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郊游教案

郊游教案

时间:2022-06-17 15:52:27

郊游教案

第1篇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旅游营销 京郊

一、引言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国民旅游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其热度逐渐攀升。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旅游中独具特色的一类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现存并纳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议名单的传统村落有52个,其中已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16个,[1]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京郊传统村落也开始走上了发展旅游的道路。总体来说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营销更是处于刚起步甚至未起步状态。本文以京郊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对部分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经历为基础,希望能够针对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对策建议。

二、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

政策方面,2014年多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2]2015年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举办了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讨会。[3]由此可见,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北京市对于传统村落旅游十分重视。

市场方面,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4]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以及传统村落旅游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旅游需求方面,如今人们更希望通过旅游获得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享受,因此对于以慢节奏休闲为主题的传统村镇旅游的青睐日益显现。同时旅游者对与目的地的互动和服务的个性化诉求愈加突出。因此传统村落旅游营销需要把握旅游需求的新趋势。

科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旅游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旅游服务产生革命性的影响。[5]电子商务企业、自媒体、新媒体的广泛影响、新兴营销手段的不断涌现都为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因此,传统村落旅游营销需要深度结合新型营销方式。

(二)内部环境

京郊传统村落资源品质较高。京郊传统村落由于地形地势的关系,大多依山势而建,四面群山环抱,周边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部分村落还拥有一定河流湿地水系,如沿河城村、潮关村。其次,京郊传统村落均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例如爨底下村、沿河城村、马栏村等。另外,京郊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少数村落已开发了文化旅游活动,如河西村、灵水村举等。

村民发展旅游热情较高。京郊不少传统村落进入后失去了主要产业收入,人民生活水平日渐低落。在乡村旅游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村落村民从发展旅游业中收益,形成了一定的带动效应,因此多数村民对于旅游开发的热情很高。

三、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意识薄弱,重视程度较低

京郊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整体看来京郊传统村落的营销意识淡薄,营销水平很低。

对于爨底下村、灵水村、古北口村等旅游经营情况良好的村落来说,他们早已小有名气,重大节假日期间食宿供不应求。这些村落多安于现状,旅游营销仅仅是被动传播,营销意识非常薄弱。对于其他旅游业刚起步的多数村落来说,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对于旅游营销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

(二)旅游产品单一,特色挖掘不足

京郊大部分村落的旅游产品仅仅停留在“观光游览+农家乐吃住”的初级层面,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关联密切的产品体系。如游客来到爨底下村只是观赏民居,入住农家乐,重游率很低。

多数古村落缺乏对自身文脉的记录、梳理与挖掘,缺乏对游客精神层面的吸引。如灵水村庙宇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举人倍出闻名于世,但是不论是文字表达还是影视宣传,举人文化真正的内涵并未得到展现。

(三)缺乏人才支撑,营销能力不足

京郊多数传统村落内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人口流失严重。多数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自主发展能力欠缺。“空心村”的问题,给旅游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使旅游营销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持。

四、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树立旅游营销理念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宣传教育和学习研讨,将传统村落的有形价值和文化价值传递给村民,加强对村民营销观念的更新,让村民们意识到没有旅游营销就没有村落旅游的长远发展,只有主动出击,将自身的优势与吸引力展现出来并传递给游客,才能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二)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特色,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梳理京郊各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深挖村落的文化历史脉络,积极打造体现村落内涵的特色旅游产品。例如爨底下村依托其大规模的传统民居建筑,可以开发多种产品组合,如古村度假游、四季摄影游、影视寻踪游、减压养生游等。

充分挖掘当地有地域特色的风情习俗和文化活动,设计具有趣味性、新奇性和互动性的体验产品。例如马栏村可以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动态展示,让游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三)构建多级传统村落旅游营销体系,创新营销手段

要展现京郊传统村落的多元魅力,形成旅游品牌,需要从区域合作的角度来进行旅游营销,构建多层级的综合营销体系,产生更强的联动效应。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应启动北京传统村落旅游营销策划,组织专业的团队调研各个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明确各村落的主打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从整体角度开展京郊传统村落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和营销活动。可以委托北京电视台进行专题拍摄,并在热门报纸杂志上推广北京传统村落旅游。定期开展传统的民俗活动、网络征文比赛、摄影摄像比赛等吸引游客参加。 区镇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具体营销活动,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指导制定适合各个传统村落的营销方案,如策划旅游品牌形象、广告用语、宣传画册,编制旅游地图等。与专业的旅游公司、广告策划公司、新媒体公司合作,出面与在线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业务联系,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合作,适应游客自助游、个性化旅游需求。

传统村落村委会应当组织居民落实旅游营销方案,将本村的餐饮、民宿、旅游纪念品等旅游要素均融入营销体系中。可以邀请名人、红人前来体验或参加节事活动,提升市场知名度。还要引导农家乐和民俗户联合建立自主营销主题网站,定期组织村民展开新媒体案例学习,鼓励村民利用微信、微博、美拍、直播等自媒体手段进行推介,引导开展整村营销。

(四)加强对传统村落村民的培训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村民营销观念的传递与更新,通过宣传、案例学习、经验分享等方式让村民树立自主营销、创新营销的理念。邀请专家针对当下比较流行的营销网站建设、新媒体营销手段给予村民培训,通过定期授课讲解、典型案例分享讨论、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将最新的营销信息与知识传递给村民。还可以设置营销先锋评选,给予适当奖励,激发村民的营销热情和参与程度,形成全民营销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传统村落旅游招商推介会议基本情况[DB/OL] . http:// bjta.gov.cn/wngzzt/ztcllyfzytkztw/kyxw/378068.htm.

[2] 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DB/OL] . http://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404/t20140429_217798.html,2014-04-29.

[3] 北京市召开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讨暨北京项目推介会[DB/OL] .http://bjta.gov.cn/xwzx/xwyl/378116.htm.

第2篇

跑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技能,是体育课中锻炼身体的重点项目。它对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有着积极作用。水平一阶段跑的教材都是一些最简单、最自然的奔跑,主要是培养学生跑的正确姿势,使学生学会用前脚掌着地(脚尖向前)自然地向前快跑。在保持跑的正确姿势和能跑成直线的情况下,逐渐加快跑的速度,但教学时距离不宜太长,应保持在30米左右。

本节课在组织教学的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能上好这一简单的教材,教师设计了情境教学,以“我们去郊游”为主要情景,带领、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重难点,运用情境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

案例介绍一、学习内容

①沿直线跑。②游戏:开火车跑。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两点之间跑成直线距离最短。

2.运动技能目标:学会用前脚掌着地(脚尖向前)的快速跑。

3.情感目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前脚掌着地沿直线协调、自然地快跑。难点: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流程

1.活跃情绪阶段:⑴课堂常规:①指挥学生集合队伍。②师生问好。⑵队列练习:①立正。②稍息。⑶去郊游:采用走跑小游戏(音乐伴奏)进行。教师语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接着学生兴高采烈地跟教师乘上“大巴士”,向郊游的目的地前进。⑷教师模仿驾驶员开着大巴士带领学生走跑练习。⑸在走跑练习过程中,教师指挥学生听信号做“抱团”游戏。⑹当“大巴士”开到一片平坦的停车场上,教师带领学生做彩带热身操。教师语言导入:“小朋友们,我们的车停在了停车场,来!拿出你们的彩带跟老师做彩带热身操。”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根据设计的“郊游”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在乘大巴士的过程中,着重复习已经学过的走和跑教材,同时穿插“抱团”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巩固旧知识。当车来到一块平坦的停车场时,学生跟老师做热身活动――彩带操,以达到活跃身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本环节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发展了学生运动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2.合作、自主创新阶段。⑴邀请同学表演开汽车(团结协作走和跑)。⑵教师介绍前脚掌部位,学生之间用彩贴相互贴一贴前脚掌。⑶组织学生体验前脚掌着地跑。过渡:语言导入:“小朋友们!我们上车继续向目的地前进。”当车开到目的地,教师对学生们说:“小朋友,我们分小组来开‘汽车’,比一比,看哪组小朋友最团结、开得最稳。”学生们激情高涨,跃跃欲试。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带领大家到了郊游目的地。教师运用小组开“汽车”的形式,让学生们展示“团结合作”,重点巩固走和跑教材,接着自然过渡到直线跑教学。教师向学生讲清快跑是脚前掌着地,学生们用彩贴互相贴脚前掌,以此明确脚前掌的部位,最后学生在快跑中体验脚前掌着地的动作。⑷组织学生放“风筝”。⑸学生用彩带作“风筝”,举过头顶,在快跑中让“风筝”飞起来。⑹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快速跑,让他们手中的“风筝”飘起来。⑺教师请学生演示,评价直线跑的动作,表扬激励。⑻组织开“火车”跑游戏。⑼学生在画好的“轨道”上分小组开火车。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启发、诱导学生如何使“风筝”飞起来。学生利用学具――彩带进行创意,在快跑中让手中的彩带飘起来。教师适时帮助跑得不快的学生,通过努力,他们手中的“风筝”也飞了起来。学生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再次体验直线快速跑,使他们感觉到“跑”不是那么单调,而是充满了乐趣。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掌握了直线跑的技能。最后,教师引领大家做开火车跑的游戏,又一次通过游戏教学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使火车开得又稳又快。

3.稳定情绪,身心恢复阶段。⑴放松性活动――我们都是一家人(音乐伴奏)。⑵教师站在圆心,学生围成同心圆,与老师一起跟音乐节奏做放松舞蹈。⑶学生边唱边做动作:“我们都是一家人……”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多年来,一线的体育教师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能紧随时展的脚步,应和时代改革的强音,在教学中既有优秀传统的继承,也有改革创新的脚印。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新课改的认识和课标精神的理解。

1.尊重儿童人格,重视儿童个性发展。本节课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时非常注意尊重儿童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的培养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更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内容。由于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过去的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方法。教学时为了“统一”所做出的种种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本课设计“郊游”情境,倡导游戏教学,对学生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和灌输,强调发展学生的兴趣,无疑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

2.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乐此不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的形式得以实现的。陶行知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本节课“我们去郊游”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游戏、共同参与等,无不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因此,学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情绪,对练习乐此不疲。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创新。

第3篇

2013年年底,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热播。在每期节目中,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进行两天的乡村体验,爸爸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节目组设置一系列由爸爸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任务,父子(女)俩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状况百出。电视节目的热播,其中有一些明星效应的成分,但每个人在欣赏节目之余,也都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着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原本很多枯燥死板的家庭教育理论,在节目当中也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个案,使不少为人父母的家长感慨,也使一些刚刚步入新婚殿堂的年轻人思考着今后培育孩子的理念。

但是我们发现,湖南卫视公布的收视数据显示,《爸爸去哪儿》首期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三分之二。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有天晚上,年轻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中看电视上的《爸爸去哪儿》,而孩子的爸爸也许还在单位加班,也许在外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

在当前的社会中,往往对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定位有着错误的理解。例如有一些父亲受“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家庭分工格局和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认为父亲是“一家之主”,主要应为事业而奋斗,要挣钱,是家庭的供养者。而教育子女的责任,则主要由母亲去承担。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概。还有美国专家用30项社会行为指标对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儿童进行调查,发现这类儿童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等较为普遍,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顶尖人物,钱学森生前曾经亲笔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稿,在文稿中写下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十七个人,其中第一位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每到钱学森放暑假和寒假的时候,钱均夫就提前为钱学森设计好了假期的“休假方案”。暑假,他亲自带着钱学森到郊外去,学习如何识别矿藏,接触一些地理知识。几乎每年的春秋季节,父母都要带他到北京郊区的农村或风景优美的香山、西山去郊游,让幼小的钱学森了解餐桌上的饭菜是农民怎样辛苦耕种收获起来的,让儿子充分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在郊游中父亲告诉他,认识大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有一种不能分离的缘分。

在《爸爸去哪儿》的结尾,几位明星父亲都在感慨平时对孩子关心照顾太少,通过节目的拍摄,自己深切地感受到父爱在孩子教育当中的作用。希望有这样想法的不仅仅是这几位节目中的明星父亲,而是更多家庭中的父亲,用父爱为孩子的成长撑起美丽的天空。

第4篇

一、灵活添减“七巧板”片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删减

小学英语牛津教材内容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需要。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3 PartB

这一单元B部分是关于职业的教学内容,policeman与policewoman单词长难记忆,但这一类复合词在今后的学习中司空见惯。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死记硬背单词已经不能成为当下主流,在这教师就可以引入构词法的相关知识,列举出与这两单词相类似的构词法单词:postman,postwoman及fireman,firewoman,等等。适当地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在课内一下子记住了好几个新词。此类单词不仅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 6A Unit6 Holidays

该单元的话题是节日,教材中只是简单笼统地介绍了中西方一些重要节日的时间和相关活动,教师可以补充与节日相关的阅读材料,包括节日来源和风俗习惯,或者补充介绍一些其他重要的节日,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交流。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交流,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单元相关句型。

二、替换“七巧板”板片形状――适当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不断更新教与学的方式,让教材为“我”所需、为“我”所用。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9 PartC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购物。A部分的场景设计得非常巧妙,整个对话内容在服装店完成。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或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学生就没有真实感受,而且对句型会把握得不够好。牛津小学英语C部分就为拓展练习做了很好的训练,但C部分的设计太局限于书面形式,对学生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有限。以第九单元为例,教师如果把课堂设在操场上围圈而坐,让一些学生进行时装表演,边说衣物的英文名称边展示衣服,然后教师提示一些购物用语,就让学生们自由到各“专卖店”(由一部分学生扮演和组织)去购物。没有了课堂的限制,真实又生动的情景让学生们尽情地投入其中,并且切实地感受到购物的乐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各类衣物的表达,掌握了所要举一反三的购物语言。如此活化教学C部分内容,打破传统的看图说话教学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非常受师生们的欢迎,而且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调换“七巧板”排放顺序――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同一年级的各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顺序,寻求适宜于任教班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顺序。

1.单元之间调整。单元之间的调整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对教科书中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案例1: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10&Unit11

3B Unit 10“ Do you play...?”和Unit 11“ A good idea”都涉及了like的用法,like+n.&like+v.ing。两者练习紧密却被分在两个单元中上,这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而言,在系统学习第10单元后再补充动名词的用法,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干扰,在句型运用上也容易出错。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11单元中的部分内容调到第十单元内来讲,这样学生在对于like的这一知识体系上的学习更系统,能够及时建立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

案例2: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1&Unit3

这两个单元B部分的词汇都涉及工作类名词,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可以将这两单元的内容整合,把第三单元的内容提前,融合在job这个话题中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调整,延续学生认知的兴奋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同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单元内部调整。单元内的调整指的是教师根据单元内的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3

本单元围绕各种类型工作展开,单元末尾的歌曲“They sing happily”曲调轻松活泼,是调动课堂气氛的良剂。教师可以以此歌曲作为铺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听音乐回答问题,逐一引出job: farmer,worker, driver,waiter。以此调整,学生不但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几个工种类单词,而且很好地奠定了课堂学习氛围的基调。

四、灵活“七巧板”的摆放方向――调整教学方法

现行教材中的有些课文或是对话内容略显单薄,无法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此时,教参中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就不一定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方法,设法使简单的对话内容丰富起来。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8

第5篇

为顺利完成全年各项任务而努力——2002年7月29日在农口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关于通州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和建议

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对策

海淀区农业科技进步与推广研究

社会主义经济利益关系与国有企业改革

北京市郊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及原因分析

社区股份合作制创新机理及其发展趋势

对知识经济时代乡镇企业档案队伍建设的思考

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的经验和启示

北京郊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

关于通州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情况的调查

利用远程教育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京郊农民素质的途径及措施研究

加拿大绿证培训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北京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研究

加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

提升农民科学文明素质促进朝阳和谐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场运用农业与农村资源营造特色

论我国都市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京郊山区农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预防蛋种鸡热应激综合技术措施研究

猪场的猪伪狂犬病免疫及净化策略

我国东北地区野生玫瑰种质资源状况调查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关于北京市大兴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

商业人身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协调发展问题探讨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的功能定位

对高等职业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生化学理论课教学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现状及其开发研究

关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思考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总目录

《北京新农村建设和高职教育发展研究》课题在我院开题

《梨红色品种引种试验及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统筹推进郊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北京市2011年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北京市草莓生产的问题与对策

蒲洼沟域经济:都市型现代农业立体循环模式

京郊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技术减排的影响评价——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视角

北京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延庆县沟域经济发展研究

黄松峪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

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身份信息盗用问题研究

北京市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及思考

马坡镇加快农民市民化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金海湖镇新民居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第6篇

1.1基础选址农家乐造林模式在荆州城市近郊农村,由于依托城市,交通方便,农产品商率较高,经济较为发达。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怀,新农村建设逐步加快,荆州市村湾绿化行动对改变农民居住环境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荆州市的郊区。在郊区经济效应的指导下,农民经济状况大大改善,普遍步入小康。在荆州的村湾绿化行动中,他们一户或数户联合甚至整个村湾一致行动,充分利用立地条件较好的四旁隙地、村级公路两旁、小广场及公共场所等,利用档次较高的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绿化、美化;利用新开发出来坡地或低产田实行经济果园建设,对现有农村水塘进行改造为养鱼池;将居住的房屋改建为“农家乐”或“农耕年华”。形成房前屋后,大树参天,夏日浓阴,整个村湾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四季美景。从景观上构成春景桃花、夏日荷花、秋风丹桂、冬雪寒梅的布局。让平日拥挤不堪的城市人民,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这里来休闲度假,深深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春天踏青,夏日避暑,秋天摘果,冬天赏梅。这是一种新的城市农业模式,是城市人民迫切要求的休闲方式,也是荆州农村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1.2设计思路依托农村现有山、水、渠、路进行植树造林,在原有树木的基础上,进行补植,提高档次。植树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景观效果和社会效益。用材林经济林并重,经济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各业都要办出特色。

1.3主要技术措施规划布局。按农家乐经营面积的大小,统一规划、布局。规划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一般要包涵优良品种农业区、果树区、丰产林区、养殖区(包含水面养殖、家禽养殖)等。房间隙地营造竹园,竹类刚劲挺拔,枝叶滴翠,给人以优美之感,房屋左、右、前3方栽1排常绿树,2排阔叶树,形成林盘,房前栽两株桂花和各种花卉,形成错落有致、芳香四溢的环境。选择3333.5~6667m2面积,集中栽植常绿樟树和落叶树杨树形成片林,特别是夏季烈日酷暑时,形成浓阴,林下休闲娱乐。按6667~13334m2面积不等的地块,栽植桃、李、梨、苹果等,品种要优良,管理要精细,在果实成熟季节实现自采自摘,让城市人特别是儿童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园内小道和步道两边建立木泥柱搭建葡萄架。家禽鹅、鸭、鸡集中圈养,以供城市儿童喂食参观。水面种植莲藕、养鱼,实现夏日荷花满池和林荫垂钓的乐趣。餐饮部要办出农家特色,尽量做到粗菜细做,就地取材,粗茶淡饭,享受回归自然纯真年华。

2荆州市“农家乐”转型升级对策

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新变化及和人们旅游生活的新改变,荆州市“农家乐”发展秉承“以农为本,贴近生活,发展楚都文化”的新型旅游;以“战国”为魂魄,突出特色,发展有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以“融合”为途径,农、旅结合,发展产业化的”农家乐”旅游;以“环保”为前提,绿色低碳,发展低碳化的“农家乐”旅游。同时,在湖北构建世界现代卫生城市的背景下,“农家乐”的发展也必须体现“自然生态、城乡一体”的概念,即实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现促进农村发展、惠及农民生活、融通城乡一体、服务大众社会的核心理念。荆州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推动荆州市“农家乐”的发展,为实现未来荆州市“农家乐”的转型升级,应从以下3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创新:

2.1荆州市“农家乐”人才转型培养升级方案

高素质人才是荆州市“农家乐”的升级的重要支撑,荆州市“农家乐”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转变观念,积极引进人才。人才的教育与培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荆州市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升荆州郊区旅游农业服务业的整体行业素质。“农家乐”的经营者和企业也要摒弃传统家庭经营观念和守旧思想,加强自身学习和参观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农家乐”整体行业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采取“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大力普及岗前培训,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大幅度提升;充分利用荆州市的人力资源,与大学城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合作。与大学展开“暑期实习合作”和“课余时间兼职培训”等项目,尽量让学习旅游专业和管理专业的人才深入到“农家乐”行业中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

2.2荆州市“农家乐”市场转型升级方案

乡村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产业。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荆州市“农家乐”市场的转型升级主要侧重于以下2个方面:

2.2.1市场的基础性拓展目前荆州市“农家乐”的市场覆盖程度低,产业规模较小,远未不及成都市“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产业规模。在市场的基础性拓展上,荆州市应该着重于营销合作模式,推动荆州市乃至整个湖北省的乡村生态农业市场由“区域化竞争”向“区化域合作”的转型,从而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提升的共赢局面。

2.2.2深入和细分市场的营销荆州市需要深入研究湖北省乡村生态农业产业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营销方案。针对湖北省荆州市的楚都文化、关公祠堂、三国争霸等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着重扩展湖北省周边的消费者,针对节假日休闲、旅游团等大型散客为主设置相应的与旅游风格结合的“农家乐”活动,积极发展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顺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潮流,进行网站建设和在线服务。

2.3荆州市“农家乐”产业化转型升级方案

荆州市“农家乐”的发展应置于湖北省“农家乐”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湖北省旅游经济的统筹发展,在实现湖北省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前提下,实现荆州市“农家乐”郊区生态农业的大发展。在发展荆州市“农家乐”郊区生态农业产业的同时,将旅游业、农业、饮食产业、交通业、房地产业、环保产业等产业融合贯通,形成共同良性发展的局面。在荆州市大力发展花园城市、黄花菜基地、鄂菜产业化基地、中部花乡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同时,抓住荆州市的“农家乐”的发展机遇,借助其他产业发展的“东风”,使荆州市的郊区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在发展荆州市“农家乐”郊区生态农业产业的同时,重视产业链的强化发展上,大力大胆推广创新思维,以生态农业产业为优先,合理配置其他相关资源,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郊区生态农业在产业链上的完善和创新;将引进旅游和农业项目作为实现手段。荆州市引进了鱼米之乡、关公祠堂、中国战国文化博览园、楚都文化探秘之旅等大型推广项目,应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整合产业内要素资源。

3荆州市发展郊区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

大力发展城市郊区生态农业符合我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顺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潮流,同时能够满足社会人群对农业现状的需求。“农家乐”是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农村经济商业化社会化发展的独特产物,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就郊区生态农业——“农家乐”农业形式本身而言,它涵盖了4大消费优势:价格、区位、消费群体和文化特色,有成为大众化消费首选的良好先天条件。对“农家乐”旅游经营者而言,经营城市郊区生态农业——“农家乐”并不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而是可以作为农业的附属产业来经营。而这也是“农家乐”产业的得以迅速开展的原因。

第7篇

春游是共识,也是期盼

郊游属于短途旅游,因出行季节不同,有春游和秋游之分,但春游更受欢迎。

春日郊游,古时叫做踏青、踏春。我国的踏青习俗,至少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论语・先进篇》就记述了孔子与学生春日郊游的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千百年来,这种习俗相沿不衰。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做过一首歌谣《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源。掀开门帘,投奔自然。鸟语树尖,花笑西园。宁梦蝴蝶,与花同眠。放个纸鸢,飞上半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放牛塘边,赤脚种田。工罢游园,苦中有甜。之乎者焉,太讨人嫌。书里流连,非呆即癫!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这里展示出一幅幅春日郊游的情趣图,让学生不要太局限于教室里,而应该“接地气”,使得学生生活有张有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春日郊游,不仅古已有之,在当下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春游是一件关乎“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事,“如果连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契合都不敢追求,我们要培养的究竟是温室的花朵,还是搏击天空的鹰隼?”

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远离乡村,涌入城市。再加上中小学校大都建在各级城市或乡镇,使得整日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广大城乡学子,更难以接触到大自然。虽然有学生能在双休日与家长一起去春游,但是多数小学生都希望能和全班同学一起去春游,认为跟着家长出去没意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春游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锻炼体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启发哲思、陶冶性格。甚至可以说,没有春游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与此同时,包括春游、秋游在内的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逐渐成为当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小学生追逐的风尚。每年春秋两季,北京著名的中小学校一般都会组织各种春游和秋游活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将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课计入学分,该校每年四、五月份都会组织全体高一学生来山东泰安、曲阜研学旅行。

提前做好出游预案

春天来了,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享受着阳光、空气、绿地、红花。社会普遍认为,春游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价值,不能因噎废食地剥夺孩子亲近自然的权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把安全责任推到学校身上,学校将倾向于不再组织大规模集体活动。这不利于孩子的教育,教育部门应想办法创造出一个安全的环境。

“建立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满足学生校外活动的需要。”储朝晖指出,政府要尽快实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学校长期处于模糊的无限责任状态;尽快完善校内外的安全责任法律法规,细化学生、学校、家长等各方的安全责任边界;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应定位为安全检查的一个环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活动训练。此外,学校在每次活动之前,要做好组织策划,并制订好相应的紧急预案,如选择正规的旅游公司、安全的旅行路线、细致排查安全隐患、为每位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增加陪护教师、组成学生安全小组等。

在具体操作上,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教师张滢总结了出游三要素:策划细、分工准、应急全。“策划上,每次出游前,我们都会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梳理和排查隐患,进行可行性设计和论证;监管上,人员配备上,采取定人定岗的策略,邀请家长、科任教师、保安等担任督导员并分配至各组,指导安全活动,及时化解隐患;应急上,要把药品、器械、工具、急救知识、应急人员、通信工具、联系方式、备用交通工具等预备齐,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出游安全教育。”此外,张滢介绍说,学校还借助家委会力量,让班级出游更精彩,和家委会就出游地点、计划等进行合作。有了家长的加入,很多工作会更有人力保障、更周密,而且这也是增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沟通的好方式。

获得家长支持很重要

“安全风险”是扼杀春游的第一大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行车安全、游玩安全、食品安全和学生健康体质安全等风险。因此,学校能否顺利组织学生集体春游,其中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很重要。

有的学校在组织学生集体出游时,会邀请部分家长协助学校搞好学生安全工作,这样,也能让家长们更放心。4月28日,山东省五莲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全体师生春游期间,每班至少5名学生家长参与。在各班自由活动阶段,学生自由活动均在教师、家长的视野内。去年秋季,史家胡同小学一(3)班学生孙睿祺的母亲,就曾以一名义工的身份陪孩子们共同完成一次动物园之旅。活动后,她总结道:“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秩序井然。清晰的要求,适时地清点人数,参观之中不忘提醒同学们饮水,去卫生间。这一系列琐碎而细小的工作,让我不由得对老师顿生敬意。孩子们观察的点,往往与大人不同。讲解老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各种奇妙的问题,在这种一问一答中,使他们能够有更深刻的记忆,也使我们能够更近地走进孩子们心中的世界。”

除了游玩安全,家长们也很关注食品安全。《教育》记者调查发现,历年春游期间,家长为孩子送水果、送饮料,甚至叫外卖送给孩子吃的,屡见不鲜。现如今,学生家长自发地请自助餐厅为春游的孩子做饭,开始在浙江绍兴等地流行。4月17日,绍兴市柯桥区柯桥小学组织学生到瓜渚湖春游。中午时分,一群身穿白色工服的厨师,把一盒盒热气腾腾的蛋炒饭、南瓜饼、鸡肉串等美食,放置在长桌上。这一连串的桌子,足足有四五十米长,看阵势与自助餐厅毫不逊色。现场一位家长说:“看了朋友的微信圈,也有孩子前两天春游,就是请了自助餐厅。主要是有专业厨师为孩子们配有美味食品,让大家省心。”虽然是连夜组织动员的,却获得不少家长的积极响应。为学生提供自助餐的负责人说:他从事餐饮已有些年头,而这种业务还真是第一次。这几天,他还接到多所学校家长的邀请。

公安交管部门要协助

“组织学生外出春游,不仅应当配备与出游学生人数相应的教师、车辆,所选择的游玩场所必须是具备接待能力的景点,而且还要与地方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联系。对于学生外出春游所乘坐的车辆,必须事先由交管部门进行车辆安全性能和驾驶员驾驶资质的审核。”这是前不久江西省进贤县人民检察院在发出的检察建议中提到的。

4月9日,贵州省贵定县民警分别到各中小学开展宣传活动,确保学生春游出行安全。针对目前学校春游高峰期,首先列举了春游活动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让学校深刻认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肩负起保卫学生出行安全、快乐游玩的责任。然后,宣传民警以视频、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学生们讲解了有关交通安全的知识:走路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要靠路边走,不要在马路上打闹;不在车前猛跑过马路等。同时,还建议学校在春游活动中采取步行的方式,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并能尽情领略春游的乐趣。有家长陪同参与的,则尽量不要动用车辆。最后还明确提出,学校要将春游计划安排、目的地、出行人数、时间、路线等有关情况,及时报交警部门,由交警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

4月25日,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组织千名学生,到云门山风景区踏青。为确保该校学生春游安全,杜绝安全事故,青州市公安局风景区派出所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掌握学生春游的时间、路线,派出精干警力为该校学生出行保驾护航。通过民警高度负责的安全护卫,历时一天的学生春游活动安全有序,受到了该校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配套机制可为学校壮胆

长沙律师李健从法律层面提出建议:在组织春秋游等活动时,学校应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让学生自愿报名,还可以签订相应的协议;建议学校为参加春游的师生购买保险,降低自身的风险;此外,学校还可以将春游、秋游等活动,交给正规资质的旅行社组织,毕竟旅行社在组织出游方面更专业、更有经验。

第8篇

[关键词] 旅游消费意向 城市居民 长株潭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日益成为城市(群)周边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客源市场。近年来,乡村旅游、近郊旅游和农家乐旅游市场十分火暴,市场发育也十分迅速,城市居民构成了这些市场的行为主体。通过对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特征的研究来把握客源市场规律,是城市(群)周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现实要求和潜在需要。国内外关于城市居民近郊旅游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农家乐产品的出现,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研究深度也不断增加。国外对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开始时间早,但主要表现为描述性质的。前苏联普列奥布拉斯(1982)的研究主要是对近郊旅游现象的定性描述和对成因的初步探讨。国内对近郊旅游的研究时间比国外要晚一些,并是伴随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入、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深度的增大,才较多地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关注。陈传康(1996)是较早提出了城市周边旅游带的概念并做出有关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吴必虎(2001)提出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对其形成机制、用地特征、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城市周边旅游带和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概念都是对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范围大小的界定和市场特征的衡量,都主要是针对旅游客源现实市场来开展研究的。旅游市场包括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我们通常也可以把旅游潜在市场称作旅游意向市场。对旅游意向市场的研究,国内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专门就城市居民的近郊休闲旅游意向进行研究的工作,许春晓(1997,2001)作了初步的尝试性研究,具体到研究城市居民近郊旅游消费意向这方面,目前还没见到相关报道。发展城市近郊旅游,对于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揭示近郊旅游市场特征,认识近郊旅游潜在市场规律,指导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1.研究方法

周洛景区位于长沙浏阳市社港镇,是一处集自然山水,珍稀动植物和原始次森林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山岳,距离长沙、株洲和湘潭均在100Km之内,属于典型的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国内城市周边游憩带的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周边的旅游开发对城市客源市场的依赖性明显,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带有稳定性,时间分布带有均衡性。这使得我们在实施抽样调查过程中,制定的样本时空分配方案合理、科学,更加贴近客观实际,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针对具体旅游目的地和特定旅游客源市场进行调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必须注意到抽查地点和抽查时段的代表性。近郊旅游市场现状抽样与调查,其目的首先是建立客观的客源市场信息库,把握客源市场的人口学特征和一般市场行为特征,进而为近郊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12月,我们采用区域控制、随机抽样的方法,总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其中长沙2000份,株洲、湘潭两地各1000份。回收3694份,回收率93.07%,其中有效问卷3253份,有效率达到87.3%,充分说明此次调查是成功的,科学的。

2.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样本性别构成男性比例大于女性比率,男性占到总人数的54.83%,女性占到45.17%。说明男性较女性更愿意接受户外调查。我们的样本调查主要是户外活动人群,故而样本反映的是户外人群的年龄结构。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所占比例不大,为2.2%。其中14岁~44岁的中青年年龄层次最大,占到样本的89.5%。14岁以下青少年所占比例不大,为0.5%。从居民的文化程度看,我们把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即初中及以下、中专及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数据显示,三个不同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分别为4.6%、35.6%、59.8%。从职业构成看,职业构成可分为:政府职员、企事业职员、商务人员、服务人员、学生、教师、工人、技术人员及其他。其中学生比重最大,占到23.1%。其次是政府职员和企事业职员,分别占到14.8 %和13.8 %。工人和技术人员也占有较大比重。从收入水平看,样本是以居民家庭月收入作为计量单位。1000元~2000元所占比例最大,为32.3%,其次,2000元~3000元的比例为22.7%,大于3000元的高收入阶层比例也较大,为12.9%。选择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大部分是学生,认为自己拥有独立能力,年龄也在18周岁以上,应该属于单身家庭类型,比例较大,为低收入家庭。

三、旅游市场现状特征

1.旅游休闲频度

旅游休闲频度即以年度为单位,旅游者每年外出旅游的次数。我们将休闲频度划分为五个层次,即1次、2次、3次、4次和5次以上。在接受抽样调查的居民中,2007年外出旅游休闲频度,绝大多数在3次以内。居民希望每年外出旅游频率选取1次~3次的比例最大,合计占到69.03%。其中选择2次者最多,占32%,选择4次者占8.83%。而选择5次以上者较选择4次者比例略大,占12.53%。说明城市居民已经具备充分的近郊出游条件,旅游休闲意识也不断提高。

2.旅游消费水平

在接受调查者对旅游消费水平的回顾性估计中,发现样本量的75.08%的居民选择消费支出在2000元以下。选择2000元~3000元占15.22%,3000元以上者比例不大,为9.69%。可见,旅游消费表现为经济型和大众消费,2000元左右的近郊旅游消费能为更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选择花费在500元以下的占26.37%,也占到一定比例,这与样本选取的学生群体占到大部分有一定联系。

3.旅游环境偏好

旅游环境方面,城市居民偏向于自然、生态、环保、健康。调查结果表明:选择“清净和空气好”的近郊旅游环境占26.65%。选择“自然美景集中的旅游环境”占24.45%。以上均占到较大比例。而选择“人文景观集中”、“传统乡村风情浓郁”的比例分别为17.51%和16.61%。选择“热闹和现代风情浓郁”的旅游环境占15.11%。说明城市居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更加倾向于选择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气息浓郁;回归自然,释放压力,放飞心情的旅游目的地。

四、旅游市场意向特征

1.熟悉程度

浏阳周洛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尤其是丰富的瀑布群落和亚洲唯一的原始野生桂花林拥有一定市场美誉度和影响力。但由于其开发历史的短暂,景区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景区软件、硬件环境的待改善,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熟悉”周洛景区的只占3.76%,“听说过”的占28.7%,而绝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了“不熟悉”和“没听说过”一项,占到62.08%。在所有被调查者中,选择“去过”周洛景区的仅占5.45%。说明了长株潭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

2.旅游主题偏好

我们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瀑布、农村、负离子、爱情、生态和健康。城市居民对旅游主题的偏好,以生态为主题的选取比例最大,为29.99%。其次是以瀑布为主题的水环境占24.5%。以爱情为主题的人文环境和以健康为主题的休闲环境也深受居民的喜欢,选取比例分别占17.79%和16.24%。周洛是一个集生态、瀑布、负离子、爱情和健康等主题为一体的旅游区域,能较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主题需求。

3.旅游项目偏好

山水自然风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享受甜蜜的爱情、参加农家耕作和呼吸新鲜空气为这次调查列出的旅游项目。城市居民对山水风光这一项目的选择比例最大,占40.5%。其次是呼吸新鲜空气,占28.56%。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享受甜蜜的爱情选取比例较大,占22.36%。而对参加农家耕作的项目选择比率不大,仅为8.58%。在项目偏好上,周洛能较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要求。

4.出游方式和出游时间的选择

在出游方式上,城市居民以亲友结伴旅游为首选,居第一位,占到样本量的32%。单位组织居第二位,占24%。以家庭为单位出游占到20%。选择独个出游的比例很小,占13.4%。而愿意通过旅行社组织出游的比例最小,占9%,城市居民的出游方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

在出游时间选择上,表现出集中性特点。其一,节假日主要集中在双休日,比例为17.87%;选择“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出游的比率也较大分别占13.44%、12.72%;而选择春节出游的比例小,为6.58%。其二,季节分配上的集中性,表现在选择春季、夏季和秋季出游的比例比较大,合计占到43.27%,秋季出游的比例最大,占17.76%。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选择冬季出游的比例最小,为3.53%。

5.交通工具选择意向

城市居民在交通工具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和集中性特点。长途汽车和火车为居民出游的首选,分别占29.05%和21.78%。私家车、出租车和自行车的选取比例较大,分别占11.49%、10.96%和10.37%,基本反映了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水平与交通工具选择的一致性,而选择单位车,通过单位组织出游的比例小。

6.景区氛围期望意向

对近郊旅游景区氛围的期望意向中,城市居民更多地选择安静的景区环境,占37.82%。其次,选择欢快和浪漫的景区氛围比例也较大,分别占28.75%和24.57%。对于刺激的景区氛围选取比例小,为12.6%。这与居民平时生活工作在城市,更能便捷选择和享受城市人文景点和主题公园产品有交密切的关系。

五、旅游消费意向特征

1.资金消费意向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资金消费意向,选择500元以上者占总样本量的7.26%, 小于200元的占12.2%,所占比例都较小。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300元~400元和200元~300元三档,比例分别是22.27%、30.54%和27.28%,这种旅游消费水平与短时、短距离旅游方式相联系,也与长株潭居民的基本收入水平相一致。

2.时间消费意向

城市居民在时间消费意向上,选择停留一天或两天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到31.54%和22.24%。一天半的占15.88%,而选择半天、三天或三天以上者比例不大,分别占6.04%、9.42%和7.22%,短距离旅游能符合居民的要求,国家节假日制度的调整更好地满足了居民旅游休闲生活的需要。

3.饮食、购物和住宿消费意向

调查数据显示:在饮食上,城市居民更注重口味与价格,分别占27.16%和26.26%,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对饮食环境和服务方面的要求也较大,分别占24.19%和22.4%。在购物需求上,大部分居民有购物习惯或视情况而定,二者比例合计86%,不愿意购物的比率小,仅占14%,因此,近郊旅游目的地可适当开发和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居民求异、求特、环保、生态的购物心理。在住宿意向和标准上,不愿意在周洛景区过夜的占39.26%,愿意过夜的占19.5%,选取视情况而定的比例最高,为41.24%。如果选择在周洛住宿,住宿标准更多的选择经济型的旅馆和招待所,占35.71%。选择宾馆的占29.27%。亲友家占22.11%,愿意住宿农家的占12.91%。这就要求景区提供有特色、卫生干净、经济的住宿产品,充分挖掘游客在景区的消费潜力。

六、结论

1.长株潭近郊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样本背景特征说明了长株潭潜在客源市场空间的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会扩大,这为近郊旅游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旅游出游母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也可看出,城市居民的旅游行为意向特征与周洛景区自然山水、环境清净、温馨静谧的风格表现出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目的地特征的一致性。城市居民的消费意向特征与周洛景区提供相应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一致性。因此,城市居民是近郊旅游潜在市场的开发重点和促销对象,值得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很好地关注。

2.长株潭近郊旅游市场发育水平较高

长株潭三市居民年出游次数更多地现在为3次以下,年旅游资金消费集中在200元~500元之间,旅游环境偏好集中在清净和空气好、自然美景集中方面,旅游项目偏好于山水风光。这说明了城市居民的近郊旅游发育水平较高。

3.长株潭近郊旅游市场对旅游生态的要求比较明显

长株潭三市居民大多数没有听说过周洛景区,说明了周洛景区开发历史较短,对外宣传力度较弱,但也表明居民对周洛景区的开发热情高,期望水平高。他们对旅游主题的选择上集中在生态环境,对以瀑布为主题的水环境,以爱情为主题的人文环境和以健康为主题的休闲环境抱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城市居民倾向的以亲友结伴、家庭出游的旅游方式,以火车和汽车为主,多种交通工具方式结合的出游工具选择促进了居民对旅游主题期望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33~334

[2]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大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第9篇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转贴于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发布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第10篇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这种新理念是要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的大课堂,我相信这就是一种“有氧”英语课堂。带着这种“有氧”英语教学的理念,我在三年级四班对校内老师上了一堂研究课,授课内容为《上海版牛津英语》3B第一模块的第三单元 “Touching and feeling”。本课新授的内容包括两个新句型:How does it feel? It is…和表达感觉的词hard, soft, smooth, rough。如果按照常规的想法,我们会给出一些不同感觉的实物图片,教授单词。然后,根据这些图片进行对话、操练新句型和新单词。

但我总觉得,表达感觉的这些句型和词,一定要有切身体验才能表达得真切,运用得自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授知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决定尝试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比如说水果店购物、参观我们的教室。当时,我们学校刚组织过外出郊游,所以在拓展阶段我让学生们模仿出外郊游的场景,真实地表达他们的感受。想必这样做,既会让学生更言之有物,又可以更真实地展现学生的生活。

【案例】:

热身环节:我先根据学生的Daily report(每日报告)自然过渡到食物,问学生们平常喜欢吃什么食物。有的学生说喜欢吃KFC,有的学生说喜欢吃烧烤,还有的学生说喜欢吃水果。

情境新授:我根据学生说的喜欢吃水果,很自然地过渡到一起去水果店购物。其实在课前,我已经准备好了一些水果作为道具,其中有苹果、桔子、菠萝、香蕉等。学生们看到英语课上出现了真实的水果,还可以真实购物,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我就请了一个学生上台挑水果。这个学生挑了个苹果,接着我就问他:“How does it feel?” 然后,引导他回答:“It is hard.”并新授单词hard。随后,我又请了几个学生买水果,根据他们挑的水果,我用新句型和他们问答,并逐一教授了新单词soft, smooth和rough。

交际运用:由于在刚刚的活动环节只能让个别学生亲身感受,所以在交际运用环节里,我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放手感受、体会。我让他们两两配对,给3分钟时间,可以随意走动感受、体会、交谈。他们有的在窗口边,摸到玻璃,他们会说:“It is hard and smooth. And it is cool.”;有的在我准备的水果商店里模拟购物;还有的拿出自己的文具用品,模拟文具商店购物。在备课时,我还曾担心这样放手,会不会影响课堂秩序。但从实际情况看来,每个学生都很想把握这种真实体验、自我交流的机会,课堂的秩序反而更加有条不紊。真实体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潜在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拓展升华:在交际运用环节后,我感觉到学生基本句型和单词都掌握得很好,积极性也很高。所以拓展升华阶段,就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当时学校刚组织过郊游,学生们对出外游玩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所以我把他们分成4个小组,让他们回忆郊游的情境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而且他们对郊游的兴致都非常高,所以对话交流的内容就更加鲜活,更加生动了。

【案例分析】:

这节课上过之后,我发现把课本知识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后,课堂变得更加真实了,他们表现得如此兴奋热烈,我感觉就像是与朋友们在交谈,而不是在死板的传授知识。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教育要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问题引向课堂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相当大的作用,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利用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意识呢?我尝试做了以下几点:

一、让生命力充满英语课堂

英语课堂要高度体现学生日常生活的意义,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学生熟悉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中的未来世界,整合、拓展、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头活水。我尝试着将生活中的种种所见所闻、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天气预报都一一引入课堂,努力使英语课堂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有话可说。这样一来,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们通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他们学到的是活生生的英语,是有生命力的英语。

二、让英语课堂充满“氧气”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所以,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加工,传授,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英语。

英语是一门语言,它需要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和运用。我们教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因此,我们要努力使英语课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有氧”英语,有生命力的英语。让我们的英语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收获更多快乐!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11篇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现在已进入成熟阶段,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一)发展休闲农业受到台湾当局的重视

休闲农业自发展兴起后,台湾相关单位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既增加农民收益,又保护环境并满足消费者愿望的农业发展策略。于是台湾相关单位便直接参与规划和行动,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规范发展经营行为。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农业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经费一般用于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宣传等费用。有力地推动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是台湾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立法指导休闲农业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当局注重规划管理,制度与法令衔接的规范条文。为配套实施“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制定相关环节的程序要点及规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施细则,相当详细,分别有“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非都市土地申请作休闲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建筑物设计规范”等。这些法规条文明确规范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一目了然,可操作性强,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三)做好发展休闲农业规划

包括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和休闲农业区的建设规划。台湾农政部门为防止休闲农业区偏离农业本质而趋向纯粹娱乐以及为了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研订了“发展休闲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全面的综合规划之中。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包括:现代化的农村社区、保持地区传统文化的文物区、体验农作物生产的农园及游憩设施区。为保证规划的实施,台湾农政部门强调上下纵横的沟通,农业各部门间的配合以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协调,形成一整套汇报审核制度。台湾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以致小到一个农场、农户,大都有一个近、中、远期的规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市场定位、开发原则、项目设置、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

(四)加强园区建设的规划和检查评证

1992年,“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接成片。有许多农民参加受益,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有美丽景观可以观赏,有农业经验可让人体验等。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会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各方面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配套一部分资金。

(五)合作经营与策略联盟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为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两层次。由于休闲农业区范围广阔,资源丰富,同时区内资源环境、经营特性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类型及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体。这些经营个体如何有效整合,成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组织来办理各项活动,如广告、促销、住宿安排、旅游日程安排、体验活动,甚至资源调配、安全管理及公共关系等具规模经济性的工作,是一个重要课题。无论是观光农园或是教育农园,甚至休闲农场,其本身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很难满足游客停留较长时间的需求,必须通过策略联盟,资源互补利用,以避免恶劣竞争。因此,经由经营主体间的策略联盟,连锁经营,达成双赢的目标。

二、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

(一)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郊区观光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北京昌平十三陵旅游区出现了向游客开放的观光采摘桃园,受到游客的欢迎。1988年,大兴县举办了第一届西瓜节,瓜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其他类型的果园也相继开放,休闲农业在北京郊区初现端倪。比较有规模的发展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各区县基本上都有休闲农业项目分布,山区相对多一些,平原区相对较少。休闲农业已经被市政府列为北京郊区重点发展的“六种农业”之一。北京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以1998年北京市观光农业工作会议的召开和2003年市政府制定和实施推进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221行动计划”作为时间界限大致可分为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阶段。为支持郊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市农委、旅游局先后制定了旅游标准(试行)和扶持政策,加大了对乡村旅游的引导、规范和扶持力度,使休闲农业旅游设施建设和经营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同时政府考虑建立市级民俗村户的淘汰机制,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到提高休闲农业产品服务的质量上来。北京的休闲观光农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布于北京各大自然风景区周围的农家乐经营模式,主要提供简单的食宿服务,基本上以户为单位,开发规模较小;二是各种类型的农业观光采摘园,大多只是西瓜、番茄、柿子、苹果、鸭梨等特色有机农产品的采摘服务,而对消费者提供参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体验性消费较少;三是综合性的休闲度假农场,将有机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三大产业的有效互补。目前,北京的休闲农业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休闲活动开展相对比较多,而第三种类型开发相对较少。北京休闲观光农业现在的整体发展状况是蓬勃发展而有有待深入。在对接受休闲观光农业服务的北京消费者访谈中,通常发现游客所接受的服务和游客对休闲农业产品的服务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无疑降低了顾客对该产业的整体满意度,降低了都市消费者的重游意愿。

(二)北京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1.消费观念的变化

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各种“城市病”出现。空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等,使得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城市交通拥挤,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间狭小。大城市工作的人们生活压力很大,身心俱疲。人们渴望逃离市区,拥抱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需求使他们旅游的地域范围扩展到广大的乡村地区,于是休闲农业得以迅速发展。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和个性化。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发生变化,从过去追求看多个景点的走马观花式游览型转变为现在追求放松身心的休闲度假型。以前人们在一个景区、景点停留的时间较短,现在人们在一个景区停留的时间较长,有的甚至停留多日。假日里,传统的风景名胜区接纳不断涌入的人潮,大大降低了旅游过程的乐趣。人们更多的选择乡村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更喜欢到广阔的郊区外放松身心,体验乡村生活和参与农事活动。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多为人文景观,且人满为患,不能满足旅游要求日趋多元化的京城客源,而拥有生产、生活、生态三重性及绿色基本格调的农业在给旅游者提供农业知识、体验农民生活等的同时能够带给人们远离喧闹的城市,回归大自然的意趣。因而对农业与农村的观光旅游应运而生。

2.旅游资源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名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资源性质,北京郊区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北京郊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以优美的山水环境为基调,有以湖库、泉瀑为构景要素的湖光水色;有以森林为特色的自然保护区;有险峻山岭、奇幽峡谷、瑰丽溶洞为景色的自然景观。这些绚丽多姿的胜景与丰富的文化古迹相结合,独具韵味。郊区自然旅游资源一般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三种基本类型。京郊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与健身类和购物类,其中古迹与建筑类有人类文化遗址、军事遗址、长城、古城遗址、园林、陵寝陵园、纪念地、寺庙坛观、古塔碑刻、石窟、特色村落等。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北京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向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可能。北京作为古都,文化积淀深厚,是东方文明的精华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北京郊区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积累了大量的精湛民间艺术,保留了丰富而深厚的乡土文化,开发、挖掘北京特色文化资源,可使“老北京”文化韵味永续,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北京有着深厚而朴实的基础。

3.旅游客源

北京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旅游胜地之一。从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得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北京人口密度逐年提高,都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使得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活动场所与设备普遍不足。因此城市市民形成了一种要去郊区旅游休闲的消费心理。走出城市,走进自然,欣赏自然和田园景观,体现农家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追求和时尚。北京还有不少常住京城的外国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境外来京观光客和一些常到首都旅游的外地人。外省游客和境外游客是北京休闲农业的潜在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潜在市场将逐步变成现实市场。

4.居民休闲时间增加为休闲

地方商务观光提供了必要条件大陆1995年就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3个“长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节),这样,大陆公众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日)。其中学生和教师全年约140天;公务员及外企管理人员,全年约124天;离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从2008年开始实行的新法定节假日制度使法定假日以及周末的法定休息日达到115天,再加上带薪假期的贯彻实施,大陆人每年的闲暇时间增加至120天以上。这将为休闲活动提供机会,会增加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而长短假期的安排对居民旅游消费的空间起到了制约作用,居民可以在“小长假”期间选择中短途的旅游目的地、度假村进行休闲娱乐,而在“十一”、春节黄金周及带薪假期期间选择较远距离的目的地度假,这将引导旅游消费者选择不同的旅游产品。总的来说,休闲时间增加为北京市各类休闲观光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三)北京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今京郊的休闲农业普遍缺乏整体性的合理规划,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规划能力,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如大部分的农家乐和农业观光园互相模仿,经营项目同质性过强,行业经营中恶性竞争,致使很大一部分民俗接待户和农业观光园效益不佳;在休闲农业的项目建设中存在大量的废农造景现象,休闲农业园规划建设与都市人工园雷同,这不但破坏了原生性的乡村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就处于弱势的乡风民俗文化,使乡土文化失去应有的韵味。从行业整体来看,北京市休闲农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景区分散布局在郊区各处,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景区规模大多比较小,构想和建设的起点低,内容单调,缺乏鲜明的特色。目前北京的休闲农业绝大多数为蔬菜和果品的采摘,以及品尝农家饭、住农家院的活动,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旅游项目功能单一,活动内容不丰富。停留在低层次的农业观光休闲产业上。对休闲农业的理解比较通俗,没有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界定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休闲农业是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对于这一行业目前还没有一套专门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郊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台湾休闲农业经验对北京的启示

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大体是自上而下,北京的休闲农业发展大体是自下而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自发转向自觉阶段,此时,政府适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总体规划、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会使北京的休闲农业发展出现质的飞跃。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经验,结合北京休闲农业实际,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一)制定行业法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号文件对发展休闲农业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休闲农业规划中“乡村性”的维护和生态保育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空间。

(二)规划北京休闲农业产业布局

政府要重视加强对农业休闲区的规划与指导。由于休闲农业是综合农业和服务业于一体的一种新兴的农企业,其发展有特殊的要求。首先要求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可供利用,且需要前期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达到经济、生态、技术三方面的统一可行。北京郊区要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使农业从传统的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首要的工作是要搞清北京各郊区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农业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作为北京休闲农业类型区划分和进行总体规划的依据和前提。结合北京市郊区区域特点和资源分布,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近郊区、远郊区和远郊山区。三个层次资源不同,特色各异,发展方向和重点各不相同。朝阳、海淀、丰台、大兴四区的休闲农业产业。整合配套用地,都市农业园区,形成规模、功能完备的农业休闲旅游观光景点。以区域内综合型农业高科技园区为主体的旅游观光产业。顺义、平谷、怀柔、密云自然景观农业旅游观光区。该区同为首都绿色生态屏障的构成部分,山清、水秀、天蓝、林贸、果鲜、空气清新,是北京自然景观资源相对丰富的聚集带,自然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自然景观农业休闲产业。此区域共有31个边远山区乡镇,山区面积在65%以上。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山区农民素质相似。适合发展自然景观农业休闲产业,将自然景观与绿色、安全生态农业进行有机结合,发挥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优势,带动本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实现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健身娱乐的高度结合,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提高文化品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转变山区农民的观念。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人文景观农业旅游观光区。四个区县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资源的文化内涵为发展人文景观农业旅游观光区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四个山区县地处北京西部,这四大区县自然条件相似,山区面积庞大,几乎占了各个区县地域的70%以上,门头沟更是以98.5%的比例名列榜首。太行山、燕山山脉自南向北半环抱;自然风光奇特,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众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多种干鲜水果;高科技农业发展在全国首屈一指。郊区农村地域特色鲜明,塞外民俗、农耕文明、古都风情保存相当完好。四个区县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资源的文化内涵为发展人文景观农业旅游观光区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结合人文景观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确定并规划发展休闲农业,形成以名胜古迹为龙头,山水景观为主题,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旅游景点体系。

(三)进行休闲农场的总体规划

首先应确定经营理念与目标,其次为现况调查,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业环境、旅游环境、土地利用、相关计划与法规等。休闲农场内的土地分为农业经营体验分区和游客休憩分区。农业经营体验分区的土地,作为农业经营与体验、自然景观、生态维护、生态教育用;游客休闲分区的土地,作为住宿、餐饮、自产农产品加工(酿造)厂、农产品与农村文物展示和销售及教育解说中心等相关休闲农业设施之用。这样可以解决休闲农场旅游而不能住宿的问题。

(四)充分发挥农场经营者的主体能动性

提高休闲农场经营者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将直接关系到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农业方面的高等院校主要有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旅游方面的高等院校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都设有旅游规划或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通过这些大学和科研单位对农民进行培训将会促使北京的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第12篇

“72小时过境免签·玩转北京”是北京市旅游委在72小时过境免签新政后,首次在欧洲专场推介北京高端旅游资源活动,涉及德国法兰克福、奥地利维也纳,以及捷克布拉格三个城市。推介内容主要包括北京精品72小时旅游线路、高端会展资源、精品中欧航线等。北京市旅游委还使德国民众现场体验了北京旅游网的德语版本服务,为法兰克福市民了解京味儿文化、筹备赴京旅游开启了新窗口。

活动现场,熊猫人偶和京剧演员的特色迎宾引得嘉宾纷纷驻足,合影留念;书法和剪纸表演等特色活动让外国朋友大为赞叹;印有中国特色图案的小礼品也颇受欢迎。

北京市旅游委副主任曹鹏程表示,北京是有着逾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文明古城,荟萃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同时也聚集了众多大型企业、文化机构和各类机构组织,是国际会议、活动和国际重大赛事的主要举办地。在德国举办推介活动,希望增强德国民众对北京的了解,拉动德国乃至欧洲游客赴京旅游,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展览在北京举办。

据了解,“72小时过境免签·玩转北京”高端旅游资源推介活动将在欧洲连续开展,涉及德国法兰克福、奥地利维也纳,以及捷克布拉格三个城市。2012年,北京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00.9万人。为了更好地拉动入境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消费,大力推介最新颁布的“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市旅游委特别组织了此次赴欧的推介活动。德国作为北京在欧洲入境市场的第一客源国,也是第一轮“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放国之一,2012年全年赴京旅游24万余人,同比增长10.3%,成为本次活动的第一站。

“从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不只是在城市面貌上有了变化,当地人也更热情友好。”奥地利商会主席约瑟夫·比辛格说,北京每年能够接待的游客量达到8000万,维也纳也能接待2000万人次的旅游。“同样作为两个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加强推广合作。”

在捷克布拉格这座有着“世界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城市中,市旅游委与捷克捷中友好合作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一些数据可以表明中国对捷克旅游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捷克地方发展部部长卡米尔·杨科夫斯基说,2007年全年,一共有38241位中国游客来到捷克,3年之后这一数字就涨到了10万人次,去年更是超过了14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捷克旅游。我相信旅游领域是加强双方人民友好关系的纽带。”他说。

我国驻德国法兰克福总领事馆、驻奥地利大使馆、驻捷克大使馆官员、中国国家旅游局驻法兰克福办事处领导以及当地政府代表、市政委员会以及旅游、会展相关行业买家、主流媒体等各界嘉宾及当地媒体出席了推介会。

此次欧洲三国之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受到了当地的欢迎。

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自2013年1月1日开始,包括德国、美国、英国在内的45个国家持有第三国家和地区签证及机票的外籍人士,需要在北京转机时短暂停留,且停留时间不超过72小时,则无需申请过境签证,只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边检机关申请办理北京72小时过境免签手续即可。

“北京旅游”首次亮相联合国总部大厦

当地时间5月14日,由中国驻联合国使团、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旅游委承办,为期一周的“北京旅游图片展”在联合国总部大厦落下帷幕,这是北京旅游首次亮相联合国总部大厦展示大厅。

据了解,本次图片展展出图片50张。生动展示了北京作为世界旅游城市的整体风貌,展现了蕴涵在北京的丰厚的历史文化独有魅力,获得了各界广泛好评。展示内容分为四个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在北京、古韵北京、时尚北京以及魅力北京。

这次活动扩大了北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将吸引更多中外游客来京观光。从总体上提升北京国际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加快将北京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步伐。

2013第八届中国(北京)餐博会上的亮点“吃在北京”

5月9日至11日,第八届中国(北京)餐饮·食品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北京旅游委承办的“北京旅游”馆从北京旅游特色餐厅展示区、乡村旅游农家美食展示区和“北京礼物”旅游食品展示售卖区三个区域方面,集中展示了北京旅游中美食领域的丰硕成果,对提升北京旅游美食餐厅的知名度、促进旅游餐饮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次餐博会吸引了近5万名观众参观。

北京市旅游委将在餐博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继续以“畅游绿色北京,分享健康美食”作为2013年美食推广活动的主题,努力将美食打造成为北京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国内外游客“吃在北京”,体验舌尖上的千年美食文化!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获联合国支持

2013年5月8日在联合国总部召开了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国际健康与环境组织共同主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城市发展与旅游”圆桌会议暨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秘书长、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鲁勇先生和国际健康与环境组织轮值主席、科摩罗常驻联合国代表卡昂比·卢比尼先生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认同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双方承认现代旅游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旅游业对解决健康与环境问题的积极作用。

市旅游委领导出席“百万市民游京郊”活动

5月11日,由北京市郊区旅游实业开发公司主办“百万市民游京郊”的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城乡贸易中心广场隆重举行。

“百万市民游京郊”活动是北京市郊区旅游实业开发公司精心打造的服务于广大市民、满足市民京郊旅游需求的京郊旅游的大型旅行活动。该公司把发展京郊旅游列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积极与各区县实行战略合作,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推广精品旅游线路。于此同时,该公司积极引入电子商务模式搭建北京郊区旅游网,发售郊区旅游卡,筹建郊区旅游集散中心,努力拓展销售渠道,带动京郊农民增收致富,大力构建京郊旅游发展的新型平台。

16区县旅游咨询热情服务“5·19中国旅游日北京主题活动”

2013年“5·19中国旅游日北京主题活动”在前门大街隆重举行。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活动现场分别设置了咨询展台,为过往的市民、游客解答旅游咨询,推介旅游资源和发放《旅游法》。

咨询活动以宣传贯彻国务院新颁布的《旅游法》为主题,同时向市民和游客推介北京十大休闲游目的地、北京十大自驾游目的地、北京十大绿色骑行路线、北京十大时尚购物休闲地标等旅游热点信息,还有十大旅游陷阱警示、签订旅游合同十大注意事项等旅行须知的重要提示,希望以此增强市民法律法规意识、维权意识,培育和树立全民旅游休闲理念,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

据统计,在活动现场,16区县咨询展台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

精彩园博,美丽丰台

为迎接即将在丰台区隆重开幕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加强丰台区旅游企业整体宣传力度,由丰台区旅游委主办,丰台区旅游咨询中心承办的 “精彩园博,美丽丰台——丰台旅游咨询日活动”于5月16日在丰台花园举行。

该活动地点设在丰台花园和平广场内。全区共有18家旅游企业参加了此次宣传推介活动,涵盖第九届园博会、丰台区各A级以上旅游景区及民俗旅游企业。

此次活动旨在宣传丰台区旅游资源,拉近旅游企业与广大游客距离,促进旅游产品营销,让市民走近园博,了解丰台,从而进一步扩大丰台旅游影响力。

此届园博会是继奥运会之后北京举办的一次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国际性盛会。

房山举办万人春季北京国际长走大会

5月11日上午,万名长走爱好者相约在素有“城市之外、水岸花田”美誉的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再次体验了充满魅力的“京南水乡之旅”。为满足不同层次长走爱好者的需求,第五届长走大会依然分设了两条路线,第二条开辟了一段具有挑战性的山地路线,可以登高远眺,饱览周边风光。

主办方将长走方阵沿线道路用四种颜色划分为四个版块,红色是美丽的中国方阵,代表民族复兴之路;绿色是美丽北京方阵,代表世界城市之路;紫色是美丽房山方阵,代表一区一城之路;黄色是美丽长沟方阵,代表特色小镇之路。四色拥有不同含义。今年长走线上还精心布置了三处互动区,增加了长走沿途中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云居寺传奇》系列微电影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