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08:0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同时也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本身的要求。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并且在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丰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储量丰富、内容多样的教学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品质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更新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仅有的教材内容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点,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能够随时随地的被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阶段,并且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巨大的储备空间,在学生信息技术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升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措施和方法
1、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首要步骤就是要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难点等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根据教学计划对需要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范围进行明确,缩小资源搜集的范围,选择针对性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外,除了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以外,还要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分类,确定选用资源的类型。例如有的资源是涉及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有的资源是涉及到基础信息技术知识点的等等,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划分。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方面,教师也要做到灵活多变,例如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学习方面,教师可以选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Office软件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演示操作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的应用。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收集
确定好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之后,教师就要着手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收集。互联网以及相关的教育资源数据库等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将这些教学资源库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其中找到符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兴趣特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或者是无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能力整理和设计出符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教材和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进行扫描,制成相关的教学视频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3、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平台的构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教学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习目标上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二是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计划与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三是学生学会对自主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为自主学习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学生主体性、个体差异性、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相对性以及教师基础性与导向性等特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二是自我掌控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三是自我评价和学习反馈能力,四是元认知与自我调节能力。在教育领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优秀教学案例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卢忠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等。这些成功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支持。
二、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教学方案设计原则及教学策略设计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以提升学生自己动手能力为原则;二是教师重点关注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策略的设计方面,教师需针对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体要去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和班级的通用学习策略。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分组教学的方法,通过分工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养成经常反思的学习习惯。
(二)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设计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教学环境十分重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软件环境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引入博客、微博、微信、QQ重要的通讯软件,建立一个信息沟通顺畅的师生交流平台。在该平台上,教师能够将学习资料、教学计划、目标与内容传达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该平台获得想要的学习资料。在高效教学环境设计方面,教师结合初中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合理地分为若干小组,构架和谐与竞争的学习氛围。
(三)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一般模式
在本文研究中,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将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一般模式分为“环境构建—小组协作—个人自主学习”三个环节。其中环境构建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环境构建、布置任务、情境创设;小组协作学习则由预习、知识总结、展示与评价组成,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设计小组任务,并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以小组的形式展示作品,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和信息反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品,然后用相关软件来展示作品,之后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评价,最终由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并加以优化和改进。
三、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验评价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FLASH教学模块“悦动班级成长”为例,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并在实验教学中加以实施。在教学中首先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学FLASH教学模块“悦动班级成长”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而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法”“学法”。对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验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成绩测试、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结果显示学生成绩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欲望和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这说明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符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王辉.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2):141-142.
[2]刘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54-55.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1.生成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生成性教学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往往会发生一些突发性情况,这些情况都是不可预测的,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突况,与学生共同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形成特殊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便是生成性资源教学法。生成性资源教学法所关注的内容主要在于对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学生通过生成性资源对其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应的信息技术教材却具有理论性较强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若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利用生成性资源来帮助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动画特效等因素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2.生成性资源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专业水准及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初的教学环节是备课。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完全来源于课前的教案编排,按照固定不变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即使在中途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也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此时,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课堂设计与生成之间的关联性,对于课堂中突然的各种问题及效果反馈进行正确地处理,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引导式教学。另外,教师还应对生成性资源的价值进行有效判断,及时与备课方案进行融合并取长补短,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掌握及反馈情况,丰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的引导下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工作。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正确利用
1.强调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原始积累和利用
新课标的提出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它同时对教师及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于原有的课标要求,新课标更关注教师的自我反省及持续改进精神,它要求教师能够时刻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出若干问题点之后,针对问题进行改善,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对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原始积累,可以有效促进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甚至超越目标期望。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教学资源的反复累积可以提高教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助于他们设计出更多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式,并在课堂中实现最大应用价值。教师向学生所灌输的知识点是否能够得到学生有效的反馈,这一结果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致力资源收集,对所收集到的课堂生成性资源价值进行内在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选择利用价值最高的生成性资源。
2.建立生成性资源评价制度
教师在对生成新资源进行不断开发的同时,还应关注这些资源在课堂上所呈现的具体教学效果。开发出优秀的生成性资源固然重要,但是倘若无法切实有效地运用在课堂中,也是一纸空文,这就体现出了生成性资源评价制度的意义所在。首先,应确保评价制度的可行性与客观性,尽量制定具有人性化的评价制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可评价制度的作用。评价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确保课堂有效性,同时也能够对教学资源起到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还应确保评价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最佳评价手段便是由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于课堂效果的好坏可以做出直接反馈,并直接反映出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评价权利,并虚心接受学生给予的评价结果和改善建议,在学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纠正措施。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布置一些实践操作任务,并对一些完成质量较好、速度较快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并将一些学生摸索出来的优秀操作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演示。学生十分渴望被认可,教师若采取这种方式来开展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实践创新的兴趣,其时间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信息化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在工作岗位处于不败之地,或者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掌握信息化技术是谋求发展的基础。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舞台上“各显身手”,积极推进教学创新,提高学生信息化技术的能力。笔者也不甘落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分层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作用。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起步时间不长,是个“新鲜事物”,虽然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努力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它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教学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难于取舍。信息技术在初中阶段是一门“副课”,所以学校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很多学校,一般是每周安排一节课。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初中阶段的总课时量为68个学时,教材也是根据这个课时也编排的。由于实际课时量的不足,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时很难取舍。只好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或者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决定教学内容,而这些片断内容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出现断层。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微机》课程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习内容来改变教学模式。《微机》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调,可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它与现代网络技术相挂钩,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难调动的。
3、学生信息技术的技能参差不齐,教师教学任务难度大。前面已提及,课时量的不足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不够,当他们进入更高的年级时,所学的知识点已局限了他们所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再加上学生的家庭经济也不一样,家里购买了电脑的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稍高点,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其计算机的基础能力不扎实,更不用说信息技术的能力了。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由于上述原因,我尝试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
1、教学目标的分层。由于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存在着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分层上,以教学大纲为纲领,把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等级,然后再制定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高层次的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用在实际操作上,以提高信息化技术的操作能力;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要求他们要把基础知识打扎实,能系统地理解这些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操作能力方面稍微拓展和提高;对于低层次的学生,重点是要求他们全部掌握基础知识,在基本技能方面只要能够模仿其他同学进行基本的操作就可以了。
2、教学任务的分层。针对各层次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并且在任务驱动模式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例如,在QQ软件的部分功能使用方面,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在传输文件时,我不但要求他们能够发在线文件、离线文件,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够通过压缩文件,发送容量较大的文件;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能发在线、离线文件外,还要求他们能够利用截图功能,及时地从网上或聊天记录里把所需要的材料截下来,发送给对方;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通过QQ聊天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知识点。
3、课堂练习的分层。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最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所以,我在分层教学中,也注重学生课堂练习的分层。例如,在word 文档的功能比较繁多,学生在刚接触此软件时,不可能全部掌握其功能。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我一般要求他们掌握“新建文档”、“保存”、“另存为”、“查找”、“替换”等基本功能;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另外还要求他们能掌握插入“批注”、“题注”、“脚注”、“文本框”、“表格”等功能;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就更高了,要求他们能在word 文档中表格里绘制斜线表头、能对颜色不同的字数进行统计、能在word 文档中设计不同要求的艺术字等等。
4、学习评价的分层。为了检测分层教学的效果如何,必然要对学生的所学知识点进行考核。为了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的进步,必须进行分层评价。所以,我采用了分层检测和分层评价的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检测时,从两个方面进行检测,一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对高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求非常地严格,在评价时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超载自我;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的方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但也要恰当好处地鼓励他们,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低等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角色扮演 在新课标要求下,各个学科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学生兴趣,促进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角色扮演作为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利用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运用和实践,能够让学生充分树立起信息素养,充分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课程,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的基本内容分析
角色扮演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是即兴表演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其主要利用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社会角色,向学生提出角色扮演的要求,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利用角色扮演的过程,提升学生对角色的认知和理解。角色扮演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角色的饰演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创造出一个社会角色,并在饰演中体验角色所展现的魅力,思考教学内容需要表达的含义,体会教学实践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对计算机知识和信息进行初步指导,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信息知识的感受和理解,设置对应的角色,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扮演。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主张,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立场或者主张对自己设置或教师指派的角色进行扮演诠释。在这些角色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对立的主张或立场,也会有中立的角色,学生要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自己的立场,以防出现角色混乱现象。角色扮演教学方式不仅仅包含扮演角色这个进程,还需要结合教师讲解、教师提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辩论裁决、角色扮演等多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的应用策略
1.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实践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角色的理解。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角色所代表的立场或主张,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把握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充分参与实现教学要求。要实现以上目的,就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设置,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从问题的回答中把握教学实践的真谛,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显示意义。
2.根据教学进程,科学设置教学计划
角色扮演可能需要较多的时间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把握,而信息技术教学所占用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合理设置教学计划,把握好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和课堂表演可能占用的时间,并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应试科目的学习,学生能够花费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准备,让学生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选择一个角色,并在课外时间中进行演练,从而实现课堂集中表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减少对课堂时间的浪费。
3.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式的初期,学生可能无法很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充分利用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合理分配扮演小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信息技术的影响时,让学生事先进行讨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材料搜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初期,可以让口才较好、表演欲望较强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让其他学生做好笔记,并记下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当学生熟悉了基本的流程之后,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过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充分利用角色扮演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提高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对信息技术安全和技术运用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高中教学要强化对角色扮演教学方式的探索,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仁厚.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20).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全过程评价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75-02
1 全过程评价的必要性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设计、实施恰当的评价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进行“教一学一评价”过程的全面设计,并通过实施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与教学保持完全一致,对评价的规化应当与教学的计划同步进行,从教学前、教学过程中到教学结束的整个过程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决策,在此过程中,精心规化的评价程序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状况进行判断并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通过全过程评价发挥评价对教学与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信息投术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2 全过程评价及其实施过程
所谓全过程评价,是指为了与教学保持完全一致,评价规化与教学计划同步进行,从教学前、教学过程中到教学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的全面评价。一个设计良好,实施全面的评价过程应是一个有效教学过程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并应与教学过程平行展开,一个有效评价过程与有效教学在特征上高度吻合,如表所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逐步树立“教学一学习一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观,将对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规划融合到教学设计中,使其成为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确保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促进作用。全过程评价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执行:教学前的评价一安置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一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教学后的评价,一总结性评价。
2.1 教学前的评价――安置性评价
高中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安置性评价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2.1.1 准备状态前测(readinesspretest)
一般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前要进行一个准备状态前测,用来检验学生对开展新的教学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到了何种程度。例如,在学习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之前,我们会通过学生对应的该模块初中知识水平进行测试,在学习高二选修模块之前,会通过与该选修模块对应的必修模块进行测试,考察学生的准备状态。如果测验显示学生缺乏学习该模块必备的知识技能,我们就会针对性她进行补救,或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
2.1.2 安置性前测(Placement pretest)
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在教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内容,可采用与教学活动结束后所用测验的副本对学生进行测试,如果学生对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内容已经掌握,教师就需要调整后续教学计划,如果尚未掌握,则应循序渐进地学习。安置性评价的作用如图所示。
同时,我们会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采用表现性任务来确定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水平。例如,我们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的获取”这一章教学之前,通过一个需要学生完成的对文本、数据、多媒体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综合任务,来获得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实际表现水平,为随后的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2.2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需要知道:学生哪些学习任务进展顺利;哪些学习任务存在困难,需要帮助;哪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学习困难需要额外的辅助。据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2.1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用于监控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称为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一般用于检查学生对某一特定部分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侧重于测查本单元教学的所有学习结果,同时,更注重考察学生学习的得与失,以便师生调整教与学。例如,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未通过形成性测验,那么教师就会增加相关课程学习,借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网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学习。
2.2.2 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Assessment)
如果某些学生一直存在学习问题,以至于形成性评价提供的矫正性诊断无法解决,就需要采用诊断性评价来鉴别学生的学习困难,其目标是分析学生学习表现的普遍原因,指出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并进行补救。例如,为了诊断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时产生的错误,可以设计一个测验,其中一组题目只要求学生分析算法,不要求写程序语言;一组题目既考察算法,也考察语言,以此确定学生程序设计出现错误的根源。
2.3 教学后的评价――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在一门课程或者教学活动结束后所进行的成就评价。评价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评价既可以采用测验形式,也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形式。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给学生提供有关其学习过程的必要反馈,并将评价的结果用于评定教学的有效性和改进教学。
3 全过程评价法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原则为: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因此,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评价策略的使用。
3.1 教学前设计层次化的评价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评价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高一信息技术开课以前,我们会对学生的网络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bpoint基础知识分层次的进行测试,以确定学生教学前的准备状态,对于初中信息技术学得不太扎实的学生,我们要针对他们具体的问题部分进行补救,以利于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展。对于一些初中学得比较扎实的学生,我们会对他们提供一些合作项目,使其在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
3.2 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我们使用的是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其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合作探究性的活动任务,这种活动运用表现性评价更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通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作品评价法,对学生的典型作品进行评价。在使用作品评价法中,注重:(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努力做到更加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使评价切实落到实处。(2)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在自评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改进;在互评中学会鼓励和赞美同伴的表现,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学会对他人进行评价;在教师的点评与补充中学会总结与优化。(3)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从学生创作过程中的独立工作能力、自律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作品的技术性、艺术性、思想性、创新性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使用习惯、价值观与责任感等综合素质。(4)关注个别差异,进行个性化评价。允许并尊重不同水平的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利用档案袋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反思。一般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发展性档案袋,而在某个教学阶段结束后使用展示性档案袋来展示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作品集。
3.3 教学后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管理、评价及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素养,使得学生在获取、加工、管理、交流以及表达的过程中,去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学习,成为信息时代的新人。
虽然现在的初中生都接触过电脑,对信息技术有一些了解,但信息技术作为新兴学科,在课堂教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学校以及家长学生的不重视,教学效率低,学生对信息技术了解参差不齐等。如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是关键。以下是笔者对于初中信息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巧设情境和课堂任务,激发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一)设置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对课程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让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学习《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的时候,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一份精美的电子小报、漂亮的图片,以及生动的动画,优美的音乐早已把学生吸引,这时适当的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制作电子小报。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究更多方法。
(二)巧设课堂任务
新课标改革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巧妙的设置课堂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老师课堂任务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一个好的课堂任务对课堂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初一《制作表格》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独特的课表。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对于表格的基本操作也就熟悉了。
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是课改的精神体现。信息技术本来就不是单独的理论课,而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单独的给学生讲理论不仅老师讲得无所适从,学生也是听得云里雾里。而设置课堂任务,让老师可以有计划的教学,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二、巧搭配,形成合作小组
搭配是将学生分组,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一个小组,进行某项学习主体学习活动或者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实际机操作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遇到一些在理论课程上没有讲到的问题,如果让老师一一来进行解答,那么一堂课下来不仅老师累,学生遇到的问题还不能全部解决,而且这样学生也不一定能消化。
但分组就不一样,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电脑了解情况不同来搭配,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弱的,搭配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弱的。当小组中同学遇到问题时,组中成员一起解决,会的同学不仅帮助了同学,还巩固了自己的知识点。如果遇到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上报给老师,老师可以让全班讨论,然后再讲解。搭配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互帮互助,共享资源。
三、善于表扬,让学生自信学习
自信能激发一个人的创造能力,适当的表扬,能让学生获得自信,更有兴趣的去学习。老师的表扬会让学生获得喜悦,求知欲望也进一步激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仅要注意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展示学生做得好或者比较有创意的作品,这样学生学习兴趣也更大,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会更乐意去探究好的、巧妙的方法。表扬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表扬的同时,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合理评价,也要照顾到所有学生。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本和生活相结合
信息技术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上机操作能力是错误的。在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也许学生已经听懂了,但不一定会操作,而且不同版本的系统也不一样。只有在上机课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老师在平时的一种引导。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的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比如在节日里,大家都喜欢送贺卡,我们可以让同学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电子贺卡,可以做出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贺卡。既让学生复习了知识点,提高他们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何让初中生利用好信息技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是广大老师一直在探索的方向,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自主学习,让学校以及家长都重视这门学科。
教学策略有很多,老师不能单纯的按照某些方式方法来教学,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的知识点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时候还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追求“灵动”教学,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最大效率化是广大老师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代朝霞,王会霞.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8(1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教材、教师、学生等因素的影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着种种问题,具体表现在:
教材内容滞后、教学课时不足 近几年,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虽然经常更新,但教材内容仍滞后于现实,滞后于软硬件的开发、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最新修订版教材是基于winXp、office2003等软件平台,但目前很多家庭和办公场所使用的是win7、office2007等软件。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这无疑对教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外,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的基础模块是68学时,拓展模块是34学时。初一基础模块学习要求每周2课时,初二拓展模块学习要求每周1课时。而实际每个学期都有期中期末考试,再加上节假日冲突和教师外出研讨活动等原因,一般很少能开足课时。由于教学课时不足,老师或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赶进度,或对教学内容任意删减,导致信息技术教学随意性较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工作繁杂,研究教学时间少 目前,一所初中学校任教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为2至3人,有些学校甚至只有1人。他们除了教课以外,还要负责很多电教以及其他事务性工作,如负责单位网络和硬件维护、校园网站建设和维护、拍摄宣传照片及录像等。更有部分学校因计算机教师操作软件熟练,会安排在教务处兼任教务员,负责招生、学籍信息、人事信息管理或安排课务等繁琐的事务,这就造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研究上花的时间少,疲于应付教学工作。
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初中生来源于不同的小学,不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又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在初中起始年级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学生兴趣点也有差异,如有的学生对动画制作感兴趣,对程序设计提不起精神;有的硬件知识如数家珍,软件知识却不屑一顾;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对教学内容视而不见。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还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加大了。
因此,针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传统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微课程的出现和应用有利于改善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是一套以初中信息技术内容为依托,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它以“短、小、精、悍”的特点,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并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在课堂学习中,微课程相当于一个助燃剂,起到了让知识传输更高效、课堂时间更节约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程
微课程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短――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间短(10分钟内);小――教学主题小,资源容量小;精――内容精选,设计精心,活动精彩;悍――交互性强,应用面广,效果良好。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微课程教学目标更简单,教学目的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简,力求在短时间内传递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简单明确 一堂课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因为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才知道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才可以在课堂上规范教师本身及学生的行为。有些老师不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就直接照搬教参上仅供参考的教学目标,或者随意写几条在教案上,至于教学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应在哪个环节达成,教师本身存在疑虑。而微课程定位的教学目标要求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定向性,只需要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的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重难点或疑点等,力求简单明了。例如,初一信息技术《数据收集与编辑》学习目标定为:体验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广泛应用,掌握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学会根据需要规划工作表,学会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微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可以找准阶段目标,不越级,有层级。因此,笔者将学习目标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感知;第二阶段,基础操作;第三阶段,运用提高。由此再根据各个阶段设定具体的内容,进而教师利用微课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构建知识体系,并让学生学会运用本学科的思想应用到其他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中。
教学内容合理分割 一般初中信息技术一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微课程的时间根据注意力10分钟法则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将传统教学的一个整体内容,根据内容结构进行切割,既可以是按知识点切割,也可以提供给学习者具有实际意义的单一主题,以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以初二信息技术《认识动画》为例,微课程可以将内容分割为两大块:动画的原理和动画技术的发展。在学习动画原理时,又将知识点分解为两大块:了解视觉暂留和掌握动画的基本原理。在介绍动画技术的发展时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来学习。每一组块的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3分钟-5分钟的视频,形象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很容易掌握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与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微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割,有力地规避了教材布局的局限性,同时微课程内容也可以作为教材的有力补充,丰富教材内容。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微课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也势必带来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根据微课程内容及教学实际,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利用微课程作为教学的情景导入,创设相应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微课程作为教学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发展高级思维。另外,微课程作为配套学习资源,可适时提供给学生学习,其资源类型可分为课程精讲类微课、实验探究类微课、操作示范类微课、虚拟体验类微课和游戏学习类微课等,以满足各类学生各种学习需求,多层次多样式地实施教学。例如,初二信息技术第二章《走进网络世界》包含三小节:“网络改变世界”“构建身边的网络”“健康上网”。每一小节都可以用不同的微课程来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如“网络改变世界”的教学,可以采用引入型精讲类微课程,将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发展成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进一步改造信息化世界充满信心和愿望;“构建身边的网络”则采用虚拟体验类微课程,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做连线题,模拟网络的构建;“健康上网”内容则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实验探究类微课程,让学生通过问卷来了解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同类型微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微课程应用对教学的促进
促进学生的学 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时间较少,而微课程的应用让学生有了更多时间独立思考、自我发现和动手实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专题的微课程进行针对性地学习,避免被动接受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时间,学生也可以根据难易程度自主调节,简单的就粗略学,复杂的就反复学,直到理解掌握为止。另外,学习的空间可以突破课堂,利用网络、移动学习等多种方式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微课程应用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地革命,改变着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教师的教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则需要反复多次指导才能掌握。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在课上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学生的问题会越聚越多,以后教师单独辅导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如果将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微课程来辅助教师上课的频繁单独指导,这既可以避免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而无所事事,又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备课,设计出更多好的教学方法和更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此外,在探索微课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过程中,开展基于微课程的网络教研(包括说课、上课、评课和分享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教研方式,让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网络时代环境下,努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研能力。
结束语
摘 要: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要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和动力,保持探究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创造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要求学生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教学直观性是很重要的。但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大篇幅的口头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听得糊涂。当需要亲自动手时还不知道从哪下手,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要注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多媒体先进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操作指令与操作结果用多媒体投影仪形象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既有助于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效率事半功倍。特别是在学习Office办公软件和Windows操作的时候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尤为突出,教师在讲操作步骤的时候用投影仪进行详细直观的讲解,学生看得清楚,理解记忆起来就会轻松容易得多,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利用Word制作表格的时候,笔者就将操作步骤用投影仪进行了演示,在Word中定义一个表格,对表格的边框和页面进行修饰和调整,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在“艺术型”的讲解上进行了具体直观的演示,这时学生就会发出惊讶的呼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再将时间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制作一个Word表格,主题就为课程表,看一看哪位学生设计的表格速度既快,页面又能美观,在大家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再如,在学习Excel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求和与求平均值的方法,笔者利用投影仪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已知表一中有以下数据,求这些数据的平均值。要求学生既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而教师则利用Excel中的函数计算,结果无论是用笔算的学生还是口算的学生都没有教师计算的快,于是学生都想知识教师是如何计算的,在大家跃跃欲试的情况下再导入学习函数法,指导学生用Excel的“粘贴函数”来计算数据的平均值与总值,在积极思维活动下,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习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激发潜能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发展特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满足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基础上实现潜能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在不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突破,促进自我完善与成长。例如,在学习Microsoft Word时,可以以编排考试试卷为例,将制成的局部作品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有个参考对象,为了锻炼学生能力,在字体、标题、字号和页面设置这些基础内容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分数、大于小于号、根号以及文字对齐的操作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才能完成基本操作,看似浪费了教学时间,但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掌握的技能会更加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
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无论再好的预设都无法避免偶发性事件的发生,虽然偶发性事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但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及时,偶发性事件还会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为我们所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因素。其实,正是学生的变化导致了偶发性事件的发生,这是学生学习反应的一种表现,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回应,增强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教师更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调控课堂,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开展。例如,笔者在教学利用Word排版时遇到了这样一个突发状况,当学生快要完成作品向老师提交时机房突然断电,这个时候学生都很沮丧,更感到惋惜,但这时笔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出如何及时保存避免文档丢失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到另一件事情上来。再如,当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课而去看照片,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漂亮相册的PPT,将学生的兴趣重新调动起来,重拾学习的动力。
总而言之,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找寻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 全面提高
初中信息技术以全新的面目、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对学生。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所以教师如何教好信息课,学生怎样学好信息课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初中七年级把信息技术课作为选修课,编写了信息技术教材。在新教材中含概了当今世界流行的软件:Windows98操作系统、用于文字处理的Word、用于数据处理的Excel、幻灯片制作的PowerPoint、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用于网络漫游的Internet、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 Express等信息技术软件。这本书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根据市教研室教学计划安排,要切合本校教学实际,安排好信息技术课。如何上好新学期初中信息技术课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 吃透教材,充分掌握各个软件教与学的特点;由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知识和学习实践中自我筛选和设计目标,自己寻找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以及自我管理学习过程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学宗旨。首先吃透新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对课本中Word、Excel等十余个软件逐一操作,对使用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预见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逐一记录下来,在讲课和上机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对每个软件按课本要求,只介绍部分主要功能,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大胆使用。作业布置得灵活,学生们做的有的比书本或教师要求的更好,这就开发了学生潜能。由原来的教学生“学会”使用各个软件变成教学生“会学”,会探求各软件中包含的各项功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知识会更主动、兴趣会更浓,培养好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自己学习、迅速掌握新开发的软件有很大好处。
二、根据学校机房计算机的配置上好信息课。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我认为提高学生素质并不仅仅是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所能给予的。换句话说光凭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而不注重信息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培养不出高素质学生的。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中要根据本校自身实际,尽量讲好各个软件,但不能求全,以免光片面强调硬件因素,使本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受限。根据学校机房计算机的配置情况,上好信息课。要把那些又能讲、又能练的软件讲好、练熟。对那些学生机无法使用的软件,点明要点,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就能克服机房计算机配置的不足,使全体学生的水平有很大提高。
三、针对当前各班学生的差异、存在的具体问题加强各个环节的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是实际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么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如何做到上好这门课程,使学生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呢?
我们认为这需要加强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研究。从电子备课、课堂讲解、上机训练、个别辅导、布置作业等。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好所讲的内容,掌握重点、排除难点,又要灵活处理好问题,这在上机课中是经常出现的,象机器出现故障,软件设置出现问题,学生操作不当等,处理不好,很可能就完不成教学要求,更不能使一些差生达到教学目标。
上机中为了减少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差距,可以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类,对学生进行辅导时,真对三类学生给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没有计算机液晶投影仪这类高档设备教室网络软件情况下,只凭信息课教师一人是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这个时候要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辅助教师完成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操作等工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差生,互相协作、共同进步。通过课堂45分钟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信息知识。课上知识扎实了,课下才有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积累,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素养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界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地位,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深感振奋,亦觉任重道远。在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地位在中小学教学中日益提高。课改后信息技术已列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程,201 1年我省也把信息技术作为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得到了一定的重视。目前,我们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在实践的初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十二年来,亲身感受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发展与革新。我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下如何对待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在此,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玉,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分析
2011年是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一年,我校参加考试人数158人,及格152人,及格率96.2%,满分100分3人,单班最高平均分90.65,全市平均分不到60分。从这信息技术考试的成绩看,信息技术课也受到部分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但是其中也有不少令人担心的问题存在,低分考生不少,学生之间差距非常大,校与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基于上述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现状,我们不难看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基础参差不齐。
初中入学时基础差异太大,比如来自边远乡镇的农村学校学生,在小学根本没有接触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就没有基础。城里学生小学已开设过信息技术课,或多或少对计算机有所接触和了解,具备一定操作基础。还有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平时操作的时间就比较多,他们虽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对计算机很感兴趣。
2.信息技术课未引起学生重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学科,学生少有了解,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那么神秘,那么高深莫测,有畏惧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部分学生只对打游戏、上网聊天感兴趣,另外部分学习兴趣也不太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课时开设不足,每周就两节课,甚至部分学校只开了一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课余又没有条件练习和巩固,等到下一次上课时又全忘了,这样学生就更没有学习的兴趣了。
3、课堂内容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要求。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上一直有收获的占40%,不到一半;有部分学生认为从来没有收获;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满意度高的只占36%。而据调查,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课堂教学在学生信息技术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对于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材结构的分析
2000年11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个指导纲要确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具体模块如下:
初中基本模块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初中拓展模块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该纲要指明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因此,各地在编选教材时,都是根据本地区的机器设备、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条件在内容的选取和顺序的编排上选择。
三、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管理的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较其它传统学科起步晚,在教学模式上也不同于其它的学科,它要求技术含量高,投入资金大,人才比较缺乏,再加上这门课尚未纳入高考学科,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权重不高,所以学校对此重视不足,舍不得对硬件的投入和教育人才的引进。
l、硬件达不到要求、师资不足
很多地方存在“有软件没硬件”、“有硬件没软件”、“有计算机无网络”,即使订了教材,即使有专业教师,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往往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是“纸上谈兵”,歪曲了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更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么是其它一些学科教师兼职的,要么是从其它学科教师中临时找来的,或者是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上比较差的教师改过来的。这些教师中绝大多数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讲解的多,做的极少或者根本就不做。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除了知道几个计算机名词外,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更不要说利用计算机去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了。
2、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这门课程只开设一学年(高中一年级),并且每周课时数仅为1节,除去期中、期末停课复习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每学年教学课时数大约在30~35节左右;初中阶段信信息技术课程是不少于68学时,实际情况是开设不足40学时。按教材内容和计算机操作实际来看,就算是开足纲要规定的课时,要想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也是相当困难的,而我们边远地区学生课后根本没有练习的条件。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学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兴趣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讲呢?
3、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科目,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过去在学生的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升学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技术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有些省份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全省会考内容,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会考的结果不影响高考,考试通过与否都可以参加高考,所以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尽管我省已将信息技术纳入了初
中学业水平考试,但权重不大,长期养成的惯性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有所转变。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承担着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矛盾观来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好有关信息技术课的教育工作。了解当前教育形势,发现山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关键词】山区信息技术存在问题建议)
我校地处较贫困的偏远山区,信息不能很好地对外疏通,交通也不便利,所以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随着信
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扩张和新课标的改革,偏远山区学生渴望能够学到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这对我们从事山
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要求我们关注如何提高偏远山区关于信息技术的教
学水平,了解当前教育形势,发现山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一、偏远山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本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及与同行的教学交流,发现当前山区信息技术课堂中
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发展缓慢
当前,在绝大多数偏远山区农村中信息技术教师人才十分缺乏,在这些教师之中有大部分的老师都没有受
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这个课程只是老师通过自己业余学习后兼任。因此,他们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往往
只注意自己怎样才能把可讲的内容讲完,而忽略了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这样的课程就会变成填鸭式
的被动教学,致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法被凸显出来,这就背离了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这个学习的目的。
2.教育观念落后,认为信息技术无足轻重
在偏远山区的初中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往往会被老师和学生所忽略,甚至在有些学校中根本就没有开设
课程,老师在安排课表时安排的少,在初一、初二的课表中每周只有两节,在初三的课表中每周仅仅只有
一节,况且在考试前期会全部改上主要科目,在这一年下来再加上节假日和停电,学生上不了几节课。一
直到在前年信息技术被列为中考必考的科目,这样的情况才有了一定的改观。
3.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信息技术课程传播困难
山区的信息相对闭塞,学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新兴的事物,所以他们看到电脑时非常的好奇,但是由于没
有见过电脑的实物,所以虽然好奇但是又不敢去操作电脑。他们认为,电脑是非常贵的物品,如果操作不
慎使电脑发生故障,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根本无力承担。一些老师为了维护好计算机实际操作课堂上的纪
律,对学生要求不能乱动电脑,否则弄坏了就要赔偿。这种规定会给家庭条件差而且胆子很小的学生造成
压力,会出现学生不敢实际操作电脑只在旁边看的情况。
4.学校各种设施落后,阻碍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在偏远的山区中学,机房简陋,信息技术教育中一些必需的硬软件无法提供,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教和学生
的学都相当的抽象,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基本脱节。一所学校只有30几台计算机,正常能投入
教学使用的只有20多台,这样的数量实在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极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操作课的正
常进行。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两人共用一台电脑,一节课45分钟学生自己上机操作的时间大概
就只有10多分钟,再加上绝大多数山区中学的电脑往往陈旧不堪,在开始操作以前,老师要花费很多时间
来解决学生电脑出现的故障,无法保证足够的上机练习时间,严重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对偏远山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建议
针对偏远山区信息技术课堂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作如下建议:
1.增强老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应该与时俱进,怎样教好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技术与信
息素养是否成熟。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虽然在山区,我们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与信息时代的节奏
脱节。虽然山区学校小,学生少,但学校也应吸纳一名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任教
,以便快捷的对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进行维护维修,保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还可以成为其他信息
技术教师的知识顾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
。同时教师本身要熟悉学科内容,还要多涉猎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课外知识。要经常上网、看报,了解新的
前沿信息、新的科技动态、新的文化精粹。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对课程改革的最新消息了如指掌,从而能
尽快的达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
2.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与热情
住在山区里的孩子因为见到电脑的机会不多,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很少,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根
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爱好和积极性。在上课过程中,应该领导学生掌握课
本上的例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熟练的操作电脑。在山区的学生由于对新事物有陌生感,所以不敢去接
触,故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式教育,对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水平给予肯定。在课堂上课
之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成立信息技术的兴趣小组,进行计算机应用的比赛以提高学生们
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3.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
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
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4.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而偏远山区经济
基础薄弱,学校应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遂年预算采购,还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配送,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主
动向城市地区各单位争取捐赠赞助,遂步配齐配好信息技术教学所必需的教学设备,加快教育资源建设,
实现信息共享,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遂步向城市水平靠拢。
总而言之,偏远山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困难很大,教师要学会充分了解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
策略,因地制宜,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山区学生认识特点教学计划,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