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8 10:5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认真研读课标和考试要求,把握复习方向
八年级地理会考范围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地理学科课时少、任务重,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突出复习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复习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多加复习,对不考知识大胆舍弃。
二、立足教材,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每年的地理会考试题都是紧扣课本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普遍感觉无章可循,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以课本为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八年级学生因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复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充分利用宝贵的复习时间,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培养用图能力,突破复习瓶颈
在“无图不成题”的考试理念下,如果学生没有读图意识,脱离地理图像进行学习,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由于学生不注重培养阅读地理图像的习惯,因而缺乏从地理图像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无法利用地理图像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使用地理图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读图指导与读图训练。
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复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描出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并注明界线的组成、界线的划分依据、区域的主要差异和特征等信息。
四、讲、练、补相结合,提高复习质量
讲是指教师要根据课标、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到重点突出,并将所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练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练习,才能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选典型性和启发性较强的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力争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补是在练的基础上进行的评析与补充,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与练,弥补学生的不足,消除学生的知识盲点,突破知识难点。
五、增进沟通与交流,提高复习动力
八年级学生既没有七年级学生刚入学的那种新鲜感和认真劲,也没有九年级学生升学的那种紧迫性和压力感,他们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转折期,其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都亟须进一步培养。
首先,教师要开展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开年级会、班会、家长会,使家长、学生重视会考。
其次,教师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多跟学生进行谈心,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11-01
在地理学中,地理知识常常寓于地图之中,而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也时常将地图作为辅助工具。依靠地图进行学习,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世界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地形特点、行政区划及其他地理信息。“以图导学”指教师以图像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具体认知某种地理信息。教师采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读图分析能力、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在此,笔者谈谈如何采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来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一、以图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然而,传统的以知识为主要教育点的教育理念,让一切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都在为成绩服务,学生处于“唯知识为上”的学习氛围中,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地理课堂中,运用图形进行知识点的讲授与对比,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从而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说,“以图导课”是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尝试。
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时,笔者将北方地区所辖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及北京等区域的自然风光、气候地形等相关图片制作成PPT,用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笔者一边播放PPT,一边进行讲解,学生们顿时被吸引住了,笔者随即顺势引出:“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一起学习、探讨北方地区的地理信息。”这样,自然地切入了正式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氛围极为浓厚。
又如,笔者在讲解“北方地区气候”的内容前,利用多媒体将北方地区所种植的“玉米”“小麦”等作物的图片展示出来,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北方常见的种植作物为玉米、小麦?”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其原因归于气候问题,也有的学生考虑到了地势因素。这样教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顺了学习思路,也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趣味填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
初中生虽然比小学生认知事物更加理性,但是其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喜欢趣味性、竞技性较强的活动。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这一偏好,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与教学内容组织“趣味填图”活动,那么,学生将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对地理信息的空间化想象与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
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时,笔者在课堂的最后部分设计了“趣味填图”活动。在课前,笔者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合作绘制台湾省的地图(两个具体地名留空)。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们抢答,猜、填非本组绘制的地图上空出的地名,答对一空得10分,答错则扣除10分,得分最高的小组为获胜小组,并获得“填图英雄组”奖状。此外,笔者还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省地图,随意指出地图上的任意位置盲抽学生填地名,并要求学生以旅游向导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该地的信息(尤其是地形、气候等方面的信息)。这样教学,学生不再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其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程度加深。
三、引导识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不免会遇到需要自主读图的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或其他图像,教会学生自主读图、识图,观察、分析地图,掌握地理学习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我国草原牧区、山林地区及平原地区的城市村落分布地图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土地利用现状,要求学生思考:“地形、地势不同,对土地利用有何影响?”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分析,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最终得出“山丘地带适宜种植林地,平原地区适宜耕地”的统一认识。此外,笔者还利用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土地利用问题。这样教学,实现了“授之以渔”,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考;复习策略;地理学科
中考既是学业毕业考试,也与高考一样是选拔性考试。从某种意义而言,中考比高考是更为重要的考试。作为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深深知道地理、生物等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地理无时不在,日常生活、外出旅游、投资做生意等更是离不开地理。为了保证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学质量,本县把地理、生物课程列入中考科目,各以50分分值计入学生中考总分。由于课程设置原因,这两门课程在八年级就已结业,到九年级学校还须安排一定课时进行复习,大大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任务,还影响到九年级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本县的地理、生物中考就安排在八年级结业时进行,一方面可保证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减轻学生在九年级的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压力。这种变化需要广大地理、生物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复习策略,面对内容多、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利用有限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为在有限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复习,教师应提前考虑各种因素,把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精确到天,精确到每一节课。复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于4~5月中旬,主要立足每年《丰都县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从近年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看,命题覆盖面广,考试范围以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2012)上下册、八年级(2013)上下册内容为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三章第三节俄罗斯,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七章联系与差异;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试题凸现灵活性,与社会和时政及生活相结合。但无论试题如何灵活,呈现方式如何新颖,试题始终不能脱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考查。
例如,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动植物王国”,其原因是: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B.云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云南省位于热带 D.云南的少数民族多
这一题涉及多个方面,但展示云南位于横断山区,各种不同气候类型集聚于此,再加之位于高原地区,所以该地区气候纷繁复杂――突显中国气候复杂这一显著特点,抓住这个特点,任何变化都不离主题。这一阶段复习主要严格紧扣考试标准规定范围,以《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记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强化专题
这一阶段于5~6月上旬,梳理知识体系,讲练结合。打破4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以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重点落实以下专题进行复习:地球;天气和气候;大洲;世界地区差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区域差异。
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开放性题目训练) 。地理学科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做练习时切忌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深入,下笔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及方法。
3.第三阶段:精准训练
这一阶段于6月上旬至考试之前,重点从基础考点――需要学生背诵内容、地图专项能力、答题技巧三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教授可自己命几套地理中考复习模拟试题进行基础知识点实战强化训练,试题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可带领学生做读图专题训练。因为近年地理考试别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重点突出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中国山脉图、中国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河流图、铁路交通图等方面的练习。可综合练习,演练完整的中考模拟题,从学生答题技巧、心里应对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二、关注重点内容落实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中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知识容量偏大,每周2节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必须高效利用有限课堂进行复习,让每一节地理复习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复习过程中应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评”。
1.讲清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考试中,许多学生极易将相近或相邻的概念混淆一起(如山地与山区: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相邻及相近的概念集中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地位极其重要,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概念,否则将会形成一系列的难点。
2.讲透基本原理
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涉及,学生分散接受这些原理,学习效果可能较差。为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些原理整合归纳,向学生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进行分析的起点。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它区位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些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即强调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或者思考人们面临什么情景的区位选择,均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理。
3.讲明读图要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必考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专题图形式进行学法指导。首先,仔细审题。要从试卷中呈现的地图加以定位。细读图下说明,了解属哪类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等。再对照教材和图册资料查找相应信息,再次认真读图。
例如,地形图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前者在平时学习中常见,学生会依据颜色、高度表和图例进行判读。而地形剖面图较陌生,教师则需在讲清概念后,训练学生能将这两种地形图有机结合分析。对于地图,老师可以适当缩小范围以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
三、强化地理复习效果
1.知识升华为规律和技巧
地理复习不要只满足于复习知识点,而是一定要将知识点升华为规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理要素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例如,复习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经纬网时,一开始复习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后利用幻灯片带领学生找出度数变化规律,总结出类似“横纬竖经”,“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向东递增是东经,向西递增是西经”这样的规律,最后通过几个例题巩固地理规律,学生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又如,复习利用等高线判断山地不同部位时,难点是山脊和山谷的判断,除复习山脊和山谷等特点外,可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等高线上海拔数值的递变情况,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并加强练习巩固,这样可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2.灵活运用区域比较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区域地理分值最高,包括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区域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用区域比较法可化繁为简。例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时,可利用区域比较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用图片和表格把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呈现,学生则一目了然,容易记住。还可以用区域比较复习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条件: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所以在辽中南地区适合发展重工业;京津唐地区资源丰富而发展综合性工业;长三角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则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方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所以在珠三角地区适合轻工业发展等。教师不仅在复习课上多用区域比较法,还应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时常用。
3.掌握特殊记忆方法
西安某中学家长会上通知,2020年西安中考时间定在了6月20日、21日、22日,分别为周六、周日和周一,连续考3天!(以上时间仅供参考,具体考试时间以西安市教育局公布为准!)
考试方式
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等科目实行闭卷笔试方式;
道德与法治实行开卷笔试方式;
“体育与健康”的体质健康实行现场考试方式;
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实行现场操作考试方式;
音乐、美术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试分值与时长
说明:体育与健康60分,其中体育课成绩占10分,平时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情况考核占5分,体质健康现场考试成绩占45分。
物理、化学实验操作分值各10分,考试时长各15分钟。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2019年相比,2020年西安中考有这些变化:1语数英分值不变,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各增加20分
2物理、化学、体育各增加10分
3历史难度降低,首次闭卷
42020年中考不再考综合素质测试,总分变为700分
考试时间
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安排在每年6月下旬进行,时间为三天。
第一天上午考试科目为语文,下午考试科目为英语;第二天上午考试科目为数学,下午考试科目为物理、道德与法治,考生为九年级学生。第三天上午考试科目为化学、历史,考生为九年级学生;下午考试科目为生物、地理,考生为八年级学生。
体育与健康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4月底前进行。
信息技术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5月底前进行。
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5月底前进行。
音乐、美术的终结性考试时间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实际安排。
历史闭卷如何拿高分?
第一,夯实教材基础知识,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就谈不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复习阶段,同学们一定要"读薄读通"教材,注意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搭建起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的搭建,可以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
所谓纵向,就是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将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置于知识的网络中。
所谓横向,就是将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置于整个体系中。
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在进行知识的横向整合时,多参考往年试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第二,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
注重与时事热点的联系复习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抓教材的主干知识。
在往年的考试中,单独知识点的考查已越来越不多见,更多的考查点放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对于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多了解,并对这些事件进行分类梳理,认真研究,找出它们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尝试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
第三,注重解题能力的训练,进一步规范答题行为
选择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它所考查的仍是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答好选择题的关键仍是读懂题干材料,在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排误法或选优法对题肢进行取舍。
非选择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要求。
简答题要求简要概括,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一般不要求回答为什么。
分析说明题重在分析,说明,是试题中对学生要求较高的一种题型。
解答好非选择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理清答题思路,根据不同题型的不同答题要求,回归教材,避免空话,白话,且在组织答案时要做到条理,有序。
一、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地理的作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怎样才能让学生感触得到呢?首先,教师要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来教学,纵观初中的地理课本,你会发现很多知识跟学生身边的事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天气与气候、民族、行政区划、交通运输等,只要联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困难。其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如怎样看云识天气,如何预防台风、地震、寒潮,为什么"高处不胜寒"等知识贯穿进去。
二、别出心裁地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怎样导入新课才能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呢?同样是有技巧的。
如讲授《天气与气候》时,可以结合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烧曹营等历史故事来引入,强调故事里的"大雾""东风"等地理知识。学生对故事一般都很感兴趣,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不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用处而且有了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
三、美术化地理教学,有效果地布置作业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都是了解的内容,要记忆的还是比较多的,作业很大程度上就是帮助学生记住知识点。课本上的重要插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简单地画(或临摹)到作业本上来,标上相关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如八年级的"中国地形图""中国主要山脉图""中国的主要气候图""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图"等。学生除了平时多看这些地图外,自己动笔画过才会留下深刻印象。
地理检测一向都重视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所以,平时教学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但学到地理知识,对画得较好的图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出来,尤其是绘画方面本身有天赋的学生。另外,画地图的作业,也避免了作业抄袭现象。
四、多用、巧用地理教学挂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最直接的语言。地图包括了无限的地理知识,可以说任何一幅地图都无法用语言来完整描述的。
作为教师,特别是上课时间,教学挂图一般不可少。教师使用教学挂图对教与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的地理知识都直观地反映在地图上。如讲授长江、黄河时,利用教学挂图,对于河流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区等一目了然。当然,除挂图外,教师尽量使用更多其他的直观教具。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教师可以不用课本,但不能没有教学挂图。地理教师能够巧用教学挂图的时候是可以脱离课本的时候。
五、多联系地理时事热点来教学
学习任何知识要与时俱进,地理也不例外。时事热点是大家都关心的事情,有炽热的时代气息。如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教师可以次为例向学生讲授有关地震的知识及四川的相关地理知识;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学习北京地理的首选切入点。09年的地理热点应该抓住联合国气候大会,相关的地名如哥本哈根(欧洲丹麦的首都)、马尔代夫(印度洋上的岛国)、新西兰等。2010年如海地大地震、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2011)等。
多年地理中考、会考均联系地理时事热点来考查,2009年的南极地区的昆仑站的位置、H1N1流感首发的国家,2010年的玉树地震、武广高铁、冰岛火山等都进入了考查的范围。
教师提醒学生平时看电视、报刊,听收音时多留意与地理相关的时事,多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想一想。
六、地理兴趣小组树榜样
成立地理兴趣小组不一定要全体学生都参与,关键是小组的成员能够带动大家学习地理的热情。兴趣小组可以分为气候小组、制作地理模型小组等,每组有主要负责人(组长)。教师布置每小组每个时间段完成的任务各是什么,每次任务完成的成果都向体同学展示与学习。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相对较少,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学到东西教师应大力提倡和鼓励,而学生本身也会因此觉得十分自豪。
七、地理知识竞赛充活力
地理知识竞赛的形式可以是笔试、背诵、分组抢答等,每一个学年举行1到2次。竞赛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外,应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如果是背诵的形式,可以选择"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的内容来背诵。竞赛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奖品可以是与地理相关的学习用具,如地理拼图、地图、小型地球仪等。
八、进行必要的测试
地理本身或许被视为次要科目,如果平时一次正规的测试都没有,学生会不自觉地认为教师本身不重视地理,试想一下,这样又怎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人认为:除学期中段、期末考试外,科任教师平时有必要选择重要单元进行检测,对于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声、大众表扬。
九、地理知识一线牵
特别是到了八年级地理会考复习的时候,对整个初中的地理知识有效地归纳、总结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如用"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主要国家的首都"、"世界主要国家的河流"、"世界大洲分界线"、"中国地理分界线"等这些线把地理知识贯穿起来。其中,"中国地理分界线"包括内容有:(1)我国人口分界线;(2)三级阶梯分界线;(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4)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5)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6)温度带分界线;(7)干湿地区分界线;等。
把相关、类似的地理知识点放在一起,一方面方便学生记忆与比较,另一方面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自然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十、其他
按照《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突出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在坚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a全面考查学生的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着力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试题设计上注重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整套试卷充分体现课改精神。
二、试题特点:
1、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依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重视对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等考查基本知识;识图题、实验题考查基本技能;试题涵盖所有学过的章节知识,考察面较广。
2、关注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物科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试题强调了生物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合理膳食问题;呼吸方面的知识渗透到家庭装修、空气污染及体育锻炼等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调查亲人的性状、转基因食品、等),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有意引领和锻炼学生学习和养成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3、关注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真实情景中设中综合性问题,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科学食用胡萝卜、购买包装食品的注意事项、各种营养缺乏症的解决;列表比较归纳不同种类动物生殖方式及发育方式的异同、利用遗传图解说明基因的显性和隐形影响形状的规律等),突出学生对识图能力的考查,如识图作答题;实验题中各步骤现象的变化情况及其分析等。
三、试题的结构
本次试题七年级共设七道大题,49道小题,满分100分,其中客观性题目占56分,主观性题目占44分。:
四、试题作答情况分析:答卷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
1、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说明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但仍有错误出现,如七年级的“胚胎发育的场所”、“营养缺乏症的预防”等。八年级的“人体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涵义”、尤其是“遗传图解”的书写说明错误更多。
2、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不够。七年级的第七大题实际应用题中的三个小题都是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前两个小题较简单,答案有一定开放性,学生所答较好。第三小题要求学生了解各种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及各营养物质的作用,答案唯一,学生所答失分较多。八年级的第五题“进化树”要求学生要灵活应用学过的各类生物的特点及在进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学生失分较多。
3、探究能力有待提高。七年级第六题实验题“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一个经典的探究性实验,几乎所用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这个实验。由于生物是非中考学科,很多教师都不愿做实验,既操心又费力。因此本题失分较多。
4、读图、识图分析能力差。七年级第四题识图题、第六题实验题;八年级第五题都有图,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读图、识图分析能力差。
5、分析归纳能力不强。八年级第四题填表题要求学生将不同种类动物生殖发育特点归类,并填到表格中,由于学生这方面能力不足,失分较普遍。
6、八年级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理解、遗传图解的训练不到位
不到位,导致遗传图解的错误,失分较多。
7、另外,学生答题的书面语言不够科学准确(分析说明题、识图作答、实验题、实际应用题),也不同程度造成失分。
五、教学启示与建议
从试卷分析来看上,可以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多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把理论问题置于鲜活的实际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考或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要注意多模拟生活实际活动,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加强双基教学
要重视对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次监测可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有很大欠缺,反映出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此的训练不到位,不上实验课。同时一些学校课时没有开足,教师只能“并课”或“精讲”,影响了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本次监测虽然这方面试题分数较低,但实验题失分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科学实验的教学;要有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探究方案的设计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科学的意识和思维习惯。
4、由于遗传学部分是初中阶段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同时也是生物学较为重要的部分,进入高中还要进一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这部分的教学,想方设法使学生接受理解并掌握(尤其是遗传图解),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生物试卷分析(二)
通过学生试卷可以看出我们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基础知识不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习生物学的各种能力都必须依赖于扎实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根本就无从谈起。在这次会考中,由于没有理解和掌握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因而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失误。
(二)审题能力差,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不强
有部分考生由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审题不认真、解题不规范,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如七年级22题,由于学生不能对图像所给信息正确反馈,所以回答不对。
(三)语言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
学生答题语言表达不规范、表述混乱,用其他语言代替、词不达意,生物专用词语书写错误较多。如文字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而导致扣分。
(四)不重视实验课教学,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差
以后的教学努力方向:
(一)关注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关注全体、尊重每一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教学上应多激励,少指责,更不能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并耐心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使他们自觉自愿努力学好生物学。
(二)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训练教学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法得当,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要利用教材中设置的讨论指导学生读书思考,挖掘教材中隐藏的信息,指导学生会预习教材,会列举内容提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训练教学中,必须加强规范化训练,注意多给学生留有消化的余地,做到稳扎稳打,狠抓知识和能力双落实;注重强化训练;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暴露错误和薄弱环节,使学生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课教学,注重实验探究性
注重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向演示实验要质量。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应从生命现象、原理、生理变化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理解掌握生命运动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并会描述实验现象,分清现象与结论的不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细微的实验现象,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生物学概念,探究生物学原理。
注意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在实验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将部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按课题解决方案信息交换处理结果论证问题解决的程序进行研究。针对某一个问题的实验教学,先提出研究课题,交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研究方案,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要评价其正误和优劣,而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和仪器,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过程的繁简、实验结果的正误来评价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并在实践中修正,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
(四)重视认知迁移,提高思维灵活性
初中各学科虽然是分立的,但是各学科之间又是有联系的,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生物学教师,既要注重本学科的教学,又要注意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本学科内的应用,尤其是语文、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在生物学学科中应用非常广,这些学科中的知识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如生命现象、运动规律的表述需要简洁而又有逻辑性的书面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生物体结构、仿生学与物理知识相关联,生物的生理变化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生物的生态环境内容又与地理知识相联系。
生物试卷分析(三)
本次生物期末考试主要学生的基础知识,难易适中,知识点突出重点,很好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题量比较适宜,知识点灵活,对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习能力有帮助。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尽量与实际相联系,突出重点,加强训练,具体措施:
1、抓基础,重应用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生物知识加强理解,对需要识记要求学生一定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放到实际情景中去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去交流和讨论,寻求解答途径。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
关键词:初中物理;理论;实践;结合教学
我们都知道,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最早对物理的研究就是由实验构成的,在众多的物理理论之中,大部分都可以由实验来证明,物理理论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并灵活运用在生活当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初中物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探究。
一、通过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物理教师总是直接将物理知识理论告诉学生,学生不能清楚地掌握物理理论的来源,因此总是处于混沌状态,并不是真的理解,所以初中物理理论教学并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初中物理教师们要想传授给学生们物理理论知识,首先要引导他们发现物理理论知识的缘由,因此,物理教师首先应当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性的物理思维,引导他们发现某一个物理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们应当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把话题引向物理问题这一块区域,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从而激发研究兴趣。例如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课时,教科书中的理论告诉我们:“声音的发生是由于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在给学生讲解理论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初中物理教师们应当注意物理知识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于一些复杂知识的讲解应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物理理论,当学生能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时,再让他们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也能够更加深刻,不会轻易忘记。
二、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们探索物理规律
在成功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带领学生们深入地探索物理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物理理论的介绍,例如实验探究法和理论推导法等,这几个方法是比较具有权威性的,能够让学生们明确地了解物理理论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的,从而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理论中,初中物理老师可以协助学生进行实验,从而引导学生们探索物理规律。例如:1.让学生感知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3.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对比实验的结果,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三、初中物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探究
在初中教育阶段,物理课堂的教学并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习简单的物理定律和物理知识,更是要让学生们能够深入地理解物理理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当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进行深入了解,造成做题时的失误。例如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学习《浮力》这课时,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教学告诉学生:“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在中国传统式教学之中,教师们一直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们一直在讲台下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结果并不理想,教学效率并不高,学生忙于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但是却疏于理解,往往是四十五分钟过后,学生们只是把物理理论记住了,这个规律怎么来的却没有记住和理解,使得不能很好的运用知识来解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给学生证明:“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在液体密度不变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亦然。”所以,教师们应当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详细地对物理理论的得来过程和推理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们能够加深记忆,并且能够理解物理知识背后的故事,从而能够熟练地运用物理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对物理理论的教学与实验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重视两者的合力作用,不断地探索物理的教学方式,并且把这种教学方式与物理课堂紧密地联系起来。物理教学是一项十分具有艺术性的工作,广大教师朋友们一定要勇于创新,为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为学生们的美好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 参观初中八年级地理讲授《青藏地区》的课堂;
二、 参观初中七年级地理讲授《巴西》的地理课堂;
三、 参观石家庄四中地理活动室;
四、 对区域地理的分析报告。
活动的第一项是由石家庄四中的初二地理老师韩老师讲授《青藏地区》,在这堂地理课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课堂氛围积极良好,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
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能够及时巡回指导,和每小组学生进行简单交流;
三、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语速、时间控制的都很到位,最重要的是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在课堂小结时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框体系,突出重难点,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节知识点。
四、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让学生们帮她完成雪域高原旅游的梦想,并分析去雪域高原旅游需要准备什么以及当地特色等展开了课本堂课的知识探究。
五、在每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后,老师能够及时给予评价和总结等。
在第二项地理课堂活动后,自我能感觉出与第一种课堂完全有不同的效果,四中七年级老师讲授了《巴西》这一节内容,在整堂课过程中,给我印象最突出的是,老师的导入和小结能够首尾呼应,就像我们写作文一样,课堂活动的策划也很到位,在讲《巴西》这节章节,老师从一个介绍巴西的30秒的小短片入手,突出[文秘站:]了巴西的几个特点:赤道之南、耀眼明星、桑巴、金砖五国等。但在这堂课中相比第一项的课堂中有些不足,思路有些不清晰,课堂氛围也比较闷。
一、关注学生兴趣培养,促进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要提高学生对政治课堂的学习效率,兴趣是保障。从课堂教学来看,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有课堂氛围、教学情境和学习目标等因素,教学中围绕这些影响因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宽松、愉快、自由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让课堂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知识接受转变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这样学生才会“听师言、信师道”,兴趣也才会得到激发。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合作的课堂氛围形成。
其次,要注重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让政治课变成了“说教课”,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加强政治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情境来引出学习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如在八年级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大多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侵权事件,学生还需进一步学习,为此,教师以学生常见的“两女生逛超市被怀疑偷东西遭遇搜身”的案例来引入新课并提出问题“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人民法院会不会受理,并简述理由?你从这一案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从学生身边的案例来引入新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有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最后,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制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预习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而传统教学中的预习目标较为模糊,学生大多是粗略地看一遍教材,没有明确要学什么。以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把握学习要点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如在八年级下的《维护人格尊严》的教学中,教师以“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再以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人格尊严的内容,区别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结合案例理解,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预习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注重以基础性目标为主,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适当拓展到应用目标。
二、提倡合作探究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以往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习过程较为机械、被动,而在新课改下,政治课堂提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而构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层次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困难而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释疑,最后总结归纳,促进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施合作探究模式中,一些教师容易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忽视自主学习对合作探究的基础作用,从而让合作被架空,一些学生反而在合作中钻空子,直接“盗取”同伴的学习成果,致使探究形式化。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先自主学习,形成初步构建,然后再组织讨论,这样才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如在九年级《富有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国有经济”板块探究中,教师以“王师傅一家的团圆饭”的案例引出问题“王师傅所在的钢铁公司属于哪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该种经济体制还涉及哪些领域?前面所提供的企业当中,哪些是国有企业?在我们周边还有哪些企业是国有企业?”学生自主理解后在合作探究,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经济成分分别属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也能更好地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作用。如果课堂中缺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直接进入合作探究,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
其次,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堂是不断发展的,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学内容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提出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展开而逐层进行,然后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八年级下《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的教学为例,教师用成语“拾金不昧”导入新课,然后引出案例“出租车师傅捡到乘客遗落的5000元钱,但没有经失主同意而捐给了白血病患者”引出失主找出租车师傅赔偿的问题,结合学生压岁钱的案例引出财产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概念,引导学生说明生活中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引出财产归属的种类,以问题“了解了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财产的范围,那么生活中我们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办呢”引入探究,在探究中教师以案例来总结我国法律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式,整个课堂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进行,学生学的轻松,知识构建也顺理成章。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技能培养
教学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相同的要求来对待所有的学生,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让学生个体得到不断的发展。
首先,要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实施中,一是要从学习目标上进行分层,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从目标上进行分层。如在八年级下《消费者的权益》的教学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了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项作用;明确法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则因其学会运用智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充分行使消费者的权利。在作业过程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基础性训练为主,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拓展到应用问题。
其次,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注重以实践性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塑造自我》的“心灵导航”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对“生活中我们该承担哪些责任?如果没有能力承担又该如何办?”展开讨论,引出少年该承担的责任知识点,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后以“我做到了吗?”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政治,应用政治知识,培养其技能。在实施实践性任务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任务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如在八年级下《维护人身权利》的教学后,教师组织学生以“你在生活中遭遇过侵权行为吗?你是怎么做的?”调查活动,调查中6人为一组,调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后总结,使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地理 地理复习课 卓越的地理复习课
2016年3月7日到11日,参加了本校八年级的地理巡导课,倾听了三位初中地理老师“地形图的判读”同课异构课,颇有感触,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地形图的判读”为例初步探讨卓越的地理复习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课
大多数的复习课沉闷、枯燥,教师讲的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学生听得却是入梦的睡曲,课堂效率不言而喻。所以复习课也要好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复习课需要创设情境导入是非常需要。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创设情境能激发兴趣,而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当学生对地理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学习。
例如:通过这样导入“地形图的判读”复习课:八年级上册,我们学习过五种地形类型,还记得吗?展示一马平川、广袤无垠的内蒙古高原,油菜花香遍野的东南丘陵,孕育了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村庄与农田错落相间的华北平原,耸入云端的喜马拉雅山。说到这个喜马拉雅山,我有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喜马拉雅山的珠峰的高度吗?与什么相比她那么高?
这样复习用图片导入,让学生既欣赏了祖国美丽山河,又引起新的问题,会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二、情景中先学后测找问题
先学,就是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先自主学习。后测是在自主学习后做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考点测试题。再根据做的测试题,错了多少,是怎样的错误,找到学习中的问题,就是问题。找问题是关键,就是真正找出自主学习、测试题中存在的问题,不找出真正的问题,就别期望解决问题。
通过这一个环节三步,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做题能力、找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存在的要命点。要命点就是学生提高、进步找到的具体靶子,只要打好具体靶子,学生成绩会自动极大的提高。
但先学后测找问题,不是简单、直接的去做,而是要在情境中进行,为什么要在情境中进行哪?
是为了继续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兴趣,也是让学生轻松的学,为即将出现的重点突破做好准备。
例如:主问题设计是导学设计的重心,它的核心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冲突,目标是指向学习者思维品质的培育。通过设计好的导学案,利用导学案上的主问题,来先学后测找问题。
在设计测试题时可以这样: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
三、多种方式慢慢的突破重点
复习课总是时间短、头绪多、容量大、节奏快,但在复习课突破重点时一定要慢慢的,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理解的时间。因为,我们应遵循有效性原则,要讲在关键处,练在薄弱和紧要处,这种慢就是使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理解。
例如:实体山转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可以采用动画演示、实体山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可拆模型山与相应等高线地形图验证等多种方式,不厌其烦的慢慢让学生看、想、动,达到理解,突破重点。
四、学生要多说多练
学生要多说,有助于交流智慧,激起一刹那的思维火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课堂上要学生多说。教师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做题思路,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又能使学生强化理解。
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有针对的对存在的知识点进行练习,最后必须进行综合检测,再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补救复习,以消除教与学的盲点。但多练也要注意一些原则:要多样化练习,多样化的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解,提高技能技巧的质量,也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要求,扎扎实实的练,不搞形式;要注意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要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新旧结合。
例如:给实例的几座山的海拔与相对海拔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海拔、相对海拔的概念,然后做一个小的练习,让学生说结果、原因或者是怎样做的,在给一个不同的题用气温或者河流的差值倒推海拔、相对海拔。
五、重视地图,要图与知识能融合
翻开地理课本、地理练习题、地理试卷等等,都在文字旁佐有图片,可见地图在地理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文字。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求他们结合地图去记忆,复习,将所有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去。
特别强调让学生结合地图记忆,这样他们记的知识不会是死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在运用地图进行复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地图,要多看、多让学生联想每个地理事物的位置,方位及成因等。
六、做好复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复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将知识总结成口诀、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等。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地理教学结合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为宗旨”,形成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注重师生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在八年级地理学习到长江这一节时,学生对荆江的“截弯取直”发生了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既然得取直,直接把长江水调到我们这,我们许昌缺水,这多好啊?其他同学都大笑,我肯定他,南水北调这一思想就是这么来的!但紧接着我问: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长江下流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二、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注重重点、难点
中学地理教材,整体上看具有同一模式:初一为世界地理知识,初二为中国地理知识。在初一地理中,先是地理知识的概述,如地球知识、地图、陆海、气候、资源、居民和政区等,然后按照若干地域进行地理分区学习,这里面,又按照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进行编写。初二的中国地理,基本上依旧是按照先总后分,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编写的。掌握这一规律后,为避免学生入味,应针对不对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辽阔的疆域》中,关于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讲解时,可逐一分析以下问题:找出俄罗斯、巴西,并与其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说出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有哪些?找出日本、蒙古,并与其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说出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有哪些?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学生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并得出结论,但到最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怎么感觉编写教材的人是在拿中国的位置在得瑟呢?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就说,“你看,中国和俄罗斯比,俄罗斯纬度太高,冷了;和巴西比,人巴西纬度又低了,又热了,只有中国不冷不热的;和蒙古比,蒙古要想从咱这过,高兴让过就过,关系不好了,给多少钱也不让过,谁让你不临海呢?和日本比,日本刚发生过海啸,真大面积海啸了,你跑都没地儿跑去,只有中国海陆兼备,什么都不怕,你说,这不是得瑟是什么啊?”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所有的知识点都分析到了,中国位置的优越性也就掌握了。
三、充分利用地理三图,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和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日益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及时准确的融入地图,灵活机动的运用地图。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河流时,教师边讲边绘,学生边听边绘。这样,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比如,在七年级地理学习七大洲四大洋时,重点就要求学生能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但要求学生能够画出轮廓图,这显然难度很大,我就按照课后一活动题:让学生以各种三角形的形式,简单画出七大洲的样子,并把它们放到一定的位置上,这对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而且,他们还有机会看看同桌的是不是更“难看”点,并进行一下善意的嘲笑,在学生的笑声中,七大洲的位置就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也有了,教学也就成功了。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是鲜活而有趣的,一点也不难学。
比如,在讲同学们都深有体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时,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分析描述,学生就较易接受:甲:“家里人多地少,生活困难”;乙:“城里有好学校,我将来要去城里读书。”丙:“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要去城里打工。”丁:“城里的生活水平高,我要搬到城里去”……
又如,日本在发生地震时,我们的地理课学习刚好日本学过去了,在学习英国,但在课堂上,我又拿出日本与之比较着学习,先复习日本的四个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指出核泄漏的地方在北海道,日本地震为什么伤忘很小,海啸引发的核泄漏才是对日本影响大的……因为加入了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又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对应——全民都在对日本的核泄漏表达着关心,这部分的知识,不用再学习了,学生一个个记得很牢,而且对比英国,把这两个国家都掌握在了心中。所以,地理课堂就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外语磨蚀 多语民族地区 中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54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kinds of mode Sed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 eight English term papers, o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curriculum, multilingual ethnic areas the main causes of English learning of language attri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 Multi-language ethnic areas;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0 引言
语言磨蚀是语言学习的逆过程,意为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的现象,通常分为母语磨蚀和外语磨蚀两个类别。对于外语教学研究来说,外语学习与磨蚀互为逆过程,其关系密不可分。在目前外语磨蚀的研究中,有些影响因素已被探明,如:磨g前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社会情感因素,读写能力,目的语语种等。这些因素不仅类别多样,彼此还存在交互作用。此外,研究表明外语语言体系中的受蚀对象是由规则控制的,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即语言体系中不同对象对外语磨蚀的敏感性不同,其磨蚀的速度和程度也不同。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对民族地区三语教育模式下学习者外语学习时间长度,学习模式,学习动机等与外语磨蚀的相关性进行探索。
1 色达地区外语磨蚀的实证研究
色达中学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唯一一所综合性初中,教学模式分为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一类模式指除汉语文课和英语课外,其他课程均用藏语教学;二类模式则是除藏语文课和英语课外,其余课程均以汉语教学,在二类模式中还包含2011年起开设的网络班,除自设藏文课外,所有课程的教材教辅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同步,课堂教学由七中育才学校录播制成,远程传送到色达中学网络班。负责网络班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课前分析视频,再将视频在课内播放讲解。该中学面向全县各区招生,也有少量生源来自甘孜州的炉霍县,甘孜县。全校学生目前共计九百余名,汉族学生共四名,其他为藏族。专职教师八十三名,汉族三十一名。其中,八年级一类模式四个班,二类模式两个班,包含一个网络班。一类模式下,每周藏语文课六节,汉语文课七节,英语课三节;二类模式中每周藏语文课三节,汉语文课七节,英语课七节。除网络班外,英语课程的教材均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该年级英语教师共两名,一位负责二类模式,包括网络班教学,一位负责一类模式教学。
首先,笔者在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对八年级年级两类模式下两位英语教师的课堂上连续旁听,了解他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一类模式的英语教师更加注重具体语言点的讲解,在课堂上将新单词,课文中的语法现象一一拆解详细讲述;二类模式的英语教师课堂中更注重语言交际,让学生模仿教材中的句型,结合生活实际,编出新对话不断练习,随后再将对话中的语法现象分析讲解。随后,根据学生在两类模式中所占比例,在对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英语期末考试试卷的分析时,笔者随机抽取两个一类模式班和一个二类模式班的试卷进行对比,试图找出学习时间的长短与外语磨蚀的相关性。
在此次八年级期末考试中,除网络班以外,一类和二类模式客观题内容相同,二类模式的试卷另有主观题,即填空题。笔者将试卷中客观题各小题考查的知识点一一罗列,计算不同模式下的班级正答率,并归纳各个知识点的错误类型和比率。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学习时间长度与外语语言体系中不同对象的相关性,以及磨蚀程度的相关性。选择八年级试卷进行分析,是因为七年级刚开始学习英语,接触外语时间过短,此时谈磨蚀为时过早;而九年级的两类模式采用了不同的试卷进行考查,考点和形式的不同会影响分析结果。八年级的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三部分,共55小题。通过累计和求平均计算公式,其中X3,X4,X5分别代表一类模式的3,4班和二类模式的5班。55是试卷中55题的正答率数据,从时间上来说,平均多上一节课正答率提高9.55%(总课时为七节课以内,包含七节课)。从单项选择,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三个大类来看,每多上一节课正答率提高数值分别为0.11,0.66,1.14。在单项选择的三十道题中,只有动词短语介词搭配、动词短语搭配及动词过去式(take,make)、.一般将来时时态,介词与名词的搭配(in, on)这几项呈现反常分布,即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果反而越差。究其原因:一是数据总量小的限制会导致计算错误,二是教师授课的差别性,可能五班的学生在学习这几个知识点时就已经发生错误,或是教师对这几个知识点没有重视。在单项中,以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0.23,0.81)、主谓一致(0.99)、频率疑问词(1.06)的正确率与上课课时数的相关性最为明显,究其原因,这三类语法现象与藏文和汉文语法规则均有较大差异,故在时间过短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
2 色达中学学生英语语言磨蚀的成因
通过对学习者八年级上期的英语期末试卷进行分析,笔者发现:第一,外语磨蚀与接触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二,语言系统中对象不同,与接触时间的相关性也不同。三,相比单独的语言点考查,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接触时间的相关性更为明显。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外语磨蚀也有一定的关联。
另外,在此次调查研究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在教学过程中造成英语语言磨蚀的因素。
2.1 学习动机的影响
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了“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的概念。前者指学习者主动与目的语群体接触,交流和融入目的语群体的愿望和兴趣。后者指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实际使用价值和优势的追求。色达地区位于川西高原,常年交通极为不便,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虽然离县城十余公里外的五明佛学院为亚洲最大佛学院,享誉海内外,也有部分英语为母语使用者在此修行学习,但他们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相隔甚远。色达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色达及周边藏族自治地区的农区和牧区,几乎没有去过色达以外的地区,根据笔者对在校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学生普遍缺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没有机会与英语使用者接触和交流。此外,色达中学选择一类模式学习的学生多数选择甘孜藏区的“9+3”教育模式,即 “9+3”免费中职教育计划,指政府有计划地组织藏区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到免费接受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受教育方式。该模式看重的是藏语文成绩,对英语成绩没有要求,因此该地模式下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型动机也并不强烈。问卷调查中,81%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重要”,但95%的学生在问及学习英语为什么重要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由此可见,由于缺乏融合型和工具型动机,学习者英语学习的效果不佳。
2.2 教材内容编排的影响
色达中学两类模式下使用的英语教材《义务教科书英语》是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而成,编写者提到修订的七个主要目标之一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关注不同学生的生活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八年级上册共十个单元,主题涉及度假、健身、电影休闲、观看体育赛事、电脑学习、饮食、聚会等。可以看出教材内容的编写更贴近城市生活,更符合城市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较偏远的民族地区学生来说,度假、看电影、计算机科学这类话题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相应的词汇和语句表达的内涵意义不符合学生的文化背景,超越了学生对其日常生活的认知。如此一来,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困难,还有对陌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知困难。
2.3 教学模式的影响
色达中学两类模式中的英语课堂教学基本都是由教师使用汉语和英语来共同完成。中学里仅有一位色达本地的藏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交替使用本地的藏语和英语进行教学,该教师所学专业并非英语教育,而是“9+3”教育模式下的藏英班。其他教师所学专业为英语(师范方向),来自色达以外的其他地区,无法使用藏语和学生交流。由此,该校大部分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过程是英―汉―藏三语的语言联系模式。教师用汉语来解释说明英语的用法和释义,学生需要将接收的汉语信息再转化为熟悉的母语藏语来消化理解;而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时,也同样需要将脑中的藏语信息先转化为汉语,再将汉语编码转为英语。汉语和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这三种语言无论是在拼写拼读的规则方面,还是在语法方面都有很多差异。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需要经历两次的编码转换,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汉语能力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对于初学者,在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差别时,无论是理解英语词汇意义和语法用法,还是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都会遭遇汉语能力不足带来的障碍。一类模式下,许多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已经困难重重,如今又需要借助汉语为主要工具学习作为第三语言的英语,无疑是雪上加霜。
2.4 民族传统的影响
自公元766年桑耶寺建成标志着藏传佛教立足吐蕃以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藏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佛教的深远影响,寺院教育成为了藏区教育的主流。孩子年幼时就被送往附近的寺院学习,由僧人教授藏文和佛学知识。寺院里的僧人不仅扮演着世俗意义的教师一角,更是学习者的引领者,因此学习者对他们十分敬重,绝无质疑。如今,藏区尊师这一传统延续到了现代教育中,学习者对学校教师亦是充满谦卑,不愿意向教师吐露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诸种困难,不愿意主动与教师就不明之处进行讨论。如此一来,教师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模式。此外,传统的寺院教育以背诵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强调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笔者在调研时观察到学校里的大部分学习者仍然对这种学习模式青睐有加,每每在晨读或是课堂内朗诵课文时全情投入,而在分析理解方面则有所懈怠。因此,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语法规则的理解、对于语句的实际应用难以掌握。
2.5 环境影响
上文已经提及色达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甚少。县城里除了几家售卖佛学典籍和经书的佛教用品店,再无一家书店。学校内可供学生借阅的英语书籍或音像材料也寥寥无几。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所调研学生的父母九成以上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及以下,学习者的家庭除了能送孩子来学校读书,在进行学业辅导或是提供课外资料等方面均无能为力。在学校学习三年英语,教科书和教学辅导练习册就是学习者唯一能够接触到的英语材料。而身处城市的学习者则有丰富的英语试听阅读材料可以选择,比如去书店购买或在图书馆借阅英语原版书籍,在互联网上收听英语电台节目,收看数量庞大的英语电影电视剧或演讲脱口秀。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是一个需要大量接触目的语材料的过程,如若不能保证一定量的目的语阅读和视听,学习者很难理解和掌握目的语的准确使用方法,也无法将由另一种语言所学的目的语语法规则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
3 多语民族地区中学生降低外语磨蚀的教学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一,八年级目前所学的英语语法现象中,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主谓一致和频率疑问词这三类语法现象的掌握与英语接触时间有着紧密的正相关性。因此,在目前英语课时无法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需在课堂上就该类语法点进行多次详细的讲解,并在课后配以相关练习,使学生加长与其接触的时间,从而更好地掌握该类语法现象。二,对一类模式的英语教师来说,课堂时间尤为宝贵,因而一定要督促学生在课前对教材充分预习,把跟读单词和课文的任务尽量放在课下完成;找出学生常见错误与藏文或中文之间的关联,在课堂内通过英汉/英藏对比,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现象的理解。三,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考查学生的英文综合应用能力,这两部分不仅强烈体现出与英语接触时间的正相关性,并且绝不能仅靠加大练习题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现象综合应用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时间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在课后首先应加大学生每日的英文阅读量,要注意补充的阅读材料与教材进度紧密相关,如词汇量相当、语言现象类似、话题类似等,让学生即使没上英语课,也能在阅读中不断复习和内化课堂中所学的词汇短语和各类语法现象,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从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对比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异同,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入手去逐渐了解和接触陌生的英语,特别是针对一类模式的学习者,强调藏英之间的区别,以及适当地用藏语来讲解英语,消除学习者因汉语能力不足造成的英语学习障碍。五, 除加大课后练习的题量外,学校也可从管理层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将个人生活、民族文化习俗和英语表达联系起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比如,每周利用一个晚自习组织英语角,让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的学生共同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英语对话讨论。学生既可在讨论中综合应用课内所学的词汇表达和语言现象,又可体验英语的实际交际功能,将自身生活经验和英语表达相结合,提升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
4 结语
在多语民族地区,学习时间、动机、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影响加大了学生英语语言磨蚀的速度和程度。我们需要对造成磨蚀的主要成因进行深入探究,找到能减轻减缓外语磨蚀的教学对策,提升该地区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让他们能够均衡发展,在未来的升学或就业中更具竞争力。
项目基金:本文是四川省社科联外语类项目“应对多语民族地区学生语言磨蚀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SC15WY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大伟,宋葳.《语言磨蚀理论研究》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