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时间:2022-12-29 00:44:00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第1篇

1.1概念厘定

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起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及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下诞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理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进行管理,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及与信息相关的资源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高校开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通过信息分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描述、信息构建、信息安全等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把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并能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起源、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通过文献学概论、电子文献检索、现代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JAVA 程序设计、新型程序设计方法、图书馆业务实践、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与知识库、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理论、高级计算机网络、图形学与可视化、现代信息检索等课程的设置,旨在有针对性的培养图书馆方面的专业人才,挖掘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库的价值,进行更有深度的情报交流与知识交流。

档案学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和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终达到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目的。高校开设的档案学专业通过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中国档案史、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网站建设、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学、档案文献检索、专门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计算机管理、外国档案管理等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希望学生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优势与经验,结合国内档案发展现状,运用专业技能管理档案文献,加强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建设档案室、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做出贡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点是计算机软件的维护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强调面向信息分析与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同时也注重与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管理类专业课程,诸如西方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概论、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以及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诸如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信息系统分析设计、JSP基础教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概论、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等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四大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各具特色,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突出人才发展的专业性。

1.2概念辨析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者紧密又有区别。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传统的图书馆学发展而来的,它偏重于对文献信息的研究,还涉及信息资源的相关法规政策等问题。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伴随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两大专业有很多重合或者相似的科目。但不能因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子学科,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国内部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对比

2.1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基础、能够掌握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熟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系统的档案学文化知识与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资料信息中心、办公厅(室),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图书馆、情报机构、史志部门等从事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行政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文秘、编史修志等工作及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背景,掌握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与应用技能,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能够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从事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2.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硕士意在培养信息技术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管理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对象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能够独立承担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技能与方法,可以胜任国家机构、党政团体和各种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能够在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及利用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档案学本科重在培养从事档案管理及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及档案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胜任办公室科学管理及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维护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可在国家机关、工商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及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与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2.3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需要、掌握信息基础技能,具有较好信息素养、可胜任各类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公共信息工作部门的信息咨询、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尤其是电子信息服务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检索、组织、描述、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政务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掌握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4南京大学

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深厚文献功底、能够从事知识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档案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5苏州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重点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学本科是要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并能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能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专业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胜任信息化社会中各类社会组织的文秘、档案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重在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软硬件开发、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合上述介绍不难发现,几所高校的这几个专业都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培养,反映出四大专业在学科范畴上的交叉性。目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是新兴专业,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此本科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与控制的一门学科,它要求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但更多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对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档案学专业和图书馆专业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合并设为一个专业。档案学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档案资源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记忆”工作,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主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构成要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

3.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3.1创意档案

2001年,一个叫做“创意档案(Creative Archive)”的BBC姊妹创新开放了部分BBC大容量的档案文件――这个档案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图书馆。公众可以按照他们的喜好免费享用这项内容,当然是非商业用途。

从此案例中可看出,档案文件包含了图书馆的内容,而这种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进行整合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同时,“创意档案”内容的处理与开放则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公众对此种信息资源的享用是以用户的角色参与信息服务过程的体现。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四大专业的紧密联系。

3.2图书的数字化整合

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以及哈佛、牛津、斯坦福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的图书馆馆员,他们几千本几千本地迅速扫描这些书并将其数字化。与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起,这些电子书会被整合在一起进入知识与文明的图书馆。当这个全新而真实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成熟了,它将为合作、学习、创新提供一个共享平台,将使现在的因特网看起来像个二手书店。

从此案例可总结出,这样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数字化然后提供共享平台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图书馆馆员对馆藏纸质信息资源的管理的创新。而这样一个过程无疑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想象档案纸质资料也可以相类似地被进行数字化整合。

3.3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的渊源联系与区别

无论是从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性来看,还是从历史渊源、现实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共性来看,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都有着同族的关系。

图书馆学、档案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资源,档案文献和图书文献都是知识载体。我国早期的图书馆工作与档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理论研究都是围绕文献如图书和档案的生产、采集、评价、组织、存储、传输、检索和传播等过程,技术方法上都是围绕索引技术、集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献缩微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必要条件,诸如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原则与工作方法,它们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领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从而对信息资源管理形成学科体系架构产生了有利影响。图书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图书馆更有成效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与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用户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信息系统为中心到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转变,用户的角色力量在增强,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视用户的指向性。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管理制度、原则和技术方法上各具特色、彼此独立,学科性质和学科研究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都注重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利用,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图书馆学工作者都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到数字图书馆建设和高效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领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其开放程度高,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可获得图书馆的资源。档案学最广泛的应用即是在档案室和档案馆内管理档案文献的实践。档案在一定时间内有着较强的机密性,因此,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是必要的。档案多数为原稿,档案室和档案馆都建立特殊的利用制度,规定档案文献一般不能外借出馆。档案的存毁也有相应的鉴定制度,不同的档案文献归属永久保存、定期保存和销毁三种形式。近年来,信息管理学派与信息系统学派互相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交叉性越来越显著,文献互引现象也愈加明显,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体系,都可以集中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母学科下,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架构也正趋于成熟。

4.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趋势

4.1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信息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作为政府行政内容的重要部分,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企业和政府管理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改善企业管理和政府职能的核心。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开展,信息服务以及对信息活动要素的管理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对于企业而言,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战略意义,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增值功能,为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起源于美国政府的文书管理领域,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管理和图书情报领域,并形成记录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三大学派。在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强,三大学派逐渐走向融合。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开始向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方向演进。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运营即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知识资源管理以及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在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IT部门和IT员工的激励和学习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同时随着企业联盟合作的加强和跨地区项目的增加,供应链管理和虚拟团队管理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国内学者借鉴国外信息资源管理协会会议提出的相关研讨课题,开始加强对电子商务、电子学习、虚拟组织、语义网以及Web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内部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是组织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如何选择、实施、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的成功,如何将“人机”和谐化带来最大效益,这些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依赖。

4.2有效快捷地检索、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将成为重点

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今社会中,图书馆分为纸质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而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角。因此,图书馆学专业将更充分深入地揭示有关收集、组织、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规律,尤其是对数字化资源的处理与利用。

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等;二是相关技术研究,包括XML语言、元数据、数据挖掘、数据仓储、知识信息导航、数据异构封装等;三是建设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联合与衔接、对馆员素质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新型服务以及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在纯技术和纯理论方面,国内都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如何将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继而运用到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是国内学者面临的难题。

数字图书馆最富有创造性和里程碑式意义的趋势即是创客空间将与数字图书馆相辅相成。创客空间是具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们将各种想法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场所,它是创新2.0模式的典型范例。创客空间顺应了时展要求,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它将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甚至影响数字图书馆发生深刻变革。

4.3将更多的“社会记忆”数字化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覆盖,档案学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将文献数字化,即将文献集成、整合到网络上并供人们查阅。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在档案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文件管理已然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企业档案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划定企业档案的范畴,如何使企业档案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并得到企业内部员工与社会的认可,成为研究中的主流问题。而企业档案又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两者有着共同的动机和目标,即是实现企业的知识传播、共享与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平衡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其自身特殊的保密性之间的矛盾是档案学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档案研究必定会借鉴相关学科的高端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3G网格等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4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将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事业和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换言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更多的致力于培养新型高端的管理人才、IT人才及其综合型的复合人才。

从国内外研究方法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尤其重视技术手段和系统规范的数学模型。但西方研究者注重实证方法,而国内研究者主要依赖于理论研究方法。信息技术的管理会对信息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而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又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而其依赖的信息技术也势必会产生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开发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软系统开发方法之外的新的技术方法。

第2篇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关 键 词】理论图书馆……

1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与历史任务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应当是系统总结19~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准确把握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基础的同时,确定新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而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一般可归纳为3个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通过建立起上述两个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1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

(1)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应具有如下理论功能:

①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图书馆的哲学本质

对图书馆的名称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对其哲学本质理论把握的前提。关于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称谓,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关于图书馆的概念,各国也往往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这些具有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社会称谓和定义不仅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实际状态,而且对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就图书馆的社会称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院”、“馆”、“楼”、“阁”等一系列名目繁多、各具细微语义差别的社会称谓[1]。就图书馆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大体而言,世界各国对图书馆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有3种不同的角度。其一是从图书馆的内容角度加以定义,指“为阅读、研究和参考而收集的一批书”;其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藏书和阅读功能的建筑和场所的角度加以定义;其三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和利用功能的社会机构的角度加以定义[2~7]。然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伴随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发展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将关于图书馆概念的最终认识统一在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的统一之上。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概念的认识,图书馆的哲学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记录、承载于一定物质载体和社会载体并传输于相应传通媒介的人类知识的集合。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知识本质、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这三合一的统一体由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就是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其精神内容,而且有其物质存在手段和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有其社会存在手段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物质、社会这三者关系中,图书馆精神层面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即其内在规定性的哲学基础与核心要素,即图书馆本质的核心层;图书馆物质层面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赖以物质性存在的技术手段,是人类知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而图书馆社会层面的社会本质则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技术本质的统一体赖以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的人类知识的社会外壳,是人类精神、信息技术与具有相应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现实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外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整体。吴慰慈教授所提出的图书馆中介性的本质,其深层意义即应是以这一由精神、物质和社会这三层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哲学本质为基础的[8]。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其中介性这一本质特性,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以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手段,在人类历史上有效发挥着精神媒介、物质媒介和社会媒介的传通作用。

②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与具有一定历史文明特征的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是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历史文明形态。

③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技术本质。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关于人类知识、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技术的社会应用形式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形态。

④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

⑤阐释构筑在上述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的社会功能。

⑥阐释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社会实践形态——社会职能。

⑦阐释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的社会实现形式。

⑧揭示通过上述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内在的社会生存依据、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所构成的关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⑨揭示图书馆在与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这些外在因素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这些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社会运动规律。

⑩揭示通过上述内在规律与其社会规律的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质与其事业发展的总规律[9~10]。

(2)在阐述图书馆事业发展总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其社会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其理论关键是在准确把握图书馆本质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图书馆与相关社会要素的互动原理。

①图书馆与其知识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类知识的互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是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图书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发展和发达程度是人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的历史标志。人类知识发展的直接结果对图书馆而言就是其本质和内涵的深化。而图书馆本质和内涵的深化反过来又为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构成了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系统的社会标志的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与人类知识以及人类文明三者内在的统一与一致以及这种统一与一致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是准确把握21世纪图书馆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②图书馆与其技术本质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互动。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是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所揭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正因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同时交织着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发展的互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互动与同步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所引发的历史效应决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恰恰相反,是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迅速发展与历史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规律意义重大。

③图书馆与其社会本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与其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通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在社会表象上,相应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三种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质形态的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即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是其具有一定历史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统一。

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往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形态。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形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客观知识得以空前活跃与便捷的方式生存与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的知识空间,启动了人类客观知识虚拟化的历史进程,结束了人类客观知识只能固化在物质实体之上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知识形态——由单一的物质实体形态转变为实体形态与虚拟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消长的互动形态。图书馆信息技术形态与知识形态的质变,必然引发其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发达国家所十分重视并竞相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一变革的历史进程。这样,21世纪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其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趋向不仅仅是理论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图书馆界所十分关心和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互动构成了图书馆与其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互动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与人类文明相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

以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研究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

通过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结合对图书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与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筑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基础。

(2)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基于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必须把其研究工作深入到关于图书馆的本质——人类知识的研究。这样就必须把哲学及其分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作为其核心层次——哲学层次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个体认识和个体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同时更十分关注作为社会群体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类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这样,社会学与其分支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学、社会认识论必然是其第二个层次即与其核心层次相对应的社会知识层次的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图书馆学必然十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与图书馆之间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这样,科学学、信息科学便构成了当代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层次的科学与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一社会本质,传播学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交流学、文献交流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社会学等,以及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分别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社会经济、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文化诸方面为图书馆学提供了社会与文化理论层次的科学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信息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这一形势下,越是高层次的社会竞争,越体现为对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便构成了当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与此同时,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科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学学科群的核心研究领域。从研究对象角度加以分析,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显然是信息管理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11~13]。基于整体大学科群与小学科群乃至具体分支学科的关系,社会管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与众多学科建立了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图书馆学在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应在与上述各相关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中,一方面及时吸收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理论营养,一方面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促进这些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当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就是说,21世纪的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发展成为上述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成果,形成21世纪综合性最强,最能代表本世纪科学整体发展趋势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3)21世纪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实现路径 未来趋势 智能化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化进程不断加快,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它不仅突破了图书资料利用的限制,也能够更好地对图书资料进行保存和利用,更能极大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实现路径

1 、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要以信息管理为中心

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是以纸质为载体,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但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因此,为更好地满足读者获取知识的需求,加强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构建现代化的图书资料管理中心已变成时代的需求,实现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

任何管理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那么什么是现代科学方法理论呢?现代科学方法论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其中系统论是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前提和基础。用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将会对构建现代管理体系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

3、加强硬件、软件设施配备

实现图书资料信息管理,首先要配备先进的图书管理设备,购置安全性能高、质量上乘的必备硬件设施如计算机、扫描仪等,保证图书资料信息管理不被硬件问题影响。此外,要持续加强数据库建设并深度发掘文献信息,图书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图书资料的可检索性和传递性,保证了信息资源的相互兼容和共享性。持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深度发掘,可以满足各类读者求广、求深、求新的多样需求。

4、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

随着信息资源的需求量上升,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作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实施者,新时代下的图书管理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图书管理员有传统的图书管理知识,同时还得掌握现代化信息知识,能熟练操作日常图书资料的检索与查阅。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起着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资料管理的作用。因此,日常工作中应将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5、加快网络建设速度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计算机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也使图书管理信息管理对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建设不仅包括局部区域网的建设还包括地区之间的联网建设。网络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各个地区图书资料的互通有o,方便人们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进一步为人们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发展方向

1、图书资料信息管理要持续发展,力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新时代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它应该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从现实社会中寻找到更多的资源,不断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信息,及时获取信息材料,并切实做好信息筛选工作,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最终目的就是要放在提高图书信息的服务上,在新时代的信息化时展背景下,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必须提高服务的覆盖面,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图书信息网络化的服务覆盖面,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2、图书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便捷。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主题就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即以服务读者为主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想获取的图书资料,这也就要求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要更加高效和快捷,因此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高效性、快捷性是现代图书资料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

3、密切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协作。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这就要求各行各业必须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全方位、多方面、多角度地开展合作,相互联系。因此,图书馆也必须自觉地与社会开展全面的联系,实现图书资料职业活动的整体化。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也只有这一必经之路,主动将自身融入社会,才能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下为地方经济发展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4、要建设多功能图书馆。传统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递科学,提供文献图书资料等,而现代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已经不仅仅具有传递科学的职能,同时它还包括传统文化的保存、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智力资源的开发等,其中教育职能又是其他职能的根本。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下的图书馆已不仅仅是进行图书资料借阅的途径,它更像是一座现代化文化科技的汇集,要明确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职能,改变传统老观念。现代化多功能的图书馆的建设使得读者能够在图书馆中通过网络数字平台获取任何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料,因此需要不断促进功能图书管的建设。

5、图书资料信息管理要求职业能力更高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随着信息资源的需求量上升,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新时代下的图书管理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高,综合素质不仅是指图书馆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文化素质,还应该包括了其服务素质以及管理素质。作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该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目标,切实强化对图书资料信息的管理。

6、图书管理实现智能化,现代化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要求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建立智能化系统,通过智能化系统的建立,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还可以推进现代化图书资料信息的管理。智能系统管理实现了三大优势:一是方便信息的智能查询,使客户输入简单的词语就可以迅速检索出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既方便操作又提高了效率。二是智能系统的辅助功能,如果人们无法查找出所需的资料,智能系统能够提供出类似的图书资料,以方便人们的使用。三是可以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读者可以再网络平台上建立自己的专属数据库资料,方便随时随地查看,同时也具有保密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实践路径和发展趋

势两个方面分析,使我们了解实现现代化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软件设施的配备,加强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为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化工作提供物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的保障。只有不断提高图书资料信息管理能力,将相关举措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体现出“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作出的努力,才能真正发挥出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柯平,王海娟.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5(53):16-18.

[2]金明生,黄菊香.影响中国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三个决定性因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1(53):19-20.

第4篇

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所依赖的核心资源有所不同。在信息社会,核心资源是信息。信息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数字化革命将使信息资源成为至关重要的国家财富,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不仅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战略价值,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凸显重要,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念、调整资源战略、大规模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节约物质资源和能源,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道路。

IRM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自产生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就IRM理论的起因而言,一则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信息系统的推广;二则归因于信息资源总量急剧增长所造成的信息供求矛盾的激化,人们急需一种理论来解决信息实践中的种种问题,IRM理论最初萌芽于工商管理和政府部门这两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引入了IRM理论,并与欧洲学者有相似之处,即在引入理论的同时大量地植入了情报学等学科内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IRM理论。现在IRM主要应用于政府、企业、图书情报及民间信息服务等领域[1]。

一门学科的制度化,即形成稳定的学科规则和模式,应包括以下内容:学科职业的制度化、学习和训练的制度化、研究的制度化、交流沟通的制度化及评价和奖励机制的建立[2]。虽然IRM出现时间短,但在20多年中,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我国不仅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期刊,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地区IRM中心(北京和大连IRM中心等);而且成立了专门的IRM协会和研究基地(国家IRM北京和南京研究基地,国家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IRM会议和论坛(如2004年人民大学IRM学院举办的“2004年中国IRM论坛”和武汉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信息化与IRM”学术研讨会),有了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和专著;尤其是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得到了发展:最先是一些相关专业开设IRM课程,后来一些研究生专业开设IRM专业方向,发展到设立IRM硕士和博士专业,而本科专业的设置,在2003年浙江大学、2004年四川大学批准开设IRM专业(由档案学、图书馆学合并调整)后,2005年河北师范大学也被获批准增设IRM专业,在此期间也有一些院系改名为IRM学院(系)。

2、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一体化的发展

图书馆、情报、档案学科同宗同源,图书馆和档案馆最初是合二为一的,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三门学科进行了分流,经过各自独立的发展阶段,又各自为政地形成了三个系统。19世纪初出现了图书馆学,19世纪末档案学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文献学,20世纪中期诞生了情报学。这四门学科最初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图书馆学研究的是图书资料,档案学研究文书档案,文献学研究期刊论文,情报学研究科学文献情报的机械检索。由于出发点不同,并且从产生之时就朝着建立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方向迈进(特别是情报学),因而它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呈现出强烈的“离心化”发展趋势。可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图书馆、档案、文献和情报工作的对象逐渐出现了趋同趋势——它们都要处理图书、期刊及其他各种数字文献。由于这些学科研究的对象都是文献,只是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在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必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当代它们之间出现了“集成化”趋势。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老化周期愈来愈短,现代科学日益向微观方面纵深发展,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多,科学研究方法也在向整体化发展,这标志着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级的综合阶段,“大信息观”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现象。

三个学科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在20世纪50年代已露端倪。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图书馆组及书目、情报工作与科学名词委员会”改名为“情报工作、图书馆与档案部”。1974年9月,该组织又在巴黎召开了全面规划国家文献、图书馆、档案馆基础结构的世界科技情报服务系统大会,提出了建立“国家情报系统”(NATLB)的计划。许多国家据此采取了推动图书情报档案综合发展的相应措施。由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研究的对象不论是机构、工作流程,还是资源和事业都有共性,所以它们的一体化自然顺理成章。特别是现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问题的出现,三个学科更是错综复杂,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对象的同一化;②研究人员的一体化;③专业教育的融合;④专业期刊的交叉。叶继元教授甚至认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基本重合,作为过渡性名称,可以称为“图情学”[3]。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机构进行了三者的一体化,从其表现形式分: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档案集中到某个部门管理,实现全部的一体化,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图书、手稿档案(包括23位美国总统的手稿)和科技报告等,所以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又是档案馆,还是情报研究机构;另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和档案相互交叉地保管在一个部门,实行部分的一体化,例如,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实现一体化,这种模式比较普遍,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等;也有的将图书馆与档案工作合在一起的,如玻利维亚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柬埔寨国家档案图书馆。但在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2.1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将是失败的实践。图书馆、情报和档案学分别指导着图书馆、情报和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然而,那种追求自我完善的学科建设现状是无法为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的。目前,少数图书、情报和档案单位进行了一定的一体化实践,但其中大部分仅仅是三个机构合在一起,挂一块牌子,而内部仍然是各行其是,其实是有名无实;而另一些单位则把档案、图书、情报资料无条件地合到一个地方去管理,这又属于一种混合。这些做法与一体化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随着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的日趋加剧,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加强横向联系的趋势也日趋明显,而作为这种相互惨透、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是将出现一门研究它们的共同规律,以指导这些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几种理论,代表性的有文献交流学、文献信息学、文献信息管理学及后来的IRM学等,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都没有很好地应用。

2.2 宏观管理无力

宏观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图书、情报和档案三个独立的系统改变封闭、孤立状态,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协调、协作,组成全国统一网络的过程。只有实现了宏观管理的一体化,才能使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在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下,建成统一的国家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宏观管理的一体化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协调咨询性质的机构和系列的规章制度。目前,三个系统从上到下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缺乏横向联系。图书馆系统基本上属于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档案系统由国家档案局指导与协调,而情报系统则主要由国家科技部管理。因此,成立全国性的以及各省市、各行业的图、情、档协调机构和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体化的核心内容。

2.3 专业设置不合理

我国对信息资源类学科的专业设置经历了一段混乱局面,这种混乱主要表现为:学科的名称不规范而且不稳定;多种分类标准并行,学科设置交叉重复;对学科的归属缺乏长远、一致的考虑,没有一个合适的学科名来统一三个学科的上级一类学科。例如,在历史上,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学科性质无一定论,经历了好几次的学科属性变更。在1998年教育部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虽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把情报学删除,而图书馆学、档案学和新增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行政管理、旅游管理及土地资源管理等共属于管理学门类,很显然,图书馆学、档案学的关系与其他管理学门类中的学科关系更密切。而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指南和1992年制定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把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档案学、博物馆学及图书情报文献学其他学科等学科作为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取名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这种取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现在,社会需要新型知识结构的信息人才,这些人才应是一专多能的,是综合性人才,他们在宏观上能从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在微观上能精通某方面的业务工作,并能够推动信息综合管理的发展。在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这三个学科各自为政、独树一帜,大多数学校这三专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培养出来的人才,要么是过于专业化,适应面不广;要么对一些知识仅学到了一点过于广而泛的皮毛,显得空洞。这迫切需要三个学科求同存异、协调发展。

转贴于

3、在IRM体系框架中三学科的一体化

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环境下,研究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三者协调发展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统一的IRM学科体系框架,探索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一体化的途径,已是一件迫切的任务。

3.1 在IRM体系框架中一体化的理由

钱学森在《论系统工程》一书中指出[4]:“情报、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信息是三者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都属于知识信息;图书馆、情报和档案工作均属提供知识信息的服务工作;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是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新的数字化环境下,在三学科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通过对国内众多的关于IRM论著的了解,从其发展历程、定义、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管理过程来看,IRM作为三学科的上一类学科是合适的。

IRM体系框架中一体化可以较好地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①IRM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理论,1993年,卢泰宏在其所著的《国家信息政策》中,指出[5]:“IRM是信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IRM的内容构架,认为:“尽管关于IRM的阐释不尽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众所一致的,即IRM是信息管理的综合,是一种集约化管理。”可通过IRM理论来指导一体化工作。②可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全国性和各地区性的IRM中心,以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有效利用以及信息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有关于IRM科学、完备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实现统一的宏观管理。③在学科的设置上,可把IRM 作为三个学科的上一类学科。为适应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学课程设置遵循“淡化专业、强化素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的原则。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专业可实施按系招生,按“2+1+1”或“1+1+2”方案组织教学,把这三个学科统一按IRM学科招生和培养,把大学四年分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统一进行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基础课和科学文化基础课综合教学,第二部分共同实施IRM专业课教学,第三部分依照学生自愿分专业,按图书馆、情报和档案学专业实施各自专业教学,组织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遵照上述原则,在统一的IRM学科下,再细分专业和方向。

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信息技术在三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强大的整合作用。这三个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及其载体的传播、搜集、选择、整序、存储、服务及利用。IRM学科在包含三个学科的基础上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咨询学、编辑出版发行学等其他多个学科理论。IRM学科是这些学科在更高层次的集合和发展,这非常有助于促使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图书馆学、情报学也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知识与方法支持。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科整合的同时还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共同进步。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若干新兴分支学科和交叉领域的产生,例如信息经济学、信息社会学、信息生态问题、信息法学等。这些分支学科和交叉领域是本学科体系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也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体系发生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其一体化提供了积极因素。

总之,用IRM来统一它们可谓名正言顺。当然,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都有各自特色,一体化并不是要取消和瓦解这三门学科,而是要在IRM这个统一的框架中促其协调、系统地发展;统一于IRM体系框架中,也可扩展和深化三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使它们得到新的发展。

3.2 IRM体系框架的构建

现在,必须打破现有的学科分类体系,创设IRM学为一级学科,并将相关学科统一列入到该学科之下,形成一个新的学科群。信息类学科可以从宏观上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属基础理论研究范畴,属于探索未知,主要研究信息的本质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生物内部的信息机理问题,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和由这些学科以及其他各学科中派生出来的信息理论研究学科;第二类属技术科学范畴,重点是为信息工作研制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通常称它们为信息技术;第三类属应用科学范畴,主要是运用第一类学科的理论和第二类学科的手段来解决具体的信息问题,这类学科中的以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管理和利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就是IRM学,其中主要包括图书馆、情报、档案学,也包括一些新兴学科。

IRM学的学科性质是其基本理论之一,从其形成背景及研究对象来看,IRM具有交叉学科、管理学科、应用学科的性质。IRM横跨信息科学、资源科学和管理科学三大领域,是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性质应为综合性学科。

IRM的学科体系结构,有众多学者在相关IRM专著和论文有表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霍国庆和谢阳群提出的体系[6]。在新的环境下,结合已有的体系,按学科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本文提出了有图书情报特色的统一的IRM学科框架(如图1),较具体的适用的学科体系则有待进一步拓展。从整个学科体系来看,作为一门学科的IRM应归属到管理学门类下。在理论研究中,一般理论研究主要是对IRM基础性理论的研究,它也是该学科确立的基本条件;专门理论则是指导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特色理论,除图书馆、情报、档案学外,主要还有文献学、编辑出版学等。在应用研究中,IRM活动首先是一个过程,作为信息需求分析到信息服务的系列过程,IRM是由若干相关而有序的环节组成的;IRM活动也是一种宏观调控行为,一般通过行政和法制来规范,IRM法规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包括一些标准和政策法规体系:社会信息化背景下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信息采集的政策和法律、信息公开的政策和法律、信息传播与利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安全政策和法律、其他相关政策和法律;IRM活动还是一种技术行为,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和IRM本身的专业技术来实现其目标;IRM是应用广泛的学科,可以渗透许多领域,对特定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

一门学科兴衰的内在规律,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新的足够多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供研究。作为新兴学科,IRM也存在很多不足和有争议的地方,面对信息化进程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是IRM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其框架中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一体化也必然会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徐引篪.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87—98

[2] 李政涛.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制度”与“制度化”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76—87

[3] 叶继元.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11—23

[4] 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7—98

[5] 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139

第5篇

一、    统计说明

    本文以cnki中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为统计源,以篇名和关键词分别作为检索入口,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作为检索式,以精确检索的方式,共检索到文献152篇,去除不符主题和重复的文献,得到相关文献119篇,并根据结果从论文年代分布、论文期刊分布、地区分布和作者分布等方面结进行统计分析。

二、    统计结果分析

1、 的数量及年代分析

论文的发表数量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而某一时期论文数量的多少, 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发展速度。表1是有关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

表1 论文年代分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总计

论文数

3

1

8

9

8

13

10

18

16

20

13

119

比例%

2.52

0.84

6.72

7.56

6.72

10.92

8.40

15.13

13.45

16.81

10.93

1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最早是1998年,20世纪以前的数量很少,仅占总数的3.36%。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数量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高峰,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经历了到由关注、到认识了解、再到探讨、实践、及经验总结的研究过程。另外,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2008年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文献比前几年略少,这一点值得注意。

2、 论文的发表期刊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不仅是了解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还能为文献搜集和管理提供依据,为读者提供指导,还可以了解各刊物的办刊特点,有利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的发展。

本文所统计的11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72种期刊上,总体比较分散,但是论文的分布又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类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57.14%,说明图书情报专业期刊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的主要来源。表3列出了发表论文最多的前20种期刊,共发表了论文69篇,占论文总数的57.98%,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情报源。根据布德拉福定律,核心期刊区所载论文量要占总论文量的1 /3,可以将前8种期刊认为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

表2 期刊类别分布情况

期刊类别

期刊种数/种

论文数/篇

论文所占比例%

图书情报专业期刊

27

68

57.14

学报

15

16

13.45

其他

30

35

29.41

总计

73

119

100

表3 期刊分布

期刊名称

发表论文数/篇

所占比例%

情报科学

8

6.72

图书情报工作

6

5.04

图书馆学研究

5

4.20

现代情报

5

4.20

中国图书馆学报

5

4.20

情报杂志

4

3.36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4

3.36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3

2.52

图书馆论坛

3

2.52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3

2.52

高校图书馆工作

2

1.68

图书馆杂志

2

1.68

情报学报

2

1.68

河南图书馆学刊

2

1.68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

1.68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

1.68

科技资讯

2

1.68

电脑知识与技术

2

1.68

甘肃科技纵横

2

1.68

中国科技信息

2

1.68

3、 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在统计的119篇文献中,被引的论文共有篇76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十篇文献如下:

表4 论文被引情况分布

论文题目

著者

刊名

年份

被引次数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一)——从技术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1-15

12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研究

吴慰慈,张久珍

情报科学

2001-1-25

69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三)——从人文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5-15

33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二)——从经济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3-15

32

基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黄明杰,张萍

图书情报工作

2002-6-18

27

试析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李莹

情报科学

2000-4-25

27

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3)

——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及其规避行为的法律对策

邱均平,陈敬全

图书馆建设

2003-5-25

27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

靖继鹏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5-15

26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王海波,汤珊红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5-25

25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初探

皮介郑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3-25

2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以上十几位作者撰写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被引次数都很高,说明其论文影响力大,可以看作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重量级的论文,尤其是武汉大学的马费成等人写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文被引频率最高,无人能及。

4、 论文作者分析

(1) 作者合著情况分析

    研究论文的合著现象, 一方面可以反映研究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弄清合作的特点以及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 有助于组织合作研究。合著度是指某一时期内刊物载文的篇均著者数, 合著率则为刊物合著论文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作者合著情况见表5。

由表5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论文主要以个人独著为主,共82篇,占所有论文的68.91%,但从整体上看,每年的独著论文数时高时低,在2005年达到高峰,总体呈现出很不稳定的状态。另外,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每年的论文合著率也很不稳定。这充分说明,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 合作研究将会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表5 论文作者合著情况

形式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合计

比例%

独著论文数/篇

1

7

6

4

9

10

17

11

8

9

82

68.91

2人合著论文数/篇

3

1

1

3

3

1

3

9

3

27

22.69

3人以上合著论文数

2

1

1

2

3

1

10

8.4

合著度

2

1

1.13

1.56

1.63

1.46

1

1.06

1.44

1.75

1.38

合著率%

100

12.5

33.33

50.00

30.77

5.56

31.25

60.00

30.77

(2) 作者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分析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各地区图书情报学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力量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数据。在统计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关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遍及了全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表6表明发文最多的前10个省市分别为湖北、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广东、山东、辽宁、浙江、河南和甘肃。这10个省市共计发文87篇,占论文总数的73.11%。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是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水平最高、最普及的地区。其中,尤其是湖北省,发表论文数最多,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市地区,此外,湖北省的论文中绝大多数都是武汉地区发表的,特别是武汉大学,说明在研究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面湖北武汉地区有很强的一批专家和学者,对该领域有着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地区分布非常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其他地区也应该积极努力,投入力量,紧跟上全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脚步,使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表6 论文作者地区分布

地区

发表论文数/篇

所占比例%

湖北

20

16.81

北京

9

7.56

湖南

9

7.56

黑龙江

9

7.56

吉林

7

5.88

广东

7

5.88

山东

6

5.04

辽宁

6

5.04

浙江

5

4.21

河南

5

4.21

甘肃

4

3.36

5、 论文的内容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从统计分析可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内容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理论研究     这类论文一般都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概念、构成要素、类型、特征的研究,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存问题或必要性的。在调查中,共有33篇论文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国内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多倾向于:其是“信息管理学”中新近产生的一个分支,并没有达到能成为相对独立学科的程度。在调查的论文中,并没有专门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学”及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学科性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史及未来发展、学科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等的论述,而多是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及“信息研究”等学科,进行学科研究总结与展望时,提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进展。而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引用泰宏教授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者的集成构成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      

马费成、陈锐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系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分别从技术、人文和经济的角度讨论了面向高速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和利用的问题。而靖继鹏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在分析比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传统信息资源管理差异的基础上, 概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则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环节, 其模式是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维构架。贾春华的《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值得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较专注地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重点领域、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他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是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和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另外,尹艾蓝、李曙光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管理探讨》则创造性地把书签式管理模式、搜索引擎管理模式、书目控制管理模式列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把人文管理、技术管理列为管理手段。

(2)企业与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

    主要是企业与图书馆如何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收集与构建工作。本次调查中,涉及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共有18篇。刘海燕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中立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全面分析了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曹秋霞的《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探析》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剖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改进的几个问题。张丽辉的《浅谈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改进》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改进策略。冷伏海、孙扬民的《面向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分析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与管理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给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及针对这种模式的实施过程。

(3)描述与组织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如何准确、全面揭示每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特征,并通过有序组织,来调整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可见,对网络信息资源揭示与组织,是提高其利用效率的前提,也是业内人士探索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本次调查中,共有14篇论文涉及到这一领域。

袁红梅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元数据》中提出了元数据的3 种格式,4 种类型,讨论了元数据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丁晓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刍议》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介绍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的原则和几种方式, 进一步提出网络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图书馆应采取的对策。王海波、汤珊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更好地组织与揭示网络信息资源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未来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学者们提出的设想是:“从组织者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简便,扩充性、专业性、及处理能力都要强;从用户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易于查询,满足个性化需求;从技术角度,网络信息组织应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知识组织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知识挖掘。”。

(4)信息开发研究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与前提,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组织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高效率。网络信息服务更是以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为前提。在本次统计中,共有7篇论文涉及了这一领域。

    王怀惠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概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概念及其重要性, 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值得重视的技术, 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议。辛春华在《论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开发与管理》在分析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的战略目标与利用原则, 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配置及其优化。

(5)系统管理的研究

主要涉及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总体过程、策略、方案及有序运行的条件、机制与障碍等微观环境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由一系列工作程序构成的,调查中有7篇论文是将其作为一个总体来进行讨论的。如:《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运作机理探讨》中,作者邓克武提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运作机理包括:网络信息的采集和网络信息的组织。建立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对特定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有序化并经常剔旧纳新,是非常必要的。”马惠君在《谈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则针对网络信息的特点,分别从技术角度、法律角度以及人文社会角度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创造绿色、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

(6)信息服务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是信息工作者直接面向用户的“前沿”,网络的应用、信息特征的转变等因素,都使信息咨询工作产生新的方式和突破。本次调查中关于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论文有4篇。

谭兆民的《试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6种方法:网上导航服务、公共网上查询服务、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送服务、系统开发服务、联机检索服务和因特网网络资源服务等。朱淑芸、朱钜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就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工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丁立萍在《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中提出目前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着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无序、信息开发肤浅, 馆员素质低, 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战略重点, 应对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管理, 开展多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提高读者服务的信息质量, 加强文献信息队伍建设, 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资源共享、特色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7)信息政策研究

主要是用国家机器的手段进行的控制与引导、制定相应法规的研究。有5篇文章论及国家信息资源政策,如《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调控与实施机制研究》、《浅论我国信息网络环境的政策体系》等。还有就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法律研究。

查先进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阐述了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国家信息政策需求、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目标和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内容框架。彭晨曦, 尹锋的《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及其启示》通过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对比,在分析了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8)信息检索研究

    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检索工具改进、及新的支持技术的研究论文,在这次调查中有3篇。范超英、曹芸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的功能特点、构成及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

王纯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www 搜索引擎》认为搜索引擎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搜索引擎众多, 各具特色, 分析常用搜索引擎的类型与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用户可依此选择合适自己的检索工具。

(9)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几个内容外,还有许多涉及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内容, 如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网站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对其影响、人文因素、管理安全、人员的思维结构、人才培养研究、目录学及计量学的应用等。

通过论文调查,笔者发现,国内对于用户的分析研究,用户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的研究:如用户网络信息需求的决定因素、表现形式与满足方式,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行为与心理,用户潜在信息资源的开发、用户的教育等很少。可能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起步晚、条件落后的情况以及用户的信息意识薄弱有关。但是,随着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相信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会越来越丰富,相关理论与方法会越来越成熟。

三、结语

第6篇

一、加强图书资料信息管理与实践的路径

1、将信息管理作为图书资料管理中心。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基本是以纸质为主要载体进行资料文献的存储和传播,而这种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而它的作用也是有较强的局限性的,虽然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形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满足读者获取知识的基本需求,但在如今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这种效率地、快捷性低下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收到严峻的考验。而已信息管理为图书资料管理中心展开的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经济下的主流管理模式,因此,将信息管理作为图书资料管理中心的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2、基于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下的管理体系。在形成现代化图书资料信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于注入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主要是指信息论、系统论以及控制论。这三种科学方法论共同组建成了现代的科学方法论,实践证明,信息论、系统论以及控制论是促进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3、加快图书资料管理设备的更新。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涉及现代科技技术支持少,其设备落后,在处理庞大的数据处理时就会显的力不从心。图书资料管理设备是图书馆构成的重要成分,亦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标志。图书资料管理现代设备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随着社会文化科学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对现代图书资料管理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1、图书资料管理服务对象扩大化。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服务已不仅仅拘泥于部分“学者”,而是面向全社会,任何层次的都可以通过现代图书馆进行知识资料的获取。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几乎是只以借阅为主要服务于读者,而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也似乎只是图书资料的“看守者”。图书资料管理服务对象大多是教育机构,而图书馆的藏书不仅仅是基于受教育的读者,有着大量的社会文学存储于图书馆中,而这些书籍基本不被借阅,从而造成了大量文化资源的浪费。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服务对象服务于全社会,让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利用率最大化,从而极大的推动了现代文化经济的发展。2、促进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协作。随着社会信息数字化的不断完善,现代社会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协同合作,以便真正的实现社会的一体化,共同促进社会产业的发展。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协作就是其的一个表现,现代社会的任一行业都不能独立孤存,必须与其他行业有着密切的关联,才能使其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图书馆作为现代文化经济发展主要途径,让其与社会各界接轨,更能实现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3、加快培养现代图书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图书资料信息管理人员在图书资料管理实现现代化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是实现图书图书资料管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过渡的纽带。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现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起着将现代科技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将现代科技已现代化服务水准展现出来的作用。

三、现代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势

1、更高效、更快捷。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必然是以服务读者为基本方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加快,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知识获取的需求。人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自己所想获取的知识资料,而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高效性和快捷性正好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高效性、快捷性是现代图书资料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2、促进多功能图书馆的建设。基于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下的图书馆已不仅仅是进行图书资料借阅的途径,它更是一座现代化文化科技的汇集,现代化多功能的图书馆的建设使得读者能够在图书馆中通过网络数字平台获取任何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料,在一个个多功能图书馆中实现与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分享。3、加快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现代图书资料管理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现代文化经济发展,在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中,现代图书资料管理作为其发展的主要手段,以后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必然更贴近于服务于社会,加强了现代图书馆与社会文化经济的紧密关联。同时,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得益于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总的来说,现代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势最终是以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为主的。

作者:商丽莉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关键词】 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重要性

目前,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水平不够高、图书资料种类数量快速增长、引进信息技术理论水平不高等实际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图书资料的保管和普及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具体结合当前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并分析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指的就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将纸质的图书资料转换成为电子数据,并上传到相关的数据库中,以供后续的图书存储和流通。通过图书资料实现网络信息化,可以解决传统图书资料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料占地空间大、图书类目整理难、图书资料易损耗、资料流通范围小等难点问题,具有着良好的现实普及应用价值,也是互联网时代图书管理发展的主流趋势。

二、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难以满足时展的需求

通过对当前图书资料管理实际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与时俱进的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论,这就导致所运行的图书资料管理过程往往难以满足时展的需要(例如,没有有效跟上图书资料的“无纸化”趋势等)。与此同时,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发展过程中,对于创新发展理念的忽视,导致信息化专业工作人员引进缺失,这就导致图书资料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办法,严重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图书资料的网络信息化过程是一个从全局出发的系统化优化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包括要对其所要普及的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甄别和管理,还要对下一步的图书资料管理过程做出全局性的规划分析。但是,由于没有先进的图书资料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对时展的思考缺失,这就导致图书资料管理过程难以全面有效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而导致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的作用难以体现出来,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也就难以享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红利。

2、难以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

通过对图书资料管理实际情况的调研,当前的图书资料管理过程还存在对先进信息化技术不够重视的情况。沿用落后的图书资料管理推广模式,意味着所进行的图书资料管理过程难以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图书资料的管理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资料的种类、数量大幅度增加,传统的管理方法体系也难以满足实际的图书管理需要,往往容易产生图书资料管理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相应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往往存在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电子版图书资料管理方法不完善的实际情况,对于后续图书资料的网路信息化转化过程也难以实现动态化跟踪,进而导致图书资料管理过程陷入混乱的发展状态。简而言之,图书资料管理对于信息系统化建设体系的缺失,是目前图书资料管理过程要关注的重点区域范围。综合分析当前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其根源在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数据支持,加之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的制约,就会产生图书资料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制约后续的图书资料管理过程。

三、图书资料实现网络信息化的重要性

1、可以适应图书资料管理的时代化需求

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过程中,要结合时展的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具体的来说,要以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促进先进建设理论引进、促进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提升,完善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满足时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策略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特点,明确的按照促进信息化水平提升、依托网络平台、扩大网络信息技术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领域应用范围等角度进行相关的完善整理。除此之外,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优化过程中,还要充分的结合当前我国图书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保证图书资料管理作用的发挥,从全局的角度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落实到图书资料管理过程中,切实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快速繁荣发展。

2、可以完善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

通过实现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第一,要结合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落到实处。例如,在进行书目的分类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云图书”系统,建立完善的图书目录,将海量的图书资料信息转化成为电子数据库,不仅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空间,还可以方便读者进行图书资料的借阅;第二,要持续性的对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方式进行完善,满足先进文化发展对于图书行业的需求。例如,可以联合相关软件企业,定期对引进的管理系统进行更新,保证所选用的网络信息系统的实效性;第三,图书资料的网络信息化过程可以通过对当今的先进图书信息化技术的比对分析,以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需要为核心,将信息化数据分析方法引进图书资料管理过程,实现对市场上的图书资料管理信息进行实时化获取和分析处理,促进图书资料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时代的发展情况、当前图书资料管理的实际问题,充分认识引进网络信息体系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图书资料管理体系,促进图书资料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彦.当代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改变[J].神州,2012(36).

[2] 刘巧琴.浅析信息时代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J].科技资讯,2011(35).

[3] 金慧芳.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1(04).

第8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已成为现代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加强了国家间的密切交流,带动了经济贸易的友好往来,人类社会逐步迈向全球化信息文明时代。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秩序,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为适应世界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保障信息安全健康稳定已成为世界各国一致的选择和共同的期待。信息化的良好发展少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要想发挥信息的最大潜能,必须坚持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保障信息的健康运行。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实际运用的健康稳定,已成为目前信息管理者首要研究的问题。由慕静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工具与应用》(檀柏红,任立肖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书,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特点出发,以系统开发相关的原理为基点,详细讲述了管理信息系统整体结构理论体系。从内容上看,该书在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后,将“结构化系统的分析、设计”与“面向对象系统的分析、设计”论述,通过比较两者间的异同,系统阐述了如何运用现有的理论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应用;另一方面,该书以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方式,从“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应的实例分析,介绍了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常用的四种软件工具:Visio图表开发工具、Access数据库开发工具、Rational Rose需求分析工具和Visual Basic软件开发工具。全书不仅强调要全面系统地把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明确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提,必须依靠相应的实例才能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

总体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工具与应用》教材具有以下几点特色。第一,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首先表现在章节分布上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本书的前两章主要讲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建设概论,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整体的框架,增强读者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知程度;第三章至第九章作为本书的核心实践部分,作者依次介绍了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有利于读者从细节中把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设计;第十章至最后一章为本书的拓展部分,作者列举了常用的管理信息开发工具,同时说明了具体的应用场景,并以实际案例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其次表现在内容介绍上严谨而有序。以本书的第五章为例,作者在介绍结构化系统设计时,先梳理了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如内容、原则、步骤,等等,然后再依次介绍设计内容中提到的具体细节,做到了结构严谨、富有层次感,并且在每章的最后一部分,列举了具体的案例和问题,同时给予了总结,这样有利于读者对上述内容的理解,快速吸收理论知识。整体来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工具与应用》一书无论是从大的框架出发,还是从具体的某一细节介绍,都具有严谨的结构,紧密的思维和清晰地脉络,这对于全面把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本书中,作者始终以理论知识为指导,运用大量的实例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论证书中所提到的主要观点,做到有理有据,增强本书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比如,本书的在第六章介绍面向对象系统分析时,首先介绍了基本的方法、特征和要素,其次通过UML建模工具的使用介绍,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的操作实践,让更多的读者根据具体实践明确书中的主要观点。而且,本书在保证全面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在编写的难易程度选择比较适中,满足了大多数学习者参使用需求,做到了有深有浅、难度适中。第三,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工具与应用》一书从整体上翻阅,不难发现书中穿插了许多的图片和表格,大量的图表增强了本书的吸引力,降低了书中内容的难度,简化了文字的繁琐结构,提高了内容框架的辨识度,有利于大部分读者阅读使用,使读者一目了然。例如本书的第362页,图13.48所示的服务于管理控制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图,该图中的内容涉及较广,关系比较复杂,以图片的形式将服务于管理控制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绘制出来,使读者能够较为快速地理顺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清晰地辨别出主副结构,找到核心点,从而全面把握该部分内容。教材中大量出现的列出实际数据的表格同样有助于学习者阅读。例如本书第336页中的表13.3所示,表头列出了该表格的主要内容,根据里面的具体数据可以判断出处理情况的差异,可以避免重复。所以,图表的使用避免了繁琐的文字复述,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

总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工具与应用》一书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在热萆喜唤黾婀肆死砺壑识的全面性,还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增强书本内容的科学性;在结构上,不仅做到了逻辑严谨,有理有据,还做到了图文并茂,简洁明了,堪称管理信息系统学科领域内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也可以是理工科优质教材的典范。

第9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

一、系统分析

1.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在手工操作方式下,图书的编目和借阅等的工作量大,准确性低且不易修改维护,读者借书只能到图书馆手工方式查找书目,不能满足借阅需求。需要建立一套网络化的电子图书馆信息系统。该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对象有两部分人:注册用户和一般读者。一般读者经注册后成为注册用户,注册用户可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其他人员只可查阅图书目录,但不能借阅图书。系统同时考虑提供电子读物服务,目前只提供电子读物的目录查询服务,不久的将来将提供电子读物全文服务。用户可通过网络方式访问读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

2.系统内部人员结构、组织及用户情况分析。为了对系统有一个全貌性的了解,首先要对系统内部人员结构、组织及用户情况有所了解。

图书馆由馆长负责全面工作,下设办公室、财务室、采编室、学术论文室、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和技术支持室。各部门的业务职责如下。

办公室:办公室协助馆长负责日常工作,了解客户需求,制定采购计划。

财务室:财务室负责财务方面的工作。

采编室:采编室负责图书的采购,入库和图书编目,编目后的图书粘贴标签,并送图书借阅室上架。

学术论文室:负责学术论文的收集整理。

图书借阅室:提供对读者的书目查询服务和图书借阅服务。

电子阅览室:收集整理电子读物,准备提供电子读物的借阅服务,目前可以提供目录查询和借阅。

期刊阅览室:负责情况的收集整理和借阅。

技术支持室:负责对图书馆的网络和计算机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3.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系统的业务室系统要达到的业务目标,业务流程分析是系统分析的基础环节。图书馆管 通过业务流程调查,理清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主要业务和业务的流程。

图书馆管理员编制图书采购计划,由采购员负责新书的采购工作。采购图书入库后,交采编室编目,粘贴标签,产生图书目录。图书交图书借阅室上架,供读者借阅。采编后的电子读物交电子阅览室。

读者分为注册读者和非注册读者,只有注册读者可以在本图书馆借书,非注册读者可查询目录但不能借书。读者填写注册登记表交图书馆的管理员审核后,记人读者登记表,成为注册读者,发给借书证。注册读者借书时,需填写借书单,连同借书证一起交给借阅室管理员,借阅管理员核对无误后,填写借阅登记表,修改图书登记表中该书的数量,上架取书交给读者。图书馆设读者信箱,读者需要但没有库存的图书,读者可以通过读者信箱反映。图书馆管理员定期处理读者信箱中的意见,将读者需要的图书编制成图书采购计划交采购员购买。

4.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时全面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它抽象概括地把信息系统中各种业务 处理过程联系起来。通过业务流程调查,理清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主要业务和业务的流程。图书馆管理员编制图书采购计划,由采购员负责新书的采购工作。采购图书入库后,交采编室编目,粘贴标签,产生图书目录。图书交图书借阅室上架,供读者借阅。采编后的电子读物交电子阅览室。读者分为注册读者和非注册读者,只有注册读者可以在本图书馆借书,非注册读者可查询目录但不能借书。读者填写注册登记表交图书馆的管理员审核后,记人读者登记表,成为注册读者,发给借书证。注册读者借书时,需填写借书单,连同借书证一起交给借阅室管理员,借阅管理员核对无误后,填写借阅登记表,修改图书登记表中该书的数量,上架取书交给读者。图书馆设读者信箱,读者需要但没有库存的图书,读者可以通过读者信箱反映。图书馆管理员定期处理读者信箱中的意见,将读者需要的图书编制成图书采购计划交采购员购买。

二、系统设计

系统功能设计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图书目录检索、网上图书预定、图书借阅、电子出版物借阅、图书采编、读者留言和系统维护等。各子系统功能如下所述。

1.读者注册系统。读者访问系统时将检验读者账号和密码,经过注册的读者允许进入系统。

2.书目查询系统。读者进入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后,可以根据需要检索书名或期刊。检索条件可以是书名称、图书编号、作者姓名或关键字等条件,如果读者拥有不充分还可以进行模糊查询。

3.图书预定系统。读者检索到需要的图书后,单击所需要图书条目,进入图书预定系统,读者也可以从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主界面进入图书预定系统。系统查询图书库,如果书库中有此书,则将此书为该读者保留三天。读者应当在三天内到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否则系统将自动取消保留。

4.图书借阅系统。读者查找到所需图书后,在图书保留期内到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图书借阅系统处理图书借阅、还书、续借等手续。

5.图书采编系统。图书采购入库经过编目等处理后,将其目录存入数据库,提供给读者检索使用。目录信息包括图书编号、图书类别、书名、作者、出版社、定价、出版日期和数量等。

6.电子读物系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中的电子读物的数量越来越大。电子读物系统处理电子读物的阅览、版权与安全等事务。

7.读者留言板。通过留言板,读者将需要的图书、要求和建议等记录下来,与图书馆管理人员交流。

8.系统维护模块。系统维护模块主要为图书馆管理人员提供图书统计信息和读者统计信息,以便于管理人员从宏观上掌握图书馆运行的总体状况。

【参考文献】

[1]魏志强,王忠华,何敏,乔林.数据库应用实务篇[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齐治昌,谭庆平,宁洪.软件工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韩强.SQL SERVER 2000 程序员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吴起程.DELPHI 5企业级解决方案及应用剖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潇湘工作室、邢增平.Delphi6.0最佳专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第10篇

【关键词】系统 数据库 图书管理

1 绪论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使得原本旧的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满足了人们对信息需求多元化、综合化的要求,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2 ASP技术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包含很多信息数据的管理。传统的图书馆大多采取手工方式对图书进行人工管理,编目主要以实体资源(如期刊、光碟)的描述为主,目录和所描述的资源在同一地点,并强调以一致性原则来组织及排列各种资料。随着图书馆藏书量、借书人数的日渐增加,传统的手记借书记录的效率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其主要功能是在系统管理员登录过后可以电脑记录借书、还书、维护基本资料及查询,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这一切都必须运用到ASP技术来实现。

2.1 ASP简介

ASP(动态网页)技术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用以取代通用网关接口的技术。它的语言是独立化的,编写程序时可以选择一种最适合的语言来编写程序,或者把程序用很多种语言来写,已经支持的有C#,,Jscript,J#等。利用ASP可以实现突破静态网页的一些功能限制,实现动态网页技术,用户可以自己定义和制作组件加入其中,使自己的动态网页具有几乎无限的扩充能力。

2.2 ASP技术与数据库

ASP是属于中间件的一种模式,可以读取Access和 SQL Server的数据库,还可以读取其他开放式数据库互联兼容的数据库。

在ASP中访问数据库是通过ADO(活动数据对象)及事务处理语句来实现的。ADO是一种操作Microsoft所支持的数据库的方法,是一项容易使用并且可扩展的将数据库访问添加到 Web 页的技术。ADO对象的使用与DAO(数据访问对象)、RDO(远程数据对象)的方式相似。在ASP中,ADO可以看作是一个服务器组件,更简单点说,是一系列的对象,应用这些功能强大的对象,即可轻松完成对数据库复杂的操作。

3 系统设计与分析

3.1 系统需求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图书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人员这三个方面的需求。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馆所存的图书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为复杂,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添加删除和维护。

3.2 系统总体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将整个系统分为三大模块,当用户进入登陆界面时,选择相应的身份后进入到与之对应的界面。借阅者进入系统后,可以通过系统查询管内图书名称及其分类,还可以对自己的相关信息进行修改;而工作人员,则有权对图书借阅和图书归还进行操作;若是管理员,则可以浏览管内图书、添加或删除图书资料、查看借阅者信息及工作人员信息等。

3.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之间的关系是指明两个库之间共享一个共同的关键字值。一个连接是指一种虚拟的表,这种表是在当用户要求从相互关联的各个不同的表中获取信息时建立的,关键字段用于在相互连接的不同表中查找匹配的记录。一个更高级的连接形式称为自连接。这种连接是指一个表被连接到它自己的一个字段,或在不同的纪录中由重复数据的组合字段。数据库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关键字:主关键字、组合关键字和外关键字。在表中使用的关键字类型用于描述库表示什么以及在数据库中如何与其它的库建立关系。

本系统采用Access 2000作为数据库,使用ADO方式访问数据。数据库名称为:an.mdb。

3.3.1管理员密码表(glymm)

主要用来存放管理员名称和密码。

3.3.2工作人员信息表(gzryxxb)

主要用来存放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

3.3.3借阅者信息表(jyzxxb)

主要用来存放借阅者的基本信息。

3.3.4图书表(tsb)

4 结论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来编制图书管理系统软件,用以实现图书借阅,归还和查询等多项管理。同时对整个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图书管理系统对图书、读者的管理,其实是对图书、读者数据的管理。本系统将会为管理者对图书的管理提供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谭浩强编著.Wbe数据库基础教程[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2]刘瑞新主编.asp网页数据库短训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陈绿春编著.网页设计三剑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模型;研究重点

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有无数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相较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依旧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通过对高校在数字图书馆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现状,并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计量分析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就是对与某一学科或者某一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学统计与分析,从而得出文献资料对应的学科性质和规律等的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分析法的基本信息处理单元是篇章,也就是说,文献计量分析法并不对文章内容进行分解,而仅仅关注不同文献资料之间的关联性,这就使得文献计量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采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法读取相关文献资料的内容,并且将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换为定量的数据,建立起不同的类目来分解交流的内容,从而归纳出信息的特征。量化分析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的,需要对文献资料内容有质的把握,才能够得出有把握的结论。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推理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一般在分析问题时,常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两者结合的方式。

2.研究方案

本研究选择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来源,检索高校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文献。本研究检索的主题分为“数字图书馆”和“高校”两部分,其中,“数字图书馆”可以替换成“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检索字段选择题名和关键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匹配模式选择精确匹配,将检索时间调整为1999-2009年。最终对结果进行收集,统计和聚类分析。

3.重要数据汇总

3.1高校数字图书馆主要研究内容的变化

统计研究结果分析发现:高校数字图书馆在1999-2009年的研究内容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信息服务、信息检索/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元数据、知识管理、资源共享、参考咨询、本体、信息组织、知识产权等。

3.2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发现,在1999-2002年间,研究热点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网络、元数据、信息资源、资源共享、图书馆自动化等;在2003-2006

年间,研究热点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信息服务、信息检索、元数据、信息资源、参考咨询、网络、本体等;在2007-2009年间,研究热点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信息服务、信息检索/信息技术、Web2.0、信息资源、本体、知识管理、开放并存等。

3.3国内重要数字图书馆研究机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发文量统计情况

国内重要数字图书馆研究机构1999-2009年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发文量统计中排名第一的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发文量1253,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别以586和518的发文量名列第二和第三。

4.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型

4.1面向理论的研究阶段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数字图书馆概念、基础理论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等,在面向理论的研究阶段,数字图书馆的名称还没有得到统一,数字图书馆常被称为电子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但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实现模式、理论体系都逐步成熟与完善。21世纪,人们依然迈入了信息化的时代,数字图书馆在该阶段的研究重点还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等研究。

4.2面向系统的研究阶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影响了改变了我国的诸多行业,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去,极大地为学术交流等提供了便利。数字图书馆借助多样化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互操作和集成操作,通过服务集成形成虚拟的信息系统,从而能够全面地支持用户的信息检索等操作,便利了信息服务和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在面向系统的研究阶段,工作人员主要进行门户建设、虚拟资源建设、互操作、内容检索、跨语言检索、图像检索、信息保护等工作,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攻克一个个的难关。

4.3面向服务的研究阶段

数字图书馆建设经历了面向理论的研究阶段以及面向系统的研究阶段之后,理论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信息系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在这之后,数字图书馆要进入面向服务的研究阶段,这一研究阶段是以用户为研究中心的,旨在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用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将从文献转变为知识,逐步朝着信息服务可视化、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实现数字图书馆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就需要吸收各领域的专家参与到信息服务中来;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则需要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交互界面,使用户通过交互界面完整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目标,并通过多种的检索方式、表现形式等,使信息服务更加高效;实现智能化的信息服务需要数字图书馆在综合利用信息挖掘技术、智能信息推送技术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主动,通过信息检索主动等方式来鼓励用户参与到对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评价中来。在面向服务的研究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在个性化系统、个性化服务、语义处理技术、推送技术等方面下功夫,使数字图书馆服务更加可视化、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个性化。

5.结语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升等,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校数字图书馆不仅是在研究内容、研究热点还是在研究机构的发展上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说明我国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阶段。广大学者以及研究者的努力、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定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背景

l、全新的社会信息环境

2l世纪的社会信息环境已经发生,而且还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真正地步入了信息社会,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全新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丰富多采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从三个特点就可以素描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那就是全球化信息化社会,信息存贮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化。

全球化信息社会。不管你喜欢与否,我们已经步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已经成为现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预测的“地球村”已经实现。

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但全球化水平取决于信息化,信息化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最后十年,以Internet为标志的通讯和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大驱动力,加速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跨国资本和贸易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市场铺平了道路。高新技术与跨国资本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使经济全球化长驱直入,大举占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地球的每个角落。

全球化信息社会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信息贫富差距导致的数字鸿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实施的信息霸权、信息殖民主义,信息资源泛滥导致的信息超载,以及信息安全和信息伦理的巨大压力。

档案工作系统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融入全球信息化社会,它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必须面对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存贮数字化。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核心之一,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0和l来表达和传输信息,数字化信息的一个基本单位就是一个0或一个l,称为一个比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葛洛庞帝在他所著《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称之为“比特的时代”。在此书的前言中,作者道明了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是,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①。数字化技术的多媒体数据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贮,同时为网络传输提供前提条件。

一方面,数字化信息成爆炸式增长,同时过去大量的信息资源又要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保证历史的连续性。据统计,中国现在的信息资源中的90%没有数字化,中国的数据库的数量占全世界的12%,而数据的内容仅占全球的2%②。而我国收藏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更是任重道远,这将是档案界要为之奋斗多年的重大课题和任务。数字档案馆将是档案馆建设的目标。

信息传播网络化。因特网的发展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建立了传播新模式,改变了信息利用的方式。网络传播的优势被总结为“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交互性更强”。不仅如此,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工具,还代表着特别的传播、组织方式和新的信息形态。③

但是,网络是一个双刃剑,必须把自由传播与有效控制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网络传播的巨大效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档案信息的有效开发利用必须借助网络传播工具,档案信息上网也是必然趋势。但是,档案又是特殊的信息资源,必须解决网络传播的安全问题。

2、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一项主要目标,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2l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育计划的原则意见》、《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教育部又于1998年7月公布了作了较大调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为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就是在开放教育观的指导下,依托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知识载体及知识传播方式带来的革命,它将使整个教育系统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模式,全面实现信息化改革。

3、全方位的档案工作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计算机环境下的非传统载体文件日益增多,导致了档案载体的变迁。新型载体档案必然导致档案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变革,档案工作者所面对的电子档案的管理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必须适应管理对象的变化,以满足管理活动和生产的过程控制功能的要求,从而确保自身职能的实现。

社会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

档案工作的变革,对已有的档案学思想、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档案学应用理论和基础理论必须实现理论体系的重构。

基于档案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变革,社会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学科体系的综合集成等客观现实,档案学学科建设应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根据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信息共享的客观实际,寻求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开放

开放的档案学教育是建立在档案学的开放基础之上的。在现代环境下,开放的档案学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发展档案学经典理论,开拓档案学新领域,丰富档案学内涵。

档案学是一门由档案管理活动实际决定的基本理论与管理程序高度统一的学科体系。因此,应把作为部分管理活动的档案管理融入整体管理活动之中,从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式出发去建构档案学。

档案与档案工作的自身特点、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需求是档案学学科独立存在与不断发展的基石。应根据档案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变革的实际,在继承档案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丰富发展档案学,使档案学走向更加成熟。

档案学学科建设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借鉴与独创的辩证统一。档案学学科内涵的发展应在继承档案学基本原理、原则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档案、档案工作变化发展的实际,赋予档案学基本原理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使档案学基础理论,诸如馆藏建设理论、全宗理论、价值理论、鉴定理论、利用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开放原则等焕发出时代活力。

档案学的发展应根据档案工作对象与工作方法变革的现实,以传统档案学理论为出发点,借助相关学科理论阐明档案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档案信息学、档案法学、档案统计学、企业档案管理学、档案事业管理、档案馆管理、档案检索的理论与方法、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标准化管理、数字档案馆技术、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已有的档案学学科体系。

档案学专业教育应根据变化了的(或正在变化中的)档案工作实际,延伸和扩展档案学教学内容,以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生活信息化为契机,以办公自动化系统、文书档案一体化系统等的应用为突破口,拓展档案管理的功能范畴,实现对文件的前端控制、全程管理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融合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三个不同的学科,但又是联系非常密切,学科属性比较接近的三个学科领域。

本来,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源于一体,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一体走向独立,又从独立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分化独立的纵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封闭守旧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世界经济都走向了—体的大趋势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推动着图书馆、信息和档案事业走出地域的限制,走向全球范围的一体化。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负责世界科技情报系统(UNISIST)的科技文献与情报处,和推动国家情报系统(NATIS)计划的文献馆、图书馆与档案馆处合并为综合情报计划处(PGI),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专业情报系统、文献、图书馆方面的工作,促进有用的专业信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传播。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79年就撰文指出:“从系统工程的技术角度看,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这种系统工程的目的就是信息的存储、信息的检索和提取,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显示,所以这整个技术可以称为信息系统工程。”④

1996年,第62届IFLA大会和第13次国际档案大会均在北京召开,当年12月,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和国际图联主席罗伯特·怀吉沃斯联合发表了《北京宣言》,提出“我们两个专业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具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无论从道义抑或法律意义上讲,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那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存在延绵繁衍而不被割裂,并为其产物的免费利用提供服务。”宣言更明确地表述了两个国际组织在今后四年在多个项目和领域进行合作。这也表明了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紧密的相关性。

1993年7月,原国家教委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情报学改为信息学,并将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和图书出版发行学合并为一个学科群,称“图书信息档案学类”,归属历史学门下,从而正式将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确认为一个学科群。于同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将三个学科集于一卷也是对它们作为一个学科群的确认。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置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3个二级学科,毕业研究生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这又一次调整了这一学科群的归属,相比归于历史学门下更加科学合理。

教育部于1998年7月公布的调整后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504种专业减少至249种,调减幅度为50.6%。在这个目录的管理学门类下设立了图书档案学类,再分设图书馆学、档案学2个二级学科。

由上可见,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之间的交融渗透已展示了两个学科的整体化趋势,这为建立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奠定了科学基础。

鉴于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在学科研究、学科发展、学科教学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研究领域,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综合能力,应努力实现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等的多学科融合,促进学科的优势互补,发挥学科群体的作用,丰富教学资源。

四、探索

学科发展的一体化,使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完全可以走整体化的教学模式,这在国外如此,在我国也是必然。事实上在我国已出现多种综合化模式,有人总结了4种典型的模式⑤:

(1)加法模式。即将几门学科知识并列地提供给学生,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外语+计算机技术……的拼盘模式。

(2)抽样模式。即将各学科中有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部分抽取出来,提供给学生。

(3)关联模式。即在寻求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似性基础上,找出共同的原理和思维方式,由此引导出跨学科课程,从而使图书信息档案统一起来。

(4)整体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那些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各学科知识单元,都必须在与其他学科和整体的关系中加以把握和理解。

近年来,各档案学院系都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改革成果,使我国档案学专业教育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提出走出传统模式,在信息革命的“凤凰涅槃”中实现自我更新。认为本科教育作为学科全面更新的基础部分,应该及时体现本学科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特点,努力吸纳前沿学科知识、拓展专业教育口径,提高学生在新世纪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实战能力。为此对本科专业设置、教学方案将作较大调整。在“档案学”专业下设置“文件与档案管理”、“电子政务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文件与档案管理”方向培养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文件信息处理与管理、档案管理专门人才;“电子政务管理”方向培养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需要的网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成立了政务信息管理系,统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图书馆学和中外政治制度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根据图书馆学、情报学(本科专业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都以知识信息的获取、组织、传递和利用为核心内容,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在分流的基础上搞共建,各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七类课打通组织教学,包括计算机类、信息网络类、知识组织类、信息检索类、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类、信息法学类、专业英语类等,同时共建了专业实习室,共同开发教学辅助系统等,从而使各学科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标。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将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专业实施统一招生,按需分流,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课两大部分,一、二年级上公共基础课,三、四年级按不同专业上专业方向课⑥。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自1986年建系以来,就不断寻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于1987、1994和1997年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其中1997年的教学改革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了档案学与图书馆 学的一体化教学。⑦⑧

教学改革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教学方针。加大基础课的份量,突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力度;以信息管理为主体,打破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扩充专业内涵,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的技术和信息含量;使所培养的学员成为整体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信息管理应用人才。

结合学科和事业发展实际,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正确把握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复合知识、综合能力、全面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目标模式。要求用素质要求统揽对知识、能力的架构,统一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概括和表述培养规格。

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综合化”三位一体的课程新体系。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适应人才培养目标新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设计,实现整体优化。加厚基础课,拓宽选修课和专业课口径,加强综合化。

构建“学导式、实践式、研究式”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训新方式。在坚持传统有效教学方法的同时,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学导式、实践式、研究式教学,以强化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革着重体现在“三新”,即新目标、新体系、新模式。

人才培养的新目标: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信息管理人才,其目标就是高素质复合型信息管理应用人才。高素质就是在军人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方面都必须要起点高、标准严。

复合型就是实施宽口径、厚基础教学,实行多学科的综合教学,使培养的人才有较宽的适应面,具有可塑性和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应用型注重对实用技术的掌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贴近实际。

办学新体系:二位一体的多层次的办学体系。为了适应图书情报信息、档案信息和办公信息、网络信息管理的需要,建立图书馆学、档案学二位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科群的特点实行综合教育,向全军图书情报机构、保密档案部门,具有现代办公条件的机关、各种网络管理站和信息中心输送信息管理人才。

教学新模式:模块式分段教学法。所谓模块式设计,就是根据信息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来设计其知识模块。其知识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军事、科技文化、信息管理理论、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技术、信息利用和服务7个模块。就信息管理的本质而言,总体上是相通的,有利于实行跨学科的综合教学。

图书馆学专业和档案学专业实施按系招生,按“2+l+l”方案教学,即在大学一、二年级统一实施政治理论课、军事课和科学文化基础课综合教学,大学三年级共同实施信息管理专业课教学。大学四年级按图书馆学专业和档案学专业实施各自专业教学,组织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2+l+l”模式对于多学科一体的学科群组织教学是比较理想的,这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也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推动了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不断变革与发展,档案学专业教育要为这种变革与发展服务就必须率先改革,才能适应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档案学专业教育才有生存价值,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①[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12。

②高志前:《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科技发展》,《文汇报》200l.11.9(11)。

③严俊杰:《对等传播的时代》,《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l。

④钱学森:《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工作现代化及其影响》,《科技情报工作》,1979,7。

⑤陆汉荣,秦健民:《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思路》,《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⑥詹德优:《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概述》,《中国图书馆年鉴(1999)》,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