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

时间:2023-01-12 13:5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

第1篇

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此问题,本文在对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基础、教学和科研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三个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

关键词:

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模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目前,河南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河南省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因计算机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基础、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计划,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1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基础类、教学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和搜索引擎。教学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信息系统。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三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是日常教学工作必须的计算机能力。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PhotoShop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微课制作、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1)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2)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3)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4)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5)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6)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7)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8)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本编辑、绘图、数据图表、高级文本格式、幻灯片放映、母版设计、模板设计、配色技巧;(9)PhotoShop软件的使用:选择工具、填充色彩工具、路径工具、渲染工具、图层、图层混合模式、图像色彩调整、图像模式、图层风格、图层蒙版、通道、路径、滤镜;(10)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11)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包括:教务管理系统、Sakai(赛课)网络教学平台等;(12)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13)微课制作包括:Visio、草料二维码、问道网、金数据、maka、手机互动大师ih5、初页、思维导图、微弹幕、易企秀;(14)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15)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16)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教师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图4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基础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教学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4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2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基础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

有图可知,制作课件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PowerPoint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教案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Word软件三个能力类。制作试卷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Word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微课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微课制作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统计成绩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Excel软两个计算机能力类。信息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图4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2)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4结语

本文所建立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是一个开放的能力模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模型可以不断的完善和扩充。比如人员科研扩展到学生、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实验室人员等,计算机能力也不止于报告中提出的16个计算机能力类。

参考文献

[1]霍占强,米爱中.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电子世界,2014(18):443-444.

[2]霍占强,耿玲玲.如何在当前阶段做好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4(12):113-114.

第2篇

关键词:课群建设;模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8-7044-02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Classes

XU Wei

(Center of Computer and Experiment,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As computer technology is to the professional field, the existing single mode of computer teaching for colleges will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students. To make a better service in different professions,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ncerning the opinions and demands, the classes construction on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s are put forward. And learn a foreign university's teaching experience, aimed at university computer courses offered a new teaching method ― the modular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classes construction; modular teaching;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群体,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是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基于这一点,每个大学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但是,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目前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深入到各专业领域,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已经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更是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备的工具,同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必须建设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群[3]。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1],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并从专业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如表1所示。

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都是基于表1的相应的课程设置,通常情况下,除去计算机专业,其余专业的所有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必须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Windows的基本原理与操作、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中的Word、Excel、Powperpoint的应用以及多媒体和网络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深受大一新生、特别是在读大学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的喜爱,因为Office属于非常实用的软件,学生写论文、投稿、参加社团活动做宣传片等都会用到;到了大一下学期,再统一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根据院系不同,偏理科的院系如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偏文科的院系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外语学院等开设《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或者《ACCESS数据库技术》课程;进入大二之后,再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如matlab,机械制图等。

2 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弊端

显然,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同的。无视专业差别,笼统的设置相同的计算机课程,不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具备连贯性,很多学生在大一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或者是数据库课程,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很少用到相关知识,而又再未接触其余的计算机课程,等到踏上工作岗位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已经基本上都遗忘了,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建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群是非常必要的。

3 计算机基础课群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群的建设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课群的建设应该有针对性,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和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二、课群建设应具有连贯性,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针对这两点,笔者提出如表2所示的计算机基础课群建议,其中,建议必修课程在大一完成,限选课程可以安排在大二,而选修课程则安排在大三之后。

不难发现,不管是哪个类别专业的必修课程里,都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无疑是学生进入计算机领域的敲门砖,但是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低龄化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虽然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对基础不一样的学生还是应该差异化对待。

除了现在在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分级教学方法之外,笔者参考国外一些大学,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2]的做法,提出“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即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以系列课方式设置,按照内容由浅入深划分成多个模块,各个模块的上课时间错开,分别设置相应的学时,如第1模块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从第1周开始设置2周4个学时的课时,第2模块学习Word文字处理,可以从第3周开始设置3周6个学时的课时……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毫无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从最简单的学起,一直学完整门课程,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其中的几个模块,已经完全掌握这门课程的学生则可以申请免修,免修的方法就是由学院组织考试,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则可以免修这门课程。

4 结束语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连贯性,针对这两方面,笔者提出了不同类别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群的建设意见,同时,借鉴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等国外院校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使计算机能够真正成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增值服务学科化服务学科知识服务平台

[分类号]G350

1 引言

构建一个既能揭示馆藏学科资源实体,也能链接虚拟学科导航资源,既是学科资源的组织管理平台,又是学科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馆员、用户共同交流的平台,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努力的方向…。但目前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还不普遍,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211工程”院校中仅有上海大学图书馆搭建了学科服务平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建立、维护和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充裕的资金。对于一些技术能力不强、经费紧张的中小型高校图书馆来说,要自行搭建学科信息服务平台还有一定的困难。而某些商业数据库已经开始提供基于学科化服务的免费增值服务平台,如国内清华同方知网(CNKI)免费提供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功能“网上机构/个人数字图书馆”系统,为学科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便利。本文就如何利用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的增值服务,在机构数字图书馆中搭建机构学科子馆,使其作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来促进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进行探讨。

2 基于CNKI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

2.1“网上机构/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由来

机构数字图书馆是CNKI根据不同行业机构用户的特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模板,为机构用户提供的一个可以按需定制资源服务,辅助信息组织和管理决策的平台,机构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上自主配置资源,建立为单位服务的数字图书馆。个人数字图书馆则是CNKI为个人用户提供的个性化、交互式学习研究空间,用户可在其中按需订制资源、功能以及情报服务。

2.2机构数字图书馆的获得

一般来说,已经购买CNKI数据库产品的高校图书馆,CNKI会主动为其建立一个以高校名为名称的高校机构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会得到一个本单位用户进入机构数字图书馆公用的用户名和密码以及机构数字图书馆后台管理密码,机构管理人员可以用这个密码进入后台管理本单位的机构数字图书馆。

2.3机构学科子馆的建立

高校图书馆可以按学校设置的重点学科情况,在中国知网主页中注册以学科命名的机构子馆。然后机构馆在其后台管理“子机构馆创建及关联审批”栏目中审批,就可实现机构馆与机构子馆的关联,所创建的机构子馆同样具备与机构一样的后台管理,同样可以配置机构馆中的资源,可以把它作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在其中开展学科化服务。

2.4机构学科子馆的后台管理功能

机构学科子馆后台管理具体实现的功能有:①按需个性化订制CNKI中的学科资源;②组织各类自建学科资源及服务;③定制机构相关的学科文献、信息、情报;④增加自定义栏目;⑤子机构馆创建及关联审批;⑥按需定制显示模板和显示方式。机构学科子馆的后台管理平台,如图1所示:

具体可选择的栏目如表1所示:

在后台管理的各个栏目中按需勾选其中的子栏目并选配栏目内容。以“学科文献馆”栏目为例,具体创建流程及操作如下:选择机构管理平台>本馆信息服配置>学科文献馆,点击“选配内容”按钮>“添加资源”按钮>选择“按学科专业选择资源”或“按数据库选择资源”>选择资源后点击“定制”按钮>选择数据库后点击“提交”按钮>显示定制成功。

3 在CNKI搭建学科化服务平台的优势

“211工程”院校中较少图书馆建有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大学图书馆创建的基于博客、维基、新闻聚合等web 2.0技术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与上海大学图书馆相比,在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中搭建机构学科子馆做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进行学科化服务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3.1对学科馆员的技术及资金要求不高

上海大学图书馆搭建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采用博客、维基等开源软件。虽然所用软件大都是免费的开源软件,无需购买或自行开发,对资金要求不高,但是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具有图书馆专业背景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能熟练的应用web 2.0技术进行资源、应用和服务的有效整合。在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中,完善的后台管理功能对搭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工作人员只要根据后台管理中的功能提示选配内容就可操作,无需计算机专业人士,一般的学科馆员都能胜任。

3.2提供更为全面的学科资源与服务的整合

与上海大学图书馆AJAX动态个性化平台实现全面资源与服务的整合类似,在CNKI中通过后台管理功能可以把高校图书馆内所有的学科资源及服务,如OPAC、自建数据库、学科导航、参考咨询服务、投稿指南服务等整合到机构数字图书馆中。更具特色的是在CNKI中,通过灵活运用后台赋予的强大个性化定制功能,可对CNKI数字出版平台本身的学科资源进行更深层次整合,如定制学科主题资源、学科整刊资源等。数字出版平台还会自动分析用户需求,主动推送如学科学术热点、学术趋势等学术信息,推送部分学科用户在研究活动中需要用到的常用服务网址。

3.3建立独特的用户参与与互动交流机制

上海大学图书馆以维基为学科平台,通过互动方式沉淀知识,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集体参与共同创作的形式来实现学科资源的整理。以学科博客形式,通过解释评论方式来实现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的双向互动。在CNKI中,用户参与与互动主要场所为机构的数字图书馆和个人数字图书馆,机构馆与个人馆之间、个人馆与个人馆之间均能实现良好的互动。机构馆可批准学科用户的个人馆加入机构馆使用机构馆的资源,学科馆员通过在机构馆后台管理中的单位通知栏目学科信息,这些消息不但会出现在机构馆中,也会直接推送到各学科用户的个人馆中。学科用户通过在机构馆中的建馆建议栏目,以推荐主题检索策略、发表建馆建议等方式来参与机构馆的学科资源建设。在个人馆与个人馆之间以增加学友,以给学友留言的方式实现学科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另外,CNKI学术论坛也是学科用户进行交流互动的好场所,机构馆和个人馆可以在其后台管理的学术交流区栏目,定制学科领域相关的网上学术论坛以方便学科用户进行学术交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CNKI中利用数字出版平台提供的强大资源组织管理和个性化定制功能,创建各高校机构数字图书馆,在机构馆中搭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方式可以较好的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水平。

4 基于CNKI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学科化服务

4.1整合馆藏学科资源

高校图书馆现有的学科资源按来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CNKI中的学科资源;一类是非CNKI的资源,如学科导航、学科信息门户网站、学科馆员网页、学科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等资源。这些资源由不同的资源供应商提供或者自行开发而成,分布在高校图书馆网站上,资源系统之间彼此孤立,读者查询时要在各个数据库之间来回切换,使用起来不方便。机构数字图书馆出现后则可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机构数字图书馆下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实现学科资源的整合。

4.1.1CNKI学科资源的整合CNKI中的资源,主要包括学术期刊、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年鉴、专著、报纸、专利、标准、科技成果、工具书、知识元、古籍等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学校各学科的实际需要,对CNKI中与学科专题要求相符合的资源进行重新组织:①学科整刊资源,利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后台管理功能,创建“本单位定制整刊”栏目,根据需要在其下添加多个子栏目,每个子栏目保存某一类的学科刊物(如期刊、学位论文、报纸、会议论文、年鉴、工具书等),通过在CNKI文献来源导航页面查找、定制相应的刊物并保存到对应的子栏目中,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创建的所有栏目都会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首页中显示;②学科主题资源,根据学科主题,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主题文献馆栏目下创建以各个学科主题命名的子栏目,通过定制“检索式”,建成完整、系统的主题文献馆栏目,系统会定期自动推送各主题最新文献。

4.1.2非CNKI学科资源的整合对于非CNKI的学科资源,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可设置为可跨库检索馆藏资源和单库检索馆藏资源栏目,利用CNKI数字出版平台的增值功能,把馆内的各种学科数字化资源统统整合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①把自有资源按照CNKI统一元数据要求组织、制作和加工数据,形成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的可跨库检索馆藏资源,实现一站式文献检索;②把自有资源集成到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内,通过录入自有资源的名称及其对应的网址,提供链接给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形成单库检索馆藏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首页中集中揭示,用户使用时可以方便的链接到自有资源的原系统中使用。

4.2定制学科导航相关信息

学科导航是学科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此项工作,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研究机构、学会组织、专业站点、专家学者、学术会议、政府机构、参考工具等。目前学科导航服务中对研究机构、学会组织的导航只提供介绍和提供网页的链接,专家学者的导航只链接到介绍该专家学者的网页上,学术会议的链接主要链接到会议主办方的会议信息页面,对它们产生的成果较少提供。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通过创建相关栏目定制相关信息可以深化这些学科导航的服务内容:

定制以研究机构名称为主题的资源。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定制以研究机构名称为主题的资源,系统将自动推送CNKI数字出版平台中该机构的研究动态与成果。

定制学科专家主题。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得到所定制的专家的工作单位、所属学科、发表文献情况、被引用、被下载情况,帮助用户全面了解学科专家。

定制学科相关的会议信息。CNKI数字平台资源中含有大量的会议资源,如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集了中国科协及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研究会、科研院所、政府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高校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等会议信息。在机构学科子馆中定制学科相关的会议信息,系统会自动推送CNKI资源中有关学术会议的主办单位、会议时间、会议征文、会议论文集等一系列相关信息,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的会议信息将会按国内会议、国际会议进行分类,其下又把会议信息分为即将召开、最新、已经召开三大类。

4.3基于信息定制、推送功能的学科定题服务

CNKI提供给机构数字图书馆强大的信息定制功能,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定题服务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开展定题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定题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工作效率。具体表现如下:

4.3.1资源定制功能简化定题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开展定题检索服务需要根据用户的教学、科研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跟踪检索,并提供最新的检索结果,同一主题的信息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检索。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利用系统强大的资源定制功能可以简化检索过程。通过了解学科主题或课题的需求信息,编制检索式,确定检索策略,系统就会根据设置好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自动、连续地把CNKI中最新的资料信息推送到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主题文献馆栏目中,从而实现对某一主题信息资源的动态跟踪服务。

4.3.2个性化推送科研课题跟踪内容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定制个性化情报服务”栏目下部分子栏目对跟踪科研课题,促进科研管理很有帮助。如:①通过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定制“本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跟踪图”栏目,用户在馆内可查看科研课题的基本信息,跟踪课题的相关研究人员、相关专利、标准、科研成果等;②定制“各学科科研成果在全国中的对比”栏目,可了解机构馆发表文献数、学者数等统计指标,与全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③定制“本单位研究人员”栏目,系统会提供在总库平台中发文的该机构所有学者信息,用户可了解本单位学者的基本信息、发文量、发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等评价信息。

4.4面向学科的参考咨询服务功能嵌入

参考咨询服务是学科化服务的内容之一,学科用户需要借助参考咨询服务来解决其在利用图书馆资源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通常高校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平立于数据库资源系统之外,用户在使用数据库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向咨询馆员寻求帮助时,要切换到虚拟参考咨询平台界面,有的还需多层链接才能进入其服务页面,有些用户因此觉得麻烦,进而放弃对参考咨询服务的使用。

在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中建立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可以利用其提供的增值功能,在学科子馆中增加虚拟参考咨询栏目,提供参考咨询的链接,把图书馆中的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导人到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首页中,将参考咨询服务与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链接。用户在使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资源时碰到问题,可以直接进入图书馆中的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与咨询馆员取得联系,更有效地利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这对促进学科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提高图书馆参考咨询的服务效率。

4.5定制学科期刊相关信息,提高学科投稿指南服务水平

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评定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学科科研人员通常通过发表学术文章来快速、直接地向国内外同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了帮助高校学科科研人员能准确、有效

的向学术期刊投稿,节省科研人员查找稿约信息的时间和精力,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按学科专业收集投稿指南信息服务。但投稿指南信息服务有的只提供邮编、地址、电子邮件、联系电话等期刊的联系方式,对期刊的影响因子、获奖情况、栏目信息、稿约信息、稿件格式等较少涉及。

可以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学科用户关注的期刊,形成投稿期刊栏目。用户除了可以了解到与期刊的联系方式等信息外,还可以了解如期刊获得荣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总下载次数、载文量等反映该期刊的学术地位、质量方面的及该刊近年文献研究方向分布等信息。

5 促进学科化服务开展的措施

5.1由具有学科背景的馆员来管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服务质量不仅取决于CNKI提供给机构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是否强大,资源是否丰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利用机构数字图书馆提供学科化服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要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必须要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背景和信息检索能力的管理人员,能对学科资源进行较好的组织和筛选。所以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管理人员最好是由相应学科的学科馆员来担任。

5.2加强服务宣传及学科用户培训工作

利用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搭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进行学科化服务,对于图书馆的用户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服务,所以在推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之后要及时的进行宣传,让学科用户知道并乐意使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提供的学科化服务。要通过各种形式对用户进行培训以扩大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使用范围,如在数据库使用指南及培训讲座中加以专门的推介与培训,在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中给予推广,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提供使用帮助等。

5.3加强与学科用户沟通

满足学科用户的需求是学科化服务的方向,只有与学科用户多交流与沟通才能了解学科用户的真正需求。除了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及直接与学科用户取得联系,了解用户需求外,帮助学科用户在CNKI中建立学科用户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实现个人数字图书馆与机构学科子馆的联通也是与学科用户进行沟通的一个好办法。

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演进

摘要:文章阐述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演进过程,分析了当前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三种模式的利弊,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提出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发展的创新思路,以期能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055-03

大数据即海量的数据和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们习惯用大数据来描绘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规模庞大的信息数据和产业。云技术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进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信息素养是一个新兴的时代名词,主要是指学习者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来提高自身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大数据环境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带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促使高校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型图书馆转型。高校图书馆目前正在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高校图书馆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

1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演进

1.1高校图书馆原有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主要是纸质馆藏文献中心,学生们通过阅读纸质文献来获取、利用信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也主要以流通和管理纸质文献为主,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集中在了解馆藏文献的分类、查找、阅读、借阅等项目上,内容比较简单。通常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都会在新生入学时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由图书馆员带领新生了解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情况,明确文献区域划分,并且教会新生基本的文献查找、借阅方法。当图书馆有新书入库时,图书馆员也只是简单地通过张贴海报进行宣传。传统图书馆由于馆藏文献数量有限,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较为单一。

1.2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本馆自身原有的馆藏文献资源,还包括购买的许多具有学习和科研价值的数据库,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数字馆藏文献资源。此外,高校图书馆还积极开发新的特色资源,加强图书馆的区域联合,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存储量。海量数据在丰富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同时,也给师生获取、利用信息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校图书馆也势必要建立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坚持“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即在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先巩固基础,再进行技能提升。新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新生入馆教育,第二是开设信息检索公开课,第三是专题讲座,第四是建立图书馆网站,第五是应用信息参考咨询服务[1]。

2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比较研究信息素养教育最初产生在美国,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注重对人们信息素养的培养。笔者将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概括为通识教育模式、基于软件服务平台的培养模式、嵌入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三种,并对这三种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为了保证样本选择更具代表性,笔者分别选取美国的西佛罗里达大学、加州大学、普渡大学、华盛顿大学和我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作为调查样本。

2.1通识教育模式培养

通识教育模式是目前中美普遍采用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它更多地强调信息素养基础教育。通识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讲座培训来完成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根据学生水平和学科门类的不同,学习内容和能力培养也会有所区分[2]。通识教育模式下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打基础,而不是重点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学科领域的信息素养。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预约和滚动讲座、公选课、必修课和预约课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美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模式主要课程的比较研究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图书馆侧重于对学生的数据价值甄别和数据安全保护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偏向于数据存储和数据库管理,另外,还专门设置了“科研项目和数据生命周期”课程,通过讲解科研应用中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及调取所在州政府的公开网络资源,让学生学会运用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则侧重于对本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宣传,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开设“北大图书馆数字特藏资源巡礼”讲座,为学生们讲解北大名师数据库和北大民国旧报刊数据库,让学生们在了解北大Y源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利用这些信息资源[3]。而在对学生的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美国高校开设“大数据和NoSQL概论”课程,浙江大学则开设“如何利用新媒体资源开拓视野”的讲座。在信息道德教育的培养方面,美国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数据使用权利与获取”“数据共享和授权”等课程,而我国高校则开设了“学术论文写作及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及“国内外专利法规”等课程[4]。综合课程设置来看,美国高校课程设置更加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而中国通识教育模式中的课程设置则体现为对大数据分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重视。

曾文敏: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演进与比较研究 2.2基于软件服务平台的培养模式

基于软件服务平台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图书馆的网站利用各种软件平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现在,比较通用的软件服务平台包括Libguide导航平台、BlackBoard资源平台和ePortfoio进程平台等[5]。该模式的优点是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学习过程更加便捷灵活,资源的利用率也明显高于通识教育模式;缺点是平台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有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建设仍然非常落后。目前,美国高校已经普遍采用资源导航系统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而我国高校刚刚引进这种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中美高校基于软件服务平台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模式主要导航内容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从数据价值甄别及数据安全意识的培养方面来看,美国高校积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增设了“大数据”“人口普查”和“国家数据存储”等导航服务[6],而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欠缺,迄今为止仅有浙江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国家数据”这一资源导航系统。在数据的获取信息分析能力方面,美国高校主要增加了“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R语言及软件的使用技巧”等软件导航,这些软件设置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据管理、挖掘、分析、保护能力。而国内高校近些年也增设了“基于SPSS软件应用”“MATLAB使用技巧及提高”等导航学习资源[7]。在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上,美国高校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了解数据引用政策及授权相关方面的知识,充分让学生学会保护大数据时代个人的隐私权利,而国内的信息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专利法规的层面,比较落后。

2.3嵌入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

嵌入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会查阅文献、发现及获取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嵌入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问卷调查,进而获取数据信息,并且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模拟过程[8]。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入各行各业,美国高校图书馆都非常重视以这种实践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美国一些高校设置“理解数据处理过程”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深入实践,进一步配合教师深入课题的研究。而在数据加工阶段,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增设了“数据链接”“数据融合”等课程。总体来说,在嵌入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国内外发展都非常迅速。

3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发展的思路创新3.1转变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

信息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可以说,信息素养的使命就是帮助学习者结合自身特点和学习环境,根据个人发展计划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知识结构规划,并进行科学管理,构建自己的动态知识体系。高校要想有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就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动力和需求。

3.2夯实基础,构建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是构建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首先,针对大一新生,图书馆可以开设专门的新生信息素养入门教育,巩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应用技术。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入馆教育,让学生充分熟悉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其次,针对大二和大三的学生,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信息检索公开课,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针对毕业班的学生,高校可以开设文献管理和信息分析选修课程,以专题服务、学科导航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信息的挖掘等[9]。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层次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存在着牢固的内在联系。图书馆可以将文献检索、信息分析等课程嵌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相互渗透。

3.3因地制宜,推行随机通达的教学模式

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时间的多次练习中,其练习的情景和目的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前后关联,又各有侧重。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该因地制宜,推行随机通达的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将MO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实现信息素养课程的线下自主学习、线上开放学习,充分结合课堂现场教学;其次可以依托SNS平台,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学生平时使用的软件中,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以及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相互交叉与融合;再次是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是建立和实施过程评价考核机制,在课程评价考核当中不仅要重视理论考试的成绩,还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10]。

3.4坚守诚信,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伦理观

大数据环境在为人们构建开放、虚拟的社会信息空间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了许多问题,尤其是网络抄袭、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和各种侵权隐私行为导致了网络诚信危机、网络犯罪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伦理观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可以将信息伦理道德内容与具体专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渗透;其次,要加强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隐蔽性网络行为的自律性;最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判断、思考信息,并且进行展示、传递和交流,教会学生应对并消除信息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丁邦友,靳晓恩.高校图书馆信息素B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2):138-140.

[2]朱捷.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J].科技展望,2016(34):303-304.

[3]唐瑞明.大数据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3):203.

[4]王慧颖,张兵.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3):117-120.

[5]胡卉,吴鸣.浅析信息素养教育为数据素养教育带来的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1):9-14.

[6]余和剑.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6(10):24-27.

[7]马灿.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6(5):73-75.

[8]张晓虹.大数据时代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80-83.

[9]杨洋.浅谈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机制[J].时代教育,2014(1):182.

[10]王卿.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