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

时间:2022-03-14 18:3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

第1篇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它能够在各种会计指令的引导下完成高难度的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至今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推广。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本文就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问题,如:缺乏人才、技术不先进、内控不健全等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了相应软件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电算化软件;数据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安全

会计电算化实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当中的应用,是会计应用技术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的结果,它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是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以下笔者对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

1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会计电算化已经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财务管理软件逐渐取代了手工记账,会计工作环境也逐渐得到改善,会计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加快了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步伐,实现了财务管理、计划和分析相融合的信息化系统的改变。但在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应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笔者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总结归纳。

1.1缺乏会计电算化复合人才

目前,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中,仍伴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因为从事会计工作的部分会计电算化人员往往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且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上专业技术性不精通、技术能力不强,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需求。尤其是许多老会计缺乏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能力,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又缺乏会计信息的处理经验,因此,也造成了现今社会会计电算化复合人才的大量缺失。

1.2会计软件运用技术不够先进

会计软件功能差别不大,各种会计软件通常是具有进货、销售、存货、往来核算及固定资产等功能模块,其中以核算为主。笔者认为,企业发展情况、经营预测决策是市场经济的最新要求,加强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现今使用的会计软件都欠缺管理功能,多余的功能则比较多,系统繁复多余。会计软件不能够很好地融入企业经营系统,由于很多财务软件缺乏兼容性,与企业系统间的联系较差,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缺乏了解,部分程序及模块极易产生会计数据误差,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难度大。

1.3内部控制不健全

由于会计电算化实施时间不长,经验不足,会计应用软件的使用普遍重功能、轻安全。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屡见不鲜,计算机舞弊者多数为内部人员,他们对整个系统及控制措施比较了解,同时,系统内部人员也相互熟悉,往往不能严格执行一些安全保密措施。另外,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也对安全系统造成威胁,甚至会导致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1.4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风险

由于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会计行业发展时间尚短,在很多方面会计电算化建设均未完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信息安全性较差,会计信息数据极易丢失损坏。某些知名软件数据库也能够通过工作站对企业会计信息数据进行修改和访问,电算化软件系统软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和系统安全漏洞。至今为止,很多单位仍然使用的是单机会计软件,没有实现真正的会计软件系统联机处理,短期之内实现数据共享难度较大,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多方面的风险问题。

2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2.1会计软件开发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财务会计软件开放人员多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很少有会计专业人员从事软件开发,会计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使用的各种财务软件存在一定的标准型和通用性,会计软件开发公司一味地追求特色性,要突出企业特点,完全没有考虑到会计软件之间的兼容性,不同的软件使用方式差异较大,这造成了极大的使用不便。

2.2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到位

传统的会计人员更加重视账务处理,较为忽视管理功能。一直都是以事后核算作为主要的会计工作,将电算化软件作为简单的数据核算工作,而没有认识到软件的管理功能。

2.3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兴会计应用系统,所以在法律法规政策方面上尚未健全稳定。财务软件开发商没有从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考虑,不少企业仍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来做电算化辅助工作,这就给那些仍在沿用手工做账的企业一定的犹豫空间。会计电算化软件缺点逐渐暴露出来,比如:系统初期录入工作量较大、不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数据端口略有差异,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功能的删减,这就给企业的后期数据查询、传输和汇总等造成了一定的不便。会计信息数据缺乏共享性,难以很好地发挥会计信息作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一旦使用再想要更换较难。数据传输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国在这方面的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这也给会计软件的开发市场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

2.4操作人员使用不当

目前,会计人员多是仅能够进行简单的软件和手工账务处理工作,而中高级会计工作人员则相对缺乏,财务会计专业人员计算机水平较低,不能够很好地掌握电算化软件使用操作方法。因此,会计人员既要拥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财务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等。

3针对我国会计电算化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

利用相应配套的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不断加强会计电算化功能推广,做好会计电算化管理。通过会计电算化工作相关问题的分析和了解,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进一步推动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通过国家相关会计工作准则及规定,实行会计规范化管理,利用会计准则严格要求会计人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规范会计人员行为。同时,还要加强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各种益处。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内容,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建立一套密切相关的系统管理制度,更好地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好地发挥系统优势作用。

3.1强化开发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进程,提高电算化意识,使企业组织管理者能够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及高效性,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建立会计信息一体化案例,普及会计电算化知识。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企业市场发展情况,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市场应对能力,使其更受企业欢迎。开展定期会计实训,组织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进修,做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人才基础,建立良好的人机运行机制,为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3.2加速完善会计电算化软件

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管理,实现会计数据共享,更好地保障会计数据安全。加大企业会计方面资金投入,提高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利用信息校验手段保障信息的正确性。由于电脑原始数据均是人工输入,因此原始数据错误是计算机难以识别的。不断进行软件功能拓展,增强会计软件的兼容性、开放性、扩展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格式数据交换功能、二次开发、产品间通行等方面影响,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事后核算逐渐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加强会计工作流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对每一名会计员工的职责、权限进行详细的分工,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进一步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与执行,更在于在会计工作人员中构建一种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关系制度,进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会计信息质量。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会计电算化的软件设计上,还必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核心价值,在最大程度发挥会计信息价值的基础上,拓展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设计工作,使其具有更好的开放性与延展性,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等方面的需求。

3.3制定切实可行的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会计规章制度,规范企业会计管理,实行会计的标准化评审,进行软件开发的科学化审核,做好会计软件的防范工作。协同各方面做好会计财务软件的数据安全专项测试工作,对于软件安全标准不达标的应责令其定期进行整改。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数据信息安全管理思想建设工作,实现企业会计信息数据安全管理。企业在购置相应财务会计软件时,必须要有明确的会计软件功能要求,切实掌握财务软件的相关性能,了解其具体的软件作用,进一步保证会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财务会计软件,做好软件相关接口的预留工作,使其能够在软件的后期功能拓展和完善过程中做好准备事宜。做好企业软件的处理及功能流程工作,提高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做好软件开发工作,不断推动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工作。

3.4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会计电算化是根据会计工作流程所开发编制的电子计算机工作程序,是一种现代化会计工作方式,它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但是也存在着极大的人为操作空间,且不易发现操作痕迹。因此,会计电算化对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利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用户权限管理,明确会计人员岗位工作职责。企业财务人员应当自觉提升自身素质、提升自身会计专业技术水平,学习相关的财务法律法规,建立财务保障制度,加强商业机密管理,做好企业财务软件系统建设,不得随意泄露用户密码。企业可以加强数据保障工作,例如:通过设置用户口令、登陆密码和指纹确认等手段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加强人员企业保密工作,加强企业软、硬件管理度。根据会计软件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会计软件的及时修改,做好机房设备的安全保障工作,及时修订软件管理制度的监督和审批工作。完善企业会计系统软件服务体系,从会计电算化软件设计出发,加强软件功能限制。完善会计信息备份制度,加强会计信息档案管理,保障信息的完整性,进行多种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工作。

作者:尹美娜 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申海燕.试述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181-182.

第2篇

1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会计电算化就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纵观国内,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2 师资力量薄弱在会计专业中,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因而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一方面对原来的会计教师进行计算机和软件知识方面的短期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计算机的实践知识比较薄弱,只能把计算机当做处理会计工作的工具来讲解;另一方面是授课教师来自计算机专业,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缺乏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而将会计电算化当成软件开发课。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交叉性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整合。再有,近几年会计电算化教师师资队伍比例失衡,老中青教师队伍脱节比较严重,中流砥柱力量日益减弱。

1.3 教学内容落后,方法单一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在这种大环境下,进而带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现实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例如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逐渐成为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与技术的发展速度之间明显存在着差距。导致社会应用水平高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高于教材的内容。在会计电算化课时方面,很多学校给予的课时较少,以及教学软件的滞后性,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简化或省略一些章节和模块的内容。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未很好地融入教学理念。

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会计市场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学生比较认可会计职业,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根本不顾忌自身的教学条件,导致将会计电算化误认为是计算机与会计学的叠加,认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就是所谓的既懂会计又会电脑的人。在论及培养目标时,由于对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缺乏周全的考虑,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会计电算化工作难以相互匹配。

2.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理念落后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要求,基本会计电算化操作是会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仅局限于培养技能,进而满足于通过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着眼于某种商品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使用某种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处理,以及编制报表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们均只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学习一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践,并且在一个学期完成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人才质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应变方面,适应性都表现出不足。

2.3 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条件简陋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现有的校内会计电算化实习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使得会计电算化校内模拟实训流于形式。会计软件的单一,版本的滞后,都给培养条件带来了困扰。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味地以市场为中心,在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教师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就盲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质量非常低。

3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构想

3.1 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严谨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科学培养人才的首要环节。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这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构建严谨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加强理论基础教育,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学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来强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操作。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业务素质是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关键。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其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可以接受财务软件公司推出的师资培训,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接受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技能,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建立高水平、高业务能力的“双师”教学团队。再次,让教师走出去,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交流,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将经验成果融入实践工作。

3.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本文认为,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第一对于会计电算化原理部分,对于电算化专业来说,这部分知识是基础,专业性相对较强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所以教学方式主要以实施计算机CAI为主。教师要从整体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形式多样、界面美观、操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声形并茂,直观易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是财务软件应用,这一部分是对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原理,教学方式通常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向学生演示软件操作的具体流程,然后将备份的练习账套通过网络系统传递给学生,结合教师演示的步骤和要点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和操作。第三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在对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全程跟踪,教学方式主要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利用网络软件接收、评阅学生完成的账套,并进行在线评阅打分。

3.4 促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表现为“合作教书育人”与“合作发展就业”。第一,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岗位中去实习,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流程和操作技能,比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异同。学生可针对校内实训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请教专业的会计人员,从根本上消除知识盲区,培养其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其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4 结束语

第3篇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入,会计电算化无疑已成为各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作为着重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也顺势地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但遗憾的是,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到工作单位后适应不了工作需要。为此,了解中本文由收集整理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现状,找出问题所在,并寻求相应的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把握电算化的各种操作技能。可是,综观现在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现状,却与此要求大相径庭。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设置较低,教学内容不完善

据了解,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与学生是否能拿到会计上岗证直接挂钩,而初级会计电算化证的考试则是会计上岗证的其中一个考核内容,这导致老师们被动地把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定为帮助学生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的考试,为考试而教学,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虽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但却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走上岗位后适应能力较差,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2、教师能力制约电算化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学,而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然而,会计与计算机毕竟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但很多学校却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会计电算化课的教学。由于教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使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只是按部就班,一知半解,极大地阻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由会计专业出身的老师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会计问题,却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在遇到计算机问题时又不能很好地解决。所以,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的是既精通会计理论、业务的相关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教师很少或没有机会与同行沟通,也没有渠道与已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沟通,也是造成教师知识面窄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教学设施跟不上,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中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足够课时的上机实验环节,是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的。但是,不少中职院校由于经费、场地等问题,没有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而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用计算机房,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实训。再者,财务软件用的是教材配送的教学版,稳定性实用性大打折扣,且与企业使用的软件存在差别,致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立即适应。

二、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对策

针对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中职学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1、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为考而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为考证而教学”的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出发,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迎接会计工作而努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具体操作如下: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

在案例的来源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并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学案例。第二,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如:网上下载、或通过一些会计实训的教科书等。第三,多与兄弟学校交流,相互探讨教学案例,取长补短。

2、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要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更新教学知识,主动学习,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理论知

识,又要具有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系统操作技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熟悉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并解决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第二,要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并在日常中软件的维护。为实现此目的,学校可以派教师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班,如用友财务软件公司、金蝶财务软件公司等举办的电算化软件应用培训班,以此来提高学校财会专业教师的电算化教学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实习,以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在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3、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中专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学校应增加对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投入,做到全方位的模拟现代化的工作流程,保证学生每次的上机质量和数量,这样学生走出学校面对会计岗位的工作时才能淡定从容。为此,教师可以这样操作:先利用多媒体介绍本次教学内容的操作步骤,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说明如何操作,然后布置练习,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给予评分。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从做中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第4篇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未能从实践出发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管理的迅速发展,目前会计信息系统主流技术趋势已经由以往的单机、单任务的操作系统逐步发展到了目前以Windows NT系统为代表的局域网络操作系统,并且还在向广域网络操作系统进一步发展。而目前,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的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及Windows操作、Word、Excel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主要满足学生日常利用计算机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而开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Visual Foxpro的原理和简单的应用。

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未涉及到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的课程。虽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会讲解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但由于任课教师不是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并不了解这些办公软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导致学生无法熟练运用财务管理软件,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同时和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学生计算机学科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在使用财务软件,遇到计算机操作系统不是很稳定时,不能对系统进行基本维持,致使操作不能够继续进行。

(二)硬件水平差,教学手段不完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技能

以我校为例。我校财力有限,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比较陈旧,配置低,运行速度慢,导致了一些较为先进的软件不能够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而且学校经常是进行理论教学后的第二天才安排学生进入会计电算化实训机房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训练。学生经常抱怨基本理论全忘光了,因而对实践操作无从下手,教师只好又一次对所讲授的基本理论部分再进行总结、概括、讲解,这无疑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度,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制约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了电算化教学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学,而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重要学科。会计与计算机毕竟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但很多学校却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由于教计算机课程的教师缺少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只是按部就班,一知半解,极大地阻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由会计专业出身的教师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虽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却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在遇到计算机问题时又不能很好地解决。

二、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有效性

(一)更新教学内容,跟上时代步伐

教师所选教材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超前,主要内容不要以社会上已经普及的软件为主,而应定位于那些刚刚推出不久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选用网络版教材,利用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可享用Internet带来的全球性资源,了解国外先进财务软件的特点、原理及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教学软件在使用过程能否良好运行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中注意及时升级,不断提高软件的易用性、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紧接着学生就可以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衔接紧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理论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必须在实验课中得到验证,实际操作能力也必须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二)加大硬件投入,改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硬件方面,学校应在现有基础上,争得政府、社会的理解,多渠道筹集资金,采购电脑。学校机房应保证全天开放,学生随到随学。

其次,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把每次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事先用PowerPoint的制成幻灯片,在授课时向学生播放展示。

再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安装软件,并独立操作。经过安装过程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养成依靠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顺利开展计算机账目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5篇

按照《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以满足大批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1],这正是河南高职会计教育目标所在。但是由于处于招生末端的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学生生源由过去的精挑细选,变为现在的兼容并蓄,由此导致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个体素质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分层。

按照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概念设定,高职会计分层次教学,是指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层次划分标准和级别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层次划分标准

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分层不能照搬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等的分层标准以及大学英语、数学或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的分层经验,直接以入学成绩来确定学生的层次。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特征[2],因此,高职会计学生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标准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同时考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智力因素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可以量化为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专业基础课成绩(如会计基础知识等),并参考其学生生源构成差异和入学时高考成绩;非智力因素主要考虑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接受理解能力、专业学习兴趣、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学生意愿等,这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上课表现进行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还需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各因素内部项目按照重要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权重,对每个学生各项指标分别赋分,按照权重加权平均之后,按照学生得分高低进行分层。在分层的时间选择上,学校不要急于在新生刚入学时,进行分层,而是通过专业教育学习,让新生对会计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对自己将来的会计职业做规划时,再进行分层。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层次划分级别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大众化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在保证高职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才可能对部分条件好的学生实行“精英化”教育。围绕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差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A层次和B层次。其中,A层次为提升层,实行精英化教育,学生人数较少,占10%左右;B层次即基础层,实行大众化教育,学生人数较多,占90%左右。

对A层次和B层次学生各自组班教学,即采用“同层同班同法”。如果师生配比不充足时,也可采取“异层同班异法”的形式,即A层次和B层次学生组成一个班级,但这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效率较低,不建议采用。具体划分标准、层级见下表1-1。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分层。

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图如下: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高职学生的层次不同,需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现在很多单位对于高职学生的评价是:“高职生理论水平不如大学生,操作水平不如职高生”。要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改革中改变这种看法,关键在于明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职业定位明确的毕业生。从市场需求上来看,目前就业市场上对会计人员的应聘要求主要有三个:一是职业素养高;二是具有专业资格证书;三是具有实际工作经验。

因此,针对市场需求,A 层次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以培养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为目标,具有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意识,具有会计、财务、审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过硬会计业务素质、财务预测、分析与管理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具有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良好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

B 层次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以培养中小企业会计、出纳、 库管等一般会计人员为目标,具有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意识,掌握会计核算与监督、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具有会计核算和监督能力、会计软件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计税与纳税等业务能力,具有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良好职业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准备分层

教学准备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各层次的就业定位,同时考虑到会计专业的技术性及大多数招聘单位对于毕业生知识复合性的要求,在教学准备环节分层安排如下:

首先,在理论课程安排和教材选取上,对于A 层次即提升层的学生,其课程内容可以更侧重于相关证书考试如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内容,或加入一些新兴行业会计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考虑加入相关财经专业课程的学习,如银行、保险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提高A层次学生会计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教材,可以考虑使用考试用书以帮助其考证或是参加本科自学考试的教材,教学重点应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知识,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

对于B层次即基础层的学生,其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侧重于一些专业课程,鉴于B层次的学生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可以适当延长专业课的教学时间,如对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学习可以适当延长一些教学时间,使其充分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同时应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可开设如《社交礼仪》、《财经应用文》等课程。教材应选择理论够用、注重实务的教材,教学重点是对会计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在实践和实训课程安排和教材选取上,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和内容的实训,并可考虑采取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安排一定的校外实训,目前的教育部倡导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是种不错的选择。

具体来说,A 层次的实训应以会计业务的核算为主,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等的核算,实训课程内容应当体现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可参考省级以上会计专业相关技能比赛的内容设置,具有一定的难度,以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可和校外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财务专家和骨干联系,推荐A层次学生与专家进行“学徒制”培养,提高A层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A层次学生迅速成长。

B 层次的实训应以基本会计核算为主,加入一些相关岗位(或岗位群)的技能知识的实训。会计核算业务应以常见的业务为主,如主要考查和练习原始凭证的填制、常见会计业务的核算等。同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文秘专业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实训,并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进入一些单位(或银行)进行实践的操作,这样就可以使 B层次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弥补其专业理论知识上的不足。

最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方法和授课方案也需分层,做到因材施教。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分层

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的该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和教学方法。

对于A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接受理解能力强,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索式” 教学方法,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辅助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创造性。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可归纳为:“学生自学―教师启发―探究讨论―归纳总结”,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B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理解能力弱,可重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把一些难理解的问题找到与曾经学过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通过实例或旧知识的复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轻松愉快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既克服了学新知识的畏惧心理,又提高了思维自学的能力。此外,针对B层次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等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更多的爱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热情鼓励他们主动发问,学会听课、学会思考,进而学会学习。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可归纳为:“知识回顾―设定目标―达标教学―效果评价―强化补救”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信心,增强自信,建构能力体系。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分层

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课程考核时应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采取多元化、分层次的考核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不仅仅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做出评价,需兼顾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采用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考核,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个性、增强自信心、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勤奋、求实、创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B层次的学生,要多给予激励和表扬评价,寻求其闪光点,肯定他们的成功、进步,同时又指出不足与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使他们看到希望。对B层次的学生考核评价时尤其应注重形成性考核,看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进步。

三、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有很多,诸如教学资源、资金投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考核体系等。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作保障。学校应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首先,学校应设置合理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师生配置比例,为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人力支持。其次,学校应配置完备的教学设施,为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物力支持。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分层次教学目标的要求,学校需配备适当数量的会计模拟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购置模拟企业教学软件,并建立数字模拟图书馆,订阅会计专业书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为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资金支持。不管是加强师资力量,还是配备教学设施,都需要学校投入充足的资金,提供资金支持。

第二,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授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使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好”即使所有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疏导和培养,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以友好的心态帮助和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此外,为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能够更好地教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应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和专业进修及教科研活动,到企业去进行实践进修,多和兄弟院校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经验等。

第6篇

关键词:本科层次 会计学科 实验课程体系 构建 问题

本科层次会计学科下设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是目前摄普遍的学科设置。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都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会计学是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同时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重要学科;财务管理是集多学科理论与实务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讲究知识的多面性和技能的复合性,对财务管理实验课程的方法、手段及策略的要求是复杂多样的。在新形势下,本科层次会计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验课程教学是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理论教学的质量和整体效果。建立符合本科层次会计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验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完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是本科层次会计学科教学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我国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较晚,对实验课程教学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设置本科层次会计学科相关专业的院校均开展了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但在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实验课程体系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开展的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注重会计类实验,忽视财务类实验。实验课程内容反映会计核算的内容较多,涉及的课程有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及税收筹划、金融等实验内容涉及较少,实验课程教学完整性、系统性不足;二是对实验课程内容挖掘方面的研究不够,导致教育对象职业能力发展不全面,表现为实验内容狭窄、陈旧,漏洞也较多,缺乏深度和时代性,不能适应相关法规、制度和准则的变化,不能全面反映企业会计业务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三是课程模拟实验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主要完成从填制原始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到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对学生分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预测、决策控制、税收筹划、内部审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训练不够,造成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课程实验教材发展滞后,缺乏高质量的实验教材现行实验教材关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较多,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及税收筹划等实验内容涉及较少,更缺乏会计、财务网络模拟的教材。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实验课程教学的发展对实验教材能否体现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国家经济政策经常都会有一些变化,如2007年所有上市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将会使会计教学内容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重大变化,但模拟实训教材却很难跟上这种变化。因此,亟需加强实验教材建设。

(三)课程实验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普及工作需加快进程目前的实验课程教学多注重手工实验,忽视了与电算化教学的结合,现行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财务会计之后,并且由于财务会计教学与会计电算化教学任务由不同的教师担任,所以在财务会计课程讲授时,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无法同步进行,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会计软件各模块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如何使会计电算化操作技术能更好的贯穿于本科层次专业学习整个过程中,以及更高效、便捷普及财务技术和教育技术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担任实验课程的教师实验指导能力有待提高专业实验教学是专业性和操作性十分强的复杂工作,教学的关键是师资,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活动中承担引导学生操作的工作,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学的专业性要求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缺乏专业实验教师的现象,实验活动指导完全由理论教师兼任。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门到学校,尽管理论知识结构合理,但实验经验不足,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后续教育的缺乏,使知识更新滞后专业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自身操作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不够,严重削弱教师对实务的指导作用。

(五)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和教学监督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本科层次会计学科课程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对实验教学效果尚无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质量要求,从而使这部分教学活动成为各高校随意性最大的教学环节。虽然各个学校在实施课程实验教学时都有教学大纲和实验评分标准,但实际上所有的考核要求是由各自高校相应实验课程的实验指导教师自己确定的。从本科层次会计学科整个教育层面上看,缺少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学监督体系,缺少定性和定量的质量要求,没有科学、规范可参照的标准指南,使得课程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横向评价,实验课程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实验课程教学规范性较差。

(六)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同层次教育对象应用能力培养横向评价困难目前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同层次教育对象因各院校实验课程安排非统一性,决定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深浅程度差异很大,导致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横向评价无依据,影响不同层次会计学科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合理定位。

二、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对策分析

笔者认为,构建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可以使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实验课程教学监督体系三部分。

(一)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本科层次会计学科相关专业理论课程的安排基本上是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实践证明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是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合理体系。本科层次会计学科相关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活动开设零星、跳跃、不系统、不完整,破坏了实践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的规律,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就是从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入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在对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验内容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整合本科层次会计学科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接近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实际的内容,避免实践教学与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实际脱节。构建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基础实验、核心实验和拓展实验。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基础平台包括会计类核算内容、电算化基础实验、EXCEL工具的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实验,将财务类验证性实验等内容列入专业基础实验,将反映专业性业务能

力强的内容列入专业核心实验,即专业综合性实验,在专业核心实验基础上开展拓展实验,延伸专业能力培养,如研究性实验。本科层次会计学科专业课程实验框架如(图1)所示。

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说明专业核心实验和专业拓展实验的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实验包括专业课程、电算化会计和电子商务实战三方面。具体关系见(图2)。财务管理综合性实验是专业核心实验内容,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融入到实验中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目前可以考虑开设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一是项目投资决策实验。建议组织刽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模拟创业项目投资决策实验,将学生分组,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创业课题和由教师提供创业课题想结合的原则,建议每个小组以一个创业项目作为实验背景材料,实验经历从项目投资选取到投资财务决策的全过程。教师跟踪指导,收集问题,总结反馈,然后进行组间交流、教师讲评。在此基础上,对构思新颖、有创意的方案推荐参与每年高校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在该实验过程中,既可以通过项目的筛选和财务决策过程锻炼学生决策判断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相关专业能力得到锻炼。二是证券投资模拟实验。不懂金融的企业财务管理人才是难以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特别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课程和证券投资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校内实验室,采用模拟交易系统让学生运用上课所学的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模拟股票、债券、期货、外汇投资,并利用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判断单项证券的投资风险及价格走势。在模拟实践过程中,学生进入证券公司网站,通过互联网查询同步、真实的股市行情做出投资决策。并对投资内容、投资结果进行分析和小组间交流,总结经验教训。三是ERP沙盘对抗实验。鼓励专业学生参与ERP沙盘对抗比赛,财务管理是ERP(Enterprise resotlrt!~planning)系统的核心。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各个职能的工作流程都要熟悉。ERP沙盘模拟对抗是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行状况。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认识企业资源的有限性。该训练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最大的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企业现状,在训练中,会遇到企业经营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必须和组员一起去寻找市场机会,分析规律,制定策略,实施全面管理。在各种决策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素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这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了先进的ERP管理理念,循序渐进、较为规范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进^职场之前就具有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四是ERP综合项目实验。通过ERP沙盘对抗实验,学生对ERP系统有了一定的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来完成模拟企业各项基本业务的处理。ERP软件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对企业静态业务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做精确处理,并将实物沙盘模拟和ERP管理软件结合运用。财务管理专业设计型、研究型实验是拓展实验的内容,此类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如结合行业设计“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模型的研究与建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问题研究”、“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等的实验,以一步了解行业情况,同时拓展专业应用能力。

课程实验整合方面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从社会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和会计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重构实验课程体系,要根据素质和能力教育的需要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课程。二是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补充,如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涉及相关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的更新,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三是处理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避免重复,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决策分析等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长期投资决策、时间价值等方面;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在报表分析方面;资本运营和实务和高级财务管理在企业并购方面;高级财务管理和国际财务管理在跨国财务管理方面;国际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学和金融机构管理在金融市场方面进行必要的协调,避免内容重复。四是根据学科专业理论发展适时完善理论课程体系,增加实验课程容量。总之,依据专业特色、知识体系、教育目标、教育规律,加强实验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的优化,增加实验课程教学学时,实验内容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专题研究型实验,实验手段保留手工实验,增加电算化实验和网络实验。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要密切结合,实验进展力争与理论教学同步,在保持原经典案例的基础上增加赋有时代意义反映改革现实的案例。使理论教学活动更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活动更完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整体上台阶。

(二)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系统、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实验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完善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提高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有助于推动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重点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实验课程设置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围绕实验课程设置的条件、实验教师实验能力配备、实验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文件、实验教学内容开展。二是实验课程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围绕实验教学态度、实验教学内容组织、实验教学方法设计、实验教学手段使用、实验教学语言表达与技巧、实验授课与学生互动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等问题进行。三是实验课程结果考核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实验课程考核形式是多样化的,所以实验课程的考核标准应与考核形式有效结合。在大力倡导实验课程考核改革探讨的今天,围绕不同实验考核方式及改革确定考核评价标准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实验考核的组织、实验考核的监管、实验考核纪律、实验考核评定方法、实验成绩统计、实验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报告等标准进行规范。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质量评价标准应随着时代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三)实验课程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包括信息收集、质量评价与反馈调整等环节构成的管理模式:对实验课程教学工作实施校、院、系三级质量监控管理,对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将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结合运用;建立学生、教师、督导三级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反馈实验课程教学动态;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适时调整。实践中要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和总结,制定适合实验课程质量提高的有效监督评价方法。建立对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反馈机制,同时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此外,实验课程教学监督还反映在实验教学态度的监督、实验教学内容的监督、实验教学方法的监督等方面。实验课程体系的内容关系图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