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业外语论文

专业外语论文

时间:2023-02-04 04:3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外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专业外语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课程设置

一、引论

跨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和外语教育者应该充分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日益增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式,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关于新形式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始,相关专家已经就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例如,全国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长何其莘教授曾指出英语专业的课程应分为三大块:1.语言技能课;2.语言知识课3.相关知识课。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与其适应的课程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着一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或滞后的问题。本文试在分析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问题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学者曾经提出过许多各有特点又大致相同的课程体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外语+另一门外语;外语+本族语(汉语);

外语+其他领域专业知识(如商务、金融、法律、管理等)。

理论上讲,这三种模式各有其合理性:第一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掌握两门甚至两门以上的外语,学生在就业时就可以寻找和任何一门自己所掌握的外语有关的工作。如果某个工作要求毕业生精通两门外语,而这两门外语又正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复合专业,那么无疑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但掌握了外语,而且还加深了本民族的知识,这在汉语日益重要的今天,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在汉英文秘,汉英互译方面的素质。第三种模式最为常见,学生既精通外语,同时又通晓某一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以马上进入相关专业的各种状态,将外语作为自己的特长和有力工具,为自己另外一个专业服务。

综上所述,三种模式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但在实践上却又有自己的缺陷。主要问题有:“一是现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1+1<1,即外语专业学生毕业时外语语言技能相对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较弱,其他专业知识相对有关专业学生较为肤浅。二是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现成知识已成惯性,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热情欠缺,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弱。三是现有培养模式下外语教育中依然“费时低效”,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仍然有相当多时间在“炒冷饭”,小学、中学外语学习模式到大学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

同时,为数不少的学校还存在着大量削减基础课、增加应用性课程的问题——许多学校误认为相关知识课程开设越多,越五花八门,培养的人才复合性越强。实际不然。所谓复合型人才,一是要符合社会要求;二是要以某一专业为主体,其他专业补充式服务于主体专业,或融入主体专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运用所学专业去开创性地工作。因此,无论人才培养怎么复合,我们最终要的还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的基础不可以削弱,这是一切知识的平台,没有了这个平台,其他的专业知识便无处依附,“复合型”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不说与课程设置的滞后无关。因而,只有培养模式的确立显然是不够的,确立了培养模式后再设置与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是最重要的。三、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那么,到底我们该设计一种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既保证“复合型”目标的实现,又能克服上述问题的实现呢?笔者以为,课堂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二年级的基础课要保证充足课时,要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使用上基本不存在障碍。“外语学科的基础课尤为重要,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主要是通过基础课的教学训练而获得的,外语学科的分流培养是以前基础课基本学完而且学生语言功底扎实为前提的。因此,基础课的学时数务必要得到保证,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2.设计不同专业知识的模块,按模块操作课程。学生基础课程结束,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以后,自三年级开始按模块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商务贸易模块,翻译模块,文秘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师范教育模块等。几个模块之间,又可以有小的平台,即供几个模块共选的专业知识课程,比如,上述前四个模块都可以设计高级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经贸报刊选读等课程。学生按模块选课,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可以实现“以语言学知识,以知识带语言”的目标。这与有关专家提出的“EGP+ESP”的模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采取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与EGP嫁接的方法,即在基础阶段采用EGP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高级阶段采用ESP教学模式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

3.尝试引入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因而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机关、学校、律师事物所、旅行社、外贸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时间一般在周末和每年的寒暑假)。学校、学生本人和各实践单位应签订培养合同,以确保实践的质量。实践单位每半年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价,并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4.融学生能力培养于全部课程之中,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这是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保障。

四、结语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社会的发展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自由的选择的空间。有问卷调查表明,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为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面临此形势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研究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好的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五期.

[2]孙如凤.《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评估机制的思考》.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第2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也是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同时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检验。为了进一步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管理,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和时间安排

第二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实行学院教务处和教学系(二级学院)两级管理的制度。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负责本二级单位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计划的审定、开题指导、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配备、中期检查、评阅教师的安排,成绩考核、答辩、推荐优秀论文等工作。

第三条各教学单位应在第7学期结束前1个月,将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姓名、指导范围、指导学生数张榜公布,可以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也可以由教研室根据学生所报的论文选题,统一安排指导老师,确定指导关系,并指导学生借阅参考书目。

第四条指导教师应在第8学期第3周前向学生下达的毕业论文任务书,任务书包括就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研究的内容及要求提出建议,安排学生的写作进度,提供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条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所下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于第8学期第3周前向指导教师递交书面的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确定论文撰写提纲。

第六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后勤保障、成绩登记及存档工作。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论处,在结业一年之后、四年之内回校申请,补写毕业论文,成绩及格者可申请换发毕业证书。

第七条为确保毕业论文的顺利组织,确保学生具有毕业论文撰写能力,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各教学系(二级学院)最迟应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相应的写作课程,同时根据各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照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增开大纲中明确规定、目前尚未开设的课程。

第八条学院教务处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进度检查、质量抽查、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和汇编等工作。学校其它各有关单位、部门对毕业论文工作也应积极支持、主动配合。

第九条各二级学院可在第8学期为学生安排2至3周时间专门撰写毕业论

文,毕业论文工作须在6月初全部结束。

第十条各二级学院应在第8学期结束前,将优秀毕业论文(占各专业毕业生总数的5%)光盘交教务处,以便编辑出版《优秀毕业论文集》。

第三章毕业论文的选题

第十一条毕业论文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所授学位一致;选题要有新意,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自选题目,但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提倡有一定开拓性,鼓励有学术价值的题目。

第十二条选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选题不宜过于宽泛,应是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的课题。

第十三条外文翻译不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对象。

第十四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可以自行确定选题范围,公布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兴趣选定,课题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应鼓励和支持少数优秀学生选做创新性强或与学校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课题。

第十五条毕业论文一般为一人一题。如课题需要有两人或以上合作完成,须由指导教师提出,经院(系)领导批准,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承担合作论文相关部分的撰写工作。

第四章毕业论文的指导

第十六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有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讲师(要求至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2篇论文)担任。

第十七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如下:

1.根据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专业方向和学习兴趣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学生选题,向学生讲清课题的意义,提出明确要求。

2.向学生介绍相关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审阅学生的社会调查计划和实验设计方案;指导学生书写开题报告、拟订并审查论文写作提纲及论文设计工作日程安排。

3.对学生撰写论文进行指导,一般不少于4次,并要有指导记录,每次指导的具体情况须及时记录在“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相应栏目,并由指导教师和学生签字;在指导过程中重视教书育人,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4.对所指导的论文提出评阅意见,写出评语初稿,给出评定分数,推荐优秀论文。

第十八条每名教师同时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数不得超过10篇。

第十九条如确有需要,经所在教学系(二级学院)负责人审核批准,学生到校外科研单位做毕业论文,可聘请该单位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进行指导,教研室应派专人联系,定期了解情况。

第五章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评阅和答辩

第二十条毕业论文的开题

1.学生必须首先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方能进入论文的正式撰写阶段。

2.论文开题由各教学单位自行组织,一般由指导教师把关。

3.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应阐明选题的原因、该选题的意义、题目来源、相关资料的收集情况及论文提纲。

4.题目来源包括学生自选题目和教学系(二级学院)备选题目两种。

5.学生须向指导教师递交书面的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将开题报告填写在《四川外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第3页。

第二十一条毕业论文的格式

1.第一页为论文封面,采用学院统一的封面格式,内容包括毕业论文题目(中外文)、系别、专业、年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及毕业论文结稿日期。

2.第二页为论文题目页,包括论文题目、论文摘要(200宇左右)和关键词(3—5个)。

3.第三页为论文目录页。

4.第四页起为论文正文。正文内容一般包括前言、论文主体、结论;正文后应附注释(引语、必要的专用名等)和参考书目(一般应不少于4本),参考书目应详细列明书名、作者、出版地点、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5.论文的具体撰写与装订格式见《四川外语学院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四川外语学院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日语专业及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分别遵照《东方语学院日语系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补充规定》和《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执行)。

第二十二条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

1.思想内容健康,观点明确。一般按科研论文体例撰写。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也可有专题调查、读书报告等体例。

2.论据充实,数据可靠,对所论述的问题有归纳总结,有分析批评,有个人观点和见解。

3.行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准确、简练、流畅,字迹工整。

4.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正文以6000字左右为宜;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须用外语撰写,正文不少于4000单词(日语为6000字左右)。

5.毕业论文一般要求用A4纸宋体(日语为“明朝体”,英语等外语用“Times New Roman”体)小四号字打印,标题用四号加粗,并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

汇总磁盘存入光盘,并将纸质材料装订成册。

第二十三条毕业论文的评阅

1.评阅教师资格:毕业论文的评阅教师一般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有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讲师(要求至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2篇论文)担任,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统一安排,每篇论文至少要有1名评阅教师。

2.评阅标准:评阅教师应根据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阅意见和评阅得分。

3.评阅时间:论文评阅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一周结束。

4.每名教师同时评阅的毕业论文数不得超过12篇。

第二十四条毕业论文的答辩

1.所有毕业论文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论文答辩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自行组织,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应提前两周通知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与学生。

2.论文答辩小组至少应由3位教师组成。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不超过3 0分钟。

3.答辩小组应在论文答辩结束以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书写评语,并给出论文答辩分数。

第六章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第二十五条毕业论文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指导教师成绩占总分的40%,评阅教师成绩占20%,论文答辩成绩占40%。

第二十六条各指导教师应按照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语和分数,把好毕业论文质量关。

第二十七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至少应组织1名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评阅教师也应根据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阅意见和评阅得分。

第二十八条毕业论文评分统一采用百分制(百分制与等级制对应换算如下: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各单项小分以及论文的总成绩填入《四川外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最后一页。

第3篇

关键词:MTI;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即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简称MTI)的设想于2005年3月由广东外国语大学仲伟合教授提出。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从2007年至2011年,全国先后有159所院校获得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自我国高校建立翻译硕士专业 (MTI) 以来,探讨MTI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翻译人才成为翻译学界、翻译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上海翻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中国外语》及高校学报上都刊登有关于MTI的论文。本文以2006年以来国内期刊上发表的关于MTI的论文为参考,对全国高校英语翻译硕士专业现状进行综述。

从国内发表的论文看,最早的关于MTI的论文是2006年仲伟合教授撰写的《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继仲教授之后,国内学者围绕我国MTI教育发表了诸多论文,本文主要从MTI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培养方式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MTI培养方式作出规定:实行学分制,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重视实践环节、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关于培养模式,李军、李宝印和朱瑞(2007)在《改革和完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中就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情况、设立和开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考虑等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

穆雷和王巍巍(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一文中,从翻译行业对MTI教育的启示、现行MTI课程的调查分析、MTI教育的培养模式等入手,探索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落实培养模式,如何从课程设置上区分学术型和职业型两种不同学位的翻译教育,及如何在MTI教育中体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色等相关问题。

葛林、罗选民和董丽(2011)在《诺德翻译能力理论观照下的MTI培养模式研究》中以Christiane Nord的翻译能力理论为依据,结合对13所首批MTI院校的问卷调查,从翻译能力培养途径、作用范围、检验方式等角度,提出运用文本分析模式构想翻译问题及策略、调整专业翻译难度、关注实践课程建设、具体化翻译能力检验过程等具体的意见,并对目前MTI培养模式进行了反思。

仲文明(2011)在《翻译教学理念的转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探索》一文中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翻译硕士的职业化特点,讨论了翻译硕士培养中若干问题:培养目标与招生对象、MTI 的教学文本类型和MTI 教学特点探析。

郭玲义(2011)在《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中通过分析在校企合作条件下设置与市场接轨的课程、实施双导师制、建立实训基地的积极意义和优势所在,展现了这一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特色。

蔡辉和张成智(2013)在《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中指出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有效衔接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缝隙。校企之间的合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探索校企合作的优化模式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并进一步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

从教学模式探讨培养方式的文章有柴明(2010)在《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一文中通过对专业翻译教学的建构,剖析当前翻译教学的认识和实践问题,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这些思考和实践主要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多年的专业翻译教育实践。

何雯婷(2010)在其研究生毕业论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学初探与设想》中分析了 MTI 设立的背景,把 MTI教学与多种翻译教学形态进行对比并总结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实用主义翻译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等相关理论研究,并结合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翻译教学经验,提出可应用于 MTI 笔译教学的“基于项目的开放性笔译教学模式”。

康晓芸和田旭(2012)在《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研究了当前翻译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使 MTI 教学设置更为规范、科学和合理,并提出了构建高效的 MTI 教学模式的途径: 加大实践性课程的输入; 创新教学方法; 深化校企合作。

荆素蓉和连彩去(2013)在《翻译硕士《基础笔译》课程“3+2”教评模式探构》一文中首先明确了翻译硕士《基础笔译》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然后依次描述了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试行的“三结合”教学实施模式与“二合一”学业评估模式,最后提出了以“内容与目标明确对应”、“方法与评估皆重真实”为特色的“3+2”教评模式,旨在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可鉴之资。

二、课程设置

根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围绕MTI课程设置,许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早在2006年,仲伟合教授在《翻译专业硕士(MIT)的设置》一文中分析了目前国内翻译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设置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试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仲伟合认为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是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2007年,仲伟合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中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进行了解读。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较了专业学位与研究型学位的差异,并对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试办条件、课程设置等作了论述。论文最后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的设置给翻译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及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挑战。

文军和穆雷(2009)在《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中通过对国内八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调查,分析了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并通过与国外两所高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对比,提出了国内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尚需加强的方面。

孔令翠和金黛莱(2009)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问题、思考与建议》一文中通过对网上公布的MTI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发现部分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完整, 体现了校本特色和差异性, 而一部分培养单位则简单重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自己的应有特色,与培养目标内在关联性不强。

苗菊和高乾(2010)《构建MTI教育特色课程》一文中借鉴国外大学培养职业翻译人才的经验,介绍了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从技术写作与科技翻译、本地化服务的相关性及其对职业译者的重要性来说明技术写作对翻译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中技术写作课程设置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曾立人(2011)在《翻译产业需求与MTI课程设置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比MTI院校的现有课程设置和翻译产业的需求状况,发现现有MTI课程设置还有以下欠缺:1.课程设置依然侧重学术研究;2.各校课程设置缺乏特色;3.课程涵盖领域与翻译市场需求脱节。曾立人提出各MTI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术传统、地理、经济环境和教师特点明确课程特色。

何瑞清(2011)在《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一文中以国外和台湾笔译硕士课程为参照,以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重点论为依据,结合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招生对象等实际情况,指出大陆院校翻译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马燕红(2012)在《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思考》一文中通过对部分开设MTI的院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介绍并分析了有关高校为翻译硕士专业学生开设与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及汉语言文学和文化课程、特色课程的情况,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涂(2012)在《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中通过对国内六所高校的翻译硕士课程的调查,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特点,分析了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现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学位论文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采用以下形式:项目、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从学位论文探讨MTI的文章主要从论文写作模式和论文评价方面着手。马会娟(2010)在《MTI 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探讨》一文中以北外奥组委翻译班毕业论文的撰写为个案,探讨 MTI 学位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各高校即将毕业的 MTI 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穆雷和邹兵(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一文中对第一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15所试点院校首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及部分论文进行了调研分析,借鉴相关MTI院校和其他学科专业学位的毕业论文写作经验,提出MTI学位论文应逐步向以实践型学位报告为主的论文模式过渡,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借助理论手段系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以及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写作方法的训练。

陈琳和章艳(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一文中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概念、常规性方式、方法和规则,并展示了具体的写作案例。

穆雷(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一文中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论文的模式, 他指出由于没有先例, 缺乏可资借鉴的模式, 现有的MTI学位( MA)论文仍然倾向于套用传统的学术性学位论文模式, 这就和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脱节, 也背离了 MTI 教育设置的初衷。根据翻译行业的职业特点, 借鉴其它专业学位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 并结合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 穆雷提出将MTI指导性培养大纲规定的三种学位论文方案调整为四种。

穆雷和杨冬敏(2012)在《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初探》一文中指出现有翻译硕士(MTI) 学位论文评价主要借用传统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方式,这与MTI教育的要求相脱节。穆雷和杨冬敏在分析现有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学位论文管理相关条例,借鉴其他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方式,结合MTI教育的特点及对学位论文的形式与要求,尝试提出MTI学位论文的评价方式。

另外,蒋明思(2012)在《浅析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在学生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角色》一文中从学位论文实际完成过程入手,探讨导师在“设计者、诱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观角色下的微观角色。

四、思考

针对MTI教育,许多学者客观看待,冷静思考,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孔令翠、王慧(2011)在《MTI热中的冷思考》中指出MTI之热突出表现在众多的培养单位和巨大的招生数量上,标题中的“冷”是指MTI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针对遇到的困难,孔令翠和王慧提出了解决困难的有效方法。

董洪学(2012)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通过考察2007至2012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实践,对专业学科定位、课程设置与培养过程以及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 3 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深入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型和学术型翻译硕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计以及如何强化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等相关问题。

柴明(2012)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分析了翻译硕士(MTI)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并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MTI 学位教育需要有一个综合的体系性调整。柴明结合上外高级翻译 MTI 改革探索的经验,重点阐述了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等方面的总体设计和宏观思考,并介绍了上外高级翻译为促进MTI专业学位教育的顺利实施而进行的机构设置调整。

王建国、彭云(2012)设计了11种调查问卷对与翻译相关的11类人群进行了的调查,发现MTI教育制度离理想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MTI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二是MTI学生翻译职业知识欠缺。针对以上的问题,他们提出设立MTI的高校应该遵循公共政策,加强师资建设,创建有特色的MTI培养模式。

李昌银(2013)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中指出目前我国159 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研究生培养单位绝大多数实行教指委《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的全日制两年学制,只有极少数院校采用3年制或弹性学制。李昌银认为,由于受到师资、生源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两年制翻译硕士很难达到《指导性培养方案》和翻译市场对MTI毕业生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建议将全日制 MTI基本学制延长为3 年,并且实3-5年弹性学制。

钱多秀、杨英姿(2013)在《北京地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经验、反思与建议》一文中总结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MTI教育的经验,并就制约北京MTI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反思。

五、总结

MTI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而设立的专业学位,也是目前我国发展较快的专业学位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MTI 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各MTI培养院校应对MTI教育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更好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辉,张成智.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2013(1).

[2]柴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2).

[3]柴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

[4]陈琳,章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6).

[5]董洪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2(3).

[6]葛林,罗选民,董丽.诺德翻译能力理论观照下的MTI培养模式研究――以十三所高校问卷调查为例[J]. 中国翻译,2011(4).

[7]郭玲义.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3).

[8]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

[9]何雯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学初探与设想[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0]蒋明思.浅析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在学生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角色[J].科教导刊,2012(5).

[11]荆素蓉,连彩云. 翻译硕士《基础笔译》课程“3+2”教评模式探构[J].中国翻译,2013(2).

[12]康晓芸,田旭.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13]孔令翠,金黛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问题、思考与建议[J].译苑新谭,2009(3).

[14]孔令翠,王慧. MTI热中的冷思考[J].外语界,2011(3).

[15]李昌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J]. 上海翻译, 2013(2).

[16]李军,李宝印,朱瑞.改革和完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J].中国翻译,2007(4).

[17]马燕红.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7)(3).

[18]马会娟. MTI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探讨[J].上海翻译,2010(2).

[19]苗菊,高乾.构建MTI教育特色课程――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J].中国翻译,2010(2).

[20]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21]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

[22]穆雷,杨冬敏.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初探[J].外语教学,2012(4).

[23]穆雷,邹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1(5).

[24]钱多秀,杨英姿.北京地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经验、反思与建议[J].中国翻译,2013(2).

25]涂.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

[26]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4).

[27]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中国外语,2007(7).

[28]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J].中国翻译,2006(1).

[29]仲文明.翻译教学理念的转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6).

[30]曾立人.翻译产业需求与MTI课程设置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韩语专业毕业生 毕业论文 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成效的总体反映。撰写毕业论文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它反映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现就目前韩语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情况及问题作以下分析。

一、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认识上的不足。目前部分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加之教师存在一般都让其通过的心理,导致其态度不认真,行动不积极。学生往往对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在无充分思想、理论、素材的准备下应付了事。

2.严重的抄袭现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他们做出抄袭论文的消极行为。现代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时也给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便利的机会。有的学生直接从网站上下载文章进行剽窃,不同的学校之间互相抄袭,同一学校不同班级之间互相抄袭,甚至于不同专业之间也相互“借用”等,方法花样之多令人惊叹。

3.实际外语水平的影响。一门陌生的语言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而且在最后一个学期要完成毕业论文,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就大部分学生的论文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错句较多。大部分学生写论文时都是先用汉语的思维想问题,然后把汉语翻译成韩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汉语式的韩语句子。虽然意思都能根据上下文猜测出,但是因为不符合韩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在生活中也很难听到、看到这样的句子,所以觉得很别扭。

(二)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条件不充分。图书馆内韩文版的资料及有关韩国、韩语的资料不充分,从而限制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质量的提高。

2.管理制度上有缺陷。由于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六学期,而这一学期恰恰是毕业生找工作的时期,学校为了照顾学生就业,往往对学生放任自流,管理不严。而学生本身也忙于准备简历、投简历面试,往往无心顾及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投入精力不足。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教师在开展较为繁重的教学的同时,还要面对提高自身学历、完成科研任务等压力。尽管学校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等,但由于毕业论文时间过于集中,大多数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仍不够认真,投入精力不足,只是泛泛地布置。规定多,具体的指导检查少,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成绩评定标准不一。关于论文成绩的评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情况下是只凭指导教师的判断,指导教师认为合格就合格,指导教师认为不合格就不合格。事实上仅凭论文指导教师一人的评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四)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应在第六学期完成,但这一阶段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都在这一学期开始社会实习工作,有的实习单位不允许毕业生擅自上网,而且休息也无固定时间,造成学生无法收集材料,也不方便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有的学业生认为写好毕业论文对求职没有直接的好处,况且有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与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综合起来考虑,自然要牺牲论文的质量。

二、如何解决高职高专韩语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目前韩语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学生个人、学校、教师各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地进行解决,以促进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认识。

学校、教师、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和教育功能,进而意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它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具有与不可替代的特点。从学生角度来说,也要自觉地把毕业论文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效果的大检阅。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发现、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将学习期间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和服务于社会的过程。

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从教师到学生就都必须高度重视,谨慎对待,决不能敷衍了事,要自觉地、认真地把它做好。

(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这是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根本途径。毕业论文的完成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不能代劳,必须由学生亲自去做。所以,应该在写作课上适当地安排一些有关论文方面的写作,以便以后写毕业论文时运用自如。在阅读课上多找一些各种题材的论文、文章给学生参阅,以使其积累一定的书写论文的经验和基础。

(三)学校要为学生书写毕业论文创造条件并加强管理。

学校要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建设,为学生毕业论文创造物质条件。同时,在论文的指导方面制订详细的标准,使论文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果有写论文与求职或实习之间存在矛盾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尽早进行,错开时间、合理地安排,从而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

毕业论文指导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指导方法适当与否具体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教师要承担起指导任务的职责,必须具备较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写作实力,要把握韩语的学术动态,进入该学科研究的前沿,并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指导学生论文时能给予其有效的启示和帮助,以收到“学有所导,导有所学”的效果。

只要学生、学校、教师及社会各界齐头并进,多管齐下,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制定一套科学的、规范的方案,韩语专业毕业的毕业论文就将日益规范,内容就将更加充实,合格率也将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指导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体裁分析;学术论文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major belongs to 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which leads to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glish discipline.At present,the academic study of BE has been a focus for ESP.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BE research papers have emerged.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roduction of BE research paper based on Genre Analysis,which may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BE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Genre analysis;academic paper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3

1.引言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对于学术论文写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学术科研论文写作作为各种科研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学术交流的必备应用能力。学术论文具有高度的“规约性”,其属于赋有特定目的的交际事件类型,因此一般遵循约定俗成的惯例,而引言是学术论文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辨认的语步模式。根据Swales的观点,他采取“语步”(move)和“步骤”(step)来研究学术论文的引言,进而创建了CARS模式。CARS即 Create A Research Space,意为建立学术研究空间,这一模式表明学术论文引言作为一类体裁,体现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的交际目的。

基于体裁分析法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研究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因为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对于整篇文章的构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引言的介绍,整个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典型的交际目的便非常清晰,因此,就学术论文体裁的特征结合商务语言的特定交际目标,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对这类文章的语用策略指导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体裁分析方法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以期能够挖掘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语境的确定,模式的建立和语步分析的结构潜势。

2.相关研究综述

体裁分析理论最早是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的,之后由人种学家引入语言学领域(Swales,1990,p34)。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而今,语言学家们就体裁概念的界定而言,有两个主要学派即:以斯维尔斯和巴蒂亚为代表的ESP学派(Swalesian ESP School)和以马丁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Australian School)。 John M.Swales的观点是“体裁是指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Swales,1990,p58);而深受韩礼德影响的澳大利亚学派则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其数量和社会行为的数量一致”。上世纪末,秦秀白教授对巴蒂亚的定义作过比较详尽的总结,包括以下4个方面:(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是不一般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的框架内传达个人的意图或交际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学派在定义上存在差异,但本质是一致的:

(1) 体裁是对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

(2) 交际事件的分类标准由语篇的内部结构特征和约定俗称的交际目的两个方面决定;

(3) 体裁具有常规性和制约性,语篇内容和形式需要遵循体裁要求;

(4) 同一体裁下的不同语篇存在差异。

ESP学派的代表人物斯维尔斯和巴蒂亚是把语步(move)和(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以学术和职业语篇为分析对象,总结归纳出特定体裁的基本语步和步骤。例如:斯维尔斯(1990)总结了学术论文中引言,研究方法,结论各部分的话步和步骤,这就为高级写作和学术英语的教学等实际应用环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法也都把体裁视为一种社会活动,认为体裁可能随着交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而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也正是基于这一学派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与演绎,并借助语料库的思路预期这类型文章引言写作实践的谋篇布局。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集中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语篇是否具有可辨认且固定的语步?这对同类型文章的引言写作有何意义?

3.2 研究方法及设计

众所周知,有关商务英语的学术期刊并不很多,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分析的100篇文章主要从来源上分为2个部分:其中60篇选自于《中国ESP研究》,《商务外语研究》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3类与商务英语专业密切相关的期刊及会议。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独占鳌头,由其主办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国内这一学科发展最新,最全面且最专业的水平。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则是在商务英语学科不断发展前进的见证者,因此,选自于以上期刊及会议的60篇文章可以被视作发表于专业类期刊及会议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其余40篇选自于中国知网最新的以商务英语为题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章的选取旨在能够多渠道的采样文本,具备广泛性。本研究依据斯维尔斯的学术语篇引言分析的理论框架对所选取的篇章进行了语步分析及频率统计,并根据数据讨论给出了研究结果分析与说明。

4.结果与讨论

4.1语步分析

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结构特征:

斯维尔斯的体裁理论为体裁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强调交际目的的关键作用。他首先着重研究了学术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提出了“创建研究空间”分析模式,并对引言部分进行了语步分析:首先,建立研究范围;其次,建立研究地位;再次,占据研究地位。论文引言的语步模式、专业类期刊商英论文引言特征及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表4、表5分别给出了非专业类期刊文章语步模式和非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

表1非常详细的列出了斯维尔斯关于学术论文引言语步的模式建构,共3个Move,每个语步下面细化为具体的步骤层次,但当这个语步分析应用到实际刊发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时就发现,这类文章的作者并不是严格按照语步顺序撰写文章,即使出现循环的步骤,只要满足写作需求都可以实行。这一点在下面语步统计的具体数据中得到了证实。表3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中,例如摘自《中国ESP研究》中的文章,论文引言中虽然也出现了3个Move(语步),并且第一个Move中的3个Step与斯维尔斯的完全重合,但是当引言分析进行到第二个Move时,发现传统的学术论文引言中所包涵的4个步骤缩减为2个,第三个Move中的4个Step也只出现了其中2个。由此可见,学术论文的严谨逻辑是3个语步大框架所承载的,丰富的步骤推进会让文章的交际功能获得衔接链条的集约化,但是省略其中的一些具体步骤也并没有影响到语篇所应完成的交际目的,因而,对于专业类期刊中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分析可知,这部分写作的基本架构是3个宏观语步分别是Move 1:确定研究范围;Move 2:提出研究具体问题;Move 3:介绍自己在研究的具体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研究成果),当这3步确立之后,引言部分的语篇功能已经建立,具体步骤的参与例如表2,表3中的各个步骤实施顺序使得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这类交际事件类型完整而严密。这也说明,学术论文引言这类语言体裁,是有一定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整体建构形式,体裁组织着功能语体,并且这些体裁不仅有语体的共性,还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使用特点和语言组织特点。从以上的表4和表5统计的频率可知,这些发表在中国知网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的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的Move1和Move3也基本符合斯维尔斯的提出的“创建研究空间”语步模式,但Move3中的step4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章直接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文章的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各类期刊或文章篇幅的要求不一致,因为非专业类期刊所发表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对文章引言的逻辑安排并不作要求,毕竟这些期刊所刊发的是各学科各门类文章,因而更加注重论文内容的创新及结论的时效性。另外,CARS模式的Move2中的:step1: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Counter-claiming);step2:指处其不足之处(Indicating a gap)基本都没有出现在引言中,可见我国论文作者对Move2即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Establishing a niche)这一步骤的写作习惯倾向于注重step3和step4的提出问题与继续研究这两个语步。总之在非商务英语专业类型的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中,语步统计频率表基本呈现出了学术论文的引言步骤,但商务英语语篇的学术结合商务专业的特征并不明显,而且并未涉及CARS模式的全部步骤。但是Move1与Move3:确定研究范围(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和 Move3 的概括研究目的(Occupying the Niche)的各个步骤基本在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得到了谋篇布局时的重点陈述。这证明了斯维尔斯的学术论文语步模式是广泛,通用及规约性的,它对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是有指导意义的,当然由于文章内容和交际目的的异同,当作者在应对不同的征稿意见及个人特定的写作习惯时,引言中的各个语步有所变动。就这点而言,无论是商务英语专业类抑或是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中的文章在引言写作中都没有差别。

5.结语

中国的贸易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只局限于模仿通用英语的教学与

研究方式是无法与现实的需求接轨的,因此,商务英语必须建立本学科实践特有的并且可循环的认知模式,而这就一定要在理论上得到基础层面的支持。商务英语学术科研的发展从根本上制约着此类人才的培养,商英学术论文正是承担这类科研的载体,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就是试图以体裁分析的方法探索这类新兴学科的学术论文的结构潜势,体裁的双重性即商务交际性及学术交际性使得这类特定的语篇在引言部分充分体现出了学术体裁的语步建构,全文的分析以期能够通过体裁的分析方式提高商英学术论文引言的框架指导,进而推动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更多的探究与研讨。

参考文献:

[1]Bhatia V 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 View[M].London & New York..

[2]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 NY:London & NY:Longman,1993.

[3]Swales J M & Feak C B.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A Writing Guid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20 -156.

[4]Swales,J.Gen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陈平.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新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J].外国语,1999(3):28-30.

[6]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J].外语界,2000,(1):11-18.

[7]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32-36.

[8]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138-146.

[9]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3-358.

[10]李宣松.体裁分析与商务语篇[J].外国语,1997(2):26-29.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曾玉红(1976-),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槐文信(1963-),男,陕西乾县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235-02

随着大量的海外水电建设项目的开工,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对专业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国内学子出国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外学术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1,2]在此背景下,高校水利工程专业开展专业英语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对开设课程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式授课,终结性评估”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专业英语的教学需求。[3]

专业英语是英语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课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英语与专业课程交叉,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英语词汇,使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中英比较学习,掌握国际最新研究动态;第三个层次则是熟练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开展研究和交流。[4-7]目前,很多高校自本科阶段就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第一个层次的教学应在本科阶段即已完成,第二、第三层次的教学将在硕士专业英语教学中实现。考虑到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上没有统一的要求,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方面也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如何提高专业英语教学的水平,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水利工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

1.教学的定位

经过大学本科阶段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句法,并有一定的阅读、写作及听说能力。现阶段,我国的英语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表现为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强,而听说应用能力则相对较弱。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重要的功用是作为交流工具,因此,硕士专业英语的教学应体现专业英语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在水利工程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水平为目的,教学内容要兼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根据这一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仅简单强调专业英语(或科技英语)的语言特色,如在句式(长短句、定语从句、分词结构)、词性等方面的特点,而更多的精力则放在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如何与外刊交流,以及学术汇报的一些技巧和训练上面。

2.教学素材的选取

考虑到专业英语的训练应该是全方位的,现阶段很难找到一本能兼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专业英语教材。同时,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惯用的手段,即学生翻译加教师点评的方式很难吸引学生,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是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网络资源丰富且更新快,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汇总的网络资源成为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具体到水利工程专业有很多资源库可供选取,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IAHR(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以及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等网站媒体库中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同时国外知名高校的公开课课件也是专业英语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可参考国外知名教授的相关课程的课件。

另外,考虑到研究生们撰写学术论文的实际需求,国际高水平杂志已发表的论文是很好的教学范例。如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将ASCE(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会刊对的要求拿到课堂上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刊物对论文稿件的基本要求,这样因为教学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选择最新的行业论文作为范例,让学生在了解科技论文结构及特点的同时,也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文本资料容易收集,而影像资料难以获得,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公开课视频,在课堂上选择性使用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网站上()的很多演讲资源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所用,如收集的科技方面的演讲,因其内容新颖,观点独特,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除了可以训练听力外,对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3.教学内容的编排

教学方面可按专题的方式进行,如在课程初期介绍专业英语的语言特色时,就分别有词类专题、句法专题,而进入科技论文写作部分则有稿件准备、与编辑交流等专题,便于根据不同的专题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而进入专业知识方面按专题组织素材就体现的更加明显。比如在课堂上讲授“Concrete work”时,会从混凝土的组成、制造、特性讲到施工工艺,再结合典型工程如三峡工程的混凝土工程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内容完整,形式丰富,而且教学效果更好。

4.教学形式的组织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多讲无益,精讲为妙,勤练提高。如在讲到论文“Introduction”部分的写作时有一些固定的框架,如一般会按照“What is the problem”,“Why is it important”以及“What solution do you propose”的顺序组织,但是对于具体的主体,这个框框显得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且事实上专业英语应用上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可四处套用的公式。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方面一定要注重实战训练。笔者在课堂上讲完该部分内容后,将学生按照相近的专业方向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各个小组阅读10篇以上本专业方向的最新的顶尖杂志的英文论文,写出本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的英文综述,并做成PPT在课堂上轮番展示。通过这种方式,综合训练了学生检索和阅读英文资料、用英文写作以及用英文作报告的能力,这个综述也可以作为学生日后研究成果的“Introduction”部分的内容,在不增加学生额外工作量的基础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讲演部分附带提问环节,是日后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小型预演,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二、水利工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以36学时的硕士专业外语课程为例,简单介绍水利工程硕士专业的英语教学实践。授课对象为水利工程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

1.教学指导思想

专业英语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为目标,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开展科研和交流的能力,并以此为原则组织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科技英语的特点,4个学时,包括语法特点、词性、句式等等;第二单元:科技论文的写作,8个学时,包括行业主流刊物介绍、用稿要求,以及科技论文结构及各部分的具体要求;第三单元:专业基础及研究前沿,12个学时,内容涵盖水利工程的大多数领域;第四单元:听力训练,4个学时,课堂播放20分钟左右的英文原音视频,并布置有根据听力内容写作的作业,此部分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第五单元:Group work,4个学时,以小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收集英文期刊资料,自主整理并准备PPT文稿进行讲演,课堂模拟国际会议环境,此环节穿插在教学后期阶段。

3.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述、小组讨论以及学生自讲的形式进行,课堂语言为英语。课堂讲述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而小组讨论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用英文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讲实则综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听写以及口述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4.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未采用常见的教师出卷、规定时间完成的模式,而是将考试贯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考核的形式多样。如根据学生在自讲中的表现或是提问回答环节的表现给分,或是根据学生写的英文综述给成绩等等,这种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效果也较好。

三、结束语

专业外语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练习、多实践,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翻译、写作和交流的能力,达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研究所需信息的目的,从而为新时期水利建设培养既懂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全丽娟.专业外语的研究性学习价值[J].科协论坛,2009,(10):

166-167.

[2]李志芳,谢红梅,何贵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6-88.

[3]焦述强,陈艳.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和认识[J].中国地质教育,2006,(3):76-79.

[4]郭茶秀.工科研究生专业外语的教学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

2011,(31):120.

[5]韩权利.工科专业外语实践教学构想[J].价值工程,2012,(1):180.

[6]万蕾.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第7篇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外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外语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综合检验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学生学士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毕业论文在外语专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无法取代。毕业论文的开展不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我们于2009年至今不定期的对日语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和专家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关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关的调研和访谈,同时结合我校日语专业的生源情况,将我校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毕业后可在BPO行业、商贸企业、涉日IT企业等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日语专门人才。从专业培养目标可以明确看出,我校日语专业培养的是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二、合理定位毕业论文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条不紊地开展毕业论文的工作,必须有与之对应课程对毕业论文进行支撑,而且毕业论文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前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综合运用的过程,前期的课程也是毕业论文有力的支撑。我们根据CDIO教育理念设计了包含毕业论文在内的以“项目”为引导,注重能力培养的一体化专业课程能力培养体系(图1)。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创立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次突破,它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模式开展实践教学,CDIO教育理念对日语教学,尤其是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毕业论文工作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一种打破传统的全新教学思路和模式。

如图1所示,鱼骨图的两侧分别代表大一学年的导引项目(一级项目)和大四学年的压顶石项目(一级项目)。主鱼骨上面的三个鱼刺分别代表三个学年的二级项目。其中六个二级项目均设置在实践学期。每个二级项目的顺利开展必须由对应鱼刺上的若干个三级项目(具体课程)支撑。在一体化的项目体系中,三级项目支撑二级项目,二级项目支撑一级项目。也就是说,前期的导引项目和二级项目都支撑着大四学年的商务日语综合实训项目和毕业论文。可见,毕业论文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学生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完成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得到综合检验的毕业成果。

三、能力培养

毕业论文从开题到答辩整个过程的跨度为8个月,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检验和能力进行综合培养的过程。我们通过对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和企业的问卷调查、当面访谈,以及结合毕业论文在教学体系中所处地位的综合考虑,最终比较客观地确定了毕业论文各个阶段、各个任务重点培养的能力指标。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了解日本社会文化背景的能力、行业知识及企业文化的能力,良好的日语读解和书写能力,确定主次与重点的能力,较高的日语表达、说明能力、口头表达和人际交流能力,书面的交流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以及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与习惯等。即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一体化设计。

四、总体设计

我系每一年度的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为本年度的10月中旬,结束为次年的6月上旬,历经8个月的时间。从启动时期的选题,到论文答辩、存档等工作由负责教学工作的系主任为领导小组组长,具体工作由教研室负责教学的主任负责,下设若干论文指导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秘书和组员组成,做到责任到人。并围绕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校外实习、教学检查、评阅、答辩和存档等环节,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论文质量,确保了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非常详细、明确的教学实施方案,规定了每个阶段的任务,提交的材料、文档提交的时间,同时各种文档和模板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说明,先从制度和文档等方面,确保了思路明确、标准统一,同时也不让教师分心,确保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上。

五、论文选题

1.选题方式

我们利用“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按照“双选制”进行选题。要求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能够指导的论文方向以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研究方法、具体要求等信息提前录入系统。然后统一将系统开放给学生,学生登陆系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教师,完成初步“双选”工作。根据“双选”结果,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题目,完成选题工作。整个过程教师都按照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日程进行指导,并且及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选题方向

我们要求教师和学生在选题过程中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注重语言能力培养。规定在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文化方向的基础上,主要以IT行业、旅游行业、会展行业、酒店行业、日本社会、日本经济、企业管理、商务礼仪和日语教育等应用性强、和教学联系比较紧密的选题为主。选题结合教学、科研等实际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开拓性。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同时要求学生的论文题目和内容不能和近三年的选题和内容相同,题目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宽泛,坚持一人一题的选题原则,以保持较高的更新率。大力提倡并鼓励真实性选题。

六、结语

笔者发现一些学生由于到企业实习、进行留学准备等各种原因,不够重视毕业论文的现象,甚至也发现个别没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不够重视的现象。无论毕业论文的设计多么理想,作为实施者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杨秀娥.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过程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

第8篇

本报讯(记者 唐江澎 通讯员 姚家琦)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晋升职称时,论文、学历条件,外语、计算机水平不作为必备条件。记者昨日从省卫生厅获悉,省人事厅、省卫生厅近日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湖南省农村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将单独参加高级职称评审,“以业绩和能力为主”将是该省卫生系列评委对参评对象进行综合评审的“金标准”,同时将适当放宽论文、学历条件,以及外语、计算机水平等必备条件。

过去,我省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也实行了优惠政策,但由于受医疗技术、业务量、病种等方面的制约,加上学历、外语、论文、计算机能力等“硬件”的限制,通过的不多。2006年仅通过49人,2007年为80人。

从今年起,我省农村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实行“单独考试,单独评审”。专业设置凸显乡医特色,共设7大类24个专业。根据专业结构职务比例控制要求,对在农村工作时间特别长的医务人员适当放宽申报条件。考试更注重实践性、可操作性和解决农村常见疾病的能力。

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既可选择申报农村高级职称考试评审,也可申报参加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

第9篇

关键词: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研究生

一、引言

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是英语教育(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领域较新的一个教学和研究概念,其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学术交际能力。学术英语课程是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文献查阅、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根据Dudley-Evans & St. John[1]和Hutchinson & Waters[2]的分类,学术英语可分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其中EGAP包括学术论文写作和国际会议交流所涉及的学术语篇、研究论文体裁、学术规范、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个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广泛应用于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目前,国内外EAP理论研究涉及语篇[3] [4] [5] [6] [7] [8],语类[9] [10] [11],语言特征和修辞策略[12] [13] [14] [15],以及语料库[16] [17] [18] [19]等。

EAP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现在成立了拥有众多大学成员的协会BALEAP(British Association of Lecturers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创办了学术期刊JEAP(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美国现有数百所大学开设EAP学位课程,并有主要刊登EAP科研论文的学术期刊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在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如罗马尼亚的大学根据所设专业有选择性地开设EAP,新加坡的大学中EAP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绝对重点[20]。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英语教学与专业挂钩,也开设学术英语[21]。香港大学等六所大学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也是学术英语[22] [23]。

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专门研究的高层次、高素质科研人才,能够撰写和发表符合国际标准的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24]规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宗旨是“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作为各学科专业高端人才后备力量的博士研究生,更是需要检索大量相关专业英语文献来获取本专业最前沿的信息,撰写英语论文,用英语和专业人士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另一方面,各学科的英语语言都具有独特的词汇、句法、修辞和语篇特征,而这些知识是传统通用英语(GE: General English 或 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课程中所学习的语言共核部分没有覆盖的,有必要进行专门和系统的学习,否则就会出现英语水平再高也无法进行专业交流的窘境。因此,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25] [26] [27]都开设了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课程,旨在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增强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水平。目前国际学术领域各学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等都以英语为媒介公开发表,但中国学者在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28]。因此,研究生的学术英语需求分析刻不容缓,它对于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和研究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某重点大学2011年级博士研究生进行了学术英语需求分析。问卷调查随堂定时进行,由学生自主完成,任课英语教师当场回收有效问卷250份。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信息、英语水平、学术英语需求以及建议或意见四大类总共16项,其中8项是单项选择题,7项是多项选择题,最后一项是开放式建议或意见项。根据Long[29]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必须与学习需求密切相关,否则,课程内容要么太深,要么太浅,都背离了学习者的真实需求。因此,本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博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和需求,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提供依据。

(1)专业、年龄、英语学习时间

参加问卷调查的对象是250名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博士研究生,母语均为汉语,且都选修学位基础课程:博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英语)。其中绝大部分学生(78%)来自文科和理科专业,人数分别达到97名和101名,分别占全部250名受试者的39%和40%。此外,计算机工程专业占8%,经济和管理专业占6%,其他专业如医学、法律、新闻等占总数的7%。

本次问卷调查的250名受试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如下:其中一半以上的受试者年龄在25~30岁之间,共141名,占总人数的56%。25岁以下共46人,占18%。31~35岁共39人,占16%。36~40岁计21人,占8%。40岁以上仅3人,约占1%。从上可以看出,超过2/3(72%)的受试者年龄在25~35岁之间。

250名受试者中绝大多数(83%)学习英语的时间长度超过了10年。其中148名受试者学习英语的时间在10-15年之间,占总人数的59%。有42名受试者学习英语的时间在15~20年之间,占总人数的17%。英语学习时间超过了20年的受试者有18人,占总人数的18%。英语学习时间在10年以下的受试者有42人,占总人数的17%。

综合受试者的专业分布、年龄分布、和英语学习时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50名博士研究生中大部分(79%)来自文科和理科专业,超过2/3(72%)的受试者年龄在25~35岁之间,绝大多数(83%)学习英语的时间超过10年。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博士研究生的总体情况,其中的一些数据有助于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英语需求分析。如占受试者比例最高的(40%)的理科专业一般都规定其博士研究生必须在SCI、EI 、ISTP等国际检索刊物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作为毕业要求。此外,超过2/3(72%)的博士研究生年龄在25~35岁之间,且83%拥有10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针对这些成年英语学习者的特殊学习需求合理设置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已经刻不容缓。

(2)英语水平、学术英语水平和学术英语课程评价

前文指出83%的受试者拥有10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然而超过半数的受试者对自己的英语水平(146人,占58%)和学术英语水平(132人,约占53%)普遍缺乏信心(见图1)。其中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表示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有31名 (12%)和20名 (8%);仅4人(约2%)和9人(约4%)表示满意。在所有这些250名受试者中,没有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术英语水平表示非常满意。在进一步说明时,绝大部分(199,占80%)的受试者对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普遍表示满意,而对于听、说、写、译等能力普遍表示没有把握,其中对于英语听说(153,63%)和写作(131,52%)能力尤其不满意。在解释其中的原因时,有125位受试者(50%)认为自己英语水平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重视程度低。如此低的自我评价满意度说明受试者对自己长期学习的英语缺乏应有的信心,同时表明博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学术英语的学习需求。

在250名受试者中,赞成和非常赞成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人数分别是96人(约38%)和67人(约27%),约占所有受试者人数的2/3(65%),而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受试者只有27人(11%)和6人(约2%),仅占所有受试者的13%。数据说明超过一半的受试者不满意自己的英语水平(70%)和学术英语水平(61%),2/3的受试者(65%)要求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提高学术英语水平。

(3)英语学习动机和学术英语需求

有172人次(69%)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术研究和交流,有136人次 (54%)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撰写学术论文,有111人次(44%)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57人次(约23%)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英语文化,46人次(约18%)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职业发展。

196人次(约78%)选择学术作为学术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142人次选择学术会议交流(57%),126人次(50%)选择学术英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策略,74人次(30%)选择学术规范。

最受欢迎的学术英语课程依次为:学术英语写作(169人次,占68%),学术英语听说(145人次,占58%),学术英语阅读(94人次,占38%),学术英语翻译(92人次,约占37%)。

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受试者从未接受过学术英语方面的指导且普遍存在学术英语需求,急需对在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英语写作指导和培训,以便提高学术英语应用能力,为学术研究、论文撰写和发表、参与国际性学术会议交流做好准备。

(4)英语学习建议或意见

在建议或意见栏,超过一半的受试者(134人,占54%)提供了各种反馈信息,包括评价、建议、意见等。其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学术、应用、和专业三大类别:

学术性:教育机构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仍然按照传统的通用英语(GE或EGP)课程组织教学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应该脱离以应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需要针对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置学术英语(EAP)课程,内容涉及英语学术论文格式和规范,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和针对性。

应用型: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需要注重学术英语写作策略和学术会议的基本程序,提供学术论文阅读、学术英语翻译,以及学术英语交流(如学术英语报告、论文宣读或答辩等)模拟学术环境的训练,加强英语表达和互动交流的机会,调动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化: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学生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开设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专业性课程。例如,按照学科专业,最好细分到二级学科以下分班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做到英语教学和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三、讨论和结论

问卷调查分析表明,研究生在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方面存在欠缺。近2/3的受试者普遍存在学术英语的学习需求,支持通过开设具有学术性、应用型和专业化的英语课程,提高学术英语交际能力,为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论文撰写和发表、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做好准备。

(1)问卷调查要求按照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加强学术英语课程建设,且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应用型:课程设置必须区别于通用英语(GE或EGP),且必须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②专业化: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科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相关联。③学术性:课程重点是学术写作和交流,即学术论文语篇、文体及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也就是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应该遵循学术性、应用型和专业化的原则,针对成年学习者的特殊学习需求进行学术英语教学大纲、课程和教材、教学法、测试和评估等设计工作,以适应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个性化的英语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2012年全国共有70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硕士研究生,这其中又有300多家同时招收博士研究生。本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结论并非完全适合全国各类研究生培养机构(包括985高校,211大学,以及其他高等学校),妥善的做法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互相参照和借鉴国内外学术英语的研究成果,结合具体研究生培养实际,充分发挥课程设置自,进行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多样化设置研究生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同时,在常规的学术英语课程框架指导下,既要掌握常规模式,又要把握其形式变化,创造性地灵活应用于不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为提高研究生学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创造一个适宜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2)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学习需求表明,“英语越来越多地作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主要语言,它改变了无数学生的学习经历,因为他们现在必须熟练掌握英语学术话语环境的常规做法,以便了解他们所在的学科并自如地在其中遨游” [30]。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英语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排名和学术研究机构科研实力的关键参数,也是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顺利毕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的学术英语课程建设是要帮助广大研究生掌握英文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对学术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和投稿标准,提供国际学术界的常见论文写作格式及典型范例。因此,本问卷调查建议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设置要结合国内外学术英语的研究成果,针对学术英语论文的撰写步骤(包括选题、查阅资料、提出论题、组织提纲、撰写与修改初稿、定稿等)和组成部分(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文献综述、结构模式(如IMRD结构等)、方法、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进行系统讲授,为参与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做好准备(见图2)。

(3)基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的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对于英语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机遇。挑战在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和课程建设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更加丰富的学术研究经历,不断转变英语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英语教学能力和学术科研素质,以学术性和专业化的授课方式投入到研究生学术英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之中,努力构建培养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和创新人才素质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体系。

与挑战并存的机遇是,基于研究生学习需求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将极大地拓宽英语教学的职业发展空间与学术研究领域,有利于把英语教师从传统通用英语(GE或EGP)的重复性教学劳动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学术英语课程和教学相关的科研创新工作中去。例如:对国内外学术英语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梳理,包括学术英语专业期刊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发表的学术英语研究成果,英国BALEAP协会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统计分析,美国Purdue University和Cornell University等大学开设的English 421等相关课程,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地区和大陆各大学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分析,以及Coxhead通用学术英语常用词词表、Swales体裁分析、Benesche批判性学术英语、Michigan学术口语语料库、Nesi英国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BALEAP和Council of Europe等机构的学术英语规范等科研学术成果和资源。这样,学术英语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与教学业务水平必将得到提升,学术创新空间和教学科研平台(包括学术英语论文、专著、课程、教材、项目、奖项等成果)必将得到拓展。总之,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既有利于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改革和完善,也有利于英语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和超越,更有利于打造一支符合研究生培养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

四、结束语

学术英语是英语教育领域较新的一个教学和研究概念,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在国内外大学里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表明,研究生普遍缺乏并且非常需要学术英语的系统学习,以便从通用英语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过渡到以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学术英语系统训练,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扎实的学术英语语言技能和英语学术规范基础(如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和学术会议策略等),使研究生的学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因此,国内各高校在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急需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培养,基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的课程建设必将为培养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高层次人才做出贡献。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在经历从统一性和规范性逐步走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与国外大学学术英语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比,学术英语在国内大多数高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也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32]。基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本文建议针对研究生在学术英语技能方面的不足和需求设置学术性、应用型、专业化的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同时,研究生学术英语系列课程设置要立足于不同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不断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体系,使得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原则性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全国各地研究生培养实际和学校特色,为英语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创造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大学,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拓展新的学术科研领域。

参考文献:

[1] Dudley-Evans T & St John M.J.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Hutchinson, Tom and Alan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2.

[3] Selinker, L, Todd-Trimble L. Rhetorical Function-Shifts in EST Discourse [J], TESOL Quarterly, 1978(12).

[4] Biber, D. 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 Swales, J. M. and Christine B. Feak.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 [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6] Rowley-Jolivet, E. and Carter-Thomas S. Genre Awareness and Rhetorical Appropriacy: Manipulation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by NS and NNS Scienti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etting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5(1).

[7] 杨信彰. 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论附加语[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8] 吕长竑, 黎斌, 胡霞. 中西学者生命和材料科学英文学术语篇间接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9] Swales, J.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 Hyland, K. Matadiscours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11] 叶云屏. 将科技语类引入研究生英语教学[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3).

[12] 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4(4).

[13] Becky, S. and Kwan C.,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Reviews in Doctoral These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6(1).

[14] Koutsantoni, D. Rhetorical Strategi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Articles and Research Theses: Advanced Academic Literacy and Relations of Power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6(1).

[15] 陈新仁, 任育新. 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重述标记语使用考察[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

[16] Conrad, S. Investigating Academic Texts with Corpus-based Techniques: An Example from Biology [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1996(3).

[17] Coxhead, A. J. The Academic Word List Ten Years On; Research and Teaching Implications [J], TESOL Quarterly, 2010(45).

[18] Hyland, K.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8(1).

[19] 徐昉. 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身份语块的语料库研究[J]. 外语研究,2011(3).

[20] 罗娜. EAP,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

[21] 张济华, 高钦, 王蓓蕾. 语料库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词汇教学探讨[J]. 外语界, 2009(3).

[22] Jordan, R. R. The Growth of EAP in Britain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2(1).

[23] 蔡基刚, 廖雷朝. 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 外语教学,2010(6).

[24]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OL]. 1992. http:///news.asp?id =24.2012 -2-12.

[25] 张晓君, 夏历. 博士学术英语写作:写作任务真实性与学习动机[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8(2).

[26] 张为民, 张文霞, 刘梅华. 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J]. 外语研究,2011(5).

[27] 周红红, 绳丽惠, 郭海云.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课程设计[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

[28] 曾建彬, 廖文武. 研究生英语指定选修课程的探索——以“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方案”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10).

[29]Long, Michael H. 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30] Hyland, K. & Liz Hamp-Lyons. EAP: Issues and Direction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 2002(1).

[31] 熊丽君, 殷猛. 论非英语专业学术英语写作课堂的构建——基于中美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J]. 外语教学,2009(2).

第10篇

[关键词]论文写作 选题方向 可行性

一、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撰写毕业论文不仅具有一般写作的意义,而且有其特殊的作用:即培养科研创新意识,锻炼思维组织能力,训练语言运用能力,激活知识的输出与输入等。而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论文选题多年来一直是学生和指导老师最为头痛的问题。使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论文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即价值。

二、论文写作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受其自身知识的局限,选题存在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题目范围过大。比如,有的同学选这样的论题:“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其二:题目不够新颖,缺乏创造性。笔者发现,如果选题是文学方面的,题目大都集中在《红字》、《苔丝》、《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飘》等少数几部文学作品上。其三,学生思路太窄,部分题目存在某种雷同现象。以此为根据,笔者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三、论文写作中选题的方向

论文选题应该符合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一般来说,英语专业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选题:

1.文学、文化方向

对文学的研究指的是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形式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及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以及对作品中的人物、主题、产生的背景、作家的风格、派别等进行分析和评论。学生可以阅读一本或几本英语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个案或对比研究,或对一个或两个英美作家进行个案研究或对比研究,包括作家的出身,所受教育,经历,爱情,家庭,所受其他作家思潮,哲学流派的影响等。也可以以文体分类的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等。

2.翻译方向

口、笔译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口、笔译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大致有以下范畴:中外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理论评介;译文评价;翻译与文化特殊用途语言翻译(如外贸、体育、旅游等专门行业汉英翻译);翻译与文体、修辞;翻译实践等。

3.英语语言学方向

语言学与语法有相关、相连和包容的关系。语言学和语法选题大致包括:语音学,音位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方言;语法学,词法,句法,功能,转换,对比等;词汇学;构词法;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对比;外来词语等。

4.英语教学法研究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外语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新式教学法比较;各种教学法比较:优势和不足,相辅与互补;分层次教学,优势与弊端,可改进之处;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利用先进教学辅助设备和手段进行外语教学等。

四、论文写作中选题方向的可行性

关于选题是否有研究的可行性,Creswell 建议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首先,就时间、资源、语料收集而言,该题目研究是否可行? 其次,研究者个人是否对该题目感兴趣,以保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与足够的重视? 另外,该研究是否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观点?换句话说,应遵守论文选题的三原则:价值原则,能力原则,兴趣原则。毕业论文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其次,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题,选择自己能够找到充足材料的题目。论文要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和远见,应该发人深思,使人受益且获得新东西。

根据论文选题的可行性原则,结合学生选题的方向及常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文学文化方向选题。这方面的选题资源很多,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学生很难跳出一个思维定式,经典名著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该说的已经都说了,怎么创新呢?能够有所突破很难。不过,为了避免学生选一些老掉牙的题目,可以选择新的突破口。比如,选题“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等,笔者认为,这是比较好的题目,写起来可以结合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思也不乏味。还有,学生可以从所学课本取材,《高级英语》的课文大都来自原著,从这方面着手,既挖掘了课本,又开拓了知识,还完成了论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选题:“On the Culture Conflict of”Everyday Use“ by Alice Walker”。再者,也可以从影视文学选题。(2)翻译方向的选题。学生在这一方向选题思路很窄,容易集中,有可能选题部分或全部重复。诸如选题“Culture Difference in Advertisement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Proverb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Color Word and Its Translation”这些题目看似不同,其实写起来可以换汤不换药,可套用相同的写作风格,相同的提纲。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扩大视角,比如,“关于对外交流翻译中不足的反思”是一个较好的题目。可以从电影名的误译,旅游翻译的误译等多方面入手。(3)英语语言学方向的选题。这方面的选题令一般作者望而却步,因为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或感兴趣的。但不容易与别的同学重复,也容易创新。比如,“网络发展中的英语进化”就是个不错的话题。(4)英语教学法方向的选题。此选题能查阅的文献很多,也能激发作者的兴趣,只是不太容易把握,涉及到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等。比如,选题“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需要做相应的实验。

综上所述,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查阅书刊文献资料,通过文献阅读,了解某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每个方向的选题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能力的学生也可有选择地把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等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或对上述学科进行某种类型的比较,寻找一个突破口,建立自己独特的课题,以便能够产生“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的突破性效果,能够形成“弃暗投明”、不落俗套乃至别开生面的选题风格。

五、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前应当重视选题,深思论文的选题是否有新意、有创见性,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与本专业有关系、选题范围是否过大。而且应当特别考虑论文题目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题目是否简洁、大小写是否符合规范等几个环节,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题目都不可晦涩难懂。

参考文献:

[1]田贵森,段晓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4.

[2]Creswell J W. Research Design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M] .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1994

第11篇

1 评审方法

1.1 专业化评审

按专业类别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5个专业组组织评审,分别是临床医学、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学辅助技术、预防医学、综合(药学、护理等)。如遇专业组申报人员少于10人,合并到其它专业组评审,专业组申报人数超过150人时,分成2个专业组进行评审。按专业不同制定侧重点不同的量化标准。

1.2 两级评审

1.2.1 推荐评审 各分支局级企业职改办组织所属医疗单位的推荐评审。首先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组织推荐评审会议,按量化标准对申报人的能力与业绩进行量化评分,得出量化成绩。

1.2.2 评审 评审会前,各局级企业将推荐评审成绩及申报人的评审材料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组织专职人员审查上报材料,主要审查:①上报材料的真实性;②是否符合申报的基本条件;③对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文章、科研等业绩指标进行初步量化评分。另外,评审办公室还要将全部申报人员的材料按专业分组、按已量化成绩排序。评审会分为两程序:①专业组会议,5个专业组分别对本专业组的申报人员进行评价和量化评分,按量化评分结果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员,形成专业组评审意见报评委会;②评委会,对5个专业组报送的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逐一进行审核,按比例再次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形成最终评审结果。

1.3 基本申报条件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1.3.1 基本申报条件 对申报人的品德、学历、资历、外语、年度考核结果、科研和论文著作、企业服务等业绩进行基本条件设置。对在学历、资历上不符合基本条件的,设置破格申报条件,对破格申报人的文章、科研等其他条件的要求相对提高。

1.3.2 量化评价 由推荐评审的职改部门、评审会的评审办公室先后进行材料审查和初步评分,在推荐评审会、专业组会议、评审会上,由评委再次审核材料、复核评分的准确性。推荐评审会、评审会,按量化总成绩进行排序,分别得出推荐评审成绩和评审成绩,按排序结果等额投信任赞成票。

2 量化指标与权重的设置

2.1 基础指标的量化

2.1.1 学历 按申报人员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学位计分。博士研究生10分,只有博士学位的9分,硕士研究生8分,本科硕士7分,本科学士6分,本科无学位者5分,破格评审0~1分。

2.1.2 资历 按申报人员取得现任职资格之日开始,计算到拟评审高一级任职资格当年的12月31日。累计1年计1分,满分10分。

2.1.3 外语和计算机 要求申报人员参加全国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且成绩合格,成绩×0.1进行量化。

2.1.4 单位年度考核及荣誉 按申报者近三年年度工作考核的结果、任现职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劳动或技术荣誉称号进行评价。年度考核是每年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技术能力、工作实绩的考评。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合格”的5分,“优秀”1次加1分,依据获得与专业技术工作相关的荣誉称号,如劳动模范、优秀老师等,按国家级、省部级等级别不同给予0.5~2.0分的加分。

2.1.5 科研 依据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局级的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创新奖等政府奖给予量化计分,见表1。非政府奖如各医疗单位、各种协会、学会评定的奖项在评审会上不计分。

2.1.6 论文著作 论文按发表的期刊的性质、等级、论文类别、作者排名情况评分,见表2~4。单篇论文得分=4×期刊性质权重×期刊等级及论文类别权重×排名权重。

著作要求是有学术价值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专著或译著。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编者均以中华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即计4分;其他著作或译著的主编按中央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计分的权重与申报人著译部分的字数相关,著作中未明确标识作者著译章节、无法统计个人编写字数的,按“0.8×著作总字数/作者人数”计算。单部著作实得分=3.2×著作作者的计分权重(不包括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见表5。

2.1.7 教学 按申报人员承担继续医学教育课程、研究生和本、专科等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等业绩进行评分。

2.1.8 推荐评审成绩 本项指标只用于评审。依据“各单位在推荐评审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化评分-本单位全部申报人员推荐评审的平均成绩+50”的十分之一进行量化。

2.1.9 继续医学教育与专业技术考试 本项指标只用于推荐评审。要求参评人每年必须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要求,在本单位组织的各项技术考试(如“三基”考试)中成绩合格,用近三年度的技术考试平均成绩直接量化[2]。

2.2 评审指标

2.2.1 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 根据申报人的述职答辩情况、代表个人最高技术水平的诊治病种、手术、技术操作及开展过的新技术项目的病例资料、科技资料等,结合相应的年度、地域等技术环境因素,在本专业组内比较,评价申报人技术水平情况。

2.2.2 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工作量、工作质量 评分以专业技术履职岗位、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报告、工作业绩和成果为重点,参考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及创造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本专业组进行评价。

2.2.3 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从3方面评价。一是学会等社会兼职。学会限于本专业全国性一级学科学(协)会及其各专业组、各省市级分会。国家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局级学术带头人10分,省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处级学术带头人8~10分,地市局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科级学术带头人6~8分,本单位学科带头人4~6分,其他0~4分。主任委员等学(协)会负责人酌情按评分值的上限量化,副主任委员等学(协)会主要成员酌情计分,委员降一等级酌情计分,会员不计分。二是承担的专业技术职务,需组织过临床、教学、科研、卫生、管理等工作,凭任命文件(如科主任、教学秘书、护士长等)或有效证明材料计分。三是组织的一次性的学术活动或工作。要求有相关的证明文件,如省部级以上科研工作要有科研立项及成果证书,仅限主研人。

2.2.4 述职、答辩 除考察答辩论文的质量,按期刊级别、影响力、文章类别、作者排序、文章设计是否合理、论证是否严谨、实用性、与本专业的相关性进行评分外,还要结合申报人员的现场述职、答辩情况,特别是回答提问的情况(提问问题一般为与答辩论文相关的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新进展的学术问题,不少于3个),进行评分。

2.2.5 专业技术工作环境、条件 参考申报人员上报的各项申报资料,同时要考虑申报人所在单位和科室等技术工作环境,在本专业组内进行比较按一至五级评分。见表6。

2.3 权重的设置

2.3.1 基础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基本业绩的依据进行评分,主要反映了申报人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等能力与业绩基础,以及科研、论文、教学能力、推荐评审成绩等,权重共占总成绩的55%。

2.3.2 评审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及工作质量、学术影响力、述职和答辩、专业技术工作环境和条件进行评分,反映申报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由评委进行评分,权重占总成绩的45%。

3 矛盾分析与政策应对

3.1 地域分布不同带来的问题

因企业所属卫生机构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在新疆、内蒙等西北部地区的医疗单位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水平整体上不如东南部地区,在偏远地区医院工作的比在大都市工作的人员更难在科研、教学、论文上取得较好的业绩。在评审指标中酌情考虑为企业服务和地域因素进行评分。

3.2 医院等级不同带来的问题

在企业的卫生工作中,三甲医院负责较重疾病的救治,二甲以下医院,对企业员工和家属的医疗服务工作也非常重要。考虑医院等级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不同,小的卫生机构更难取得科研、教学的业绩,在指标权重的设置上,分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两个标准,非三甲医院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工作量、工作质量等权重设置较大,科研、论文、教学等权重设置较小。

3.3 评审会不能现场答辩的问题

因人员在全国散在分布,统一现场述职答辩困难较大,在评审会上不进行现场述职答辩。通过要求推荐评审会组织现场述职答辩、并将推荐评审会的现场述职答辩成绩、总成绩纳入评审会成绩中(占评审最后成绩的20%左右)、对推荐评审的答辩论文质量重新评分,作为评审成绩的指标之一,弥补了不能现场答辩的不足。

4 成效及体会

4.1 提前公示量化标准

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指明职称评审、职业生涯努力的方向,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医疗机构的发展[3]。学历、外语、计算机指标的设置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动力;年度考核、工作量、工作质量、新技术项目等指标的设置(以病历为依据),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日常的点滴工作;教学、科研、论文、学术影响力等指标设置使大家更加重视教研能力的培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的动力[4];重点学科、专业技术工作环境等指标的设置,促进了医院和学科的不断发展。

4.2 体现公平、公正、公开

程序和结果公平是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制度的理性诉求[5]。建立评委专家库,将企业全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专家库成员,随机抽选评委;专业化评审,将相近专业的申报人、评委相对集中分组;量化评审、两级评审;细化《评审标准》,评委在评分时对能力与业绩的具体评分“刚性较强、弹性较小”,对全部申报人员的评审条件、推荐评审和评审量化成绩进行公示。每个申报人都能看到本人在全部申报人员中总体得分和排名情况,看到自己各项量化考评方面取得的业绩和不足,将职称评审材料相关的电子版材料归档保存备查[6],增加了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广大申报人员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支持、认可程度。另外,通过权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地域不同、医院等级不同引起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不平衡。体现了程序和结果的公平。

4.3 重视日常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工作实绩[7]

“三基”等技术考试、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年度考核和荣誉等指标的设置,以及将推荐评审成绩、推荐评审时的答辩成绩纳入评审总成绩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论文和科研业绩主导职称评审结果的局面。在申报材料中要求上报能代表个人技术水平的病历、科研任务书等资料,端正了卫生技术人员要努力钻研业务、开展新技术、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正确应对技术难题的工作态度,改变了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只重视科研和论文、不重视日常工作和日常技术工作进步的工作作风。

4.4 严格量化评审

量化评审能够对申报人员进行相对全面的能力和业绩评价,改变了以往评审专家只能对申报人员的学历、资历、外语、发表文章形成感性认识的弊端,减少了评委的主观因素,能够形成对申报人员的业绩进行具体刚性评价的结论,避免了评审结果的确定弹性过大等诸多矛盾与弊端,评审结论能够得到申报人员的普遍认可。

4.5 严格评审纪律

评审办公室、专业组评审与评审委员会相互核查评审材料的真实性,保证评审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在评审程序上,各局级企业的职改部门将申报人的申报材料、推荐评审结果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对上报材料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次审核,明确并公示核心期刊目录[8],对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奖等业绩进行检索核实[9-10],并对基础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在近4年的工作中,逐渐杜绝了论文、科研、教学等业绩造假现象,消灭了非法期刊、增刊代正刊等报送现象。专业组评审会上,专业组评委对评审办公室的材料审核和对基础指标的评分情况进行核查,对评审指标逐一评分。对每个申报人员,明确主评、副评人,如整个评审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责任追究到主评和副评人。评审委员会会议最后对评审办公室的工作、专业组评审的工作进行核查。通过以上措施,杜绝了职称评审中的舞弊和违规现象。

4.6 科学设置量化指标和权重

量化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是建立合理的量化评审方法的核心和关键[11-13]。本研究共设置指标14项、20多个方面,包括了卫生技术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承担的工作和业绩等内容。在指标和权重设置前,注重工作实绩,向各个医疗机构专家、职改部门广泛征求了意见,复习了各个省市职称评审的文件要求和相关文献报道。在办法正式实施前组织了专家进行了模拟评审,对办法进行了反复修订和广泛宣传,保证了办法正式实施中无重大缺陷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淇敏,史峰,诸海英.医院职称评聘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6):375-377,412.

[2] 马海泉,王冬,许红民,等.将“临床技能考核”纳入医师职称晋升评审的做法[J].中国医院,2007,11(5):45-47.

[3] 周丽蓉.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48.

[4] 白毅.职称评审中加强临床技能考核对临床队伍建设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2):1531-1532.

[5] 余兴龙.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77-80.

[6] 李殷青,丘如华.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1,(6):14-15.

[7] 丁志明,徐向荣,徐键.我院职称晋升实行评分制的实践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3):218-220.

[8] 谭长拥,赵飞,彭国莉.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认定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四川省高校职称评审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34(3):97-100.

[9] 徐玫,崔云,高绘玲.高校职称评审材料学术检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5):223-224.

[10] 易映.量化评分模式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运用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7(5):62-63.

[11] 李彩华.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J].现代医院,2009,9(1):134-135.

[12] 林文红,黎绮和.推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的经验及思考[J].现代医院,2010,10(1):128-129.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英语能力,起始年龄,显著性差异

 

1.问题的提出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差异对习得成果的影响一直都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也是最具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至于小孩在多大年龄开始学外语比较合适,至今没有定论。

针对我国儿童应该在多大年龄开始学习英语,许多学者和专家(桂诗春, 2003;胡状麟英文论文翻译, 2002等)进行了讨论,但观点也不尽相同。联系我国当前外语学习的低龄化趋势,作者认为以较能反映英语应用能力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些被试者学习英语的不同起始年龄与其现有英语能力的显著性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与英语能力的关系。年龄因素与英语能力的实证研究对于确定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和早期英语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本研究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通过被试者英语能力的综合成绩及针对性调查问卷获得有效的研究数据,应用SPSS软件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试图验证如下假设:(1)非英语专业在读研究生英语测试成绩(以考研入学考试成绩代表)与其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无差异;(2)非英语专业在读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与其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无差异。

2.研究方法及实证

2.1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研究的被试者是从较能反映国内英语综合能力的华东城市(以南京为例)的师范类高校、专业类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的三所大学,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随机选出2009年秋季入学的246名非英语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为对象,根据他们外语学习的不同起始年龄(第一组≤9;10≤第二组≤12;第三组>12)分为三组,调查其考研英语入学成绩和在校英语学习口语能力,所有被试者都参加了英语学习不同的起始年龄及其现有英语能力的相关性的问卷调查。表1是有关被试的一些信息。

表1 被试者的英语语言能力信息

 

 

 

N

最低分

最高分

均分

标准差

口语成绩

246

63.00

87.00

76.4837

5.25568

入学成绩

246

55.00

82.00

67.0691

6.58239

有效数(list wise)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