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19:4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澳大利亚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中,培训机构应根据行业培训包的资格体系要求,选定某项或多项国家资格开设相关的专业。培训包的能力标准则是培训机构针对不同的国家资格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即根据培训包中对资格的详细描述,选取每一项资格所规定的核心能力标准和选修能力标准,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料。
因此,熟悉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分析培训包中各项国家资格下的能力体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是培训机构进行国家资格的课程开发及组织教学的基础。本文以信息技术培训包为例,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专业领域国家资格的能力体系及其特点。
一、信息技术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
信息技术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涉及到系统开发、系统集成、系统安装、系统维护以及系统管理与控制等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培训包的最新版本ICA99 V3.0中,信息技术的能力框架体系主要由11个能力领域(Streams)组成,即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Analyse and Design IT Solutions)、构建IT解决方案(Build IT Solutions)、测试IT解决方案(Test IT Solutions)、实施IT解决方案(Implement IT Solutions)、支持IT解决方案(Support IT Solutions)、应用IT解决方案(Use IT Solutions)、团队合作(Teamwork)、文档编写(Documentation)、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以及其他(Others)等能力领域。而每一个能力领域又包含了多项能力单元(Units of Competency)。
所有的能力领域及其能力单元都有相应的识别代码。以图1的ICAITTW002B能力单元为例,编码方法为:字母ICA表明培训包的名称――信息技术培训包;IT代表信息技术;IT后的字母为能力领域和能力单元(如TW代表团队合作);TW后的数字表示能力单元的具体序号,最后一个字母表示能力单元的版本。
每一个能力领域所包含的能力单元由分析信息技术各项资格的能力构成,并进行相应课程开发的基础。信息技术培训包中的能力框架体系共由11个能力领域、328项能力单元组成,如图2所示。
二、国家资格能力体系的纵向比较
为实现澳大利亚国家资格体系各级证书之间的有效过渡与衔接,在分析培训包中各项资格的能力构成,并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能力体系的纵向演变过程及主要特征,即分析能力体系从一级证书资格上升到文凭资格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从而,可以更好地设计学员的学习途径,承认学员的现有能力,实现更加灵活的教学过程。
本文则以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为例,分析能力体系从一级证书到文凭的纵向变化特点。根据信息技术培训包的国家资格体系分析,软件开发专业涉及的各级资格为信息技术一级证书资格ICA10101,信息技术(应用)二级证书资格ICA20201,信息技术(软件应用)三级证书资格ICA30199,信息技术(编程)四级证书资格ICA40699,以及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文凭资格ICA50299。
(一) 各级资格证书的能力构成
信息技术培训包规定,各资格的能力体系由核心能力单元和选修能力单元两部分组成,一旦成功地修完所规定的所有核心能力单元及选修单元,便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各级国家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如表1至表5所示。
(二)能力体系的纵向变化特征
根据表1至表5所显示的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各级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可以分析出随着资格等级的提高,各级资格能力体系的能力构成、能力单元内涵的变化情况,即能力体系的纵向变化特征,如图3所示。
图3中,每一个灰色小方块代表一项能力单元,而符号U、B、TW、S、D、PM、AD与T分别代表应用IT解决方案、系统构建、团队合作、支持IT解决方案、文档编写、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和系统测试等项能力单元。
对各级资格的能力单元的特点及内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从一级证书资格至文凭资格的各级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以及纵向递进特征,具体如下。
1.能力体系的构成更加多元化,灵活性亦增加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核心能力的数量增加,所涉及的能力领域增多,且可选的选修能力单元数量也加大。
2.能力体系内涵的宽度、深度、复杂性加大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复杂程度亦加深。例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U)在一级证书资格中定义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使用办公软件、在互联网上检索、收发信息的能力;在二级证书资格中除了强调基本技能之外,增加了使用应用软件高级功能的能力;在三级证书资格中除了强调使用应用软件高级功能的能力之外,增加了根据客户需求选定应用软件、进行应用技术开发与技术支持的能力,并具备追踪新技术的能力。而在四级证书和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中,则强调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AD)、构建系统(B)、系统支持(S)和项目管理(PM)能强。
3.创新能力增强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亦提高。学员应掌握多项能力单元,加以综合运用和创新,可以根据实际的商务与技术需求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测试系统,并进行技术支持等。
4.强调项目管理与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要求。二级证书资格中对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仅限于在工作场所的交流能力;而在四级证书资格和文凭资格中则增强了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的能力,强调对IT项目进行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配置管理,项目规划与集成的综合能力。
5.客户服务能力增强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更加强调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系统支持等项能力。在一级证书资格中没有提到客户服务意识,而在四级证书资格和文凭资格中则增加了在商业环境中与客户交流、分析客户需求、可行性分析与论证、技术开发、项目检测与评估、编写客户文档和技术文档、客户培训、系统和软件维护等项能力。
三、国家资格能力体系的横向比较
为了更好地分析能力体系的构成与内涵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有必要对同等级别的资格的能力体系进行横向比较,以找到同等级别的资格的能力体系的共性与核心内容。
仍然以信息技术培训包为基础,分析信息技术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的横向特征,所涉及的各文凭资格为:信息技术(系统管理)文凭资格ICA50199,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文凭资格ICA50299,信息技术(商务分析)文凭资格ICA50399,信息技术(网络编程)文凭资格ICA50499,信息技术(多媒体集成网)文凭资格ICA50599。通过比较信息技术不同方向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可以分析出各文凭资格能力体系的能力构成、能力单元内涵的共同点,即能力体系的横向共性特征,如图4所示。
图4中,每一个灰色小方块代表一项能力单元,而符号PM、AD、B、T、I、S、SP、U、TW分别代表项目管理、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构建系统、系统测试、实施IT解决方案、技术支持、战略规划、IT解决方案的应用、团队合作等项能力单元。数字代号50199、50299、50399、50499和50599分别代表信息技术文凭资格的各个专业方向,即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
虽然信息技术各文凭资格的专业方向分别为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其能力体系的构成有所不同,但是,这些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能力体系的构成涉及到多个能力领域
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由核心能力单元和选修能力单元构成,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能力领域。所有的核心能力单元主要在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系统构建、系统测试、实施IT解决方案、支持IT解决方案、战略规划、应用IT解决方案和团队合作等九个能力领域中选定。每个文凭资格的核心能力单元的数量在16项以上,且主要涉及五或六个能力领域。
2.强调项目管理能力
在现代商务环境下,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构建、测试、技术支持与客户服务等项工作都需要一个项目团队的精诚合作。因此,在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中都包含项目管理能力,体现在系统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风险管理能力;在软件开发专业方向主要是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项目集成管理等能力。而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专业方向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更高,除了时间管理能力之外,强调所有的项目管理能力,如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和项目集成能力等。
3.能力体系以分析与设计能力为主,并体现各专业方向特点
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主要以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定相应的技术能力。
各资格的核心能力单元中至少包含四项分析与设计能力,如分析客户的商务需求、可行性论证、制定项目方案等。在此基础上,系统管理专业方向主要再强化IT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持与系统测试能力;软件开发专业方向主要再强化构建IT解决方案和系统测试能力;商务分析专业方向则再加上构建IT解决方案、系统测试和战略规划能力;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则再加上IT解决方案的构建、实施和支持能力;而多媒体集成专业方向则再强化IT解决方案的应用能力,并加上IT解决方案的构建与实施能力、系统测试和系统支持等项能力。
应省教育厅通知,参加省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训时间是:9月16日至9月26日为期11天.培训地点在郑州师专.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对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学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以下是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培训的内容说明
本次培训分十个模块,分别为:
模块一、培训准备
模块二、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模块三、选择教学用媒体
模块四、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
模块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
模块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
模块七、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模块八、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
模块九、体验单元教学设计
模块十、培训的总结与提高
二、培训的宗旨
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2005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本计划旨在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络体系,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1994年ACET了教学技术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有实践”,近年来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都促使教育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教师要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即为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本次的培训也区分清楚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四、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评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59-05
教育部2011年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逐步开展,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改善,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经过多轮培训也得到提升,但相比较传统的教育技术能力而言,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依然薄弱。在全球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普及和加强的大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将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因素。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我国中小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培训方式仍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主要是依托国培、省培、校培,传统的培训和培养方式,其与信息技术这一高端、前沿、瞬息万变的技术手段不谐调;而且培训内容“一刀切”,制式化、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上的个性化需求,师资培训广度的缺乏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1]另外,城乡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水平差距巨大,培训效果也云泥之别,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财力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外在形象建设上,忽视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建设。[2]同时城市学校比县城、乡镇、农村学校,能够更多地获得国家级、省级这样组织级别较高的培训机会。[3]这些都是导致目前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整体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发现当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很好突破口。
本文以河南洛阳为研究域,针对洛阳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方面的数据,通过定量研究比较分析,归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发展思路。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基础
此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范围为洛阳辖区1市8县6区中小学校。调查内容包括: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情况、教师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情况以及各区县教育技术培训水平对比情况等。调查方法为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一方面针对洛阳市范围内的所有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获得定量研究数据;另一方面选取若干教师进行实地访谈,以获取定性研究文本。
2.方案实施
2013年3~5月,面向洛阳市所有区县的中小学发放电子问卷,涵盖1042所中小学(约占洛阳市中小学总数的32.69%)。其中,城市地区68所、县镇地区253所、农村地区691所。为准确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情况,此次调研对6所中小学(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各2所)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现状与问题
针对洛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中的教育技术学科应用、课堂教学环节应用以及城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分析,并由此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融合应用程度差异大,不利于全学科均衡发展
中小学学科之间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比例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就洛阳市中小学校调研情况来看,如图 1所示,传统主科,包括语、数、英,信息技术课堂辅助教学的比率较高,都在50%以上,传统副科如化学、政治、地理、生物、历史均未超过11%。中小学不同科目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频次有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存在失衡的情况。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对主科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主要目的还停留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这也反映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并未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要想应用好教育信息技术,就首先要在学校主动引导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普遍运用和均衡发展。要实现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就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全面参与,通过科学均衡发展相关学科,推动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深度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在各教育环节的应用频差较大,不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衔接贯通
中小学教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节过程中也存在应用不均衡的情况。信息技术为学习空间的延伸和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无缝融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4]信息技术同时为教师教学、教研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更是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如图 2所示,中小学教师最常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环节,备课占62.84%;课堂教学占68.82%;教研占26.16%,而在实验、作业、考试环节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明显偏低。从实地访谈了解到,即使是在信息技术辅助较多的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环节,其辅助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教学资料下载和课堂PPT演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资源搬家”的作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资源创造的比例依然偏低。城市、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教研环节使用信息技术,而在其他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均未得到较好普及,如图 3所示。这也说明,在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均得到一定发展的基本环境下,要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各环节的均衡覆盖,应更加注重如何创造教师实验环节、作业批改和考试环节应用信息技术的硬件及软件环境。总的来说,教育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未成为真正促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革命性影响还需进一步发掘。
3.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支撑教学持续创新能力
中小学教师目前接受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内容还在关注教师的基础操作能力提升和课件制作环节。在教师接受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调查中,如图 4,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的比例占83.53%;课件制作设计的比例占89.1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比例占47.04%;学科教学工具使用的比例占30.36%;信息化教育资源获取技能的比例占23.04%。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中,教学设计、学科工具使用、资源获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安排相对较少。这也使得教师难以直接获得更为高阶的教育技术技能,从而难以自主实现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是教师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如图 5、图 6所示,95%以上的教师完成初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学校仅有40%左右。在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方面,仅有11.22%的学校教师培训率达到90%以上,有57.88%的学校完成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的教师还不足30%。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初级培训还未实现全面普及,中级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普及程度也相对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系统地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直接限制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整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普及率偏低、培训知识结构设计难以适应一线教师个性化需求,是制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没有先进信息化素养武装的教师难以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新的设备,无法根据课堂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一方面降低了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疑造成了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低效使用和资源浪费。衡量教学中是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关键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5]通过实地访谈,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认为做好PPT就等于上好一节信息化课程,并且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有的教师只是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存在着手段和目的倒置的情况。
4.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城乡差距大,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有加大的趋势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主要是面向教师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工具的一般方法,而中级培训则是为了帮助老师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从洛阳市不同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完成教育部中小学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来看如图 7所示,城市学校完成比例最高,为56.59%;县镇学校的比例为32.56%;农村最低为27.5%。就整体而言,农村地区教育教育技术培训水平不论是初级培训还是中级培训完成情况都与城镇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情况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速度明显滞后于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这极有可能在新的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加大地区间教育的发展水平。重视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针对性地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相关培训的参与度,使其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已成为当下地区教育信息化全面均衡发展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1.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由于培训观念不正确、培训制度僵化、培训模式单一导致教师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当前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进行主要由外部动机激发――教育行政单位的强制要求,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部动机不强。包括国培与省培在内,培训制度自上而下,有固定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标准,培训制度僵化而缺乏灵活性。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多数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延伸到了高校的教育技术专家与受培训教师的交往活动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基础组织的相关培训忽视了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的行为评价和结果评价,不能明确培训是否真正有效、不能以评估来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6]
2.课堂教学技能需求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未实现有机整合
现有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没有实现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及“如何教”的问题,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利用其交互技术、网络传输、数字化教育资源改变师生交往形式、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方法。[7]从现在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来看,培训的内容多是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有的培训会讲解一些媒体制作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8]而由于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教育、重传授轻实践的情况,受训教师往往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换了另一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应有的体现,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
大规模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注重培训的覆盖率,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学科背景的差异;二是教师自身之间的差异。教师的学科背景集合了教师教学知识与学科知识,是教师日常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学科背景,导致教师无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中的教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实践教学产生了距离。一线教师长期从事相关教学活动,有着更加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肯定具有差异性;同时不同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由于在基础培训实践过程中为追求培训的效率,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受到重视,使教师感受不到教育信息技术在本学科、本地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激励教师自主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致使培训效果流于表面,难以深入。
4.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是一项长期过程,一方面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持续资金投入,加大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施范围,完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以“三通两平台”工程为契机,加强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本地区教育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更需要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支撑,改变过往社会发展观念落后、教育理念陈旧的局面,在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寻找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作力点,形成高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完善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师能力的考评办法,营造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科学发展的整体环境,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
四、发展思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亦在高速进步革新,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资源的海洋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许将不再是谁能否拥有信息,而在于谁能够加工和使用信息。[9]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不是对当下教学经验的补充,而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预备。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将成为教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拥有更广阔提升空间的基础能力,教师应从职业发展、自我提升的角度提高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层次推进,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进程,管理者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努力提高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
1.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制,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改革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重视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多为政府单位下发文件组织培训,培训标准与目标单一,培训时间时长固定,培训模式采取区域集中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机制僵化缺乏灵活性,忽视了不同背景的教师在不同时间中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应鼓励教师培训学校和高校科研院所探索新型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试点校、示范区建设,拉近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问题与专门研究机构成果的实际距离,以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带动教育技术深入应用驱动力的提升。
2.紧密结合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应创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实践间的联系,使教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内容脱节,没有从培训者的具体实际需要出发,是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大问题。[10]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开始前应注重调研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困难,针对问题开展培训。开展定向培训,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专业学科工具特性,开展针对各学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以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重视教师以主体地位参与问题解决,以信息技术为方法重构教师的日常教学经验,使教师在经验的构建中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
3.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估机制,激发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积极性
评估机制是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具有巩固和激励的双重作用。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在参加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并未积极地将所学转为所用。教师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以及运用的效果,不仅在于硬件环境,还依赖于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学校的态度与政策。[11]在原有评价机制下,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推动力不够,仍以旧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久而久之,培训效果消失殆尽。学校应建立面向参训参培教师的的评估机制,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估列入培训教师日常工作考核,以评价激发和提高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
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且具备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力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处在初级阶段,与未来信息化教学环境所需要的高素质数字教师还有较大差距。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迅速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需要认识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参与高效、实用的教师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40-42.
[2]周速.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9-112.
[3]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丁钢,陈莲俊等.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3-12.
[4]戴晓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3(2):93-97.
[5]李洵.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2-24.
[6]朱晓菊,许霞.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的绩效评估实施[J].现代教育技术,2012(7):35-39.
[7]任萍.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8]张桂力,李彭曦,杨东,蒲和平.浅析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9]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以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初中级培训教材建设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178-02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信息时代,信息化的进程将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工作成绩显著,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库开发与整合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为平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在被高校重视及实施。
作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无疑是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教育质量这个核心。教师始终处于学校质量文化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在高校信息化环境中,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原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澳大利亚学者Bruce提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理念、信息源理念、信息过程理念、信息控制理念、知识建构理念、知识延展理念和智慧的理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笔者查阅了许多专家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及提出的思想,综合各方面的研究,认为华东师范大学谢安邦教授的概括更全面准确。谢安邦教授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①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有正确的理解;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欲望,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②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并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③能准确、快速地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④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⑤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或存储)自己生成的新信息。⑥能将以上一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交流。⑦能够遵守信息道德,懂得维护信息安全。
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探索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应用信息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将信息技术简单理解为使用信息工具,远远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因此,必须培养和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基础上,笔者就如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总结,综合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培养方案。在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其信息应用能力方面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先必须学校领导重视,要在学校领导的思想里真正认识到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关键作用,将决定着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那么,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这一系统工程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并形成制度化。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教师信息素养组织培养方案。安排信息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制定教师信息素养组织培养方案,要把方案的制定当做研究课题来搞,可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方法,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出的方案要经过相关信息组织的审核,经学校批准才能实施,走拟稿―评审―通过的严格程序,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定期组织效果评价和方案再修改之路,做到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加强宣传和学习,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在校园内加强对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实质性的展式信息技术功能,多种形式的开展信息技能应用交流,特别是信息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科研和学习新知识方面的交流。通过宣传和学习,进一步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面对新兴的信息技术,教师如果没有与日俱增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进程将不能得到质的突破,这不是简单的使用信息设备和技术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培养人才的适应与否的重大问题。
3、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设本校自己的信息技能培训网站。教师的信息技能的应用和提升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学院信息设施的全面建设发展。
4、科学合理的组织高校教师培训
信息化技能培训,是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高校要实现信息化,必须实现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只有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普遍适应高校校园信息化要求,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全面提升,富有成效。经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高校的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应具有针对性,不能简单的一刀切,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组织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培训。一是针对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院系领导的培训,内容以现代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治校思想、信息环境下学校核心文化、以及改造传统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掌握信息化服务、网络化管理技能和信息化常识为主,目的是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素养和领导、管理、应用能力。二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及技术支持队伍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技术、现代教育教学辅助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应急响应、系统软件部署与运维、系统分析与设计、最新前沿技术为主,目的是加大技术保障力。三是专职教师组成的执教团队培训,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实质上起核心作用的是教师。
5、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实现远程学习信息技术。有许多高校或部分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培训平台,其他高校应积极与他们进行联系和合作,让本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培训平台,通过远程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远程学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精力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师们还可实现很好的合作,扩大学习交流的地域范围,最大限度的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拉近不同层次高校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效提高其信息素养。
6、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技能考评和激励机制。在贯彻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基础上,高校还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尽可能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学校各级领导应带头参加培训学习,起到表率作用,并制定支持和激励措施,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示范课的评比,支持学科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等。
总之,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增强和发展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高校高等教育全面实施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信息化校园环境下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措施和方法,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技能,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陈航(1968― ),男,云南开远人,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讲师,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信息化建设、教育技术、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周丙锋.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2]段宝霞.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3]卜忠飞,韦凯.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内容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推行,但是从实际应用反馈来看,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得以有效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并不是很完善,虽然大部分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但是效果甚微,本文中详细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前提下如何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阐述
就教育信息化来说,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IT教育应用正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教育信息化,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实现教育新起点,属于基本构成要素,并且于教育领域得以全面落实,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而且达到了教育改革的目标,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继而形成教育现代化局面。针对信息化教学来说,是教育信息化的组成,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设计,还有学习资源利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区别,属于探究型学习,还有资源与合作型学习。从长远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已经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二、教育技术培训基本要素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教育领域受到极大的影响,逐步向教育信息化迈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信息几乎是以每3-5年增加一倍,增加教育负担,并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高素质人才,从传统课堂教学层面来说,课堂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学生负担难以真正减轻,因而教师必须转换教学模式,需要对教育实施全面改革。现代教育要从全新的视角解读教学,运用新模式及新方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同时效率也越来越高,这预示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需对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应用,对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引导学生能够从信息技术应用中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改善以往落后的教育观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本特点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也逐步被提上日程,而培训内容除了具备如下特点:形式差异性、对象差异性等,还兼具如下特点:第一,先进性。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于教育领域的应用目标非常明确,即为了优化教育过程。第二,实用性。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教育学科的不同,所需的教育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合理筛选培训内容。
三、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一)教育技术培训类型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由于培训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培训类型,首先,针对普及型来说,明确培训对象,在职教师、管理人员、见习教师,而培训的目标非常清楚,就是为了提高他们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促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其次,提高型,培养对象是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教师。伴随教育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优化,相应的功能得到完善,而教师对这部知识掌握并不是很全面,继而制定新的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技术理念,扩充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优化教育技术理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探索能力。
从培训内容上分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范围较广,并且具有极高的使用率,已经超过61%,其余分别是课件制作,还有电教媒体使用,网络应用,还涉及到教育技术应用,这足以说明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给予了极高的关。由于教育岗位的差异性,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很多教师针对教育技术培训投入了极大的耐心与时间,他们对于电教媒体教学,还有电教教材制作有着极大的兴趣,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培训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得以有效实现。
(二)培训内容模块
1.基本理论模块
从现代技术教育来说,教育信息化属于全新的综合学科,主要是通过优化教学手段逐步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兼具相应的方法体系。而这种技术实现工具相对比较固定,是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展开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教师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继而能够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除此之外,还需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涵盖以下方面:教育技术特点、作用、教育媒体原理等等。
2.日常教学媒体开发及应用
所谓日常教学媒体,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教学媒体,是除了算机及网络之外的,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训内容包括:录音、幻灯、电视、录像等等,将其与多媒体进行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3.教学设计模块
教学过程相对而言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多项因素相互作用,同时又相互影响,彼此之间相互制约,要想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系统设计教学内容。而对设计理论与方法来说,这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技能,具体包含以下方面:教学媒体功能使用、教学适应性、教学模式评价、教学媒体优化等等。
4.多媒体课件制作
多媒体计算机于教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逐步引用至教学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不单单是发挥教学手段作用,而且还可以替代教师,对知识进行传授。而对于多媒体计算机来说,其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于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比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等,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又可以便于学生学习。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多媒体操作、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软件应用、教学模式等等。
5.计算机网络模块
多媒体技术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可谓是日新月异,并且其网络已经逐步渗透至教育领域,网络化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主体方向,是计算机教育的重点方向,同时属于教育热点问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应用理念,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知识的下载,共享信息资源。而计算机网络模块培训的内容相对较多,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应用、网上信息下载、网页设计、网上教育信息研发、网络教学模式等等,需要从上述培训内容着手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促使教师能够从培训中汲取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这对于之后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能够真正得以落实。
四、结语
总体来说,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而对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模式与手段发生极大的改变,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化教育是目前教学的主体模式。教育技术培训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对教育技术不断累积,而对于教育技术培训来说,培训内容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具体传授,继而促使教师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教育技术,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运祥,舒根,马卫平.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1).
[2]杨宗凯,吴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2).
[3]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李逢庆,郑旭东,谢阳斌,杨满福,徐M.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
[4]李艳如,范新星.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发展[J].软件导刊,2012(02).
[5]季至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
[6]陈庆贵.我国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研究的深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0(09).
关键词:高职教师 教育技术 培训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72-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数字化校园”在许多院校已初具规模,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深度改革正在高职院校中受到关注和实施。现代教育对高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促进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要带动教师的广泛参与,通过制定项目规范、实施培训与指导,让教师在信息化项目的参与、制作、应用与研究过程中,得到专业素养、教育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同时,使教师在项目实施与亲身实践中,认识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现代教育技术及相关理论在今天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体会信息化环境下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效果,从而积极投身于应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之中。
1 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科学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学习过程,使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教育技术是应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人类学习问题的过程。其宗旨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指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的成果,把物化形态的技术应用于教育,借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技术,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等及相应的软件。无形技术主要指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传播学等方面的成果以优化教育过程的技术。
2 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培训现况和问题分析
早在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就[2000]79号文:《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在各院校备受重视,在校园网信息资源、信息设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全面投入教育教学使用的条件下,许多高职院校要求教师使用校园信息平台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包括教学的准备、实施和课后辅导三个阶段)。广大高职教师也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要求提高自身教育技术水平的呼声很高。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相对本科院校要晚许多,在开展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主要是学习本科院校的培训方法,而考虑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及要求不够,这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目标直接指导着整个培训的实施过程。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培训目标时,仅仅考虑了教育技术应该有的内容,没有从学校实际需求和高职教师自身特点出发,没有针对高职教师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培训的实效性不高,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连培训的目标都没有,直接将其他高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全套照搬过来。从表面上看,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是无的放矢,效果很难理想。
2.2 强调技术学习,结合实际应用不够
在培训过程中,将单纯教育技术的传授作为培训的着眼点。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培训不被重视。学校优质资源共享的意识淡薄。许多教师热衷于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对比较枯燥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原理难以接受或提不起兴趣,再加上培训内容与高职教师的学科建设结合不紧,教师在参与培训后,很难将学到的技能与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导致在培训之后掌握的技能很快被遗忘,教师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2.3 培训模式单一。效率不高
培训大多采用在多媒体教室集中上课,配合在机房练习的方式,这种培训方式有助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操作。弊病在于接受式教学为主,降低教师受训的积极性,还必须保证教师的培训时间,工作与培训矛盾突出。
2.4 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
许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选择上,只考虑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和先进性,而忽略了院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忽略了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需要,缺乏培训的针对性,这既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特殊需求又难以提高他们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最终影响了培训效果。
3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措施与方法
依据上述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笔者综合性的提出以下措施和方法,以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
3.1 充分利用院校信息资源、构建培训支持环境
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为培训提供的必要的物质资源,如能够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给培训对象使用的图书馆、校园网、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等,还包括直接用于培训的环境设施如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学室、有线电视、卫星传播设备、互联网络等。软环境是指为教育技术培训建设的网络平台和应用资源系统平台等软件环境架构的建设。
3.2 认真分析教师状况、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
在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时,首先要对高职学院的信息化需求、对教师的人才培养目的以及教师目前的实际水平等的进行认真的调研分析,围绕以下方面制定培训目标。一是常用教育技术的培训。二是围绕课程整合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提高进行培训。三是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能力的提高进行培训。
3.3 对培训教师的要求和选择
选择合格的培训教师是保证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培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1)教育技术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教师;(2)具有丰富的一线培训经验:(3)参加过严格的教育技术教师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在培训过程中最好能引入专业学科教师,让专业学科教师参与承当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备课,专业学科教师师提供教案设计的基本线索和内容,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为教案设计、教学实施提供使用技术的方法与思路,使技术不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这样的知识结构的互补组合,有利于培训的针对性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师的培训效果大有帮助。
3.4 培训模式多元化
集中面授培训是教育技术培训的传统模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培训模式,对于一些针对性强、特殊要求的教育技术培训,这些方法更加有效。
(1)利用培训网站、教师自主学习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目
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利用院校已建立的功能完善,性能稳定的校园网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了专业型的、针对性强的教育技术培训网站,成为教育技术培训资源的整合体,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开始大量应用于实践。这种模式让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师的自主学习和教育技术的高层次培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有利于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训。
(2)远程培训、优质培训资源共享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培训方式在高校之间,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应用较为普遍,高职院校因为自身的特点和综合实力的限制,要建成优质的远程培训网站还不据有普遍性,但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其他高校或相关教育部门的远程培训网站,与其进行合作培训,借鉴他们的优质资源和培训经验,为提升本校高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远程培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精力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师们还可实现很好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扩大培训的范围,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共享及效率,提高培训的绩效。
(3)任务驱动,教育技术与教学应用直接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学一线的高职教师在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时,有一个预期目标,想将信息技术技能与教学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实用,尤其期望以信息技术在所关注的某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信息技术本身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以此相适应,任务驱动下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模式应运而生,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完成教育技术与教师的学科领域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真实任务上。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习技术。在任务和兴趣的驱动下,教师通过完成任务,解决自身教学的实际问题,逐渐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教育技术素养。这种在有交流协作与指导的前提下,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培训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能力。
(4)协作学习,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高职教师以学科组成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基础所在和核心单元,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组成培训小组,设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例如一学期)要求完成的培训任务(例如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打造本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并对完成的培训任务进行评估和评比,形成成果。协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学团队的负责人肩负起领导完成培训中设定的任务的责任,团队成员必须服从团队领导,明确自己的任务,遵守培训团队安排,发挥各自特点,相互协作学习,并与教育技术指导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协作,才能较好的完成培训任务。这样的培训模式,能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愿望,对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间的协作能力培训都大有帮助,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当然,对于教育技术培训来说,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所以,单纯的运用任何一种模式都不符合客观规律,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更好作用。实践中应结合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养目的的实际要求,采用合适的培训模式,既要发挥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又要探索有效的新培训模式,并把他们进行有效整合,以满足广大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需要。
4 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技能培训考评和激励机制
在贯彻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考核标准和制度。建立系统、规范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科学的评估方法、实时监控教学质量,并对培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同时,将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及培训达到的水平要求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聘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带头参加培训学习,起到表率作用,并制定支持和激励措施,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示范课的评比,支持学科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
5 结束语
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能,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技术培训是培养和提升高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手段。但在开展培训工作中应当有的放矢,要着眼于解决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条件,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培训中注重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将教育技术培训推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一、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平顶山市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在深刻理解信息素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实际,本研究设计了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及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共20题,所有的问题皆为不定项选择。分别以平顶山市的三所高校:平顶山工学院、平顶山学院和质量工程学院的教师为调查对象,于2007年9月对其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了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回收后,数据采用了数
据库软件EXCEL统计处理。
二、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1.教师的信息意识状况。调查统计表明,97%的教师每天都上网,且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专业学习(51%)、收集教学资料(58%)和了解新闻时事(56%),进行通讯、游戏及娱乐的比例则相对较低(38%)。这说明教师们具有强烈的现代信息意识且能够积极地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对教学信息技术意识的应用,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看待:70%的教师认为应该“大胆采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将有利于现代教学的实施,但是也有14%的教师认为“尽量少采用”、11%的教师“不喜欢”、5%的教师甚至“存在技术恐惧心理”。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70%的教师认同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对教学知识点的较强表现力,但认同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获取和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中具有巨大作用的教师比例均不到35%,只有2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最适合信息时代的教学,76%的教师则倾向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表明实行多媒体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尚需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2.信息能力状况。信息整合能力方面,统计结果表明,27%的教师“会独自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29%的教师“能独立筛选整理信息,并加工生成新信息”,这样的比例可以说是很低的,这说明我们的教师对于网上海量信息的筛选及加工能力并不让人乐观。多媒体计算机技能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71%)教师对于基本的信息技术较为熟悉,而对于应用PowerPoint、Authorware、VB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及使用FrontPage、Flash等软件制作网页的能力则较弱,所占比例分别为33%和5%,当然这其中也可能因为这些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较少而相应地降低了教师们对它们的掌握。网络运用状况方面调查统计表明,绝大部分(80%以上)教师对于网页浏览、信息搜索及网络通讯工具的基本操作非常熟悉,这些技能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教师们具有清楚的认识;而网络高级技能(如网页制作)对于开展网络交流和网络教学也至关重要,这一点却没有得到教师们的充分重视,能够进行网页制作的教师比例仅为12%。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方面,统计结果表明,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教师远不到半数(31%)。对于常规电教媒体教学设施,48%的教师只会“简单使用”,能够“熟练使用”和“比较熟练使用”的教师比例总数为52%(没有达到大多数水平);40%的教师进行过课件教学,51%的教师有过制作课件的实践,但对于对较为新颖、高级的积件教学实践进行得却很少(10%),还有7%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没有进行过任何实践;只有一小部分(15%)的教师对自身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拥有自信,大部分教师(63%)认为自身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只能“基本满足”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另外还有22%的教师认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3.信息道德状况。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74%)知道合法使用他人的信息资源;90%以上的教师能够自觉传播健康信息,维护网络文明和安全,表现出了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
4.信息环境。调查表明,三所高校都为教师们提供了较好的网络信息环境:基本都有自己的网站;大部分教师(66%)认为本校信息化资源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及科研需要;在列出的“目前制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中,“信息资源缺乏”所占比例最小(19%),“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够高”和“学校教学硬件跟不上”是其中的两大阻力,比例分别为46%和35%,相比较之下,“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够高”成为最大的因素,这说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5.信息技术培训状况。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77%)是通过自学获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只有很小部分的教师(17%)通过学校定期培训学习信息技术,这种现状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很不适应。参加调查的教师们表达了需要接受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强烈愿望:81%的教师认为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非常必要”。对于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上,这是教师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其它依次是“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38%)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或网页设计”(28%)技能的培训,这说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
三、结论
从以上五个方面的具体分析中发现:
1.大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烈的现代信息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教学潜力与优势,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以较理性的态度看待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但是,教师们的信息意识,特别是有关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整合的意识尚需加强和提高。
2.整体而言,教师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信息整合的能力较弱;对基本的信息技术较为熟悉,而对高级的信息技术掌握较少;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3.绝大多数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
4.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弱是目前制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四、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信息技术在给高等教育提供巨大支持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广泛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职业需求,无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从业标准和要求。据此,高校教师要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自身信息素养与生存、发展的相关性,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形成使用信息的意识和习惯,从思想上和意识上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自觉提高数字化环境下的从业能力,以便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客观信息环境。基础设施是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保证。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要建设校园局域网,并联入互联网,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以满足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需要,为教师开展信息实践提供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技术研究室,购进必要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料,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学科研究和课程研究的需要,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提供研究平台。
3.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推进信息教育进程。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还应借助于系统的培训工程。鼓励教师参加系统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从教、执教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够让高校这片沃土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教育部门及学校管理部门应建立一整套培训和进修制度,并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让教师们及时掌握和更新信息教育技术,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4.优化信息教育环境,营造校园信息氛围。在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校园信息氛围的营造。通过举办各类信息技术的学术讲座,使广大教师不断充实和更新信息知识,了解信息法规及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成果;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展课堂教学,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体系中的应用面,使广大教师在充分享用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各项信息技术应用评比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能的积极性;要重视图书资料建设,办好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数据中心,建立通用、快捷的数据检索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与数字化的学习支持平台等等。
【关键词】混合学习;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27―05
一 混合学习的内涵
1 混合学习概述
混合学习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李克东[1]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2]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简单而言,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以实现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学习效果。[3]
2 混合学习的设计模型
Josh Bersin 认为混合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识别与定义学习需求。学习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混合学习中需要对学习需求进行识别与定义。(2)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学习风格、原有知识及技能结构、智力水平等,混合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具有适应性的学习计划以及确定的测量策略。(3)根据实施混合学习的设施(环境),确定开发或选择学习内容。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面对面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基本设施通常指实现在线学习的设施,由开展混合学习的单位建设,还应考虑带宽、电脑的配置,学习管理系统的限制,时间的约束等。(4)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测量。该过程是混合学习的最后阶段,主要是执行学习计划,跟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目的。[4]
RIT混合学习设计模型是由Rochester理工学院(RIT)所提出的一种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型,在该模型中,认为混合学习是将面授学习和网络学习活动相结合,以纸质教材和在线课程两种资源支持学习活动。[5]
二 混合式培训的设计原则
1 以培训目标为导向
在混合式培训的设计中,也要以培训目标为导向,以保证培训在目标方向前进。培训的目标来自于培训的需求。
2 将培训内容与学习者经验、水平相结合
调查了解学员当前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经验等,将教学内容与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相结合,才能确实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
3 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在混合式培训中,相当多的时间是学员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以保证混合式学习有效实施。
三 培训设计
1 定制培训内容
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学员当前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选择和制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内容的设置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整个培训活动的重要支撑。
2 定制培训环境
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的共同作用下,需要为培训创建培训环境,该培训环境应该包括所需的物质环境以及人力资源,诸如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辅导教师等等。
3 开发培训资源
根据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定制相应的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设计、组织与开发对培训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得到相应的培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定制培训策略
培训策略的定制是实施培训的关键。在混合式培训中,为培训活动选择适合的培训策略包括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两个部分,主要用到的策略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和协作学习教学策略等。
四 广东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混合式培训实施方案设计
1 分析学习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22份,有效问卷22份,回收率达73%,问卷有效率为100%。教师们普遍反映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备课中具有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节省备课时间并提高效率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关于授课使用方式或者运用多媒体时,多媒体课件,尤其是PPT的使用率是最高,其他媒体或者方式如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应用的情况很少,如下图所示。
我院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会用到信息技术,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匮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课件,创设情境,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处于初级水平。
在培训方式方面,60%的教师选择采用面授和网络培训的方式,40%的教师选择面授培训,没有教师愿意采用全部的网络培训进行学习,如下图所示。
学校共有四个校区,地理分布分散,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完全采用单一集中面对面培训很难满足相当一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需求和接受培训教师后续学习和获得支持的需求,进而影响培训的效率。
通过对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确定如下培训目标:采用混合式培训,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培训内容和学习形式
通过对以往教师培训的分析,认为培训内容要和教师的工作需要紧密联系,以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在内容的设置中要根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差别和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模块,让教师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学习。通过对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所期望的培训内容的调查得知,教师们希望在参加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得到以下内容的学习:音频、视频的编辑,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与利用,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如下图所示。
将内容分为初、中、高级,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教育技术水平灵活的选择不同的内容学习。在每个单元中,结合具体案例学习,将教育技术理论融入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中。例如下表中数据:
学习在Excel中将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如下更为直观的图,如图6:
用戴尔的金字塔理论对其解释:在各种媒体中,语言文字最抽象而图表是相对其更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以上例子使学习者即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如何在Excel中将数据转化为更直观的图表)又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
3 实施混合式培训的环境和资源
(1) 培训环境
本培训需要进行集中培训的多媒体教学课室,需要进行网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全校建有多媒体教室78间,所有教室都配置有高清晰度的投影机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中心拥有多媒体机房,而且学校于2007年7月正式购买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网络化的培训提供了实施平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提供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平台。该平台拥有一套强大的核心功能,使教师可以有效的建立和管理课程,制作课程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平台中的协作工具提供了实时同步的交流互动,支持文本聊天环境和完全的虚拟教室。教师可以选择任一环境安排协作学习。除了文本聊天,虚拟教室提供协作白板、问题和解答集锦以及退出教室功能。学习者可以参与实时课程和讨论。为了支持小组协作,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工具建立不同的学生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文件交换区(与小组成员共享文件)、讨论区和虚拟教室(与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实时讨论或共同完成任务)以及给小组成员发送信息的小组邮件工具。学生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小组。教师能够为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作业和项目。平台中的讨论区支持多议题的异步讨论。教师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设置多个论坛,并嵌入到合适课程中。学习者可以张贴讨论项,并能够修改、删除、匿名留言和添加附件(包括视频格式)。论坛内容可以根据议题、作者、日期或主题排列和浏览,并支持完全搜索。学校具备混合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硬件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条件,将面授培训和网络化培训方式结合,扩大培训收益面。
(2) 培训资源
如果说硬件环境是基础,学员和教师是核心,那么培训资源就是确保混合式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物质基础。在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学校已经具备网络学习的硬件条件,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自带软件环境。因此,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做考虑,主要考虑的培训资源是在线课程。本校以BB平台建立了在线培训课程和网络学习环境,如下图所示:
五 结语
在培训实施方案的设计中,我们以混合学习思想和混合学习设计模型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环境和学习平台,建设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保证网络学习和面授学习质量。培训活动是一个系统,培训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培训方案的设计是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3]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 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 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一、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促进学校电教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年上半年区电教馆一直把学校电教课题研究作为先导工作来抓。我们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分层推进,典型引路,滚动发展”的策略抓试点、抓实验、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以科研求提高,以科研促发展。*年,*职教中心《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沙洲中心小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质量的研究》等四所学校的电教研究课题正式被列为江苏省“十五”电教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课题实验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尽管研究的过程复杂,但研究是经验的,是系统的,更应是有效的,可靠的。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课题大小,必须目的明确,有价值,研究的成果才有社会意义。因此今年我们特别注重“十五”电教课题的开题工作,努力提高“十五”课题研究水平,切实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与评估。6月上旬,在市电教馆的领导下,我们对全区四所学校的“十五”省级电教课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通过调研,四所学校在课题实验研究管理中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手段,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的作用。较科学、规范、按计划、按要求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受到市电教馆的赞扬。目前,我区各校以科研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区电教工作开始从常规电教媒体的开发和运用,逐渐向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方向转化,不断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二、电化教学环境逐步完善
为保证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及时进入中小学课堂,在市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我区各校对照江苏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和示范学校环境配置标准,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加电教投入。据统计:到*年6月份已达2000万元,学校配置了电视演播系统、多功能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等。*年开始全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仅板中、雨中、共中、实小、共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即达到144万元。江小、*职教中心、*中学等校还自筹资金进行计算机房改造和升级。至今年6月底,全区已有计算机1180台,收录机432台,投影仪448台,电视机488台,影碟机、录放机150台,编辑机(非编)12套,多功能电教室19个,计算机室25个,班班三机一幕进课堂。*职教中心、雨中已建或正在筹建三机房,为我区教育信息化全面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开始,孙中、板中、*职教中心宽带已接入学校,沙小等5所学校年内力争接入宽带网。*中学、实验小学还建成了校园网。闸中、共中、雨中、孙中、江中、实小、雨小、共小已建起了信息制做中心。校园网,信息制做中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区教育现代化的层次。各校在硬件配置的过程中,电教馆总是主动到学校,为各校做好参谋,严把质量关,全心全意做好后勤服务,为学校进行网络调试,计算机及各种电器的维修与保养,受到基层学校的好评。我们相信,新的教育技术革命将会在我区全面展开。
三、办好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近年来,*区教育局高举教育现代化大旗,坚持以学校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教育改革为动力,高瞻远瞩,大气魄办教育,使雨花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确保教育现代化强区的顺利实现,进一步高标准、高质量办好雨花教育,由区教育局、区电教馆酝酿已久的“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今年4月2日正式开播!这是雨花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雨花人民教育、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雨花教育纵横”栏目的主要内容有:名师导学、教师风采、校园风景线、升学指南、考前指导、幼教天地。开播“雨花教育纵横”这一栏目,其目的是进一步构筑起展示雨花教育的平台,搭建教育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到目前为此已按时播出了14期节目,在全区教师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们克服许多困难和电视台的同志一道保质保量做好每期节目。没有交通工具,我们自己想办法,天气炎热,我们照样扛着机子一丝不苟的严格按要求拍摄好每一个场面。我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挥汗工作的场景深深感动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从编、导、摄、制及组稿全部由我们负责。由于是第一次做这项工作,缺乏经验,但我们边干边学,力求把最美的学校展示给大家,把最好的教师介绍给大家。自“雨花教育纵横”栏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全区上下的关注,成为雨花教育密切社会和百姓的情感纽带,拉近了教育与百姓的距离,聆听群众对教育的建议,进而营造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良好氛围,推动着雨花向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四、继续抓好电教培训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电[*]12号《关于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及南京市教育局宁教电[*]7号文《关于开展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有关培训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去年区电教馆制订了《*区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施意见》。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布置和要求。区电教馆根据省市区教育局的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协作下,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工作。
为认真完成好省、市教育局下达的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任务,我们从3月份开始,对培训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对培训场所、培训教材、授课教师、后勤管理等
逐一落实到位。4月12日我们对去年参加培训的397名学员进行复习指导,5月份全部参培学员到市电教馆参加考核,仅有5人不合格,及格率达98.5%,居全市之首。
这次培训全体学员一致反映很好,认为此次培训虽然大家累了一点,但非常值得,不仅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对学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实实在在学到了不少信息技术知识,对指导今后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区暑期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正有条不紊的展开。
五、抓好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计划及*年高考改革方案的通知》(苏教基〔*〕11号)精神和《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实施细则>和<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考务工作细则>的通知》(苏教会考[*]3号)要求,全省今年5月18日至21日组织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根据区教育局的安排,由区电教馆全面承担了此次考试的各项工作。接到任务后,区电教馆尽职尽责、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协作下,扎实做好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各项准备工作,圆满完成了此次考试工作,具体做法:
1、高度重视,确保我区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如期顺利举行。今年5月举行的高二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是全省首次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组织的一次无纸化考试,考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顺利推进,也影响到全省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这次考试,我区设置了三个考点:*中学、板桥中学和华夏实验学校,考生610人。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并成立了区会考办,教育局副局长戴云担任会考办主任。为组织好这次考试,我们协同区教育局多次组织召开了考点学校主管领导和考务人员会议,进一步强调这次考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密安排,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力求使这次考试取得预期效果。
2、精心组织安排,认真做好等级考试的各项工作。高二首次等级考试,教育厅苏教会考[*]3号文件明确对信息技术考试的硬件配备、软件系统安装和检测、监考教师培训,学生参考组织及其后勤保障等各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安排要细致,措施要落实,责任要明确,确保考试系统安全正常运行。
为配合考点学校做好考前准备,区电教馆安排了技术人员参加了省会考办于*年3月29-30日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软件使用培训班”,培训一结束,立即会同普教科在区实验小学举办了考点学校的考试和考务系统的安装使用培训。前后多次对全区三所考点学校和考务机构按照规定程序逐一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及时向省会考办汇报,并请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上门解决问题,确保所有设备正常运行。
由于我们认真细致做好考务工作,确保了各考点准确无误地按时进行考前测试和正式考试。这次全省首次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区教育局对我们十分信任,将此重任交给电教馆,我们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圆满的完成此项任务,再一次证明*区电教馆是一个很能战斗的群体。
六、积极抓好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根据省市关于“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总体布置,*区教育局积极主动配合省市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加强全区教育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更为健康安全的信息环境。
在区委、区政府和南京市教育局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区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有关精神,坚决清除网上有害信息,严厉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经研究决定成立*区教育局“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沈丽娟;副组长:戴云;组员:李维斌、周宁、赵承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电教馆,具体负责专项清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
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区电教馆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做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6月1日—6月4日电教馆制定了*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区“互联网入网单位安全管理条例”。6月5日—6月8日成立了*区教育局整治领导小组,下发*区教育局“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区互联网入网单位安全管理条例”。6月9日—6月10日各校(园)成立了“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校(园)大力宣传发动,组织学习,认真贯彻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计划和制定长效管理制度及应急方案。6月11日—6月18日各校(园)及个人自查自纠主页及链接。6月19日—6月25日区电教馆组织全体人员全面清查各校(园)、个人主页及链接,同时要求各校(园)上报各种制度、计划、应急方案。6月25日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长会议,进一步宣传发动并和校长们签署了“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责任协议书。至此,我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有条不紊的全面展开,我们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区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七、办出“南京雨花电教”网特色
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
*年3月,区电教馆还没有接入宽带网时,我们就意识到:要加快全区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必须充分去运用或开发Internet(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资源,为全区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虚拟的、真实的、互动式的教育环境。
随后,区电教馆开始申请域名并着手设计制作网页,边学边作,应该说到了今天已有了较大发展。原先雨花电教内容较杂,不能充分体现我们工作的性质,通过全馆人员共同参与,多次商讨,最后确定以创办电化教育内容特色为宗旨,使广大教师通过“雨花电教”网页即可查阅到与电化教育相关的内容。几经修改调整,确立了“本站介绍、新闻中心、教育概况、电教纵横、教师培训、下载中心、实用手册、娱乐休闲、搜索引擎、公告栏”等9个栏目。今年3-5月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们适
时运用“南京雨花电教”网进行辅助培训。将我们收集整理的大量培训资料在网上及时,为学员在培训中提供了大量共享资源(如flas、网页图片及部分课件实例等),充分发挥了“南京雨花电教”网作用。
“南京雨花电教”网从创建到现在虽说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不断进步与发展。目前,“南京雨花电教”网已成为全市教育系统中一流的网站,在各区县电教同行中更是首屈一指,浏览量已近万人次。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20-03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如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各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内容笼统、学用脱节严重、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教师动力不足等。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综合效益,积极推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深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是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问题[1],也是新时期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课题和主要任务。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现状与原因分析
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现状调查
为全面了解河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笔者通过组织问卷调查、走访、访谈等方式, 在安阳、信阳、洛阳等部分中小学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和资源的使用情况等。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21份,有效率为86.8%。对问卷进行整理后得到如表1、表2所示的信息表。
表1 计算机掌握及使用情况问卷统计表
[问卷内容\&较好(%)\&一般(%)\&不熟悉或很少(%)\&计算机知识了解程度\&77.8\&16.6\&5.6\&计算机基础操作情况\&70.9\&15.7\&13.4\&文字输入水平情况\&69.8\&13.7\&16.5\&常用教学软件使用水平情况\&64.3\&28.1\&7.6\&课件制作与应用水平情况\&55.5\&32.3\&12.2\&互联网资源信息收集与利用\&63.2\&22.3\&14.5\&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情况\&46.5\&36.2\&17.3\&]
对表1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和学习之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会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在课件制作上都经过努力和尝试,但应用效果不明显;只有一半的教师能够较熟练地制作教学课件;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师,尤其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在中小学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或很少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的整合还有一定距离;越来越多教师加入到学习和利用互联网的队伍中,经常通过互联网查找信息、阅读信息和下载资源,这表明中小学教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是迫切一致的,但教师普遍反映互联网上适合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尚存在一定困难和障碍。
2.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原因
表2 影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因素问卷统计表
[影响因素\&比例(%)\&影响因素\&比例(%)\&缺乏政策支持和相关培训\&76.75\&教师间缺乏交流合作的机会\&28.90\&受升学压力影响,工作太忙\&65.84\&参加教研会议进修的机会少\&65.05\&缺少专家指点\&47.04\&与实际应用缺乏联系\&66.31\&教师个人原因,缺乏动力\&32.08\&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60.15\&]
对表2分析可知,工作忙和升学压力制约着中小学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选择,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部分中小学评价教学效果的高低仍以学生考取重点中学或名牌大学的多少为标准,考试成绩时刻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前途发展,教师认为只有强化训练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现化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通常会占用他们相多的时间,不利于集中授课和对学生的训练,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能精简备课,简单有效,现代化的备课方式则显示繁琐复杂。其次,越来越多的教师想尽快通过培训掌握计算机技术,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技能去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但目前的培训现状却被教师抵触或不屑,部分教师认为培训内容过于简单,大多是注重基本软件和教学课件与素材制作方面的培训,计算机或网络高级应用方面培训较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培训很少,使得教师只学会了技术,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通过培训虽能顺利拿到合格证书或结业证书,但真正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少,无法学以致用。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对策
1.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模式
在制定培训内容时,充分将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即在每次培训过程中,给教师充足的练习时间,采用任务驱动法调动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并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其次,探索优质课程资源辐射更多教师的新路径,培训可借鉴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模式,引领各地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来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2]。可采用“集中培训+Moodle平台下的协作学习”的培训模式,即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学校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在骨干教师掌握的基础上,由骨干教师利用Moodle等网络资源平台在本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培训策略。这种模式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效率,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并能促进培养机构加深对信息技术培训的再认识。从实施效果来看,既弥补了传统培训的诸多不足,又能发挥网络资源共享和交互性的优势。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学习,促进专家与受训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
2.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首先,完善评价活动的相关制度。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需要组织者和测评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建立健全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对评价工作的开展作精心安排,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评价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为评价的客观、科学、合理提供保障。其次,坚持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在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评价时,对在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使任课教师及时改进。特别是要结合评价的各项具体要求,指出教师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和差距,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修正方案。再次,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
中小学校积极主动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成效作为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指标之一,调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制定一套完整的适用于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规范体系,并开发测试平台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测试评价及认证,从而丰富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体系,并为各级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评价、考评及聘任提供参考[4]。
3.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要与时俱进,教师的角色要由演员变为导演, 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5]。只有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把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自我学习,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积极正确的激励措施能确保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中小学学校领导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引导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为全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此外,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给教师进修培训学习留出足够的空闲时间,积极倡导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方式授课,并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享,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开展得较好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年终绩效考评、评优评先、职称职务晋级等方面做重要参考。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中小学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丰富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的信息资源,最终带动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刘洁.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创新性研究[D].西
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2] 荣曼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研究[D].长沙:湖
南师范大学,2007.
[3] 闫英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体系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9.
[4] 张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J].中国电化教
育,2014,(08):2-7.
[5] 荣曼生.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J].中国
电化教育,2005,(09):33-36.
* 本文系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摘 要: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在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
>> 安徽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 浅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策略 关于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思考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效转化策略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发展策略研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调查研究 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启动 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浅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近十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综述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研究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在职教师的影响调查研究 意义与策略:中小学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研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3-03-02.
[6] 孟令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
师范大学,2013.
[7] 皖教秘[2012]489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教师教育技
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s].安徽:2012.
[8] 贾居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
化教育,2011,(03):17-20.
[9] 乜勇.一种新颖的教师培训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J].世界教
育信息,2005,(09):35-36. [编辑:昌曙平]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研修圈子*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