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3 14:4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三化学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第1篇

一、对高三化学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分析

1.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

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关系到复习的思路与效果。由于高三总复习是直接面向高考的系统性回顾与梳理,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高中化学知识做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在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取得化学思维和能力上的跨越。尽管经过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思想和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但一些教师总是放不开手脚,唯恐学生的复习不到位,习惯于越俎代庖,不厌其烦地强调哪些应该让学生自己复习的概念性内容。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复习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一节复习课从头到尾,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探究、去实践,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内容,不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感悟实验原理、认识实验规律,而是通过课堂讲述和书面试题的形式,讲实验、考实验。

2.学生的复习方法

受长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高中化学复习时总是希望教师多讲些、讲得细一些,亦步亦趋地随着老师的复习思路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静止、呆板、抓不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在化学应用训练时过多地依赖《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高考试题详解》等复习资料,机械式地做大量的习题,却疏于对问题做总结和反思,难以自主地归纳和总结复习的收获与体会。一些学生缺少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欲望,不善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辨析理清高中化学的知识脉络,掌握处理实际应用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

3.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性

我们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效率。高中化学复习同样离不开高考信息的获取。由于不同的地区和学校,高考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考信息也丰富,而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高考信息自然相对贫乏。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高考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影响高三化学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突破高三化学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有效举措

1.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

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解疑纠误,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方法、总结规律、提高能力,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备考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高三化学一般采取三轮复习的实践情况,将第一轮复习作为高三化学复习的“形成期”,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贯彻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复习备考原则,侧重基础、查缺补漏,初步构建明晰的知识网络,逐步形成化学思想方法;将第二轮复习作为高三化学复习的“整合期”,突出教材各章节的内部整合和章节之间的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完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摆正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关系,强化小综合练习。将第三轮复习作为高三化学复习的“优化期”,加大知识交汇点的习题训练,增强练习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激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熟练解题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学生是高三化学复习的主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是高中化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复习中的独立性,注重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其次,要在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应用上多下功夫,抓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有机联系,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例如,复习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的特性时,应注意联系氨的实验室制法。因为氨的实验室制法,就是根据铵盐的这一特性,对于每项化学实验关注其变化、现象,仪器装置和操作过程,通过认识现象逐步理解本质;再次,要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比例为3:5:2的题型分配原则,做好、做实基础性应用训练,适度进行难题的训练与研究;最后,要摒弃“题海战术”,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应用练习,在习题解答中注重反思和总结,在反思和总结中升华自己的复习感悟,强化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进而提高应试能力和高考成绩。

3.多渠道获取与高考相关的信息

明确“信息决定成败”的哲理,把高三化学复习看做一场信息战,努力从多渠道获取与高考相关的信息。一是借助现代信息资源更新迅速、超越时空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高考动态,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新动向。二是向资深的高考研究专家请教,掌握现代高考复习理念和方法,合理设计复习教学活动。三是到高考成绩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以“他山之石”促进本校的高三化学复习。

第2篇

一、努力提升教师自身实力,适应新课改要求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效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不但要扎实还要不断更新,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不断提高。我特别强调的是第一种素质。所以,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我必须每天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化学知识和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化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课程变化发展的需要。

二、转变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以往化学复习课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在复习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首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其次针对提纲,从考纲要求的几方面作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其次、重点讲准。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次、难点讲透。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攻克难点,讲透讲懂。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哪怕是花一节课的时间去讲透一个问题,我认为也是值得的!我会想办法用很形象的比喻或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去弄懂对他们来说很深奥很抽象的理论,直到他们心神领会。最后、寻找规律知识。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题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如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知识。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本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题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简言之,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能力。

三、因材施教,夯实基础,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高三化学复习应立足化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思想方法和学习特点,进行有序复习。首先,抓好学科第一阶段的基础复习,打好学科基础。这阶段复习要以教材为线索,以“两纲”同时覆盖的知识为重点,进行系统的复习。考纲规定的考点为400多个,近几年高考反映的重点考点有近30个,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有关内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第一阶段复习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的将知识点进行堆积,应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头脑中散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将零星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线”,并编织成知识“网”。同时还要将化学知识提炼升华,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消除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知识的生长点,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目的。其次,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学科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以能力带双基,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主。在知识上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适当增加理、化、生三科的综合。可按照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计算六大块设置专题,同时还要针对高考重点、热点,针对学生在复习中的薄弱环节设置专题练习,这是查漏补缺、深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精选测试试题,把握好难易区分度,提高效率

要着重研究高考真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试题的深度和难度比较稳定,化工流程题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新高考明确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其中I卷主要考查基础知识,Ⅱ卷主要考查能力,在20%的难题中不是知识的偏、深、怪,而是能力要求高。

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应针对大多数学生,选择中等难度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复习。在练习方面,选择历年高考的经典题和知识归类题,改编、精选各地诊断试题,进行针对性练习。反反复复的练习,机械的重复,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违背新课标,背离了新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讲评习题时要抓要点、抓本质、抓联系,坚持轻结论、重分析过程的原则,要在一题多解、多解一题、和“借题发挥”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思维,解题后要反思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规律、解题失误和解题思路等,同时构建知识网络,积累解题经验,全面掌握中学化学各类题型的解题能力。

随着高考难度在一定程度的降低,高考不是比谁难题做得好,而是比谁做得准。有些学生化学基础不差,考试时往往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解题不规范造成的。所以,在复习中一要规范“五式”的书写,单位符号要用国际标准,有效数字要正确;二要规范解题步骤,做到思路清晰,步骤齐全,减少失分环节;三要强化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做到简答完整,要点准确,语言简练。四要加强对学生审题的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善于抠题眼,看清关键词和符号,依次写出条件,防止思维定势曲解题意,然后仔细琢磨,体会命题意图,降低过失性失分。

总之,通过试题的选择有的放矢,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化学学科感兴趣的泉源,只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所学知识感兴趣时,他才能主动积极地去钻研探索,这要比成千上万次地训导和说教更为有效。倘若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那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便是不可能的。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师引导复习效率

高考命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三维目标”的转变,使试题设计与评价目标一致,努力增强试题的基础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使试题的解答过程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对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显然,高三年化学复习时只是将原来的知识做简单、机械的重复,谈不上使学生有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丧失学习兴趣;或是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做题,搞题海战术,而不对学生加以引导,造成对教材的忽视,使教材各部分的知识间得不到很好的融合、渗透,使学生感到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无法适应新高考的命题形势。所以高三化学复习时,在确定学生为“主体”前提下,教师应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提高高三化学的复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研读课本从而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近几年新高考试题频繁出现这一类试题: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基本技能,因此学生必须学会研读课本。而在实际的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却发现,许多学生认为课本没有什么看头,只是一味地做题,不花时间钻研课本,如果以看书作为课外作业,学生就会认为没有作业。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教师强调学生要去研读课本,但没有让学生意识到研读课本的重要性,同时在学生研读课本时不做任何的指导,学生根本不知道看课本时要怎么看、重点看什么,因为学生不能够吃透教材。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考纲、考试说明,以及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的基础上,确定知识的重难点,同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学生读课本。如布置学生研读苏教版选修四第16页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可设计下列问题:(1)铅蓄电池放电时是?摇?摇能转化为?摇?摇能,是?摇?摇(填“原电池”还是“电解池”)那么充电时呢?(2)放电时,负极材料是?摇?摇其电极反应式是?摇?摇正极材料是?摇?摇其电极反应式是?摇?摇,电解质溶液为?摇?摇,氢离子移向?摇?摇,硫酸根离子移向?摇?摇,溶解1mol铅需转移?摇 ?摇mol电子,这些电子从?摇?摇极移向?摇?摇极。(3)充电时铅蓄电池的阳极反应式为?摇?摇,它与充电时的正极反应式有何联系?(4)蓄电池充电时电池的正极需与外界电源的?摇?摇极相连。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觉到课本上看似简单的知识原来还需更准确把握,还需更深层次地理解。当学生把以上的问题搞懂时,再呈现给学生2010年福建高考题第11题(略)。学生对上述问题弄清楚地基础上,得出C答案就十分地容易。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研读课本的重要性,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苦难时就逐步地学会主动翻看课本,并能从课本的研读中,学生的自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避免只是老师一味地输灌,从而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再加工。

复习课不能对原有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相关的接近的、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对比,对零碎的、看似无联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总结,即对基础知识要进行整合与加工。学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事,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加工不能由教师替代学生完成,而应由复习课的主体――学生来完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与加工毫无头绪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知道应朝哪些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加工。

如,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从:符合A■B■C■D(酸或碱)的A物质有哪些?把中学阶段学过的置换反应按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金属总结;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中学阶段学过的九大工业反应是什么?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按“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方面掌握;中学阶段学过的化学反应条件要高温的、要通电的、要催化剂的分别有哪些?等等,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所学的知识用点、线、面、体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图,并从中引出新知。再如对“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复习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乙醇催化氧化的实质是羟基上和与羟基所在的碳原子上都脱去一个氢原子,碳氧之间形成双键。教师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样醇可以氧化生成醛,什么样的醇可以氧化生成酮,什么样的醇不能发生催化氧化,最终延伸到多元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醇的消去反应与催化氧化做对比。这样总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再加工,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整合与加工中,把基础知识激活,使基础知识成为学生可以随时调用、分析、迁移、转换、重组的活的知识,从而提高化学复习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高。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学习中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这些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先阅读题目,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本题的知识结合点,进而通过类比、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原电池时,学生对课本的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基本原理很熟悉,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常常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已知条件进行加工、分析、转化,有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如以学生书写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负极反应式为例。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燃料电池设计的理论依据是燃料燃烧的化学反应,只不过这个反应是在原电池反应来实现,请根据提示写出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并结合原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思考氢气通入负极还是正极,且尝试写出氢气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提示:结合总反应的双线桥及考虑环境及电解质情况)。学生通过我一步一步的引导去思考、分析,领悟到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基本原来还是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我等学生如梦初醒的时候又引导:如果把氢气换成甲醇、甲烷等可燃性物质那电极反应式又应怎样书写?把氢气与氯气反应设计成燃料电池呢?你能尝试总结出书写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的规律与方法吗?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能依据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内化出适合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特有的规律与方法,燃料通入负极,氧气、氯气等通入正极,书写电极反应式时应遵循电荷守恒、质量守恒且要考虑电解质溶液。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引导学生对每次考试进行自我分析与自我反思。

高三复习中有一部分的时间是用来考试的,很多学生考试后不会分析评判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不善于找出与纠正自己的差错,导致学生每次考试都在重复很多错误,复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分析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分析与自我反思,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经过引导与强调,认识到了考试后自我分析与反思的重要性,但是自己分析与反思时,感觉茫然而无从下手,这时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每次考试后我都制作失分统计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同时把每题按知识点分割,引导学生自己统计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出错的原因,是审题粗心大意呀还是化学基本概念、原理不清等;在讲评试卷时,引导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老师的思路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每隔一次考试后,看看自己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未除,哪些“毛病”是新犯的。通过引导,学生考试后进行的自我分析与反思,变成有方向、有目标的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探索行为,从而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

总之,高三化学备考复习,不能简单地拼时间、拼精力,而是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复习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新课标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第4篇

一、紧紧抓住课本,牢牢围绕“两纲”。

高考试题追根溯源在于课本,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课本。课本的知识点、能力考查点都是高考试题的根据,也就是说高考试题由此衍生而来。而高考命题是围绕《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进行的。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本,认真分析研究落实“两纲”,牢牢把握高考的“脉”。要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着落点,并做到――落实,使课本知识灵活运用,达到课本与“两纲”的融会贯通,使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升华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要依托“《大纲》这个依据、抓住课本这个根本、重视资料这个补充。”在复习过程中,切忌猜题,浪费精力和时间;切忌盲目搜集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教师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避免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教师在复习中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

二、重视实验操作,提升实验能力。

实验题是高考化学试题难点出现的集中区,对此,对化学实验的复习教师要给予高度关注。笔者对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有七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二是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三是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四是试题考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五是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六是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七是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上述特点,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对实验的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必须弄清弄懂,而且要做到举一反三。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做好实验题。强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能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应考中从容作答。

三、注重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往往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等问题,会产生急躁情绪,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两耳生茧,但收效甚微,学生对老师讲的本质、精髓和精彩之处理解和掌握得很少。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讲述精要是指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讲述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注意尺度,过分细致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形成坐享其成的陋习。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练习,因为这是复习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让学生每题都做,就势必会淹没于题海中。众所周知,题海战术非但不能让学生提高,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消化不良。因此教师要科学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优、优中求精。教师选题时既要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选择的试题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

四、强化反思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深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和思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进行有效化学复习,获取有效化学知识必须借助反思,因此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以一系列严格规范的措施要求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第一,基础概念的积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这些概念和原理有许多,如果在复习中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那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一问题,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通过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进行反思,明确其共性,认清差异,真正掌握其实质。

第二,养成解题后思考的习惯。在每次完成解题后,要求学生要形成回顾解题过程的良好习惯,努力使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及过程正确、合理,达到最优化,语言表述规范,合乎逻辑。要在代表性习题和典型习题上下足功夫、用足脑筋,既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更新和完善。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只要长期坚持这种习惯,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第三,及时归纳总结。在复习完每个单元或章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这些单元或章节主要讲了哪些问题,其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等。通过反思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有序化,零碎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从而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第四,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学生要仔细研究试卷,找出失分的原因并填写好失分统计表,要认真反思自己的复习是否有实质性的效果,知识以及技能是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自己还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之后的复习中加强针对性。要把做题和重视考后纠错作为复习的重要工作。复习中常用的纠错方法,一是把错题做上标记,写上评析;二是专备错题笔记本,摘录错题,以防再错;三是还原纠错到课本上,标出纠错点及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因和简易分析等内容。在做好记载的同时对出现的差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和顽症。

五、优化考试心态,杜绝失分隐患。

第5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效复习方法;“三段六环”课堂模式

围绕课堂中心,强调三个阶段:课前师生准备、课堂导学互动、课后巩固反思。这三个阶段指“三段”。“六环”指为落实“两主双效”,强调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应具备的六个基本环节。在“三段六环”的课堂模式下,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核心的理念。探究性学习应该体现在高中化学的每个环节中,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笔者认为更不应该离开探究性学习。

一、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中,对非探究性学习课堂复习效果的调查(学生问题)

1.“听课效率差,有时候还会打瞌睡。”

2.“同一道题,第一遍做的时候会用时稍长点,再做的时候就不会做了,没有思路。”

3.“找不到一定的学习方法,盲目地学习,导致我们对所学的内容不深、不精。”

4.“做题不够全面,只是片面地追求答案的对错,从来不问是什么与为什么。”

5.“解题时好像知道一些内容,但就是做不对,无法“透析”

题目。”

6.“做题时依赖性太大,大部分同学都依赖答案。”

7.“上课越是学不懂,就越没有心思去学,成绩也就慢慢下降。”

8.“上化学课的时候,有时候会思想抛锚,把最关键的课堂时间丢了,课后又不及时加强巩固,不知道的永远不知道,问题永远是问题。”

9.“我们的学习十分被动,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平时的学习当中积累下好多问题,但是我们不敢正视问题,害怕暴露问题。”

10.“学习找不到方法,看到题目的第一眼不知道该如何分析,从何分析。”

……

事实证明,非探究性课堂复习,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已经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处于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学生会考出出色的成绩呢?

可见,在当前化学一轮复习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复习方式,探

究性学习就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中,对探究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1.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

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始终要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要求一轮复习的教学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辅材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快乐学习等新颖活泼的复习方法。

2.交流与合作的个性化原则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探究教学中,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探究是一种多侧面活动,需要观察、提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需要设计研究方案,需要根据证据来检验答案,解释和预测探究结果,这些都需要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中,对探究性教学具体情境设计分析

提出问题,让学生充足思考,形成主动、灵活的思维空间。特别是针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盐类水解、溶液PH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等一些重点、难点及学生难于分析理解的化学平衡知识、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教师可直接设计与学生已有知识含糊不清、理解不到位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由学生已有知识设置的问题情景所架设的桥梁,能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深度的探索情景中。

案例:“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情景设计:在盛有少量FeBr2溶液的试管中先后通入少量、适量、过量的Cl2,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提出问题:反应应该分为几个过程?反应中作氧化剂的是什么物质?体现还原性的是什么粒子?还原性的粒子有强弱之分吗?先后被氧化的顺序是怎样的?试着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配平。

探究分析:因为还原性Fe2+>Br-,所以作为氧化剂的Cl2先氧化Fe2+,直到Fe2+全部转化为Fe3+时,Cl2再氧化Br-。

深度探究:在盛有少量FeI2溶液的试管中先后通入少量、适

量、过量的Cl2,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有效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79-02

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主要是复习。如何提升高三化学复习的有效性,以便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充分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每一个化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简单谈谈提升高三化学复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一、解读考纲――提升复习有效性的前提

高考命题的两大依据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前者体现命题意图和思想,后者体现命题内容和方式。

“适度微调,稳中求进”,每年的考试说明都有一定的变化。变的内容要着重研究,但重点还是要放在不变的内容上。

2016年江苏化学科高考考试说明有如下变化:

(1)命题指导思想略有变动,将命题原则归入首段,再从命题理念、命题内容和命题特色三方面进行阐述,整合后编写脉络更加清晰,有利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把握。

(2)考试内容及要求有10处进行了微调,要求更明确、文字更精炼、文本更规范、示例更典型。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⑧中用“理解物质的量”替换“理解摩尔(mol)”。但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摩尔(t001)不做要求,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当然仍包含在其中。又如,典型题示例中用2015年高考试卷的第3题替换了2014年高考试卷的第6题(围绕NA计算与判断),提示“围绕NA计算与判断”的考查方式可能会有所调整。作为一线教师,要研究的不只是最新的考试说明,而应研究连续三年的考试说明,比对每年的变化,描绘变化的轨迹;还要把每年的考试说明和当年的高考试卷联系起来研究,看每道题是如何体现考试说明的,尤其是变化的部分。

近年的高考命题,各学科把落实“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为重点,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理念、创新能力)作为刚性要求。作为归入理科类的化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型电池技术的改进、化学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试题信息。

二、选题筛题――实现复习有效性的关键

把学生淹没在浩瀚的题海中是绝对不可取的,更何况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所谓筛题就是将题目的质提上来,量减下去。选题不准不精,就从源头上决定了学生的练、教师的讲都是低效的。教师要从题海中筛选出有思维价值的、符合梯度的、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准的题,真正做到选题精准。当然针对专题复习时,对试题进行必要的校本化、生本化的改造或组题都是必要的。例如,在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复习筛题时发现,不同的试卷中都曾出现过以肼(N2H4)为载体的方程式书写,因此对试题进行如下重新组合。

[例1][组合题]肼(N2H4)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1)加热条件下用液态肼还原新制Cu(OH)2制备纳米级Cu2O,同时放出N2,该制法的化学方程式为

(2)使用NaBH4为诱导剂,可使Co2+与肼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得高纯度纳米钴,该过程不产生有毒气体。

①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②在纳米钴的催化作用下,肼可分解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如图1所示,则N2H4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为抑制肼的分解,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____(任写一种)。

(3)在高温下,肼可完全分解为NH3、N2和H2,实验测得分解产物中N2与H2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2所示,则分解方程式为____。

(4)在弱酸性条件下水合肼(N2H4・H2O)可处理电镀废水,将Cr2O2-7还原为Cr(OH)3沉淀而除去,水合肼被氧化为N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三、精讲点评――落实复习有效性的保证

拖翱尾荒苤皇鞘柰ㄖ识脉络,或者再现概念定理;讲评课更不能只是教师解题讲题,学生看题听题。学生在解题时很多情况是卡在解题思路的入口处,因此教师必须精讲,讲解题思路、突破方法,引领学生自己走进解题大门,而不是把学生直接带进去。当然能否精讲,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要精讲,必须精细备课,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体会学生卡在入口处的原因,这样才能切合学生实际,点评才能具有针对性。

[例2]上述组合题(2)中的第①问:精讲重在点拨此类试题的突破方法: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的确定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确定基本系数判断电荷是否守恒,不守恒可用什么离子来补原子守恒依据配平检查。

四、注重规范――确保复习有效性的品质

规范性要从早抓起,做到“懂而能做,做而能对,对而能全”,该得分的要得分,该得全分的要得全分。规范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教师带出来的,熏陶出来的。班固说:“何为教者?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对规范性的批改可通过圈点来表示,此类提醒学生一看即知,教师讲评时要把规范性作为必讲内容。

规范的语言叙述应步骤清楚、正确、完整、详略得当、言必有据,化学用语表达正确,因此加强文字表述(特别是对化学用语的使用)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必要的。答案规范是指答案准确、简洁、全面。要做到答题规范,就必须审清题目的目标,按目标作答。

[例3](2016年南通市一模19题节选)

(1)加热三颈烧瓶,将反应温度控制在70℃~80℃,其原因是____。

分析:本问题中强调了温度要在70℃~80℃之间,因此回答时必须从低于70℃和高于80℃这两个角度出发才算完整。

五、适度自主――强化复习有效性的实效

第7篇

[关键词] 高三化学 复习教学 新视角

根据“两纲”如何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瞄准主干知识,扎实双基,探索规律,寻求方法,把握复习的主动权,提高总复习的效率,这是每位高三师生都在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高三化学复习的体会。

一、透析“两纲”,夯实基础

“两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指导高中化学复习的指南,一定要准确把握、吃透精神、关注新变化、指导教学实践。透彻地解读“两纲”,就会切准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的要点和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上(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放在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上;放在对学科主干知识,核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和纵横联系上;放在规范解题、准确解题上;放在学生自编知识网络,学会统摄、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提高上。通读课本,灵活处理教学材料的内容,敢于“删繁就简”,选择“黄金路线”狠抓中等难度题的考练,讲求实效,注意落实,做到章节过关,单元过关。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覆盖面,防止学生有明显的知识死角和缺漏,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激励、唤醒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体验性学习、感悟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自主评价学习的效果,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

二、强化实验复习,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考查既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又是高考命题的难点,尤其是新课程计划的实施,课改省份高考均加大对化学实验考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为此,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1)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充分了解常用仪器的规格、性能,明确常用仪器的用途特点和使用方法;各典型实验的原理、用品、操作、现象及细微末节,并引导学生进行原理创新、装置创新,从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学会分析、注重表达四个方面巩固深化。(2)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对中学阶段的典型实验延伸拓宽,变换条件,变换过程,变换操作,变换仪器,变换问法,全面剖析,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3)创设情境,挖掘实验内涵,以大型实验(或几个小型实验的组合)为背景,设计一些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训练,突出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知识应用,强化能力训练

纵观近三年的理综化学试题,符合两纲但在应用上不拘泥于大纲,不偏不怪,重基础、重课本、重能力,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刻意追求覆盖面,但力求尽可能多地考查知识储备与理解,应用能力与迁移水平。为此,高三师生复习时,切忌把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分开,必须以课本和考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课本知识的串线结网和实际应用上升到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要灵活创设情境,巧问善诱,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将题设的情境分解,找出应答的关键,选择和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块,将他们加以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并能用文字或图表来表达答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迁移能力、处理数据能力、分析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而获得,惟有将知识学活、用活,方可上升到能力,也才能在高考中取胜。

四、精选精练,科学讲评,提高解题质量

新课程赋予了“练习”新的含意,练习必须落实“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和“学生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因此,对于每堂课的习题,教师要精心挑选,选择符合新课程要求和高考说明并又有益于培养能力的习题,做到难易适度,分层设置,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其选择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要针对考点、热点;第二,能巩固本节课知识;能将本节课的规律、方法进行举一反三、拓宽应用。讲练时以中档题为重点,着重解决学生审题不仔细,思维不够灵活等问题。审题不慎,考虑不周,急于求成是学生解题时经常出现的通病,为此,在讲练过程中注意审题方法、审题策略的培养,要知道审好题是答对题的关键,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解题时,要设法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将知识与能力体现在笔尖上。对所做的题,一定要弄清所以然,如本题测试什么知识?考察什么能力?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是什么?应如何突破?能做到这些,必能提高解题质量。

学生自己做一套试题后仅完成了少部分功能,另外大部分功能要靠教师的科学讲评来完成。讲评时应多评思路、评方法、评重点、评难点、评题型的热点、评失误点、评拓展后的知识、能力生长点,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重点放在分析题意,寻找思路,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上;放在挖掘试题内容的隐含性、提高试题的创新性上;放在以一道题为突破口,寻找一题多解,多题同解,一法多解及同类题目的联系点上。使学生做一题,学一法,通一类,能举一反三,灵活掌握。

五、强化规范训练,增强学科语言的书面交流能力

第8篇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面临新高考,老师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因此,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宁夏等课改先行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宁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已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约25条

核心知识: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知识。《考试大纲》里列出的化学核心知识占39.8%,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21.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占6.8%,有机化学基础占3.4%,化学实验占2.5%,化学计算占5.9%。化学计算自起没有单独成大题,而是融入无机、有机、实验三块之中,趋于淡化。

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双基”教学是我们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强调的话题,而且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来看,造成绝大多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学科“双基”上的不足。这就启示我们,高考复习备考时一定要降低重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故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首先,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全方位复习。同时,要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在高考中一般都有所体现。其次,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但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复习化学实验有关知识可归纳为:45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4种气体制备与检验;22种离子的检验,只用一种试剂鉴别的20组物质;10类特殊组合实验装置等。

通过归纳、总结、类比、联想,既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

三、切实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打好基础、落实基础是首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进入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大,这一轮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约六个月左右。

第一轮: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任务: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知识的落脚点,而且还要勤于动脑、动手,做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

措施:回归教材,突出知识“全、联、活”,采取“查、讲、练、考”四环节进行。全:细致无漏,知识覆盖面要全。联: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要联系起来。活:专题训练,思维变通,灵活运用。查:检查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教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讲、练、考”的针对性。讲: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练:每讲完一个专题,配以适当数量的练习;考:每考一次,及时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做好错误统计;教师自我反思、回顾、诊断、总结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

第二轮: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综合素质。

任务:重点是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和网络化。即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阶段。

措施: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强化训练。重点放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

第三轮: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考试准备,提高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

四、抓落实,向规范化训练要质量

学生的应试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卷面上,在卷面上,不会做和会做做不对及会做做得慢都是等效的,所以,有人提出高考成功的秘诀是:会题做对。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怎样才能做到“会题做对”呢?这些可以通过规范训练、规范讲评,得到较好的解决。

1、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从语言表达到化学用语的书写,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要营造规范训练的氛围,将规范教育寓于常规训练之中。提出“糊里糊涂做十题,不如明明白白做一题”等标语口号,时刻警示告诫学生。

3、限时限量,对学生进行解题速度和准确率的规范训练。后期复习,训练很多,但要多搞定时训练,形式可不拘一格,可以是整套摸拟,也可以是专题训练某一题型,时间可以是一小时,也可以是一课时,也可以是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等。

4、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针对学生思维上的缺陷,对症下药,讲清错因,并辅以跟踪补偿训练,在纠错改错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5、结合高考评分标准及阅卷实际,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规范答题训练。如,(1)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问题;(2)简答题的规范答法;(3)计算题的格式、步骤、量纲;

6、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审题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审题不严谨。最常见表现是:题干中的信息审不全;隐含的信息审不出等。会做的题目不得分或得不全,70%以上的原因是审题造成的。尝试用“读、划、联、挖”四字审题训练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还是很具实效的。

7、积累错题,力求做到“题不二错”。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建好用好错题笔记(或抄或剪或贴),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补偿。每次考试或练习后都引导学生反思①错在哪里?②错的原因?③补救措施?④有何启发?

8、规范讲评,讲评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2)重点讲评,精讲不等于少讲,而是针对讲评。针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3)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以达到“与其伤其十指,不与断其一指”教学效果。(4)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仅就题论题,更重要借题发挥,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讲评课也不能“满堂灌”,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与反思的余地,一般约10--15分钟,时间长短可根据校情学情而定。(6)跟踪补偿,二次过关。针对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要设置跟踪补偿练习,补偿练习又分当堂补偿和专题补偿,每次讲评,要求学生,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补偿,三次过关。无论什么课型,讲与练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重要环节。这更是一轮复习教学中首先要研究好的一对矛盾,讲须练、练必讲,但讲什么、练什么,讲多少、练多少,有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是个教学艺术问题,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五、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是学生最感头疼、最难得分的领域。在复习备考时,可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如可先将学生熟悉的实验“改头换面”,后做陌生实验的设计,先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的简单实验,后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验。教师在讲评实验时,应着重突出实验设计的思路,鼓励大胆假设,自主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方案分析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批评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题海无边,盲从必陷。双基训练,思维首选。纠正对中学实验考查的错误认识。有人认为高考实验题的设计通常不用课本上的常规实验,而是一些颇具“创新”的新实验。所以,综观近几年部分省市高考题和各地大量的模拟题,似乎很难见到课本中的原有实验。这一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走入歧途。有的教师认为不考课本中的实验,复习时敞开课本中的实验或者对课本中的实验关注程度不高,而是一味搜集大量所谓新颖的实验题,死泡题海。须知,课本中的实验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基础性内容,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典型性。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课本中的实验为本,而不能离开课本另搞一套。

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第9篇

关键词:对话教学 高三化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66-02

对话教学是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轻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针对这些不足,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本质上就是不断地开展对话活动。对话能达成理解,促进反思。对话能生成意义,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课堂上的对话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互动的,学生在对话中能更充分、自由地发表见解,发挥自我能动性。

1 对话教学的原则

对话教学要以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于知识和理论的探讨都要建立在平等基础上,教与学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

对话教学要建立在双方坦诚相待的基础上。坦诚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地表达教学内容、方式、态度,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对话中充分展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表达独立的情感态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对话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对话教学要能将价值观、知识观与方法论融为一体。对话教学的实质在于发展批判意识,形成自由思想,树立独立人格,从而达成双方的互赢结果。

对话教学是一种建设性的思想,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任务。它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更是历史与时代的对话;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更是人文教育的外在体现,实现平等与相互尊重的重要途径。

2 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

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两两组合,通过民主平等的前提实现对话教学的目标。从对话主体的对象来看,对话教学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2.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对话)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是两个相互依存的主体,是两个能说话、会交流的行为主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拥有话语霸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而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围绕课程内容、教学事件展开丰富多彩的对话方式,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可以是肢体语言,都可以达到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沟通。在化学教学中,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多采集学生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在教学中设定反映生活现实的情境,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消减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二元对立,使师生在教与学的对话活动中成长,这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升华,更是一种心灵上的碰撞。

2.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生生对话)

学生间的对话可以是教师安排下的小组学习或讨论,也可以是学生自主组织的有合作、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学生间的对话存在很大的自由性,双方不易受传统观念的限制,讨论的方式也相对比较灵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生活体验以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对某一问题作出适合他们认识水平和能力的感悟和理解。学生还有着统一的课余时间,通过对理论的探讨,不断地延伸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从而既起到辅助的作用,又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间的团结。

2.3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本对话)

作为课程载体之一的文本(包括教材、各种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教学案等),会不断地与教师、学生相遇,对话自然形成。学生与文本之间并非是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是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学生进行自我感知、分析、理解、鉴赏,这样的对话,促使学生更广泛地阅读和查找相关的资料,超越教材,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更深的知识海洋,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4学生的自我对话

学生的自我对话是对理论知识消化与否的自我反映。通过自我对话来促进自身的进步。无论是原来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都通过正确地把握自身的状态来实现自我的提高与进步。自我对话是对话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项,需要学生自我去反思,去质疑,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3 对话教学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与思考

高三化学复习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而杂,时间紧迫,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满堂灌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了对话,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通过归纳、概括等手段来罗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结果是教师累得汗流浃背,很辛苦,而学生因为没有参与进课堂,显得无精打采,课堂效益不高。

教师可以根据对话教学的原则,以平等民主的姿态组织课堂教学,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从以教师为主的霸权教育转变为师生间平等对话的模式,加强课堂的互动交流,做好师生间的对话;把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改变成“马蹄型”或“圆型”,将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对话的开展,便于组织生生对话;围绕复习目标,精心设计一个典型例题,并以此为主线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讨论话题,引导生本对话等等。

笔者在一节《化学平衡》复习课上运用了对话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围绕考纲的知识点要求,明确本节课要复习四个方面的内容:

考点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考点2化学平衡移动与图像问题

考点3化学平衡的转化率问题

考点4化学平衡常数及简单计算

教师紧密围绕考纲罗列的知识点,做到向学生明确本节复习课的学习任务,使对话在坦诚的基础上进行,为师生、生生、生本对话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其次,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来贯穿四个考点。仅设计一个题干目的是,在生本对话时,学生觉得很轻松,每个知识点所涉及的问题都在同一个题干条件下,不会频繁地为变更前提条件而浪费时间,甚至因题目的五花八门而晕头转向。同时生生对话时也不会因题目的混杂而导致部分学生力不从心。笔者设计的一个典型例题如下:

在一定条件下,将2.0mol A 和1.0mol B 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葑C(g)+2D(s); ΔH

当复习考点1时,让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话。

(1)当v(A): v(B)=21时,反应达到平衡。

(2)当容器内A、B、C的浓度不再随时间改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3)当容器内的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4)当容器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5)当容器内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复习考点2时,题干保持不变,改用如下问题。

(6)图1表示外界条件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则y轴表示C的产率或者A的转化率。

(7)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速率变化图像如图2。

(8)图3在t0时图像发生改变的可能原因是增加D的量。

(9)2min时,增大压强或者加入催化剂,速率图像可表示为图4。

复习考点3,题干仍不变,问题改为:

(10)反应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20%。

(11)在容器中再加入1mol B,A和B的转化率都增大。

(12)在容器中再加入2mol A和1mol B ,A和B的转化率不变。

复习考点4,(13)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达为:

(14)两分钟末,增大A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15)两分钟末,化学平衡常数的值约为1.4。

(16)反应到达平衡后, t1时再加入0.8mol A和0.8mol C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每个考点的复习,教师都是通过课堂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每个考点的问题,然后小组内逐题讨论明确所用的知识、方法、思想,并将每个考点的结论集中归类板书。最后教师把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题的关键暴露出来,把解题规律共同探讨出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中,发现规律,巩固所学知识。

将对话理论引入到高三化学复习中,无疑给中学化学素质教育带来了一股生机和希望,推动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 .教育研究,2001.(11).

[2]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3]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15-16.

[4](英)戴维・伯姆.对话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蒯秀丽.对话教学理论下的教学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我们经历6个月的苦教苦学顺利结束了一轮复习,一轮复习主要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并对每一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抓的是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这段相对“漫长”的复习时间里,必须把自己的化学基础知识打牢,这样才能为下面的二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轮复习主要针对高中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高考的要求。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将如何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二轮复习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下提高二轮复习的策略。

一、认真研读《2015年考试大纲》,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考试大纲》对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以及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都有明确的要求,不能随意的扩大或缩小复习范围,规定了高考的考试性质、内容、形式等。《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老师必须认真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二轮复习时更有针对性,我们不能把宝贵的复习时间浪费在所谓的“偏”,“难”,“怪”题上,到头来做些“无用功”。为了防止我们这些高三一线老师复习导向出现偏差,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接收、吸收、整合化学信息得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2.识内容的要求层次: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知识的要求程度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包括低层次的要求。(二)考试的范围与要求:1.必考内容:必考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2.选考内容包括选考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选一个模块考试。

二、认真研究近5年的高考题

高考试题是《考试大纲》对高考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代表了高考的考察方向和深广度,因此历年高考试题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二轮复习时我们必须要认真的研究历年高考题。无论是新上高三的老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做最近5年的高考题,这样才能找到高考的感觉,才能很好地把握高考的“度”、动向、趋势、以及规律,防止在复习过程追求偏、难、怪,从而找出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有助于老师提高高考二轮复习的针对性。

三、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1.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我们在二轮复习中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我们以“专题”的形式复习,共分为17个专题,以“点带面”,通过强化专题、套题训练,让学生掌握此类题型的做题方法和解题技巧,遇到此类题目是如何下手,并有效做答。在做题过程中要有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此时知识的回顾必须是网络化、系统化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再现过程。如复习到“铁三角”知识时我们不能单独讲某个微粒的性质,我们要把这些微粒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引导学生规律小结和应用。

2.根据《高考大纲》以及近5年的高考真题,教师每堂课要精选习题,把握的原则是:所选题目有梯度、重能力、基础性强能将所学的知识和规律举一反三;能达到巩固课本知识的目的;要针对高考的考点、热点。涉及的训练题教师要做到有做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增强实效,将答题的方法和技巧置于一定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反思过程、形成能力,严谨规范、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容易,学生就不至于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3.要求学生在二轮复习时要继续宝成良好的纠错习惯,纠错的过程就是再学习的过程。对每次考试或者练习过程中重点内容易出错了,必须对做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查找出错的原因,及时反思,及时纠正。我们都知道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每过一段时间我们要对“纠错”的知识点进行复习,看看是不是真正消化了,如果还存在疑惑,那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去解决。

四、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到二轮复习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不高,他们懒得去动笔写写画画,不主动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感觉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还用去想吗,不主动挖掘问题,学生的自主性始终上不去,那高考时怎么能很好地发挥呢?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要积极采取不同的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时常要求学生把每次练习和模考都当做成一次高考,找到高考的紧张感,如果真正到了考场也不会怯场。平时要加强审题,学会找到命题的意图,以此去思考问题,紧扣题目,在最短时间内把在脑海中储存的知识释放出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3.在做简答题时一定要规范作答,在知识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化学高考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范答题,尤其在实验题。阅卷专家提醒:做题要认真书写,严格规范;用词准确,回答完整到位;认真审题,不凭猜测和想象答题。规范答题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这样答题阅卷人是否能看的清楚、看懂。②这是不是最佳答案。③专业术语、专用符号的运用是否符合阅读或者使用习惯。如:溶(熔)解、酯(脂)化反应、坩埚(锅)、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0.1000mol/L写成0.1mol/L;容量瓶写成“溶量J”,苯写成“笨”,元素符号写错,Mg写成“mg”,锥形瓶写成“椎形J”,电极方程式不考虑电子守恒关系,无机化学方程式错用“”,有机反应方程式写成“=”等。

4.要认真填涂答题卡,填涂完要认真核对一遍信息。不要在答题卷上用胶带、涂改液修改题目。

总之,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是高三备考的关键阶段,为了让学生有效复习,我们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为三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考中才可能取得高分。老师一定要在复习中抓重点,讲实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范锦春.《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策略》

[2]2015年《考试大纲》

第11篇

摘要: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把握不同阶段的复课特点,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复习方法,正确处理好课本、教学大纲、习题、模拟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高考题的示范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从而提高高三复习效率。

关键词:知识结构  构建网络  整体规划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所以如何从问题出发更有效的进行复习是我们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首先高考总复习主要采用一、二、三轮复习策略,认真抓好这三轮复习,扎实打好基础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首要任务。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各个击破,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这一轮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一轮复习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积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使教学知识以整体的形式储存在学生的大脑。教学过程要体现知识的联系,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以及渗透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由单一的知识掌握变为立体式的知识结构,很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为第二、三轮的复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坚持课堂教学的两个主线,一个是知识主线,一个是思维主线,使课堂成为训练思维的主阵地。知识主线是明线,教师都能做得很好。但隐性的思维主线,往往被淡化。以知识主线进行复习,可以很好的巩固知识,发现联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思维为主线,可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很好的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3、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功底,从而为学生很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讲了学生不一定就会了,以讲代练,虽然感觉教学效益很高,但缺乏学生的认真的训练,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上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在课堂上逐渐加强学生的学习功底,才能为综合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4、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有通盘的计划。一个知识点,一种方法在哪一个复习阶段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求,都要有明确的认识,要制定一个全程的计划和安排,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从而才能使学生在三个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很自然的得到提高。

5、掌握好学情,坚持教学一定有针对性。一堂复习到底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目的,一定要目标明确,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6、整合利用复习资料,不要让资料左右教师的复习过程。为了达成复习的目的,让资料为我所用,而不是为讲资料而讲资料,从而实现教学资料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第二轮复课由全面复习转入重点复习,要巩固一轮复习成果,完善知识体系,熟练方法技巧。要以专题复习为主线,突出深度综合;以查漏补缺为抓手,总结归纳题型思路;以纠错训练为重点,提高复课效率;以举一反三为目标,规范答题模式;以考练结合为路径,全面提升应考能力。二轮复习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注重教材。高考命题从来都是以教材为蓝本编制的。回归课本,对课本的知识体系做一个系统的回顾与归纳,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延伸与联系,重视教材中重要定理的叙述、说明或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等尤为重要。

2、注重纠错。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题目,特别是做错的题,回想一下为什么会错、错在什么地方,以免解答高考同类问题时再次出错,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查找以前做错的试题,分析病因,对症下药,这是后段学生复习的重点工作。

3、注重归纳。按知识方块或能力方块进行有目的研究与记忆学习,关键在看专题时,经过对比,对照等方法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4、注重反思。处理好各方面的模拟试题 、摸底试题,让这些例题在复习中起互补的作用,通过看试题查缺补漏,对例题的使用最好能把其相同的考点内容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有利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学生在反思上下功夫,对审题的反思;对解题思维过程的反思;对解法多样性的反思;对题目本身及解法本身所存在的规律性的反思;对题目变化的反思。通过反思,做到做一道题,会一套题,解决一种题型,复习一系列知识,掌握一两个规律,因此要注意解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解题后的思考不仅是一个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也是一个解题与复习的强化过程,升值过程。有效地进行高考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提高解题的质量,才能作到事半功倍。

5、注重创新。既关注传统题型又要特别注意命题方向的题型,特别是关注现在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进行适应性练习,通过解题来归纳和掌握解题技巧。

第三轮复习,回扣教材,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此阶段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期间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我认为这一时期除了选择高质量的理综模拟题,按高考网上阅卷的要求进行考前训练外,更应做好以下几点:

1、再次研读《考试说明》。

2、再次回归教材。

3、做近几年高考题,力求把握命题走向,及时查漏补缺。会做的拿全分,不会做的要能得分。

第12篇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习题课;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备受关注,高三化学的复习教学时间紧容量大。高三的学习,教师会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一些习题来提高成绩,但是,题目并非做得越多越好,关键要使少而精的习题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而习题课的高效教学更是关注的焦点。因此,高三化学复习习题课教学要讲究教学策略,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效率,对学生所学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知己知彼,讲才有成效

习题课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就题论题”,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一定的“功课”,使得习题讲评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1)对学生完成习题中出现的问题的收集和统计。机读答题卡正答率的统计(正答率30%-70%需重点讲评),平时讲评课前设计表格要求学生在需要讲评习题题号前画“正”以统计学生需要讲评的人数(占班生数1/3以上的习题重点讲评),客观题中典型的错例的收集,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交流习题错解时的审题、答题、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等。

(2)教师自当亲自解题,以明确易错习题中所考核的知识点分布、审题中的隐含条件、试题所给的情境分析、试题的综合程度及难度系数、文字表述的关键词及化学用语、化学观念和思想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全面掌握学生在解题中出错原因,才能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把握讲解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的成效。

二、深化基础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通过习题把不同系列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进行疏理,建立知识框架,理清知识体系。把看似零散的知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建立立体的知识体系,则只需较少的时间就可掌握这部分知识。

例1:下面关系中,A是一种正盐,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大16,E是酸,当X不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

当X是强酸时,A、B、C、D、E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当X是强碱时,A、B、C、D、E均含有另外一种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Y是___,Z是____。

(2)当X是强酸时,E是____。

(3)当X是强碱时,E是_____。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①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大16,说明Y是O2,它将某元素氧化成不同价态的C和D,由于E是酸,则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且可被连续氧化的有S、N、C;②A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且为正盐,A可能是弱酸的铵盐,结合上面的分析A是(NH4)2S。

答案:(1)(NH4)2S O2 H2O;

(2)H2SO4;(3)HNO3。

【拓展】:如沙漏型的转化:SO3、H2SO4、SO2、 S、H2S,Na2CO3、NaHCO3、CO2 、C 、CO,NO2、HNO3、NO、N2、NH3,Na2CO3、NaHCO3、NaOH、Na、Na2O2等的转化关系的疏理;如三角型的转化:Fe、 Fe2+ 、Fe3+ ,S 、H2S 、SO2,Al(OH)3、AlO2- 、Al3+,NaOH 、Na2CO3 、NaHCO3等的转化关系的疏理,提高学生对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归纳能力。

三、注重细节,加强思维培养

在解决问题时,缜密的思维、严格的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后的反思都是解题者必须做到的,因为哪怕是忽略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前功尽弃,得出错误结论。习题课教学中要化整体为细节,从细节中进行细致地分析,获得对题目的真正的理解。

例2、羟胺(NH2OH)可看成是氨分子内的1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物质,常用作还原剂,其水溶液显弱碱性。

(1)利用NH2OH的还原性,可以除去含Fe2+溶液中的Fe3+:2NH2OH+2Fe3+=2Fe2+ +N2+2H2O +2H+从氧化产物看,用羟胺作还原剂的优点是 。

(2)NH2OH的水溶液呈弱碱性的原理与NH3相似,NH2OH的水溶液中主要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3)某离子化合物的组成元素与NH2OH相同,其水溶液显酸性。该物质是 (填化学式)。

解析: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NH2OH分子中中心原子N存在孤对电子且为+1价,(1)问是“从氧化产物(N2)看”作还原剂的优点应有两个方面,氧化产物脱离体系,不引入新杂质,不污染空气,但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只顾其一。(2)问应分析:NH3+H2ONH4++OH-原理,故NH2OH的水溶液中主要离子:NH3OH+、OH-。(3)问中学生没关注到“离子化合物”,较多学生答成:HNO3,应为:NH4NO3或NH4NO2。

四、变式训练,巩固习题效果

对典型习题进行变式和拓展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化学课堂变得丰富而又精彩,俗话说:“讲而不练,白讲一半”,教学效果应及时跟进巩固、扩大成效。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电子守恒是最常用的方法,对守恒法的使用应理解其精髓,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

例3:将51.2g铜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O2、N2O4)的混合的共0.9mo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mL2mol・L-1NaOH溶液完全吸收,生成含NaNO3和NaNO2盐溶液,其中NaNO3的物质的量为( )

A、0.2mol B、0.4mol

C、0.8mol D、0.9mol

解析:

根据Na守恒NaNO3和NaNO2的物质的量为1mol,根据电子守恒(撇中间步骤,关注始态和终态)n(NaNO2)=51.2/64×2/2=0.8mol,所以n(NaNO3)=0.2mol

【变式训练】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和NO2、NO的混合气体4.48L(标况),这些气体与一定体积O2混合后通入水中,所得气体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mol・L-1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60m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硝酸是0.5mL

B、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68L

C、此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0.6mol

D、混合气体中含NO23.36L

答案:C

高质量的习题课教学,能有效纠正错误、巩固基础知识、规范解题、熟练解题技巧、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关注学生的具体完成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高效的教学,就会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认识―实践―认识的深层次转化,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宏波.谈高中化学解题思维培养[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