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技术论文

职业技术论文

时间:2023-01-20 04:59:00

职业技术论文

第1篇

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现阶段,资源的特征有:信息、教育这两大知识经济支撑发展的新资源,所以,我们一定要确定新的教育资源观。理由是;第一,知识经济时期生产力主要依靠知识,知识将是决定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是生产力,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的再生产,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第二,知识经济时期的劳动价值论变为知识价值论。注重商品中的知识含量,这主要依靠劳动者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切是依靠教育来培养的。第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资本的,是有不可消失性和不断复制性,那么教育是探索知识、传播知识的源泉。因此,教育是在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好教育资源,是中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教育,教育在综合国力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家的强弱取决于国民素质高低。纵观我国经济目前的形势,一方面由于工业经济未能得到充分发展,未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约束,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挑战又悄然而至,对于行业或企业来说,不仅要建立现代行业或企业制度,还必须有前瞻性,根据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行业或企业的制度必须再次创新,不仅要大幅度的增加无形资产的比重,并且要从根本上提高行业或企业的文化内涵和知识含量,提高行业或企业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这就需要行业或企业加强职工的技术教育工作,职工的技术教育状况不仅是区分行业或企业的重要特征,还是行业或企业的评估标准和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经济是基础,而教育更是发展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现代国际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生产力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教育的竞争,因此,要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依靠教育。我们深知,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是牵引中国走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动机,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曾起过重要作用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力、能源等不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教育本身作为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阵地,必然是未来增长经济的主要因素,因此,教育是牵引推动中国走进知识经济的发动机。纵观发达国家,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证明,国家要想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并保持国际竞争能力,不仅需要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信息网络和一个运作模式同国际经济发展主流接轨的文化知识产业体系,而且需要使知识有所创造、加工、传播和职业性知识与技术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综上所述,要建立新的经济体系结构同国际经济体系的接轨,在新世纪内就急不可待地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种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合理配置或者说有机结合。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发展我国职业技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力争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时期末,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地方有关法规为配套的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律体系。我们知道我国教育是由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部分组成,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城市行业或企业职工,还面向着几亿农村劳动者,无疑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天,我们分析其中含义,倍感邓小平的高瞻远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技术教育是跨入新世纪之后的主流,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本身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流,教育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现代化教育模式转变,必须大力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教育,使职工技术教育全面适应当前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需要,从而造就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开放的体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尽快形成《职业教育法》为核心的职成教法律体系。

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承担终身教育的历史责任。过去希望在青春期积累一生享用的知识或技能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了,据统计,知识的半衰期现在仅为5年,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际贸易关系密切,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知识的剧增,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一个人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成人职业教育是传统学校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弥补人们接受教育不足的缺憾,在个人需要的任何时代都能接受再教育,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可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以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到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的规模大体相当。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初、中、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体制,构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力争到2005年,使15一20%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正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的倾向,过多地重视学历教育,这是正规化。集中化的封闭型模式。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行改组和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与函授教育,还要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使职业技术教育主阵地逐步转向社会、家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居住分散,当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从过去的封闭型教育模式为主体,逐步转向以开放教育为主体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取向,在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术资格并重的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培训,为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转岗、下岗人员提供接受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机会。与此同时改革文凭结构,职业技术资格已由过去的教育与职业的直接对应狭窄的定义,变为培养能力和行为的广泛概念,职业技术培训与普通文化的平衡,改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过渡环节,保证技术高中会考文凭的后读学习,在大学教育允许就业后重新学习。

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改革不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要改革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确定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如职工行业培训不仅是应知和应会培训,以适应岗位的要求。现代行业和企业制度要求培训知识型劳动者和智能型人才高技能操作人员,提高行业全员素质,懂外语,还要掌握网上技术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教学方法上,要用讨论武教学、启发式教学,激发职工的创造力。也可以加强交替式教学,鼓励接收青年完善行业或企业培训制度,促进青年在行业或企业中融合,保证学校教育与行业或企业培训和交替培训教学的研究,引导职工在本岗位上发挥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推进学校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仿真技术等教学手段,让职工根据需要在国内外互联网上自立地学习,同时要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加强新颖课程和现代化教材建设。

五、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从传统型行业教育向学习型行业教育转变。传统型行业的教育主要是岗位培训,岗位培训以及转岗普职,普级培训等,是对从业人员实施以提高本岗位需要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为重点的一种教育和培训活动,而学习型行业教育表现如下:第一,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操作层都要全身的投入学习,成为知识型、智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即教育的全员性。第二,在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进行中的准备、计划和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教育、培训和学习即培训的全程性c同行业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建立全国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领域的对话机制,在学校、行业或企业中建立协作办公室,制订与行业或中、小型企业加强联系的政策。第三,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智力开发,而且更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众智力开发,更重视快作、团结精神的教育、培养即学习的团队性。如今,中国就将加入WTO,我国经济即将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行列中,面对传统行业的教育只有转变为学习型行业教育才能接受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有特色的行业、企业。在师资建设方面,力争在2005年使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标准,逐步提高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学习型行业或企业教育接受挑战作准备。

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讲,高级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直接决定着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从而直接决定着高新技术是否产业化。由于我国长期不重视生产技术的开展与运用,使许多科学成果只是设计出来,而不能成为产品。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实用人才,按照岗位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突出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培养学科型技术人才,而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各地的大中型企业这类人才十分短缺,急需培养。不但要重视高等职业技术的教育,而且中等职业技术的教育也是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行业或企业,在技术操作结构上实际存在着中、高技术的操作组成,是社会结构的必然规律。我国由于政策的原因,我们一直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了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的教育,缺少社会结构的研究和分析,使中、高职业技术教育滞后,最近,全国职成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十五”目标,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新体系,强调优化结构,增强效益。增强对经济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做强做大职业技术教育。说明国家对职业技术的教育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因此,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把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今后工作任务的第一位。

第2篇

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寻求校企深度合作确实不易。但就是因为存在一些客观困难,造成了观念上的陈旧和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表现在教学形式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安排上先理论、后实践。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只局限在实训教学的某个方面,不够深入,甚至把一些不作为归因为“条件不足”,有的把校企合作简单理解为就业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联系实习见习单位;有的把校企合作当作校内产业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而更为关键的还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师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力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教育需求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趋向实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主动探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内容、形式、内涵以及实施路径,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学关系。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面对薄弱的硬件条件,更应该进一步主动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丰富实践案例,掌握灵活实用、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量力而行,正视差距,践行校企合作,乐于实践,善于实践。实现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学习的转变;实现管理学生向培养学生的转变;实现储备知识向终身学习的转变;实现课堂讲授向实践操作的转变;实现教书向教育的转变;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变,为校企合作储备够用的软条件基础。

二、紧贴岗位,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

无论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因此,构建与机械类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机械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工装设备、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与流程,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内容。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类专业立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工作岗位的实践性、适应性。具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岗位技能要求,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获得合作企业的认可,是决定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要从课程内容着手,遵循认知规律,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诸多“知识点”,构建一条“能力线”,形成“复合职业面”,完成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整合课程内容,完成机械类专业“教材”向“学材”的过渡

“学材”的内容要求以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或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提示、步骤、参考资料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3]。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脱离传统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点”的要求重新组合相关知识,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学校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等,设计和开发一些难度适中,能够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实际任务或模拟工作任务,保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任务获取、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到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达到学技术、炼能力的效果。

(三)突出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理实一体化教学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边听、边学、边练,能有效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是适合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对机械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调整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例,突出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机械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一方面要求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开,理论实践两层皮的现象,理论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树立以生为本、以教学效果为本的教学质量意识,保证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4];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钻研实用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双师素质,成为行家里手。

三、聚焦技能,打造“双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也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者,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直接力量。机械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进得了企业”的职教双师队伍,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才能真正抓住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点[5]。

四、多方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实习、就业层面上的浅层次合作;有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产、学、研、培多位一体等深层次合作。因此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探索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精准定位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工学交替

实施“工学交替”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交替中成长。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将要从事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学校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从而招到企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006年开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与兰州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组建第一届“瑞德”冠名班,实践了“1+1+1”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学年在企业集中教学,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中第二学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课堂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完全在企业交叉进行,由学校、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并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教室和专业机房,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分组实施。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严格执行企业上下班制度。第三学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学院委派专业教师常驻瑞德公司,瑞德公司委派专门辅导员,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方面解决学院实训条件有限、师资短缺等问题,节省了隐性成本;另一方面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还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这种培养方式企业需要、学校乐意、学生满意,三方受益。

(二)多层次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校企合作。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兰州海红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成功组建了12届企业订单班。2014年学院同宁波北仑区政府沟通,就建立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三方联动、三位合一”构建了政产学共谋、共赢、共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这种合作模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专业层面的合作或者课程层面的补充强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由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紧贴企业岗位需求,确保“订单”的规格与质量,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学生,减轻了单个企业接受学生的难度。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在校内完成,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就业。在“订单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企业充分发挥设备等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进行实战训练,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学生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企业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双师联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三)产教互补,构建“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功能

第3篇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岗位层次较低,呈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由于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方法较为落后,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方式存在偏差等原因,导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而当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只能承担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而无法担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发展模式的探索

(一)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使其更为科学合理

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当注意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为教学目标,促进企业与计算机专业之间的对接。依据当前的市场需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可以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学习作为其主攻方向。第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当注意理论的适度化,尽量少开编程语言类的计算机课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只有两年左右,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实用知识与技术,学校应当注意注重知识的先进性,结合时代的要求,开设新的实用功能较高的专业,取消一些实用价值低的陈旧的课程,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少而精为原则,注意其适度性。此外,编程类课程复杂难懂,教学效率较低,应当尽量少开。第三,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当注意课程的实用性与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时,应当注意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在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方面,计算机教学应当注意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在教学的环节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上机实作的机会。实作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当认真选择实作教学的内容,较多地选取设计性的项目为实作内容,减少验证性项目的选择。第二,通过开设技能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以企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从业需要进行自主选择。第三,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但是我国当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增加学校微机室开放的时间,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专业化、网络化与多功能化,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传统的教学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要求,计算机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改革计算机教学,创新计算机教学发展模式,解决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宏宇 单位:海拉尔第一职业学校

第4篇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对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运用,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换一句话来说,说一口流利的有条理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字和常用(实用)文章(文体),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记得我1996年执教中学语文时,从初一到初四的语文教材上,对于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字形的演变、词性、句子成分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系列短文介绍。

后来,我到职业技术学校执教语文了。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问学生们,他们都说,造字法之类的语文知识,在初中没有学过。

如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一年比一年响。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且不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写一手基本框架说得过去、绝大多数笔画正确的汉字,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这应该是初中毕业生们,在语文方面最起码的素质了吧?

可是,实话实说,学生们语文方面最起码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

以我所执教(过)的班级为例。

一个班四十几名新生,从第一次语文作业的情况来看,字写的基本框架能够成型、字迹工整的学生,不到全班总人数的1/4;另有1/4的学生,或者字的结构错乱、或者笔画缺失、或者字迹几乎难以辨认。。。。纠正错别字、强调、示范有代表性的字的书写,几乎成了每一次作业批改与讲评的“保留曲目”。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或吞吞吐吐,或磕磕绊绊,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写给班主任的请假条,格式五花八门,用语千奇百怪;布置篇作文,学生们更是叫苦连天,或者两行三段,或者东拼西凑。。。。

鉴于如此现状,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合理选择、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内容。

一、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不论学何种专业,不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说话条理流利,书写公正规范,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教学,必不可少。

结合语文教材的第二模块《口语表达》,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即口语表达的训练。

利用相关的普通话训练材料,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强化训练;普通话训练,语言环境非常重要。所以,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学、练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在教室里、课堂上,不论是交谈、读书,还是回答问题,都必须说普通话。

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辩论和演讲训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普通话比赛和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针对学生实际,强化学生的书写(写字)的训练。

根据大部分汉字书写字不成形、笔画缺失、字迹难辨的现状,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汉字书写方面的教学与训练。

对我所执教的新生,我都给他们补充汉字造字法、汉字形体演变等语文知识,使学生了解,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主要的造字法;给学生补充讲解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以及楷书、行书、草书的区别。使学生明白:练字,首先要练楷书;行书(和草书),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楷书基本功的基础之上,胡写乱画,绝对不等于行书(和草书)。

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第一题,都是字词注音释义方面的题目;每一次的作业讲评,都把纠正错别字,讲解(补充)这些字的造字法,作为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且,每个写错了的字,都要按照正确的写法用楷书――一笔一划地写三遍――这在许多人看来,实在是很“小儿科”的东西。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现状如此,练,总强于不练吧。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和训练,最起码,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书写(写的字)能够“拿得出手”。

二、课文的选择和教学,根据专业的不同,各有侧重。

2010年(版本)的“山东省技工院校统编语文教材”,实事求是的说,不大符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语文实际:知识面偏古,偏高,偏难。

教材中的第一个模块“阅读与欣赏”模块,共六个单元,36篇文章:每个单元的六篇课文中,古诗、文占了三篇。

毋容置疑,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对优秀篇章的教学,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我们是职业技术类院校,我们开设的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训练学生最基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是第一要务;我们不是古汉语专业学校,培养的不是古文研究者,没有必要――学生也没有能力学这么多的古文。因此,根据我校压缩文化课教学课时、增加实习教学课时的实际,要大幅度删减古文教学篇目:选择、保留优秀的古诗词即可。

现在,我省绝大多数的职业技术学校,不论那种专业的学生,使用的都是省通编语文教材。这种一本教材“保打天下”的做法,实实在在地说,不够科学。

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所学专业的不同,合理设置语文课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或者选、编适合自己学校、学生适用的教材。

三、根据学生现状和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和训练。

教学和训练的应用文:求职信,请示,计划,总结,实习报告等。

应用文与一般文体最大的不同在于,每一种应用文,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相对固定的格式。所以,应用文体的教学与训练,应用文的写作,必须在掌握特点(格式)的基础上来进行。

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也要努力训练学生求实的文风,否则,生编硬造,东拼西抄,就失去了应用写作训练的实际意义……

现在,有一种颇为时髦的观点,认为职业技术院校,是学技术的地方,语文课,没有用,干脆不开算了。

第5篇

当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学生毕业时发现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的现象经常发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层或部门的管理人员,除了职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甚至国外实习的经历。

(四)实现学生、职业学院、企业三赢的局面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职业学院、企业三者之间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实现了共赢。有生产经验的、经过认真培养的专业人员对维持和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率及竞争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建议

(一)彻底更新观念,逐步建立区域性高职教育体系

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政策导向等,逐步确立高职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区域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体系,其中,学历高职教育子系统要体现层次结构,二年制专科层次、三年制副学士学位和四年制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并存,并建立同普通高等教育相协调的学位制度,有选择、有计划地把原有三年制专科职业技术学院高移至四年制本科。

(二)改革高考录取制度

招生、就业政策向高职教育适当倾斜取,以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要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就业导向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

(三)建立区域性高职教育投入网络

针对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建设的最大困难是经费不足的现状,迅速建立“政府保障、企业支持、民间赞助”的三结合投入网络。地方政府在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到位的基础上,力争划拨专项建设费用;企业和行业要以“长周期、迟效益”的投入视角,支持学校或同学校合作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制定政策,鼓励民间团体联合举办私立高职院校,按市场机制运行;以省、市、自治区为元单位,计划协调高职教育建设投入,避免没有意义的简单、重复投入和浪费。

(四)统筹规划区域性高职院校的布局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牵头,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参与共同统筹规划布局,形成面向地方经济、覆盖全部职业、多层次、多规格、灵活多样的高职教育网络。

五、对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的思考

(一)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范围内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都纳入一个国际通行的模式之中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又要按照相关行业的国际标准,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所应达到的要求,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于1993年通过IT教育培训、多媒体产品开发和软体开发三方面业务的ISO9001认证,1999年获得软件开发业务的SEI—CMM5级水平,在与微软、SUN等IT巨头结盟的基础上,其课程设计取得国际认证并推行国际通行的技术证书,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能够在国际上通用。

(二)关于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国外教育机构来华办学对国内的高职教育是挑战大于机遇,因此,国内的高职院校将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不但高职教育领域的人士要有强烈的国际竞争意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更应正视这一现实,站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度,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高职教育相应的支持。

(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构建中国的高职教育体系

从高职教育的内部分析,学历教育和知识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的主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学历教育与岗位资格培训相结合的高职教育格局尚待建立和完善。国外高职教育同样有社区学院的CBE/DACUM能力本位课程设计模式,澳大利亚TAFE能力本位与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以政府投资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等等,都可以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某些方面的范式。

(四)详细了解国外技术学院开发新专业以适应市场的作法

及时掌握国外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资料上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专业设置逐步呈现“新、特、活”的特点,并较好地处理面向市场所需的灵活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超前性、保证教学质量所需的稳定性和提高办学效益所需的规模性等四大关系。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了中国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同时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人才劳动力市场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苦练“内功”,又要眼光“向外”,通过借鉴、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较快地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使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尽快适应国际和国内人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建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2、黄亚妮.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2(28).

3、李文波.论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征[J].云南高教研究,2001(1)

4、彭秀芳.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5、闵光泰,王国苹,颜逊.走国际合作之路强高职教育特色[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1(6).

6、张博,陈育林.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国际合作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2(12).

7、郝拉柱,李畅游.浅谈利用国际技术合作项目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1(1).

第6篇

1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与先进分子的积极性

为营造文明创建氛围,各二级学院充分利用教师大会开展集中学习,同时因地制宜,灵活开展以党支部、教研室为小组开展学习,辅以自学,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效果,这种结合高职学院实际情况开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在实践中反映效果良好。经过两年的创建实践,全校形成了自觉的学习风气,广大教职工通过学习,统一了思想,能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推动了学校文明创建的全面发展。在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上,为拓展党课教学内容,学生党校邀请老领导作“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座,并组织积极分子认真观看全国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专题片,组织开展“怎样端正入党动机,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入党”的分组讨论,将“中国梦”战略思想等中国最新发展理论成果,介绍给学生先进分子后备群体,促进其尽快成长、早日成才。同时将“中国梦”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职业生涯与就业规划实践相结合,成功举办了“学生心理健康培训展板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系列活动。

2立足育人,把精神文明创建贯穿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全过程

(1)推进立德树人。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全过程之中,以此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使学院育人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首先,通过每周一升旗仪式、春季师生运动会,利用班会开展“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实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值日周及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校史、校风校纪教育。建立健全学院、班级二级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积极开展安全周、宿舍文化节等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和“光盘”活动等,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其次,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三万”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升,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与此同时,在国家重大节庆日、国际国内出现热点问题及学校发展的重要纪念日,学校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响应武汉市教育局等机构发起的“为留守儿童圆梦行动”,学校动员各二级学院组织开展“诚信义卖助留守儿童圆梦‘六一’”,通过“诚信义卖盆栽”活动筹资等方式为留守儿童圆梦。这些活动加深了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3文化引领,以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为载体,丰富精神文明创建内涵

(1)继续打造学校品牌。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依托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全年有规划,月月有安排,全方位提升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的设计与开展充分考虑到专业和学生开展的特色活动、特色社团等一系列独具特色活动来完善学风建设,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类别技能的不同特点,全面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展示一技之长,提高多种能力。(2)铺展“书香校园”。组织全体学生、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中国梦”的讲话精神和学校相关文件,精心组织开展了“书香校园——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各党总支、党支部、办公室和教研室与分团委、学生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党员、干部、师生学习认真,切实做到了人人知晓、个个领会。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书香班级”、“书香寝室”、“网上书屋”活动,形成了集体看书和讨论学习的良好风气。校工会组织分工会在教师中开展了“中国梦•劳动美•书香武职”青年教职工征文暨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3)倾力强化各类技能竞赛和教学比赛。学校教务部门大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微课、多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比赛,组织动员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这些比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极大提升,促进了学校学风建设,同时也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

4加强精细化管理,积极营造文明、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通过校园网、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和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加大对文明创建的宣传,及时展示各单位的创建动态和先进人物的亮点,努力实现广大师生对文明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与满意率达到百分之百,营造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二是安全教育、管理保平安。学校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了领导有力、责任明确、运行有序、保障到位的安全工作体系,健全了学院、班级、寝室安全网络,主要实行了安全责任工作问责制;坚持预防为主,注重创建结合,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班会等形式,积极开展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强化师生安全意识、遵规守纪意识。三是加强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与管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加强调研排查力度,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发现、处置影响校园稳定的各类因素。各班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委员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动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开展多层次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确保实现因心理原因而引发恶性事件的零指标。学校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知识讲座,完善心理健康网站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总之,文明校园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者、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师生长期共同的努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舆论宣传、坚持文化引领和精细化管理,把精神文明创建贯穿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全过程中去。

作者:黄星君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终结性;普通教育;终身教育

当前,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台湾与祖国大陆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由于同属中华民族,二者在文化背景、社会心态等方面具有颇多的相似性,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目前的学制

台湾自1968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分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学生初中毕业后即面临分流,进入普通教育体系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普通教育体系包括普通高中、大学和研究所。普通高中修业年限三年,以“发展青少年身心,并为研究高深学问及学习专门智能之预备”为宗旨。大学指的是本科层次的大学及学院;台湾《大学法》规定,大学教育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它是通过在大学或学院里设置研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中心和有条件的学术研究机构也可以培养研究生。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研究所。高级职业学校属于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相当于祖国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它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高级职业学校以分类设置为原则,以“养成健全之基层技术人才”为目标。专科学校,即专科职业技术学校,它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目标,它也是分类设置,并且按不同入学资格分设二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二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对象为公私立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三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公私立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五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它以“教授应用科学及技术,养成高级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分二年制、四年制。二年制招收专科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入学考试成绩合格者;四年制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入学考试合格者。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专科学校在台湾全部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不存在专科学校。第二,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在职教体系称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在普通教育体系称大学或独立学院。第三,和普通教育体系一样,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也存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硕士和博士。

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同祖国大陆一样,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台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由于受传统士大夫观念及文凭主义的影响,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并不被家长、学生及社会重视。当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大都会优先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只有当不被普通高中录取时,才会考虑进入职教体系。职教体系的学生因此常被形容为“多数的弱势”,即空有较多的人数,却是个弱势的团体。

世纪之交,围绕如何建立面向21世纪的职教体系,台湾有关方面作了多方面积极的探索。

(一)完善教育体系,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

台湾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很小,但由于经济的发展急需各种实用型人才,台湾当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例如:1967年普通高中与高级职业学校的比例为6∶4,1970年调整为5∶5,1981年又调整为3∶7。但由于过去把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在“养成教育”上,目的是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他们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职业技术教育带有明显的终结性色彩。1983年,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专科学校的机率只有7.2%,专科的毕业生考入大学的机率只有2‰。台湾教育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周岁蛋糕型”,即蛋糕上只插有一根蜡烛,也有人称之为“避雷针型”,表示职教体系的学生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这样的教育制度,在早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需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才。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一般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出台了一些措施,以便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学生也有完善的升学渠道。这些措施主要有:

1.扩充本科层次的职教招生规模,把办学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如1995年,技术学院只有7所,而截止到1998年8月,已有18所专科学校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

2.把部分技术学院改为科技大学。中国人都非常重视校名。以往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府为技术学院,虽然台湾《大学法》明确规定大学含独立学院,但学院名称听起来总不及大学响亮。为此,台湾教育部在1996年制订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规定独立学院具有12个以上学系,三个学术领域即三个学院的规模,办学成绩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到1998年底,已有六所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

3.在普通教育体系方面,台湾1996年出台一项政策,让普通大学附设二技,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到1998年底,附设二技的普通大学已有23所。这样,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普通大学附设二技,已构成一个相当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及专长等来选择是进入普教体系还是进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读。

(二)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

随着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不像过去那样把教育目标局限在“养成教育”上,完全以就业为目标,而是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但是就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价值来讲,它提供给学生的这种实务能力的养成还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职业证照分三级,即丙级、乙级、甲级,它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职业证照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续薪、升迁,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能取得毕业资格证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职业证照。从1992年到1998年底,已有35万职校学生取得丙级的技术士证照。

在落实职业证照的基础上,为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台湾当局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如丙级证照加五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四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三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研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

此外,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也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

过去,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往往被视为“二流的教育、次等的选择”。现在,由于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甚至有部分普教体系的本科毕业生回头报考二专,以求获得一张职业证照,习得一技之长。

(三)职业技术教育摆脱终结性色彩,与终身教育相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摆脱终结教育的含义,除前面提到的职业技术教育目标要兼顾升学与就业外,还在于它与终身教育的结合,使公民有随时返校进修学习的机会。为此,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作了如下一些调整:第一,对于职前教育,在教学上采取“直达车”的设计,使学生毕业直接升学或就业;对于在职培训,在教学上采取“区间车”的设计,为公民个人随时返校进修创造条件。第二,在入学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原有的四技二专联考外,像学校推荐、申请入学、行业推荐甄试等入学方式都在积极地试办。第三,规定在职人员的入学考试,依据其职业证照及毕业后工作年限的不同,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如丙级证照在专业科目总分的基础上加上总分的5%,乙级证照加10%,甲级证照加15%;就毕业后工作年限的长短而言,毕业两年以内的不加分,毕业三年,在总分的基础上加分3%,毕业四年加4%,以此类推,毕业年限最高加分无上限。

三、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对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同志去年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在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今年“两会”上也有代表指出:我国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其相当的合理性及现实基础。然而,8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的职业技术教育,自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发展势头锐减。其表现一是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剧减、生源质量下降;二是“新高职”同样也存在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

这其中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但笔者认为:终结性的职教模式和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相悖,从而导致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这说明,宏观教育政策已经为终结性职教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

借鉴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应以“改革终结性职教模式,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出发点来完善祖国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一个和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其内部相对完整的、与终身教育融为一体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行高中阶段毕业会考制度,确认普通教育文凭与职业技术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贯通和衔接的教育体系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之间,虽然它们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由于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可考虑举行高中阶段的毕业会考。会考内容为高中阶段的文化课,会考参加对象为上述高中阶段的毕业生。通过高中阶段毕业会考,即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从而建立起中等职业学校文凭与普通高中文凭之间的等值关系。规定只有取得高中毕业资格,才能参加当年或以后各年的高考,从而实现高考报名的社会化;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社会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报考普教体系还是职教体系的大学。

(二)改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兼顾升学与就业,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

在衔接方式上,把入学考试制度作为主要方式,同时辅以保送生制度、用人单位推荐等。入学考试采取“3+X”制度,“3”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课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以此成绩作为入学的主要标准;“X”作为入学的参考标准,具体内容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它既可以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以是某一门(或某几门)与所报考类科相关的专业科目的考试,也可以是职业技能测试。为了有利于高职院校招收到适合自己的学生,也可试行若干所高职院校举行联合考试的方式。

为了使职教目标在就业的基础上兼顾升学,使中职教育也成为培养较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的预备教育,必须做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这种衔接既包括教学,也包括学制等方面。首先,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专业性、就业性,教学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养成。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在职教体系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规定获得不同层次证书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时享有不同的优待,如给予一定的加分、免于技能测试或专业科目考试等;同时,切实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及就业预备制度,使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更易于在社会上就业。其次,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和将来进修的需要,中职教育还要注重语、数、外等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教学,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现有“新高职”终结性教育模式,形成完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首先要突破“新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限制,鼓励部分院校试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二,考虑到普教体系中原有的高等专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把这些专科学校全部转入职教体系,并将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第三,大力发展包括本科层次在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规模。第四,创造条件使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能和普通教育体系学生一样有接受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的机会。只有形成一个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完备体系,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于LEVEL5B相吻合。我国劳动、人事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与LEVEL5B相当的职业资格标准。这也是我国面临加入WTO,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四)职业枝术教育的改革要着眼于与终身教育的衔接和融合

终身教育将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该体系中,任何一点上的教育都具有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的机制。现代社会是终身教育的社会。配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可考虑:第一,职业教育要做到把职前教育与在职进修、培训结合起来,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施自学考试制度和成人高考制度。第三,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毕业文凭之间建立一种等值互换关系,在社会上树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如规定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上若干年的工作年限,即相当于取得相应层次的毕业文凭,也就是获得同等学历。第四,规划多元入学方案,规定只要取得相应的毕业文凭,不管是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抑或是同等学历者,都可以参加高一级学校的入学考试;根据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工作年限,在入学时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这样,公民个人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形式取得的毕业文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从业年限都能得到承认,并作为公民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或取得新职业的起点。

至此,祖国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可设想如图1所示。

总之,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应围绕着构建一个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的,其内部相对完整的,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既能顺应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又能满足公民个人接受教育的需要;既能满足公民个人现时的接受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公民在职进修的需要。我们相信:这样一个立足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张凤莲.亚洲“四小龙”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94.

[2]林腾蛟.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术报告集(第二辑)[C],2000,(3).

[3]高教信息[N].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0.3.8.

[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ReformandDevelopmentofTaiwanVTEandItsEnlightenmenttoOurs

第8篇

论文摘要:首先论述了数控技术目前的发展趋势以及制造业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然后从基本思路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对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论文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过程

一、专业建设的背景

数控技术自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给机械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数控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同时,数控技术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物质,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先进的数控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数控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以及工艺、编程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数控人才,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培养任务主要是由高职高专院校来承担的。

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专业学生并不能满足制造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的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延续了普通教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而轻技能;第二,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没有真正明确数控技术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由此,造成了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职业特色,而不能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因此,数控技术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

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先进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了山东英才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制造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数控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岗位适应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核心,构建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挥本校的优势,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办学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科学、办学条件完备、特色鲜明、产学研结合紧密、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强、作用大的骨干专业。

通过深入到本地区机械制造业企业一线的调研、分析和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回访,我们得到了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岗位为: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CAD/CAM软件应用。在结合了我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掌握现代数控技术人员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际工作能力突出,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数控编程、操作、维修、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我校的数控技术专业自2005年开始招生起,一直是专业建设的重点。目前,该专业在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条件、优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较为扎实的建设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数控人才的需求,我们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不断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因此,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我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而校企合作则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才能了解数控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企业对数控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从而为专业建设提供正确的思路;还可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校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

(1)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

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的建设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指导;并对专业教学计划、主干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进行审核;指导实践性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协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岗位的安排。

另外,根据需要,聘用企业理论知识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越的师资条件。

(2)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与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必须要给学生创造实际生产的环境。因此,我们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借助企业优势,在拓展了教学空间的同时,也让学生接受到了企业“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适应岗位的能力。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其设计和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决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确定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以核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首先,确定我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职业岗位为:数控机床操作工和数控加工工艺员;然后,根据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提取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例如数控加工工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分析零件图纸、获取加工信息、确定加工方案、制定工艺文件;最后,通过分析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以及教学计划的修订,从而逐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课程的优化和整合。

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强化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先进性原则。其中,理论教学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注重实用性;实训教学方面,充分利用校内机械实训中心,加大实训量,保证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并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2)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引领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是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校的数控技术本专业已经有“机械制图”、“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大学物理”、“工程力学”、“工程数学”、“数控机床与编程技术”七门课程通过了校级精品课验收。争取在今后几年内,专业所属的课程多数可以达到校级精品课的标准,对于已有的校级精品课程,也将分阶段、分层次地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现场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类比法、分组教学、“一帮一”教学等。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我们也组织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实训指导书以及拓展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并建立了精品课程网页,将优质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使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充分整合,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和测试,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4)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优先选用适合本专业的、基于工作工程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写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目前,已经正式出版并应用于教学的有《机械工程实训教程》、《机械设计基础》、《传感器检测技术实验教程》、《大学物理实验》、《AutoCAD工程制图教程》等教材,以及《数控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还有部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型教材正在积极编写中。

3.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于2007年建成了机械加工实训中心,设有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焊接、CAD、控制技术及机械原理六个区,总建筑面积4700㎡。其中,数控加工实训区拥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等主要教学设备,并配置了FANUC、广州数控等多种数控系统。同时,还建设了多个数控加工仿真实验室和CAD/CAM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内均配置60台电脑,并安装了AutoCAD、UG、CAXA、上海宇龙数控仿真系统等多种专业软件。经过几年的不断扩建和更新,该实训中心已建设成为一个具备真实生产环境,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兼有生产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功能的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

另外,我校还积极开发一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如青岛海信集团、山东力诺集团等。技能性较强的部分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都可在合作企业内进行,确保“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4.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将专业建设的成果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此,我院开展了多项措施来加强教师队伍,并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首先,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通过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外派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或参与各种校内外的师资培训班等形式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能力。并定期组织教师技能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教师通过本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证书。同时,聘请相关院校、科研所或企业的学者、专家和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

第9篇

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言,由于其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显得特别艰巨而繁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各条战线,甚至面向国际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然而学校的德育跟不上形势需要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近年来普通高校连年扩招,促使普通高中也不断地扩招,而大部分职校每年录取的新生,一般都是各地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各职校生源的质量逐年降低。新生的文化基础差,必然伴随着生源的思想道德品质差,这些新生入学后常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表现为心理烦躁、波动、消沉或狂热,这也使他们的弱点暴露无遗,主要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差,正视困难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感,辨别是非能力差,经不起来自现代网络和影视等文化传媒中的不良信息以及社会上腐朽没落现象的诱惑等等。学生的这些缺陷已经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值得肯定的是,几年来,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配备足够的德育工作队伍,并形成了一定的管理体系,开设了《德育》《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交际礼仪》等与德育关系密切的课程,还开展了德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然而,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目标失衡。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有伴随着政治风潮变化而变化和脱离学校实际的倾向。有关规章制度没有具体化,可操作性差。德育的阶段性目标跟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意识认识水平不适应。如各年级完成哪些道德品质培养任务或应达到什么要求,往往没有具体的规定和阶段指标。由于德育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第二,德育内容不十分明确,相当部分学校没有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稳定规范的德育内容,只追求德育的近期目标,收不到长久的良好效果。第三,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而目前的现状是:(1)以管代导。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服帖帖。其实,这种高压式的德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操守,反而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现象,他们在校似是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为所欲为。(2)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这个主体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进行说教。(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主体式的定格体系,而是单纯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教育,德育活动完成后简单评价,至于学生在活动中知、情、意、行各方面是否发生变化无人过问了。(4)德育工作者不适应时代要求。德育工作者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甚至有部分是其他课程教不了的或者是由一些富余的教师来担当,因此.德育工作者整体水平不很高。这些现状警示我们,改革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要充分认识德育功能

德育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德育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时所导致的变化和结果,称为德育功能。德育功能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德育系统内部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诸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内部功能。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如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外部功能。可见,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所以把德育功能简单化是方法论上的错误。

(二)要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方向性原则。学校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完全照搬西方的那一套,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只会将我们引入歧途。(2)一贯性原则。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一曝十寒终究不会取得好的绩效。(3)实事求是的原则。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克服形式主义,应结合社会及学生的实际,精选德育题材,研究德育方法,因材施教,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问题。(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一定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认识,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只搞空洞的说教,不要求学生付诸行动,只会毒害他们的心灵,养成言行不一的恶习。

(三)要有明确的德育工作具体内容

1982年,我国把“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正式写入《宪法》。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再一次重申,把“五爱”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五爱”教育要求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第一,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个德育系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立志献身祖国。第二,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首先,从爱父母教育出发,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在家能孝敬父母,那么到社会,就会尊敬和关心一切年长的人,在与人相处中,也会讲道德,与人为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漠不关心,就很难指望他到社会能去关心别人,更谈不上爱家乡、爱集体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中华民族忧患意识非常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忧患意识总是与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正在逐步繁荣富强,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高,而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有高素质的国民,就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是要求当代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提高自身素质。再次,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丽耕”、“凿壁取光”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学生学习的。最后,要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古人很重视道德修养,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把自我修养作为每天必修课。“君子慎其独也”,则是更高的修养要求。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往往较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当一个人独处时,仍要严守高尚的道德标准,这就很不容易了。只有在不断的自省自律的实践中,道德修养方能得以提高。第三,狠抓养成教育。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具体措施就是强化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落实,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把“五自”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和“四自”能力(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加以探索与实践。第五,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中心,着重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和劳动观念等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使学生自觉维护和建设良好的集体风气。第六,抓好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衡量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学校抓好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状况。比如,社会“公德心”淡薄。在公共场合下,青少年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损坏公物,上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等行为比比皆是。又比如,道德思维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许多学生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认知、判断和辨别存在困惑与矛盾,常把大款、大亨、大腕当作崇拜偶像,把金钱、别墅、宠物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出现了道德观念取向上的偏差。再比如,不少学生集体观念淡薄,自私、懒惰、缺乏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部分学生的通病。他们崇尚的是以我为中心,在学校不主动参加集体劳动、值周劳动和公益活动。这些不良现象,必须通过长期的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才能得以逐步解决。第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代青少年学生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他们在学习、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估、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念,其支配、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方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那些被肯定的有价值事物,会激起学生的热情,促进其积极创造与获取,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方向。二是动力作用。价值观是构成实践活动自觉性的前提,当价值观初步形成后,学生会按照自己的生活准则坚定不移地去行动,形成一定的思想动力。三是养成作用,价值观对行为的长期支配,会使学生的行为既出于内心又带情绪性,经常重复和强化,最终养成习惯。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竞争观念、风险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在学生中认可程度较高。但值得警惕的是少数学生价值取向已开始显现出物欲化、功利化倾向,他们倾心于对金钱物质的不适当追求,埋头在过度膨胀的自我设计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四)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和途径进行教育。要更新道德教育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灌输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它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忽视内因的作用,忽视学生的立体教育,而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所以道德教育变“灌输式”为“参与式”,道德实践是关键。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有:(1)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各学科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寓于整个教学过程。(2)充分发挥图书馆、德育室、党团活动室、校史展览室德育功能。(3)通过办手抄小报和黑板报,创办各种宣传栏,教室内外悬挂名人名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创造一个绿化、美化整洁的校园,使学生在优美的学习环境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4)开展德育的系列活动,把德育内容落实到实处。如坚持升旗制度、军训制度,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文明礼仪活动月、尊师重教活动月等等。要注意德育活动的基本方法:一是在活动前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上的兴奋点和困惑点,使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要使活动既能淡化思想教育痕迹,又能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要设计出既保证有思想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又具有新颖生动、富有乐趣和感染力的活动方案。三是精心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刻把握活动走向,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保证活动按预定方案顺利开展。

(五)要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

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一套管理班子,十条管理主线”的管理体系。“一套管理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管理主线”是:(1)校长一学生科一班主任一学生;(2)校长学生科文明值勤岗学生;(3)校长学生科班委会学生;(4)校长团委团支部学生;(5)校长教务科科任教师学生;(6)校长住管员学生;(7)校长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学生;(8)校长总务科后勤人员学生;(9)校长家长委员会学生;(10)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实行这一德育管理体系,将营造出全员齐上阵的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学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养青少年的灵魂工程,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进一步做好。

第10篇

1.有利于通过理论武装增强学生的“四信”

建立学生班级党支部,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从而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有利于密切联系学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班级党支部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党密切联系学生的基层组织,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与学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是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细、落小、落实的具体体现,对构建和谐学校和平安校园意义重大。[1]

3.有利于建立“防火墙”,抵御西方有害思潮侵蚀

目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双管齐下”,一方面纠集周边国家从外部围堵和骚扰,另一面从内部加紧思想渗透,高校就是他们渗透的重要目标。他们用互联网攻击中国共产党,用学术讲座宣传西方价值观,用“洗脑”的方式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把西化、分化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而大学生思想求新求异求变,正是西方敌对势力渗透与争夺的重点。因此,建立学生班级党支部,在学生中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建立一套抵御西方有害思潮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对抵御西方有害思潮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现在的高职生大多为“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抗挫能力差。能通宵达旦玩电脑游戏,却不愿意动手做家务,有人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懒得洗;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使党组织和学生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零距离”无缝对接,有利于了解学生所思所忧所盼,全面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引导学生树立阳光心态、建设性思维,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就业上的困难,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有效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问题,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5.有利于构建学管工作新模式,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学生班级党支部就像一个“麦克风”,能够及时传达党的声音,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唱响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学生班级党支部又像一支“调和剂”,可以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使党组织的活动更富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命力。党支部建在班上,支部内的党员都在一个班内,便于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党员之间、党员与普通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形成“人人要入党、个个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便于党组织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对好苗子“早发现、早教育、早培养”,提高党员质量。

6.有利于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班级党支部是学校最基层的党组织,特别是党支部、班委会、团支部“三位一体”模式的班级,能够实现以党风带校风、学风、团风、班风的目标,是学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同时,有利于建立健全部门、院系两条线和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网络,实现“立体运作”、“点线面结合”,全面加强学校党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班级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和重大事项,学生班级党支部能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反应,充分发挥学生班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

二、建立学生班级党支部的实践

1.培训

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两年发展党员,三年建成学生党支部”的目标,信息技术学院党总支在对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通信技术专业5个班级的200多名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就鼓励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书写入党申请书,然后挑选其中表现优秀的80名学生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学习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真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要求学生将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经常学,反复学,突出重点学,结合实际学,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三进”工作,特别注重将“中国梦”与青年梦、世界梦、人类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增添青春正能量。三是大力开展党的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党的知识和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日常管理中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使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通过培训和考试,对合格者颁发优秀共青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证书,为下一步考察和发展创造条件。

2.考察

对参加学习培训后的入党积极分子从德、智、体、美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其政治立场、思想觉悟、对和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学习表现、组织纪律观念、群众观念等内容。在重大节日与事件节点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态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关键时候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并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征求对拟发展对象的意见和建议。[3]

3.发展

借鉴有关高校的经验和做法,按照班级学生人数20%左右的比例,每年6月份和12月份发展两次党员。通过函调、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等组织程序,对符合条件者提交总支党员大会讨论,在学校党委批准申请人入党之前,党总支指派专人同入党人谈话,进一步了解并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认识,最后从拟发展对象中确定25名预备党员。

4.建立

根据班级学生党员的人数,建立了1个专业党支部、5个班级党支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专业、班级党支部网站,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党建专题云空间、党员博客、微博、QQ群,开展网络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等活动,实现信息即时交流,延伸党建工作触角,做到校内校外全覆盖。各支部及时传达上级和学校党委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中央、学校党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制度,过好组织生活,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

5.延伸

一是将党组织工作向校企合作基地延伸。学校和校企合作基地联合建立党支部,在校企合作基地中树起党组织的旗帜,使在校企合作基地实习、实训的学生能够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做实党旗领航工程。二是将党建工作向学生社团延伸。让学生党员成为学生社团的骨干成员,以湖北职院义工社党支部为载体,团结带领学校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广泛开展党的政策宣讲、创业创新、技能服务活动和“结对帮扶空巢老人”、“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等义工项目。三是将党建工作向学生公寓延伸。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在学校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学生公寓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这里往往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空白地带。党建工作延伸到学生公寓,建立大学生党建工作、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网络进公寓的工作模式,可以填补学生公寓管理的漏洞,使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占领学校一切阵地,不留死角。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 技术与内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35-02

专业史论课即作为本专业学习基础的史论课程,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设计史、环艺专业的室内设计史等均属于专业史论课。

这本是专业必修课程,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史论课来说,却处于一定程度的困境之中――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非常强调实践与实用性,但却严重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所以在学生心目中,包括很多专业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经常被相对忽略;而像这样跟历史相关的理论课程,由于学生中的大部分原本就没把中学的历史学明白,更何况中学的历史讲得也很浅显,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观,所以来到高职院校里就更难理解并接受这门课了。

高职院校史论课的困境应该如何解决?本文拟以建筑设计专业的史论课程《建筑史》为例,研究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一、《建筑史》教学理念的修正

《建筑史》是一门帮助学生理解建筑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又如何发展的一门课;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关系是直接而非间接的,是紧密而非疏远的。

虽然这门课在学生中确实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个别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但只从学生身上找原因,问题是无法解决的。首先要看看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当说,许多高职院校教师还停留在告诉学生一个所谓的“史实”的层面进行建筑史教学。但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也有足够鲜明并可以理解的立场――我要设计的是当代的建筑,建筑史中的东西都已经离我们太久远了,没有意义,建筑史中讲的东西,我不知道又如何?学生认为这门课没意义,这并不全是坏事,相反,却给了我们思考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教学理念如何修正的契机。因此,重新定位教学理念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在技术解读中与工学结合课程的进一步对接

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看重技术,显然无可厚非――以建筑设计专业为例,毕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以及走上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一系列技术的运用来体现、完成。而且,既然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从来没有离开过建造技术与设计技术从而完全形而上地存在,那么在高职院校建筑史的教学中,对于技术的重视则是一定不能够忽略的;否则建筑史的系统性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强调在建筑史教学中提炼建造技术与设计技术,也可以更好地与建筑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进行无缝对接。

建筑史课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技术进行解读――

从建造技术的角度来说,无论古今中外,许多技术至今都是为我们所借鉴的甚至应用的。举例来说,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技术在半坡时期便已出现,是当代框架建筑的发端。类似这样的例子会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原始社会的技术在当下及未来都是鲜活地存在、应用,并发展着的。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建筑史中也有大量可以借鉴的案例。建筑的功能布局与流线、建筑的空间序列、建筑的形体组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不管是古典建筑(以圆明园为例,宫廷画师为之留下来的图纸,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精华)还是民间建筑,仍然为今天的人们(包括西方的建筑设计师)所追捧。

从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来说,以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中国的四川山地建筑等为例,给了当代山地建筑太多启迪。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说,景观规划设计师当下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建筑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借鉴的方法与技术。

(二)在内涵解读中向人文关怀升华

在建筑史中,除了对建造与设计技术的重视,建筑自身及建筑发展历程所包含的内涵,是这门课程的灵魂所在。因为,如果不了解内涵,学生根本不会理解建筑的面貌与技术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与规律。比如,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为何会呈现各自不同的面貌,这其中影响因素有哪些?同一国家地区的建筑,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同一位建筑师,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体现的差异是为什么?……

但理解建筑史的内涵又有什么意义?学生不理解这些内涵,是不是就做不出设计来了?设计当然可以做得出来,但关键是做得怎么样。而这取决于对人的关怀。

这个问题是学习所有史论课程最为关键的意义所在。而这个意义,太多学生不明就里。可这却是一个既无法回避,又极其深刻,但并不复杂晦涩的问题――人文关怀。仅就建筑史来说,你必须了解人,并且关心人;这样,你才能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去了解人,包括人群,也包括个体的具体的人,去关心人的心理感受、价值观,进而才能够理解人的价值诉求在建筑上的体现,才有可能继续追寻建筑以什么样的存在而呈现。

由史论课更进一步,是希望通过专业史论课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一个由文史哲所指引的价值观,以及形成初步的批判思维。而这,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也是我们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都缺乏的一种教育理念。

其实不论学习任何学科,文史哲素养的具备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很多国家为什么注重通识教育的原因。

文科大致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内容。如果没有文学的素养,你就无法透视存在的表象下掩w的更深刻的本质,内心也无法流露出更深刻的悲悯,也无法在表象的迷乱中对美有更深刻的感悟。

哲学的意义,借用龙应台的话说:“……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①

而历史的意义在于,对于当下任何事物的存在,如果不把它放到时间与空间的大坐标系中,你如何敢于对它当下的意义轻易下判断?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所以,如果要形素养,必须要有文史哲知识的涉猎与思考,如此才能做到对人的理解,进而上升到对人的关怀。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史论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强化这一理念,以免学生与人文关怀理念擦肩而过。

二、《建筑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二分法教学

我们通常所见的建筑史教材,都是将建筑所涉及的技术与内涵包含在通篇的文字中。对本科生来说,可能理解上没太有障碍,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分析解读能力就太弱了。而通常的建筑史教学,教师对建筑史料的讲解也习惯性地将技术与内涵揉在一起阐述。这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但实际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很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而言,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惰性强,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费心思,有针对性地将技术与内涵分别提炼归纳出来进行授课,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在史料通读的基础上,学习分为两个版块――即内涵解读与技术解读,如图所示:

图1 每一历史时期的建筑史教学版块与流程

(二)拓展阅读与实训

在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虽然建筑史在本质上是可以起到与工学结合课程相对接的作用,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希望他们能够自己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困难的。这便需要老师设计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史论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增加了拓展阅读与实训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使建筑史能够帮助大一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并了解一点设计技术或者设计思想,为接下来的建筑设计工学结合课程开启良好的对接开端,以及了解更多更深的人文知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建筑史的学习内容里,所涉及的技术与内涵,在我们当下的建筑现象中也会找到对应的部分。那么我便布置与这些部分对应的、或者密切相关的作业,以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建筑史学习的不可或缺。

举例来说,讲到赖特的流水别墅以及草原住宅,请学生在课后的拓展阅读与实训中寻找不同的建筑,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形体空间的组合表达的案例,并简单加以图文的分析。同时,请学生寻找赖特所处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资料。

(三)如何展开文史哲知识的讲解

但是,作为教师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无从谈起文史哲的知识储备,可偏偏所有的史论课程中几乎从头到尾贯穿着文史哲知识――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一旦在课堂上涉及到这方面问题,就可能面临学生困惑不解甚至充耳不闻的尴尬局面。但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文史哲的知识并不是远离或者凌驾于我们的人生之上的东西,相反,在现实的人生中,我们往往能够较为轻易地找到与这些知识相对应的存在,并通过对相类似的而且是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知、关注度比较高甚至是热点的问题,来进行类比的阐释。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用用最浅显的语言,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史哲的知识,从而理解史论课的内涵。

三、总结

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与工学结合课程对接的理念,不但无损这门课的意义,而且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内容理解得更加充分;对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视,不仅能让让这门课的意义更加突出,也能够帮助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理念的载体。

注释:

①龙应台:《人文素养的必要》,豆瓣,https:///note/573110051/?type=like.

第12篇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汽车电子、汽车服务等领域,就职于汽车生产、维修、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企业单位,从事汽车电气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设计、技术支持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开办专业之初,我们选择了本地22家汽车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数据,对于汽车电子专业的高职毕业生,83%的企业比较重视电工电子专业基础知识,94%的企业认为高职生应具备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与技术知识与技能,超过60%的企业强调了软件使用、设备维护、电工电子、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而且十分重视汽车检测与诊断能力。根据调研结果,基于就业面向岗位的需求,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确立了四大专业核心能力目标:汽车电气性能检测能力、汽车电气系统拆装调试能力、汽车电气系统故障处理及检修能力、汽车电气系统辅助设计能力。

2专业课程体系确立

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满足市场对汽车电子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基本素质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专业的适应性。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将新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课外实践环节等进行划分,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专业支撑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这三个课程群,分别对应着公共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特色能力这三个能力层次,专业课程群又分为专业支撑与专业核心两个递进的层面。“通识课程群”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并具备专业学习需要的基本素质;“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能适应岗位需要的1~2项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技能;“专业支撑课程群”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需要学生一定的素质作保证,又为后续的专业技能学习提供专业技术的支持。

3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的内容重构与教学设计

3.1课程内容重构

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作为专业支撑课程,如何支撑?课程必须为后续专业学习与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基础。课程内容如何构建?是继续按照传统的电路分析知识体系还是按照岗位需求构建项目化内容体系?一成不变肯定不可取,基于既定的课程体系,项目式教学又宜在后续专业核心课程中展开。故课程最终形成情境化的案例教学内容,整合原模电、数电、电路分析等多门课程内容,每个教学情境中既有普适的专业基础知识铺垫,又加入了汽车真实电路案例,将电路分析能力的培养融于各任务中,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融于各任务的实践环节中。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个情境,23个任务,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本专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每个情境任务的展开都将所学习的电路专业知识应用到汽车相关应用的分析与实践上。这样的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能学以致用,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3.2课程教学设计

为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课程在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1)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设计。

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采用的教材中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的实际情况,以能力为中心,采用问题教学法,首先通过提出问题,或虚拟演示、或动画演示、或实际器件和电路的测试作为课程的引入,然后介绍其工作原理、特性等相关理论,再回到实际中来验证学到的理论。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验证”的情景之中,把教师知识传输“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学”的过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寻找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虚拟技术等教学手段。开放实验室、专业机房,除课内基本要求实验以外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外自由地完成,有利于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利用EWB等分析和设计软件的强大功能,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中,作为电子工作平台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无逢连接。在讲解各种电路时,利用电子工作平台可以用其给出的各种虚拟的仪器和器件进行连接、仿真和测量,或进行各种现场演示。

(2)评价方法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