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12:3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表现评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试题命制: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新思路
我们以“江苏省2007年学业水平(必修)测试政治第43题”(见下页)为例,说明在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中如何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该题依据课程标准,突出考查学生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从该题中可以看出,在试题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与知识、能力考查相结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意志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意志发展的连续体。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要关注三者之间的联系,以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主线,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渗透于其中。该题要求学生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两个角度探究三个问题,考查内容有:货币的本质、金钱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意识的能动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考查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三维学习目标的有机统一。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述出来的。 如果在考试中我们这样问学生:“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那么学生无须思考,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回答,这样的考查是无意义的,因为它只是把金钱观、消费观作为知识去考查,而失去了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义。在此题中,命题者积极创设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鼓励学生用自我的真实体验,身临其境地进行问题探究,从中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才是真实的。
3.设置两难问题,让学生从中作出选择。柯尔伯格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此题借鉴了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法”,以漫画创设讨论场景,让学生对“有钱真好”“钱够花就行”“钱少也好”几种观点的辨析中思考金钱的作用。让学生在比较中作出选择,可以促使他们在具体观点的分析中展示自己的主张,避免脱离实际泛泛而谈,或照搬书本上的理论。
4.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从本质上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对同样一件事,人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是不同的。在命题时,我们要考虑到这一特点,创设开放、灵活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允许学生自圆其说,这样才能真实地展示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题的两问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为考生答题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其观点。
答案分析:筛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信息
考试结束后,教师通过阅卷给学生一个分数,并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就有了结果。考试只是事实判断,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收集信息。
1.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有时会被分数所迷惑,认为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也比较好,反之亦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现象背后的东西。在分析时,我们要将学业水平测试与平时的谈话观察、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结合起来,综合各方面获得的信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正确评价。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考查和几次学业水平测试,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一定的评价,但我们不能仅仅据此就给出结论。高中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所以我们要分析学生的过去,看到其发展的轨迹,预测其发展趋势,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作出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评语。评语可以是对学生在某一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进行描述,也可以是对学生某一问题的评述。这些评语一般是激励性的,即使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也通过提希望的方式呈现。
结果运用: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导向功能
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评价后,如何运用评价结果也是重要的一环。
1.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不是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发展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个体中的正面典型,我们要在班上大力宣扬,发挥其示范作用,反面典型我们要悄悄地做工作,促使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如果是某个班级群体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则要反思自己的教学。
2.将评价的结果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测试情况,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放进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积累一学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后,教师通过合理地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学生通过反思,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学校或班级没有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记录袋,专门反映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情况。
一、要认准教学的本质和目标
人类的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需要学生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是靠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身建构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特定的情境,并指导学生体悟和建构“默会知识”。因此,“实践性”政治教学必须基于这个本质和目标出发,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同时,“实践性”只是政治教学行之有效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改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有效方式,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不能走向极端,高中学生还是要以学业为主,要是不分宾主,乱了方寸,则得不偿失。
二、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育人和升学的关系。育人和升学并不是对立的,既然是学校教育,当然既要育人,又要考虑升学,而且要认真研究升学,然而,认真研究升学和“以升学为本”是有着原则区别的。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育人为本,如果陷入“以升学为本”的泥潭,就是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既失去了这门课程的特有育人功能,也造成自毁形象的不良后果,对此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只能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而不能靠“以升学为本”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2.明理和分数的关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要以明理为本,而不能以分数为本。这里说的明理,是广义而言,包括懂、信、用这三个依次递进的主要环节。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学生的懂和信,不都是自然相通的,要有一个转化、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至于用,就是将已经懂得的知识化为方法和德行。这个环节要求更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多。要求学生信和用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重视分数的作用和“以分数为本”有严格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分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衡量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方法的程度,而对于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德行,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当前思想政治课研究记分改革的一个关节点。许多教师提出将分数与评语合成作为检查标准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这表明,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以明理为本,而不以分数为本的具体途径。
3.活学与考试的关系。活学,是泛指,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活学为本,就教而言,就是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试,广泛地说就是评估,不仅可以检查办学和教学的结果,还可以成为推动、改进办学和教学的一种力量。轻视考试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如果以考试为本,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忽视育人和教改;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这样,考试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便会丧失。
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实践性”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活动贯穿始终。实际上,“实践性”教学倡导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是一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来“自编自导自演”。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认为,教学的中心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学习。因此,活动应由教师统筹规划,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围绕着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来精心设计。即使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为目标,教师也应该体现引领、点拨和指正的作用。
四、要既重形式更重效果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97-02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而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尚未根本转变
在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下,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日益明显,高职院校在普遍强调“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同时,仍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一般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往往围绕专业和市场而动;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各种“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或是“根据专业特点”理由予以削减或减弱;思想政治理论领域获得科研立项相对难度大且经费投入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面临各种形式的边缘化尴尬境地,更有甚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凡此种种,必然导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进而影响课程的吸引力。
(二)实践教学活动保障机制不健全
实践教学活动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实施实践教学的最大障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阐述“理论联系实际”,而应是走出校门进入社会,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给学生做专题报告,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或在校园内举行知识竞赛、专题辩论会等活动。顺利开展这些活动,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虽然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要求,按照学生人数配备了相关的实践经费,但真正开展活动起来这些经费还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
(三)难以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学校虽与外单位挂了牌建立了教育基地关系,但实际利用率不高,缺乏长久规划。已经建立了联系的企事业单位也普遍认为,经常接待学生的社会实践麻烦多、负担重,没有对应、合适的人员、时间及精力来接待学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去联系实践教学场所比较难,去陌生的单位联系就更困难。而失去了稳固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应更符合工学结合的特点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应从工学结合的实际需要出发,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围绕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确定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同,逐步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选择、自我养成、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态势。
1.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关键在于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培养与教育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通过自身感受。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优良的职业品质和职业心理,进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鉴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职业素质。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技能,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3.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在教学中,要把现代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突出爱岗敬业、团结创新、服从守时、沟通协助、吃苦耐劳等职业态度的教育与培养。
(二)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应做到学院各级领导重视,实践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实践教学经费有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地将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有着区别于与高于其他专业课程实训、实践的意义和功能。因此,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不能再停留于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看做课余活动来点缀,而是应致力于实践教学的拓展,把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当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载体和延伸,具体落实到每个专业、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头上。学院应像对待专业实习、实训一样,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必要的课时,合理量定学分。同时,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教师、学生投入相应的体力、精力和财力,因此,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经费,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最终落实。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遍缺乏相对固定的基地,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全面、稳定、顺畅地开展,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学生大多数时候只能分散进行实践,给教师的指导、监控及成绩考核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社会联系,有条件的学校应抓住机会,没有条件的应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和社会上一些有关单位协商,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城、镇、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典型及革命历史教学资源,以学校的名义与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学生感兴趣的组织、单位签约,建立相对固定的若干个实践教学基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的实施场所相对稳定。而学校则可以利用其科研、人才、人力优势为基地单位提供相关服务,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广西的高职院校应抓住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自治区关于打造14个千亿元产业和4大新兴产业的契机。抓住服务广西新发展的契机,加强校企合作,争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有一个突破。另外,各个高职院校之间也要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互相到对方的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既能拓宽实践领域,又可以节约实践经费,一举多得。相对固定
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大大减少实践教学的不可预测性、随意性,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形成一个开放、协调、优质的教学模式。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安排应与专业实践(实习、实训)相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实习、实训)相融合,既能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渠道,又能使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地发挥效用。这种融合,更重要的是摈弃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学习“各自为政”的旧思维,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打开局面的一种方式途径。这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出击,了解相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抓住时机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题,在相关专业课程布置实践任务的时候及时跟进布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任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相对自成体系的专业实践(实习、实训)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五)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
在不断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考评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教学考评的内容与形式正从单一走向多样,从静态变为动态。但这种改革在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生变化的高职院校仍然显示出它的不足。最明显之处在于,这种考评仍以传统的课堂为中心来考查学生,忽视学生在工学结合工程中“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的表现。因此,应积极改变这一传统的考评方式,构建出符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考评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考评方式方面,可以将学生课堂实践教学汇报、企业调研报告、实践教学的态度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等考评依据综合起来。评价由学习的过程、结果、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估等构成。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包括考勤、态度、学习效果等;学生自我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问卷、学习档案等;教师评价方式包括作业、论文、评语、鉴定意见等。
一提到河北大学醉酒驾车肇事的李启铭、杀害同学的云南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清华大学化学系用硫酸伤熊的刘海洋,许多人都会有一种心寒的感觉: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怎么会这样为人处事?我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偶然性、个别性但也和当前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知识掌握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潜移默化的。教学内容的熏陶和浸润,不仅仅只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多的应是一种心灵的抚摸和触动,是一种人格的净化和升华。学生是活生生的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老师没有把学生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没有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之间共同度过的一段生命时光,而只是满足于完成教案规定的内容,用“死”教案教活人。这样一来,我们培养的学生,成绩也许很好,但走上社会未必就是合格的社会成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培养大量有着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人才。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阵地,思想政治课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伟大的,他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而且还肩负着塑造灵魂的重任。教师工作的平凡无法与英雄模范人物的壮举相比,但以其深刻的内涵和鲜活的感染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最持久、最有说服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应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关注社会热门话题,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具备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尤其要精通文化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学理论等。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完善的思维方法,建立完整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育人观、人文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超越老师,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探索、竞争、协作,建立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等。
其次要活化教学内容、创设人文情境。
新课程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在教学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自觉开发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活化教学内容,创设人文情境,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活化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和结构化,这使教师必须做好先行组织者的工作,创设人文情境去促进以上“四化”的实现。常用的方法有:1.传统方法创设人文情境,如师生讲故事、讲笑话、说新闻、诗朗诵、唱歌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经常针对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引出一个主题、一个或多个话题,将更多适宜的人文及社会内容融入课堂,使教学回归生活和现实去寻求本真意义。2.多媒体创设人文情境。集文字、图片、漫画、动画、影音于一体的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具有形象直观、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内化价值、启发思维、突破难点、增大容量、提高效率等优势,能重新“激活”书本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形成知识结构的方法及提高重组、迁移知识的能力,在知识结构化和问题化过程中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授“实现人生价值”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轰动国际艺术界的演出片段:有盲孩子流畅的钢琴演奏、聋姑娘优雅的舞姿、弱智者潇洒的交响乐指挥……同学们在这场特殊的艺术欣赏中深切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美好,更被“人生信念、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所震憾、所激励,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和生命的价值意义。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围绕“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畅所欲言,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再次教师必须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
政治教师要通过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方式不应只是关注知识,还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和自身生存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技能。“要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表露,多方面的才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要采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而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估、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此外,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应淡化结果、注重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借鉴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探索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
新的世纪,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普通高中作为义务教育后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在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培养公民素质以及健全人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然发生大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实现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明确提出的兰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意味着教学目标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尽管以前大纲中也强调知识、技能、感情三个目标,但我们今天提出的三维目标比原先更丰富,除了知识、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笼统的感情目标也细化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加以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升华。例如,在高一的一节“市场交易原则”的教学中,通过设置小商贩如何谋取不法之利这一教学情景,我们就能够很好的将三维目标整合到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不使学生知道了市场交易的原则,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有所侧重,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从教材的内容特点出发,把总体目标有效地化解为更具体、更细致的教学目标,通过一课时、一单元、一个学段的学习,逐渐达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二、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国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转变传统的模式,需要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把“辅”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迪、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多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我们传统的政治课评价方式是采取闭卷考试,很多题型都是学生死记硬背就能解答出来的,这种学习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压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新课标中指出:“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还是值得提倡的,关键是怎么考。新课标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无不是体现着这个趋势。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摆正观念,对考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更好的服务于政治课教学。
另外,我们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社会上有人就产生这样的困惑:一个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成绩考了满分,是否意味着这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就很高尚。答案是未必。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性非常强的课程,社会人士产生这样的困惑是很正常的。这也告诉我们政治课教师必须采用更多的评价方式来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学生。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例如,笔者经常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的时候播报焦点新闻并且点评新闻,新闻的内容既可以是国家大事也可以是社会点滴。从学生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笔者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点评、交谈或者让学生进行互评,来引导他们的思想。除此之外,还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例如研究性学习)来观察和考查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所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不佳的原因
(一)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带来的片面观点的影响
造成认识不到位,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应试教育不仅仅在中小学盛行,在高校里同样如此。学校、家长、甚至学生个人重视的都是核心课程学习,社会各个层面往往首先看的就是学生的专业功底,专业功底直接影响就业,而就业率往往又是评估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再好,专业功底差一点,照样不能拿奖助学金,照样不能入党,成绩把剑,即使思想品行表现不那么好照样可以评奖助学金。家长、学生、社会只看期末的成绩通知单,而对于期末评语的关注度往往不是很在意。这些片面的看法给德育工作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
现在对智育评估非常具体,从学生入学成绩的期初、期末成绩开始,到学生最后毕业的整个班级的一次性就业率。这些往往有一个详尽的考核指标,而这个指标完成情况又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职称评定,奖金等利益挂购,有这个利益的驱动机制,智育评估的措施非常完备,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落实。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标,使得德育工作的考评基本上无章可循,穷于应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非是以“两课”(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为基准扩展进行,理论上的道理虽然讲了许多,但是,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代同步。这些课程虽然一般被列入必修科目,可又一般是考察科目,而不是考试科目。学生很难真正用心学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从电视广告到甚至到卫生用品,“洋”字的信誉就是高,影响大,印象深,于是就有结论:“中国就是不如外国”;社会上也常有“重视海归派”一说。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海外一些思潮也传入中国。再加上社会上各样不正之风也常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如赌、黄、暴力等现象。我们在课堂上讲的一套,几乎被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抵销。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内涵
认识过于空洞与肤浅,没有与学生的真正成才结合起来不少高校的思政教育,除了一股脑的把相关课程原班讲授外,就没有其他安排。没有把思政这方面内容与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甚至职业生涯辅导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过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二、关注、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向
(一)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评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我们应认为,新时期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教育”。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更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和国家政治认同及道德认同的主要方式,不容忽视,更不能缺失。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成功推进全面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
(二)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
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课堂延伸到校园、校外甚至家庭。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素质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关键,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等。畅通与家长、社会相关机构的沟通渠道,共同为学生营造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在这个体系建立中,要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在这一层次中,要注意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工作能动性。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讲授理念与方式强调“以学生为本”,科学管理、严谨教学。
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学方式上,除继续发挥有效的传统方法之外,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与工具。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提升。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体验式”和“体悟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构造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以个体体验、体悟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在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体悟的基础上,确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并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成长。
(四)积极改善教育环境,强化隐性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重视隐形课程的作用,大力开展隐性教育,采取各种隐性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等,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此可以开展与组织各类演讲赛、辩论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及各种庆典活动等,重视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变为主动受教育,彻底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味的状况。
(五)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顺进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工作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可以讲,在某一层次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途径上不仅相似,而且有些地方是相通的。
(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考核与反馈机制
考试与评价
普通招考方式的考试与评价过程包括:
1、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报考导师应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的审查,并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其做出评价结论,审核合格后方可报名考试。
2、初试
初试时间:2016年4月9日至4月10日,具体安排详见准考证。
初试科目:政治理论课(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考,参考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外国语(不指定参考书,具体情况可参看附件《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语科目考试规定》)、两门业务课。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
3、复试
复试主要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外语听力、口语能力和专业外语水平;考评考生提供的硕士阶段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等材料;考查考生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等。复试备有详细记录,并由复试小组给出评语和成绩。复试阶段对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笔试)报考专业的两门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加试科目成绩和复试成绩不及格的考生,不予录取。复试时间另行通知。
考生参加初试时务请携带复试材料,以便向复试小组提交。复试材料包括: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单(要求同上)和硕士学位论文及其评议书(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供论文大纲)、专家推荐材料、自我评价材料;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专著)、学习(工作)中获奖证书等材料。复试小组将对以上申请材料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和录取的重要依据。
【摘 要】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而且呈现明显增加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采取以人为本,注入真情,营造情境,回归生活,注重反馈,激励评价的方式,努力挖掘政治课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开展探究实践学习,在教学中积极探究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才。
关键词 以人为本;营造情境;激励评价
不久前团省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我省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在调节自卑感、焦虑感、孤独感以及自我中心意识方面,他们往往显得不知所措,心理问题成为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大障碍。因此,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并有一定的收获。
一、以人为本,注入真情,构建和谐课堂
《学记》中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育的效果不仅既取决于教育的内容,还取决于教育的方法,更取决于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是否理解和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交流是教学的关键。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交流,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
在课堂上,我积极转变老师的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我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言行,并把他们按特长、爱好、性格等在备课中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沟通交流,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下,我积极探究与学生交流的途径,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以聊天、谈心等互动方式,深入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心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努力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利用多种方式培养起学生交流沟通的欲望和兴趣,唤起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心理动力,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避免“师生疏离感”状况的出现,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课堂做好准备。
二、营造情景,回归生活,塑造健康心理
1.通过教学实践,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膨胀期,但由于农村中学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引导,往往不善于平衡心理过程,不善于自我重建,也不善于克服心理危机,它们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认识自我,只会享受成功,不能承担失败……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丰富内涵,引导青少年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调节自我。
2.通过教学实践,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在与人交往时友善、同情、理解,合作多于嫉妒、猜疑和敌视,这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设法激起学生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外部刺激和内部学习心理本质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我安排了一节《理解·宽容·合作》活动课,将班中一些非正式群体分开,将一些平时不太友好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分成五个小组,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到村庄中进行社会调查。在活动中去调节、去实践,在实践中去领悟理解、宽容、合作的意义。通过学生的调查小结,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逐渐发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感到了不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中的障碍。活动之后,学生不仅改变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还对自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收获颇丰。
3.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树立正确人生观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目前,中学流生率居高不下,有一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很多学生随波逐流,过一天了一日,甚至自暴自弃,放弃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上《树立责任意识》一课时,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用生活的事例去教育他们。让学生在《爱拼才会赢》的音乐中,观看我校运动会的一些精彩片断,然后请班中获奖运动员谈体会,在小运动员的精彩描述下,学生初步明白了拼搏的意义。
三、注重反馈,激励评价,打造成功课堂
阿德勒讲:孩子愈受到命令、告诫、批评,他们愈觉得彷徨、不知所从。我们愈推他向前,他会愈往后退缩。除非我们能够鼓励他,否则想帮她的努力都会徒劳无功,甚至更伤害他。由衷地欣赏学生,赞扬学生,激励学生,会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在每位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不会简单地让其坐下,而要作出中肯的评价。如:你回答得很棒,思考得很有深度;你一定经过了认真思考,只要加以改进,相信会更好等等。上交的学习心得或社会调查上,我都会认真地写上鼓励性的一段评语,如我在一位敷衍了事的作业本上写下这样的评语:“可能因为时间与精力的关系,你没来得及深入展开自己的论点,但我已强烈地感受到你的观点立意独特,这很与众不同。我相信,如果再延迟几天,你一定会再给我一份更完整的答案,老师相信你!”事实果真如此,这就是一种激励方式。
(一)国家和社会层面
1.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仅限于思政课程的考试分数,忽略了来自周围同学、辅导员、各专业课教师、学校及用人单位等多方的综合评价,因而,只有国家建立符合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体系,才能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现代化建设。
2.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知存在偏见,学生缺乏自信心。目前我国高考选拔制度决定了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才选择高职,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普遍认可度不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得不到应有的评价。这种风气严重挫伤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网络不良信息等的诱惑和左右,使得他们在刚进入高职院校开始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进取意识薄弱。在这种心理阴影下,许多高职学生产生了自卑情绪,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严重受挫,甚至对社会产生怀疑。如何让社会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消除偏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政府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高职院校教师保障机制不到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招生规模扩大但招生计划却完成不了,许多学校就把招生任务抛给了高职教师。他们每年要在完成教学、科研、带学生下企业实训实习、进行企业挂职锻炼等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相应的专业招生及就业等工作,为此,教师们疲于奔波,无法专心于教学及科研,更无力顾暇学生的思想状况,关心他们的成长。这些都严重打击了教师从事科研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此下去也不利于高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二)高职院校自身存在问题
1.缺乏政治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高低是与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密切相关的。拥有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现实情况是,我国专职从事高职思想教育的人员较少,素质也有待提高,许多高职院校更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忽略思想政治工作,由于薪金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还有一定差距,有资历的高素质专职思想政治教师和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两课”教学带头人不愿到高职院校就职,从事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也由于压力过重等原因流动性极强,致使高职院校学术氛围不高,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欠佳、稳定性差。
2.存在重技能、轻思想教育的现象。高职教育包括职业技能教育,也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前者着眼于培养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后者侧重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两者是并行不悖的。高职教育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但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报效国家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高职院校“教授的德育内容陈旧,离学生的实际很远,离现代生活的实际也很远,学生不感兴趣”,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3.学校过于追求数量使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受高校扩招影响,高职院校为了追求规模效应忽视学校的整体质量,使得许多学习态度不端正、品行较差的学生也进入了高职学生队伍,他们相比其他普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较低,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存在违纪等不良行为,也让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困难。
(三)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政治性不强,法制观念淡漠。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按性质可分为普通高职、3+2高职、中职和高技生等类别,生源中既有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也有中职毕业生,还有初中毕业生及成人学生,生源类型复杂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政治观念上存在认知误区,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法律观念淡漠,是非观念差,缺少自我控制力。
2.心理素质较差,甚至存在心理问题。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增强心理素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然而,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因心理特征和入学动机复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调查,60%以上的高职生是由于成绩差、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等不得已选择高职院校,这其中父母离异的孩子又占了相当的比例。复杂的家庭背景往往使孩子存在自卑感、失败感和不信任感,进而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抗挫折能力低、自控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等。再加上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也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
二、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为高职教育提供各种保障,稳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国家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为德育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切实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稳定职务聘任制度,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评优奖惩制度,鼓励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效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功能,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及服务育人的“三育人”责任机制。着力抓好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建设,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施的规划与统筹,使其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
(二)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的互动,提高社会认可度
高职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与发展,地方与高职院校都是繁荣地方经济的依托,两者也是良性互动的关系。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还是更多地停留在课堂,与地方、企业现实脱节,未能真正发挥其服务地方的作用,因此,让高职院校走入社会,通过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将社会、企业实践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企业活动、社会调研、社区改革等,为学生开辟勤工助学和顶岗实习实践基地,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高职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意志品质,而且在提高社会和企业对高职学生的了解中提高了高职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有助于拓宽他们的就业途径。
(三)建立和完善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体系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是在尊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依据高职学生的社会行为规范对其已经形成的道德素质进行的价值评判和综合评价。它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端正的思想道德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行。在这个评价体系中,需要多种主体的参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长时间的持续考量,才能得出客观的结果。对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不仅需要任课教师的随堂评价、辅导员老师的日常评语、宿舍生活老师的考评,周围同学的日常评价也是重要的参考。通过多种主体的综合评价,才能客观公正的对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测评。(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职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净化校园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平台,营造高职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如开展法律宣传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内容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收教育,增长才干。鼓励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进社区、进村居、进企业等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接触来了解感受社会,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根植每一位学生心中,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福射力。
(五)把握高职学生个性特点,适时做好心理疏导
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做到尊重和理解每一个高职学生,切合实际地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应防止走过场、图形式,避免空洞说教,要以心育人,用情感人,真心实意替学生解忧。针对高职学生类型多元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分门别类、有的放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其独立性和自我控制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因此,对于普专、对口、五专、中专和预科等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要针对性施教,注意学生的自尊心、独立性和承受能力的差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差异性。高职院校专业繁多,特征迥异。长时间的专业学习会导致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和思维方式,这种差异与性别、年龄等与生俱来的差异有一定关联,但又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差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重点强调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的行为有准则,前进有方向。同时应充分尊重职业教育应用性特征,从学生需求出发,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合理有效地设计安排教育内容,以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也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要适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幵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对校园内外环境的全面认识,减少适应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能使学生保持广泛的情趣,善于心理调适,学会放松身心。
(六)结合社会现实加强高职学生适应性教育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政治教师 专业发展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了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并从9月1日起各学校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改革更加倡导关注学生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发展还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我成长,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特性,是教育界的一场革命。
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政治课程带有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必须迎接改革带来的挑战。《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对高中政治课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更加强调素质教育。教育目标方面,提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一体的三维目标体系。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长期以来关注得最多的是知识目标,但是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坚持的基本观点,形成以生活为基础和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内容体系。以往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学科知识提得多,生活知识提得少,甚至几乎不提。教学方法方面,更强调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实践性,倡导开放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而以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政治老师的素质改革要适应这种变化,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以新课改的要求指导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政治老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在知识传授方面,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在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参与,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更加注重使用合作探究式、启发诱导式教学方式,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实际,从自己的特长和关切出发,通过观察、实施、讨论、质疑、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换言之,教育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本上既定的知识,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追求的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知识目标,而忽视其他两个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样一种状况,使三个目标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关注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落脚在关注学生良好的行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在课程资源方面,变单一的阐述为开发、拓展课程资源。
首先是要将政治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热情。另一方面,教材上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同时要接受它们的检验。教师将教材扩展到生活,本身是对教学知识的一个扩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知识的广度、深度。
其次是将政治课堂与时事政策结合起来,这是新课程对高中政治课程明确提出的一个要求。第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二,时事热点的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第三,时事政策本身也是政治课堂的素材,既可以用来导入、丰富课本上的内容,又可以用来考查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
最后,老师要开发、研究新课程,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新课程的实施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老师要结合实际,找寻合适的解决措施。在教材方面,老师更要不断探索,从教材的阐述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老师要吃透教材,不要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仅要“讲”教材,更要“编”教材。在这方面,每个学校都要开设校本课程,制定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改革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找到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在评价体系方面,变单一的独断仲裁变为多元化的评价。
变传统的重分数为重能力发展。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来说,能力远比分数重要。所以高中政治课程中,还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所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只着眼于学生待在学校里的几年,更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
变只片面重视知识目标为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目标共同发展。在政治课堂中,老师不仅要将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鼓励学生以法律、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传授知识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并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采取描述性的评语,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在评价态势方面,从片面的结果性评价向更为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性评价转变。同时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方法方面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老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教学理论。
首先,通过文献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对于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取中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手段,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还要涉猎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在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论之后,要将之运用于实践,找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将理论个性化,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的理论体系。
其次,通过反思课堂教学,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是政治教师进步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反思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定期让学生对老师的课堂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要完善听课制度,老师不仅让别人听自己的课,还要听别人的课。通过不断反思总结,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
(二)教学技能。
首先是教育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授课本上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前解读教材;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组织教学实践;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其次是准确把握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高中政治教师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保证政治课堂不偏离主流方向。同时要能够运用学科所学知识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理论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其次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教师要做到与学生良好沟通,就必须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差异、特点。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因材施教。
再次是教师要管理好学生。只有把学生管理好,才能为教学营造和谐有序的氛围。因此教师要掌握管理学生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形成集体观念。了解学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学生,是管理学生的基础,所以了解学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与时俱进。政治课程与现实密切相关,讲究实时性,要求政治老师不断发展自己。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自1999年正式启动,每五年一个培训周期。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重点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既体现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每一位教师都要抓住这一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注释:
①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3.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秦大禹.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雷芳.论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宋迪.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分析;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激烈,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就业诚信缺失的现象。在就业过程中,他们不注重自身实力的提高,不加强自身素质的修炼,总是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包装自己,伪造学校成绩,编造奖励项目,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诚信的意义
诚信这一范畴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与“信”合起来作为一个科学的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现代化,无不凸显着诚信的价值并要求践行诚信。可以把诚信定义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现代经济契约关系和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并继承了传统诚信美德的真诚无欺、信守然诺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诚实守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之本。但到今天,这一向被奉为经典的传统道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被誉为纯净“象牙塔”的高等学府中亦出现严重的诚信缺失的不和谐因子。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否具备诚信的品德是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是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更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任务。尽管各大高校始终将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然而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的现象却呈不断滋生蔓延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教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深思。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构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也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行为,人们往往感到惊奇和诧异,天之娇娇者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群体,怎么会弄虚作假,诚信缺失,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演越烈。认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制度本身的失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学校和教育制度本身也出现了不少诚信缺失的行为,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诚信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高校招生的保送制度。我国高校招生保送制度从1984年开始以来,至今已有近30年了,尽管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但是中学保送生制度的个别舞弊行为对高考稀缺资源的掠夺和侵犯,使很多大学生在中学就感受到“权力就是资源”、“权力就是一切”的真谛。特别是保送生的名目繁多,给很多有钱有势的家长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比如体育特长生、文学特长生、书法特长生、发明特长生等,标准和弹性都非常大,其公平性也很难体现,使很多学习成绩一般,特长极不明显的中学生通过保送进入了大学。这些行为是中学失信教育向大学的延伸,也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诱因之一。
2、高校的在职教育学习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十分重视,不少官员和企业职工通过认真钻研,勤奋学习,较好的完成了学业,取得了在职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但也有部分人由于公务繁忙,入学后缺课现象严重,没有严格的按照教学计划参加学习,一些大学突破了规则的底线,有些学员抱着“混个文凭、认认人、养养神”的想法参加学习。有的学员从不参加集中学习,听课请人代,作业请人做,论文请人抄,学校督促和监督不到位,制造了不少真的假文凭。有的学校甚至向有权有钱的官员和企业家大献殷勤,拿文凭做交易。这些行为都是大学生耳闻目睹的事,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3、高校的学术学风氛围。近年来,高校传统的、严谨的优良学术作风受到极大破坏。“天下文章一大抄”已不再是个别人的牢骚和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成为人们必然面对的现实。抄袭、剽窃和低水平重复的不良学术现象让人震惊。高校少数教师、特别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偶像级”名师的学术失信行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4、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中少数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只是将教学当做养家糊口的事,对学校工作出工不出力,对教学应付了事,对学生是否听懂、教学方式是否合适不闻不问,不征求意见,来了教室,应付完上课就算完事。对自己的工作缺点和不足从不认真总结,一本陈年教案年复一年的用,不管知识有多陈旧,不管学生的感受如何,依旧旁若无人,照本宣科。而对自己的私活则尽心尽力,甚至为了一己之利不惜置学生利益而不顾,这些缺乏主人翁意识的种种不良表现,对大学生的成长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高校自我保护对大学生的影响
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些在校期间善于上蹿下跳、左右逢源的同学便成为造假的高手。一些高校为了将自己的学生推销出去,经常有意无意的夸大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评语总是好上加好,这种完美的评语事实上本身就有作假之嫌,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包装和作伪给予了启示,并起到了一定的教唆作用。部分高校在就业推荐过程中没有一套完整的约束和惩罚机制,对毕业生推荐材料把关不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了学生简历成绩和荣誉的虚假出笼和泛滥。
(三)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影响
期望值和期望心里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一份理想的经济收入,理想的生活方式和条件,这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应该考虑自己的能力、社会需求以及各种相关因素,过高的期望值和攀比心理,其负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期望心里作为社会心里的一种,与其他社会心里一样,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表现为情感、成见、习惯等,都是初级的、低水平的生活意识,不能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很容易感情用事。期望心里更有一种本能的倾向性。当人们对主观和客观条件估计过高时,期望值也就越高,容易盲目乐观,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相反,当身处逆境时,又容易过低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在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捧中,不少大学生普遍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在大学生的心目中,高文凭就是高工资。因而,对低工资或暂时的失业都没有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望心理,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失去信心。有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工作比自己优越,收入比自己高,便想方设法、咬尽脑汁虚构出各种吸引人的荣誉和成绩。
三、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途径和措施
在目前社会诚信相对缺失,制约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优化就业环境,减少就业过程中各种虚假行为的发生,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就业诚信宣传,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道德的熏陶,促使人们按照社会上的风气和行为方式做人做事,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和营造一种舆论氛围,给不愿按照这种方式做事的人施加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一种良好的风气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内流行,就会形成不成文的惯例,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模式,让人不得不按此形事。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比正面的教育、报刊的宣传更具影响力。可以说,这种影响力是通过人的无意识的、非特定的思想反映来影响人的,它避开了人的意识障碍,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所以,要在全社会加强诚信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培育“诚信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加强诚信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应从过去的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师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要让师生从自己内在需求和现实特点出发,认识诚信要求,形成一定的诚信意识,产生诚信情感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诚信信念并将其内化为诚信行为,即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在实施师生诚信教育时,应重视开展多种形式、方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社会服务,让广大师生逐步形成道德判断能力,提高师生的诚信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高校是培养一代新人、教化一代新风、引领一代社会良知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高校应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重视在平常生活中不断的让学生养成诚信品质。健全的诚信教育不仅仅是理论范围的问题,有许多应在实践中解决,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同时,对高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思想工作,需要常抓不懈。不仅要让学生一进校就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要通过平时的案例教育起到警示作用,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特别应对毕业生的鉴定、奖学金、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荣誉证书进行严格审查,做的实事求是。学校对学生严格监督,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负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校和用人单位负责。放任自流,熟视无睹,对高校的学生素质和学校的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高校在对师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应从师生员工进校时开始建立诚信档案,对师生员工的点滴小事进行记录,对每一类情况细分为分值。为了警告那些严重失信者和教育他人,在一定的时候可以对外公布其诚信记录。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高校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把诚信档案作为学生个人档案的一部分,将学生的失信行为记入档案,相关职能部门可综合评价学生的诚信表现情况,如学生的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择业诚信评价等
(三)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诚信宣誓和公示制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应要求领导、职工和学生在新学期开学时举行诚信宣誓仪式,在诚信方面给广大师生员工施加无形而又强大的压力和内心深处的约束力,让宣誓者在想破坏诚信规则时,感觉背后有人在指责和注视自己,形成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使其自觉退回到诚信的轨道上来。
公示就是公开明示,让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全校就诚信进行表态,让师生员工对不诚信行为互相监督。比如学校可以就学生的诚信记录在校园网站上进行公示,对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等不良行为予以曝光,特别是对学生考试作弊,奖助学金材料作假,毕业生学习成绩、获奖情况欺诈等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从而使失信者、欺骗者受到舆论谴责,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出现。
宣誓和公示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诚信评价。通过诚信评价可以使广大师生把抽象的诚信概念具体化,巩固诚信信念,提高辨别善恶的能力,增强诚信情感和诚信体验,有效地调控、指导教师的诚信行为。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加大诚信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明确规定每一个人的诚信义务及权利,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加大人们的失信成本,警示教师、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关注自己的形象,让我们的校园、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林等,与当代大学生论诚信[J].考试周刊,2009(7)
[2]苏陵,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633.2
1.引言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问题。通俗地说,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与学生双重价值目标的体现。
在高中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
2.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注重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的。
3.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1、风趣幽默,寓庄于谐。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学科的内容以理论为依据,道理深刻又抽象。因而很多人把政治当成教条,对政治老师更是敬而远之。其实表现幽默的笑话寓意深刻的故事更为学生所陶醉,使他们获得精神上满足。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做到:风趣幽默,寓庄于谐。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充分肯定学生,不轻易对学生说“不”。“不”意味着一种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我最常用的评语就是“很好”、“有创意”等,很少对学生全盘否定。这种做法包含着一种期待的色彩,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取得进步。
3、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曾经有一位学生,成绩总是不太好,但他的街舞跳得很好,还在学校比赛中获过奖。于是我对他的特长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一举动使他变化很大,甚至还说一定要把政治学好。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1、重视课堂导入。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应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直奔中心,并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老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活思维,则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2、精心设计提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都是问号”。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比如在讲《提高经济效益》时,我用了这样一则材料:曾是美国首富的石油大王保罗盖蒂,刚开始开发油井的时候,他发现每个矿井都有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并屡禁不止。后来,他请教了一位管理专家。专家只说了一句话,“因为那是你自己的油田”。就是这一句话,让保罗盖蒂恍然醒悟,他采取了一项措施后,工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浪费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在这里,我提问:保罗盖蒂是如何解决石油浪费现象的?这给我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什么启示?
3、充分利用各学科知识.
政治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其他学科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譬如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先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追逐》,然后讲述在短很时间所取得的成绩,并适时提问为什么女子十二乐坊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创造如此辉煌的奇迹?她们的发展过程体现他们是如何创新的?讲“自然界的发展史客观的”时,展示图片,让学生回顾地理学的地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期,并回顾生命是是如何产生的,由此指出:地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有女娲决定的,也不是上帝的懿旨,而是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学习“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时,可以充分利用燕太子丹送截断了的美女的手给荆轲的历史故事。并提问:荆轲会喜欢这样的手吗?为什么?对于“对同一事物,人们的看法存在差别”,可以利用诗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4、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漏答要点。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总结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愉快。由此可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精通教育原理,自觉探索和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特别是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感染内化、知行合一等。只有当教育者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教得得心应手,提高教学的效益。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又兼有知识性的学科,灵魂教育是它最大的特色。因此,一堂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必须体现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知识性与趣味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使课堂具有感染力和震撼性,便于将知识内化为思想、观念,外化为行动、实践,而不能天马行空,随意发挥。
教育实践证明:遵循教育规律,心想事成;违背教育规律,徒劳无功。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除了要有个性特色外,同时还必须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做到把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形成教学个性特色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家教委《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