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2 07:4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主体在问题中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验证实验方案,最后归纳得到正确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活跃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方法;主动学习;良好关系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主体在问题中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验证实验方案,最后归纳得到正确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活跃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照“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归纳小结——运用创新”一步步实现的。在设疑激趣阶段,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创设情境,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授“钠的化合物”这节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来灭火,你能相信滴水能生火吗?”问题引入,使学生形成矛盾心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进行演示实验,老师在包有少量钠(事先不让学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几滴水,当学生观察到棉花剧烈燃烧的现象后,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烧,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时,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地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样,中学化学很多课程都可以由生活实际或小故事引入的,如用酸雨问题引出“硫酸”,油田水质问题引出“硬水及其软化”,“鬼火传说”引出“白磷”等等。
二、使教学过程艺术化,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把英语教学作为创造性的,给人带来美感的艺术活动来看待,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艺术性。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英文歌曲、英语绕口令和短剧表演等表现形式,增添教学活动的艺术性,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审美体验。
教师还要注意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使之多变、有、过渡,交替自然、难易适中,注意调动多种感官活动等。另外,教学过程的艺术化还体现在双方活动的艺术化,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和谐局面。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教学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
另外还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研究的需要,依据研究物质的类别、结构、性质、用途以及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了许多不同层次的化学概念,掌握这些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基础。但化学概念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记忆,深刻理解,水到渠成的应用化学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总想探求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化学概念教学更贴近学生,更易让学生学得轻松,这需要经历一个长期不断学习,反思总结的探索过程。
一、讲概念不如教会学生理概念,形成概念知识网
教师“讲”的功夫深,不一定教学效果好。开始几年,总在一个误区徘徊,一味的想把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给学生讲深刻讲透切,但往往是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把化学概念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讲,学生听和记的上面,但实际学生掌握的效果不好。概念本身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很容易导致让学生误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求知欲十分旺盛的特征,我开始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概念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词,学会分类、比较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动脑,展开讨论,通过比赛,各抒己见。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让学生比较分类,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差异,科学的将概念形成知识网,让学生准确有序的记忆储存。如原子和离子,电离和电解,原电池和电解池,元素、原子、核素和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形体等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简单作笔记的机器,而是在和谐气氛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回顾,比较、分析、综合,把前后学习的化学概念串联起来,形成各种网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学习的主角。
二、记概念不如教会学生用概念,形成概念巩固墙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学习一个新概念,强调处于机械的记忆阶段,可能学生自以为掌握了,事实上时间一久又糊涂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应用落实到位,要让学生明白流畅的背诵概念并不意味着真正理解掌握了概念。我也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一讲就懂,一考就错,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重视基础,重视教材,加强基本概念的应用,通过教学实践,针对化学概念的教学实际,学会把握重心,能舍能放。通过与化学备课组共同研讨,精心选择题目,尤其是针对基本概念为载体的选择题,题目难度尽可能适合学生实际,这样来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应用,抓住学生掌握概念的易错点,学生学起来也相对轻松一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反复应用巩固化学概念,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理解概念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学习整个化学系统知识很好的途径。教师要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授概念的时候,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组成句子的关键和重要的词句,使学生对所讲概念可以理解的比较确切。例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教材上对于分子的概念。在这不多的字数里有非常深刻的含义: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分子只是组成物质的多种微粒中的一种;分子是一种微粒,肉眼看不到。教师这样分析、讲解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便于记忆也容易理解。
三、由化学概念单一的学习过渡到适当延伸拓展,形成概念多元化
学生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的过程,也是学生实验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能力的培养过程。概念基础知识和应用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概念的延伸,通过对比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知识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过渡。教师不可就题论题,而要联系旧知识,增设同类,对比启发,指导学生利用教材,深入思考,仔细把握教材与大纲的内在联系,启发诱导学生思维,教师应用心设计,选择题目,依据不同概念的特点,该直观的不延伸,该剖析的一定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概念异同,防止含混不清,教会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同化新概念,真正做到巩固强化,理解掌握,包括规范答题,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先了解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想法,再联系教师自己或者课本的见解。然后,采用探究式或者开放式的问题揭示学生的想法。例如,采用“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如果……将会如何”的形式探测学生的想法。
四、由想法与现实的差距,反思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虽然概念的教学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但也是难点,从讲概念到理概念,让学生动起来的同时,能力层次也随之提高,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基础不一样,收到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能力强,自觉性高的学生就会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而能力弱,自觉性又差的学生对概念都很难把握,加上前后知识的脱节,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甚至放弃,这就容易引起两极分化,加上对学生学习的跟踪和反馈掌握不够,学生知识点没有落到实处,这样老师再好的想法在学生那里大打折扣,导致了想法与实际的脱轨,我们不得不在教学中继续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来扬长避短。由于化学上的概念较多,有些概念名称“相近”,组成“类似”,将这些概念传输给学生之后,有的学生抓不住其本质,难以把握,容易混淆,故称为易混概念。如:无机化学中所学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与有机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同系物,无机化学中的“根”与有机化学中的“基”,缩聚反应与加聚反应等。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可采用类比法。通过类比,使学生真正找出其区别的根本所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在讲完了无机化学中的“根”之后,再来学习有机化学中的“基”,可以拿“-OH”和“OH-”加以对比,画出各自的电子式,从是否带电荷、性质、产生的途径等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真正找到“根”与“基”的?^别。
化学概念如何教学?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活动中,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会善于利用以前的经验,汲取以前的教训, 无论是基本概念的教学还是其他板块的教学,关键是要用心去学习,去探索,借鉴别人好的东西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教学的迷惘中不至于迷失,让自己加快成熟的步伐,在教学活动中就一定会有硕果。让每一项学习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教育教学充满智慧挑战,只要我们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就一定会让教学活动充满勃勃生机。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衔接
初高中的化学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有很大差别,另外,处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也存在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就要求在初高中化学教学上实现合理衔接,实现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的合理过渡。
一、教学方法上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有着不一样的理念,知识的设置也不同。初中的知识偏记忆性,高中的化学知识偏理解性,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在高中化学教学方法上,要能实现对两个阶段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初中的化学知识记忆性的偏多,这些知识为高中的化学继续学习做了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高中知识的教学才能更好展开,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时,老师要时常引导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回忆,不断强化基础知识,逐渐过渡到高中化学知识学习的正常轨道上来。
二、实现教学方法的逐步转变
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状况,在初中化学教学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灌输式”,注重学习的结果,不注重相关结论的探究过程。由于初中的化学知识相对简单,这种教学方法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难度相对于初中来讲有很大提高,如果还采用初中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高中教学。高中化学的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以探究活动为主,初中采用的多是讲授法,要实现这两者的转变,要有一个合理的衔接过程,最初可以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慢慢适应之后再完全实现探究式教学,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也更容易实现转变。
三、教学方法上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高中阶段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更高的要求,初中只对记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加以训练。
初中和高中的化学学习存在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两者的衔接很重要,良好的衔接可以使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化学的学习更顺利,学生能更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模式,也保持良好的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化学 创新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25-01
《煤化学》是煤炭利用与深加工等这些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或者选修的课程,同时也是这些相关专业进行洗选煤炭、化验煤质等这些技术工种进行技能等级鉴定取证的最主要专业课程,因而《煤化学》这门课程在煤炭利用与深加工等相关专业教学中所处地位极为重要,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及相关能力的提高,起着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以下结合本人的具体教学实践,就《煤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和总结。
一、《煤化学》传统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在《煤化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由于对有关煤化学知识学习系统性的过分强调,这样就把学生学习能力大大减弱了,此外,对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极其不利的这样就使得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背离,因而以传统教学方式来实施《煤化学》教学,往往无法做到把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这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总的来看,以传统方式实施《煤化学》教学,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操作的相分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有关理论课的教学极其重视,而对于相关实践课的教学的训练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人为地带来《煤化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分离的教学现状,致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无法与学生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更无法为学生今后的实践活动服务,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显然也是不利的。
二、实施《煤化学》教学方法上创新的必要性
在《煤化学》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煤化学》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学生专业素质、业务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施《煤化学》教学方法上创新,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1.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实施《煤化学》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可以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此基础上,能结合学校具体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实施《煤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2.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实施《煤化学》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可以让教学围绕着学生的能力和学生的素质来进行有效开展,在教学方法上能真正促进知识与能力一体化的实现,在学生学习方法上能真正把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贯彻落实进去,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能把相关基本理论融合于一定的实践活动来进行,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有效提高。
3.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实施《煤化学》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可以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可以对教师原有的教学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促使教师自觉地开展与《煤化学》这门课程有关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所有这些,对于有效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改革主动性、教学创新的积极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实施《煤化学》教学方法上创新的主要举措
1.实施模块化教学,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有关《煤化学》的模块化教学,其中心内容就是要突出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模块化教学,关键是做好模块的设计,设计模块应遵循灵活处置原则,每个教学模块可大可小,既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联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可适时进行更新。进行模块化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就是体现在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单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I必备知识、II专业理论知识、III技能训练;例如,煤的挥发分测定这个模块单元,其具体所包括的这三部分内容,可用下表来表示:
在具体进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做好两个环节:第一,对于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一定要明确;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比较扎实的教学理论,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模块化教学过程的实现。第二,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这二者一定要同时兼顾;在实施模块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煤化学》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学生相应技术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实施模块化教学,进行《煤化学》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2.转变教学考核方案,提高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煤化学》教学考核方案,就是在这门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单纯以一张考卷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定,这种考核方案,既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真正的学习水平,更无法体现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无法如实体现;基于此,对传统教学考核方案进行改革,由原来的一次试卷考试改为三次考核,即①学生评教、②教师评学、③成绩考核,具体是这样操作的:第一,每学完一个模块,让学生对教师上课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打分,这就是学生评教;第二,每教完一个模块,让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内容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和打分,这是教师评学;第三,每学完一个模块,要对学生三次考核(满分100分),即占60%的试卷考核、占30%的技能考核及占10%的学习态度考核,这就是学生最终的成绩考核。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考核,不仅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渗透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水平
在进行《煤化学》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把我国有关煤炭储量、开发利用现状及我国能源结构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的持续利用及社会和谐发展等相关内容进行融合,然后从循环经济这个角度渗透到整个《煤化学》教学过程中,这不仅可大大丰富《煤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促使学生相关人文科学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煤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能更好地与市场实际需求相接轨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实施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形态和形貌的信息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学习分析化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1]
由于分析化学公式多、计算多、内容杂,对量的要求高,对于刚学完无机化学的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一时很难适应,导致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效率差,不愿预习,不愿听课,不愿做作业,当然考试很难及格,不但会导致本门课程的理论课挂科,而且会导致对实验原理的不理解,导致实验效果不好,实验成绩不好,还会对将来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从分析化学教师如何教入手,探讨分析化学的教学是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主要途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化学教师怎样教授这门课程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建议,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增强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供各位同仁参考,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建构分析化学在学生心中的第一印象
教师应利用对分析化学绪言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分析化学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观点有哪些,基本要点有哪些,与高等数学的哪些内容有联系,与中学化学哪些知识点有联系,与无机化学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又有何区别,结构怎样,系统性怎样,有何特点,学习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学好分析化学对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学好分析化学对自己的成长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如何学得好。
二、鼓动学生树立学习分析化学的较高目标
大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动机有两方面:一是为了混学分,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选择的是被动学习,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学习效果一定很差,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60分,由于目标很低,必然导致他们的学习行为被动,努力程度不够。二是想把这门课程学好,给自己定下了较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将会主动学习,努力学习,即使达不到较高的目标,达到最低目标也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动学生,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并以切实的行动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检查、监督学生的行为,确保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具体做法是:第一堂课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一份学习分析化学的目标及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再加上监督措施,以之作为第一次作业,教师要认真查看,对于目标定得太低的,达成目标方法不恰当的,监督措施不可行的,要指出来,并要求学生整改。教师还应充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进行教材分析,鼓动监督学生预习
利用第一堂课,讲清楚预习在学习分析化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所师范大学编写的《分析化学》上册为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定性分析;第三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四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五章:酸碱滴定法;第六章:络合滴定法;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沉淀滴定法;第九章:重量分析法;第十章:吸光光度法;第十一章: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第十二章: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1]共12章65小节,338页,按16周计算,每周应上21页左右内容,才有可能完成教学内容。一个明摆着的问题就是内容较多、课时少,并且部分内容还较难,推导多,公式多(有155道)。因此,要把这本书讲解得很详细是不可能的,只能择其重点难点而教之,部分内容蜻蜓点水,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预习。同时在每次上课前以提问的方式来监督学生预习,并把回答的情况算入平时成绩。对于不预习的同学还应做思想工作,切实把预习落到实处。
四、采用灵活的教法,避免教学枯燥乏味
针对教材中不同的章节,由于其重要性不同,难度不同,教纲的要求不同,教师不宜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一直贯穿下去。如果那样,就会让学生感教学方法呆板,没有新鲜感,听课乏味,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当然教学效果不会好。如果我们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章节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感觉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体会到教师的“因材施教”,必然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具体做法是(以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所师范大学编写的《分析化学》上册为例):第一章绪言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重点讲解,并且多讲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旨在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第二节:分析化学的分类(可让学生自学);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可不讲),让学生先去查阅资料,然后叫学生来讲解,得到结果肯定不止书上介绍的哪些内容,既避免了教师的照本宣科,又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还可获得分析化学发展的最新趋势,真是一举多得。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的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也会因师而异,因学生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内容众多,不能一一列举,我这里只用一例作代表,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自己理解去认真探索。
五、对于推导难度不大的公式,让学生掌握推理过程
分析化学公式众多,记起来复杂,其实是学生没有找到窍门,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当然费时费事,使人感到烦乱。现以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为例进行探论,以供参考。
以浓度为c(mol/L)的HCl为例,第一步写出溶液的电荷平衡:
由此可见,公式虽有4个,但抓住质子平衡这一关键点,就能推出精确式,根据精确式,弄清不同条件下忽略水的解离或弱酸的解离或两种解离都忽略,便能轻松地推出2个近式和1个最简式,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至于弱碱溶液中[OH]浓度的计算公式,只需用类比法即可得出,不需要再去推导。教材中像此类的推导很多,教师只要去认真钻研,定会发现更多的理解性记忆或推导性记忆的内容,大大地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消除或降低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公式多,难记忆的印象,还能消除学生因死记硬背而不会用的现象,提高他们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六、对推导较为复杂的公式,可采用区别对待法
如:标准正态分布的函数关系式的推导;络合滴定终点误差计算公式的推导;氧化还原滴定化学计量点的电位及化学计量点前后0.1%误差的电位计算公式的推导;朗伯―比尔定律的推导;桑德尔灵敏度与摩尔吸收系数的关系的推导等,教师要做推导演示,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可作区别对待,不做一刀切,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推导条件和推导全过程,并达灵活地应用公式计算,可不必死记公式;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推导的条件和大致的推导过程,较为熟练地应用公式计算,须记住公式;对于数学基础特差的学生,不用去管推导的过程,只要求记住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计算。这样一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避免丧失学习分析化学的信心。
七、注重课后小结,起到归纳复习的作用
由于分析化学内容多,每次课讲授的容量大,知识点多,如不进行适时的归纳总结,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点多而零乱,抓不住重点,通过教师的复习归纳,让学生明白本节内容条理是怎样的,哪些是了解内容,哪些是理解内容,哪些是掌握内容,哪些是帮助理解的知识,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同时又达到了复习的作用。
八、布置好有代表性的题目,注重对学生的作业的分析讲解
分析化学习题较多,如全布置,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大,而且学生的意见会更大,因此,每次布置的题量一定要适量,且关键是要具代表性,不要重复布置,难度要适中,既不布置太简单的题目,简单题目自己做,然后对答案,若不清楚的,可告诉老师,由老师帮助解答;又不要布置太难的题目,部分难题布置给成绩较好的同学做,部分难题可在习题课上进行讲解。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弄清学生由于哪些知识点未掌握导致做不出题,要讲清学生未弄懂的知识点,再讲此题,并讲解与此题相关的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才更利于学生弄懂和拓展。此外,为了能宽泛地了解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愿望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取分别布置不同难度题目的方法来进布置题目。
以上教学方法,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不一定全面和恰当,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白淑琴.分析化学(上)[M].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遵义师范学院教研课题《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08
化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化学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我认为对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
二、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总之,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是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它的宗旨和任务就是促进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河南城建学院材料化学本科生专业开设的一门工程基础课程,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工程认知能力和创新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并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初步探讨了该课程在材料化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材料化学;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以一般尺寸通用零件的设计为核心的基础设计性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与材料化学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该课程知识面广,具有“关系多”、“要求多”、“门类多”、“公式(符号)多”和“图表多”等特点[1]。“关系多”指该课程与多门先修课程关系密切。在课程的学习中需要用到高等数学、机械制图、材料成型基础、理论力学等多个先修课程的内容来解决通用化的机械零部件的设计问题。然而,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该课程的部分先修课程,如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等,同该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讲授学习,这就造成课程和知识体系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要求多”需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从零件的强度、刚度、寿命、工艺、经济性和安全性等诸多方面统筹考虑。“门类多”则是指不同的零部件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设计方法也不尽相同。此外,“公式多”是指计算多,有解析式、半解析式、经验的、半经验的及定义式,不同公式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符号多”、“图表多”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符号物理意义以及图表的正确识别和应用。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在以往的知识构架中没有相关的概念,学生学习基本符号、公式和相关设计计算的难度较大。此外,针对于抽象的机械构型和物理运动方式,构思并分析其结构和运动过程也相对较为复杂,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2]。1.2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往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多以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忽略了材料化学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其他专业知识架构之间的差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基本读图能力、零件的精度要求、理论力学中的材料应力、应变、刚度、强度等多方面基础均较为薄弱。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和简单的实物教具等途径很难直观地将抽象的物理概念、机械构型和运动过程展现给学生,进而很难在课堂上引发学生共鸣,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比如在齿轮传动章节,直齿轮的啮合传动相对简单,传动过程较为容易理解;但是斜齿轮和锥齿轮的传动过程则相对复杂,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这一部分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状态的差异。相对于文字或公式较多的多媒体课件,包含flash动画、视频影像的课件内容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于复杂运动过程的理解。对于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强度校核等问题,学生学习仍然较为吃力。比如V带传动设计、螺纹连接设计和强度校核等内容,不仅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设计问题,同时计算过程复杂,一般需要用到多个公式并查询数个参数图表。这就导致学生在零件的设计计算和强度校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知所云,丧失学习兴趣,难以达到人才培养大纲既定的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2教学内容的再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2.1教学内容的再组织。材料化学专业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工程知识能力的和创新素养,其专业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进行复杂的理论推导过程,只需要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公式以及公式的适用范围和情况即可。比如,在滑动轴承章节中涉及到的“流体动力理论基本方程”和“油膜承载机理”的推导过程。这一推导计算过程中涉及到流体力学、微积分等知识,超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范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该内容可以酌情略去,保留液体动压油膜形成的必要条件。即只需要让学生明白液体动力轴承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学生学完后能够运用这一基本原理进行相对应的工况分析。经过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获得感和成就感。基于以上分析和考虑,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将教材中内容进行适当缩减显得十分必要[3]。在综合考量学生学习能力和课时安排的基础上,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在保证知识体系完备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内容的再组织。轻理论分析,重应用实践,力求讲授内容少而精,深入浅出,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2教学方法探索。目前,多数机械设计课程的讲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教学方法存在诸多缺点。比如,“满堂灌”式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较低,课堂氛围较差。不仅如此,教师也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不能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机械设计课程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及安排合理的课程设计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1)强调学生主体,增加课堂互动。学生始终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的有效参与是课堂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如何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调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诸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结合课程特点和章节内容特点,尝试适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加师生互动,提升学习效果[4-5]。比如在学习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一节时,教师先对一个典型的轴系固定形式进行讲授,抛砖引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给出其他组合设计中轴系时如何实现固定的,最后则由学生完成其他组合设计内容的讲解[6]。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防止学生在课堂上“置身事外”。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显著增加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2)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针对于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的基本情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学习积极性。借助河南城建学院“学在城建”网络教育平台,教师课外在教学平台上传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外时间学习。部分简单知识通过这一线上平台后,作为学生预习或自学的内容。课后,通过平台上传相关习题测验,进行教学效果把控。此外,教师在平台教师端口还可以掌握学生在课下的学习行为,而且能够对学生课下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将这一评判结果与课程的平时成绩进行挂钩,进而带动学生课下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依据平台反馈结果适时调整后续课堂的教学内容。(3)重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7]。基于专业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课程设计内容,并将其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关联,不仅有助于机械设计课程的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解。此外,新颖的设计题目能够避免学生从网络上直接下载课程设计结果。比如,电极材料涂布机减速器的设计,这一课程设计完成的先决条件在于学生了充分解电极材料涂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电极材料涂布的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设计参数的收集。通过参与这一课程设计,不仅能够加深其对新能源材料相关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够满足机械设计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进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3结论
综合分析了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和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方法。基于专业培养目标,提出进行教学内容再组织,精简理论推导,重视实践应用。通过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重视课程设计等途径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氛围,进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立足化学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知识的讲授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准确认识和理解化学的概念、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讲授《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原理、注意事项、步骤、误差分析等理论的知识,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落实,然后再组织学生做实验。我本以为学生应该可以顺利完成这次实验,可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做这次实验是失败的,他们做实验室时感觉无从下手,将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实际操作不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这次事件,我深刻地体会到实验的重要性,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将实验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要精细化分析,有时要进行整合和改进,有时要创造实验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强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是最基本的。高中阶段的化学概念就有两百多个,化学概念掌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我将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分析、运用三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没有兴趣,而且学生得到的只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个概念。因此,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
概念的分析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分析要深刻、到位,并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要注意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和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如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理解,“同”指相同,“分”指分子式,“异”指不同,“构”指结构,就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这样用简洁的语言就将该概念理解清楚了。概念的适用范围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关系。如,大多数有机物为非电解质,不能够说所有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另外在学习概念时还要对相似的一些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如在学习同系物的概念后,将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系物、同一种物质这“五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的知识不出现混淆。在进行讲解时要举例、对比、分析、应用。在完成概念的引入和分析后,要多举例进行概念的运用,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杂,有些知识有规律性,有些知识没有规律性,且特例也很多,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第一种是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生学习“铝三角”知识时,对铝离子、氢氧化铝、偏铝酸根三者之间转化时,应该加入什么物质始终是混淆的,我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归纳铝、氧化铝、氢氧化铝分别与酸、碱反应的产物,然后进行对比记忆;另一种方法是根据电荷守恒关系进行记忆。第二种是引导学生让学生之间相互复述某一章、某一节、某一物质的主要内容与性质,在此过程中,他们不自觉地在大脑中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加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第三种是学生准备错题集,将自己出错的题集中在一个本子上,每周将做错的题重新做过一遍,并找相应的题练习。第四种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重视课堂导入,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导入是在进行有关知识讲解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尽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化学的课堂导入方法很多,可以根据要学的新知识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对比,引发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巧妙导入新课;也可以通过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导入课程等,总之,在导入课程时要新颖、典型、适当,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几点是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可能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高点。
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将主要依赖于教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严重脱离生活、生产实践,缺乏创造性。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就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同族其它元素,并找出同族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以帮助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总之,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要大力加大学生选做实验及演示实验的容量,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是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它的宗旨和任务就是促进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二十一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为此,今后的教育教学要改变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
1. 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的改革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到同簇其它元素,并找出同簇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将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总之,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 以化学实验带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改革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
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是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它的宗旨和任务就是促进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学习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化学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实验是连接知识与兴趣的桥梁,是化学教育永恒的主题,所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教育功能是其他任何内容都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教学,能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教学,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化学实验教学呢?我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精神
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中要以教学大纲为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展开教学。教学内容方面上,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掌握好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适当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化学实验,同时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使用仪器的技能”和“实验操作的技能”,还要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及养成“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并将其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注重教师主导的师生互动环节
教师在实验教学环节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教学时应突出过程和方法,注重方法的掌握及思维的开放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转变角色,注重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比如说学生学习“元素周期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活动探究”获得知识,而不仅仅是靠教师传授和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做实验时,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同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了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注重以下几点。
1.制订好实验教学计划。
新教材比老教材实验内容多,实验教学成为新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教学内容的引入都依靠实验进行。这样一来,许多化学课就得在实验室进行,由于实验较多,故实验教学的备课不能再是上一课备一课,而应预先统一安排,制订好实验教学计划。首先分析教材,按章节将各类活动整理出来,新课教学中有哪些实验,活动与探究中有哪些实验,列成表格,根据实验活动分布表统一制订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计划应该包括: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方法与过程,需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等等。
2.灵活处理实验开展方式。
根据教学要求与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安排,只要条件允许,就尽可能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当然如果条件有限,以教师演示和个别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就能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要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
三、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指导学生预习实验,实验有的放矢。
学习新知识就会有不懂的地方。如果带着太多不懂的问题上实验课,结果就只能“听天书”或者“凑热闹”了。预习作为上课前的事先准备和学习,可以找出听课的重难点,带着问题去做实验,目的明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他们对所学得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做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3.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是在有效类比、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4.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化学实验不但要演示操作、仔细观察,更要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实验过程中,如果教师急于给出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的规律,忽视了对实验现象分析,没有充分拓展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会导致性质及规律的得出较为生硬,实验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
因此,演示实验完毕后,我们要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出知识。例如,在讲Na与H2O反应时,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而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加大分析力度,激活学生的思维。
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钠为什么会融化城光亮的小球?钠为什么会四处游动,并且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后的溶液滴入酚酞试液,试液变红说明有什么物质生成?你能设计实验说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吗?
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猜测,逐步分析得出Na和H2O反应生成NaOH和H2这一化学性质。把学生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向对本质的理性认识。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往往转化为一种形式,有时被忽视,故此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探索性,要求教学时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法教学,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中小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
如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到同簇其它元素,并找出同簇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将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总之,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努力,其结果是使学生受益。
二、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电子云”概念很抽象,教师用语言、挂图均不易表达清楚,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电子云”,学生可以直观地感觉到电子出现的“几率”大小,从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