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工艺论文

现代工艺论文

时间:2023-02-09 11:5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工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工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业厂房;方向;设计;趋势

长期以来,工业厂房设计被广大建筑师忽略,导致了不少缺乏系统考虑的工业厂房对城市、社会环境带来破坏。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工业厂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研究现代工业厂房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工业厂房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工作空间场所的建筑物,是为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建筑类型,所以工业厂房的设计本质是在创造一个生产和生存空间。我们应当从工业厂房的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间的发展中寻找规律,把握工业厂房的时代脉搏。

一、工业厂房发展方向

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和产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生产正以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这对工业厂房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个个造型活泼生动的、洁净优美的现代化工厂在祖国的工地上展现出来。业主为创造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大对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问的人性化投入,在工业厂房设计中更加考虑了人的需求,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物质的需求,更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对美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进取,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工业厂房体现出来的。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厂房设计从以往的以生产设备为中心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人的因素在建筑中越来越重要,工业厂房的人性化设计要求建筑师摒弃只重生产工艺的需求,轻人得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倾向,注重人对空间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创造方便、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空间,使工业厂房空间环境与人相融合,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1)自然环境的引入与渗透。

在工业厂房的内部空间环境中,应重视开放空间的创建,使内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流和渗透。通过设置一些自然景点,观景窗、观景台、内庭园以及落地窗等措施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此外,引进自然改善内部生产环境还可以借鉴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如;渗透、借景、对景等。

(2)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的和谐统一。

在工业厂房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要素和内在的生产工艺,综合考虑建筑空间布置、群体组合、突出项目自身的功能空间及环境要素特质,以统一的空间建构、色彩构成等处理手法来强化其自身风格的整体性,增强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和亲和力。

3.工业厂房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工作空间场所的建筑物。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业厂房时应该根据实际任务书和工艺设计人员提供的生产工艺资料,提炼出建筑专业的设计信息:平面形状、柱网尺寸、剖面形式、建筑体型,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和围护结构的类型,以及细部构造设计,协调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工种,认真贯彻“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应能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2)满足建筑的技术要求,(3)满足建筑经济要求,尽可能考虑缩小建筑体积,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合理减少结构面积,提高使用面积;(4)满足卫生及安全要求,保证厂房内工作面上的照度以及条件相适应的通风措施。

二、工业厂房外观的设计

工业厂房形象效果直接影响到厂区整体艺术质量,现在工业厂房的发展已不再是过去人们印象中的纯生产容器,只有机械、简单朴实的想象,而是把建筑艺术中的风格、意义、内涵、形式融进设计中。

工业厂房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建筑原则,建筑形体简洁、明快,运用美学观点处理好工业厂房的大尺度、大比例、大色块、大空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建筑造型表现建筑的特性。

(1)入口和门的处理:主入口部分进行适当的变化处理,可突出入口位置而增强指示性,改善墙面虚实关系,并可丰富立面效果。

(2)窗的组合:合理的进行窗组合可有效的协调墙面的虚实关系,同时可增加厂房立面的建筑艺术效果。

(3)墙面的划分:利用建筑构件、线脚、抹灰等手法,将墙面采用水平或垂直或混合进行划分,以达到简洁舒展、挺拔雄伟、和谐等艺术效果。

(4)工业厂房的色彩处理应强调其整体性,在统一种中求变化,产生均衡、适度、和谐的韵律感、序列感和统一感。

工业厂房外观的艺术处理如果得当,它不仅使整个厂区的色彩、造型都赏心悦目,人在其中工作心旷神怡,而且有特色的厂区、厂房造型、色彩等,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提升企业的形象与品牌知名度大有好处。

三、现代工业厂房的趋势

(1)工业厂房高科技趋势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的应用,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压型钢板生产工艺和能力的提高,也使工业厂房向轻质高强、结构体系大跨度、大空间、多层甚至高层、多功能方向发展;技术及设备上的发展也更好的满足了生产与管理的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化等要求;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工业厂房艺术融合在一起,就使工业厂房出现了智能化的特点,人们就能获得提高工作质量的环境。

(2)工业厂房设计的人性化趋势,人性化设计的本质是将人类工程学引入现代工业厂房中去,人性化设计必将要求建筑师将建筑设计的中心从以往的生产设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在建筑的内部及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3)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①节能设计:节能是可持续发展工业厂房的一个最普遍、最明显的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营运的低能耗,二是建造工业厂房过程本身的低能耗。这两点可以从一些工业厂房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及新产品的运用中体现出来。

②绿色设计:指从建筑的原材料、工艺手段、工业产品、设备到能源的利用,从工业的营运到废物的二次利用等所有环节都不对环境构成威胁,绿色设计应摒弃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法,强调高科技与适宜技术并举。

③洁净设计:洁净设计是强调在生产和使用工程中做到尽量坚守啊废弃物的排放并设置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系统,以实现无污染。这是工业厂房科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强调对建设用地、建筑材料、采暖空间的资源再生利用,因此有效的利用资源、能源,实现技术的有效性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造负责人的,具有生态环境一时的工业厂房常成为必然。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要求也不断发展,对工艺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建筑设计应当是注入了认人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工业厂房业不单单是工业厂房,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建筑师只有将上述发展趋势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现代工业厂房的艺术美,这是现代工业厂房的必由之路去。才能创造出于时代相适应的工业厂房来,让人们享受现代工业厂房的艺术美,这是现代工业厂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费麟 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发展[期刊论文] -工业厂房2003(4)

2 郑敏楠 工业建筑设计的新时代[期刊论文] -工业厂房1998(5)

第2篇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应用型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6],我校如何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关系到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本人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专业的实践,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生产一线卓越工程师的特质分析及能力要求。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创新为先导,以应用为目标”,集传承与创新为一体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于应用型本科层次的院校而言,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培养面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改进、产品开发、管理等工程一线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专业的命运和特色。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生产一线卓越工程师的特质为:(1)能够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收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数据或事件,控制和提升产品质量,改良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成品率和利润率;(2)对新知识和新技术敏感,能根据所学的基本原理,开发新产品,设计或应用新工艺,以获得超额利润;(3)具有一定交流沟通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4)具有现代工具运用能力;(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对学校的期待和要求。

二、对照我校培养目标定位和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结构,探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及方案。

从我校面向工业生产一线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入手,按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结构,把能力培养分解到各实践环节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中学生的具体能力或技能主要有:现代工具运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自然科学基本实验技能;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技能;专业实验技能;初步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生产控制和管理的初步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自学能力。素质要求: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其设计思路为: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非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培育。其实现方式为:课内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或非专业技能学习。设计结果见下图。

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涉及现代工具的运用、国际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初步训练和自然科学基础实验。现代工具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在工程和数据收集和整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因此设计了计算机基础实验和语言实验,文献资料检索实验。交流沟通能力则不仅涉及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技巧,还涉及非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技巧。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技巧除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外,还需要通过某一事件如课内外活动加以训练,以使其系统化;非母语教育(主要是英语)则需更多的实践强化教学,才能获得初步的训练,因此在英语基础课程结束后,设计了英语强化训练。另外三四年级则通过专业课程双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专业课作业、毕业设计(论文)文献查阅和课外科研活动等确保英语四年不断线。物理、化学实验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由于中学教育的缺失,安排专门的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技能培养主要涉及专业基础实验技能、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初步培养。专业基础实验平台是获得机电应用能力训练、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力学性质定量分析训练。专业实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方面的训练,材料表征技术是材料微观结构的分析,是现代工具在专业上运用的体现,工程测试技术兼顾工程能力培养与实验技能培养。工程能力实训平台主要涉及机械零件设计、窑炉设计、应用程序设计、建筑与工艺的相关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的重要基础。毕业实习则能够从具体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了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培养工程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或创新意识)在课内主要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培育,主要进行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系统训练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初步训练。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程体系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强化课外活动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将课外活动纳入培养计划,列入学分管理(规定必须获得两个学分),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课外活动获得校级以上奖励、获得某一技能证书及公开等,均可获得0.5—3个学分。并在课外设计了大学生训练计划和其他科研活动,也技术改造能力相关设计方面的为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服务的。

在上述模块中,各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渗透的,模块的设计仅体现了其主要的教学目的。

三、特色专业建设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效果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差距。

1.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对近六届的学生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跟踪,发现特色专业培养方案有如下优点。

(1)由于大多数实验教学都是单独设课,教学时间能够充分保证。单独设课后课程考查大多为抽查某一实验项目,改变了部分学生只看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抄实验报告的坏习惯,使所有学生对每一次实验都能够参加并认真实施,有利于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单独设课的实验教学,实验课程的系统性显著增强,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且相关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更易安排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

(3)通过近几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发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外文资料查阅、写作能力有一定提高。毕业设计(论文)中批判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明显增强。本专业每年至少有1名学生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有4-6名学生获校级优秀设计(论文)奖。

(4)将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或非专业技能纳入学分管理后,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的动力显著增强。改变了过去只有少量学生主动要求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被动局面,省、校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每年立项都在增加,多次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

(5)通过对用人单位毕业生满意度调查,90%的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部分学生1年后即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部门领导。由于学生受到社会的认可与好评,每年应届生就业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相比,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其培养理念上基本一致,实践环节的设计基本上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能力及素质要求结构一致。但目前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尚达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如下:

(1)由于实践教学课时多、要求高,学生人数多,教学场所、设施略显不足,教学安排难度较大。教学经费尤其是实习经费严重不足,集中实习难度大,实习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2)年青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缺乏,影响了工程教育的质量。

(3)产学研合作尚待构建。产学研合作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学校不可能建立一个比现实工程实践更好的实验室(如传统材料的设备大型化、信息化、自动化生产线更是如此),产学合作也能够聘请企业的技术或管理精英指导学生实习,传授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和经验,解决在实践教学上高校教师“弱工程化问题”。

(4)跨文化交流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指标,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尚未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大量跨文化交流教育的人才,因此,必须建设一些高质量的外资或合资企业的实习基地,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我校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我通过近几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对我校培养具有现代工程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实践环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了其优势,但与卓越工程师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指标,进一步优化特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具体实施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21-29.

[2]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31(1):51-60.

[3]潘清林,黄继武,徐国富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4.

[4]王金淑,李洪义,刘伟张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大学教学,2008,(7):85-86.

第3篇

关键词:示范中心:实践教学:教育创新:规范管理

本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创建,就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建设问题进行探索,以期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坚持学科引领的工程实践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

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工程技术教育和工艺技术训练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获取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的知识,了解工程概念,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工程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

北京理工大学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公共实践教学基础平台。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始建于1999年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并分别得到了学校“985工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支持。按照我校本科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中,贯彻以学科建设引领的工程实践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促进实践基地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融合,利用机械大学科的拉动,超前设计,统一规划,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对构建现代制造技术的实践教学基地有着重要意义。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及工业工程五个二级学科)为龙头,依托四大课群(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群以及工业工程专业课群),按照三大模块(工程技能基础训练模块、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制作模块和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模块),本着“边建设、边运行、边发挥效益”的原则,瞄准高水平,高起点和领先目标,进行了规模化、系统化规划建设,实现公共基础、技术基础、专业基础以及专业实践“一条线”的工程训练,完成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全面转变。

为了适应现代化工业技术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程训练课程的内容和训练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教学中必须对训练的内容进行精选、重组和优化,充分体现机与电结合、金属与非金属结合、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结合,贯穿计算机技术应用,以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在方法上按照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加工技术到先进制造技术、从按部就班训练到创新设计及制造。适当保留传统工艺方法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材料成型、机械加工的基本工艺知识,同时增加现代加工技术和对经济、质量、市场意识的训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熟悉现代加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更深刻地感受到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逐步建立起大机械、大制造、大工程的意识和概念。将素质教育和大工程的思想始终贯穿在工程训练的教学中,及时掌握现代工业的特征和内容。这种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思路,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成为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风格,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构建“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以工程训练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综合性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分阶段完成和实施工程训练,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把训练内容融入为四个层面,即:《工程训练Ⅰ》――针对学生进行对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的认知性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奠定工程知识背景: 《工程训练Ⅱ》――针对学生进行工程技能基础训练,使学生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和能力; 《工程训练Ⅲ》――针对学生进行工程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结合先进技术和专业教学,提供不依附于课程的现代工程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工程训练Ⅳ》――提供综合工程平台,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上述四个部分训练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主线,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坚持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纵向贯穿”、“横向交融”的课程新体系。所谓纵向贯穿,即从机械工程基础技能培养方面入手,逐步进入到该领域先进技术:所谓横向交融,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使被培养者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这样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有利于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安排工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实践训练水平。

三、拓展工程训练内涵,搭建多学科工程训练实训平台,提升实训水平

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学科和学科建设技术优势,拓展工程训练内涵,搭建多学科工程训练实训平台,是建设高水平工程训练基地的有效途径,不仅使所建项目有较高的技术起点,使本科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就得到高水平的装备操作、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缩短学生与现代技术的距离,提升实训水平。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引入、集成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在工程技能基础训练模块的课程改革中,主要结合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群的知识体系改革,在构建现代工业培训的基础综合硬件平台(机械制造基础工艺训练平台、材料成形工艺和新技术基础训练平台)上,

重点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地提供工程素质、能力培养和作风养成方面的基本训练。同时,逐步实现传统的金工实习向全面工程训练的转变。并对“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等课程进行了改革。

在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制作模块的课程改革中,主要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群的知识体系改革,将原分散的课程整合,形成以“机械工程概论”、“几何精度设计”、“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为主线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群,建立由机械创新基础训练、机械创新设计、机械性能测试和创新产品制作组成的产品创新设计制作实验平台,从认知、创新设计、性能测试到产品制作,完成完整的创新设计与制作的工程能力培养过程。

在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模块的课程改革中,主要结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群、工业工程专业课群的知识体系改革,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调整、合并以及理顺各知识间关系基础上,打破原有课程分散实验的限制,开设“生产准备与控制”、“系统分析与仿真”、“物流工程”等跨课程、综合性(电、机械和信息处理)的实验内容,建成较为完整的先进制造技术实践知识的演示、训练和应用的教学基地。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讲解和技工指导相结合,基本操作与现代工程能力训练相结合,参观研究与动手实训相结合,实物教学与CAI课件虚拟实验相结合。在新增较多先进数控设备的基础上,更新学生工程训练内容。特别在数控技术实训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工程训练远程设计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引入最新CAD/CAM软件,改变了过去单纯手工编程的历史,使学生不但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先进的产品设计和绘图工具,而且将机件设计、计算机绘图、修改编程、加工制造等环节连接起来,使学生对产品的生产的全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应用远程设计、网络制造的设计理念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初步实现远程设计、网络制造的现代机械制造理念,完成金工实习向工程训练的全面转变。

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工程综合素质

高校是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设计与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示范中心的重要任务。必须把“创新”教育思想渗透、贯穿到工程训练的全过程,并逐步得以提高。

我校以工程实训中心的软硬件条件为平台,积极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正常的实践教学计划内,专设创新活动周,组织学生按照给定的命题,如“非轮式仿生爬行机器人”、“机械式弹跳装置”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新项目设计与制作。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另一方面,结合各种形式的创新大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部分学生的成果参加了相关的创新设计竞赛等。

学生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独立自主地学习,不仅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

五、先进的运行机制和规范管理是工程训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依据学校学科的特点,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是校级实验室。学校对中心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投资与建设以学校管理为主,教学与日常管理以学院为主)。校实验室与设备处、教务处对中心每年的常规实验费、设备费以及工程训练等专项经费实行单列,以确保工程训练教学经费落实到位。学院由一名副院长兼任中心主任,直接分管中心的工作。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对本中心的人、财、物进行综合管理。

中心内部实现教学资源统筹安排、设备及所有资源共享。中心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利用局域网络系统,结合数控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营造了一个使学生进行“远程设计、网络制造”理念的工程训练氛围。并形成“公共基础教育一学科基础教育一专业教育一专业学科”一条线的知识结构。同时,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过程,不仅通过加强基本技能和工程能力训练来提高工程素质,而工程环境及非技术因素对人才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以“科学、创新、艺术”为主题,打造中心环境,建立并营造具有人性化、智能化的人文环境、学习环境、实践环境以及可管、可控、可预防、可应急的安全管理环境。在建设中全面更新实验台、工具柜,建立工具站,设置实训区、实验室标识牌,划出安全通道等,使学生进入实训区,就能强烈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清洁明亮的环境,加上排列有序的机床,展现了现代企业厂房的风貌,一扫过去实习环境脏、乱、差的状态。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们一种新的感受,也得到各高校同仁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建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生产系统;绿色;管理

中图分类号: TD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运行过程

机械产品的制造是一种加工装配类型的生产,离散性较强。机械产品包罗万象,差别极大。大的可以有重达几千吨上万吨的高炉、几百米长的轧机、载重几十万吨的油轮,小的可以是极精密的元件;产量可以是单件,也可以年产几十万上百万件;复杂产品可以由几百种材料制成和上万个零件组合而成。但是,尽管其形式、功能、产量千差万别,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作为机械制造业最终产品的整机,都是由零件组装而成的。所以,机械产品的制造,首先就是零件、元器件的制造,也就是加工的过程。而完成加工的最基本要素是材料、设备和工人。

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如图1-1所示。分为生产准备、毛坯装备、零件加工和装配四个阶段。工人分别在这四个阶段利用设备对材料进行依次加工,最后将加工出来的零件组装成完整的产品。这四个阶段依次进行,前一阶段的产品在后一阶段就成为材料(加工对象),前一阶段生产的完成是后一阶段生产进行的前提。而在每一个阶段内部,不同零件的生产往往是并行进行的。由于各个阶段中各个零件、各个工艺流程的生产效率不同,完成该零件生产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因而,各工序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这种比例关系是通过设备的数量关系来实现的。在采用流水线生产的企业,这种比例关系尤为明显。

图1-1: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示意图

2 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投入的绿色性管理

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投入主要涉及到原材料、生产资料、劳动力、生产信息、资金和能源等生产要素,因此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投入绿色性管理也主要涉及到原材料、生产资料、劳动力、生产信息、资金和能源方面。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转化阶段的绿色性管理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绿色加工工艺开发;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生产过程的节材管理等内容。

2.1绿色加工工艺开发

绿色工艺开发策略如图2-1所示。

首先从技术、生态、经济和法律等方面严格并全面地分析现有制造工艺之后,然后通过优化或改进现有工艺、开发传统工艺的替代工艺技术(在不降低产品质量条件下)以及开发新型无污染的工艺技术等途径进行绿色工艺开发。

图2-1:绿色加工工艺的开发策略图

(1)优化/改进现有工艺。对现有工艺的优化和改进的方法主要有合理安排工艺路线,提高工艺的资源环境特性;优化工艺参数;合理选择切削液或减少切削液的用量等。

(2)开发替代工艺技术。企业工艺设备和工艺路线的落后是造成我国企业制造工艺污染大的主要原因。因此,用污染小、技术成熟的现代工艺取代污染大、技术落后的传统工艺是改善当前我国制造工艺环境友好性的重要途径。例如,一家大型电子设备制造厂家起初用溶剂基清洗系统清洗印刷线路板,溶剂基对环境污染大。后来公司发现,用水基清洗系统代替溶剂基系统,不但减少了清洗工艺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发现,清洗操作条件和工作量维持原状,而在水溶液清洗系统中清洗效率提高6倍。

(3)开发新型工艺技术。目前,出现了一些节约资源和具有良好环境特性的新工艺新技术,如干切削技术、冷扩展技术、金属粉末注射成形工艺、“汽束”喷雾冷却技术、刀具涂层技术、快速原型制造(RPM)等。新型工艺技术往往能给制造工艺带来耳目一新的改变,大大改善其环境友好性。

此外,加强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环境意识教育,改变以前仅抓成本、抓质量、抓效率的观念,在加工过程中规范操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是十分必要的。

2.2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

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涉及机加、热处理、铸造等生产环节,目前国内外针对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研究开发出很多绿色生产技术,下面以绿色干式切削技术中的机床技术为例,谈谈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

设计干切削机床时要考虑的特殊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切削热的散发;另一个是切屑和灰尘的排出。干切削时在机床加工区产生的热量较大,如不及时从机床的主体结构排出去,就会使机床产生热变形,影响工件加工精度和机床工作可靠性。对于一些无法排出的热量,则相关部件应采取隔热措施。为了便于排屑,干切削机床应尽可能采用立式主轴和倾斜式床身。工作台上的倾斜盖板可用绝热材料制成,将大量热切屑直接送入螺旋排屑槽。采用吸气系统可防止工作台和其他支撑部件上热切屑的堆积。内置的循环冷气系统用以提高机床工艺系统的热稳定性。在加工区的某些关键部位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以监控机床温度的变化情况,必要时通过数控系统进行精确的误差补偿。过滤系统可将干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尘埃颗粒滤掉并被抽风系统及时吸走。产生灰尘的加工区应和机床的主轴部件及液压、电气系统严加隔离。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这些部件施加微压,以防止灰尘的侵入。

2.3生产过程的节材管理

避免材料浪费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生产计划、强化质量意识、控制原材料质量和强化生产现场管理。

(l)强化生产计划,强化生产进度控制和调度指挥,确保生产的均衡性和成套性。企业计划部门要根据生产经营目标合理下达生产计划,做好生产进度控制和调度工作,排除因突然故障造成的生产波动,保证生产持续、稳定、均衡的进行。

(2)强化质量意识,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问题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一是技术软件质量不高,技术设备不完善;二是加工者主观原因。对前者,应由设计、工艺、设备等部门协同处理。对后者从提高工人自身素质和加强岗位技术培训与考核入手,认真实行质量技术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统一。

(3)控制原材料质量,加强原材料、外协件和配套件的进厂检验和厂内自制零件的工序和成品检验,同时要有效地保管原材料、在制品、配套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防止生锈和失效。

(4)严格在制品和现场管理。一是合理确定在制品储存量,既要防止积压,又不能影响下道工序的加工生产,应该推广JIT(准时化生产)等生产管理方式;二是加强在制品的流转和库存管理,设计和使用合适的工位器具,防止流转和存储过程中的碰撞,磨损和腐蚀;三是严格在制品移交和出入库手续及时清点,提高在制品管理水平;四是严格现场的物料管理

(5)推广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把生产计划,现场实施,库存管理,工时管理等于生产相关的所有资源集成起来,便于调配、监控及决策。

3 结语

开展企业生产系统运行绿色性管理的目标是在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同时,又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成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因此,仅依靠企业自身是难以确保实现绿色性管理的,还需要相应的政府行为引导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徐滨士,马世宁,刘世参.绿色再制造工程设计基础及其关键技术.中国表面工程,2001,(2):12一15

[2]顾国维.绿色技术及其应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飞,张华,岳红辉.绿色制造一一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机械工程,1998,76一789(6).

第5篇

工笔画作为我国民族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等经典作品,唐宋时期达到辉煌,产生了阎立本《步辇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传世名作,文人画兴起后,工笔画日渐式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创作观念发生变化,工笔画开始尝试“现代”转型。进入新世纪,工笔画重新崛起,达到空前发展的状况。普通院校工笔画教学在“现代”语境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变传统工笔画教学,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笔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工笔画教学现状问题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在各类院校美术院系中,所有美术学专业都开设中国画课程。中国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工笔画、写意画,从表现题材上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仅工笔画就可分为工笔人物、工笔花鸟和工笔山水。由于中国画分类较细,学生不可能在大学本科两年(一年级为专业基础课、二三年级为中国画专业方向课、四年级为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实习等)完成全部学习内容。专业美术学院和重点大学采用工作室制,学生在一年级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后,根据兴趣和专业发展要求,选择中国画的一个版块,如工笔人物或写意人物,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保证了专业系统化。

普通院校和专业美术学院或重点大学相比,教学资源相对落后,没有丰富的专业师资,缺少写生和创作等齐备的实践条件,无法采用工作室制培养方法。另外美术学专业教学采用专业选修制,中国画只是美术学专业的一个选修模块(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中国画选修课程两年内要完成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工笔花鸟、写意花鸟、工笔山水、写意山水等教学内容,每一板块平均70 学时,学生没有时间系统地掌握中国画的每一种版块技能,根本不可能形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生能力发展问题

中国画讲求用笔、用色,而传统的用笔、用色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普通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基础较弱,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达到中国画的传统基础要求,另外传统用线造型固然能够保持工笔画的本体特色,但面对不同质感的物象,无法表达现代社会丰富的材质肌理。

目前工笔画教学中一直沿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大量的临摹历代名画,形成对传统艺术风格的承袭,这种方法在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在既定的观念中难以拓展思路,限定了专业的发展,背离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现代工笔画教学改革方法

(一)现代工笔画教学观念的转变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到用笔用色,从形体塑造到构图和临摹等,都进行了精准的概括,“六法”经过后人不断地完善,在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已经形成中国画创作应该遵循的标准法则。

传统工笔画讲求以线造型和三矾九染的表现形式。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根基,也是工笔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工笔白描要求运用各种笔法,通过线条的变化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色彩又是工笔画的另一重要表现特征,传统工笔画讲求“随类赋彩”,强调对客观色彩的真实表达,工笔画正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呈现现代性特征。传统工笔画强调写实性,但这种写实性和西方绘画的写实性有很大区别,传统工笔画写实中带有写意性和理想性。目前各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教学都很注重学生的造型基础训练,基本上都开设造型基础Ⅰ(素描)和造型基础Ⅱ(色彩),这为工笔画的写实性现代转型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现代工笔画具有广阔的包容性,能够在用线造型与西方写实塑造之间找到契合点。因此,在普通院校工笔画教学中,应克服学时短、基础弱的弊端,简化工笔画用线造型的基础训练,将西方写实造型手法(素描、色彩)融于创作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工笔画教学和发展。

(二)综合材料在现代工笔画中的运用

传统工笔画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毛笔、墨、国画颜料在熟宣纸上绘画,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为工笔画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使工笔画的表现语言更加丰富,为工笔画制作性提供前所未有的创变空间。如在绘画工具方面,除了毛笔之外还可以运用板刷或其他绘画手段来表现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象肌理。在绘画颜料方面,从水墨、国画色扩展到水彩、丙烯、岩彩,在纸张方面从宣纸到各种纸本、布本及绢本,只要有利于拓展现代工笔画表现语言的工具、颜料、材料都可以广泛的运用。现代工笔画院院长王天胜曾说:“没有什么材料不能进入工笔画的探索与使用中,通过运用综合材料,不仅对传统工笔画随类赋彩进行新的开拓,还融合借鉴了西洋绘画的色彩表现手法。”

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尝试综合材料的运用和技法实验,如揉纸、拓印、喷洒、打磨、积水、泼彩、撞色、留白等,突破传统工笔画平涂、分染、罩染等方法,让画面增加层次变化和肌理效果,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技法创造出来的独特意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使学生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技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现代创作题材的拓展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和文化追求也不断变化,需要关注社会文化心理,表现现实生活、传播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来鼓舞人、感染人。

在传统工笔画教学中,创作题材往往只停留在牡丹、荷花、翠鸟等单一的内容,而现代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如果艺术作品只追求高雅的情调,忽略精神文化内涵,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艺术创作中,作品只有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反映当代生活面貌才适应时展潮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在《谈谈当代工笔画》中说道:“中国工笔画始终缺乏真正的写实主义作品,缺乏能够直面血肉人生,揭示深层人性,有强悍精神力度的作品。”因此,在工笔画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立足现代生活,吸收现代文化信息,倡导生态文明,歌颂劳动人民,以一种广阔、开朗、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创作出符合时展要求的作品,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

普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生专业基础,在现代工笔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不断吸收现代文化信息和时尚文化元素基础上,形成现代审美理念,并借助多样性表现手段和制作技术,融合工笔画本体语言,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追求和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第6篇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项目化教学;塑性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61-02

1 前言

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重要的基础工艺装备,在汽车、电子、电器、通信和家电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依靠模具成形,因此,模具被称之为“百业之母”。当前,我国正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我国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模具必须先行。虽然我国模具设计及制造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但我国模具行业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对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对高素质模具设计工程师及经验丰富的技工仍有较大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塑性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是该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课程教学团队持续进行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1-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制作、搜集生产现场录像、教学动画,部分二维零件及装配图三维化,改革考核方式,取得一定的效果。

由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比较发达,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等都发生转变,这势必会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纯知识、理论的应试教育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排斥倾向,因此为教学模式的发展与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前述的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但这些措施主要还是通过从“教”的方面加以改进,从外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及主动性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教学效率相对低下。因此,本文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法,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类课程的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和开展围绕一个学科相关项目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其应用的主要效用就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力性,自己构思、查找Y料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从旁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1)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教学内容以“项目”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培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协助者,不再是主导者。

2)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才是真正的主导者,在整个项目中,学生主动参与,以项目为线索进行自主探索。

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了解了项目涉及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亲自体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对整个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开阔思维[3-6],对将来的学习十分有益。

3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为了配合项目化教学的需要,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构建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突出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多途径、多渠道构建知识。课题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以网络平台为辅助工具,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探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新角色和新定位,转变“教”和“学”的传统思想和理念,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认知新工具的作用,变革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对学习者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课程教学团队依托学校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及内容抽象的特点,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再进一步对模具零件进行造型,对于难以理解的材料变形过程,通过CAE技术使其可视化。通过上述措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利于学生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平台建设 教学平台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立体化资源。基本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授课录像、模具视频与动画、授课计划、教案、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模具设计标准、模具设计案例、试题库、往届试卷、学科前沿论文资料等。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课后自学和项目完成提供了条件。

互动教学环节的建设 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答疑解惑,网络教学平台还开通了互动教学环节,包括公告、作业、讨论、答疑、交流、文件等项目,为师生互动和答疑提供了更多渠道。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与课程相关的通知公告,布置项目、作业、课程论文等;学生可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批改后传回。

总之,该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可用于多层次探究的学习环境。

4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及效果

学生利用情况 由于学生在前几个学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较少,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本课程前期教学中学生使用教学平台较少。但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以及项目任务的不断增加,学生访问教学平台的频率逐渐增加,教学平台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也逐渐吸引了学生,学生查看授课录像、视频、动画、课件、教学案例,下载电子资源,完成教学项目,学习专业前沿知识,提交各类作业。学期学生访问量达1400多人次,人均近25次,人均在线时长约50小时。

应用效果 与未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时相比,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后取得以下效果。

1)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转变。项目教学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三个项目,这样的项目在书本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而且知识涉及方方面面,课堂讲授也不能面面俱到。学生只有按照模具设计流程,通过课堂上的学习,结合课下自学,分步骤地完成项目任务,并且需要公开进行项目汇报并接受师生的质疑。这就“逼迫”学生改变以往上课听听、课后不学习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能仅仅依赖教师的教,而是要发挥学生教学活动主体地位,主动地去学习。因为项目任务明确,而且每节课的内容都可能和完成项目息息相关,所以为了节约课后时间,学生上课的效率明显提高。

2)项目和课程设计完成质量明显提高。该平台提供了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供了自主学习素材资源及师生、项目组成员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资料、课件、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以及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使得传统教学方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变为易于学生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听觉和视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使学习效果显著增强,项目完成质量和课程设计质量均明显提高。

3)考试成绩较往届提高,知识面更宽广。采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项目化教学后,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自学、讨论、汇报、答辩、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的成绩较往届有一定提高。除成绩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受到现代工程师的思维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广,掌握了模具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等多方面的知R,这种影响相较以往更为深远。虽然在课程开始学生觉得任务重、压力大,但通过系统训练后,学生找到基于网络平台学习的乐趣,课程教学受到好评,学生评教成绩为98.3分。该课程也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说明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受到认可。

5 结语

前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已表明,项目化教学在塑性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完成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要,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建设了塑性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资源丰富、立体,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凤健,芦笙.“塑性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105.

[2]石凤健,芦笙,叶思珍,等.“塑性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及考核方法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88-89.

[3]吴泳玲.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2,33(4):93-97.

[4]毛晓堆,郭毓麟,易剑英.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86-87.

第7篇

关键词:工艺技术;建筑品质;建议;主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影响建筑品质的主观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建筑活动中的社会角色

建筑的决策者通常是由那些能够在建筑活动中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一方来担当,建筑师则更多的是扮演参与决策的技术专家或服务者。正因为这种社会角色分工存在的必然性使得建筑活动不仅是单纯的造物活动,同时也是执行者与决策者在建设目标、建设方式等方面的博弈,这个过程必定会受到执行者与决策者在社会活动中的工作职能的影响。

(2)市民文化与大众审美

市民文化和大众审美是一个地区长时间积淀下来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历史事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工艺技术的表达具有选择作用。客观的工艺技术在文化特征与大众审美的综合作用下,具有了民族精神与地域性特征,避免了工艺表现的趋同性,从而保证了建筑工艺表现的艺术价值。

(二)行业因素

中世纪末期,为了与不断涌入城市的逃亡农奴竞争,并最终维护已有利益、保护辛苦学来的手工技艺,各行各业手工艺人联合起来成立了行会。不断完善的行会制度,逐渐形成了各行各业对于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的要求和行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如果将建筑师的职业实践作为建筑理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那么职业精神、职业素质以及行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必然对建筑品质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引导与督促作用。

(三)个人因素

建筑活动具有艺术创作的主观性与偶然性。建筑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精准的数理推导过程,而是在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的个人能力、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成长环境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对于工艺的选择与应用,进而呈现出不同的工艺表达方式。这种个人因素的影响存在于每一个建筑活动中,其作用方式、影响结果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和偶然性。

二、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影响建筑品质的主要因素

(一)建筑师的技术展开与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对于当前中国建筑实践而言,非技术性因素是影响建筑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建筑自身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建筑师的技术展开能力和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首先,与国外优秀建筑师相比,中国建筑师选择适应性技术的能力欠缺。以盖里为例,他的作品是典型的参数化设计成果,建成效果也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认可。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本人及与其相配合的专业设计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适宜性工艺技术。

其次,中国建筑师在技术落实环节的工程控制能力不足。在建筑实践过程中,凡是建筑专业的问题都是可以控制的,但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功能和空间问题,更多的是与各专业技术相关的交叉问题。解决这些交叉问题既需要建筑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也需要建筑师对建筑相关技术有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当然,作为一个集体创作行为,建筑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充分发挥必须在良好的行业运营机制下才能够实现,于是又引出了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影响建筑品质的另一个因素,即建筑行业运营机制。

(二)建筑行业验收与反馈机制有待于完善

建筑活动是一个极复杂的多系统合作过程,其行业运营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规划与建筑设计――商业合同――施工――竣工验收――保养与反馈”六大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工作内容都有对应的评估系统与技术支持系统,对建筑师各环节的工作进行了严格监督,保证整个建筑设计流程的有效运营。然而,在中国当前的建筑实践中,由于建设周期短、工期紧张,通常不能保证建筑活动全过程按照标准运行,特别是在“竣工验收”和“保养与反馈”阶段,缺乏良好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这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与保障、工艺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总结与反馈,阻碍了建筑品质的提升。

(三)市场对于建筑精致性的需求不明显

在市场规律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建筑活动中,缺乏对于精致性的需求是当前建筑品质不高的原因之一。理论上讲,建筑的精致性需求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业主方对商业价值的需求;其二是施工方在技术突破方面的需求;其三是设计方自我实现需求。在当前中国的建筑实践中,这三方面对于精致性的需求都不明显。

(四)建筑产业链需要进一步系统化

建筑工艺需要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协同工作,它们彼此之间存在良性竞争和合理的经济制约关系,这有效地督促了相关厂家进行技术改进,保证了建筑工艺的圆满完成。而中国的建筑行业还没有形成如此精细、严谨的技术体系。尽管近几年建筑行业相关技术厂家正在向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转型,然而健康产业链的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三、提高建筑品质的几点建议

(一)工艺系统架构

具体而言,工艺系统的知识构架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与工艺技术相关,它包括材料知识、工法知识、设备知识、施工知识、构造知识6个子系统;第二层面与意识形态相关,它包括设计理念、比例形式、象征意义3个子系统。技术层面的各个子系统直接关系到是建筑的实施过程,是建筑品质塑造的必要条件。而意识形态层面各子系统则是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传递出来的精神含义,是建筑能够得到大众认可的感观依据。两个层面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工艺经验的圆满完成及其与判断经验的耦合。

(二)适宜性技术调整

建筑工艺与制造业相比较为保守,对于建筑工艺体系中单项技术的提升与调整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指标的刷新,而是要针对建筑所在地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环境特征进行适宜性调整与可行性技术开发。适宜性的技术调整与可行性的技术开发能够在特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优势,塑造工艺表达的地域性特征,实现高品质的建筑需求。

(三)产业链整合

当代技术体系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按照经济学家理查多.龙西尼(RiccardLeoncini)的观点,当代技术系统是按照自组织演变模式和选择机制向前发展的。一个系统的进化是其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连续、平稳地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而健全的产业链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协同工作的基本生产模式。在建筑行业内部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专项技术产业链有助于建筑品质的提升。

结语

建筑品质的研究主体是建筑师,研究对象是建筑的工艺技术呈现。建筑品质问题的内涵是建筑活动中所必需的技术条件,而外延是与建筑活动相关的人文环境。建筑师判断建筑品质的基本原则是在特定的媒介条件下,工艺经验的圆满完成以及其与判断经验的耦合。影响建筑品质提升的因素由主客观两方面组成。论文从主观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分析,针对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提升建筑品质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秦佑国.细部设计概论:兼论工艺技术[J].建筑创作,2010,01:176-179.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产品创新 市场竞争 生产管理

论文摘要:创新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产品的竞争,是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个中小型制造企业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生产管理没有章法,生产过程就不稳定,而生产过程不稳定,企业的全部管理都难以走上正轨。

引言

产品创新是指采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等对未曾有过的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和制造生产或对原有产品在结构、材质、技术、等某一方面或某些功能的明显改进,是一个以从新产品构想出发到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活动的过程[1]。生产管理是指针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性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和产品制造有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4]。

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企业巩固自己市场领先地位的必然选择。所谓的产品创新是主动出击,创造新的产品来满足顾客的新的要求,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而不是消极的满足市场的要求[2]。以新产品构想出发并成功实现。产品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新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的目的。产品创新的任务[3]是开发全新的产品;对现有产品性能、规格、结构、外观等产品属性进行组合;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或设计出新的产品,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顾客的新的需求。

2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5]是指企业对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即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管理活动。其任务[6-7]为采取合适的生产方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科学并合理的编制各种生产计划;组织各种生产计划的实施,有效地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全面完成生产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不断降低物资消耗,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系统应变能力,适时的推出新产品,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 案例分析

3.1 湖北荆大精密制管有限公司的产品创新战略

产品创新是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或者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产品创新有利于荆大公司开拓新的市场,创造超额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荆大公司可以在不改变产品性质的前提下,对其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改变、革新,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的目的。产品创新战略是提高荆大公司的竞争能力、保证生产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荆大公司做的比较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公司战略确定双层卷焊管等产品创新战略,具体到每条生产线生产工艺、生产线预完成目标,公司新增项目额比重等。

②结合双层卷焊管等产品在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客户流,确定公司产品的目标市从而满足客户需求,为公司提供更好的发展规划。

③根据技术构成要素规划双层卷焊管等产品发展策略,结合实际工程工况,提供解决方案。

④根据产品线与解决方案规划,顺应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成新概念与新产品的定义,并对新产品可行性进行评估。

⑤实施流程管理。对公司新产品按门径-关口要求实行从产品定义到产品上市的流程管理;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并与资源管理相融通,实行新产品开发集成管理。

3.2 湖北荆大精密制管有限公司的镀铜生产线的生产管理方式

电镀技术是维持电镀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电镀技术是通过电镀工艺在生产中实现的。因此,管理好电镀生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管理好电镀工艺。镀铜生产线管理是根据生产部月度计划与定单计划相结合安排生产任务,依据生产作业指导书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过程控制。

3.2.1 生产线人员组织管理

镀铜生产线实行班组管理制,两条生产线为一整体,每班3人(12小时)。开卷1人,负责钢带的开卷,随时调节钢带的上下位置,避免钢带卷边及注意观察钢带的外观情况.还要调整并定期更换前处理槽液,按工艺检测槽液的PH值等,并做好记录,成卷1人(一般选为班长),负责成品镀铜带的成卷,并自检镀铜带的质量,根据铜带表面质量状况及时调整和通知工艺员,中间定期测温人员1人,观察槽液的跑、冒、滴、漏等情况。每条生产线有工程师1人,技术人员4人,总共有4条镀铜生产线。

3.2.2 镀铜生产线产品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库存管理既必须保证生产车间对原材料、零部件需求,又直接影响采购、销售部门的购、销活动。为盘活企业流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在保障供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压库资金,直接牵动着企业的经营效益。

3.2.3 镀铜生产线产品绩效考核

生产过程包括投入、转换与输出阶段,所以生产绩效考核包括对生产投入要素的考核、生产过程中的考核以及生产过程输出的考核。从生产过程涉及的要素看,生产过程又涉及人、机、料、法、环等诸多要素,需要对各要素进行考核。从生产过程运行目标看,生产绩效考核应包括数量、质量、交货期以及成本的考核。依据生产线产品绩效考核计算标准,得出湖北荆大精密有限公司产品合格率99.93%,材料利用率99.993%。

3.2.4 镀铜生产线工序质量职责

①发现叉车搬运时出现的钢带表面损伤等现象应立即报告当班检验员和管理人员,并在传票上注明状况。

②在镀铜过程中出现钢带原材料的不合格要及时上报检验部门,并保留相关证据或图片。

③按生产工艺要求制定铜层的预制厚度,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铜层超差、电击、氧化、跑边等不合格品的产生。

4 总结

本文阐述了产品创新与生产管理的概念,并剖析了产品创新的任务以及生产管理的任务。该文还对湖北荆大精密制管有限公式的产品创新战略进行分析,同时介绍了该公司的镀铜生产线的生产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曾杰.构筑企业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分析[J].世纪桥,2007,(4):69-70.

[2]屠凤娜.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营管理,2008,(548):106-107.

[3]韩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中小企业,2005:60-61.

[4]王荣奎.成功企业生产管理制度范本[B].中国经济出版社.

[5]赵光忠.企业生产管理模板与操作流程[B].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工程意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等本科教育中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讲述有关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综合性技术课程。在本校的相关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两大部分构成:《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部分讲述现代工业常用材料(金属、高聚物、陶瓷、复合材料等)和热加工工艺基础(铸造、锻造、焊接、粉末冶金、热处理等)的相关知识;《机械制造技术》部分讲述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的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总体地了解和把握机械制造活动,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合理选择材料、毛坯制备、机械加工方法,具有产品质量、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解决生产现场工艺问题,决策制造模式方面的能力。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除理论教学外,还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学生树立现代工程意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传统的课程,多年来人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生产经验等特点,还存在一些问题[1-5]

(一)教学手段的不正确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如幻灯片、投影仪、语音设备、多媒体等。最初将这些手段引入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提高教学速度和质量。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有些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设备当做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如把所有内容都打进PPT,上课过分依赖PPT,板书较少,以此减少备课时间;另一种是有些教师对这些教学手段过于排斥,认为他们的应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讲授与板书结合的形式,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显得过分呆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多抽象的东西诸如机床的结构、机械加工过程、零件结构的机械加工工艺性等使学生难以理解,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

(二)实验与金工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不足以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材料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特性、设备的各种结构、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在生产中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等,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骤和原理听起来很费解,但只要到车间或现场看一眼就很容易理解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在时空上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进行实践环节,或先进行实践环节完再进行理论学习,缺少工程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十分难解,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没有理论支撑的工程实践必然只能停滞在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的层次上[6-8]。

(三)考核方式欠合理

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绝大多数仍然以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追求卷面分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不重视。有的甚至平时根本不听课,连书本都不翻,凭考前“临时抱佛脚”来死记硬背书中的一些概念、术语和简单理论来达到修完这门课程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考完这门课后,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得到,什么也不会做[9-11]。

(四)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知识的介绍,缺乏先进性和时代感,导致一些学生主观上认为该课程无用而对它产生排斥思想。尽管有些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不同挂图、实物模型、动画等方法以适应不同章节的教学需要,仍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内容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为将整个机械加工工艺系统诸如刀具、机床、夹具与零件的加工与装配等工艺系统内容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提出了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制造工艺为主线,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兼顾工艺装备知识的掌握,增加了非传统加工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等内容,并注重反映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制造工艺中突出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零件加工产品装配的技术路线,建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内容体现先进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建立在传统的工艺方法基础上的,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工业领域内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体系。同时从金属材料到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从传统的冷热加工方法到应用声、光、电、磁的特种加工,从数控加工到制造自动化系统,从将大批大量单一零件加工方法应用到单件小批成组零件加工中等,先进制造技术教学内容不断拓展。

2)采用现场比较教学法

在讲授传统的CA6140型普通车床与现代的数控车床的现场教学时,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车床,让学生了解到了机床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比如机床的布局、传动、结构、操纵;刀具的类型、用途、结构特点、车削用量的选择;夹具中选用通用标准夹具与设计非标准夹具的目的;零件加工乃致延伸其零件装配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讲解,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解决在课堂上单凭教师口授与板书甚至多媒体等无法或很难讲清的,如卧式车床、立式车床、转塔车床的区别与联系,成本、效率、精度和不同的加工机床适合加工哪些表面问题,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通过采取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并行,解决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吸收和巩固,使其认识到不是数控机床或者加工中心就一定都比传统机床好的错误理念,而是数控机床在高精度、曲面加工和多工序统一上有优势等的正确思想。因此现场比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3)主线贯穿教学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实践性、综合性强,一些学生感到学习时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克服困难,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关键。为了能让学生及时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教师应提前引导学生从机械设备设计制造的实战观点出发,按机床、刀具、夹具和零件加工及装配和质量保证这个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的主线。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战中来,真正做到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贯穿主线为主导,学生学有所用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的教学方法,用学为所用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是要求教师必须对刀具、机床、夹具和零件的加工与装配等内容十分熟悉,明确彼此间的关系,并能跟踪机械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地将先进制造技术补充到教学中去;要特别注重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1)明确课程内容

机械制造过程是是一种典型的、具体直观的过程。研究机械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必须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根据机械系统的目的,从系统是可剖分的,系统一定从属于更大系统,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的原理出发,解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使用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准确地分析和研究制造系统。具体到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以机械制造工艺系统为纽带,将机床、刀具、夹具和工艺等相关知识融为一体,从而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渗透,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已涌现了大量的新工艺、新技术。而这些在教材中很难及时反映。因此,就需要教师坚持继续学习,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或选择一个零件,这个零件应具备某些特性,有某个表面不能用常规的机械加工方法加工、某个表面要用到复合刀具或某个表面目前还不能加工等,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注重黑板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技术带来的图形处理及显示的优势,将实体造型应用于课堂教学及实验中,使专业知识中涉及到的大量的结构原理图和实例结构图更直观的呈现出来,加快了学生读图速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这些不能离开机械设备设计制造的整个工艺系统这条主线。

(四)教材的改革

教材的选取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的关键。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要采用高质量、以工艺为基础,教学内容先进适用,“少而精”,易自学,表述精炼的教材。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械产品制作,按照以学生主动实践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独立完成零件的加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亲身实践。2010级学生共12人通过参与浙江省首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完成了一套符合本命题要求的可运行装置,并完成了相关的设计、工艺、成本分析和工程管理4项报告,加强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课程的教学品质和效果。

(六)考核评估体系改革

高等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卷面考试成绩的好坏很难全面说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课程的考核宜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功利地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勤奋、刻苦地学习,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可以对学生在实践环节、设计环节、课堂环节、答辩环节、操作环节等分别进行考核,从而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选择。笔试环节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建立科学合理的试卷库,采取流水阅卷。

三、结论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及农业机械专业本科班级实施,本项项目实施后,受益学生人数达360人/年。本项目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一步的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树立现代工程意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致谢

本论文由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制图教学团队项目资助,项目编号TD1203。

[参考文献]

[1]周建中,汤宁荷.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197-199.

[2]罗小林,包家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93-97.

[3]王书元,王克明.《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1-174.

[4]殷晓中,陈兴和.浅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镇江高专学报,2010(7):92-94.

[5]楚生,梁式,胡映宁,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新课程的继承与改革[J].高教论坛,2004(4):58-60.

[6]徐锋,左敦稳.关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7,1(4):90-92.

[7]苏沛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5-57.

[8]陈旭东.任务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7(11):150-151.

[9]李伟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7-98.

[10]赵晓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3):59-61.

第10篇

论文摘要:现代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以“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为特征,在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已有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新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趋势正在形成。

现代工业企业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现代工业企业在发达国家的许多领域成为最强大的企业机构。伴随着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时期里,这种组织结构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工业企业普遍适用的组织惯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显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应性,现代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并正在经历着新的发展演变。

一、“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的历史功绩及局限

19世纪50年代以后,铁路、电报、电话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迅速、高效、安全和有保障的运输通讯服务,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国内、国际市场,机敏的企业家意识到市场扩大带来的商机,结合了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的现代工业企业由此而生。新的运输通讯工具保证了进出企业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稳定性,新的能源提供了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动力来源,连续作业的机器设备代替了生产过程中的手工操作,企业成为大批量生产的企业。大批量生产的企业面临着新的销售问题,如高效的、遍布国内甚至国际的销售网络,独特的销售技术,特殊的销售服务——安装、消费信贷、操作示范、维修等。传统的批发商、自营商、人和零售商无法胜任这样的销售任务。大量生产的企业便向前结合进入销售领域,建立起自己的、遍布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分支机构。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原材料的供应是关键,大量生产的企业向后结合进入采购领域,建立了自己的采购分支机构。大量生产的企业在19世纪80年代通过纵向结合的战略发展成为多功能、多单位的工业企业。一些由个人或家族控制的规模较小的企业,19世纪90年代在横向合并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财务、管理上的集中,并进一步通过纵向结合的战略,发展成为现代工业企业。

现代工业企业通过一体化的战略把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要的采购、运输、生产、销售等活动集中于一个企业内,企业所包含的不同单位完成着空前繁杂的大量工作。欲使现代工业企业高效运转,需要有设计良好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不同单位进行协调和控制。在现代工业企业里,管理的任务落在了职业经理肩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配置资源,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评估;中层管理人员在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设计了协调流经企业不同单位之间高额物质流量的方法,改进了连续作业的机器设备。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对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现代工业企业形成了一体化多层次等级制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二、现代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虽然被证明与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但是不可否认,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惯性,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同样如此。尽管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呼声和行为越来越强烈,但是传统组织结构的影响无所不在。现代工业企业寻求对于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的突破,总是要在后者的基础上,或者是在打破后者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种具有传承关系的继续,而不是彻头彻尾的革命。总体说来,现代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

企业结构的扁平化就是管理层次的减少和管理幅度的扩大,企业结构形态由标准的金字塔型向圆筒型转化。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之所以僵化失灵,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中层过于庞大。中层的膨胀部分是取决于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企业规模扩大的相应举措,部分是由于企业各层次对增加下属、扩大管理控制权的自身需要。层次繁多、部门林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这已成为传统官僚组织普遍的弊病。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潮流,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把原来的“金字塔型”式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使企业的高层能够更接近生产和销售的现场,减少信息的失真,增加组织的灵活性。

(二)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

现代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由紧密型转向松散化,企业间网络成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形成的企业集团化,通过组成一种新的利益共同体,使众多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二是以契约和资本为纽带形成的经营连锁化。通过发展连锁经营和商务等业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体系,使得企业的营销组织网络化;三是以契约和共同利益为纽带形成的企业内部组织网状化,内部网状化是实现企业组织彻底扁平化的根本途径;四是以因特网为纽带形成的信息传递网络化。全球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企业间网络的运作费用,推动了企业间网络的发展。

(三)企业组织结构无边界化

企业组织的无边界化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固定和正式的组织机构,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任务为导向的柔性组织,如矩阵制、团队组织等。组织更多的不是表现为一种有形的障碍,其界限越来越趋向于无形。企业再也不会用许多界限将人员、任务、工艺及地点分开,而是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影响这些界限,以尽快地将信息、人才、奖励及行动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无边界化”并不是说企业就不需要边界了,而是不需要僵硬的边界,为使企业具有可渗透性和灵活性的边界,以柔性组织结构模式替代刚性模式,以可持续变化的结构代替原先那种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企业内外部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已成为主要特征。其优点是灵活机动、博采众长、集合优势,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而且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并推动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

通用电气公司的韦尔奇较早地提出了“无边界企业”的概念,他认为一个无边界组织“可以使人们专注于发现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思想,而无论其源头是某个同事、通用电气的另一个部门、街道那边的另一家公司抑或地球另一端的某个公司,他们都会与我们分享其最好的思想和实践。”韦尔奇在通用电气进行了企业无边界化的改革。

(四)企业组织结构精炼化

企业组织规模精炼化又被称为企业减肥。通过减肥,企业可以增强活力,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著名的惠普公司原先为促进各工作小组之间的沟通和更好地评估各项决策而设立的38个内部委员会,不仅增加了成本,还限制了创新和延缓了决策。仅仅为公司开发的第一代计算机软件起个名字,他们就用了9个委员会、近100个人讨论了近7个月之久。按照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原理,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运行需要的巨额费用和它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之间的对比,迫切要求打破这种体制。日本企业纷纷对巨型的集团公司进行改造,以分散的利润中心制代替集中利润制。世界上资产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大公司也不再直接组织生产,而开始走委托生产之路。例如,欧洲电子工程巨头ABB公司,将其数千种产品与服务部署在全世界50个作业区,每区设一个领导小组独立运作,其生产决策与总部之间没有直接隶属关系。这些小公司规模虽小却利润惊人,是名副其实的“小巨人公司”。

第11篇

[论文摘要]当代室内设计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它在现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因而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路。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WWW.133229.cOm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例如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这些精确绘制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并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第12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时,特别设立了材料物理和化学专业。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宏观研究和发展进入到微观分析和研究,用电子、原子、分子的尺度来研究改变物质的性质,发展新兴的材料。特别是当今以服务于高科技,现代工业和国防为主的现代材料或新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速度也越来越快,因而涌现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和新问题越来越需要材料学家和物理学家等共同努力来归纳、整理、总结及创新。由此产生的材料化学新专业无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结果。它给现代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为新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而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因为材料化学专业是技能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领域。如何通过材料化学各实验课程的改革,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多层次、多方向的掌握材料物理性能与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测试手段的关系。并且通过独立操作和控制实验进程,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我们材料化学专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分层次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次实验教学法研究

通过分层次开设实验,培养学生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研究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具体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加强有关材料化学专业基础性实验

在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具有了初步的化学和物理实验能力的基础上,首先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从相关理论课程剥离,综合成材料化学专业专门的基础实验课程,集中训练学生的材料制备和材料性能检测技能,并以此为实验室的开发重点,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以巩固和提高。

2.开展综合性实验并结合本专业开展远程网络虚拟实验教学

在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材料制备和性能检测的实验技能基础上,第二步开设综合性实验并结合远程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综合实验新体系中,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尽可能反映材料、生命、环境、信息等学科的内容;了解和学习材料化学研究方法与现代实验技术在高新科技学科中的应用成为我们新的建设目标。因此,不仅要打破专业的界限,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使综合性实验成为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在我们材料化学专业开设的综合性实验中,与材料、信息相关的实验有新型能源材料的合成,SD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压电陶瓷的制备和表征等等;与生物相关的实验是天然物或中草药物的提取及指纹图谱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相关性能测试方法,掌握天然生成物质的提取方法和结构确定的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扩展了知识面。为今后学生进行主导型研究性实验奠定基础。

目前,网络建设日益完善,网络速度和宽带不再成为制约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的瓶颈。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无疑使得虚拟实验环境更加逼真、智能。当然,虚拟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误差分析能力等方面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实物实验教学方式。但是开设远程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可以使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获得与在校生一样的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对我们专业来说,因为是新开的专业,很多实验还缺乏必要的实验器材,很多综合性实验课程无法开出。但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可以与兄弟院校和我校其他院系的实验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从而使相关实验得以进行,实现了学生对相关实验的认知。

3.开展学生主导型研究性实验的模式

学生主导型研究性实验是在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选题、查阅文献和设计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性实验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实验研究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为其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种新的实验模式也提高了实验室在学生学习中所占的地位,建立了进实验室学习的意识。设计性实验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时,对学生的培养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材料化学专业的主导型研究性实验采取在大学中后期开设,在学生已经完成材料化学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教师的课题或相关专业后开设(可参考材料化学实验教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具体过程一般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题; (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3)研究方案。学生设计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拟定实验所需药品、仪器,探讨实验时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容易发生的失误以及安全等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实验题目、仪器、药品、操作步骤和实验表征仪器等。然后将审阅实验设计方案交给教师,教师在尊重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则下选出几种最佳方法,同时纠正某些实验方案的错误指出某些实验方案的缺陷,再将设计方案反馈给学生,将教师选中的方案交由全班同学讨论、完善。然后采取论文答辩的方式检验实验效果。在整个形式上基本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模型,通过这样的实验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最后,在整个分层次法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实验室采取的是开放式实验管理模式,在时间方面,我们安排了中午、晚上和双休日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一些探索,对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巩固和掌握。同时,有2~3周开展专门的实验时间。在人员配备方面,采用专业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结合的方式,使每个实验都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