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05:1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好文章摘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由鲁迅的话我们可以提炼出一条朴素的思路:“读写练”的确是写出好文章的必由之路。
写好文章第一步是“读”。 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读什么为佳?首先,应该读一些经典著作。比如古今中外的经典小说散文等等。这些经典著作是作者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通过阅读经典,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其次,还要读一读报刊,关心国事家事身边事,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最后,还要读一读同学们的作文佳作,看看身边同龄人的文章,找一找差距,学习人家的闪光点,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那么,又该怎么读呢?读书有精读和泛读之分。我们要精读和泛读兼顾。“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精读细致入微,然而精读耗费时间长,在忙碌的学习中想要篇篇精读,是不现实的,故而有“一目十行”,就是泛读。泛读粗通大意,但是阅读面广,知识量大。因而我们要精读泛读结合起来读书。此外,读书还需要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熟读。读书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书读多了,理解能力提高了,用词造句、素材、哲思情感最后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做到这样,就可以做到足够的阅读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了读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文字、词汇、语句,要写好文章,我们还要多“写练”。多写多练是必不可少的,任何的技巧技能,都需要人们反反复复的训练,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或熟练度,是很难看见成效的。写作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更要多写多练。而在写练之前,先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比如常见的文体,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还是散文。再比如常用的手法,如修辞手法,人物形象刻画手法,景物描写等等。掌握了一定的技法,这是写练的第一步。
接下来,写些什么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倡议学生多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做生活的观察者,每当有所感悟就及时的记录下来,养成随手做摘抄,随手做记录,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有了兴趣,就能够勾起表达欲望,让作文有话可讲,有情可抒。
有了感兴趣的内容,接下来就是如何来写的问题了。首先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写记叙文,要把事情记叙清楚;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论证思路;写散文要牢记形散而神不散。其次要有明确的中心,文章一定要围绕中心来写,要有明确的行文思路,不能想到哪写到哪,最好在行文之前罗列一个大纲或者简明的思路。如果不能坚持做到文体明确和思路清晰两点,写再多也只是无用功。还有,写文章还要大胆去写,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作文差劲,写出来会被人笑话,因而视写作文为畏途。还有的认为自己没有话可以写,实在很难下笔。其实这都是因为手里的笔不够熟练,写得少,然后越来越怕写,最后干脆敷衍了事。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一个思想:不要怕写不好。刚开始写作文写不好是十分正常的,只要你敢放手去写,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思考,自然就会越写越熟,思路也自然会流畅,文字也就会大量的涌现出来了。长期坚持这样的写作思路,写好文章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了,就算是考场作文也能手到擒来。
多读多写多练,长期坚持下来肯定可以看到成效。除此之外,还要多思。在“读”的时候,要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语言美在哪儿等等。读多了,思考多了,写作水平就提升了。在“写练”的时候,要思考如何把自己意思表达得明确得体,如何才能详略得当,有条理等等。当然,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思考,思考生活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多思同样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
总之,好文章是多读多写多练出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付出时间和精力,不去读写练,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学生们要努力做一个勤读多写苦练的人,为写一手好文章去努力吧。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石庄高级中学]
作文训练的任务是由作文训练的性质所决定和制约的。作文训练是综合性、应用心很强的实践活动,因此,它的任务也就必然在不同阶段反映出不同的要求。概括说来,作文训练所负担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形象再现等诸种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和修养品德,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和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方面的表达能力。
一、指导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生活。文章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写作材料离不开现实生活。可以说没有对社会的了解,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对事物的认识,是写不出文章,也写不好文章的。因此,了解社会、观察生活,是作文的前提,也是作文训练的重要任务。有了认真仔细的观察,还要善于积累。这种积累,体现在在作文的训练过程中,主要是学会摘抄、札记,有整理、归纳、提炼、筛选的能力,能够根据需要查阅、则取关资料,等等。因此,指导学生观察、积累,做到勤于手抄笔录,并且手脑并用,应该是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有了真切、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的认识,不断的积累了各种写作材料,就有了创造“成品”的“大仓库”,而“成品”――文章的创造,绝不是“提到篮里就是菜”,还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因此,要使大脑真正成为能够创造优质成品的“加工厂”,必须学会思考和分析,这是作文训练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思维能力概括表现在对事物的记叙,感情的抒发,人物的描写,事物的说明,道理的阐述、推断等方面,也表现在具体文章的构思、布局的过程当中,连遣词造句的妥帖自然等也无不与思维能力相关。思维活动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综合。因此,教会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准确、全面、深刻的分析,对作文训练的成效至关重要。
三、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能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使文章形象生动的反映客观事物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属于思维的范畴,这里把它单独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来,是因为他对写好文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写文学性较强的文章,更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任何形象生动、富有新意的作文,都是摆脱模仿、突破窠臼的独立创作,其关键就是要有较强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生发引申、发散发展,能做基于现实的畅想、合乎科学的幻想和创造性的大胆想象,是较高层层次的作文训练要求,他可以使学生思维纵横驰骋,左右逢源,更富于创造性。
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感受、想法,蕴积了感情、领悟,想表述见解和见闻,还得把它顺畅的表达出来,发之于口舌,行之与笔墨,才能真正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因此,表达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训练的重点。对此,语文教师都是有深切体会的。它涉及的面广,训练的量大,要求又是多方面的。梳理一下表达的基本能力,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从文体的角度看; 2,从表达方式看; 3,从各类文章表达的基本功看。
一、积累语言,夯实作文的基础
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一是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积累语言。课本中的选文都是经典之作,积累语言首先从课本开始。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积累课文中精妙的词语、语句,可引导学生仿句、仿段、仿篇。通过模仿,掌握语言的模式。牢牢把握读写结合的原则,对精彩片段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练笔,既让学生积累语言,又让学生应用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要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农村小学,没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就难以增进学生语言积累,可以创建班级图书角,利用各种机会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引导中、高年级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阅读习惯;经常为学生推荐好书、新书,让更多的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让阅读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
二、撷取素材,铺垫作文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总觉得作文没啥可写,不知道写什么,怎么也写不出真情实感,为了写好作文,要么在作文里让自己的亲人下岗、得重病,要么丑化亲人,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情”,这是缺乏素材积累造成的。所以教师不要等到教学作文时才让学生搜肠刮肚地想素材,而在平时就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有趣的事,并以随笔或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中“如同说话一样,心中所积蓄,不吐不快”。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如此学生习作时才会像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让眼睛成为录像机,耳朵成为录音机,随时随地捕捉信息。如第一次做饭的紧张局促,学会骑自行车的激动喜悦,下河摸鱼的新鲜刺激等。将自己生活中的“小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
三、走进生活,拓宽作文的途径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文是母语教育的课程,习作资源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小学生的生活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是他们习作的源泉。作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让作文最大限度地回归生活。可以通过训练,让学生觉察出来自生活的多方面的写作信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凭借一双“慧眼”,将习作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巧妙地组织教学;将习作训练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习作训练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习作的内容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练习习作。生活是习作的土壤,习作教学只有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才能贴近孩子的心灵,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习作,往往害怕写作文,其实我们可以把习作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拓宽作文的途径。
四、文本为范,学习作文的方法
我们现行的教材和许多小学生必读书籍,以及一些优秀作文选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有着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感情、语言、表达形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1.学方法 好文章中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表达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的运用练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比如《桂林山水》中有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在教学后,可引导学生模仿这个句子的写法写一种事物的特点。
2.借内容 好文章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一个好文章上的内容或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达到了读的目的,更丰富了写的内涵。如阅读《海伦凯勒》后,可引导学生就“假如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海伦凯勒’,你会如何对待他?”的话题展开讨论并写话。
关键词:积累 观察 真情 批改 评讲
一、指导阅读,增加积累
现在的学生大多性情浮躁,很难做到平心静气地读书。他们享受着“快餐”文化以及网络阅读带来的刺激。读的书不多,记的句子少,能背的文章更少,积累欠缺,基石不牢,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作时往往思维短路,文思枯竭,语言贫乏,“焦头烂额”地凑字数,复制或者翻版别人的文章,应付老师。鉴于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从增加学生的积累入手,有了积累的基石,写作时文句才会信手拈来。怎样增加积累,是不是简单的背诵别人的优秀作文进行翻版呢?那样是不行的。现在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体验生活的太少了,那么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去增加学生的积累。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完文章就行了,也不是高兴读就读。阅读面要广,而且要坚持不断。在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里,我会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选择该文中最优秀的部分进行分析,可以是结构,可以是主旨,还可以是某一段优美的文字,甚至某一句经典的话。除了坚持不断地阅读外,我还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摘抄本,学会摘抄,并在摘抄后注明自己摘抄的理由。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摘抄,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也可以摘抄,有生活哲理的句子也可以摘抄,承上启下的语段也可以摘抄。在摘抄后分析学习写作手法,组句成段、连段成文的章法,语句的修辞手法等等。例如学生摘抄的:不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太孤独了;不要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为理想而奔波――太辛苦了;不要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由自在――太不羁了。想要的只是简简单单而又不乏味,快快乐乐而有不张扬的读书生活。摘抄理由:1、引用古诗句;2、采用了排比的手法;3、结构整齐匀称,三组语句形成并列式的结构;4、读起来琅琅上口,有气势;5、文笔优美。又如摘抄的: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摘抄理由:我觉得说得太有理了,多听少说,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尊重别人自己也才能更好的得到别人的尊重。
可见,学生在选择摘抄那些语句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优美语句的简单积累了,而是一种潜意识的融合了写作技法和阅读理解的积累。学生对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的读,反复的推敲,甚至可以在文章里借用,化用为自己的语言来为文章服务。这就已经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入微,深刻体会,真情流露
有的学生常常感叹,“我读了很多的文章,也摘抄了很多的语句,学了很多的写法,也会适当的运用,可是写出来的作文老师常常说缺少真情实感”,是啊,文章仅有文采,徒有形式,没有灵魂,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世间万物皆有情,更何况是我们又血肉之躯的人类呢。只有入微地观察万物,深刻地体会生活,静心地感悟人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能够与读者的心灵撞击火花,产生共鸣。大自然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在变化,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都能发现其中蕴藏着深情:花草会点头,鱼虫会恋爱,花鸟鱼虫会讲话……所以诗人咏物,万物皆着是人之“色”。作家写物,万物皆着作家之情。以“我”观物,依然能着“我”之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大自然里,更是生活在社会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如果和谐,那么你就会坦然,快乐,积极乐观;如果不和谐,你就会烦恼,痛苦难受,甚至悲观消极。如果你把这些联系真实地再现在作文中 ,真情自然流露,又怎么不能打动读者呢?
三、针对性训练,好文自成
在进行“指导阅读,增加积累”和强调“观察入微,深刻体会,真情流露”的写作要求的同时,教学中还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断写作训练和限时作文训练。片断作文训练一是一些写作手法的操练,二是各种情景的写作训练,三是作文的各种开头和结尾演练。片断作文课堂常常有,写作时时不间断。比如学习《故都的秋》,就进行景物描写的片断训练。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训练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 学了《边城》,就让学生运用想象续写结尾。大量的片断作文的训练,学生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写作能力,好文章当然会水到渠成。这就达到了花时短、学以致用的效果,也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认真批改,及时评讲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习惯 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作为每个语文教师都明白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多思的习惯,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缺少培养好习惯的具体做法,这就是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败教训,即重视“学什么”,忽视“怎样学”。我们都知道在中学里,语文学科总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有关祖国语文的基础知识,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第二,与其他学科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他们逐步养成健康、高尚、完美的人格。“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将一辈子受益,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非下苦功扎扎实实地加以培养训练不可。下面就我几年的初中语文学经历,与同仁们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这个问题,倾心交流,以求共鸣。
一、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均会遇到疑难字、词,仅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好多教师都明白这种习惯应当让学生养成,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要求督促与指导。其实,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就应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抽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培养积累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看的书多了,记的东西多了,到一定程度,语文能力也就增强了。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一个学期至少应组织六次这样的课,学生的这种习惯才会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逐渐养成,如果教师仅是告诉学生要养成摘抄、作读书笔记、背诵的习惯,而没有定期的检查、指导及督促,习惯是不会养成的。
三、培养善思勤写的习惯。
初中生思想活跃,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听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都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评价。他们一般不缺乏灵感,但稍纵即逝。他们不善于以适当方式记录灵感,疏于动笔,这是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能记录下许多灵感、素材,能训练写作和书写的速度。我们可以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来培养其勤于动笔的习惯。布置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先激发其写作兴趣,再讲清楚具体要求。每接一个班,就让学生准备好日记本,并且让学生在扉页上抄下类似这样的句子:“写吧!写天上的云彩,写水中的波光;写清晨的霞光,写月夜的美景;写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豪迈,冬的冷峻。记吧!记下曾经的欢笑、流泪、感动、伤心、懊悔及委屈;记下每一次收获、成功、失落、失败的经历。写一写我熟悉而感动的人,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及师长;记一记那些令我感动的事情、文章及歌曲。记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记下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日记就像心灵的历史,生活的画廊。在上面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二是给学生提示日记的内容,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明白日记的素材很广,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感受,要写好日记,是很容易的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做好了这样的指导之后,就应该把相应的要求说清楚,日记的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定,应体现阶段性,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特点。比如初一上学期重在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可以给学生定出这样的要求并要他们抄在日记本上按这样的要求来坚持写日记:(一)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工整清秀;(二)不会写的字词不许空着或用拼音代替,查工具书解决,尽量不写错别字;(三)每篇日记内容具体,长短不限;(四)每周五篇;(五)每两个星期接受检查一次。到初一下学期可对要求作适当调整,可将前面给出的五个要求中的第(三)变成:每篇日记内容具体,不少于三段;将(四)变成:每周三篇,到初二上学期增加一个要求:每篇日记要有题目,加这个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给文章命题的能力,做到题文相符。初二下学期应更注意日记的质量,适当减少日记篇数,改为每周两篇。初三让日记变成周记。
一、 讲清意义,形成共识
习作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修改习作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自己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意识。通过讲解,师生要形成共识: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文章才能生动、优美、感人。
二、 搜集故事,励志养趣
在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再共同搜集、讲述古今中外一些修改文章成功的典型故事、案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巩固、强化,激发了学生精益求精的欲望,培养了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收效很大。而这类故事、案例很多。在我国古代,有唐代诗僧齐己《早梅》“一字师”的故事,有杜甫“身轻一鸟过”的故事,有李绅《悯农》“字字皆辛苦”的故事,有唐代贾岛“推敲”的故事,有宋代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在当代,杜鹏程写《保卫延安》,前后九易其稿,反复删改数百次,仅稿纸就拉了一车,最后终于写成了这部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的小说。作家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开始选用二十多个感人事例,最后只选取三个事例,虽然文章改短了,却精炼了,感人了,成了名噪一时、影响了无数人的名篇。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搜集、摘抄一些关于修改文章的名言。学生在这样浓厚的氛围中修改习作,享受精神文化的大餐。
三、 范文引领,传授方法
要修改习作,就要知道习作存在什么问题,搞清了问题才好修改。因此,检查习作要有标准:(1)思想健康,即习作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能给人以启发和教育。(2)符合题意,即写作的内容要跟题目相吻合,是围绕题目、围绕习作要求来写的。(3)条理清楚,即内容的安排要有次序、有条不紊,不能东拉西扯,颠三倒四。(4)语句通顺,即用词造句要能表情达意,写出的句子让人看得明白。(5)重点突出,即在习作叙述的过程中,要能把符合题意的主要情节写具体,让人看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6)书写整洁,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以上六条,是对小学生习作的总的要求。
有了标准,教师还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修改示范,例文可以是学生的习作,也可以是精心选择来的文章。学生的习作平时就有,而一些例文,《作文评点报》《小学生作文向导》等杂志就很不错,里面有各种类型例文修改的范例,引导学生分析,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常用的修改符号,反复训练,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渐掌握修改的方法,增加修改习作的兴趣,并逐渐养成习惯。
四、 分步训练,循序渐进
培养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虽然苏教版在五年级下学期才要求着力训练,而实际上,从低、中年级就应开始渗透,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具体要求,确定各个年级习作修改的重点。低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方面的训练;中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写具体和片段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篇章中的选材、结构及词汇的活用、句式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训练。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出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在具体教学中亦可进行“一作多练”和“一题多练”。即将一项习作要求设计成多次习作训练,前次习作的修改和第二次习作的指导相辅相成,学生的修改训练在连续的习作过程中进行,达到提高修改能力的目的。
每年寒假,老师都会布置学生写一些寒假见闻的习作,如《购年货》《年夜饭》《大年夜》《过大年》《拜年》等很有生活体验的习作。有的学生写《购年货》时花大笔墨写在家里父母怎样跟他交待,怎样准备去购年货,写了几百字,而到超市里真正购年货的活动只写了一两句,“我们来到超市,‘啊,人好多啊!’我们挤进去,选了满满一车年货,结了账就回家了。”这就犯了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内容与题目不吻合的错误。问题一指出来,学生也就能很快明白、纠正过来,写出较满意的习作来。有的学生写《年夜饭》,先花了大量笔墨写妈妈怎么准备,自己怎么在玩,而写到吃年夜饭,简单几笔带过,“终于菜齐了,开饭了,我狼吞虎咽,左右开弓,吃得满嘴流油,就去放烟花了” 。又写了两句烟花好看,习作就结束了。这仍然是重点不突出,不符合题意。《年夜饭》应重点写年夜饭怎么丰盛,一家人是怎么高高兴兴、欢聚一堂吃年夜饭的,以此反映人民生活的小康、家庭关系的和谐。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一一刻画展现出来,是一幅多美的生活图景啊!这样的习作怎能不是优秀习作呢?
因此,分步训练,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五、 周期强化,培养习惯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反复性和长期性。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作的习惯,就要长期坚持,坚定不移。
教师每隔一段时间,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周期强化训练肯定是少了不的,一次一个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久而久之,便能水到渠成,习惯成自然了。
关键词:习作能力;有效途径;挖掘素材;培养激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64-01
学生能够写出情文并茂的作文是语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标志,因为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成了棘手的大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作文不敢兴趣,头脑里缺少或者说没有写作材料,可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胡乱拼凑,或者从《优秀作文选》中生搬硬套,甚至一字不漏地全篇照抄。这就需要教者不断探索一些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经验和方法,在学生作文活动中帮助解决写作材料问题,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一、围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例子,精彩传神的语段是例子,恰当巧妙的写法也是例子。其内容、情感、谋篇布局都具有创造性、示范性,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用、会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应当和学生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老人喂养海鸥一段时,引导抓住老人“放、退、撮嘴呼唤、边走边放”一些列动词,体会老人喂的精心、娴熟。课文《颐和园》描写昆明湖上的游船时用了一个“滑”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划”字进行比较,体会游船像滑冰那样“滑”过湖面,让人感受到昆明湖多么广阔、平静、优美,从而认识到这个“滑”字用的多么巧妙,意味无穷。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手法,使文章语句色彩鲜丽、感情充沛,学生印象深刻。教师要帮助学生研习语言表达效果,感知文体特征,探究文章的表达方式,每篇课文讲授完后要安排学生课堂作文训练时间,进行口头或者书面作文训练,这样勤学多练便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
二、挖掘生活素材,写出自己熟悉事物
小学生常见的写作文体是记叙文,大多写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一作文训练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调动自我情感神经,叙述“我”亲身经历的事物,描写“我”所喜爱的景物,抒发“我”最想抒发的感情,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说“我”爱说的话,议论“我”认定的道理。这种训练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易后难,先片段后篇章,先具体后抽象。如片段训练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写事也可以进行片段训练。整篇文章要对自己熟悉事物的情节描写要有起有伏,巧设悬念,才能引人入胜,得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地。在写“我”熟悉的生活,还应进行系列化的训练。如写《我的亲人系列》、《我的同学系列》、《我的家乡系列》等,学生得心应手地写好“我”的作文以后,延伸到别的主题的作文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指导课外阅读,广泛积累写作材料
“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名句是前人多读书写好文章的经验之谈。学生作文下笔“言之无物”不会写作究其原因就是书读的少,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除以上谈的课内阅读,更重要的事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的功夫提高写作水平。作为阅读指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通过材料本身的吸引,激发学生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体味和欣赏,从而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如读《作文天地》、《优秀作文选》、《读出好作文》等适合学生实际的报刊杂志,还要阅读文学类作品、科普类读物、名人传记等,这些都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学习写作方法的源泉。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才会进入到写作的自由王国,领悟到写作技巧,下笔作文就会文思敏捷,水到渠成。
四、开辟阅读渠道,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我们可以开辟班级图书角、利用班级创手抄报、利用图书馆资源、利用现代媒介资源等,增强学生练笔的机会,激发学生创作的强烈愿望。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最多的地方,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可以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的机会。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还可以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以达到互动共读的目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借阅,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发表各自的阅读体会,促进交流,提高阅读兴趣。班级手抄报要有全面性和针对性,许多作文可以找到好的方面,有的用词恰当,有的句子写得生动,有的语段富有哲理,老师要对这些好的方面适当表扬。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方法
一 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为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述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 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是达不到目的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关键词】兴趣;爱读;会读;评价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1、通过活动,激发师生读书热情,使师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并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
2、使广大师生借优秀诗文诵读的平台,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为终生学习发展奠基。
3、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与经典、好书交朋友,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营造书香校园奠定基础。
二、指导思想: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高尚。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决定举办"首届校园师生读书节"活动,活动旨在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与热情,让每一位师生都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让每一位师生在读书活动中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活动主题与口号:
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与书同行,收获林小满园书香
读一本好书,交一个朋友。
让读书成为习惯;
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
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人文林小。
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与经典为友,为精神打底;与博览同行,为人生奠基。
四、活动时间:
20*年10月----11月
五、活动内容及安排:
(一)日常活动安排
1、组建班级图书角,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献一本看百本"活动,并借助此活动,继续建立完善班级图书角。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喜欢的书,在读书节期间,带到班级,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借阅,形成"好书都来读,我来读好书"的读书氛围。也在交换图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的意识。
2、开展"征集名言,制作书签"活动(老师和学生)把优美的名言制作漂亮的书签,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每班推荐5张,评比展示,并将一些优秀的书签由学校统一汇集成册。任课教师每人上交一个)
3、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今后每期黑板报开辟一个有关"读书"的栏目,如"本周荐书"、"好书大家读"、"读书感悟"、"读书心语"等。
4、开展优秀读书手抄报展评活动:发动三年级以上学生出一份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介绍读书格言、摘抄名篇名段、抒发读书感受等)展评活动。(每班推荐5幅手抄报作品参加学校展评。)
5、在师生中举办一次征文比赛。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一次"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读书心得感想都可以)
6、一、二、三年级成语、寓言故事成语积累“大闯关”(成语接龙、巧填成语、词义配对、查字典比赛等)、朗诵比赛等。(这项活动班主任要安排在日常的读书活动中,本届读书节不参与比赛,将在下次读书节中进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认真整理,同时也要求学生养成收集的好习惯)
7、在四、五、六年级中举办“古诗积累”大赛。通过背诵或默写优秀古诗词、古代经典名篇等,(这项活动班主任要安排在日常的读书活动中,本届读书节不参与比赛,将在下次读书节中进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认真整理,同时也要求学生养成收集的好习惯,届时学校将评出"古诗积累小能手")
(二)展示阶段
1、集体美文诵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每班参加人数不少于30人,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采用领读、分读、齐读等形式,时间5分钟左右。选择好的文章或诗歌,利用晨读、活动课等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好文章的意境美。届时学校组织“集体美文诵读”比赛。
2、读书成果活动展示:每班一张展台,展示内容可包括:读后感,读书卡,读书小报,成语绘画,诗配画,个人班级作文集,剪报,社会实践作业,书签,摘抄精华,字画作品,课本剧剧本,读书笔记等。
3、表彰活动
(1)评选“个人最佳书签奖”;
(2)评选“个人优秀读书手抄报奖”;
(3)评选"好书伴我成长"最佳征文奖(教师和学生同时参加)
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在那里咬笔尖、抓耳挠腮?一节课过去了还是无话可讲,无词可用,结果作文是写得枯燥乏味。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会立意、立意雷同、立意不高。小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还要有立意。不清楚写人、写事、写物的目的是什么。在写作过程中茫然不知所云。有时候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然后就无话可说。
2、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只做泛泛了解,不求准确记忆。有的同学虽然平时也喜欢看书看报。但是对精美文句、重要人物和典型事例,不求准确的记忆,也不抄录积累。看过则丢,看过则忘。即使偶有记忆,也常常是一片模糊。
3.不善于选择材料,提炼中心。很多小学生占有了大量的材料,却不知道如何选取、剪裁,于是造成了要么中心不突出,要么材料太杂乱,形成了为材料而材料的随意堆砌的局面。针对以上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开展丰富的活动积累写作素材。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平时我总会想尽办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这些游戏活动,不仅冲淡了课堂上的沉闷空气,使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而且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消除了恐惧心理,同时由于游戏的本身要求,又使学生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从而不得不尽力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平时我开展的活动一般有(1)合作意识的成语接龙、野炊(2)参与意识的小品表演、课本
剧、个人才艺展示(3)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读名著知识竞赛。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每次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件事情我经历过”,学生写起来才会文思滚滚,下笔如有神。
二、加强课外阅读努力创建班级读书会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加强课外阅读,努力创建班级读书会。通过广泛的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种文体,逐渐体会到写好文章的奥妙所在。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一举多得。平时我努力作好这样的工作(1)创建班级读书会(2)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两种不同的课外摘抄作业 (3)课前五分钟演讲及讲故事
三、抓住读写结合的“点”习得作文之法
生活具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教师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仅仅是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打下扎实的基础,但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抓住读写结合的“点”,读中学写,不失时机地通过迁移、模仿、创新地练,久而久之习得作文之法。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时,进行拓展性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
谈起作文,老师头疼,学生色变,怎样写好作文一直困扰着大部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训练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呢?在我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中有了一些体会,我觉得作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积累应用”的能力
积累是应用的前提,应用是积累的延伸。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总是鼓励学生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给学生推荐感兴趣的和那些对写作有帮助的课外读物。我还让学生把课文中、课外读物中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标出来,把它写入摘抄本中,长期不断地进行积累,让他们在作文时有词可用、有话可说。为了增强学生对摘抄文段的记忆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我规定全班同学每天上课前和放学后背诵一段精彩的句子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连成一段话,或者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经过长期的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背诵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把他们平时积累的文字充分地应用到实践中。
我还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来积累素材。因为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写进日记里,让学生在自己的日记里无拘无束地表现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内容和感受,让学生的生活与实际相结合,作文语言才真实,情感才丰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写作文积累了大量素材。
二、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能力
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只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要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还需在写作方法上对学生进行点拨,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对摘抄的那些精彩语句进行运用,使文章有亮点。
记得一位教学专家曾经这样说,学生开始写作文的时候犹如初学自行车,给他一辆自行车,让他自己先去探索骑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你再教他骑行的办法,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作训练中我也是如此,我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后,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写,作文交上来后,我十分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批改,进行激励性评价,用红笔把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词句画出来注上批语,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写得好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然后我再给他们范文,让学生自己去对比借鉴,学习别人的写作特点和语言运用等,这样有助于学生趁热打铁地修改作文,经过练习后学生的作文就好多了,为学生写作积累了经验。
我教给学生写作文时要学会审题、构思和怎样写好作文。通过审题明白文章的体裁、范围,确定下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做文章,就一定能扣紧题目,绝不至于跑题。通过审题还可以变大题为小题,变宽题为窄题。具体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把题目内容加以扩充,即在题目前加上修饰语,如《我最喜爱的》可扩充为“我最喜爱的动物”“我最喜爱的歌曲”“我最喜爱的人”等,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最有体会的题目来写。
另一个是给作文列提纲,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整理思路,也就是作文的构思过程。构思过程是围绕事先确定的中心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变远为近、化零为整,甚至“无中生有”。通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深刻的哲理,由现实生活想到历史事件,由平凡小事想到祖国命运等,可以说,充分展开联想才是写好作文的重中之重,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写作文要“融入思想性”
写作文要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作文不能含义不清,思想一定要鲜明、观点也要准确,一个好的作文要融入作者独立的思想,做人要做独立的人,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爱好,不人云亦云。我主张学作文得先学“做”人。试想一个情趣低下、生活乏味的人,是不可能写出昂扬向上的好文章的,只有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他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完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不仅教他们写作文,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去做人,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真正的提高。一个人思想境界如何,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认识如何,往往决定所写文章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
以上是我对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三点体会。需要补充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也是调动学生写作欲望的一种方法。学生的情感很容易流露在外,教师要及时捕捉,和他们建立师生情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学生的阅读量有了一定基础,积累的知识也比较丰富了,作文技法也有了,这样他们写的作文就会言之有物,语言丰富生动有情趣,充满了活力,作文才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