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04:5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是绝大多数高职生利用检索得来信息的主要方式,根本不具备鉴别、筛选、吸收利用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然而在当今高职生中十分普遍。
二、开展信息素养培训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及图书馆的自身建设
(一)借助信息素养培训吸引高职生走进图书馆
绩效考核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进行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阅览室的利用率和图书的借阅量。然而相对于其他高校学生,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要让他们对图书馆生成兴趣,让他们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坐等上门显然是行不通的,图书馆必须主动出击,“请君入瓮”,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主动提供信息培训,抓好信息推广工作。如通过导读、提供电子产品的教育训练课程、推荐图书、主题资源服务、教学支持、种子学生等手段,不但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更教会他们利用图书馆。只有消除了他们对图书馆的陌生感和敬畏感,图书馆才可能发挥引领和支撑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借助信息素养培训减轻馆员的工作负担
由于编制紧张,高职图书馆配员往往偏紧,经常一个人要同时承担多项工作,特别是外借岗位,如果面对的是一群如没头苍蝇般乱闯的学生,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如果能够预先开展一些必要的信息培训工作,如通过导读、馆内推广等形式,让高职生在进入图书馆前就已实现了文献内容与馆藏空间位置的正确联系,这样就可大大减轻馆员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学生的借阅…效率。
(三)借助信息培训促进图书馆自身建设
高职生的阅读面是相当狭窄的,很少会对超出兴趣外的信息产生阅读需求,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只会去借阅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图书,如休闲、消遣、娱乐信息、社会热点类的,尤其是爱情、魔幻小说,而那些有助于专业发展和社会成长的图书则长期处于冷僻状态,甚至多年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学校决策层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对馆藏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借助信息培训的途径,结合教学需求,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那些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发展新成果的书刊杂志进入他们的视野,并形成一定的流通量,这对促使学校保持并加大对此类图书的投入力度有着重要意义。
三、高职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培训的途径
(一)信息意识及信息检索技巧培训
目的是培养高职生初步的信息意识,提高其对信息的关注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何时需要信息、为什么需要信息、何处以及如何找到信息等。培训内容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各学科信息的查阅方法、常用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信息网站导航及网络软件的使用等知识培训。通常通过新生入馆教育、提供教育训练课程等途径实现。1.为新生开设入馆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向学生推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库、室布局、机构设置及各种服务、入馆须知、借书证办理等等。重点是向学生推广中图法的使用方法,包括中图法的分类、索书号(分类号和顺序号)的编写原则、图书排架遵循的顺序、怎样使用电脑查询等等。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使新生对利用学校图书馆查询信息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并为学会利用校外图书馆打下坚实的基础。2.提供信息素养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技术和网络操作技术,掌握本专业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技术,如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数字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自建的数字资源等等。课程一般在电子阅览室进行,伴随着教师的示范,学生上机实践,效果非常明显。信息素养课程突出了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是提高高职生搜集、鉴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学生要善于围绕学习目的去查找、整理所需信息,并培养高职生评价、整合和创新信息的能力。二是进行信息道德教育。首先是正面引导,推广信息道德的基本价值和理念;其次是案例分析,提供反面教训;其三是介绍和演示反抄袭软件等技术手段。实践证明,这三种手段的结合运用,可以对高职生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3.提供电子书操作及网上购书的现场指导。根据我馆2013年10月对全校学生做的一次调查,在“阅读载体”方面,高职生选择最多的是纸质图书,占78%。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化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学生仍然偏好传统的纸质阅读。然而由于投入不足,更新较慢,我校馆藏资源少而陈旧,很难满足学生的专业阅读及专业以外的阅读需求。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的尴尬局面,去年开始,我校图书馆开始提供导购服务,如学生确实需要,图书馆员可以向其推荐电子书,指导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阅读器下载阅读,或指导其通过京东网等购买图书。交易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书馆并不介入任何交易活动。通过提供此类个性化服务,学生的阅读需求一般能得到及时满足。很多学生因此养成了下载电子书、网络购书等习惯。
(二)加强导读工作
高职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足够的阅读热情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存在着阅读量少、阅读范围窄、阅读时间少、阅读经验缺乏等普遍性问题。图书馆有必要通过开展系列性的导读工作,正确引导高职生的阅读倾向、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以影响其阅读效果。为了足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导读工作的形式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可以采用的方式有:1.利用知识导读。如我校图书馆开设的入馆教育课程,围绕“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这个主题,向新生推广图书馆相关知识,有助于新生尽快熟悉、了解、利用图书馆,最终爱上图书馆。2.主题形式导读。主要是利用海报、手机短信推荐、校园网络推广、校园广播推广等手段,向师生通报和推荐新书、好书。我校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会、广播站密切配合,定期进行名著内容介绍、经典段落的朗诵活动,通过朗诵会、广播站的途径向学生放送,很好地推动了高职生每学期读两部名著的活动,为书香校园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图书馆还多次争取到了学校经费的支持,以图书馆的名义,邀请江南大学一些既有名望又善言幽默的专家、教授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和名著鉴赏活动,引导高职生对科学的热情、对美的鉴赏品味。我们发现,高职生对此类活动的参与热情很高,因为此类活动不仅让他们获得了丰富生动的知识体验及美的享受,更让他们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类似于名牌高校大学生的生存体验。这种感觉对普遍具有自卑感的高职生是十分独特而宝贵的。图书馆也借此类活动很好地推广了自己,每次活动下来,被推介的名著总被借阅一空。3.支持教学。与教师密切配合,敦促教师在严格筛选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下学期将会使用的参考书,受制于经费,一般每门课选定一种,经学校批准后由图书馆配合采购,购入后通知老师使用,由图书馆设定并发送参考书特别公告,敦促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促使学生利用电子参考书,并把电子参考书的利用率作为图书馆是否优先支持某教师今后购入电子参考书的主要依据。
(三)加强馆内外的平面及多种媒体的推广工作
高校财务核对工作比较繁琐,因此财务人员因忙于处理工作事物在工作服务态度方面的表现就会比较差,例如区别对待、态度冷漠、不理解办业务的人员,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教师、学生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改善职业技术高校财务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一)改革财务人员引入机制
若想解决职业技术高校财务人员人才引入困难问题就必须改进原有的引入机制,让其更有灵活性。同时,高校相关人员还必须对人才的选用、任用严格把关,重视人才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同时,高校还应设立人才激励机制,如树立优秀财务人员榜样等,这样可为高校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营造氛围。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高校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实践证明,制度不仅能够约束财务人员的思想与行为,更能开阔其视野,提高其业务能力,从而实现提高其整体素质的目标。职业技术高校进行制度建设时需以内部控制为主体,只要内部控制做到位就可同时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财务人员政治思想的规范性。对此,职业技术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套相应的会计制度,落实财务人员的职责与权力,监督财务人员的行为,并严厉处罚某些有重大过失的人员,进而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劣也是决定高校财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的一个因素。而高校可从以下三点来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一,教育内容因地制宜。思想政治教育需以实际财务工作情况为基础,不然会出现形式主义化。对此,高校要边实践边总结,分析财务人员的生活问题和工作政治思想问题,并找出规律并给以指导。同时,高校还需整合其他教育力量,通过部门群众等人员及时了解财务人员的思想,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第二,教育方法的创新。新的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财务人员的思想会因为高校新的发展形势或者情况而受到影响。所以,传统老旧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起到更大引导教育的作用。高校应根据财务人员的新需求进行变革创新,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观念与方法,使其形成具有特殊性、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模式。第三,教育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而言十分重要。因此,高校要从多样性出发,让教育同娱乐相结合,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渠道并积极地为新方法创造条件,为财务人员打造丰富多样、健康且趣味的活动。同时,高校还需以财务人员的关注点为基础,结合精神、娱乐等内容来改善、引导财务人员的政治思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服务保障意识
服务保障意识是财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对财务人员进行教育,让其树立起权力服务学校师生的意识。树立服务保障意识并非易事,这需要高校站在财务人员的角度上去分析问题,在解决其需求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推动财务人员形成自主服务的意识。同时,高校还需通过正反的事例激励、警示财务工作人员,抑制歪风邪气的滋长,以此来实现提高财务人员的服务保障意识的教育目标。
三、结束语
【内容提要】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英文摘要】Atpresent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isintheprogr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onalizationfacescomplicatedandvarioussocialdemands,whichneedsustomakestrategicchoicefromthecombinationofrealisticdemandsandlong-termdevelopment,thatis,constructingtasksandachievingmodesindifferentstage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life-longeducationalideaandtargetoflearningsociety,infiltratinglife-longeducationalidea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formingthesystem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canmergeintolearningsociety.So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andlearningsystemmustbechanged.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learningsociety/life-longeducation/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learningsystem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发展,这就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
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讨论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这里需特别提及“知识革命”这个概念。“知识革命”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在国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已相当普遍,在很多国际机构的报馆之间都会提到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对未来的影响。《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里对知识革命描述如下:“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的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这里面讲到的知识革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因为这场知识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运动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也在改变着产品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从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影响这个角度,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知识经济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就可以称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当然,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生变化的,当然还有组织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是相对固定的,在学习型社会是相对变化的。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然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讲过:“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关了门,后来被这所民办学校买下了。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靠的是市场经济,而公办学校没有利用好市场机制来增强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固然需要政府支持,或者某种程度上政府要给些政策,但是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7.市场机制与教育规律(略)
摘要:台湾职业技术教育趋向
一、光复以来至今的台湾职业技术教育
1945年,依据当时大陆学制,将原有日本统治时期各类实业学校和实业补习学校改为“三三制”的初级和高级职业学校。初级职业学校招收国民学校毕业生,高级职业学校招收初中生及初职毕业生。同时,专科学校则分3年制和5年制两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1968年台湾实施9年国民教育之际,停办初级职业学校,并将所有初级职业学校改为高级职业学校,且鼓励高级中学开设职业课程,学制3年,并有“论换式产教合作班”、“阶梯式教学”及“延教班”等弹性学制。1976年公布《专科学校法》,规定专科学校分二年制、三年制、五年制3种学制。至1974年设立第一所技术学院,建立了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三阶段构成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职业技术教育提升至和大学平行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之外,成为台湾三大教育体系(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一。
台湾在经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复苏阶段后,60年代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出口扩张”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加工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配合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技术人才的培养。台湾“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人力发展小组,负责人力资源的规划。第一期《人力发展计划》于1966年10月在“行政院”会议上讨论准予备案,之后每两年修正一次;并连续制定了三期《人力发展计划》,以配合第四、五期“经济建设计划”对技术人力的需求。1972年“经合会”改组为“经济建设发展委员会”,人力规划和探究工作划入“经建会”综合处,之后又相继推出一系列人力规划方案。由于出口加工业必须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改善人力素质要求尤为紧迫。根据专家猜测,台湾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初级、中级技术人才最为缺乏,因此人力规划工作把重点放在调整教育结构上,教育重心由普通教育向职技教育倾斜。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职技教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首先重新调整普通高中和高级职校,由原6∶4逐年调整到1981学年度的3∶7。继而大量扩充专科学校,到1972年专科学校猛增到76所,学生人数达13.8万多人。同时专科学校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成立了“专科职业教育司”,突出其培养实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宗旨。70年代中期台湾职技教育进入了调整期,由于前一阶段数量的过度扩展,导致教育量和质的失衡。同时,70年代连续两次经济危机的重击也迫使台湾重新调整经济发展策略,经济的紧缩,相应地要求教育作出调整。为限制数量的过速增长,颁布《职业学校法》、《专科学校法》等一系列规章法令加以整顿,逐步完善职教体系。随着1974年第一所工业技术学院成立,“专科职业教育司”改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专责职校、专科及技术学院事务。80年代,为配合“产业升级”,从1985年起重新开放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大专院校和探究所的数量也开始激增。1980年大专院校达104所34.3万人,其中专科学校77所18.3万人,大学院校27所15.3万人。到1994年大专院校增加为130所72万人,其中专科学校下降到72所,大学院校增加到58所36万余人。随后又不断扩充本科层次的职教招生规模,把办学较好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乃至大学。1995年,技术学院只有7所,而截止到1998年8月,已有18所专科学校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到2000年,台湾技术学院的数字涨至52所,技术学院升级为大学。台湾“教育部”在1996年制定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规定独立学院具有12个以上学系,3个学术领域即3个学院的规模,办学成绩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到1998年底,已有6所技术学院改为科技大学,至2000年涨至11所。在普通教育体系方面,台湾1996年出台一项政策,让普通大学附设二级技术学院,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到1998年底,附设二级技术学院的普通大学已有23所。这样,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普通大学附设二级技术学院,已构成一个相当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喜好及专长等来选择是进入普教体系还是进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读。
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今后走向分析
台湾过去把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在“养成教育”上,目的是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他们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职业技术教育带有明显的终结性色彩。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一般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在新世纪,台湾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一个新的转折期。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变迁和经济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何调整和适应未来发展呢?
围绕如何建立面向21世纪的职教体系,台湾有关方面作了多方面积极的探索。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将来走向主要是摘要:
1.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移是必然趋向,今后的重点将放到发展大学以上层次的技术院校由于经济的快速变迁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力需求结构将渐呈灯笼型或钻石型,居中间大部分是拥有高级技术知识的专业和技术人员。据台湾“经建会”人力规划处猜测,台湾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将呈递增趋向,年增加率分别为4.5%和3.7%,未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仍有很大发展潜力。而台湾教育当局1995年的教育报告书则决定摘要:重新调整高、中职学生的比例,通过增加高中、适量增班、规划综合高中及完全中学的方式,调整中、高职学生比例为5∶5。进一步畅通职校升学管道,研拟弹性学制,大学增设技术课程,专科增设技术学院课程,专科和大学合办二年制在职进修班,大幅增设技术学院,并实施技术学院设专科部的新学制。
2.独立的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将转向普通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大学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实施了多年的高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分流政策有可能被取消。1996年上任的台湾“教育部”部长吴京,上任伊始就提出高中不分流,同时要求改变以往高二后文、理科分组,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接受全面教育,具备通才能力,相应的大学入学考试也将打破多年来实行的分组考试模式,所有科目都要考,同时支持原台湾“教育部”推行的大学多元化管道入学模式。
3.职业技术教育将走和终身教育相结合之路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的老化更加突出,人们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以应付职业的变动,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因此终身教育日益重要。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力图摆脱终结教育的局限,教育目标兼顾升学和就业,和终身教育结合,使公民有随时返校进修学习的机会,职业技术教育向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为此,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作了如下一些调整摘要:重新规划,采取开放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日夜间部、不同学制及校际选课、春秋两季均可入学,以及不限修业年限和休学限制,使学生能“随时进去”“零存整取”完成学业;职前教育采取“直达车”的设计,使学生毕业直接升学或就业;在职培训采取“区间车”的设计,为公民个人随时返校进修创造条件;在入学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原有的四技二专联考外,学校推荐、申请入学、行业推荐甄试等入学方式都在积极试办,甚至教育当局可考虑免试入学,考试不及格再退学。
4.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就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价值来讲,它提供给学生的实务能力的养成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办法即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职业证照分三级,即丙级、乙级、甲级,它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职业证照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续薪、升迁,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能取得毕业资格证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职业证照。从1992年至2000年,已有超过40万的职校学生取得丙级的技术士证照。在落实职业证照的基础上,为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台湾当局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如丙级证照加5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4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3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探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
参考文献摘要:
1.林腾蚁.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术报告集,2000.3
2.台湾“教育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远景教育资料文献,1997.3
关键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防治措施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波动性和迷惘性,他们正逐步进入成年人的社会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经济不独立,思想不稳定,世界观尚未成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
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日间杂波。当主观和客观发生矛盾,情绪受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无法解脱,紧锢在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致使心理失常而患病,轻者不承认自己有病,虽说能坚持上课,但是成绩十分不理想;重者会做出残害自己或者危害社会的事情,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就是个特别的例子。我校也有患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休学或者失学,有的甚至长期不愈,不仅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更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我校有一位男生,无缘无故的焦虑,导致严重失眠,到我校门诊部求治,却查不出任何毛病。整日生活在焦虑不安的痛苦之重,这样的学生如果遇到特殊事情的激发特殊因素的刺激,难免会产生超常规的行为,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改变以往“见病不见人”的旧生物医学模式和形而上学观点。
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适应能力差
2.1.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落差大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他们同样怀着更高的梦想,想象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高考下来,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他们未能达到梦想中的“登堂入室”,无奈之下选择了原本没有什么特殊级别差异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但这种落差不自觉显现在他们的心中。落差之二便是新生活的较大改变,大学校园远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是个小社会。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除了学习,一切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满眼灰色的楼群产生厌恶情绪,大脑反应慢,经常出现忘记返回路线的情况。
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再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校园是个小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奖学金的评定、入党、提干等等竞争初见端倪,书呆子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当作宝贝,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从个人中心的小圈子到无穷无尽的网络中这一环,不能很好完成社会化转换,必然产生挫折感,因此很多人进入大学新奇过去后就甘于平庸,雄心壮志不复存在,所谓“60分万岁”不是罕见现象。
2.1.2对学业的不适应,对如何合理平衡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的不适应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你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我们把职业技术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就是响应国家倡导,适应人才对高等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个职业技术和学科分配上的差异,同样学生也存在着有的学生偏强于文化素质,却毫无专业技能的底子,有的学生则是在某些职业技术领域里很强,但他们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就是综合素质的偏低,这些本身的客观基础的不平衡,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导致心理的失衡,我们有的学生是网络高手,能独立编程,甚至是某些知名门户网站的版主,他们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地生存,甚至月收入几千元,他们在IT领域里的成就让他们自豪,骄傲,但每每综合考试下来,几门不及格,一方面我们在倡导挖掘专才,另一方面我们也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说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使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体系中容易产生混淆和失衡的因素。
2.1.3对经济状况的适应
家境富裕的学生优越感强,但他们却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毛病和行为方式:高消费,不知道节约,不体恤人情冷暖,歌五酒六的生存状态,即便不出现偏差,也会和大多数家境一般的孩子产生隔阂。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大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那就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偶尔会对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这样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出现人格偏差,面对生活没有信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是个跟社会实际结合得非常密切的教育体系,对社会脉络的把握,对时代需求的适应,是高等技术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时代进步过程中所伴生的问题,所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和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我们处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结合部,也是容易遭受负面因素袭击的易感人群。
2.1.4生活自主性的适应
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爱护孩子,以及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锻炼。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我们的家长让我们从小就走着一条“重点”之路,从小要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会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为大学生心智却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有了大学生心理樊笼的存在。
同时,我们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性和灵活性,我们在技能培养上强调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适合社会需要,我们在人才培育上强调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赖的心理突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裂变的。
2.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甚至想逃避现实。激烈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2.3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
情感问题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谈恋爱也成了这个年龄阶段一个不可避讳的话题。我们的孩子有享受美好的渴望,但他们尚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在这个复杂的问题前面他们很难成为强者。
生理心理的变化。高校阶段是大学生由普通教育转向社会就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男女同学的发育基本上是成人水平,个个体格健壮,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但是,生理变异是心理变异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往往具有封闭性,表现为内隐、曲折、不易形诸颜色,并带有较多的社会性、政治性,对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存在着焦虑、对社会上的某些矛盾还不大了解,情绪容易波动,反映比较强烈,具有两极性,一会儿振奋,一会儿又失望。当然,绝大多数同学自我意识在增强,并能作自我调节。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受到溺爱,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很容易形成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
3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
(1)设置或分配专门机构,专项管理学生心理问题,把学校医疗机构、学生管理机构发动起来,主动配合,采取措施,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采取体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常设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2)选拔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育管理队伍中来,在辅导员队伍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考虑建立专职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一个日常的解决心理问题队伍,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摘要: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
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是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学院结合IT行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
我院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摘要:围绕一条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的主线);设立二个机制(产学训结合机制及弹性、个性化学习机制);搭建三个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技能平台、素质教育平台);坚持四项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以实用够用为适度原则);提供五个保障(双师型、企校型教师队伍、高效的管理体系、灵活优化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及时更新和优化的教材建设);实现六个结合(课程开发和行业、企业需求结合、能力标准和证书体系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理论讲授和技能练习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模拟练习和实战相结合)。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初步具有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用上手快、团队合作棒的特色。
1教学改革和创新
1)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能力,体现创新,灵活多用”的教学方针
以强化能力为出发点,对每一门课程进行认真探究,摆脱本科教育模式,重组技能型课程模式。
2)以培养和锻炼能力为前提,针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不同的活动和培养方案
3)以竞赛促喜好,长能力
我们规定每一门专业性的课程必须采用案例式教学并组织一次竞赛活动。例如摘要:“盲打大赛”、“写作、排版大赛”、“计算机组装调试大赛”、“网络知识大赛”、“虚拟招投标”及组织各喜好小组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各种竞赛等。
4)专业技术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是单个专业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结的有机整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这是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增设和岗位联系、和认证结合的专业模块,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融入企业文化。
5)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能力本位”不同于传统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所以,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摘要:
①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特征,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新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②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模式和文化。专业技术课大都是应用软件工具或开发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很轻易习惯性地形成以操作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依葫芦画瓢之后仍然对编程实质存有困惑。因此,应将企业模式和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喜好和潜能,打造学生的个性和技术人格,树立培养学生“编程思想”的教学理念,养成企业编程规范。
③多维和多层次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教材外,更多的是教学网站和论坛。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减轻课堂教学学时的压力,而且通过论坛进行师生零距离的导和学,同时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在教学层次上,考虑到学生基础程度的不同,在课堂教学、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中,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层次的同学都要达到最低的标准并向高一级标准努力。
6)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和技术把握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对于IT学科的专业技术课程,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已不再适应了。应注重过程考核,也就是通过过程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原则上多种方式并举摘要:
①全过程监控考核摘要:和传统考核模式相比,全过程监控考核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②答辩形式进行考核摘要: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把握新问题、分析新问题以及解决新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实践证实,通过答辩,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通过答辩过程中学生对新问题的回答,也能较为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把握知识。
③作品评价方式进行考核摘要:对于操作型课程,如《多媒体创作》、《网页制作》等,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能制作出一幅幅作品。因此,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所做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是能在1~2小时内能完成的。这种考核方式可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教材建设
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教材作保障。目前部分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有些课程根本就没有高职教材,仍然用本科院校或培训教材。因此,教材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专业课程的教材要强调应用性,理论以“够用”为度。按照“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去组织教材内容,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中去。客观上要求必须由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软件开发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编写。
为适应二年制软件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结合实训基地具体的设备情况,编写一批具有鲜明高职特色和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材,做到每个实践环节有实践教材,并且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修订。
2面临的新问题及策略
培养“零适应期”软件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新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新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新问题,也有产学合作没有进入到更高层次合作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办法加以认真解决。
1)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训合作道路
软件技术教育和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若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和指导实训等层面上,不能深化产学结合的内涵,就很难实现办出特色的目标。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探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赢”。
2)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和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布置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
3)加大投入,建设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所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要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内实验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以保证各专业“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4)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要进行配套改革摘要:
①跟踪企业,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学院应根据各专业应用型软件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和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征,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和企业的距离。
②教学评估和督察。软件技术学院的生存,主要看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学生也主要靠能力就业。怎样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深入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应用型软件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征。
④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喜好,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无缝连接”。
⑤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征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摘要:
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
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1.1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
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到有效的培养。
1.2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
自课改以来,课堂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已经改变。目前,教学课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此,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确保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
1.3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坚持符合我国教育的原则。为此,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贯彻这一原则。
1.4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诱导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诱导性的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的推进,采取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积极的学习。诱导性的原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诱导性原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要认真贯彻的重要原则之一。
2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的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要调整教学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新时代之下,对学生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掌握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践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和计算机等比较重要的公共性的基础知识。可是,如今很大一部分的学校只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其他的知识,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为此,对于职业技术学校而言,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角度,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调整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特征相结合,增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健全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
2.2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以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计算机学习当中,并能够积极的思考,用于实践,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欢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下,其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2.3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知识引导,开阔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习情况,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质。同时,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庞大的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进行合理的学习评价,适当的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能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2.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问题的创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教学当中,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结合所学教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然后根据总结的自身问题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3总结
论文导读:前言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自1984年建馆以来,近二十年来按照中专的模式办馆,图书馆的发展步伐缓慢。年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2004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在此次调查中,馆舍面积不达标是大部分高职学院图书馆共有的现状,8所学院中仅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达标。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现状,对策
一、前言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自1984年建馆以来,近二十年来按照中专的模式办馆,图书馆的发展步伐缓慢。论文参考。2002年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2004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在这二次里程碑式的跨越中,图书馆改善了服务环境,建立了全面的自动化管理及服务系统,搭建了含有大量电子资源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规范了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优化了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然而,如同大多数高职图书馆一样,脱胎于中专图书馆的学院图书馆既有着先天的不足,后天的发展又因无既有模式可依循,现有的服务模式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论文参考。因此,有必要及时审视图书馆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调整服务模式,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能最大限度地辅助于教学、科研,融入学院的文化与生活,真正地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支柱之一。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对包括广西建职院在内的区内8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本状况作了调查,以期横向比较分析广西建职院图书馆的现状,结果如下:
二、图书馆的硬件条件分析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基础保障,包括诸如馆舍面积、年购书经费、馆藏数量等。依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职学院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达到1.61平方米/生、馆藏图书达到60册/生,方基本达到合格的标准。笔者所调查的8所高职学院图书馆的基本办馆条件数据如下:
表1:2008年区内8所高职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对比
学院名称 现有馆舍面积 (平米) 在校生人 数(名) 生均面积 (平方米/生) 是否 达标 有无扩建新馆 计划 柳州职业 技术学院 15021 8763 1.71 是 无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3000 8500 1.53 否 无 广西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8126 7000 1.16 否 无 南宁职业 技术学院 5500 10000 0.55 否 正在建设面积为 28000平米的新馆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3573 8450 0.42 否 计划建设新馆 广西职业 技术学院 3328 9900 0.33 否 计划建设面积为 15000平米的新馆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030 6928 0.29 否 无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89 7000 0.3 否 计划建设新馆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3083
国内刊号:45-1360/Z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0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我们在学术论文写作当中不可忽视的,读者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来了解作者在论文的写作当中都查阅和引用了哪些文献资料。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何建权,邵骏.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变革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1):59-61.
[2]朱朝霞,冯怡,李一鸣.信息化建设对医院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79-80.
[3]丁徐徐,温超,冀丽红,等.浅析新形势下医院网站建设与发展[J].中国医学装备,2012,12(7):52-54.
[4]朱雷,熊军,卜世波,等.我国医院网站医疗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3(9):1-9.
[5]吴艳君,于京杰,马锡坤.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医院信息化平台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42-44.
[6]吉宏图.完善医院信息化系统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8(12):221.
[7]宋磊.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架构规划与设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1):17-19.
[8] 周军.浅谈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J].现代养生,2014,12(10):170.
[9] 胡铁骊,欧阳荣,蔡斌,等.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C]//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一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论文集.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2014:4.
[10]尹琳,王燕森.以信息化促进医院健康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2):186-187.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谢智慧.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法初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刘春英.“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赵园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实验模块化教学思路初探.电子商务,2012(5).
[4]于桦楠.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蒋文彬.高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
[6]徐洪亮.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课题建设的实施分析[J].消费电子,2012.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课整合的理论思考》.《湖北电化教育》.2002
[2]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实素质》.《中国电化教育》2001
[3]苗逢春.《信息技术》高中版.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4]胡飞.浅谈网站建设——以“比翼”网站建设为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19(32):187-188.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和技能型人才[1]。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正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将梳理大学阶段所学各科课程,并将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论文与设计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重点研究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与应用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环节的现状,找出问题,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1.一次综合性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作品的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并灵活地应用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学生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综合应用到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中,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对各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学校对学生一次较为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可以说是学校布置给学生的最后一项作业,要求高,知识覆盖面广,写作过程长[2]。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以往所学知识再学习和加深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考核和评价。同时,导师和班主任在指导与跟踪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的有效依据。
3.提高学生论文的写作或创新能力。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尽可能贴近学生的专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完善的作品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产或生活中。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还应该兼具创新性,有新颖独特的观点。学生需要学会用精确而简明的文字进行组织表达,考虑论文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除了论文的写作,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个作品的设计。从往年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都是选择开发一套数据管理类的系统,比如在线销售管理系统等。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系统页面的美工设计和后台程序编写和调试工作。通过大量的代码的编写和不断的测试与调试工作,学生的编程与程序调试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4.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从业方向。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的选题进行内容与结构的规划、资料的收集,对可行性进行研究,然后写作论文并不断地修改与完善。同时,学生还将独立完成自己作品的设计。在整个论文写作和作品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将能够发现自己的强项与薄弱环节,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样学生自己就能够更加明确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同时也更加自信能够做好相应的工作。
5.经济或社会效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对学生的一次锻炼与考核,其中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性的论文和设计如果能得到推广并直接服务于社会,还将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现状
1.师资缺乏。民办高职院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师资却没能及时跟上[3]。由于多数院校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时间都比较集中,而教师负责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往往造成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和作品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将可能被忽视,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高。
2.教学设施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我校信息技术与应用系目前建有信息技术实训室等计算机基础实训室12个,还有其他几个专业实训室,基本能够保证日常的教学和实践。但是目前实训室都是封闭式管理,在没有排课的情况下,实训室都是不对学生开放的,而且目前部分实训室还不能接入外网[4]。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过程中,往往没有场地或计算机,也不能及时在网上检索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3.学生用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不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时间与学生应聘就业时间重合,很多学生把精力都集中在网上投递简历或跑各类人才招聘市场应聘工作,疏忽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往往都是草草了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提高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
1.鼓励学生尽早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教师在任课过程中就要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早做准备,尽早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作品的构思与设计。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如图形图像处理、网站规划与设计、JAVA程序设计和SQL数据库等,实践性较强,期末每门课程都会安排课程设计。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灌输尽早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思想,学生往往能综合考虑各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的内容,最终形成自己毕业论文(设计)。如果学生能通过利用课程设计的时间尽早展开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还将有充分的时间与相关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自己的论文与设计,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每年,国家或省市都会组织各类大学生竞赛。如全国多媒体设计大赛、浙江省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和ACM程序设计大赛等。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类竞赛,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可将竞赛项目与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5]校企合作模式,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与实习,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也更加明确,实际意义也更强。学生可以选择与自身岗位相关的题材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另外还能通过在企业实习与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制度。教师指导和监督工作的细则和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明确和细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每一环节中对指导教师及学生的考核内容、开合方式等。教师必须积极联系学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进度进行密切跟踪,同时要对已完成的部分进行认真的检查,争取早发现问题,让学生能够有充分时间进行修改。
四、结论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项耗时长、过程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学生经过这一过程将能大幅度加深对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将其综合应用于实际之中,可以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目前,各类民办高职院校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指导教学师资缺乏、教学设施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管理措施不够完善以及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等问题。学校应通过加强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等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掌握高级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立项情况分析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8日
引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每五年一次,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向全国公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基金课题;设立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教育部规划课题,以及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和其他部委重点课题。
能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于一个大学教师来说是无上光荣。高职院校由于科研实力弱,教师科研水平低,能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很难的,难度之大,难以想象。通过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的统计发现(文章中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全国教育规划办网站,统计结果由此处理得出),“十五”规划期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各类立项课题共有2,803项,其中高职院校立项仅为49项,立项百分比为1.7%。“十一五”规划以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底得到了多大的提高,下面我们将对2006~2011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的立项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为了研究的需要,下文研究中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仅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包括国家一般课题、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和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不包括其他各类专项项目,从下文开始出现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都是指这个意思。
一、立项现状分析
1、立项数量逐年增加。表1为高职院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数情况表。可以发现,2006年高职院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2项,2007年3项,2008年5项,2009年9项,2010年22项,2011年21项。从立项的绝对量来看,高职院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数是在逐年增加的,尤其是在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13项,唯独2011年比2010年少了1项,这与当年立项总数下降也有一定的关系。(表1)
从立项的相对量来看,高职院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的百分比也在增长,2006年立项百分比为0.9%,2007年为1.1%,2008年为1.5%,2009年为2.0%,2010年为4.9%,2011年为5.2%。
从立项数目历年的增长率来看,增长势头喜人,如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50%,2008年比2007年增长了67%,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80%,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144%,唯独2011年比2010年下降了4.5%,减少的原因前面已述。
2、立项院校大多分布在湖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2为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高职院校地区分布表。由表2可以看出,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的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来看,近6年来,湖南立项了21项,占总数的34%,排在第一位;浙江立项了13项,占总数的21%,排在第二位;广东立项了9项,占总数的15%,排在第三位;江苏立项了6项,占总数的10%,排在第四位;河北和山东各立项了3项,分别占总数的5%;河南和重庆各立项了2项,分别占总数的3%;福建、陕西和黑龙江各立项了1项,分别占总数的1.6%。(表2)
从上述统计来看,湖南高职院校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占了三分之一强,这个结果确实出人意料,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湖南作为文化大省名不虚传,湖湘文化居功至伟。而位居珠三角、长三角的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立项总数为28项,占总数的46%,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课题数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高度正相关,这实际上也印证了“孔雀东南飞”这一现状,即人才趋于向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地区流动。
3、教育部重点课题排在首位。表3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立项课题项目类别分布表。由表3可以看出,近6年来,从高职院校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项目类别看,教育部重点课题排在首位,数量是30,占总数的48.4%;其次是国家一般课题,数量是15,占总数的24.2%;再次是教育部青年课题,数量是12,占总数的19.4%;最后是国家青年课题,数量为4,占总数的8.1%。(表3)
自2008以来,立项的教育部重点课题是逐渐增加的,尤其是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400%,这也说明了对于教育部重点课题而言,立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国家青年课题和教育部青年课题合计17项,占总数的27.5%,这说明了申请这两类课题具有很大的难度,同时也说明,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立项高职院校前三甲。近6年来,从各个高职院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数量来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位居第一,立项数量是4,2006年、2009年各立项1项,而2010年立项2项,后劲之足,令人感叹;位列第二位的是湖南的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立项数量是3,其中2009年1项,而2011年是2项。同时,排在前三名有6所学校,它们分别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分别立项了2项。
二、主持人立项分析
1、主持人论文数量。高职院校能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肯定大多具备以下几个因素:新颖的选题、良好的研究人员构成、研究思路清晰、文字逻辑性强等。但以上几个因素我们难以去衡量,这里笔者准备选取两个因素来初步衡量:主持人申报年度前以第一作者的数量和主持人申报年度前发表与立项项目有相关性的论文的数量。主持人申报年度前以第一作者的数量通过在中国知网用主持人姓名和作者单位同时搜索获得(极少数作者用主持人姓名单独搜索获得),主持人申报年度前发表与立项项目有相关性的论文的数量通过笔者的大致判断获得。主持人申报年度前以第一作者的数量和主持人申报年度前发表与立项项目有相关性的论文的数量最大值和最小值意义不大,取平均值比较可取。我们可以用Y表示主持人申报年度前以第一作者的数量的平均值,用X表示主持人申报年度前发表与立项项目有相关性的论文数量的平均值,这两个指标的情况及变化可以通过表4显示出来。(表4)
通过表4可以发现,立项主持人申报年度前以第一作者的数量都比较高,2006年是16.5篇,2007年是5.7篇,2008年是10篇,2009年是7.8篇,2010年是7.7篇,2011年是9.2篇,总平均是8.6篇。可以这样讲,没有一定写作基础和论文多次发表经历的老师,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本不可能。而主持人申报年度前发表与立项项目有相关性的论文的数量也是有一定要求的,2006年是2.5篇,2007年是2.3篇,2008年是2.8篇,2009年是2.7篇,2010年是1.8篇,2011年是2.4篇,总平均是2.2篇,这也说明了主持人的相关研究前期成果对课题立项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主持人的职务和职称。高职院校教师能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否与主持人的职务和职称存在一定的关系。选取2006~2011年立项课题主持人的职务和职称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知网和百度搜索,得到了比较齐全的数据。从表5立项主持人按职务和职称历年分布情况表可以发现,按主持人职务进行分类,主持人是院级领导的有18人,占总数的29.0%,中层领导有24人,占总数的38.7%,无职务的教师有20人,占总数的32.3%;按主持人的职称分类,正高的有21人,占总数的33.9%,副高的有35人,占总数的56.5%,中级的有6人,占总数的9.7%。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对于尤其是既无职务又无高级职称的教师,能够立项该类课题很不容易。笔者的统计发现,近6年来,既无职务又是讲师的课题主持人只有4人,而且在2006~2009年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在2010年有1人,2011年有3人,而2011年的3人中的2人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表5)
三、几点启示
1、青年教师要以差距为动力。高职院校教师能不能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与职称关系很大。相对而言,副高和正高的教师立项的可能性较大。所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但也不能就此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因而裹足不前。如想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建议从现在做好准备。高职院校教师有自己的优势,本身就在从事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要比其他学校的老师透彻、到位,也便于开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许多新问题,这就给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很多机会,也便于研究课题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