—”表示没有可行解,即在平均风速为4.67m/s的地区安装数量1的风机,不能实现CO2减排目标;“*”表示在相应的减排目标下,在平均风速为7.00m/s的地区安装风机数量2的机组,可外送电量的最大容量值达到风电装机容量。分析表2数据可得如下结论:如果仅安装能达到减排目标所需的最少数量的风机,则区域电网可外送电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适当增加风机数量,外送电量的最大容量将会大幅度提高。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对表3中的4组规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规划方案计算结果比较。1)电力供应结构比较。表4列出了各种规划方案的电力供应结构,主要是风电、火电、从电网购电的电量及各自所占比例。分析表中数据易知,风力发电的引入,降低了火电机组满载运行的概率值,降低了火电机组发电及从电网购电的比例,风电比例随着风机数量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图7给出了方案4中风电输出功率、火电输出功率和从电网购电功率的概率分布图。限于篇幅,图8仅给出了方案4的风电输出功率、火电输出功率和从电网购电功率随负荷变化的散点图。分析表明,随着风电比例的增大,火电输出功率和从电网购电功率的可调节范围也变大,区域电网的供电裕度得到明显改善。
2)经济成本比较。规划方案4的经济成本如图9所示。图中,横坐标包括了资本成本(capital)、重置成本(replacement)、运行成本(operating)、燃料成本(fuel)和节约的成本(salvage)5项内容;纵坐标表示净现值成本,描述了风电(SL1500)、火电(G345)和电网购电(grid)在所列各项成本中所占比例。从图9中可以看出,当外送电量较大时,有大量从电网购电的成本被抵消,区域电网的等效运行成本从而也大幅减少,提高了运行的经济性。另外,与其它方案的经济成本比较发现,在没有外送电量或者外送电量较少的情况下,从电网购电成本随着减排目标的提高而增长,与火电相关的成本变化主要表现在燃料成本的减少,运行成本、重置成本略有降低。风电成本变化主要体现在资本成本的增加上,这是因为在CO2减排率和外送电量均较大的条件下,方案4中风机数量最多,相应的运行成本也有所提高。
3)污染物排放量分析。在不同CO2减排目标下,各规划方案污染物排放量列于表5中。分析可知,方案1—3中,随着CO2减排率增大和风机数量的增多,CO、UHC、PM、SO2、NOx的排放量都有明显减少,煤耗量也大幅降低,表现出风力发电对节能减排所起的显著作用。方案4在满足CO2减排15%的条件下,由于有较大大容量的外送电量,区域内火电机组的运行时间比其它方案要长,所以消耗了更多的燃料,污染物排放量也有所增加。通过电力供应结构、经济成本、污染物排放量3个方面的比较,得出如下结论:4组含外送电量的规划方案是在不同CO2减排目标下确定的,污染物排放量与无风力发电相比都有明显减少,其中规划方案3的排放量最少,环境效益最优。
与没有风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引入,降低了火电机组发电及从上级电网购电的比例;火电输出功率和从电网购电功率的可调节范围也变大,区域电网的供电裕度得到明显改善;在设定风电成本与火电成本可相比拟且低于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的条件下,风电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区域电网自供电的能力,区域电网的等效运行成本也大幅减少,从而提高了经济性。其中,规划方案4的经济性最优,对风资源的利用最为充分,相应的区域电网供电裕度最大。对所研究的区域电网,可以分阶段制定风电发展的规划。若设定CO2减排15%,以经济性最优为标准时,方案4则为选择结果。该方案的风机数量、风电送出容量、风电成本可以为风电场规模的确定、风电送出所需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风电入网政策扶持提供参考。
影响能源规划的重要因素研究
在能源规划方案的制定中,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风速、风电成本、煤价、向上级电网售电功率等因素直接影响了能源规划的优化计算结果。在本部分,以规划方案4(CO2减排15%)为例,研究这些因素对规划方案经济性、可行性、环境友好程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灵敏度分析,为在不同条件下选择最佳规划方案提供参考。图10给出的是规划方案4的电力生产成本COE对向上级电网售电功率、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煤价的灵敏度分析面积图,并标出了电力生产成本值。图中,不同的COE值用不同颜色标识。分析图10(a)中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当向上级电网送电功率一定时,COE值随着从电网购电价格的升高有明显增长;当从电网购电价格一定时,COE值随着向上级电网送电功率的升高有明显减小。
对COE值的变化率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的升高将直接导致区域电网电力生产成本的提高;与区域电网向外送电量为0时相比,向外有输送电量时,购电价格对电力生产成本的影响要小,即表明向外输送电量能够降低发电成本对购电价格的灵敏度。向上级电网售电能够降低区域电网的电力生产成本;售电价格越高,电力生产成本对向外输送电量值的灵敏度越高;购电价格越高,电力生产成本对向外输送电量值的灵敏度越高。同理,分析图10(b)中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可知:煤价的升高导致了区域电网电力生产成本的迅速提高,电力供应综合经济性快速恶化;增加向上级电网售电量,电力生产成本对煤价的灵敏度有微小程度的升高。向上级电网售电能够降低区域电网的电力生产成本;煤价越高,电力生产成本对向外输送电量值的灵敏度越低。分析图10(c)中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可知: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的升高导致电力生产成本的显著提高;煤价升高时,电力生产成本对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的灵敏度变化微小。煤价的升高导致了区域电网电力生产成本的迅速提高;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越高,电力生产成本对煤价的灵敏度越高。需要说明的是,图10(b)(c)中的空白区域表示优化计算在寻优方向上受到约束条件限制,如果能适当调整该限制值,将能求得经济性更优的规划方案。图10(b)(c)的约束条件分别为火电装机容量、从上级电网购电容量限制。在HOMER的风电成本中,包括了资本成本、重置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3个部分。图11给出了电力生产成本随风电资本成本变化的关系图。图中横坐标风电成本系数表示期望的风力发电成本与当前成本的比值。从图11可以看出,虽然随着风电成本系数的减小,电力生产成本有所减小,但是幅度较小。这是因为在能源规划方案中,火力发电的比重最大,风力发电的比重相对较小,火电的生产成本对区域电力生产成本的影响更大,而风电成本的影响较小。
在上文所述的规划方案中,均是以平均风速为5.85m/s的县域风资源为可再生能源提供者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开发利用该市级电网区域内的风资源,并不是仅考虑在某一个限定的地域内建立风电场,而是要考虑在不同的风速地区安装风机,因此有必要对不同风速进行灵敏度分析。结合市级电网风速分布图,对平均风速为4.67、5.85、7.00m/s的情况进行分析,各指标计算结果列于表6。比较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平均风速的增大,风电容量系数明显提高,电力生产成本、总净现值成本、运行费用都明显减小,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明显减少,环境效益显著提高。
关键词:城市路网规划 市政工程 造价 影响
所谓市政工程是指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公用管线、防洪等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它具有项目性质的公益性、整体运行的系统性及配套建设的超前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市政工程项目在决策与设计阶段,受到了城市路网规划的制约。而决策与设计阶段对建设项目总投资的影响力高达80%。
通过本人在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数年工作中的经验,结合项目规划方案来看,有些市政工程设计完全可以进一步优化,以节约项目建设成本但由于受到了城市路网规划的制约,因此,结合本人工作经验谈谈如下感想。
第一,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已确定了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了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确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具体用地位置和范围,划定其用地控制界线,综合协调并确定了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从城市路网规划内容可以看出,对市政工程项目投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项目选址、建设规模、技术标准等技术批准基本已在城市路网规划阶段确定。因此在城市路网规划阶段要始终贯彻造价控制的理念,将对市政项目工程投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在城市路网规划方案阶段应该重视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城市路网布局不能简单从形式上出发,追求图面上的“平衡”,应当结合地质地貌条件。应当重视自然地理、地形条件,合理布局各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可减少工程投资。克服那种只顾画图、不顾算帐的倾向,要变“画了算”为“算了画”。例如某路从规划路网上进行设计,桥梁长达540米,如果不受规划的制约,在施工图设计时作进一步优化,桥梁长变为330米。由此可见,要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结合自然地形条件,合理规划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对于节约土地、减少平整土石方工程投资和桥梁工程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城市路网规划方案决策阶段,决策者应当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在项目决策时,往往为了宣传某一规划方案而罗列出了一大堆直接的和间接的“效益”,而对成本,只轻描淡写,未虑及直接成本和 “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指把已放弃的方案可能获取的收益,作为评价优选方案即被选取方案所付出的代价。在规划方案决策时,决策者应把规划方案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充分优化,不要一条死心看中了凡是修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无论如何都是好事,都能带动地方经济,都有效益”,如果考虑到“机会成本”把这些钱投资到别的地方也能产生效益。在某一排水工程项目上,一味追求方案图的美观和平衡,而勿视了方案的技术性和经济性,机会成本可达40%,如果节省下来,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困难和问题,也可以产生很大的效益。
其实决策就是选择:我们在选定某一规划方案时,就应该把机会成本也计入该方案的总成本。这样,通过比较和选择,才能保证选中方案的机会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佳。
为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于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国家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从我们国家对研究与试验的优惠政策出台后,各类企业的研究与试验投入都明显增加。从企业研究与试验成本项目、以及相对应的控制手段等方面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研究与试验经费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对于经费的控制手段,主要集有预算手段和业绩评价手段。在目前企业的全面预算体系中,主要有基于组织单位(责任中心)的预算体系以及基于具体业务的预算体系,二者编制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以组织单位(责任中心)的消耗为基础编制,后者从具体的业务收支为标准编制预算,都反映企业资源的预算投入情况。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将研究与试验经费合并入其他的项目来编制,没有单独的研究与试验项目预算,因此在企业的全面预算体系中没有单独反映出来,无法突出研究与试验经费对于企业预算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没有将研究试验项目经费做出重点统筹。从业绩评价角度分析,目前的业绩评价主要集中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几个方面的评价,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的计算,来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对于其他指标比如研究与试验经费的投入,研究与试验经费的增长率、研究与试验项目的成功率等指标,在业绩评价指标中却没有体现出来。
1.2研究试验项目多线并行,成本过高从企业已有的研究项目分析,企业的研究与试验的活动主要包括为研制新产品、新工艺所进行的调研、设计、研制和运行试验、论证鉴定等活动;以及对新产品原型和新工艺技术作进一步改进、对原有产品和已有技术做实质性改进及创新所从事的相关活动。从企业对研究与试验投入情况看,研究与试验成本项目过于复杂。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多线并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试验、进一步的改进实验、以及对原有产品和已有技术的创新试验等多个项目同时开展,研究试验重点项目不突出,研究实验经费分配不合理;二是企业为了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将非研究与试验部门的日常经费支出列入研究与试验支出中,增加研究试验的成本。第三,研究与试验支出的重复性投入问题较为普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研究与试验部门费用逐年攀升,研究与试验成果却无明显改进。第四,研究与试验成本项目的分配不太合理。
1.3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成本投入不足目前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低碳经济的技术核心是低碳技术,因此,企业对于碳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应当作为企业研究与试验的重点。但是,由于这一类项目投入对于企业而言,短期效益不明显,国家又没有措施强制其研究相应的项目,企业管理者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了对这一类关键的研究与试验项目投入明显不足。
1.4试验过程成本投入不足试验发展活动是研究与试验设计转化为最终结果的关键性环节,在工业企业开展的科学研究与试验活动中,大量的活动属于试验发展活动。项目在设计成功后重在试验与测试,测试成功后才注重成果的吸收与推广。应该说,相应技术只有能够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说某技术研究与试验成功。企业有的项目、技术研究设计成功后,由于在试验环节不确定性太大、风险太高,或者由于试验、技术转化还需追加较高的成本而放弃。从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研究与试验经费控制手段较弱,一方面表现为成本项目多,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关键技术与试验过程投入不足。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做好研究与试验成本的规划与控制。
2企业研究与试验成本的规划与控制研究与试验成本的规划与控制,主要基于成本投入的时间、成本投入的项目、成本控制的手段三方面考虑。
2.1研究与试验成本的时间规划企业对研究与试验成本的支出,应当做好相应的时间规划,以使企业既能保持技术的进步,又能避免成本的盲目投入。在进行研究与试验成本时间规划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与试验成本投入的规划,应当关注经济周期的循环。经济疲软时,整个市场状况不景气,企业与其花费大量的资源投入市场,不如将人财物等资源投入产品、技术进步或更新等研究与试验项目。在经济疲软时,花费较高的成本取得的市场效益并不一定理想。但是在经济恢复期,企业在经济疲软时期研究与试验的新技术、新产品会在市场状况较好时给企业带来倍数的利益,还可以使企业处于暂时性的技术垄断地位。因此在对企业研究与试验成本进行规划时,应对经济周期做出一个充分的认识,使企业能够合理安排研究与试验成本。第二,研究与试验成本投入的规划,应当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及产品生命周期。任何行业、企业或者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应关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反映。对于一件具体的产品,在产品的初创期,企业应投入大量的研究与试验成本,使产品具有良好的品质,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当产品处于成熟期后期,企业应当增加新产品、新技术研究与试验的投入,保证企业获得稳定的利润与持续经营。第三,研究与试验不同阶段的支出也具有周期性。研究与试验成本的周期性往往由企业技术从局部向全面研究而导致。当一项新技术研究与试验成功后,在接下来的相当长的时间对于这项技术的投入只是局部化的技术更新投入,表现出成本投入的降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全面进步,该项技术局部化的研究与试验已经不能满足生产或市场的需求,需要进行技术的全面更新或者替代技术。因此,产品或者技术的更新会带来研究与试验成本的剧增。企业的研究与试验投入就是在技术的局部化研究与全面技术革新中不断交替,出现了研究与试验成本投入的周期性。因此,企业应关注这一周期性,做好研究与试验成本支出的周期规划。
2.2做好研究与试验项目的规划与控制对研究与试验的成本项目进行规划与控制,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研究项目大排查。要明确企业已经在研的项目、已经批准研究试验的项目,拟研究的项目;第二,对研究与试验过程中的项目进行清查与评估。把握企业重点研究的项目以及不同项目的进度情况,并按照重要性对在研的项目、已经批准研究的项目进行排序,对没有研究与试验价值,或者研究与试验结果不可能形成的一些项目停止投入;第三,做好研究与试验资金投入的安排。一方面关注研究与试验成本项目在企业经费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把握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在研究与试验总经费中所占的比重,确保重点项目研究与试验经费的到位。
2.3研究与试验成本控制手段的规划与控制对于财务控制手段的研究,首要集中于事前的预算控制,事中的过程控制与事后业绩考评三个方面。首先,预算控制。预算内容应是全面预算的内容,既包括业务层面的全面预算,也包括职能部门(责任中心)层面的中心预算。业务层面上的预算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对业务按照性质与内容进行分类,涉及到研究与试验业务的内容,必须做出全盘的了解,对于所有的项目应按照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做出排序,做好投入资源的分配,做好研究与开发的项目预算,使预算真正成为控制手段之一。对于责任中心的预算,则是目前企业预算的新方向,按照每个单位的经营内容划分为成本中心、投资中心,研究与试验中心等,对每一个具体的责任中心,都应当有相应的预算,以反映该中心经营内容与资源的预算投入情况。其次,研究与试验过程的控制手段。对研究与试验过程中的支出控制,无论是对业务预算控制还是中心预算控制,要按照预算的内容与过程进行控制,以真正实现预算的控制职能。再次,业绩评价的手段。目前的业绩评价专注于财务指标的分析,对于具体企业而言,应当增加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对于研究与实验中心预算的业绩评价角度分析,至少应包括中心预算的整体执行程度、新增的关键研发项目、项目的完成程度、经费的支出情况等各方面进行考核。该类指标即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
3规划研究与试验成本应克服的主要问题
3.1要克服局部化技术的改进在企业的研究与试验活动中,由于整体的技术研究与试验所需支付的巨额支出会使企业望而却步,因此,不少企业专注于局部的技术革新,即关注某个项目、某个环节的技术问题,展开“打补丁式”的技术研究与试验,导致技术的局部化进步。但是从长期而言,局部的技术改进不利于企业整体的技术革新,而且研究与试验支出作为一项沉没成本,在技术整体革新时,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在研究与试验支出规划的过程中,要关注企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克服研究与试验技术的局部化,当技术改进存在局部化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简单重复的研究与试验,成本投放问题,避免“打补丁式”的技术研究与试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2要保证研究与试验成本支出的持续性在企业,研究与试验成本作为一项酌量性的固定成本,其是否支出、支出金额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项目规划,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决策,这就带来了研究与试验成本支出的随意性问题,使研究与试验成本成为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手段。企业利润状况不佳时,研究与试验支出也会被大量的削减或压缩,利润状况较好时,研究与试验支出又会重新增加。因此,研究与试验支出充当了利润“蓄水池”的作用,对于企业项目研究与试验极为不利,当利润状况不佳时,由于研究与试验经费的削减,可能导致原本已经接近成功的项目破产。因此,企业应克服企业研究与试验支出的随意性,将研究与试验支出作为企业的一项固定成本,支出要具有持续性。
【关键词】冷链物流系统规划综述
一、冷链物流系统规划的目的
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其核心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构成冷链物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优化整合,从而保障整个冷链物流系统的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转。值得注意的是,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高度配合、高度协调。因此我们在对每一个关键环节或子系统进行规划时,并不一定是选让其达到最高效率为最佳选择,还要注意让其与整体物流规划过程中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平衡,最终达到冷链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
-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其物流系统进行规划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最大服务
冷链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具有更高效率的配送服务,以确保用户需求。但这种战略会受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所能承担的物流成本所限制。冷链物流系统由于其特殊性、专业性、技术性,与常温供应链相比,冷链对时间的高度重视必然要求货物周转速度更快,信息传递更及时,供应链节点间协调更加紧密;低温设备等额外投资又使冷链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更高,资产利用率相对较低。运营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客户服务质量,所以一般情况下,最大服务很难实施,多是用于某些特殊的,诸如药品、血液或生物供体等价值高、体积小的冷链产品的物流服务。服务于同一个客户的最小成本和最大服务系统之间的总成本变化是相当大的。
2.获得最高利润
利润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对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而言,进行冷链物流系统规划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要追求物流系统利润的最大化。运用运筹学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对冷链物流系统的整个供应链流程进行优化配置,力求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相对利润。当然,在设计物流规划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从短期来看,企业物流成本增高,相对利润减少,但是改进的服务会增加客户满意度,从长远来看,还是会得到利润增值的。
3.资源最佳配置
冷链物流规划的设计期望投入物流系统的资产最小化。因此,必须注重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时,这种资源配置的活动可能不仅仅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内部进行。冷链物流对运输设备、运输环境的要求很高,在对冷链物流产品进行配载的时候,由于产品直接不相容很有可能发生多辆运输设备不能满载工作的情况。这时候,第三方冷链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通过企业联盟发力,进行拼车运输。这样既分担了物流成本,又提高了冷链物流效率。这样,冷链物流系统在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使物流系统总成本最小,通过对行业间的资源进行最佳配置,达到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4.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物流规划设计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合理的物流规划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物流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进行更好的服务。同时,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物流规划设计还可以提高冷链物流需求方的企业竞争力。第三方冷链物流系统作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它为自身客户提供服务的优良,将直接影响到其客户在它自身客户心中的企业形象。而且,作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冷链物流企业还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物流咨询、制定相关物流规划,让客户将主要注意力放在核心产品的开发,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规划设计的原则
冷链物流规划设计必须以物理系统整体的目标为中心。通过对冷链物流进行规划,加强各子系统参与主体运营的紧密度和协调度,力求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和人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配置和安排获得整体收益的最大。
1.系统性原则
冷链物流系统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关系。因此,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尽可能考虑到各种外在影响因素,最终达成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最优。其次,冷链物流系统本身就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之间既相互承接、相互促进,但也同样存在相互制约,甚至存在相互背反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对冷链物流进行规划时,必须用系统的、全盘的思想去综合考虑、系统分析所有对规划有影响的因素,以获得优化方案。
2.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在对物流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使规划中各要素满足既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冷链物流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物流成本较高的特殊物流形式,在技术改良方面的经济投入相对较大。在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规划时,我们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现有可支配资源情况,寻找经济投入和技术回报的最佳契合点,以保证系统持续、长期、健康的运营。
3.绿色性原则
冷链物流的规划的绿色性原则是指在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考虑经济利益目标之外,还考虑到节约社会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一个好的物流系统应该在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都是杰出的一个规划不合理的物流系统会由于其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迁回运输,从而增加燃油消耗、加重空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浪费资源、引起城市交通堵塞;对于冷链物流系统来说,制冷设备所排放出来的氟利昂等气体也会对大气层造成破坏。近几年来,循环经济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绿色物流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系统规划内容
1、成本管理的内容: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是由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项内容组成。
2、成本规划是对成本管理战略的制定,也是对成本管理做出的规划,是成本管理工作在总体上的把握,为具体的成本管理提供战略思路和总体要求。
3、成本计算是按一定的成本对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以确定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