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03:3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2、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语出 明·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旅行;揍我素养;提升;途径
旅行是指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很好结合,适教重导,减轻负担,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旅行中,青少年要有意识的提升自我素养,包括个人中意随心洒脱,深度体验以及感悟参透等,通过不断的开拓进取,并有效沉浸到当地生活气息中,从而使自己活得一个良好的旅行体验,或从中实现自我素养提升的目的。
一、旅行中寻求自我素养提升的意义
笔者认为旅行是一种源于精神的感悟和关系的互动体验。曾有学者认为不同年龄的人对旅途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下面本文将对其观点进行深入阐述。
青少年时期是全面学习和思考的阶段,关键词是旅行下榻中学习力和思考力的培养和提升,解决人生思维的问题,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技能是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这个年龄段的旅行者坚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让你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中年时期是自由和随意挥洒人生的阶段,关键词是旅行中兴趣基础的巩固和拓展,在旅行中解决人生感悟的问题,这阶段人生期望不同的体验、游历,通过足够的丰富阅历感悟人生和发展事业。逍遥和快意享受人生,体验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
老年阶段人生几十年的黄金生涯,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关键是是旅行中的砥砺和参悟人生,实现从理论到思想的沉淀和升华。整体上你能看到,生命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养液供给,旅途中的你就是在寻找,打破常规生活地去寻找这些东西。
为此,旅行中寻求自我素养的提升,不能一味地“咔嚓咔嚓”拍照就如同一味地刻“在此一游”,“旅行素养”要求兴趣的发掘,要求随性的心态,要求钱袋“该出手时就出手”……一个有素养的旅者他不在乎是否吃得好,住得好,他更在乎是否体验得好;他不在乎是否美照拍足了美,更在乎精神的感悟足了没;他不在乎他的计划是否有变动,他更在乎这个地方的灵气是否吸收足了,是否真正沉浸到当地生活气息中去。
二、旅行中寻求自我素养提升的途径
1.重新调整心境,释放压抑
外出旅行是消除压抑、调整心情的良方,是一种积极而主动的休息、休闲、休养方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绪松弛方法,利于人们调适心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心理健康困扰的人,比如抑郁症的旅行者,最好到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有绿色物、有水源水流的地方去旅行,不要选择阴暗、恐怖、人群拥挤的景点,这样有可能加重抑郁、焦虑的情绪。例如,走进森林、深入岩洞、登上高山,就有很好的效果。树木的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刺激的紫外线,且绿色的光波长短适中,能给人平静而安适的感觉;岩洞内环境安静,空气清洁,少有灰尘与病菌,对平衡心理很有益处。经常登山旅行,求得一览无余的心境,显然能缓解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从而使处于抑制状态的大脑皮层兴奋起来,减轻精神上的压抑和焦虑,调整心态,祛除烦恼,使人精神饱满,这对我青少年在旅行中寻求自我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旅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积累知识、开拓眼界。我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传统。苟子更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旅行正是去读一部部活的大地之书,去求真知,在知天下的过程中走向独立的人格和实现人格的完善。游历自然山水时,我们要有意识的从中汲取丰富的灵感,从而有效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完善人格、促进人的成长。另外,旅行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浓缩人间美丑善恶的社会实验室,在这里时时处处可能碰到人生苦乐、价值荣辱等观念上的撞击与思考,此时此刻正是吸纳并实践这些积极观念、培养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机。
3.与旅游进行和谐的沟通与交流
旅行正是提供人际亲密和情绪投入的最佳环境。这种投入的结果很可能发展成心理上的接受、接近、加固。通常,这样的旅行,对景点和目的地没有要求,对旅行的性质也不作规定,家庭自驾游、亲子随团旅行、独自出差在他乡偶遇到的朋友一起游玩等等。关键是看和你随行的旅友,而景的要素则次于人的要素。旅友对你的影响程度才能决定旅行质量的高低,才能在之后的心灵桥梁上获得认可和亲近。所以说,无论是现实中的陌生人,还是心中的陌路人,旅行带到你身边的却是密不可分的知心人,通过与旅友进行和谐的沟通与交流,势必对自我寻求素养的提升有所裨益。
现实旅行之外还会存在一种延续与回味,可以称作心灵之旅,而一场美好的心灵之旅,会超越任何现实素材和要件,比如带回的旅行纪念品,比如说照片。还有陪伴你旅行的人,此时不一定在你身边,心灵之旅却会不由自主地开启,它是思念极佳的方式和永不褪色的情感牵挂。思念这东西,会在心灵旅行时完成得异常完美。在旅行沿途的彼此关怀和目的地共享快乐的往事,如今都是那么珍贵与难以重拾,更是增进交往,融洽关系,提升自我素养的最佳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每个人旅行都有很多的理由,但绝不该是在有限人生中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个想去的地方,也许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旅游胜地,可它却那样契合那时的心境。在那个地方,体会到的是一直在追寻的感觉和状态,人为之喜悦,放松,融合并且享受。在那个地方,可以放下过去与未来,感受当下的愉悦与清澈的意境。放下身心包袱,轻装继续人生路。那么它就是旅行的目的地,也就实现了旅行的意义以及自我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连仲.一场有目的的旅行[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5,(4):0-0.
王h波从小酷爱读书,家中书柜若干,藏书过万。和大多爱读书的人一样,王h波的阅读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父亲很支持我看书,所以我的零花钱基本都是用来买书的,《故事会》《童话大王》《啄木鸟》《少年科学》这些杂志都是小时候特别爱看的,后来上了初中逐渐开始阅读四大名著。”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对此,王h波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只要是书就对我们有用,哪怕是银行里理财的宣传册,读懂了都能长知识。虽然银行宣传册上面的内容并不具备什么人物情节,也没有太多故事性可言,但是这里面有语言的艺术。如何用最简单的词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你,让你认为有利可图,然后去买这些理财产品,这就是技巧。”
读书方法很重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群穷其一生的梦想。从前读万卷书是困难的,如今科技让人们的阅读变得更加便捷。我们打开电脑和手机,找到一万本书很简单,但是如何去阅读也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王h波说:“读书方法很重要,看书的时候要思考,不能看完了不往脑袋里去,那就是自看了。对于一些比较乏味的书籍,我可以推荐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交替着读书。比如一本书你看了一个小时,觉得有些累了,可以撂一撂,先看点别的感兴趣的书,换换脑筋,然后再返回来想想刚才那本书讲的是什么。如果能记起来,就接着往下看,如果记不起来,从头再看。这样的话,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和记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二个我推荐的阅读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对于不认识的生僻字,一定要及时查工具书,然后在空白处标记出来,要不然你永远记不住。比如你看一本清朝的书,手边必须要有一些史书和工具书,辅助你去读这段历史。”
闲书也有知识和哲理
有些人认为,读专业书用处最大,但读起来索然无味。闲书好看,但又没多大加识,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王h波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学术书籍也有趣味,闲书也有知识和哲理,关键看你思考不思考。咱们先说有用之书吧,如果连这个你都不去读的话,你无法工作和生活。自从说《康熙私访月明楼》《三盗九龙杯》《宋金刚押宝》《雍正剑侠图》《聊斋志异》这几部书以来,我就会特别关注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比如《清朝满蒙联姻研究》《甲申风云路》《向天再借五百年》《变政与》《清宫大内侍卫》《后宫的金枝玉叶》……这些都是我最近入手的新书。比如我说三国,不仅要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看《资治通鉴》《三国志》这些必读的书籍,甚至有关三国的影视剧、戏曲等都要去看,还有像前几年传出来南阳发现曹操墓的新闻,我必须去关注并且收集那个时期的报纸专刊,不读不看不收集你说不了评书。我们说书之人,就是必须要读很多书,而且要读明白。如果自己看书时昔环为所动,你就感动不了观众。我个人认为,从一个纸质作品到搬上评书舞台,最少要经过五遍拆洗,一遍拆洗一遍新。第一遍就是通读,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看看适不适合改成评书脚本;第二遍就要列出提纲,按照评书的技巧分出若干段落,看看哪些情节需要添减,这便是我们行话所谓的‘捋梁子’;第三遍就是强行记忆,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背下来;第四遍就是临上台前再默背一遍;最后就是上场说的那遍,在实践当中加深理解。当然,之后还会有第六遍第七遍,每一次的感悟都不同。如果说闲书的话,我最近看了一本《启功隽语》,也给我带来很多启发。我举个例子,人家问启功先生,‘启老,您身体怎么样是啊?’启老回答,‘乌呼乌呼。’闻者不解,便问此为何意,启老回答,‘就是差一点就呜呼了。’这个老人说话很冷,但是又饱含哲理。所以我们如果能学习到这种语言方法,不仅能够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还能提高生活的乐趣。”
韦智皓(桃桃) 8岁 济南市市中区
3岁时,桃桃问我他是从哪里来的,我开玩笑地告诉他是桃树上结的,所以起名叫桃桃。桃桃不信,因为看过我大肚子的照片。刚好那时中央10台放《探索发现》,很清晰地介绍了一个宝宝的孕育过程,从胚胎到婴儿呱呱落地,桃桃目不转睛地看完了。一次逛书店,一套立体翻翻书吸引了他,“妙趣科学”一套5本,分别是时间、地理、人体、卡车、地球,桃桃很喜欢,尤其是人体那本,桃桃看得最认真。看书大大满足了他的好奇心,也就没再来问我那些让我“不知所措”的问题了!
下个月,有个“五一”小长假呢!带上孩子出去“游山玩水”吧,那是孩子的最爱!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等什么?赶快出发吧!“最宝贝”栏目现在征集“游山玩水宝贝”,赶紧用相机记录下宝贝与山水亲密接触的美好!一张像素大一点的照片(最好1M以上),配上一百字以内的故事介绍(最好让小朋友们自己说,爸妈负责记录),发给小编倩倩,,参与最家长的“游山玩水宝贝”评选吧!每日,我们将照片放至“最家长博客”,邀请读者投票,得票最高者,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谢易成(赫赫)5岁 临沂市兰山区
“妈妈,赫赫是怎么出生的?”
“医生奶奶把妈妈的肚子割一道小口子,把你从妈妈肚子里抱出来的。”
“那赫赫是怎么到妈妈肚子里的?赫赫这么大这么高,妈妈的肚子才这么小。”
“爸爸把他身体里一颗最好最好的种子放到妈妈的身体里,和妈妈身体里一颗最好最好的小种子抱在一起,慢慢地长大,长到足够大,大到妈妈的肚子里装不下的时候,你就出生了。”
“是不是跟咱家的热带鱼一样长大?”小家伙若有所思。
刘哲辰(小宝)6岁 济南市槐荫区
有一天,小宝突然伤感地问我:“妈妈,我怎么没有亲爷爷奶奶呢?”我问他要亲爷爷奶奶干嘛,他说:“你看我的同学都有爷爷奶奶接送和做饭,我好想有个爷爷奶奶啊!”说着说着小人儿甚至流下了眼泪。我耐心告诉他:“你是有亲爷爷奶奶的,他们以前也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而且特别爱你,给你买很多新衣服、做好吃的。只是现在他们不在了,现在也有许多的爷爷奶奶在疼爱你嘛!”小宝含泪点了点头,说:“比如我幼儿园的吕奶奶,一楼的三奶奶,还有二楼的大爷爷……”“嗯,而且爸爸妈妈也会替你的爷爷奶奶来加倍爱你的!”
转眼间,一个学期结束了,漫长的寒假即将开始。为了使本人能够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早日成为父母眼中的乘龙之才、社会的可造之才,特对自己的寒假生活作如下计划:
1.坚持早睡早起。每晚10:30分准时熄灯上床(周六延至11点),早上7:30前起床、叠被、洗漱,并且力争全部耗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决不因为回到家里而改变在学校长期养成的良好作息习惯。
2.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家里,多陪爸爸看体育比赛聊天,多陪妈妈买菜逛街看电视剧。对待长辈要保持谦虚尊敬的态度,对待小朋友要让其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过年的时候主动给长辈们打电话或登门拜年。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主动帮父母做家务,保持卧室、书房、客厅的清洁卫生,饭后主动洗碗刷筷,保证油垢餐具不过夜。自己的衣物自己洗,且本着节约电能资源及洗衣粉等物资的原则尽量手洗拧干。
4.崇尚科学,坚持每天补充知识养料。每天坚持学习两个小时左右,假期初制定好学习计划,保证学习的科学性、效率性。力争利用这个假期学会一到两门小技能(例如网页制作等),以备将来工作之需。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年轻的时候,趁学习能力强,就更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为将来实现人生的厚积薄发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5.娱乐休闲要适度,不可玩物丧志。每天上网看电视等时间累计不应超过四小时。出去和朋友们聚会时要注意时间、场所,避免去一些盈利性较强的娱乐场所,要时刻以一名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6.计划在本次假期出行一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才能多长见识。同时也要注意保证旅途安全,尽量避免春运的高峰期。且旅行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下学期正常开学。
以上计划于20XX年1月15日起生效实施,如无特殊情况必须遵照执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看啊!难忘的小学生活就如此结束。六年里,拥有着我们的共同信念!拥有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拥有着我们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浓浓师生情!在我心中正是如此:“师生之情,十指连心”!
老师,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是您的谆谆教导使我在困难面前破浪前行,勇往直前!老师,您是我心中的骄傲,此时此刻,我们为您骄傲,但明天,您将为我而骄傲!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老师,让我们真心的对您说一声:“老师,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你们是我们心中的骄傲!”
同学们,我们的欢声笑语深深地记在我们的脑海里,六年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的童年悄悄地,来无影去无踪地过去了,我们渐渐分别,分别在我们的母校,那时我们从无知,变得懂事;从胆小,变得勇敢;从幼稚,变得成熟的地方!是这个地方使我们懂事了,我们在母校的怀抱中无声无息地成长!我们就像飞翔在蔚蓝天空的小鸟,在蓝天母亲的怀抱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在蓝天中飞翔,那就是老师们为我们铸就的翅膀;假如我们能展现自我,那就是老师们给予我们展现的舞台;假如我们成为知书达礼的人,那就是老师们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不都是老师们教会我们的吗?不时中,我们便发现一丝丝银丝,正慢慢地爬上老师的头顶,渐渐的……
同学们我们要对为了我们,而不求回报的老师们,说一声谢谢吧,“老师,你们的学子们向你说一声,谢谢你们,我们懂事啦,你们也辛苦啦,谢谢你们这些年对我们的教育,照顾,谢谢你们那如母亲般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谢你们,我们会想念你们的”!
广东佛山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庾丽宜和邓霆老师收六年级:黄思林
供职于新闻单位,干的是编采工作,在职提升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问题。
新闻人都明白提升的重要,但是,快节奏的工作,高强度的采写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好不容易偷得浮生半日闲,又恨不得用它来补个痛快觉。提升之事就这么一日空过一日,最后连提的勇气都没有了。我认为,在职提升最大的敌人是时间:单位舍不得拿大块的时间来提升员工,员工也挤不出时间来提升自己。
如何是好?
抓住三余时间:成为杂家
在职提升对应的官方话语体系是继续教育,放到民间语境中常表述为终生学习,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个人想学而单位没有提供条件,是权利受损;个人应该学习而没有付诸行动,是未履行义务。因此,于公于私,于理于法,在职提升都值得重视。
有个人生三段论:上学、工作和退休,一线串珠的是学习。追溯到原点,人之初如江河源,亦如种子落泥,其禀赋和环境大抵相似。为何起跑之后,有的发育成万里长江,有的则成季节性河流?有的崛起为栋梁之材,有的只做了匍匐地面的灌木丛?无它,差距的逐渐显现,格局的迥然不同,全在于后天的努力,也就是自我提升。放到职业的层面来说,就是在职提升。
提升的唯一途径是学习。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向现实学习和向他人学习,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个人”是也。“行万里路见万个人”是新闻人的本职工作,只要有颗向学的心,一定从这无字的天书中受益无穷。“读万卷书”则真的难倒了大部分新闻人。
其实,利用零碎时间读书学习,古人早就给我们指了明路。三国时的董遇酷爱读书,善于利用“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来学习,终成大儒。当然,董遇的“三余”是农业社会的时间观念,在“读秒”的现代人看来简直就是奢侈。但是,当官的人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忙。宋代的欧阳修终日政务缠身,他学习的秘诀是利用“三上”的零星时间,即“马上、枕上、厕上”,经年累月,终成为名家。记者忙得也和当官的差不多,如果能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学习,我们的知识结构就会丰富完备起来。我一直认为:有用的话就那么几句,管用的道理就那么几条。我们犯的错误大都是常识性错误。只要抓住零碎的时间完善系统的知识,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常识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合格的杂家。
做足一万小时:成为专家
做杂家是新闻人的本分,做专家是新闻人的梦想。要在一个行业里有所建树,小聪明没用,需要的是大智慧,靠的就是不断提升。
一项研究显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练习1万个小时。如果说10年内,每天利用3小时反复钻研学习,你就能有所建树,这和“十年磨一剑”的道理异曲同工。
坐十年冷板凳,不是常人可以干得了的。人的本性都是贪生怕死、好逸恶劳。所以,司马迁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新闻人要加强对时间的管理,成为管理时间的强人,如果你能将铁棒磨成绣花针,一定倜傥非常不是一般人。
换个视角来看时间也有启迪。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不多一分不少一秒。爱因斯坦将它分成三个8小时,第一个8小时用来吃饭睡觉,第二个8小时用来上班上学,第三个8小时自己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第三个8小时你做了什么,如果你用来读书,你将学问渊博;如果你用来歇着,你将增加体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给这第三个8小时装填了什么,你就得到什么。我们每天只要从这8个小时内要来3个小时做一件事,日积月累,假以十年,就能积累到一万个小时。有了这一万个小时,在做事上你就能高高山顶立,在做人上你就能深深海底行。
享受学习提升:成为大家
在职提升的本质是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自己的目标设定。学习提升是件艰苦卓绝的事,“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说的是学习的不易,学习的重要。如果没有提升的动力,就不会去找提升的窍门。如果没有享受到提升的,在职提升就是苦海无边,绝大多数人还是回头了事。
因此,“在职提升”需要引入享受学习、享受提升的理念,把苦学变成享受,把提升变成达致人生圆满丰盈的必经之路。只有把提升当成享受,才能乐此不疲,才能真正通过学习成为大家和大师。
深圳晚报的在职提升主要是通过兴趣相投的群体聚合学习达到的。我们在集团层面购买学习课程。有人在外面听到了一场高质量的课程,回来之后向集团人力资源中心推荐,感觉真的有料,集团就购买下来,让大家自由参加。集团还通过深圳市记协,组织人员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培训。深圳晚报自己有“青年记者沙龙”,有好标题、好稿件、好版面等方方面面的竞赛。编委会的基本思路是:在职提升一定要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员工是我们提升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坚决摒弃一切花架子和所有虚头八脑的表面功夫。
在职提升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其精要点是行动。就我个人来说,时常有种恐惧和不安,总觉得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新知在诞生,很多的智慧都将错过。所以,在提升自己时,我形成了一个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翻阅行业杂志知晓业务边界,通过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增加厚度,通过看网看稿了解活动的世界,通过每天比较同城的报纸杂志明白自己的得失。
我个人认为,在职提升靠号召没用,靠制度也很难。提升靠学习,学习是非常个体的行为,学习之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法向人说清楚,关键还是靠自己。
本刊点评
“成家”靠自己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提升,是自我提升的主要途径。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切身地践行之,则需要毅力和耐力。
从理论上说,从事记者编辑这一职业的人,本身就应该是杂家,因为他要对社会上各行各业发生的事情和问题进行报道,自己要知道其中的原委,否则,以其昏昏,难使人昭昭。遗憾的是,今天的新闻人中,堪称杂家的并不多。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个人没能抓住工作中和工作外的点滴时间进行积累,犹如黑瞎子掰棒子,走过路过,大多错过。
新闻人做足一万个小时的学习积累,不是什么难事,为何却难成专家?多半是新闻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任务式的工作思维,交了差就完事大吉,吃不了日积月累钻研学习的苦,终致新闻人中专家少见。
目前,武汉市中考的语文阅读题目设置了五个考点: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这些考点的存在,旨在检测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对主要内容、主题、思路、细节的把握情况,以及读有所悟的能力。而材料作文的存在,也为写作设置了一道考查阅读能力的门槛。阅读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
广泛地阅读对学生的心智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古人就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里有丰富的知识,能给学生的大脑提供养料。他们越是见多识广,心智便越成熟,各种能力(含阅读能力)的提升也相对越快。可是,如果不加以指导的话,家长会反对,部分学生会步入阅读的误区。家长们反对的理由是——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点题。而学生可能会步入的误区是——读玄幻小说、言情小说、漫画来消遣,这才是真正地浪费时间。其实,老师可以利用早自习、周记等平台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我将学生推荐的好书汇总,发现他们普遍喜欢读故事。就顺势在7年级上学期重点开展“名着阅读接龙”活动。请每名学生推荐两本好书,把书单张贴在教室后墙。这是一个隐形的班级书库,鼓励相互借阅和交流。既不增加经济负担,又增长了见识。把学生排个序号,依次写作名着的读后感。要求600字以上,后写的人阅读书目不能和前面的重样。读后感统一写在老师提供的一本软面抄上。每周老师回收软面抄一次,详细批改学生的读后感,并扫描作文备用。利用早自习,集中展示并点评一周的写作情况(一般会有三篇)。点评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指lunwen.1KEJIan.COM 导的过程。把这些读后感的照片传上班级博客,既有助于同学们重温,也争取了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同学们很享受这段展示时间——自己获得成功总是倍受鼓舞的,别人的成功也是一种激励。在这种交流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悄悄地提高,但却没有受逼迫的痛苦。
其次,渗透考点意识,在7年级下学期全线铺开“阅读反馈”活动。2周一次,利用周记写作“阅读反馈”。要求600字以上,分“内容”、“主题”、“技巧”和“感受”四个栏目来写作。不限于名着。老师批改后,挑出精彩的三篇作品扫描备用。利用语文课集中评讲。以“7下阅读反馈10”的讲评课为例。板书阅读题的考点: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语言品味、作品感受。板书阅读反馈的四个板块:内容、主题、技巧、感受。讲解阅读反馈栏目设置的目的。逐一投示精彩的反馈作业,共同做详细的分析。老师给一点指导意见并做升格示范。被展示者现场口头升格自己的反馈。三位同学背向投影,依次口头复述自己的作业(PK一下)。其他同学都改进自己的作业,在组长那里口头复述。把反馈的情况上传到班级博客,用以相互激励和引起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的指导,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幅度较大。7下期中,我校与华一寄宿等六所学校联合考试,我班阅读13~16题的得分率依次为75.53%、64.15%、50.94%、21.38%,而这四道题的难度系数分别是0.64、 0.59、0.5、0.19。7下期末,我校使用洪山区的试题,我班的语文平均分为82.87(卷面总分为100分)。其中阅读13~16题的得分情况比期中考试更好。
除了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之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以增强。举两个例子:一是鲁宇时等七位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学语文报》上,吴江远等两位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帅作文》上。二是本学期开学以来,每周都由一位临时班长写作“一周工作总结”,目前已写满8篇,这在我们学校尚属首例。他们的总结全部超过1000字,中心突出,条理分明。我把这些总结原封不动地传到班级博客上,借以激励更多的同学进步。值得一提的是,第七周临时班长陈昀越同学还在当周获得了“2012年洪山区青少年‘中华魂’主题读书演讲比赛中学组一等奖”。
这些小小的成功鼓励我坚持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新路子。我觉得自己在“要点概括”和“内容探究”两个考点上突破得还不够。所以在8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专心读一本书——《老人与海》,具体的方法还在摸索,至于以后的路怎么走,也要视学生的情况而定。
郭子:“用有限的生命多去经历、吸收、提炼,再把无限的正能量传递给社会,这是我的小康理想。”
乐山人郭子目前是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也是一名资深“驴友”(自助游者)和某国际环保组织的长期志愿者。
“加入环保组织源于旅行中的见闻感受,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凡中国游客扎堆之处,环境污染就尤其严重。”他回忆2010年在著名的米兰大教堂外,见一群吵嚷的中国游客试图爬上灯柱高的雕像留影,引得外国人纷纷侧目。“那一幕太让人羞愧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可国人的文明素养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郭子称,毕业后他会留在当地任教或者申请去国外继续深造。“这不代表我不爱四川,我走过很多地方最爱还是家乡,但内地的文明进程的确‘比上不足’。比如在杭州,车辆给行人让道几乎是交通共识,但这样的情形在成都并不多见。公民的文明修养上不去,生存环境必将持续恶化,全民小康无从谈起。”用有限的生命多去经历、吸收、提炼,再把无限的正能量传递给社会,这是郭子的人生理想,也是他对“小康社会”的解读。
Faye一家:“小康必须包含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Faye四年前从一名重点高校的外语教师变身拖家带口的国际学子。一家三口现旅居比利时。初来乍到,Faye没被小山高的典籍和人生地不熟的境遇所压垮,川妹子的泼辣坚韧战胜了层出不穷的困难,让导师和同学刮目相看。“支撑我的力量源是精神世界的富足。”她说。
比利时是欧洲出了名的福利之邦,无论是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还是各种文艺演出,都以免费或低价的姿态向公众开放;养老、卫生、医疗、教育等民生体系高度健全,政府为民众解除后顾之忧。没经任何折腾,Faye三岁的女儿就顺利入读当地一家公立幼儿园。“比利时人在努力工作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尽情享用优质资源和财富,达到一种平衡的富足状态。”Faye学会了入乡随俗。
Faye的法国籍丈夫Julien现为比利时政府机构工作,在崇尚精神性的Julien看来,“小康”必须包含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他利用业余时间往返于亚洲各国,学习太极、中医、茶道等东方禅学,最近,他刚“摸熟”一种叫“刀疗”的新事物,正乐此不疲钻研。
Laurence:“实现文化艺术的小康需要对话与合作。”
――《论语・卫灵公》
“智”是对人生和宇宙的一种通透,就像手里拿着个玻璃球,没有死角。
妙华法师,洗心禅寺首座,久隐于寺,结虫鸟为友,以草木为伴;焚香煮茗、阅偈翻经、吟诗作画,怡然自在。法师学识深厚,富有洞见,其思想就像温润的泉水,缓慢而悠长的流淌。隐者隐去的是身体,不是心情;智者多思,只是不思俗物罢了。
妙华自称“五友和尚”,禅友、茶友、藏友、诗画友、球友是也。人生之趣常在,但有三为最: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在这个多元浮躁的时代,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让痴者更痴,醒者更醒。妙华法师读经思索、著书立说、云游弘法,为的就是在他人糊涂迷惑的时候,用言语加以指点,用智慧行以解救。济人之难,不单是金钱与物质的帮助,智慧和言语更是千金不易的宝贝,惠而不贵。
儒家学说里,妙华最喜欢的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提到。“当今社会,我们只需要守住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2000年在世界华人尊孔大会上发表的一个宣言,叫‘中华民族的心理黄金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妙华说,“人”这个字,写的时候只需两笔一架,但实际上,它的核心应该是“仁心”的“仁”。
妙华言智,遍触古今。在他看来,“佛家如莲花,重视修心修性,出淤泥而不染;道家似莲叶,接天莲叶无穷碧,讲求顺应自然;儒家是莲藕,鼓吹入世,在红尘中建功立业。”智慧不偏颇,一切外在的求教与解答,皆是引导。古著经典,道理需要琢磨,智慧需要培养,有心靠近的人得一点指引,便是力量。
“智”像一颗通透的玻璃球
口述 妙华 整理 詹镓箐
“智”是对人生和宇宙的一种通透,就像手里拿着个玻璃球,没有死角;而 “智者”,则能看透世间万物的变幻莫测与迷乱,以一颗明净心透彻人生和宇宙的本真面貌。
自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勇孝悌廉,和立言立德立功这一套道德系统和文化系统便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两千年来,无论人们是否走进学堂,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深受其影响。军人要立功,官人要立德,文人要立言,因为“三立”的引领,人心就有了方向、灵魂有了依靠。
谈到“仁义礼智信”,要注意三点,第一,“仁义礼智信”是对道的阐释。什么是道?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价值观就是“道”,一个人有“道”和无“道”,一个人悟“道”和不悟“道”,有天壤之别,所以才有了“文以载道”、“尊师重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生、失道者死”等概念。“仁义礼智信”不能分解来看,它是“道”的表证。
从运用的层面来说,古人强调“以道驭术”,而现代人,恰恰是背离的,我们现在特别讲究“术”,发展经济、发展科技。首先这本身没有问题,但不管手伸得多长、眼看得多远、想得多深,都必须“以道驭术”才能长久,如果背离了“道”的原则,那就是双刃剑,会伤人,所以“以道驭术”是古人特别强调的。
除了“道”的本身解释和“以道驭术”外,另外一个重要层面就是“道”与“德”的关系。“道”是本体,昭示一切,是形而上的,于普通老百姓,无言无形,只有通过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但是“道”又有一个形而下的体现,那就是“德”,“德”是“道”的载体,承载“道”的一切。“道”与“德”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悟大道者方有大德。”
而这个“智”,孔子将其罗列在五常当中,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由于人的慧性不同、学习态度不同、读书方法不同、所处环境不同,人和人的智力确实有差异,尤其是在学术领域和为人境界上;其次,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这个意义上,他希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秩序的、理性的、明理的,而非愚蠢的、鲁莽的、迷信的,“智”的第二个含义显然有“化明”的含义在内;第三,读书明理,即要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是最基本的功课。社科院周国平曾下过一个结论,他说:智慧的本身就是美丽的,不一定产生什么结果。而反观我们今天的父母和领导,如果孩子聪明,就希望他上清华北大,拿高学历;如果员工聪明,就希望他拿出好成绩。其实,这已经将“人”外限成一种价格,显然不是智慧的本色。
有的人把知识当做文化,有的人把会讲道理当成文化,有的人会把智慧当成文化,实际上,文化无处不在,智慧是非常圆融、非常通透的。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不等于智慧。
扎根于十二师西山农牧场的冯成伟,就是志愿者中的代表。8月份的新疆,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在西山农牧场连队的大田里,冯成伟正在为职工今年的马铃薯大田管理忙碌着。一身沾满泥土的迷彩服,黝黑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这与两年前的他可以说是判若两人。
冯成伟,来自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2013年6月毕业于西安财经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寄托着家里人的希望。大学毕业,原本可以选择留在西安工作的他,却选择了西部计划。当得知儿子远赴边疆的消息,母亲便极力反对儿子去新疆,父亲却站在了成伟这边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孩子就应该去条件艰苦的地方闯一闯。”
2013年7月,冯成伟踏上了西行的列车。经过兵团团委培训之后,被分配到了十二师西山农牧场团委参加志愿服务。西山农牧场自然条件较艰苦,刚到农场时的他举目无亲,生活不适应,没有娱乐设施,可是每当想起父母长辈的话,他都会告诉自己要坚持,不能当逃兵。
2013年11月,冯成伟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在西山农牧场成立了“西山情・志愿梦”社团组织,他们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免费为孩子们补课,受益学生达152人。经过两年的努力,“西山情・志愿梦”从社团发展成为协会,多次受到兵师党委领导的肯定和褒奖。
2014年3月,西山农牧场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全师乒乓球比赛。由于学校无专职乒乓球老师,加之去年比赛成绩不理想,学校正为缺少乒乓球老师发愁。当得知冯成伟有一定乒乓球功底后,冯成伟临危受命担任了学校课外乒乓球辅导员。时间短、任务重,加之冯成伟并非是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出身,对于能不能教好学生,他的心里一直没有底。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最终在十二师乒乓球比赛中,初中男女组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男女单打冠军。为农场和学校争得了荣誉,他也因此受到了团场领导的表扬。2015年冯成伟继续受农场领导和学校邀请组织了乒乓球教学工作,最后在师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了初中男女组团体第二、女单冠军和其他若干名次。为农场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2014年4月份农场团委书记杨丽,赴京挂职交流,农场团委的工作便落在了冯成伟一个人的肩上。从青年创业帮扶到困难儿童救助,从青年志愿服务到新志愿者接待。每天的工作都让冯成伟这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忙得焦头烂额,在负责团委工作5个月的时间里,他虚心向同事们学习,向领导请教,最终顺利完成了团委的各项工作,并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在西山农牧场做志愿者的日子,同事们的关心,朋友们的帮助,领导的肯定,职工的照顾,让冯成伟找到了家的温暖,他爱上了西山农牧场。在一年服务期结束的时候,冯成伟专程回家给父母做工作,提出了想留在团场的想法。看到儿子的成长进步,父母也支持他的想法。2014年经农场党委会研究决定,鉴于冯成伟的良好表现,同意冯成伟留职申请,冯成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兵团人。
留职以后的冯成伟,主动向农场提出去基层连队工作,连队条件差,工作量大,与一线职工接触广,突发和棘手的事情较多,对他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白天他经常为职工群众忙碌着,有时晚上还要在办公室处理各种事情。连队值班任务特别重,每月平均有十天晚上我见不到他。
2014年冬天,来山下越冬的哈萨克牧民,在冯成伟所在连队附近走失了三匹马,在找马的过程中,哈萨克牧民不慎跌入路边深坑的积雪中,在马背上的牧民随马重重地栽在地。突发的情况使得马匹受到了惊吓,倒地的哈萨克牧民一只脚被卡在了脚环里,受惊的马倒拖着牧民在戈壁上狂奔不止,牧民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连队书记和冯成伟发现后拼命奔跑过去,努力拽住马缰绳,才使得牧民脱离了危险。他们对牧民的伤口进行了简单的处理,脱离险情的哈萨克牧民不停地向他们表示感谢。
【关键词】技法 气韵 法与道
古今谈论技法大都引用庄子,说其道;谈“韵”则讲韵不可学,“必在生知”。法自古而立,庄子在《庖丁解牛》中谈道:“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即为技巧、为法,而道则孕有韵。在下文中又说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即是说在享受纯熟技巧带来的满足感。自魏晋以降,人们进入审美自觉以后,技与道则贯穿于整部中国绘画史。翻开整部中国画论,透出的无不是一“韵”字,“韵”字含有魏晋倡导的“神”,且拓宽了“道”的载体。从顾恺之的“传神论”到谢赫明确提出“气韵生动”,各个画家都对其有不同的见解,并成熟地体现于自己的画面中。“韵”自提出之后便成为了中国画的审美核心。
“法”与“韵”在古琴中可得到非常直观的体现,古琴中虞山派讲究清微淡远,非技巧纯熟不可得。古琴所用谱子为唐代传下来的减字谱,曲谱中详细记载了指法与音准,从右手的抹勾挑剔打摘到左手的吟猱绰注。不按照如此规矩的指法,不可得其“韵”。减字谱中最大化地优化了指的顺序,亦如同书法中的笔画顺序一样,一错则韵失矣。而每人完全按照曲谱演奏,“韵”也不一样,由于在谱中并无节奏,全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即使在当今用五线谱规定节奏下,每位琴家弹出的味道也不一样。因在古琴中夹杂了大量的吟猱绰注,音长音短得到的韵则完全不同。此与绘画异曲而同工。
在技巧、技法不成熟时,便很难将自己要表达的场景、意愿表现出来,如此便更难谈到韵。宋元小品,画面虽小,但营造出非常浓郁的人文情怀,如没有高超的笔墨功力,对材料不深入理解,很难画出优秀的作品。笔墨孕其神,育其韵。《苦瓜和尚语录》中谈道:“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笔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笔与墨会,是为烟,烟不分是为混沌……画人则逸之。”笔墨相交构成天地,以扬万物之韵,造化之灵。
南朝齐谢赫在“传神论”的基础上提出“六法”,传神论是以形寓神,“形”则为“法”的一个缩影,“神”亦为“韵”的内蕴。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赅,而自古及今,各差一节,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谢赫将“气韵生动”划为六法之一,而这里的“法”与我们谈到的技巧无异,将“气韵”纳为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以下五法皆以气韵为首。《六法英华册》中记载:“谢慕论画有六法,而首员气韵生动,盖骨法用笔非气韵不灵,应物寓形非气韵不宣,随类赋彩非气韵不妙,经营位置非气韵不真,传移模写非气韵不化。”在后世中,人们推崇尚韵,把“气韵生动”一法提到比较高的程度,言“六法五法可学,唯气韵不可学”。在《图画见闻志》中说道:“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气韵可学亦不可学,而全在其人品,在其学识。后文中又写道:“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即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一个时代的气息,一个画家的选择也决定了其作品的气韵,在通过是以才情运笔墨发于笔端,还是以迎合市场或源于艺术规律来表现自己抑或是其他的选择。选择的不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画面气韵。
文人画兴起后,人们并不是太在乎于技法(并不是说没有技法),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称之为戏墨,他们的画作在画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虽如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书法功力是非常强的,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米芾的《蜀素帖》万古流传,其因何在?唐寅在《六如画论》中说道:“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书,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用笔不滞,以其胸中万卷书为辅,加之独特的艺术观,下笔自有一股韵味,不同于李唐、荆浩那样气势磅礴的画面效果,其中缘由有时代气息亦有“法”的缘故。我们可以将“法”的内涵扩大化,所有的技巧都纳其范围,但最终指标应是为更好地表现自己。当画面流露出画家本身的思想情感时,画面则必然会有韵的存在,这种韵不是单一的,而是无穷的,随历代文人画家来赋予其新的含义并表现于画面上。
无韵自当是无法,当然并不是说法是唯一的要素,无法绝不可能产生韵,但并非有法就有韵。许多画工手下技巧甚至比一般画家文人都要成熟,但画面死气横生,不能触动人的灵魂。“死画满壁,易如污墁,真画一划,见其生气”。 宋康兴之在《记隐士画壁》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一隐士画壁于老子庙,庙成时,壁当在画,请隐士,隐士弗辞,有老画工画之,后两人各画了壁前驱两人,工先不以为意,细观之,工愧骇下拜曰:先生之才不当与某为辈。“于是焚作具,不复敢言画矣”。此则简述了画工与文人隐士之间的差距,其因无他,在韵、在胸中诗书耳。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非止于一句话,而是有深刻的内涵,以先贤圣贤之言涤去俗念,以万物造化,擢升其灵魂。其间非言语可以道明,自当“澄怀观道”,以笔墨舒胸中之气。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8.
[2]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