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

时间:2022-09-20 08:3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家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家审计

第1篇

关键词: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国家赋予的重大责任,各条战线上的审计人员为此付出了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审计本身就是一种专家行为,无论我们在科技上有多么先进,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还是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质量。因此,审计人力资源是审计资源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重要的资源。从《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来看,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已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有所调整,要体现公共资源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保障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等,使得国家审计具有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双重身份。尤其是大力开展的效益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相比,对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职业素质才能符合这种转变的需要。从当前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来看,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与国家发展形势的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现行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还存在弊端,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审计人力资源供求比例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

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总的来说是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的,但是还处于初级阶段,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等,导致部门行政效率不高,缺少活力和创造性。特别是随着我国国家审计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绩效审计,如何才能优化审计人力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能动性,深入发掘审计人员的潜能来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就成了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

一、树立现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企业战略、组织和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层面,系统安排各种人力资源的制度和具体措施。围绕“价值创造—价值要素的分析—价值要素评价—价值分配”这一价值链条,明确是谁创造了组织的价值,哪些要素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如何评价不同要素和不同的人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谁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从而确定价值分配制度应该向谁倾斜。[1]

国家审计需要制定一套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以实现人和战略目标的匹配。不仅要把传统意义上关注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规划融入其中,更要强调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国家审计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现有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之处,清晰地勾勒出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远景目标以及与未来发展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包括职位制度、招聘与录用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与奖励制度、审计文化机制以及劳资关系、退休、解聘、内部人员交流计划等。进而制定出能把远景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可行措施,还要建立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系统。

二、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审计人力资源运行机制

1.客观公正的准入机制

一个富有效率的、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其核心是人才的“行为质量”。这是由人对行为所持的态度与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匹配程度所决定的。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衡量和选拔人才不靠所谓的“关系”,而要凭真才实学。这样选出的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担当,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和别人的责任。国家审计机关应建立一套客观的、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审计职业准入制度,从入口环节把关,在招聘前做好筹划,为专业化做准备。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选人用人制度。

2.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作为充分激发人潜能的基本手段,要被引入到审计机关的人员晋升中来,完善竞聘上岗制度,为审计队伍注入活力。机制要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原则,鼓励能者上、庸者下。为了使新的机制能够建立运行,我们在进行淘汰时应当“缓冲”,平稳过渡。通过规范的竞争,将严重不胜任审计工作需要的人员淘汰出审计岗位,空出位子,用新的机制补充新人。但是,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不合适的人把位置空出来,而不是要砸掉他们的饭碗。从稳定的需要考虑,对被淘汰人员的生活安排应适当从优,给以较好的出路。使机制创新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推进,成为一个渐进的过程。

3.合理完善的激励机制

既能吸引优秀人才,又能留住核心人才。一是要有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把奖金分配与审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业绩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有完善的福利待遇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争取审计人员的工作经费保障、突出贡献奖励、住房交通补贴、带薪疗养休假等福利待遇制度。作为一个自然的和社会个体的人,审计人员同样不仅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更高层次的情感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应考虑在满足审计人员基本层次的需求后,更要着眼于保证其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努力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和谐的工作环境,业绩导向、优胜劣汰的制度环境,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学习环境。

4.切合实际的教育培训机制

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日新月异,国家审计机关要担当起法律赋予的经济监督责任,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美国早在1976年就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欧洲也在2001年了《终身学习报告书》,新加坡已经把不能按规定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作为一种违法行为。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制定和推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刚性学习制度。在学习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上,要力求结合工作实际和个人情况,切实关注每一名员工的职业发展,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情况分级分类实施。把培训作为一种提高工作能力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人员培训工作。要舍得利用“黄金时间”安排学习,舍得为学习培训给予必要的投入。安排集中学习,鼓励自学,同时采取选拔培训或实践锻炼的形式,使每位审计人员都有机会和途径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在挖掘潜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其政治觉悟、道德品德、法律观念,有效地开发创造性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树立创新意识。

5.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

对审计人员科学准确地进行考核评价,一方面考核标准要科学化,要把能力和业绩放在首位,而不单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要体现并突出政治能力和业务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考核方法现代化,以实事求是、便于操作为原则,既有定性的又要有量化的考核指标,日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坚持人文化考核,人性化管理。通过考核,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及工作绩效,了解审计人员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为加强审计人力资源的管理,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

6.凝心聚力的审计文化机制

审计文化是维系审计事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更为注重审计文化机制建设。审计文化机制建设的核心是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审计价值取向确立、审计精神培育和审计形象的树立.。在审计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借鉴吸收先进文化成果,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审计文化的规律性,继承发扬,循序渐进。使审计文化的建设过程成为审计人员不断得到激励和提高素质的过程。要坚持审计为发展服务的方向,确立依法审计、文明审计的目标,培育客观公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审计精神。在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作用下就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非常有利于组织内部审计人员的协调和统一,从而引导广大审计人员树立坚定的的理想信念。(作者单位: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

本文是河北省审计厅2012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国家审计能力框架研究—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209

参考文献

[1] (美)James.W.Walker.人力资源战略.吴雯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周长伟.论如何提高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J].商业时代,2010年第5期

第2篇

奥地利法律给予国家审计以充分的地位、职权。审计纳入国家大法管理,审计是国家权力的组成之一,受国家宪法保护。如在奥地利联邦宪法中专门设置了“联邦政府审计法”一章。规定国家的审计法院独立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向国家议会报告工作,对国家议会负责。审计法院具有很大权限,凡使用联邦资金的政府所有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和由联邦机构经营的基金组织、联邦政府经营或与其他法人实体共同经营、联邦政府投资占50%以上的企业,均在审计法院审计之列。

奥地利审计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对权力的监督,是联邦宪法赋予国家的公权与公信的象征。这使审计成为一种独立于执行权力机构的力量,既具有很大的行为能力,又具有充分的震慑力。

奥地利设国家审计法院,最高负责人是院长,由国家议会产生,相当于政府的部长。审计法院的各级官员相当于政府的公务员,均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法律、财经、工科等多种教育背景的人才,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学习背景。

审计法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组成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专业的审计事项。在成为审计法院工作人员后,要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实习,由老带新,先要完成一些小的项目工作,逐步成为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审计人员。

审计法院审计有很高的独立性:制订审计计划是自主的,议会不干涉审计法院的计划,但有权要求审计法院进行某一个具体项目的审计,一年只能提出一个;每年要将所有审计报告集中浓缩成一个蓝色的版本,由议会的审计常设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被审单位就有义务按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整改;审计报告对外是公开的,每个公民都可以购买;重要审计报告在报纸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审计法院审计政府控股企业时,会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对企业的监事会是否坚持了经济性、节约性等进行评价,对其人员是否胜任、适合提出建议。

总之,奥地利形成了一整套由国家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具有明确监督权利的、效率很高的审计体系。这一体系为审计活动保护联邦资产、监督联邦预算执行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关子内部审计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奥地利企业在一般情况下,职工数超过1000人的都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些几百人的公司也设有内审,这是企业的自我要求,国家法律没有要求。奥地利内部审计有如下一些特点:

1、独立性。在审计机构设置上,奥地利一般由企业总裁或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对总裁或董事会负责;在审计计划制定上,每年审计工作计划,由董事会讨论通过,其他部门和人员不得干涉,只有监事会可以向董事会提出进行审计事项的要求。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客观公正的一个重要条件。

2、公开性。奥地利内审不是封闭的,其活动和结论要向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尤其如此。股民可通过审计报告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审计意见。这既是对被审计组织的一种压力和促进,也是对审计工作者的一个压力和促进。这有利于监督和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目的性。奥地利内审的目的性明确。该国内审对每个审计事项,在审计目的上都明确应当包括的目标、规划、决策、执行、监督等五个控制环节。奥地利内审很强调各组织或机构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指节约;效率性指收入和产出的比率;效果性指最后的成果,强调遵守预算的义务,强调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好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治理;职能定位

本文为河北省审计厅重点课题《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国家审计职能定位及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5日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层面的涵义

国家审计是按照国家法律赋予的职权,介入国家治理的各项活动中,以便及时发现并反馈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善政府管理,提升政府效能,促进政府改革。国家审计起源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审计根据国家治理目标变化而转变,国家治理根据国家审计的不同结果而不断调整变革。

二、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

国家审计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审计机关,其职能不能超越政府职能,即在政府职能范畴内,坚持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系统免疫”的功能。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可从以下四方面体现:

(一)强化公共资源的效益性。公共资源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公共资源的效益决定着国家治理是否有效,只有公共资源取得了应有的效益,才能保障国家治理有序持续进行。国家审计代表国家对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促使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关注效益性,从而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产生的福利。根据国家治理在不同时期的目标和任务,国家审计需要不断变换对公共资源的监督方向,促使公共资源能够取得应有的效益,来满足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确保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二)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不仅关系社会的稳定性,也关系着发展的和谐性。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门,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促使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可能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例如垄断行业、金融行业存在高收入、高待遇、高福利的现象,国家审计必须依法查清问题,及时披露,供国家决策机构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注重政府工作的实效性。国家审计是政府提高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工具,在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审计要运用独立地位,发挥专业优势,对影响政府效能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充分给予披露,以促使政府注重工作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和浪费现象,促进国家治理的有效进行。

(四)保障国家发展的安全性。依据传统的审计理论,政府审计的本质是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监督,这说明审计本身就是关注国家发展秩序,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国家发展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家义(2008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政府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的观点。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保障国家发展的安全是其职能所在。

三、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优化国家审计体制。为了使国家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优化国家审计体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审计体制可以参考罗马尼亚审计体制进行优化,在全国各级人大设置“审计委员会”,直接对相应的人大常委会负责。各级审计委员会由资深审计专家担任,主要对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每年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必须得到相应的人大审计委员会的批准,政府审计部门调整审计计划也需上报给相应的人大审计委员会审批。此种审计体制更能保障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政府其他部门工作时的独立性,保证国家审计部门顺利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改革国家审计工作模式。建立治理导向的国家审计工作模式,促使国家审计在服务国家治理过程中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治理导向的国家审计模式的立足点在于对国家治理的评价,根据对国家治理的现状深入分析,充分测算,识别出审计重点,通过优化审计资源,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向于重点领域和高风险事项,提升审计效率,提高审计有效性,减少审计风险。

(三)实现国家审计提前介入。目前,国家审计主要以“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为主线,主要负责公共资金运用情况和跟踪审计,这样的确保障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但如果国家审计工作提前介入,将公共资金计划的制定过程纳入到国家审计的工作规划中,则会进一步发挥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国家审计对公共资金计划出台前进行审计,凭借审计部门的专业技能、风险意识、严谨态度,会提高公共资金计划的有效性,减少公共资金计划制定的失误率,降低公共资金使用的风险,进而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四)强化国家审计问题整改制度。国家审计只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将审计问题及时、彻底地整改,才能达到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国家审计应创新审计问题后续整改的督促方式,突破后续整改难度大的瓶颈;开展后续整改的专项审计,将后续整改的审计工作机制化;完善审计问题问责机制,强化问责力度;加强与纪委、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审计问题后续整改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连续审计

自2007年12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以来,理论界与实务界纷纷展开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讨论。学者们认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对传统国家审计本质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对国家审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重新诠释。免疫系统对于国家审计的审计范围、审计效率等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审计要实现免疫系统的作用与功能,必须对现有的审计模式、程序与方法进行改革。

一、国家审计成为经济运行免疫系统的条件

国家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所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审计目标与侧重点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即是在我国政治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认为,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需要一个“免疫系统”来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病害。国家审计凭借其相对独立地位以及对经济社会的熟悉,能够成为国家经济运行中“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免疫系统论下的国家审计目标转向为识别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认为,国家审计作为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它的作用方式与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方式类似:即发现问题(免疫防御)、处理问题(免疫稳定)、修补问题(免疫监督)等三大环节。其中,以第一个环节最为重要,它是后两个环节的前提与基础。发现问题,是指国家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和抵御各种违法犯罪分子的侵蚀和腐败行为,维护免疫系统的法纪规章的严肃性,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和发展环境。可以说,发现、识别问题是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与作用的基本前提,如同机体免疫系统必须及时发现侵入机体的病毒和机体器官的重大缺陷一样。而国家审计要能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满足以下要求。

(一)审计的全面性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针对机体全身进行监控。因为机体是一个整体,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会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如不加以防范与抵御都有可能最终危及生命。我国国家审计的审计范围很广,包括政府部门、国家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基本建设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经济效益等。国家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则需对国家经济运行体系、各个审计对象进行全面关注,而且要对各个审计对象的各项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关注。

(二)审计的实时性

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机体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会对病毒或外来入侵者进行监控,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作出清除与修补的反应。这一切都立足于实时的监控与反应。国家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也应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作出相应反应。这对国家审计的审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能够对审计情况作出及时的反馈。

(三)审计的连续性

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病毒或外来入侵者的监控是终其一生持续不断的。审计系统要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必须通过日常的持续性的监督、检查,通过对各种潜在的风险、问题的及时防范、化解,从而防止、避免各种重大风险的爆发、各种严重后果的出现与重大损失的形成。

免疫系统论对于国家审计的审计范围、审计效率以及审计持续时间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审计模式因其对审计对象有选择性、相关事项的监控的事后性、监控的间断性而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免疫系统的实现必然要求国家审计采用新的审计模式。

二、连续审计模式

连续审计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传统审计只是对于交易进行周期性的抽样复核分析,这种有限的检查对于复杂的商业系统来说监督不足,人们希望有一种方式可以实现对于商业活动的连续、实时、全面、独立的监控,连续审计的设想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贝尔实验室研发成功连续审计处理系统(Continuous Process Auditing System,CPAS),证明了连续审计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与此同时,AICPA①与CICA②也提出连续审计的必要性,并由SCAS③提出了详细的连续审计的规则。

连续审计模式虽然起源于内部审计,后来由民间审计所借鉴,但其原理与方法,同样也可以应用国家审计,而且由于其天生所具有的实时、全面、连续与独立等特性,可以极好地满足免疫系统对于国家审计的要求。

(一)实时性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对于发现识别问题的时效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传统审计模式因其事后反应,而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连续审计的出现,使得实时审计真正得以实现。CICA和AICPA在1999年联合的一项研究报告《连续审计》中,对于连续审计作出如下的阐述:“……审计报告的时间与事件的发生是同步的或紧随其后的。”由此可见,连续审计与传统审计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它可以使审计报告与事件同步发生。同时,连续审计的实时性表现在三个环节,第一,信息证据收集的实时性;第二,监控分析的实时性;第三,审计报告的实时性。连续审计的实时性,可以帮助国家审计实时地进行审计证据收集、监控与分析、提交审计报告。

(二)全面性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对于关注对象的广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它不仅要对所有审计对象进行关注,而且要求对每一个审计对象的所有相关事项进行关注。由于审计人员有限,这一要求在传统审计模式下难以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5年的全球审计技术指南(Global Technology Audit Guide ,GTAG)中指出,连续审计是利用技术自动执行控制与风险评估的方法,是审计策略从传统的交易样本的周期性复核向对所有交易进行持续测试的转变。因此,连续审计改变以往对交易进行抽样测试的方式,转而对所有交易进行全面的关注,这一模式,可以满足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对于全面监控的要求。

(三)连续性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要求对于所有的交易进行持续性的监控,事实上,这一要求也是实现审计实时性的前提,只有连续不断地进行控制与测试,才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识别问题。GTAG不仅强调了连续审计是对于所有交易的控制与测试,同时也强调了其是从周期性复核向持续测试的转变。这说明连续审计模式是可以达到国家免疫系统对于相关事项日常的持续性的监控要求。

连续审计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系统进行连续全面监督,其典型特征是利用技术优势来缩短审计周期、改善风险和控制安全系数。

三、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连续审计模式的实现条件

Vasarhelyi(2004)认为连续审计模式是一种完全自动化,能立即获取相关的事件并产生相应结论的方法,也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公司的交易过程进行自动化分析监控的方法。因此连续审计对于审计环境的要求较高。根据CICA和AICPA于1999年联合的《连续审计》的研究报告,认为在内部审计或民间审计中采用连续审计模式必须具备七大要素,即网络服务器、连续审计环境、数字审计、连续审计协议、可靠的信息系统、安全的信息传输以及长青报告。本文将这七大要素进一步分为实现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连续审计模式所需要达到的环境条件、技术条件、制度条件。

(一)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是指采用连续审计模式必须具备《连续审计》报告七大要素中的网络服务器与连续审计环境的要素。

网络服务器是连续审计得以进行的基本元素,网络服务器包括被审计单位服务器、审计人员服务器、第三方服务器和网上现场估价服务器。连续审计将参与审计的服务器进行连接并提供通信授权,允许审计人员监控被审计单位的专用服务器的授权部分的运行状况,进入相应的数据库进行审核,并同步生成审核报告,储存于审计人员的专用服务器中,允许特定的第三方随时浏览。连续审计环境包含被审计单位的实时报告系统和审计人员的监控设备生成的信息流。

环境条件是国家审计免疫系统所需的条件中最难达到的一个。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审计单位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是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条件。我国国家审计经过将近十年的审计信息化的建设,“金审工程”一期已经成功完成,二期正在进行,因此审计单位所需要具备的硬件条件可以达到。但对于被审单位来讲,情况就复杂很多。对于各级政府机关而言,良好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可以为连续审计各方网络服务器的互连提供稳定可靠的环境,而对于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实现连续审计模式时可以采用分片处理的方式,在对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事业建立连续审计模式的同时,对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企事业的信息化进程进行大力促进。

(二)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是指采用连续审计模式必须具备《连续审计》报告七大要素中的数字审计、可靠的信息系统及安全的信息传输等要素。

在连续审计的环境中,数据审计是一系列计算机指令,通过将其设成远程执行方式,审计人员即可进行交易测试和控制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实际的结果相比较,得出审计结论。而数字审计的成功实施完全依赖于相互连接的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与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因为如果没有产生信息的信息系统可靠性的保证,以及信息传输过程中不能确定是否被截取篡改,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将毫无意义。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从2001年开始的“金审工程”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连续审计模式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虽然连续审计所需的数字审计程序与计算机联网审计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前者是实时的监控,后者是事后的监控),但在联网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审计程序的开发则更易于进行。对于系统的可靠性与网络的安全性,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开展计算机系统审计来测试与评价。

(三)制度条件

制度条件是指采用连续审计模式必须具备《连续审计》报告七大要素中的连续审计协议要素。连续审计协议是指审计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连续审计合约。由于连续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必须访问与利用客户的相关信息系统,因此连续审计协议除包含传统的聘书内容以外,还对审计人员所能采取的技术手段等在协议中进行注明。

由于连续审计模式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深度介入,在民间审计中连续审计协议是审计是否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制度保证。而对于国家审计来说,被审计单位有义务接受审计单位的监督,而且,我国在法律上作了相关的规定。我国2006年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三十一条增加了审计机关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务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的权限。同时,第三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可见,我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采用连续审计模式有着法律的支持。

连续审计模式以其实时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可以满足国家审计成为国民经济运行免疫系统的条件,而我国国家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实现连续审计模式的环境、技术以及制度条件。然而审计模式的转换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在转换过程中,将会有更多现实与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2] 刘英来.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8(5):3-7.

第5篇

(一)社会经济原因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处于转型时期,加上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国有资产的制度管理中也存在缺陷。

(二)法律原因

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的执法力度不强是导致国家审计工作风险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缺少比较严格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这导致国家审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审计工作失去一定的权威性。目前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相关的经济利润甚至不惜采用违法的手段制造一些虚假的信息,这严重违反了审计制度和法律,但是国家审计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出现了审计工作执法不严的现象,导致审计工作未能有效制止那些违法行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秩序。另外当前的国家审计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善,这也增加了国家审计工作的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或者是新的制度规范,国家审计工作也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但是当前的审计制度和法规难以满足当前国家审计工作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工作人员素质原因

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由于素质不高导致的审计风险也逐渐增加。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逐渐增加,但是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专业能力和法律意识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审计工作人员由于缺少审计专业实践,对审计政策的了解不全面或者是运用不当导致的审计工作风险也有所增加。一些审计工作人员对审计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认识不足或使用不熟练,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水平。另外由于一些工作人员对于审计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对于审计项目的管理或者是确立造成不利的影响,或者是一些工作人员忽视了正常的审计程序,造成审计工作的风险,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

(四)设计工作规范不完善

当前的国家审计工作规范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不完善,缺少一定的依据。当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并没有对每一个审计项目进行详细的记录,如果发生审计风险将会使审计工作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由于内部控制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反映当前审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国家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渐流于形式,风险性也有所增加。

二、我国国家审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当前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影响国家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在今后的国家审计工作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国家审计工作的顺利发展,为国家审计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发展方向。

(一)规范国家审计管理

当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需要制定审计计划。在今后的国家审计工作中需要对当前我国的审计信息进行详细地整合,并根据当前的审计信息和审计情况建立相应的审计计划。审计资源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审计工作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要保障审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在审计工作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审计体系。完善的审计体系对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审计体系,对每一个审计方案进行有效地规划,通过仔细地分析之后做出相关的结论,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再次需要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减少审计风险。当前由于审计工作人员或者审计方法不完善导致的审计工作效率不高,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方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

(二)提高国家审计工作人员素质

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今后的国家审计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一方面需要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使审计工作人员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当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尽量减少由于审计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的审计工作风险。审计部门需要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审计准则,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案例的培训,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专业水平。

三、结语

第6篇

一、国家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一)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风险国家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自身水平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要求国家审计部门必须保证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对于其专业水准和法律基础能力都要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缺少实践审计经验的人员,审计部门必要注重其工作能力的提升,尽量避免由于审计人员的能力风险而对审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审计部门必须要重视人员能力风险,采取有效的对策合理规避和预防风险的发生。

(二)审计工作体系漏洞风险目前很多审计机构的自身体系结构并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对整体审计工作的实施带来不利的影响,再加上很多审计工作缺乏详细的资历记载,使得审计中的漏洞风险发生概率较高,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进行,也对审计人员带来相应的责任风险,所以,国家审计部门必须要全面的控制好体系漏洞风险,完善体系结构设置,从而保障审计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国家审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完善国家审计管理制度由于我国的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所以为了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先完善审计部门的相关管理制度,约束其不规范的行为。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审计规划策略,以确保审计工作按照计划有序进行;其次,要提高审计管理的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减少人员的事物带来的操作风险,从而保障审计工作可以顺利执行;最后,要全面的控制国家审计的管理手段,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与制度执法,保障审计工作的真实有效,为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全面的提高审计水平。

(二)提高审计人员工作能力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国家审计部门未来发展中必须要重视的部分,也是保障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决定因素。首先,要全面的规范人员的工作方式,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在相应的制度约束范围内,逐步的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审计人员不能被任何不利因素所影响,更不能因一己私利而做出不利于工作的行为,只有保证人员的思想水平合格,才能真正的胜任审计工作;最后,要重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定期培训期审计知识内容与审计工作风险,从而提高人员的风险解决能力,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更为顺畅和有效。因此,审计部门必须要全面的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综合能力,促进国家审计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国家审计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内容,其承担着国家经济正规化发展的命脉,也可以有效的降低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发生概率,随着国家审计部门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审计水平也随之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保证国家审计部门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加良好,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先进。因此,国家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先进的审计水平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未来的审计能力,只有全面的规避审计风险,降低风险损害,才能真正的实现国家审计的全面发展。

作者:史一光单位:河北省审计厅

第7篇

以审计信息和业务的基本流转特征以及在各个方面所进行的防护规划和整体策略等发面出发,有效分析在审计业务范围要求之内的所开展的信息安全防护,以及在国产化装备的应用下有效强化信息化建设活动中的整体性信息安全防御工作,进而有效推动系统化的有效应用和整体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制度、系统、资金行业方式、队伍等的建设,以及实现系统建设同运维活动的协调一致。

【关键词】

国家审计信息化;信息安全;运维建设

国家审计是在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综合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实现其运行系统和整体信息安全的有效性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有效结合了审计基本业务特征环节的信息安全防护以及实现系统健康运行的监控运维服务体系,在实现系统化的体系建设且开展综合性的防护保障措施之后,以有效保障国家审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系统的健康安全运行[1]。

一、结合审计业务特征所开展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信息安全防护在国家电子中进行应用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性要求,更需要明确政务职能环节业务信息的风险和特征,然后从根本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防护规划工作,保障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有效。

1.1对审计信息和业务的流转型特征展开研究一般而言,国际审计中包络初期的数据采集及有效形成核查环节的审计信息记录和证据整合,并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将相关信息报送审计机关的非专网中,这就涉及到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性,如果在流转环节出现审计信息的泄露,因为国家审计所具有的设密性和权威性,将构成重大的安全风险[2]。

1.2针对审计业务的整体特征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规划在国家审计要求范围之下,对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给出了总体性的规划要求,实现审计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的三网安全规范,通过审计门户网、审计专网、审计内网三个环节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防护,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根据四级互联审计专网对于信息安全防护的要求,在有效倚仗外网的信息信任体系来实现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有效的病毒中心防御系统,为信息的安全防护提供基础环节的保障。

1.3根据国家审计的信息特征出发进行安全防护策略的研究国家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的流转性,这就需要对该环节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以避免出现泄漏状况,在国家信息保密和安全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管理下,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时采取了信息交换和安全交互以及三网隔离的主体策略,以有效保障审计信息在流转环节的安全性。

二、保障国家审计信息安全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实现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效保障了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维体系的建设主要在整体队伍、方式、系统和制度以及资金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保障整体建设同运维服务的关系。

2.1运维服务系统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行监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构成了运维服务的整体系统。其中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现场审计和审计管理系统已经面向全国的审计系统,以更好地实现两项系统应用的有效性,另外,审计署还建立了面向全国审计系统的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服务体系,而且国家审计系统还发行了同信息安全建设运维系统相关的指导性信息和文件,以保障信息系统应用的有效性。运行监管系统侧重于对整体系统建设中的各项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有效的监管控制,以有效纳入整体的安全系统实现统一的管理,整体性的满足了多层级的系统运维监管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监管力度,使得国家审计信息系统以及所属子系统的运行都能够具有稳定、安全的整体环境。

2.2运维服务队伍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实现了国家审计总数的服务部门和省级的工程服务办的两级服务系统构建,并建设完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审计机关的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服务队伍。在进行子系统集中管理的基础前提下,审计署建立了面向下属各个机关和部门及全国性地方审计的“呼叫中心”运维服务队伍,有效保障了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有效性运行,将疑难问题和咨询答复等交由运行后台专家,并得到专业性的确定答案之后予以恢复,有效实现了整体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

2.3运维服务制度就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相关制度而言,均是由审计署所制定的相关指导办法和体系,以有效明确运维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和机构设置,有效实现对运维内容和机制的执行。另外,在进行运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和要求,以确定在运行中经费使用的有效性以及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确定,使得整体的运维体系科学、合理,并能够在制度的支持下实现对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以及使用经费和规范化服务等相关内容的引导,进一步强化了整体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3]。

2.4运维服务外包方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审计署将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的“呼叫中心”服务队伍建设实行了外包政策,并在逐渐的发展中,在运维服务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性下,将该环节在内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通过集成商的方式通过外包服务实现有效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另外在运维服务体系的信息系统建设中,也实现了政府对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外包服务组建方式。

2.5完善整体系统与运维服务的体系构建在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环节中,运维保障和信息系统建设是支撑前进的两大驱动力量,这就需要正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启动运维保应用的基础上开设有效的指导性栏目或者咨询通道。此外,还可以构建全国性的运维体系效能保障,实现普及性的管理建设,并在运维体系的支撑下强化整体系统的集中统一管理。最后,需要实现有效的监控运维提下,实现对整体运维服务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结束语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需要有效的网络效能支持,这就需要保障在管理应用中的安全有效性,尤其是国家审计环节中的文件,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和影响性,在这样的基本认知下,就需要从根本实际现状出发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工作以及相应的运维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以保障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勇.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四川大学,2006.

[2]成瑶.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第8篇

审计风险的成因

审计的不确定性,是指有关审计方面由于易变或未知因素导致的不肯定状态。它可能引起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审计人员判断结果背离,从而使审计人员所做结论发生错误,否则谈不上审计风险。审计的不确定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而被审单位实际情况与审计人员判断结果的背离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充分条件。

(一)从宏观来看,审计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环境的多变,使得审计实践中难以选择可依据的政策标准。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许多领域的拓展没有前人的先例和经验,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和。一方面,未来是难以预料的,更难以预先进行安排,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生一些失误;另一方面,传统的旧体制尚未彻底打破,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个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生存与的道路,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地方权力的扩大等等情况,有些法规、政策本身相互之间矛盾重重。这一切都给审计造成了一种“两难”处境,不审计不行,审计却又依据不足或缺少依据,这样,从审计工作的实施到结论的做出,就必然存在审计风险。

(二)从微观来看,审计的不确定性来自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个方面。

1.审计主体方面。审计主体包括审计机关、审计小组、审计人员三个部分的风险。

(1)委派人员和审计机关工作风险;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政治上、经济上与被审单位保持独立,审计人员的派遣坚持亲情“回避”。但是,现实中“回避”制度没有被很好地坚持;另外,审计机关独立性不强,往往在审计的处理上也搞“区域割据”,以地方利益为重,使审计宏观监控职能失去意义。委派人员的不力和审计独立性的丧失,对于审计结论的准确程度及可靠程度均有严重,也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对审计本身产生置疑。

(2)不同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方式、审计的选用和对一些审计现象的认识上不能统一,导致审计结论偏差。工作方式对于审计人员极其重要,有些审计人员工作方法不当,与被审单位的关系不能协调,给审计的正确施行增加了困难;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差异性,也给审计工作本身出了难题。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一方面可能造成审计的时间过长,审计费用骤增;另一方面更可能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下降和造成审计结论不一致。

(3)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成因。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在我们审计队伍中,存在着高学历而经验少和经验多而学历低,甚至是无学历也无经验的情况,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审计客体。这里的审计客体,包括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财务活动情况以及总体的经营状况,同时也包括审计本身在取舍证据、抽样调查、判定审计结论方面的一系列行为客观上存在的局限性,这些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查觉所造成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都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再对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确定审计范围,抓住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审查,既能节省审计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又能抓住关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做评价时,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可能出错:一是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要经过审计人员测试。二是即使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较为理想,但是被审计单位是否真正遵循这一内控制度,执行的程度如何,审计人员所做判定和测试,出现的制度测试风险。三是如果审计人员真正确认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点上失控,就要提出建议对其做必要的修正,修正后的内控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呢?这对审计人员来讲,是一种修正风险。

(2)被审单位的行为不稳定,造成审计人员无法确认或无法肯定确认而形成的审计风险。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从小型发展到中、大型、从独立生产到联合生产、从独资到合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资本运营浪潮的高涨,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改组、兼并、重组,衍生工具,关联交易,新的管理方法的使用,企业从其经济结构、产品结构、资本结构等方面不断演化。这些新的因素的出现与存在,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企业经营状况是否稳定,能否保持强劲的生存能力,对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现代企业是在激烈竞争的动态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营不善或市场的意外变化,时常威胁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搞得不好,企业经营被迫中止,甚至破产,这样客观上形成企业经营持续与否的不确定性,它很有可能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

(4)审计证据取舍风险:审计结论的真实性要求其依据的资料和事实(审计证据)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对其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明力。然而事实上很难做到,即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审计证据在数量上究竟要多少才能最充分地证明其最终审计结论的可靠,这个标准很难确定,并且,在收集、鉴定、综合一定数量的证据后,是否有遗漏和忽略专业判断是重要的。

(5)抽样风险:抽样是审计工作中普遍施行的方法。从上讲,抽样所选择的样本,应该是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但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是不能肯定的。一是审计人员根据抽取样本得出:“审计总体无严重的错误”的结论,但是对总体中所有项目的检查结构却表明,总体仍然存在严重错误,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审计人员根据所抽取的样本得出结论,审计的总体存在严重错误,但是总体中所有项目的检查结果却表明,总体无严重错误。上面二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数理统计上所说的“弃真”、“弃假”或称为α风险和β风险,这对于抽样方法来说,是无法避免的,运用于审计当中,也就成了审计风险的来源之一。

(6)审计工作不规范,带来审计风险。长期的审计实践,使得在正常的审计工作中,从审计通知的发出,到审计报告的提出乃至报告后的监督,从程序、形式、甚至文字的表达上,都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风格,这种风格不是观念的“落俗套”,而是审计工作日趋走向成熟的体现,也是审计活动日趋,严谨的体现。但是在实践工作中,许多审计机关不按照操作程序去做,审计协约的签订不明确,审计报告也存在着词不达意,繁琐冗长的现象。

(7)审计权力实施不当而造成审计风险。我国审计机关依法审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若权力实施不当,就会使被审单位蒙受损失,遭受行政诉讼,误用、滥用审计权力,造成风险。

(8)其它一些不确定风险。例如:我国目前在实践中对效益进行考核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比较简单,不完善,不能适应审计对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评价的需要,还有现实中一些新的财务政策办法的运用,相关会计的准则实施中的,审计部门内部对这些问题也有不同的专业判断,这些都会形成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特征

1.必然性:审计风险只能控制,不断削弱,但永远不会完全消除它,这就是审计风险的必然性。

2.潜在性:审计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它只有在错误形成并经过证实后才会体现出来。

3.无意性:审计风险是由于客观原因的和审计人员并未注意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即审计风险的存在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

4.并存性:在同类的审计工作中,引起审计风险的原因多数情况下并不单一。有些学者以及西方审计学界将审计风险按性质划分为固定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这些风险往往同存在一个审计过程或结论中。

5.时间上的继起性:按照西方审计界的观点,固定风险是由被审单位财务工作的复杂程度决定的,对于审计来说,是“固有”的;控制风险来自被审单位的“内控”的失控,检查风险则是审计人员的素质所引起的。这三类风险在时间上具有比较严格的顺序,它们的存在和发生按时间依次发生。

6.单向补偿性:是指固定风险可以由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补偿,控制风险又可由检查风险来补偿。这里所说的“补偿”,就是降低风险之意,也就是说,固定风险虽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削弱它,可以通过检查来揭示它,从而控制它。

第9篇

一、国家审计资源与社会审计资源的特点分析

国家审计的特点是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把握能力较强,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审计成果层次较高,但是,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深度、审计质量、审计范围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家审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国家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提高一时难以适应审计事业的发展要求,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难以做到宏观把握与微观任务的统一。

社会审计资源的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工作细致,业务素质较高,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和注册造价师等专业化人才较多,具备较丰富的审计经验,工作细致,对被审计对象较熟悉,但是,从国家审计角度来看,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由于社会审计地位的特殊性,对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把握存在不足,审计工作质量要求、政治素质、审计纪律等与国家审计还存在一定差距。

资源整合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对现有的资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各项资源得到发展和完善,各要素之间相互调整并加以重新组合,达到协调统一,形成合力,获得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资源整合是现代审计的必要形式,为了能够促进两种资源有效整合,就需要准确把握这两种资源的特点,找到结合点,最终达到审计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为了能够使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发挥审计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合力”,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署于2004年《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对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审计实施各环节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是国家审计的工作指南。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都严格执行该规定,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线索后,对事实描述、证据收据、问题定性等都需要严格按照质量控制办法来实施。社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证据和问题定性的把握与国家审计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在审计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快发现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落实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问题表述不清、要素不全、定性不准,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表面,有时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能政策法规层面对问题进行反映,使发现的问题难以在审计报告中反映,更难形成高层次的信息,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对社会审计力量的审计质量进行动态控制。这就要求国家审计人员首先要熟悉国家审计的质量要求,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握社会审计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其取证、底稿等要定期进行复核,发现不足之处尽早完善。

(二)审计效率

社会审计人员对于审计工作都具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思路,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往往会按照以往的审计方法和思路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对各项审计资料的审核十分细致,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线索,但对于把握总体的能力不强,对于被审计对象有时会缺乏必要的分析,会造成审计方向不够准确。国家审计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把握总体是前提,突出重点是手段,只有在把握总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才能准确的突出重点,提高审计效率。这就需要国家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的能力,能够在审计过程中对社会审计人员指引正确的审计方向,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的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使审计效率和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审计纪律

审计纪律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高压线,在本文中主要指廉政纪律和保密纪律。对于国家审计人员,由于普遍重视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学习,思想政治觉悟普遍较高,遵守廉政纪律和保密纪律的自觉性较强,但是社会审计人员由于社会背景和工作性质不同,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国家审计人员来讲就少得多,遵守廉政纪律和保密纪律的自觉性往往没有国家审计人员强。为了能够将国家审计资源和社会审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合力,避免审计风险,就需要对两种审计资源提出相同的审计纪律要求,这是做好两种资源整合的必要条件。要将社会审计人员纳入国家审计项目中来,就需要树立审计组为整体的观念,要使社会审计人员意识到遵守审计纪律的重要性,必要时要建立约束机制,使审计纪律执行情况与社会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挂钩,对于违反审计纪律的社会审计人员,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弥补,必要时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整合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想法

要使国家审计资源与社会审计资源有效整合,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上三个关键环节,但要在审计项目中具体实施,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审前培训

审前培训是做好国家审计资源和社会审计资源整合的前提条件,由于工作经历、专业背景等与国家审计不同,社会审计人员在国家审计项目中对国家审计的各项要求并不了解,这就需要在开展审前培训时对审计方案、审计目标、步骤方法、法律法规、纪律要求等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完善国家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每个人都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明确审计目标和各项要求;二是要将社会审计人员的各项观念与国家审计人员相统一,要使审计组每位成员都树立整体观念,充分认识到审计组是一个整体,全体人员是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建立审计过程中的动态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

审计实施过程中,社会审计人员的优势在审计初期通过扎实细致地审查有关审计资料,会发现一些审计问题线索,在社会审计过程中,社会审计人员往往发现某些违规行为后就不再深入调查,而这些审计线索对于国家审计来讲往往只是深层次问题的表象,要满足国家审计要求,还需要对这些审计线索进行深入分析,审查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是不是存在体制上和制度上的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只有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进行了密切合作、紧密衔接,才能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动态的沟通和协调,充分掌握审计实施过程中每个人发现的问题线索和掌握的有关情况,并进行充分讨论和分析,提出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要集中审计力量进行重点突破。

(三)建立审计资源整合后评估机制

审计项目结束后,对审计资源整合效果的后评估也非常重要。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目前审计过程中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资源整合模式,只有在审计过程中加以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这就是后评估的主要目标。审计项目资源整合后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计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审计人员能力发挥是否充分;三是审计组内国家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的协作效果如何。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评估,对资源整合过程中好的做法进行总结,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研究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审计项目资源整合工作积累经验。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后评估机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使审计资源整合水平不断提高。

(四)建立社会审计资源库

审计项目现场结束以后,外聘的社会审计人员将会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再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机会往往不多,为了能够在国家审计工作中将资源整合的优势延续到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去,需要建立社会审计资源库。社会审计资源库要以审计资源整合后评估为基础,将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的专家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对其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专业特长、审计成果、审计纪律执行情况、优缺点分析等进行总结,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审计资源库,以利于在以后的审计项目中继续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作为国家审计机关,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审计资源库,在保护社会审计人员隐私的基础上,要设立专门的人员对资源库进行更新和完善。

第10篇

关键词:国家治理;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不断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更加的繁多和明确。国家的审计的思想必须从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审计的职能,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逐步的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完全的展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

一、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和意义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起步,到后来的发展推广,再到最后的深化发展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已经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了我国的独特的一项审计制度。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决策的制定奠定了有效的基础,同时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在经济政治层面上,为国家和人民大众服务做出了贡献。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发展,防止。

二、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不合理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不合理体现在经济责任的审计的作用主要用于监督干部的权利工作,旨在治理腐败,防范。这一定位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不能完全的发挥致使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限制。实质上,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党政上。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大目标是满足治理国家的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发展,通过事先预防,事后警告和问责等方式来积极推动国家建设过程,而这往往是极易被忽略的。

2.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完善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完善表现在不能明确界定问责的目标。依据我国在阶段的基本情况来看,国家对于职能部门的领导的权利和义务的界定没有明确的划分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其相应的经济责任。一般来说,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参照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书来进项考核来评价领导干部的责任,以此来确定个人的责任。但是由于责任的分工不明确,或者责任人的双重职务导致了审计责任的内容缺乏明确的范围,给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难。

3.经济责任审计标准不明确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体系存在漏洞,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无法对相关部门或者机关的权利进行有效的制约。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的焦点和核心不明确,导致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难以明确,难以找到责任人也难以确定责任人该负何种责任。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不明确性还表现在审计结果的运用和责任的落实情况。即使是明确了责任人和审计结果,在落实责任的过程中,由于审计部门不具备影响干部任职和职责的权威,审计的结果具有时效性的限制,归责受到了拖延和阻碍。种种的障碍不仅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应对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

1.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定位

国家治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部门。此外,社会和市场也是国家治理的目标。合理定位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功能需要充分认识国家治理的目标,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政府部门的整治上,要充分的协调国家治理的对象的关系,统筹兼顾,保障各个部分都能有效的工作,紧密互动,避免出现权利滥用的情况,达到对国家的经济进行综合的治理的目的。推动国家经济审计发展的动力就是协调各个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合理定位经济责任的审计功能,不仅能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常进行,也能确保国家治理进程的有效推进。

2.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国家治理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国家经济和国家政治以及国家文化的诸多方面的综合审计。为国家进行综合的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政治和文化中涉及了经济的因素,经济领域也包括了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三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经济审计的内容应当在今后的审计过程中明确的指出。在今后的经济审计过程中,明确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打破传统的审计的模式,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下的政治和文化因素,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维护国家治理秩序的稳定。

3.制定详细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应当根据实际的审计情况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标准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审计的质量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制定适当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有助于国家治理政府和市场,合理的配置市场资源,分配政府职能权利。选择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还有助于降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为国家制定合理的经济审计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应当具有先进性,与时代相结合,打破形式主义,突破传统局限,以维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为目的,结合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分出层次,督促部门领导在职权范围内工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做到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尽量避免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积极调动审计相关的部门协调工作,共同参与。依据国家实际的情况,制定适当的审计的标准,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体系结构与制度,优化经济责任审计的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戚振东,尹平.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创新研究[J].学海,2013,(2):129-135.DOI:10.3969/j.issn.1001-9790.2013.02.017.

第11篇

如建设项目当中,出现超概算原是正常现象,但大幅度的超概算,通常是由于人为因素而发生的,概算粗略,且中途设计的变动较为频繁,增加了建设成本,还有些承包商采取不平衡的报价法来实现利润,运用低价中标,再通过中途变更提高工程造价,实现利润,而建设项目的造价易发生失控现象。

1.加强国家审计体制的独立性

我国目前实施的审计体制为行政型的,这种类型的审计体制,其独立性不能得到保证,尤其涉及政府部门审计,会受到同级或上级的行政干预,加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独立性势在必行,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国家审计的体制改革,需要对其隶属权进行明确,即审计机构的管理问题,国家审计所代表的是国家在国家财产应用状况上的监督,国家财产本质归属人民,国家审计应有代表人民的机构来行使监督权,也就是由人大或者常委会来监督。同时,还应对业务指导权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我国国家事务管理主要是由国务院来实施的,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事务管理重要构成,其业务指导管理权应是国务院,因此,我国的国家审计领导权应是人大或常委会,业务指导有国务院来实施,以确保国家审计的独立性,避免外来因素影响,尤其是行政干预的影响。

2.拓宽项目审计范围,并探索审计的新模式

对于国家投资项目,必须实施审计,没有经过竣工决算的审计,是不能办理有关竣工验收手续的,经两级审计机关之后,经过国家项目的计划制定与管理,把全部国家投资项目归入国家审计的范围之内,并经过新闻媒体公告社会,以加强审计计划强制性与透明度,实施投资项目全覆盖。投资审计任务当中,对于审计人员不足情况,可积极组织社会上的相关中介机构进行协助,加强国家项目审计,对其资格准入制度进行严格规范,可用招投标方式,对中介机构年度资质给予确定。建设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与环节控制多等特征,要搞好国家投资审计,需要采取新模式实施审计,其审计范围不仅局限于某环节,应该扩展到决策、设计、招投标、监理与施工等各环节,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将审计方式由事后审计变为事前预防,事中、事后的审计监控,将投资审计贯彻在项目各领域环节当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增强国家审计的质量与效果。

3.遵循市场经济,加强绩效审计与宏观审计实施

经济秩序与市场管理混乱时期,审计机关根据实际出发,实施查错纠弊审计是必然选择,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建设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违规现象的减少,在新形势下,将投资审计由真实合法审计,向合理效益审计转变是可行的,将绩效审计作为投资审计发展方向是可行的。我国多数审计机关处于资金与违规违纪审计方面,有关宏观问题的认识分析意识较差,要充分发挥国家投资审计优势,需要从微观审计着手,加强投资领域典型与普遍问题深层分析,并在制度与体制等建设面上,给予针对性建议,以供宏观决策进行参考,并在广度与深度上进行突破,加强国家投资审计在经济管理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4.加强审计人员素质提高

在国家投资审计当中,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素质包含政治与业务两方面的素质,增强国家审计人员素质,先要培养审计人员政治方面的素质,使其具有很强的思想觉悟,并能自觉抵制审计工作的各影响因素,确保审计队伍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国家投资审计多与建设项目有关,这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有扎实财务及审计知识,还要有广泛建筑知识,可采取培训措施,对审计人员有关建筑知识与计算机等知识进行培养,审计人员需要持证上岗,具有建筑有关证书,方能从事国家建设方面的审计工作,同时,可给予审计人员一定的岗位补贴,增强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结束语:国家投资审计作为建设项目审计监督主体,为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加强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全方位及全过程审计跟踪,并加强审计向绩效与宏观审计的过渡,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以确保国家投资审计顺利实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作者:岳山秀单位:濮阳市华龙区审计局

第12篇

从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上看,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审计的本质、目标、任务、职能、作用、对象、内容、范围、方法、程序等基本概念。原理上,这些理论研究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审计运行的一般规律,揭示了审计概念的内在联系,完善了审计理论,促进了政府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但目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价值观层面,研究成果并不显著,还未达成一致的认识。鉴于此,本文着重从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内容建设及其构建路径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有所贡献。

一、国家审计价值观的反思

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的灵魂和指南,在学术界引发激烈的争论。由于人们的实践经验和学术背景不同,观察审计文化的视角迥异,对审计核心价值观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一致的表述。对审计价值观的认识大概可归纳为以下五类:第一,从国家审计本质的角度解释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王爱国认为,近些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审计充当“免疫系统”角色,“免疫系统论”成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这一时期审计的核心价值观。以免疫系统论作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审计的当代意义、角色定位和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作用。第二,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阐述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云南审计厅号召树立“审为国家,计益人民”的审计价值观。具体地讲,“审为国家”,就是为推动国家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而审计。“计益人民”,就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审计。刘晓靖提出“以人文本”为核心价值观,认为审计价值观受国家审计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影响,与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人类文化发展的潮流有关。第三,从审计依据角度诠释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赵凌云、辛祥晶认为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是依法审计。他们以审计本质为框架,认为审计本质是“免疫系统”,要发挥免疫作用首先要区分“异己”,因此就要求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对国家经济安全运行行使审计监督权。第四,从审计人员的事业理想和价值追求角度定义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朱艳莉认为,国家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是“立审为公、执审为民”。如,对审计人员提出“依法、求实、公正、廉洁、奋进、奉献”的要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审计精神,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臣提出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第五,从政治需求出发解释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邢莉萍等指出,核心价值观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国家审计”这一根本问题,它应包括推动政府履责、民本审计、构建中国特色审计制度三个方面内容。

以上五种观点从不同角度洞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价值取向,但都没有体现国家审计的利益相关者应具有的共同理想。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是最基础的,反映审计本质,指导审计行为。国家审计履行经济监督职责,实际关注的是支配经济社会运行背后的公权力及其所掌握的公共资源。所以本文站在政治需求角度以国家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理想来诠释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

二、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界定

国家审计价值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价值观,二是核心价值观。一般价值观是实现国家审计价值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它以民生为出发点,强调以人为本,是国家审计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审计文化的根本。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国家审计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审计人员事实上是接受人民的委托进行审计,公共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和认可。国家审计要关注受托治理者的责任,监督这些受托治理者在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时,时刻不忘对人民承诺的责任。所以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是指人民委托政府治理国家并通过审计手段约束其权力、监督其经济责任所倡导的相同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国家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理想;该共同理想即为人民服务。

曾寿喜等指出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将公共资源委托给由人民选举的各级政府机关组成的统治集团来管理,所以国家审计利益相关者包括三方关系,即人民、国家审计和政府机关。国家审计是政府的一项职能,其目的应该是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并且政府在理论上是为最广泛的群众服务,由此,应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观。

三、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一)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美国审计学家莫茨以审计活动的准司法性强调公平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既然司法需要关注公平,那么作为准司法的审计也应关注公平。审计公平,即一方面实现审计程序的公平,不断完善审计准则以保证审计活动能公正的进行;另一方面关注审计对象的公平,如在审计中关注公共资金的使用是否为全民所用,是否照顾弱势群体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义即公平。正义是对弱者生存权利的关注和对强者强力意志的约束。审计就是遏制腐败,协助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以确保社会成员的机会均等,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彰显审计正义,对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提出了高的要求。所以审计正义,即审计人员伸张审计正义,是审计人员以国家审计的共同理想为价值取向,坚持“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价值观,弘扬“以审立业、以德立身、以能立人、以行立信”的审计精神,为审计事业贡献力量。

(二)核心内容间的互动关系 (1)审计公平是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石。冈纳·缪尔达尔认为,社会主义朦胧地意味着对公正的诉求。因此,理解公平观对推动国家审计价值观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它在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长期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国家审计主要观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也被称为“3E”审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政府部门在运用公共资源方面面临公平性的挑战。由此,学者们又提出“5E”审计的概念,即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之上增加了环保性和公平性。因为社会公平能够回应人民的需求。国家制定的方案对一些公民来说非常有效率或者非常经济而对于另一些公民来说可能没有效率或者不经济。如果不考虑政策实施的分配效果,不考虑社会公平,公共行政可能忽视人民的合法利益。首先,公平是相对的。国家审计要保证公平,但不一定就保证每个公民在政策的影响下利益都是相等的。相等不一定是公平的,而公平的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相等的。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对于机会每个公民都是均等的。而对于公平观来说,平均主义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其次,公平要兼顾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稀缺的压力越大,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要提高效率,即建设高效率的社会。这就需要树立节约的理念,政府要起领头作用,制定高效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只有正确理解了公平的含义才能树立正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从而指导国家审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