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11:3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东莱中学,98年调到庆东小学,99年到东莱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张家港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2000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2002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2002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版权所有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版权所有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02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历史专业 科研入门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23-02
受高校扩招及学风浮躁的大环境影响,我国高校有不少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也不例外。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科研没有入门。木匠当学徒时连斧子都没有运用熟练,到出师时让他打一件像样的家具,这只能是勉为其难。可见,历史专业学生科研入门训练非常重要。本文谈谈此问题。
一、科研没有入门的表现及原因
在实践中,一些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不知该写什么题目,不知该查哪些史料,对史料不知鉴别、考释、取舍,不会写开题报告,不会写学术史,不懂学术规范,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文科文章就是东抄抄西凑凑,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入门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观念上来说,学生由于受到高中阶段“填鸭式”教学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拿学分、考试过关、拿毕业证。学生对平时的课程论文是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这是对这门课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阵地,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观念上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使命。传授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教是为了不教”应该成为师范院校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在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更快,把东西都教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教会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表述观点将更为重要。
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原因。现在国家对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很重视,许多大学教学管理者也随之重视对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这是应该的。但也可能出现机械化的倾向。对历史学专业来说,许多教师查了很多资料、很会分析和创新,但学生主要是充当听众和记笔记的角色,没时间锻炼科研能力。学生卷面成绩的优秀,有时是记笔记和记忆力能力的优秀,不一定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二、历史专业新生科研入门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入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相关,这是大的方面。若从毕业论文的质量这一小的角度看,也可见科研入门的重要性。如果大学生在前三年科研能入门,则在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就不那么吃力,写出的论文也能比较符合毕业论文的基本规范。
一些学生把大学的目标定得很功利,比如考研、考编等。实际上,即便是考研,具备科研能力的学生在研究生复试阶段无疑更能让专家认识到自己的科研潜质,在考取研究生后往往能比其他同学更快地确定研究内容、发表研究成果。并且,今年不少重点高校历史专业考研均实行自主命题,这种命题的优势是:相比传统的统一命题更能考查考生的研究潜力,尤其是分析、综合、创新等能力,具备较好科研素质的学生对于综合性、创新性强的题目的解答将更有优势。即使是考公务员,《申论》的成绩与考生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观点提炼、文字表达等能力直接相关。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的学生无疑会在《申论》的考试中占有优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师院校毕业生都要承担培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任。现在中小学历史课的教学,要求培养中小学生学会查阅基本史料、进行乡土资源调查、为中小学课堂教学补充教学资料、撰写札记和小论文等能力。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师为了弥补教学资料的不足,往往要自己去收集和补充一些历史资料”。[1]试想,若历史专业的师范生自己在大学期间没翻过、没见过一些基本史料,谈何教中小学生收集史料及进行史料鉴别工作。
三、帮助历史专业学生科研入门的途径
(一)为新生开设专题讲座
此专题讲座不应是高深的专业性学术讲座,应该主要用来帮助大学新生认识到大学阶段学习与中学阶段学习的异同,侧重对学习方法、科研入门的指导。我校近年陆续举办教授、博士论坛,侧重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的指导,对大一新生的帮助很大。许多大一新生由此认识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阶段的题海战有别,认识到大学学习方式与中学的差异,明确了科研入门对后续阶段的学习及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无论什么课改,若要真正成功,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必须向课堂要效益,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这首先需要在课程考核管理上与时俱进。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规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所以在考核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真正得到发挥,教师不能在每学期每节课都自己从头讲到尾。可以创新的方式为,在专业课学习中,可以有一两节课让学生读、评、写。在历史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所授课程,引导学生研读基本史料、经典学术论文,并予以讨论和评价。比如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可以增强分析史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健康成长”。[2]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鼓励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看法甚至是质疑,教师加以引导和讲解。
(三)强化课程论文的科研入门作用
许多学校课程论文往往是上完课之后再写,教师也只是录入一个成绩就结束,这样难以把学生课程论文写作的不足反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重视必修课的考试,往往会轻视选修课课程论文的撰写。这使得课程论文写作的应有目的大打折扣。其实写好课程论文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基础,不能轻视。可以在一门课的期中阶段即组织学习写课程论文的提纲和初稿,教师对其评阅后再发回给学生修改,这样学生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何处。修改后在期末再交上来作为正式课程论文。此外,课程论文的题目不应限定在一两个题目,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作进一步探索。形式上也可灵活一些,鼓励从小题目做起,从小文章做起,从写札记开始。写得好的札记虽然只有几百字,但对写好历史专业论文很有帮助,“札记―论文―专著,这是一般的史学著述的写作程序”。[3]在做好前期课程论文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和督促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写好本科毕业论文。毕竟,“加强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控,是提高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历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4]
(四)倡导师生互动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为什么有些学生科研入门情况相对较好一些?这除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平时勤写多练状况的差异外,还有就是多问多请教。学生对于平时学习、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碎片、疑问,要记下来,向对此问题有研究专长的教师请教,在教师的帮助下判断这些思想碎片、疑问的价值,若有价值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作进一步探索。还要鼓励用教师科研带动学生科研入门。在历史专业,学生在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的同时,表面上看是占用了一些时间,但实际上学生还是颇有收获的。比如在学生协助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得以对一些基本史料进行阅读、分析、整理,这对学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形成大有帮助。而且有些史料是本校没有的史料,学生的参与无疑会扩大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野。此外,在师生互动方面,要借鉴已有的一些较好的做法,以提高历史学本科生的科研水平。比如读书会作为史学界的集体研究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培养研究生。实际上将读书会制度应用在本科生培养领域,也非常必要且有效。[5]此外,还可以设立研究性课群,“研究性课群的设立要依托学科优势,突出专、精,课群内部要注意基础知识与专业拓展的结合、专业理论与研究需求的结合,有效实现学生的学、思、研、行的联动” 。[6]在读书会和研究性课群的实施中都要强调师生互动,以实现科研传帮带的作用。还可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帮助学生科研入门,本科生导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除了研读中国的史学经典外,还要研读外国的;除了研读古代的,还要研读现代的”。[7]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保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8.
[2]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14.
[3] 庞卓恒.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27.
[4] 王丽英.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与有效监控探析[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4).
[5] 波.将读书会引入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市。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市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市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年被评为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一、创设多种条件,不断加强教师培训。
1、加强校本培训。期初,对全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进行培训,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引导每一位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走进新课程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增强信心,迎难而上,通过培训。同时总结了我校上学期在老师们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帮助广大教师树立信心。在培训中,还细致落实了本学期该课程的主要工作,使每位老师明确操作细则,从而以更加踏实的态度投入到学科研究中。编写《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资料,让老师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
2、争取外出培训。本学期,经常与教研室领导交流,从而争取到不少外出培训的机会。先后组织3人到豫园实小和国际小学参加省级劳动与技术教材培训(昆山只有我校有这次机会)
3人到常熟杨园小学参加苏州市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地方资源的研讨活动,1人到常熟实验小学参加劳动与技术研讨,1人到豫园实小参加市百节优秀课劳动课展示活动。
二、建立相关制度,扎实开展研讨活动。
1、建立研讨制度。本学期继续建立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研讨制度,推出年级研讨手册。每个年级由一名老师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组内老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常规性的研讨活动。每月研讨不少于两次。用好研讨手册,认真记载每次活动。
2、指导观摩研讨课。在学校举办的课改观摩活动中,为了能推出一堂高质量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课,认真选定人选,组织五六年级的所有任课老师多次参加研讨活动。老师们能各抒己见,上课老师反复修改教案,由于高标准,严要求,这节研讨课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3、引导资料积累。引导每位老师重视主题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并整理汇总到实施手册中。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资料。并丰富活动方式,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升科研素质。
做研究型的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也是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老师应确立的理念。
1、引导做好笔记。本学期要求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阅读教育教学书籍的同时,也要自觉关注该课程的动态,做学习摘记时必须有该课程的内容,不少于摘记的1/5。并在12月份的工作中做了具体安排。
2、指导撰写论文方案。在日常工作中,指导和鼓励每位老师都要积极撰写活动案例和论文,积极推荐参加市级以上论文和方案评比。两篇劳动与技术教学论文获苏州市一二等奖,并于10月份发表在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学研究专刊。指导并选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和活动案例二十篇参加昆山市评比,虽然结果尚未公布,但教研领导认为我校的文章整体素质高,处于全市领先态势。已有三篇被送苏州市评比。另外,11月份,认真指导教师撰写“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5篇,参加市相关方案评比。
3、组织编写教材。认真落实教研室布置的编写昆山市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教材的任务,作为分管负责人,首先自己钻研编写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周密的安排,组织三到六年级的六位老师参加了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又及时与老师们联系,提出改进意见,并做好教材的审核工作。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教材的编写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很高评价,下学期全市五年级学生将使用由我们学校老师编写的这套教材。
四、树立争先意识,各种比赛争创佳绩。
在各项比赛中,引导教师树立争先意识,争创好成绩。
1、组织参加昆山市手工劳动作品比赛。赛前准备时,要求每位老师树立精品意识,学校对各年级送交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努力做到参赛作品能代表学校的最好水平。所有老师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所送作品在省级劳技教材培训会上做展示,受到苏州和昆山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个人获奖情况也即将揭晓。
2、组织参加昆山市百节优秀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比。精心指导项莺老师反复修改方案并进行试教,通过努力,获得了昆山市该课程评比的第二名。
五、善于抓住机会,宣传课程研究成果
1、精心设计展版。在校庆活动中,为了让更多的领导和老师了解我校全面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宣传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成果,在短短的四天内,精心设计制作了反映我校劳动与技术教学成果的展版。校庆活动共展出11块展版,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了五块。
一、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计划先行。
预备周,根据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学校在全体教师就各学期工作展开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各学科、各年级组再依据校级各类计划制定年级、科组计划,各教师则依据科组、年级组计划制定个人教学计划。各级各类计划制定时均做到有内容、有时间、有专人负责,有措施要求等,实现了计划的层层细化,提高了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教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双周备课,单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学进度)。按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1 2 3 4 5 6 7 8 9
各年级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并进行评改。数学各年级组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一年级组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设计了制作拼图等实践作业;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后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5、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二、开展富有英才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1、开展各种讲座,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兰校长亲历亲为,2006年以来先后数次为校内教师作讲座,专题有《感悟》、《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世界观》、《再谈人生感悟》、《谈人生观、教育观》等等。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观看各种讲座,2006年以来学习先后组织老师参加了省培训院伍冬梅、宋涛老师关于师德师风的讲座,谢立可、邢建军、杨明丽、胡兰滨分别在科组中进行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标》的解读等培训,杨明丽、陈慕贞老师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方式的变革与解读》的讲座,组织教师观看了《忏悔录》、蔡礼旭的《幸福人生》及许宜铭的《生命的灵洞》等主题录像。各种讲座既丰富了老师的理论修养,又净化了老师的心灵。今年上半年,我校全体教师参加全省师德师风考试均获优秀成绩。
2、开展“读书节”、“主题教学节”等系列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节”和“英才杯教学节”活动,读书节活动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游园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才智。“英才杯教学节”活动,在活动中三大科组围绕着自己的主题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每个教研组推荐6位老师上课,上课后教研组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专题小结。同时,注意引导教师思考和探索教学与评课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与合作,逐渐打造学习共同体。12月中旬,我们还将承担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3、开展集体备课和 “一课多上”活动。遵循校本教研“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设计——再行动——再反思”往返循环的模式,开展“一课多上”活动,集体备课、在诸多教研教学问题中选中一切入点,形成同一课题,促使不同教师对同一研究载体进行不同研究,提出各自看法,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4、开展听课评课听讲座系列活动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不仅在校内互相听课外,还外出听课听讲座等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同时还给教研活动提供无尽的资源,加上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讲座则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科研型教师群体初见雏形。
5、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师徒、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7、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活动
《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学校设有两间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室,分低、高年级各配有近 20套,每套65册左右适合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有语文老师开发指导。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课外阅读知道的策略;提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多书,构建“书香校园”文化,让师生们从真正意义上体验我们的校训——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
9、开展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
论文、案例、教学故事等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于是,学校集二者之功能,举办第五届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成立了语文、数学、综合三大评委组,各评委组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文本审阅、评议的做法,先根据个人标准各自评分,再结出论文所得的平均分,最后根据分数高低评出名次,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从这届论文等评比可看出:①全体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课改理念较丰富。大部分论文以课改论题为主,根据课改理念去反思自己教学中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有益尝试,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述充分,论据充足,行文流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②文体多样,能体现我校教师学习、体验的多样化,除大部分为教学论文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等。③与实践结合很紧,说明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大部分论文所举例证,皆是教师们教学实践中案例。④不足:A、有的论文论点过多,论述空泛。B、论文格式有待进一步完善。C、有的论文选题陈旧。D、有的论文有感而发,但感触不多,篇幅不够,陈述不清。
1 2 3 4 5 6 7 8 9
10、学科竞赛系列活动
按计划,今年上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五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三大组对本届赛事高度重视,从计划到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做了周密的部署;从组织指导到组织竞赛,做了大量工作;从命题到组织评卷、评比,做了无偿的贡献,为学生施展个性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挥学习导向功能提供了平台。
本学年,除校内学科竞赛外,面向校外的学科竞赛还有海口市小学生各类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诗朗诵比赛、小学生文艺汇演、“六一”少儿画展等。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教导处及相关的教师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也都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好成绩。
三、帮扶、支教活动
1、亲临指导、示范带动
在工作繁忙,师资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校依然委派谢立可副校长和三位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支教,谢校长具体对三位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教研管理方面给高林小学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同时还亲自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两节示范课。其他三位老师除了在该校正常的担任教学之外,几乎每月都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观摩课,符娴、陈毓洁两位老师还在大致坡镇中心小学为该镇教师各上了一节观摩课,把新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高林小学和当地的同行,受到了当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1 2 3 4 5 6 7 8 9
2、教研资源优势共享
四、研训成效
1、教师技能稳步提升
2、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开展科研培训,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何梨香老师参与海南师范学院初教系的“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已结题,我校的实验工作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1 2 3 4 5 6 7 8 9
2008年承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也在实验研究中,将于明年7月份结题,。最近,我们又申报了三个课题,其中《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已通过省级审评,报送国家课题组审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也通过了市级审批。
面对我校取得的点滴成绩,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仍清醒地知道我们还需要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断努力。我们坚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全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立足本校实际,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努力走出有英才特色的教学之路!
2011年的思考与展望
2011年,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五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开发具有英才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着重抓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国学文化课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4、上半年办好第三届“读书节”,第五届英才杯“教学节”;下半年办好第二届“童话节”,努力大造英才的品牌。
1 2 3 4 5 6 7 8 9
5、着重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抓好原有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富有活力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握笔习惯”、“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五个课题的基础上,再开展以下几个课题的研究:“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和资源库的优势,借助这些资源来进行课题研究。
有荷盈香,盛夏送爽。三合镇双江小学综合教研组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老师们的大力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研任务,各项教研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在特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年度双江小学有教师10名,分别承担小学一至六年级各科教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师资水平不齐,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以此推动教学工作上新台阶。在学年度开学之初,教研组便制定了教研工作计划。既按上级要求,又结合本校实际校情,学情。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二、本学年度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教研工作,专门开会研究教研计划。上下学期各开展全校性教研活动四至五次,上学期开展了“作文描写指导”、“小学分数运算教学”、“科学课如何上”、“品德课的实践性”、“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等专题教研活动。下学期教研组开展了“语文课背诵”、“小学数学小数运算法则”、“品德课与学生言行教育的关系”、“重视小学音美课教学”等专题教研活动。各位老师认真准备,积极发言,有的老师还撰写了小论文,教研心得等文章。大家教研热情很高,渴求知识,渴求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愉快,一边教学,一边教研。这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也大有帮助。
三、每次教研活动我们都是事先布置,让老师们作好充分准备,在进行教研活动时,认真作好会议记录。因为大家忙于教育教学,即使是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也不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由于忙,大家更没时间撰写教学论文,而现在不管是评职称,晋级等,都要求要有专业论文,所以我们坚持作好教研活动记录,为老师们保留下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以备以后急时之需。本学期全校老师有5人撰写了教学经验文章。
四、我们教研活动还坚持老师们互相听课的制度。同学科老师互听,并在听课后交流。年长的听年轻教师的课,下课后向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年轻老师主动虚心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向他们学习。大家都觉得这种办法简便实用,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好的教学方法看得见,学得到,也掌握得牢。
回顾过去,我们作了一些事情,对小学各科教学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倍感欣慰;放眼未来,我们更加有信心一定会在下学年把我校教研工作搞得更好。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课题名称: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法教学探究
1.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在本课题中音乐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生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师教学评价。音乐教学是教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课本内容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的学。
2.音乐激趣实践性教学
音乐激趣实践性教学,就是在运用激趣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使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智力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启迪,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需要
(1)教学效果不明显。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当堂课所教的歌曲会唱了,跟着老师能简单的进行歌表演,但过一段时间又还给老师了。让学生学会唱歌、会正确的处理歌曲的情感、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所学的内容。因此,重视音乐课堂激趣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全民的素质奠定基础。
(2)学生主动性被遏制。音乐课相对于语文、数学课来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没有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回顾音乐教学,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教师动、学生做”的现状,始终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2.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区情的需要。作为秦皇岛市主城区,海港区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其教育教学改革一直走在全市前列,乃至全省的前列。各种教科研活动是学校提升办学品位的需要。
(2)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需要。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切实培养师生关系,让师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题地位和素质教育。对教育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学研究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新课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奉献的精神。
3.教育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是一项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然而,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激趣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小学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和评价上的单一、教学过程中的单向灌输、方式上的机械单调、内容上的强调知识记忆等现象。这些现象,实际上,否定了学生是一个能够主动探索求知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潜力,泯灭了学生的思想火花。要想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正在呼唤着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和实践。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机械的学唱,许多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利用不够,教学气氛不民主、不平等,学生的个性特长、激趣意识很难有机会得到培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把学生从枯燥的学唱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会激趣,引导学生激趣,帮助学生实践。而学生的激趣实践意识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定氛围,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因此,我们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乐于激趣的教学活动框架,使学生的激趣意识得到培养。人们普遍认为,激趣实践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激趣精神和激趣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把激趣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把激趣教育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激趣实践教育的主渠道。具体表现在: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激趣教育的尝试;二是学科教学中激趣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三是激趣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四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有益尝试。当然,激趣实践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激趣实践精神、教师的激趣实践能力等指标的量化评定上仍有一定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均阻碍激趣教育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激趣实践能力的评价方面,还不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在音乐教学上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理念。
2.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寻找一条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
3.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改变教师,音乐课只是教会学生会唱几首歌曲的观念。改变学生和家长,音乐课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的思想。
4.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力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教与学这一对关系将变得十分地和谐有趣而轻松愉快,利于学生激趣实践精神的培养。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愿望,并能调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这也正是激趣思维的萌发点。
二是在教学中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是激趣意识的潜能,也是激趣意识的萌芽,这些都是激趣实践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必须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创新的乐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这位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爱他所教的此门功课,乐于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某一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不友好,不关心,不公道,知识水平不高,学生就会对此教师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并进而发展到厌烦该教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对该门功课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应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操作、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激趣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音乐激趣教学,是建立较为完整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促进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探索出不同的学习方式。
2.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探索新型的教学结构
(1)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进行激趣、导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获得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激趣意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与激趣意识。
(3)利用已有教学内容或补充教学材料设计创新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探究性、灵活性。
3.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索新型的有利于激趣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
(二)研究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方法选择上,决定本课题以实验法、观察法、教育调查法、个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适时也采纳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及文献资料法等,保证得到资料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促使本课题的价值深化。
六、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2017年9月——2018年3月)
(1)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研究教师和研究对象。
(2)进行师资培训:将集中式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及时培训相结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8年4月——2020年3月)
1.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培训
(1)理论培训:认真领会、学习课程标准,研读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
(2)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优秀课堂实录;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指导;请教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指导。
2.共同研究新的教学思路、模式
(1)集体组织进行现场说课、备课。
(2)教师进行互听、互评课活动。
(3)对先行班进行指导、示范。
(4)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做研究课、示范课。
3.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终总结
(1)个案分析、课堂随笔的积累。
(2)教学案例、课例的整理收集。
(3)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
(4)进行案例、随笔、课例、论文等评比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3月——2020年6月)
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举行音乐激趣教学展示课,推广先进经验。
(二)主要措施:
1.激发学生的情趣思维
情趣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造性的心理反应。就是鼓励学生以标新立异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情趣思维的发展。
2.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1)巧设创新平台。了解和挖掘学生的激趣实践意识,运用这个平台,借助于联想、灵感等思维方式,加以组合,从而使激趣实践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2)体会激趣的快乐。当学生体会到因为激趣实践而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后,他们将把追求成功作为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创新实践,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七、课题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均为教育教学骨干力量。课题主持人有较强的音乐教学能力。在工作中勤与思考与钻研,深知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的密切联系,并且经常自己撰写有关音乐教学的论文。论文反思及课等在市、区获奖。本课题组成员曾多次主持参与过各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热心于教育事业,热爱孩子,他们有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是精通业务,富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团队,具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的能力,将采取深入调研,讨论;积极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小组研究、专家指导、实践探索、重复研讨、形成结论这一过程来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法教学探究》这一课题研究仍具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激趣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途径,使激趣教育的实施得以延伸和拓展。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典型的案例分析材料。
3.各阶段素质检测相关材料。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参加工作以来获得国家、省、市、区级教育教学奖励多项,所撰写的论文被刊登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多篇论文在评比中获奖。工作中能够更多地深入到教育教学一线中去,了解学校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需求的差距,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有效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多年来,她围绕中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多元化探究。
课题组成员**,多次荣获市区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老师、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绩显著。有很强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46岁,业务能力强,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报告的撰写、资料汇集及整理工作。
课题组成员:**,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管理和设计课堂实践、理论探索和论文撰写。
大家好!我是中心小学教师--。现年岁,教龄年,学历。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在教育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生,认真参加教改实践活动。本人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等继续教育课程资源。认真记录心得笔记,用所学的教学理论充实教学实践。
为了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几年来先后参加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和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校本培训。
20年,我市实施新课改,本人参加了学科培训,并经过培训,提高了思想认识。在学校承担了科研课题研究,在课改年级开展实践活动,参加课改研讨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此,本人被评为阿城市课改先进工,教师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及哈市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在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在这几年里本人先后撰写了论文《培养科学素养,探求自然知识》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校本培训在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中的思考》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阿城市一等奖;《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获哈市论文一等奖。
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学科带头作用,先后取得优异的成绩。
20年9月,自然学科教学研讨课《食物的营养》获一等奖;
20年1月,被评为哈尔滨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工;
20年7月,自然学科《种子的构造》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20年12月,自然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食物营养》获省级二等奖;
20年6月,自然学科《花的构造》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20年6月,综合活动教学设计《校园环境的调查与设计》二等奖;
20年6月,自然学科研讨示范课《种子的构造》;
20年6月,第三其后备骨干教师教学设计大赛《电路》获二等奖;
本栏目刊发一组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在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做法,以期对其他试点项目校有所启发。
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创建于1993年,一直以来,学校秉承“塑造健康人格,培养科学精神”的办学理念,坚持走科技教育和教育科研之路。2011年春季,被确定为福建省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试点项目学校。
一、未雨绸缪——做好教育改革的准备
教育改革,是事关全省的一件教育大事。要做好这件大事,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把它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1.确定项目名称。作为省教育厅直接确定的试点项目学校,如何确定项目名称,学校领导经过反复斟酌,一致认为,改革试点项目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因此,我们把项目名称确定为“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
2.制定工作机制。学校成立项目工作组织领导机构,主要负责试点项目推进工作的管理和校本教材的审定工作;组建项目工作团队,主要负责试点项目推进工作的实施以及校本教材《创新与实践》的编写工作。同时我们还制定试点项目工作配套制度及机制,并对照落实。
3.做好舆论宣传。发动全体教师行动起来,为做好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出谋献策。学校设立试点项目工作专用公共邮箱、试点项目工作网站、QQ群,为教师们创设平台。2011年6月28日,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举行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启动仪式,泉州市教育局网站、《安溪教育》、安溪县广电局对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的试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专题报道。
4.加大资金投入。为做好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学校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50多万用于建设两间标准化科学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并添置大量科学仪器。除了做好硬件上的投入,学校还注重营造校园科学教育氛围,创设校园科学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科学教育环境的熏陶下爱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5.优化师资配置。要做好试点项目工作,需要具备强而有力的师资队伍,为解决师资配置问题,除通过公开招考的两名初中物理教师外,学校还从现有教师中挑选3位年轻教师优先配足配强科学师资队伍。同时,安排行政领导兼任科学课及《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的教学。
6.调整课程设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就要保证科学课及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的教学时间。为解决教学时间问题,我们从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6课时及科学课3课时中各调出1课时来上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这样,每周上两节《科学》课程和两节《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
二、紧扣重点——把握教育改革的命脉
做好教育改革的准备之后,就要分析工作重点,然后围绕重点全方位开展工作。
1.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
一是邀请省、市、县教科所与教研室专家到学校指导教育改革的相关工作;二是请本校省、市学科带头人为教师们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讲座;三是利用教研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改革理论及新课标、观看教学录像课、分析典型案例;四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学校,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及各级研讨会;五是通过开展现场课标知识解读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现场撰写教学设计、学科素养、评课等各种业务技能比赛,以赛代训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还开通教育阅读网并征订一些书籍、杂志,供教师们学习。
2.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在开发《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项目上,抽选骨干教师组建项目组,项目组先后召开19次会议,讨论教材的编写及修订工作。
①编写校本教材:我们利用两个时间段组织试点项目工作团队编写校本教材初稿,2011年暑假两个月着手编写三至六年级上册,2011年秋季编写三至六年级下册。在编写教材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的主要依据是《小学科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及创新大赛项目,做到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二是把每册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调查与探索、观察与实验、设计与制作、创新与发明。三是编写时主要体现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突出可操作性。
②修订校本教材:2012年春季及暑假,我们组织项目工作团队针对《创新与实践》初稿在试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就地取材。校本教材要体现地方特色,我们就尽量采用安溪的相关材料,如六年级上册第2课“闽南文化调查”,就引导学生阅读《安溪县志》《安溪民间文学集成》,观看泉州电视台4套闽南语频道等。二是同伴互助。充分发挥学校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群策群力,通力协作,达成共识。例如:有些内容需要提供实物图片就请美术组教师配合,拍摄照片或画出草图,再由信息技术组教师扫描插入图片;在文字推敲方面,请语文组骨干教师进行修改完善。三是亲近学生。在修改校本教材时我们选用我校学生自己的作品编入书中,如:六年级下册第11课“如何撰写项目简介”,我们把六年(7)班钱璐同学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农村乘车大小便问题的调查及对策——以安溪至龙涓乡的线路为例”作为范例。这样的修改,教材源于学生,用于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探索教学模式。教师们充满热情、绞尽脑汁把《创新与实践》校本教材编出来了,如何上好这套教材,大家感到束手无策,在教师们眼中,它是“三无产品”,即无教参、无教案、无经验。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做到:一是召集执教教师,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会议,执教教师反馈上课中存在的困惑,讨论解决办法,达成共识。二是我们要求每位科学专职教师各针对一个板块认真编写一至两课时的详案,供执教教师参考。三是每学期都开展《创新与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就如何把握教材、实施教学进行探讨,同时针对校本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④讲究评价方式。有效的评价能很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能激励学生更投入地进行学习。评价《创新与实践》这门课程,如果采用简单的纸笔测试,很难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的做法:一是知识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笔试的形式;二是实验、设计与制作方面的采用让学生现场动手做;三是调查及创新与发明部分主要采用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每个班级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采用一至两个方式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效果较好。
3.加强学生科技实践活动。
做好改革试点项目工作,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所以说学生是改革的主体。我们不仅要让教师们参与到改革工作中来,更要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为达到这个目的,我校开展一系列活动:①召开学生动员大会。②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③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如:科学课上让学生们动手做实验;课外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及周边的植物,带学生们到养殖场观察动物,撰写观察日记;开展小种植、小养殖活动;每学期开展读一本科技书、看一部科幻影视作品活动;定期开展科技小制作、撰写科技小论文、画科幻画等比赛;④经常开展全校性大型科普活动,如科普黑板报、科学想象画、科普征文、专题讲座、主题队会和科普夏令营等多种活动,并与社区联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⑤组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参与其中。
三、形成特色——品尝教育改革的硕果
通过前一阶段的摸索、实践,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已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特色。
1.教育改革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几年来,科技教育已成为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参加泉州市航空航模比赛连续三年获一等奖;参加泉州市第七、八、九届科技创新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十多人次;参加省电子拼装比赛获团体第一名;参加省电子模拟探雷赛获团体总分二等奖;代表福建省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杯模拟探雷赛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参加全国首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意大赛,荣获小学组团体金奖,还获得纸箱车大竞速小学组第一名,10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个人总分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创新型学校。
2.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①经过多次的讨论、修改,教师们已积累一定的编写校本教材的经验,经过修订,《创新与实践》校本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可操作性更强。②项目组成员教育科研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项目组成员参加泉州市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2012年4月,一位教师被评为泉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两位教师被评为市科学学科骨干教师;2012年5月,一位教师被评为县科学学科教坛新秀;2012年5月,四位教师撰写的论文分别荣获县中小学实验论文一、二、三等奖;撰写的两篇科学在CN刊物。2012年10月,《提高科学环保教育实效策略的研究》被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2012年11月,泉州市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暨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汇报会在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召开,会上,13位教师执教的观摩课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1.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涵义及培养重点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小学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对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其目的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为基础,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条件,以从事研究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为核心。这种研究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资料、问题、表达三方面,资料能力包括检索文献、收集资料、阅读资料、鉴别资料、归纳综述五方面的能力;问题能力包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方面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包括逻辑思维、分析与综合、创新三方面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表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此,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重点是从事教育研究所必须具有的三方面研究能力。同时,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意识也非常重要。研究发端于好奇的天性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是一种以实践方式为主导的穷究事理的活动。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过程的本体意义在于它的生成性,是新体验、新认识、新观念、新价值的不断生成;同时必然伴随着“人的生成”,伴随着研究者智慧的积累、视野的拓宽、精神的陶冶、人生境界的提升。[2]故研究必然是一个严谨而有感情、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品位与风格、可以促进人类福祉的工作。[3]可见,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对教育研究价值的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教育研究兴趣、热爱教育研究的情感与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范围看,主要涉及小学教育、小学教学、小学管理等方面,因而其研究主要包括小学课程、小学教法、小学儿童、自身专业成长等;从小学教师实际所从事的教育研究类型看,主要有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等。由此,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其一般能力和小学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引导他们关注小学教育现象与问题,初步具有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性思路,即以研究性态度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体验研究过程,初步具有课题研究能力、教育叙事能力等。
2.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凸显过程性,在“做中学”
以往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活动注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其后果出现研究流于形式、理论学习与实际脱离、抄袭等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是什么、研究应该怎么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学习获得的。而学习教育研究的最好方式是“做中学”,从做中体验如何做教育研究。因此,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教育研究方法而忽视教育研究实践的观念,必须为他们提供教育研究全程实践的机会,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并在实践中使他们受到系统的、持续的训练。
(2)倡导模仿性,提供有效示范
一定意义上讲,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始于模仿,但大多数本科生缺乏应有的模仿意识与能力,面对一个具体问题该怎样解决,尽管已有研究成果提供了示范,却不会利用,而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来做。所以在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中倡导模仿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育研究示范,以便成为大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提供大学生优秀或不成熟的研究习作作为教学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模仿;引导他们在研究问题过程中自觉寻找、发现模仿对象,并能在分析、参照模仿对象过程中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3)构建系统性,形成培养合力
在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中,尽管已有“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大学生科研活动、毕业论文写作等方式,但因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并没有形成培养合力,其培养效果并不如人意。探索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开发、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如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等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入教育研究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养本科生的研究意识;教育实习为本科生提供了首次、直接、真正接触小学的机会,为他们观察小学、思考小学问题、反思在校所受教育、研究小学教育等提供了可能。因此,必须将这些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整体设计培养方案。
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1.调整课程设置,形成“123课程模块”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是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探索的重点。以往小学教育专业只有一门“教育研究方法”课,并不能承担起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任务。因此,我们改革这一课程设置,形成了“123课程模块”,即课程模块由一门必修课“教育研究方法”、两门选修课“质性研究”和“量的研究”和三次以上教育研究专题讲座组成。课程设置节奏与大学生科研活动过程、毕业论文活动相应,必修课与选修课分设在大三上下两学期,专题讲座由大二开始,贯穿大二至大四年级。整体设计教育研究课程模块内容。其中“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侧重小学教育研究的基础性、理论性;“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课程内容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与深层化,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所必须掌握的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讲座作为课程的补充,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活动,如在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前,组织“如何选题、如何写立项申请”的讲座,在科研立项后,组织“如何开题、如何实施”的讲座,在科研项目结题前,组织“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讲座。
2.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开展教学的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并不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探索将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与科研活动、毕业论文撰写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行动研究的重点之一。经实践检验,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依据课题研究过程开展教学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从知识体系入手,而是按照课题研究的逻辑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是帮助学生针对小学教育现实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研究小组给予深入细致的指导。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他们在自拟课题的引领下,采取合作、自主、探究、实践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在共同完成科研实践系列作业的同时,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形成研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有两个重要操作环节。一是搭建互动平台,除了师生课堂上互动、课下辅导外,建立网上资源库和网络课堂,形成网络互动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建立网络资源库,包括主要参考书目以及有关网络资源的链接、教师文献库学生案例库、每一种研究的经典范例等。利用网络学堂上传课程课件、研究文献范例等资料,在网络学堂与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课程学习体会等。此外,建立与小学互动平台也是必要的,可以利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学习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小学、研究小学。改革考试方式,变以往以知识点为主的考试方式为系列实践作业,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践作业主要是根据本科生做教育研究的实习作业,从选题、开题到收集资料,从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具体实施,从文献综述的撰写到研究报告的撰写,从中期汇报到期终汇报,设计一系列实践作业,确保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多渠道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探索
1.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教学是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我院课程设置方案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地位,依托这类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主要形成了开发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实施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布置研究性的教育实践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小学德育实践论”课程为例,主要采用了叙事教学法和小学德育问题调研实践作业的方式。叙事教学法是指以叙事为抓手,通过借助、分析、撰写、分享叙事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教育叙事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利用课上十分钟时间,由二至三位学生讲述德育故事,其他学生评析;二是任课教师以德育故事为抓手,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德育问题,带入德育理论;三是讲授并指导学生撰写教育叙事,从中训练他们教育叙事能力。小学德育问题调研实践作业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调研提纲的设计,调研前,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所感兴趣的德育问题,运用教育研究方法课所学知识设计访谈提纲;二是调研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十一假期访谈一位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做好访谈记录,写出初步的访谈报告;三是调研报告的分享与修改,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之后由各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报告,在此过程中指导调研报告的修改。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完成了小学德育问题的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研究意识与能力。
2.将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纳入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本科生接触小学,亲身体验教师职业的开端阶段,对本科生未来的教师生涯具有重要影响。以往教育实习任务主要是教学,并没有教育研究的内容。在教育实习中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新尝试,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列为教育实习任务之一,需要有一系列具体要求与活动,如要求本科生在实习期间注重对小学的观察,尝试发现小学存在的问题,反思小学教育理论在小学实践中应用的状况,并写成实习日志、小学教育问题报告、教育实习故事等;实习结束后,组织他们开展讲述教育实习故事、做教育实习报告、展示教育实习作业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教育实习结合。本科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找工作两项重要任务,由于就业压力,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找工作中。在此情况下,要求学生大四第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期间,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资料收集工作,不仅克服了这一矛盾,而且有助于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一、写什么――揭开论文的“神秘面纱”
长久以来,在人们观念中“论文”好象是硕士生、博士生所进行的专职工作,小学生也能写论文吗?其实,所谓的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数学小论文到底写什么?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数学小论文分为以下几类:
(1)阅读启发型。通过阅读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一定的启发。写一写自己的心得、认识等。
(2)回顾反思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反思对所学数学知识存在的困惑。
(3)问题探究型。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把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条理清晰地写出来
(4)实践应用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文字。
(5)创作型。包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或者童话的情境中,体现了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论文
1.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有了讨论数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撰写论文有事可议、有问可究,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撰写论文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来自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布置黑板报数学专栏、数学活动展板、数学风采宣传窗等,争取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板“说话”,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辟每周一次“智慧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读数学读物、讲数学家故事、设计数学小报、攻打数学擂台等数学体验活动。把课堂变为学习数学的乐园;课间指导学生玩玩“抢报三十”、“算二十四点”、“五子棋”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春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寻找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步测草坪的周长和面积,有的学生估测古塔的高度,有的学生在估算小树林中树的棵数,还有的举着照相机寻找公园里的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神州六号飞船飞天了,上网查找相关科学知识,算一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珠穆朗玛峰新身高测量结果出来了,探究一下世界最高峰变矮的原因:学了“调查统计”后调查家中、学校几个月来的用电、用水情况或者食堂用餐浪费粮食情况,算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在这些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指导学生写论文要循序渐进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I)从兴趣入手,先任意写后按要求写。在初始阶段,不规定内容和格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试着写。无论其写得如何,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材料组织评议时,只要能写都给予充分肯定。
(2)从说话入手,先说后写。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说话训练。由大组到小组,引导学生口头将意思表述清楚、将语言组织通顺,为笔写扫清思维障碍,接着才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下叙述内容。
(3)从写话写段入手,先部分后整体。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撰写小论文不应作过高要求,习写中先针对一个片段、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再到整体构思,用整篇文章完整记述或表达。其中不会写的字词,允许用汉语拼音代替。
(4)从记叙入手,先叙后议。即:先记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经过、结果,让其言之有物,再引导他们从中以数学的眼光想开去,力求找寻自己的发现。附上议论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