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

时间:2022-02-18 10:53:18

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

第1篇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称;华北平原有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其与黄土高原一起被称为“黄土地”。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3、气候:位于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4、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此外,太原、郑州、西安、兰州都是北方的重要的工业中心。

5、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二、南方地区

1、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地区。

东临黄海、东海,南邻南海。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民族以汉族为主,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2、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

3.、气候: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南部有小面积的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地区的河流,长江、珠江水量大、汛期长(珠江最长),含沙量小。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4、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南方地区物产丰饶,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的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之称。

5、海南岛南部、台湾岛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是我国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基地),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产区,主要的热带作物有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海南岛是国内主要的产胶区,天然橡胶的产量要占到全国的六成左右。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2西北地区

一、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大体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三个自治区及甘肃北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全区汉族人口占三分之二,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2、本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以干旱为主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从东部的400mm,往西减到200mm,再到50mm以下。地表植被:由于降水的影响,从东到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原因是它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高大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4、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受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以上四个方面:

①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

②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因为自西向东,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④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5、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一)西北和青藏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①本区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内蒙古大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牧业区基地。主要牲畜有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②在全国的地位:肉、奶、皮、毛等占据突出的地位。

③西北和青藏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4、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

在有水源的地区可以发展灌溉农业。主要的农作物:小麦,水稻,甜菜,棉花,瓜果。

①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甘肃的河西走廊引黄河水和祁连山冰雪融水进行灌溉,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②绿洲农业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绿洲,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也成为当地主要的粮绵基地之一。新疆南部的绿洲盛产长绒棉,是我国的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③新疆瓜果特别甜,颜色鲜艳,主要原因是:新疆夏季热量多,降水少,白天光照强,利于瓜果着色,白天光和作用强,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新疆瓜果特别甜。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3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

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2、青藏地区的重要农业区是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本区又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这三种,也是高原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其中素有“高原之舟”的是牦牛。

3、青藏地区拥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像藏羚羊、雪豹、野驴等,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和控制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人口以藏族为主,该族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布达拉宫和西宁市的塔尔寺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5、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

解放前无公路和现代化桥梁,1951年起,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地区先后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新疆北部因受西北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一些。

6、“西气东输”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

西气东输的起点是: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终点是上海。“西气东输”工程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目的是解决能源结构不合理,发展清洁能源。

7、青藏地区有两个显著的自然特征:“高”和“寒”。

①“高”:青藏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我国著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青藏高原。植被稀疏,草原荒漠广布。②“寒”:青藏地区因“高”生“寒”,海拔高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由于气候寒冷,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4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东、北两面与朝鲜、俄罗斯为邻,南连 河北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与山东半岛 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东北地区地理地位十分重要。

东北地区陆上与朝鲜、俄罗斯接壤,有利于开展对外贸易;通过南面渤海、黄海海域可与韩国、日本等众多海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山环水绕,平原居中), 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

4、气候类型及特点: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温暖短暂,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北地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长东严寒。

5、东北地区的地形区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5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

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地地区人口偏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

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是我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

3、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4、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

5、哈尔滨市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

1大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誉。

东北地区产业分布

1、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

,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历史上以盛产大豆、高梁、谷子著称。新中国成立后,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其中玉米种植发展很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黑钙土等土壤。: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总产量占全国的2/5.东北地区的糖类作物是甜菜。

黑龙江省是我国甜菜的主产区之一,甜菜生产总量占全国的1/3强,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平原。

3、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

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长足发展

第2篇

一、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分步实践

1.基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讲演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情感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七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的讲演表达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在七年级分步推进的第一阶段,我们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大多数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大胆自信等;内容上做到有针对性。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姿态端庄,注重礼仪礼貌,能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讲演;内容上做到有逻辑性,层次清楚,有条理。第三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指导、帮助学生为讲演做准备,如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讨论;在内容上做到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四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为讲演撰写发言稿(详稿)、发言卡片(简稿);在内容上做到能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五阶段目标是学会使用PPT辅助讲演;内容上进一步做到针对性、逻辑性、辩证、多角度,并强调语言的精炼与概括。第六阶段目标是讲演时在内容上进一步做到具有感染性、独创性。第七阶段目标是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团队的讲演。第八阶段目标是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演练、学科讲演。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认为时政播报、演讲、点评同学的发言、讲述事例、表演小品或课本剧、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辩论、课堂讨论等是提升初中思品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是教学点评的重要方式。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和布置不同任务,优等生要求独立讲演,声情并茂;中等生鼓励独立讲演,声音洪亮;后进生可以找人合作。

2.基于认知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认知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八年级学生,我们倡导

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阅读教材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教育学者布卢姆认为“记忆过程促进学习的保持,其他五个过程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我们将八年级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以课本的前言和目录为载体,了解课本构成,从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了解整体知识结构;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某节或某段的中心意思。第二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载体,训练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地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第三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节与节、目与目之间的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条件等)。第四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框与框之间的关系,表达方式可以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如画结构图)表达。第五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能够详尽地写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结构图,知识点概括全面。第六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画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结构图涵盖重要知识点,体现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第七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精炼地构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体现宏观性。第八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构建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图,突出重点,体现对知识的宏观和整体性把握,体现系统性思维。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发现建设小组、教会学生认识单元题、课题和框题、学会用相应的符号、动手实践是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定读书卡、合格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

3.基于动作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中学课堂更需要解决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问质疑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欠缺的九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我们将九年级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为:能培养大部

分学生敢于提问,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方法,能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如: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怎样承担责任?

第二阶段目标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思维层次的提问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一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二类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如: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阶段目标是:部分学生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题,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讨论及课本阅读解答问题。如: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吗?第四阶段目标是:学生能对自己的提问能力做出回顾总结。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明确问题价值判断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其中对于学生提问中的优质问题给出了评判的标准: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经过自己加工归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来解答的,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资源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利于教学新思维的实施和优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查阅、存储、提取、整合、提问、鉴赏、交流、探究、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思想品德学科能力,我们着力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

1.教学资源建设

在2012年暑期期间,面向全南京市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就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课题研究为主要培训内容,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教师培训资源。《新课程自主学习与评价》是全南京市学生配套教材使用的学生用书,每册书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一个栏目属于我区开展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阶段实施内容,这也使其成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2.活动平台建设

第3篇

关键词: 八年级数学课 学习兴趣 授课效率

1.引言

八年级数学课历来都是中学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但长久以来,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下,数学课一直比较枯燥,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效率也比较差。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推进八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及理性思维的综合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恰当地鼓励等方式改革传统的八年级数学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以培养兴趣带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提高授课与学习效率。

2.八年级数学课兴趣教学的践行思路

2.1充分应用案例,培养学习兴趣。

情景案例教学,主要是将知识点融入于贴近生活的例子中,或将知识点的延伸知识做为素材引入案例中,主旨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案例感兴趣而带动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1,2]。如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先为同学们讲解一些关于这个定理的历史故事,如勾股定理在外国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或者“百牛定理“,因为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所以又称“百牛定理”。而法国、比利时人又称这个定理为“驴桥定理”;又如讲授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时候,可以先讲恩格斯用平行四边形解释历史的多种力量形成的合力,说明平行四边形的神秘所在。由此让同学们循序渐进地引入知识点,实践证明,由案例引入的教学方法,远比直接开篇就讲定理、公式要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激起学习的欲望,培养学习兴趣[3,4]。

2.2及时经常地鼓励,引导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5]由于八年级数学课很多知识点非常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有厌学心理,此时教师要注意切忌一味地批评此类学生,因为批评只能使情况变得更糟。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当学生认可这种鼓励后,再提出他应改进的地方,这才能慢慢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教学中发现,同学们对某些知识点掌握最为扎实的部分,一般都是教师曾经给予过肯定的,甚至于一些兴趣取向都是由于受到表扬并获得愉快的体验而形成的。

2.3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学习兴趣。

开发教具是利用学生直接感官的接受效果提高授课效率,是各科目各阶段教学中的一项永恒的话题,八年级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实践证明,适时适当地引入生活中一些物品当教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一次函数时,如果一上课就开始说y是x的函数,也可以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表示为y=kx+b,这样很多同学都会感觉困难。教师可以拿一个弹簧,给同学们演示,当弹簧原长度b(未挂重物时的长度)一定时,弹簧挂重物后的长度y是重物重量x的一次函数;也可以用一个木板,木板上放一个小玩具车,当时间t一定,木板距离s是小车运动速度v的一次函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步引入正题。

2.4多样化课堂,激励学习兴趣。

充分开展第二课堂,让同学们在课下搜集与知识点相关的素材,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如在八年级数学中学习科学计数法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跟同学们说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为她而骄傲,并让同学们课下搜集与祖国资源人口等相关一些数据,下次上课展示给大家。再次上课时,让学生们将查到的一些比如我国人口大约为1300000000人、我国陆地面积约为9597000平方公里、我国石油储量为24000000000桶等数字展示出来。这时教师可以引出科学计数法在记录这些较大的数字时的方便之处,如我国的人口可以记为1.3×109,同学们一下子就会体会到科学计数法的好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结语

数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要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不足,并努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业务水平[6]。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趣味教学教学水平,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探索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我们也只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丰富与改革教学手段,使中学数学教学逐步由灌输式及填鸭式的方法,演变为以兴趣作为催化剂,推动学生们培养兴趣变成主动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发掘数学的乐趣。同时,培养兴趣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为中学教育中其它课程的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章新金,肖晓红.研教一课受益多课-师徒同教“八年级数学(下)实践与探索”[J].数学教学,2010,5,(12):10.

[2]李建柱.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0-A):54.

[3]趣味教学[EB/OL].http://省略/yinjienzixiu/showarticle.asp?articleid=5132.

[4]高秀春.培养兴趣:小学数学教学历久弥新的主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3):134-135.

第4篇

摘 要: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不同,初中课堂教学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需要学生去学习和掌握,尤其是数学教学内容。初上初中,很多学生并不适应学习环境,学习数学知识如果稍有不慎,跟不上教学进度,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想象。针对八年级数学教学改善学困生现象进行研究,试图寻找行之有效的转化策略,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思路。

关键词:初中教学;八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教学思路

初中八年级阶段是初中学生较为关键的一年,上了八年级之后有一部分学生就会因为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出现明显下滑,没有了七年级的学习劲头,也没有了七年级的学习热情。为转变这一现象,转变学困生的学习困境,本文具体详细地分析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改善这一不良现象。

一、培养学困生的预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预习表现的效果就是要求学生在没有听到教师所讲知识点时就对所讲知识点有所了解,使得学生在教师讲解时做到心中有数。数学书本中基本上都是公式,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预习公式的推理过程,并且尝试自己思考推理过程。同时,例题也要尝试着看能否做对,这是对自己预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知识点应用的练习。如果遇到做不来的练习题,就要去教材中寻找答案,对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复习。预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遇到读不懂的知识点,对于学生通过自身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做出答案的题目,可以与教师的讲解比较一下。对于难度系数太大,得不出答案的,可以在教师讲解时认真听讲,最终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

二、加强学困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数学教学的抽象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特殊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学困生来说,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难度的。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大部分原因是无法适应数学思维模式,学习跟不上所导致的。为此,教师应该提早在七年级的时候就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积极探索未知,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以及想象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感受由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困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所赋予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吴丽萍.八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J].学周刊:B,2012(01).

第5篇

习作教学现状

纵观近年来习作教学的改革发展,其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内容无序列 知识皆有序,习作教学亦然。学习都应是一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序列过程。然而,现阶段习作教学的无序行为,一直是制约习作教学改革的重大因素:现行语文教材将“习作”仅作为单元(阅读)教学的延伸部分,而忽略了它该有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具有独立的学科性;“习作”训练分单元、分册数的随文编排,缺乏系统化的训练点和循序渐进的梯度感,从而使习作教学的随意性难以避免。

习作方法欠指导 歌德曾言:“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习作教学中,教师或在写之前指导“写什么”,写之后讲评写得“怎么样”,但至于“怎么写”却避之不谈。更有甚者,因对某些教育观点的理解偏颇,从而漠视方法的指导:片面理解“文无定法”为“无法”,而该词恰恰强调了写法的多样性与多变性;片面夸大“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指导不作为;一味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殊不知方法是兴趣的朋友,浓厚兴趣伴随的是有效方法;过分强调“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其实,学生一旦明白了“怎么写”,也就知道了“写什么”。

年段目标不具象 《语文课程标准》为习作教学设立了标准,并按学段分述了要求。但是,笼统的表述导致目标不具象,操作性不强:目标要求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比较明确的知识要点、系统的方法指导和清晰的成长轨迹;学生习作重复累赘,教师评价不痛不痒,收效甚微。

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写法指导的“不作为”、年段目标的“笼统化”,极大地影响了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导致了紊乱无序的现实状态。因此,建立一种可操作、有层次、成体系的习作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八字目标法”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生习作总目标定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基于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小学生习作应达到的目标可综合概括为:通顺、具体、生动、个性,即“八字目标法”。它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以分解的“任务”为驱动,以多变“方法”为载体,对学生言语表达、思维方式、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训练,从而培养良好的习作素养。“八字目标法”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全涵盖 “八字目标”是小学生习作目标的集中概括,涵盖面广,皆为大概念范畴。如“通顺”,即文从字顺,不仅要求语句通顺、表达连贯,而且强调文段合理、结构完整。

可操作 “八字目标”下设具象的任务指标,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引,可操作性强。如“通顺”,下设任务“标点”“句子”“构段”“成文”等,提供方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完整表达一件事情”“学会列习作提纲”等。

成序列 “八字目标”既各成体系,又层层叠进,且融会贯通,呈螺旋状上升,自然形成了小学生习作训练序列。在教学中,各年级段可侧重一个目标,循序渐近:三年级起步习作――写“通顺”;四年级提高习作――写“具体”;五年级拔优习作――写“生动”;六年级创新习作――写“个性”。

集大成 “八字目标”是小学生习作的概括目标,也是各习作教学流派的共同目标。目标既然一致,则应尽可能地集中智慧,互相借鉴,择其精华,开拓一条集大成的习作教学道路。

内容框架:“目标、任务、方法”

“八字目标法”以“目标-任务-方法”为技术主线,逐步深入,层层铺开:学生良好习作能力与素养,延伸为八字四方面的总体“目标”;将逐个目标具象化,进而分解成若干的指标“任务”;在指标任务的驱动下,催生出丰富有效的训练“方法”。反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促成了指标“任务”完成,从而达到总体“目标”。

例如:习作目标写“具体”,下设故事有“情节”、过程有“环节”、描述有“细节”等任务指标。为达成以上任务,下设“列举典型事例”“让事实说话”“用对话展开情节”等若干训练方法,学生可择取合适的方法进行习作。其他目标亦然。

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

“八字目标法”明确四大目标,制定具象的指标任务,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训练,使习作教学有的放矢;各大目标分年段侧重递进,使习作指导、练习、讲评做到循序渐进,逐一攻破,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提出习作教学新观点 “八字目标法”用八个字全面涵盖并高度概括了小学生习作的目标要求,精炼且独到。在任务驱动下,细化成若干知识要点,分年段进行重点突破,既体现了习作循序渐进的内在规律,又使教师习作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第6篇

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三章陆疆万里行

第四章黄河万里行

第五章长江万里行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根据课标要求和潍坊市《2011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三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辩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

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20__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领悟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5、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6、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7、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共分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内,一共有34个。其中,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得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香港和澳门是刚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在我国各省级区域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它们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那里自然条件优越,极具人才优势,经济发展更是独占第一;再如云南的西双版纳,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典型的热带植物王国。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如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等,它们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下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三、学生基本情况。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8、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六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2-3

复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4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5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26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27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28

复习29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面向海洋的开发区-珠江三角洲210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211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21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213

复习114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115

期末总复习615~17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4本学期开学之日已是3月9日,所以算来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再去掉五一假期、清明节假期,屈指算来,八年级距离地理中考的时间也就13周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高效复习完地理四册书的内容,确实需要精心计划,合理安排。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什么测试题,都遵循课本知识,只要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夯实了,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没有厚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读图、识图、用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下面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以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内容

第一周地球和地图

第二周陆地和海洋—世界气候-发展与合作

第三周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

第四周东半球国家地区—极地地区

第五周中国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灾害

第六周中国的自然资源-工业

第七周中国的地理差异-北京

第八周南方地区—中国在世界中

第九周综合练习模拟测试

第十周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第十一周世界地理复习

第十二周中国地理复习

第十三周练兵备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5一、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时间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三周时间

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科目的试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地理也不例外。因此本轮复习以书本为主,紧扣《课标》,狠抓地理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注意地图的复习,要求学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图、地理图片装进大脑,记在心中。考虑到现在会考地图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的记忆,还要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理解记忆,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切实提高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间从六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两周时间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地理概念记忆更清晰,地理现象理解更透彻,阅图填图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复习。本轮复习主要以分析、理解、综合、提高为根本目的。通过精选近年来全国各地会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时间从七月上旬至会考前夕一周时间

本轮复习主要是组织模拟考试,进行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模拟考试对学生进行考前培训,向学生传授中考临场作答技巧和作答注意事项,并进行迎考心理辅导,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考气氛,进行中考状态,避免在中考作答时出乱子。

二、注意事项

1.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要抓好学生背书、背图、背知识点。

其次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整合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并穿插相关的考试试题加以巩固提高。注重课后对学生的检查督促,提高复习的效率。

2.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要加强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作答的准确性。

第7篇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时政性强,紧贴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据现行教材,将高中思想政治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衔接模块与知识点比对分析如下:

一、教材衔接模块的比对与分析

1、教材比较

初中思想品德共五本书,其中七年级(初一)分上、下两册;八年级(初二)分上、下两册;九年级(初三)全一册。高中思想政治共四本书,分别是:经济生活(高一上)、政治生活(高一下)、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高二)。

2、模块衔接与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下两册主要涉及如何生活和做人;八年级上册主要围绕爱和人际交往;八年级下册主要是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等人身权利;九年级全一册涉及爱国与责任。总体上讲,七年级上、下两册从及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侧重生活、情感、心理及爱的教育,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全一册与高中思想政治衔接内容较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都有所涉及。

二、教材衔接知识点的比对与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每本书都设置了四个单元,单元下面设框,以框标题为单位进行统计,初中思想品德共111个框标题,高中思想政治共91个框标题,其中经济生活22框,政治生活24框,文化生活20框,哲学生活25框。高中思想政治比初中思想品德少了20个框标题,内容新、抽象,衔接的知识点如下:

1、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经济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竞争合作求双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当代的国际竞争;诚信做人到永远――市场交易的原则、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拥有财产的权利(财产属于谁、财产留给谁、无形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分配;我们崇尚公平、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天平”、维护社会公平――财政的作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的共同理想――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会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政治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忠实履行义务――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政治生活,自觉参与;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文化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多彩的生活情趣、追寻高雅生活情趣――文化塑造人生,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人生当自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多元文化“地球村”(世界文化之旅、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灿烂的文明之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的共同理想――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哲学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日新又新我长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掘自己的潜能、善于调控情绪、遭遇险情有对策――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多样的情绪――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善于调控情绪、遭遇险情有对策、防范侵害,保护自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建新集体――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生命因独特而绚丽――矛盾特殊性;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防患于未然――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价值与价值观。

第8篇

1.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学习——轻松抓住历史知识线索

横向比较学习,是学生将横向相关的历史知识放一块比较,抓住历史知识线索,达到学习效果。这不仅包括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即使同一时期情形不相同的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间,学生都可以进行比较,这样能进一步认识相关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从而抓住这些历史线索,轻松而有效地学好历史。

如17~18世纪,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是共性。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因不同,过程有异,结果也就有不同之处: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法国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美国则获得独立。这是它们的个性特征。这样比较,既能体现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差异,又集中体现了同一阶段历史事件下的不同情形,学生能轻松记忆,达到良好效果。

2.引导学生纵向比较学习——轻松把握历史知识特点

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应找出历史事件、现象等的比较项,使之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轻松有效地学好历史知识。如比较中国历史上两次抗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年抗日战争,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的旧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穷国弱兵弱;八年抗日战争则处在封建社会被、和共产党先后成立时期,全国人民一致抗敌、众志成城。

领导阶级:中日甲午战争由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清王朝统治者组织;八年抗日战争有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统一战线。

指导思想:中日甲午战争时清王朝只求苟安,维护其封建统治,消极抗敌;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南西北,共同抗日,一致对外,赶走日本侵略者。

特点:中日甲午战争是清王朝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抗日战争;八年抗日战争是全国人民求解放的抗日战争。

意义: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失去了东亚大国的地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经验教训:两次抗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解救和振兴中国,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是我国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本保证。

这样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两次抗日战争的各自特点,有助于学生轻松地加深对相关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知识轻重的角度比较学习——轻松突破历史重点

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历史要多方位、多层次且轻重有致,才能真正高效。如比较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主要对比项就应包括背景、目的、主张、影响及阶级属性,而重中之重应是根本目的、核心主张的比较。学生一经比较就会发现:两种思想根本上都属于地主阶级思想,因为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两种思想也存在不同之处:林则徐和魏源都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外国长处来抵御外侮;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却是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发展近代企业,繁荣国家经济,增强军力等。这样比较,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弄明白: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林则徐、魏源又向前迈进了一小步。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知识重点,就能让学生轻松地分清主次,透过历史现象掌握知识本质,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

4.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历史事件的时代特点——轻松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第9篇

效,促进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但修身则是永恒的要求,古人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轨迹,其核心就是把个人自身道德修养作为处世根本。做人在先,修身为基,结合社会实际,从细微之处做起,树立个人正确的荣辱观,形成自觉遵守,人人崇尚的美德,这才是立足点。

作为检验检疫工作人员,首先,应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社会人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检验检疫人员当然也不例外,作为社会的一员,人的生活工作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做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就能形成社会整体的良好环境。人的一生要经历多个角色的演变,为人之子女,为人之父母,或为人之师。各种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为人之子女的要做到孝顺;为人父母要做到慈爱;与人相处要做到守信义。作为一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则应有良好的职业品德,而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各级负责人,则应该做到为人之师的要求。领导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尽心尽力去履行职责,其一言一行当为下属的榜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团体。“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的起点和立足点,也是一个人一生始终要坚持的准则。

第二,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自身知识层次的基本要求。检验检疫机关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定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层次。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就应该有知识阶层的文化、价值、道德内涵和标准,而不能将自己混同市井,降低自我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群应该用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要自觉用自己的知识层次来衡量符不符合“八荣八耻”的规范要求,通过“八荣八耻”来随时反省自身品德,端正自己的内心和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荣辱观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

第三,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公职人员的基本条件。检验检疫部门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根本宗旨和义务。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检验检疫机关必须遵循公共行政的客观规律,履行公共行政职责,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作为政府的特殊职能部门,又需要依靠技术为行政执法提供支持和保证,满足社会对检验检疫的特殊公共需求,以执好法和服好务为事业的价值核心,这就对检验检疫公职人员的法律、技术、道德水平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检验检疫公职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去做好检验检疫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必须牢记“八荣八耻”,自觉贯彻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以促进职能的发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第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是各级组织的责任。社会风气的改变不是通过文章和口头宣传就能做到的,“八荣八耻”作为全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要变成全社会普遍遵守的自觉行为,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推广教育过程。个人修养的提高,贵在坚持。坚持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去端正自己的内心世界,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检验检疫部门在贯彻“八荣八耻”过程中应该动员全体人员来共同参与,各级领导起到带头作用。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团组织、工会有责任以多种形式的载体来宣传推广正确的荣辱观,把知荣辱、树新风作为自己的责任。大张旗鼓地去宣扬,去推广,弘扬什么,抵制什么,应旗帜鲜明。各级组织有责任将“八荣八耻”具体化,落实到平时工作的环节之中。

一种良好风气的养成,一种意识和氛围的形成,领导的潜移默化作用至关重要。要求别人做到的,领导先要自己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自己首先不做。加强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和工作环境的管理,形成良好秩序,并将“八荣八耻“的要求形成明确的、具有检验检疫文化特征的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最终形成和谐机关、和谐系统、和谐社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正确引导和不断教育的过程。做人必须有基本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是向全社会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现实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战略的需要。只有正确把握树立正确荣辱观的现实意义,才能使荣辱观教育卓有成效,促进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但修身则是永恒的要求,古人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轨迹,其核心就是把个人自身道德修养作为处世根本。做人在先,修身 为基,结合社会实际,从细微之处做起,树立个人正确的荣辱观,形成自觉遵守,人人崇尚的美德,这才是立足点。

作为检验检疫工作人员,首先,应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社会人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检验检疫人员当然也不例外,作为社会的一员,人的生活工作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做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就

能形成社会整体的良好环境。人的一生要经历多个角色的演变,为人之子女,为人之父母,或为人之师。各种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为人之子女的要做到孝顺;为人父母要做到慈爱;与人相处要做到守信义。作为一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则应有良好的职业品德,而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各级负责人,则应该做到为人之师的要求。领导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尽心尽力去履行职责,其一言一行当为下属的榜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团体。“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的起点和立足点,也是一个人一生始终要坚持的准则。

第二,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自身知识层次的基本要求。检验检疫机关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定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层次。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就应该有知识阶层的文化、价值、道德内涵和标准,而不能将自己混同市井,降低自我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群应该用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要自觉用自己的知识层次来衡量符不符合“八荣八耻”的规范要求,通过“八荣八耻”来随时反省自身品德,端正自己的内心和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荣辱观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

第三,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公职人员的基本条件。检验检疫部门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根本宗旨和义务。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检验检疫机关必须遵循公共行政的客观规律,履行公共行政职责,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作为政府的特殊职能部门,又需要依靠技术为行政执法提供支持和保证,满足社会对检验检疫的特殊公共需求,以执好法和服好务为事业的价值核心,这就对检验检疫公职人员的法律、技术、道德水平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检验检疫公职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去做好检验检疫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必须牢记“八荣八耻”,自觉贯彻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以促进职能的发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第10篇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71-1为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八年级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需要根据学校生源情况、学校未来发展需要以及着眼于培养具有创作性人格特征的学生的需要,设计规划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

八年级抗战史的学习,为笔者提供了一个活动创设契机,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战史时“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结合南京地方史,笔者逐步开展以“南京大屠杀”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等营造探究氛围;组织学生探访南京大屠杀集体屠杀地点;探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开展历史知识竞赛;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经盛鸿老师开设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开展图文并茂的历史小报评比;“中学生历史剧创作与表演大赛”……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形成12.13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课程。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日益体现出目的明确、系列化、不断走向精品化的特点,成为学校八年级课程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一、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实施分准备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总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

1.严密规划:凡事预则立,必须重视计划性。9月新学期开始之际笔者就开始规划本学年本学段的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

2.活动的宣传与发动。规划制定后在各班进行宣传,张贴活动设计方案;利用运动会、期中考试、秋游等空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彰显,自行制作宣传海报,自我学习与创作,自行组织表演……在整个过程中班级同学团结协作,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学习历史的氛围逐步形成,探究历史的激情兴趣喷涌而出。

3.制定标准,进行预赛。历史小报先进行班级选拔,必须紧密贴合12.13主题活动的主题,图文并茂,注重形象直观性与反思性,体现创新性。

历史知识竞赛班级在平时教学与测试中进行选拔由班级推荐5人参加年级的决赛。

历史剧的创作与表演:剧本创作要立足历史,带有一定的公民教育,将历史剧的创作表演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鼓励创新,如加入一些改编的情节和现实的讽喻等,尤其可反映90后一代的困惑与心声,但不可流于荒诞。评价标准涉及主题、表演、创新性、道具准备、感染力(现场互动气氛)、时间的把握等等方面。

(二)成果展示阶段

历史小报评选优秀者制作成展板学校橱窗展示;历史知识竞赛决赛中评选优秀者予以表彰;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以晚会汇报演出的形式举行决赛,评选出优秀者以及最佳表演者进行现场表彰;学科讲座根据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邀请专家开设。

(三)总结阶段

由于历史学科活动的延续性,笔者特别重视多方面的总结工作,通常总结分参与学生层面、观看者层面、整个活动过程性总结等等。学生的总结侧重于他们的体会感想,最触动他们内心的地方。其中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最引人注目,留下的印象自然最深刻。

二、对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思考

1.学生期待这样的学科活动性课程。每次活动后笔者都感动甚至钦佩的是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单纯与激情化身的天使,某班同学为了排练倒地的镜头而头部受伤缝针;某班的同学数易其稿,手写的稿子密密麻麻几十张;某班同学全身心投入角色,流下了真实的眼泪……这些只是所有孩子们热情和智慧的一个缩影。

2.活动性课程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活动中展现了学生的智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协调与交流等诸多能力,这在学科课堂教学上是学不到的,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这样的“活动课程”中学生的成长超乎我们的期待与想象!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第11篇

关键词:商务星球版;八年级;课程标准;教材

表1修订前后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教材结构、内容对比

修订前修订后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国土与居民

第1课辽阔的疆域

第2课行政区划

第3课众多的人口

第4课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

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

第2课地形分布

第3课气温和降水

第4课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5课长江

第6课黄河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

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活动课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

第三单元自然资源

第1课自然资源

第2课土地资源

第3课水资源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二节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

第1课农业的分布

第2课农业的发展

第3课工业的分布

第4课工业的发展

第5课交通运输网

第6课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第7课丰富多彩的文化第四章中国的经济文化

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节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第三节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第四节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我国的地理差异

第1课地大地理区域

第2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3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第六单元首都――北京

第1课祖国的心脏

第2课现代化大都市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节东北三省

第三节黄土高原

第四节首都北京

第七单元黄土高原

第1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第2课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四节台湾省活动课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第八单元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1课珠江三角洲

第2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九单元台湾省

第1课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第2课台湾省的经济与人口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活动课区域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自然环境

第2课特色农业

第3课工业、城市与交通

第4课西部地区的重大工程

第5课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

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河南省

第1课位居中部的人口大省

第2课举足轻重的农业

第3课迅速崛起的中原城市群

第4课方兴未艾的旅游业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个版本教材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差异。

1.旧版教材中“单元”和“课”的名称统一改为“章”和“节”,由原来的十一章调整为现在的十章,删除了原教材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云南省。

这样调整更适合现行教材的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现行教材一般使用“章”和“节”的方式呈现,学生更能适应这样的标题。

而删除第十一单元则不是很合理,旧版教材每个省份都编写的是自己省份的内容,如云南省则为: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云南省,河南省则为:认识家乡――河南省。当然也许是考虑统一性,旧版教材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样会使得教材在编写、印刷过程中都产生很多麻烦,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样的编写是比较好的。我们可从表2“义务教育地理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其说明中看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旧版教材乡土地理的加入可谓是教材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地域性的特点,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优点不言而喻,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毕竟对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环境更熟悉一些,通过这样一个更熟悉的环境能使学生更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对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更有利;同时,有这样一个范本也给教师的开发、利用乡土地理做了示范,毕竟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有时间去研究、开发乡土教材的教师还是少数。最后,就云南省而言,加入乡土地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云南省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征、资源优势等各方面的地理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考试层面考虑,由于高考地理选考模块有“旅游地理”模块的内容,云南省又是旅游大省,很多学生在选考内容部分也常常会选择该模块,让学生八年级打好基础对高考也有益处。个人感觉此章的删除实在是教材的一大缺憾。

表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乡土地理课程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

标准活动建议

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

说明: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2.增加了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使教材内容趋于完善。

该章内容的增加,确实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正如本章教材前言部分所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海洋国土非常辽阔;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环境意义重大;维护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是我们神圣的责任;……

海洋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从图1中我们也能看出,世界地理部分有“海洋与陆地”一块内容,对于中国地理部分也有“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一块内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也属该部分内容应有之意。本章的增添实是适时、得体,也能准确反映地理学的学科优势,体现出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其次,近年正值中日争端之际,该章内容的加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让学生自小就知道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可强化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图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图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3.教材体例的调整。如将旧版教材“第一单元第1课辽阔的疆域”和“第2课行政区划”两课内容合并为新版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节;将“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和“第2课地形分布”合并为“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将“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3课气温和降水”和“第4课气候的基本特征”合并为“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等。

这些调整显然更科学、更合理。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辽阔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是密不可分的两块知识,讲解完我国的疆域很自然就能联系到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将其整合成一节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地形、地势乃是地理学上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实应放在一节内容中来讲解,气温和降水乃是气候的两大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应合并在一起来讲解,当然至于“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此标题似乎应该使用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标题较为合理,如使用“气候及其基本特征”。显然,以上处理更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使学生学到的是有机联系的知识,而不是一些分散的概念。

4.旧版教材第五单元到第十一单元调整为新版教材第五章到九章,旧版教材第五单元单讲我国的地理差异,而第六、七、八、九、十单元则分别讲解一个单独的地形区,新版教材在整合的基础上,把这些独立的地形区用四大地理分区来统领,把这些地形区分别嵌入到各大地形区中。

这样的整合无疑也是很合理的,更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体系。让学生能够宏观的把握所学知识,而不像旧版教材是一些孤立的地形区,比较散乱。同时,这样编排与高中教材也有密切的联系,使两套教材能够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新版教材而言,“第五章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材加上前言部分总共只安排了4个页面的篇幅,给人的感觉还是显得比较单薄,建议适当加入一些内容以使其更充实、紧凑。

5.旧版教材没有活动课,新版教材“活动课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活动课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活动课区域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4堂活动课的加入也是一大特色。

这些活动课符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这一基本理念的要求,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生活的能力,使教材更加生动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总之,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新版教材(2014版)在旧版教材(2005版)的基础上都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些调整是适时、必要和合理的,相信这样的教材将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12篇

1. 漫画情景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诚信是金》框题时,我用幻灯片展示《便民商店》漫画,并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该售货员学习什么品质?”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漫画和文字说明,找出漫画关键的落笔点,全面理解漫画的内涵,锻炼发现问题的能力。他们答出“诚实的品质”之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这种品质有什么可贵之处?”要求他们结合教材知识,推论出漫画的引申意,即寓意。这时,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漫画的情景中,认识到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最后,我提出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这种品质?”他们在回答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品情景

在排练小品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透彻理解小品所表达的知识。在表演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有助于他们强化道德体验能力,提高道德行为能力。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礼貌显魅力》框题时,我让他们都自编自导一个小品《买书》。

(新华书店,两个初中学生在买书。)

甲(口里嚼着泡泡糖):喂,快给我拿本《射雕英雄传》。

乙(微笑着):阿姨,请你给我拿一本《爱的教育》。

售货员(把一本《爱的教育》拿给乙):请交18块9毛。

乙:谢谢阿姨,再见!

甲(忿忿不平地):我先到的,凭什么先给他拿?

售货员:你人到了,可礼貌没到。

我为小品设置了一个问题:这个小品给你什么启示?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认识到礼貌的重要性,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友好交往礼为先”这个知识点内化为品德。

3. 故事情景

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的《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框题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小佟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去姥姥家过暑假,站在这座陌生城市的十字路口,放下旅行包,四处张望。一辆风驰电掣的摩托车停在她身旁,车上的男青年问:“怎么啦?我可以帮你吗?”小佟怯生生地问:“请问人民路怎么走?”“正好同路,我送你。”男青年说着拿起小佟的旅行包,给了她一个头盔。摩托车载着小佟驶向前方……

讲到这里,我设置了一个悬念:“根据你的想象和猜测,给这个故事续写结尾,并说出你设定这个结局的理由。”故事和悬念的设置有助于他们发挥想象力,启发创造性思维,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从而提高了创新、道德行为能力。

4. 模拟情景

模拟情景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教育环境或氛围,帮助学生在这种情景下形成心理共鸣,产生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感,得到人格的完整发展。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的《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框题前,我编写了刘翔状告《精品购物指南》侵犯其肖像权的模拟法庭演示稿,指导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并借用学校的摄像机把模拟庭审过程摄录下来,在课堂上播放。我提问:“《精品购物指南》侵犯了刘翔的什么权利?”“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这样做把复杂的庭审过程简单化,方便学生了解,也有助于教师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节奏。

5. 竞赛情景

在讲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的《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框题时,我设置了一个课堂辩论比赛:“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能否取代老师?”通过辩论,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老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辩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自我教育的能力的过程。

6. 问题情景

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的《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框题时,我设置了这些问题情景:“你的爸爸要求你中途辍学回家干活。”“网吧老板对你说:‘小朋友,进来玩玩,我们这里包吃、包住,价格优惠。’”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