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教材论文

化学教材论文

时间:2022-12-11 21:5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教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教材论文

第1篇

鉴于上述情况,对教材可作如下调整,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教学移至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之后、第三章氧族元素之前进行。调整后优点是重点突出,难点逐步突破。当然,调整后起点高、难点集中,一部分学生“吃不消”。为此,我同时又对教学做了三个阶段进行的改革试验。

第一阶段:知识准备

1.在进行高一化学教学之前,先对初三化学进行复习。使学生对原子、分子、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2.在进行氯气化学性质教学时,根据原子结构,分析反应中得失电子、化合价的升降等,使学生既掌握了氯气的性质,又能判断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数目。

第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及方程式的配平教学

1.基础教学:起点和要求稍高一些,使学生理解和明确以下两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中的作用;(2)在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或偏移的总数目应相等。

2.练习教学:(1)训练氧化还原反应的两种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2)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确定电子得失及数目。

3.过渡教学:(1)进行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得失总数目的练习教学;(2)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分析探索既然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数目必须相等,而每摩还原剂或氧化剂所提供或接受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那么要使得失电子的数目相等,就必须使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这个比例关系便是化合价升降数目的公倍数。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实质上就明确了配平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4.配平教学:以练习为主,使学生熟练掌握用双线桥表示法分析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第三阶段:巩固、强化练习教学

1.强化训练:(1)在后面各章节的教学中,凡是遇到氧化还原反应,都引导学生分析并配平。(2)增大练习量。

2.跟踪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普查或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坚持辅导: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个别辅导和课堂辅导相结合。

第2篇

一、初中化学教材的特点

新人教版化学教材知识的编排更注重内容的多样性、知识的现代化、知识的科学化、知识的生活化,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实验的学习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所以新人教版化学实验也更注重探究性、趣味性、开放性的特点,实验会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去探索,会注重联系现代的科学作为实验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学习。如第九单元课题1,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对生活中的洗涤用品进行研究、调查,通过本课题的调查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通过调查的活动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十一单元课题2,在本课题的内容是通过调查了解现代农业的病虫危害以及关于农药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互联网、报刊和书籍等途径进行资源的查找,不仅将知识运用到生活,还让学生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作为调查内容,也便于学生联系科学。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寻到获得相关资源,更好地发挥互联网作为学习的用途,这也利于学生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通过人教版初中化学的调查活动的内容安排,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相内容的设计也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理念。

二、化学教材中生本教学理念的知识分析

生本教学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最有效、最捷径的途径,学校教学通过各学科的特点实现学生的协调发展。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的教学不只注重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可能地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如第十一单元的课题2,本节知识主要是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不仅帮助学生将所学有关碳酸盐、磷酸盐、钾盐知识联系到生活中进行理解和学习,还设计了关于肥料鉴别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动手进行知识的学习,探究活动的实施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学习了关于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所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也要促进学生的终身的学习理念,学科知识是时代的产物,知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淘汰,所以学科知识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如第八单元课题1,本节主要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合金的有关知识,通过对身边金属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学习,了解生活中金属的作用;通过对合金知识的学习,了解现代生活和科技中金属的使用;通过课外材料的阅读——形状记忆金属,了解时展对新的合金的发现和使用,让学生了解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新物质会逐渐产生,要时刻通过物质基础知识的学习探究新物质的发现,随着时代不断地更新知识。

3.学生的群体发展。人是生活在社会团体中,所以要学会通过合作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活动的探究,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的社会属性。如第十单元课题1,本节学习基本的酸碱性的物质,本课题的探究活动是通过生活中的植物进行指示剂的制作。探究活动首先是对资料的探讨,通过大家的交流合作得到有用的价值。在探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合作的顺利进行。又如第十一单元课题2,本课题设计了一个关于世界粮食问题的探讨,不仅能够更好地利于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也更能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而产生新的想法,利于学生脑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生本教学不仅只是作为教学理念让教师去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生本教学的条件,通过对教材中知识的发掘,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生本教学的理念,促进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实现生本教学的目的和价值。

作者:张丹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第3篇

1化工专业英语教材改革的方案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大都不固定,但目前专业英语的教材有限[5]。目前我校采用的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编委会组织编写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6],比较欠缺清洁能源生产方向的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教材,因此化工专业英语的教材的改编和建设成为此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关键。教与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内容[7]。然而目前没有关于清洁能源生产方向的专业英语教材,也没有与煤化工或者石油加工方向的教材,只有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的与石油化工类相关的教材—《石油加工专业英语》,教材涉及的加工工艺都比较旧,教材的前沿性不够强。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本涵盖最新加工工艺和学科前沿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向的专业英语教材。对于化工专业主要的基础课程,比如《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化学反应工程》与化工专业英语的结合,对化工专业课程《石油炼制工程》,《洁净煤技术》,《天然气加工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流程模拟机优化》等课程中涉及到到典型生产和加工工艺以及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的介绍,与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整合并进行内容上的优化,以编写适应实际化工清洁能源生产的专业英语教材,为即将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原版英文的科技报告及科技简报,对提高学生的专业阅读和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加入一些科技英语写作初步入门的材料,专业英语不同于大学基础英语,内容更多地侧重于阐述化工专业的理论知识、学科发展,典型工艺和新工艺、前言工艺技术水平的发展等。化工专业英语涉及大量的化工领域的专业性词汇,在新教材中此归结为化工工程项目、工艺流程、化学物质及特性、化工设备和管道工程等五部分。这样,分成具体的模块来展开词汇的讲解,专业性更强,有利于学生的对于专业词汇的掌握。从教材的主体内容来说,教材主体内容分成以下四个重要的模块:化工专业基础模块,化工专业模块,流程模拟软件简介和化工科技英语写作。其中,化工专业基础模块主要结合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工原理,介绍化工生产中的典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设备;化工专业模块,主要结合现修的专业课程,介绍煤化工(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煤层气综合利用、清洁油品生产、生物质能转化、稀土洁净化生产以及其它加工业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典型的工艺流程,迫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能够体现出现代化工行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特色和基本概况,能够带领学生更细致体会化工专业发展前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专业素质。

2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改革的方案——专题报告教学模式

在教材中完善的同时,及时更新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授内容的PPT制作。在此主要强调PPT的模块式教学,将课程的教授分成八个系列专题报告,每一个专题可以论述一个具体领域的概况,便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行业。结合学生已修过的《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分离工程》、《洁净煤技术》、《化工设计》、《石油炼制工程》专业课,尤其是煤化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层气综合利用、清洁油品生产、生物质能转化、稀土洁净化生产等领域发展,列举出各个领域中典型的工艺进行介绍,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各个工艺过程。比如,专题报告五主要介绍聚丙烯聚丙烯产品的特点和用途,生产工艺的具体流程和特点,以及催化剂的特性。专题报告教学模式(图2)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对于前言工艺和典型的认识和熟悉,为学生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

3科技论文写作的初步入门

通常情况下,科技英语论文文章结构严谨,文体形式多样化,如论文、论述、实验报告、教材、专利、说明书等,文章尊重客观事实,多以叙述原理,描述自然现象为主,用词严谨、理论推导多、表达明确、逻辑性强。为此,从化工领域的期刊中(比如,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AIchE,Energy&Fuel等)中选取几篇文章,每篇论文的大体框架基本为题目、作者及地址、摘要、前言、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九个部分,然后进行阅读讲解,着重介绍阅读过程中如何迅速把握论文的重点,哪些需要精读,哪些需要略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阅读论文的效率。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针对以上的论文框架,展开具体每个部分应该怎样去写,并进行举例说明。每讲完一部分,需要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并给出一个具体的写作方案,这些全部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便于及时消化内容,达到趁热打铁的效果。在学期末组织学生模拟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将课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大组,各组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针对化工领域的相关材料,亲自动手组织和编写材料,制作PPT,并与其它组的学生进行交流和讲解,这样既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动态,又能将本人在专业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思路直接与同行进行交流。这样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劣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读、写、讲上突破自我,更加适应专业英语对于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

4结语

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也为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为了让专业英语教学适应这一实际情况,我们有必要在目前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基本状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模式和教材的不断更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更好的方法来不断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专业英语进行学术和工作交流的能力,为将来继续学习深造或者步入化工行业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梁倩卿 王亚雄 赫文秀 郎中敏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题浅析

 

在中考试题的设计上占的比例相当大。想要很好的掌握这类试题的解法及技巧,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探究精神,贯穿探究过程,使学生遇到探究性试题有章可循,有方法去突破,找到解题的有效途径,做到由此及类、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对初中化学中几类常见物质性质探究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C、Fe、Cu、FeO、Fe2O3、CuO等物质性质的探究题

碳的探究:考察木炭的颜色,与氧气的反应及它的还原性。

铁的探究:考察它与酸的置换反应、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及亚铁盐溶液的颜色。

铜的探究:考察铜的颜色、及与氧气反应后得到的氧化铜的颜色且铜与盐酸、稀硫酸不发生置换反应。

FeO、Fe2O3、CuO等物质的探究:主要考察本身的颜色以及与盐酸、稀硫酸反应而溶解后溶液的颜色。

铁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FeO与酸反应固体溶解,变为浅绿色。CuO与酸反应溶解,变为蓝色。Fe2O3与酸反应溶解,变为黄色。针对不同的猜测,叙述现象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踪,即把握好物质性质的差异,描述正确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现举例如下:

例1: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将铁粉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后,放入试管中化学论文,隔绝空气,高温加热3—4分钟,冷却后,试管中只有红色物质。

提出问题:试管中的红色物质可能是什么?

进行猜想:你认为可能是。

实验方案:根据下表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预期的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红色物质放入

试管中, 。

 

 

第5篇

近年来,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无论是语文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还是选拔性的中考,大都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还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标明“文体不限”的字样。于是乎,我们阅卷时就发现了一大批说记叙文不是记叙文、议论文不是议论文,,而又并非散文、说明文之类的“四不像”文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然明白,所谓“文体不限”并不是说写文章时可以不必考虑文体,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创新”;而是说希望考生能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根据要求完成作文,从而更好地发挥考生的最高写作水平。在感慨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足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了学生作文“四不像”的尴尬“面孔”?

首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难逃其咎。静心细思顿悟,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改往年以文体来编结单元的样式,大都以主题来编结单元。无论是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是遵循这一教改精神的,并且在教材中也少有关于文体知识的介绍。由于教材对教学有着特殊的导向作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就会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常常遗失了或忽略了文体教学。二是尽管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但不会深入,更不会作为重点强调。甚至还出现同一项文体知识重复介绍的现象,造成师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初中三年中,很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对同一班级要更换语文教师。)

其次,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主观地忽略了文体教学。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改革曾一度大举语文的人文性大旗,语文的工具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乎,一些自以为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武装的语文教师,为了彰显语文的人文性,课堂上没有了识字、释义的训练,没有了文体知识的介绍,取而代之的是花样繁多的朗读、精美语言的品味,以及与文章相关或是无关紧要的“拓展延伸”。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一堂符合教改精神的高品质的语文课。

再次,是受前几年“创新作文”的影响。由于教育界对创新作文的过分吹捧,一些爱好写作的中学生们在没有领会“创新作文”实质的前提下,就东施效颦,比如在作文中加入题记、后记,文章样式滥用书信体、说明书、开药方,等等。只注重文章形式上的创新,不重视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教学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我并不反对教材编写要多角度、多层次地选择文章,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但是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没有多少写作经验的初中生来说,教材中的课文就是范文,就是写作的模板。因此,我建议初中语文教材要适当地选择一些文体特征鲜明的文章,并在其后附上与之相关的文体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解读,而且对手学生写作该文体的文章具有指导意义。例如教材选用先生的《谈骨气》,并在其后附上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该文开篇即点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既而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论述骨气的含义,然后紧承上文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这样,学习完本文,并了解了议论文常识的初中生们至少可以“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议论文写作了。可能写出来的文章会显得有些稚嫩,但至少做到了“形似”,只要假以时日,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做到“神似”也就水到渠成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明白了“规矩”之后,活学活用,并逐步从“写作有法”过渡到“写作无法,贵在得法”的美妙境界。

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荽有文体意识。一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体特征鲜明的文本时,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讲解与之相关的文体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会让学生对该文体有更加具体直观的认识。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有关内容,引领学生认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二是在作文讲评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点拨文体规范。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若能面批作文,结合学生的文章,给予文体方面的具体指导,然后学生再修改完善,一反复几次,定会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写作水平。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只不过是其冰山一角。要步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一线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不懈探索。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第6篇

1、《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2、指导思想。

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取得明年中考优异成绩及个人教学教研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

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3、教材分析:本学期要学完九年级上册和下册部分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5课。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

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上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另外两个文言文单元预计在九年级下半年完成。

4、工作重点: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5、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6、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7、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阅读训练和记叙文体、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重视文言文的阅读与拓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摘要]本文基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法化学专业的学科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从教材选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探讨了物证分析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物证分析 双语教学 课程体系

双语教学是国内各高校普遍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要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在高等学校中要有5%-10%的课程用外语进行授课。可见,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物证分析课程是公安院校法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类物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为案件侦查和诉讼提供科学证据。物证分析技术中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和医药等多学科知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法庭科学成果一直以来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为物证分析公安实战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物证分析双语教学的实施,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不同种类案件物证的理化分析技术,还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书籍和文献、正确理解英文原著的概念与理论含义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国际专业前沿的关注,使学生掌握法化学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会英文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教材选编、教案设计、“建构性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探讨了物证分析课程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问题

一、教材编选

选择适合物证分析专业特点和我国公安实战需求的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础。国外原版教材和英文专业文献既有详尽的专业理论知识,通常还配以各种典型案例,实用性较强,可以作为编选教材的素材。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文献,并考虑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性,从中节选知识内容进行编辑和完善,建立物证分析课程的双语教材。本教材主要包括绪论、物证提取技术、炸药物证、射击残留物、聚合物类物证、纤维物证、油漆物证等十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本概念、物证种类和物证分析主要技术方法,其它章节将分别针对不同种类物证讲解理化分析的具体技术方法和典型案例。通过物证分析双语教材的使用,既可以有助于学生学习物证分析基本概念和理论,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种类物证的理化分析技术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公安实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应用型公安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根据物证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证分析专业词汇、基本概念、理化分析方法和典型案例等。其中,物证分析专业词汇主要由物证名称、常用分析方法名称、常用分析仪器名称、常用法律术语名词和行业术语的缩写等构成。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词汇、物证分析概念和理论知识等内容需采用英文原文讲授,若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理解上存在困难,可适当结合汉语进行讲解;分析技术方法内容的讲授主要采用以英文为主的讲述方式,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化学试剂、计量单位等的准确英文名称,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能力,初步掌握撰写外文学术论文的基础知识;典型案例部分可以采用以汉语为主,英文为辅的方式进行讲授。

三、教学模式构建

物证分析课程双语教学中可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与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问题式、讨论式和情境模拟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物证分析课程中,各章节通常是以物证的性质、分类及在案件现场的分布规律开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建问题,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方案设计等环节中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向学生布置英文文献的查询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常用理化分析技术的英文文献综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式教学方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英文为主完成送检、受理、物证分析检验方案拟定、检验等各个环节的语言交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公安实战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法化学系 沈阳)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它向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然而目前中学化学环保教育主要存在一些问题:如环保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环保教育的方式偏重于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和环保实践活动相联系;没有针对环保教育的专门教材和授课教师,现行的化学教材中相关的环保知识较为分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和整理资料,开展化学实践的次数相对较少;环保教育的考核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考试科目的教学中,对环保教育的关注度明显不够等。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化学新授课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育学论文,教材是知识的基本载体,教师应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了解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环保意识。中学教材有许多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适时的、适量的将潜在的环保内容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讲授水与氢时,强调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又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以此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在讲授空气和氧气时,应引入大气污染的相关内容,讲解造成大气污染的两大因素: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其次结合国际重大的空气污染事件来说明空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和对人类健康的伤害;在讲授碳族元素时,向学生渗透二氧化碳地大量排放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煤气中毒的实质是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是血红蛋白丧失运输氧气的功能,使人窒息,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措施;在讲授农药和化肥一章时,应补充说明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的相关知识,以及和使用化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绿色无污染食品的定义和普通食品的区别等。

二、在化学复习课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新授课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环保教育的零散片段,学生掌握的环保知识是孤立的、不连贯的,在复习课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环保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如复习到大气污染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一些会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类物质进行归纳和总结,如碳氧化合物的污染。分别介绍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再补充一氧化碳会使人中毒,轻者昏迷重者死亡,二氧化含量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让学生思考该怎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复习到硫氧化物的污染时教育学论文,应着重讲解硫氧化物造成的污染主要是酸雨的危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氧化成三氧化硫,进一步形成酸雨会腐蚀建筑物,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还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通过在复习课上讲新课中讲解的环保知识进行联系,归纳总结,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对会环保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实验操作规范化.

规范的实验操作不仅是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更是减少污染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示范操作比课堂操作更具有感染力,因此,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指导学生实验,教师都要做到实验操作准确、规范,力求让学生掌握准确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言传身教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在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量取转移、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加热、过滤等基本操作中,准确、熟练的动作可避免药品因洒落、挥发等造成污染。一是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提醒学生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是有毒气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气密性不好不仅会使实验效果不明显,还会使有毒气体外泄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师生的健康。例如在二氧化硫和氯气的制备实验中将尾气通入到碱液中便能防止尾气外泄造成污染。合成硫酸时过量的二氧化硫应用氨水吸收。制备盐酸时用水吸收多余的氯化氢气体,制备硝基苯等挥发性较强的有毒物质时,应安装一个冷凝管回流有毒气体。二是在实验结束后,对固体废弃物、废液的处理也要力求规范,如废酸不能随意倒在地上,它会腐蚀水泥地面,也不能倒入下水道中,它不仅会腐蚀金属管道,更严重的是会造成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应放入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瓶,以免污染剩余药品。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又牢固的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化学实验微型化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试验新方法,它具有实验现象显著、药品用量少、污染程度小、反应时间短、便于操作等特点,备受化学工作者的青昧,成为当今国际化学实验改革的主要趋势。由于在微型化学实验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都很少,因此,微型化学实验不仅大大节省实验经费的支出,更减轻了实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如做硫在空气中燃烧的试验教育学论文,按常规的药品用量来做,硫粉需要0.3-0.5g生成的二氧化硫为0.6-1g,换成微型实验来操作硫只用0.02g,生成的二氧化硫仅为0.04g,实验效果完全相同,但药品用量却是大大减少。在做乙炔的制备及性质的实验时,如采用少量的电石和用注射器滴加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即可使反应速度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要节省了原料,实验效果也较为理想。在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时将试管换成点滴板来操作,不仅能取得同样明显的实验效果,还减少了废液的排放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化学实验微型化,其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教学效果都是很显著的,既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有独特的功效等。

3.实验设计综合化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都是用单一的实验来说明物质的某一个性质,要想全面了解物质的所有性质便要重复做多次的单一实验,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加重了实验场所的污染。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综合性实验,把几个分散的相关实验组合成一个整体、连续的做一系列实验,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这样既节省了药品又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很好的检查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经济和环保意识。如:我们可以将氯气、次氯酸纳、氯酸钾的制取实验和氯气氧化性的验证实验设计成一个综合实验(尾气用氢氧化钠吸收),这样既能节省药品用量又缩短了反应时间,又能防止氯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外泄造成空气污染。又如在消去反应中将环丙醇变成环己烯,环己烯继而成为合成己二酸的原料,这三种物质进一步被用于第三个实验。

4.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针对一些试剂昂贵或有毒(苯、苯酚、砷化物等)、易发生爆炸、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污染较大的实验,目前还无法通过改进实验来实现其绿色化或减轻污染,对于此类实验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课件(CAI)模拟仿真实验,例如:氢氧化二铁的制备实验现象不明显,教师在演示该实验时学生不易观察到实验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若用多媒体模拟这一实验教育学论文,便可以把实验现象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氯气、氯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制备实验,在实验室操作外泄的气体会对师生的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改用多媒体模拟该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反应原理、掌握操作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既加深了记忆,又消除了因实验而造成的污染和对师生健康的危害。

四、在化学课外活动中透环保教育

课堂固然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环保教育的本身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仅仅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可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利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普及相关的环保知识,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更深刻、清楚地了解;教师可以将环保感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环保兴趣小组,检测学校附近工厂的空气状况和污水的处理及排放情况,让学生将所学的环保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运作空间;充分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等多种媒体采用文字、图片、数据宣传环保知识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意识到环保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环保知识竞赛,检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等。

参考文献

[1]曹伟.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武汉师范大学,2007

[2]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陈静.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意识的渗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8):116

[4]岳天军,刘凤霞.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意识的培养[J].理科科学探究,2008(2):55

[5]冯燕萍.浅谈化学实验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湖州师范学报,2003,25

[6]彭.冯伯虎.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48(4):48

第9篇

摘 要: 一直以来,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以其容量大、跳跃性强等问题饱受诟病。笔者试以历史图册为辅助,提出运用"以图证史"

>> 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数学教材的二次开发课例 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师角色期待 高中地理教材的“二次开发” 论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高中地理教材的二次开发 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几点思考 例谈美术教材的二次开发 中职数学教材的二次开发 大学英语教材的“二次开发” 浅谈小学数学教材的二次开发 初中物理教材习题的 “二次开发” 小学数学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有效方法 基于低碳理念的中职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研究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教材二次开发 基于现实的关照:教材二次开发的意义选择 基于浙江新高考的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思考与探索 谈高中政治教材的“二次开发” 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的二次开发策略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孙亮:《社会史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提升及应用研究》--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6]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历史图册必修2(人民版)》,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年6月第2版。

[7]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2001年第9期。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研究性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阅读为中心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型英语教学模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环境;二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提高阅读效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以阅读教材为载体,通过学生课外信息的相关搜集、整理来达到扩大阅读范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

一、选材定题

选好教材是开展研究性阅读的前提,教师通过教材阅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和阅读范围,为研究性阅读指明方向,然后让学生立足课本,以点带面,把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能力。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人教版)以语篇为中心,内容涉及文史知识、社会习俗、环保、科技等方面的题材,它们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潜藏着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值得探究的问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大量的研究课题。如高一学生可以研究的课题:

二、搜集材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提炼、综合。研究性阅读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料,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以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教师或所学理论的指导下去“究理论证”或“实践创新”。如在高一英语教材(人教版)模块三Unit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教学中,在学生学完课文内容后,要求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查阅下载、阅读关于世界各国节日的课外资料,收集关于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文章,按大洲或国家进行整理归类,相互传阅,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类能力。

三、合作活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合作学习“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之中,英语教学需要给学生较多语言实践机会,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差异、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搭配的原则分成小组,各个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在分组时,人数以4~6人为宜。我在执教模块二Unit2.Olympic Games时,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外探究性学习任务――寻找尽可能多的有关Olympic Games的信息与资料。在课上,利用多种任务型活动交流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如角色表演:让小组成员扮演不同国家的人“Li Hua”“Tom”“Rose”等,谈论各国民众对奥运会的看法,通过交流促进学生思考,深化各自的认识,既有助于激发各自的灵感,促使更深层和更全面地了解奥运会,也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以便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辩论,撰写小论文“我所了解的奥运”。

四、及时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 自学 独立分析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加强实验 培养内力 开拓智力

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教育应为科学——技术——生产的基础,特别是理科教学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查找资料,提高理论;会用工具书,查找所需资料,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学基础的时候,学生对自学后的成果得到满足,对自学感到兴趣,自学的劲头也就更大。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们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这就是使学生把现在的学习和将来学习的东西,变成了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他们对周围世界不懂得东西越多,求知愿望就表现得越明显,这样的学生思维就越敏锐。根据教学特点谈谈指导学生自学、加强实验、培养能力、开拓智力的几点体会。

1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自学

在课前把每节的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并解决所提问题外,还要求学生学着提出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做好预习,可要求每个学生把预习所碰到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可以回答老师所提问题)写在作业本上并在课前交上来作为平时成绩。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老师在作业本上简单的给以提示。学生通过预习,对本节的主要内容已初步了解,基本能解决老师所提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可以有选择的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认真记录,提高学习效率。但开始两三个星期,提问题的同学廖廖无几,通过鼓励,提问题的同学逐渐多了起来,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

2 全面阅读,让学生系统把握基本内容

这种阅读方法是让学生用类似语文的方法阅读。让学生对重要概念、概括、结论以及要害的字、词、句作必要的标记,并写简要的笔记。笔记要求抓住大意和中心思想,解释化学概念、实验现象、反应原理等。

这种阅读方法比较费时间,适合于新授课的预习及课后阅读,为了督促学生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提问考查,提问考查的内容有两个方面:①是考查学生是否认真阅读,采用全面提问有关知识的方法;②是考查学生阅读的效果,可提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能使用学生比较深入地阅读,并认真分析和思考。

3 让学生带着问题,以自学为基础阅读教材

凡是学生能通过阅读教材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看书解决。例如,《碳的几种单质》引出新课后,出示投影事先准备好的五个题目,要求学生边看书边找答案,同学们互相讨论,气氛活跃,然后提问、回答、争议,板书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适用于课堂教学,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列出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依纲阅读。

又例如,学习《铁的性质》时,提出阅读提纲:①铁的颜色、状态。②铁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何用途?③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所处地位如何?④铁在自然界里以什么形式存在?怎样提炼?⑤铁在什么条件下易生锈?⑥铁燃烧现象如何?方程式如何书写?⑦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及方程式如何?⑧铁合金有几种?有何不同?用途?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前几章知识解答了相关几个问题,还剩下的怎样回答?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答案。这样列提纲,为学生阅读课本,为思考问题提供了线索,指明了自学方向,暗示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时,教师要巡视辅导,广泛地进行答疑、质疑,克服学生理解问题时的思维障碍。等大多数学生阅读完以后,教师可让学生演示相关的实验,组织讨论,最后由教师提问,归纳学生意见,得出结论,纠正错误。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做点拔式的讲解,并注重提出解题的思路和研究的线索。学生质疑和讨论的气氛较浓,学得主动轻松,把握知识灵活牢固。

4 加强实验,归纳实现现象、结论后看书

这种方法适用于预习实验内容,采取实验后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学生先预习实验内容,然后亲自做实验,再阅读加深理解。

例如第二章第一节分子的后半阶段,学生在厚白纸上放少量铁粉,另一张厚白纸上放少量硫粉,然后混合起来,再用磁棒分离铁粉与硫粉,要求学生边做边结合看书,把握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及分离混合物的做法。最后,学生阅读有关内容,得出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混合物、纯净物的知识。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学生看得清学得好,记得牢。化学课若不做实验,自学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学生多做实验,可为自学开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这样学习,不但能提高实验技能,而且能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5 课后复习、课外活动都周密安排,引导学生自学

课后复习,提前印好习题。课外活动组织化学小实验,推荐化学科普书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加深拓宽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刻、灵敏、灵活的方向发展。成绩优异的学生,除参加科技活动和化学竞赛外,还要写小论文,定期举行小论文宣读会、答辩会。对于优秀论文可采取出专刊、向报刊投稿活、给以奖励等方式,以鼓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6 培养学生动笔、重在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教师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37-02

教材作为课程的基本物质载体和信息媒介,其本身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维度。任何课程实施的第一步都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因此,优化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体系,强化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师范生的从师技能是高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深化的重要保障[1]。

一、加强“理论、实践、评价”三元课程体系建设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是化学教学论系列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体现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特色的主要课程,它在培养学生教材分析与处理能力、提高学生从教技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以往教学中其课程的重点主要是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驾驭教材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然而新课程实施以来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更多体现,突出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性和形成性,教师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教学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新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对话、讨论的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超出教程范围,甚至是教师未曾考虑甚至完全不会的问题。面对这种教学生态的变化,部分师范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教材把握能力,缺乏自信,就会无法有效地把握课堂。

因此,新课程对准教师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提出了挑战,必须进行应对性的调整与转换。这就要求学生熟悉的东西不再是经典,不熟悉的东西要重新学习,师范生必须建构综合性的教材分析及把握能力。由此提出,重构以“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教育实习)交流与评价”为主线的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对实施策略进行研究,积极开发师范生的教育智慧,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自信,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使学生可以有效形成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真切体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

二、构建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维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是一样的,同样是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探究是化学研究与学习的灵魂,探究学习是复现化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探究已成为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新课程的实施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化就是教学实践与探究,教学实践与探究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来进行的。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很多师范生对探究式学习内涵并不完全清楚,有些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时也曾尝试开展探究式教学。而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探究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身于学习的情境中,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会探究的方法,主要原因在于师范生不能准确地选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合适的探究活动主题,导致在探究活动中师范生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生。因此师范生要采取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师范生必须具有准确选择教学材料的能力,即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中,探究活动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师范生只有充分分析教材,才能具有选择合适的探究主题的能力,探究活动才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开展。其次,在课堂探究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引导要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如果引导不足,可能致使学生出现过度放纵,学生只体会了热闹的活动场面,而不能在探究活动中训练过程方法或培养探究能力,因此,在探究活动中不能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如果引导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充分显示,主题活动的本质就难以体现[3]。师范生对新课程探究学习所持的困惑态度,归根结底还是师范生的教材分析和处理能力不足。因此,在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多维性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师生互相交流,改变师生关系,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上力争通过微格教学等教学实践和教材分析等相关内容的训练,使学生在“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和“评中学”[4],做到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性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5]。因此,建立对话取向的师生互动关系已成为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首先,在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重新定位了师生的角色和地位,教师要放弃传统的权威,应从单一的、讲授者的主导角色向导师、促进者和学习者等多角色转变[6]。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设计和活动引导,逐步确立了双主体互动对话关系,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抽查学生对中学化学教材书本知识的课前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程度[7],对学生疑惑的知识进行讨论、启发和讲解。催生了课堂知识的人文启迪情结[8]。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建构的、协作的、反思的学习者[9]。

笔者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同样关注对学生学习责任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监督。笔者观察,通过对话取向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的兴趣明显提高了,课堂上能积极发言,课下的自主实践活动也多了起来,学生的化学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分析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优化“以生为本”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不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了使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摆脱传统的标准化测验, 转变学生评价机制,笔者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10]。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及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评价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就是指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主要包括课堂发言、课堂提问、教案设计及实施、课后小论文、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等[11]。因此,在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评价标准中包括平时考核(30%)、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40%)和课程结束的笔试(包括开卷和闭卷)(30%)三个部分。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发言、课堂提问、课后小论文、课堂讲演、小结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包括教案的书写情况、教师的评价,同学之间互评、学生本人的自评以及学生的教学态度和合作情况等等。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确保了课堂教学正常、有序、实效地开展。

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87.5%的学生对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这门课感兴趣(比开课前的77.9%提高了近10%),有91.7%的学生认为最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是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学生的教学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五年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发现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学习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的兴趣、教材分析处理能力和从教技能都明显提高。事实证明,在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教学过程中,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加速完成由师范生向人民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很快地适应中学化学教学,具备了牢固的化学专业思想和化学教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华,廖志刚.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2]白鹤龙等.适应基础教育课改的高师化学专业实验教学

改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3]商竟.校本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材分析与处理[D].首

都师范大学,2005,

[4]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

究,2007,(1).

[5][6]马志远等.教学互动对教学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上海一所地方大学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

论坛,2011,(2).

[7][9][10][11]韩洪文,族,袁东.我国大学教育模式

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9).

[8]党亭军.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做什么――对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