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风险论文

质量风险论文

时间:2022-11-09 04:5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风险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风险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测量过程;测量设备;产品质量

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了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我国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GB/T19022-2003。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将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现代工业计量发展的趋势是从计量器具的管理向测量过程的管理转化,即器具溯源向数据溯源转化。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用测量过程管理方法实现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实施和控制。测量过程设计是为了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计量要求。

1问题的提出

企业建立并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计量工作的要求进行了台帐管理,对检定和校准、操作过程、状态标识、人员培训、环境条件等过程要求建立文件化体系,即计量器具的使用部门按照技术规范规定的检定周期,将计量器具送到各级计量技术机构进行量值溯源,以保证经过溯源并确认的计量器具的量值的准确。但是,由于对顾客要求、相应标准法规的识别不够充分,测量要求的基础平台、计量要求的导出、检测资源的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能力的确认以及测量过程的策划、实施、控制、审核与监视)等各个过程,因策划、识别不够充分,导致测量过程能力不足,使产品实现过程依然存在不合格数据的风险。

2产品测量体系方案

2.1产品测量过程的识别与资源分析

2.1.1测量过程的识别

从产品图样、制造验收规范中识别出测量参数,同时对各数据参数的测量要求进行属性及关重特性分类,如分出产品的几何量、机械性能、物理、化学量等参数,根据参数特性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和分类,针对产品最终使用特性与相应不同属性的特性进行分析,并确认其是否充分、完整,以便测量验证。

2.1.2测量要求的导出

根据识别出的测量过程特性值范围和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相应参数的计量要求,为确定测量方法、选择计量器具、设计测量过程建立基础。

2.1.3测量过程控制级别分类

对所有的测量过程进行级别分类,将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程度分成高、低、一般三个级别控制。不同级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控制,控制级别程度不同,实施准则也不同。(1)高级别控制点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或测量系统分析,建立核查标准,在分析的基础上用控制图进行监视,实施统计控制;将测量不确定度方案和测量审核纳入工艺文件,将核查标准产品实物档案管理。(2)低级别控制的测量过程进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验证)。(3)一般控制的测量过程采用测量设备按期周检、重复测量、抽样检查,对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测等简单控制方法实施控制。

2.1.4资源分析

资源分析包括测量过程分包能力分析和按属性关重特性配置的能力分析。资源主要指设备、方法、环境因素是否针对已导出的测量要求的适应性、充分性及有效性,避免不足而增加不合格数据风险,制定补遗方案或验证方案为计量确认建立基础。分包能力分析指测量过程外包实验室的资质能力分析。配套资源的成本要和该测量过程关重程度相匹配。当采购的外包测量过程具备高控过程条件时,应考虑实验室资源补充。

2.2测量能力确认

按控制级别分类,实施分别确认,以一般和低级测量过程,主要通过溯源规范进行确认,但需要有选择地定期评估测量能力指数。高控过程除了溯源确认外,还要将测量过程在一定样本量情况下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并将评定结果结合产品最终状态进行定期测量审核,以确保始终具备足够的测量能力和最小的不准确风险。

2.2.1识别完整性

识别完整性是指产品全部的特性分析测量过程是否完整、高控过程是否完整。

2.2.2导出正确性

根据选用的测量方案对测量手段(包括设备的计量特性和环境因素识别)进行验证,导出的正确性应以溯源正确性为基础。

2.2.3资源满足程度

根据识别过程、确认的能力要求、导出计量要求最终确认资源是否足够满足。如不足,分析不合格风险,以确定是否补充或改进资源。

2.3测量过程策划与控制

2.3.1测量过程策划

测量过程策划包括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确认、测量过程实施和测量过程控制等阶段。

2.3.2应明确实现测量过程的各个阶段和测量过程的组织管理

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过程是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测量过程策划则从环境、人员、设备、方法、记录、结果分析、数据可靠性、测量不确定度等因素进行考虑控制和实施。环境条件要与产品最终功能特性相对应,在识别和证实两个方面去满足,即列出影响因素、选择监视(或分包监视)手段并记录。

2.4测量过程的审核与监视

2.4.1关键测量审核

尽可能选用各测量过程的核查标准,也可以同其他的不同原理设备、不同验证方法监视测量结果。可以考虑测量结果的拆分和系统分析,对关键测量过程应分析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2.4.2关键数据监视

关键测量数据监视主要参考适用的、合理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在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传递系数、选择不确定度分量、分析仪器和结果服从的分布规律、确定相关性、确定并合成各分量不确定度等方面,将扩展不确定的结果纳入规范,以验证产品的最终特性。通过仪器比对、方法比对、样品再测及统计技术等确定核查标准,用En值(En=yi-yrU2i+U2R姨)判断结果的满意程度,并对过程能力再分析,寻找薄弱环节。最终,结合功能验证试验寻求测量手段的再改进,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4.3可疑数据、问题数据的监视

根据不确定度结果寻找数据处理过程的可疑数据。对于一组重复测量数据可根据格拉布斯、狄克逊等准则判断该数据是否异常;对故障产品的现象和可测参数追溯测量过程各结果的可靠性,再选用适宜的监视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为控制结果建立基础。

2.5纠正、预防与改进

对于不合格数据,根据发现的时机进行纠正或原因分析,进而制定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并作为改进要求的输入。实施PDCA循环,主要针对不合格设备、不合格体系、不合格数据三个方面。

3结语

本文将ISO10012:2003(GB/T19022-2003)标准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思路引入产品质量控制和改进,意在为产品实现过程建立可靠的数据支持,这是预防和诊断的有效途径。因此,从识别测量过程、选择资源和手段并进行溯源性确认,到测量过程实现的全过程控制,直至通过审核、监视和改进过程,并以证实性方式建立产品信息数据库,将有效规避产品不合格数据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有效降低因测量控制不落实而出现的质量风险及参数的误判,从而更好地提高装备生产质量。

作者:胡炎 单位:海装西安局

参考文献

第2篇

Space软件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科学计量,在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项目管理发

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分析,探究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现有研究热点领

域和新兴领域的研究主题,并对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特点进行总结,以推动我国项目管理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

文;科学计量;信息可视化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24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821(2014)01-0110-05

Analysis of the Topics of Ch

ina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Based on the View of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Master Degree

Thesis

Zhu Fangwei1 Song Haoyang1 Hou Jianhua2

(1.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

an 116024;

2.Humanities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4,China)HT〗

〔Abstract〕”BZ〗Use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of project ma

nagement in China in Scientometrics method.Based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hemes o

f the existing hot and emerging field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hrough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cluster analysis.Then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Chin

as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ing and proposed some advises about the future d

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

mprovement of Chinas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

nt;master dissertation;scientometrics;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华罗庚最早将项目管理的

主要方法之一网络计划技术引进国内,并命名为“统筹法”,自此拉开了我国项目管理研究

与应用的序幕?1965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平话》,进一步促进

了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1]?这一时期,我国的项目管理主要处于理

论方法学习与推广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工程实践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利用世界

银行贷款所建设的云南鲁布格水电站饮水导流工程,首次采用了国际招标和项目管理方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随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二滩水电站?三峡水利

枢纽建设相继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进入90年代后,相关研究者开始着手我国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工作,并于1991年成立了

我国第一个项目管理专业学术性组织,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截至2000年,委员会总共

开过3次学术年会和两次国际研讨会[3]?由该委员会组织构建的《中国项目管理

知识体系》?内部发行的《项目管理》刊物以及《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对我

国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国内高等院

校和机构则成了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主力军?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高校开始设立项目

管理专业,将其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培养硕士?博士等各

层次专业人才?截至2012年,全国具有项目管理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和机构共有133所,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和机构有97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大推动了我国项目管

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学者对项目管理前沿探索

的最新成就[4]?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不同程

度的研究分析,以期指导该领域未来的发展[5-7]?但多数研究都是从个人的视

角出发,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相比之下,陆绍凯统计了《国际项目管理学报》和中国优秀博

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有关项目管理的研究性论文,分析了从1999-2003年间我国项目管理研究

主题和应用行业领域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并绘制

可视化网络图谱,在保证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热点领域和新兴领

域及其主要主题进行分析?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借此

为未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1 我国项目管理学位论文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全国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CALIS)?中国

国家图书馆和万方学位论文等数据库中,以“学科专业名称=项目管理”?“时间=不限~

2012年”为条件进行数据检索,经去重处理后共获得博士论文37篇,硕士论文7 344篇

?

尽管存在数据库数据不全的情况,但现有数据能够代表项目管理研究学位论文整体数量分布

情况和研究方向?其中,项目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少,说明该专业博士人才的培养

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硕士学位论文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从各年论文数量的分布状况看,2005年的论文数量最少,2006-2009年间论文数量出现骤增

,于2009年达到最大量,随后几年论文数量出现小幅下降,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由此,可

以判断,自2005年开始项目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及理论研究得到快速发展,整体呈现上升态

势?

按各院校论文总数对学位论文的产出单位进行统计排序,排名前20的高产院校论文数量共占

文献数据总量的90.1%,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结合各院校背景和发展实际来看,论文产量

较高的院校通常开设了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如北京邮电大学的项目管理教育

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专业项目管理人才的旺

盛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理论研究水平,学术

型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对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20所院

校中理工科院校占14所,其论文数量占20所院校总量的65.9%,说明项目管理虽然属于管理

科学,但与IT?科技?建筑等理工科项目实践联系紧密?

2 研究分析

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对于揭示论文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8]?因此,本文以项目

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为对象,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分

析,在探究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领域及其主要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揭示我国项目管理理论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热点领域概况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构建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共现频次在100以上

的关键词共有15个?其中“项目管理”的共现频次虽然最高(1 431次),但对于揭示

本专业的研究主题作用较小,因此以下主要对其余14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具体频次如图3所示?

14个关键词共现频次合计2 540次,占除“项目管理”以外关键词总共现频次(6 298

次)的40.33%,表明这14个关键词所反映的研究领域可代表当前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的主要热点领域?对14个关键词的研究主题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在“项目管理”领域

中主要包括“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可行性研究”和

“项目风险管理”5个关键词共现网络群组,即5个热点领域?其中,“项目风险管理”群组

的共现频次及所含关键词节点数量最多,这表明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极

大关注?

在选定的阈值下,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及热点领域分布,如图4所示?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各节

点的中心度指标进行分析,中心度数值在0.07以上的关键词包括:“成本控制(0.1)”

?“可行性分析(0.09)”?“房地产项目(0.09)”?“项目管理(0.07)”?“风

险分析(0.07)”和“经济评价(0.07)”?结合各群组间网络关系分析发现,6个高中

心度共现关键词相互联结,形成以“风险分析——可行性分析——经济评价——房地产项目

——成本控制——项目管理”依次排序的连接链,将“项目风险管理”?“可行性研究”?

“项目成本管理”和“项目管理”4个群组联系在一起?而“项目质量管理”和“项目进度

管理”群组分别通过“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成本管理”两群组与其他群组联结?这表明不

同热点领域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通常涵盖了

项目管理中某几个领域的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

2.2 项目管理研究主题分析

依据各共现节点研究主题的相关性,通过CiteSpace软件构建关键词聚类,以TF*IDF算法抽

取每个聚类的主题标识词[9]?对各热点主题进行初步分析整理,得到可反映论文

研究主题的聚类17个?其中,9个聚类的热点主题包含于5个热点领域中,另有8个聚类属于

近年来新兴的研究主题,反映了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1 热点领域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再次证实了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的结果,即“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质量

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热点研究领域?结合高频共现关键词和聚类结果,探究五个热点领域的热点主题,具体内容

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聚类分析的热点和新兴领域及

①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的高频共现关键词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

”以及“层次分析法”,共现频次共计548次,这说明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分析成了项目风

险管理的热点主题?同时,聚类结果显示国际项目成为风险管理新的研究对象,这体现了项

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10]?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境内开展的国际项目逐

渐增加?这些国际项目通常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需要的技术更加多样化,更多地采用国

际化标准和规范?项目实施者不仅要应对较为传统的项目风险,还要考虑许多新的风险因素

,如政治?环境等,这给项目活动的开展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因此,对国际项目来说,项目

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及应对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显著;

②“质量控制”的共现频次为173次,说明“项目质量管理”领域以质量的监控为研究热点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近年来,项目成果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项目是一

次性的任务,但项目的交付物通常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持续创造经济价值?项目成果质量

的可持续性对于之后的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自

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态发展的项目中,可持续性成为影响项目能否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不仅要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更要关注项目的后评价问题?通过建立项目后评

价体系和方法,来衡量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在确保项目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的可

持续发展,成为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个热点主题;

③高频共现关键词统计显示,项目进度的监控问题受到“项目进度管理”领域的重视?聚类

分析则发现,近年来建筑工程类项目的进度控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一现象与我国经

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后,为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政府加大

了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各地纷纷筹备并实施大中型建筑工程类项目?而在建筑工程类项目实

践中,由于项目管理水平?施工条件,资源需求,设计变更,物资供应以及相关方协调等因

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进度失控问题[11],这对项目成本?质量?收益等方面都

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有着重要的

实践意义;

④“项目成本管理”领域以“成本控制”(共现频次182)为热点,尤其是有关项目成本控

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问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面对复杂性不断提高的

项目及环境,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暴露?单纯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强调目标成本,往往无法

有效满足项目的多方面需求?为了弥补传统控制方法的不足,“项目成本管理”领域引入了

“价值工程”理念?价值工程能够综合考虑功能与经济要求,在保证达成项目必要目标的同

时,实现成本的降低?如何将价值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有效的应用于项目成本管理,以最低的

成本达成项目的必要目标,实现成本降低与功能最佳的统一,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⑤“可行性研究”领域以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经济评价”为主要研究

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以煤炭为主要来源的能源结构不仅无法满足快速增长

的需求,更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与有效利用?为了改变能源结构?改善环境状态,清洁能源项

目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而此类项目通常具有规模和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

和投资回收期长等特征,在项目投产后能否获得足够的利润以保证项目成果的持续运营成为

该类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议题?

2.2.2 新兴领域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近年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中出现了4个新兴领域,即“项目团队管理

”?“项目知识管理”?“多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由于这些理论的研究处于起

步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所以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未能形成大的群组或领域,但新兴

领域对我国项目管理理论发展与完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①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现代企业广泛采用团队运作方式来灵活应对内外部变化

?项目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团队成员能够彼此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而项目团队成员通常是来

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具有成就动机强?自主性和创造性高?工作难以监控和评价等特征

,这给项目团队的组建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关团队建设?成员管理等“项目团队管理

”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②“项目知识管理”是在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在项目活动的

展开过程中,不仅需要输入专业性的知识以支持项目,同时还会创造出大量新知识,这些知

识成为团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在项目知识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问题,如对于

知识的积累转化重视不足?知识在项目团队中没有进行完整的传递等[12],这阻

碍了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知识流失的风险?因此,培养项目团队学习?创新

和传播知识的能力?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等相关主题成为该领域的主要

研究内容;

③“多项目管理”领域主要涉及企业的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在企业实践中,往往需要同

时开展多个项目?由于财力?人力等资源的有限性,为了满足各项目不同的需求,需要对各

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利用?通过多个项目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协调,不仅能达成各

项目自身的目标,还有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最优?因此,多个项目间的协调问题成为该领域

的主要研究主题;

④“项目管理模式”领域主要探讨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与优化问题?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

如设计——招标——建造?建造——运营——移交?项目承包和设计——采购——建造等,

通常被应用于大型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以期应对此类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风

险高等不利因素?但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如缺乏

敏捷性?过分强调技术性?对项目过程的割裂等?为了实现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动态联

盟”的思想被引入项目管理领域?企业间的动态联盟可以充分利用联盟各方的核心竞争优势

,共同应对环境变化,提升竞争力,抵御风险,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动态联盟项目管理

模式的构建?管理与应用成为该领域的新兴主题?

3 研究结论

通过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本文探究了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

的热点和新兴领域现状,对目前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特征总结如下?

3.1 选题方向较为多元,研究内容丰富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显示,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5个项目管理问题为热点研究

领域,并通过融入新的视角和理念来促进各热点领域发展与完善?从风险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到质量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再到价值工程理念的引入,以及进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对象的

转变,都表明了5个热点领域研究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

3.2 新兴领域初步形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主要形成了4个新兴领域?其中,在与其他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过

程中,形成了“项目知识管理”;“项目团队管理”则体现了项目管理从硬因素转向对软因

素的关注[13];传统的单一项目管理扩展到多个项目之间的协调管理,项目管理

模式中也引入了新的理念?但总体来看,这些新兴主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成

果较少且缺少系统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3.3 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特征

国际项目的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监控以及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都表明

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紧跟时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蔚林巍.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J].管理工程学报,2000,(3):65-69

.

[2]骆,马红霞.项目管理发展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28-29.

[3]李波.项目管理理论综述与前沿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212-21

4.

[4]陆绍凯.项目管理的研究前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36-38.

[5]程铁信,霍吉栋,刘源张.项目管理发展评述[J].管理评论,2004,(2):59-62.

[6]应尚军,王炎.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131-133.

[7]刘莉.论现代项目管理的四大转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

[8]朱彩萍.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规范[J].图书与情报,2005,(4):51-53.

[9]Chen C,Ibekwe SanJuan F,Hou 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

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

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0]刘凤楼.我国的项目管理及其发展展望[J].商场现代化,2006,(5):59-60.

[11]倪祥如.新海发电公司2×330MW扩建工程进度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1.

[12]朱方伟,王昭.基于流程导向的创意服务企业知识管理个案研究[J].管理案例研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控制

 

审计风险是随着审计应运而生的,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为此,审计人员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含义及其成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审计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由于审计主体的因素所产生的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一种审计风险

首先,审计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审计经验有高有低,

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加之当前审计力量的不足,审计任务的繁重,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有时甚至被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会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财务管理论文,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是否正确等。

其次,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跟不上各单位业务活动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经营单位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各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经营结构组织的多元化,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被广泛运用,使得被审计对象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而对传统滞后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将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无法胜任审计工作,审计风险随之产生。

(二)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因素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

括两种情况:第一,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单位应建立而未建立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所形成的审计风险杂志网。如:钱账物应设置3个岗位,而单位只设置了2个岗位,但单位现金业务又相当频繁。因此,在货币资金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第二,因被审计单位尚未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单位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了许多内控制度,但是存在部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一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2、被审计单位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

性,例如:会计行为和经济错弊,会计人员本身或单位负责人从主观愿望上要求会计人员违规违纪;因被审计单位无意识存在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一些被审计单位对收入、成本支出的会计资料提供得较为完整,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也比较好。而实际上,这些单位的一些其他的收入、下属单位上缴的管理费等并没有纳入财务账,而是入了私设的“小金库”,而这些会计资料通常是不会向审计人员提供的。会计资料的不全面,留下了审计风险的隐患。一些部门、单位为掩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记假账、报假账的事时有发生,其中个别支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存在明显的不真实性问题,例如使用普通收支凭证而无正式的发票、无填制单位或填制人签章,审查起来无从下手,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这无形中也给审计部门带来了审计风险。 (三)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审计风险。 从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单位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单位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账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财务管理论文,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审查单位的经济运行以及会计报表管理者编制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到本世纪初期,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单位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审计、关注审计、依赖审计,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种依赖性也给审计部门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的存在并不可惧,关键是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笔者通过学习审计理论,结合平时审计实践,认为防范审计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

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木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从事审计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审计质量,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处在经济变革时代,我们的业务知识,审计工作、审计范围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审计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财务管理论文,还要更多地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学习审计基本准则,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工作。首先要在审计程序上合法规避审计风险。其次要学习好专业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多元化经济成分日益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出台,我们要随时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杂志网。

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会计处理的特点及审计目的等合理配置审计力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在取证时,审计人员绝不能满足于被审计单位自行提供的资料,要获取强有力的外部证据,多角度地取证、印证。在选用适当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圆满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审计单位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建立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包括采取措施督促全体专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为此,审计单位应严格人事管理,并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加审计人员执行各种类型审计业务的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并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必要时应当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协助;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相应程序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程序,保证审计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把审计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三)做好内部控制调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财务管理论文,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风险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提高风险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审计风险,这样审计工作才有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备注:增刊)

主要引用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15-137页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四十条24号青蓝大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年,121-142页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老年病人现有或潜在的的护理风险,实施风险管理,为老年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方法:以风险管理知识为指导,对老年病人护理工作中现有或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衡量与评价,制订风险管理措施,有效地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结果:住院老年病人对护理工作综合满意度达97%以上。结论:认为对住院老年病人实施风险管理, 为老年病人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 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

【关键词】老年病人;风险管理;质量和安全

【中图分类号】R7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10-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住院率逐渐上升,老年病人由于多种疾病并存、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及易发生意外事件等特点,老年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关节位置觉、痛觉及冷热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在住院期间发生安全问题的机率比一般病人高,更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重点人群。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人5638例,平 均年龄75岁,其中危重病人678例。设有床位300张,护士101名,年龄23.5岁;学历:本科5 名,大专72 名,中专24 名。

1.2 方法

1.2.1 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现有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010年我院主要发生过的护理风险事件有:跌倒5例(昏迷2例,骨折2例、死亡1例、)、坠床2例,皮肤损伤5例(热水袋烫伤2例,压疮2例、使用留置针破损2例);走失1例,输错液2例,发错药7例

1.2.2 护理风险分析:护理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为确定风险管理计划提供依据。分析风险事件产生原因:

1.2.1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工作责任心不强。护理规章制度如核心制度、无菌操作规程等未严格执行。临床护士大多年龄小、年资低,理论知识及经验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甚至动作粗暴。对护士业务培训不到位。我院各病区大、楼层高、床位多,危重病人多,护理操作多、治疗任务重,这些状况使护理人员负荷过重。护理管理者的督导和检查力度不够。

1.2.2 患者的自身因素:老年人具有病情变化快、病种多、容易发生意识障碍的特点。老年病人肢体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减退, 视力下降,加之感觉功能障碍引起温觉,痛觉等功能迟钝,感觉、运动功能衰退。脑部功能衰退,可能出现痴呆、精神等症状,患者自控能力缺失。

1.2.3 环境因素:病房内物品摆放凌乱,摇床柄未归位,部分床无床档。卫生间狭小、光线暗、扶手已坏。走廊地面滑,特别是刚擦完地,地面潮湿等原因均易导致跌倒,

1.3 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1.3.1 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侵权责任法》等,请我院律师定期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用安全实例讲道理,分析违章事例敲警钟,组织护士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并就相关案例进行讨论,加深对风险事件的理解。病区设立护理安全监督员,对出现的护理差错及各种安全隐患系统记录、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整理、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1.3.2 健全护理工作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优化工作流程。定期组织学习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来规范护士日常护理工作行为和临床操作技能,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完善临床护理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和应变能力。

1.3.3 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制定分层次的培训计划,对转科护士或新上岗护士实施分别为1个月或3个月一对一培训,鼓励护士外出进修学习或积极撰写论文,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鼓励学历继续教育,每月组织护理查房,每月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

1.3.4 加强质量监控,保证防范到位 。护士长按质量控制体系每周或随时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进行质控,并注重细节管理,努力把护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科室成立护理质控小组,协助护士长督促检查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教学管理、急救物品管理等,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把病区各室的管理、流程落实到每个人,人人参与科室的质量管理。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护理质量检查结果的分析例会,对本月各项护理检查情况汇总、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3.5 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在护理人员紧缺情况下,护士长做好弹性排班,排班时做到新老搭配,,适当考虑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高低的合理分配,相互协作。加强重点环节、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的管理。

1.3.6 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经常老年协助病人整理房间,合理放置病房内物品。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每个卫生间光线明亮,地面有防滑地板。更换两侧有护栏的病床,护士及时病人拉上床档。病人外出携带信息卡或使用手腕识别带,方便护士识别和核对病人。

1.3.3 护理风险效果评价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信息反馈,是对风险处理手段的适用性和效益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为今后的管理提供依据,评价内容包括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是否增强、病人综合满意度、压疮例次、护理缺陷等。

2 结果

我院开展护理风险管理1年来,住院老年病人的护理质量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无护理投诉、护理纠纷、护理事故,护理缺陷明显降低,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3 体会

3.1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护士能主动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并积极采取对策。护士风险意识明显提高,能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地预见风险,主动加强与病人沟通,护士人人参与风险防范,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化解,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2 护理风险管理者能抓住护理重点,增加风险意识,以预防为主,及早做好应对措施,使老年病人存在或潜在的常见不安全问题得到较好预防和重视。通过对住院期间老年人常见不安全因素如坠床、跌倒、皮肤损伤等的分析,并采取细致规范的各项防范措施,从而使老年病人在住院期间得到了全面的护理安全管理,不断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生命安全。

3.3 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评估,优化了一系列工作作流程,如:输液流程、坠床、跌倒流程等,这样不仅方便护士操作,而且约束和指导护士行为,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护理常规,规范护理行为,也便于护理管理者对护理活动的督导和改进,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护理工作具有复杂性、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因而在护理活动中与病人接触最多,它是高风险的职业。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永恒话题,护理风险管理是确保护理质量的核心决策,我们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护理管理者通过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加强工作责任心教育,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大大降低护理风险,真正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 杨秀丽. 老年患者护理风险及规避.实用医药杂志,2006,23(9):1078-1079.

[3] 王卫群,杨文秀,周玲,等.老年病人的安全管理.护理管理杂志,2004,4(6):53-54.

[4] 章春玲,梁慧如.老年科护理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中华医学护理杂志,2006,16(125):3609-3610.

更正

张伟丽您撰写的论文《产后抑郁症护理体会》经《中国健康月刊》杂志编委会审核后,已于2011年07月、第30卷、第7期、录用并以出刊,现更正作者“伟丽”应更正为“张伟丽”

更正

胡玲撰写的论文《PDCA循环法在手术室一次性物品有效使用率中的应用》经《中国健康月刊》杂志编委会审核后,已于2011年10月、第30卷、8月、第8期、第25页录用并以出刊,没有英文摘要。现更正为: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during the disposable sterile effective usage. Items Application method of PDCA cycle method through plan, carry out, check and summarized the surgery of disposable sterile items in the efficient use of the management. Result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rate disposable sterile good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implementation of PDCA cycle from before the law raised from 94.67% to 98.65%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result is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application method improves the PDCA cycle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rate disposable sterile items. The operating room will continue to application of PDCA cycl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operating room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 PDCA cycle of disposable sterile items effective operating room utilization

第5篇

 

近年来是否要取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争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理由充分(1)。其实这种争论的本质是现行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更加艰巨(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毕业生走出学校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系统性的实践课程;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审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方法、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将用于现代工程项目中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引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培养目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近年来有被弱化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本科毕业生面临较强的就业压力,往往忙于找工作而疏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育部2004年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一文中重申了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础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长期以来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定位大多在学生能够综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个较复杂的课题上。毕业设计的实施手段不外乎开题报告、翻译、教师答疑、论文评阅和答辩。这种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如课程设计)有近雷同的趋势且带有太多学究式的色彩,完全不同于企业对项目的开发方式;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对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很难提供经验积累。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对大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一次实践检验,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一次准职业化的训练。通过模拟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的工作方式,贴近企业的技术环境和用人标准,符合企业精确定位的用人需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可以极大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培养目标除了我们传统的认识之外,当前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包括解决问题的条理性、计划性,强烈的质疑精神,风险规避意识,以及项目团队合作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培养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结果、忽视过程的做法,而项目管理的应用能够确保以上素质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引入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创建于1969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对项目的定义是:项目是一项为了创造某种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的努力。项目管理就是为了满足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将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应用到项目的活动中,以满足或超过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项目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项目管理的知识领域包括九个方面: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集成管理。

 

根据《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的定义,项目管理包括五大过程:

 

1.启动过程:认可项目可以开始。

 

2.计划过程:为完成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而对实际可行的工作计划的设计。

 

3.执行过程:通过人员和资源分配执行计划。

 

4.控制过程:通过监督、检查进度并在必要时采取改进措施来确保达到项目目标。

 

5.结束过程:正式地接受项目并使它有序地结束。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全符合现代项目的特征,理应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水平。项目运行全过程中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只有有效地运用项目管理的科学和艺术,才能极大地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传统的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指导老师的督促和学生的自觉性,论文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足够优秀,过于强调高水平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科研素养的培养如沟通、合作等。

 

将项目管理引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也是改变教育脱离实际的一个重要措施。项目管理不是精确科学,通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进。这就要求指导老师或机构能够不断研究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手段、工具。例如软件类课题的管理,通常需要应用多种工具软件来管理项目,如版本控制软件CVS、项目计划变更软件Project等。

 

将项目管理引入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也是指导老师或机构不断成长、成熟的需要。通过系统化的细致管理过程,可以有效地积累指导项目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不断进行改进。

 

三、在毕业设计(论文)引入中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

 

项目管理是多种理论、方法、手段和工具的综合,经常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权衡,某方面的获得或许需要另一方面的损失为代价。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引入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每个过程是产生结果的一系列行为。五大过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五大过程之间的关系图

 

(一)启动过程

 

启动过程标志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正式开始,学生认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启动。可以通过较为隆重的大会形式,如学校领导、名教授的参与,往届优秀毕业谈经验,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参与座谈等方式,以此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计划过程

 

对毕业设计课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设计应考虑分阶段设置任务,通过设置里程碑的检查点控制项目进展,计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员和资源的应用,关注项目计划中的关键实施路径。项目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并达成共识,项目计划应是科学的和可行的,其变更应是可控的。一些好的项目计划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实施计划过程,如MS Project。

 

(三)执行过程

 

执行过程是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执行过程是建立在项目计划之上的,要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实施执行过程,只有项目计划发生改变,执行过程才能发生改变。执行过程要在控制过程的监督之下执行,要受到控制过程的影响。

 

执行过程中要应用时间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如项目周例会、技术研讨时间、培训时间,项目走读(Review)时间等,形成周报告制度。对学生加强各方面的培训工作,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

 

建立或开发适用于项目管理型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信息技术平台,以有利于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收集、沟通和运用。

 

(一)控制过程

 

控制过程不仅直接影响执行过程,而且影响计划过程。当控制过程识别到某些变化影响到计划内容,应该从控制过程回到计划过程,修改计划后再变更执行过程。

 

控制过程应设在学校系一级或教研组,建议成立系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小组实施项目控制过程,控制过程应在质量标准文件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计划、执行和结束实行监督和衡量,必要时可以采取改进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质量控制小组的成员应定期参与项目组的周例会,并监督、记录、指出其不符合计划或质量标准的部分。

 

(二)结束过程

 

结束过程表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可以有序地结束,结束过程必须通过控制过程,而不是从执行过程直接进入结束过程。论文评阅指导老师应由质量控制小组的成员担任,应由质量控制小组提议是否允许某论文进入答辩程序,而不是由指导老师确定。

 

四、建立项目管理型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机构

 

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变革,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机构是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的,建立项目管理型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机构是这一变革的必然趋势。

 

美国PMI学会提出了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PM3,OPM3设计了一组用来提高组织项目管理能力的基本方法。OPM3把组织定义为4个级别:1.标准化的,2.可测量的,3.可控制的,4.持续改进的。

 

项目管理型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机构的设置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可以参考OPM3的基本做法,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个细节,确保组织能够获得不断成长,最初应做好标准化的工作,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力争达到4级标准。

 

五、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全符合项目的特点,在执行过程中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只有将项目管理的知识、方法有效地运用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才能极大地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成功的确定性。同时也能够使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机构形成不断改进的项目成熟度模型,确保组织机构的成长、成熟。

第6篇

近年来,我院消毒供应室开始实施风险管理,通过科学地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将风险管理应用于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管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评估供应室风险因数

1.1 预见性不足:对工作中各个环节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如在清洗过程中,思想上不重视,清洗方法不规范,洗涤剂与消毒剂选择不当、浓度不正确等,均可导致清洗不彻底,影响灭菌效果而存在风险隐患。在包装中,操作前未洗手,物品包体积重量超标,包装材料渗透性不强,包布没有做到一用一清洗,物品包装的松紧度不适宜,随便打包等,直接影响灭菌效果[1,2]。

1.2 仪器设备管理不当与使用不善:设备使用时不严格执行仪器操作规程或操作不当,在设备保养过程中,如灭菌器仪表不准,垫圈密封不严;压力表、安全阀、减压阀等不定期监测;仪表小故障不及时维修;故障、维修、养护记录不全等,将直接导致灭菌失败而存在风险隐患。

1.3 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包装中包装材料选择不合适、包布破旧继续使用,装放容器不当、不认真检查器械的洁净度、功能完好性、器械不配套、器械包无标签、标签与物品名称不符、日期写错、无菌包发错及发错科室等存在风险隐患;在监测过程中,如手工记录灭菌器的压力、温度、时间、灭菌时间、物品名称、责任人等记录不全;每月未按时进行生物监测等;缺乏质量合格的有效证据,质量意识淡薄而存在风险隐患。

1.4 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只注重终末质量控制,忽视环节质量控制和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性而存在风险隐患。

1.5 一次性无菌物品安全性不强:一次性无菌物品在采购、验收、储存、领用、使用、回收、无害化处理各环节管理不规范。如外包装箱裂缝造成灰尘污染;包装袋破损影响其无菌状态及使用储存无菌物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造成医院感染潜在的风险隐患。

1.6 职业安全防范意识缺乏:职业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未认真做好自身防护,就有感染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可能;消毒液的配制、使用也同样存在对人体的伤害。有时无菌物品用完后不及时补充储备,可造成临床医疗护理操作无法进行,甚至延误抢救时机而引发风险。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坚持“零缺陷”的管理理念[3]及“零度宽容”理念:“零缺陷”是指一种工作态度,是工作质量的决心,即不向不符合质量妥协的精神,其强调的是质量第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杜绝医疗事故发生[4]。质量“零缺陷”管理,即加强质量防范和控制意识,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差错事故防范制度;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和日常工作考核内容及标准等,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零度宽容”要求护士长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缺陷决不宽容、毫不宽恕[5],依据这个理念,采取护士自查自纠、相互检查,质控人员抽查,护士长每日随时查和督促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针对科内薄弱环节和工作中心进行重点查;发现问题,随时记录、随时改正,并根据相关制度进行考核,决不姑息迁就。因为不管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会产生“100-1=0”的效果[6]。

2.2 加强培训,提高护士防范意识: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理》,风险管理理论及技术操作,学习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并选派人员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供应室消毒员上岗培训班,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执行供应室的各项操作规程,使全科工作人员认识到消毒灭菌工作的重要性。用法制规范自己的行为,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处理面临的变化,同时建立考核制度,并将业务考核成绩纳入量化考核。使护士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等就是在履行法律职责。按计划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护理教育,教育中注重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依靠内心信念和自觉性,做到高度负责。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3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保证灭菌物品质量

2.3.1 规范清洗程序:认真分类、规范清洗,合理使用多酶清洗剂,对未洗净的物品,必须按步骤进行重新清洗;清洗过程中必须做好标准预防,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双层手套,系防水围裙及袖套,穿防水鞋等,以预防感染,同时应注意锐器物损伤,确保自身安全。

2.3.2 严格包装程序:坚持一人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性能及数量,另一人认真核对包内物品齐全,无误后双方签字,以保证包内物品齐全,功能完好,物标符合。确保临床科室的正常使用。

2.3.3 严把灭菌监测质量:加强消毒员的培训,避免因操作不当、技术因素等原因,而影响物品的灭菌质量。落实各项监测制度是做好全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7]。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认真做好灭菌过程中各项监控,以保证灭菌质量。

2.3.4 规范无菌物品贮存:灭菌后的物品要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湿包或有明显水渍,则不能使用。无菌物品存放在洁净室内,按无菌洁净室管理,凡进入无菌室人员必须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无菌物品应规范分类按顺序摆放,标志明显,每天核对清点无菌物品。无菌物品发放时要查对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等,按顺序发放。运送无菌物品时必须用密闭专用车,为临床提供优质的无菌物品,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4 加强对各种使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设专人管理,做好物品的入库验收、使用记录和发放工作,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验收、贮存、发放,必须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保证发放合格的物品;对包装不规范、破损、失效、霉变的物品应杜绝发放。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做到及时送焚烧,达到无害化处理。

3 成效

3.1 通过对风险管理理论的培训,提高了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护士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强了,积极参加科内及院内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收集资料撰写护理论文,2006年全科撰写论文10篇,无论文公开发表,2007年全科撰写论文12篇,其中公开发表2篇,另外通过采取自查和互查,护士参与了管理,责任感增加了,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护士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增加,素质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地预防、避免风险的发生。

3.2 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增强了,能设身处地的为临床着想,尽量为临床解决困难。并不断识别供应室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管理对策,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经过一年多的风险管理未发生护理事故。定期收集临床的反馈意见,了解其需求,工作得到了全院临床科室的认同与理解,与临床的关系更加融洽,满意度也由2006年的93.5%上升到2007年的96.5%以上。

3.3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强化了全科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了风险意识及应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规范了护士的行为,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自我把关,注重整体全程质量管理工作意识,使质量缺陷减少到最低限度[8]。有效地控制了不安全因素及不良危害因素的发生,避免了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宋婉丽,张红鹰,王华生.医用包装纸阻菌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40.

[2] 张晓春.3M B-D标准试验包与布巾试验包应用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49.

[3] 薛水兰,孙 雅.做好“零缺陷”服务管理,确保手术护理质量[J].护理杂志,2004,21(10):74.

[4] 朱少铭,王作军,金朝霞,等.医疗质量“零缺陷”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8):483.

[5] 余凤英. 零度宽容对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1):91.

[6] 朱士俊,李泽平.医院文化与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2):4.

[7] 张秀銮,曹 力,张 芳,等.消毒供应科资料档案创建的设计与实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1163.

第7篇

关键词: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0.引言

我国己经加入WTO,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重要的途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是决定工程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建设市场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风险管理建筑安全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发展水平所限,目前我国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的特点

建筑工程与其它行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流动性大,一项工程在一个工地施工完成后,往往立即迁至另一个工地;二是临时性强,工地的建筑物、设备和设施、机具、材料、人员等都有很强的临时性;三是变动性大,不同工程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设计特点、平面布置都不一样;每项工程的施工准备、开工至竣工,施工阶段的作业内容、作业条件、作业人员变动很大;四是交叉作业多,一项工程往往由多家施工单位、多专业、多工种交叉施工;五是人员组成复杂,既有企业自身的,又有分包单位,人员又有户籍、岗位、工种与文化程度的不同。在建筑工程中运用风险管理,应针对这些特点,以增强其实效性。

2.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诸多有关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初步构成了建筑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法规体系,对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伤亡事故起到了积极作用。论文修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需要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的投入也需要法律法规予以保证、缺少工程保险的实施细则不适应实行工程风险管理。目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更注重突击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日常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重视不够。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不落实,监管力度不够,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2风险管理安全意识薄弱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但仅局限于在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编制的一些在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证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没有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对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论文修改。

如投资方为了早日发挥项目的效益,违背客观规律,单一追求施工进度,迫使施工单位大量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简化施工程序,压缩合同工期,对施工场所所需安全措施费用不予认可,拒绝支付安全生产所需经费,导致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施工单位过分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防护措施得不到落实;个别单位甚至认为安全管理是一种“纯消耗”,投资安全管理会降低收入,从而取消了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员,致使安全生产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施工过程中有章不循、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普遍存在。

2.3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建筑业从业人员中80%以上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建筑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偏少,技术人员仅占5.%3,管理人员仅占4.%,特别是专职安全员数量少,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自身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能力较低,在风险识别、控制、措施制定等方面很难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修改。

2.4施工方案不合理缺乏针对性、安全防护设备有待于提高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有序施工和规范管理的基本依据施工组织设计,也是防范安全质量事故风险的首道防线。有的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专业施工方案无针对性,缺乏必要的计划书或蓝图,施工现场组织或管理结构混乱,技术性操作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典型的弊病如脚手架搭设方案无针对性,高层架体无设计计划书,结点设置无详细图纸,悬挑架未按设计要求搭设等,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触目惊心。安全防护设施一方面未按规定设置或设置不齐全,另一方面设施简陋,起不到安全防护的作用。个人的安全防护装备落后,质量低劣,防滑鞋、安全防护服装等配备严重不足。

2.5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建筑企业普遍没有系统化、制度化、程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没有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组织结构中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主要依靠个人的经验进行判断决策,一些决策由于缺乏相关数据带有盲目性。使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增加了组织结构的运行风险。

3.安全风险管理对策和建议

3.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在我国建立时间不长,许多制度还在探索阶段,特别是有些现行的法律法规不适应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缺少工程保险的实施细则。当前, 最关键的是要针对建设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建立参照国际惯例并符合中国实际的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制度。要研究合理的工程时录、工程保险收费标准及费用计入办法。

3.2提高风险管理安全意识

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都必须有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意识贯彻到参与项目的各类人员中;树立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意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因素,而风险就是在项目实施中形成的;要树立风险管理的法律意识,依法履约,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违约的问题。

3.3提高安全风险管理人才的素质,加大管理人员安全教育

风险管理不仅要投入资金,而且需要一批有丰富的风险管理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多方面提高安全风险管理人才的素质如:通过与高校合作、对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从高校或社会招聘相关人才、利用中介机构力量等。

在施工现场有许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甚至监理人员都相当缺乏施工安全知识,不懂安全规范、标准、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个建筑工地,如果管理人员都不懂得安全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熟视无睹,又如何去行使管理的职权呢?所以必须对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的安全教育,包括对全体人员进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纪律的教育和对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工人进行本专业、本工种的安全技术规范和措施的教育。

3.4严格施工方案预控和规范劳动防护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有序施工和规范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防范安全质量事故风险的首道防线。应重点把好三个方面的关口:一是前期现场调查论证关、二是认真落实技术领先的基本原则、三是严格执行审批优化后的施工方案。要制定现场执行和过程优化管理方案,确保每一个工点、每一个环节都能严格按方案实施预控,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能留下方案预控记录,从而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控制。

对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应当设立专人来管理,及时的向施工人员发放性能符合要求的、清洁有效的防护用品,并对使用过的防护用品细心保养。对洞口、临边作业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应规定由专人负责搭设与检查,以保证安全可靠。

3.5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

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要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由于风险具有掩蔽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并加强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掌握不同项目的风险规律。目前, 绝大多数承包商对房地产项目的风险比较重视,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重视不够, 有些所谓的“形象”特事特办,不按市场规则运行,有的根本不进行可行性研究或不可行也上马,企业只要介入就会遇到极大的风险。所以承包商要对参与的项目列出潜伏的风险清单,进行分类并衡量对比,确定风险的相对重要性;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评估, 采取相应的对策, 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

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是一种复杂、多变的高风险作业、施工现场属于事故多发的作业现场,风险管理已经在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不尽人意。我们要充分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全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逐步提高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及决策水平,并取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龙卫洋,龙卫国.工程保险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彭卫华.工程保险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南京:河海大学,2003.

第8篇

Abstract:The tide of logistics service reform is increasing rapidly, and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make the non-core business into outsourcing business which is implemented by professional service companies. Carryout the game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service outsourc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 of linear, radiation-based and tree-based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introduces the one-dimension, two-dimension and three-dimension service outsourcing mode.

关键词:后勤服务;服务外包;风险分析;模式研究

Key words:logistics service;service outsourcing;risk analysis;mod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33-04

0引言

新型石油公司是与传统石油企业相对而言的,是指定员少、人力成本高、设备先进、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石油公司,主要是区别于习惯企业办社会且人员富余的老石油企业。新型石油公司由于定员少不可能成立专门的后勤部门,因为人力成本高也不可能从事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后勤服务。老石油企业人员富余且人力成本低,为转移和安排劳动力必然会把后勤作为接纳富余人员的重要部门,因此不会把后勤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服务商,故不在本文研究范畴内。

服务模式,是在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及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服务规则。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企业在服务上和其它企业不一样的地方。服务模式从属结构范畴,是服务实施的思路性的、框架性的高度概括,往往抽象为几个字,需要缩放到服务者的具体方法和思想。一般来说,不同的服务内容有不同的服务模式,而且同一服务内容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的定义是从特定的服务理念出发,在服务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公式表述为:服务模式=服务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也就是俗称的IOS模型:MS=理念f(i)+系统f(o)+方法f(s)。后勤服务模式的设计包括关键性技术研究、价值链分析与整合、实施后勤服务创新战略、构建后勤服务质量体系、企业文化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等。我们知道,任何后勤服务模式的设计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与约定的基础上,特定条件如有变化,模式的可行性亦有差异。因此,设计后勤服务外包模式应充分考虑到存在风险的因素,只有提前对风险有个正确的评估和了解,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服务外包模式的决策。

1后勤服务外包模式设计的博弈分析

后勤服务外包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委托关系。在整个服务外包决策过程中,发包方就是委托方,接包方即是方,构成一组委托关系,基于委托理论对服务外包的风险进行博弈分析。

设定1:服务外包有接包方负责日常事务性工作,成本C由接包方全额承担,发包方负责整体协调与考核工作,并按服务质量确定服务费用。

设定2:接包方提供服务的质量具有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有自身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也有外界诸多不确定事项,即服务质量受内在和外在随机变量共同决定。

设定3:接包方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是连续变量,假设x和y是一个连续能力、努力变量。

上述博弈模型中,发包方需要做出是否选择外包服务、是否签订外包合同和合同执行是否有效等三个决策,这是个典型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整个过程用博弈树表示见图1。

第一阶段,业务决定阶段。发包方制定外包战略决策,决定内制与外包的战略取向。如果确定不执行服务外包决策,采取内制方式,则发包方收益为H(0),接包方有保留利益T(0)。

第二阶段,外包选择阶段。发包方确定服务外包,会选择合适的接包方。自然选择的接包方类型x∈θ,θ为接包方的类型空间θ=(x,x),其中:x表示能力低的接包方,x表示能力高的接包商。实施合同前,发包方难以确定接包方能力高低,但确定接包方属于X的先验概率p=p(x),p(x)=1。接包方按自己所属类型x选择表示信息s∈S,S=(S1Y,S2N),发包方对接包方信息s,利用贝叶斯法则从先验概率p=p(x)类推后验概率P=P(x/s),选择行动m,即与合适的接包方签约,m∈M,M=(m1,m2)分别代表与高能力者签约和与低能力者签约,是发包方的行动空间。为此,发包方和接包方的支付函数分别为:H(s,m,x),T(s,m,x)。

第三阶段,合同实施阶段。发包方选择某个接包商,且就接包方服务和交易条件进行谈判,并签订外包契约。接包方签约后开始投资,成本为C,C决定接包方价值π,π(C)是C的递增函数。接包方在执行合同时,其行动a在L(偷懒),I(勤奋)之间,产出π(a)决定接包方价值π和接包方自身成本C。发包方按约支付给接包方的服务费为P(π)。

综上可以得出,发包方和接包方收益分别为:

H(π(C,a)-p(π)),T(p(π)-C(a))

假定1:接包方勤奋成本高于偷懒成本,即C(I)>C(L)。

假定2:a=(x,y)T∈A是一个二维变量,代表接包方的特定行动,x表示运行能力,y表示努力程度。

假定3:接包方履约成本C(x,y)=(d1x2+d2y2),其中:d1,d2为成本系数。

假定4:产出函数取线性形式:π(a)=(λ1+λ2)(a+B+θ),其中:λ1,λ2>0分别为x,y的产出系数,θ~N(0,σ2),B为与项目好坏有关的常数,π的密度函数是f(π,a)。

假定5:外包合同函数是线性形式P(π)=α+βπ,其中:α为固定收入,β是产出系数,β∈[0,1]。

发包方外包业务的关键是确定最优激励合同P(π(a)),引导接包方选择最优行动a*使得T和H同时最大。根据参与约束(IR)和激励相容约束(IC),双方博弈模型为:

maxHfdπ

S.T.(IR)Tfdπ-C?叟T

(IC)T(P(π))f(π,a)dπ-C(a)?叟T(P(π))f(π,a)dπ-C(a)

发包方确定性等价收益为:

H=π-P(π)-RC1=-α+(1-β)(λ1X+λ2Y+ε)-(1-β)2σ2

其中:RC1为发包方客观风险成本,RC1=(1-β)2σ2

接包方确定性收益为:

T=P(π)-C(x,y)-RC2=α+β(λ1X+λ2Y+ε)-(k1x2+k2y2)-β2σ2

其中:RC2为接包方客观风险成本,RC2=β2σ2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x*=,y*=,β*=0,代入接包方参与约束得a*=T(0)++,此时即为帕累托最优合同。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要求接包方不承担任何风险,发包方支付的固定收入等于保留收入加上能力成本和努力成本。执行合同过程中,如果发包方考核确定x

2后勤服务外包模式设计

2.1 直线型服务外包模式直线外包也称独包,是指发包方将外包服务项目整体委托给一家接包方来完成,双方构成具有排他性的外包关系,由接包方独家全面打包管理发包方的外包服务项目,见图2。现在大型石油公司为简化事务性工作,集中精力专注核心业务,都采取大后勤配套服务外包的模式,就是典型的直线型服务外包,综合后勤交由一家服务商全面承接,便于管理和考核。任何事情总有两面性,由于发包方将外包服务只委托给唯一的接包方来完成,在这种单一的委托关系中,接包方在信息不对称且无竞争的条件下,容易产生利用不确定因素降低服务质量、进而降低服务成本,导致发包方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假定1:发包方总体外包风险为 e,发包方固有风险为e1,接包方的经营风险为e2。其中:发包方固有风险(e)是若市场上存在第三家能满足服务外包合同要求时发包方的外包风险。该风险与发包方的经验、外包合同的完善程度等因素有关,与市场上已有的第三方经营情况无关。接包方经营风险(e2)接包方经营承接的外包服务业务本身的经营风险给发包方带来的经营风险。

假定2: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依赖程度为r,r∈[0,1]。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完全不依赖接包方时r=0;当完全依赖接包方时,r=1。

假定3:发包方的服务外包业务只委托给一家接包方,且完全依赖接包方的服务,此时,接包方会将自身经营风险全部转嫁给发包方。随着依赖程度的加强,发包方总体外包风险e就趋向发包方固有风险为e1与接包方的经营风险为e2之和。发包方总体外包风险e与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依赖程度r的关系满足如下条件:

e=e(r=0)e+e(r=1) ,且满足e'(r)≥0,e″(r)≤0(1)

根据上述条件,构造e和r的关系应满足如下方程:

当e=a+br+cr+dr+…

将公式(1)代入,略去高次项,得到如下公式:

e=e1+e2r(2)

综上所述,公式(2)就是在直线型服务外包过程中,发包方总体外包风险与发包方固有风险、接包方经营风险以及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

2.2 辐射型服务外包模式辐射型服务外包是指发包方将外包服务项目化整为零按某种分类方式委托给相互竞争的多个接包方来完成,见图 3 。辐射型服务外包类似组合型外包,便于比较不同接包方的服务质量,分散外包风险,缺陷在于管理难度较大,需要与多个服务商沟通协商,同时因为业务量有限,各服务商形成不了规模效益,虽然可以相互竞价,但各服务商管理机构的重复设置会形成成本浪费,服务费用可能达不到最优的理想效果。

假定1:发包方将服务项目S按辐射型外包方式委托给n个接包商,第 x个接包商承担的服务量为ξxS,则有ξ=1。

假定2: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依赖程度是个常数,接包商对发包方经营风险的影响程度和承担的服务量成正比,且接包商经营风险相同。用θ表示接包商承担的服务量对发包方总体业务风险的影响程度,则第x个接包商对发包方经营总体风险的影响程度为:ex=θξxS。发包方采取直线型服务外包方式承担的经营风险为:E=e0+θs,其中:E表示发包方的服务外包风险,e0为发包方的固有风险。

假定3:n个接包商平均承担外包服务,各个接包商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n个接包商同时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n ,显然n越大Pn越小。全部接包方的最大经营风险影响可表示为:

En=Pnθξs=Pnθs(3)

于是发包方的最大服务外包风险表示为:

E=e0+Pnθs(4)

分析可得,n个接包商平均承担外包服务,各个接包商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时,发包方的服务外包风险随着辐射型接包商的增加而降低。

假定4: n个接包商不是平均承担外包服务,各个接包商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也不相同,假定第x个接包商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x,同理可得:En=Pxθξs=θsPxξ(5)

E=e0+θsPxξ(6)

假定5:第x个接包商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Px与其承担的服务量成正比,即Px=ξP,代入公式(6)可得:E=e0+θsPξ2(7)

ξ随着n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发包方服务外包风险随着按辐射型外包模式承揽服务的接包商数量增加而降低仍然成立。

若发包方对接包商的依赖程度不同,假定6:发包方对第x个接包商的依赖程度与其服务量成正比,即rx=ξr0,r∈[0,1];发包方相应第x个接包商的固有业务风险为θx0,同样与其服务量成正比,即θx0=ξe0。则有:E=(eP+e)=(ξe+ξθs)

=eξ+θsξ=e+θsξ (8)

=θsξ>0,E是ξ严格的增函数,随ξ的减少而减少。由公式(8)可知随n的增加而减少,并且ξ的分布越均匀,ξ越小,E越小。因此,发包方服务外包风险随着辐射型外包接包商数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各接包商服务量的均匀化而降低。[2]

2.3 树状型服务外包模式树状型服务外包是发包方将外包服务全部委托给一家接包商,接包商出于各种原因将部分服务再次外包给一个或多个接包商,依次类推,见图4。树状型服务外包实质上是先直线型服务外包再辐射型服务外包,是两种外包模式的有机组合。其优点是发包方管理和协调幅度和难度小,只需监控一级接包商;缺点在于一级接包商再外包的服务可能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也容易出现相互推委责任和追溯利益的现象。

假定1:发包方将外包服务委托给接包商甲,接包商甲在承接服务后将部分服务量外包给接包商乙,依次类推,经过了n次外包。

假定2:第x次外包时发包方服务外包总的经营风险为Ex,发包方自身固有风险为ex,发包方对接包商的依赖程度用rx表示,且满足:rx=1,x∈[1,n],则有:

E=e0+E1r1=e0+r1(e1+E2r2)=e0+e1+(e2+E3)

=e0+e1+[e2+(e3+E4)]

=e0+e1+[e2+…+En(9)

特殊情况:E=e(r=0,x∈n)e+e+e+…+en (r=1,x∈n)(10)

由公式(10)可知,发包方服务外包的经营风险随着树状型外包的级次增加而增加,随对接包商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3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决策分析

3.1 一维服务外包决策模型Venkatesen[3](1992)提出的外包决策模型是一维判断模型,通过判断业务是否为企业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内容决策。若某项活动是企业核心业务则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保持内制;是非核心业务则实行外包。

该模型概念简单易懂,但决策衡量指标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处于核心与非核心业务之间的特别业务活动的外包决策。然而,许多业务难以确定为核心部件或非核心部件,准确判断又是情况最复杂,决策最困难的部分。同时,外包策略也不仅仅是纵向一体化和全部外包两种,还存在介于纵向一体化和全外包模式之间的部分外包模式。[4]

此模型主要用于处理是零部件外包还是自制的决策问题,对于制造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的外包的处理无专门论述。该模型容易产生错误导向决策,认为低层次的工作均为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而高层次的工作应是企业的核心业务,诸如研究开发业务是肯定不应外包的,但许多企业已将研究与开发、财务管理等外包并取得成效。

3.2 二维服务外包决策模型Quinn & Hilmer[5](1994)将影响外包决策的因素划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潜力(Potential for Competitive Edge)和战略脆弱性程度(Degree of Strategic Vulner ability)两个方面。前者指某业务活动所具备的能够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潜力;后者指若该项业务被外包后,由于市场失效所导致的企业潜在脆弱性的大小。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潜力和战略脆弱性程度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把企业活动划分为九类,并对其中的三类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确定:在两个维度都低的情况下实施最弱的控制,采用现货买卖;在两个维度都高的情况下实施战略性控制,采用内制;在两个维度都处于中间水平时实施中等控制,采用合同安排,实施外包,[6]见图5。

该模型设计简单合理,归纳了核心部分和非核心部分的灰色地带,并且提出了与供应商合作的外包策略,关注业务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度和外包该业务可能产生的战略脆弱性风险两种深层次因素,但并未对其余六种业务类型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在研究范围上稍显粗糙,对中间的灰色地带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评价指标较为模糊且定性分析程度过大,难以作出准确的决策。

3.3 三维服务外包决策模型张达凯(2006)[7]提出了一个三维度的外包战略决策模型。在业务外包决策过程中有三个决定要素:z(外包市场成熟度)、Y(技术通用性)、x(需求计划确定性)。在决策过程中,每项外包业务根据其三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不同,将分布在决策模型的不同位置,意味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大体上分为三大模块,见图 6。理想外包模块:位于此模块区域的业务,市场化程度、技术通用性和需求计划的确定性都高,是最适合外包的模块。理想纵向一体化模块:位于此模块区域的业务,其市场化程度、技术通用性和生产计划的确定性都很低,外包风险高但收益低,企业应将采用纵向一体化的战略,自主管理这部分业务。选择性外包模块也称部分外包模块:位于上述两个区域外的业务在实施外包过程中存在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企业要权衡利弊得失慎重决策。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待决策业务、市场环境等与业务外包有关的因素,对于企业后勤服务的外包决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4 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决策流程服务外包决策是个复杂的过程,决定是否外包,外包何种服务、选择哪个服务商是比较困难的,需要综合考虑全面权衡。正确的外包决策是企业建立有效外包关系的前提,[8]实践中除了应用上述模型进行辅助决策外,常采取层次分析法(AHP)、球赛模型(AHM)、模糊综合评价、信息熵与神经网络、数据包络分析(DEA)、主成分分析、招投标法等方法进行决策。尤其是招投标法在实践中应用的非常普遍,通过招投标发包方和接包方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最有可能实现双赢。总而言之,不管采取何种模型和方法进行服务外包决策大体上有个相对统一的流程,下面给出一个实际操作中经常使用的流程图,见图7。

4成功实施后勤服务外包的建议

外包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经营策略。为了成功实施服务外包,从发包方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构建外包决策体系。为保证服务外包的合适性,发包方应构建外包决策体系。外包决策首先要对价值链分析与整合,确认非核心业务的内容,非核心业务是指企业不擅长的、经常性的、相对独立而可以分离的、可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取的、且与核心业务关系不大紧密的一些业务。[9]决策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外包内容的确定,外包模型的建立,相关环境的分析,外包商的评价与选择,外包风险的评估,成本与收益分析等。

第二,选择良好外包服务商。选择良好的外包服务商是服务外包成功与否的关键,依据服务质量相关理论,为保证满意加惊喜的服务感受,服务商应实施后勤服务创新战略,构建后勤服务质量体系。本论文讨论的各种外包风险均是基于博弈论的分析与推理,良好的服务商能提高服务外包的执行力,强有力地保证外包合同的有效履约,进而达到双赢的目标。

第三,推行有效的外包管理模式。外包可参考对虚拟企业的管理,设置业务层、管理协调层和外包企业层三个层面。[10]

第四,强化外包合作关系管理。外包合作关系的建立只是双方合作的开始,在合作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以达到防范风险,提高合作绩效的目的,进而保证外包战略的成功实施。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接包方很难对发包方的所有要求都能理解透彻,也不易全面了解发包方的具体情况,这可能会影响服务外包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当接包方的企业文化与发包方相冲突时,如果沟通合作不力,可能导致服务外包的失败。因此,有效的反馈和沟通对于服务外包活动的进行格外重要。

第五,实施外包绩效评估系统。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的变化给发包方和接包方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为防止外包合同的执行异常,发包方应建立有效的外包评估体系,及时对已实施的外包行为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评估指标的选定是评估成功与否以及评估结果有效性的关键,评估指标应以定性化指标为主,定量化指标作参考。[11]绩效评估包括外包服务商的工作评价,外包成本与收益分析,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反馈等。

参考文献:

[1]周旭.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20.

[2]廖继华.业务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24.

[3]Venkatesan R, Strategy Sourcing: to make or not to mak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11-12):98-108.

[4]马娟.制造企业后勤服务外包管理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23.

[5]Quinn J B, Hilmer F G, Strategic outsourcing[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35).

[6]王鹏.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理论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张达凯.机械制造过程非核心业务外包战略决策与管理研究[J]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杨丹辉,贾伟.企业外包决策模型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3) :29-29.

[9]江小国,吴凤平.企业业务外包决策体系构建与分析[J].江苏商论,2009 (4):114-115.

第9篇

关键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176-03

0 引言

产品质量关乎国计民生,由于各种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其成为强烈关注的焦点。风险管理是在实现未来目标的过程中将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本文将通过质检数据分析产品质量风险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建议,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1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状况

由质检总局的《2013年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质检总局对各省的日用品、建材、食品、工业品及农产品等5大领域的139种产品(含56种日用品、22种建材、4种食品、41种工业品、16种农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制造业产品的批次合格率为88.9%;进出口商品批次合格率98.58%;进出口食品方面批次合格率99.78%。全年共抽查了1.6万家企业生产的1.7万余批次产品,合格率为88.9%。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为95.3%、92.0%、86.3%。

2013年某省共监督检验样品6万余批次(含国抽、省抽、市抽和工商部门委托抽查),其总体不合格率约为7%,纺织皮革类产品和电子电器类产品的不合格率最高,分别约达20%和12%。

2 产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人、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测量、环境,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技术、人员、管理和环境[1]。

2.1 技术因素的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机器、材料、工艺和测量等方面。机器设备及相关工具的维护和保养情况及其准确性、精确性情况影响着产品质量;原材料的质量及其保管情况也影响产品质量;选择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装备等正确性、合理性及工艺方法的执行情况也会影响产品质量;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也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

2.2 人员因素的影响

由于人员知识储备、技术经验和能力素养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企业培训力度的不同,技术能力仍有欠缺,违规使用生产原料,掺杂使假,逃避检验检疫等等都将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差、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技术不熟练、厌烦情绪以及人为控制难度大等造成操作误差也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此外,领导的质量意识是关键人为因素,督促各级领导加强质量管理,促进全体员工提高质量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

2.3 管理因素的影响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力度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管理因素都影响产品质量。如安全用药意识比较薄弱,无监管或监管薄弱状态,监督执法工作薄弱,缺少统一的协调手段等。

2.4 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质量安全市场秩序不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感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威胁着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方面,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音、振动、照明、气体成分、污染程度等都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加工过程中。

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3.1 传统产品产业链质量出现短板的风险

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由于产业链的个别环节出现短板,导致整个产业不合格率偏高。原辅材料、标准件和非标外协零部件等成为供应链质量风险,如纺织皮革类产品产业链中的染料、面料及染整工艺,电子电器产业链中的低端电子元器件和电器附件、家具产业链中的人造板、胶黏剂等。由于恶性价格竞争,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空间,盲目追求制造成本,选取低价格供应链,导致产品安全性能不合格。

3.2 高新技术产品面临技术和标准的风险

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催生高新技术产品,但由于高端技术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片面追求和保留产品使用新颖性,缺乏产品安全标准化设计。且产品在初期缺少标准进行监管,往往会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高端产品均处于技术发展积累期,个别技术尚待突破,产品成熟还有待时日。

3.3 小型微型企业质量失控的风险

小型微型企业众多,三五人就能凭借一两台简陋的设备开始生产,加之其对质量和标准认识不足,难以保障其产品质量。如商用电器产品的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等基本电气安全项目的不合格;电源适配器的抗电强度等多项不合格;食品中添加剂和色素等超标;机械压力机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多项安全措施缺失。

3.4 企业诚信缺失的风险

部分经营者缺乏诚信、假冒伪劣、违法添加、以次充好等。如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钢筋、不锈钢管材的直径/厚度不达标;汽车用制动器衬片使用低劣原材料;加油机非法改造加油机硬件进行计量作弊;石材产品的以次充好;纸制品添加荧光增白剂;液化石油气添加二甲醚等。

4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

针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食品等部分关键领域的国家质检中心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能积极快速向上级部门反馈产品质量问题并尽快处置。各质检中心在监测过程中对非食用物质和致病菌等高风险项目,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品质指标不达标等风险项目以及其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项目,采用不同措施。此外还通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标准宣贯会等,深入分析产品质量问题,解读和宣贯标准,加大对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开展质量提升分析培训活动,提升企业产品自检能力,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降低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1 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风险管控。建立由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人员参加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具体包括对风险的度量、评估和决策,员工安全知识的宣贯,生产过程风险监督排查,风险防控措施的制订,安全风险信息搜集整理等。

②监控生产过程达到规程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应的生产过程监控规程和检查员操作规范,监督制度规定的实施和检查员检查工作,要求检查员按相关规定对生产过程、包装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标准时,应立即整改,直到达到要求。

③加强研判实现前期预警。质量管理部门及生产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原料和产品的相关检测、检疫、检查数据,及质监部门的预警信息,对本单位生产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研判和预警。有条件的,可建立相应的预警制度和预警平台,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相关工作人员,以便提高生产要求,加强检测检查力度,排除问题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④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胜任能力,加强管理,完善规章,改善运行环境等措施,可以最经济地最有效的减少人为差错,生产企业应用好该方法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因此需要明确各类人员的素质要求,正确考察员工技能,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方能有效降低人员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⑤严控原材料质量。产品质量控制的好坏与原材料质量是分不开的,因此进场的原材料必须严格检验检查并符合要求。原材料的外在质量缺陷和内在质量缺陷最终都会降低产品性能,甚至产品安全性。找出哪些原材料特性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并重点监控原材料的这些特性。

⑥技术创新增加产品安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安全性能认识的增强,利用技术手段研发安全性更高的产品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还能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汽车行业的混合动力系统、起动/停止系统、汽车安全系统等都有效的提高的汽车的安全性能。

⑦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由于行业、工艺过程、管理方式、掌握信息、认识经验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不同用户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及关注点不同,因此有必要保证企业间、员工间、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及时沟通,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对不同产品不同用途分别建立安全风险知识库,尽可能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2 质量监管部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①成立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为加强全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可在质监局成立局领导负责,巡视员、相关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收集全省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分析整理监督抽查信息、标准变化信息、产品质量曝光信息;开展风险预测并预警;制定专项抽查计划;构建风险监控体系。

②加强对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评估等安全风险研究工作,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预警和处置,避免系统性、全面性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出现,减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造成的危害。

目前质监系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意识不强,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不清晰,相关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应用较少,因此要加强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

③加强对部分高风险产品的综合风险评估。产品的使用风险不仅与产品自身的质量有关,还与安装情况、周围环境、使用人员等因素有关。如电热水器触电事故多发生于用电环境达不到要求(无接地保护,布线不规范等)的农村,电梯安全事故发生在小孩的情况较多。因此,对于这些产品应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评估,联合相关管理部门,建立风险评估机构[2][3],完善制度规范,加强监管,保证产品使用安全。

④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根据文件[4]要求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沟通、早报告、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大事故,或尽可能减轻危害。风险信息研判采取分级研判和专门研判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质检机构都应当对收到的信息认真组织研判,通过科学研判确定风险性质和采取处置措施。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风险监测信息的报送、分类、研判、处置、统计、预警和。通过加强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和统计,有利于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掌握,以便及时预警和处置。通过该平台还能相关信息,以便质量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⑤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质量监管部门应引导产品生产企业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因标准缺失导致高危风险产品的行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和检验机构积极跟踪研究国外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新动向新变化,结合需求推进标准规范的制订和修改。如严格执行“抽检”分离制度,规范“抽样”“检验”工作流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⑥加强技术储备,提升技术能力,建立速效科技攻关机制。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积极开展相关产品(特别是高风险产品)的检测技术研究工作,开拓检测范围,提升检测能力,并注重技术储备。为应对突发事件,应建科技攻关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时,有科研力量迅速开展工作,短时间内找出解决办法,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信息支撑或技术支撑,控制事件蔓延。此外,检验监管模式也需要技术提升来支撑,如进口机电产品的检验周期较长,且由于技术含量高构造复杂,需多专业人员协作,有必要提高检验技术水平,改进检验监管工作措施,提高检验有效性[5]。

⑦完善产品召回制度,健全产品召回体系。对于高风险产品,如食品、纺织品、电源、灯具、数字医疗器械、汽车、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家电等,应加强监督抽查,对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依法实施公告、曝光、整改复查、行政处罚,甚至召回相关问题产品等措施。目前仅汽车、进口乳品、食品三类建立了召回制度,质量监管部门应考虑对其它高风险产品也建立召回制度。只有通过召回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处置不合格产品,才能使使用中的产品都是合格的,从而形成生产、销售、使用、召回的闭环产品质量控制模式。此外,质量监督部门应鼓励生产商经销商主动召回问题产品,而对高安全风险的问题产品应强制召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⑧借鉴国外产品监管的先进做法。

制定较高的产品质量标准,即规定了较高的产品质量特性技术要求。国外很多产品的质量标准比国内高,如油漆类产品中有害物质VOC释放量,欧洲标准比中国标准高很多。另外还可借助于民间检验体系,定期采购市场上的消费品进行严格检验并公布结果,指导消费。类似民间机构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广泛存在。政府和民间两套监督系统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近些年美国和欧盟的许多产品瑕疵,都是被民间检测机构率先发现,政府随后跟进。中国应效仿这些经验建立一套民间检测体系[6],还可以借鉴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7],如果食品被发现不合格,要求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主动召回已售商品,并退还消费款项。

5 总结

产品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安全,关乎人类安全,随着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产品质量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直接关乎人们生活的产品安全。因此,本文结合国家质检中心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与管理[J].中国检验检疫,2012(7).

[2]孙君茂.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3]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4]国质检法函〔2009〕29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5,24.

[5]柯家骥,郑淼茜,黄海龙等.进口机电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J].机电技术,2013(03).

第10篇

有人说,建筑工程质量难以把握,质量漏洞防不胜防,即使聘请了第三方监理机构,工程质量也不见得提高了多少,这也是很多建筑工程企业普遍存在的想法。那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真的是难以捉摸么?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抓住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1.1工程设计人员的水平

建筑工程质量首先由设计人员的水平所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所做的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如果由于设计人员的失误或者知识结构缺陷而导致设计出来的工程存在致命的质量缺陷,那么即使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管再严格,也无法改变工程质量缺陷的命运。

1.2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诸多影响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了施工方法的合理性、施工器械的先进性、施工人员的技巧性等各个方面。由于施工工艺几乎存在于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因此即使是第三方质量监理人员,也无法顾及到施工质量的每一个方面。施工器械维护保养是否得当,施工人员的施工技巧及经验等,也都会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

1.3质量监管模式与机制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质量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问题暴露并反映出来,这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如果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但是没有暴露出来,那么整个工程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施工质量的监管模式与机制,国内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主要依赖于固定的责任人,在固定时间节点或者间隔周期进行质量检查,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质量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相反,国外依赖于信息化、网络化的质量监控网络体系,能够实时的紧扣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而真正实现施工质量的动态管理。

1.4质量管理执法力度

质量管理执法力度也是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这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质量监管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这表明我国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仍然是以人监管为主,质量监管执法力度不严,成为造成施工质量漏洞的重要诱因。如何加大质量管理执法力度,从而真正做到工程施工质量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奖惩分明,这是我国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直面的问题之一。

1.5监理人员的素质

质量监管人员,或者监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构成、职业道德、责任心等,都将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当逐步培养高水平的质量监理人员,借助于他们,逐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思考

2.1质量监管模式的更新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目前国内建筑工程企业的质量监管模式落后,无法满足工程质量监管的需求,必须要采用更加具有更加先进理念的质量监管模式——面向对象的质量监管模式。过去的质量监管模式普遍都是以面向过程为主导,这种质量监管模式具有广撒网的特点,因而也容易忽略质量盲点;相反,面向对象的质量监管模式,是根据施工对象的特点进行质量需求控制和管理,明确了质量监管的主体,以不同的对象为主导实施质量监管,更容易抓住质量管理的漏洞,因而更符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2.2质量监理体系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管不力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质量监管体系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因此,要实现对工程质量的全面监管,必须要逐步健全和完善质量监理体系和相关制度。除了政府要逐步健全各项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法规之外,建筑工程单位也应当逐渐提高对质量监理机制建设的认识,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监管机构和自下而上的质量管理信息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管。

2.3质量管理风险的控制

质量管理风险属于隐性因素,对于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对风险控制不佳,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却是致命的。建筑工程质量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资金链风险、施工组织方法风险、施工工艺风险、施工材料器械风险以及人员控制风险等几个方面。要实现对工程质量的全面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就要时刻对上述风险进行分析,对上述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规避。质量管理风险的控制,还依赖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团队对于质量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自上而下建立起全局风险意识,对于质量控制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2.4质量监管方法的应用

质量监控管理的方法有很多,选取合适可行的监管方法,对于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很多建筑工程单位普遍采用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管方法,但是当工程量非常大、施工范围较大、施工人员较多的时候,该方法无法满足质量监管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效仿国外,采用更为先进的全周期质量监管方法,从工程质量的整个生命周期入手,对工程质量实时监管,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竣工阶段,从项目规划,到项目执行,再到项目实施,按照时间节点罗列质量盲点,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3结语

第11篇

论文摘要:提出若干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工程质量,积极规避工程质量风险,对保护业主利益不受侵犯具有重要意义。

0前言

业主如何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规避工程风险,是新时期的建筑业对业主提出的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实行监理必然可以提高社会整体工程质量,但并不是实行监理后,代表每一个工程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和保证,业主就可以高枕无忧。

目前由于工程承包商的行为不到位,受业主委托承担施工质量监督与管理的监理人员的一些不作为行为,其结果造成了工程质量低劣,给业主造成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在监理制全面实行的情况下,业主也应有所作为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己方的风险。

1规避风险的措施

1.1选择业主代表。选择责任心强、素质高、技术全面的建设单位人员作为业主代表,以此人为项目负责人,必要时可组成业主项目部,实行责任追究制。

1.2选择施工单位。要通过招标,选择施工力量强、素质高、质量保证体系可靠、设备和施工装备优良及有着良好市场信誉的单位,并选择责任心强、技术全面、具有国家注册项目经理任职资格的项目经理组成施工项目部。这些队伍无论从施工管理、处理和解决施工难点等多方面都有较丰富、成熟、先进的经验。

1.3选择监理单位。通过招标,选择资质等级较高、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套齐全、监理手段先进、服务水平一流、有着良好市场信誉的监理单位,并选择责任心强、技术全面、具有国家注册任职资质的总监理工程师组成监理项目部。

1.4加强施工过程的风险控制

1.4.1要求监理单位用人规范。总监或具有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任职资格的总监代表应常驻工地,专业工程师必须有工作经验,并取得监理行业上岗资格的工程师或技师。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现场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能根据施工进度的需要,适时要求监理机构调整专业监理人员,以满足工程质量对监理人员的需要。

1.4.2要求监理部严格执行监理工作制度。要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尤其是对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制度、图纸会审制度、开工报告审批制度、进厂设备及材料验收制度、技术交底制度、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施工进度监督制度、设计变更制度、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安全控制制度、工程质量核查制度、监理日志制度、工程竣工及验收制度。通过抽查,努力敦促监理部各成员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减少监理工作的随意性,克服监理工作的盲目性。

1.4.3坚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业主代表能掌握工程第一手真实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工程目前所处的质量状态,为下一步控制质量打下基础。

1.4.4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好设计、监理、质检、施工方等的关系,帮助各方形成友好合作、互帮互助、互相监督的关系。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时,不推卸责任,不互相扯皮,积极主动地采取合理有效的补救措施,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规范有序。

1.5积极实施事后监督。邀请代表当地政府行政机构的质检部门或有相关工程质量检测资格的单位,经常到工地定期及不定期对分部分项进行检测、验收,扬优曝劣,促进施工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2业主应注意的问题

2.1业主代表应端正行事。业主的行为准则,对工程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自己行为不端,要求监理人员、施工单位就不能理直气壮,因此,业主应带好头,以身作则,不谋私利,对施工、监理人员起到示范作用。

2.2避免下列不规范行为:(1)施工、监理招标过程中暗箱操作;(2)搞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切实际的首长工程、献礼工程;(3)盲目要求投标单位让利,压缩合理利润空间;(4)随意、擅自进行工程变更;(5)对材料采购权进行不规范使用;(6)对项目资金审批权进行越权处置;(7)对现场管理和控制直接干预。超级秘书网

3结语

业主单位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规范介入、积极协调、事先预控、过程监督、事后验收",全方位杜绝施工、监理人员的不作为行为,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积极规避工程质量风险,确保利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任长庆.浅议规范监理[J].建设监理,2003(3)

第12篇

[关键词] 金融全球化;金融保险;应对策略

一、金融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1.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2.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3.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4.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5.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 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6.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二、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正负效应

1. 目前中国保险业硕士论文发展中存在着的不足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比如,在保险供给上,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结构上的矛盾。这其中涉及到保险业自身的供给能力、保险的供给价格、保险的服务水准、产业的约束程度、潜在保险需求人群收入水平、社会安全网的覆盖范围及保险水准等方面。保险供给能力是指保险业可主动向社会提供的接受和承载保险风险的容量及满足社会不断增添的新保险需求的产品创新能力。中国的保险虽然是从西方传入的,但 1949 年后的保险发展却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即使是 1980 年后恢复的保险业也依然延用了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保险的险种设置有限、费率结构简陋、保障范围不宽、管理高度集中,保险发展相当一段时间处于“卖方市场”状态,加之保险公司本身的专业技术条件限制及欠缺创新能力,因而必然会对保险供给直接产生影响。时至今日,在西方一些保险市场已流行颇长时间的一些保险产品,在我国还被当作新险种来看待,在一些工业化国家中常见的保险作法,在我国要靠行政的力量在供需两方面来推动才可达成保险行为的建立,责任保险硕士论文领域也存在诸多空白。

2. 保险供给价格是保险人向保险购买人提供保险保障的对价条件,具体表现为保险费率的标准高低。保险费率包含两个构成因素:一是保险人依据大数法则原理计算出来的用以赔偿给付某一类风险损失的责任准备部分;二是维持保险人经营所需的行政费用及一定水准的利润。客观地讲,我国的保险费率虽因险种的不同各有高低,但就财产保险而言,其保险费率水平依然是较高的,而且导致保险费率较高的原因并不在于用以赔偿给付的那部分费率因素订得过高,而主要是在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之下,保险公司的行政费用因素占用过大。在保险公司资产构成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之高在全球保险公司中都是不多见的,人均消耗费用在国内第三产业中也属较高的水准。过高的费用支出必然会使保险服务价格居高不下。而那些确有保险需求、但又不得不为自己的日常生计精打细算的潜在保险购买人, 面对着那一幢幢豪华的保险大厦,面对着那些收入远高于自己的保险从业人员,面对着以收入的相当部分才可换得的保险服务标准不得不望而却步,有时更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也势必会使保险的供给能力被相对削弱。

3.从直接反映保险公司效率的保险经营成果方面看,我国保险业的经营效率也是差强人意的。1999 年,在未按国际惯例提取 IBNP(发生但未报告索赔)的情况下,虽然国内保险公司在财产经营方面比上年盈利有所增加,但这样的盈利水准,无论是从保险公司的总资本规模衡量,还是与整个市场的业务规模比较都是极不相称的。如果把寿险业务的巨额实际亏损与之相抵,可以肯定地说,保险业全年的经营结果是令人难以确信的行业性亏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经营状况,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国内的保险公司都先后重复着同样的一种经营模式:以市场规模大小论英雄。在这样的经营主导思想之下,各保险公司都采取了以拼成本换规模的业务发展模式, 竭力在降低保险费率、提高中间人佣金方面不惜血本展开原始性的争夺, 这样的恶性竞争会给保险业的经营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保险公司的边际利润下降也就不是什么匪夷所思之事了。其次,保险公司按规模比例提取费用的管理办法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忽视承保质量,为更多的提取、使用费用而不讲条件地接受一些不应接受的风险,保险公司总、分公司之间形成了一种准关系。这样的管理方式一方面造成了费用支出非合理的日趋增大, 另一方面则因承保质量的下降而造成了承保利润的日益下滑。

三、我国金融保险业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应对策略

1.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制度性措施改革银行业。为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国内脆弱的金融体系,而重点在于切实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从根本上转换银行的经营机制。

2.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硕士论文体制,逐步转变为功能型监管硕士论文模式。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分业监管在混业经营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面临巨大的压力,无论是基本信息的及时、全面收集,还是对市场波动的随机应变,都因体制缺陷而可能导致风险事件,甚至冲击金融稳定性。国内金融机构因受分业经营的限制,在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在一些新兴业务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改革目标上,可借鉴英、日等国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将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功能型监管模式硕士论文,从体制上解决现行监管结构和监管理念的矛盾。

3. 积极推进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和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步伐。但随着保险独家经营的解体,保险市场上多个竞争主体的出现及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各家公司的服务水平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保险公司要想吸引客户,只有更新保险营销观念,在认真研究市场、调查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企业自身优势及经营特点进行准确的保险市场定位,同时在选准并确定目标市场后,按照客户的需求开发新产品, 拓展保险产品线的长度和宽度,占领并不断巩固市场份额。

4.保险企业应建立企业文化来管理保险营销人员。人是有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当现代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很高的生活标准, 充分满足了人们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人们在追求自尊、交际、自我成就等更高层次需要时,报酬、允诺、刺激、威胁和其他强制手段就不会太起作用。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把人的精神属性和价值追求提到首位的管理方法,正好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就保险而言,它通过仪式、典礼、文化沙龙等一系列形式,把保险企业价值观念变成所在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通过共有价值观念进行内在控制,使本企业成员以这种共有价值观念为准则来自觉监督和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借以增强保险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齐心协力实现保险企业的目标。

综上所述,涉及到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保险人市场行为、保险监管力度等等。要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并确实能达致提高我国保险业运行效率之目的,关键在于大力加快保险的市场化进程, 积极培育和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改善保险监管方式,调整保险监管目标,促进国内保险市场同国际保险市场的接轨,让市场真正成为汰弱留强的“生死场”通过保险经营方式的彻底改变,实现我国保险的有效率增长。

[参 考 文 献]

[1]石建勋.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机遇[J].西部论丛,2009(2)

[2]万建伟.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河南社会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