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系论文

教育系论文

时间:2023-01-12 14:0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系论文

第1篇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3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3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刘明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3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登录《幼儿教育》杂志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根据网站指示注册并上传参评论文的电子文档。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3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第2篇

中新网4月1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周祝锳31日表示,台湾高教评鉴制度“重期刊论文、轻专书”,且“发表篇数胜于一切”,甚至有人追求英语论文而超过对文章本身质量的要求。

周祝锳表示,相关部门各项补助以SCI、SSCI等国际期刊篇数与引用次数,作为奖助依据,导致学校教师“重期刊论文轻专书”、“发表篇数胜于一切”。

周祝锳表示,单一评鉴方式容易忽略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特性及各学门间的差异,也加深校内各学院、各科系不公平的竞争;此外,出版语言独尊英语,忽略本土及区域性语言。

周祝锳说,不管是何种评鉴,目的都是质量提升,必须考量学科特性及社会文化脉络,不能只用单一标准凸显受评者的缺失。

第3篇

今年秋季入学并享受国家助学金待遇的高中新生,将拿到属于自己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卡,国家助学金将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直接划入该卡。借记卡卡面印有“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卡”字样。高中资助卡免收开卡手续(工本)费,三年内免年费和小额账户管理费,免费提供助学金入账短信通知服务。办理高中资助卡实行“一人一卡,集中申领,本人激活”,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三年内不开通网络支付功能、境外交易功能以及证券交易、外币交易等投资理财功能。

(摘自2012年8月6日《北京日报》)

中国青少年近视率过半

据国家教委和卫生部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近视发病率已从1998年的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二位,我国近视眼疾病的患者人数已达4.3亿,占总人数的33.6%,其中900万为视力残疾者。儿童斜视、弱视者达1000万人,低视力者达600多万人,青少年近视率平均达50%—60%。小学生近视发病率为22.78%,到了大学发病率为76.74%,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呈现出“总体人数越来越大,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

(摘自“腾讯新闻·医疗健康频道”)

教育部出台法规严惩学位论文造假

教育部7月16日公布了《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该办法,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他人或者抄袭、剽窃等作假情形的,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获学位的撤销其学位),并且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接受其学位申请。论文作假者属于在读学生的,由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以上处分;属于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和其他人员的,由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给予记大过以上处分。学生学位论文出现作假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对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负有直接责任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学位授予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其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出现多起作假情形的,由国务院或者省级学位委员会停止或者撤销其授予学位的资格。

(摘自2012年7月16日社科网)

海南儋州清退30名“吃空饷”教师

海南省儋州市教育局近日又清退了6名在编不在岗教师,其中包括一名某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近两年来,儋州教育系统已清理辞退在编不在岗和“吃空饷”教师30人,追缴多领工资21万余元。目前该市教育局正在修订《儋州市教育系统教职工病事假管理办法》和《儋州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力求从源头上杜绝“吃空饷”和教师在编不在岗现象,违规者将被追责。

(摘自2012年7月25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西安将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教改

西安市将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下,引入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陕西省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型教育评价机制。其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西安市2011年以来推出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和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革等三项教育改革措施,评价结果将对外公布。

(摘自2012年8月1日《中国教育报》)

北京大学启动“沃土计划”

第4篇

[论文摘 要] 根据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探索了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提出远程开放教育下的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导方向、导方法、导品德、导论文”。最后对实施导师制过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最早在14世纪产生于英国,17-18世纪风行于欧洲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中。近几年,导师制逐渐走出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培养这一象牙塔。国内各学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建立导师制的教育制度。1998年,南京一中采取了班级导师负责制和学生固定导师指导制相结合的体制;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2005年宁波市一部分中职实行导师制。2006年4月,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实验研究”在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开题。导师制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模式,在远程教育中同样可以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价值。

一、开放教育下导师制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能为开放教育下的学生提供“导”学服务的老师均为导师。就开放教育本身来说,教和学存在空间上的分离,担任其导师的可以是一个群体。“导学群”的概念于2001年首次在山西电大提出,并经过实践最终发展成为“六位一体”模式,及由导学主任、导学员、专业导学教师、课程导学教师、教务助学员、资源助学员组成一个助学体系。

狭义的开放教学下的导师制,则来源于研究生教育。但研究生教育下的导师制与开放教育下的导师制又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研究生的导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及“学生围着导师转”,而开放教育下,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支持与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导学。导师视学生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服务,及“导师围着学生转”。狭义的导师制下导师是个人。本论文着重探讨的是狭义下的导师制的实施。

二、远程开放教育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1.从开放教育本质上看,教育重在“导”

开放教育是以“导学”、“助学”和“促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然而目前我国电大开放教育系统对集体辅导乃至面授系统讲课的依赖性非常强,这严重背离了开放教育的初衷。建立导师制可以科学地把开放学员引导到“个别化”和“自主化”的学习模式上来。

2.学生成才培养上看,需要“导”师

远程开放教育远程意味着学生在课堂外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和自觉性、耐心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导学群模式下,则意味着学生遇到课程困难,则找课程导学教师。遇到情感困难如难以坚持下去继续学习,则要找导学员,遇到无法正常通过网络学习课程,则要找资源助学员。看似一一解决,但是学生在这种远程状态下学习,他并不容易联系到这么多的老师。另外,也意味着没有一个教师对该学生有相对全面的了解,而只能是头疼治头,脚疼医脚,无法对症下药。

3.推行导师制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开放教育下的学生多为成人,有自己的工作,导师在做学术研究时,经常需要各种数据资料以及实践知识,这时学生则可以帮助导师搜索到有用的资料。导师在和学生交谈中,不但学生收益,而且由于学生多数有工作经验,导师可以从谈话中发现新的课题研究点,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教学模式。

三、远程开放教育下导师的工作职责

费巩教授在30年代即在浙江大学提倡导师制,他认为导师制有几个优点:一是教学着重于导师的指导与启发;二是师生关系如良师益友,关系融洽;三是除知识传授外,着重思想与人格的陶冶。

狭义内涵下的远程开放教育导师比起本科院校导师来说则具有更多的职责,只要学生需要,导师都需要想办法提供。导师的主要责任,主要不是“教”会学生,而是示导、引导、指导学生。可具体以从导方向、导方法、导品德、导论文四方面入手。

1.导方向

在远程开放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其自身学习的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媒体材料及其发送和接收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进度、以及检查考试方案等拥有应有的、尽可能多的知情权、决策权、选择权和控制权。这就要求学习者了解自己的现有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了解自己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学习需要;同时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环境条件等。总之,这意味着要求学生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习者,一个成熟的自学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最佳主观条件。但是,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学生并不都是成熟的独立学习者,而且通常是不够成熟的。

2.导方法

导方法主要是导学习方法。学生在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下面临着自己完全没有经历过的教与学新模式新环境。让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这种新型的模式和环境对提高开放教育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开放教育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基础薄弱,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自学,这就需要导师进行引导。

3.导品德

导师制下的导师指导着学生的各个方面。长时间的接触,会使学生在情感上对导师产生一种信任感觉。导师的人格魅力通过网络、通过交谈,传递给学生,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良好地师德,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温暖。

4.导论文

毕业论文是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由于是成人业余学生,对写论文缺乏自信心,于是马虎应付,有的甚至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导师导论文,一是可以提早将写论文的意识灌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论文资料,布置任务让学生去学习,逐步明确学生写作目的,端正其协作态度,增强学生写作信心;二是帮助学生选题。写论文讲究“以小见大”。

四、远程开放教育下“导师制”运作的几点思考

1.导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担任导师的教师需具有以下基本素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高尚的品德;科学态度端正治学严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有较强的教育管理和沟通能力。

导师还应进行学术研究。导师需要指导学生论文,只有自己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中需要掌握的知识,指导学生开始相应的资料阅读,启迪学生的思维。

2.导师制与班主任(指导员)的职责分工

做好导师与班主任(指导员)的职责分工。远程开放教育班的班主任(辅导员)是教学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学生工作的专职管理者。其工作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开学时通知学员报道、发放教材、组建班委会等;二、学习过程中传达教务处的教学安排,授课教师的授课要求,收集、记录、报告和处理学员对教学活动及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三、毕业前组织学员进行毕业拍照,组织论文验收、答辩,完成毕业证书档案整理发放工作等。

3.导师的考核办法

可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考核方法。有以下办法可以借鉴:(1)考察学生考试通过率。(2)学生问卷调查方式。问卷上设定对导师的评价参数,由学生对其进行打分。此方法在各院校中已普遍采用。(4)学生访谈方式。(3)考察工作记录。由导师本人记录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做总结。由于导师工作具有多元性,用单一评价方法不够准确、客观、公正,可以将多种评价方法结合,综合考察。导师的考核结果分优、良、及格三等级。对考核优秀的导师予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表彰,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综上所述,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大力开展“导师制”教学,让学生从“孤独”的学习之路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温暖”的学习氛围,变学生的厌学,为爱学、会学、学会,将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梅亚萍.刍议五年制高职“学生成长导师制”[J].文教资料,2008(33):155-156.

[2]齐延龙.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6(13):40-41.

[3]荆媛.论导学群在开放教学培养模式中的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68):7-8.

[4]丁丽莉,徐放,韩东.高校实行导师制取代班主任制的可行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17-20.

第5篇

一、该班属_________工程领域,按照当年该工程领域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_________大学_________院(系、所)负责组织教学并进行管理。

二、乙方负责选拔符合下列条件者为本班学员,学员资格由甲方审核批准。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满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者;

3.工作业绩突出。

三、该班学员按如下方式进行培养

1.符合报考条件的学员需报名参加当年由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甲方从成绩合格者中择优选拔录取。被录取者采取单位委托培养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需另签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录取工作结束后,甲方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授课。

2.若录取的工程硕士生不满_________名,则在未录取的考生中,由本人申请,经甲乙双方研究视其成绩较好与表现突出等,准予参加本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同意其参加_________年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择优录取为工程硕士生。

3._________年仍未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学习,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4.仅参加部分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四、教学安排

按乙方的要求,该工程硕士生班应为非脱产(脱产、半脱产)学习。授课地点经双方协定,安排在乙方(甲方)进行,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累计授课时间不少于_________学时(培养方案另附)。甲方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教学安排、教师选派、教材选择、授课和考试等)。

五、论文工作

按照培养要求,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者,一般在完成必修课程学分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从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到提交学位论文、申请答辩的时间)。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原则上安排在甲方进行,在职工程硕士生在校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位论文工作按甲方《_________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培养过程最长不得超过5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经本班承办院(系、所)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可以适当延长。

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有两名指导教师。依据论文课题方向,由甲方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并聘请乙方一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

六、获得学位

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符合该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满足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_________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管理

1.按照_________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籍管理有关条款,由本班承办院(系、所)负责办理研究生证、ic卡等;

2.在职工程硕士生应遵守_________大学有关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按时注册;

3.为保证培养质量,学员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乙方指派管理人员负责。甲方本班承办、院(系、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

八、培养费用

课程学习阶段,每位学员需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人民币(不含教材费用)。按上课学员总人数计算,由乙方一次(分两次)向甲方付清。(乙方具体交付培养费办法为:第一次于开班前交付总费用的一半,第二次于课程教学过半,再交付剩余的全部费用。)中途辍学不退学费。

论文工作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生需向甲方交纳论文指导费_________元人民币,按录取工程硕士生总人数计算。在开题报告前一次付清。未完成论文者,不退指导费用。

九、费用分担

甲方负责支付办班的业务费和教学、管理酬金;

乙方负责支付在乙方授课的教室安排和任课教师食宿;

(甲方、乙方)负责支付甲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赴乙方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的差旅费(或乙方承担差旅费的单程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政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第6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 3+1教学模式 学生人文精神的优长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教育家说:一所好的大学,连墙壁都会说话。会说话的墙壁,是长期以来人文精神培育的物化结果,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3+1教学模式正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培育出了许多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所以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更重要,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尊严,塑造学生的人格。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查法等等,只有从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到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研能力引导模式,才能使学生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3+1教学模式的涵义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经过三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第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结合用人企业的需要,与具体企业联合签订协议共同制定本学年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有的放矢地培养出企业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把学校理论的教育与企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在学校与企业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为传统的大学教育在经济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其包括毕业实习、论文设计、主题讲座和学术报告等。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一专多用”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每年都安排学生到一些单位去进行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3+1教学模式的意义

3+1教学模式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小学期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提早进入课题的研究,提早跟教师进入实验室,反复去实践,再回来学习,再拿到实践当中去,提高了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了修正课题研究、学习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就业实习能力、改进论文水平等目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所以,3+1教学模式和人文精神是相吻合的,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培育出了东北大学的人文精神,通过两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调查涵盖所有专业的学生约3000学生,具有普遍性。本论文是两年来对全校学生的人文精神的调查报告的理性思考。

四、3+1教学模式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人才市场的操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与时俱进,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06年起实施了3+1教学模式。即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人才需要为向导,确立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能力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有效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大学三年内完成所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学习,在第四年根据学生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专题培训、社会实习实践以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有的放矢地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和技能训练,提高了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力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力。要启迪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学校的“3+1”教学模式正是具体落实这种理念,并在实践中具体运用的,所以,“3+1”教学模式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实现创造性、多面性人才的培养在“3+1”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在符合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同时,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相当有益。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7篇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一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陆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陆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陆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老师、**老师、**老师、**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南京晓庄学院**院长、科学教育系**主任、**书记、**老师、**老师等老师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谨向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忱。

感谢我的同学**、**、**、**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向我的父亲、母亲、爱人、女儿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小白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米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D,E&F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H&I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第8篇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陆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陆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陆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老师、**老师、**老师、**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南京晓庄学院**院长、科学教育系**主任、**书记、**老师、**老师等老师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谨向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忱。

感谢我的同学**、**、**、**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向我的父亲、母亲、爱人、女儿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感谢我的导师xxx 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小白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米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d,e&f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h&i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第9篇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的意义

研究生扩招是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要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研究生扩招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扩招的同时,不能以降低或牺牲质量为代价。

1.保证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是我国学位制度成败的关键

我国自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就强调“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学位要名副其实,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数量。2002年5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以下简称《报告》)中又指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针要“提高质量”。可见,在经历了20多年的建设之后,质量问题仍是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2.研究生人才质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将引发社会各个领域发展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会降低国家的综合国力。为了降低其负面影响,必须关注质量问题,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

3.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机制的一种形式

《报告》前瞻性地规划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之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生质量认定通过对研究生学习和完成论文工作全过程的规范认识,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真实情况,找出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同时也为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依据,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的内容

研究生教育过程一般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科研(或技术)工作能力的养成。很显然,第一个目标主要是通过设置一定的课程得以实现的。课程是依据培养目标而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仍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培养形式之一,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研究生可在本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跟踪学科发展趋势,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组织质量控制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手段,在我国是获得学位的主要要求之一。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别最为显著的特征,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一般性目标。

与科研有密切关系的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标志,是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全面训练,获得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最终考核。从历史上看,学位制度产生在先而研究生教育发展在后。不同学位资格的制定首先是作为评定学术水平的标准而产生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以一定的教育为基础,因此,当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以古代的形式还是以现代的形式产生时,学位也就自然而然转化成为对特定教育水平的认定与要求。即使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关于硕士、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的规定,其核心意义仍在于为一定学术研究工作或职业岗位设立一定的在学科、专业领域内受到普遍承认的资格审核标准。

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根据时间前后顺序不同,可分为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两者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中都不可缺少。研究生教育的终结性成果无疑是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志,终结成果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控制措施的到位。研究生教育过程控制有利于终结控制,没有良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的控制,要取得好的终结性质量是十分困难的。

三、当前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的不足与思考

1.对研究生的束缚过多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个性,是保证培养具有创造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干预过多,可能挫伤导师和研究生的创造性动机,并可能导致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流于形式。表现一,尽管研究生是按照研究方向填写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但是所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范围毕竟有限,实际上大部分的研究生依旧是选择大部分相同的课程,而缺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及可以触类旁通、拓展思维的选课机制。其二,在课程学习的考核上,许多培养单位将不同类型的课程配以不同的考核方式,似乎是灵活处理了课程考核,显得张驰有度。然而,考核方式的选择权应该是由任课教师拥有,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已完成的教学过程决定最适宜眼前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考核方式。如果先行硬性规定学位课或是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研究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其学习兴趣。此外,研究生因为年龄跨度较大,生活工作背景、社会经历、价值观、知识基础、创造性程度、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生教育还必须在课程的学习重点、学习方式、时间的安排、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导师的专长等方面充分体现个性。

2.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软肋

重视课程学习,被认为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必要环节,为学位质量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然而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课程建设却令人堪忧。表现在:第一,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课程反映不了学科领域的一些最新知识和成果,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的成果。第二,研究生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与本科生课程缺乏必要的接口设计,两个层次各行其是,造成部分课程出现无谓重复或脱节现象,缺乏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连续性。第三,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不尽合理。第四,课程教学方式仍主要采取“填鸭式”和“一言堂”,缺乏研究性或探索性教学、交互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当前在我国,一方面是受到科研经费的限制,使研究生无法开展更多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中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在一些国际前沿问题上,国际上的著名大学和实验室设备先进起步又早,而且许多好做的工作几乎都被抢先做过了,使一些研究生失去信心,产生不想再创新的实际想法。另外,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中对毕业年限的严格规定,也使学生受到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往往要求做一些短平快、风险小的课题,而回避出成果长、有一定风险、创新性强的课题。因此,我国正在开始实行弹性学制,应该把创新性作为评价学位论文最重要的指标,这有助于增强研究生攻克前沿课题的信心,也有助于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他们出创造性成果提供时间保证。

第10篇

关键词:围棋教育体系;理论;研究

围棋在我国已经有4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围棋教育体系的提出,也成为中华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发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构建围棋教育体系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的需求。从这一层面而言,构建围棋教育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围棋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围棋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围棋中蕴含着高度的文化与智慧,围棋虽然没有图形与文字,但是却极具中国特色,棋局为方形,有着“地方”的韵意,旗子为圆形,有着“天圆”的含义,棋盘上攻击361个交叉点,整个期盼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90路,这四个部分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棋盘的中间是天元,白子为阳、黑子为阴,其胜负并非在于对手的消灭上,而在于占地的多少,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围棋的胜负、棋局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传统文化。此外,围棋也有着全球化的特点,下围棋的限制很少,旗子并不需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谐的思想,每个旗子都只有在交叉点中才能够体现出其特定的价值,这也体现着人人平等的思想,容易被任何民族与国家接受。

在日本与韩国,他们都将围棋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作为围棋的发源地,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忽略了围棋的重要作用,这也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忽视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为此,发展围棋教育体系对于国学文化的继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

意义。

二、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家意识

实际上,早在2001年,国家就倡导了三棋进校园的活动,各个学校也相应了国家的号召,地方与社会也开展了不同的比赛,围棋也在社会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纵观这十余年来的围棋教育发展史,走的却是西化的路线,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仅仅只会皮毛的知识,在长久以来,围棋都未纳入教育体系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这必然会导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流失。围棋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的是国家意识,并非社会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国家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围棋教育体系的建立急切的呼唤国家意识。

三、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学意识

在中国古代,围棋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修养与艺术才能的重要因素,围棋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长久以来,我国都将围棋看做一种竞技体育,并为将围棋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围棋的发展。实际上,围棋不仅是一种竞技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围棋的理念也逐渐的向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延伸,对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围棋也具备丰富的审美功能,其中包含着均称、秩序的协调,围棋中有地势之分,存在局部和整体的矛盾,需要实现矛盾的调和与均衡,实现动静的和谐统一,围棋又蕴含着人生与宇宙之道,黑白是两仪、棋盘是四象,两仪生四象,其中也蕴含着道教的思想,以上都与国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围棋文化有着十分精深的内涵,要构建围棋教育体系,必须要关注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也要关注其民族价值,从国学立场出发进行围棋教育,这样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育目的。

四、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学科意识

建立学科是围棋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长久以来,围棋仅仅是作为一项典型的体育竞技项目进行发展,但是竞技只是围棋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围棋更多的是其文化内涵,围棋的独特思维方式、教育功能、哲学内涵对于社会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体现了协调性、系统性、均衡性、模糊性、包容性的特征,同时,也传达着静观体悟的生命体验与生存修养,善恶相随的物观态度、天人合一的理想之途,围棋代表着和谐,也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境界。将围棋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来理解,可以看出,围棋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节操与智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观念。正是基于此,围棋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围棋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围棋文化是一种学科,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建立围棋教育系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学科意识,这样才能够实现围棋教育体系的稳定发展,才能够让围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围棋是我国中华文明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围棋教育体系的问题。围棋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对于民族智力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围棋教育体系,树立起完善的国家意识、围棋理念与学科意识,将围棋文化与我国的文化进行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实现围棋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黄智晖.关于围棋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新课程学习(下),2011,01(28).

[2]韦克甲,吴雪梅.围棋教育——中小学生情商素质教育的法宝[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5).

[3]常伟,李仁熙,周伟.围棋教学对青少年情商(EQ)发展和围棋学习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第11篇

关键词 情境学习理论 生命安全 网络系统 系统开发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Life Safety Education Net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ituated Learning

HAO Haitao, ZHANG Yingying, LI Guangcun

(Dept. of Sports Military,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as a guide,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fety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WEB, it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fety based on situational learning theory. it w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with survival attitude, consciousness of existence ,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security risks , elusion and of escaping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living values.

Key words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life safety; network system; system development; teaching design

0 前言

社会发展不断向教育领域提出新的课题,为此,国家建议开展学生安全自护意识与能力教育,而且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确定为“学生安全日”,并要求学校都要有自己的安全教育守则。

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要求教育者必须言传身教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进行技能训练,才能在灾难来临之际减少恐慌,正确地应对险情,避免生命安全受到伤害。综观目前制约生命安全教育的诸多问题中,一方面是生命安全教育资源十分匮乏,近年来一些学校尝试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教育资源来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但从目前所开发的教育资源来看,系统功能较少,且主要适用于小学生,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同类项目开发较少。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兴起,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质量和成效成为制约现代网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网络学习迫切地呼唤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情境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顺应了网络学习的要求,展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有效地推进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广大教师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1 情境学习理论及其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启示

1.1 情境学习理论概述

(1)知识观。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2)学习观。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传输和接受,而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过程,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由于情境问题的复杂性,情境学习理论倡导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实践共同体,强调成员主动参与,共同承担责任,进行积极的良互,达成认知成长、意义协商、身份建构的学习目标。(3)教师观。情境学习理论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习伙伴,必要时甚至要向学生学习。(4)评价观。传统的评价机制往往脱离真实情境,强调最终学习结果,而忽略评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成长与发展。而情境学习理论的评价注重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任务的评价,强调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活动能力,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评价。

1.2 情境学习理论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启示

(1)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学习情境;(2)转变教师角色,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生命安全教育需要;(3)通过实践共同体的构建,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4)采用基于真实情境的多元评价方法,并让学生能够理解情境理论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

2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建设

2.1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生命安全网络教学系统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网络教学系统资源是生命安全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充,针对性的学习情境,是为了让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系统的情境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至关重要。(2)真实性、互动性原则。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真实体验、实践及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互动的过程。因此,创设互动性强的真实情境和真实的活动,将有利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3)活动性原则。生命安全网络教学系统资源的开发,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学习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络系统上面来,而是应该将问题置于整体的、具体的环境中,让学习者经过一种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去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4)问题性原则。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生命安全教育的本身就是要让学习者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因此,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要围绕问题情境的创设。

2.2 生命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结构

依据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确定生命安全教育网络系统采用基于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来实现,第一层是客户端,第二层是web服务器。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

2.3 生命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功能模块

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常识、紧急避险、灾难逃生、紧急救护、逃生素质训练等基本内容。围绕这些教学内容,搜集整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资料,对安全常识、紧急避险、危机评估、应急处置、灾难逃生、应急预案、紧急救护等基础资料及图片、视频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生命安全与危机、灾害应急基础研究资料库。

结合生命安全和生存教育的实践,构建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运用ASP和Virtools等技术,编写脚本,开发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已开发完成的网络系统主要由管理模块、学习模块、教师模块和交流模块组成,如下所示:

管理模块主要具有用户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

学习模块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内容:紧急避险、灾难逃生、意外事故、疾病防范、紧急救护技能、生存素质与技能训练等。

教师模块主要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功能。

交流模块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具有师生在线交流和学生之间在线交流功能。

3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实践

3.1 确定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指导理论

为了适应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培养的教育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综合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选择情境学习理论作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指导理论,并依据该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3.2 构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学操作模式

(1)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教师根据生命安全教学内容,利用自救互救模拟实验室、模拟逃生训练场地以及网络系统等教学资源,创设实际相符或相近的情境,开展生命安全教学。(2)导入问题、自主探究。在每一学习环节的导入阶段,教师引入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3)建立实践共同体,实现竞争情境下的合作学习。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是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具有聚合性、协商性、竞争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共同体内部的合作学习和共同体间的竞争学习形式,创设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良好学习情境。(4)评价反思,迁移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基于真实的活动和任务的情境性,为了科学准确地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将评价始终贯穿于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主要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方法、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进行评价。通过教学评价,引导学习者反思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增强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迁移提高之目的。

4 小结

情境学习理论构建了全新的学习观、知识观、教师观和评价观,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本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总结生命安全网络教学系统设计原则,开发了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系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一个通用型学习、体验和模拟训练平台,拓展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空间。

以情境学习理论为教学指导理念,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教学的开展形式、教学策略、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创设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情境,制定相应的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构建情境教学操作模式。

情境学习理论在生命安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3YJAZH032);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编号:126220633);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项)课题(编号:zgt201313)

参考文献

[1] 杨焓.情境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2] 王欧.情境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3] 邬智,胡冰玉,李秋奇.基于情境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 2010(8):72-74.

[4] 林枋,成丽娟.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20-22.

第12篇

论文摘要:克拉克在探究高等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与高等教育正义有关的许多内容,同时他将知识和权力分析始终贯穿在高等教育系统状态的描述之中,另外他的观点阐释和研究框架也比较独到。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正义论,主要包括知识是高等教育正义的逻辑起点,正义是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权力是高等教育正义的内在理路,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等内容。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有关高等教育公平和公正的问题也成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然而在与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从高等教育正义方面的考查却不多见。“正义”是一个有多重意思和不同用法的重要范畴,英语中“正义”和“公正”是同一个词“justice"。关于“正义”的古典定义和现解很多,当代有代表性的正义观点包括: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本文将“高等教育正义”理解为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关的价值追求、内在信念和操作规范等。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与高等教育正义有关的许多内容,同时他将知识和权力分析始终贯穿在高等教育系统状态的描述之中,另外他的观点阐释和研究框架也比较独到。这些对我们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探索高等教育正义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颇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知识是高等教育正义的逻辑起点

无论从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的社会作用出发,知识都处于大学和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地带。“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规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它的基本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各民族中比较深奥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关技能。因此,知识对于高等教育正义具有第一要义。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就是美德”,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人的知性和德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也说明了人类是可以通过知识来领悟宇宙和自然的真谛,使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符合一种善的正义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继承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知性正义思想,他们将知识、伦理、节制和正义与国家的统治、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灵世界统一起来,企图创造一种美的和谐的秩序正义。由此不难看出,知识和正义之间的联系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世纪的大学历史加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要使智力活动的契机不被消散,那么在取得学术成就之后,必须迅速作出制度上的反应。缺乏固定的组织,在开始时也许为自由探究提供了机会,但是经久不息和有控制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上的构架才能得到。拭因此,大学从一开始就在知识的名义下来争取自治和自由,它的这种正义策略不但有力地阻止了来自教权和王权的干扰,而且也将正义的种子深埋进大学的土壤。高等教育的主要活动和制度安排一方面受制于高深知识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必须拓展高深知识的探索空间,高等教育正义的实现和社会的知识状况密切相关。20世纪初,马克思·韦伯指出在老的通才与新的专才之间所存在的高度的紧张关系,已经成了教育中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知识的分化和自主性的增强使它的正义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大学凭借知识正义的内在张力,也开始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系统已经绝对地处于知识生产的中心地位,它作为整个社会一个重要的部门日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其目的、目标、作用、功能和运转情况也以公开的方式衍生出众多的正义话题。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里,社会利益和正义的聚焦点开始全面地与知识接轨和融合,高等教育已变为社会“知识剧目”的总导演。因此,正义成为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时代主题。以知识的方式在知识的背景下对知识的创造者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是困难的,因为正义话语的风向标摇摆于关于知识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克拉克断言:个人和群体都为知识行动,教育群体组成和受控的方式决定了知识组合的方式;教育机构事实上是一种知识理论,因为它们有助于确定什么在目前可以作为知识。所以,他总结说,任何描述高等教育目的和正义的结果都是自然模糊的。

二、正义是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肩负着传承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它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使人类社会中的真与善能够得到保存和延续,使人类的伦理精神与价值诉求能够得到呵护和伸张。虽然关于高等教育的目的与目标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但就正义价值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讲,却是任何人都不能怀疑和否认的。布鲁贝克认为有两种关于高等教育的哲学: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二是政治论意义上的。就其实质来讲,这是两种关于高等教育的不同价值判断,前者是知识正义,它是高等教育正义的内在组成部分,后者是国家正义,它是高等教育正义的外在组成部分。张楚廷先生认为还应该有生命论的高等教育哲学,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生成论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正义。生成论高等教育正义具有建构的色彩,它整合了认识论高等教育正义和政治论高等教育正义,消解了两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从而达成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三元论高等教育正义。

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系包括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四个基本的价值观念。虽然他在利益原则下指出了各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但如果在正义原则下,它们又是可以整合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承担着一项任务,即实现社会正义—让每个人都受到公正的待遇。社会正义被界定为一系列如何体现平等和公平精神的问题,这首先涉及到学生,然后牵涉到教职员工、单位和部门。因此,正义居于高等教育价值体系的首要地位,它统领和调和着高等教育的各种价值观念。正义作为人类最高的价值理念和夙愿,虽然隐含于我们的日常活动和事务之中,但却并未驻足于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所以,正义对于世界的观照,不仅体现在结果的意义上,它更是在过程中来实现的。正义理论和正义话语在现实社会中经常是以批判者的角色出现的,它们是以证伪的方式来描述事物的。正义的标准既非纯粹质的审核,也非完全量的指标,它是质和量的完美结合。因此,正义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和最高价值追求。那么,正义价值在高等教育中又是如何来保障和实施的呢?克拉克认为是作为中介缓冲器的信念在象征的意义上保证了不同价值观念之间彼此的协调和一致。他说:“正是学术系统的性质,决定了创造思维模式和精确定义正确的行为过程的日益多样化。但是,个性寓于共性之中,系统既沿着文化的路线前进,又根据行政的程序行事。信念既在高等教育内部确保了知识正义的潜在意识,又可以对外部的正义呼吁和要求作出积极的调整与反馈,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正义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行动的共识。

三、权力是高等教育正义的内在理路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但“power”在英文中不仅有“力量”的意思,它还有“权力”的意思。当代知识社会学和后现代的有关理论都揭示出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密切联系。知识并不能充当为自己辩护的唯一元标准,知识的本质和特征在其行动当中被识别得更加清晰可见。因此,“知识就是权力”和“知识就是力量”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克拉克不但引用莫迪的话来说明在大学里面知识和权力拥有程度很高的必然的正相关性,而且他在分析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要素和结构特点时也充分注意到了知识和权力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权力不同分布的后果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它影响系统作为系统的活动、所发生的变革的类型、所贯彻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意义上讲,克拉克正是采用了知识/权力的分析方法来描述高等教育独特的正义状态—“无序的合理化”。高等教育正义在内部依托于知识素材,知识分化导致权力效应在微观层面上的出现,外部的正义要求和运作通过权力路径进行渗透,与内部的知识生产和分配达成一种契合。所以,高等教育正义的存在方式是与一定的权力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正义的制度安排不仅体现在静态性的对稀缺权力资源的配置上,而且也表现于动态性的权力技术的不断转移和柔性创新中。

在克拉克那里,高等教育正义是在以知识为潜在背景和依据的权力纷争和运动中来进行的,权力的分工与效应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凸显出来。从微观角度看,高等教育正义是以权力信念和实在的方式表现的,学科的知识范式和价值倾向是由个体性的权力所主导的。从中观角度着眼,高等教育正义是在权力的规训和监控过程中来运转的,院校一级的知识主张、管理和评价是被群体性的契约权力所占有的。从宏观角度人手,高等教育正义是由权力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所构建的,国家范围内的知识维护、传承、生产和交换是被社会性的权力所布置的。权力观念的引人使高等教育正义的形象更为立体和丰满,同时它也打破了由知识所塑造的高等教育正义的神秘色彩。因此,权力的运行轨迹就成为高等教育正义的一种复合函数式表达。

四、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

克拉克在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他在事实上对高等教育所作的是一种问题化的形式性处理和叙事。“本书的论点面临有关学术系统的五个一般性问题。工作如何安排?信念如何维护?权力如何分配?各种系统如何整合?变革如何发生?高等教育正义的实现首先有赖于能够以形式化的制度语言来加以规范和描述。操作主义认为事物意义的呈现是由形式赋予的,它凭借的是事实判断,它坚持的是客观行为的逻辑实证主义解释。因此,高等教育各种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出台,只要它们的前提条件和理由以正义的名义足够详实和充分,那么它们就足以保证高等教育正义最大程度地实现。当高等教育正义蕴涵于能力和智力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绝对差异时,那么高等教育正义的程序设计倾向于层级化的金字塔状。当高等教育正义发端于能力和智力的发生学视野的相对差异时,那么高等教育正义的程序设计倚重于椭圆形的扁平状。当高等教育正义开启于能力和智力的社会学维度的生存平等时,那么高等教育正义的程序设计通达于线性的平行状。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是由康德式的先天综合判断揭示出来的,它的起点是“物自体”,它的合理性存在于“人为自然界立法”的自然法学动机。

程序正义崇奉的是分析思维,它的哲学基础是功利主义的自由价值观。因此,程序性的高等教育正义主张高等教育整合的市场化模式,它避免与国家权力模式和学术权威模式的全面合作。克拉克指出这三种模式在协调高等教育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是一种三角关系状,它们之间通过彼此的博弈达成动态的平衡,从而使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的设计不断趋向合理与精致。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它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同的制度安排实现的是不同程度的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坚持证实原则,它追求的是高等教育制度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制度统筹的最优化,制度创造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高等教育的制度建构应借鉴罗尔斯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简单地说即自由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克拉克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两个正义原则的存在,他将“自由”和“能力”明确列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自由”是高等教育的古典传统,“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现代特征。在克拉克对高等教育系统的解读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自由”和“能力”在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表达中的强烈对立,“自由”的平等要求和“能力”的等级呼唤构成了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发展的永恒主题。

五、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

现代大学一般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项职能,这些职能发挥得如何,不但影响到大学的社会形象、知识产出和长远发展,而且也关乎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和评价。所以说大学的职能和高等教育正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克拉克从要素、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深刻阐释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微观组织特点和运行模式,虽然在探讨高等教育系统时着重从其内部来揭示高等教育的功能,但他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外部社会功能也有着全面的把握和评析。功能是在过程中显现和调适的,它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和限度。因此,从功能来看高等教育正义便具有过程性和情境性,采用的也是一种功能判断。功能判断具有证伪性和批判性,它不同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分析判断重在演绎,综合判断立于归纳,两者都涉及因果问题。所以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不但注重绩效原则,它更加强调高等教育自身形象和意义的显现。诺齐克与罗尔斯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事务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个人权利自由的保障问题,而并非罗尔斯所说的社会权利的正义分配问题。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主张的是大学传统如何维护和更新,高等教育资源怎样在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因此,罗尔斯式的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的焦点在于高等教育社会权益在整体社会结构内的宏观机制表达,诺齐克式的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分散在微观性的社会个体高等教育权利资格的获得与维护方面。

科学家在描述物理系统演化的有序度时使用“嫡”这个概念,“嫡增”或“嫡减”因系统要素在整体结构和功能上的发挥而有所差异。一个要素发生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系统结构的较大调整,从而促使系统在功能上表现出巨大的不同。高等教育系统在实质上是一个人工性自组织系统,它的功能性正义不但取决于其是否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且密切相关于其内部系统要素分化和整合后的“正义嫡”。这也正像克拉克所描述的那样,“作为一个整体,高等教育系统需要补充一种能直接运用于它的理论,即强调并赞扬无序状态的理论。高等教育系统的最大需求莫过于这样一种看似混乱的局面:个人和团体都各显神通,彼此间的矛盾都通过非正式或半正式的渠道来协商解决。这种方法往往能够取得用严密的组织控制的方式所无法取得的效果”。因此,在克拉克看来,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是在无序的合理状态中进行的,这有些像光的本质上的“波粒二象性”一样。对于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的无序合理性的认识也应放到大学的历史内涵和使命中来把握。大学在纷繁的社会系统分工中实现着自己的各种功能性的正义承诺,当这种承诺与时代的生命气息真正结合在一起时,大学看似成了一种矛盾性的载体,但却成就了对“象牙塔”的重塑和回归。

六、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不但是大学理念的永恒追求,而且也是高等教育正义的本源性依据。正义是一种最高的价值信仰,它与大学理念和精神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大学理念是大学知识品性的完美体现,高等教育正义的内在根据是知识价值秉赋的自反性,外在根据是知识分布的价值合理性。因此,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传达的是一种归纳基础上的价值描述和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不光是指外部社会对大学的监督和评价,它亦包括大学对自身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虽然大范围出现在与大学效益相关的量化指标体系当中,但是它同时也在质的规范方面不断挑战着现存的大学理念和精神。如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大学和产业之间到底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个与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紧密相连的课题。克拉克说:“按照大学的标准来评价企业公司不会有太大的意义,按照高等教育系统的标准来评价经济系统也不会有很大的意义。同理,用评价经济系统的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系统并不可取。 “正因为高等教育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深学科及其自体生殖和自治的倾向,高等教育才变得独一无二—不从它本身的规律去探索就无法了解它。”所以在克拉克眼中,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的落脚点应该集中在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诉求方面,要尽量避免用同质化的要求来衡量和改造大学。大学纯粹的“知识身份”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正义情结是一种理想模型,虽然这种理想模型在现实中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这样的实质性正义观再造、指导和预言着高等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