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02:1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第一单元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单元主题
学期之初,我深入学习课标,研究教材,通观全局,实行单元重组整合,构建合适的单元体系。虽然语文课本是按单元编排,但有的单元不利于我们采用现行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打破原来的单元编排,根据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单元文体,归类合并,实现单元重组。
二、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根据教学需要导入新课,然后我板书课题;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具体明确,条理清晰,有一定的梯度。然后我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先通读本单元所有课文,同时自觉标出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然后查字典标注在课本上,参考课下注释,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弄清文章体裁,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单元的内容。
三、 研析理解
在本环节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的探究合作学习能力。首先我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围绕自学提纲,深入到文本之中,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也可以自己发现新问题。之后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是解决学生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同桌讨论。
对于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汇总后进行精讲,点出问题实质,使学生豁然开朗,最后我讲解本单元重点、难点,从而让学生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去系统掌握本单元知识点。
四、 归纳深化
在实验之初,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无从下手,我先引导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成大的知识框架,然后告诉学生具体从哪几个方面总结。例如:在总结现代文字词时,告诉学生把字词归纳为三类(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常用词语)来进行总结。可以用列表,画知识树,分类叙述等方法总结。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准确的知识结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内容进行自行整理归纳,这样就不断提高了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五、 达标训练
学生学会了还需要用练习来巩固,而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训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先记忆、背诵、默写自己归纳的本单元知识点,然后组长检查,老师抽查掌握情况,而后再反复记忆,争取人人达标过关。另外,根据单元内容我还在本环节中安排片段写作训练,力争当堂完成,当堂反馈。
六、 单元过关
经过前几个阶级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检验一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给本单元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一环节可以采取老师出题,学生出题,精选练习题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出题时,老师先对出题的质量、数量、题型、分值、时间做一个基本的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完试题后,同桌互改或自己对改。最后对错的多的试题进行讲解,统计过关情况。对于未达标的同学让其重新过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吸取了不少教学法的优点,是在不断尝试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几多欢喜几多忧”。首先我简要说说它的一些优点:
1.提高了老师对教材、大纲的把握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了自身学科知识体系化,考点明晰点。2.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读书方法、背书方法、划分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的方法、分析写作特色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的主体,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真正实现了少讲多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教改设想:
在教学生习作时,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理话、表达真情实感。
教研专题:
农村小学语言积累训练的探索。
六、教学进度
第1~3周: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
②第一单元(第1课至练习1)
第4~5周:第二单元(第4课至练习2)
第6~7周:第三单元(第8课至练习3)
第8~9周:第四单元(第12课至练习4)
第10~11周:①期中复习②期中测试③期中分析、总结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三、总结概括
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观察。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时时加以总结。第二步是体会。观察生活并亲身体会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例如,春天里的一个绿芽,会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黄叶,竟让自己的情绪怅惘失落。这些景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把丰富的人生体会积累起来,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作品。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刨根问底,这是一种极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可以带来伟大的发明,同样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给人生以重要的启示。
一、教师要深刻领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对“综合性学习”有着中肯的指导,说“综合性”一是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尤其把写作、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重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两个观点,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
众所周至,语文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有交好的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中的知识教育相比,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多地注重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把这一课题,列入重要课程,精心筹备,扎实开展,长期探索,坚持不懈。具体的说,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多的语文知识储备,有较高的语文运用能力,有较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技巧。
二、教师要精心组织语文综合性实践过程
以九年级语文为例,教材在六个单元的末尾,安排了六次综合性学习。其中有两次大型活动,四次小型活动。两次大型活动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四次小型活动突出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在施教过程中,把教材学习的顺序作了适当调整。每次活动安排在单元学习的末尾,尽可能保持与单元内容的有机结合。
学习第一单元,我组织了一次《雨的诉说》实践活动。在一段简单的开场白中,我引出了活动的主旨。然后我启发学生用亲切的语调朗读郑愁予的《雨说》,让大家闭眼想象:大地干涸的情景,春雨降落的声音,滋润万物的情怀,花蕾绽放的景象。之后进一步想象:春雨、夏雨、秋雨各有什么不同?雨又有什么功用?雨还会让人感悟什么?问题提出后,我把学生分为四组,让第一组绘雨,第二组颂雨,第三组说雨,第四组悟鱼。准备之后,活动开始。
第一组绘“雨”,他们说春雨:细细的、密密的、亮亮的、凉凉的;山川静穆,花草润泽亮绿,路上行人匆匆;夏雨:乌云满天,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水花四溅,响声哗哗,江河横流,行人奔跑;秋雨:云雾迷蒙,细雨连绵,滴滴答答,道路泥泞,人们愁闷困乏,渴望云开日出。
第二组“颂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笑语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三组“说雨”:和风细雨,滋润万物,焕发生机;滋润农田,迎来丰收;“久旱逢甘霖,万物气象新”;“浇灌花木,催开桃花”;“润泽江河,解救鱼虾”;“沐浴草原,牛羊肥壮”;“人类应当珍惜雨,还要防范雨。”
第四组“悟雨”:“雨是爱的天使,又是酿造灾难的魔鬼。”“诗人可以借雨抒写爱意,作家可以用雨寄托忧伤。”“人类应当认识雨,尊重雨,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和谐家园。”
在热烈的掌声中,我又顺势启发学生:这次活动是老师主持组织的,如果让大家举行这次综合性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应该设计怎样的方案,才能把活动开展的更圆满?经过小组讨论发言,我整理出活动方案:
(一)确定活动主题
(二)选定主持人
(三)分头准备,收集材料,写成交流文稿
(四)开展活动
1、场景布置;2、主持人开场白(包括串词、总结);3、同学活动、交流(发言、演讲);4、公布活动结果;5、主持人总结。
(五)老师点评
这次综合性学习,丰富了知识,培养了兴趣,拓展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师生双边活跃,学生受益匪浅。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尤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在知识传授、学生智力的开发及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此,笔者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以激发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更好地实现教学预期目标。
一、利用点拨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点拨教学法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点拨即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障碍和产生的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及消除障碍的方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学会思考与探究,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运用点拨法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点拨教学法的基本方式为:激学导思、引议解疑、点拨提高及精练强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如下方面进行点拔:第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情感,将其带入课本意境中,使其学会思考。第二、对学习难点加以点拨,激发学生思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七子之歌》时,引导学生思考:①作者是为谁打开一扇门;②作者要打开的是什么样的门;③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打开一扇门;④联系课文,说说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⑤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思考本文的结构。这样,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和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六因素单元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通过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六因素即启发、自学、作业、复习、改错与小结。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具体环节如下:学习准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复习与作业、错误改正、课后小结及课外学习。
例如:在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教师可设计自学卡,让学生借助自学卡自学文章。自学卡类似于自学提纲,自学卡上的内容主要为:①初读文本,写出大意;②细读文本,提出问题;③精读文本,为文章分段与写段意,并回答课后问题;④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写作方法;⑤课文欣赏,摘抄佳句,写出心得体会。此后,师生可共同对文章进行总结或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思考:①布鲁诺由于坚持自己的学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于罗马广场。这一例子也可以用来证明课文的论点,是否可将第三段中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为布鲁诺的例子?请说明原因。 ②请课后收集两到四句可以论证“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观点的名人名言。这样,通过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整合分教学法与三环教学法,帮助学生总结与概括,提高知识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整合分教学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其模式为:整体―部分―整体。其核心是以“整体”为出发点,系统分析“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综合掌握”,即在更高层次上对“整体”进行把握。通常而言,这一教学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整体了解”课文的章节或单元,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第二、“系统分析”,通过自学、探究、发现、提问、讲解、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综合掌握”,总结、概括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环教学法则是一种以局部探索法来学习新教材的方法。局部探索法,指部分内容由教师讲解,而另一部分内容则由学生自主、独立地探索。三环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为:自学发现、选讲充实及练习转化。在自学发现中,首先是提供条件,然后是自学探究;在选讲充实中,首先是展开选讲,然后是整理检查;而练习转化,首先是布置作业,然后进行练习与检验。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教材篇幅短及教学难度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灵活把握,要考虑学科性质、教学任务、教材特征、教学设备、班级水准、课堂情况及学生特点,以便于学生探究。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每种教学法都独具特色,是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语文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不能生搬硬套,而应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新学期开始,意味着毕业班同学将进入一个最紧张、最繁忙的学习时期,如何搞好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复习工作,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几个月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学生、家长满意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位九年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为此,我们在新学期的开始阶段,结合当前疫情学生网上学习情况,认真地回顾和思索一下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情况,对照新课标分析一下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筹划一下新学期的语文教学及后阶段的语文复习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以《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特制定本计划。
二、学情分析:
从九年级上学期期终检测来看,普遍女生好于男生。女生基础好,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而男生偏科现象较严重,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良好的语文习惯(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有几个学生作文文理不通,错别字到处俯拾即是,病句随处可见,学习态度不端正。所以,本学期,以端正学生态度和激发学习兴趣为主。
三、教学内容
七、八、九年级语文(上下)各两册,共六本,36个单元。其中,现代文26个单元,文言文10个单元。
四、教学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7.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9.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0.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10篇。
五、教学重难点:
1.练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字词、文学常识等)。
2.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能够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技巧。
3.理解哲理散文的主题含义和写作手法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
4.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积累习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或散文等。
六、中考复习措施:
1.定出从现在开始直至中考的详细复习计划(日历表式),周密科学,目标明确。
2.率要高。深入研究中考命题思路。研究泰安市近五年的中考题,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每堂课都有目标,每个环节都要有针对性。
3.试题进行题型整理,归类,明确考点经常呈现的形势。
4.习必须做到温故而知新。
5.做好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记忆,培养能力。如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意义,句式的用法,写作手法的理解,文学文化常识。
6.训练题要精选,切忌滥用。
7.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要学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优化复习的各个环节。但不能搞成放羊式,教师的引导、组织、点拨要到位。
8.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整理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及时又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
9.好习惯必须坚持,阅读积累,练习书法等。不可以时间紧为借口而松懈。
10.在复习中,不要形成太多过于抽象的东西,要多通过具体鲜活的例子,通过一定的语境去感受,这样认识才深刻。
11.加强后期学习管理。每一阶段、每一天的学习任务,都得给学生明确,要有督促,有落实,力度要大,以确保复习效果
12.复习课课堂结构要合理,处理好讲、学、练、评、补之间的关系。
附:线上学习及课堂教学进度安排
日程
内容
注意
2.10—14
九上五六单元
1.按照单元进行分类复习。
2.精选习题,及时进行阶段性测试,重视评价
及考后辅导。
3.加强作文训练量。
4. 八九年级教材是考试的重点,复习时抓实
抓严。
2.17—21
七上1—6单元
24—28
七下1--6单元
第一轮
系统
复习
3.2—6
八上1—5单元部分
线上学习
3.9—13
八上6单元
八下1-4单元
3.16—20
八下5--6单元
九上1-4单元
3.23—27
九上5--6单元
九下1-4单元
日程
内容
注意
3.30-4.3
复习九下56单元,巩固一轮习
4.6-4.10
语音、汉字
词语、病句
第二轮
专题
复习
课堂教学
4.10 -17
标点、修辞
名著、诗歌
1.一是利用好《学业水平手册》,二是学生做对应的题目,
再整理总结
2.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的复习。
老师梳理文体知识,明确考点,教给给学生规范答题,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
3.作文指导
重点放在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上面,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审
题,正确选材、立意、结构文章,板书正确,能写出有真
情实感的文章。
4.20 -24
综合性学习记叙文阅读小专题
4.27 -30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
阅读
5.6-15
作文及二轮巩固训练
日程
内容
注意
第三轮
模拟冲刺
5.18-22
模拟训练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多发试卷让学生大量练习,增加
见识,提高心理素质,沉着应考。教师必须把握题目的量
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通过
模拟适应性的复习训练,
查漏补缺,把握有效信息,及时反馈,总结提升。
作文训练:
第一 指导学习名篇,摹拟其谋篇布局,刻意选材新颖,内
容新奇,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
交代清楚。老师找一些典型的写人、叙事范文,引导学生分
析,从审题立意、选材等入手进行详细评讲 。
第二 学会选材,表达真情实感。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
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
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第三 注意书写规范整洁。不乱涂鸦,只有这样,优秀作
文才可能被阅卷老师发现
5.25 -29
模拟训练
日程
内容
注意
第四轮
自主
复习
6月1日-5
回扣课本
1.学生自主学习,查漏补缺,整理消化知识点,梳理
知识结构。
2.做好考前学生心理辅导,缓解紧张情绪,引导学生
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考场,
考出最佳成绩。
关键词:习作;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89-0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进入三年级后,写好一个片段是本学期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融入片段训练的教学之中,落实了这个训练重点。
一般来说,作文训练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而我认为,作文训练的归结点是让学生“写”,但在训练过程中,还是要重视听、说、读三方面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写”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我在教学作文片段的写作时,一般按照如下五个步骤进行:一是结合该单元课文和作文要求,让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章(多读);二是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此次作文的要求,明确习作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打好作文底稿;三是教师在学生习作中选读一些优秀作文,并加以点评,让学生在“听”中长知识;四是组织学生学生自读习作,进行互评(多说);五是让学生自已再次修改作文并誊写。
我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有:
一 能结合该单元课文和一些相关作文,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读”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获得的语言材料,中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教师对一个单元的课文进行讲读,着重于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学生课后读一些相关作文,着重于读法的应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该单元课文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之前,掌握一些写作方法,积累一些素材和好词佳句,为正式写作打好基础。
二 在多读的基础上归纳作文要求,可避免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
语文书上对每次的作文要求总是言简意赅,比较抽象,仅仅依靠该单元的两三篇课文让学生归纳,比较困难。但在学生广泛涉猎同类作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这些作文的相同点(要求),正是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过程,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通过课文掌握了读文章的方法,通过课外阅读应用了读法,很容易就能总结出优秀文章的相同点(正是此次作文的要求),再将之用于指导自已的写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 掌握点评作文方法
教师选读一些优秀作文,并加以点评,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使普通学生知道自己作文与优秀作文之间的差距,借此机会训练学生的听力和短时记忆能力,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点评作文方法。
四 通过学生自读作文,自评作文,使学生的学生听、说的能力得到发展
让学生读自已的作文底稿,可以锻炼他的胆量和朗读能力;让其他同学评议这篇作文,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学生在认真听同学作文的基础上,点出优点,指名不足,各抒己见,不但对小作者本人有帮助,还可以锻炼自已的口头表达能力,对自已的写作也有很大帮助。
五 通过学生再次修改和誊写作文,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写作的习惯
四年级的学生作文水平还不高。一气呵成的作文肯定是比较粗糙的,若作文不打底稿,一气呵成,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只有通过打底稿-修改-评议-再修改-再誊写这样几个步骤,写出来的作文才较成熟,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通过誊写,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其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行款符合要求。
一、关于语文教材的整合
(一)语文教材整合。教材的整合是对整体教学的二次开发。整合是需要经过对教材的研读、宏观理解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自身的擅长,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化。“整合”不仅仅是对教学自身的严格要求,也是教育之本优化多样的进步表现,是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第一步。
(二)整合的原则。第一要一切以学生出发,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学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整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第二要强化整体意识,课程目标、年级目标和单元目标的统一。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大纲领,而每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就是年级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就需要更具体地实施操作并加以指导,这三者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一步一步的夯实基础,才会有上层建筑的巩固。第三整合以育人为本。整合教材要着实以发展性的眼光,教师不能仅在关注学生的成绩上,更要注重学生未来终生的发展。对于课本上所没有的或言简意赅的,只要是有益的,具有发展性的都应该寓之于学生,让其思考并有所感悟。
二、关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为追求课堂形式,忽视学生的主观需求。在针对初中生阅读教学而展开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多半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授课没有吸引力。究其根本,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授课点太多,不能够完全消化。还有34%的学生认为需要老师指引如何选择能够充实自己的书籍,避免在阅读的道路上误入歧途,同时也需要加强阅读理解上的指导和技巧。当代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已广泛普及,导致严重忽视了教材是根本的意义,而将授业解惑流于表象,大大地降低了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是追求题海效应,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八年级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中承站,学习压力偏大。教师会将授课与练习分离开来,反而叠加更多的课外阅读训练,并常常将答案标准化,这很大程度上会禁锢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想法。
三、整合初中语文教材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首先,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本仍旧是任何课堂的本源,适当地将现代科技运用到传统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图文音频并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大了课堂的利用率,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进行第三单元的《故宫博物院》一文课程讲授,可以利用多媒体道具,添加故宫博物院的相关图片与文字信息,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体验。
其次,发动小组化学习。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文化,讲求听、说、写、读的综合应用,所以要增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多元化的理解,培养同学间学习默契。互助式的小组学习可以将同学间以好带差,互帮互助,既巩固了基础又紧密了学生间的联系。同样也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分享,利于创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再次,要提高学生预习意识。八年级正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段,为将来直升高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课前学会审视自我,勾画出自己的弱点和重难点,培养自身良好的语法感触。与课后所获得的知识相融合,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还有,要及时评价总结。评价总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其不仅能促进学生课程教学的吸收情况,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评价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总结,另一个是学生自我的评价总结。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审时度势,让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而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后要学会自我总结与归纳,提高学习效果。
关于“单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定义,雷秋山老师在《新教材的单元教学》一文中作了比较具体的介绍。
“单元教学,简言之,就是以单元为教学单位的一种整体教学。具体而言,单元教学就是按照不同的文体形式,以文章的内容、或以文章的结构、或以文章的表现手法等特点为基础,根据人们一般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划分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照每个层次的要求组合文章,这就是一个个的单元;再以每个单元为一个教学单位,以文章的共同特点为出发点,分别提出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协调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培养关系,利用三类课文,采用训练途径,完成既定任务的一种整体教学模式。”
从这段雷老师对“单元教学”的概述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特点。“单元教学”是一种整体教学,它依据某一种分类标准而划出层次来组合文章,形成单元。根据“单元教学”的特点,可以看出在新课标“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指导下,对语文教学中已经形成固有的文本分析模式套路,“单元教学法”给出了一种新的文本研习模式。即需要学会根据文本的个性,巧选教学素材,巧组教学单元,甚至打散原文前后的顺序,抓住专题的核心,突出重点;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主动去辨别和分析不仅是文本内部,而且跨越文本,建构起文本与文本的视野融合,真正带出语文的气韵和旋律,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熏陶,提高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二、“单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以“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为例
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采用了类聚的单元组合原则,同一单元内或单元之间文章归类就依循这个原则,而“单元教学”理想状态的发挥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出主题,然后进行自由组合,达到一种纵横捭阖而又圆融无碍的境地。然而,基于教材编排文章体例的有限性、收入文章的数目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时间等等现实的限制,这种完全理想化的状态一时还不能实现;但是,从具体的可操作性上,“单元教学法”有着很大的发展活力和弹性空间。本文以“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的课文为例进行“单元教学法”的尝试。
“单元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就可以在以单元为一个系统的域内,进行文本的比较对参性阅读和学习研究。一旦面临着以单元为基础的学习范围,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便需要进行一些辨别。这就使得阅读进入文本与文本之间,以及跨文本间的阅读比较视野。而比较本身就可以跨越到方方面面,比如涉及题材、体裁、立意、人物、结构、风格、语言、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我们都可以逐一进行比较。
因此,从不同的方式入手,便有不同的比较分类和视角。例如:从内容着眼,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从所选的材料着眼,可分为同体比较和异体比较;从所选的材料的写作时间着眼,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如果从比较的范围来看,有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比较,单元内的比较,练习的比较,题材的比较,文体的比较等等。这就使得一种无限可能的多样性和课程在固定时间内的统一性产生一种对立,因此,这里就存在一种教学的中心和尺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备课中,去体会教学大纲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出一个讨论和比较的中心线索。
在语文单元教学中,首先,需要确认对问题的比较是一种求同比较还是求异比较。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和题材的具体情况,可以突出某些方面的比较点。结合“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在进行单元教学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比较方向。
1.语文基础知识点的串通比较分析。可以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字、词的归纳总结,可以是通过句子的异同比较分析其句法现象等等。找出该单元的共同的语文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
2.文章写作特色的比较分析。可以是某一写作特点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是对写作特点的整体比较分析。比如《陈情表》《项脊轩志》都是文言文,都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但是《陈情表》是对上陈情,有一个特定的交际环境,文中作者着力描画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情,被征召后的左右为难、忠孝难以兼顾的两难,打消对方猜疑心理。其中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十分到位。《项脊轩志》平静地描述了记忆中和三位亲人的细节,不经意间流露感情。巨大的情感波澜藏在文中今昔对比中。
3.教材单元内部篇与篇之间的整体比较。教材编写者将同一主题的课文编在同一个单元,它们在内容、形式、写作特色等方面都有可比性,通过求同比异,进行整体的比较分析,这样既省时,又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到“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这一专题重点在“情”字上,揭示本专题的基本内涵就是感受、认识、理解人类所具有的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温馨动人的友情,展示了人的情感领域的丰富。这个专题分三个板块:“如泣如诉”“执子之手”“旧日时光”,分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友情。第一板块选了《陈情表》《项脊轩志》,第二板块选了《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第三板块选了《旧日时光》《箭与歌》《别离》。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从文章的选辑来看,可以说照顾到了古今中外的文章,既有中国古代的作品也有西方的文章;其次,从体裁上也尽可能的多样,从文言到白话,从散文到戏剧、诗歌等等。那么,通过选出的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先从整体上来做一个比较,同时从这些比较得出的答案中去总结某种规律或提出某些看法,这样可以形成一种学习的互动。
我们先用求同的思维找出一些相似点。
1.都是表达一种感人至深的、丰富高尚的感情。
2.都是被历代记忆与传诵的出自名家的成熟作品。
3.都是通过内容和体裁的恰切,来使表达的情感得到回旋和深化。
再用求异思维比较不同点,见下表。
以上只是为了比较而列的一个表格,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异同的比较,从对比中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中“情”的多样性与动人性;也可以让学生们体悟到情的表达有很多方式,那种咏唱式的诗歌式的感天动地的爱情、离别之情固然让人感慨无限,而看似平淡的语言却也可以蕴含洋溢出无穷的深情感言。在经过这一轮的异同比较之后,我们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启发,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
(1)这种情在每篇文章中是如何发生与展开的。这其实涉及让学生去思考和不同的人事相联系而产生的情以及产生情的历史时空环境。
(2)如何恰当地表达这几种情。这涉及让学生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去体验、珍惜、升华回应这一情感,这是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一种情感教育。
(3)是否可以自己回去找出一些抒发感情的文章,在题材上、流派上或表达风格上与这些有区别并具有代表性的。
(4)人类的情感还有哪些,在这些情感中,为什么单单这样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被吟咏得最多,甚而有人认为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经过这种细致的阅读和对比,学生理解了单元内课文的某种共性,就可以集中落实教学目标,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一个知识系统下对文章及知识点进行鉴别、分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导向对文章的差异化的对比理解和接受,使得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得到相应的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44-0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处理教材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让语文课以独特风貌吸引初中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材处理技能。
一、全局把握,分析各册教材,实现统揽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师应由此出发,思考该如何让学生在三年初中学习时间里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应对初中各册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体系。以阅读教学为例,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对阅读方面没有做详细具体的要求,而级则要求学生逐步按“理解方法阅读的不同方法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的步骤来掌握阅读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授七年级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对课文作条分缕析的讲解,或者是把课文剖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丝毫体会不到阅读的美感和兴趣,而应主要从朗读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到了级,教师真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理解技能时,学生将会出现排斥心理,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教师应根据整个教材体系安排对各册教材进行巧妙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整合《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课文,选取其中一些优美的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由此产生对文章的欣赏之情。到了级时,教师再通过整合《三峡》《短文两篇》(八年级下)《雷电颂》等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更深层次的阅读打下基础。当然,在对各册课文进行教学整合时,哪些应“长文短教”,哪些应“短文细教”,哪些应“难文浅教”,哪些又应“浅文趣教”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年级阶段授以学生相关的阅读知识。
二、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三、了解单元内课文编排目的,实现课文之间的整合
对于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教师不能逐篇孤立地进行教学,而要审视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言文字艺术熏陶。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5篇写人物的课文组成,教师应从这些名人传记式的课文中发现规律,总结出人在成长过程中常伴随着艰辛与困苦,需历经磨难,要有奋斗不息与坚忍不拔的高尚情操等,从而把本单元的课文中心整合为“如何做人才能取得成功?名人成功的共同点是什么?”的主题,通过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找出各篇课文的主人公在精神上有哪些异同点以及应学习名人怎样的精神品质等。只有了解掌握课文的编排目的,教师才能把握课文与课文之间人物传记的不同写法,有意识地在教学时分析能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横式结构或以人物成长发展为线索的课文片段,从而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写人作文。
综观中国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一、两者相同的地方
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
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 、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言、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
2.美国语文教材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其语文教材也很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对此有要求。试以六年级《语言》教材为例,六年级《语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单元共有七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其结构,第二课讲解如何寻找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第五课让学生评估获得的信息、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第六课教学生总结概括所获信息,做成笔记,第七课则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出提纲,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教材注重“初选课题一重选课题—制定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历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是调查报告,最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给两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少像美国语文教材不厌其烦地要学生亲自调查研究。不过,国人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上海就较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搞得比较成功,深受学生的喜欢。
3.美国语文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我国语文教材却未体现。
美国语文教材较重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每一个单元之后都有一个“connection”,即“和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旨在使学生体会各学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综合思维和多种技能的培养。如,《上尉和他的马》一文的练习设计,就要求从百科或其他参考资料中查找非洲野生动物的资料;《火星上的罪恶》一文的练习,就要求学生找出美国的四个时区及其之间的时间差,还要求学生画一幅美国地图,表明不同时区的位置。我国的语文教材像这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还未曾体现。近年来,上海比较重视这一点,如今年高考上海综合能力考试卷(理科)首次出现了跨学科知识的题。题目大意如下:上海市中学生正在展开研究性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是学生提出的三个课题──上海入骨髓库的心态剖析:上海地区太阳能利用可行性研究;上海地区降雨酸度情况调查研究。要求:写出所选的课题名称,并简单陈述理由;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该课题最后成果的形式。虽然是理科的综合考试卷,似乎与本文的行文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其体现的一种教育理念却与本文所述的美国语文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有一致之处,故在此将其提出。尽管学生的答题情况不甚理想,有的甚至连什么叫“陈述理由”都不清楚,特别是对“研究计划”、“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之类更是回答得千差万别,但它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能为我们的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所以,笔者真心地期待着我们的语文教材多一点“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各国都有不同的国情,各国的教材各有千秋自是理所当然之事。本文尝试着将这两者进行比较,并非“妄自菲薄”,也并非“崇洋媚外”,只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继续发自己的长处,同时也借鉴一点别人的优点,以使自己更趋完善。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吕春丽 《湖南教育》2002年第5期)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①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前二例;②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中间两句;③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神,为我们展现了“荷塘上月色”与“月色下荷塘”的朦胧谐和的风韵;《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两篇文章其一舒缓恬淡、意境幽远,其一纵横捭阖、气势宏伟,但都是紧紧抓住“辔头”而任“野马”纵横飞奔的。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猎户》、《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总结概括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分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