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防安全论文

国防安全论文

时间:2022-11-28 17:5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防安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防安全论文

第1篇

一、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探索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专门设立了军事理论教研室,负责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包括军事技能训练的组织实施,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考评,军事活动的开展等。在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中,统一组织重庆通讯学院的老师按照大纲统一施训,对于军事理论课,能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授课,并把军事理论课设为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体系。

(一)教学管理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军事课设定为必修课,课程建设为教学型,列入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合理利用板书、多媒体等教学媒介,采用启发式、研究讨论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多样,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要求任课教师应有完整的备课笔记和教案。坚持教师间的互相听课制度,加强教学互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改善教学方法。另外学校专门开设国防知识教育讲座、法制安全讲座、军事系列电影赏析、主题班会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覆盖学生面达100%;制定了规范的理论教学管理制度,有排课表、检查督导、论文考察和成绩管理工作;军事课列入学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规划,作为办学水平评估的内容。学校对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包含军事理论考查和军事技能训练评价两部分,军事理论考查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军事理论的了解情况,通过论文形式进行;军事技能训练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训练态度、训练过程和训练效果进行评价。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采取专职辅导员兼任的方式组成并成立了专门的军事理论教研室。根据学校学生规模和教师的编制情况,教研室有专兼职军事理论课教师7名,其中,讲师4人,助教3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人,平均年龄30岁。军事理论教师熟悉大纲和教材,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组织教学;教研室经常性的教研活动有完备的记录,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国防教育活动。

(三)教学保障

学校拥有多个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可满足200人规模左右学生的开课需要。图书馆配有大量军事理论书籍、期刊,并有电子阅览室,军事类相关书籍。

(四)教学效果

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对军事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所学提交了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论文整体质量良好;认真开展评教活动,学生对军事理论教师的评价基本满意。

(五)特色活动

课外国防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每一项活动都做到了有计划、有措施、有宣传、有效果、有总结。

通过国防教育板报作品评比、国防教育图片展、学生国防征文活动和小班军训主题班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国防意识进一步提高,在全校形成了“爱我国防、兴我国防”良好国防教育氛围。组织编写军训特色杂志《学军快讯》,每年刊发100余册,该杂志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集优秀作品编辑成册,将“学军”活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从数百篇师生国防教育心得体会中精选纳入其中,以此阐明军训工作的意义,报道军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交流学员参加军训活动的心得体会。

二、对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学校对军事课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突出教学改革,既是顺应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年探索,学校课程建设中也暴露出来诸多问题。

(一)师资配备不均衡的问题

目前学校军事理论课的课堂授课任务基本由兼职军事教师即辅导员来承担,但这些兼职军事教师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培训,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大纲的把握不够全面,既把握不了课程教学的“宽度”与“深度”,又无法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不到较高保证。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致力于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军事教师队伍,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军事竞赛,慢慢的提交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同时可以聘请专业军事教师担任我校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内容。

(二)军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

军事理论课教学虽然列入了教学计划,但课堂教学学时数上难以保证。二是师资队伍职称、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三是科研水平不高,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以上不足,我们提出了以下目标:

1.全面加强军事理论的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

2.建立一个适应我校素质教育要求的军事课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军事技能训练的特点,采取技能训练科考核与军事理论考试相结合,对学生的军训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军事课教学的特点,在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多媒体课件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2篇

参考文献是说论文在写作过程当中引用的文献资料,是有准确的收藏地点的文本和档案等,论文中引用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依次书写在论文的末尾。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借鉴。

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

[1]边志新.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

[2]康世瀛,刘淑蓉.信息化时代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1

[3]彭炳华,信息化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当代经济,2015(6).

[4]李红光,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会计探讨.管理观察,2012(7):p.213-214

[5]张继德,刘向芸.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旬刊,2014,

[6]毕克新,等.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工艺创新互动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0).

[7]赵迪.浅析信息时代设计的特点[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娅娜,鞠颂东.敏捷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的财务影响[J].物流科技,2008.5.

[2]张琪.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想[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4.

[3]曹军.论供应链管理下新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4]周学广等.信息安全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5](美)MandyAndress著.杨涛等译.计算机安全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6]曹天杰等编著.计算机系统安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7]刘衍衍等编著.计算机安全技术.吉林:吉林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8

[8](美)BruceSchneier著,吴世忠等译.应用密码学-协议、算法与C语言源程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

[9]赖溪松等著.计算机密码学及其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7

[10]陈鲁生.现代密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

[11]王衍波等.应用密码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

[1]石志国等编著.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2]周海刚,肖军模.一种基于移动的入侵检测系统框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32卷第6期2003年12月

[3]刘洪斐,王灏,王换招.一个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设计,微机发展.第13卷,第1期,2003年1月.

[4]张然等.入侵检测技术研究综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第24卷第7期2003年7月

[5]吕志军,黄皓.高速网络下的分布式实时入侵检测系统,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第41卷第4期2004年4月

[6]韩海东,王超,李群.入侵检测系统实例剖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7]熊华,郭世泽.网络安全——取证与蜜罐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7月

[8]陈健,张亚平,李艳.基于流量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8。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国防意识 对策 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国家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尤其南海、等问题由于第三国的介入和干涉,使得局势越来越复杂,矛盾随时都有激化的可能,这对提高国民国防意识、增强国防力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学生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是未来国防建设的生力军和捍卫者。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所以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是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

1.忧患意识薄弱。和平的时间长了,人们往往会在思想上对战争的威胁产生麻痹,即使是大学生也不例外。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既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那么战争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有的认为既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就没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去搞国防;有的甚至认为国家把经济实力搞上去了自然就没有人敢欺负了。

2.国防意识肤浅。有些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样一些传统的认识上,不知道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其中有些安全问题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直接息息相关,比如社会安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治安,还包括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

3.国防思维简单。有些大学生缺乏辩证思维,看问题容易极端化、片面化。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核武器就不会有人敢欺负我们,谁敢找事我们直接就用核武器灭了他;有的大学生对现代化战争缺乏了解,仍然停留在“人多力量大”的习惯性思维上,总想用人多来解决所有问题;有的大学生则把我们国家在南海、等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看作是软弱,不懂得去理性地分析国家在这些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和所采取的正确策略。

4.责任意识不强。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保家卫国那是国家军人的事,跟自己无关。即使有些认为国防建设很重要的学生,也只是嘴上说说,真到要他自己为国防建设做点什么的时候,则又退后了。这些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国防建设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形成的原因

1.长期和平的原因。从上世纪中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几十年来长期处于总体和平的环境当中,即使和前苏联、印度、越南曾经发生过一些领土争端,但那些过去的往事早已被现代许多人所淡忘,甚至有些大学生连那些事是否发生过都不知道。长期的和平环境淡化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也使大学生对国防意识产生了麻痹,国防观念越来越淡化。

2.中小学教育的原因。从学生接受的教育经历来看,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一直都在被高考的指挥棒驱使着,学校和学生分别把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追求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这是造成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国防意识差、兴趣低的一个基础性原因。

3.社会及家庭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的背景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个人的成功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人民没有紧紧联系起来。因此,这也不难理解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差的现状了。

4.高校教育自身的原因。作为高校不可能改变前面提到的三个客观原因,但高校既然作为教育机构,而且教育的是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因此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完善自身的做法,这便成了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发展非常不平衡。多数学校还没有正式开设军事理论课,仅仅把军训当作国防教育的唯一形式;有的学校把军事理论课看成是一种临时的活动,用讲座的方式代替讲课,忽视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那些即使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的学校往往也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资料短缺、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有的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1]P62。这些是造成大学生国防意识不强的最关键的原因。

三、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领导重视力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当前多数高校还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学校各级相关领导自身对于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领导觉得新生军训就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了,没必要再开理论课程;有的领导觉得这和招生、就业都扯不上关系,下功夫做这些事情不划算,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此艰巨的一项任务开展不起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了领导的支持,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层层责任到人;建立考评机制,制定奖优罚劣的奖惩措施;严格落实专项资金使用制度,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等等。有了制度的保障,大学生国防教育才能得到落实,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提高才有扎实的基础。

2.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专职军事教师人数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军事课是一类较为特殊的课程,大部分地方高校没有类似专业,所以教师来源渠道狭窄;二是由于受到职称评审的影响,其他专业的教师不愿意转为专职军事理论教师;三是高校职员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给管理人员兼任军事理论课教师带来负面影响,“双肩挑型”军事课教师的培养陷入困境[2]P32。因此,面对这一较为特殊且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任务更加艰巨。解决的途径不外乎两个:一是在校内选拔一批有一定教学经验、开拓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通过集中研讨、外出学习、参加论文评选等活动,快速成长起来,成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常备力量;二是在校外尤其是从地方军队或军事院校聘请专门的军事理论专业的人才,来学校兼职军事理论教师或不定期做军事知识讲座和国内外热点军事问题报告。这对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加强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高校应把军事理论课设置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开设军事理论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提高国防意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是突出重点。军事理论体系内容庞大,但军事理论课一般只有36个学时,必须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内容,突出重点,取舍有度。二是灵活安排内容。在讲课过程中,紧跟国际国内形势,适时插入当前新闻热点问题,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灵活组织教学形式。一是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信息量也比传统教学大得多。二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理论传授以外,多开展观看经典军事题材影视节目、热点军事问题讨论、国防政策法规探究等互动式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三是增加实践性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军事纪念馆、军事博物馆、革命遗址、科技工业园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国防教育。另外,可以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比如开展国防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将学生课外活动有机纳入学校国防教育体系之中。

4.拓展军事训练的内容和范围。新入学大学生接受军事训练,是在校大学生专门、系统地接受军事训练、学习军事技能的主要途径。学校历来重视新生军训工作,对学生参训和教官施训的要求都很高,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作为在校大学生唯一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的机会和渠道,更加深入地拓展军训的内容和范围,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军事技能水平。军训期间,除了条令条例、队列训练、内务卫生等学生全体参与的项目外,学校还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军体拳、擒拿格斗、交通指挥等训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广泛征集学生意见,结合学生意愿和学校施训条件,积极拓展学生参加军事技能训练的内容和领域,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军事地形学、野战救护、防空袭、防核化生武器等内容的军事训练,强化提高学生的军事技能水平。积极协调承训部队开展武器装备展示、单兵武器操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增长学生的军事知识。[3]P18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开展轻武器的操作使用、军营一日参观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军事技能水平。

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校国防教育职责的重点工作,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性工作。作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研究新时期国防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和新途径,努力提高国防教育水平,才能够有力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大学生,为国防安全后备力量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赵坤生.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J].文理导航,2011,(17).

第4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科大)是西北地区最早开设“编译原理”课程的高校之一,由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开设的“编译原理”分别于2003年、2004年被评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并获2005年度“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支持。

课程创新点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西电科大“编译原理”课程组已建立起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反映本课程水平的自编教材及先进的教学实践环境,其特色和创新点概述如下:

1)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组成员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十几年来先后主持与承担国防预研、国防预研基金、横向科研课题等十余项,发表学术与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这些课题所研究内容大部分是编译领域的核心技术,科研成果水平在国内高校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丰富的科研积累为教学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课程组能够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本课程的教学中,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提高了“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同时,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高、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勇于改革且团结协作的课程梯队。

2)重视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素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而“编译原理”是本专业中对软件设计实验环节要求更高的课程。“编译原理”开设了独立的综合实验“函数绘图语言解释器构造”,其中的三个实验子系统“词法分析器构造”、“语法分析器构造”、“语法制导翻译图形绘制”有机连为一体,反映了“编译原理”课程的核心技术和实验水平,充实了理论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素质。

我们还根据国内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工作基础上,于1993年自主研制开发了在微机和DOS/Windows环境下的词法分析器生成器XDFLEX和语法分析器生成器XDYACC(它们是与编译器构造领域中最具影响且被广泛使用的、Unix环境下的词法分析器生成器Lex和语法分析器生成器Yacc兼容的软件,其中XD是我校英文缩写),当时在国内是首创。1996年,我们又对XDFLEX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汉字识别的自动生成,并重新命名为XDCFLEX。至此,XDCFLEX/ XDYACC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与科研兼顾的编译器编写工具(放在我校网站上供自由下载)。此工具不但提高了我校学生的上机实习水平和“编译原理”课程实验室建设的水平,同时也被国内多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使用,提高了我校“编译原理”课程在国内的地位。

课程建设的实施办法

1)明确目标,合理安排。根据课程组的现有条件,制定合理的建设目标和课程质量标准,提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及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依靠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分级建设,责任到人。

2)树立课程整体优化的观念。在明确课程建设目标的前提下,解决相关课程之间的配合和衔接问题,推进“模块课程”或“系列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建设放在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中进行优化设计。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课程建设应形成合理、优化的专业教师梯队,以高层次、高学历教师为主体,教师队伍中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合适,课程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课程组有计划地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教学改革项目或教研项目立项和教学改革成果。

4)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手段。一方面采用国内现有的先进教材和精品教材,另一方面根据学院自身的现有条件和专业特点组织教师自编部分具有一定创新性和特色的教材。同时制作、收集和整理电子教材、课件以及教辅材料,逐步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教学网站,实现网上教学辅导。

5)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教师同行听课和教学督导组听课机制,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确保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6)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任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在评奖、评优、晋职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教材介绍

课程组曾经选用陈火旺院士的《编译原理》(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译原理和技术》,经过长期积累,在总结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科研与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由刘坚教授主编了《编译原理基础》教材。该教材及与其配套的教学辅助指导书《编译原理基础-习题与上机题解答》全面体现编译原理的教学规律,内容新颖先进,独创性、实用性好,教学适用性强。自2002年出版以来,已发行万余册,被若干高校选用,在相关科研技术人员中亦被广泛使用。2005年《编译原理基础》被评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教材,同年,荣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课程组教师

目前,“编译原理”课程组由4名主讲和3名专职辅导教师组成。

刘坚:1982年2月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教授。主讲本科生“编译原理”、研究生“编译原理与技术”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理论与技术。主持“Ada软件开发平台技术”、“软件系统安全故障模式分析”、“软件安全模式”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龚杰民:1973年5月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主讲“编译原理”、“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C程序设计”、“PROLOG程序设计”、“人机交互技术与可靠性工程”等课程。长期从事编译原理、形式语言与自动机、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发表教学研究及学术论文多篇,著有《C语言程序设计及其应用》、《标准C语言程序设计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及可视化技术》、《人-计算机界面设计》(译)等。主持的多项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触摸屏电子笔”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主持的“液晶显示器和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工效研究”课题成果已在日本使用。

方敏:1989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博士,教授。主讲“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参加“联合作战态势评估辅助决策模型研究”、“智能化多源数据融合”等课题的研究工作;编著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撰写论文多篇。

张淑平:1995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在读博士生,副教授。主讲“编译原理”、“数据结构”等课程,西电科大 ACM/ICPC竞赛基地教练, 参加“宽带无线IP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基于算法的容忍入侵检测系统”等科研项目,著有“程序员教程”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撰写论文多篇。

张立勇:2001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在读博士生,讲师。主讲“编译原理”、“分布对象技术”、“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参加“计算机软件安全模式分析”等课题研究,担任西电科大ACM/ICPC竞赛队教练。

胡圣明:2003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在读博士生,讲师。辅导“编译原理”课程,主讲“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参加《编译原理基础-习题与上机题解答》的编写工作。参加“程序理解征挖掘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面向对象逆向工程工具研究”、“系统应用软件逆向工程工具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撰写论文多篇。

王小兵:2004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在读博士生,讲师。辅导“编译原理”课程,主讲“数据库系统”课程。

第5篇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计划编制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是从国防科工委下达的第一批投资计划到该项目实施完成的时间袁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批复中专门有建设周期遥要确保该工程项目在规定的周期完成袁项目管理部门必须合理安排该项目实施进度袁要具有超前谋划的意识袁统领全局袁根据工程批复的建设周期袁合理设计安排投资计划袁根据已到位工程资金情况渊有企业单位自筹和贷款资金的项目要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上报投资计划袁在计划下达后抓紧自筹资金的落实和贷款手续的办理冤及科研生产实际需要袁合理安排资金和项目实施年度尧季度和月份计划袁严格计划管理袁定期召开计划协调会袁落实项目责任人袁确保项目按计划执行遥。

二、加强责任落实,规范过程管理

军工固定资产项目实施最终目的是保障科研生产顺利进行袁并为各单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袁尽快发挥对科研生产的保障功能遥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袁同时要把建立项目建设的责任制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袁一方面是项目单位实行法人责任制袁另一方面每个子项实施都要确立项目管理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袁认真履行职责袁细化落实责任目标袁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遥严格按项目批复和规章制度执行袁对需要调整的项目袁必须履行调整报批手续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袁对需要招投标的项目袁严格执行招投标相关规定执行遥2007年4月袁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司刘副司长作为嘉宾袁在网上和网友就国防科工委就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329个问题进行了答问袁随后又针对工程建设中相关问题编制下发了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手册曳袁2009年国防科技工业局又下发了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申报和审批若干规定曳袁这些制度的出台袁很好的解决了军工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袁指导和规范了项目申报尧审批和实施验收工作袁提高了国防科技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管理水平遥只要在项目管理和实施中严格遵照制度执行袁才能顺利完成项目实施袁最终确保项目通过验收遥。

三、加强沟通协调,强化监督,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要想使项目顺利完成袁必要加强沟通袁一方面是本单位和上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袁另一方面是单位内部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所在车间渊研究室冤之间的关系袁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袁动员各种资源和力量袁才能加强实施的力量袁最终推进项目建设遥另外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实行过程监督袁各单位都必须成立相应的部门并配备相关人员参与项目关键过程监督袁在项目招投标尧合同洽谈签订尧子项目验收尧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严格监督管理并加强监督考核力度袁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袁必须坚决予以纠正袁并进行整改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袁举一反三袁把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实处袁避免出类似问题袁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遥。

四、严格基建程序和资金管理,加强项目自查

项目资金管理要实行野专户管理尧专户存储尧专人管理和专款专用冶十六字方针袁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曳叶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曳尧叶集团公司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管理办法曳等相关规章制度袁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尧足额到位和安全使用袁努力防范各类违纪违规问题发生遥项目建设单位要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本单位建设项目进行自查袁检查是否存在严重违规尧是否擅自调整项目概算和建设内容尧对需要调整的项目是否按规定和程序办理了审批手续尧是否存在乱摊成本尧挪用资金和违反基本建设规定等问题袁如果存在袁则应立即整改袁严格遵循相关制度袁使项目管理做到理性化尧规范化和合法化袁为项目顺利实施和将来通过竣工验收奠定良好的基础遥。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袁各单位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配备相对固定的人员袁加强投资队伍的力量袁使项目管理具有连续性袁要不定期对人员进行相关制度的宣贯和学习袁提高认识袁从思想上与上级部门保持一致袁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袁从行动上加强对投资工作的实施管理遥造就一支适应集团公司发展需要袁熟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和程序袁了解航天科研生产特点和流程袁具有较高全局意识尧专业化管理素质尧职业化管理水平的人才遥。

第6篇

正如荷马在《伊利亚特》(Iliad)中所吟唱的那样:人类会厌倦睡觉、厌倦爱情、厌倦唱歌、厌倦跳舞,但对战争却乐此不疲。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几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为了保障国家安全,避免在推行丛林法则的世界中成为猎物,各国都不遗余力地进行国防建设,然而在资源一定的背景下,大炮与黄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资源如何在国防与民用部门之间分配成为以研究资源稀缺性为己任的经济学家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经济学与国防具有统一性,经济学家麦圭尔(McGuire,1995)曾通过列举经济(学)与国防四个层次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两者的依赖关系[1]。因此,国防与经济学产生紧密的联系是历史的必然。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著名政治家尼科罗•马基雅弗利(NiccolòMachiavelli,1520)在《论战争艺术》(Dell''''arteDellaGuerra)中曾说:谁的荷包里钱越富裕,谁就能打胜仗。国防经济学的源头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他是最早考虑国防开支对社会的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专辟一节“论国防费”。1914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赫斯特(Hirst)出版了《战争的政治经济学》(ThePoliticalEconomyofWar),全面总结了自己对战争与经济、战争与财政、战争与工业的关系的理解[2]。1921年,福利经济学创始人、经济学大师庇古(Pigou)出版了《战时经济学》(ThePoliticalEconomyofWar,也译为《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以一战英国经济为基础,研究战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冲击,揭示战时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及战争资源筹集的问题[3]。这两本著作促成了国防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对于现代国防经济学的产生,以英国约克大学哈特利和美国依阿华州州立大学教授桑德勒(1995)在《国防经济学手册》(HandbookofDefenseEconomics)中的说法认同度最高。希奇和麦基因(Hitch,1960)的《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TheDefenseandEconomicsinNuclearAge)、理查德森(Richardson,1960)的《军备与不安全:战争起源的数学研究》(ArmsandInsecurity:amathematicalstudyofthecausesandoriginsofwar)和谢林(Schelling,1960)的《冲突的战略》(TheStrategyofConflict)三部专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国防经济学的创立[4],并成为经济学中相对比较新的一个分支。1990年《国防与和平的经济学》(DefenceandPeaceEconomics)杂志创刊,经过历代经济学家如佩克(Peck)、谢勒(Scher-er)、奥尔森(Olson)、泽克豪泽(Zeckhause)、史密斯(Smith)、默多克(Murdoch)、布里托(Brito)、英特里盖特(Intriligator)、恩德斯(Enders)、桑德勒(Sandler)、拉姆(Ram)、德格(Deger)和森(Sen)、罗杰森(Rogerson)、沃纳(Warner)、阿什(Asch)、利希腾贝格(Lichtenberg)、哈特利(Hartley)、安德顿(Anderton)、麦圭尔(McGuire)、布若斯卡(Brzoska)、赫什利弗(Hirshleifer)、格罗斯曼(Grossman)、邓恩(Dunne)、布拉登(Braddon)、丰塔内尔(Fontanel)、弗里德曼(Friedman)、斯蒂格利茨(Stiglitz)等人的不断努力,国防经济学逐渐成为西方影响深远的成熟学科。哈特利和桑德勒(1996)认为其研究成果对于采办理论、2博弈论和人力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涵盖国防开支需求理论、国防供给理论、军事人力理论、低烈度的军事活动理论、国防开支的外在影响理论、战争成本与损失理论六大部分。其中军事人力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军事人力的需求与供给、军事人力的劳动生产率、军人的新酬结构与补偿、女军人、少数民族的数量构成,预备役的使用,军事经验对民事生活的利益回报、对国防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过程进行经济学阐释等。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招聘、培训、使用、开发、辞退或离岗、退休等几个阶段。如果把军队也看成是一个生产战斗力的组织,其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也大致经历了征募、训练、维持、使用及退役安置等几个阶段。在军事人力的理论研究中,征募制度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正如学科的界定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方法,征募制度可以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角度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对征募制度进行研究一直以来是国防经济学中军事人力理论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所谓征募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何种方法吸纳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军人来满足该国国防体系对于军事人力需求的制度安排。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模式:义务兵役制(后文称征兵制,Draft或者Conscription),自愿兵役制(后文称募兵制AVF,All-VolunteerForce)。围绕着征募制度,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并逐渐延伸扩展到整个军事人力理论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国防经济学的发展。

二、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肇始与发展

征募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但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兵员征募制度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专辟一节“论国防费”,他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描述古代到近代征募制度变迁的历史,他认为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是成本—收益结构改变的原因,而这种改变影响到兵员征募制度的选择和变迁。他认为,常备军与多元化的社会是一致的,维持并雇用一部分公民,不断地施以军事训练,使兵士的职业脱离其他职业,而确然成为一种独立的特殊职业,这种常备军的费用来源于国家征收的兵役税,可以看作是募兵制的起源。同时他认为民众的尚武精神和组织民兵,是常备军的支柱,而这个“民兵”具有现代征兵制及预备役的特点。同时他认为“兵士的人数不能超过全体居民1%,过此,即不免负担太重,危及国家经济”[5]。今天看来,亚当•斯密的研究无疑是粗糙的,但毕竟是征募的经济学研究的滥觞。之后,从经济学角度对征募制度进行研究出现了长时间的空白。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兵役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西方国家在推行军队职业化的过程中纷纷尝试实行征募制度的转换,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对军事人力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他们对兵员征募过程中出现的形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经济学家在美国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的转换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是征募制度经济学分析的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1973年7月,美国一直实行的是征兵制。1964年,在美国国防部工作的经济学家沃尔特•维(WalterY.Oi)提出了募兵制的可行性的内部报告,并在1967年连续公开发表了两篇关于征兵制成本的论文。1966年,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美国国内关于废除征兵制的呼声开始逐渐高涨,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也参与进来。芝家哥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Friedman,1966)在1966年12月19日《新闻周刊》的专栏中写到:目前管理(征兵制)部队的真正耗费远远大于管理同样规模的募兵制部队,原因在于后者是由认为参军是最好的选择的人构成的。后来他进一步认为征兵制度的缺陷在于“不公平、奢侈、与自由社会不相一致”[6]。其余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还有阿尔特曼和菲希特(1967)[7],汉森和薇丝柏德(1967)[8],米勒(Miller,1968)[9],费舍尔(Fisher,1969)[10]罗伯特•巴罗(RobertBarro,1971)[11]等。1968年,福吉尼亚大学毕业生(包括经济学家DavidJohn-son,MattLindsay,JimMiller,MarkPauly,RobertTollison,TomWillett,andJoeScolnick等人)撰写了拥护募兵制的很多著名的经济学论文。征募制度改革的争论在于回答反对募兵制的九条理由,包括:(1)募兵制费用过于昂贵;(2)募兵制在危机时期缺乏灵活性;(3)破坏爱国热情,腐蚀了公民应该为国服务的道德信念;(4)威胁民主价值;(5)不具有种族代表性;(6)成为惟利是图的部队;(7)刺激敌对国家的军事冒险;(8)战斗力低下,因为只能吸引能力比较差的人服役;(9)挤占其他国防支出,侵蚀了国防的数量以及质量[12]。拥护募兵制的经济学家认为,第一条理由是错误的,缺乏理论依据,其他八条理由缺乏实证基础,因此斗争的焦点主要是费用问题。为了专门研究这个问题,1969年尼克松成立了研究募兵制可行性的专门机构———盖茨委员会,该委员会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罗切斯特大学校长艾伦•瓦里斯(W.AllenWallis)罗切斯特大学商学院院长威廉•麦克林(WilliamMecliling)、后来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以及其他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如DavidKass-ing,WalterOi,HarryGilman,RobertBarro,JohnWhite等),他们的努力为美国最终废除征兵制铺平了道路,也极大地丰富了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13]。

美国的募兵制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期间遇到很多困难,如何应用经济学有效地对募兵制度进行管理成为该时期的主要任务。虽然支持重返征兵制的意见一直没有停息,不少学者对于募兵制的成本要少于征兵制一直持怀疑态度。李和麦肯锡(Lee&McKenzie,1992),罗丝(Ross,1994)[14],沃纳和阿什(Warner&Asch,1995),沃纳(Warner,2005)的研究表明募兵制不一定总具有较低的社会成本,当部队数量扩大的时候,部队的工资总量就会增加,政府就必须通过增加税收来支付。而税收导致社会经济的扭曲效应会造成较重的税收成本,当这个数值达到一定范围后,募兵制就不是最好的选择。布朗宁(Browning,1987)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测算了美国税收的边际超额负担,大约等于国家税收的31.8%~46.9%[15]。另外一些学者仍然对于募兵制能否保证兵员质量、人力成本的高预算对军事研究与装备资金的挤占问题以及募兵制兵员能否代表社会各阶层充满担心。沃纳和阿什(Warn-er&Asch,2001)研究发现目前军事人力的成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与军事开支中的比例自1973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占GDP的比例只有0.8%,而冷战时期这个数字最多曾达到2%[16]。西蒙和沃纳(2007)通过分析美国1998年到2000年兵员来源的数据结果显示,40%的兵员来自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少数民族比例也没有明显变化。他们同时通过假设增加100000名义务兵,计算其节约的成本,发现其节约的成本少于同等数量的募兵制兵员所节约的社会成本,战斗力也不如后者,同时由于个体战斗力的提高可以以较少的人数维持较高的战斗力,而节约的成本可以用于军事研究与装备更新[17]。经过激烈辩论,美国主流经济学家仍然认为募兵制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围绕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的命题,很多并不是直接研究征募制度,但研究的每一个问题都与兵员征募制度密切相关,从此以后,经济学家的视野也由征募制度的研究开始扩展到军事人力经济学的研究。综合而言,对于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沃尔特•维(WalterY.Oi)、詹姆斯•米勒(JamesMiller)、贝丝•阿什(BethAsch)以及约翰•沃纳(JohnWarner)。

三、征募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征募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主要围绕征募制度的成本以及选择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通过经济学研究回答征兵制与募兵制哪个制度更具有优势,如何进行选择。

首先在于对成本内涵的界定上,政府官员更倾向于预算成本,而经济学家则提出经济成本的概念,该概念除了包括预算成本以外还包括其他隐性成本,如个人机会成本、兵役税等。弗里德曼(Friedman,1967)坚持认为在做任何决定时必须考虑经济成本而不是预算成本。[18]阿尔特曼和菲希特(1967)根据国防部的调查数据,通过选择参军选择自由度比较高的群体作为样本,克服了经典的“鉴别难题”(identifica-tionproblem),描绘出实行募兵制情况下的军事人力供给模型。他们发现在征兵制条件下,四个变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分别是男性人口规模、失业率、征兵力度、季节因素。通过模型推导,他们发现募兵制的预算成本会高于征兵制,但经济成本要低得多。他们进一步增加了变量,发现军方的支付弹性为1.18,随着应募者人数的增加而不断下降[19]。但是由于数据采集的先天缺陷以及假设不足,变量太少,他们的意见并未被重视。同年,沃尔特•维(WalterY.Oi)在阿尔特曼和菲希特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征兵制的经济成本》(TheEconomicCostoftheDraft)一文,量化的估算出全部的经济成本约为53.64亿美元。他采用的方法如图1所表示:首先运用已有的数据计算出军事人力供给曲线S,当实行征兵制时,军人工资水平为G,人数为A,当征集人数增加到B,C,相应的工资总额也增加到H,I。那么,矩形DB/BA是人数从A增加到B所增加的军方预算成本,DEB′是应募个人的机会成本损失,而HEGD是社会承担的兵役税,社会总成本为HE0B[20]。费舍尔(Fisher,1969)在《美国经济评论》(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发表了《征兵制及结束征兵制的成本》(TheCostoftheDraftandtheCostofEndingtheDraft),提出了不考虑征兵制情况下的个体服役决策模型,他认为,个人是否服役决定于他在军队中以及民用部门之间净收益的贴现值的比较,收益包括货币收益以及非货币收益。在短期收入变动都是单调递增,可以不考虑贴现因素的情况下,问题就简化为个体主要考虑不同部门收益(Wm为军队收益,Wc为民用部门收益)的比较。如果Wm>Wc,个人就选择服役。然后以征募率为因变量,以军民部门工资比率以及修正的失业率作为自变量,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模型而不仅仅是简化的统计模型。在此基础上,他推算出征兵制条件下美国军方的人力供给函数,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如果废除征兵制,美国需要增加的55亿~75亿美元的成本[21]。这是经济理论模型基础上构造军事人力供给函数的第一次尝试[22(]Klotz,1970)。

1973年,尼克松政府废除征兵制度实行募兵制度后,解决募兵制度出现的新问题成为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关于征募制度选择的理论探讨一直在持续。李和麦肯锡(1992)在《南方经济杂志》(SouthernEconomicJournal)上发表了《重新审视征兵制与募兵制的相对效率》(ReexaminationoftheRelativeEfficiencyoftheDraftandtheAll-VolunteerArmy),第一次将税收成本作为制度选择考虑的因素,提出了李-麦模型。假设军事人力边际机会成本曲线为:MOCA=a+bn,a,b为常数,n为征募人数,N为社会适役总人数,那么在募兵制条件下征募n个人的机会成本为:an+1/2bn2,在征兵制条件下征募n个人的机会成本为:an+1/2bnN。如果国家需要所有的合法服役者都参军时,社会总机会成本一样,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所以an+1/2bn2<an+1/2bN,也就是募兵制优于征兵制。如果在这个模型中加入税收成本因素,则在募兵制条件下,军事人力价格由市场供求均衡决定,那么征募n个军人,军方需要支付的工资总额为an+bn2,工资是由税收支付的,税收会产生超额负担。假设每元税收产生的差额负担为一个正的常数β,那么,为了支付军人工资会产生的税收差额负担就是:anβ+bn2β。在募兵制条件下,社会总成本为:(an+2/2bn2)+anβ+bn2β。征兵制条件下,假设军方支付工资为W,那么为了支付军人工资会产生的税收差额负担就是:WβN。在征兵制条件下,社会总成本为(an+1/2bnN)+Wβn。求均衡解得到nE=4[(W-α)β+1/2bN]/b(1/2+β),也就是说当征募人数n=nE时,采用哪种征募制度成本都一样。如果n<nE,采用募兵制成本比较低,如果n>nE采用征兵制成本比较低。同时,当军事人力供给的机会成本曲线缺乏弹性时,军人较高的工资增长引起的税收成本就会抵消掉募兵制的优势[23]。以上分析把兵员征募制度的社会成本界定服役的机会成本和军人工资引起的税收成本之和,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其他成本(如训练成本)没有考虑进去,同时仅仅考虑了成本,没有考虑社会收益。但是毕竟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分析框架。

沃纳和阿什(1995)在《军事人力经济学》(TheEconomicofMilitaryManpower)一文中对李-麦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正,考虑了训练成本,将单期服役模型扩展为两期服役模型,考虑了收益问题,提出了沃-阿模型。根据沃纳和阿什的分析,征兵制和募兵制的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军人服役的机会成本(;2)征募和训练成本(;3)税收成本。对于募兵制来说,前两项的成本要低于征兵制,但是第三项的成本要高于征兵制。当军队的规模超过某个点时,就可能使募兵制丧失成本上的优势,此时政府就应该采用征兵制[24]。沃纳和耐古鲁萨(2005)在沃-阿模型的基础上,在《逃避成本与征兵理论》(EvasionCostsandtheTheoryofCon-scription)一文又加进了征兵制下个人逃避服役以及政府为了打击逃避兵役行为而付出的成本,在综合权衡两种兵员征募制度的征募成本、训练成本、维持成本、税收超额负担和逃避成本的基础上,构造了两种征募制度选择的理论模型[25]。以上分析是建立在两种兵员征募制度下,相同规模军队的潜在生产率是相同的假设前提之下的。实际上募兵制军队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征兵制军队的效率,如果考虑到效率因素,“当一个国家需要一支大规模军队时,是征兵制更优还是募兵制更优,依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26(]2001)。

四、征募制度经济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前景

第7篇

一、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开展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意义

(一)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面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和世界高新技术武器的不断发展,部分发达国家限制和控制对我国的高科技出口,这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武器的研制和开发。高等学校应当承担起历史的重任,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不断为国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国家发展所提供的财力支持不能完全满足高等学校的需要,而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无疑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物质资源,解决人才培养需要的部分资金问题。

(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作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相对比较缺乏;而科研院所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相对较多,科研项目多,但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非常少,科研任务繁重。因此,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满足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的需求。

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

(一)联合申报学位点的工作

校所联合申报学位点以高等学校名义申报。如申报成功,学位点归双方所有,学位点设在高等学校[1],双方联合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指导教师由双方共同协商、审核上岗。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学位点应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服务为宗旨,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确实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联合申报学位点的指导教师遴选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学位点的导师遴选应由双方共同协商,审核上岗。高等学校应充分尊重科研院所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的遴选结果。

(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成立该学科的培养联合体。统一命题,统一招生,统一培养,联合教学,共同指导;科研院所相对独立的行使录取权,录取的研究生取得高等学校的学籍。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人力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阶段原则上在联合申报学位点的高等学校上课。根据培养方案的需要,经双方同意,高等学校可聘请联合申报单位的研究生导师或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开设某些课程,以保证联合点招收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如果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异地联合,根据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并经高等学校同意,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可以在科研院所所处地区的高等学校进行部分课程的学习,高等学校承认其这部分课程成绩,并按培养方案的规定学分予以记载。

研究生培养方式可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制,也可以采用以一方导师为主,双方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双方指导教师均可成立相对独立的学位论文指导小组,并聘请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

(四)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及证书发放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以及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高等学校的有关文件办理。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导师所在单位进行,应聘请双方有关导师和专家参加。

高等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托科研院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相对独立地行使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权利。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高等学校颁发和注册。

(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指导思想

1. 坚持以高等学校为主的原则

联合培养研究生应更多地体现高等学校对联合申报学位点建设的实际参与和控制权限上,高等学校的合作单位应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教学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现有的资源和优势,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尽快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同时在合作中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2. 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

高等学校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从而带动本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提高师资水平;科研院所通过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使本身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在教学上的优势,从而达到“双赢”。

3. 高等学校应与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长期的合作,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开展联合申报博士点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六)学位授权点的共建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对学位授权点进行合格评估的有关文件规定,高等学校与联合申报单位共同承担在本学位点学科建设方面的责任。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建设的近期以及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为保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学科建设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方学术带头人应每年相互交流一次有关学科建设的情况。双方学位评定委员会每年要对共建学科的学科建设工作检查评估一次。

三、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渠道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以下方式:

(一)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学位点;

(二)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可以到高等学校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可以为高等学校开设一些实践性强、高等学校的教师无法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三)高等学校可以选派研究生到具有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做课题,同时由科研院所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高等学校的兼职导师予以指导,双方合作培养研究生;

(四)科研院所可以将研究生送到高等学校进行课程学习,并聘请高等学校的教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对研究生进行理论指导,从而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在教学上的优势;

(五)其他有利于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

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联合培养研究生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的资源和优势,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尽快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二)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要避免出现把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

(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确保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人身安全,不能出现把研究生选派到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后不管不问的现象,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总之,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力度,将大大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第8篇

【论文摘要】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我国国防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深化国防经济制度创新。文章从完善宏观调控制度、健全运行机制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深化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主要措施。 

 

中国国防经济60年来深刻的制度变迁实践为我们继续推进国防经济制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为切实消除不利于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诸多制度缺陷,更好地推动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式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制度 

国防经济制度创新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与发展全局,涉及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和利益的调整,需要国家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和协调,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的宏观调控制度。 

1、完善指导性的计划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益发展,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市场化取向也日益明确。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即使市场机制是完全地发挥作用,也解决不了全部问题。”而国家利益的刚性又使国防经济运行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离不开国家计划的宏观指导,在坚持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取向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指导性的计划制度。 

针对现有计划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在市场化的制度创新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计划制度改革,从总体上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国家指导性计划为主的计划制度模式。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制订国防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计划来推动制度创新顺利进行。今后一段时间,在促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进程中,完善指导性的计划制度需要尽快建立以下支持系统:一是科学的宏观调控计划目标系统;二是强力有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系统;三是计划的决策、审议、咨询与评估系统;四是现代化的经济预测和信息系统;五是重要商品、物资的采购、储存与调节系统等。 

2、完善多元化的投资制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政策文件的出台并实施,我国国防经济领域多元化的投资制度已初步形成,大量的非政府财政资金不断进入国防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的渠道也不断得到拓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陷,必须进一步完善。 

第一,要进一步改进政府对国防经济的投资管理方式,确立相关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国家投资的保全制度,加强投资和项目监管,强化各方面、各环节的政府投资项目责任。政府对国防经济的投资,可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贴息等多种方式,同时积极探索采用代建、租赁、借用、补偿和调配等新的投资方式。 

第二,综合考虑国家安全和引入社会资本的现实要求,积极引入非政府性的社会资本,切实推进国防领域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和军队等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性引导和资投入,可采用事后补偿等办法,鼓励相关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自筹资金进行前期研发,缓解资金紧张等问题。同时加强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对国防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研究,合理、科学地确定国防经济投资发展战略目标,引导相关投资主体进行科学、理性的投资决策。 

第三,加快培育国防投资领域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一是深化现有军工企业改革,使之真正成为市场投资主体;二是大力发展投资市场化的投资中介体系,鼓励建立并完善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咨询、信息、资产项目评估、预决算审计验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规范的投资中介机构;三是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军工企业以适当的形式整体上市,适度增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和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新型投融资方式。 

3、完善相关财税金融制度。在历史上,国家有关财税、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大对国防经济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资助和扶持力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时期,现有财税金融制度离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要对承担国防任务的有关企业和投资主体一视同仁,建立规范、公平的财政、税收支持、服务体系。从财政、税收上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开放具有军民两用或通用价值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防领域发展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生产、引进先进科研仪器和设备的企业给予必要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其次,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营造更加有利的金融政策环境。逐步建立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国防市场。同时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为进入国防领域的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二、进一步完善具体、有效的国防经济运行机制 

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离不开健全、成熟的运行机制。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需要不断完善以下运行机制。 

第一,完善竞争机制。一是形成民用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准入与退出制度。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军品市场的准入与认证,把符合法定条件、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用高技术企业广泛吸纳进来,与军工企业一道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形成合作竞争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对进入军品市场的单位和任务承制单位进行动态管理,形成灵活有序的准入与退出机制。二是建立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标准制度。可借鉴、参照发达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一方面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凡是民用标准能够满足军事要求的尽量直接采用,不再单独制订军用标准,在确保武器装备作战使用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符合军用要求的民用标准,对那些低于民用标准或能用民用标准代替的军用标准,明确采用民用标准;另一方面要定期对各种已经失去先进型的军用标准进行修改,并使之制度化。 

第二,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参与建设和研发;通过设立民用高技术提升国防基础能力的专项资金,鼓励吸纳、引进民用高技术和相关能力。二是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发明,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消民用高技术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顾虑。对于企业自行投资产生的技术成果和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和建设设备,其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成果转让时应缴纳知识产权转让费或培训费;鼓励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分享知识产权和由此带来的产业化收益。 

第三,完善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推进军民融合的信息服务和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并动态跟踪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相关情况和动向,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并逐步完善分级别的军品需求信息制度,建设开通政府主管的军品市场网站,搭建适合民用企业发展特点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及时定向相关政策法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等信息,指导民用企业加强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信息沟通,为民用企业提供了解军品市场进入政策和程序的低成本渠道,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种种障碍与问题。二是建立军品市场信息统计、补充、完善制度,建立真实、完整的信息数据库,并适时进行补充、完善,为军品市场的经济分析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基础,成为有关政策制度形成的有力支撑。 

第四,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对引进民用企业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程序的监督,强化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军品任务招投标制度的要求,分别制订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杜绝寻租等腐败现象滋生。二是加强对程度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单位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家保密规定和相关行业的特殊要求,建立军工科研生产资格审查、资质认证制度和能进能出的准入退出机制,并对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相关企业进行诚信跟踪和管理,切实把好民用企业的进入关。 

三、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都要受一定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规范,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因此,在推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促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 

1、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采购方面。首先要制订、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国防科技工业投资法》(规范投资主体及其行为,确立投资市场的交易规则和竞争规则,明确各层次投资主体的经济权益和责任风险,以及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等;将承担国防任务的非公有制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合资企业等纳入投资计划等)、《军品信息管理办法》(重点规范军品信息的范围、军品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渠道、军品信息的权限等)、《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范国防科技成果产权的属性、管理权限与职责等,明确在国防科技知识产权形成过程中国家、集体、个人等之间的权属关系),等等。其次要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如要完善《合同法》中对军品合同的具体规定、修订有关军品税收政策,对承担国防任务的企业包括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等一视同仁等。此外,要对一些已经过时、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或总体上已不适应当前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甚至相抵触的法律或法律条款进行废止。 

2、国民经济动员方面。一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动员基本法的立法步伐。国家应依据《宪法》、《国防法》等有关法规,尽快制定出台《国民经济动员法》,确立国民经济动员的基本方针原则、基本任务、动员体制、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奖惩办法等,明确把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纳入国民经济动员范畴。这样,既利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通过抢险救灾等非战争行动的实践拉动国民经济动员应战工作的发展;同时,在制定、修订其他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动员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国防条款,赋予其国防功能。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基本法规,逐步制定和完善民用运力、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征用补偿等配套法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行业部门如何履行国防义务做出明确规定。二是要加强地方性法规的配套衔接。各级地方人大、政府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逐步制定完善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和程序,把党和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政策指示上升为国家意志,把基层的成功经验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把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用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之与基层实际相结合、与动员需求相衔接、与国家基本法相配套、与其他法律相补充,形成依法动员的法律法规体系。 

3、军队后勤保障方面。当前主要是应尽快出台规范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可设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统领下出台《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法》,与即将出台的《国民经济动员法》和修订后的《中国后勤条例》配套运作,共同作为统揽地方供应商和军队行为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基本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合同管理、纠纷调解与仲裁等规范体系。同时,对《后勤条例》进行及时修订,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参考文献】 

第9篇

1、各国竞相出台纳米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

由于纳米技术对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地区)纷纷将纳米技术的研发作为21世纪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器,相继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计划,以指导和推进本国纳米科技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一些国家虽然没有专项的纳米技术计划,但其他计划中也往往包含了纳米技术相关的研发。

(1)发达国家和地区雄心勃勃

为了抢占纳米科技的先机,美国早在2000年就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NNI),其宗旨是整合联邦各机构的力量,加强其在开展纳米尺度的科学、工程和技术开发工作方面的协调。2003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这标志着纳米技术已成为联邦的重大研发计划,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研究中心、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养等全面展开。

日本政府将纳米技术视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关键。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技术和纳米技术作为4大重点研发领域,并制定了多项措施确保这些领域所需战略资源(人才、资金、设备)的落实。之后,日本科技界较为彻底地贯彻了这一方针,积极推进从基础性到实用性的研发,同时跨省厅重点推进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研发。

欧盟在2002—2007年实施的第六个框架计划也对纳米技术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该计划将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最优先的领域,有13亿欧元专门用于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以知识为基础的多功能材料、新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欧盟委员会还力图制定欧洲的纳米技术战略,目前,已确定了促进欧洲纳米技术发展的5个关键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形成势头;加强研发基础设施;从质和量方面扩大人才资源;重视工业创新,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考虑社会因素,趋利避险。另外,包括德国、法国、爱尔兰和英国在内的多数欧盟国家还制定了各自的纳米技术研发计划。

(2)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瞄准先机

意识到纳米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韩国、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也纷纷制定纳米科技发展战略。韩国政府2001年制定了《促进纳米技术10年计划》,2002年颁布了新的《促进纳米技术开发法》,随后的2003年又颁布了《纳米技术开发实施规则》。韩国政府的政策目标是融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3个主要技术领域,以提升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的水平;到2010年10年计划结束时,韩国纳米技术研发要达到与美国和日本等领先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前5位的行列。

中国台湾自1999年开始,相继制定了《纳米材料尖端研究计划》、《纳米科技研究计划》,这些计划以人才和核心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追求“学术卓越”和“纳米科技产业化”为目标,意在引领台湾知识经济的发展,建立产业竞争优势。

(3)发展中大国奋力赶超

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的势头,也制定了自己的纳米科技发展战略。中国政府在2001年7月就了《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并先后建立了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纳米技术专门委员会。目前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将明确中国纳米科技发展的路线图,确定中国在目前和中长期的研发任务,以便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指导与协调,集中力量、发挥优势,争取在几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鉴于未来最有可能的技术浪潮是纳米技术,南非科技部正在制定一项国家纳米技术战略,可望在2005年度执行。印度政府也通过加大对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纳米科技研发投入一路攀升

纳米科技已在国际间形成研发热潮,现在无论是富裕的工业化大国还是渴望富裕的工业化中国家,都在对纳米科学、技术与工程投入巨额资金,而且投资迅速增加。据欧盟2004年5月的一份报告称,在过去10年里,世界公共投资从1997年的约4亿欧元增加到了目前的30亿欧元以上。私人的纳米技术研究资金估计为20亿欧元。这说明,全球对纳米技术研发的年投资已达50亿欧元。

美国的公共纳米技术投资最多。在过去4年内,联邦政府的纳米技术研发经费从2000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亿美元,2005年将增加到9.82亿美元。更重要的是,根据《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在2005~2008财年联邦政府将对纳米技术计划投入37亿美元,而且这还不包括国防部及其他部门将用于纳米研发的经费。

日本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纳米技术投资国。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支持纳米科学研究,近年来纳米科技投入迅速增长,从2001年的4亿美元激增至2003年的近8亿美元,而2004年还将增长20%。

在欧洲,根据第六个框架计划,欧盟对纳米技术的资助每年约达7.5亿美元,有些人估计可达9.15亿美元。另有一些人估计,欧盟各国和欧盟对纳米研究的总投资可能两倍于美国,甚至更高。

中国期望今后5年内中央政府的纳米技术研究支出达到2.4亿美元左右;另外,地方政府也将支出2.4亿~3.6亿美元。中国台湾计划从2002~2007年在纳米技术相关领域中投资6亿美元,每年稳中有增,平均每年达1亿美元。韩国每年的纳米技术投入预计约为1.45亿美元,而新加坡则达3.7亿美元左右。

就纳米科技人均公共支出而言,欧盟25国为2.4欧元,美国为3.7欧元,日本为6.2欧元。按照计划,美国2006年的纳米技术研发公共投资增加到人均5欧元,日本2004年增加到8欧元,因此欧盟与美日之间的差距有增大之势。公共纳米投资占GDP的比例是:欧盟为0.01%,美国为0.01%,日本为0.02%。

另外,据致力于纳米技术行业研究的美国鲁克斯资讯公司2004年的一份年度报告称,很多私营企业对纳米技术的投资也快速增加。美国的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投入约为17亿美元,占全球私营机构38亿美元纳米技术投资的46%。亚洲的企业将投资14亿美元,占36%。欧洲的私营机构将投资6.5亿美元,占17%。由于投资的快速增长,纳米技术的创新时代必将到来。

3、世界各国纳米科技发展各有千秋

各纳米科技强国比较而言,美国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现在尚无确定的赢家和输家。

(1)在纳米科技论文方面日、德、中三国不相上下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的纳米论文统计结果,2000—2002年,共有40370篇纳米研究论文被《2000—2002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纳米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且增长幅度较大,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0.22%和18.26%。

2000—2002年纳米研究论文,美国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其他国家,3年累计论文数超过10000篇,几乎占全部论文产出的30%。日本(12.76%)、德国(11.28%)、中国(10.64%)和法国(7.89%)位居其后,它们各自的论文总数都超过了3000篇。而且以上5国2000—2002年每年的纳米论文产出大都超过了1000篇,是纳米研究最活跃的国家,也是纳米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的增长幅度最为突出,2000年中国纳米论文比例还落后德国2个多百分点,到2002年已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与日本接近。

在上述5国之后,英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西班牙发表的论文数也较多,各国3年累计论文总数都超过了1000篇,且每年的论文数排位都可以进入前10名。这5个国家可以列为纳米研究较活跃的国家。

另外,如果欧盟各国作为一个整体,其论文量则超过36%,高于美国的29.46%。(2)在申请纳米技术发明专利方面美国独占鳌头

据统计:美国专利商标局2000—2002年共受理2236项关于纳米技术的专利。其中最多的国家是美国(1454项),其次是日本(368项)和德国(118项)。由于专利数据来源美国专利商标局,所以美国的专利数量非常多,所占比例超过了60%。日本和德国分别以16.46%和5.28%的比例列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英国、韩国、加拿大、法国和中国台湾的专利数也较多,所占比例都超过了1%。

专利反映了研究成果实用化的能力。多数国家纳米论文数与专利数所占比例的反差较大,在论文数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专利数所占比例超过论文数所占比例的国家和地区只有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这说明,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纳米技术研究上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比较侧重于基础研究,而实用化能力较弱。

(3)就整体而言纳米科技大国各有所长

美国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在半导体芯片、癌症诊断、光学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踪等领域快速发展。随着纳米技术在癌症诊断和生物分子追踪中的应用,目前美国纳米研究热点已逐步转向医学领域。医学纳米技术已经被列为美国国家的优先科研计划。在纳米医学方面,纳米传感器可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多种癌症进行早期诊断,而且,已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前列腺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进行早期诊断。200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专门出台了一项《癌症纳米技术计划》,目的是将纳米技术、癌症研究与分子生物医学相结合,实现2015年消除癌症死亡和痛苦的目标;利用纳米颗粒追踪活性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活动也是一个研究热门,这对于研究艾滋病病毒、癌细胞等在人体内的活动情况非常有用,还可以用来检测药物对病毒的作用效果。利用纳米颗粒追踪病毒的研究也已有成果,未来5~10年有望商业化。

虽然医学纳米技术正成为纳米科技的新热点,纳米技术在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应用仍然引人关注。美国科研人员正在加紧纳米级半导体材料晶体管的应用研究,期望突破传统的极限,让芯片体积更小、速度更快。纳米颗粒的自组装技术是这一领域中最受关注的地方。不少科学家试图利用化学反应来合成纳米颗粒,并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这些颗粒,使其成为体积小而运算快的芯片。这种技术本来有望取代传统光刻法制造芯片的技术。在光学新材料方面,目前已有可控直径5纳米到几百纳米、可控长度达到几百微米的纳米导线。

日本纳米技术的研究开发实力强大,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尚未脱离基础和应用研究阶段,距离实用化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在纳米技术的研发上,日本最重视的是应用研究,尤其是纳米新材料研究。除了碳纳米管外,日本开发出多种不同结构的纳米材料,如纳米链、中空微粒、多层螺旋状结构、富勒结构套富勒结构、纳米管套富勒结构、酒杯叠酒杯状结构等。

在制造方法上,日本不断改进电弧放电法、化学气相合成法和激光烧蚀法等现有方法,同时积极开发新的制造技术,特别是批量生产技术。细川公司展出的低温连续烧结设备引起关注。它能以每小时数千克的速度制造粒径在数十纳米的单一和复合的超微粒材料。东丽和三菱化学公司应用大学开发的新技术能把制造碳纳米材料的成本减至原来的1/10,两三年内即可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日本高度重视开发检测和加工技术。目前广泛应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等的性能不断提高,并涌现了诸如数字式显微镜、内藏高级照相机显微镜、超高真空扫描型原子力显微镜等新产品。科学家村田和广成功开发出亚微米喷墨印刷装置,能应用于纳米领域,在硅、玻璃、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多种材料的基板上印制细微电路,是世界最高水平。

日本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积极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内为纳米技术寻找用武之地,如制造单个电子晶体管、分子电子元件等更细微、更高性能的元器件和量子计算机,解析分子、蛋白质及基因的结构等。不过,这些研究大都处于探索阶段,成果为数不多。

欧盟在纳米科学方面颇具实力,特别是在光学和光电材料、有机电子学和光电学、磁性材料、仿生材料、纳米生物材料、超导体、复合材料、医学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较强。

中国在纳米材料及其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和单原子操纵等方面研究较多,主要以金属和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约占80%,高分子和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在纳米电子学、纳米器件和纳米生物医学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

4、纳米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

目前,纳米技术产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展示了巨大的商业前景。据统计:2004年全球纳米技术的年产值已经达到5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14400亿美元。为此,各纳米技术强国为了尽快实现纳米技术的产业化,都在加紧采取措施,促进产业化进程。

美国国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们认为,美国大公司自身的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不足,导致美国在该领域的开发应用缺乏动力,因此,尝试建立一个由多所大学与大企业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美国联邦政府与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一起斥巨资在洛杉矾地区建立一个“纳米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便及时有效地将纳米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界。该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二是与大企业合作,使最新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其研究领域涉及纳米计算、纳米通讯、纳米机械和纳米电路等许多方面,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将被率先应用于美国国防工业。

美国的一些大公司也正在认真探索利用纳米技术改进其产品和工艺的潜力。IBM、惠普、英特尔等一些IT公司有可能在中期内取得突破,并生产出商业产品。一个由专业、商业和学术组织组成的网络在迅速扩大,其目的是共享信息,促进联系,加速纳米技术应用。

日本企业界也加强了对纳米技术的投入。关西地区已有近百家企业与16所大学及国立科研机构联合,不久前又建立了“关西纳米技术推进会议”,以大力促进本地区纳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东丽、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纷纷斥巨资建立纳米技术研究所,试图将纳米技术融合进各自从事的产业中。

欧盟于2003年建立纳米技术工业平台,推动纳米技术在欧盟成员国的应用。欧盟委员会指出:建立纳米技术工业平台的目的是使工程师、材料学家、医疗研究人员、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能够协同作战,把纳米技术应用到信息技术、化妆品、化学产品和运输领域,生产出更清洁、更安全、更持久和更“聪明”的产品,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垃圾。欧盟希望通过建立纳米技术工业平台和增加纳米技术研究投资使其在纳米技术方面尽快赶上美国。

第10篇

关键词: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10-02

一、国防、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作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有国必有防,国无防不安,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国防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灵活,既包括国防理论知识和国防精神的培养,又包括国防技能、军事技术的训练等。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是国防教育的实质所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增强学生保家卫国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它可以凝聚人民创造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促进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这种精神不仅使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也是我们国家目前及以后持续发展、凝聚人心的兴国之魂和强国之魂。

二、加强国防教育,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

高校国防教育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应增加新的内容。深入开展以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的国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必然要求。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努力方向。凝聚力和向心力,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发展。要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就要求我们中华民族必须具有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这既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通过高校的国防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牢固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在为国争光的赛场上奋勇拼搏。在国防精神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革命年代的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良好实例熏陶和引导他们,使其养成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良好品德,并使其心系祖国,把国家的富强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不断奋斗。在国防知识教育中,给学生介绍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世界各国的国防状况,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整个世界所处的实际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认识与其他国家国防力量的差距,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国防技能教育中,通过军事训练和实践等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磨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奋进、自信勇敢、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良好品格。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觉性。通过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国防的兴衰成败,知晓我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除了经济技术落后以外,主要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忽视国防建设,军备废弛,整个国家处于“有国无防”的状态。面对如今复杂的国际形势,经济和军事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的标志。我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在国际上的实际地位需要强大的国防予以支撑,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筑成一道牢不可破的精神城墙。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和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使学生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积极、自愿的为民族的独立自强、国家的繁荣昌盛努力终身。

三、民族精神的培养丰富了国防教育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历程中,各民族共同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提炼,给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的加强不断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并在国防教育中都有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已经纳入到国防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第一,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有连续性,且要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学习之中,要通过从小学到大学不间断的国防教育,使学生一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边接受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优良道德品质教育。同时,充分利用特殊节日,如:建党节、建军节、“国防教育日”等重大节日,采取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专题讲座、瞻仰英雄纪念碑、参观革命博物馆、祭扫烈士墓等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第二,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种类型的国防教育中融入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积极发挥宣传媒介作用,借助各种国防教育资源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在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穿民族精神的培养,使每个接受国防教育的对象都受到深深的影响。

四、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国防教育培养民族精神

一是注重国防教育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受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在学校开设国防教育、军事理论等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时效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规范化课堂教育,激发广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二是利用学校和部队共建平台,发挥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作用。把军校共建作为学校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军训中、参观学习中,赋予生动翔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零距离了解军队和军人,学习军人吃苦耐劳、刚毅果敢、纪律严明等优良品质和保家卫国的崇高理念,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这对正在发展的可塑性较强的大学生的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是开设专题讲座和日常宣传相结合,建成长效机制。聘请军事院校的教授、专家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国防的最新知识。学校开展日常性的活动,如:校园广播开设军事内容栏目、校园网开设国防教育专题等,使学生及时了解时事政治,培养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国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切实将加强国防教育、培养民族精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2]王传中,黄建军.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活动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3]袁小武.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J].企业家地,2011,(9):125.

[4]黄栋.高校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曾庆裕.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探讨[J].邢台师范学院学报,2012,(9).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3-140.

[7]王联斌.把国防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N].中国国防报,2004-09-16.

第11篇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已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

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断面单薄、堤基渗涌严重等问题。以长江为例,1998年洪水期间,仅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100处,高水位时,每天险情300余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统计,l993-l998年,全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挤损失高达10500亿元。我国已建各类水库大坝86000余座,病险水库占40%左右。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

2.2“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

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控)而言,目前的监测(控)覆盖范围及水平与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要求还很不相称,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工程安全监测和评价的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软件”上,无论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还是除险加固安排与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工程做出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2.3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形势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无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局面。北方的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须要有足够水资源作保证。我国修建了不少地面水库,可对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库的利用却研究的不多。我国在解决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时,应结合地下水库的利用采取综台治理措施。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是必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尤其是工业化大都市。

3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

3.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

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

3.2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

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

3.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

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大坝工作与安全性态评价专家系统,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及高坝及超高坝的关键技术:设计参数的分析,强度、变形及稳定计算分析,高速及超高速水力学研究。

3.5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

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涉及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进、温控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好面板胶结堆石坝,集料级配及掺入料配台比的试验。做好胶结堆石料的耐久性、坝体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安全准则、坝体及其材料的动力特性、高坝坝体变形特性及对上游防渗体系的影响做好认真分析。另外水利工程抗震技术,工程地震反应及安全监测,震害调查,抗震设计,以及抗震加固技术应用。

3.6高边坡技术研究

高边坡工程力学模型破坏机理和岩石力学参数研究,高边坡研究中的岩石水力学研究,高边坡稳定分析及评价技术,高边坡加固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高边坡监测技术研究,以及高边坡反馈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3.7地下工程

复杂地质环境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岩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不均匀岩体围岩稳定力学模型及岩体力学作用研究,围岩结构关系研究,岩石力学参数确定及分析研究,强度及稳定性准则研究,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台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模型研究,洞室群布置优化,洞口边坡与洞室相互影响及其稳定性和变形破坏规律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顺序、施工技术优化,地下洞室围岩加固机理及效应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监测技术研究,隧洞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岩爆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以及围岩大变形支护材料和控制技术。

3.8新型材料及新型结构

新型材料研究涉及新型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自排水模板、各种新型防护材料、各种水上和水下修补新材料、各种土工合成新材料,以及用于灌浆的超细水泥等。

3.9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现场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中心站网络系统与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与信息服务子系统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挥站。

4结束语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目前,水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及水生态恶化是水利工作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应围绕解决这三大问题开展工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好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在采取必要的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第12篇

对此,ARM发言人表示,ARM对这个公告不感到惊讶。因为英特尔和整个行业一直针对这项技术工作了许多年,英特尔的技术只能部分弥补X86架构与ARM架构的差距。

要理解英特尔的3D晶体管,得从头说这个故事。3D晶体管的学术名称是FinFET,发明人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1947年出生于北京的华人教授胡正明。

1999年,美国国防部(DARPA)出资资助胡正明研究CMOS技术如何拓展到 25纳米。当年胡正明发表了关于FinFET的论文,次年发表了达成同一目标,但采用另一种技术路线FDSOI的论文。胡正明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开放了这两项技术。

后来,发展出多种面向小于20纳米制程的晶体管技术。但近年来,胡正明的这两项发明渐渐成为主流,并且演变成两大门派:英特尔、英飞凌、三星、台积电从属FinFET阵营,ARM、IBM、意法半导体、法国Soitec、中国台湾联电国际从属FDSOI阵营。

按照胡正明的解释,FDSOI的技术复杂度要低于FinFET,难点在于要在晶片上生成只有5纳米厚的硅膜。而FinFET的难点在于要放弃成熟的平面型晶体管技术,开发立体技术。他还指出,FinFET适合高性能芯片,FDSOI适合低功耗芯片。

2007年,英飞凌宣布在FinFET上获得突破。当时英飞凌高层宣布,已经掌握了工艺,并称“英飞凌会保守秘密,直到新的晶体管实现大批量生产之时”。去年8月,英飞凌被英特尔收购。

2008年,法国Soitec宣布在5纳米硅膜上获得突破,而这原先被胡正明认为“极为困难”。这项突破被胡正明评价为“这为FDSOI技术的实用化铺平了道路”。今年2月,致力于推进FDSOI的国际组织SOI工业联盟演示了ARM和IBM合作的FDSOI芯片样片,功耗减少40%,性能提升80%。

故事至此,就可以明白,ARM对英特尔宣布3D晶体管不感惊讶是有些道理的,也是有底气的。事情并不像许多媒体评论的那么简单。

现在的形势可以这样解读:ARM在移动计算机上优势明显,并不着急,英特尔着急。ARM对FDSOI有信心,了解FinFET的底细,因此并不急于出招。当前最大的看点是英特尔基于FinFET技术的22纳米产品到底功耗如何,与ARM之间的差距到底能缩小多少。这将决定ARM会如何应对。

也许,胡正明对两种技术的分析可以作为最权威的判断:“我认为这两种技术都有可能实现并拥有各自的市场,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两种技术会长期并存”。

基于此,老鬼阿定认为“英特尔只是暂时领先”。

周鸿t的“二百五精神”

360的“二百五精神”可归结为一点:抓住对手的软肋,通过快速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给予致命一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到独特的发展空间。

周鸿t,从成立奇虎360那天开始,就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人。

有人说他是“互联网斗士”,不断地以蚍蜉撼树的姿态与各类巨头掐架:最先与百度掐,后又与信息安全领域的瑞星、卡巴斯基掐,再就是著名的“3Q大战”。有人说他是“互联网流氓”,采用了许多不光彩的手段竞争。

更多的人怕他,因为他总能抓住别人的软肋予以致命一击。在第一届互联网大会上,周鸿当着上千名观众,自嘲自己是个“二百五”,敢于不顾后果地到处碰撞顶“牛”,奇虎360就是“250+110”:二百五精神加上110%的努力,才会有今天的奇虎360。

笔者认为,正是这种“二百五精神”,让周鸿成为目前互联网领域少有的创新者。众所周知,中国的互联网很多是抄袭国外的模式,早先的抄袭成就了腾讯、百度等今天的互联网巨头;今天的抄袭则让强者更强、新进入者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近年来,腾讯的创新乏善可陈,凭借发展起来后强大的实力让其他人无路可走;百度更是在技术和模式上没有任何重大创新,凭借的是经营的成功。反而,那些新兴网站却给互联网带来了很多创意。

360的“二百五精神”可归结为一点:抓住对手的软肋,通过快速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给予致命一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独特的发展空间。

360的很多次掐架,看似是360挑起的,但实际上是其撼动了对手的根基导致对手主动出击。比如那场著名的“3Q大战”,看热闹者以为是360“蚂蚁挑战大象”,其实真正的挑起者是腾讯。因为当时360推的扣扣保镖,已经撼动了腾讯赖以生存的根基――QQ,腾讯不得不反击,于是拉上360以往的包括百度在内的各种对手,组成了声讨团队。当时有网友评论道:“一个市值超过300亿的大佬,拉着另一个市值超过300亿的大佬,腿脚哆嗦地准备声讨360;觉得还是没胆量,于是拉来几个小喽罗站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