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11:1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终护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老年护理;硕士教育;专业学位;实践模式
我国于2000年成为老年型国家,社会对高层次、高质量的老年专科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培养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有影响力的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其培养模式以临床实践为主,辅以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但目前的临床实践多实行统一轮转,缺乏专业特点,难以满足老年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2]。依据国家要求,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结合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采用Delphi法对我国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指标进行了2轮函询,构建了以能力本位的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包括6项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64项三级指标[3]。经过2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老年护理专业性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我国完善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及学业安排
研究生均为统招全日制,学制3年。学业安排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方向”的原则。前期趋同指所有研究生第一学期均在校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如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等,并取得规定学分。后期分方向指第二至第六学期,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应护理专科实践和护理科研训练。目前共有4名老年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按照此模式进行实践。
2实践模式管理
最终通过完成64个三级指标进行临床实践模式管理。
2.1实践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临床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下,结合老年护理方向特点,制定了如下具体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老年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老年病防治、老年保健康复、老年心理护理、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等;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如治疗护理、生活照顾、康复技能、镇痛技能等;具备临床思维的能力,能发现并分析解决老年问题;具有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如口头表达,护理文书书写等;在老年领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如科研设计及实施、成果推广、循证护理等;具备进行教育的能力,具备如临床带教、护理查房、健康教育等;具备医院及老年机构管理的能力;与其他老年护理相关人员合作的能力;能为自身制定专业发展的能力,如职业规划、自主学习等。
2.2实践基地与时间
为体现老年护理专业特点,重点在老年病多发的科室及老年人聚集的相关机构进行实践。总时间为22~28个月,具体安排见表1。
2.3实践内容及形式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护理工作,如老年护理基本操作与技能、老年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保健与康复、营养与膳食管理、家庭访视与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行政工作,如病区管理、运行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等;此外还有护理门诊、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讲座、病例讨论、循证读书报告会、临床带教等内容。
2.4导师
学生培养过程中,成立指导小组,其成员包括,双导师及实践指导老师。双导师为学院导师和临床导师,均为在老年护理方面有影响力,副高及以上职称。2.4.1实践指导老师选取依据各实践基地不同情况,实践指导老师选取方式亦不同。医院实践导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社区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护士以及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医生;老年机构及临终关怀机构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护士。2.4.2指导小组职责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共同对研究生全面负责,包括政治思想、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带教及管理、科研各环节的质量。实践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期间的指导。
2.5实践过程
2.5.1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前,导师小组及研究生通过座谈会,根据实践要求、研究生特点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集中完成在机动时间6个月。2.5.2指导方法整个实践过程中,采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方法。临床指导形式为分管床位制,要求每个轮转科室管理床位数不少于5张,整个过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指导方法主要为讨论法、讲授法。此外,要求研究生组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参加科室学术活动、医疗查房等。在社区医疗机构实践时,主要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形式进行实践。
2.6考核
2.6.1临床实践考核实行“出科考核与结业考核并重”,即每结束一个科室,均要根据培养标准和实践考核标准对其综合素质和轮转科室的实践技能水平进行考核。结业考核于第六学期进行,考核思想品德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其中,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2.6.2科研要求实践期间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要求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或循证方式设计解决方案,提出对策;类型为含文献综述的病例分析报告或结合临床实践的调研报告。
3对该模式的评价
研究生临床实践结束后,将评价表发放给实践机构、临床实践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三类人群,主要采取开放式问题收集对该模式的评价,包括该模式特点,能否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临床实践结束后学生存在的不足。
3.1研究生评价
研究生认为该模式最大特点,增加了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特别针对社区、老年养老公寓、老年临终关怀安康医院,服务的老年人群包括正常老年人护理、慢性病老人护理、临终关怀护理,体现老年护理特色,实践时间安排合理,对提高其临床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分管床位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研究生反映在社区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实践时,由于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一定模式,老年护理的专业性还没有体现出来,真正开展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建议这两个地方的实践时间可相应缩减。
3.2实践机构评价
实践机构认为该模式总体能体现老年专业特点,满足老年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感觉研究生对各种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护理手段不够,特别是社区护理场所应增加老年养生、老年慢性病中医护理手段,如按摩、食疗、艾灸等。这些手段对老年病人的居家护理更容易开展。希望在临床实践强化之前把老年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增加老年人心理护理理论知识,强化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
3.3导师评价
指导老师认为在增加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的同时,又保证了学生科研临床实践的需要,同时还结合学生兴趣安排实践场所,总体对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有了实践的保证。但学生普遍缺乏总体职业规划,所以对机动实践安排还没有合理的选择,主要考虑了科研的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后,学生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考核明显得到提高,老年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病历答辩的方式对导师的要求也高,有助于教学相长。
4讨论
4.1转变观念,把老年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有研究显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带教老师不能满足其实习需求,实践收获与护士长的重视程度相关[4]。为避免学生过度注重外界因素,在实践前与学生讲明情况: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老师,学历不是很高,不一定达到其理想的指导状态。因此在实践时,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不断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临床实践安排中可以针对中医养生、中医护理实践增加一对一跟师学习。4.2加强监管实践过程中,实行两周向校内导师汇报,一个月向实践科室指导老师汇报,一学期向导师小组汇报的形式,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国内外的做法等。研究生表示该方法对科研题目的选择及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3加强师资培养
虽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践质量,但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普遍存在: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欠佳、科研能力匮乏等问题。因此在师资方面,应组织专门机构定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培训、考核,要求其为双师型教师。此外还需加强国内外交流,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策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4.4进一步完善实践模式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较少,如缺乏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老年心理护理理论与实践、传统体育保健与中医等,尚不能凸显研究方向特色,因此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课程设置。对于研究生反映的实践时间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整,一是把医院临终关怀1个月调整为艾灸科室临终关怀和艾灸科室各0.5个月,二是把社区门诊和家庭护理各缩短1个月,增加营养食疗搭配、制作2个月。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做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课题组针对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模式进行了尝试,由于实践模式应用范围较小,还需要增加实践范围,调整和完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10]15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马玉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0):2200-2202.
[3]张璐,孙建萍,宋丹,等.运用Delphi法构建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4(11):269-272.
1选题的基本原则
1.1选题的准确性:选题的准确性包括实际工作的需要和科学理论体系完整、正确两个方面。所谓实际工作需要也就是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或亟待完善的问题,如某一护理措施的改进,社区护理的组织和临终病人的护理等。课题的确立应以现实临床护理工作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完善护理措施为目标。因为只有那些预测对临床护理影响越大的课题,实用价值就越高,获批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正确的课题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因此,所选课题必须与完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相吻合,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可靠的理论依据,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意识。
1.2选题的创新性:科学研究贵在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研究解决前人未能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创新具体体现在[1]:
1.2.1观点与概念的创新,包括源于传统而区别于传统、甚至完全摒弃传统的新观点、新概念。
1.2.2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如新方法、新技术的创造和运用。
1.2.3应用的创新,即把已确立的科学原理、科学定律及方法应用于新领域等。但创新不等于猎奇,创新离不开实用价值的制约。
1.3选题的可行性:可行性包括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前者是说该课题在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是否能行得通;后者是说课题申请者是否具备课题实施的条件[2]。因此,可行性实际上取决于研究者本人和研究者所在单位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无形软件;客观条件则是指研究者单位科研队伍、设备和实验室条件等有形硬件。当然,进行科研离不开一定的条件,但并不等于只有条件全具备才能搞科研。在国民经济还不很发达,科研经费还不很充足的今天,只有充分认识本单位的主、客观条件,扬长避短,才能不为条件所限,使科研工作脱颖而出。
1.4选题的科学性:所谓选题的科学性,即命题的提出必须以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为基础,提出的假说必须与科学的原理和规律性相符合,评价技术路线和指标的参照标准必须具有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必须要有严格的统计学分析等。
2选题的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针对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满足人类对生命健康的需求。因此护理科研仍然以实用为主要目的。根据护理工作的现状,可将护理科研的方向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2.1根据病人的护理工作需要选题: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护理方法或措施的研究,是一个单因素研究,即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护容、护貌、护技(包括新措施、新方案)在病人身上的折射,护士、病人二者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对护理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等。这种研究因护理工作人员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相互了解最多而易于组织实施,且周期短、收效快。
2.2根据医院护理工作需要选题:这种研究的视角已经扩展到对护士、病员和病区乃至医院三维关系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的研究上,因此属于多因素分析研究。它在评价护理的质量时兼容了对病区或医院这个大环境(包括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整个医护力量的布局和水准等)的考虑。这种研究的组织实施难度相对较大。
2.3根据社会护理工作需要选题:社会护理是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已超出了医院护理的范畴,从医院走向了家庭、社会,从医疗护理发展到了预防保健护理,从病体护理扩展到了心理护理。这种护理视角更宽阔,内容更丰富,潜能更雄厚,研究的组织实施难度更大,存在的空白点也最多。
3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3.1范围不宜过大,涉及面不宜过宽。
3.2应避免重复,要广览文献,抓住契机,避免无效劳动。
3.3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专长,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以便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
3.4选题应注意与医疗接轨,促进成果的转变,以保证研究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护理工作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在向多元化、社会化转变,这种丰富的内涵必然为护理科研的选题提供许多机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生;情景;教学;素质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学已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性应用性学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深化,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施,模拟医疗护理服务活动各个环节,将护理专业素质教育融于教学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的互动、与患者及家属的直接交往等系列影响使护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顺利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体现护生个人价值和创造力。
1教学方法
1.1结合绪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护理哲理《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偏见的影响,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黄戈冰、许乐[2]研究表明:51.6%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6.8%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数以上护生不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护理学基础》“论”是引导护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第一课,“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能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开篇课,以帮助护生对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护理本科在大三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护生往往对专业课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做到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诚恳,授课内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美,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讲授“绪论-现代护理学发展历程”时,突出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南丁格尔各个时期的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以详细、生动的讲授,向护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如何冲破世俗禁锢而从事身心付出巨大的护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护生了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才智倾尽;并介绍了“国际护士节”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相关内容,促使护生内心深处产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讲授“中国现代护理”时,展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王秀瑛、林菊英、叶欣等护理前辈的照片,详细介绍其感人事迹,以及我国现代护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发展道路的艰辛,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榜样。通过学习“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树立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增强专业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1.2渗透护理情感教育,培养高度职业道德感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这些宝贵品质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护理情感教育是培养职业道德感的主要途径,借助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渲染、到医院参加临床见习、角色模拟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加护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根据护生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即有一次见习机会,使护生能眼见为实,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慎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现,都给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特定情境,让护生自编、自导、自演,变理论教学为具体活动过程。如讲授“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时,创设病室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责任护士角色,通过情景表演来探讨相应的沟通技巧;在讲到“临终护理”内容时,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和护士,使其能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护生去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规范日常言行举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不但要帮助其行其貌给人美感,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促进健康。这种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需要护生下意识地去塑造,并使其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将技能练习室模拟治疗室和病室环境,使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技能练习课和临床见习课时,要求护生进入练习室和病室必须穿统一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入练习室就如进入病室,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护士行为规范要求。技能练习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反复强化各种技能操作练习,最终做到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以培养护生的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4]。
1.4贯穿临床案例教学,塑造整体专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桥梁课,护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加之本课程约有1/4内容属护理理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则不利于护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及处理”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针对问题护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所学理论,同时又提高了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再如讲授“给药原则”时,以身边有血有肉的惨痛教训为例,加深护生对“三查七对”原则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一丝不苟、忠于职守、诚实严谨的慎独修养。
1.5鼓励评判性思维,挖掘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复杂临床现象合理质疑,独立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我们改变护理工作过分强调程序和规则、盲目服从的传统做法,在教师规范示教后护生展开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护生视自己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拟操作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和改造,并给出科研新信息,引导查阅相关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如护生能够了解头尾床单打结铺床法,血压计零点位置、着衣测量和测量部位对血压值的不同影响;简化青霉素皮试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觉的青霉素过敏试验部位选择等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标准、教师示教相比较,激发护生产生科研兴趣。在讲授“鼻导管给氧法”内容时,设疑“鼻饲及胃肠减压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种氧疗方法最好?”,护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采用胃管对侧鼻导管吸氧法,氧疗效果不受影响。但是患者双侧鼻腔同时插入导管,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不适和不便呢?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之下,参阅其他资料,护生自己设计了一套鼻饲及胃肠减压吸氧装置--吸氧套管,并书写成文有待发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引发护生去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后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晨
2教学反馈及体会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不仅拓宽了护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注重培养专业素质,使护生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观点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为临床实习、考研、就业打下坚实的铺垫。近几年来,我校80%护生能在省内、外找到理想的实习、就业单位,在工作中体现出完美的职业风貌,有的护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即承担了领导职务,考取研究生的护生也得到深造学校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我们体会到,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传授给护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授业”和“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教学情景,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2]黄戈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1.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中职护理语文教学 职业精神
目前,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面对迅速发展的用人市场和医护行业职业需求,中职教育的学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地进行职业精神的渗透。
1.“工学结合”
1.1“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将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学校和企业进行,为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工学结合”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医学的使命不仅仅是对人的身体、疾病的救治,还包括心理和精神。因此,培养护理学生应有的医学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下护理教学的目标之一,而语文课程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肥沃的土壤。其次,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护患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医患紧张、护患冲突不断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这种冲突都直接或间接地由护患沟通障碍引起,而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正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2.教学现状
2.1学生困境: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笔者调查的学生中,接近90%的学生认为护理行业与他们理想中的“护士”相差甚远。在她们的理想中,护士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打针吃药等技能操作;但在教育和见习过程中,发现护理行业其实还掺杂了更多的人文因素,不仅需要处理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于是尚未进入工作领域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大打折扣,教学也因此难以顺利开展。因此,这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2.2教学困境: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
在中职学校护理教育中,学制一般为三四年,以三年为主,其中分配给语文学科的教学时数一般为160至180学时,集中在中专一年级完成,基本相当于高中一个至一个半学期的教学时数。要在完成语文课文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中职教学的特点,发挥中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完成医学文书等的教学,开展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教学与学生工作实践的结合,存在一定的时间问题。
2.3语文教师的困境:教学付出与教学效果的矛盾。
在长期的语文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环境下,语文科被排斥在专业课之外,语文教学本身的基础作用并没有得以体现,相比于普高教学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中职语文显得较为边缘化,因此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倦怠症。再加上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隐形课程,教学效果并不能立刻显现,学生无法获得像专业课学习那样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也就无法获得教学上的成就感,自然对教学产生厌倦。而对于语文的专业功能、对于语文学科内容与专业的整合,还普遍持有怀疑态度。
3.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的渗透
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必然需要深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想,实现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搭建教学与实践的桥梁,强化语文教学的职教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逐渐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理念的培养。
3.1立足人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护理中,“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体现了明显的人文特点;良好的人文关怀更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护士的重要前提。[2]然而,在目前的中职护生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她们的行为往往与护理行业的人文精神相违背。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职业精神的“内化”。在目前中职语文教材中,除了注重知识性和科学性外,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思想的培养。不管是以说理见长的议论文,还是叙事性较强的小说、散文等,总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感染,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质。教学中的熏陶感染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引导尤为重要。这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考核等。
3.2结合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书写能力。
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的内容必须注重与学生工作过程相结合。而写作不只是护生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更是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备的技能。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健全,病例、沟通过程等医疗文书已成为医患纠纷的症结所在,填写各类护理表格也成为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护理记录内容。在服务主体学生的宗旨下,在语文课确保学生做到表情达意的前提下,还要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医用文书的写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
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深入医疗活动的情境,针对学生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书写习惯等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合理的教学化处理,通过工作过程知识的积累和构建,获得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这其中包括体温单、医嘱单、病室报告、病人入院及出院护理评估单、特别记录单等。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医卫论文的撰写,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3.3突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口语的表达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护士作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成为一个优质的护理人员的重要条件。学校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制定口语表达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往往一纸试卷成为评价学生语文能力好坏的唯一标准。试卷形式的考试能评价的往往是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听说能力并没有得到体现。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农村比例较高,部分学生还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无疑会给将来的就业及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专业特点,可在学校开展普通话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将教学目标设置为:熟练掌握普通话,并取得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
在学生能够正常表达的基础上,还需要以护理过程和护理内容为依据,培养学生不同工作场所的语言沟通能力,加强对学生反映能力的培养。从护理过程来看,包括门诊护理、入院前护理、检查前护理、手术前护理、手术后护理、出院护理、社区护理等。从护理对象来看,则包括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一般护理、临终护理等。通过不同工作环境的模拟,帮助学生积极地适应工作,也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可能的话,就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参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职语文教学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寻求与专业相结合的有效结合点。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下,这一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真正地以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开展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在针对性地教学生实用知识的同时,注意护理职业精神的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迟本理,于万成.以工学结合为主体进行中职学校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关键词: 音乐疗法 起源和发展概述 临床应用的原理及方法 综述
音乐治疗作为国内一种相对比较新颖的心理以及生理辅助治疗方法,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医疗及保健行业的重视和青睐。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和生理辅助治疗方法及手段,音乐疗法具有易于接受、便( )于推广、双向调节、效果明显、经济实用的优点,笔者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用于治疗的音乐的分类以及音乐疗法所主治的病症文献以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合个人实践经验。
1 音乐疗法的概念
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除了娱乐作用以外,还有其特殊的音乐疗法作用,音乐疗法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心理、生理效应,使受治疗者在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专门设计的音乐内容,经历音乐的体验,以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及生理健康,达到强健身心、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2 音乐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音乐治疗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美国政府将音乐治疗规定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音乐疗法研究会。日本的理疗学专著将音乐疗法专门列为一章进行论述。同时,音乐医学在实践方面也取得快速的发展。剑桥大学口腔科治疗室用音乐代替麻醉,成功地拔牙200多例。美国一些医院用音乐治疗脱发,疗效显著;法国一些医院的医学专家们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播放一套低频率、慢节奏的音乐,解除患者的痛苦。荷兰音乐家伦纳德·费罗正在研究运用歌唱家在控制呼吸方面的技巧,来帮助口吃者摆脱苦恼[1]。
3 音乐疗法的中医理论分析
中医学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音乐防治疾病的经验和理论。中医主要从阴阳、情志两方面论述了音乐的防治疾病作用。
人生活在社会里,正如《内经》“形神统一”、“天人相应”理论所说,人体内部自身阴阳气血必须构成相对的稳定状态,同时人与自然、社会必须保持相对的统一稳定,方能保持身心健康。就音乐本身的规律而言,也可用阴阳学说加以解释。音质的清浊,音量的强弱,层次的疏密,结构的繁简,都符合阴阳变化的规律。音乐治疗的原理正是利用不同的音乐类型调节机体的阴阳,同时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重新建立一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中某种情志变化太过,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即是以情治情的方法。因此,可以利用不同情调的音乐克服和纠正人们不正常的情绪变化,也可借助同样情调的音乐达到情感的宣泄和平衡。先秦时期的《白虎通·礼乐》中提出了“调和五声以养万”之说。《乐记》中有“乐至而无怨,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天下皆宁”。《乐书·第二》篇载“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气,而正和心也”。这些都说明音乐具有通达血脉、振奋精神、防治身心疾病的作用[3]。
4 音乐疗法的现代医学理论探索
现代医学主要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两个方面探讨音乐的防病治病作用。在心理学方面,音乐是一种自我表现和情绪释放的特殊手段,人们只有通过自我表现,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同时适当的情绪释放也是维护心身健康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人们通过接触不同的音乐信息,体会到愉快、满足、轻松、甜蜜或悲怆、愤怒、叹息、惊异的情绪体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调节自身的情绪,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外,音乐可以通过其特有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各种现实与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在这种意象世界中,人们可以进入自由想象的世界,亦即使患者通过想象,恢复与自然、社会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达到防治身心疾病的目的。
音乐的生理学作用是音乐通过听觉系统作用于大脑皮质下的非特殊反射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进而协调大脑皮质各部分功能间的关系,促进身心健康。轻松欢快的音乐可通过神经中枢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等活性物质,调节血流量,兴奋神经细胞,改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功能,维护正常生理和心理平衡。另外,音乐作为一种声波,当其频率、节奏、强度等与人体内部的振动频率、心理节奏相一致时,便会发生同步的和谐共振,产生一种类似细胞按摩的作用,从而起到镇静、镇痛、降压等综合的医疗效果。可见,音乐疗法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通过调节情绪而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可以通过调节情绪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等器官和系统,从而有利于机体的生理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同时,健康优美的音乐还可以调剂精神,驱散忧愁与烦恼,恢复精力和体力,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5 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
5.1 调节情绪障碍方面的作用 音乐可以抑制各种压力反应,促进感情、情绪的镇静[4]。临终患者静听安详的音乐,收缩压明显下降,焦虑和抑郁明显改善[5]。音乐治疗也是围术期患者良好的辅助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6]。心肌梗死患者有明显的抑郁、焦虑,经过适当的音乐护理后,这些负性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疼痛也趋于缓和[7]。
5.2 改善睡眠中的作用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社会的老龄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且有睡眠障碍的人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在3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中,音乐护理前83.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失眠。而在音乐处方调理后,失眠人数下降到26.7%[7]。
5.3 缓解疼痛中的作用 疼痛是种复杂的主观体验,不仅与生理损伤有关。而且与经验、情绪、认知、注意力、暗示、人格等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慢性疼痛使人焦虑、抑郁甚至轻生[8]。音乐频率可刺激脑垂体释放内啡肽而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帮助患者分散对疼痛的关注[4]。有报道对手术患者根据爱好选择安神音乐、古典音乐或现代音乐,结果表明听音乐20 min后患者呼吸频率、脉搏均低于听音乐初状态,同时焦虑计分下降,手术阶段研究表明,在局部麻醉下手术听恬静音乐患者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研究显示,在苏醒后听音乐10 min患者焦虑和疼痛明显减轻,苏醒期到第一次使用止痛剂的时间也显著延长[9]。
5.4 对脑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对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脑外伤后意识障碍脑中风的患者在进行音乐治疗后,运动能力改善、社会交往增多、情绪的稳定性增加。音乐治疗已用于改善脑瘫患者与肌肉萎缩患者运动的协调,也用于严重语言障碍患者中教授呼吸的方法及句子的控制。谭孝厚等用经颅多普勒诊断仪研究患者脑血管弹性和脑血流量,发现音乐结合常规药物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9]。对于严重颅脑损伤,音乐可通过特殊信息进入大脑,提高皮质神经的兴奋性,以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能力。经观察显示,音乐治疗的患者比常规治疗患者提早清醒[10]。
5.5 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 黄国志、卓大宏等研究发现,每天听民族音乐25 min,12天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其收缩压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单纯静卧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心率变异性提高,自主神经功能改善。但这种音乐引起的降压作用只是暂时的,如能坚持音乐放松训练3~9个月,其降压作用在停止训练1年后仍维持[11]。
5.6 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对心律失常尤其是非器质性心律失常有效,可减少室性期前收缩和室上性期前收缩的次数,显著减轻患者的心慌、胸闷等症状[12]。有研究认为安静抒情轻快的乐曲,可使心梗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及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患者心率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减少,并有助于纠正和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对7名进入ICU 3天后出现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音乐欣赏疗法,结果发现患者交感神经活动明显下降。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情绪评估量表反映焦虑等负面情绪明显减轻[9]。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1]。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基础,以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尊重生命是医学生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生命意识教育让医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以便更好的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一、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亟待加强的必要性
麻俊宏从医学生教育角度认为,加强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很有必要,因为: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医务工作者基本道德规范的客观需要、社会现实对生命漠视的启示、学生中生命意识的匮乏。[3]引导医学生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观是医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医学院校教育本身的需要,同时又是当代医学发展和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必然要求。
(一) 当前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披露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的令人痛惜的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2014年3月29日,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儿科输液室输液里,一名家长带着患病的孩子,护士在给孩子输液时没能一次“一针见血”,家长便暴打护士。在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碑上,镌刻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名言,这句话道出了医学的意义所在,也坦言了医学的局限性。1/3的疾病可以自愈,1/3通过治疗可以治愈,剩下的1/3目前还不能治愈,还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可我国却存在着把医生看成“神”的极端思想,一旦医生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便会出现暴力事件。2010年8月,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医患矛盾的激化让我们心寒的同时,整个社会选择学医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下降,医学院校招生的门槛越来越低,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国家分数线单科A类考生只有38分,B类35分,而在老一辈的年代里要考医学院都需要很高的分数。此外,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医生和患者存在着过分追求自身利益,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为谋求一己自利,以践踏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忽视了生命的真谛,置国家法律与道德而不顾。
(二)医学院校教育职责的需要
1968年,现代“生命教育之父”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指出”生命教育的意义不只是训练学生获得知识和谋职,更重要的是学习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而在中国成绩却仍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忽视了人性化的生命意识教育。首先,医学院校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医德教育、人文生命意识教育等虽有一定的开展,但比较贫乏,知识结构单一,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其次,医学院校侧重于对医学生的生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存在教育、死亡教育等。据李菁《高校医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问卷》显示,有10%的医学生认为对动物做试验是一种普通的医学试验而已,不用考虑动物的生命伦理,有18.8%的医学生对该问题表示迷茫。此外,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已经迫使医学院校不得不加强对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从而更好的提高医学生的自救与帮助别人的能力,更好的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珍惜和善待自己和患者的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哲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4]而我国医学院校缺乏对”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生命意识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医学生对生命的轻视和漠视。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因时制宜的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帮助医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
(三)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代医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具体表现为:一是漠视生命,暴力伤害他人。2012年4月媒体曾报导过“实习生虐婴”事件,浙江某医学院校的实习生违反护理新生儿操作规程,并且在其私人微博上转发,其行为有可能对婴儿造成潜在的伤害,引起了社会多方谴责。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科类研究生黄洋因室友投毒死亡,年仅28岁。二是否定生命,轻易放弃自我。美国学者柏忠言在其名著《西方社会病》中,把自杀看成一种“社会病”。在他眼里,自杀既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结果。也是缺乏生命意识的典型表现。而目前自杀已成为我国医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医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敏感问题。三是生命现象、生命价值认识的模糊和肤浅。部分医学生对生命与生活、生命与关怀、生命与尊重等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不懂得生命的唯一性与珍贵性,不同程度出现厌学、厌世等情绪。
二、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海德格尔的智慧告诉我们“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8],对于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从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解释,李霞云从文化视野的角度解读生命意识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原因,反思和重构生命意识[5];刘卡静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认为生命意识包括自杀态度、生命特点、他人生命、自我生命和理解死亡五个维度[6];李菁从五个方面对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了探讨即: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敬畏意识、生命责任意识、生命品质意识和生命超越意识[7]。
对于医学院校的生命意识教育,笔者认为,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就是要帮助医学生对生命意识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敬畏、尊重、热爱,帮助他们懂得关心、尊重、珍爱他人的生命,而且在当今医患矛盾激化的新形势下,能够维护自己和患者的生命,在理解生命意义的基础上,更好的创造和实现自己和患者的生命价值。要充分开展医学院校生命意识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内涵、意义和价值,懂得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及生命健康观和生命价值观;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而这对于一名即将面临救死扶伤职业的医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热心的服务患者。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989年,日本修改的新《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从“心的教育”出发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教育的目标,以针对性解决日本青少年自杀事件和心理脆弱等现实问题。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医学生善待生命、健康成长,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生命意识教育是一项家庭、学校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补充。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共同配合下。结合医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生命意识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知识扎实、人格健全、敢于担当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学校教育
首先,理论学习。的各医学院校要紧紧围绕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设立独立的生命意识的课程如生命法学、死亡伦理、临终关怀、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使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命认知的基础,如有关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诞生、成长、疾病、衰老、死亡等现象,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另一方面可以把生命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道德法规教育,古人云:医乃仁术,无德不立,要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传统医德。让医学生能够正面的面对挫折,学会关爱,自我接纳。教师是生命意识教育的具体传播者,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生命意识的情感氛围,因势利导,结合实际,对医学生实行生命意识教育,保障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次,社会实践教育。医学院校可以参照香港生命教育的方式即生命教育要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利用暑期等节假日,抓住医学生对社会实践向往的热情,给医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安排郊游、参观医院、殡仪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野外生存训练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学习的乐趣,体验生命的美好,让医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唯一和生命的可贵,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家庭教育
中国有句老话:“子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基础。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尼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人际关系的障碍等。在家庭中,家长除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文化知识上还应尊重孩子,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感受,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营造温馨、关爱、欢乐、宽松、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给予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爱。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人们只想到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教会他成人后如何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的住不同的命运的打击,教他不会将财富与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岩石上也可以生存。”[9]在融洽的家庭关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把塑造孩子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放在首位,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会承受挫折,勇敢的面对困难。
(三)医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生命意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受教者的切身感悟。医学生要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医学生要具有“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信仰,明确的人生目标。“信仰是人现实中的理想,绝望中的希望,是人性中的神性”,信仰是行动的指南。有了信仰,明确了自我定位之后,医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承受挫折,学会学习,做人和做事,懂得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其次,医学生应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例如:多关注一下医患问题,多参加爱心活动等,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各类讲座和论坛等与大家进行交流,只有多实践才能更好的理解医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感悟和体会生命真谛,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生命意识教育任重道远,提高医学生的生命意识除了需要学校、家庭、医学生自身的外,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著,刘圣坤译.18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2]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3]麻俊宏.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4):21-23.
[4](印)泰戈尔著,郑振铎译.飞鸟集[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5]李霞云.反思与重构:生命意识的文化视野[J].探索,2004(3):8.
[6]刘卡静.中学生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9.
[7]李菁.医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R]:[硕士学位论文].:医科大学,2013.
[8]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