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类毕业论文

电子类毕业论文

时间:2023-02-06 14:2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类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类毕业论文

第1篇

1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中心理念,通过对实践性课程进行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培训—项目研究和实践—学科竞赛锻炼—创新精神的培养等阶段,促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与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活动。美国电子类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多元性和广泛的开放性,其教学计划中的电子类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42%-46%,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亮点,称为“多元开放型”教学模式;英国电子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国家电子技能职业资格来推动的,形成以电子技能实践、培训和考证为特色的“资格推动型”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加拿大电子类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则把对学生自我实践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与专项电子技能作为确定实践教学模块或单元的依据,称为“能力基础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在国内,电子类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有这些形式,“211”教学模式:前2年主要是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到第三学年开始,由专业指导教师对电子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专项电子基本技能训练,第四学年主要是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做毕业设计等。“3+1”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有3年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的实践训练,然后通过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基本上都是按照电子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实践性课程设置体系及管理模式来进行的。因此,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现行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生源上一般都是三本,其理论研究能力和自觉学习能力与母体高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何况独立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规格与母体高校是有区别的,所以照搬母体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有必要探寻适合独立学院自身办学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

2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电子类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所培养学生的就业目标即为电子类产品的研发、技术支持、销售等与电子技术密不可分的领域,随着高校的规模化扩招及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类专业更是首当其冲。电子类专业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有很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因此,实验教学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使学生在形式活泼、趣味性强、有意义、有成就感的创新实践教学活动中掌握并运用原来感觉枯燥的理论和实验,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项目实践、项目开发、项目研究的能力。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并总结适合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3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可将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实验课程教学、课程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素质教育的原则,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

3.1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电子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柱子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等课程的实验。在实验中,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学会基本的实验方法,实验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实验课程教学要始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构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合理的实验体系,除了压缩淘汰陈旧的实验内容外,还要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提高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3.2课程教学实习

电子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实习包括焊接技能训练、万用表的装配与使用、计算机安装和维修、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彩色电视机电路调测和维修、印刷电路板设计等项目。这一环节一般采用集中学习的形式,在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间或结束后进行,是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学院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切实推进实践教学实习课程改革,通过基础技能的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所必需的焊接、安装、调试和检测等技能。另外,还要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并以此为工具,为专业服务,如用计算机分析实验数据,编写一些实用程序等。

3.3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阶段,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完成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是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也是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中最重要的阶段。学院要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职责和能力的原则来确定该学生的实习计划,教师应对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难度和工作量做出评估,主动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促进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鼓励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允许他们自由选择指导老师,自行制订方案和挑选合作者,包括有关业务联系、业务洽谈、设备选购、人力组织等,使学生具有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处理好方方面面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4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4.1转变实践教学理念

独立学院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进一步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人才。实践教学不能停留在对理论课程重点、难点知识的验证上,而是要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独立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大工夫。特别是像电子专业这类纯工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其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无论是独立学院管理人员还是普通教师,都要树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教学和科研同样重要的理念,都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4.2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平台。独立学院要整合有效资源,建好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通讯实验室、电子测量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通过合理选择仪器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开出实用的实验项目,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选择专业对口、有一定规模、迫切需要电子专业技术人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与地方政府共建电子设计公共技术平台,借助政府的资金和技术,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

4.3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

学院加大力度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院级科技竞赛活动,选拔和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和数模竞赛等科技竞赛,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考取从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2篇

1.1认识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学生已成为高校、企业以及社会都关注的重点[9].因此我国各部门,社团、企业每年都举办大量的比赛,以此锻炼、培养和选拔人才.各种比赛层次参差不平,而独立学院对各类比赛没有具体规划,没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导致了电子设计大赛不被学生和教师重视.往往都是在接到比赛报名通知后,才开始组织部分尖子生进行集训,而电子设计大赛是一项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赛事,临时的集训,往往效果非常差,也不符合通过电子设计竞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获益的目的[8].

1.2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不足

独立学院是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9],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实验设备很大程度上任然依赖大校,没有一只属于本院的的高水平,教学实践丰富的师资队伍.本校的年轻专业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缺乏工程意识,对电子类学科的知识掌握任停留在传统的数字和模拟电路教学水平[10],导致的电赛集训期间教师还需要和参赛学生一起学习和练习,没办法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实验设备更是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所有的实验设备任然是“老三样”,示波器,万用表和信号源,而这些传统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电子设计竞赛的对电路系统的设计要求.

1.3激励不到位

电子设计大赛通常在每年的9月举行,其培训主要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进行,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同时电子设计竞赛是以电子技术的应用设计为主的比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每年参赛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大三的学生,而大三的学生往课业压力比较大,寒暑假期间又面临考研复习的问题,无法做到学业,考研,比赛三种兼顾,导致很多优秀的学生因为考研和学业压力往往放弃比赛.另外担任电子设计竞赛培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因为科研压力,往往需要在寒暑假期间从事手头的科研项目,更何况完成电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所花的精力远比普通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大得多,但得到的认可和激励往往还不如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了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比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即使参加了竞赛指导工作也存在不好好干以及干不好的问题.

2赛前培训的思路与举措

2.1整合人才资源

打破身份限制,吸引已毕业并从事相关电子类产品研发的学生参与到电赛的培训中来,这些学生对培训工作有兴趣,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同时更了解参赛学生的情况;打破学科限制,吸引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参与培训,电子类专业的教师往往仅掌握自己专业学科的系统知识,因此吸引不同专业领域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参与竞赛的培训,接受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挑战,可以进一步推进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可以组织往届参加电赛并获奖的学生,利于课余时间和参赛学生一起分析历年电赛题目,分享心得经验,帮助参赛学生.

2.2项目带动培训

项目可以是教师已完成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已毕业学生承接的特定的工业产品.教师首先将项目细分成许多的具体任务,参加电赛培训的学生可以从中任意的选择一两项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同一个任务可以由多个学生选择,学生可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讨论确定最合理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加以实现,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商量的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2.3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

对参加电赛并顺利提交作品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对培训期间的表现和竞赛的获奖情况加以评定,作为素质教育学分,代替实践环节的一些课程,像电子工艺实训和数字系统课程设计等;若参加电赛并获省级以上项目奖项的学生,除了可以申请学校的学术科技奖之外,还可以申请用其参赛作品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加以修改作为毕业设计进行评定.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让更多的学生从竞赛中获益,带动电类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设立专项奖励机制制度或在现有奖项中单设名额,对于参加电赛培训的教师,可以按照竞赛的层次奖励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对于参加电赛培训,其指导的参赛队若获得省级以上项目奖励,另外奖励相应的工作量,同时在当年岗位评级时进行适当的倾斜,使得竞赛指导教师所做的工作能得到认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竞赛的工作,并将竞赛中所取得的成果引入教学,进一步提高电类学科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业琴(1980-),女,黑龙江肇东人,淮阴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陈亚娟(1967-),女,江苏泗阳人,淮阴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淮安 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阴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C201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63-02

2010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高等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1,2]国内高校针对卓越计划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与研究。天津大学孟昭鹏教授指导学生在对国外成功案例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宁波工程学院,傅越千副教授对电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进行了研究。[3]山东大学王勇教师发表文章对培养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进行探讨。[4]重庆交通大学林军志老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5]湖南工程学院康颖安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6]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紧抓机遇,积极筹备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淮阴工学院机械学院和生化学院顺利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电工电子类课程作为机械、生化、交通等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电工电子实习”、“电工实习”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文科专业的选修课程,在教学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卓越计划强调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7]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本校基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成立电工电子课程组,组织授课教师、专业教师、聘请企业工程师,根据课程特点、专业特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教师主编或参编卓越计划电工电子学教材,在授课内容上体现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特点要求分配学时学分。

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电工电子技术2”,48学时,包含8学时实验。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秀主编《电工电子学》教材,授课内容为教材前五章内容,主要包括电路和电路元件、电路分析基础、分立元件基本电路、数字集成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信息技术方向开设“电子技术基础”,56学时,包括8学时实验,采用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下册)为教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软件工程方向、网络工程方向,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授课,第一学期开设电工部分,命名为“电工基础”,40学时,其中含有8学时实验,第二学期开设电子部分,命名为“电子技术基础”,56学时,包含16学时实验。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分为两个学期授课,第一学期开设电工部分,命名为“电工电子技术1”(上),40学时,6学时实验,第二学期开设电子部分,命名为“电工电子技术1(下)”,40学时,4学时实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分为两个学期授课,第一学期开设电工部分,命名为“电工基础”,40学时,8学时实验,第二学期开设电子部分,命名“电子技术基础”,80学时,12学时实验,采用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上下册)为教材。

二、成立课程组,创新教学方法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根本,学院非常重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立课程组,创造条件丰富校内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合理,教师通过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在教学考核中总体成绩优秀,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先进,在校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多位教师获奖。

1.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仿真软件网络技术

课程组组织教师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在教学中引入MATLAB、MULTISIM等仿真软件,以虚拟+实物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生动的图像、形象的动画,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2.采用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以“项目”为形式,“成果”为目标,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大作业。项目的创意、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问题的作用。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所需的必备能力。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有了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团队式讨论所特有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和设计适当的工程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要求教师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工程案例,例如机械专业选择数控机床电机控制案例;交通工程可以引入交通信号灯设计案例;车辆工程专业可以引入简单的汽车电子电路设计、故障诊断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强化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训练,培养其工程应用能力。

三、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1.采用开放实验教学系统,增加选做实验项目

教师登陆实验中心,利用开放实验教学系统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学生登陆系统,根据课程总体安排情况、专业背景、兴趣,网上预约实验时间、选做实验项目、选择指导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整班预约模式,克服了教师统一安排实验时间从而出现课程冲突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发挥仿真软件作用,做到虚实结合

学生登陆远程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浏览虚拟实验指导书,据此完成电工电子课程的实验线路的搭建、仪器仪表的选择,得出仿真结果,网上提交实验报告,也可以与教师在线交流,设置留言板块,教师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完成实验的预习,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与动手操作实验相结合,做到虚实结合、虚实互动。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可以节省实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顺利地完成实际实验,解决实验学时短与实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促进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3.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

课程组按照卓越计划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了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大纲,编制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在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加提高型(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比例。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电工电子类实习,实习内容与企业紧密相关,例如车辆专业电工电子课程设计项目可以考虑汽车电子电路设计。实验考核既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工具,又是评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把抽查课程实验项目作为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从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几个方面,综合给出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总分。

四、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推动电工电子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1.教学检查制度

该制度覆盖教学材料、课堂讲授、作业批改、实验实习实训、辅导答疑、考试、阅卷、试卷分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全过程。学校应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公布教学检查结果。

2.评教评学制度

学校应建立学生、教师、同行教学评教评学体系,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同行评教及专业教学委员会考核,对教学、课程建设和教研工作做出合理的评价。

3.学生跟踪调查制度

由学工办向往届毕业生、高年级在校生了解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及后续课程的紧密程度,学校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

五、结束语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一系列监控措施,保证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3.

[2]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3]傅越千,楼建明.电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4),67-71.

[4]王勇,李剑峰.培养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探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6):69-70.

[5]林军志,莫丽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咨询2011,(4):99-100.

第4篇

课外科研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与专业培养计划之间在内容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影响。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里长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课外科研的课外性,其开展不能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其二,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开展课外科研,这使得课外科研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1学校构建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教育部从2006年起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目的是通过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自主地训练知识综合和创新能力,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教学研究也已经开展[1-5]。该计划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获批的国家项目研究期为2年,学校项目研究期为1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是,该计划独立于培养计划之外,学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因此,该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是个难点,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能分配给项目研究的时间少;(2)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知识体系不完整;(3)属于课外科研,时间零散。工科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6-8]。解决好课外科研和专业培养计划在时间上的冲突问题,解决好科研过程的严谨性和课外科研管理的松散性问题,是课外科研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学院的支持下,项目组从2008年开始,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为平台,构建完成了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本文首先分析课外科研对本科教学的意义;其次,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大学4年的学习压力度变化,寻找课外科研的定位;最后,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全学程的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2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支持计划”的核心,学校和学院利用这个平台,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分解到课外科研的每一个部分,用理性的科研过程阐释创新的内涵和价值。

2.1辅助培养计划内的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性、提高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课外科研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高于教学实验,一方面教学实验虽然也涉及到创新实验,但是,由于其主体教学目标是理论验证,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很少,而课外科研完全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活动的创新性大;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只注重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计划的综合性不够,而课外科研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其开展必须使用大部分计划内课程,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自主学习计划外课程,知识的覆盖面和综合程度大。因此,课外科研是教学实验的扩展和延伸,对计划内课程有辅助作用。

2.2实现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科研素质、论文撰写、申请书撰写、工作汇报和答辩,以及基本的科研技能,弥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断带。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平台,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9],包括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项目规划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学术汇报能力等。这个能力的培养周期很长,在短学制情况下,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难度很大。本科教育以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培养理论知识为核心,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不足,对课程一知半解。项目组曾经调研一些已经保研的大四学生,发现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课程或考试本身,很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不知道“Protel”、“PCB”的内容和应用,很多优秀毕业生把这些知识的获取寄希望于研究生阶段,但是实际上,研究生阶段的状态与他们的设想相距甚远,于是又寄希望于博士生阶段。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低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现状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也影响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以课外科研为平台,向上衔接研究生教育,向下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培养的定位不同,过渡期的科研定位是训练,提高学生对科研过程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追求科研成果。

2.3实现本科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研发技能,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等。在与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到企业后要重新培训。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还有一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差。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也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实用性的要求低与社会服务对实用性的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教学也需要以课外科研为纽带,向上衔接社会服务,向下衔接本科教育,这个阶段的教学重在实用性。

3全学程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3.1大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压力度分析课外科研的特点是课外,其开展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设计课外科研培养方案时,首先要分析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到底有多少,哪些业余时间可以用来开展课外科研。按照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定[10],本科毕业必须修满150学分,其中必修课108学分,选修课42学分,表1是第1—8学期培养计划中学分和学习压力度统计表。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只选择必修课和实践课作为对照,其中学习压力度是随机调查了30名毕业班学生,调查他们对学习压力的主观感受,取最大学习压力的第5学期的压力度为10度,其他参照给出主观结果。表1中的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集中在第4—6学期,第1—3学期学生的压力不大,第7—8学期压力较小。在第1—3学期,学生还处在高中到真正大学生活的过渡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是高中阶段的延续,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虽然在第3学期也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路”,但是这些课程与大一的课程有强烈的相关性;此外,这些课程对实践的要求不高。第1—3学期的教学安排降低了学生的感受,因此他们感到压力不大。进入第4学期,有“电机学”、“模拟电子”、“电气工程基础”、“信号与系统”等难度大的课程需要完成,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增大。这些课程的学习方式与1—3学期的完全不同,需要注重实践,此外,保研成绩也是以1—6学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因此需要学生格外努力,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第6学期。第7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第8学期主要是本科毕业设计,这2个学期的学习压力较小。第4—6学期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冲突又合作,一方面,从时间上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时间在第5—6学期(国家项目执行期在第5—8学期,但是覆盖面小,不具有代表性),此时,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条件上看,项目的实施所依赖的基础正是第4—6学期所开设课程。创新项目在时间上与培养计划的冲突性,和在内容上对培养计划的依赖性,构成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的一对矛盾体,这个矛盾是否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因此,学校和学院需要系统地安排学生的课外科研,一方面制定详细的训练安排,另一方面,构建全学程的培养体系,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

3.2构建课外科研教学体系虽然课外科研的定位不是获得科研成果,而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开展必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研成果为引导。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是冲突的,在内容上是相互依赖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制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时,需要延长课外科研时间,同时,精心设计课外科研内容,使之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为了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围绕“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院层面,再增加3个支持计划,表2是课外科研支持计划表,这4个支持计划与创新发展规律相一致。创新分为好奇、兴趣、质疑和探索3个阶段,课外科研的开展必须贯穿这个过程才能有效果。在针对大三学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本院实际情况,进行了拓展,包括:针对大一新生的科研习惯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参加论坛性质的“电气汇智创新课堂”;针对大二学生的“电气学院创新预研项目支持计划”;针对大四学生的“创新性毕业论文支持计划”。这3个计划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支持计划成为一个整体,使研究期从2个学期扩展到了8个学期,延长了创新项目的实施期。为了使课外科研内容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确定6类基本科研技能,表3是基本科研技能与培养计划课程的关联性的对照表。科研技能包括:文献阅读、综述能力,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电磁场分析能力、电路设计能力、编程工具和文章撰写能力。其中,电磁场分析和电路设计与培养计划关联性最大,而文献阅读、综述和论文撰写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综合表1、表2和表3,设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1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课程学习压力度是通过调查获得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压力的直观感受,实验课程数量是培养计划中实验课按学期的分布,基本科研技能训练是按照表3展开的专业基本科研技能在各学期的分布,科研项目与竞赛项目是学生可参加的课外科研支持计划和可参加的全国性竞赛。

3.3构建课外科研管理体系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课外科研的组织比较松散,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不固定,非常零散。没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参考书,教学内容涉及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课程。(2)教学对象不固定。参与训练的学生有长期、短期的,还有临时咨询的。(3)教学时间不固定。教学时间一般在学生正常教学计划之外,所以时间非常零散,大部分在中午、周六、周日和晚上。上述特点使得课外科研教学的组织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一套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4~5个学生构成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指定一个负责人联系和组织项目,课外科研采取实验室指导和实验室外开展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每个项目组每周在实验室外(如在宿舍)开短小(30分钟以内)的本周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要有简单的记录(50~60字即可),以养成科研习惯;每个组每月在实验室与教师交流一次,反映研究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获得指导。为了在制度上解决教学时间松散的问题,购买指纹考勤机,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内在实验室实验的时间必须达到400h,在实验室之外的研究有规范的记录。对学生在一个科研周期(一般为1年)的科研过程的考核有明确的指标,表4是一个科研小组的任务表。为解决教师精力有限的问题,采用专职的管理教师和兼职的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兼职的指导教师每周在实验室的总工作时间为8h。建立“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网站开设有:实验室介绍、研究方向、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管理、科研动态、人才培养、助学招聘、仪器介绍、学术前沿、电子爱好者协会、科研合作11个栏目和文件下载、我们的汇智、仪器预约、实验申请4个交互栏目。研究方向包括:电气与电子类、边缘和交叉类、前沿探索类、新兴教学仪器类4个分类。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课外科研的业余性和科研行为的严谨性的关系,通过“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这个平台使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通过对学院零散的教学资源和学生零散的业余时间的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高效开展课外科研教学的新模式。这个模式解决了教学和业余科研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矛盾,融合了项目管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第5篇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创新教育 意大利 米兰理工

高等技术学院[2]——这是1863年意大利米兰理工创建时的名称,其学校标志则是取自拉斐尔著名的绘画作品《雅典学院》(图一)。米兰理工大学位于意大利的工业制造中心,二战后米兰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成为活跃在意大利设计舞台上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一大批享誉国际的设计师,把意大利的产品打造成“高品质”的代名词,其代表的意大利式的价值观获得世界认可。

米兰理工在工程、建筑、设计等学科中以其创新教育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设计师,为“意大利设计”在世界设计领域独树一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尝试通过米兰理工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来分析其教学特点,为我们的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意大利的高等教育体制。1999年根据欧盟间的协议意大利开始逐步实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其大学教育模式与欧盟其他国家的模式接轨。这种模式是为了统一欧盟各国高等教育中的学习年限及学分制的计算方式,方便各欧盟国家对彼此大学学位的互相承认,促进欧盟各国学生的相互学习与教育交流。

其普通大学学分制的名称为Crediti Formativi Universitari(CFU)/艺术院校学分制为Crediti Formativi Accademia(CFA)。学分代表学生的学习时间总数,包括必修课时,选修课时,准备考试的时间,实习时间。1学分代表至少2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本科段的每个学生平均一年需完成60学分的学习,3年的本科学习时间大约4500小时。大学本科毕业需取得180学分,硕士毕业需再取得120学分,即一个硕士毕业生需要300学分的成绩才能通过参加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取得学位。

学分不能替代毕业考试成绩及论文。成绩代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分代表学生完成了特定时间的学量。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不同的大学完成学业,可以是本国内的大学或欧盟其他国家的大学。

意大利高等教育的3个级别:

1.初级(1° livello) — Laurea(L),学制3年,相当于本科教育,学士学位。学生需获得180学分,考核合格后授予初级文凭。教学目的是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必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

2.中级(2° livello) — Laurea Magistrale(LM)/Laurea Specialistica(LS),学制2年,相当于硕士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学生需获得300学分(包括初级阶段的180学分),考核合格后授予中级文凭。此阶段的教学目的为使学生具备在专业领域从事较高层次工作的能力。意大利对个别学科有特殊要求(如:牙科,人体药学,兽医药学,药物学和建筑学等),转学时学生需提供一个意大利大学或相应的外国大学开具的入学考试证明,同时这些学科的学习期限也不一样。

3. 高级(3° livello) — Dottorato di Ricerca(DR)/Diploma di Specializzazione(DS),博士研究生/高级进修研究生。学生需通过专业委员会的资质考核,方能入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目的是为使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学制至少3年。高级进修生的培养目的是为使学生具备从事高等级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学制通常为1年。

下面介绍米兰理工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与初级(三年本科)课程的设置:

教学理念

要使一个物体成为一个设计对象,无论它是一种消费手段、一个工具、一辆汽车或是一件家具,都是指“有计划的”结合材料和技术的手段将功能性的、技术性的、形式的以及审美的特性赋予这件物体。产品设计成为设想一些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使用及消费的产品的途径,并同时回应负责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的需要。事实上对产品设计感兴趣的人也有着对技术世界,新的或是传统的,对材料领域和这些材料工作的方式,以及对制造技术的偏爱和好奇。

“知道如何去做”是一个产品设计师专业技能的灵魂。这些技能包括通过文化和评论的工具去体味社会文化框架的变化,通过企业管理的知识去理解企业动态、市场趋势以及消费行为。

教学目的

工业产品设计初级课程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科基础教育。

学生必须学习适当的相关工具和技术来表现产品的形式和功能(从手绘草图到设计技术,从产品的拍摄到三维产品的制作),学习数字化图像制作技术,视觉语言,人所特有的感性和色彩系统机制。还必须了解产品设计的计划方法论、设计方法论、产品市场的分布与销售。

系统了解材料的科学与工艺,产品原型的转化技术,以及随后产品的工业生产,对于成为一个产品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制造的过程和技术,经济制度,商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样重要的还有了解相关产品在美学与符号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历史演变和批评。

专业出路

毕业生能在所有相关的专业设计领域和生产企业找到足够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一些优秀的专业工作室和企业中找到如下相关的工作:

--专业的合作者

--设计助理

--实物模型技术或虚拟产品技术助理

课程设置

其中一年级的课程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学期

1. 艺术史、建筑史、设计史的课程。

每个班展开的方式不同,有任课老师自主安排授课内容。一般任课老师会按照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来讲。

2.设计中的材料学课程

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础力学的讲授,按材质分类介绍各种材料的特性;高分子化学的讲授;2-3人一组完成作业。作业为确定材料规格后,以室内或室外两种不同用途,期间需要到图书馆的信息资料库里选择合适的三种材料,计算其不同材料的受力范围并确认材料强度的范围,再从其中选择最优材料完成作业。

3.设计工作室课程

包括基础制图(三视图,透视图,轴测图)、摄影、模型制作(纸,塑料,木材)。

最后的作业可以是为某个意大利的著名品牌的产品做一个产品手册,学生需要运用以上所学知识,手册的规格为4张A3折叠在一起,包括正反面。

4.曲线与表面、几何分析的课程

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各种曲线曲面的形成方法以及方程推导,上机操作的部分为学习数学建模软件。最后由3人一组来完成作业,由任课老师指定产品,学生分析其外形后确定数学方程,再用矢量软件做出来。

第二学期

1.设计项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分析作业,老师给出不同的课题,分别需要在课堂内和课外完成。比如分析老幼残疾人士的日常生活中不便之处,分析各个流派风格的元素, 分析物品开与关的方式,分析把手的材料等等,后半部分根据之前的分析完成一个非电子类且无复杂机械结构的小物件的再设计。

2.设计项目的视觉元素课程

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的课程主要介绍各种视觉元素,如点、线、面、韵律、密度的视觉形成方式。后半部分主要介绍色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平面绘图软件 (如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的简单应用。最后的作业则是把所有小练习整理成册。

3.设计项目的方法与工具课程

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原理(如计算机主板内存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介绍3D建模软件 Solidedge的简单应用。

下面我们通过2010年一年级的部分课件图片来更进一步的了解其教学内容:

图二和图三是《设计的工具与方法》课程中讲授的关于AutoCAD2010版软件应用的课件。

图四与图五则是《设计技术》课程中关于设计最基本最基础讲解的课件。包括A0、A1、A2、A3、A4规格设计图纸的尺寸大小,到产品截面图的的介绍。

结论

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到,在一年级他们没有专门的设计基础课程,也没有素描课程。但是从授课的内容来看,他们的课程所讲的是非常基础的知识,同时也是很必要的知识。在他们的课程中还有一门课很有特色,叫《设计与设计师的保护》课程,请律师来讲课,包括合同的签订等内容。正如其教学理念中所说到的‘知道如何去做’是一个产品设计师专业技能的灵魂”。这些专业技能对于他们来说,涵盖的面很广,不过都是紧紧围绕“产品设计”这个主题来安排课程的。当我们还在讨论是要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时候,先进的国家在设计教育领域似乎已经走得更远了。

专业应该是本科教育的本质和前提,我们不能抛开专业谈通识教育。所谓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或全人格教育,应该在中学阶段是主要的教育,到了本科阶段,就是次要的教育,但次要不代表不重要,作为教育的整体,即使是次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对专业教育的一种必要辅助和对中学教育的有序延伸。

再先进的教育模式都无法照搬,因为背后是民族文化在支撑,照搬只会水土不服。设计创新与教育也是一样,中国的设计要走向世界,我们的文化一定要是先进的。愿我们站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上,学习并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并不断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远的将来我们才能看到中国的设计能够立足于世界前列。

注释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应用能力;动态考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88-02

随着国家教育的逐步改革,高职高专将实行自主招生,而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随着高职院校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多,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高等数学的教学变成考前记公式,考试套公式,考后忘公式的模式,难以在专业中发挥其工具作用。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体现数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我们将通过建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应用能力动态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转变。我们将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动态考评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评价。

一、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的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将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通常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和意志状况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各方面的条件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在学习效果方面总是远远胜过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表现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优良品格,而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则表现出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高等数学课程属于基础课程,是学生认为学习较困难的课程之一,追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不重视,我们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同时做出适当的评价。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保证学习的必要条件,强调课堂考勤情况,主要考查是否有迟到、早退、旷课。

2.在高职学生中,抄作业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练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需要特别关注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完成的态度以及质量。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必要的课堂笔记是不可少的,这既可考查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也可考查学生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同时也方便学生后期的复习和应用。

4.以小组为单位,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对每部分知识点作归纳和总结,并对每部分知识点配以相应的练习题目,同时对练习题目附上详细的解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数学中符号的排版和使用,熟练操作计算机,为后期的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同时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5.通过单元测试,可让学生知道阶段性复习的必要性,也能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查漏补缺,形成良性循环。在这部分评价中,教师一定要公正客观,最好是以量化的形式来完成,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能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也让学生体会到付出总有回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结束时的考试评价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都想知道学生学得怎么样,而这可以通过期末考试来评价。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除了平时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外,期末复习方法也很关键。在考试的过程中还可以考查学生随堂应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试卷的题型中下功夫。

1.考试的形式可以从以前的闭卷变为部分开卷。

2.考试的题型可以从以前单项选择题转变为既有单项也有多项,除了常规的填空题、计算题以外,还可以增加问答题等。

3.考试题目的选择可以是书上的例题,课后的练习,也可以是教师课堂中补充过的,还可以是从学生前面归纳总结的题目中选取等。按以往的常规来说,高等数学的教学与学习到此就算告一段落,大多数学生在这之后,几乎是再也不会看数学,更谈不上把数学这个工具应用到专业中和实际生活中了,为了更好的使用这个工具,尤其要关注教学结束后数学的实时评价。

三、教学结束后的实时评价

常规教学结束后,高等数学教学应以“结合专业,应用生活,兼顾升学”的原则来开展工作。因此在后期的教学活动中,主要以选修课或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自由选择。

1.针对专业开设选修课,要随时同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把在专业中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提炼到选修课中。线性代数适合电子、计算机、物流专业的学生选择;立体几何、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适合机电专业的学生选择;级数和数值算法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择;三角函数适合机械类、电子类专业学生选择等。让专业老师从数学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扩展专业领域前沿的知识。

2.针对数学应用开设选修课,数学带给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因此有必要结合生活、工作的实际开设数学选修课,让学生体会学数学不仅仅是会数钱、会算账,而是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MATLAB主要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SPSS(或excel)主要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数学建模就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做出简化的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解析式,通过计算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等等。

3.针对升学开设的选修课,三年高职的教学完成以后,部分优秀学生希望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系统的讲解高等数学中的多元微积分以及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加轻松的面对本科院校的挑选,更自信的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对于不愿意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可通过专业课程学习,结合专业谈谈数学的应用或对高等数学中某一认识较深或较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交小论文,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

除了学习数学基础知识,通过数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要想真正的发挥数学工具的作用,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就应时时刻刻的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数学的教学工作就不能因为高等数学课程的结束而结束。当然对于这三个阶段的评价比例问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专业的不同确定适当的比例分配,尤其是要做好课程结束后的相关评价工作。当然,要做好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工作,就需要我们对目前的教学工作做出实质性的改革,而这也不是一人能完成的,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胜任的。

参考文献:

[1]张康明,肖为胜.高等数学考试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