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

时间:2022-12-27 06:5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

第1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XX年12月,开题会。

XX年1月~XX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XX年3月~XX年6月,各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XX年12月,开题会。

XX年1月~XX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XX年3月~XX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第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体育;升华;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51-01

学生高尚品质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团结互助、坚强勇敢、遵守纪律。体育教学中处处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得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共探讨、清思路,提供借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009――2010学年度在天津市咸水沽第三中学所教的初三年级的2个班(3班和5班),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参考了各类体育、德育书籍、资料及上网查询有关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评论等。了解近期国内外对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成果。

(2)观察法:观察并记录体育课堂中教师授课时由于对两个班级的德育教育渗透程度不同,总结两个班级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情绪、学习状态以及教学效果的情况。

(3)访问调查法:对两个班级中学生进行访问、调查,其中,3班男生2名,女生2名;5班男生3名,女生2名。了解了教师当堂课使用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有何主观感受。

(4)比较法:比较两个班级因体育教学语言的使用不同,而造成的教学效果的差异。

(5)经验总结法:归纳总结出体育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二、实践结果与分析

一学年的实验期结束后,通过运用观察法,访问调查法和比较法发现,两个班级的学习状况有明显差异;5班的同学学习积极性高,与老师关系融洽,组织纪律性明显提高,并且在一学年的时间里不但完成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学习了其他教学内容,因此本学年体育成绩明显提高;3班的同学则学习情绪比较消沉,与老师缺乏沟通,组织纪律性涣散,在本学年度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所以体育课成绩平平。具体、形象比较见下表2

三、结论

1、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及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无论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个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体现并不是表现在口头上的,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看得出来的。而体育运动的显著特点就是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各项运动技能的,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育教学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具有集体性、配合性,体现坚强、勇敢、顽强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等精神品质的特点,比如跨栏跑体现勇敢、顽强的精神;中长跑体现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足、篮、排运动能体现集体配合的团队精神……,这些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创造了独有的基础和条件。

2、结束语: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组织纪律性,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第3篇

创新是主旋律——浅谈少儿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严斌

农村小学品德学科开展社会调查探微张敏

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康煜翔

刍议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王皓

浅谈文言文教学雷泽晶

创德育环境促幼儿发展张晓红

兴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动力王富存

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施建议东方青年·教师 赵丽梅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张宝刚

谈谈课改下高中生物之有效教学李建军

学生养成教育七字诀卿深林

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杨燕平

以读为本读中训练张峥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于晓梅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景凤琴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熊爱梅

浅议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毕艳云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谢文成

谈地理课堂教学艺术张士平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东方青年·教师 周国华

我的班主任工作浅谈于晓梅

校本教研直面地理高效课堂李文玲

小学班主任经验总结孙丽双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赵秋燕

学生运动损伤事件的分析与启示汤谦

新课改下的小学和谐德育之我见马刚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刘斌

小班幼儿品德教育初探史书文

在品德课中体现德育思想李晓翠

追求个性发展创设活力课堂钱宪宇

谈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汪威强

一片丹心献教育李文莉

影响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贾万玉

浅议小学生"倾听"素养的培养董学磊

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周粉娟

自主,给学生一片天陈春裕

让情境成为你课堂的"魔法棒"杜桂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孟春萍

教师言语锤炼四重奏周新桂

浅谈导数在中学数学的应用唐国剑,唐福根

浅谈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边巴卓嘎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益尝试东方青年·教师 李兆柏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张春霞

浅谈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吴炳友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马龙

初中新课改中数学教师的作用薛平涛

思想品德课五步教学法马龙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赖运明

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巧妙教育罗文华

初中数学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初探薛平涛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推进科学发展王文霞

让学习资源,花开于语文教学的百花园曹郡蓉HtTp://

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安祝怀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李玉芬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雷武

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罗文波

改革体校学生的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王晖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蔡启雄

浅谈数学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曹云

让生活走进课堂陈伟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周萍

打磨细节,向数学素养的深处漫溯张月兰

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的乐园谢洁

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杜小艳

试论多媒体CAI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东方青年·教师 冯子微

阅读教学,贵在品读付红梅

浅谈复习课教学的策略李强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王庆

管窥识字课堂——低年级科学认读的实践与探索蒋双英

谈作文教学中周记的潜移默化作用付红梅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王小燕

关于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洪梅,李海江

教师转变角色"三者"谈朱长君

课文后练习要落实在课堂上张永勇

谨防评价天平失衡李慧丽

话说科学课堂点拨李戊远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东方青年·教师 刘巧玲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四步走"李贺岩

试析师爱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张悦,李美素,李岩,张议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刘桂香

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刘燕

浅谈小学低段体育教学彭建平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经历教育张丽君

浅谈差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转化教育于丽薇

第4篇

【关键词】品德认识;品德行为;农村小学

当今社会,中小学生道德素质状况令人堪忧。我们总会耳闻目睹一些中小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压力,产生逃学、聚众赌博、上黄色网站等等不良事情。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的道德认识方面有些欠缺。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深受其父母的影响,同时,学校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农村,由于贫困和留守的原因,很多的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性,要摆脱这些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家庭、社会共创良好德育氛围

有研究指出,儿童五、六岁时就萌生了道德观念,这时正好是少儿道德教育的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都进入幼儿园,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影响举足轻重。他们看到行为榜样或听到道德议论,就尝试着去模仿、行动,在实践中受到褒贬不一的评论,体验着忧伤和快乐。如此循环往复,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家长每次饭前便后要洗手,时间长了,慢慢的形成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所以,创设较好的道德氛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节假日,家长们可以互相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幼儿园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性公益活动;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敬老院帮扶老人等等。

二、重视行为中的“反复”、不放弃

我们都知道,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不是一蹴而就的,会经历不间断的反复过程。学生品德行为表现是在排除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实现的,这过程中学生的言行常常不一致。道德意识转变成道德行为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但是在日常行为中作出一些不良行为。在学生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反复”是出自无意识的,不要过多的责怪,但也要适当的批评指出,这样效果会较好。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深入其根源所在,做到对症下药。如果教育后还出现“反复”,应切忌冲动,否则将全功尽弃;并且,要做到有耐心、心平气和,这样效果更好。

三、在道德规范中加强“榜样”的作用

个体的道德意识是在交往中发展形成的,行为又是在交往中得以表现。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与同伴交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周围的伙伴可以强化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可以作为参照物评定自己的行为。同伴之间的互相评定是形成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往往只去评价别人,而很少反思自身,他们往往把教师和家长的结论当做自己的结论。这时选定一位“榜样”尤为重要。例如:如今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远在外面的父母只能在物质上满足他们,但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不用功等等。这时选定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作为“榜样”,创设条件,让他们结为好友,从观察中去了解同学,在行动中去模仿学习。

班杜拉提出了道德行为观察模仿学习的方法,分为四个步骤: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复现过程;4.动机和强化过程;班杜拉的某些观点,对于形成良好行为及矫正某些不良行为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四、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时急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安抚。由于父母远在外面打工谋生,孩子们需要独自面对,或寻求学校和教师的帮助,这一点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在挫折中,有些人会坚定自己的内心信念,勇敢的站起来,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并且比以前做的更好;而另外一些人,在挫折面前左右摇摆,放弃了原有的初衷,甚至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受挫的氛围,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学生应该从失败中寻找原因,作出深刻反思后,重新来过。最好以介绍“榜样”的经验为主,在实践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将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

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所以,掌握学生某一阶段的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对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据平时的日常教学和经验总结,笔者认为有两个途径可以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其一,可以从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其二,可以开展一些课余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以问题为中心,让同学以各种形式作答,而后对其进行评定讨论。

由于心理学及技术的发展,对学生心理发展测试已有很多种方法,如,问卷法是一种大量运用的方法。不论用何种方法,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不光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做一个有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人。所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实际,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德育 职业教育 教学内容

现在许多中职学校只重视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而用人单位则是需要既有良好技能又有良好品质的工作人员,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成为大多数中职学校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所以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依赖于政治课来完成,各个学科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共同来完成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我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目的。

一、教学内容中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在饮食文化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是要找好德育渗透与饮食文化知识的结合点,这就要从饮食文化教材的实际出发,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或者练习中,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在学习《酒文化》这一节课的时候,首先可以通过了解酒文化的起源以及历程作为这节课的切入点,纵观地球上的所有国家,中国的文明历史从来不曾间断过,相对应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也不曾间断过,酒文化历史也没有间断过。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环节完整,延续至今的饮食文化。立足不曾间断的文化这个切入点,使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文化传承,从而产生出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爱国感,这比单独讲授爱国知识能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理。在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基本特征》这节课时,可以展示一张张从古代到现代的饮食器具、酒具,通过这些图片使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这样在学习饮食文化的同时还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并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借这些素材,把握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具有经常性

学生每天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而且每天接触最多的是各种课程,如果每个教师都能自觉的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学生可以说天天都在接受德育教育。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教师也是学生的镜子,要想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就要做那样的人,这样的教师时时刻刻都会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也就是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熏陶比任何渗透方法效果都好。所以我的每节课中都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德育熏陶。在上课的时候都会为学生展现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状态,不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去,每堂课都以饱满的精神对待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愉快的心情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不摆老师架子。例如,在学习《酒文化》中,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切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酒,婚丧嫁娶、亲朋好友聚会等等,然后再问学生在家中或者是同学聚会中是否喝过酒,对酒有怎样的了解,通过这个进行切入,同学们都有话可说,也特别爱说,这样和老师自然而然就拉近了距离,形成了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教学氛围,然后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讲饮酒与养生,并和学生讨论饮酒的好处与坏处,教育学生在今后进入社会应该适量饮酒,并举一些例子证明酒大伤身误事,这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找准最佳结合点,具有针对性

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教材,寻找教材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把它们进行科学的整合,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渗透德育时要对症下药。职高的学生大多不爱学习、不喜欢老师、不爱进学校,上课睡觉,看小说,听音乐等等,所以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学生爱听音乐,我们就可以选取一段他们感兴趣的音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歌曲,这样学生不会感到突兀,也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味道》时,教师先放《中国味道》这首歌曲,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曲子,它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节目的主题曲等等,一下子就能吸引住W生的眼球,自然而然就把课程引入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而且中国味道这首歌曲也表达出了对中国饮食的热爱,“难掩热血涌动着情怀”,这也是一种爱国教育。教师也可以采用创设德育情景的方法,创设出一个德育情景,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个课堂游戏模拟,还可以是音像视频等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中,注意教学素材的积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各种资源都可以信手拈来。情景教学法适合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茶文化》的课程时,可以放一个小例子,冯梦龙撰写的《广笑府》卷八中的“茶酒之争”,通过这个让学生思考一下茶在我们生活之中起到了什么功用,茶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而且通过这个例子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比我们去平铺直叙的讲要好的多。

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具有实践性

实践是实现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在学习《中国地方菜系及代表名菜》这节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家的时候动手做一些地方小吃,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讲述所做小吃的做法,以及是哪里的名吃等等。让学生体会到中国56个名族的特色及风味。而且可以直接把课堂搬到实践室中,教师先讲课,然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尝试,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各民族的特色,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6篇

一、历史教育的功能

历史教育,不单独是历史知识的灌输,而是以学习做人为基本标准,"既凸显于社会的需要,也适应个人的发展"[1],因此可以说,历史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曰社会功能,二曰育人功能。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对于朝代、国家、天下的兴亡盛衰的关注,以及对社会治乱、人民休戚的关注;育人功能,它与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其本质在于养成人格。

两宋历史教育实现了这两种功能:

1、社会功能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的加重和积贫积弱的加剧,促使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史学家们重视对"治乱兴衰"的总结,强调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以史警世。他们撰著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尤其是近世史、当代史著作,为统治者提供了一批历史学习的优秀教科书,这一过程体现出历史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宋仁宗时,欧阳修撰著《新五代史》、《新唐书》,着重于总结历史盛衰,分析经验教训。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的司马光强调帝王要认真学习历史,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资治通鉴》以极其丰富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史学对于政治的重要性,说明了政治统治的存在、巩固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资治通鉴》一书很好地凸显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因此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赞扬。

南宋时期,国势日蹙,出于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关注,史家们掀起了一股撰写当代史的热潮,希望统治者能通过对当代史的学习,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如李焘以40年心血,撰成北宋编年史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978卷,是宋人所撰最为翔实的北宋史著作。

2、育人功能

两宋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侧重儿童教育实现的,使儿童从小就在历史的熏陶下,养成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而对儿童的历史教育从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和体裁完备的蒙学历史读物中得到体现,如《小学》、《童蒙须知》、《三字经》、《叙古千字文》、《十七史蒙求》等等。

其中,《三字经》以高度简洁的文字浓缩中国历史沿革,和谐的韵律展示历史变迁以及适合且易于儿童记忆等优点成为古代蒙学中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读物。另外,它所宣扬的重教重学、尊师爱友、孝敬父母、刻苦勤学等精神,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极为有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目前我们应该继承和大力发扬的。深入挖掘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两宋启蒙历史读物对于我们理解这一时期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增添裨益。

综上所述,两宋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都是辅政治统治之功,扬道德伦理之势[2]。所以,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都牢牢把住历史教育这一关,使之既能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理想目标,又能实现对民众传统道德教育的追求。

二、历史教育的影响

1、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封建社会里,培养封建道德意识、纲常伦理的等级道德是那个时代教育的中心内容,更是历史教育的主要任务。宋朝以来,理学发展,教育史上出现了包括朱熹在内的理学家们也大都成为重视修史、治史的史学家,因此从这方面编纂的教材不少,这类教材是专门为培养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社会里修身处世的态度而编写的教材。总之,历史学家的治史和编纂历史蒙学读物的行为宣扬了封建伦理思想,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维护了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2、促进了历史教育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两宋时期,由于学校和知识分子的提倡,历史教育走向了社会深层,蒙学历史读物的大量出现和讲史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民众都能接收到历史教育,从而促进了历史教育的通俗化与大众化,有力推动了当时历史教育的发展。

根据上述,两宋时期,蒙学历史读物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不仅是少年儿童了解历史的启蒙读物,而且也是流传甚广的极具社会性的历史通俗读物,由于蒙学历史读物具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等优点,也为识字不多、文化程度较低的一般民众所接收,成为"市井百姓借以粗知历史文化知识的读物",[3]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播和促进历史教育的大众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被称为"俗讲"[4]的讲史活动在北宋盛行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史学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南宋时期的讲史更盛于北宋,当史学通过讲史人和社会大众结合起来的时候,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从而产生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

3、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教育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历史教育则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切入点,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浸润、积淀的实在结果"。[5]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上,根深蒂固、博大精深。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族的悠远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才能真正谈得上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两宋的治史行为,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伦常道德,也有一些内容灌输给学生的一种消极思想,这些正是统治阶级的麻醉剂。但是,这种主观目的所带来的客观结果是向人们传授了中国传统历史知识,也促进了历史教育的通俗化与大众化,在此基础上就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使人们从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努力从中汲取营养,使历史教育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使人们具备了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何立新.从两宋蒙学教材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赵亚夫.中国历史教育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

第7篇

我校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有关政策.法律.法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方法和手段,确保我校几年中获得的《旗级文明单位》.《学校管理年甲级学校》.《综合治理安全学校》.《旗关心下一代先进学校》.《旗优秀家长学校》.《盟少先队标准化建设标准学校》.《盟学校管理工作先进学校》.《盟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盟优秀家长学校》.《自治区体.卫.艺工作优秀学校》.《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百年树人自治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示范学校》,特别是从20xx年始被旗教育局连续三年被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

为此,我校根据太教研字(20xx)2号文件,对教学系列达标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太教研字(20xx)3号文件,对领导干部常规教学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太教研字(20xx)1号文件,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太教办《20xx年度全旗教育工作督查要点》的通知精神,年初制定了我校各项工作计划.方案,确保了2019年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渐进的开展,现将具体开展情况自查如下,诚望各位领导复查并提出宝贵意见。

基本情况(见简介)

工作自查情况

一.教学管理

(一).管理工作。 根据上级指示结合本校实际及特点,科学实用的制定了:

1.学年.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各项活动课计划.记录和总结。

教师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并认真执行。

有教学各环节(备.讲.辅.批.考)的规范要求和标准,执行良好。

有教学效果反馈矫正措施并有效实施。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制度等。

(二)课程计划

按课时方案要求,开足开全课程.课时。

能按课程.课时的任务认真.细致地完成。

(三)活动课情况

1.我校以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为核心,以落实《课程方案》为中心,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体.卫.艺.劳”为目标认真开展“33211”工程。

2.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33211”工程领导小组,以骨干带头人为组长,音.体.美专职教师及少先大队辅导员为成员的“体.卫.艺教科研组,做到有人抓有人管。

3.制定了各项活动规划.计划.教案并认真实施,详实考核.记录。

4.在完成每周二活动外,结合本校师资水平,学生素质.年龄特点.性别差异有组织有计划地组建了体操队.仪仗队.鼓乐队.武术队.击剑队.花棒队.秧歌队.足球队.排球队.篮球队.乓乒球队.羽毛球队.歌舞队.绘画组.书法组.棋类组.踢毪组.气象观测组.种植养殖组.科技制作组.童之声播音组.小记者团.校之光编播组.读报组等近三十种学生团体组织。同时学校成立了体育运动队.艺术队,并都能各自定期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这些队(组)都能在指导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全员参与(9xxxx),为学生发展个人兴趣,施展才能提供了多种场所与机会,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调动。

我校领导班子以身作则.齐心协力,务实创新.廉洁治校,平易近人.尊敬爱护师生,共谋发展.共求进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领导.教师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兴盛小学的兴盛而负重进取,9xxxx的教师干的舒心,干的有劲。

二.教研教改.基本功训练。

(一).教师集体备课.说课。

按照“教学系列达标”的实施方案,我校加强对备课评价指标的要求。特别是对集体备课,各科教研组分别制定了集体备课的计划和要求,每学期按计划的时间.内容有效地开展3-xxxx。

(二).教师相互听课.讲观摩课情况。

全校科任老师每人至少互相听20节课。每学期9xxxx的专任教师参加各学科10节以上教学观摩课且都有记录。其中,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听课平均在50节以上,每节课后都有明确.客观的讲评。

(三).骨干教师的评选与培训。

为了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目的,我校每年都制定培训计划,采取走出走,请进来的办法培养各级教学能手或优质课教师。2019年我校在旗教研部领导的抽查听课中评出了张艳全.段丽娜两名优质课教师。2019年我校自然教师李全在参加盟小学自然课实验论文评选及实验操做竞赛中获一等奖。今年我校全员听课中选出张艳全.段丽娜.刘爱霞.朱永江.薛志明.李秀霞.李云.李全等十几名优质课教师并为全体教师作观摩课。

(四).教学论文及总结的撰写。

为了使资源共享,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学校要求每名教师每学期都至少撰写1-2篇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本学期撰写论文或总结48篇,超出专任教师数15篇,近两年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技.教育论文精选》,《中国教育教研科研杂志》等刊物上3xxxx篇。

(五).教改实验项目。

(六).教师基本功训练。

打铁先需自身硬,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我校首先提高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制定了基本功训练计划及要求:1.粉笔字天天练,办公室建了粉笔字展示园地,定期书写不同内空的字展;(如诚诺版.挑战版等)2.钢笔字天天练,教务处负责打分;3.简笔画训练每周2幅而且是统一图画本,基本功训练做到平时训练,年终设奖比武,评出优秀者给予奖励;4.普通话时时讲,特别要求讲课与学生对话必须用普通话。

三.教学效果。

(一).学生学习成绩。

1-2年级优秀率(90分)7xxxx,及格率10xxxx。

3年级优秀率(85分)6xxxx,及格率9xxxx。

4-5的优秀率(80分)5xxxx。及格率9xxxx。

体育达标率9xxxx。

(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我校“体.卫.艺”教研组积极.踊跃参加组织8xxxx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举办的音.体.美.劳及科技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的竞赛。美术组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全国美术书法绘画中1xxxx同学分别在第四届少儿书画大赛中王永霞.苗延庆同学获二.三等奖;郝玉佩.徐树丽.牛若男.张慧媛同学分别获全国第五届少儿绘画金.银.铜.铜奖;李宁.赵帅二同学获中.美少年儿童环境美术书法竞赛优秀奖。同时我校英语教学开设早效果好。2019年我校参加教研部组织的英语奥林匹克竞赛中有xxxx学生获奖占全旗获奖人数的4xxxx。培养兴趣,发挥特长以成为我校的传统,我校的办学特色。

(三).学生的学习思想。

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8xxxx的学生增强了热爱校园,热爱班级,爱戴老师,主动活泼的学习心情愉快活动的氛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思想。

(四).学生思想品德的开展.

我校一直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面向全体,注重基础,发展特长,加强长规的办学思想。因此把德育教育即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当中。每学期都要对学生开展品德评价活动,它包括操行评定和思想品德考核两方面。评定根据《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采取个人.集体和各科教师评定(含校外表现),最后由班任写出评语,记入学生《素质报告册》上,通知本人和家长,从而使我校学生品德优秀率达9xxxx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细致认真的自查后,我们对全体师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按照上级及学校的要求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对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但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努力改进,继续完成。

对骨干教师的培训需要加强。

几年来,我校只推出了旗级教学能手,优质课教师,尚未培养出盟.自治区级能手,要近快培养出来。

自治区以上量少。

由于我校教师撰写论文时间较晚,没有很好地研究,的理论知识水平,只限于搞好校本学科论文的撰写,而没重视向上级教育出版社投稿发表,明年定将提高。

教改实验项目级别低。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71-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到迈入科学化轨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到空前丰富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现代表征。特别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就此进行回顾与省思,并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与发展进行思考,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现状概观

从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德育系统”为题名索引数据分析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文献计量概观存在一个最直观的特征:关于系统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系统科学、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较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而相对于德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料则较少。总体看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田曼琦、白凯(1989)主要围绕思想教育系统、思想教育主体系统、思想教育客体系统、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思想教育内容系统、思想教育原则系统、思想教育方法系统、思想教育信息系统、思想教育决策系统、思想教育评价系统展开论述。[1]鲁勇(1989)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进行论述。[2]潘树章(2001)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提出高校德育系统分为主体、目标、理论、方法、激励、辅助、信息反馈、评价及惩戒等八个子系统。[3]陈中建(2008)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对德育系统进行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将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内容系统、环境系统作为研究框架,对高校德育系统中的队伍建设、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4]上述研究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或德育系统进行研究,为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启示,特别是系统工程研究方法中对结构和运行的剖析值得借鉴,但仍然停留在系统工程学范式框架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吴倬(2001)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的思想,认为德育领导小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渠道作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起重要补充,理工类课程教学是重要环节,以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主要承担者的课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课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5]韩小香(2006)等认为,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确定一个指导思想、两条教育线路、三大教育理念,以“隐性教育”为辅,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以自我教育为主体,构建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6]陈坚良(2006)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科学控管系统、组织实施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激励系统、保障系统等构成。[7]孙其昂(2007)认为高校理论教育是系统存在,该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高校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8]可以看出,上述观点主要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和工作实务层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探讨,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践层次进行的反思和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总体性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实证检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宣仕钱(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实践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相协调,与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9]戴锐(200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与微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由设备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10]邱柏生(2008)认为,从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11]卢岚(2010)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特征及结构创新三个方面,提出通过将以政府、学校、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农村为主阵地的草根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达到结构创新,功能升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12]可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关注已开始由“环境”向“生态”范式跃迁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展开研究,虽然并未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但作为一种从事实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态进行的基础性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意义。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陈秉公(2006)认为,在学科基本理论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学科理论研究规范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学术研究主体对整个学科基本理论进行的系统整合,是学术研究主体自觉的学科理论整体建构行为。[1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张耀灿(2007)认为,学科理论体系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学科和基本研究与应用的分支学科。[14]孙其昂(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要正确处理要素把握与系统把握、自然阶段与自觉阶段、历史传统与现展的关系,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发展。[1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系统存在的认识也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二者作出区分,但已为二者的关系分析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5.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系统研究

孙其昂(2001)运用社会学原理从宏观视角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讨,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运用系统性观点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的系统,并对社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等,从社会学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分析。[16]另外,孙其昂(2007,2009)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等主题做了持续的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17-18]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逐渐得到学界关注,已注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开始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剖析,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在不断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结论,构建了一个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场域,呈现出鲜明特点:

1.系统性研究进入研究者视野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即一方面主要是在经验工作总结范式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论述,另一方面主要是从理论建构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建构与反思,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生态系统论、学科系统论、社会系统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多维度、点线面的立体结构来剖析,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2.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显著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活动,如果仅凭运用单一的视角、片面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考察解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能让人信服,也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可喜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开始关注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和交叉性,并有不少成果出现,如从系统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初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初露端倪。

3.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特征

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来看,从经验总结范式中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展开的研究较多,如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校理论教育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等;从理论建构范式角度来看,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研究的主题也呈多元化发展,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主题多样多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4.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并存发展

综观现在研究成果主要是在经典教育学范式语境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存在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两个维度。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经验总结性研究占了很大比重,但学术话语和学科意识虽有所增强,并逐步呈现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并存的态势,经验总结和学术话语同在,且逐渐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建构层次,特别是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系统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如生态系统范式研究和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呈现出系统性、体系化关注,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一些新范式和新趋势。但从总体上关照,已然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多方面,但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维还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把握和认知还处于经验、零散的把握阶段,没有真正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存在“致命内伤”和研究不足:一方面,不管是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研究中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什么”这个前提性追问尚未作出回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动力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系统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启示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探索与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缺乏时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割裂开来,因而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何在一个社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如何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进一步全方位认识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如何构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机制及评价?如何进一步实现其科学化发展等等问题亟需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面临新的发展要求,除了上述亟需突破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

运用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是探寻与揭示系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历史发展演变与内在结构的应然逻辑,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放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视野中,注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运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审视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又要注重逻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运行中的广泛运用并发挥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好地实现。

2.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分殊与研究角度相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间的鸿沟凸显,经验总结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而具有活力,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但缺乏理论思辨性和长效性,而理论建构范式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容易与现实脱离开来,缺乏应用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中不能在强调系统思维展开研究的同时,自身研究中却犯了如此错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中,既要具有自主意识和本土关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要具有问题意识和世界视野,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把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结合起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系统研究的时代性。

3.多学科与多范式研究共用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资源,各学科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但要注意避免简单移植和经验总结,正如有学者敏锐且不乏远见地提出:“借鉴型成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成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成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成果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成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19],因此,要“通过现有范式融合、经由交叉学科的范式创新、经由研究方法变革的范式改良路径”[20],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多学科聚焦和多学科方法交融。一方面,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提倡批判性借鉴,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立足点,注重学科借鉴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2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更需要有自主的学科意识,应对“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吸纳与运用,应当走出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等误区,进入新的层面和新的境界,不断地运用多学科思维方法和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展开”[22],并且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拓展,利用多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

4.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行动的系统思维方式同行

运用系统论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系统性思维方式的框架性转换”[23],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内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范式,促进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等主题的探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旨归。一方面要运用系统研究范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特征等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深化与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系统发展动力和系统优化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学术系统研究范式指导下,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指导和外化为全面辩证的行为活动,“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系统思维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总体性”认识和把握,摒弃和反省狭隘、短浅的观念偏差,运用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更全面深入、富有成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鲁勇.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潘树章.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2-96.

[4]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吴悼.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3-128.

[6]韩小香等.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89-191.

[7]陈坚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60-63.

[8]孙其昂.高校理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3):63-67.

[9]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和[J].求实,2006(5):81-82.

[1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11]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28-44.

[12]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2.

[13]参见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3.

[1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11.

[15]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3):21-25.

[1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6.

[17]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7(8):5-9.

[1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转型与历史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47-49.

[19]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6.

[2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20.

[21]刘五景.学科借鉴之思与学科借鉴之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

[22]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第9篇

 

学校最根本、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之源,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学校是学生素质培养发展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渠道,提高教学质量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为此,在教学管理中应优化教学要素、注重过程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要素

1、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教师全员聘任、量化考核和奖惩制度,以激励教师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建立健全教师的业务档案和考核制度,并以有关制度作为对教师的聘任评职、安排工作和实施奖惩的依据。

2、人人树立质量意识。“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我们每一个桂花人都要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认识到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都要互相勉励,树立坚定的信心。

3、培训师资,整体提高。首先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师德教育。教师树立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实施爱心教育,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思想,加强责任制。其次,加大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培训教师。主要是校本培训,桂花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的形式,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形成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结合考察培训,专家辅导等,在探讨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再者,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体制等。针对现目前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容易产生分化的特点,勇于创新,大胆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对学生实行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分类指导虽然增大了组织教学的难度,但对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切实加强学风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校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学校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对学生加强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价值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抓家长配合,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不定期分年级召开家长座谈会,认真研究改进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取得家长配合,采取有效性措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注重过程管理

抓过程管理,使教学质量提升有保障。质量是在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提升才有保障。

1、抓教学制度的建立。教学管理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此,学校首先制订了《教学工作考核条例》,内容包括教学“六认真”常规要求及考评细则,教学质量奖惩细则,教研工作奖惩细则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约束和促进了教师自觉有效地自我管理。

2、抓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此,作为学校管理人员要深入教学一线,以身示范,做好表率,经常深入班级、深入课堂听课,落实好推门听课制度,学校统一要求:各年级蹲点领导每学期必须听本年级教师的课1-2节,听完课后,检查教师备课情况,作业批改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指导,逐步使教师做到以教学水平高为荣,以成为教学能手而自豪。不断地优化教学质量。

3、教学“六认真”常规检查。教学检查采取集中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期集中检查4次,包括教案、作业批改、听课记录、单元检测等,每次按学科年级分组,每组由学校行政人员具体牵头负责实施。各组每次将检查总结以书面形式交教导处统一进行总结。优秀者给予表扬、奖励,差的批评,限期整改。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优秀教案展评活动,提高备课质量。每学月蹲点领导、年级组长随机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抽查,若发现有违教学常规,违背全市教师队伍“十不准”要求之规定者,按学校考核条例进行处理,并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通报批评,确保教学工作各环节落到实处。

4、抓辅导。针对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底子薄弱的现状,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充分利用好早、中、晚自习时间,课余时间,对差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要求做到有差生辅导计划、辅导教案及辅导记录。学校在期中、期末进行两次检查。有利地促进了学生成绩的全面、稳步的提高。

第10篇

感恩是我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一项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十分符合如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们的道德水平与思想觉悟。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类型文化知识的涌现,导致那些原本应该思想纯洁且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们出现了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基于此,笔者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感恩教育一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几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加入感恩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挖掘教材内涵,提高教学情感。

在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存在着很多同感恩有关的教学内容,例如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以及感恩父母等等。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已经明确要求要针对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培养,帮助他们可以在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中开始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基于此,感恩教育的重任就落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当中,教育者应当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认识到一个普通公民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一个好人需要拥有的高尚品德等等。仅从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角度来看,能够体现出感恩教育的授课内容不胜枚举,其中包括尊老爱幼、孝顺长辈、友爱同学、热爱祖国以及热爱劳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于教材表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道德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感恩教育目的。比如,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教师可安排“爱心回忆录”这个环节,先播放录像,父母疼爱孩子的几个片断:一是女儿放学晚回,父亲的责备“你怎么这么晚回”?二是孩子第一次做饭,饭菜难咽,但父母依然说好吃;三是一位父亲隐瞒儿子母亲得了痴呆,怕影响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等儿子回来看望母亲时,母亲已不认识自己的儿子,儿子放声痛哭。看完这三个片断,孩子们都沉默了,哭了,因为孩子在这一刻心灵受到了触动,读懂了父母的心,明白了父母的爱是多方面的,一句担心的责备是爱,一句鼓励的话是爱,善意的谎言也是爱。同时,孩子们可以从这个片段中感受到天下所有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更体会到了自己父母的不易。那么你和你的父母又有哪些小故事呢?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明白:时间不等人,等我们长大了,最爱我们的人已经老了,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吧。

二、丰富课堂活动,加强教育手段。

在笔者眼中,感恩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同时也是新时代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责任。如今,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对原本简单的人际关系赋予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在不断拉近,但是由于各种阴险狡诈、见利忘义以及勾心斗角的出现让社会的风气变得越来越浑浊。由于小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与人生观念都尚未形成,所以他们难免会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与侵蚀,进而形成很多悲观且消极的思想。长此以往,这种类型的小学生不仅没有学会感恩社会、感恩师长、感恩父母,甚至还会对自己身边的人产生抵触心理,认为大家对于他的管教是一种束缚。为了能够尽快扭转这一局面,教育者应当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多的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感恩之情带来的正能量,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恰当引入感恩情境,拓展教育主题。教育者可以结合当前的教学进展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将感恩教育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堂当中。感恩情境的素材有很多,笔者筛选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来加以介绍:第一种,说明情境。教育者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带有人生哲理以及感恩元素的故事在课堂中进行讲解;第二种,体验情境。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感恩二字的深层涵义,教育者可以尝试设置一些更加隐讳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到感恩之情;第三种,体谅情境。此类教学情境的设计主要是用于提升学生的感恩敏感度,将感恩二字同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其中包括在学校或是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事件等等。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感恩教育的真正意义,选择了一个来自于韩国普通媳妇的事迹,大致内容如下:主人公恩贞坚持教育自己年仅五岁的孩子每天都要给爷爷奶奶端茶盛饭,并且还特意制作了“孝行牌”来给孩子佩戴。在过中秋时,恩贞带着孩子与丈夫一早来到父母家里,行使跪拜大礼来感恩父母双亲的养育之情……班级中的所有学生在聆听这一故事时都显得格外认真,很显然已经唤醒了孩子们的感恩意识。而后,教师又说出了下面的一个反面案例: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幸在上学的路上被马车撞断了腿,他的语文老师拿出自己家中的所有积蓄来为他治疗,并且在他康复之后坚持每月给他生活补助。但是这位学生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竟然再也没有回到家乡来看望自己的老师与恩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完这两个感恩、负恩的故事后,纷纷遣责忘恩负义的行为,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到底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去感恩呢?”班级内的学生在沉思片刻后做出了如下的回答:“那些曾经帮助过我学习的同学值得我感恩”、“给予我生命的父母需要我感恩”、“为我们无私奉献的老师需要我感恩”、“安定稳定的祖国需要我们感恩”等。学生还表示今后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三、落实家庭教育,积极开拓教育方式。

瑞士教育家裴斯洛齐曾经说过:“家庭是道德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便是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及行为素养,学会如何正确做人。而如今,有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只会一味的去利用物质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认为只要给与他们一个富足优越的童年就足够了。然而这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是怎样呢,很多小学生习惯了对父母挥之即来呼之则去,不仅不会对父母的爱抱有感恩之心,并且感觉稍有不顺心就会撒泼耍横,让父母来安慰自己。基于此,如果想要让感恩教育开展的更加顺利,我们就必须要从学生的家庭环境着手来进行“净化”,让所有家长都可以充分意识到溺爱孩子与过分顺从孩子的可怕。首先,家长应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基本物质要求进行满足,更应注重精神及道德方面需求,特别是叛逆期孩子,只是给予金钱,过分顺从,任其发展,后果可想而知。其次,家长应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家庭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感恩方式,使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持有感激之情,让孩子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态,并通过自身言行来引导孩子如何在实际生活落实这种感恩之情。最后,家长应为感恩教育创建合适的氛围。父母的言行可以有效感染孩子,任何时候言行教育往往胜于理论教育,孩子在道德水平上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在生活当中,父母往往充当着感恩教育的主导地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实施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并不是一项短期工作,它需要长时间的熏陶与沉淀,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不断配合才能够有效实现。笔者相信,若能够坚持通过以上方式来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感恩教育,必定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孩子始终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与事。

作者:王美娇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湖滨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丁行勇,张瑜.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64.

第11篇

论文摘要: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竞争力是不同的。高师院校的竞争力在于培养合格师资,向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使学生得到较高水平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求职应聘时拥有竞争实力。为此,必须注重对高师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研究,建立开放式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目光从基础教育延伸至高师教育中,使高师教育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更趋主动。

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学师资的重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智力素质和教育理论素质等,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从事中学教师职业的技能,才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我国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制订的《新课标》,对当今教师提出了教育应成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艺术的全新要求。师范教育如何体现《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如何使师范生成为未来承载时代重任的教育艺术家,高师教育的师范性怎样体现,怎样突出语言能力、语言运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紧扣教学实际又将其不断提炼升华,使教育教学实习、见习的职业技能训练成为师范教育的主旋律,值得研究和关注。

一、令人堪忧的高师教师职业技能现状

教师资源是首要的教育资源。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已受到特别关注。基础教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的成败。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全面实施,把师资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基础教育教师的素质及专业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僵化,使教学主体错位,教学特点模糊,教学结果虚化,充分暴露了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淡薄和课程结构的滞后。导致学生毕业时不具备基本的从教能力,就业求职难乎其难。从近几年教育实习的情况及实习基地学校的领导和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评价来看,他们认为现在的实习生素质在下降,自身基本功差,学习力差,从教能力更差。不会学习,不会听课,不会鉴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听课时只记教学流程,不记指导教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只记教学中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却不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只看热闹,不思考指导教师为何这样处理问题的门道。实习生讲课解答问题时,只给学生答案而不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作答。当指导教师指出实习生教案的问题后,实习生却不知如何改进。普通话欠标准,板书有错字,讲述出现知识性错误。无法开展班主任工作,缺乏集体教育技能、个体教育技能、处理偶发事件的技能。不善于人际沟通等。如此下去,不合格的师范生走向社会又培养出不合格的学生,恶性循环,怎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今,高师院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通常只包括公共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等科目,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在课程安排上,教育类课程没有被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课程门类单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少,课时少(约占总课时的5%--6% ),课时比例严重失调;其二,在教材使用上,基本理论框架无重大突破,教学法功能不足,几乎没有能引导学生操作的具体内容;其三,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师范教育、基础教育实际;反映时代特色不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总结不够;其四,对当代国际可供借鉴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研究总结不够;其五,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缺乏整体研究与协调,使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受到影响。

二、建立开放式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形式应该多元化,力求做到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生自主分散训练与教师指导的集中训练相结合,一般技能训练与学科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相结合,开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新天地。

当前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第一,课程设置应当合理。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制定和实施新一轮教学计划,其特点之一是压缩教学总学时,让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但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时不可能足够,为此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一是精减学时,训练主要安排在课外。比如对于普通话、汉字规范部分的训练,可以不占课时,实行过关考核,对新生人学摸底测试中部分水平差的学生可适当安排培训。有些学生的口语表达、书写技能和书面表达技能只要达到训练标准即可免修;二是开设提高性的选修课,使学生在达到职业技能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另有一技之长。第二,学科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巫待加强。应该引起重视,落实专人管理和指导。

第一,将现代教育技术引人到技能训练中。充分利用声像媒体,对学生进行各种技能的示范定向,及时反馈训练效果,调动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不仅利用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实施训练,还要采用微格教学系统进行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在1963年创立的用以对学生进行某项专门训练,使其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能力分为不同的单项教学技能,分别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微格教学系统从构成看,基本上是一个专门化的小型演播室,主要由多媒体设备、摄像机、录像机、全场录音系统、视音频摇控系统、视音频切换机等组成,可为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的训练设施和环境。据了解,相当部分的高师院校已投资兴建了微格训练教室,许多学校进行了微格教学与高师学生教学技能提高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格教学作为”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对培训高师学生教学技能十分有效。为此,高师院校学科教学法及其他专业课教师、教育学科教师与电教中心教师应加强相互间的配合,认真学习微格教学理论,对教学技能进行合理分类,熟悉微格教学程序,掌握微格培训原则,不断总结经验,使微格教学培训模式日臻完善。 第二,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给以必要的指导。技能只有通过严格训练和操作才能真正掌握,训练要做到目标明确,无论是课内课外的训练,都要有教师具体指导,认真讲评,不可放任自流。对教育人才成长的研究表明,指导教师与学生一旦构成师徒关系,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对徒弟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职业技能训练也不例外6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对现有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同时要解放思想,倡导“能者为师”,鼓励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提倡学生间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三、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一)突出教学工作技能训练

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指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环节所必备的技能训练,是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从师任教素质的必修内容,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和编制教学软件,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研究等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基本教学技能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前教学设计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和编制教学软件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设计和批改作业的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教学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的技能。

(二)突出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是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为合格中等学校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中学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班集体的组建和教育的技能、个体的教育技能、与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技能。

(三)强化常规训练

第12篇

【论文摘要】调查报告选取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残疾人高职教育部29名专兼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教育教学观念、专业技能水平、教学心态及行为、继续教育和教学研究情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从事残疾人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多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较为正确,能跟上时展的潮流,基本能胜任当前的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但也存在主体意识不强、畏难情绪严重、成就感过低、对学生期望值过低、与残障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缺乏等问题。由此加强对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稳定师资队伍建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目的

(一)了解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包括:教师的特殊教育观、残疾学生观、特殊教育质量观、残疾学生成才观等;

(二)了解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情况,包括:手语(盲文)翻译与交流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控制课堂能力、制作教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三)了解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的教育行为情况,包括:教学进度及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思想教育、个别化教育与因材施教、教学心态等;

(四)了解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与开展研究情况,包括:对残疾高职学生心理的学习、阅读特教书籍、经验总结、论文撰写与发表、课题研究等;

(五)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技能及教育研究的现状提出改进及培训策略,提高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进而提高残疾人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残疾人高职教育部29名专兼职教师为调查对象。被试的年龄范围为24-49岁,其中以35岁以下教师居多,占到72.4% ,男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占到62.1%,兼职教师和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比例较大,分别占55.2%和65.5% ;教师学历方面以本科学历为主,占到72.4%,专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都不大。(见表1)

本研究在残疾人高职教育部相关人员的协助下由研究者本人亲自组织进行测试。为了保障测试的顺利进行,在测试前向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说明了本次测试的目的和意义,消除了他们的思想顾虑。集中测试,一小时后收回。

调查完毕,由研究者统一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并输入计算机管理,最后采用EXCEL2003和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观念

特教观方面,有93%的教师认为办好特教高职最重要的是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水平和招收的学生质量,这说明教师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够,把办学的质量更多地寄希望于院领导,更多依赖学生资质。有76 %的教师认为虽然残障生特殊性太明显,但不能因为怕受到外界的伤害便对其进行封闭式管理,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思想还是比较理性,毕竟残疾学生将来也会走人社会,过度的保护对其没有多大益处。有34%的教师认为正常人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聋哑人的语言是手语,但有52%的教师否认这种观点,说明教师对于聋人语言问题的定位还是比较模糊,这可能与国内外学者对聋哑人语言归属问题的争论有关。93%的教师认为特教高职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信心,这说明教师对残疾人高职教育可能面临的困难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对于困难的认识可能也有过分夸大的倾向,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学生观方面,有69%的教师否认“残障生是可怜的,所以应该对他们的要求尽量少一些”,这说明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还是比较端正,同时这种认识也比较科学,毕竟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让残疾人通过大学的学习做到“残而不废”,过度的怜悯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残疾人的一种伤害。86%的教师否认“绝大多数残障生是很单纯的,但有个别残障生品性不好,是无药可救的”,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还是认识到残疾人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当然这与教师和残疾学生缺乏深人交流沟通也有关系。有31%的教师认为残疾人比正常人的智力差很多,有59%的教师认为残疾人比正常人的智力差别不是很大;有76%的教师认为残障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性非常显著,这两点说明教师对残疾学生的可教育性还是抱有一定期望,但也注意到了残障学生之间以及残障学生和健全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有21%的教师认为与残疾学生在一起,自己感觉到庆幸和幸运,但有79%的教师对此说不清,这说明教师面对残疾和残疾学生时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心态。

质量观方面,有76%的教师认为“残疾人高职教育的目标应当是残障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并行发展”,有45%的教师认为残疾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独立谋生。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残疾人高职教育还是抱有较高的期望,部分教师的态度较为现实,强调对残疾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

人才观方面,有10%的教师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绝大多数的残疾学生能够成才,但有31%的教师否认这种观点,另有59%的教师说不清,这说明教师对残疾学生通过大学成才没有足够的信心。

(二)教育技能

教育技能是教师能否顺利从事残疾人高职教育的专业能力,它制约着残疾人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交流能力方面,只有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手语(盲文)比较准确流利,与残疾学生交流.自如,有65%的教师说不清,这说明多数教师的交流能力和交流手段有待加强,有34%的教师感觉与残疾人的信息交流很慢很难,有65%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说明教师与残疾学生的交流手段比较缺乏,信息交流比较缓慢。

组织教学能力方面,有45%的教师认为残疾人高职教育中教学方法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懂;有93%的教师经常通过实物、多媒体、角色扮演等直观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对残疾学生再三问一个同样的问题,93%的教师的回答是已经习惯了。这说明多数教师能够不断探索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而适应残疾人高职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表现出教学中的某些被动和无奈。

教学研究能力方面,有93%的教师平时有意识地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间题加强对残疾人学习特点的研究,100%的教师经常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来了解残疾学生的学习水平,90%的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效果,59%的教师经常翻阅特教书籍和相关杂志,24%的教师曾发表过相关的学术论文,35%的教师参与或主持过相关的课题研究。这说明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比较积极,能够主动学习探索和研究残疾人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

(三)教育行为

行为是观念的延伸。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进度方面,90%的教师按学生可接受的教学进度基本上完成教学计划,有41%的教师认为残障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比常人慢很多,48%的教师认为残障生掌握技能的速度与常人差不多,这说明教师基本上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残障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过程中与健全学生有一定差距,所以这种教学任务的完成仅仅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进度缓慢。

在教学中69%的教师对学生经常无形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86%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常常进行个别化教学和分层教学,41%的教师经常利用残疾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加强实践教学,69%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教学比较有效,这些说明多数教师能够主动积极的投人到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学中,能够主动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来适应残疾学生,同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加以运用。

在教学心态方面,所有教师否认一见到残障学生就感觉不自然,86%的教师否认聋哑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时常感觉很无奈,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基本适应了残疾人高职教育和残疾学生,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93%的教师认为聋哑学生的语言表达常让人啼笑皆非,觉得比较好笑,这说明教师对残疾学生的学业现状和语言水平比较无奈,同时也是一种苦中作乐的表现;59%的教师觉得从特教高职班上完课走出教室,感觉很没意思,没价值,说明多数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很低,这与前面的特教观中教师的“四心”要求是相矛盾的,说明教师们的特教观只停留在观念上,还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四、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培训力度

教师和残疾学生交流手段欠缺、信息沟通不畅是调查中呈现出的突出问题之一。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基本保证,为此残疾人高职教育中要大力加强教师的手语(盲文)翻译能力训练,并制定相关制度进行考核,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在教育观方面,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基本正确,基本跟上了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成才观方面,教师的态度比较消极,对残疾高职学生的成才期望值比较低,这与国内相关的表述比较一致,同时多数教师的主体意识也不够,把办好残疾人高职教育的希望寄托于学校领导和优质生源。多数教师们的特教观只停留在理论上,还没有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这些都不利于教师整体上高质量投人到教育教学中去,因此,加强专业理论培训,加强观念诱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适合残疾人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很低是调查中呈现出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舆论不利、信息交流不畅、教学方法不当、残疾学生学业水平较低、教学准备复杂、领导不重视等。其中从教师自身而言,对教育对象(残疾高职学生)不熟悉,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是间接造成自身教学成就感过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残疾人高职教育内在规律的研究与探索,寻找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运用,让教师在教学中感受从事残疾人高职教育的乐趣,增加教学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校本研究,编写适合残疾人高职教育的系列教材

在调查中,研究者了解到多数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都是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这似乎很合理,实则不利干残疾人高职教育的发展。这是因为,其一,学生可接受的范围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这与学生自身身心特点和学业水平有关,无法把握好尺度。其二,由于身心发展上的特殊性,残疾人高职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把教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那么残疾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将会十分有限。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症结在于目前国内残疾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大多是照搬照抄普通高职教育,没有按照残疾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作特殊化,更没有专门为残疾人编写的专业教材。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只能按照“可接受”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虽然就课堂本身而言,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实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对残疾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目标而言,可能还有较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残疾人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本研究和校际交流,编写适合残疾人高职教育的专业教材,也只有这样,残疾人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