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04 09:2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

第1篇

1.巧妙结合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文化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民族风情、乡俗习惯、价值理念等的传承与继续,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象征。语言作为一种载体,是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工具,文化对于语言这种交际模式及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因此,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俩者又是相互补充的。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方式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的传播又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因此,在对高职学生英语的教育过程中,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突破历史文化的局限性,巧妙结合文化与语言的相关性,利用英语这门语言,解决文化差异下的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如今,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使得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只是授予语法、写作、阅读等专业技能,通过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因为英语四级或者六级的需求学习英语,却对英语失去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的交流更加困难。比如,在中国,人们之间表达亲切的方式会说“吃饭了吗”“去哪儿”等,而在西方国家,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则会让人感到尴尬,会被误解为打听他人的隐私,相反,他们表示亲密通常会以“今天天气不错”或者“hello”作为朋友之间的问候。所以,当我们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的举动或许会让他人感到尴尬甚至厌恶;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让大家的相处更加和谐融洽。因此,对于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培养方式,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高职英语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这门语言提供途径和方向,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化与语言的综合理解和对语言学科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符合国家新编英语教材的教学目的,适应国际主流,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修养素质。所以,在高职英语教育的培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国家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环境对每一位高职学生的迫切要求。

3.采取有效途径加强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1整合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对高职英语教材书的编撰过程中,编者都凸显了浓厚的语言文化氛围,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和倾向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得到很大提高。首先,老师在对课本教材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的讲解,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技能,对文章整体概述与理解;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为加强高职学生对各国各地区文化差异的深度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电影片段等方式解释教材中的某个词组、段落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环境,加强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2创建真实情景,使学生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思维模式在高职英语教育中,老师经常以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为中心,引导学生的学习。为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模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老师可以加强对“reading”环节的重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置真实的场景,如学生对话、观看英语电影电视剧、学生组织情景模拟等方式,切实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高等院校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外语交流活动,加强个人对外语语言的理解,提高个人的交际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高职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旅行、游玩等活动,让学生更真切的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结束语高职英语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案,符合新编英语教材的教学目的,符合该年龄阶段高职学生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因此,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应合理整合教材资源,创建真实有效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多元化水平。

作者:郑佳单位:陕西省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

关键词:俄语教学 交际用语 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俄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俄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俄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俄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交际语言的文化差异,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 (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随着各国交流的广泛深入,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跨文化交际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交际用语文化教育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俄语教学中应贯穿交际文化教育。总而言之,语言中时时处处渗透着文化的痕迹,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导入和文化讲解,有助于语言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实现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一、俄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常象征皇权、神力与威严,由此,由这些词构成了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如“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等。而俄语文化中的дракон却被认为是生有双翅,张牙舞爪,凶残肆虐的可怕的怪物。 如果企业对此不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俄罗斯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俄罗斯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发展交际能力是俄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俄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因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俄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中俄交际用语文化差异

在俄语教学实践中,交际用语文化差异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俄罗斯和中国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在社会称呼上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衔称呼。汉语中职衔称呼被广泛用于称呼语,反映了等级、官本位思想;而俄罗斯人的价值观念既不像中国人那样过度谦让,也不像西方人那样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俄语中的称呼语体现了“平等”这一原则。俄罗斯人在与身份或地位较高的人交谈时,也用官衔、职衔来称呼,但前面通常要加上товарищ,既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也表现了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

(2)职业称呼。在中国,人们最普遍的一种称呼方式是姓+职业,如:王老师、李医生、刘律师等,汉语中职业称呼的使用程度远远高于俄语。而俄语中常用职业称呼不多,最常用的礼貌形式是товарищ+职业,如Товарищ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Товарищ водитель!这是由于俄汉两民族的姓名结构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3)礼俗性亲属称呼。中国人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因而往往把家庭本位向外推延,扩大到家以外的社会关系中去,于是汉文化中出现了亲属语的泛化现象。人们为了表示礼貌和亲切,常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对方。俄语中类似的用法也有,但远不如汉语广泛,且多用于农村居民之间。比如,一个年轻人称呼一位陌生的年长的俄罗斯老人为дедушка,一定会让俄罗斯人感到奇怪。因为这位年轻人使用礼俗性亲属称呼来称呼上年纪的俄罗斯人,很符合中国的称呼文化,并包含尊敬之意,但俄语中却不这样用,特别是对一个陌生人。

2. 称赞用语。由于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如何对待别人称赞方面,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及不同的称赞语应答模式。本文对俄汉语中称赞语的运用加以分析,探讨俄语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顺利、自如地达到用称赞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1)相似表达的语用差别。由于俄罗斯和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表达也不一致。中国人的语言较含蓄委婉,而俄罗斯人的表达则较热情直率。在使用称赞语时可考虑俄语特点及其习惯用语,及时、准确、恰当地表达出对对方的善意和友谊,以增进双方的交流。

(2)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导致不同的称赞语。在俄罗斯文化中、收入、年龄、容貌和外表的改变等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对此类话题进行称赞会使谈话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比如,经常当众夸奖自己的孩子、丈夫或妻子,而中国人通常不会这样做。在中国文化中,“胖”与“福”的概念经常并存,人们常用“发福”这个词语来恭维对方长胖,而发胖常被俄罗斯人看成是体质下降的一种迹象。

(3)称赞语应答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在遇到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表现出谦虚的心态,几乎每个人都会极力否认别人的赞扬。例如,甲:你的字写得真好。乙: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你。

3.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对别人的关心,而俄罗斯人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隐私。如这样的对话:“Сколько вам лет ,Анна?”“Это секретарь.”为什么Анна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俄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Куда ты идёшь?)和“你在干什么?”(Что ты делаешь?)在俄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和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4.寒喧用语。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俄罗斯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俄罗斯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5.道歉用语。(1)亲密度影响道歉用语。中国人对陌生人比较会使用单一的道歉策略;对亲密的人则会使用非正式甚至随便的道歉策语;对朋友,则偏向使用正式而多种策略混合的道歉方式。相比较而言,俄罗斯人对朋友道歉没有那么客气,对亲密的人又没有那么随便。(2)自我意识的不同造成道歉语不同。中国人的自我倾向于集体自我,而俄罗斯人的自我则倾向于个体的自我。集体的自我强调团结、和谐,而个体的自我重视独立、竞争。中国人直接道歉是为了双方,尤其是对方的面子,而俄罗斯人道歉更多是为了维护个人或自己的脸面。此外,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人不像俄罗斯人那样对个人的区域、时间与其他隐私特别重视,例如,俄罗斯人在打喷嚏之后都会说一句“请原谅(Извините.)”,而中国人却从不介意,也不会因此而向谁道歉。

三、如何进行交际用语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实践法。加强中俄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俄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地渗透到俄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俄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2.图片展示法。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俄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俄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俄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俄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3.对比法。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俄罗斯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总之,在俄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教师在搞好语言基础教学的同时,应渗透交际语言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语言文化意识,并最终通过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俄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成慧:《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第3篇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大学英语教学 重要性 提高途径

一、引言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了迅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行学历教育,即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同时拿到国内和国外两所大学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国内所修的课程必须得到国外合作院校的认可,或在国内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必须到国外继续完成学业以获得相关专业的学位证书,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通过语言关,达到以外语作为工具学习专业知识的水平。目前而言,国内高校的合作外方通常是英语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无疑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对中国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合作项目招收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主要是低于高考线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比较差,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以适应合作办学对英语能力的高要求就值得英语教师认真研究。本文从笔者在中外合作班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出发,主要探讨如何提高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属于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资料,接受外方教师全英文授课,用英语讨论,撰写论文,考试时用全英文来回答专业问题。也就是说,在合作办学框架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是以英语为载体的。英语这一载体的完善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课堂听讲、阅读教材、用英语回答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以及用英语完成作业论文等学习活动的效果。这无疑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培养提高他们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为他们进行双语或全英文专业课程学习扫清语言障碍,使他们具备学习专业课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本科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英语学习课时增加了。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学英语每周课时为20节,是普通本科(4节)的5倍。

2.课程设置详细,针对性强。主要设有阅读、听力、口语、写作、语法等课程。

3.采取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充分发挥中外教师的教学特点。

4.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程学习关系密切。学生的专业课程都是英文原版教材,外籍教师全英语授课。因而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会制约专业课程学习。

三、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1.合理设置大学英语课程,加深大学英语教学针对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英语能力普遍低于通过高考学生的英语能力,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英语语法基础差、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差,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因为词汇量小、思维模式不同等原因受到影响。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合理,教学上采取分科设课,即有针对性地设置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等课程。如第一学期主要围绕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语调、语法、听力、口语等),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加强听说教学;第二和第三学期主要围绕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听力、口语、阅读、翻译、应用写作、跨文化交际等),在强化听说训练的同时,进行阅读与写作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掌握阅读和写作技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第四学期主要结合考试题型进行教学,讲练结合,使学生适应考试模式。根据学生特点,合理、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2.开展双轨式教学和融合式教学。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开展双轨式教学,即中方教师讲授阅读、语法、听力等课程,进行听、说、读、写及语法和词汇全方位的教学和指导,巩固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外教讲授英语口语和写作课,注重语音、语调、口语和写作方面的训练。中外教师共同任教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外教在语感和文化方面具有超越中教的优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而中方老师比外教更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困难,语言输入量大),共同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使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不断得到积累和强化,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在真正的英语文化背景和语言交际环境下锻炼自己的英语语言思维习惯,使学生能自然地与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进行顺畅交流,提高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在进行语言基础巩固教学的同时,应该积极开展融合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语言水平,又强调学生考试水平。如外教教授的口语和写作课上,可以适当增加雅思考试内容的训练,使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对考试的了解。

3.实行分层、小班教学制度。

要真正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实行灵活、富有弹性的分层、小班教学制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无论英语成绩高低,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上英语课,甚至开展大班教学,不仅违背语言教学规律,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吃不饱”、“消化不良”等现象,也造成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因此大学英语分层、小班教学在中外合作班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分层、小班教学指的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把能力和成绩层次接近的学生组成一个20―30人的班级,层次不同的班级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分层、小班教学制度可以最大限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各种语言学习活动的机会,如讨论、演讲、辩论等,也为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是行不通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许多教学法流派的影响,如语法翻译法、交际法、任务教学法等。每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如语法翻译法侧重讲解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交际法强调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等。因此合作班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课型的不同,博采众长,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是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和语法知识匮乏而必不可少的;认知法、交际法和整体语言教学法给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任务教学法针对不同水平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加自信心和主动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将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相结合,不仅能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目的地进行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英语语言实践机会,能真正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5.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英语教学选用的教材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型内容,教材内容贴近国外大学生活和学习,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拓展国外视野,同时强化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及《21世纪大学英语》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同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广泛地寻找国外英语学习资料,或者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自己编写讲义,便于因材施教,突出合作班的教学特色。如,为了给学生适应国外生活和学习做准备,可以编写关于生活和学习方面话题的讲义,如衣食住行(House,Food)、社交礼仪(Meeting people,Making friends)、文娱体育(Education,Sports,Entertainment)、医疗卫生(Health and Medicine)、风俗习惯(Customs)、经济贸易(Economics and Trade)等,这样学生不但能巩固他们已经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和掌握大量新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能通过对英语国家基本概况的学习,提高他们在各种场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为他们在国内接受英语授课的专业学习和将来在英语国家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6.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和英语网络资源的开发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创建充足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给中外合作班的教室配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网络、DVD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完善可以让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内容,选用与教学相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扩大信息源,增强语言感受能力,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讲授与适当的立体化教材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产生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和便于实践的教学效果。如教师授课可用PPT文件的播放代替板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使教学直观清晰;利用投影仪进行文字、图片等实物展示;利用DVD机放映英文原版电影;利用网络放映最新时事或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短片,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等。同时学生在教学中也能够利用电脑上网搜查资料、练习或考试。多媒体立体化教学,将视频、音频、图画和文字融为一体,不仅有效地优化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创造性思维。

7.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全方位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虽然与普通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外合作项目中的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大大增加了,但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必须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充分发挥课外学习的平台作用,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英语学习环境。

(1)构建英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学区域设置醒目的“Speaking English Only”的标志;开设英语晨读和晚读区;提供大量的英文书籍、报刊及英语学习板报;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学习讲座、英语演讲、辩论比赛、英语戏剧表演等活动。

(2)充分利用外教资源,鼓励支持学生加强与外教的接触和交流,如邀请外教定期举办英语讲座,和外教共同举办联欢活动、邀请外教参加本班的集体活动等。

(3)构建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装备多种英语学习系统或软件,提供各种英语学习网站和资料,与国外合作院校合作,实现相关资源的对接和共享,为学生课外学习英语提供便利。

(4)开设辅导课和自修课。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分别设置阅读室(Reading)、听力室(Listening)、语法室(Grammar)、视听室(Movie)、疑难解答室(Consultation)等自习室,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进入相应的自习室学习。自习教材可由教师准备。配备专门的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指导和解答疑问。

(5)为中外合作班学生增设英语辅修课,如商务英语、口笔译、报刊选读、外国文学欣赏、英文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等实用型课程,以拓宽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面,弥补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

四、结语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生英语能力提出的高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围绕巩固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进行,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合理设置大学英语课程,加深大学英语教学针对性,采取分层、小班教学制度,开展双轨式和融合式教学,完善教学手段,选用合适教材、有针对性编写教学讲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优化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全方位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全方位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洪波.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6).

[2]胡俊杰.影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法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3]李四兰.中外合作办学全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4]王优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内江科技,2008,(12).

第4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英语教学;现状;改革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

国学”是西学背景下对民族学术文化的总称;西学在经历现代化之后出现了严重分化,中国文化又在不断地西化中被外来范畴所割裂。作为对中国教育体系过于西化的反弹,“国学”恰恰代表着中国通识教育本身。尽管这种意义上的“国学”与眼下太过西化的教育体制格格不入,我们还是必须澄清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当中华文明还像是个正常文明的时候,通识教育原本正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的确,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之初,不管中华文明缺乏什么,也绝不缺乏通识教育。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也就是说,至少是按照严复的判断,相对于具有专业钻研精神的西方人而言,当时的中国人,反而是更偏向于通识、通才和通人。不过,除了像严复那样的留洋学生,当时的中国学者,非但不会觉得这种“中国夸多识”有什么不好,反而会以此种通识为荣,因为历史上的大儒,从孔夫子到朱熹,从王夫之到顾炎武,早就为他们树立了这方面的榜样。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还能从钱穆当年的文章中听到这样的历史回声:“中国学问经史子集四部,欧阳修已一人兼之。其实中国大学者尽如此。中国学问主通不主专,故中国学术界贵通人,不贵专家。苟其专在一门上,则其地位即若次一等。

可见,我们的文明在权衡价值与效率时,宁愿要通儒的人格,也不要专家的机心。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好;事实上,反观全世界任何延续至今的正常的古代文明,也一定是以通识教育为先的。因为任何文明需要自我赓续,一定要让已有的文明成果被广泛接受,否则它们就无法进行大体不走样的自我复制,其教育目的就会谬以千里,其文明就会日趋式微,也就很难被后人所知了。

三、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和通识教育

教育部2000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这一规定突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而综合运用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运用能力的总体水平。可以说,从1985至2001年这段时间。高校英语的教学要求主要侧重强调语言的本质是交际工具,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这个工具,能够运用它进行有效的交流。2002年,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到了2007年,高校的通识教育研究在质和量上都有了重大的进步。

2003年和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涵盖以下内容: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育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要求中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且将语言所附着的文化本体也列入了教学的范畴之内。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渐行渐近,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起到的传播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将是不可替代和意义巨大的。

四、大学英语通识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现今教育制度的漠视通识教育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愈发表明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所在。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整个世界日趋一体化。在此一体化的过程中,首先即会碰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便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碰撞的问题。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要相互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必须要学会欣赏其他文化的长处,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当然,同时不能去闭着眼睛一味盲目崇拜。当代教育的日趋专业化,不仅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而且知识也变成单向度的。知识与人的基本情感、道德伦理开始划清“楚河汉界”,使整个社会日趋冷漠、无情甚至是残暴。面对这种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正是我们大学对于通识教育的不够重视,才引发了这一系列问题。

2、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的出现。

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日新月异,旧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而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变化,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职业的变化。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情况可能越糟糕。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专业化更为有效。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深人了解人性、市场和社会的人才。

五、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惊醒交际,同时争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英语教学功利化、粗陋化、厚黑化

通识教育的课程,第一是非常有趣也非常有用的,第二是对一个人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常常听到企业界的人抱怨现在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没有领导能力,没有口才,没有幽默感等等。这是对的,为什么没有?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很好的通识教育。这里面包含了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通识教育跟专业教育冲突,抢时间、抢地盘,但其实你只要多读一些书,你就会知道,学问之间是相通的,而通识教育能帮助你接触到这些方面。先生有过两句话,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广大又能高。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才能历久不朽。

通识教育的课程,第一是非常有趣也非常有用的,第二是对一个人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常常听到企业界的人抱怨现在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没有领导能力,没有口才,没有幽默感等等。这是对的,为什么没有?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很好的通识教育。这里面包含了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通识教育跟专业教育冲突,抢时间、抢地盘,但其实你只要多读一些书,你就会知道,学问之间是相通的,而通识教育能帮助你接触到这些方面。先生有过两句话,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广大又能高。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才能历久不朽。教授格非直言,“高校不见得比社会更纯洁”。这十多年来,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学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更多年轻人有机会上大学,这是巨大的成就。但是,从多数大学目前的情况看,前进中也出现新的问题,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长年久居高校,深谙其中之道,痛批大学五种“重病”。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办学现状,如果不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都成为贩卖的商品,最终走向“粗陋化”、“厚黑化”已不可避免大学问题是体制问题。

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的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

2.英语应试教育,淡化专业,难以就业

如何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化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在讨论中大家不约而同提到的最大阻力。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说:“相当多地方的通识教育一开始很有声势,但是最后无疾而终,就其本性而言是非就业趋向的教育,大学本科生必然要考虑就业问题,这里存在张力。”“实施通识教育首先要破除观念上的障碍。”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的观点是:“专业化不等于职业化。在不少大学里,职业化变成了一个主要的行为,大家都要考虑培养的人是否适合职业的需求。而职业化的教育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目标。”许智宏也指出淡化专业受到院系的阻力:“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按照专业来培养学生,我们每个院系希望扩大本系的规模,其实应该把全校的学生作为你的学生,而不仅是你的系的学生才是你的学生,但是这一点并不是每个教师都理解。”在这一点上,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也曾撰文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排斥的,只是当前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精神并不二致。

而甘阳则认为本科就应该淡化专业,目前各大学专业本科就业去向统计,都表明除了自然科学类以外的各类专业毕业生,真正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研究生才需注重专业教育。

3.教学内容和模式陈旧,教师队伍通识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传统英语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真实的语言环境,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板书过多,相对减少了教学的信息量,增加了教师的劳动量并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传统教学过分注重语言表达形式,而忽视语言表达功能。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遵循“单词—课文—语法—练习”这一教学程序。这种程序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但是我们的学生背了许多语法规则,记了许多单词,却不知道如何运用。

目前,多数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仍采取单一的“统一式”授课方式。课堂上,教师控制一切,呈现一种“单向交流”、“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学生“全场听”;教师写,学生抄。以这种方式进行大班化英语教学,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只有消极的知识输入,很少有积极的知识运用和输出。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常情况下,多数大学英语教师都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统一英语教材逐课讲学,很少考虑到所学内容是否实用,很少给学生补充一些新鲜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英语材料,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六、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也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因此。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适应通识教育的发展和需要,是当前大学教育首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如何更好、更快地达到这些、目标,本人作者提出了针对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英语教学注入通识教育部分,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上个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经历了从“试点”进而到全面推进的过程,借用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的观点,就是经过了从“三注”、“三提高”到“三结合”的过程。他曾经指出,这一改革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从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办学现状,如果不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都成为贩卖的商品,最终走向“粗陋化”、“厚黑化”已不可避免。复旦学院着力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力求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通识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实践。通识教育,与一般的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很不一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种养成教育。因此,通识教育的实施,就不能靠一些硬性的办法。高等学校的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认为需要下面三个方面措施的配合。首先,建立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其次,要求在每一门文化素质课程中贯彻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最后,通过第二课堂和学校校园环境来达到文化素质养成的目的。

综上所述,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认识上逐步深化的结果,也是源于实践的总结。尤其可贵的是,他们以教育工作者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饱满的热情积极从事着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不仅提出了众多价值的实践模式,而且通过实践使得通识教育的理论不断得到充实、丰富。文化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成为一个实践问题。它能够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探索过程,应该是最可喜、也是最有价值的成果。

2.提倡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通识化

从宏观上讲,十年来加强大学通识教育的系列课程与教学改革,重新奠定了通识教育在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从战略的高度对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有了清晰的认识,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我们的高等教育是“育人”,而绝非“制器”;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远非只是训练技能;是把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做人与如何正确地做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受到西方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当前国内大学英语课程过度地重视语言的工具性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倍加推崇和强调,而对英语课程的实质性知识内容反而却相当忽视,由此造成的后果显而易见——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首先,学生兴趣索然,学习效率低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应该与不同专业的知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感兴趣。另外,教师也要竭力提升和扩充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能除了语言之外别无所长,导致自己的课堂沉闷缺乏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同时,教师还应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多媒体辅助、师生角色互换自由讨、模拟辩论等形式都可以积极尝试。

3.培养多元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有多元素质的教师队伍

从应试教育的篱笆中走出来,较强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的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伴随着认识的深化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变革,我们逐渐突破了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框架,不再把文化素质教育简单地看作是对50年代以来过分专业化的“纠偏”或者“修正”,而是把通识教育逐渐地理解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要求而确立的一种符合规律的教育模式,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根本依据之一。

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在综合英语类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外,还有更多可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是说,除了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其他选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喜好,以及强弱优势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可以从多方位开发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要达到这些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批经过了通识教育洗礼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还要在多个领域里有所建树,是个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者。这些无疑是对现在的英语教师们听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培养这样的教师队伍的学院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课题。

4.加强和完善教学体制和教学评估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方面,采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课程教学的指挥棒。评价体系对教学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要充分体现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需要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估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以便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这种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不仅要对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此外,还应丰富评价标准,综合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非割裂地评估学生的词汇量、语法知识、阅读、听力和写作能力。考试命题应更富有时代性和实用性,适当地缩小客观题的比例,加强对语言运用技能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完善其评估职能。此外,很多高校吧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没有四、六级考试的合格证书就不允许毕业,就不给办法学位证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语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从而阻碍了学生自身英语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这样的作法,学生最终学习的都是一些“哑巴英”或“聋子英语”。

尽管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可是对于具有不同文化和母语的人群而言,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去编写同一种通识教本。短期来看,作为我们相对可控的迫切目标,首先必须在中文世界里,设计出既符合文化传统、又符合世界潮流的通识课程。——需要小心平衡的是,在这种设计工作中,既需要尽力恢复国学的地位,以便激活民族文化的活力,又必须在内心中跟世界对话,而不能让那些被激活的传统跟我们从理性上可以接受的世界潮流,表现出或潜藏着不可化解的冲突。

七、结束语

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是实现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的根本转变,而用以英语为载体的通识类课程替代以语言教学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从而实现从语言技能培养到通识教育的转变势必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历史悠久、体系完善,其成功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给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诸多启示。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在访谈中,李昕表示,“现在学校里的学生读人文书读的非常少,很多哪怕是读经济学,读法律学的学生,也不读人文书,这样就把自己的知识面搞得太窄,而且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文背景就太单薄了。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感叹,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人文知识分子了,现在的知识分子叫技术知识分子。而对于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培养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李昕认为:“学校要大力地提倡通识教育,就是现在大学分科太细了,文理不通,应该有一些通识教育的选修课,让学生自由地去选择,便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兴趣。”

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对于学生来讲是有着现实意义的。相信在通识教育的不断完善发展中,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重要的一环,其旨在于培养学生作为知识份子,具备思维能力和意向,以理解人类及现代社会所关心的问题.通识教育目标在引导学生拓展全面的、综合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长远来看,作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则需要在持续的文明对话中,经由艰苦而平等的商量与研讨,共同制订出多元一体的、全球化时代的人类通识,那通识必须建立在各民族的国学(包括西学)之上,而保证它们既相互重叠、又各有侧重。而且相互重叠的核心部分,必须具有足够的确定性,以确保人类的和平共处;那各有侧重的部分,又必须具有足够的浓度,以确保每一种宝贵文化的原生态与生命力。这当然是一个相当遥远的目标,然而却是惟一可欲的目标。也就是说,只有等思想奥林帕斯山巅的诸神们逐渐相互信任并达成共识,全人类才有可能沿着这种共同理念的指引,展开真正有效的当代通识教育。(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龚好玲.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英语教育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08(1):7-11.

[2]范琳.认知方式差异与外语的因材施教[J].外语教学,

[3]朱清郝再李文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生命科学教育[J].教育艺术,2009,(1)

[4]李曼丽.通识教育——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2(3):83-88.

[5]章黉.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D].上海交通.101-104.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赵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历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

[7]李曼丽通识教育——种大学教育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