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备事故分类

设备事故分类

时间:2022-03-09 12:0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备事故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备事故分类

第1篇

关键词:危险源 水利水电工程 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062-01

1 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分类有两种分类理论为:两类危险源和三类危险源。

两类危险源分类理论的研究者认为,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将危险源分为两大类:把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意外能量释放的物质(能源或能量载体)、有毒的物质等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限制能量的释放或者控制危险物质的方法来防止第一类危险源的产生。但是有些情况下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防治措施会失效,而导致这些措施失效的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普遍认为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三方面。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其在生产、生活中为利用能量,而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愿在系统中有序流动,转换和释放能量。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1]。

三类危险源分类理论认为,除了上述两种危险源之外,把由于安全管理决策、组织失策等人类活动的不安全行为、失误造成的系统失稳、失衡的情况称之为第三类危险源[2]。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的来源

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皆是有因可查的,绝非偶然、独立的。事故的发生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那些能直接引起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造成周围环境的破坏的能量(如电能、化学能等等),能量的载体和有毒物质,即第一类危险源;事故的间接原因是是指围绕第一类危险源发生的事故,即第二类危险源,同时还包括上述的第三类危险源的作用,一起事故的发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固有危险源、诱发因素、组织因素。

对大量水利水电施工事故的统计研究发现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危险源主要为以下7类:高处作业、工程地质条件、生产环境因素、生产设备因素、生产材料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等[2]。这些因素分别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储存和运输能量的装置、设施、设备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主要分布在以下的施工场所:汽油储量在10以上,柴油储量在20以上的油库;一次性装药量在1以上或者施工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爆破工程;储存炸药在10以上的炸药库;额定蒸发量在1的锅炉设备;制冷、制冰设备;大量液态氨储存地质;易燃、易爆、有毒物质运输过程;大型运输设备的运输过程。

(2)在施工过程中使施工人员或者工具等具有较高势能的设备、装置以及场所等。这些危险源主要分布与:载人装置高度超过10,载人人数超过3人的情况;作为承重用的排架,平台所在的高度超过10,面积超过20的情况;高空作业的高度超过10,人数超过20人的情况;大型的吊机等起重设备以及起重设备的附属设备。

(3)某些失控的设备、仪器、场所如果失控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重大事故的情况,这包括:高度大于20,坡度大于60°的边坡(容易引发滑坡、塌方、石块掉落)的作业人员超过10人的情况;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深度、宽度均大于1,作业人员超过10人的情况;在滑坡体附近施工,施工工期超过3个月、作业人员超过10人的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出施工的竖井、斜井和隧洞等施工项目;易发泥石流区域的施工期雨季工期大于1个月的,作业人员超过10人的情况。

(4)危险场所、大型的群众集会以及突发事件分布于:重大的集会等人活动较为集中的场所;员工、居民的生活区、娱乐场所、办公楼等;大型聚会还有可能导致集体的食物中毒,流行病的感染与传播;突发的不可避免的天气、地质等自然灾害。

(5)自然灾害及危害,包括:高原地区使人产生的高原反应、野外无人区的火灾、雷区的雷电伤害、地震多发区的地震,泥石流多发区的泥石流灾害、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等。

3 水电施工伤亡事故的特点

(1)高概率、高危害、高损失事故较集中。容易形成群体伤亡的事故,主要集中在:坍塌、放炮、提升车辆伤害、冒顶片帮等四类。四类事故的平均事故死亡严重度为1.54人/次,比统计平均事故死亡严重度高30.5%。其中放炮和冒顶片帮事故居低概率事故。

易形成物毁人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事故类别有;坍塌、火灾、起重伤害、提升及车辆伤害。这四类事故的平均经济损失严重度为5.4万元/次,比统计平均经济损失严重度高1.47倍。其中火灾事故属于低概率事故。

(2)违章事故多。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事故都涉及到人和物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人的方面来看.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如安全意识差、忽视安全操作规程、技术水平低、临危应变能力差等。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因的伤亡事故占事故统计总数的86.9%,其中违章作业导致的伤亡事故占事故统计数的63.1%、而习惯性违章则占41.8%。

(3)特种作业人员事故率高。特种作业是指对操作者本人,尤其对他人和周围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因素的作业。在水电施工生产过程中的特种作业主要有:电工作业、起重机械作业、爆破作业、金属焊接(气割)作业、机动车辆驾驶。建筑登高架设作业、压力容器操作等。

(4)重大伤亡事故发生于年轻工人中的居多,文化程度低者中居多。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电网发生的一般电网事故情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这些一般电网事故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同时对遏制和减少电网事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电网事故具有停电范围大、影响面广,甚至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影响的显著特征。因此,长期以来电网经营企业一直把防范电网事故,特别是防止大面积停电和电网瓦解事故,作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国各地电网的一般电网事故发生率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降低和减少,极大地影响了电网的运行和地区经济的正常发展。为了探求事故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地遏制和减少一般电网事故,避免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事故,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在此笔者对近年来发生的一般电网事故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自己关于减少一般事故发生的一点意见和对策。

1、近年来一般电网事故类型分析

1.1、按原因分类:从发生电网事故的原因来看,引发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因素有:继电保护、恶劣天气、外力破坏、误操作、质量不良、人员责任及其他原因。

1.2、按责任分类:一般电网事故按责任分类可分为:自然灾害、制造质量、外力破坏、运行人员、施工设计、人员责任和其他。据统计,自然灾害(雷击、雾闪、覆冰舞动等)、人员责任(运行人员和其他人员责任)、外力破坏和制造质量依次是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责任原因。

1.3、按技术分类:一般电网事故按技术分类则可分为:继电保护、雷击、接地短路、恶性误操作、误碰误动、设备故障和其他。其中,接地短路(外力破坏、对地放电)、继电保护(保护误动、保护拒动、二次回路故障等)和雷击是构成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技术原因。

1.4、按设备分类:一般电网事故按设备分类一般可分为: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其他电器、开关、刀闸、组合电器等。实践表明,输电线路、继电保护依次是造成电网事故的主要设备原因。

2、电网一般事故的特点

通过多年来对一般电网事故的成因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结合笔者所在的从南方电网的实际,认为一般电网事故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2.1、人员责任居高不下:例如,2001年至2003年间,整个华中电网149次一般电网事故中,由于人员责任造成的一般电网事故共53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35.57%。统计分析表明,在人员责任中,以运行人员、继保人员、检修人员的责任最为突出,是人员责任的主体。其中,属运行人员责任的一般电网事故共27次,包括误操作9次恶性误操作,3次一般误操作,占全部人员责任的50%。

2.2、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外部运行环境日趋恶化:据统计,在2001年至2003南方电网的149次一般电网事故中,因输电线路故障造成的一般电网事故共70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46.98%,是构成一般电网事故的首要因素。对70次线路故障按技术分类,由于自然灾害(恶劣天气、雷击、污闪、雾闪等)引发的线路故障共30次,占线路故障的42.86%;由于外力破坏造成的输电线路外力短路共21次,占线路故障的30%;由于维护处理不当(维护不当、处理不当、树障、巡视不到位等)造成的故障共11次,占线路故障的16%。线路故障按电压等级分布,220kV线路15次,占21.4%;110kV线路52次,占74.28%;35kV及以下线路3次,占4.28%。

2.3、电网结构薄弱,事故影响面大: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发轻供”的影响,一些电网的电网建设一直相对滞后,电网结构薄弱,不能满足相关安全准则的要求;220kV及以下系统,特别是110kV系统中单电源供电或单回联络线供电方式较多,致使在1条线路或1个变电站故障时造成多个变电站失压。

2.4、继电保护问题突出:据统计,在2001—2003年南方电网一般电网事故中,按技术分类属继电保护因素的共39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26.17%,是造成或扩大为电网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由继电保护技术分类可以看出,保护误动、误碰误动、保护拒动和二次回路故障是造成或扩大成电网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39次继电保护技术分类中,保护误动共19次,占48%,居各类技术原因之首;其次是误碰误动共8次,占21%。对39次继电保护问题进行责任分析,由于制造质量不佳共15次,占38%;继保人员6次,占15.3%;其他人员责任(运行、试验、检修、调试、管理等)共11次,占28.2%。继保人员和其他人员责任两者合计共17次,占43.59%。可见,保护误(拒)动和人员责任是继电保护造成或扩大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原因。

3、遏制和减少电网事故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一般电网事故,应该说我们各电力部门、单位都一直在努力改善。笔者认为,构成一般电网事故原因往往都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或管理问题。因此,要遏制和减少电网事故我认为必须是多管齐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国家电网公司关于电力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要求。在学习贯彻落实中进一步提高对电网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针对一般电网事故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克服疏于管理、安全隐患未及时消除、反事故措施执行不力和人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3.2、加强输变电设备运行管理,针对一般电网事故的特点和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加强运行维护,积极开展专项治理。(1)重点做好220kV及以下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和防雷、防污闪工作,加强输电线路巡视检查、定期清扫、零值检测、接地电阻摇测和地网检查等工作。对雷害事故较多的线路易击段和污秽严重的重污区应开展专项综合治理,提高输电线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线路跳闸率。(2)根据季节特点,严密关注线路走廊的变化,加强线路“特巡”工作,防止树竹放电和大面积山火造成输电线路跳闸。(3)加强变电设备管理,重点做好变压器类设备的技术监督工作。对变电站、升压站的电气设备在加强电气性能检测的同时,还应做好其机械性能的检查。特别是对运行年久的刀闸及其引线接头要运用红外测温或无损探伤技术检查接触状况和机械强度;对管母开展变形观测;对支柱瓷瓶运用超声波探伤技术检测机械强度;对接地网根据运行时间和土壤情况,开挖检查地网腐蚀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4)针对近年来电力设施外力破坏事件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强化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门做好电力设施的保护宣传、打击盗窃和破坏电力设施的工作。充分发挥业余护线员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护的联防机制。及时掌握临近电力设施或线下施工作业情况,向施工作业单位通报有关安全要求,增设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加强作业监护,防止施工碰线、车辆撞杆等外力破坏。

3.3、加大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投入,优化完善电网结构,加快电网结构调整,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电网建设和电网结构调整受资金、通道与站所资源、建设周期以及投入产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短期内不可能见成效。因此,当前应加快单电源供电的110kV及以上变电站的改造,且认真做好其供电线路的运行维护,重点做好线路的防雷、防污闪工作,降低线路的跳闸率;同时,应做好变电站的下一电压等级侧运行方式的管理,安排备用电源,并安装自投装置,以防止供电线路故障时变电站全站失压。

3.4、加强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监督。(1)加强继电保护装置入网管理、整定计算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把继电保护“五查”工作作为强化继电保护管理和技术监督的常态机制。(2)严格执行二次设备与装置的定期检验、检测、试验标准,重点做好母差、主变、失灵等重要保护的检验工作,严格质量验收标准;重视二次回路管理;严格整组试验和带负荷检查等项目的检验,确保回路接线正确,装置动作可靠,防止一次设备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拒动和误动,扩大事故。(3)提高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严防继电保护人员“三误”事故发生。

3.5、加强运行管理,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强化操作中的唱票复诵、核对、监护等过程管理。制定防范违章解锁、带地线合闸、误碰压板、误接线、误整定等电气误操作和误调度事故的措施,并严格执行与考核,杜绝误操作事故。

3.6、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职工教育应面向生产实际,注重职工的岗位技能、异常情况分析判断和缺陷发展的预见评估等综合能力的培训。要通过实施标准化作业、规范职工的作业程序和作业行为,控制和减少生产作业的随意性、盲目性,杜绝人员责任事故。

结语

电网一般事故的预防和有效遏制对于保证电网正常运行,确保网内各地区生产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电网经营企业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一般电网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参考文献:

[1]、肖红,绵竹地区电网事故分析及四川电网变压器中性点保护[J],四川电力技术,2005/06

第3篇

【关键词】安全播出;应急处理;播出制度

1.引言

安全播出包括内容安全、传播安全、设施安全、人员安全。其中,内容安全,是指传播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合法合规、完整准确,发现有非法内容等异常信号时,必须立即切断异常信号的传播,并在可能情况下倒换正常信号;传播安全,是指按规定时间、信道(频率)和技术指标,连续不间断地传播应传播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设施安全,指包括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实施、广播电视信号专用传输设施、广播电视信号监控设施在内的广播电视设施安全;人员安全,是指参与广播电视传播及相关活动的人员的人身安全。

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特点

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收听收看权益。所以,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是全国广电系统的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涉及各级电视传输部门和单位,要经过多种设备、多种环境才能把信号安全送到千家万户,在这传输过程中又经过多种操作和多种信号转换,所以在传输、播出过程中及易发生问题。尤其是现在极端恶劣天气和电磁干扰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安全播出问题[1]。

3.播出安全事故的分类和技术特征

事故分类。广播电视事故分为播出事故、技术安全事故和侵扰事故三大类。其中,播出事故包括系统外事故和系统内发生的技术性事故和责任性事故。

播出事故。播出事故包括停播事故和劣播事故。停播事故是指造成广播电视信号停播(停传)、错播(错传)、漏播(漏传)或造成信号技术指标劣于规定的停播限额的事故。虽未造成停播事故,但是造成信号技术指标劣于规定的正常范围,称为劣播事故。播出事故分为台内事故和台外事故[2]。

台内事故。台内事故又称系统内事故,是指由于本单位对安全播出产生直接影响的部门、人员或由本单位负责维护的电路、设备或系统所造成的播出事故。台内事故分为责任性事故和技术性事故。①责任性事故。这类事故完全是由人员的行为过失而导致的错播、停播事故。责任明显,后果严重。包括:人为操作失误事故,处理不当事故和维修责任事故。a.操作失误:由于是操作人员自身发生的,自己难于及时发现、纠正。特别是此类事故多发生在节目播出中心、传输控制中心、有线电视前端或大型发射台站的节目、天线调度中心。b.处理不当:当发生技术事故时,由于判断或处理失误,延长了事故的时间,所延误的部分属于处理不当。发生此类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事前准备不足,遇事太慌;二是技术不过硬。c.维修事故:由于系统中某一环节或某一设备未按规定检修、测试,或未按要求检修、测试;设备检修后没有很好的试机,或检修设备后发生恢复错误,而导致的停播、劣播事故。d.编播责任事故:是指由于编辑、制作、导播或主持人的过错造成的播出事故。例如:录像带后期编辑制作后没有倒到起始位置,在黄金时间造成长时间的错播;送错播出带;误送播出带等。②技术性事故。技术性事故是指由于设备的技术故障或系统的技术配置上的缺陷,以及设备零部件(如电子管、电容、绝缘子等)由于自身原因损坏而造成的事故。其中不包括按规定使用到寿命终止的贵重元器件损坏时所造成的规定更换限额时间内的停播。一般说,技术事故是人力无法制止的,系统的设备多,出现设备故障是难免的,但是不一定都造成事故,或者只发生瞬间的或极短时间的事故。这取决于设备检查维修,易损零部件的检测和备份,设备配置的合理备份,各种可能故障的处理预案以及人员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处理故障的水平和系统本身的自愈能力等。

台外事故。台外事故又称系统外事故,是指由于本单位无法控制和抗拒的原因造成的播出事故,包括供电问题、节目源信号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事故。

技术安全事故。技术安全事故是指在广播电视运行、检修或大修中发生的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或导致设备重大损坏的事故。它不仅造成人身伤亡、设备损坏,而且会造成长时间的重大停播。技术安全事故包括人身安全事故和设备安全事故[3]。

4.突发事件处理流程

发生安全播出突发事件时,安全播出责任人应当遵循下列处置原则:

(1)播出、传输、发射、接收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受到侵扰或者发现异常信号时,应当立即切断异常信号传播,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倒换正常信号;

(2)发现无线信号受到干扰时,应当立即报请所在地人民政府无线电管理部门排查干扰;

(3)发生危及人身安全或者设施安全的突发事件时,应当在保证人身安全、设施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尽快恢复播出;

(4)恢复节目信号播出时,应当遵循“先中央、后地方;先公益、后付费”的原则。

5.重要播出期保障制度

(1)重要节假日(元旦、春节、十一等国家规定重要节日期间)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要会议、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赛事期间均为重要播出期。重要播出的起止期由安全播出办公室提前通知。

(2)特护期以总局、省局下发的“特殊播出保障期”为准。

(3)在重要播出期间、特护期,由移动电视台安全播出办公室领导指挥移动电视台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和省局对重要播出保障期的工作要求和规定,全力以赴保证重要播出。

(4)重要播出期前,采取相应的维护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排除隐患,保证主要设备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状态,确保安全。检查和准备处理故障所需并经检验合格的器材、仪表和工具,便于应急抢修使用。重要播出保障期前应与有关单位联系,保持通讯联络的畅通,确保重要播出期间的供电、传输线路的安全。

(5)重要播出期间,各级负责安全播出的人员应保持各种通讯联络畅通,遇本单位安全播出出现重大异常情况处置,要赶赴一线组织调度指挥。重要播出期间,网络运行管理部门除抢修外,应停止主要设备及主干网络的维护工作。无线发射、传输部门暂停除值班工作以外的一切工作,包括设备的检修和测试。重要播出期间,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值班工作,向无人值班的机房和变电站等处理临时派遣值班人员巡视、监视和监听设备的运行情况;加强对室外设备的巡视,制止可能危及设备正常运行的意外事件;技术主管应掌握播出动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6)重要播出期间,一旦发生停播及其它播出事故,应立即将事故起止时间、事故分类、事故起因报移动电视台安全播出办公室和上级安全播出主管机构。每天执行零报告制度。

(7)重要播出期结束后,及时总结并向移动电视台安全播出办公室书面报告安全播出情况。

6.应急播出处理流程

(1)信号异常处理

①值班员若发现中央台某套节目异常,应在一秒钟之内切器选择其它正常的信号源,并检查该节目所处线路上的其它相关节目内容是否正常,一有问题,模拟系统同时处理,并报告相关负责人,调查、确认事故原因。

②值班员若发现某数字电视节目异常,应立即关断该节目射频及ASI输出,确认事故原因,将情况报告相关负责人。

③值班员若发现省内节目异常,应立即切断该节目射频及编码器的ASI输出,并通过技监调查落实情况,确认事故原因,然后报告相关负责人。

④值班人员应集中注意力,做到“眼不离屏幕,手不离控制台”,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中断非法信号播出。

⑤若发现中央一套或省台节目主输出信号中断,按如下流程处理:

A、将模拟、数字电视系统迅速切换到备路信号;

B、查明信号中断原因,若属信源问题,根据情况通知相关单位予以配合解决;

C、若属我方原因,则迅速处理或通知相关人员处理;

D、对事件经过作出详细记录并报告主管领导。

⑥监视墙上某套节目内容异常,按如下流程处理:

A、迅速切断该节目的射频及ASI输出信号,继续观察和进一步确认,报告机房主管领导;

B、准确记录非法信号被发现和终止的具体时间及内容。

⑦若发现监视墙上某套数字节目信号出现黑屏,按如下流程处理:

A、迅速切断该套节目的射频及ASI输出信号;

B、将控制台上的技监设备切换到该套节目,密切留意是否出现非法信号的图像和声音,一旦出现,迅速报告机房主管领导;

C、若图像和声音恢复正常,则恢复该节目的射频输出信号。

⑧若发现节目因加密不能正常收看,通知相关人员。

⑨切实做好每次信号巡视工作,包括声音与图像内容的正确与质量。

⑩若出现机房设备故障或电力供电故障,参照中心机房维护手册处理。

(2)设备故障处理

①卫星接收机、编码器、模拟调制器等设备出现故障时,立即更换;

②复用器、加扰调制器等设备出现故障时,立即通知NMX网管执行热切换;

③其它仪器设备在器材库都有备份,应急情况下可以直接替换;

④机房供配电柜、UPS、配电箱的显著位置粘贴有应急处理流程,值班人员可以根据提示进行操作。

7.结论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通过硬件改造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也要通过各种培训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养,更要提升各种安全播出应急机制建设处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系统效能,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台都应根据本台特点,结合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甄伟锋.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制度研究[J].广电传媒,2009(3).

[2]消亮.技术管理工作的体会与思考[J].现代电视技术, 2010(12).

[3]张家豪,蔡国良.安全优质播出——广电业的永恒主题[J].电视技术,2008(03).

第4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网调控;一体化

1、调控一体化含义

所谓电网调控一体化即电网调度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站的管理模式。电网调度监控中心履行电网调度工作职责,负责电网与省调的所有调度工作,并负责监视局属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的监视控制,参与变电站监控系统信号的定义、分类工作,确保监控信号意义明确,分类清晰。运维操作站的主要职责是接受电网调控中心及相关配调的调度管辖;负责所辖变电站倒闸操作、运行维护、设备巡视、工作许可、事故处理。

2、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功能构成

根据电网调控合一运行管理模式,按照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在EMS系统上扩展监控功能,包括二次设备建模、信息分层分流、智能事项分类、动态责任区划分、统一的权限管理、调控一体化展示人机界面。系统在建设中应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采集信息的分流、告警信息分类、信息的分层、合并和分类、系统备份和安全、人机信息的分层展示。

系统应采用先进的跨平台和混合平台技术和系统模型,建设一个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集成现有调度自动化各应用系统(或功能)。系统体系结构应该能灵活配置,可以支持各种调度管理模式。各功能模块设计相对独立,某一模块的增加和修改不应该影响到其它模块的正常运行。

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集中监控、电网高层应用(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负荷预测等)、自动电压控制(AVC)、调度员仿真培训(DTS)等功能。为顺应智能电网调度监控的需求,系统还应完善二次设备在线监控、综合智能告警、综合故障分析判断等功能。

3、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的实施

3.1 关于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框架

关于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是在EMS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升级来实现的。系统采用积成电子的iES600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UNIX平台的惠普小型机、Windows平台的惠普工作站、ORACLE数据库。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部署。

3.2 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的实施

3.2.1 调度及监控界面实用化

根据调度员和集控员的职责要求,调度员主要监控电网层面的信号,集控员主要监控变电站设备层面的信号,因此在调控一体化系统中,需要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人机显示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控信息的分流,使调度员和集控员各取所需,互不干扰。系统应实现调度监控责任区设置管理功能,满足按厂站集合、厂站和不同电压等级的组织关系集合,具体设备集合等分别设置责任区,同时能新增、修改、删除所属责任区。通过界面权限的分配定制调度和监控的功能权限及监视区域。实现调度与监控界面的信息分流。每台工作站根据用户角色不同,负责该用户所辖责任区的管理。实时告警信息窗应只显示本责任区范同内的告警信息;人工操作(如遥控、置数、标识牌操作等)只对本责任区范围内的对象有效。

3.2.2 综合监控及事故处理实用化

以往的监控系统以厂站总一间隔总一间隔图为实时监控主线,以事项查看器查看全部事项为事故信号汇报工作区,工作效率低下,在电网发生多点密集事故的情况下,难以迅速定位事故点,确定事故属性。

调控一体化系统规划了分类并列显示事项子窗体,将它作为监控人员日常监控工作时的主监控工作区。分类并列显示事项组合窗体占用单个同定显示器,布置在监控人员最容易看到的显示器上。设置了事故跳闸子窗体区、一类事故信号子窗体区、二类异常信号子窗体区、遥测越限子窗体区、三类信号子窗体区等。正常工作状态下,监控员通过关注一类事故信号子窗体区、二类异常信号子窗体区、遥测越限子窗体区来及时发现所监控区域范围内的设备异常工况。通过双击各子窗体区事项跳转到陔间隔单元三层光字牌,进一步查看间隔信号现状并分析异常程度。电网发生事故时,事故跳闸子窗体区中将显示跳闸间隔开关,双击可跳转到该间隔单元三层光字牌;同时弹出事故推图浮动子窗口,其中列有事故跳闸开关,并提供间隔光字牌切换按钮和间隔事故事项查询功能按钮。单机间隔书故事项查询按钳可以默认查询该间隔事故跳闸前后几分钟内的一类保护动作事项、重合闸事项以及开关变位事项,有助于调度和监控员快速判断事故性质,确定事故处理办法。系统监控界面保留了分片监控区域的厂站总一间隔总一单元间隔罔的调罔线索,供监控人员主动查阅间隔工作状况;在主接线图上也提供了间隔总调网热点链接。

信号处理规避异常信号提高监控效率,实现实用化。厂站端落实单个遥信的去抖时间设置,滤除设备正常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短时异常信号对监控人员的影响,主要有“控制回路断线”、“弹簧未储能”等信号。主站端落实量测有效值范同设置、报警延时时间设置,报警恢复死区值等设置。采用此方法我们处理了母线电压在临界范同及部分设备过负荷工况下临界区范同频繁报警的问题。主站端落实保护信号的“调控重点信号”属性和“是否上二层图”属性,将大量的非调控重点监视信号屏蔽在监控员日常监视的实时事项列表之外。同时提供单元间隔四层网可查询这一类信号的实时状态,通过事项查看器软件模块可事后查询这一类信号的动作,复归事项记录。

3.2.3 微机保护信号处理软件实用化

微机保护装置是变电站最重要的二次设备,是变电站设备运行监视、故障分析时最重要、详细的信息来源。为了提供变电站监控需要的详细设备运行信息,系统必须实现各种微机保护装置的信息建模,支持设备基本信息管理;设备信息模型、通信参数和设备台账的存储、查询、编辑、打印等基本的管理操作。用户可以通过全网潮流图、变电站接线图等图形导航对设备进行分层浏览和查找,也可以通过定义各种动态SOL查询模板进行精确和模糊查询。

微机保护装置的IECl03格式(或常用的专用微机保护规约)软报义的接入,同时实现将软报文信号以层次化、分类化的光字牌在人机界面展示,并能通过事项智能分析界面实现事项查询和统计报表功能。

3.2.4 电网高层应用软件实用化

电网高层应用软件主要有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负倚预测、静态安全分析、短路电流计算等。我们主要对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负荷预测模块进行优化和完善,实现实用化。我们重点处理了状态估计遥测遥信辨识展现界面问题,以便调度员操作更简单明了;处理了潮流计算界面越限信息告警和动态着色功能问题。我们提出对各个模块运行异常实时监视告警问题进行开发落实。对负荷预测自动上报模块进行了优化,满足上报文件数据和自动写库数据的一致性。

3.2.5 数据平台及报表实用化

为了让EMS系统的数据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分别在二区和三区建设了数据平台。电网调度数据平台主要实现综合业务数据库(OLTP)层的数据整合、交换、共享、联机应用支持、面向综合业务数据库(OLTP)的数据分析展现、信息以及实现数据仓库的建立和面向数据仓库(OLAP)的数据分析展现以及数据挖掘功能。

安全Ⅰ/Ⅱ区内的所有数据均在安全Ⅱ区内的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整合,OMS系统等安全Ⅲ区内的所有数据均在安全Ⅲ区内的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整合。安全Ⅱ区内的数据平台与安全Ⅲ区内的数据平台通过安全Ⅱ区内的横向通信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两个数据平台的综合业务数据库(OLTP)层必须保证平台数据的一致性、统一性、同步性等要求。

为了体现数据展现的人性化,数据平台通过报表方式展现数据。将各用户需求报表通过在数据平台来开发挖掘展现。报表模版能批量一次性设计,可以实现同类型报表统计。实现报表数据与一区的EMS系统的数据同步更新,不因为电网结构的改变而涉及报表的修改,减少维护工作量。

3.2.6 AVC实用化

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是实现电网无功电压合理调节的系统功能模块。AVC控制目标首先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其次要保证电网的母线电压合格,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使无功分布尽量满足分层分区平衡,以降低网损。为了实用化,将此模块嵌套在EMS系统中运行,实现统一数据平台,统一建模,监视界面与调度SCADA一致,以保证调度员对全网无功电压和力率的合理调节,实现无功的就地平衡,减少网损,实现经济调度。我们重点对AVC系统的策略方案进行了审核,对AVC系统的调节流程和闭锁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对闭环设备进行严格的控制试验。我们建立了异常情况下设备退出AVC运行的自动识别和告警机制,确报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2.7 DTS实用化

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DTS)主要实现研究功能和培训功能。DTS功能应该能够模拟电力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响应以及事故恢复过程。使学员能在与实际控制中心完全相同的调度环境中进行正常操作、事故处理及系统恢复的培训,掌握EMS的各项功能,熟悉各种操作,在观察系统状态和实施控制措施的同时,高度逼真地体验系统的变化情况,提供对调度员进行正常操作、事故处理及系统恢复的训练,尤其是事故时快速反应能力的训练。DTS提供了电力系统的一次、二次全面地仿真功能,实现了对调度员电网培训和EMS的双重培训。调度员可以利用DTS进行各种研究,如潮流方式研究、保护研究、事故预想研究等。利用DTS实现区域联合反事故演习功能,可实现和上下级调度问的联合反事故演习功能,同时可以用WEB方式访问DTS。

3.2.8 Web功能实用化

在EMS基础上的调控一体化系统所监视和采集的信息可以通过Web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如在Web门户网页上实现对系统主接线图、曲线图、事项和报表信息的浏览。浏览Web门户网页用户的权限和功能分配可以根据角色和用户来灵活定义,利于控制信息资源的分流和共享,实现不同用户的统计分析展现功能。

第5篇

系统作用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与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可实现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监管、监测预警及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等三大功能,即事前(日常生产安全)的监测预警、防范以及综合性的危机处理框架、机制与技术储备;应急事件发生时进行快速、准确、科学地检测、监测、评价(估)事故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并提供统一的决策指挥平台,向公众提供实时紧急救助信息和服务等。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功能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与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具体包括:日常安全管理、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指挥三类共13个软件子系统,部分子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5所示。

系统应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和地理信息平台,各子系统即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联动,实现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监控预警、事故的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为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日常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指挥及联动提供支持,各子系统具体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安全管理

为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日常安全监管、应急值守工作和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支持。包括如下5个子系统:

接警处警与应急值守子系统。接收生产现场关键装置和重点位置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等自动检测仪报警和人工电话报警;根据报警事故地点、类型等提供地图位置、事故点危险源分布等相关信息查询;进行事故的分类处理,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通知相关处理单位;记录接警处警过程,提供处警过程回放;对报警记录提供分类查询,进行统计分析,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表等。

危险源、脆弱性目标及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子系统。生产企业通过客户端向所属政府监管部门的平台登记危险源、脆弱性目标和应急资源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平台根据企业登记内容进行危险源、脆弱性目标和应急资源在电子地图上定位和详细信息的调用、查看、统计分析等。

事故应急演练子系统。构建并模拟各类事故类型,联动其他子系统选取演练的流程、确定演练的方案,利用政府监管平台的通讯设备、安全监控设备和大屏幕、应急辅助决策指挥系统等并结合现场人员进行应急演练,存储演练过程的数据、文件,并可进行回放,对事故演练进行总结、评分,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成员单位、学习内容、培训考核记录和案例管理。

行政执法子系统。根据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流程,提供案件信息填写及流程管理,提供法律法规等执法依据查询,归档执法案件综合信息,提供分类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

系统管理子系统。对用户实施严格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统一管理所有用户信息和权限统一管理,系统分级分层授权,数据分级分层管理。

安全监控预警

对生产现场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收集和掌握各种现场信息并加以综合集成和分析处理,进行事故提前预警,并为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包括以下4个子系统:

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对生产现场的重点设施、道路、港口等固定场所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同时,当发生事故时,可通过移动监测车实时获取事故现场的视频信息,便于指挥决策。

综合参数监测预警子系统。通过在重点装置、要害部位安装可燃、有毒气体检测设备和气象监测设备,可进行日常的安全参数和气象参数监测,及时获取异常情况下的预警和报警信息,并能为事故的应急救援提供实时现场信息。

危险品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子系统。登记进出所辖区域的车辆信息,通过GPS对辖区内车辆进行定位,提供车辆辅助导航和指挥调度,实时监控、查询、记录辖区内车辆运行情况,进行车辆实时信息和历史信息的统计分析并可自动生成报表。

企业生产安全监控报警与设备状态监管子系统。实时监控所辖区域内企业的安全监控信息和安全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可以在电子地图上定位企业安全监控设备并查询相关信息,接收、管理企业安全监控报警信息;自动检测企业安全监控系统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发现异常时进行报警,将故障信息告知责任企业进行处理。

应急指挥

在突发性紧急事故发生时,提供完备的基础数据和应急决策支持。包括以下4个子系统:

应急辅助决策支持子系统。根据事故处理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实时采集现场气体泄漏的浓度信息、现场视频信息以及实时的气象信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事故进行预案查询与启动、事故影响分析及预测、事故应急综合信息支持、事故应急辅助决策与指挥,进行事故重演与应急救援过程回放。

危险品应急信息查询子系统。在日常危险品安全管理和发生危险品事故时,快速提供危险品详细特性信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法;在不能确定发生事故的危险品类型时,能够根据现场危险品性状和伤员症状表现等快速确定物质类型,以便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置。

事故后果模拟及风险分析子系统。应用区域定量风险评价软件对所辖区域内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后果计算和分析,形成设备设施失效频率、点火可能性及多种事故后果模拟计算的后果库和风险库(社会风险和个人风险),提供事故发生时对应后果和风险的快速查询;事故现场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实时计算其事故后果和风险,为事故的应急救援提供决策参考。

信息子系统。系统通过网络、电话、无线通信等多种手段事故预警信息和应急信息。根据所辖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根据接警信息启动对应应急预案,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并依据事态变化情况和专家组提出的预警建议,适时调整预警级别。

应用情况

目前该系统已在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山西省晋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广州南沙(小虎)化工区等进行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以广州(南沙)小虎化工区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管理监控系统应用为例,通过两年的应用效果看,有效地解决了危险源的监控预警及事故应急指挥功能,在一周内的数据样本中,有效报警32次,过滤无效报警102次,重点监督处理了12个报警信号,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便于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

产业化前景

第6篇

【关键词】变电站异常;事故应急处理;处理系统

一、项目研制背景

变电站工作中正常操作与事故处理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常操作是按工作票、操作票执行,有安全的组织措施和可靠的技术措施作保障。由于层层把关,所以运行值班人员心理压力不大;而在事故应急处理时,由于没有“两票”把关,需要处理的情况又十分紧急,自然增加了心理压力,从而容易导致误操作的发生。高压电网事故的正确处理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及时的处理或误操作会引起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及时分析出事故原因,判断出故障位置以及做出正确的事故处理操作,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是十分重要的。

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化、规范化是电网事故处理快速准确的重要基础。对事故应急处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就是要形成事故处理作业指导书,从而规范在发生事故时调度和运行人员的事故处理行为。运维人员在获得准确的事故信息后,按照事故的类型及安全自动装置、保护动作情况和开关跳闸后的停电范围等信息,有针对性的启动预先编制好的相应的规范预案,是快速、准确进行事故处理并恢复供电的基础。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电网运行的实际,在电网事故紧急情况下给事故处理者提供指导,对事故应急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的设计

研究、开发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软件。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电网运行的实际,在电网事故紧急情况下给事故处理者提供指导,对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化、规范化。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是现有案例以及经过严格审核的事故应急处理方法集为应急预案知识库(包括文字、音视频信息),当事故发生时,运维人员能够通过方便快捷的查询,快速确定事故类型及相应的程序化、规范化的应急处理流程,事故处理完成后,根据实际处理效果对处理预案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库;运维人员也能够针对本地变电站的实际工作环境灵活地对知识库做出调整。(1)整理案例,实现故障归类,对不同种类的事故生成相应的知识库;(2)研发灵活方便的接口,实现运维人员对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库的增加修改;(3)研发快捷的接口和模板库,实现运维人员对事故应急处理流程的查询;(4)研发多种人机接口给出事故处理的建议

流程和注意事项;(5)研发事故处理评价体系,对事故处理工作予以总结和评估,提升知识知识库水平;(6)研发事故模拟训练模块,使运维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熟悉新系统和多种故障的处理。

三、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的技术关键

1.系统采用成熟、稳定、标准的数据库平台进行后台数据处理,采用具有真正面向对象、完善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标准技术(Microsoft的Active技术,多线程技术等)、第三方构件产品和工具提供完整支持的语言作为开发平台。

2.系统软件采用作为开发工具,鉴于SQL

Server是一个全面、成熟、稳定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BI)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SQL Server数据库引擎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因此可以构建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因此,本系统后台数据存储处理采用SQL Server。

3.系统采用图形化的操作界面,用户进入系统可以直接通过变电站布局图查询相关设备的应急处理措施,方便、快捷,无需培训及可进行熟练操作。

4.系统可按间隔、区域、应急类型或设备分类来管理应急处理措施,提供树状分类列表,以快速查阅,争取应急处理时间。

5.系统具有很强的安全保护功能,采用多级别的操作权限,不同级别的人进入系统操作不同的功能,有效的防止非法用户对数据的随意更改。

6.用户打开程序,无须登录可直接进入系统进行应急措施的查询,以缩短应急处理时间,在进行数据修改时才会提示用户登录。

7.系统操作界面全部采用Windows标准,操作灵活、方

便。

四、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的技术特点

本系统可运行在Window98及以上版本的所有Windows操作系统。以作为开发工具,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软件系统按功能模块划分为:系统管理、主查询界面、应急预案管理、预案输出。

1.系统管理。包括:间隔设置、区域设置、设备类型设置、应急预案类型设置、操作员设置、权限管理、默认打印机设置。

2.主查询界面。系统左边以树形结构列出各种预案,用户可以选择树的类型,可以按:间隔、区域、设备类型、预案类型四种方式显示预案,方便用户快速查找,窗口主区域显示变电站平面布局图,用户点击设备及可快速查询该设备的各种应急预案。

3.应急预案管理。窗口左边应急预案可按用户设置的类型显示,用户选择预案后在右边的编辑区域编辑预案,预案以Word文档方式存储,用户需要设置预案的所属区域、间隔、设备类型、预案类型,以便于查询。

4.预案输出。预案的查询全都是所见及所得,可以方便的打印输出,也可以下载到PDA。

五、结论

通过开发、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软件可达到以下预期成果:

1.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研发完成后系统实现一套基于现有案例以及经过严格审核的预案的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库。

2.运维人员能够针对本地变电站的实际工作环境灵活地对知识库做出调整。当事故发生时,运维人员能够通过方便快捷的查询接口,快速确定事故类型及相应的程序化、规范化的处理流程。

3.处理流程能够通过丰富的输出方式(打印、大屏幕提示、个人手持设备等)输出,对现场运维人员的事故处理提供辅助。

4.事故处理完成后,根据处理效果对处理预案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库。

5.通过事故模拟训练模块,运维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熟悉新系统和多种故障的处理。

参 考 文 献

[1]杨德玲.变电站运行事故的规避及安全原则[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9)

[2]陆长岭.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分析与应用[J].黑龙江电力.2007(6)

[3]刘伟,李江林,杨恢宏,张晓华,杨红旗,何锡点.智能变电站智能告警与辅助决策的实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15)

第7篇

关键词:告警;分类;遥信;遥测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装备水平的提高及监控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变电所的设备越来越好、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为变电所全面实施无人值班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于江阴电网变电所全部信息汇总到监控中心的遥信量有几万条。如果变电设备运行监视的模拟量、开关量信息由监控系统采集上来以后,全部按时间顺序显示,未作任何的分层或判断处理的话,各种信号动作频繁,值班员监控任务较重,很容易遗漏重要告警信号,延误处理造成事故,所以必须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制定一套合理的告警方式。现以南瑞科技的OPEN3000系统为例,根据监控中心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告警窗口由10个页面组成,分别是:实时信息、事故信息、故障信息、越限信息、操作信息、一般信息、保护报文、系统运行信息、检修信息、未复归告警信息,其中有上下栏,下栏包含该窗口所有信息,上栏为必须人工确认的重要信息。

告警内容具体为:(1)实时页面:按时序显示系统内所有告警。(2)事故页面:开关正常分合闸、事故分闸、重合闸和保护动作信号告警。(3)故障信息页面:重要信号告警。(4)越限信息:显示系统的所有越限告警。(5)操作信息:用户的所有操作信息(包括遥信,遥测操作和设备置牌操作)。(6)一般信息:系统中的一般预告告警信息。 (7)保护报文:RTU上送的保护报文信息。(8)系统运行信息:远动厂站、通道和OPEN3000系统服务器、工作站的信息。(9)检修页面:某个间隔被置“检修”牌后,该间隔的所有信号进入检修页面显示。(10)未复归告警页面:按照时间顺序显示未复归的告警性信号,如某个动作的告警性信号已经复归,则这个信号应在“告警未复归页面”中消失。

根据以上要求,最主要的实现遥信、遥测信号告警分类显示,也就是在一张表中不同的遥信需要不同的告警,同一个遥测在出现不同的遥测量时需要不同的告警,由于其他告警为系统自带的,不需另作设置,以下介绍遥信、遥测信号告警分类显示主要设置方法:

1 遥测信号的告警设置

(1)开关。在参数类的遥信定义表中进行告警设置,遥信定义表是由设备类中的断路器信息表(开关),刀闸表,接地刀闸表三表合成,包含遥信信息在“遥信ID号”中显示,如“断路器信息表 柏木变 柏东327开关 遥信值”,当开关正常变位时,动作信号上送显示在告警窗的“事故信息”上,无语音;当事故跳闸时,动作信号上送显示在告警窗的“事故信息”上,播放所设置语音,均需人工确认。刀闸,接地刀闸不需要语音告警,无须设置。

(2)保护等信号。①在保护节点表中填入“保护类型”,选择“是否光字牌”。②在二次遥信定义表中进行告警设置,二次遥信定义表是由保护节点表,测点遥信信息表二表合成,包含遥信信息在“遥信ID号”中显示,如“保护节点表 柏木变 事故总 遥信值”,保护节点信号共分为四类信号:

(a)一类信号,包括事故总、保护动作信号、重合闸信号,在保护节点表的“保护类型”选择相应的类型,在二次遥信定义表的“告警方式ID号”选择“遥信自定义方式1事故”,“语音文件名”输入“**变保护动作”,如“柏木变保护动作,信号动作上送显示至告警系统告警窗的“事故信息”上,播放所设置语音,需人工确认;

(b)二类信号,主要指重要的告警信号,在保护节点表的“保护类型”选择“故障信号”,二次遥信定义表无须填入任何信息,此信号为默认告警,信号动作上送显示至告警系统告警窗的“故障信息”上,播放语音,需人工确认;

(c)三类信号,主要指普通的预告信号,在保护节点表的“保护类型”选择“预告信号”,在二次遥信定义表的“告警方式ID号”选择“遥信自定义方式3预告”,“语音文件名”无须输入,因为所有变电站的预告语音一致。信号动作上送显示至告警系统告警窗的“一般信息”上,播放语音,需人工确认。

(d)四类信号,主要指档位等无须任何告警的信号,在保护节点表的“保护类型”选择“其它”,在二次遥信定义表的“告警方式ID号”选择“遥信自定义方式4其它”,无语音,“语音文件名”无须输入。信号动作上送显示至告警系统告警窗的“实时信息”的下栏上,无播放语音,不需人工确认。

2 遥测信号的告警设置

在参数类的遥测定义表中进行告警设置,遥测定义表是由设备类中的母线表、变压器绕组表、发电机组表、负荷表、容抗器表、交流线段端点表、测点遥测信息表合成,包含遥测信息在“遥测ID号”中显示,如“交流线段端点表柏木变柏东327线有功值”,具体告警设置如下:根据限值表所设置的“上(下)限值”,“事故上(下)限值”,分别告警。

(1)一般线路越上(下)限值,数据库中不做任何设置,遥测越限时显示在告警窗的“越限信息”下栏,无须确认,无语音。

(2)220kV线路重要越上(下)限值,在遥测定义表的“告警方式ID号”选择“遥测越限定义方式(重要)”,“语音文件名”无须输入,默认为重要告警的声音,遥测越限时显示至告警系统告警窗的“越限信息”上,需人工确认。

(3)越事故上(下)限,数据库中不做任何设置,遥测越限时显示至告警系统告警窗的“越限信息”上,需人工确认,语音默认为“遥测越限事故跳闸请注意”。

通过以上分类定义,在调度自动化系统的OPEN3000-SCADA系统中实现了有效的变电站信息报警,监控中心值班员通过告警语音与告警窗显示,对信号出现的实现可以做出最快的响应速度,减轻变电所值班员的工作量、提高事故异常处理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参考文献

第8篇

特种设备事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电梯等公共场所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问题更是倍受关注。

为了解特种设备安全现状,以及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思路与部署,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局长宋继红。

记 者(以下简称“记”):宋局长您好!近期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而电梯等公共场所特种设备的安全更是倍受关注,回顾2012年,特种设备安全基本情况怎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宋继红(以下简称“宋”):截至2012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量达821万6700台,比2011年上升12.7%;全国共有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气体充装)单位5万6464家,持有特种设备许可证5万8368张;现有持证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706万900人,比2011年上升7.4%;质检系统共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3189个,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共1万1936人;全国共有特种设备综合性检验机构530个,另外还有型式试验机构32个,无损检测机构304个,气瓶检验机构1 818个,各类检验机构共有人员6万7185人。

2012年,全国未发生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总体上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全年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228起、死亡292人,万台设备死亡率0.517、比上一年下降13.11%,实现了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事故死亡率低于0.56的工作目标。

在发生的事故中,承压类设备事故的主要特征是爆炸或泄漏着火,机电类设备事故的主要特征是倒塌、坠落、撞击和剪切等。分析事故原因,违规、违章作业和操作不当,以及设备缺陷与安全附件失效,仍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按照“创新发展、真抓实干、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坚持“两防”(防止重特大事故、防止重大社会影响事件)工作重点,细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了以下各项工作。

通过制定保障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督查各地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实现了“十”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特种设备零事故的目标。

开展“打非治违”和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工作部署,全系统开展了“打非治违”和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打击了翻新改造报废气瓶、在液化石油气瓶中掺混二甲醚、违规拼装电梯和无证制造大型游乐设施等非法活动。2012年,全系统共出动特种设备执法监督检查115万3000人次,检查生产、使用等单位52万6000家,出具安全监察指令书14万2000份,吊销许可证221张,暂停许可证942张,在定期检验中发现并督促企业处理质量安全问题126万7000个,消除了一批安全隐患。

逐步构建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相关企业的责任进一步清晰。国务院安委会继续向地方分解下达了特种设备事故相对控制指标;监察部将质量安全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工作要点;部分省份已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纳入到地市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国家质检总局联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意见》;各地不断加强与安监、公安、住建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制定特种设备监管制度,联合开展执法检查、隐患排查、应急救援。全系统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管理作用,行业自律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通过开展 “质量月”“电梯安全周”等活动,畅通、12365、公众留言等投诉举报渠道,社会监督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探索推进和实施风险管理。全系统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开展风险分析,形成风险分析报告;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完善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另外,全系统还开展了工作风险和队伍风险警示教育活动,查找风险项目,确定防范措施,落实防范制度。

不断提升监管措施针对性。全系统稳步推进使用单位分类监管,全国20个省、600多家企业开展了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分类监管和使用安全标准化试点,18个省制定了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范及地方标准;继续开展按设备、按区域分类监管试点,完成大型起重机械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前期示范试点和试验验证工作;在公共交通领域推行电梯维保制度改革和安全责任保险,推动地方政府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机制,探索将故障远程监测、电子标签、条码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电梯、气瓶安全监管。

持续夯实安全监察工作基础。完善了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六个工作体系建设;加快了立法进程,目前,《特种设备安全法》已颁布在即;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9个安全技术规范,各地也不断推进地方法规规章及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全系统注重队伍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人员业务培训。

记:2012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确实取得了扎实的工作成效,那么请您介绍一下2013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总体思路和要求。

宋:2013年,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以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和重大负面影响事件、万台设备死亡率控制在0.47以下为目标,从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工作机制4个方面,完善中国特色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

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正确理解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展经济的深刻内涵,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与相对落后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认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下的工作特点,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理论体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要加快立法和制度建设,开展法规及相关制度的后评估,做好立、改、废的工作,推进制度创新,改革完善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等基本制度,突出分类监管,优化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涉及材料、力学、化学、机械、电气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真正的“技术活”。一直以来,我们注重技术的研究,注重技术的应用,注重发挥技术机构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一步,要以中国特检院为龙头,以全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为纽带,不断扩大科研队伍,开展科研攻关,发挥科技引领作用;要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能效测试机构的高技术人才、设备的投入,提升技术机构的能力,充分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要加强新技术在监管、检验中的应用,特别是物联网、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监管手段。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特种设备安全不能依靠运动式的检查来实现,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才是正确的选择。近年来,我们形成了分类监管、动态监管、“打非治违”、“专项整治”等机制,但这些机制还不够完善。我们要以提升监管效果为目标,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质量安全责任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培训教育机制等等,提升监管的科学性。

记:您刚才多次强调了风险管理的概念,那么结合2013年前5个月特种设备安全形势,请您谈谈如何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宋:截至2013年5月31日,今年1-5月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79起,死亡77人,受伤69人。与2012年同期相比,事故总起数减少6起,下降7.06%;死亡人数同比减少5人,下降6.10%;受伤人数同比减少32人,下降31.68%。

从事故总体情况分析,设备数量大和风险系数高的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的事故数据居于前列,较为突出的特征有三点:一是电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明显上升,特别是5月份电梯事故相对比较集中,发生事故8起,死亡7人;二是锅炉、压力容器事故中,死亡、受伤人数均出现上升;三是起重机械事故起数、死亡和受伤人数同比均明显下降。

目前,根据事故原因分析,由于违规操作、违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事故发生的情况仍然突出,说明“打非治违”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仍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做好相关工作。

谈到特种设备定义及风险管理理念,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事故风险是特种设备的固有属性,根据事故风险理论,风险是事故发生后果与事故发生概率的乘积。特种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或者说灾害程度与设备的实际运行参数相关,如:锅炉的蒸发量、电梯的运行高度与速度等;但特种设备发生事故的概率,可以通过相关单位各种有效工作加以控制,从而最终实现控制风险。

针对这一理论特征,我们期望通过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通过降低事故概率控制风险,坚守特种设备的安全底线。

一方面,我们从机制与体制、法规标准上,推动特种设备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现行的特种设备安全法规中,充分体现了鼓励运用特种设备新技术的相关政策,为推动特种设备技术进步、提升安全保障技术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我们组织开展了国内外法规标准对比研究,组织召开各种安全技术国际论坛,及时了解、分析、研究、消化国际上各种技术发展潮流,及时建议相关标委会提升标准中的安全要求,为推动特种设备技术进步、提升安全保障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保障。我们组织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相关设备分委员会,或相关设备标委会,开展特种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与现有法规标准安全等效性的评估,加快特种设备技术层面新生事物进入市场的效率,为推动特种设备技术进步、提升安全保障技术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这方面的努力,旨在实现推动特种设备理论层面发生概率的有效降低。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及时监测风险,尽力将风险消除在萌芽中。我们引导、鼓励、推动各地,特别是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合理运用物联网技术等科技手段,提升监测特种设备实时风险的及时性,消除出现风险的概率,避免和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我们将根据日常检验、监察工作数据,分析在用特种设备实际风险情况,及时向相关单位警示或纠正。我们还会定期组织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召开研究论证会议,分析各类特种设备系统性行业风险,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和具体措施,实现预防和控制特种设备安全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第9篇

关键词 变电运行 危险点 安全事故 对策

中图分类号:TM131.6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变电运行的主要任务是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其特点是维护的设备多,出现异常和障碍的机率大。变电运行操作人员上班时面对突然冒出的异常现象,必须进行的处理和操作,安全压力大,加上工作繁琐乏味,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松懈,更容易导致误操作,轻则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重则危及电网、设备和人身的安全,影响了电网的稳定。

1 变电运行易发安全事故的危险点

变电运行事故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类:人员操作事故和设备事故。(1)按时间段来分析。高温、高负荷阶段就容易发生设备事故;雷雨、梅雨期间绝缘闪络就比较频繁;一天中在有操作、巡视维护、设备验收时就有可能发生人员的疏漏错误等。(2)按工作内容分类分析。变电站的经常性工作有交接班、倒闸操作、设备验收、巡视检查设备维护等。根据统计分析,运行人员比较容易发生的责任事故主要是误操作,因而重点对运行人员进行操作填写、规范操作步骤和处理异常的培训要求运行人员在操作前思考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异常情况,并认真制定防范措施,并写在事故及异常处理预案中,作为操作提示。(3)按人员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分析。如对比较熟悉的设备进行操作、验收、检查、维护就得心应手;对比较生疏的设备进行操作、验收、检查就容易出差错。(4)设备事故。以变压器和母线操作为例:变压器一是切合空载变压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过电压,危及变压器绝缘;二是变压器空载电压升高,使变压器绝缘遭受损坏。母线操作一是可能发生带负荷拉刀闸事故;二是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切换错误引起的误动;三是向空载母线充电时电感式电压互感器与开关断口电容形成的串联谐振。

2 找准安全事故的危险点的必要性

(1)运行人员应该认识到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是使安全工作的重点更突出、更有效。可使运行人员在工作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轻精神压力和工作的盲目性,增加工作的安全性。(2)找准危险点、控制事故的发生、保证工作全过程的安全是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目的。其关键是让使用者掌握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方法对危险因素的动态控制。(3)危险点分析与控制不仅是现场工作人员的事,只有做到多层次分级控制,才能抓住不同层面、不同时期的安全工作重点,安全才能真正抓到点子上。

3 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对策

3.1 培养良好的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

根据变电运行实际工作的经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以个人主动提高为主,善于吸取教训、加强个人修养。变电运行人员要认真贯彻变电所运行管理制度,提高变电运行管理技术水平,熟练掌握处理各种电气事故的能力,缩短处理事故的时间并确保变电设备安全运行,认真执行各种规程制度,控制工作中的危险点,避免事故的发生。变电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而且伴随着事故常有许多不正常的工作状态出现,如保护拒动、开关拒动、直流消失、所用电源消失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变电运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别是主岗位人员、值班负责人。如果我们缺乏良好的事故应变及处理能力,就极有可能在处理中发生误判断、误指挥、误操作,造成事故的扩大,或由于慌乱而走错间隔,造成误操作;以及延误事故处理的最佳时机,甚至给事故后的检验带来极大的困难等。

3.2 落实规章制度,加强教育培训

加强思想培训教育,用黑板报、安全标语、事故教育录像、事故快报、安全简报等手段和安全活动、安全形势分析讨论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运行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罚机制,安全责任落实到位,通过量化、细化,使各项工作都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指标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使每个岗位都有一套完备的责任制和奖罚细则,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从而激发运行人员安全工作责任心。组织培训班,加强员工技术培训,定期开展技术讲座和规程学习,使变电运行人员熟练掌握职责范围内的设备现场布置系统连接、结构原理、性能作用、操作程序并具备设备的简单维护、保养能力;同时积极开展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提高运行人员的事故处理应变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

3.3 加强对运行设备的巡视、检查和维护

(1)加强运行监盘,认真对表计、信号、光字、音响等监控设备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对瞬间的异常现象必须一查到底。(2)巡视检查中发现电气设备异常时,要充分利用设备所表现出的声音、颜色、振动、气味、温度等变化状况进行辩析。(3)要合理安排设备的非凡巡视和正常巡视间隔时间,对已存在缺陷的设备适当增加巡视次数。(4)对缺陷进行跟踪监视,把握其发展趋势,加强对同类设备的监视,及早预见缺陷、消除缺陷,观察设备的恢复情况。(5)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制定修试计划,定期消除设备的隐患,恢复其健康水平;同时要把好设备修试后的质量验收关,加强操作机构、保护接线、压板位置、整定值的检查,防止由于修试不当引起的设备事故。

第10篇

关键词:调度安全;风险管理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years work experience in the work found that many potential safety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safety of electric key management is to find out the unsafe ACTS, to the conduct of the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to determine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 (not the risk to the) to make major hazard control measures can prevent or reduce accident risk.

Keywords: scheduling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

1.1危险辨识

人的行为对于电网安全非常重要,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在电网全中的重要性。依据国家标准GB/T 13816-1992《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可分为6类;电力调度工作中的危险因素与其中第5类危险因素辩识密相关,即行为性危险,其有害因素包括: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挥、其他指挥错误);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定和定量的分析,以确认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度。电力统常用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亦称格雷厄姆———金尼法)进行定评估判定重大危险(重大危险源)。

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主要是以与系统风险性有关的3种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性的大小,其表达式为: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风险性分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将L值最小定为0.1,最大定为10,在.1~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具体如下表1。

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值:将E值最小定为0.5,最大定为10,在0.5~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具体如下表2。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值:将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C值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的C值规定为100,其他情况值为1~100之间,具体如下表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D值:根据经验,把风险性分值划分为5个等级(风险性等级的划分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具体情况如下表4。

江西电力系统将风险等级3及以上的风险定为重大危险源。

2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电网调度运行人员是电网的直接指挥者,承担着管辖范围内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重任。各级调度人员在日常工作和电网异常事故处理时的每一项调度指令都必须正确,发生调度误操作、事故误处理,将会导致设备损坏、人身伤亡甚至电网振荡解列和大面积停电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根据危险辩识和风险评估方法,调度误操作和调度事故误处理发生事故存在可能性,但不会经常发生,(L)值取3;每天都有可能遇到操作和事故处理,(E)值取6;一旦发生调度误操作和调度事故误处理,事故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C)值取15。D=L×E×C=3×6×15=270危险性分值D=270,处于160~320之间,危险等级在3级以上,属高度危险,所以,调度误操作和调度事故误处理为重大危险源。

2.1调度误操作

调度误操作多为习惯性违章所致。调度人员应提高安全风险意识和责任感,定期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学习安全规程,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调度操作过程中具体防范措施如下:

2.1.1检修工作票的审核与答复。认真审核工作票填写是否规范,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设备双重命名编号、特殊说明等是否清楚、明确;合格的工作票按调度规程规定执行工作答复,不规范的工作申请票退回重填。

2.1.2拟写操作指令票。应由有资格并熟悉系统运行方式的调度员拟写操作指令票;拟写前应认真核对工作申请票,核对模拟盘及SCADA画面,核对现场设备状态(变电站接线方式、变压器中性点投切、继电保护投退对系统的影响及停送电设备对系统的影响);当涉及两级以上调度联系操作时,应将电网方式和设备状态、开工许可与完工汇报写入调度操作指令票中。

2.1.3审核操作指令票。审票调度员应是对所辖电网非常熟悉、且调度专业知识比较全面的主值及以上调度员;审核内容包括操作指令是否规范、操作步骤是否合理、方式调整是否合理、是否按保护要求调整并考虑停电范围的影响。

2.1.4预发操作指令票。经审核合格的计划工作,其调度指令票应按规定时间提前预发,如未按预定时间预发,则该调度指令票作废。不论在网上传票或传真方式传票,都必须经电话与现场核对预发票内容;预发调令时应互通单位、姓名、岗位、核对调令票编号和预发时间,并说明是预发调令。

2.1.5调度操作。当值调度员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防止误操作;操作时注意当时环境,尽量错开电网负荷高峰时段、避开恶劣天气(雷、雨、雾、冰雪、大风等);操作前调度员应熟悉掌握电网事故应急预案,根据电网情况做好危险点分析及事故预想,明确操作目的并执行“三核对”,掌握操作引起的潮流和电压变化;操作应按预计时间准时操作,操作中严格执行、发令、复诵、录音、汇报制度,按调令票顺序执行并有监护。遇特殊情况需更改操作顺序时应履行相关规定,一、二次部分配合操作应及时,区间调度配合操作时应清楚移交系统、设备状态。

2.1.6操作完毕。调令执行完毕后,调度员应明确调令执行完毕时间,将设备状态及时通知相关运行部门或检修单位,及时许可工作开工。

2.2调度事故误处理防范措施

2.2.1事故预防。根据负荷变化、气候、季节以及现场设备检修情况等做好当班事故预想及危险点分析;遇重大节日及特殊运行方式下应编制相应事故预案。

2.2.2事故信息收集与初步分析判断。调度员应全面收集事故信息,了解事故情况,核对相关信息,准确掌握当时电网运行方式,事故地点的天气情况,清楚现场设备、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动作状况,清楚负荷性质,明确各级调度管辖范围的设备,并按设备管辖归属及时汇报相关调度,根据需要协助和配合事故调查与处理。

2.2.3事故处理。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分析事故情况下的电网运行方式及电网解环点;考虑并注意事故处理过程中因电网运行方式变化引起的潮流、电压变化及设备运行限额。按调度规程规定的电压、频率异常、系统振荡等多种故障的事故处理原则进行事故处理;使用设备双重命名,使用统一的调度术语规范事故处理操作;尽快隔离故障点,消除事故根源;严格执行发令、复诵、录音、汇报制度,并做好详细记录。

2.2.4调整运行方式,防止事故扩大。调度员应按照稳定原则,及时调整事故处理后的电网运行方式,保持正常设备继续运行和对用户的连续供电;尽快恢复对已停电用户的供电,特别是厂用电和重要用户的保安用电。

3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触电事故;电力施工;接地;接零;措施;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电力施工中,安全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加强安全管理是保证电力安全和顺利施工的关键。在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中要重点预防触电事故,在复杂的工地现场,加强对触电事故的预防是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我们对触电事故的预防,一般都采取两种措施,一是接地,二是接零。接地与接零是预防触电事故的典型措施。在人们对电力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对这两个系统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个系统以及其中常见的问题。

接地接零保护系统概述

在电力施工中,接地接零系统是预防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设置接地接零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触电,具体而言就是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过电流,过电压,二是系统正常运行,三是统一电压标准。这三个具体目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保护系统,下面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三个目标。

(一)过电流、过电压保护。在电力施工现场常常会出现由于电压、电流过大而给施工人员的身心造成严重威胁,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雷电对电力设备的影响。众所周知,在雷雨天气,雷电会对电力设备产生巨大电流,如果不合理引导这巨大电流,就会对电力设备造成严重损害,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电力设备自燃,最终引发火灾。对雷电的预防是电力施工中最为重要的预防措施。在电力系统中对雷电的预防主要是通过接地接零系统来实现预防的,接地接零系统把雷电产生的电流合理引入大地,从而避免了电力设备的损害,最终保证人员设备的安全。

(二)统一电压标准。在电力系统中,每一个电压器都是一个独立的电源,这些独立的电源有各自的电压,电压不统一会给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会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因而设定参考电压,统一电压标准就成为了必然选择。这样做能够确定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够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实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

(三)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是接地接零系统的基本目标。接地接零系统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主要是通过维持系统三相电压之间的平衡,从而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的,简而言之就是接地系统通过接地形式实现的。

针对过电流、过电压的保护,统一参考电压、维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是接地接零系统的三个重要目标,实现这三个目标最终是要保证电力系统实现正常供电,提高电力系统的性能。

接地接零系统分类

接地接零系统对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接地接零系统中,它自身有多种分类,根据国际权威部门的分类,它主要包含三类系统:TN系统,TI系统,TT系统。这三个系统是接地接零系统的基本分类。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这几个系统都是以英文字母来区别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主要标的是电源接地点对地的关系,第二个字母主要是是指与大地的连接方式。T代表的意思是直接接地,I代表的意思是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同大地相连接,在明确了基本定义后,以下就来详细论述这三个系统。

(一)IT系统。在IT系统中,电源系统一般不与大地相连接、在某些情况下虽然连接,但却是高阻抗来进行接地。在连接过程中还专门配置了阻抗检测设备。配备阻抗监测设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阻抗的实时监测,最终保障IT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TT系统。TT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在该系统电力设备不是统一由电源来进行直接接地的,而是电力设备自身进行直接接地。这种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避免外界干扰。它对外界的干扰屏蔽效果非常好,它可以把外界的中性线带来的高频以及低频噪音干扰降到最低。正是因为该系统具有如此优点,因而它能够适应非常恶劣的环境以及要求严格的地方,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TT系统不会因为中性线的破坏而受到影响。这也是TT系统的一个重要优点。

(三)TN系统。在接地接零系统中最为典型,也最为重要的系统就是TN系统。在TN系统中,一般意义上都是由发电机或者是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大地进行连接,连接方式主要是通过电力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接。用于进行连接的线就是PE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保护接地线。在该系统中与中性点相连接或者是与回路线连接的导线就是中性线。TN系统有多种分类,最具典型的意义的有三种一是TN-s系统,TN-C系统,TN-C-s系统。

在TN-S系统中,保护接地线同中性线两线都是连接在电源一侧,这一系统最为常见的是运用在单一变压器供电的电力系统中,或者是那些离现场工地非常近的配电所中。

在TN-C系统中,中性线与保护接地线两者是合并成为一根线的,该系统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降低零线的对地电压。这一目标主要是在故障电流流经零线回到中点后,出现的短路电流过大的情况下,通过电流保护器切断电源来降低零线对地电压。

三、接地接零系统施工中的建议

在电力系统施工中,接地接零系统会产生一些列问题,常常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最终影响到接地接零系统的运行效果。在电力施工中保持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接地接零系统的关键。在接地接零系统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设备零线与保护线两者是分开的。针对以上这个特点,我们要予以特别重视,在施工中为了做好接地接零系统,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对图纸的审查研究工作。在电力施工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施工模式是分包模式。这种模式在施工前,图纸已经设计好了,对施工人员来说加强对图纸的审查显得非常重要,这样做可以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扼死在萌芽状态。

(二)施工中要注重中性线以及保护接地线的连接问题,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严禁出现随意乱接两线的情况。

电力系统中触电事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对施工进度造成严重影响,因而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接地接零系统的应用成为必然选择。在电力施工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加强接地接零系统的研究,分清该系统的主要分类,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的及时处理,对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家洪 张继忠. 水厂电气系统的接零与接地保护[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2).

[2]邵凯. 试论电气接地与接零的故障原因[J]. 科技致富向导,2012(32).

第12篇

关键词:化工设备;事故;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239-02

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新时期的同时,全球经济发展也步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工行业如沐春风,化工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样以来,化工生产装置中必要的化工设备使用数量、种类亦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化工设备事故也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预防化工设备事故,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保障化工装置生产安全,运行稳定性、连续性的重要举措。

一、化工设备的概念及分类

化工设备,即化学工业生产中所用的机器和设备的总称。化工生产中为了将原料加工成一定规格的成品,往往需要经过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以及反应产物的分离和精制等一系列化工过程,实现这些过程所用的机械设备的统称。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1.化工机器。指主要作用部件为运动的机械,如各种破碎机,过滤器、离心分离机、旋转窑、搅拌机、旋转干燥机等。

2.化工设备。指主要作用部件是静止的或者只有很少运动的机械,如各种容器(槽、罐、釜等)、塔器、反应器、散热器、普通干燥器、蒸发器,反应炉、电解槽、结晶设备、吸附设备、普通分离设备等。本文以此为主展开探讨。

二、化工设备常见事故

化工设备通常是承受高温、高压、低温、高真空度和处理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介质,完成复杂工艺过程的工具。一旦发生事故,后果非常严重。轻者会导致设备损坏、失效,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重者会引起爆炸、中毒、环境破坏以及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

按照化工设备破坏失效形式,其事故一般可分为爆炸事故、腐蚀破坏事故、泄露事故三类。

(一)爆炸事故

爆炸事故又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两种。

1.物理爆炸:是指由于物质的物理变化即是物质的状态或压力、温度发生突变而引起的爆炸。其爆炸前后物质的种类和化学成分均不发生变化。化工设备发生物理爆炸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正常操作压力下发生的,一种是在超压情况下发生的。正常操作压力下发生的化工设备爆炸,有的是在高应力下破坏的,即由于设计、制造、腐蚀的原因,使设备在正常操作压力下器壁的平均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而破坏;有的是在低应力下破坏的,即由于低温、材料缺陷、交变载荷或局部应力的原因,使设备在正常操作压力下器壁的平均应力低于或远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而破坏。正常操作压力下发生的破坏常见于脆性破裂、疲劳破裂和应力腐蚀破裂。超压情况下发生物理爆炸而破裂,一般是由于没有按规定安装安全泄放装置或安全泄放装置失灵、液化气体充装过量而严重受热迅速膨胀、操作失误或违章超负荷运行等原因而引起的。这种破坏形式一般属于韧性破裂。发生物理爆炸时,一般升压速度都是比较快的,但是总有一段升压增压过程。1988年4月22日,吉林省辽源市某石化企业,环氧化物车间皂化岗位环氧乙烷精馏塔,在压料过程中,因未打开出料阀,造成压力升高,发生爆炸,致使4人死亡,3人受伤。

2.化学爆炸:是指在设备内,物质发生极迅速、剧烈的化学反应而产生高温高压引起的瞬间爆炸现象。发生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种类和化学成分均发生根本的变化。

在化工生产中,发生的化学爆炸事故,绝大多数是爆炸性混合物爆炸。也就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后,遇火源而发生的异常激烈的燃烧,甚至发生迅速的爆炸。2003年9月15日,韩城一钢铁企业一万立方湿式煤气柜,在检修时,产生火花,引起化学爆炸,造成6人死亡,3人受伤的较大生产安全事故。

(二)腐蚀破坏事故

在化工生产中,参与化学反应的介质以及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大多是有腐蚀性的。腐蚀会导致化工设备的金属壁变薄、变脆,还会造成化工设备的跑、冒、滴、漏,严重的情况会使化工设备破裂而引起燃烧爆炸。腐蚀一般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种。1992年6月27日,内蒙古通辽油脂化工厂因葵二酸车间水解釜水解生成的油酸对碳钢容器的腐蚀,使器壁减薄,强度降低,致使水解釜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14人受伤。

化学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破坏。其特点是腐蚀过程中没有电流产生。

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与电解质溶液间产生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破坏。其特征是在腐蚀过程中有电流产生。

(三)泄露事故

在化工生产中,由于设备的密封不严、严重腐蚀穿孔、超压引起的设备与管道断裂等原因导致大量有毒、易燃气体或液体泄露、溢出、喷出等而引起的事故。泄露的有毒、易燃物质浓度超过一定量时,可造成中毒伤亡事故、燃烧爆炸事故等严重后果。1997年6月4日,上海天原化工厂氯气泄露,导致800多名市民不同程度中毒,814人被送入医院治疗,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

三、影响化工设备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化工设备的本质因素

1.设计缺陷。在通过对大量化工设备事故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化工设备的设计不合理,材质选用不合理等,造成化工设备在使用中,不能满足生产要求而导致事故发生。有些化工设备由于设计不合理,有缺陷,在操作员工作时,化工设备往往会经常出现故障。有的化工设备是因为外部造型存在危险因素,有的是操作部位不合理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化工设备的安全性,从而使化工生产装置处于不安全状态。

2.制造和装配缺陷。在化工设备的制造生产以及其装配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足,形成危险因素,容易引起事故。化工设备的制造工艺不符合标准;加工方擅自变更图纸;加工时的精度不能满足标准要求;对化工设备进行预处理或热处理时控制不当,引起化工设备的强度以及硬度可能不能满足要求;还有的是在化工设备安装时,受安装技术、安装人员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导致化工设备达不到技术标准要求等等,造成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二)化工设备的使用因素

在工业生产中,大多数化工设备都是在高温、高压、低温、真空、腐蚀等苛刻环境下运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化工设备的正规操作和正确的设备保养维修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误操作、技术能力低下;以及对化工设备的维护保养的缺失;对于化工设备本身及安全附件的定期检验校验不到位;检修维修前后不按规定程序开停车等等;种种因素都是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发生化工设备事故。

(三)安全管理因素

许多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都有不足之处以及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生产经营单位以及一些民营企业,其管理模式落后,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往往不能对化工设备在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检验和报废的全过程实施有效地管理。选型不合理、制造安装监管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不到位、检修维修计划落实不到位、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设置不合理等环节的管理缺失都有可能成为化工设备事故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四、防止化工设备事故的措施建议

(一)抓好源头,严把设计制造关

化工设备的本质安全是保证化工装置生产运行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达到化工设备的本质安全呢?首先,设计者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规范标准,根据化工设备的使用条件,严把设计关,力求使化工设备达到技术先进,性能可靠,安全耐用。其次,化工企业在购置化工设备时要做到所选设备的结构、强度、性能能够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第三,制造和安装单位一定要严格按照化工设备制造和安装技术标准,在制造以及安装过程中,确保质量达标。属于压力容器的,还应符合国家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方面的相关规定。

(二)规范操作,保证设备的使用安全

为了实现化工设备安全,在使用化工设备进行工业生产时,所有化工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或考核合格,并能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每位操作员工都必须熟悉和掌握装置中化工设备的性能、操作要领和工艺指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杜绝三违现象。严禁化工设备超温超压超负荷运行以及超期服役,同时,要及时的对化工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以保证化工设备的正常运用。

(三)加强管理,健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是保证生产经营单位经济运营的重要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也是保障化工设备安全的必要措施。必须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安全管理,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加强对化工设备的维护保养,使设备本身和各个安全附件都处于良好状态。属于压力容器的,还必须严格遵守特种设备有关定期检验的要求。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努力提升企业对化工设备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加强对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对化工设备安全运行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化工设备方面的规章、规程、规范、标准等;其次,要普及和提高化工设备安全技术知识,使其了解相关的安全管理要求,增强安全操作技能、掌握化工设备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应急措施等;第三,通过对典型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使员工从事故中汲取深刻的教训,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执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不但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所要求,是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是血淋淋的事故中总结出来的。要使员工明白化工设备事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员工对化工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视程度,以保障化工生产的有序进行,实现对化工设备安全的有效控制。

五、结语

总之,要实现对化工设备常见事故的有效控制,就必须抓好化工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操作以及设备的维修保养和对操作员工的培训教育等重要环节,做到对操作员工的专业技能素质以及化工设备安全等各个方面的控制,实现化工设备的安全运行。在生产过程中,还要实施科学的安全管理,对化工设备定期进行检验、检修、保养,遵守化工设备的设计条件和使用环境,以达到保障化工设备安全和人员生命安全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智梁.浅议化工机械事故的控制与分析[J].科技资讯,2011,(3).

[2] 潘平盛.浅议化工机械事故的控制与分析[J].机电信息,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