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装实训报告

服装实训报告

时间:2022-11-08 02:3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装实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服装实训报告

第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纺织服装产品长期位居我国出口商品的第一把交椅,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就来自于中国。近几年,我国的服装业又有着较大的发展,这大大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逐步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种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

目前,服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是设计类人才,具有创新意识,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转化为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能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方向模糊,对美术设计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服装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有机工、样衣工、理单员、跟单员、质检员、营销员、工艺员、采购员、管理员、销售经理、外贸人员、生产经理、样板师、陈列师、裁剪师等工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美育缺失的农村,美术基础差,审美意识弱,对美术设计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2)教学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中职服装院校缺少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室条件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服装院校都有工艺室,但大多仅有简单的缝纫机械和熨烫设备,学生即使有好的创意,也很难在课堂上将其变为现实。同时,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社会实践不足。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论,而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学校所缺乏的正是在服装企业第一线从事设计的师资力量。

(3)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模式单一。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弊病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设计课等于画效果图。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服装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深入人心,但设计课程囿于条件限制,仍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市场需要什么,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深化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教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把面向市场、社会办学作为中职的办学方向,我校服装专业提出“3+2+1”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三年制的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在校接受三学期全日制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职业综合能力的教育;两个学期的半工半读,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工厂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这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实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服装美术设计的课程目标及模式安排如下。

(1)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这一部分在前三个学期进行。学生首先学习素描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掌握服装人体线描稿的画法,了解服装款式的形式美法则,掌握服装款式图的画法。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要做到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在教学上,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与机构设置,以具体的设计需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新的款式,同时对企业的文化与工作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

(2)半工半读。第四、五学期为半工半读,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这一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请进来”策略,“请进来”是指把企业相关设计及管理人员请进学校,使学生向其学习规范的岗位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和技术规程,锻炼他们适应企业管理的能力;本校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得以同步提升,为专业健康发展和提质上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企业生产规范引进课堂。

(3)顶岗实习。此阶段是中职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同时也是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采取“走出去”策略。“走出去”是指(把教室搬进工厂)选择实习工厂,确定实训时间、实训岗位,制定实训目标、实训安全以及学生实训生活安排,与实训工厂签订相关协议。跟踪学生工厂实训,观察引导学生实训,掌握学生实训动态,督促学生做实训记录和实训报告。记录学生实训时表现,调查了解学生实训时的心理状况、知识技术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学生实训时出现的问题,然后探讨解决方案,解决与实训厂方相关的关系问题,写出学生实训工作报告和相关论文。

开展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对解决中职服装专业的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使教育教学紧贴生产需要,有着重要意义。“3+2+1”人才培养模式将充分体现服装中职教育的高效率,重视实践与应用,贴近生产一线的特点。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服装设计课程,只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云龙.中职服装专业实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纺织教育,2009(4).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交替;校企文化;对接;实践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国内五十多家纺织企业成功开展了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开展了校企精神、制度、物质、行为、课程、环境等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采用了渐进式渗透、立体化融合、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对接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校企文化成功对接,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校企文化建设。如下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一些经验、方法和成果。

1开展精神文化对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开展德育工作对接,开展感恩、励志、创业、生存教育等主题活动,对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1.1工学交替下开展德育工作对接研究

1.1.1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德育教育的合作框架和体系

具体的做法是:加入学校德育领导机构,企业参与制订学校对于进企业学习的班级的德育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德育活动内容和德育评价体系,营造校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氛围。另外还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先进员工、对口部门到校进这些冠名班级做报告,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言行。

1.1.2引入企业用人标准和培养人才的标准,丰富德育评价的内容和体系

1.1.3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学、教材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企业教材;多层面、多渠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拓宽德育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我们在合作企业广西鹏达服装公司和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各挂有两块牌子“广西纺校实训基地”、“广西纺校德育教育基地”,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德育工作有事半功倍之妙。.

1.2开展励志、创业、感恩、生存教育等主题活动实践

1.2.1开展校企精神文化建设活动

我们以学校和企业为载体,以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主体,在学生与合作企业的班组之间、员工之间开展多种文娱活动、思想交流座谈会,利用服装专业特长开展服装设计制作小型展示和表演,企业派人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庆祝活动和校企交流活动,到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等等。

1.2.2献爱心活动

通过本班级师生向患病同学捐款、向旱灾水灾和困难学生等爱心传递活动,激发学生相互帮助的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

1.2.3苦练岗位技能和爱岗敬业

举办“我为公司添砖瓦”等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创业和励志等主题班会与活动,提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

1.3开展冠名实习企业的双向选择活动对接实践

每年秋季新学年开学,学校就着手组建企业冠名班,开展入学新生或在校二年级学生与企业的双选活动:企业文化推介、学生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成立如“广西鹏达服装班”等十多个冠名班开展工学交替办学。

2开展制度文化对接模式实践

2.1制度文化对接的内容

我们结合广西鹏达服装公司和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等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分别构建、创立和完善了“1+1”、“2+1”等工学交替冠名办学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重点放在教学管理、德育工作、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创建上。如:工学交替实习学生德育工作管理和实施方案、冠名班主任考核评定办法、工学交替教学管理制度、文明班级综合考核、文明教室评比办法、冠名班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教学责任事故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准员工管理制度等。

2.2教学实训制度对接

冠名班的教学由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探讨、制订方案与实施并分析改进。第一学年在校学习期间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开展5S现场管理活动;模仿企业制订学校实训管理制度,如打卡上班、实行劳动值周制等。第二年起在企业学习实习期间完全按照企业准员工管理制度执行。

2.3日常行为规范及企业管理制度对接

推行严格规范管理模式,如采用刷卡上下班制度、生产车间管理包括安全操作、环境卫生、严禁烟火等规定。对教师考勤、上课纪律、课堂效果、学生评价等进行规范管理,对违反者实行较严格的处罚。对学生寝室、教室、实训实验场所、公共场所等,均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和管理。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企业的公共场所,统一按照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要求,比如在师生当中开展禁烟运动,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

2.4学生考核、考证制度对接

学校制订并实施了校企双向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学生接受学校制定的学习、生活及纪律管理,同时也接受企业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与约束。按高素质员工的要求来培养、考核、评定学生。

2.5签订相关合约协议的对接

协商并签订订单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合约:校企合作协议、订单式教学合作协议、定向生福利政策协议、实习生(干部)招聘协议、企业与定向生合约、竞业限制合同等。

3开展物质文化对接实践

3.1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企业投资实训设备和部分资金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深度参与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从方案的制订、安装调试、实训教材的编写到培训过程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用人标准要求通过自编教材、参与授课、教师座谈等方式体现进去。校企先后共同创建江苏景盟、上海伟航、深圳鄂尔多斯、宁波雅戈尔、浙江新阳、广东溢达、香港中大实业等实(培)训基地,企业捐赠设备价值约500万元人民币,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所需人才。

3.2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基地

建设具有多媒体教学、演练实训、实验、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教师边授课边示范,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如服装实训基地、针织CAD实训室、图印实训室等。

4开展行为文化对接模式研究

4.1举办校企文化交流会等大型活动

大型活动内容包括开展主题大会、校企座谈会、企业推介会、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会、组建冠名班、文化交流会、工学交替洽谈会、项目签约、大型校庆等内容,促进有效对接。

4.2举办毕业生双向选择会

就业双选会的企业规模和人才需求量很大,吸引到自治区内外100多家的企业报名参加,招聘岗位覆盖了我校所有专业。既为企业提供了合适的技术人才,又满足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自主选择的要求,达到“共赢”效果。

4.3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

举办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专业技能竞赛。如广西“福汇杯服装技能比赛”、广西“富怡杯服装技能比赛”等,成为校企行为文化对接的成功模式。

4.4与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开办各类技能培训

每年都与国内知名缫丝企业、广西丝绸协会联合开办茧丝绸各种技能培训班,与合作企业开办针织横机工艺培训班、服装设计与制作培训班等。

4.5共建师资培养模式

从理论提高、技能培训、岗位研修三个模块进行培训,要求老师每年到企业实践2个月以上,深入对口企业顶岗实践操作。

5课程文化对接研究

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依据“订单”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项目培训,强化实践教学;构建精品课程、改革核心课程、编写生产性实训教材和校本教材;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创新教学内容;以“应用性”为主旨,以职业岗位为参照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追加员工礼仪规范、职业道德基础、企业文化、工作技能、操作规程等岗位需求课程,补充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课程。

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构成教学板块、制订教学大纲;考核形式等。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6开展环境文化对接模式研究

6.1营造特色实训场所

实训楼、实验室等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模式。按合作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融人企业文化氛围。并以冠名班形式命名和布置实训场所。

6.2突出职业特征

在整个校园环境中营造突出职业特征的校魂、校风、校训、名言牌、经典言论,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6-3弘扬企业文化

在全校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营造校企文化的宣传图片、画册和相关内容。如“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业文化。

7工学交替模式下文化对接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

7.1对学校的积极作用

夯实了校企合作的基础,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凝聚力,解决中职学校实训基地、教育基地场所、办学硬件和软件不足等问题,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推向纵深开展,提高学生实习和就业稳定率,提高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

7.2对学生的帮助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吃苦耐劳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知识基础、协调的人际相处关系、团队合作精神等,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中职生迅速适应企业,实习、就业稳定,流失率低,促进学生更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工学交替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7.3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使合作企业增加了高技能人才的来源渠道,有益于帮助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活动。

8校企文化对接中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8.1解决好校企文化对接中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或合作不稳定的问题。

第3篇

摘要:教育信息化应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管理与应用为核心和重点。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只有通过打造创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及应用模式,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管理;教学应用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拥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和推广意识,经常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和实践。专业教师每人建设了2门以上的空间课程,包括授课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总结、讲评提纲、互动答疑、教学课件、理论讲授视频等课程资源,并在“学生中心、工学结合、多方共建、动态更新”四个原则的指导下将各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链接形成了服装艺术设计系空间课程大观园。空间课程大观园教学实践应用反响很好。师生通过“世界大学城”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实现教学和学习资料共享,网络课程资源的开放、互动、透明性与及时性,满足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的需要,使空间课程成为一个“永不下课的课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时代在发展,现代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新的时代对教育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引入,标志着学校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同时,学校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来保障空间课程、特色空间等项目顺利实施,以达到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有相应的管理与之相适应,这种管理必须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空间教学进行有效的督查、并能有效调动教师利用空间教学的积极性,使空间教学改革能形成共建共享、互通有无、良性发展、开放包容的的学术氛围。如何进一步提升空间教学管理建设和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一、空间教学依据云技术手段,教学管理也应该网络化、数字化,以形成节约型、现代型、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已经迈出了空间管理的步伐。如十项检查中五项:“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成绩、讲评提纲”已经上挂空间。教务处督导、系部督导已经利用空间进行常规教学检查了。空间教学管理可更进一步在空间展开。例如优秀作品展,除了每课结束后,在实训室进行展出外,教师在自己的空间设立优秀作品展出区,各系部将网址发给学校教务处教学空间管理站,管理站将全校各系的优秀作品集中展出,可形成一个永不落幕的优秀作品展示区,供学院及校内同行交流学习,相互提高。如:实训报告单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往的实训报告单,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有相互抄的现象。课程结束,实训报告单上交后,老师很少能有机会再与学生就课程进行交流与互动。如果采用空间方式提交实训心得,由老师在个人空间发贴,学生跟贴。学生所有的实训报告单排列在一起,学生也能自律而真情实感表达对课程实训的体会。老师就学生的留言,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由传统方式转向依托空间进教学管理,一方面,可节约办公成本,另外,也可形成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管理透明度。教学的评价,除学生、督导、系部外,老师可通过空间了解其他教师的空间教学实施的优秀之处,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空间教学管理应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并制度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管理制度,需要我们研发一些管理表格,理清一些工作程序,使各系部在管理过程中,管得住关键点,管得住细节处、并提高管理实效。空间课程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之前没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几年的实践,涌现了很多在空间课程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如空间学情调研、表格化教学流程图,实训流程步骤详解图,学习小组,抢选任务、抢沙发等,这些行之有效的空间教学实践的成功范例,应该到了将其总结提升为管理制度的时候了。在空间课程评审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教学资源关闭不开放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空间课程资源应该是为学生而设,为交流互动而存在。教师如果不具备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个开放学习的心态,这终将影响教师自身成长,影响其教育教学水平。对于此现象应该有相关制度出台,进行规范化的要求。

三、空间教学管理要注意个性化特征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全部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但也有文化类课程及综合素养类课程。空间教学管理也不能一统化。艺术类课程要与文化类等其他课程在某些具体检查项目上区别对待。如优秀作品展出,《体育》就不方便展出。空间教学管理,除了相关文件规定的基本要求外,应该提倡教师创新、鼓励变革。在与毕业生交流及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设计思维表达能力有待加强。因此优秀作品展出,也不一定都以图片的形式表现,可以讲述设计作品理念的视频呈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给学生一个说设计思维、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的机会,这也能使学生们相互启发,达到共同学习提升的目的。教育信息化应以丰富优质、动态更新的课程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管理与应用为核心和重点。只有通过创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及应用方法,以互动、开放的空间教学手段打造一种复合、立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升教学的系统性、时效性与实用性。

作者:张继荣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第4篇

作者:马倩

如何使成员团结一致,协作奋斗,增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如何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则是摆在企业和高校面前的共同任务。正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许多相同点和相互通融之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才存在双向融合与建构的可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与建构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优势,形成双向互补的良好格局,为专业—就业—职业的办学模式的形成找到突破口,进一步体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因此,学校在专业内容设置上要打破仅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职业道德,特别是要把企业优秀的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这样才能更适应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都在不断地吸收其他社会文化中的精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传统的学校教育及校园文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提高其动手能力,越来越多的大学尤其是民办大学都提出了要将学校融入社会、与企业接轨,纷纷走上了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道路。实践证明,校企结合对学校瞄准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一个坐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双向互动的路径——双元一体模式的建构

(一)由于双方分属不同的文化意识,有着不同的内容、表现和特征。在分析二者双向互动之前,首先弄清楚二者差别之所在。从形式来看,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带有含蓄与内敛的特征,最大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学校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以求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需要。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型的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追求利润,讲究实际,其核心是创新、竞争,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双向融合与构建的途径1、设计调查问卷。对一些先进企业的成功之处进行分析,并且展开调查,并将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且在下一步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制定新的措施,开拓新的思路,发展新的活动。2、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与民办高校为了更好的融入市场这个大环境,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创新。相比较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对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更敏感,对变化的反应更为迅速,与之采取有效措施也更为及时。民办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明显落后于企业。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企校文化的精髓相融合。具体而言,对学生进行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思想,先做人再成才的思想应深入学生脑中。其次,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性民办高校,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成功的企业都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并且能将之转化为成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职业性民办高校更应营造出浓郁的竞争氛围,经常深入生产与服务第一线,及时发现问题,勇于思考,积极创新,并对取得创新成就的学生予以奖励,营造出激励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3、企校联合办学,创办实习实训基地。民办高职院校可以请企业的专家及本校已有成绩的优秀毕业生来学校作报告,谈工作经验,谈他们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感受,让毕业生明确所学专业的前景。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结合中医药学的强项,建立了步长医药学院。2010年,建立了服装CAD人才培养输送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开展了包括培养国际化服装设计与工艺人才、选送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深造、组织学生参与深圳服装赛事以充分展示教学成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意向。通过联合办学,一方面将这些企业的成功创业的实例摆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探究创业成功的秘诀,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实训的机会与条件,有效地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双向互动。

具体实践——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发展

一个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定位,定位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摸索、调整、发展的过程,也是特色和优势的形成过程。职业性民办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基础较厚、口径较宽、注重实践、善于应用”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培养能够胜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其市场的导向性是十分明确的。这类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是步长集团投资创办的大学。建校以来,步长集团“关爱生命、创造健康”的企业理念,“艰苦爬坡,全力赶超,逆向崛起”的企业精神充分渗透到办学过程中。学校长期以来坚持企校结合的办学方针,以社会的需求为立足点,在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上,突出自己的特色,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校和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为了满足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校要先有特点,再有特色,最后形成品牌甚至名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学校专业设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特色专业,走“德育为首、科研兴校、特色教学、内涵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商业贸易为主线、以中医药、珠宝和服装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校内开展了珠宝实训店,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一个门路,为国家培养珠宝界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堪称校企合作的典范。再如,服装专业与“香港服装学院”在我院联合创办了“香港服装学院西北分院”,与雅戈尔集团联合创办了“雅戈尔服装学院”,与深圳服装协会联合创建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深圳时尚硅谷校区”。截止目前,已建立起了大量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并在全国多省市建有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且不定期邀请合作单位的专家来院讲座,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课堂学习、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训,使学生能娴熟地掌握专业技能,夯实学生优质就业的基础。

第5篇

关键词:产教结合 服装专业 技术人才 教学体系

产教结合,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直接接触工作现场是提高其实践技能最有效的途径。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形成办学特色,共享教育与培训资源等有着重要作用。

一、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服装的生产和销售越来越依靠信息的高速传播、高科技面辅料的开发、服装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应变能力和生产能力,越来越依靠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管理,计算机网络成为服装设计、管理、宣传、销售、生产、服务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媒介和手段。行业发展迫切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服装专业技术性人才(包括人才数量需求和人才质量需求)。

这些都从根本上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定位――为实现就业而进行的教育,在具体实施上必须直接面向企业岗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就业,培养实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及企业服务。

目前,中职服装专业由于传统习惯、机制、师资的原因,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不同程度地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如何加快服装专业现代化建设,将行业的需求与教学的改革融为一体,建立有系列、有层次的服装专业现代化教学体系,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实践的课题。

二、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面临的产业现状

服装市场消费周期日益缩短,已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升到品牌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目前从业人员中一部分有相关学历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同时,大批基础技术员工大多来自农村,经简单培训而后上岗,他们严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近年来,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一直是服装企业关注的焦点。不少企业因此把目光投向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他们希望中职能够为他们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

2.服装行业对人才需求现状(企业需求)

随着服装行业的空前发展,以及服装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对技术拔尖、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增长是一个新的趋势。

3.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不足

目前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与职业技术本身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有所脱节。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落后,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不够稳定,与社会、产业脱离等。

三、方法与要点探讨

1.改进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学校的服装专业必须要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紧密结合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拓宽专业布局,加大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中职教育应该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理论够用、实践充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使服装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服装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进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1)改进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推行学分制。教学体系应该优化、突出那些对提高技能起重要作用的课程,逐步实行弹性教学,推行学分制,部分课程学生认为可通过自学掌握的,经申请可以免修,在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或社会化考试,经学校审核后,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允许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里分阶段完成学业。如在规定的年限内未修满规定学分的,颁发结业证书,此后,学生可在2年内参加学校认可的培训及考核,修满规定学分,换发毕业证书。学生如能提前修满学分并取得规定证书后也可提前毕业,或申请选修第二专业课程或提前选修后续课程。第二专业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由学校发给双专业毕业证书。

(2)改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职业能力与技能培养,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按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到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适合中职服装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①产教一体化。建立和完善校内服装专业实训中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一定比例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产教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②生产见习。组织学生在学前或期中到相关企业参观和访问,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并且要求学生提交见习报告书。学生通过参观、调查、操作等方式,初步了解服装专业的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环境、过程、设备等,使学生增加对服装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兴趣。③ 实施小班制、工作室的实训模式。学校成立服装技术研发中心,对本地区服装企业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由技术过硬的教师把关,分小组引导学生通过为指定产品或为企业打板、制作、加工、缝制等业务,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又可促进教学与社会的结合,使作品(成品)接受市场的检验。④ 加强综合实习(包括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进行构思设计、裁剪制作服装系列成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全面检验。专业实践(顶岗实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践和产教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专业顶岗实践学习,参与生产实践,为今后从事的职业打下初步基础。此时学生接触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锻炼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专业教师个体的成长,引导专业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定期下厂接受培训,提高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生产一线工作或参加企业的技改工作,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开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训练是以掌握服装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也要围绕单个项目的考核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与社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以职业技术中级工证书作为主要考核项目来评价教学效果。

(5)开发优秀校外实训基地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专业创办校办企业和实习基地,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工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训规模;企业参与学校实习管理,参与实习车间和实习生产线建设,并优先接纳对口专业毕业生,负责经销实习产品。

四、结论

做好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关键就是探索、倡导和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以现代教育观念,对服装专业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估体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进一步建设与现代服装生产相匹配的实训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同时发挥学校的优势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第6篇

关键词:国际物流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5602

1国际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背景

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是本校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于第五学期开设,其目的在于综合学生毕业实践之前前四学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包括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船舶实务等课程。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渠道,让学生对国际物流操作有感性认识。通过使用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模拟软件,使学生置身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从事业务操作,增加学生对国际物流的感性认识,了解国际物流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各环节的衔接关系,熟悉环节中不同职能部门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

2国际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思路

2.1总体设计思路

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注重知识应用,满足航运物流从业人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工作过程出发项目化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在航运物流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因此本课程的改革思路如下:

第一,加强校企合作,对国际航运业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确定其中需具有国际物流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

第二,通过对工作岗位分析确定其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从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目标并将其转化为适合本课程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三,对选取的教学内容项目化形成学习项目,将能力要求进一步细分为学习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第四,对学习项目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与单元设计,分析重点、难点,并根据其特点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五,分析教学所需要的条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下企业锻炼,建设自编项目化教学讲义、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考核方案,改善课程实训教学条件,引入计算机辅助实训教学软件;

第六,进行教学实践和课程评价,根据实践过程和评价结果对课程整体和单元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自编讲义等方面进行调整,促进工学结合,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进入相关企业锻炼的机会。

2.2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程目标是通过国际物流综合实训相关模拟软件的操作,整合专业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改革,基于国际物流业务流程中各关系方的操作使实训项目和环节与企业实际相符合,实现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本的综合性实训。

2.2.1认知目标

(1)体会国际物流综合实训中各个参与方的关系及其各自的功能;

(2)掌握国际物流过程中的一系列流程;

(3)掌握外贸企业、国际货运企业、船代企业、报关报检企业、堆场接受委托、结算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

2.2.2能力目标

(1)能以国际贸易业务员进行国际贸易进出口的各项业务操作;

(2)能以国际货代业务员进行国际货运的各项业务操作;

(3)能以船代企业船舶管理、单证管理等业务操作;

(4)能以报关员报检员企业接受委托、结算等业务操作;

(5)能以堆场企业为身份进行集装箱进出场管理、费用结算等操作;

(6)能以国际物流涉及的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制造企业、货代、报关、运输、仓储、堆场、港口码头、承运人、船代、理货、海关、检验检疫、国税局、银行、保险等贸易商、物流服务商、政府监管部门角色之间的业务协同操作。

2.2.3情意目标

(1)独立学习和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2)进行交流并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

(3)培养创造性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明确影响交际能力的障碍,提高个人的交际能力。

2.3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服装类出口业务流程为例)

合同2.6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对学生的考核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的全面考核,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提高能力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同时注重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结合课堂学习态度、学生实训报告等综合评价成绩。

3国际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

3.1教学实施的载体

让学生对国际物流操作有感性认识,通过使用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模拟软件,使学生置身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从事业务操作,本实训主要通过洛捷斯特国际物流综合平台软件来进行操作。

根据实训目标的要求,本课程自编了《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指导书》为学生操作时提供指导说明,同时自编了《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报告》,作为学生课堂训练之用。

3.2教学实施的过程

3.2.1采用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法主要是指对国际物流业务中的岗位模拟,按照国际物流业务的实际场景,将国际物流业务划分为20多个岗位,如出口商、进口商、货代、船代、承运人、银行、海关等,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完整地将货物出口的流程模拟一遍,真实感受各个岗位的职责与特点,提高学生对国际物流业务综合流程的把握和实际的操作能力。

3.2.2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国际物流业务涉及国际货物出口多方面的业务活动,如外贸、货代、堆场、船代、报关报检等,各业务活动之间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将业务活动进行模块化分类,另外除了分模块之外,最后通过国际物流综合平台加以整合使得整个流程成为一体。

图1课程教学内容模块3.2.3贯穿国际物流全程的案例选取

课程选取了服装、机电、食品三个出口案例,分别代表了我国当前的主流出口商品,这些案例来自企业真实的出口业务,从买卖双方贸易磋商、合同签订至最后办理出口退税,中间囊括了商品出口流程的各个环节,因此能使学生全面地熟悉国际物流的整个环节,并且通过3个案例的反复训练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整个流程。

图2课程教学案例业务流程3.2.4以国际物流单据为主线

国际物流业务的整个流程涉及各种不同的单据,业务活动中各项业务基本都能以单据体现出来,因此结合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主要突出单据的缮制,在软件的操作过程中以及实训报告的填写中,根据案例编制了32个单据供学生填写,以单据的填制带动学生对流程的掌握。

表4业务流程表

业务流程实训单据名称贸易磋商销售确认书、信用证开证申请书、商业发票、装箱单报检报检委托书、出境货物报检单、出境货物换证凭单、出境货物通关单、租船订舱订舱委托书、放箱指令、提单联系单、出口收汇核销单、投保和报关申请投保单、保险单、报关委托书、出口货物报关单堆场集装箱设备交接单、集装箱堆场提箱单、装箱明细单、装箱单、预配舱单、提单、集港舱单、场站收据、船舶预配图、理货报告签发提单运费确认单、提单交单结汇承兑/付款通知书、承兑/付款确认书、到款通知出口核销退税出口收汇核销单4总结

本课程通过对《国际物流综合实训》进行设计并实施,形成了初步的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教学的思路,提出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模式和组织方式。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对国际物流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有实践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本课程的教学也应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结合高职培养学生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定位,因此针对本课程在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将进一步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个中心来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综合职业素养

中职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决定了专业建设和发展水平,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如何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实训教学改革,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试点,提高中职校内实训基地的运作效益,已成为各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实训教学管理中深刻地认识到,实行企业化运作将成为中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流方向。

一、中职校内实训基地运作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浙江省“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各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从台州市的情况来看,已建成11所国家级重点职校,8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8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和35个省级示范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有一定的硬件基础。但在实训教学上,绝大部分实训基地都局限于简单的技能实训,或者将技能肢解成单一模块进行训练,缺乏企业化运作机制,和企业一线的生产要求相差甚远。在这种不真实的环境中实训,既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更有碍于综合职业素养的形成。具体表

现为:

一是职业素质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对实训课不重视,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操作速度慢;三是实训不认真,操作欠规范;四是心理素质差,害怕出危险,只当“观众”,不当“演员”;五是产品质量观念淡薄。

但另一方面,浙江省从2007年开始的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却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到2010年,以数控、服装、汽修、旅游四专业为代表,形成了“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建构了“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新模式(《浙江省中职教育四专业课程改革报告》浙江省职成教教研室,郭耀邦)。这种“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上为中职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化运作铺平了道路。

二、实行企业化运作的现实意义

国外职业教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基本形成一种相对成熟的态势。理论界形成了以英国经济学家巴洛夫为代表的主流派和美国教育家福斯特为代表的反主流派。主流派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重点投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来发展经济,而倡导学校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这种观点曾得到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的支持,一度成为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与主流学派的观点相反,反主流学派认为职业教育的重点是非正规的在职培训,企业本位的在职培训优于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发展企业本位的在职培训计划要比发展正规的职业学校更经济、更少浪费,到上世纪90年代成了世界职教发展的主流指导思想,并构建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但这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把技能训练直接放到企业,而校内实训基地有弱化的趋势。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来看,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我们仍无法摆脱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企业的在职培训又没有建立起来,在这样的状况下,寻求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化运作,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国内对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特别是近年来,凭借各自的资源优势竞相建设生产性实训工厂,采用高度仿真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为我们中职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模式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借鉴。

由于中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起步较晚,我们的实训教学改革还任重而道远。好在“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使中职实训基地在硬件设施上有所改善,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特别是师资和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因此,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有利于中职实训基地走“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三、对企业化运作的重新认识

就目前中职学校的运行机制来看,我们还无法像高职院校那样建设生产性实训工厂。笔者所在学校在实施企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对“企业化”这一概念的认识走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刚开始,我们普遍认为,所谓“企业化运作模式”,就要让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的真实标准来运作,然后再去提炼各种合适的模式范本。但是,随着实施工作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时,我们遇到了诸如师资、成本、市场,以及实训基地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财务方面,目前教育系统都设置了教育结算中心,学校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统一结算,而且近年来国资委也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使得实训基地无法实行独立核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化运作。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结合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参考高职学校的“高仿真实训工厂”模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笔者认为,中职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探索“企业化运作模式”时,应该有别于高职的实训基地,要在“化”字上做文章,把实训基地建设的重心落实到营造企业环境上来,把实训教学的重心从片面地追求技能转移到人才培养上来,在重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来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在企业调研中,我们得到的反馈信息显示,企业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期望值并不高。很多企业认为,你们中职学生的这点技能水平,我们企业花1到3个月就能培养出来。而企业更看重的却是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比如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时间观念、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规范操作的习惯等等,他们更需要的是进得来,留得住,可培养的学生。因此,笔者认为技能训练的要求和标准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指标,中职校内实训基地的核心价值也不单单在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四、如何构建多元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模式

从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技能训练只是中职专业教学的基础环节,其核心价值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我们需要通过实行企业化运作的途径,营造更为真实的实训环境。这将有利于引入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具有企业特色的职业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试点的实践与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初步构建了以下几种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化运作模式:

1.自办企业模式

目前我校共自办了天职驾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鑫昌管件制造厂(机械专业)、绿叶广告公司(美术专业)三家企业,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归属于专业之下,其优点是方便各专业的实训安排。如绿叶广告公司,每年光教育系统的宣传广告业务就将近20万元,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训提供了真实的企业环境;天职驾校虽然不直接为学生提供实训服务,但26辆教练车的维修和保养,为汽修专业的实训提供车辆保障。中职学校的自办企业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较好地起到了以产养教的作用。

2.来料加工模式

除学校的鑫昌管件制造厂外,电子、数控、机械等专业都进行了来料加工的尝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如机械专业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承接一些小型零件的加工业务,为学生建立真实的生产任务。该模式的操作虽然比较灵活,但规模较小,合作企业的订单也不够稳定,学生的熟练又需要一定的时间,结果造成次品率过高,为此,学校和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基本找到了双方共赢的平衡点,实现了长期持续的校企合作。而电子专业一方面承接企业的灯饰、仪表等产品的焊接业务,另一方面,到市场采购一些电子产品和电动玩具的散件,供学生组装。相对来说,实训的真实性与企业的生产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依托高校模式

目前学校拥有浙江大学数控、计算机、机电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浙江大学动漫、游戏、软件开发高技能基地,加入了浙江经贸教育集团和浙江服装教育集团,分别成为理事单位和副理事长单位,为各实训基地依托高校开展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提供了方便。该模式有利于中职学校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对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有较大的帮助,但相对来说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4.自产自销模式

学校的服装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利用校服制作构建自产自销的实训模式。每年的高二学生都要为高一学生制作校服,从布料采购到人体测量,从设计打样到裁剪缝纫,学生需经历服装生产的全过程。这种高度企业化的实训模式,与高一年级的技能模块训练相比,更综合,更全面,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当然,该模式对实训基地的硬件和师资的要求比较高,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工期限制,学生的实训强度也比较高。

5.引企入校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324亩的土地资源、距离104国道线仅500米的位置优势,凭借汽修专业国家级实训基地的设备和师资优势,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工作,与天台县安顺汽车服务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在校内创办汽车维修厂,在正常营业的基础上,让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课程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该专业的实训教学质量。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实训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完全

真实的实训工厂中,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职业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

提高。

总之,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运作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的企业化途径,初步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模式,营造高仿真的企业运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环境,通过课程、师资、教学、评价等各实训环节的改革,增强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严岱年.现代工业训练楷模: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邱川弘,卢明.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6).

[3]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

[4]石丽敏.突出职教特色 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5]俞漪.电子商务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化运作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3).

第8篇

【关键词】控制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1.引言

“缝纫机控制器检测与调试”是服装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以当地主导产业之一的缝纫机为载体,其目标是通过缝纫机控制器载体的学习,掌握通用电子产品控制器的功能实现分析、硬件总体方案设计与电子产品部件检测维修能力,熟悉缝纫机控制器的原理图、整体元器件分布,具有缝纫机控制器制作、故障维修等能力。

台州素有“中国缝制设备之都”的称号,拥有多家知名厂商,对熟悉缝纫机检测维修的学生的需求量很大。控制器是缝纫机中核心组成部分,对它的检测、故障维修极其重要。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企业车间的学习情境,整个过程安排在缝纫机控制器拆装装配实训室进行。以实现“教,中,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做”为载体和目标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2.教学内容设计

服装机械专业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是在台州缝制设备特殊产业结构形势下应运产生的。厂商对能熟练操作维修缝纫机控制器的学生需求量很大,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在教育专家指导、广泛调研、多次讨论的基础上,以专业发展趋势及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结合了服装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缝纫机控制器检测与调试”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本课程总共有80个课时,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4个项目,如表1所示。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检测、调试、故障维修的能力,并且能熟练操作万能表、示波器、稳压电源、工具箱等检测维修的设备。除此之外,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差异,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布置扩展任务给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给他们一个发展自学能力的空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课程教学实践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缝纫机控制器拆装装配实训室进行,实训室中,分拆装工作台,计算机,学习区等几块,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学习。项目化教学分小组进行,教师提前将任务单发至每位学生,每个班同学由教师安排分为5-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分配任务,组织收集材料,具体安排如何检测各个模块,最后进行总结。

以我院服装机械及其自动化1131班为例,该班学生总共29人。在教学实施中,如何分小组进行也是关键,协调不好容易出现松散、有些学生偷懒不动手的现象,所以,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至关重要。本课程在分组时,将全班分为5组,首先考虑学生的自愿意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忙参考每组选择一名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乐于助人的同学作为组长。教师在每次课开始前将任务单发至每位同学手中,然后每组同学由组长统筹。

以项目三中的脚踏板电路为例,该子项目为控制接口电路中模块中的一块。该项目要求学生先按电路图焊接好脚踏板,然后用万用表、示波器、稳压电源等进行检测调试。在该项目中,组长的任务是:⑴从教师处领取任务单及焊接材料,分配给每位同学;⑵组织同学在工作区域安全焊接,然后进行检查调试;⑶完工后,总结焊接及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组织全组同学开小组会议讨论解决,解决不了求助指导老师;⑷完成工作页的填写,写成报告交给教学。教师的任务是:⑴准备好项目任务单,焊接器材,元器件,电路图;⑵协助组长组织好课堂记录,并讲解相关知识点;⑶及时解答学生在课堂上碰到的疑难问题,并进行考核。

4.课堂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过程考核为主,平时成绩占70分,期末考核占30分。平时成绩为四个项目的平均分。期末考核每两个同学安排一个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个项目的考核方法如表2所示。

每位组长都有适当的加分,以激励其的工作热情。课堂上有特殊表现的学生也有加分。课程的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30%

5.小结

“缝纫机控制器的检测与调试”作为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企业要的人才是能马上投入使用的。所以,在课堂上实施项目化教学,模拟企业车间的模式,对锻炼学生的故障诊断能力是有良好效果的。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和实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从12届、13届的毕业学生看,像宝石、汇宝、杰克等知名企业对我们的学生都是供不应求。实践证明,引入项目化教学,极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助能力。今后,要针对课堂上还尚存的问题,进一步研究项目化教学,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安洁.关于高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3,05.

[2]姜涛.Pro/E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05.

[3]童孟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有机化工课程开发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08.

[4]张安洁.企业工程项目在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02.

第9篇

关键词:工作室;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09-05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强调发散性形象思维,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要求高,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意创业能力的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特征比较明显。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探索与实践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引,以“包豪斯”学院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我国艺术专业教育的实际,探索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不仅仅对应文化创意产业,而且渗透于所有的产业之中。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总体策划、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七个环节,其中加工制造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低端的部分,而产品设计居于产业链的中高端,艺术设计是产品设计的核心。依据产业行业进行分类,艺术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动漫设计、展示设计……

近几年,房地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建筑、环境规划、园林景观、绿化、室内装饰、家具、厨具、灯具、家纺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人才是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以汽车、电脑、电视、手机、数码相机等为代表工业产品中,外观设计成为产业的重要驱动力,以注重产业外观设计为重心而成功开发出iPhone和iPad两款产业的苹果公司,在近一两年引领世界电子产品的潮流,提升了艺术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地位。

以动漫影视和游戏为代表的动漫产业则是异军突起的一个新兴产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人才培养、媒体准入及播放时间控制等,对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直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平台,以中国进出口的商品交易会为品牌的系列会展活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引擎,会展业的核心之一即是产品展示。

随着区域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广州市近年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以广州地区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的前沿,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作支撑,积极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工作室平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作为设计学起源和目前国际顶尖设计类大学的德国包豪斯学院,自世纪之初就创建了以设计制作工作室为核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包豪斯”模式教育理念体现在: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力求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有机结合。这一理念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

我国近年在以工作室为平台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非常的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下是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模式: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孙以栋等构建了基于工作室制的“厚德健行,创新创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面向市场创业能力的培养;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宁绍强等从工作室的概念、功能与任务、设置、教师配置、教学组织、操作与管理等方面,探索了营造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的方法;广州番禺职业学院张来源提出了“技能+项目”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想,通过合理选择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项目教学模块,借助“公司化”实训管理制度和运行方案,推进实训全真性、职业性、企业性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焦万鹏等提出了“系部+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以组为建制,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公司工作过程为平台”的教学模式;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杨可妮提出重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

以上研究,为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它们都将焦点集中到了“工作室制”本身,忽略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成长过程。学生不可能一入校门就具备完成企业项目的能力,其创意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

三、基于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扎实的设计知识与技能,良好的设计创意,并能付诸实施的综合能力强的专业设计人才。国内外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证明,基于工作室平台,将项目引入教学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模式。

1.构建“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基于工作室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创建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国际顶尖设计类大学的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教学实践。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有以下三点思想: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通俗来讲,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经验的积累,重视情景体验式和互动协作的教学模式。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①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②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③力求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进行有机结合。

・教师工作室建设・1基于工作室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

学生刚入校门时并不具备完成企业项目的能力,企业的真实项目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设计标准要求高,产品制作要求一次成型,讲究成本核算。及时地按企业要求完成真实项目,对于专业技能较低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困难。

学生的设计知识与技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创意创业能力培养应建立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只有通过模拟或仿真项目的反复训练,学生取得较强的专业技能之后,才能充分利用工作室平台,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企业真实项目,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我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模拟项目教学,专业课程群的仿真项目教学,专业核心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群的真实项目实习教学。在第一个阶段主要完成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将模拟项目、比赛项目渗透到专业基础课,完成基础课为专业课搭桥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在第二阶段主要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将仿真项目和部分难度较低的真实项目引入专业实践课,通过“单项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渐进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从设计定位、构思、设计及表现的全流程职业综合技能;在第三个阶段主要是着力提高创意创业能力,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完成综合训练教学任务,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

学生三个阶段的能力训练都可以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实现,但介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师资、场地和设备等资源有限与大规模教育相矛盾的现实,第一、二阶段的技能训练最好主要集中在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环境而建成的大规模的实训中心完成,前两阶段少部分技能训练和第三阶段的创意创业能力培养在工作室平台中完成,可以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3.“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的人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二个层面:第一层面,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和环境,建设一批大规模仿真实训中心,配置相应的工作室,将模拟项目和仿真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二个层面,与品牌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配置一批创意设计工作室,将企业项目引入专业教学,以工作室为平台组建由企业专家、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企业项目的产品开发和教学任务,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意创业综合能力。

四、“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出一条适应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道路,总结提炼出“技能+创意”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如下:

1.“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规律,基于工作室平台,“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专项调研,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立与培养,实训场所及工作室的建设,模拟、仿真和企业真实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递进式能力训练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环节。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与企业专家、兄弟院校专家和毕业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产业经济发展变化及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深刻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按照专业和专业方向,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及发展趋势,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或者按照“模块化、递进式、重素养、强实践、双证书”原则重构课程体系,重点构建 “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创意创业综合能力为特色”的递进式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图案设计、专业表现技法、设计基础;

【专业核心模块】:材料及应用、专题设计、后期制作、项目管理;

【专业拓展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展示、品牌策划、营销;

【综合实践模块】:认知实习、市场调查(专业考察)、写生、材料应用实训、专题设计实训、制作实训、专业采风、毕业综合实践(半年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以上的课程体系是各类设计岗位具有的共同能力及对应的通用课程体系,不同的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对应的课程体系也有所不同,或存在不同的侧重点。

如现代服装业强调服装工艺、服装品牌策划、服装营销、服装展示等方面的能力;广告业强调创意和项目策划能力;环境规划强调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设计能力;室内装饰业强调灯光与照明、家具与厨具设计能力;影视动漫业强调原画创作、剧本创作、音乐运用、三维建模、后期合成与制作等能力,动漫游戏业强调程序设计、游戏关卡设计、多音频与视频等多媒体设计、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各专业方向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将有所变化。

(3)通过从企业引进高水平的一线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有计划派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进修和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等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学团队,通过纵横向项目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途径,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学团队的实战能力。

(4)依据课程体系,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和真实工作环境,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或仿真,同时满足集中讲授、分组讨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的专业实训室,根据课程需要配置相应的基础训练工作室;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设计方向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工作室,如图1。

图1专业配套创意设计工作室配置图 (5)将模拟、仿真和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按照竞赛和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建立课程标准,组织开发校本教材,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立“项目―任务”的课程内容体系,并根据内容选择多媒体讲授、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分组讨论等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6)根据课程特点按类别分阶段组织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意创业综合能力训练。

第一阶段,以模拟项目和竞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在专业实训室或工作室平台上,组建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小组,按照“市场调研(采风、考察)――示范教学――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完成设计――作品展示――教学评价”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实现以项目为主线的专业技能训练目的。

第二阶段,将仿真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市场调研――示范教学――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展示――教学评价”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达到以仿真项目培养学生从设计定位、构思、设计及表现的全流程职业综合技能的目的。

第三阶段,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借助创意创业工作室平台,组建企业、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产品研发小组,按照“市场调研――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营销”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达到以真实项目开发培养学生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7)建立注重过程考核和由企业、教师、学生、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步教学活动很重要,团队合作、集体精神更加重要,在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时,最终的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承认与肯定,将是教学效果的最好评价,因此,建立由市场检验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环。

2.“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

学院在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领域,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工作室的配置、项目的引进与切入、教学团队的构建、教学活动的开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到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服装设计专业建有工作室6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有工作室2个,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建有工作室2个,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有工作室4个。

以工作室为平台,教师学生团队获得市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6项,其中,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与企业横向合作课题30多项。公开30多篇,公开出版教材20多部。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100多项,其中包括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作品荣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原创动画大赛铜奖(国家级),2012年届中国大学生绿色游戏动漫设计大赛3D游戏三等奖,2013年中国大学生绿色游戏动漫策划一等奖,2011广东省第21届“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动漫作品类二等奖,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技能大赛10多个一等奖。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获得2009年广东省大学生时装设计银奖;艺术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获得2011年、2012年、2013年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作品5个一等奖。广告设计工作室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创作的陶艺、广告、插画、装帧、包装作品在全国多个专业赛事中获得20多个奖项。如教师陶艺作品第二届中国西部陶艺精品年度展二等奖,“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学生设计作品获“广东之星设计-印艺大奖赛” 装帧类一等奖,“中南星奖”(学生组)装帧类二等奖,“创意中国-第五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一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学生组)设计类二等奖。环境设计工作室教师和学生合作创作的设计素描作品《流淌》 获得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组委会等联合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金奖,并荣获“金紫荆艺术奖”;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第六届中国环艺设计学奖”荣获居住空间工程方案“优秀奖”。

各工作室承接了企业项目30多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服装设计专业为承牌设计制作香云纱100多款,为标奇牛仔开发产品200多款,为婴适康童装开发产品300多款;广告设计专业为广州手表厂的第十六届亚运会纪念手表外观设计项目,设计的多款手表畅销于欧美市场,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环境设计工作室:与广州尚逸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创作了保利房中环广场、沈阳保利十二橡树庄园、北京宋庄美术馆、保利广场金沙洲等10多个项目的环境与室内装饰设计方案,获得用户的采用,并投入实施。

3.展望

“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广州市政府、教育局、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不仅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获得立项,并在市教育局主持的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获得立项,2012年市财政已经批准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0个工作室的建设,为进一步探索“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规范工作室建设,有效利用工作室这一平台,加强校深度合作,学院在总结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新思路,要求每个工作室每年必须完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专题调研并撰写详细的专题调研报告,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研发团队,承担企业项目或纵向研究课题,将项目内容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丰富办学成果。

五、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与其它学科专业不同的特点,特别重视学生的实战能力训练和创意能力的培养,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要求学生对市场具有很强敏感性,只有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将模拟项目、仿真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达到一定基础上,充分利用创意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力求让学生作业与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意创业能力,不断完善“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以栋.厚德健行,创新创业――基于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装饰,2009(1).

[2]宁绍强,穆荣兵.从包豪斯的“作坊”到今天的“工作室”――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营造探讨[J].艺术教育,2010(3).

[3]张来源.“技能+项目”教学模式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7(9).

第10篇

1.1教学方案需要改革,现有教材体系相对落后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教学方案需要加强改革。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各类服装设计、制作、工艺质检、服装市场营销等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掌握素描、色彩基础知识、技能;掌握人体比例、形体结构、人体动态等相关基本知识,绘图基本能力和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运用能力,具备面料识别、服装设计、打板、制作等能力,全面了解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的各项流程。但是,缺少服装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网络客服、民族服饰等方面知识的教授,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材使用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某些课程仍采用的是正式出版的传统教材。这些教材内容刻板,理论性较强,深奥难懂,已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同时,还存在教学内容滞后的现象,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在教材中体现不够,不能贴近迅猛发展的服装行业的实际需要。

1.2师资力量较薄弱,教学方式更新慢

目前服装专业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专业课程设置数量多、涵盖面广,师资需求大,造成本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同时,这些老师长期处于教育第一线,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不熟悉企业生产实际,教育教学视野较为狭窄。学校师资力量因扩招而造成专业教师周工作量大,专业教师在周课时二十节左右的情况下,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使得专业教师无暇顾及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师往往毕业之后即进入学校,缺乏社会践经历。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往往具有面小、时间受限性大的特点,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为了符合本专业实训实作多,课程更新快的教学要求,我校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专家、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师等,强化实践教学,促进本专业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加强,同时,他们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职场经验也可促使学生自觉提升专业技能,踏入社会少走一些弯路。但是,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在教学管理上与学校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完全发挥。

1.3校企合作方式还需加强

现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正式合作单位只有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单位过少,工学结合、产教结合还不够,使专业与社会的对接面窄,对合作单位依赖较重。引企入校的合作单位现在主要是重庆市校园精灵服饰有限公司,校企融合还需要做大加强。

1.4资源库急需建设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在本校的普及和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分为教学软件建设、教学视频及素材、教案、课件的开发与收集、题库建设等方面。一方面让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意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或教学的相关资源,并可进行二次加工整合;也可对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明晰的思路甚至自己制作的学习资源,以非常便捷的渠道,通过相应的审核程序加入到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提高;另一方面,智能题库随机组成试题,考教分离,促使教师教学的规范有序及学生技能的提高

1.5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旨在客观公正、科学地测量和反映学生在学校开设的诸如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社会实践能力等课程方面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状况。评价者通过学生学业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在学习完已开设的课程后学生个体在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而且能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达成后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现实程度。学生学业评价不同于表象评价、综合评价、素质评价等评价。它是职业学校教与学全过程的基础性、客观性、诊断性的评价,是立体的、动态的、综合的、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校的评价体系主要存在着评价体系缺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呈现方式单一、评价环节固化、评价内容僵化的问题,有待完善。

2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改革措施

2.1建立一大特色——“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在将企业引入学校,在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合作下,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依据学校和学生条件,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融合为表现形式,共同制定专业定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方案、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的一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智能型的第一线操作者”,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我们培养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知识型技能人才。以我校“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按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轮岗实训,再根据学生各方面能力,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和顶岗、定岗实习,突出学生一专多能,培养具备职业道德、实践动手能力强,拥有各种服装设计和工艺处理能力的技术型专门人才。主要为企业输送专业素质较好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缝制工、裁剪工、烫衣工、市场营销人员和一部分设计助理、板房助理等。全面发展、提高中等职业中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创新点:①引企入校,寻求职教社会化,校企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让企业与教育结合,立足行业岗位需求,推行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对社会、对岗位的适应能力。②校企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计划,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③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版样工作室,建设六大方向的培养目标: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培养人才以缝制工为主,向其他工种辐射,提高学生技能,扩大就业面,提升就业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

2.2实现两大融合——专业融合、校企融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工艺美术专业+服装专业”的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工作室为依托,结合工艺美术的特点,开发服装陈列与导购、服装展示设计、服装手工艺品设计等专业,增设设计基础、艺术欣赏、摄影、手工艺品制作等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进行模块化教学,采用并列与递进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开发新的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校企融合”:引企入校,联合企业,以工作室的方式,共同开发产品,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现代服装制作加工、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按照“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从岗位的需求出发,按照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构建以“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突出“文化课注重与专业结合,专业课注重技能”的课程内容改革,要按照“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进行,使课程体系能够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将本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同时应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使设置的课程既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课程体系包括教育课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应用基础、普通话、礼仪),专业课程(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服装画技法、服装设计基础、服装CAD、服装营销、PS、CorelDRAW、立体造型、色彩搭配、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综合实践性教学课程(命题设计、技能考核),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3面对三大转变——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我国,中职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努力为其拓宽就业渠道。首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培训就业技巧,规范就业流程。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和专职的就业指导员。培训学生的应聘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计划地、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第三,对学生注重“创业”教育。现代服装类企业服务于千家万户,从我国目前情况分析,既需要投资规模较大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又需要大量灵活、资金周转较快的中小服装企业,因此,结合行业的特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从单一的车工培养方向转变为六大培养方向:目前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车工学习为主,但我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城镇和市区,面对缝纫车工,大部分学生感觉课程枯燥,车工以后的就业质量不高,所以学生流失率较高。改变现在单一的车工培养方向,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在他们学习完高一基础课之后,进入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版样工作室,分别朝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六大不同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对学生六大方向的多元化培养人才模式。从低端的车工培训转变为高、中、低多层次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我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方主要是进行较低端的车工培训,导致学生毕业后70%左右从事缝纫工种,使得毕业学生实习后流动性大,转行率高。改变现行的培训方式,建设高、中、低多层次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极力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主要面向第二产业服务转变为同时面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主向面向第二产业服务,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服装生产车间;但服装行业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我们不仅要为第二产业服务,更要为现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三产业服务,开设服装营销、PS、CorelDRAW、立体造型、色彩搭配、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等学科的教学,创设多样化的学生就业渠道。

2.4完成四大改革——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创设“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板样工作室”,下设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六大方向。除我校教师之外,每一个工作还另有行业及企业人员参与,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开发校本教材、研发产品,培养学生及教师。学生在高一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之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优势特征、兴趣爱好,分别朝六大方向发展,这样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定位不同,所以培养出不同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模板化教学方法改革针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特点,和企业共同开发引进标准化模板,把复杂的工序简单化、固定化,以减轻教师教学难度和学生学习压力,和社会企业接轨。IE工程程序化教学方式的改革:IE工程即将要生产的款式进行合理生产安排,提前做好投产过程中所需的一切准备,在它的执行和引导下成功提升效益、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把大型企业最前沿的工艺引进学校,引入教学,把企业已成熟的IE引入课堂和实训车间,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套适合学生实际操作的IE程序。把大型企业最前沿的工艺引进学校,引入教学,把企业关健性的生产环节引入课堂和实训车间,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套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工艺标准。为实现“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将工作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经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到提高,即“做”中“学”,“做”中“教”。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结合成立服装工作室为表现形式,共同制定课程方案、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以实践过程为导向的,实行“八合一”的教学模式。(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同时引进“模版教学”及“IE工程”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进行模块化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多元化、高品质学生输出方式改革:我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毕业后70%左右从事缝纫工种,10%左右从事营销,百分之几的学生从事制版或设计助理工作,还有少数的学生从事服装营销等工作。但我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城镇和市区,面对缝纫工种,大部分学生感觉就业工种单调,就业工种质量不高,导致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转行率高。改变现在学生比较单一的输出方式,努力争取在校内学习期间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在他们学习完高一基础课之后,进入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版样工作室,分朝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六大不同方向发展学习,最终形成多元化、高品质的人才输出。

2.5注重五大加强——加强教学资源库、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加强教学评估模式的改革创新

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分为教学软件建设、教学视频及素材、教案、课件的开发与收集、题库建设等方面。一方面让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意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或教学的相关资源,并可进行二次加工整合;也可对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明晰的思路甚至自己制作的学习资源,以非常便捷的渠道,通过相应的审核程序加入到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提高;另一方面,智能题库随机组成试题,考教分离,促使教师教学的规范有序及学生技能的提高根据“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材建设团队,编写《服装CAD制图》、《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画技法》、《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设计基础》等服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教材编写适应专业岗位的需要;教材内容要重案例、重能力、重操作,有机融合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实践后并逐步对教材进行推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深厚、专业技能全面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要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特别是优秀专业课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理论与技能培训,优化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学历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内培和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对本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进行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大加快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步伐,组织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向企业学习最鲜活、最先进的现代技术,使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有效接轨;改革教师聘任制度,拓宽学校引进优秀专业教师的渠道,从行业第一线聘任部分具有较高水准的从业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力争学历达标率100%,研究生学历为5%。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5名,培养双师型教师10名,送培15名教师到企业、到大学顶岗挂职培训。培养聘请15名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加强工作室及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完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和版样工作室这二大工作室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每一个工作室都必须和企业紧密联系,有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产品。为依托,结合行业、企业的要求,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不同的专长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师资力量的培养。完善实训基地综合布局及设施配套,新建、改建和扩建校内实训基地,拓展基地功能,让课堂教学和实际生产交互,理论学习与实践体会印证,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融合。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加强与“重庆校园精灵服饰有限公司”的合作,建立校内服装生产企业一个,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教师培养,教材开发,教学科研,学生互动搭建新平台。加强与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紧密联系服装企业,为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为教师培训、学生就业、产品营销开辟新渠道。中职教育要为企业发展服务,必须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发展动向就是学校专业发展方向。专业教学要与企业接轨,其设施设备也应等同于企业,甚至领先于企业,这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目前难以做到的。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建立稳固的校内实习基地,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极好途径。这样就能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与企业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与服装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既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实习环境,也可为企业开辟便捷的吸纳人才途径。

加强教学评估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强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建设: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改革单一以课堂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采用具体的作品展示、技能大赛、调研报告,方案设计等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构建以贡献率为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和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校企结合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指标综合化,包含职业道德、考试成绩、技能大赛、实习鉴定等。学生综合学分考评体系如表所示:制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新评价方案,改革传统的以半期、期末考试为主的学生质量评价模式,从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以及终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综合评价。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办学和教学特点决定了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除以课程和理论教学体系为基础,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所需要的认知结构外,还应借助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化创业理论知识,训练创业操作能力,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一、实践教学的含义与功能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实践教学教师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实践教学目标,遵循实践教学原则,运用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及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参观和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深化理论知识,训练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和技术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形成实践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是促进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过程中发挥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也是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职业素质的核心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其职业素质。因此,在符合职业特点的实践环境中,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职业训练,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总之,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知识,训练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实践教学体系中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设计

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相对分成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应该依托于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渗透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落实在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中,从而把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落实在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目标中,并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

第一,完善实践教学计划,构建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计划,把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纳入实践教学计划之中,同时在实践教学大纲中体现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训练方面的要素,安排指导能力强的实践教师,完善能够承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配套的监督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第二,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仅在形式上体现在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之中,还应落实在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因此,应完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突出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并在实践教学各层次目标中细化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成层次递进、关系分明、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第三,把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融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活动、参观和调查、课题研究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而且植入了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元素。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和落实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才有利于有效的实施。

第四,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在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都得到了体现和落实,但是还需要在实践教学各环节中确定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这样,从上位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落实到了下位的实践教学环节目标中,从而便于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具体实现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目标。

三、实践教学环节中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实施

实践教学环节中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实施就是要在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参观和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与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密切结合的活动内容,实现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目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化创业理论知识,训练创业操作能力,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1.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在实习实训中的实施

在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各专业实习实训的内容,嵌入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成分是实施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食品加工企业实习过程中,除了熟悉食品加工设备和食品加工流程外,还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从创办过程、资金投入、产品研发、生产流程、经营管理和市场销售等各个主要环节的内容,并以组为单位完成了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创业计划书。通过这次实习,了解了所学专业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前景,深化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启发了创新思维,完成了各项专业实习的任务,不仅如此,还从中有效地开展了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

再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利用学校的客房部和西餐厅的实训基地,除了进行全程全员各个岗位的实训外,还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研究了连锁宾馆和酒店的创办模式、经营模式、管理特点等问题,并分别完成了创办特色连锁宾馆和酒店的创业计划书。通过这样的实训,使学生了解了各个岗位的特点,明确了岗位职责,熟悉了整个工作流程。同时,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应用。不仅如此,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了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训活动更加丰富,收获更大,深受学生的欢迎。其他各个专业的学生也都利用专业实习实训的机会,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利用实习实训之机,富有成效地开展了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

2.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在课程和毕业设计中的实施

课程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课程和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是开展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又一有效途径。

例如,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可结合点上渗透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从主题确定、开题调研、绘制草图、修改定稿,到面料选取、加工制作、展示演出等各个环节充满着创意,充分体验了服装研发的整个过程,为今后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服装设计专业确定了中国古典和国外经典的主题,中国古典包括民间剪纸纹样、瓷器花纹图案和蝴蝶造型色彩纹样的借鉴等。在风格上囊括田园风、波普风、波西米亚风和欧美风等,整个设计和展演过程充满着自主性和创新性,在实践活动体验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再如,装饰艺术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也把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有机结合在毕业设计中,渗透到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上。从开题调研、绘制草图、修改定稿,到选取材料、成本核算、加工制作和展出等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体验了装饰艺术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的整个流程。不仅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而且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了动手操作技能,对今后从事这一行业,开办装饰艺术设计室建立了自信心。

3.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施

在广泛而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环节中,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加入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元素,是实施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校学生会的组织下,经常举办学生书市。如2010年5月10日至13日举办了“细品书香,读圣贤书,做智慧人”为主题的春季图书书市,2011年5月4日至5月6日举办了以“拓展广阔视野、吸纳点滴精华”为理念,以“零距离互动、零时差交流”为原则的图书展卖交流会。在此平台上,学生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选取有利地点,主动摆放摊位,陈列教辅图书、工具书等。售书者主动,购书者踊跃。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了经营经验。此外,学生社团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还经常举办跳蚤市场活动。

再如,学生社团联合会创业社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以“创业校友访谈交流”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走访创业校友,采用访谈的形式与校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汇集成了相关创业调研报告。二是邀请具有创业经验的同学与其他同学进行现场交流,分享创业的基础知识和自身对创业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发展。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实感知了校友的创业历程,从中受到了启迪和激励。

此外,学生会和团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暑期学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学生会女生部组织以“彰显你的才能,秀出你的手艺,丰富你的生活”为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为参加下次跳蚤市场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学生会外联部组织学生参观李宁工业园区等。

4.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的实施

在课外科技活动教学环节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锻炼动手操作技能,开展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第12篇

关键词:影视广告;实践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近年来,国家对全国高校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的相关政策,对在校大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2019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未来大学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旨在高标准、严要求压力下,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对高校教育实践课程的实践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使应届毕业大学生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影视广告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制作过程持续时间长。影视广告的制作包括选题、材料收集、创意实现、脚本写作、镜头拍摄、镜头合成六大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完成。因此,影视广告实践课程需要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更好地进行有机融合,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当前影视广告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影视广告制作周期长的特点也决定了影视广告无法使用期末定点考试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重点以期末最终作品作为考试结果进行评分。因此,目前各大院校的影视广告课程考核方式大多以考查为主,考试分值分配比以最终作品为侧重点,即结果性考核。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广告学专业的重点课程,隶属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平台模块的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目前的考核方式为考查,成绩分值分配指标为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期末成绩占学期成绩50%,属于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的成绩比。其中平时成绩的分值分配为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提问、操作等随堂内容),占比30%,实验报告写作占比70%。期末成绩以期末学生提交的影视广告作品为考核内容。这种成绩分配指标是已经改革过的纯实训课程考核方式,大幅提升了平时实践的部分所占分值,但成绩的所占比仍有侧重偏颇,带来的问题如下。

1.1考核时间不充分

影视广告有着制作周期长、实践性强的特性,由此限制了影视广告的考核方式不能经过传统的闭卷、固定时间的题目考试,因此在学期期末,影视广告制作过程需要给学生放宽一定的时间进行完整的影视广告制作。大多院校期末结课后,学生拥有一到两周的复习时间,影视广告制作的过程就集中在这两周内,在学生期末复习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的情况下,要有详细的团队计划、分工、形成创意、安排服装、化妆、道具、约定拍摄、细致剪辑等一系列工作,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完成,从而导致影视广告最终成片效果与学生制作能力水平有较大差距,从而导致考核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发生。根据课程性质与专业内容,改革考核实践,以解决学生期末考试时长不足的问题,开学之初即算作开始考核,每一次课程参与度、课程练习完成情况、团队合作形式均为考核内容,教师全程参与,整个学期根据课程进度逐步完成学习和考核内容,练习实训即考核,考核时间充裕,学生能更加细致地完成作品,达到实训效果的最优化。

1.2考查学生能力的真实度不足

课后考查课程的最大弊端在于学生提交的考试作品真实度不足,经实践证明,课后考查的考核方式,实践结果仍然以期末固定作品为主,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平时课程学习实训的环节,影视广告制作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环环相扣的内容,单一的课后考查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是否独立作业完成作品,从而导致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结果存在不真实现象。

1.3考查内容深度与广度不足

以期末作品为主的考核方式,学生仅分组提供一份影视广告作品,首先,单一的作品不能很好地体现整组学生的学习水平,其次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个体对影视广告系列实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可能出现部分学生的学习重点偏颇,考查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稍显不足。因此,要对考核成绩评定办法进行改革,具体包括对成绩分配占比的调整,增重平时成绩,将期末考核的部分内容移入平时练习的成绩,激发学生平时训练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解决部分问题:第一,解决学生不太重视前期创意和表达的能力;第二,解决学生不太重视作业进展情况及写作能力的培养;第三,解决考核时间紧迫的问题;第四,解决考核内容不全面的问题。

2影视广告课程考核方式的具体改革内容

2.1需重新合理分配考核指标分值

为了综合考核学生学习与掌握各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情况,同时突出实训操作与能力培养,必须在实践与理论以及知识与能力考核模块的设计中做到全面平衡且重点突出。影视广告课程考核成绩为百分制,总评成绩包括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占比7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由课程分阶段实训成果、实践过程表现及实践报告构成,其中课程分阶段实训成果占平时成绩的70%,实践过程表现占平时成绩的10%,实践报告构成占平时成绩的20%。期末成绩由实践总成果评定成绩。影视广告课程考核指标分值分配表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