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主创业论文

自主创业论文

时间:2022-05-07 20:55:51

自主创业论文

第1篇

1认识不充分,不到位

而作为大部分并没有那么优秀的学生,他们认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只是校领导的工作,将创业问题看做研究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问题,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屑态度,这样只会将自己挡在自主创业问题的大门之外,更有胜者,一部分的师生把创业视作天方夜谭高不可攀,故而在面对创业问题之时,总是裹足不前,迈不开步子。这样就使创业问题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创业人群与该问题脱节了。近年来,创业教育的问题已逐渐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在学生毕业前对其安排短期的创业意识教育,准确来说,这种临门抱佛脚式的意识教育是有一定效果的,能够满足毕业学子一部分的需求。但是,创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创业需求、创业积极性、对创业领域的兴趣以及勇于冒险的精神等才是创业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把创业教育当成是“企业家速成教育”,由此反映出高校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2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机制建设中的缺位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业环境的营造上。创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为创业者的创业过程始终创建的一个公共大平台,其外延包括一切影响创业过程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创业环境的作用就在于对创业的支持、鼓励、服务和保护,创业环境的改善对大学生创业的始终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对我国的任何一个地方政府而言,其首要任务都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由于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必然会与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良性的互助关系,同时政府目标的多样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地方政府存在经济增长、反腐倡廉、民生问题、城市规划与发展等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多重目标,如果政府在面对这些矛盾时出现取舍偏差的问题,官员的目标不是为了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一己私利,、,将资源分配给自己的政治支持者,或者与一些企业发生利益关系,不能为民间提供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此时,政府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将无法付诸实践因而无法惠及于民。由于目前我国主要的创业大军之中,大学生还无法占到一席之地,地方政府的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大学生创业并没有明文规定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扶持,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这也成为了阻碍大学生创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3大学生创业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社会关系40.4%的受访者表示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也遇到过缺乏社会关系的困难。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分十分复杂,关系的规模庞大,关系网成员来往频率高,交流以事务往来和物质往来为多,甚少进行情感交流;相反,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则相对成分更为单一,关系的规模也比较小,事务往来和物质往来稀疏,多以情感交流为主。所以大学生创业能力在社会上相对而言缺乏社会认同,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陷入出现问题也无处求助的境地。(2)缺乏人才和核心技术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内部员工多以在校生和刚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为主,这部分人群有一个共有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经验相当匮乏。往往这样的年轻企业难以吸引在同一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能人加入。此外,掌握核心技术和适时对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也是企业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竞争型社会中寻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宝。如果企业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只是依附于其他有实力的企业之上,那么其社会竞争力将直线下降,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容易忽略同时也十分重要的问题。(3)缺乏好的创业方向,开拓市场困难大学生生活圈往往局限于校园内,眼界有待拓宽,对市场缺乏敏感度,不能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以至于对创业项目缺乏驾驭能力,尤其当社会有效资源相对匮乏时,随之而来的将是市场开拓困难、销售渠道狭窄等一系列困难。(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调查中显示,9%的创业者表示团队缺乏合作精神,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同时还在考虑其它的发展方向,这表明刚毕业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另外由于缺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将企业运营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和突发的一系列问题很好地解决,从而使企业陷入困境,导致运营效率大大折扣。

4总结

大学生创业中存在很多问题,更好的处理和解决现有的问题,不仅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而且能更大力度地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市场对于自主创业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高校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变战略任务,大批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要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加强其社会适应性,更要大力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和冒险精神。而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创业过程当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任何可能的细节都考虑在内;而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要针对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做相应的调整,同时创业还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可能让自己离创业成功的大门更近一些。

作者:张雪花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第2篇

(一)完备的创新体系

“南车株所”拥有三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两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美国密歇根、英国林肯、澳大利亚悉尼设有技术研发中心,拥有轨道交通领域最为雄厚的检测试验平台(中心)。通过三大平台,辅之以检测检验、专业制造等配套设施,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丰硕的创新成果

“南车株所”已经完整掌握了以变流技术为核心的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基本实现了变流技术及其装置的模块化、通用化和系列化,逐步形成了多项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变流技术产品、网络控制产品、功率半导体产品、高分子复合材料产品、风力发电产品、电动汽车产品等及其他种类的系列产品。涉及铁路、城轨、汽车、电网、军工等十多个行业。“十一五”期间,“南车株所”累计创造1000多项科技成果,800项发明专利。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32项,省部级26项,累计获得国家科研项目资助资金上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主导或参与制订5项国际标准;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百余项,完成企业标准修订400多项。[2]

(三)惊人的创新效率

“南车株所”将核心技术优势通过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转化成了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现已形成了以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的产业集群。下属11个高新技术企业和5个软件企业,涉及产业主要包括:动车产业、机车产业、城轨装备产业、电机产业、电力电子器件产业、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等(见图1)。

二自主创新的“南车株所”经验

南车株洲所始终坚持“科技先导”的兴企方针,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步伐,基础平台不断得到夯实,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集聚辐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形成了独特的自主创新体系。

(一)注重高强度投入拉动

对于投入对促进科研创新的作用,爱因斯坦总结了如下公式: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A)=科研投入的正确分配方法(X)+科研投入的总量(Y)+减少无谓的浪费(Z)。自主创新的“南车株所”现象正是这一理论的证明和运用。1.大手笔科研经费投入,奠定了自主创新的基础。国际上有关研究表明,研发活动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小于1%企业难以生存,2%可以勉强维持,5%以上才有竞争力。三十多年来,南车株洲所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以上作为科研经费,近三年更是达到10%以上。这个比例是同行业平均标准的3到5倍。2012年该所科研经费投入12.72亿元,其中科研项目直接费用4.51亿元,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固定资产投入2.71亿元,其它经费5.5亿元。科研经费的大手笔,激发了创新活力。十一五期间,该所累计完成1000多项科技成果,至2012年底,累计拥有有效专利747件。[3]2.大规模科研设施建设,夯实了自主创新的平台。近年来,南车株洲所投入数亿元进行扩建和新试验能力建设,打造出轨道交通领域同业规模最大、设备最为齐全、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检测试验平台,构建了采用先进理念、系统规划的设计技术平台、制造技术平台和产品技术平台。技术研发的大平台,优化了创新流程。“研发过程可分解成很多步骤,而每一步都是可控的,在这个创新平台上,所有的研发课题都数字化、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按照设定的流程,即使更难的研发课题,都会被打烂揉碎分解,从而集中兵力一一攻克”。3.大范围科研资源整合,提升了自主创新的效能。“十二五”开局以来,南车株洲所加快了对企业科研资源整合的步伐,通过整合与完善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与完善体系化的制度与流程,构建企业战略管控中心、资源协调中心、产品与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孵化中心、研发管理平台的“四中心一平台”的组织结构,破除组织壁垒,打造公共平台,整合核心研发资源,形成“统筹规划、组织协同、人员调配、资源共享”的科研开发与创新体系。这种整合,促进了研发资源利用由分散向集约转变,科研组织管理由松散向集中转变,从而汇聚了创新的合力,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二)注重高层次人才带动

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南车株洲所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今,在该所科技大舞台上活跃着由资深专家、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骨干科研人员、基层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组成的科研团队,他们为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1.优秀的技术精英是自主创新的领头雁。50多年前,在技术总负责人、我国电力机车研究的领军人与开拓者蒋之骥的带领下,株洲所开始了中国铁路电气化、攻克电力机车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的征程。50多年来,从传统铁路装备行业到新兴产业,株洲所几代科技工作者薪火传承、忘我工作,取得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骄人业绩。如现在的株洲所“科技领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长期致力于轨道交通大功率电力牵引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经20多年钻研和积累,带领团队在牵引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领域跻身由少数几个国家占据的世界前列,成为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杰出领军人才,其主持开发的传动控制系统、牵引变流器和列车控制网络已大量应用于机车、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和电动汽车,为中国铁路从普载、常速到重载、高速以及城轨交通装备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2.敬业的科研队伍是自主创新的活力源。“南车株所”以独特先进的人才理念,集聚了业内一大批人才。一套名为“乔”型职业发展体系的人才培养制度,让不同类别的人才都能享有同样的上升通道。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不一定要”当官”。安心做科研,搞出成果来,同样能获得优厚待遇。受益于“乔”型职业发展体系,骨干技术人员每年的流失率不到百分之一。同时,将“乔”型职业发展体系与中国南车岗位绩效工资制结合起来,设计出聚“个人能力”(职业发展等级)、“岗位职责”(岗位职责说明书)和“绩效考评”(上年度绩效考评)三者于一体的NEW3P薪酬激励体系,更使员工创新的源泉得以涌流。

(三)注重高效率转化推动

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创造出系列的科技成果是第一步,推动产业化运营则更为关键。1.释放核心优势,实行科研与生产、市场无缝链接。多年来,南车株洲所正确把握多项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成果的转换率超过85%。一方面,注重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同行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当许多科研院所的成果被束之高阁时,南车株洲所的大多数成果被应用于“和谐型”电力、内燃机车,“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并逐步延伸到城轨车辆和电动大巴等。[4]2.立足核心技术,实施同心多元化战略扩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南车株洲所意识到发挥核心技术优势寻求新的市场空白点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认识,该所提出了“同心多元化”的产业扩张战略。“同心多元化”的内核是技术创新和提升,外延是跨行业扩张。依据“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南车株洲所已形成了以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的四大产业板块。其产品拓展到了以铁路机车电子、信息、轨道维护装备为基础,辐射延伸至工业传动、城市轨道交通,光伏发电、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工程机械等多元化市场。从铁路机车行业起家的南车株洲所已成为一个集四大产业群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3.融合创新创业,实现“科研—生产—效益—科研”良性循环。一方面,南车株洲所众多的“国内首例”、“替代进口”、“国内领先”甚至“世界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为产业规模实现大突破、大跨越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的反哺,保障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化了行业地位,使研发的深度增加、速度加快。

(四)注重高素质文化驱动

文化可以从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价值等多个层面对科技的发展带来影响。在南车株洲所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卓越的文化如影相随、功不可没,它构建了企业独有的创新土壤。1.励志进取的精神文化是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从早期的“团结和谐、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十二字企业精神,到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追求、超越、创新”六字精神,到现在的“诚信、敬业、创新、超越”的八字精神,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该所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株所人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2.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是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在总体管理上,该所实施“集权决策、授权管理”的管理文化;在重大问题的讨论上,提出了“会而有议、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的十六字会风;在重大项目的推进上提出了求“效率”、谋“突破”的四字工作方针;在总体执行上,实施了“平时规范、战时能战”的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全体干部、员工爱岗敬业,牢记使命,高效执行的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3.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是自主创新的人文保障。上个世纪末,南车株洲所提出“三个空间论”———广阔的思维空间、良好的工作空间、温馨的生活空间。“三个空间”既为企业高科技人才带来良好的物质待遇,更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宽广的事业平台,让其才能得以充分释放,价值得以显现。近年来,在“以人为本、和谐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南车株洲所坚持每年集中力量办成一系列惠民实事,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共创企业价值,努力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和谐空间。

三对株洲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株洲升级发展的第一战场

1.强化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地位。工业是株洲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和财富之源。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地位,在奋力打造株洲升级版的过程中坚持发展工业先于一切,发展工业重于一切,发展工业高于一切,全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2.拓展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途径。(1)加强招商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一是项目大型化。重点针对发展前景好的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和行业100强等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开展招商活动;围绕轨道交通、汽车整车与零部件、航空航天、服饰、陶瓷等五大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延伸扩展产业链。二是项目低碳化。重点引进新能源、再生能源型的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推进太阳能、核能、风能等产业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智能交流和直流立体系统等相关产业;积极引进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2)加快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一是在电力电子、中小航空发动机、新材料、冶金等优势和特色领域,新组建一批功能先进、高效利用的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二是加强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小企业促进园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发展。三是利用株洲国司平台,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产业等领域,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入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探索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二)坚持自主创新是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驱动

1.大力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进一步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三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行政管理要重点转移到规划引导、政策调控、综合协调、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要在科技的计划、经费、评价和奖励等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和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方式,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四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落实《株洲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株洲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株洲市涉税科技政策备案及操作指南(试行)》、《关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及相关文件,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五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制定株洲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规划中确保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年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区、县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比例不得低于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2.大力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改造传统产业。一是支持重大项目,鼓励联合引进技术。针对株洲产业技术配套能力弱的现状,鼓励产业内或产业间联系较紧密的企业联合引进技术,形成由核心企业为龙头引进消化吸收关键技术,相关配套企业引进消化吸收辅助技术,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合理分工、高度协同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体系。二是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推动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搞好共建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设研究开发院、科技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鼓励企业在高等院校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研究设立技术引进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对引进国家鼓励引进技术目录内的技术和关键设备,给予贴息,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研发项目,给予专项资助,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

(三)坚持创新型人才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

1.加强创新型人才引进。一是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株洲市领军人才计划”,重点扶持100名左右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高成长性项目的领军人才来株洲市创业发展;引进一大批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突破,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杰出专家来株洲发展。三是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家培养计划,设立专项经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和与国内外大型现代企业的交流等。2.完善创新型人才管理。一方面,建议株洲市委、市政府从2014年起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创新型人才;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共担;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级人才,政府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为初到株洲创业或在株洲短期及兼职工作的各类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另一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允许用人单位把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列入成本核算。建立健全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行骨干技术人员和特殊领域高级人才年薪制或特殊津贴制。

(四)坚持优化环境是自主创新的第一支撑

第3篇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创业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必然性发展,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就业形势严峻,供需矛盾突出。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9年的531万增长到2013年的699万,每年以平均7.16%的速度增长。而每年我国2000多万新增劳动力与每年近900万新增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成为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其次,电子商务的崛起与网络经济的巨大吸引力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带来了契机。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在2006年到2012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网络购物的交易规模已从263.1亿元增长到13205亿元,年增长率均为98%。网络经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发展前景,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激发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激情。同时,网络经济创业门槛低、成本低、反响快、交易区域无限制等特点成为赢得学生青睐的创业优势。再次,追求理想,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思想开放、自由时间充足、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较高的审美要求、独特的个性追求、获取新事物的能力及追求成功的意识等等为大学生实现网络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创业成功人士的典型事迹也激励着大学生勇于自主创业。网络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理想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现实背景下,通过SWOT分析,客观展现大学生网络创业环境,有助于指导大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把握外部机会,规避风险威胁,开展网络创业实践。

1.优势分析。

(1)大学生的优势。大学生具备文化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创造性思维较活跃、善于接受和创造新事物的个体优势;同时,就业压力大、改善经济状况的需要、个人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创业的自我驱动力强。(2)创业门槛低。(3)投资成本低、风险小。以网络为媒介构建一个虚拟的商店进行营业,较之实体店,其成本仅为注册域名、制作网页、基本的软硬件的费用,而且库存成本低、投入少,风险成本大大降低。

2.劣势分析。

(1)大学生的劣势。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短板在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经历,人际关系资源较匮乏;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和认识,难以正确把握商机和前景,创业方向不明确;经济基础薄弱,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2)创业收益小,成功率较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网络创业生涯是开始于自我摸索,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知识、财务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经验和技巧等,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导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整体偏低。

3.机遇分析。

1)网络沟通大众化,网络创业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信息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平台。(2)创造就业途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面对就业人数剧增的形势,倡导大学生网络创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政府和相关部门已开始向成为网络创业主体的大学生提供各种保障性的措施和优惠政策,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3)网络创业有助于激发学生创业精神,发挥专业优势。大学生在网络创业的实践中,可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不断挖掘自身的创业潜能,增强创业风险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总结创业经验。

4.威胁分析。

(1)同类竞争力大。由于网络创业门槛低、风险小,导致创业者队伍庞大,不仅加剧了整个网络营销市场的激烈竞争,而且使得网络创业良莠不齐,加大了网络创业的难度,给创业者带来较大压力。(2)安全保障缺乏。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政策上的保护和便利,但这种保护伞的效力和范围都是有限的,网络法制建设不完善,与网络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对滞后,难以提供有力的保障,不诚信交易、欺诈行为等问题也成为学生创业的障碍。整体而言,网络创业存在不容忽视的威胁和风险,但与此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商机和机遇。正是在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SWOT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正确把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优势以及网络创业相对优越的外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威胁,规避劣势,将校园网络平台与移动网络平台相结合,以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公司运营模式为依托,创建了青年网络公司,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青年网络公司以网站平台、微信平台、APP应用为依托,以学生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公司运营方式,将企业顾问、CEO、Marketing和HR的公司团队合作模式植入学生的创业实践,以大学生的自我需求为研究出发点,探索创建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APP应用模块的内容,开发了学生交流模块、跳蚤市场模块、校外企业赞助模块、校园网上交易模块,通过服务器搭建、网站程序编写、网站的多渠道宣传以及系统后期运营维护的方式实现模式功能的展现,基于校园内网和移动网络实现多校区共同运营,使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高效整合,从把握企业运营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强化自负盈亏责任意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实现团队盈利的过程中帮助勤工助学的学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通过SWOT矩阵分析,青年网络公司制定了运营战略。基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内部、外部条件分析,作为新开发建立的网络公司,青年网络公司在运营实施过程中结合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和消费需求,采取以开拓进取型战略为核心的运营方式,具体实施了价格(薄利多销)、产品差异(产品多样化,对应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服务质量(免费送货服务)及信息跟踪(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完成订单并跟踪订单的发放情况)等战略,如表1所示青年网络公司的网络创业牢牢抓住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机遇以及网络创业潜在的广阔前景,把握外部条件所隐藏的机会,充分利用网络市场资源;利用网络创业门槛低、投资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与大学生自我优势和创业的内在驱动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大胆创新实践,扩大就业途径;以师生为对象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把握公司发展的盈利点;以网站平台、微信平台、APP应用为宣传平台,将公司的营业范围和产品信息传播到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中,开辟一条校内外业务相结合的网络创业道路;充分利用课题项目经费作为公司网络平台建设和后期运营的启动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后盾保障;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的优势,采取产品差异的经营策略,尽力避开自身的劣势以缓解同类网络创业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外部威胁。整体而言,公司前期的运营状况良好,学生员工工作热情和干劲十足,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和网络平台进驻校园,为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实施坚持“创业平台—勤工俭学”和“学生自主创业—学校服务保障”的运营模式,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创业主力军,组建高效合理的创业团队,以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APP应用模块为网络主渠道开展公司运营,如图1所示。

首先,青年网络公司实行“创业平台—勤工俭学”的运营模式。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学校为青年网络公司的创建提供了前期的保障设施,出资构建校园网络创业平台,支持微信公众平台和APP应用模块的创建,并安排学校网络技术中心的专业教师为公司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同时,将公司作为网络创业平台,通过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增强创业就业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网络创业实践提供基础;公司的运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除了专业技术人员之外,着重考虑将学校贫困生吸纳成为公司员工,组建一支以贫困生为主体的校园物流配送队伍,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

其次,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坚持“学生自主创业—学校服务保障”的原则。青年网络公司的实际运营以学生自发的自主创业为前提,由学生自行完成网络创业的行为,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学校通过系列保障措施为学生的网络创业行为提供保障及辅的支持,如前期资金支持、教师指导、技术部门的配合、场地与设备的支持等。

再次,组建高效合理的网络创业团队。青年网络公司根据自身运营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构建了一支合理的网络创业团队。公司通过招聘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在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中招聘策划、美工、运营、推广和网站(前后端)开发的专业人才,组建了一支以管理人员(公司顾问、CEO和HR)为核心,辅以策划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配送人员、财务人员的创业团队。公司邀请学校专业教师担任顾问,为公司创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公司团队的其他岗位由学生担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

最后,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规划和具体实施,一是明确公司的定位,确立运营目标;二是明确人员分工,各司其职,责任到人;三是明晰运营流程,环环相扣,保障运营通畅;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实现创意营销,培养客户忠诚度。目前来看,青年网络公司整体的规划和运营模式相对完整,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公司面临许多实际问题。结合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实施状况以及青年网络公司运营的实际情况,阶段性地总结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大学生网络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克服发展过渡期经营“瓶颈”的困难,完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公司发展。当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从宏观上看,社会文化环境与国家政策尚未能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良好的客观保障。相对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求安稳,不少家庭都希望子女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公务员、事业单位意味着“铁饭碗”,成为父母心目中的首选。这种文化氛围也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心态,造成大学生对创业宽容度较低的现状,尽管个别典型的创业成功案列给大学生带来较强的创业激情,但较为普遍的现实是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而且网络上存在的信息不规范、假冒伪劣信息四面埋伏等隐患,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打击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使得大学生害怕承担创业风险。与此同时,国家在就业政策上未能从根本上发挥良性的引导作用。政府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对大学生创业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支持政策,但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保护与支持依然是个空白。大学生网络创业是个人或团队行为,难以通过资助政策、认证政策获得国家创业政策方面的优惠门票,导致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尴尬境地。从中观上看,学校创业教育的滞后性难以对大学生网络创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造力培养方面的实质性关注不够,大学中实际开设的创业课程非常少,开设网络创业课程的高职院校更是少之又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指导,更多地是从学生择业就业方向进行引导,教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我能力以适应社会现有的岗位,在鼓励创业方面比较欠缺,在网络创业方面由于担心学生受骗而指导更为有限。学校创业教育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的需求,未能对大学生网络创业行为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盲目性。从微观上看,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着时间与精力不足、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匮乏、网络技能存在“瓶颈”、缺乏创新意识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按要求修满学分、完成学业,而网络创业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网站设计、网站美工、网店管理、货源采购、货物配送等,处理好学业与网络创业之间的矛盾是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一个难题;大学生仅靠家人和个人兼职提供经济来源,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创业启动资金的缺乏和后续资金不足,使得创业过程举步艰难,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很难付诸实践,这也是青年网络公司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对非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在网络创业的过程中,仅仅靠学生团队合作在解决专业网络技术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容易因缺乏技术支持,甚至有时因技术瓶颈使得创业者打退堂鼓;此外,网络交易安全问题、与网上客户建立信任问题也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创业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立法建设,改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保障。由于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立法还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基于网络的各种经济行为发挥约束力,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安全,而且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立法机关应加强网络领域的相关立法,健全网络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打击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以法律手段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扫清障碍,维护良好的网络经营环境。改善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社会环境不仅包括法律环境,还包括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社会扶持环境等多个方面。一方面,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要打破对创业的传统观念,通过社会宣传等渠道,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和肯定。要鼓励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在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家庭和社会各界应鼓励大学生抓住网络创业的最佳时机,发挥大学生群体独特的优势,不仅将创业作为解决自我就业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在网络创业的过程中确立人生理想,在网络创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推动力和社会影响力,营造鼓励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政策环境。从政策上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优惠引导和后盾保障,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网络创业。政府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政策支持,应当从单纯的优惠政策转向提供系统辅导与政策扶持,从面对特定的对象转向面对大学生群体。例如,将经营业绩好的网店认定为自主创业,在享受毕业生就业同等待遇的同时,还可享受相关的扶助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应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大学生开设网络创业基地,给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一个具有浓厚氛围的创业环境;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融资、培训等方面上的帮扶,帮助大学生降低创业的失败率。

其次,要发挥高校作用,强化网络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应深入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一是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培养创业精神品格。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情况,将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竞赛、网络创业等模块整合成创业教育体系,形成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二是要加大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创业型教师队伍的培育,为学校的网络创业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障。三是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创业竞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网络创业的实际动手能力。四是要加强与网络平台公司的校企合作,邀请网络创业专家到校交流、传授经验,让学生耳濡目染成功人士的网络创业经历,激发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热情,并引导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五是要开展各类专业的网络创业培训活动,在网站建设、网店管理、市场营销、商品配送等方面提供专业培训,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网络创业的具体运营和实施方法,提高创业风险意识,帮助大学生解决网络创业可能面临的技能难题。六是要对特殊专业的学生,如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适度地将网络创业纳入教学实践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个对接平台。

再次,要拓宽资金渠道,建立支持体系。在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过程中,起步阶段或创业的重要时期经常会面临缺乏足够资金的困难,从而导致不少大学生网络创业项目成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拓宽资金募集的渠道和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发挥政策支持作用,通过财政拨款、社会募捐等方式创立大学生网络创业扶持基金,同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为已开展网络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低息贷款或免息贷款,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难的问题。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网络创业课题项目申报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赞助,重点扶持发展潜力较大的创业项目,对广大学生起到创业导向作用。学生应发挥主体作用,要鼓励学生通过创业项目宣传、网络版面广告出让等方式向各类企业拉赞助,为自己的网络创业项目募集社会资金。

第4篇

[关键词] 学习型企业文化 自主创新 驱动作用

一、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大”上指出,要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知名企业和品牌;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来说,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会形成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模式,而这种企业文化模式,对企业自主创新方式的选择、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组织的生态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组织文化类型,这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态,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来实施企业的变革和创新,达到企业更好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学习型组织文化是在当代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学习型文化”的定义,但他将塑造学习型组织的步骤概括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根据共同愿景理论以及所谓的“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和价值观”等论述,国内学者对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内涵也作了多方面描述:企业的学习型文化是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着的支持员工学习、合作和知识共享的软环境。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和拓展,体现为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既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又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旨在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价值观,激励自我超越,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可见,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的企业文化,是强调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企业文化依存于学习型企业组织,一般包含着个人学习、团队或团队学习、组织学习这三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学习层次(如图1所示)。个人通过自学、借助技术的教导和观察,取得技能、洞察力、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团队内部完成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增长;组织通过在组织内部倡导并推动持续改善而获得智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1.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自适应的企业文化。一般地,学习型企业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的组织,具有自我调节反馈机制。由于这种组织的主体都是学习型的,不仅能够适应环境生存,而且还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实现系统自主演化,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市场环境适应度高”的特征,其核心价值观就是激励企业的改革人才能够依据社会环境的发展来改革企业。这样,不仅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密切关注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承担改革的风险,而且每个人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者。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创建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型文化的环境中,员工们深刻认识到群体互动式的学习效率远远优于单个个体的学习效率,于是,在个人单向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双向学习。这样,学习的基本单位由个人变成团体,知识在整个企业里迅速有效地传播,并产生知识分享价值倍增效应,进而产生比仅在少数人手中能产生更强大的作用。而且,学习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员工个人之间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即具有共同愿景)。同时,由于企业鼓励合作、提倡内部团结,员工们为了获取新的技能或技术,可以不断向周围同事学习、交流、沟通和对话,使得整个组织超越了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的层次,达到组织学习的层次。再者,学习型企业组织是一个流线型的、无边界的、扁平状的结构,能够最大程度促进组织内外的联系、信息流动、相互交融,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促进了组织学习。

3.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股强势的指导力量。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是脱离于企业组织之外的东西,它来自企业组织的实践过程,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强势,首先是表现在它是实践的、行动的,在于它对企业组织修炼的指导;其次是在于它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相协调的产物,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相同的目标“愿景”;其三是在于它消除了企业及员工个人学习的障碍,也就扫平了实践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和阻力;最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学习型企业的持久创造力。

三、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为导向,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开发,并使之商品化的过程。它包括市场机会捕捉与选择,发明的引入与研究开发,设计与试制,批量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从企业文化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则可以把技术创新分为技器物(产品)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以及价值观念的创新(更新)。我们所研究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主要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内部创新”、“模仿创新”等,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是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发挥作用的。企业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社交默契刺激了生产资源的交流和综合,因此,促进了技术创新(tsai & ghoshal,1998)。事实上,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受文化驱动的行为。企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它在创新选择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定与把握。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整合学习理论、创新理论等观点,分析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方式的影响(如图2所示)。

  

1.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推动功能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学习型文化氛围下,企业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在环境变化来临之前就及早行动,通过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来提高工作绩效。基于学习型文化的特征,员工们认为勇于挑战、承担风险、有创造力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会主动搜集最新信息,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沟通,倾向于选择简捷方式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学习型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使它能够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自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习型企业文化所确立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是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自主创新的保障和推动力。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用员工们真心拥护的共同愿景凝聚全体员工,使员工们全心奉献于共同愿景。这样,员工之间就会彼此坦诚沟通、真诚相待,大家手心相连,团结互助,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极强烈的向心力。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大家从整体上考虑问题,集体主义精神浓烈,员工们具有极高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每个员工都有权参与决策和管理,有利于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进而激发员工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monge,1998)。这时,企业每选择一个创新项目,所有的员工就会很快地凝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攻关,从而降低组织资源转化的成本和时间,提高组织资源柔性,减少创新失败的可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实现。

3.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培育功能对自主创新的驱动。组织学习和内部交流对组织的自主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组织的学习和交流可以直接地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kivimaki甚至认为组织内部交流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创新绩效。强调学习和交流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为企业培育了一个平等的开放式环境,使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可以坦诚地沟通、相互学习、共享知识,从而有利于扩大已有资源适用范围。首先,组织学习交流的基本目的就是突破原有资源(能力)的限制,打破历史形成的组织惯性和惰性。其次,良好的企业内外部沟通,使企业与外部保持更近的距离,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及其他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交流,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与其他外界信息,很好地获取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有效地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考虑到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的重大影响,以及自主创新价值实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企业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开发,倾向于各种自主创新方式的实施。

四、结语

学习型文化是以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为核心价值观,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并通过制定作为学习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提供组织结构和制度保障和推动力。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功能上看,它是一种能不断激发企业创造力和自主创新行为发生的新型企业文化,在自主创新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知与把握也与其他企业文化模式不同。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企业的文化模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所以,要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使企业选择的文化模式与其自主创新方式相契合。

参考文献:

[1]p.senge: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i.1990

[2]马庆喜王丽萍等:试论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建设模式[j].商业研究.2007,(2):79~81

[3]宋俊超:浅析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建[j].前沿.2007,(1):227~228

[4]孙建华:浅议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j].甘肃农业.2007,(4):87~89

[5]王林雪: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创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3,(2):26~31

[6]远德玉马世绕:企业技术创新概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技术 - 社会 - 文化”的互动[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tsai w., &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intrafirm net 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1998,41(4):464~476

第5篇

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把握不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也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广大企业必须更加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树立企业创新理念,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源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企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创新与自身的可持续增长紧密相关。只有不断强化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形成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为股东、员工、客户、社会创造价值,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另一方面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赢得国内乃至全球客户的尊重和信赖,尊重和发挥团队和个人的价值,尊重企业和个人的荣誉,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奠定开展自主创新的良好治理基础

由于企业自主创新所需资金量大、投资时间长、收益不确定,所以企业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应该建立良好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组织形式,从组织结构、财务决策与监督、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下大功夫,完善企业财务决策与监督机制,奠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良好治理基础。

三、以科技人才为根本,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企业的核心科技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国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研基础条件薄弱,无法引进和留住顶尖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收入差距不大且相对较低,激励形式单一,也造成科技人才缺乏创新动力。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热情的重要制度保障。其一,要从制度上保障研发投入,改善科研基础条件。其二,对核心科技人才实行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促使核心科技人才的努力目标与企业的总目标一致。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均采用薪酬激励机制来引进和激励核心科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其三,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为企业培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企业每年应根据培训经费预算,以讲座、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形式,有计划地安排科技人才学习,以形成企业持续的创新源泉。其四,建立合格的职位晋升机制,选拔管理型的科技人才。除了保障核心技术人才的薪酬待遇与学习机会外,企业还应给核心科技人才相应的职位晋升空间,激励他们在更高层面上引领研发团队的创新工作。

四、创新企业对外合作方式

企业应积极开展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对外合作方式,提高自主创新效率。其一,合作研发。合作研发的形式主要有校企合作研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国内合作研发与国际合作研发等。合作研发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合作研发还有利于实现技术设备、科技人才等研发资源互补,缩短研发周期。针对我国不少企业资金不足和科技人才紧缺的情况,采取合作研发既能融资又能掌握核心技术,应是企业的重要研发组织形式。其二,技术收购。国际金融危机使一些掌握尖端技术的世界品牌企业面临破产,这为我国相关企业加快技术转型创造了机会。广大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展开对掌握核心技术的世界品牌企业的技术收购。应该看到,通过收购获得核心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便捷途径。

第6篇

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自主创新的:

1.1提升自主创新理念

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外部市场环境的,因此,其自主创新必须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小企业应该从根本上提升自主创新理念,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只有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理念,才能有效地对企业进行制度、管理以及经营上的先进改革。21世纪是注重创新的世纪,科技作为社会经济的第一生产力,需要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现代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先进技术的发明,更是观念上的重大革命。因此,中小型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营理念进行更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以自主创新来推动企业发展。

1.2形成核心技术轨道

中小企业应该创造出自己的技术研发的轨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选择某一个方向,进行技术的研发。企业的稳定发展是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持的。中小企业应该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针对核心技术作相应的技术产品研发,这样才会避免科技创新的盲目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只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轨道,才能够运用核心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增强该轨道的凝聚力,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而核心技术又能够对新产品创造递增收益,为企业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财政政策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路径选择

在财政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中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可操作性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2.1加大自主创新成本投入

财政政策有效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本,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对企业在技术上的投资加大力度。自主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能够运用较小的成本,来研发出新产品,进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财政政策的相关优惠政策,也使新产品的利润得到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在技术资本上的投入,能够加快其自主创新的进度,从而取得“低成本、高效益”的良好经济目标。今后世界的竞争将会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提倡者与实施者,因此,中小企业还应该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增加其创新行为,进而从根本上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创造良好的企业效益。

2.2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来熏陶。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核心价值力的体现。只有对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塑造,才能为其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的文化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力。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机会,而当企业创造出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够为企业的根本发展创造条件。在这个企业文化中,必须要加强对自主创新精神的引导,让员工的精神层面得到普遍提高。

2.3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管理

针对财政政策中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经过分析,制定出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管理制度。在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成本、人才、以及技术等的管理上,应该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加大对企业科技的含量。中小企业应该利用优惠性政策,对与企业的有关自主创新的税收制度进行改进,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创新成本核算体系以及预算,对自主创新的成本加以控制,追求创新的最大利益,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一体化建设当今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市场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也是资源的竞争。企业应该建立一体化的服务,利用集群效应,提高与相近企业的联系,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有效地利用。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重大的优惠政策,因此,通过企业之间的链接,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增加对创新成果的利用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

3结语

第7篇

一、安徽大学生村官走自主创业道路的发展现状分析

1.自主创业未实现品牌效应

安徽省城乡二元结构表现较为突出,城乡从业者收入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经济水平落后,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安徽大学生村官群体普遍缺乏扎根农村的理念,缺少在农村艰苦创业的决心,造成村官群体流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任期间走“短平快”的创业路线,这与农业经济产业效益周期较长的普遍规律相悖,因此创业往往有始无终,难以形成特色农业品牌。

2.自主创业缺少科学规划

在创业的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引导,具有盲目性。2008年,中央在各地全面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以来,大学生村官作为安徽省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兴群体,在创业过程中缺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因为普遍缺少农村创业实践经验,对农村经济产业的整体认知能力不足,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只能摸索前进,最后往往回归到传统农业的老路子,不能把丰富的文化知识转化为科技创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二、未来安徽大学生村官走自主创业发展道路的两种模式探索

1.联合当地企业,建立企业帮扶和产品外包的产销模式

通过农村当地具有规模的龙头企业与大学生村官直接合作的方式,让大学生村官进入到当地农业基地,由企业进行的技能培训、生产指导。在大学生村官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创业基础后,企业对产品生产进行外包,由大学生村官创业自行生产,产品由企业收购。这种模式可以形成联动效应,是一种双赢的策略。让大学生村官避免了找项目难,找投资难的困境,可以在零基础的情况下直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创业初期可以稳步发展。企业也可以通过未来产品返销方式的方式获得利润回报。但这种模式不利于创新发展,大学生村官过度依附于企业,虽然为创业初期优化了发展路径,但有可能在未来出现发展瓶颈,无法获得自主产销的地位。

2.打造新型创业基地,建立网络订单产销的经营模式

安徽大学生村官大多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知识储备和技术才能具有多样性,如果在省内大学生村官可以能跨县区合作,整合土地资源,打造大型创业基地,通过网络订单产销的方式,可以形成巨大优势。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设立创业专项工程,大学生村官就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优势与特长,避免出现盲目投资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目前,安徽省农业正处于转型阶段,现代农业产销依附互联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合作社虽然也在走网络经营模式,但传统农民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在谈项目、合作中不占优势。大学生村官具有现代化的理念,网络订单产销模式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契合度更高。通过建立创业基地,网络订单产销的模式投资大,见效益慢,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其优势十分显著,有助于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主观能动性,在农业生产中也可以不局限于当地的传统作物,对地区现有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有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

作者:方华 单位:安徽省黟县党校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进展—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发布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25]谭本艳,赵晓飞.创新批发市场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

第9篇

根据领导班子分工,本人近两年来主要负责创业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分管市委宣传部宣教处、理论处和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人事工作。两年来,无论分工如何调整,我对工作都尽职尽责,务求实效。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为推动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理论、业务能力和思想作风保证。

一、围绕中心,恪尽职守,全力提升分管工作质量效益

一是强化中心意识,着力打造良好创业投资环境。按照市委“三为主”的总体要求,努力找准招商引资与本职工作的结合点,切实将招商引资融入到创业文化建设中。联合经贸委、科技局、组织部等部门,先后举办苏北创业投资与项目洽谈会、创业技能推介会、招商引资帮办人员培训班等活动;组织摄制了《创业__》外宣专题片,在《新华日报》上刊发了《创业文化润__》专版,在__卫视刊播时长45分钟的同名专题片;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主动投身招商引资活动,借助举办外出创业人员报告会之机,通过他们邀请客商来宿创业发展,目前,一拟在__投资兴建千亩桂花园的农业观光项目正在考察洽谈。

二是突出核心工作,着力培育__突破内生动力。我市自06年确立全民创业发展战略后,我受命担任市创业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两年多来,协助市委分管领导,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从思想引导、制度安排、主体培育、载体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了__特色创业文化逐步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抽象走向具体,由思想成为行动。首先,强化思想引导,让广大创业者“想创业”。两年来,指导全市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先后开辟18个创业文化专题专栏;树立和推广60名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创业典型,组织35个创业宣讲团,召开200余场创业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策划举办了三届创业文化节和两次创业培训月、创业指导服务周等全市性活动,组织开展了创业论坛、创业技能大赛等12项群众性普及活动。其次,抓好教育培训,让广大创业者“会创业”。组织编印了《__创业指南》、《农村创业实用科技指南》、《__创业文化简明读本》等创业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教材近20万册,开展了全民创业培训月、创业指导服务环宿行等创业培训和指导服务活动。据统计,仅07年全市就举办创业知识讲座300多场,组织创业现场观摩200多批次,受培训人员20多万。再次,建设机制载体,让广大创业者“创成业”。在组织上,建立创业文化研究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者协会、创业者俱乐部、创业互助联盟等社会组织,服务和带动不同社会群体。在政策上,协调制定了《__创业文化建设纲要》、《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在服务手段上,形成了创业文化网、创业热线、创业发展基金、创业讲师团、创业图书室等从思想引导到实践推动的立体服务格局。在载体建设上,建立了8家创业示范基地、6家创业培训基地。在考核办法上,设立了“全民创业促进奖”和“__创业文化杯”。创业文化建设开展两年来,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大幅增加,成为推动__突破的重要内生动力。

三是不断探索实践,着力促进各项工作创新创优。创业文化建设本是一项无例可循创新实践,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关怀下,我和分管处室同志一道,不断实践探索,使之在市内外初步形成了__的概念文化、印象文化,“创业文化建设模式”也因此在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成果”评比中荣获特等奖。在集中精力抓好创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在其它分管工作领域,努力创新创优。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根据中央和省有关精神,制定了《__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于08年2月全面实施。推动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楚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按改革精神,对__日报社、市广电总台的内部机构实行“事企分设”,重新核定“三定”方案,分别出台了人事、财务管理规定;推进市广电报社按股份制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在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人事管理方面,根据部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协助常委部长

积极做好和指导完成市、县(区)宣传文化系统干部管理权限交接、干部档案管理、人才调查摸底、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等项工作。严格抓好部机关和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人事调整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研究决定等关键环节,加强队伍规范化建设。针对部内机关缺编严重状况,两年选拔充实了6名工作人员。四是着眼长远效应,着力夯实创业文化发展基础。从体制机制和载体建设方面入手,推动各项工作尤其是创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通过推动创业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实现宣传教育大众化;通过组建市创业文化培训讲师团和对全市创业培训市场进行治理整顿,推动创业培训工作规范化;通过建设创业文化基地和创业服务、实践平台,构筑创业服务载体化;通过组织开展创业文化原创文艺作品大赛等活动,促进文化活动多样化;通过完善扶持创业政策机制,建立健全创业促进考核办法,形成组织推动系统化;通过扩大对外宣传,吸引各地组织和干群加盟__创业文化活动,促成创业文化建设开放化。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推动农业、农民创业。力争通过上述措施,逐步推动创业文化走入基层、走近创业者、走出__,使创业文化成为__的民生文化、品牌文化。

二、勤学力行,克己奉公,努力增强干好工作能力素质

充分发挥市委中心学习组参谋助手和全市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策划者作用,在领导干部中开展“走上讲台、宣讲理论”等活动,在市级机关坚持开展“每月两课”、“前沿课堂”讲学活动,在基层党员干部中长期开展轮训、冬训活动,使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得以宣传贯彻,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为加快__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学习,两年来,通过参加市委中心组和单位组织的学习及个人自学等方式,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通过开展“周五学习日”活动,以交流讨论、互助讲学方式,推动部内人员的理论学习工作。坚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撰写和公开发表了《找准新农村建设突破口》(《群众》20__年第2期)和《努力打造__核心竞争力》、《推动农民自主创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等多篇理论文章。

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始终从严要求自己,坚持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约束自身言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规定和禁令,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主动参加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听取批评建议。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工作上高标准,待遇上低要求,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体现自身价值。在加强自身建设同时,积极协助主要领导抓好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对分管处室、所属人员的日常教育与管理。

三、找准差距,正视不足,尽力修正改善工作薄弱环节

虽然两年来在工作、学习和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事求是的讲,与组织要求和人民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分管的城乡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因为处室人手匮乏,以及自身努力不够等原因,与省委宣传部对相关工作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市取得的成绩相比,还有相当距离,如宣教载体建设相对滞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尚未成立,造成省、县(区)对口工作的脱节。今后,我要更加关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正视不足,扬长补短,统筹兼顾,合理用力,努力对工作薄弱环节给予改进提高,补齐“短板”,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第10篇

[关键词]创业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存关系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05-01

一、研究内容与背景

对创业文化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对创业的现实问题的思考,也就是以实证的和科学的方法对创业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告诉人们在创业过程当中具体的做什么和怎么做,对现实中的创业问题而言这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但是创业文化研究除了对具体的现实中的创业问题进行思考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对创业思想本身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我们不但要用创业思想去指导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创业问题,还要对创业思想本身进行研究。而后者恰好是创业文化价值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创业当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的方向是向外、向前的平面性的研究,它是以人所面对的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是这个世界当中具有能动性的一个要素,与世界同属于与人自身相对立的对象。

对创业思想的研究则是向内的、向人自身的超越性研究,它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也就是说,在对创业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创业文化价值论研究中,人是世界中的人,同时世界是属人的世界。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当中,肯定了人相对于世界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性,这种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

另外,我们搞创业思想研究,是不能忽略西学东渐这个大的思想背景的。我们是完全把创业理解成主客对立的活动,即:以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控制为目的;还是把创业理解成一场科学技术的大革命、大远征;抑或理解成关于人的生存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西学东渐,西方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对东方思想特别是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是与此同步,在西方,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存在论哲学、语言哲学通过解构理性主义而大行其道。所以,我们面临着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存在论两种思想的冲击(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并对前者进行解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继续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还是跟着西方一同去反理性主义?

我们要注意,西方的反理性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的成熟为前提的,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理性主义精神是否像西方一样成熟,或者对人的生存已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两难:一方面,理想主义在中国并未成熟;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反理性主义思想。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西方思想理解的复杂性。

二、研究方法

本体论意义上的创业文化价值论研究,是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方式进行研究。

一种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在最大程度上历史地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为思维在最大程度上把握存在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进行创业文化研究,特别是进行创业文化价值论研究,是离不开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的。

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就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思考,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中所包含的矛盾的思考。对理论思维的前提的批判与思考,是以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作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的。

我们原有的创业文化以及我们对创业文化价值的认识,作为创业思想的前提,是我们形成创业思想、创业方式、创业方法的根据和原则,即是我们思考创业问题的逻辑支点,对我们的思想具有强制力。我们只有以对思想的前提进行反思和批评的方式,才能够把握到这个隐藏在思想背后的根据和原则;也只有通过哲学反思和批评的方式才能够解除原有的创业文化对思想的逻辑强制力,从而形成新的创业思想的根据和原则。

创业文化实际上是人从创业的角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的思考。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通过对理论思维的前提(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批判,发现创业思想当中包含的矛盾,批判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创业文化更好地向前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因此,我们的创业文化研究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我们只有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人的文化属性,才能够从人自身的特点出发进行创业文化的价值论研究。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最多也只能称为意识外的存在。因此对创业的价值论研究是必要的,这个工作是在为这个问题存在奠定基础。

创业问题说到最后还是关于创业中的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离不开对人如何存在这一问题的追问。因此,只能在存在论的高度为创业价值论研究提供基础,也只有这个基础是坚实和稳固的。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本科生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性”教学 学习理念

一直以来高校英语系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上都不自觉地走进英语人才“工具化、技能化”的模式中。在该模式指导下,各校英语专业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当成主要目标和任务。专业教学侧重语言技能培养、训练和运用,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其他能力的培养。这种“英语教学等同于语言技能训练”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历史误区(肖礼全:2004)。结果是英语本科毕业生缺乏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戴炜栋(2007)在谈及英语本科专业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时指出,理想的英语人才应具备专业知识、语言基本技能、学科素养和批判能力等四个方面的才能。其中批判能力,即为创新能力,是一种较为独立的客观分析和评判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英语专业本科生最为重要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自主学习,从而完成工作任务。事实上,教育部2000年4月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新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一、英语专业创新能力的构成

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离不开自己的专业学习,因此他们的创新必然以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为依托,以自己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以各种能力为物质保证。但是,作为文科的英语专业与理科不同,如果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某个专业领域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或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见解,就是不现实的。因此,有必要区分学习创新与实践创新。“学习创新关注更多的是创新过程。这种创新只是相对于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而言的。实践创新关注更多的是创新结果。这种创新是相对于全人类的文明历史而言的。文科不同于理科,文科创新更需要厚积薄发,我们要求学生更多地学习创新。只要他们能对自己未知的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疑问进行批评撰写文章,他们就是在学习创新”(文秋芳:2002)。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创新能力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①创新精神,即求新、求异精神。求新就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敏感性,渴望获得新知识的欲望;求异是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能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这种创新精神便是对书本知识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同时具备对书本之外但与专业相关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的进取之心。②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具有敏捷的、灵活的、批判的、独创的、探索的和多向性的思维品质。认识事物能从多角度进行批判性的认识,具备认识的独创性,不是人云亦云。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在从多角度全面认识专业知识,而不仅仅是孤立地学习单词、句型、语法结构等。同时,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应包括把各门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③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特别要加强的能力便是与人合作的能力。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教育强调更多的是个人能力,而对于团队合作能力的关注不够。尤其是文科学生,很少有机会以团队的形式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④创新人格,即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具体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包括事业心、责任心、恒心和毅力。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要实现学习创新,就必须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在参与团队合作上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在科学研究上具有责任心、恒心和毅力。

二、英语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总体规划

(1)把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专业主干课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以研究、探索、批判的态度来对待所学知识。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甚至批判。做到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它要求由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教师授课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性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戴炜栋、刘春燕:2004)。“研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符合人自身认知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郑艳:2006)。

(2)在教师中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而“目前教师应该做的是改变对外语专业办学的传统认识,外语专业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郑艳:2006)。“研究性”教学理念符合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2.实施细则

(1)探索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主干课程中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设计,强调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笔者所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为例:专业低年级的《综合英语》和《英语阅读》课程中的文章阅读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分析文章,而不是对答案。教师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自由讨论中得到极大提高。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灌输者变成学习引导者,学生角色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学习主角,掌握学习主动性。课堂上这种讨论式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使自主学习伴随学生一生,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专业高年级的《语言学》、《词汇学》、《英美文学选读》、《高级英语》、《高级口译》等课程中侧重对学生专业素养,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具体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和一定的实践方式来学习课程的内容。笔者所教授的《语言学》和《词汇学》便通过这种方式来教学。学生首先就某一主题查阅大量的资料,然后形成自己对该主题的认识,最后通过课堂讨论来充实和调整自己对该主题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模式所达到的效果,而且激发了阅读课外资料的兴趣。学习真正变成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不是应付课本后的练习题对《高级英语》课程中的某些文章采取短剧表演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热情。《高级口译》课程采取现场模拟口译的教学方式。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为例,《高级口译》课拿出15个课时用于学生模拟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式的嘉宾翻译和陶瓷作品介绍的现场翻译。这类翻译实践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口译的感性认识及提高口译实践水平的欲望。

(2)实施教师“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课本知识而学生则是安静地听讲。“这种教学理念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结果使他们缺乏思想,缺乏观点,缺乏创造能力”(何兆熊2003:46)。“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对所教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学习的结果。笔者所在英语系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增加了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比例和学时,同时授课不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层次上,而以“专业研究”为主。例如把《语言学》、《词汇学》和《英美文学选读》的课时由三十调整为四十五。而在教学方式上积极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教师就课程中所涉及内容提出讨论话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完成授课。授课中教师特别就某些可以作为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主题的内容做详细的讨论,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打下基础。《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该课程中一半的课时(15课时)用于学生自主上网查找资料。教师就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理念不是一种高不可测的理论,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做研究对学生来说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他们对自己所学领域的知识产生好奇和探究的欲望,通过撰写文章的方式把自己对该领域知识的认识和看法表达出来,就是在创新。

三、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它强调学习创新,即创新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提出看法、见解和批判。这种理念对培养文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当然,任何一种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对于三本院校,强调“研究性”教学理念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强调“研究性”学习理念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10-17.

[3]何兆熊.办好外语专业之我见[J].外国语,2003(2):46-50.

[4]郑艳.认识外语专业内涵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J].外语界,2006(3):4-5.

第12篇

[关键词] 航空型号研制 项目管理 创新文化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创新、制空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发展航空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决定着国防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然而,航空工业又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战略性产业。我国航空工业的型号研制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研究、设计、实验、制造手段配套的高科技产业体系,能够自主研制生产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轰炸机、侦察机、直升机、运输机及通用飞机等多种机型,这些型号的飞机在性能质量、经费投入和研制周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一些特点,我国航空工业在进一步提高综合科技实力的同时,更应该积极融入创新文化建设的理念,而且,对于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知识性员工,应该在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以及创新精神文化方面予以建设和激励,并最终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广大航空科研知识性人才心中,使我国的航空工业领域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一、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特点

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属于国防高新技术项目,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航空型号研制涉及电、热、光、磁、材料多个知识领域,与冶金、化工、信息、电子等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2.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高科技特性。知识高度密集,技术难度大,复杂性高,质量要求高。

3.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历时周期长。在我国,航空型号研制周期往往需要10―2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工业的需要,型号研制项目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研制周期也不可避免的加长。

4.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时效性。高科技时代的技术“半衰期”为10年,一般新机研制项目需要10―20年,如果在研制项目中不重视其时效性,就会出现还未交货,性能就已经过时。

5.航空型号研制项目耗资巨大。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亿,几百亿,而且在研制过程中还不断会产生额外的费用,控制不当易造成经费严重超支。

6.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高层次性。国防项目在国防现代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战略作用,这一切使国防项目的发展和决策往往会涉及到国家的最高层次,需要国家制定战略计划并组织实施。因此,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上级下达的任务。

7.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从技术方面考虑,风险因素有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先进性、技术难度与复杂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等。从管理的角度讲,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水平低、计划不科学、组织管理不力、进度控制不力、人员激励程度不到位、创新文化建设欠缺、资金供应不到位等因素将有可能导致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失败。

二、创新文化的提出及内涵

1.创新文化的提出

追本溯源,整个创新文化理论可以追溯到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A.Schumpeter,1883―1950)。他通过对经济发展的深入观察,划时代的提出了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的论断。之后的几十年来,创新文化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且主要朝两个方向推进:一是技术创新经济学派,包括曼斯菲尔德的模仿论,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门斯的技术僵局论,斯通曼的扩散模式论,萨哈尔的“创新―学习―理解”模式;二是新制度学派,包括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诺斯的制度创新论,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国内的创新文化理论的提出要远远晚于国外。在我国,创新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则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创新文化的构建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逐步引起重视的。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痛感当时某些文化氛围不利于创新,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新文化的概念。

跨入21世纪,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相继研讨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文化概念一提出便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首肯,从而推动了创新文化的研究与发展。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并强调“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同年6月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要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共同建设创新文化”。

可见,对创新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创新到理论创新,再由理论创新到创新文化的嬗变。这已成为目前学术界和实业界极为关注和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创新文化的内涵

关于创新文化内涵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金吾伦指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这里所涉及的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郭传杰认为,从功能上定义,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催发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持创新活动的人文生态环境;从组成上界定,创新文化是在创新实践中产生并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理念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复合。王汉林强调,创新文化主要指的是在技术领域内能激发人们进行自主创新的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来创新技术,其实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陈依元则认为,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题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

综上几种理论,创新文化虽然有多种理解模式,但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追求变革,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制度规范与人文精神。创新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创新实践,又服务于创新实践的文化,是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而言,这个“总和”又包括了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三、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特点的创新文化建设

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时效性强、历时周期长等特点,并结合从事航空科研项目的知识性员工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需求层次偏高、专业能力强、追求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三方面循序渐进的建设:

1.创新制度文化建设

创新制度文化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成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的物的形式所构成,是塑造创新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航空工业创新制度文化是构建航空产业创新文化中相对“硬件”的部分,是同科研人员的生产、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包括航空型号研制管理制度的创新、科研人员参与制度创新、市场导向体制的创新、创新方法、考核奖惩制度的创新、风险应对体制创新、工艺操作规程的创新以及科研人员日常行为规范的创新等。航空工业的制度文化在初期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人员的约束和鼓励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制度上的鼓励创新,才可能导致科研人员在“意识层面”的创新模式,进而为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做基础。

2.创新环境文化建设

航空型号研制的环境文化有两层含义,既包含有形的环境,即航空企业的建筑、生产环境、办公环境、员工餐饮娱乐环境等,又包含无形的环境,主要有企航空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航空企业的员工精神面貌、航空企业的价值导向以及航空企业的经营风格、教育培训宣传等等。创新环境文化,就是基于航空企业有形的环境和无形的环境之上的创新文化体系,相对于创新制度文化而言,航空企业的创新环境文化则是从“软件”方面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在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过程中,创新制度文化与创新环境文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于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科研知识性员工,具有非常显著的激励作用。

3.创新精神文化建设

创新精神文化在航空工业整个创新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航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航空企业创新思想、航空企业创新价值观、航空企业创新风貌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航空企业创新精神文化是构建航空工业创新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在航空企业创新文化体系中具有核心价值,同时,航空企业创新精神文化又会反过来不断指导航空企业制度文化和航空企业环境文化的改革创新,三种创新文化会不断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从人的意识层面来考虑,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作用就是不断改变人们的注意,进而控制人的意识,使科研人员在“意识层面”建设创新精神文化,进而逐步深化,在“潜意识层面”建设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文化,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科研人员自身觉悟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就有可能从“潜意识层面”的创新精神文化逐步发展到“超意识层面”的创新精神文化,达到创新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和最理想模式(关于意识层面的具体演变过程详见下述第4部分)。

四、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科研人才意识演变过程推论

人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也称无意识)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人的心理主要由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组成。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普通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类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的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综合察觉。潜意识是指受意识的压抑,潜藏在意识层之下的情感、欲望和恐惧等经验,平时不被人所觉知。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的本能欲望虽被压抑,但会通过其他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超意识是指人类对自身或外在环境变化无知觉的现象。

一般而言,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三者中,超意识是我们无法感知的,我们可以感知的只有意识和潜意识,但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意识,而不能控制潜意识。弗洛伊德曾将人的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而冰山最下面的根基之处,则就是所谓的超意识。人的言行举止中,只有少部分是靠意识来控制的,其他大部分是由潜意识所主宰的。

意识的内容是我们平时可以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例如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计划等等,总之是随着我们知觉焦点的改变,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而潜意识的最高层就是超意识,当一个作家埋首疾书,灵感源源不绝,佳句连篇,字字珠玑,事后,连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简直如有神助。”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超意识,达到平常状态下所不能臻至的境地。

对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的创新文化,我们可以在一开始有意的改变科研人员的注意和知觉焦点,进而控制科研人员的意识,让创新文化进入科研人员的意识层面;然后通过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作用,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改变科研人员的注意和知觉焦点,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将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转移到潜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这时,科研人员的创新潜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宰自身的行为举止,使创新不断融入到航空企业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时的创新将不再需要航空企业管理层作口头的号召和一些简单体制的鼓励,而变成科研人员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且科研人员会在工作的创新之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如果潜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继续深化,就会最终进入科研人员的超意识状态,这就会出现所谓的“灵感”、“奇迹”等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科研人员的创意想法和创意产品将进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日臻完美的最佳理想阶段,将不再是被动的在国际竞争的“红海”领域中苦苦挣扎,而逐渐在新开发的一个又一个“蓝海”领域中创造最大的航空产业价值和综合社会价值。

五、总结

航空工业不仅是一项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更是影响到国家稳定与安全、国际地位变化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产业。面对日益激烈的来自国际航空产业方面的挑战,我国的航空产业发展不仅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攻关与突破,更要在技术优先的同时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的特点,分别从创新制度文化建设、创新环境文化建设及创新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逐步深入的进行分析,并以从事航空科研项目的人才为根本,分别从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及超意识层面进行逐层分析与指导,对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创新文化的建设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具体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发展有所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日韦.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陕西:西北工业大学,2006.

[2]王立文,邓鹏,杜端甫. 我国航空项目管理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首届)项目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

[3]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阮长江,郭云涛. 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初探[J].管理工程学报(增刊),2001(1).

[5]J.A.Schumpeter."The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vin,1942.

[6]路甬祥.学习理论,认清形势,把知识创新工程工作抓实抓好[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6).

[7]叶育登,方立明,奚从清.试论创新文化及其主导范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8]金吾伦.创新文化及其内涵[N].光明日报,2004(3).

[9]郭传杰.深化创新文化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