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档案论文

高校档案论文

时间:2022-04-13 03:4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档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档案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论文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电子载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要实行“三个转变”:一是服务内容的创新,从档案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二是服务方式的创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三是服务手段的创新,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高科技突飞猛进并日益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档案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迅速、有效地提供档案材料,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等项工作服务,充分发挥学校档案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因此,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已是势在必行。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服务创新的必然性

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之一,汇集着大量的信息,且是最原始、最可靠的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基地、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成为高校档案部门保存的数量最大、最丰富的馆藏档案。这些档案资源只有开发利用起来,才能体现它们应有的价值。

高校档案形成于高校各个时期、各个方面,是反映学校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实践证明,高校档案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管理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学校权益、展示学校辉煌业绩等具有重要作用。档案工作是办好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建设的整体风貌。档案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科学地管理档案,有的放矢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学校各类人员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然而,目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高校仍占主导地位,各高校的档案利用率仍很低,多数珍贵的档案资料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掩埋在历史的灰尘之下。

高校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实体,它的作用发挥并不是主动的,而是潜在的,需要通过人的劳动,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来管理、开发才能发挥出来。为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以新时期高度发展的电子科技为依托,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从社会需要、学校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学校内外的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库藏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以多种服务方式为手段,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电子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档案的手工操作速度慢,不能适应人们的要求。当今时代,计算机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档案工作中,计算机的介入改变了档案工作完全靠手工操作的历史,大量简单、重复的手工劳动逐渐由计算机取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网络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激光扫描技术也为档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素质工作职责

班主任对毕业生的评语、学校结论。在作四个结论时,要求求真防假,不溢美,不隐恶,实事求是;要求概括具体,不讲大话,优缺点分明,特长突出,结论明确不含糊,为用人单位提供对毕业生使用、培养发展的可靠依据。笔者曾发现,有的班主任喜欢搞一点论,对喜爱的学生溢美隐恶,对不喜欢的学生在评语中出现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的语句,甚至无优点可寻论文。有的班主任在评语中喜欢讲大话、空话,什么“高举”、“坚定”、“最最”等词语。对于这样的评价,学校在审核把关时,应推倒重来,对个别评价不妥当的,应由主管学生管理工作的校领导亲自把关修改、签章。对学校结论,要慎之又慎,对于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个别有专长、技能方面突出的学生,要在一般结论基础上,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犯错误和不能毕业的学生,都做出慎重的签署。在作结论时,可遵循下列原则:自己认识了的错误从宽,固执己见、拒绝承认的从严;历史的从宽,现实的从严;结论从宽,批评和自我批评从严;已经改正了的从宽,重犯的从严;坚持不改的必须作结论。.严肃认真地做好毕业生资料的归档工作。毕业生资料归档是建档工作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建档工作成败,也关系到用人单位对资料的使用和掌握。归档工作的具体程序是:第一,组建好建档工作队伍。成立建档工作机构,选拔办事认真、细心,有统计、书写专长,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人组成,派专人负责,人数一般三至五人,不宜过多。因为建档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不能出现错统、错登、错装、漏装现象。第二,做好成绩、奖惩的核实誊写工作。这项工作任务大,因为每个学生每学期的期评成绩要誊写到每个毕业生登记表的成绩栏里,每个学期的奖惩情况要誊写到奖惩栏里,这就要求建档工作人员要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作风正派,避免差错和失误。第三,对毕业生登记表里的四个结论逐个检查,检查的内容是:领是否审查,是否签字盖章,年月日是否按规定的要求书写。第四,整理、装订成册,填写卷内目录。把学生每学期的总结鉴定表、实习鉴定表、毕业生登记表、技术等级审批表、入学时的新生登记表、体检表、团员材料以及其他材料等等,按时间顺序一一整理,装订成册,填写卷内目录。第五,装袋,封口。装订成册的毕业生材料,装进每个学生的档案袋里,档案袋的名字一定和毕业生材料的名字相符,然后封口,盖封口章。综上,可见做好技校毕业生的建档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步骤也是十分复杂的。作为技校的档案工作者,在技校已经面向市场的情况下,要使劳动力更好地在社会让渡,就要重视技校毕业生的建档工作,不断提高建档工作的要求,要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技工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作出新的贡献。

一、在高校档案馆建立专题馆员制度的必要性1.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是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对学科专业作了相应调整,一些专业得到加强,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这就对高校档案馆信息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建立档案馆专题馆员制度恰好可以满足档案文献信息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要求。档案馆可以遴选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较高信息专业水平,熟悉对口服务单位档案资源建设,能够有效提供信息服务的专题馆员,与用户建立直接联系,深入了解对口服务单位的档案利用需求,有的放矢,提供有针对性的对口服务。为了应对专题馆员制度的建立,档案馆的服务重心也要由一般服务向信息咨询服务转移,同时,专题档案馆员要深入教学科研、管理一线,紧密追踪教学、科研动向,多层次、全方位运用多种手段开发馆藏,在档案馆和各对口服务单位之间建立一个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服务模式,真正为教学、科研起到信息导航作用。2.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有利于提供个性化的档案利用服务。当今社会是充满了个性化特色的社会,高校档案馆也是一样,要想办出特色,必须想方设法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利用服务,而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恰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档案馆以“专题馆员”为纽带,在档案馆和各对口服务单位之间架起一座个性化的服务桥梁。专题馆员在掌握对口服务单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动态的同时,针对服务单位的工作重点、难点和中心工作提供二次、三次文献编研资料,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有利于档案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档案馆的自身发展需要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做支撑,近年来,高校档案馆的人才队伍已逐步出现了一批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的人才。这类人才恰好为专题馆员制度在高校档案馆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储备基础。专题馆员的工作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胜任的,这种制度对馆员的学历、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相应的信息检索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和积极主动服务的能力。这种人才实际上是一种知识型馆员,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追求职业发展前景的欲望,注重强调工作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注重团队协作、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换,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喜欢不断学习,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只有这种知识型人才,才能够适应专题馆员的发展要求。专题馆员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好对口服务单位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带动馆内其他同事参与到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之中,从而有效提升档案馆员工的整体素质。

二、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应具备的素质专题馆员一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具备档案专业或信息管理专业学科背景,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驾轻就熟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好的计算机、外语运用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提供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在具备这些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还应具备档案信息导航素质、档案信息挖掘素质和公共关系拓展素质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能为档案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和谐统一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1.档案信息导航素质。面对庞杂、浩瀚的档案信息资源,高校档案用户总是感觉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素养获取档案信息,一般都难以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全面的、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而档案馆专题馆员恰恰具有档案用户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利用自身对档案库藏资源了如指掌的优势,帮助用户有选择地采集、存贮、组织、控制和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帮助用户在多样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中快捷、准确、全面地获取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信息工作的性质、作用的认识程度,是关系到能否发挥信息能力的先决条件。随着高校教学、科研的迅猛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要在各种堆积如山的档案信息资源中有效地获取、评估、开发、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从有价值的信息中分辨出核心信息,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而档案信息导航素质就是明确要求专题档案馆员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和敏锐的信息洞察力,要善于捕捉、发现、挖掘和利用档案文献信息。只有具备档案信息导航素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口服务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2.档案信息挖掘素质。随着高校用户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层次化,用户对档案需求在综合性、适用性、有序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已不满足于对档案信息线索和数据的单纯获取,而是要求档案馆提供有深度的,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编研之后的利用价值较大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只是提供简单的一次文献查询,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从各种档案信息资源中检索、挖掘出来的专题汇编、调研分析或者预测报告、决策参考等。这就要求档案专题馆员在熟悉对口服务单位档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从教学院系、职能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组织、分析、提炼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将加工编研后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对口服务单位,有效实现专题馆员的职责。同时,随时掌握对口服务单位的工作进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动态,组建相关的教学、科研专题数据库,对对口服务单位的主要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比、归纳和提炼,形成档案文献综述和文献评介,使庞杂的档案信息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最大限度地方便高校档案用户,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3.公共关系拓展素质。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档案馆的工作也要紧随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主动开发、拓展新的信息服务项目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拓宽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争取学校领导及各院系、职能部门对档案工作的更多支持。要做到这一点,专题馆员就要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因为,他们不同于普通的馆员。专题馆员的身份给予了他们和各院系、职能部门交往的机会。作为档案馆与对口服务单位之间的桥梁,专题馆员必须建立与对口单位的紧密联系,和用户进行经常性的对话、交流,真诚地听取用户的意见和批评,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分析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的心理,及时改进服务工作。

三、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的工作职责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以下几种:(1)建立档案馆主动了解用户需求的交流机制,专题馆员负责定期与对口服务单位进行固定的工作联系,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服务单位的沟通,诸如参加院系的相关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跟踪工作进展等。(2)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对口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在档案馆网站上建立对口服务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专题信息。(3)协助对口服务单位进行教学、科研、行政事务等专题档案文献检索,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行政单位提供定期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4)为对口服务单位提供档案信息咨询服务,通过电话、电子邮件、面对面咨询等方式及时满足用户查询档案信息的需求。在档案馆网页上设立“专题馆员咨询园地”,公布专题馆员的个人联系信息,并借助网络技术,提供多种在线咨询服务。(5)提供用户利用档案的指导与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层次用户的培训活动,指导用户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经常向用户宣传推广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专题馆员制度的建立需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详尽的岗位职责、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高校档案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实施该项制度。专题馆员制度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和毫不气馁地努力争取。笔者深信,高校档案馆只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推行该项制度,就一定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促进高校档案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谭浩娟.中外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

[2]韩翠峰“.学科馆员”制度的管理模式探析[J].甘肃科技,2005(11).

[3]祝玲娟.图书馆学科馆员现状及发展方向[J].图书馆管理与实践,2005(4).

第3篇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所产生的电子档案急剧增加。信息时代要求对大量存储的电子档案信息进行快速检索利用,这就使得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地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得比较成熟。如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数字档案业务工作平台;南京大学的“南大之星”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运行,已经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网上收集、开发和利用。有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全国地方所属所管院校1797所,在全国1908所普通高校中占94.2%,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高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局。不少地方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致力于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以增强校园信息化服务能力,但是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由于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自身发展历史和经费划拨等因素,在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

2.1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较弱

从主观上讲,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各高校从领导到教师、学生都感受到信息化给学习和工作带来的高效和便捷,但对教学档案信息化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只有在应付各级检查、教学评估、学校史馆筹备等工作节点上才会有所感觉,而这些工作完成后,所谓的“重视”也随之结束。从客观上讲,目前财政拨款在高校收入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加之地方高校的农村学生比较多,学生欠费现象严重,加剧了地方高校的经费困难。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地区尤为严重。而教育部评估方案对各层次高校的办学条件均采用相同的指标,使得地方高校更关注于学科建设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关注于教学一线人、财、物的投入,注重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等软硬件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善,而对教学过程和管理中产生的相关资料的管理关注不够。加之教学档案信息化是基础性管理服务工作,很难产生直接而明显的效益,因此,地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未能得到相应发展。

2.2缺乏档案管理的专门技术人才

教学档案既具有所有档案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其自身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教学档案内容广泛、量大样多,而且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并存,使得教学档案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归档复杂性。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是依据教学日历、教学年度和学制周期进行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具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熟悉教学过程的人员来担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地方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人员大多为行政人员、教学秘书或新来教师兼任,没有档案管理的专门技术人才。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师生数量的增加,产生的教学档案数量剧增,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数量明显不足,而兼职人员本身的日常管理工作繁忙,在教学档案管理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十分有限,难以抽出时间学习档案管理知识或参加档案管理培训,使得教学档案管理呈现随意性,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2.3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实现难度较大

尽管部分地方高校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整体来讲,当前地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相对滞后。首先应实现电子档案标准规范化,这不仅是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更是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否则就不能有效整合各相关部门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就难以提高,导致很多宝贵的资源流失,制约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在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会遇到一些纸质档案管理所不存在的诸如电子文档标准化、规范化等技术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2.4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措施不健全

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档案资源共享,将教学档案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保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地方高校在校园网和外网之间没有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措施及隔离措施,在档案信息查询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安全保护措施不当会使教学档案信息系统很容易受到病毒攻击,导致电子文档资源破坏和档案数据丢失等不良后果。

3加快地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提高对于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认识

目前,造成地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很多高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不够,经费上投入少。校领导应树立全局观念,认识到教学档案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加强宣传,以提高教职工的教学档案意识,使广大教师和档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教学档案信息化在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快速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在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把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2做好教学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工作

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亟须高素质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作保障,地方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教学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工作。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对档案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仅要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现代化业务技能。建议在二级院系层面聘任专职的教学档案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同时对现有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也就是说,可以选派人员去教学档案管理较好的院校或先进档案馆进修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档案界学者专家来校讲座,使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快速提升,适应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3加强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

地方高校要进行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教学档案特点,进行分类及归档范围的明确划分,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将教学文件材料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教学档案边形成、边收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将诸如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期中教学检查报告、毕业设计任务书等日常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档案材料,由教师整理完成后通过网上提交,以各系部的教研室为单位汇总,最终由教学管理人员下载收集、分类、存档,并及时查询各位教师的完成情况。要利用教务综合管理系统来管理教学计划、教学课表及学生的学籍和成绩等档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学档案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促进高校教学档案收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3.4注重安全保障

教学档案信息的基础要求是做好安全防范。首先,要对教学档案的电子文档进行安全保护,例如,可以建立异地安全保管体系来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其次,增强密码验证方式,采用加密存储、回收站功能、IP限制、精确化权限管理等完整的防护体系,以确保资源能够安全储存和访问。再次,建立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双收档制”,保障教学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要实行局域网与外网的物理隔离和密钥管理,采用防火墙、安全等技术防止外部攻击,做到信息安全存放,防止内部成员泄露。此外,通过建立跟踪登录管理体制,为每一个电子文件建立文件处理档案,形成电子文件登录信息,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不允许上外网,已公开的档案目录查询服务要认真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通过CRC编码,检查文件是否在传输过程中有损坏,保障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转。

4结语

第4篇

1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高高校档案的服务水平传统高校档案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手工操作模式,然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比较多,工作程序较为繁杂,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也会浪费很多时间,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很容易由于人为因素而影响档案质量。比如,档案装订立卷工作以传统手工方式操作,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就非常大。又比如档案信息检索工作,如果采用人工方式寻找,检索的时间很长,而且手续非常繁琐。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现代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对等高校档案进行加工、整理,只要通过信息系统就可以完成档案管理、分类、查询等工作,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对以往档案的案卷、全引、专题等目录进行统一编目建立一个系统的计算机目录索引系统,这样可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同时,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服务质量。

2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标准化想要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应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也即是指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执行,建立统一的工作标准和依据,从而有机组合高校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尽可能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目前,高校档案管理普遍存在标准不统一、各自为政的现象,而且档案信息化软件开发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较为分散,为此,应该安排专业的人员全面研究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同时应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技术,而且应结合国内外档案管理标准以及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制定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遵守的准则。比如,文献索引标准、信息传输标准、通讯标准、网络数据库建立标准等。通过科学的组织、协调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确保各高校的工作管理软件统一,促进各高校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2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传统高校档案基本上都是以纸质档案为主,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而且工作量非常大,需要查阅时会花用很多时间,导致每年高校档案管理费用支出不断提高。而且由于纸质材料的特点,长时间很容易出现泛黄、粘连、发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损坏档案质量。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可以以计算机数据库为平台,利用一些特定的软件整理、排序、存放各种档案信息,便于查询、检索。而且数字档案可以复制,计算机数据库的容量非常大,可以存放大量的档案,因此相对于传统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具有便于管理、安全性高等优势。

2.3加强网络安全化建设在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安全保密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严谨的信息化档案安全保密制度,而且需要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以及技能。同时,应引进最新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设置安全防火墙,及时、有效防范计算机“病毒”、“黑客”等不安全因素。

2.4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人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执行者和主体,想要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技能,同时要求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职业素养。因此,高校应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制定科学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不仅应丰富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知识,也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养一支专业的档案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其次,应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定期对档案人员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并且将员工的工资和考核结果直接挂钩,这样有利于激励档案管理人员重视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以及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明确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安全化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全面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

作者:谭春霞单位:长春工程学院档案馆

第5篇

1.新生档案内容要求不统一,新生档案材料出现不齐全现象。新生档案的主要来源为中学提供的档案资料,主要反映学生在中学的基本情况和高考信息。随着高校招生生源的不断扩大,各种层次和方式的招录手段增加,学生逐步实行网上招生录取,使高校直接获得原始、基本的纸质档案材料较为困难。如新生在高中的毕业生登记表、成绩表、入党团志愿书、中学期间奖惩记录;在高考期间的高考志愿表、高考成绩、政审表、高校招生体检表等一系列档案资料不全,有的甚至连原始档案都没有,使高校无法建立起真正有效完善的新生档案。

2.新生档案转递方式不统一,新生档案材料出现遗失现象。目前转递档案主要存在有当地招办直接转递学生档案、中学直接转递学生档案,有的甚至违反相关的档案管理规定,由学生自行带档案入学的方式。档案转递方式的多样性和随意性,造成了档案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严重的还造成档案的丢失,使高校无法掌握新生的真实资料,使高校学生档案的连续性严重脱节,使用人单位只能看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档案,而不能了解到学生在高中时候的情况,造成由零开始重新建立个人档案,无法保障高校学生档案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新生档案管理部门交叉重叠,新生档案管理不够规范。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由于长期无明文规定,归档材料缺乏统一管理,归档部门未明确固定,造成各高校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较多,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有些高校学生处、招生处、档案室、二级学院等在新生入学时都在接收档案,新生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建立没有得到统一,使档案的内容参差不齐,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全面情况,造成学生档案在起步阶段就造成缺失。加之各部门之间对学生档案的频繁变更、交接,造成了高校学生档案无法正常进行管理,档案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规范建立新生档案的措施

1.规范和完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起规范、完整的学生档案,就必须依靠健全的规章制度。高校必须建立起一套包括由原始收集、整理、归档、充实、登记、移交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保证学生档案材料产生过程的连续性,从学生档案的建立开始就按制度规范运作,一开始就建立起新生的完整档案,使学生档案立刻进入正常流程,使工作事半功倍。如长江师范学院就专门制定了学生档案管理办法,明确了学生档案工作岗位责任制,制定了学生档案的收集、整理、转递、查询等一系列的规范标准,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2.统一指定档案归口部门。由于过去档案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和接收部门的不统一,使高校无法建立完善的新生入学档案。为规范档案传递的归口,应该指定一个部门来接收学生入学后转递的档案。如长江师范学院做出规定,将各省市招办或者中学邮寄的档案全部归口在招生处,由招生就业处统一接收各地转来的档案,改变以前多个部门同时接收的现状。招生就业处在发放入学通知书同时向新生提醒不准个人私自携带档案入学,如有新生自带档案入学的一律交予辅导员后统一再交到招生就业处整理归档。

3.明确新生档案收集内容。为使高校学生档案形成连贯性,使高校全面了解新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有的放矢地组织因材施教,就必须在档案建立之初就形成较为完善的内容。除要求有高考填报志愿表、体检表、高中学籍登记表、高中毕业生登记表、入党团材料等基本纸质资料外,还应把学生在中学时代体现出的综合素质,如专业特长的奖励、中学对学生的个人评价等纳入学生档案里作为高校学生档案建立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档案管理人员在收到转递的学生档案后,应认真核实档案袋的资料内容,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对纸质内容进行逐一清理,规范建立起新生档案,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收集和完善大学时期的各种材料,充实在基础档案中,形成完善的高校学生档案。

4.加强档案意识培训。有些高校档案管理员和学生没有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造成新生从入学起,就忽视了自身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学生往往是在毕业之后,找到工作需要用档案时,才会关注自身档案,因而使大量有利于自身就业和发展的档案资料或中学档案因为没有及时收集归档而白白丧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全面提高档案意识,加强对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提高全体师生对档案形成的正确认识,消除思想上的模糊性。还要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清楚新生入学档案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自身档案的完善,形成学生与校方良性互动的档案完善机制。

三、总结

第6篇

1.1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档案管理和学习一样,只有日常管理得好,关键时候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这种收集整理的超前性和档案作用显现的滞后性,致使部分高校领导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更多的是被认为只是收集,整理一系列活动信息,将教学活动内容记录下来就可以了,这就导致,与其他行政部门相比,学校高层对档案管理部门的设置不够重视,对任职人员的专业程度要求程度不够,多是有老师兼任档案管理;而且归档不完整,档案信息更新不及时,也给档案查阅者造成困难。

1.2数字化建设目标不明确

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在各大高校普遍开展,但是一部分高校在校园档案信息化建设前期,并没有严格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也没用对怎么样有效进行信息化没有严格的分析,就草率得跟风新建,旨在求大求全,功能建设得很多,真正能应用的上的功能大打折扣,这样虽然在形式上也能满足高校教育建设的要求,而实际上却因为缺少针对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实际的问题。从而也致使一些部门更习惯于使用之前的旧系统,如此一来,系统之间就很难实现资源及时有效的共享。

1.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证,技术再先进,也得靠人才掌握和运用。而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当前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信息化发展的总要求还有一段距离。由于受领导重视不够,档案工作投入资金少等因素影响,很多院校的资料收集归档都存在着的随意性,并且存在很多档案工作者由其他教师临时兼任现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他们可能不但缺少所必须的敬业精神,也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收集、编排、归档等内容,没有什么技术可言,而且档案管理也并不是他们的本职,到了年底为了应付过关可能临时突击,平时并不将之作为工作重心。所以高校的档案管理非常的不专业。与其他行政部门相比,档案管理工作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待遇福利等也不高,也不容易做出很大的工作成绩,所以高校档案管理人才流动很频繁。

1.4数字化安全问题

信息化已经是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于此同时信息化所带来的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一般来说,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1)数字化档案系统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漏洞(不管是硬件上还是软件上的)会造成档案信息的损失;(2)容易遭受来自数字化档案系统外界的攻击(包括黑客恶意攻击,计算机病毒或是由于作人员操作不失误而造成的档案损害,泄露等。

2如何有效解决高校档案信息化问题

2.1强化数字化管理意识,与时俱进

要想真正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学校档案新信息化的管理意识。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是档案工作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所以,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摒弃“认为档案系统不重要,任何人都能干得好”等等的错误观念,还必须从创造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上想办法。

2.2明确目标,以人为本

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不仅在于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更在于去追求广泛主动的利用,以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价值,服务于广大师生。所以,在建设中,一方面就必需充分考虑到档案工作者实际工作的合理性和便捷性,同时也应该为师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档案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必须深入分析各高校和各类人员的实际需求,实事求是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合理地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建设,从“最需要”类目着手进行。因为校园数字化建设工作是个庞大的工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分清轻重缓急。

2.3培养“优质数字化建设人才”是重点

(1)高校在为档案信息化工作挑选人才时,要严格执行德才兼备的原则。必须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不仅要有一定的档案管理业务经验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也必须具备应有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2)档案教育培训则是培养造就档案干部队伍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现有档案工作者的技术培训和档案管理业务知识的培训,充分掌握软硬件应用的一般知识,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档案管理理论方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结合起来。(3)给高校信息化人才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和提升的平台。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福利,一般来说是换工作的最大的原因,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为信息化人才建立合理的员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为档案人才提供保障,安心工作

2.4建设安全的网络防御系统

(1)制定数据备份计划,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以防系统出错时进行恢复工作;通过监控系统日志,有效分析用户日常操作系统所存在的问题。(2)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如防火墙技术,即在档案部门的内网与外网之间设置屏障,以确保内部信息不泄露,而将外部人员的非法访问拒绝在外。(3)做好病毒预防工作,定期进行反病毒软件查杀病毒并及时对软件升级,同时也要从管理上预防病毒,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得传播,更不能制造病毒。

作者:余芳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概念和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SamuelKu-hn)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档案知识管理范式是在批判继承原有的档案史料管理范式、档案实体管理范式、档案信息管理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主流管理范式,是一种社会化了的“范型意识”,与以往的管理范式不同,它以知识服务为核心和最终目的,千方百计地为用户寻求“答案”,满足档案用户多层次、多方式的需求;以整合档案显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并使之显性化为管理对象,注重档案知识价值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实现;它既重视档案工作者的智力成果,强调保护档案知识权益和分配,又重视成果形成过程的管理和创新,在重塑档案管理思维和文化显化,推动档案自身专业生命和专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档案知识管理范式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启示

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基石,是高校重要的知识资源,具有原生性和唯一性。高校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对学校历史知识的记录和当前知识的管理,既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统计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工作,也包涵对档案资源隐性知识的挖掘、加工和开发利用工作。档案知识管理范式的知识核心向度、“人本”向度、技术的传承创新以及文化显化向度,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唯有树立知识管理理念,融会贯通显性与隐性知识,挖掘隐藏在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集成化,知识创新常态化,推进知识“螺旋式”纵深发展,扩大知识共享,重用知识型人才,创建学习复合型档案团队,高校档案事业才会蓬勃发展。

3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档案知识管理范式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管理范式,它代表了当前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由于社会和高校自身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3.1档案管理重传统,轻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档案以传统经验管理为主,创新理念比较淡薄。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不重视,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也较薄弱,档案工作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档案人员管理观念滞后,片面侧重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等传统的“保管”工作,忽略了档案的开发利用,档案管理呈现封闭半封闭状态,不利于新知识的吸取和新技术的引进,高校档案发展进程比较缓慢。

3.2档案服务重形式,轻人本

在档案的服务利用方面,档案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消极被动地等人上门查档,借阅手续复杂,手工查档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档案用户快速阅档的需求;档案的利用囿于纸质案卷,电子文件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档案用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服务对象局限于校内单位和师生员工,社会服务项目较少,档案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不利于档案资源共享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3.3档案队伍重使用,轻培养

档案队伍的素质是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档案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理论水平有待提升。档案人员外出调研学习,参加业务和理论知识培训的机会较少,对档案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和档案发展方向了解不多,档案队伍创新能力较弱,急需补充创新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理论知识丰富的档案人才,以及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事网络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高技术人才。

4高校档案知识管理范式的研究与实践

档案知识管理范式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调适变化。它“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个理论学派”,指引人们在档案管理实践中逐步揭示和确认档案领域潜在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并通过档案学者和档案管理主体之间的互动,探求档案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联系,塑造档案共同体的主体意识,增强档案理论整合度,提高档案管理的现实功能和服务利用功能,确保档案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4.1摒弃滞后的管理理念,树立知识管理理念

高校档案管理应摒弃“重管轻用”的传统管理理念,树立知识管理理念,不仅注重丰富馆藏资源,积累显性知识,而且重视挖掘潜藏的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集成化,知识服务核心化。野中郁次郎精辟地指出,正是由于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或者形象地说形成了一种“知识螺旋”运动,新的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企业才会获得持续不断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智慧。高校档案要赢得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注重知识创新,激发档案人员所蕴藏的暗默知识,重视由暗默知识所引发的知识创造,鼓励个体亲身体验、切身领悟和共享知识活动,通过档案编研、课题研讨、项目合作、会议交流等形式交流工作经验,分享个体技术诀窍,提升团队理论水平,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整合显性与隐性知识,开发档案知识产品,高校档案工作才会持续健康发展,档案知识服务的最终目的也才能实现。

4.2继承优秀服务传统,创新现代服务机制

我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吴宝康教授说过:“档案必须利用,通过利用来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社会服务,并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档案的自身价值。”高校档案是高校最宝贵的资源,只有通过服务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在知识管理范式“人本”向度的指引下,高校档案人员要转变观念,树立“以档案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传承手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利用方式,提供电话、传真、邮寄、网络、预约等多项服务,满足档案用户多形式的利用需求;丰富档案服务内容,增加电子查档、信息审核、出国材料翻译,网上案卷浏览、复印、利用等服务内容;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档案人员与用户直接的互动交流,及时收集案卷利用反馈信息,调整完善档案服务机制,为档案用户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扩大档案服务范围,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开展与校内单位、校外企业、国内外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最先进的服务理念,把握最前沿的档案发展动态,借鉴现代档案开发利用方式,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把档案推向社会,发挥档案的社会价值。

4.3注重技术传承创新,创建学习创新型团队

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高校档案工作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重用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吸引人才参与档案管理工作,并学习前瞻的管理理念,培养团队和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经验、技术、智慧的传递分享,加快技术创新。注重团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操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培训学习,以提升档案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创建业务精、技术高、能力强的学习创新型团队,确保高校档案事业蒸蒸日上。

5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

随着经济、信息与科技的发展,高校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其服务领域也由原来的高校内部逐步向社会诸多领域扩展。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加速以自动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为主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因而,高校档案开放式的网络现代化管理与服务,已成为高校广大档案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意义

高校档案一般有文书档案、教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编辑档案、外事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有的学校划分的类别更细。这些档案都是师生在工作、学习中产生的,应视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管理。每一类档案的管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有其专业要求。业务的统一管就是要使每一类档案业务工作的开展都在学校档案机构的督促、检查之下,即严格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业务规范要求,认真完成每一道工序,使档案的整理、归档、技术保护等各个方面达到档案业务建设的要求,有效地为高等学校各项工作服务。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遵循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行动,合理地使用档案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服务功能。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档案管理观念的现代化、档案管理装备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级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档案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1.档案管理思想现代化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创新高校档案的建设、管理和改革工作,使这项工作有责任、有秩序、上水平、提质量,使其真正成为领导的智囊库、参谋部,为各项工作和“史”、“志”工作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要使这项工作达到四有,即有人员、有馆舍、有设备、有制度。要对档案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以档案专业为基本内容的培训、考核,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要专业化、知识化,最好年轻化,要自上而下,形成体系。档案管理人员要有高度自觉和不怕苦累的敬业精神,要像媒体记者一样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积极主动,善于采访、收集、积累各类素材,而绝不能贪图安逸,“守株待兔”。

2.档案管理组织现代化

实现高校档案组织管理,这是时代的要求。我国档案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探讨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前已取得了长足进展。

实现高校档案自动化管理,购置设备、开发软件,仅是必备的基本条件。在实施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大量的数据输入与有限的人力、物力的矛盾,要尽快实施和完善文档一体化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未数字化处理的档案数量成倍递增,“老账”未清,“新账”又来,如此循环往复,数据准备工作将顾此失彼。

3.档案管理方法现代化

目前,针对高校合并、规模加大和“一校多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建立教学档案网络管理系统的办法,改进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效果明显。(1)加大档案管理宣传力度,增强教职工及有关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2)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档案,形成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的档案管理系统。(3)及时收集完善各种院系档案文件,提高归档资料的完备率和规范程度,同时坚持开放档案文件,方便师生检索查询,发挥档案的资料价值。(4)加强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目前的电子档案资料散存于部门或个人的电脑中,不规范、不系统,安全性也令人担忧。如果遇到电脑病毒或人为操作失误,就容易造成电子文件的丢失。

4.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

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档案,达到优化目的,取得最佳效益的过程。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观念现代化。要确立高校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一观念。二是管理现代化。

要正确确立高校档案管理的概念,并要制定一套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技术现代化。要用计算机、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对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利用,提高档案的服务水平。建设现代化还必须有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念、现代化的技能,尤其需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保持高校档案事业各项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为学校和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学校档案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5.档案管理人才现代化

高校档案是反映学校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因此,建设一支忠诚事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一专多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档案人员队伍,是做好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发展需要,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以下策略:争取领导重视,保障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更新观念,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创新意识;强化激励机制,稳定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

(二)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网络可以使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使档案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实行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即要求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实行档案综合管理,提高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国高校加强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高校档案管理已步入现代化建设进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功能简单、利用低效。各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十分不平衡,经费紧张,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档案工作管理,使其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造成了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浪费,—105—致使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缓慢。

(一)缺乏统一的网络化协调机构

网络化是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受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条块分割、自成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尽管许多高校档案部门已意识到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还是比较缺乏馆际之间的合作。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规划协调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

(二)标准化水平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三)数据库建设滞后

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但缺乏整体性,数据库大都自建自用,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数据无规范化控制,社会服务水平较差。而且大多是条目数据库,缺少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许多高校档案馆虽然联网,但只能访问其主页,无法实现实质性的资源共享。

(四)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高校档案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档案管理工作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抓好档案管理标准化

档案管理标准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技术保障和重要前提。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化。所以,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标准化建设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这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前提,也是一项十分艰巨和细致的工作。

(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模式正转向以档案实体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中心,目标在于实现档案信息接受、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以及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网络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在具备网络条件的高校,档案网络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于制作各种接口,在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建立各种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库,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接收、管理和传输。

(三)促进档案信息利用的社会化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在保证整体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更大范围地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广大高校档案工作者既要强化服务意识,打破只为学校内部党政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的思维定式,还要注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

(四)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软硬件基础设施

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是高校档案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目前,高校自身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投入仍然有限,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加大经济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在硬件方面,高校应给予财力上的支持;在网络和软件方面,高校档案部门应发挥教育网、高校校园网的平台作用,吸引和运用校内计算机、信息等学科的技术、人才力量,以高性能软硬件基础设施为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保障。

(五)优化队伍结构并提高人员素质

档案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人才开发是关键。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辐射面广等优势,培养高层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研究生教育中设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方向,本科生教育中加大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分量。同时还可以用委培、进修等形式为各省、市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普及信息化管理知识。通过专题培训和实际操作,使人人成为档案信息产品的使用者、档案信息的管理者、档案信息利用的解答咨询者、档案信息的传播者。同时通过岗位培训,使档案信息管理知识成为入门必读,这是有效而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

总之,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档案信息开发与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程。除了高校自身的重视和努力,还需要国家和高校档案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及信息部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第9篇

近几年来,高校的档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地位逐步提高,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浅谈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的提出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传统文献领域的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期档案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确立档案工作在高校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服务创新的必然性

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之一,汇集着大量的信息,且是最原始、最可靠的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基地、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成为高校档案部门保存的数量最大、最丰富的馆藏档案。这些档案资源只有开发利用起来,才能体现它们应有的价值。档案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科学地管理档案,有的放矢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学校各类人员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然而,目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高校仍占主导地位,各高校的档案利用率仍很低,多数珍贵的档案资料处于养在深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兜慕锥危诼裨冱a href=//lishi.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历史的灰尘之下。高校档案的价值在于被利用,这需要通过人的劳动,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来管理、开发才能发挥出来。为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以新时期高度发展的电子科技为依托,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从社会需要、学校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学校内外的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库藏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以多种服务方式为手段,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加强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

(一)模式创新。目前,高校档案馆(室)虽属机关部门,但大多挂靠校办或党办之下的非独立结构,其职能主要是执行而非决策。这种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面向办学的要求。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应当改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档案馆从校办或其他部门分离出来,独立起来,升格为直属单位,变成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决策,将对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注重学校的未来方向,把握前瞻性的特点,在档案资源、档案人力、档案开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这样才能使档案机构高效、安全、到位,才能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超越,呈现高校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景。

(二)思路创新

1、管理理念创新。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过去盲目追求小而全、大而全,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各自攻破,封闭自导的状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把满足全社会用户和学校的需求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走向,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来加强档案管理,开辟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途径。把档案管理的知识化、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

2、管理内容创新。档案馆虽然收藏有学校文献资源,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献资源收藏齐全。人们至今仍然会感到馆藏资源的不足。单凭本馆馆藏难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必须调整,充实馆藏内容,提高馆藏质量。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用户需要的档案资源,并对档案文献资源不断地进行优化、组织、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及时、准确、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3、管理方式创新。通常档案管理的好坏往往要通过对管理水平的评价来确定,如单纯地看档案管理场所、设备和馆藏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主要应看档案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服务效果。档案馆的管理工作重心要转向对用户和档案员的管理,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10篇

(1)检索功能较弱。网站检索能力相对薄弱,有的仅仅是一个网页,不具备检索功能,有的页面上虽有检索工具,但由于缺乏完备的数据库支撑,无法检索出结果,还有检索仅局限于案卷级或目录级,无法深入。网站导航设置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对档案资源的获取和利用。(2)交流互动不强。网站沟通方式多为单向式沟通,互动性不强,档案用户与管理者的沟通难以深入,网站对用户的意见反映迟缓,用户不能及时得到网站的反馈信息;反之,网站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听取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对网站建设的意见建议,不利于改进档案网站建设工作。(3)服务功能缺失。这也是导致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信息服务观念欠缺,档案网站多是向用户展示有什么,而不能为用户提供个体化的服务,这种缺乏以服务为导向的信息资源建设,加深了用户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此外,网站更新维护缓慢,信息含量降低,从而造成网站访问量低,其信息服务功能也不能得到理想的发挥,不能满足各类用户需求导致用户群的缺失,网站服务也会因为得不到用户的反馈而不能有效改进,直接导致整合陷入恶性循环。基于以上问题,高校档案馆必须及时调整自身来适应环境变化,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提高网站服务质量和水平。

2网络环境为高校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重要平台

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档案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用户信息需要机制及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网站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重要平台。所谓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把无序的资源变为有序,方便用户查找信息,为档案馆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2.1档案信息资源扩大化为资源整合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从数量到规模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信息资源分布来看,既有传统的档案资源、馆藏目录等现实馆藏,也有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其通信设备实现共享的虚拟馆藏。从档案载体来看,既有传统的纸质档案,也有电子、声像、图片等载体档案。网络使档案信息源从有限扩大到无限,为资源整合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2档案用户利用需求迫切化为资源整合提供了不竭动力传统方式下,档案信息传播途径单一、传播速度缓慢,档案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途径和方式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档案信息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打破了局限性和地域性,档案用户越来越需要为其提供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与此相适应,档案信息服务也要以全新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展现在广大用户面前。因此,高校档案馆应抓住机遇,根据档案数字资源的特点以及用户需求不断寻求更加有效、合理的资源整合模式,通过建立档案网站这一平台,实现档案用户在开放式、交互式的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以真正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实现信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2.3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计算机网络建设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档案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途径,它打破了不同地区、档案馆(室)的界限,使档案信息资源得以共享。网络又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服务手段,用户既可以通过网络版的功能强大而实用的检索工具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档案资源,也可以与网站管理者互动交流,反馈信息需求。因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既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也是网络环境下档案馆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根本出路。

3构建面向用户的高校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模式

构建面向用户的高校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就是要以用户为核心,以面向用户服务为导向,从档案网站自身管理的角度出发,从“资源、功能、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提升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的层次和效果。

3.1资源整合(1)规划馆藏资源构架,建设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网站信息资源的根基是丰富的档案资源,档案馆一方面要广开渠道,加大档案收集力度,丰富进馆馆藏载体形式,千方百计为档案信息资源注入新成分、新要素。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特色规划好馆藏资源构架,在对已有档案加紧信息整理和数字化的同时,将一批又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价值的档案补充到馆藏资源之中,建设一批与学校改革发展、广大师生息息相关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如重大活动、深化改革、职务任免、个人荣誉、毕业结业、学生学籍、统计数据等信息数据库群,为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奠定扎实的资源基础。(2)挖掘馆藏特色资源,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整合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通过整合、加工、编研,对档案资源进行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将静态的档案资源激活,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例如:通过档案网站对某一专题提供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服务,根据馆藏特色将利用率高的档案资源开发为全文数据库,放在网站上供用户查阅、下载;对于利用率一般的档案资源,则建立目录数据库,方便用户查考、检索。另外,针对用户的需求变化,要适时地对档案信息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方式和手段等进行优化、调整,以确保信息产品是用户真正需要的。(3)立足档案文化定位,拓展档案宣传价值内涵。档案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档案信息资源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它是站在历史高度纵览高校的发展历程,是集体记忆的印证,是进行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高校要利用档案网站优势积极宣传和凸显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充分挖掘馆藏档案文化,努力将档案库变为思想库,把“死档案”变为“活信息”,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档案中的文化能量,通过宣传学校历史沿革,有效地陶冶广大师生的道德情操,开拓思维眼界,增长知识才能。此外,档案馆要通过档案网站及时向社会馆藏档案信息,不断强化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社会档案意识,以档案资源独特优势和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3.2功能优化(1)建立简洁的网站资源导航,提高网站可操作性。资源导航建设最根本目的就是保证用户快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导航应以服务内容为本,实现查找信息资源“快、新、全、精、准”,体现导航的专业性、易用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例如在档案网站首页上按资源类型、学科等主要类目设置简洁明了的导航,将其他细化分类项目列于其下供人选择,让用户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2)建立高效的信息检索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了便于用户快速地从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结构合理的档案信息检索网络体系:①打造统一的检索平台。这是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努力的重要方向,要力图将更大范围的档案信息资源纳入到统一检索平台上来,通过单一的检索界面将不同数据库的资源整合起来,让用户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②实现检索工具的易操作性。设置检索导航或检索使用功能向导,使用户界面更具友好化,以满足用户多样化、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检索需求。

3.3服务扩展(1)建立互动交流平台。以开展网站互动服务为抓手,拓宽在线服务范围,建立电子信箱、电子公告板、留言薄、QQ在线、档案论坛、在线咨询、满意度调查、意见反馈等平台,实现在线业务咨询、网上登记、网上预约查档、网上业务指导等网上个性化的互动服务和远程化的多方位服务,做到快速、有效地反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网上业务指导能力,并为及时收集、分析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改进工作方式、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打下坚实基础。(2)实现在线资源展览。将档案展览与网络相结合,数字化档案精品放在网站上进行在线展览,除了提供文字和图片介绍外,还可以与3D、多媒体、flash等技术相结合,使用户感官和视觉得以全新体验,例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网上校史展览来宣传和展示学校的发展历史。在线展览既能大大扩展受众范围,又能大幅度提高社会影响度,在服务社会、扩大宣传、普及知识、培养潜在利用者、促进学校发展以及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4体系保障(1)标准体系保障。标准化建设是档案资源有效整合的前提,要兼顾与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的衔接,尤其是档案管理通用数据元标准、档案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格式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格式规范等,要注重前瞻性、操作性和导向性,从管理、业务和技术等层面上形成一个科学、配套、适用的标准体系,防止出现各单位各自为政、盲目建设和信息孤立等现象,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建设和有效整合。(2)技术体系保障。网站信息资源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资源聚集在一起,还涉及到对信息的描述、组织、处理、整序、检索、服务等方方面面,例如主页的制作、数据库的链接、检索系统的嵌入、好的反馈及通信机制的建立、安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维护机制的建立等等,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予以保障。(3)人才体系保障。要真正实现网站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最终还是要依靠档案专业人员、档案领域专家及计算机专业人员等各类专业人才通力合作,协同配合。因此,高校档案馆应更新理念、创新方式,加紧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或是采用档案外包或外聘等方式引进和使用人才,努力推动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建设。

4结语

第11篇

(一)高校档案真切的还原了学生在校时期的成长历程及行为表现。

高校档案管理的确立不仅包括了入学之初的学籍信息、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德育素质的积累及其文化科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记载了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心智与思想逐渐完善的整个历程。这是一份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成长记实录,是一份宝贵的信息档案。通过对其进行完整的数据及文件记录,企业用人单位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行为表现,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其思想的全面性,并依此为依据,考察其是否符合岗位的基本需求。

(二)高校档案管理有着其本身存在的权威性,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高校档案管理的保密性及其实行的档案转接制度,大大减少了档案信息被篡改的可能。即使需要档案资料信息的修改或者将其开封也需要相关部门出具各种证明来证明其合理性,而这些都会有相应的较为详细的记录。因此,高校档案有着其特有的权威性与不可质疑性,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同时也被用人单位视为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唯一可靠凭证。

(三)高校档案管理的存在为企业招聘与学生的择业提供了双向的机会。

我国教育模式与就业机制的转变使得原有的就业体系逐渐被新时期供求关系失衡下的双向选择取代。一方面,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得到学生的唯一也是第一手资料就是高校毕业档案,如果档案记载中学生表现良好,符合岗位需求,那么面试机会随之而来,反之,一旦文件档案记载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有着一定的冲突,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工作机会也就失去了。因此,作为用人方与应聘者之间的单一媒介,高校档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在企业人才队伍组建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学生档案保存与调动缺乏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

一方面,为了提高高校就业率,一些学校针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了档案“修正”,更改原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同时也将许多与学生就业有关的证书等放入档案内,导致档案在高校保存期间已经缺乏了原有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档案的存档内容大都涉及其入学的材料、在学期间所得奖励,有无记过处分、党员身份证明等,这些资料的添加有着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但从这种角度来看往往不能很好的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表现。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仅仅对学生长大那一时刻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封档保存,而完全忽视了在其成长过程中心路历程的艰辛,从而导致高校档案在学生就业中产生了相对较差的可参照性。

(二)高校档案在转接管理中存在严重的混乱现象。

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着繁重的档案转接问题。第一,毕业生在找到工作后就需要将档案转到企业内部,然而由于缺乏相对明确的档案意识,档案转接时没有准确的企业地址或者档案已经转到企业但找不到相关部门接收。第二,毕业生频繁的更换工作,档案投递地址一栏如果随意变动必然导致档案的丢失。第三,一些外地学生在校期间已将户口转至学校所在地,然而毕业后却将档案转回原籍,户口与档案所在地出现了分歧,如果不及时做好处理,很可能使其档案逐渐发展成为不明档案,这些都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转接增添了不必要的混乱因素。

三、企业人才队伍组建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创建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体系。

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档案管理明确制度,将档案记录的范围扩展到学生在校成长经历等范围,以便用人单位进行参考。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学校修改后的“伪档案”,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到实时的监督,使其透明化,尽量保证档案在校管理期间的科学准确性。

(二)加大对社会档案转接部门的资金及政府支持。

高校学生毕业期间是档案转接的高峰期,也是以档案为媒介建立校企联合制度的关键时期。因此,政府要在此时给予相关档案转接部门适当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以确保档案转接的准时与顺畅。此外,相关档案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针对转接出去的档案进行有效的核对。一旦发生档案地址骤然改变或者其他纰漏就可以做到及时的更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毕业生的利益,同时也确保了企业人才队伍组建中人才选拔的可靠实施。

(三)在原有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档案关系的定向信息反馈。

第一,企业对招聘人员进行职位表现的直接反馈,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应将其填充到档案中,以便于以后用人单位的查阅。第二,高校也可以针对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三,各大高校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已得到的反馈信息,总结其自身的缺点,重新确立就业目标。从某种角度爱看,这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为企业人才的选拔做出的成功战略变革。

四、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核心作者群;文献计量学

由河南省档案局主办的《档案管理》是北大核心来源期刊,从1996年~2014年连续6届入选我国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在国内档案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越来越大。作者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要素,而核心作者是期刊质量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核心作者进行研究,可反映刊物的用稿、学术风格与研究特色,也可窥视档案学研究的区域性发展水平、研究趋势、关注热点等总体现状。

1 核心作者及发文量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统计来源,选取《档案管理》2006年~2015年共2699篇论文(除去未标注作者论文),共统计出第一作者1334人。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篇数最低值可由公式M≈0.749*(Nmax)1/2计算[1],将Nmax =51代入可得出M≈5.35;李文以1995-2005年的M≈5.07。按照取整原则及便于与李文以一文作比较,取值5作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标准,共得到69位核心作者,限于篇幅,本文只将发文量排名前20的作者列于表1。

表1可见,20年间排名前20的作者一直处于核心作者群的有7人,一直排名前20的有胡绍华、刘东斌、吴雁平、管先海。1995年~2005年20位核心作者全部来自河南,其中4位来自高校,其他均来自档案局馆;2006年~2015年20位核心作者有15位来自河南,5位来自外省市,其中12位来自档案局馆,5位来自高校,3位来自企事业单位。该刊经过20年的发展,一是核心作者队伍已相当稳定,既有档案学界的中坚力量、基层档案部门的实力干将,也有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后起之秀,他们对刊物的支持和信赖,对刊物质量、学术特色打造、刊物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二是核心作者群知识结构更合理,既有理论性强的档案学基础研究,也有实践性强的业务工作论述,显示刊物的学术价值不断提高,业务更加接地气。三是核心作者的来源更开阔,已突破河南省作者独霸刊物的情势,说明《档案管理》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在立足区域、面向全国的容纳性上做得越来越好。

核心作者2006年~2015年在该刊发文793篇,占此时期总发文的29.4%,高于10年前的23.2%。说明刊物在培养学术带头人、发现和提携新人,提升稿件质量、培养高产作者群体方面做出了持续努力。

2 核心作者系统及单位分布

表2可见,核心作者主要来自档案局馆和高校。从作者数看,高校占比已超档案局馆,其他单位已有作者挤身核心作者群。从发文量看,档案局馆发文占比44.8%,人均发文量16.9篇,远超高校与其他系统人均发文量8.4篇、10.9篇。与10年前比,作者系统分布更为合理,系统间作者发文量均大幅度提升。

69名核心作者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广西、江西、江苏、浙江、陕西、北京、上海10个省市39家单位,地域更广泛,分布更分散,期刊开放性更强。表3可见,河南省档案局,濮阳、开封、南阳市的档案局和郑州大学、郑州航院是发文重地,汇聚了众多档案学研究人才,科研实力雄厚。10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发文量剧增,说明高校正成为档案学界科研的重要支撑,中国铁物等单位作者挤身核心作者群,一方面说明该刊对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研究的关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说明企事业单位档案学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在逐步增强。

3 核心作者合著度分析

论文合著率及平均合作强度是衡量作者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合著率指合著论文量占论文总量的比率;平均合作强度=总合作人次/合著论文量+1 [2]。有40位核心作者存在合著情况,总合作数153篇(档案部门、高校、其他合作篇数各为60、82、11),总合著人次405(档案部门、高校、其他合作人次各为150、173、82),平均合作强度3.65(档案部门、高校、其他平均合作强度各为3.5、3.1、8.5)。为便于比较,表4列举了10位高产作者合作研究的总体状况。10位高产作者的总合著量60篇,总合著人次200,平均合作强度4.33,高于平均合作强度3.65。从总体来看,10位高产作者的平均合作强度较之10年前均有提高,由1.17升为4.33;从系统分布来看,10位高产作者所属档案部门、高校、其他的平均合作强度分别为2.94、3.29和5.15,明显高于1995年~2005年平均合作强度,即1.46、1.33和0。说明作者间合作越来越密切,有部门间、同行业不同单位间的合作[3],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助合作,还有“档案界”网站针对档案基础问题或业务展开的讨论集锦。可看出刊物在推动档案学研究的互补性和合作度方面做出了明显的努力,但目前机构内部合作与导师挂名带学生的居多,提高研究合作度、挖掘群体潜力和智慧仍是档案学研究者的努力方向。

4 核心作者发文被引情况

69位核心作者的793篇论文中,有49位发表的文章不同程度地被引用,占核心作者数的71%,总被引篇数为198,总被引频次为674,人均被引频次13.76 次,篇均被引频次3.4次,均高于1995年~2005年15位核心作者论文被引用、人均被引频次7.47次和篇均被引频次1.78次,其中刘东斌、海、傅荣校、丁华东的文章被引频次均在50次以上,被引14次及以上的数据详见表5。说明10年来《档案管理》的影响程度和社会知名度明显提高,所刊稿件质量明显提升,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4.1 作者自引分析。刘东斌、吴雁平、李兴利、程训方、王茂跃、倪代川和王新才7位核心作者存在自引现象,共30次,作者自引率为4.5%,高于比邦兹和斯奈德统计的社会科学文献自引率3.4%,低于1995年~2005年该刊作者自引率8.9%[4],其中刘东斌自引频次为19,位居第一。说明7位作者研究实力深厚,在该刊发文具有研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2 期刊自引分析。17位作者进行了期刊自引,共130次,期刊自引率19.3%,略低于1995年~2005年15位作者的期刊自引24次,自引率21.4%。虽然19.3%的自引率高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7.5%的自引率,但与自然科学主要期刊30.44%的自引率仍有较大差距[5]。其中,刘东斌、海、王茂跃和刘子芳期刊自引次数分别为46、15、15和10,位居前列,反映出该刊在用稿和选材方面较稳定,载文具有一定关联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特点。

5 核心作者发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情况

2016年5月通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获取2006年~2015年间该刊被转载的文章68篇,69位核心作者中有22位作者34篇论文被转载,分别占核心作者人数的31.9%,发文总篇数的4.3%;而1995年-2005年有10位核心作者18篇论文被转载,占核心作者人数的20%和发文总篇数的3%,说明10年来核心作者论文转载率已有较大提升。其中,1995年~2005年10年间,刘东斌、刘永和海转载篇数分别为5、3、1,占发文量百分比分别为17.8%、13.6%、10%,除刘永外,其余两人的转载占发文比均高于2006年~2015年的数据,详见表6。

6 结论与探讨

20年来,《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一直在我国档案事业中发挥着引导和核心作用,将来也肯定会创造出新辉煌。

《档案管理》作为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在保证向河南省作者适度倾斜前提下,可打造“大区域”研究特色带,成为国内其他区域特色研究融入度不断提高的更加开放的期刊。

《档案管理》形成了以胡绍华、刘东斌、吴雁平、管先海、海、李兴利、程训方等核心作者群中的最核心圈,刊物可围绕这些最核心的作者构建档案学的研究“主题圈”。大家围绕最前沿的研究主题,在合作中可能会碰撞出思想火花,产生档案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点,有利于该刊精准打造学术特色,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