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1 03:55: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元宵节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处于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校一直秉承“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构建“体验式”传统文化教育:以学生的体验为教育活动的主旨,以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载体,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开展系列化的“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
一、在传统节日中挖掘德育元素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端午节重国家、重社会;重阳节敬长辈;清明节缅怀先人先烈、感恩思源……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小学生较为熟悉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因为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元素,能为开展以体验为主的传统教育活动,探索小学德育新模式提供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节日文化元素
发挥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如语文学科结合端午节,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图画、手抄报,开展“端午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的装束,吟诵端午的古诗,演绎端午的由来;音乐学科不仅教唱具有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学科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老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传统工艺美术样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和民族文化的浸润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在节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开展了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风情习俗。如,在春节的时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引导学生体会春节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请学生尝试自制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做灯笼、猜灯谜等更让学生体验到传统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到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重阳节,各种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在重阳 雏鹰行动”主题系列活动,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等……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无穷魅力,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在心中深植民俗文化之根,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造就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姿、神采飞扬,那种本能的归属感、传承性,把我们聚集在一起。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体验式”传统文化教育既有文化内涵,又能为学生们主动接受,不仅使学校管理变得轻松愉快,还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德育创新,让学生在更深层次的体验中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华。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广中路小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学生们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就如何巧用多媒体来拓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做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拓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对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和声像俱佳的特点,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提供独特的视听效果。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但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够有效的为学生们营造出生动直观的阅读教学氛围,从而逐步的激发出学生们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在讲解“望庐山瀑布”这篇古诗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导入新课,为学生们播放一些关于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三叠泉瀑布、石门涧瀑布以及玉帘泉瀑布等庐山瀑布群的壮丽景象,从而有效的调动起学生们学习古诗和阅读古诗的积极性,使老师能够在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开展后续的教学。另外,在学生们阅读古诗的时候,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们营造出优美的阅读环境,比如播放一些适宜的古曲,以此来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古诗的意境,从而感悟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提升自身的欣赏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来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直观的转化,还能够为学生们提供独特的视听感受,从而增强学生们对文章的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老师在讲解“传统节日”这篇课文的时候,除了为学生们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知识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各种文化活动,比如在讲解春节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们播放贴春联、放烟花以及吃年夜饭的视频;讲解元宵节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们播放吃元宵和赏花灯的视频。讲解端午节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们播放包粽子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之下,学生们再开始阅读文章,必然能够有效的增强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的认识和领会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再例如老师在讲解“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为学生们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视频影像来直观的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从而逐步的产生出对泼水节的向往之情。
三、利用多媒体来开阔学生们的阅读视野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以互联网作为依托的,互联网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老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从而开阔学生们的阅读视野,进而促进学生们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老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为学生们提供相应的拓展阅读;另一方面,老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来为学生们提供相应的阅读训练资源。例如老师在讲解“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时候,除了为学生们讲解教材中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引入司马光“诚心卖马”的故事,以此来有效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们除了能够体会到司马光聪颖机智和遇事沉着的品质之外,还能够体会到司马光讲求诚信的优良品质,从而促进学生们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从阅读教学角度来讲,丰富的教学内容也必然能够促进学生们阅读视野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促使其逐步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促进其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的,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可以开阔学生们的阅读视野,从而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课程 小学美术 创设 教学情境
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小学生的思维状况,具有不稳定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说教,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效果可想而知。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时刻注意学生情绪以及思维上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进程,适时地在课中引入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发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鲜活,有情起来。何为教学情境呢?美术教学中的情境就是美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优化教学环境,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节,空间,场景,让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参与实践,形成相互关联,多向折射的审美心理场。
1欣赏精美范作,激发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寓知识传授于趣味之中,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及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美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绘画课及欣赏课在美术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欣赏评述课型,以图片为主,让学生欣赏作品便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欣赏精美的艺术作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文化层次的学习中。
11 欣赏名家作品,感受大师作品魅力
美术教材设计的范例作品,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无论从绘画到雕塑,从工艺作品到建筑艺术,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师生共同欣赏这些作品,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并从中领略作品的独特魅力。如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下册《喜怒哀乐》一课时,在课始便出示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引导学生欣赏并观察人物表情,特别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领会画家表现人物表情的手法,为以后绘画创作打下基础。
12 欣赏同伴作品, 激碰思维火花
教材选取作品中,有一些学生作品,也就是学生同龄人作品,这些作品无论从内容,表现手法上同学们都易于接受。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一点,搜集更多的学生作品供孩子们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与小作者思维碰撞,激发他们的学习及创作欲望,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吟咏诗歌,走入诗情画意中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诗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又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诗歌情境,也往往能事半功倍。如《诗情画意》一课,教材选取了一些诗配画的作品,本课的学习要求是让学生来选择古诗,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因本课内容与诗歌有直接的关系,故教师在授课时可多方面采撷诗海中的精品,让学生吟咏,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明诗情,创画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背景及意蕴,在头脑中对场景,人物表情动作,景物等方面进行创意,绘制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来。
3感受身临其境的影像世界
录像能够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并能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客观事物,有助于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变成简单的容易理解的事物。能够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美的感受,生动直观,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如《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一课,教材中列举了一些我国古代的陶瓷艺术品,分别从外形、纹饰、釉色等几个方面进行欣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教师可运用录像教学,从三维立体的角度将学生带入一个陶瓷艺术品展览馆,让他们从宏观到微观,尽情欣赏,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的欣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且对我国有如此美仑美幻的陶瓷艺术品而感到骄傲,还会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元宵节里挂彩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用一段视频播放关于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其中,让学生感受那种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制作彩灯的热情。
影像教学在新课程美术教学中运用已经相当普遍,关键的一点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时,要适时,适度,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智趣游戏,精彩展现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中学”应是新课程理念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及发展的主题。在上课的前几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些环境允许的,与要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游戏,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保持更高的教学效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潜能,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在执教《趣味文字》(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一课时,让每一位学生找两个自己喜爱的美术字体,然后剪下来分别贴在一张硬纸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而后由教师引导将卡片分类黏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比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致比较高涨,对不同的字体认识深刻。又如,《形体的组合》一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立方体,球体,圆柱体,锥体等各种物体自由拼接,组合成想象的事物,然后评价看哪一组组合的既美观,又有创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境中被充分调动起来。
5徜徉音乐魅力,感染创作情绪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些年,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这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学生们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着眼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毋庸置疑,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是结构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既模仿实际又不断地加以改造,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如“学习”二字,学为盖房之意,“习”为鸟每日练习飞翔之意。前者告诉了我们居住文化的久远,后者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的认识与归纳。再如“友”字为两手握,表现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二、立足于古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今极具教育功能。正如杨再隋教授为河南人民出版的《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陶冶儿童心性,构建校园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上自《汉乐府》下至清代诗歌,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如通过《锄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勤农节用的情感;通过《游子吟》《赠汪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通过《塞下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中国古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
三、利用好现代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现代文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认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利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长城》《赵州桥》等课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和成就;通过《高梁情》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五谷及对大自然产生赞美乃至崇拜之情;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仁与义”的教育;通过《探母》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孝”道等。
四、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不难看出,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书籍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精髓;通过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晨诗要求;诗海采撷
一、现状点击
打开现行的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你会欣喜地发现,儿童诗已开始在字里行间轻盈地舞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湿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可见大家越来越相信儿童诗在孩子成长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农村许多的年轻父母都出去打工,大多数孩子有爷爷、奶奶来照顾,而这些祖辈大多数是文盲,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都力不从心,要么过分的宠爱,要么就是打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对孩子的评价比较单一,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这使不少孩子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外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也正在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而晨诵童诗、儿歌、童谣等是给予孩子积极生活方式的途径之一。
农村中有些家长虽然有文化,但对孩子的教育比较盲目,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出色,就让他们背论语,背道德经或生涩难懂的古诗,这些内容孩子以后真的可以用上吗?这些内容不仅不能丰富孩子当前的生命体验,而那些遥不可及的文字、枯燥机械的记忆更会让孩子痛苦不堪,而机械的牢记又是想象的大敌。那么怎样的诗才是农村孩子最需要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去搜集那些符合孩子生命需求的诗呢?
二、晨诗要求
晨诵能为孩子开启美好生活的旅程,但只有让每一首诗与儿童当下的生命相关联,才能唤醒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获得生命的成长,所以一定要把最美好、最适宜的诗句奉献给孩子。
(一)晨诗与年龄――吻合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思维敏捷,好奇多问,喜爱游戏。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童诗和儿歌。
1.活泼快乐,富有童趣
低段儿童活泼可爱又天真浪漫。这就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和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为啥我没能得第一》“小鞋带,真调皮,跑三步,系一系;小裤子,真淘气,跑两步,提一提;现在你该明白了?为啥我没跑第一。”这首诗童趣盎然,孩子们读着读着,一下子被诗中的稚气可掬的小调皮逗笑了。诗人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应具有的,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在进行诵读中,孩子们享受到诗歌带给他们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就带去了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2.节奏鲜明,富有想象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联想,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来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童诗中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也是不能缺少的,因为它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共鸣。诗歌的这种鲜明节奏和丰富的想象,对低段儿童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如:《摇篮》(黄庆云)“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孩子们读着想着,有的孩子闭上了眼睛仿佛妈妈正推着摇篮摇着自己,那么舒服,那么快乐。另外还有诗《咕噜》《粗心的小画家》《打呼噜的爸爸》等这些童诗既注意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也更有利于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
3.构思巧妙,富有灵气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又如钱万成的《会飞的叶子》:“说都怕冬天/说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光秃秃的树丫上/朗诵小诗/谁都说冬天难看/孤孤单单没有绿意/小麻雀站在枝头/给寂寞的老树/添上一片/会飞的叶子。这些构思巧妙、富于灵气的小诗如一股股清澈的小溪流入孩子们思想的深处,它纯净了心灵,陶冶了情操,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具有了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二)晨诗与教材――结合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人教版(其实也包括其他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更多地关注文学性,把晨诵的童诗、儿歌和教材结合起来阅读,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1.与教材精神相通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生学习这一组课文后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每一个人的情感,我们可以结合这一单元的思想为学生选择晨诵的童诗或儿歌。如:《拖鞋》(马云超)、《摇篮》(黄庆云)、《小酒窝》(王清秀)等一些描写家庭之爱的童诗,孩子们晨诵时就会觉得特别自然、亲切,这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的教育。
2.与教材内容链接
我们在选择晨诵作品时,可以与教材的内容链接。如: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多彩的春天”来编排的,这一组课文写的是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组的内容精选一些有关春天的童诗。如:《初春》(殷常青)、《春天》(冯辉岳)、《春天在哪里》(陈伯吹)《花籽》(马云超)等。让孩子们在晨诵中享受到春天的美好,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文学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命。
3.与教材插图对应
低年级的一些教材中,配有许多彩色的插图,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课余孩子们总喜欢静静地欣赏或模仿这些插图,并将其画在自己的本子上,根据这一现象,我开始指导学生搜集一些与这些插图有关的诗来作为晨诵诗。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中,有一幅雪花图。我就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晨诵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又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复习四中有一幅小白兔和小猴子过桥的插图,我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晨诵高帆的《小河与小桥》:“草地是一块,漂亮的绿绸缎。可惜被小河,剪成两半,小桥,紧扯住两半绸缎,要把它们,重新缝在一起。便让小鱼儿,做它的银针。一闪一闪,从这岸连到那岸……”吟诵这样的晨诵诗孩子们感觉特别亲切,晨诵的时候也特别有兴趣。
(三)晨诗与生活――共舞
让晨诵的童诗与孩子们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能使他们平凡的生活变得具有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这些“童趣”可以与孩子的心灵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拓展他们本身的“童趣”。
1.与农村田园融合
田园让农村孩子成为自然的宠儿。自然完全向他们开放,他们悠闲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亲近鸟兽虫鱼,亲近花草树木,亲近山川河流,紧紧牵着大自然母亲的手。他们嬉游的触角抚摸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他们可以采莲江畔,荡舟水上,沉静垂钓,尽享水趣。于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他们田园生活相符的诗来晨诵。如: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又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等等。自然的深深处,嬉戏的深深处,晨诵着属于孩子们身边自然的诗,使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在幸福的深深处。
2.与课外游戏配合
我们发现农村低段年级的孩子们游戏一般就是跳皮筋、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踢键子、跳房子等,于是我们选择了许多适合课间做游戏的儿歌来晨诵,让孩子们能边玩边唱。比如:在课间的“跳皮筋”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一边跳一边唱“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在“编花篮”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边做着动作边唱“荷花荷花几月开……”孩子们边玩边唱,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这更好地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儿童在边玩边唱中情绪积极,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3.与节日氛围合拍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农村里节日氛围特别浓烈,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家家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于是我们可以选择与元宵有关的诗来晨诵,如:《元宵节》《看花灯》等。又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之时,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有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于是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节日选择有关的诗歌来晨诵,如:唐代杜牧的《清明》、张继的《闾门即事》、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等。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之外,此夜人们还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可以晨诵《中秋夜》: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结合节日精选一些适合于低年级孩子的诗文来进行晨诵,孩子们都特别感兴趣。
三、诗海采撷
根据以上的一些要求我们开始采集诗歌,这是我们晨诵最基础的一环。就像是你要当一回小厨师,那就必须先买菜回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必须有“诗歌材料”才能让你发挥水平进行“再加工”。
(一)扩充力量,采集诗歌
一开始采集诗歌的时候,我们只有在参与晨诵实践研究的三个教师,诗歌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寻找的,但当孩子们实际晨诵时,我们才发现有些我们认为优美的晨诵诗并不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后来我们经过讨论干脆就让孩子们及有兴趣的家长都参与进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升了晨诵诗的质量。大家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上网搜集,访问他人等途径,把采集到的诗歌或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都记录在下面的“搜集诗歌情况记录表”中,一个月为一个阶段。
搜集诗歌情况记录表
时间 搜集的诗歌(民歌、童谣、诗歌故事等) 获得材料的渠道
记录人: _____
(二)相互交流,整理诗歌
我们再把采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整理诗歌的方法: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形式分……。我设计了以下的分类表。
我的诗歌分类表
类别 诗人 作品 名句
诗歌分类表整理人:_____
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采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整理好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看看哪方面内容少的,按类别再采集补充一些。(课外进行)最后由教师指导并全面整理,然后把全班分类的页面装订成“册”。
(三)欣赏评比,推荐诗歌
学生经过整理资料的过程,对自己采集的诗歌又多了一份了解,也了解了同学们采集的诗歌,通过相互补充,拓展了视野。这时再利用课余时间把大家采集整理的诗歌进行展示,开展诗歌欣赏评比活动。最后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如:在采到的诗中,我最喜欢( )首,你喜欢吗?把你喜欢的诗歌推荐给大家吧!
“我最喜欢的诗歌”推荐表
诗题 作者 诗歌 推荐理由
推荐人:_____
通过这样的采集、整理与推荐的晨诵诗比以前只有教师采集的诗歌更丰富了,更有趣了。孩子们晨诵着自己采集来的童诗特别有成就感,也特别自豪。在他们稚嫩的声音里,在他们自信的明眸里、在他们可爱的笑脸中,处处洋溢着属于他们的生命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朱永新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教学实施
一、精心筛选诵读内容,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诵读计划
在筛选经典诵读内容时,低年级学生应倾向于通俗易懂的材料,初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中年级学生进入过渡期,适于选择《论语》、《中庸》类衔接性较强的诵读内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该时期教师应着重倾向于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自主选择,鼓励学生涉及和阅读多样化的经典内容,甚至还可以发挥家长的作用,成立亲子经典诵读小队,潜移默化中影响小学生。
小学生经典诵读过程中另一个较大的问题是缺乏计划性,甚至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导致经典诵读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零碎时间,毕竟小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课业负担压力小,一方面可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每天一小时的小组阅读时间,由小组组长自主组织,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定期组织组内评比。另一方面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阅读必记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主动咨询长辈或者自主查阅资料等的习惯,加深阅读的印象。
二、创设经典诵读的适宜情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创设经典诵读所适宜的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和音乐,例如在诵读《论语》时,教师就可选择电视剧《孔子》的某一片段进行播放,使小学生对孔子有大体了解,初步理解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降低《论语》理解过程中的困难程度。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国传统节日的引入和加深,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包括元宵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诸多节日与经典诵读内容所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小学生一起准备过节所需的材料,激发小学生对节日的向往,继而穿插经典诵读内容,甚至可组织小学生比拼所掌握与节日有关经典诵读内容的多少,充分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最后,鼓励小学生自主创设经典诵读适宜的情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可以是学生自主编排的有关经典诵读内容的话剧和诗歌,也可以是小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的自由发挥,即要求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加深理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实现诵读途径的多元化
在小学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背诵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记忆的速度,但是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精力集中的过程比较短暂,单纯的背诵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和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心里爱上经典诵读。
首先,教师可开展“表演背”活动,即鼓励小学生将所背诵经典内容的诗歌和古诗文表演出来,同时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在进行小组评比的过程中,奖励表现较好的团队和个人,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奖品的带动下更容易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经典诵读内容和其他文学艺术相结合,增强诵读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小学生将对自然风景类的诵读作品画下来,在绘画过程中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意思,同时有助于记忆的过程。
最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阅历的感悟和沉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诗句和古诗文叙写自身感悟,甚至还可以改写经典诗文等,教师应做到对学生想象的鼓舞和支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诵读的评价体系
经典诵读的内容文化含量高,涵盖面较广,同时教学方法不固定,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同事之间增强沟通,不放过小学生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积极探讨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课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课下主动找学生谈话,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经典诵读的效率。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诵读的评价体系,首先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园板报、公告栏等宣传经典文学作品,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诵读氛围,潜移默化中提高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其次是教师在评价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和变化,尤其是诵读态度明显改进和诵读能力明显提高的小学生,教师积极正面的评价效果较好。最后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要高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生生之间相互评价一方面便于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发现自身的不足所在,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争强好斗的心理,促进他们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生语文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师生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途径,启发和引导小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小学生应该树立经典诵读意识,有长期的学习计划和目的,使经典真正为自身服务,快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张新颖.中华经典诵读复兴路回顾与展望――读经“热”中的冷思考[J].济宁学院学报,2014,02:115-117,122.
一、民俗文化的含义
民俗就是人们在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或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惯例、规矩。民俗文化则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凝聚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点,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理想,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有人称民俗为“人类文化的母源”。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对社会和民众的行为起着巨大的规范作用。
让民俗文化浸润小学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
二、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功效
我们不能放弃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时间去实施,如何实施也值得斟酌和研究。在教学中,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可以将民俗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结合并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效。
1.充分利用并拓展文本资源,让学生感受浓浓的民俗情味
国家督学成尚荣说:“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应创造和发展着文化,提炼和提升着文化,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知识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眼光,随处可见文化现象、文化知识。假如我们能在每个字与词中注入一粒民俗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因子,无形中会让学生接受到德育与美育教育。而如何找准切入文化的核心要素,将学生有效地领入宽阔的文化殿堂是关键。我在教学《元日》一诗时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寒假快到了,你知道寒假中最愉快、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吗?
生:春节。
师:是啊,我们向往已久的春节仿佛已向我们招手了,哪位小朋友说一说这个节日里你的家人会做些什么呢?
生1:放鞭炮、贴春联、拜年、长辈给我们压岁钱……
师:《元日》这首诗向我们大家介绍了古代人们过年的情景,你从诗中读到了哪些风俗习惯?
(学生认真读诗,交流感受。)
(春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会联想到如放爆竹、团圆等生活场景,这首古诗让学生很受到了那份欢乐,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加深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生:老师,过年时的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问得好。同学们,你们课前所了解的关于过年的传说,能向我们介绍吗?
……
为什么过年时人们要贴对联、放爆竹?为什么要守岁?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激发小孩子的好奇心,他们都想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消化掉这些有关民俗的知识。在教学中,还可就压岁钱这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了解压岁钱的变化来感受祖国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但无论如何改变,这一民俗的内涵――长辈对晚辈的爱和祝福都没有改变,这一民俗传递出来的浓浓的民俗情味,可以让学生在体味民俗的同时懂得感恩。
2.开发地域资源,从传统节日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韵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诸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共建和谐、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地域是多样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五彩缤纷的。
小学生最容易对自己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中的民俗产生兴趣,从民俗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非常轻松。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这些所处的场合、情境以及出现的背景,进而探索其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就会让学生充分享受民俗文化的韵味。
比如端午节,我们当地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在门前插菖蒲、挂艾草的习俗,看似迷信,但在我国药书中有记载,这些都是治病的药草,因此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卫生和健康的追求,应该提倡。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节日,同时渐次对这一传统节日进行解读,对话中发现这一节日的风俗习惯,体味这一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的韵味。
3.借助民俗,让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浓厚,不仅涉及文学艺术,更体现在历史、地域、算学、科学创新中,对民俗事象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把民俗知识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比如:在读了老舍的《草原》之后,我便引导开展对草原民情风俗的欣赏与研究,然后用歌舞、文学等形式来表现草原人民的淳朴、豁达、丰实……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 生活化 实践性 综合性 享受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2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和追求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广袤的生活,带给教育无限的资源与无尽的活力。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反馈和有益补充,其内容的人文化与语文性,模式的生活化和实践性直接决定了孩子学习兴趣的提升、自身潜能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发展进步。因此,我们只有把作业设计真正与生活融合,构建生活化的作业设计新模式,才能使语文学习充满活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淞“作业设计与生活同行”的意识,是语文作业设计走向生活化的首要前提
教育植根于生活,不但要将语文课堂教学置于生活大背景中,还要将作业设计置身于生活的大熔炉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与点拨者”的老师,在作业设计中树立“作业生活化”的思想意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态将学生的作业与生活实践衔接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享受生活给学习带来的新鲜活力。引导一年级学生走进生活进行识字,结果孩子们从公交站牌、商场导购图、公交汽车、宣传板等媒介中认识了许许多多生字,真是意想不到!其实这种来源于生活中的识字、用字更让孩子们记忆深刻而长久。瞧,这样“生活化”的学习,不仅完成了识字任务,还激发了孩子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基于教材,走向开放,是语文作业设计走向生活化的重要途径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同等”。语文作业的设计从教材中来,更要高于教材,甚至面向生活进行开放型设计,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课前准备,铺垫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前作业设计必不可少:调查采访、观察积累、资料收集,甚至是预习中的熟读、思考、质疑和自主探究等等,都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进行铺垫。学习《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前,孩子们熟读文章,搜集了大量资料,有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主办权的资料,有北京举办奥运会意义的资料,还有奥运会开幕式的资料……这种来源于生活的课前准备让孩子们不仅感受了学习的乐趣,更对课堂学习充满了深深地期待。这就是生活化作业的魅力所在!
(二)源于教材,延伸教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源于教材,更应延伸至生活,给孩子更深刻的教育。学完《可贵的沉默》,引领孩子通过做一做,回报父母的爱;学完春天的古诗,可以引领孩子走进春天,或拍、或写、或画下来,将美留在心间;学完《画风》后,引领生观察生活,发现“风”的存在……瞧,只有将作业设计投放至生活中,孩子们才能真正得到快乐和进步!
(三)开发教材,学科融合。新课改告诉我们,作业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传统作业中的抄抄写写,更要注重作业的融合性、发展性、创新性和生活性。因此,作业的设计不仅要以教材为基,更要和其他学科相融合,体现综合性和生活性。学完《翠鸟》一文,孩子们的实践作业非常精彩:一只只鲜艳的翠鸟,配上精准优美的词句,一幅幅美丽的翠鸟图展示在眼前,这样的作业既有绘画的美感又有语文的积累,岂不美哉?这些综合性的、融合性的、生活化的作业,带给大家无尽的乐趣和潜移默化的能力提升。
三、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是语文作业设计走向生活化的重要渠道
(一)与传统节日相接轨。各种传统节日成为激发孩子真实情感,加强教育的良好契机。因此在实践中要紧紧抓住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收集资料,感受传统特色;参与活动,体验传统魅力;吟唱诗词,再现传统经典;书写见闻,抒发胸中情怀……通过这些丰富的作业设计,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乐趣。
(二)与社会教育活动相融合。在作业的设计中,让孩子置身于大的社会教育背景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与正能量的影响。如在国庆节,布置与国旗合影的作业;母亲节为妈妈洗脚的实践作业等等,抓住社会教育活动的契机,引领孩子走进生活,受到教育,使其成为最广阔的教育素材。
(三)关注社会事件。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使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与接轨,才能让孩子在社会事件的影响下,得到真正的成长!汶川地震期间,引领孩子关注此次事件,给灾区小朋友写一封信,触发孩子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情感,使孩子受到正面教育。总之,这样有效地引领生关注社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有效评价,注重鼓励,是语文作业设计走向生活化的重要保障
教学中,对于不同形式的生活化作业,都需要我们教师及时给予有效有为的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对或错”的评价方式,将其转换为师生互评、生生评价、鼓励对话和互相展示等形式,及时有效而又有针对性的给予孩子最真实、最有效地评价,让孩子在被评价中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提升自我,享受到成功的自信与喜悦。作业的有效评价,让孩子成长!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中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说综合性学习进入语文教材标志着学习方式变革的全面展开。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是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限,它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程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一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它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它要求学生从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虽然是语文学习,但更重要的是综合实践。通过综合性学习,“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中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说综合性学习进入语文教材标志着学习方式变革的全面展开。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不断的搜集、整理、分析,与同伴交流合作,自主学习,改变过去机械训练、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新课程改革实施四年来,在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综合性学习还没有真正进入语文教学的领域,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它只不过是语文教材的附庸,没有重视这一版块在语文学习中应有的位置。近年来,初中毕业会考中出现了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考查题,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可是大多教师忽视了综合性学习实践性的特点,往往是通过专题的训练,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应付考试。在这里,语文综合性学习被阉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被篡改,这种现象亟待引起高度的重视。
当然,造成这一现象有它的客观原因:一是农村中学由于地区的差异,经济贫困,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资源相对缺乏。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性,而农村中学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二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整体水平偏低,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上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的语文能力整体下滑,有很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处于小学四五年级的水平。这给综合性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语文教师多以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不适合农村学生为由而放弃教学,这完全背离了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标理念强调语文教学中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开发课程主要表现的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一方面,教师要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地方校本课程”,还要开发课外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发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应该要针对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创设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提升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其实,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也十分丰富,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目光由教材转向生活,善于挖掘身边的资源,创造性的开展综合性学习。本人作为农村教师,收集了一些教师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案,供苦于没有教学资源的语文教师借鉴,让综合性学习回归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
1.关注家庭生活。要求学生搜集家庭成员不同时期的照片,调查了解照片的背景,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照片,撰写照片说明,介绍自己的家庭,讲述和照片有关的人和事。本方案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关注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学初,可结合九年级教材中“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设计活动方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对科任教师和校长进行采访调查,按照老师的工作和生活,设计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笔录或录音,然后分析整理。最后在班上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交流调查的结果和感想。
3.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可以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空间。七年级教材中“为本地人物立传”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先把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意见选择合适的对象,可以是一个村长、一个技术能人、一名富翁、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也可以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邮递员或街道清理工。再根据大家关心的问题设计调查提纲,进行调查访问,写成人物的传记或事迹介绍。
4.关注民情风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情风俗。可要求学生针对本地的某一节日或某一习俗进行观察调查,按照其时间顺序写出经过和风俗习惯,穿插适当的说明材料。可以选取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也可以选取婚丧嫁娶的习俗。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5.关注个性发展。教材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中有很多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它能尊重学生主体,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教材中的“编一份手抄报”、“编演短剧”、“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这些都属于这一范畴。像“编演短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多方面的展示学生的个性,能使每一个学生找到发展自己个性的空间。活动中有剧本的编写、道具的制作、背景的布置、音乐的处理、剧目的演出等,整个过程能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关注科技发展。科技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对科技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教材中设计的“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和“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要求学生把视野投向科技世界。“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搜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古诗,从中摘录出涉及到交通的诗句。从道路交通和通讯交通两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同现代的交通、通讯进行比较,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极大的便利,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为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尽管农村中学经济落后,学生素质偏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把握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创造条件,就能找到适应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的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培养少儿从小阅读的习惯”已被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为公共图书馆应该遵守和履行的义务。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公共图书馆内设立有专门的少儿阅览室或其他独立的空间,帮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习惯。由于少儿没有明确的阅读需求、目的和方法,笔者在图书馆的少儿读者服务中发现不少问题。引导少儿正确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少儿工作者的责任。提供优质阅读指导服务,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图书馆少儿工作者的目标。
1 公共图书馆少儿读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少儿在阅读中的不良习惯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些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一是借还图书时不守秩序;二是还书时把书丢在工作台前,缺乏文明礼貌;三是喜欢边吃边看,使图书上沾满污渍;四是不爱惜书籍,有些小读者会折页甚至撕页。
1.2 个别家长指导少儿阅读存在误区
有些家长在指导自己孩子阅读时存在以下误区:①家长给阅读冠以各种学习目的。有的家长以学习为目的让孩子读书,而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有的家长选择动脑益智类图书对少儿进行思维训练,希望孩子读书后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的家长急于让低幼儿阅读文字记忆故事,而不是让他们读图画书。对于少儿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兴趣。而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②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阅读就是好事,对孩子阅读的书目缺乏选择性。有些少儿沉迷在一些毫无营养价值的漫画书籍中,有的少儿追求游戏、暴力类型的图书。③让幼儿对文字和故事进行机械性记忆,而不鼓励他们进行读图和想象。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多看纯文字的书,阅读能力才会提高,只有看文字才是阅读。其实,图画故事书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学前儿童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对儿童的发展,对儿童想象力、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情感、态度、社会性的发展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决不是文字阅读所能替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佟乐泉先生指出:儿童的言语发展是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某个阶段只发展识字能力,而另一个阶段只发展阅读能力。总之,家长拔苗助长或是放任不管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1.3 服务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少儿读者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很单一,一般只是设立少儿专门阅览室和提供少儿读者借阅服务,尤其是在书库全开架借阅的情况下,有些工作人员认为阅读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不太注重其他的阅读形式。许多图书馆也不重视阅读氛围的培养,服务模式过于传统。许多图书馆不能做到根据少儿的兴趣爱好等来提供特殊的服务,这根本不能满足少儿的阅读要求。
2 公共图书馆解决少儿读者服务问题的策略
公共图书馆少儿工作者应该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引导和管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针对少儿读者的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升图书馆少儿读者的服务品质。
2.1 规范有礼的文明服务
少儿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及专业形象对少儿利用图书馆的意愿和规范其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公共图书馆少儿工作者要付出很多劳动,尤其要有爱心和耐心。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带动更多的少儿喜爱阅读、文明阅读,让社会阅读风气更加浓厚。柳州市图书馆在少儿读者服务中对工作人员有以下规定:借还图书都要双手呈递并使用礼貌用语;借书前检查,如有污损要向读者说明并盖上污损章;主动到书架前为犹豫不决的少儿推荐图书;看到家长或少儿借阅的图书不合适要主动劝说等。在工作人员的感染下,现在很多少儿和家长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2 耐心细致的导读服务
导读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去“干预”和“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行为,引导读者正确利用馆藏文献。高效的导读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d趣,而且可以给读者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2.1 主题书展――专题导读。主题书展展示的都是某一领域、话题的优秀图书,通过展示、借阅,可以向读者传递这些图书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各式各样的主题书展结合征文或是读后感比赛,也是推广阅读的一种主要形式。柳州市图书馆开设了专题书展,并开展了“中秋节古诗吟诵”“元宵节国学经典”“书香进校园”“快乐阅读直通车” “年度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引导儿童阅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2.2 分级阅读――专业导读。所谓“分级阅读”是指“依照儿童心智成长的规律,提供大体适合某个成长阶段孩子特性的作品。”不同年龄段的少儿,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性也不相同。分级阅读是少儿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柳州市图书馆在每周一进行业务学习,部门主任会让工作人员根据书目阅读的不同年龄段推荐图书,然后在会议上相互交流和学习,不断积累分级阅读的专业知识,分享各书目中优秀图书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对少儿进行专业推荐和指导。
2.2.3 阅读方法――分段导读。不同年龄段少儿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低年级的孩子能在父母帮助下学习默读,借助读物中的图画理解作品内容,并能有条理地说出图的内容;中年级的孩子会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辅助阅读,会品读重点词句,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高年级的孩子能推断书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与伙伴交流阅读中自己的感受,并对图书做出简单评价。少儿工作者可以在与读者或家长的交流中传递这些阅读技能,让家长和少儿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收获阅读的方法,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2.3 别具一格的特色服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年儿童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少儿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化传统的流通服务,使品牌特点突出,提高服务的能力。
2.3.1 延伸服务――阅读推广进校园。现在,很多学校都注重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能力,这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个契机。柳州市图书馆主动和第一机关幼儿园、景行双语学校、文惠小学、29中附小、48中附小等联系,给他们办理集体借书证,并为学校选书送书,不定期地更换新书和好书,让学校里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可以阅读到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籍。一个班的孩子不仅可以交换阅读,还可以交流读书心得,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2.3.2 关注弱势群体――送书上门服务。柳州市图书馆不仅向福利院、盲聋哑学校、行知小学、瓦厂小学等送书,还提供阅读指导,使那里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建立了生活的信心。2016年,柳州市图书馆在柳江县设置了一个阅读推广服务点,服务点与柳州市图书馆的新书上架保持同步。同时,柳州市图书馆还经常组织阅读课,帮助阅读推广服务点培养阅读推广人员,并组织柳江县的父母带着孩子参加活动,让柳江和柳州的少儿读者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2.3.3 手脑结合――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渗透了更多的游戏性,他们在阅读中会得到等同于游戏一般的快乐,只有让儿童在阅读中不断地感受到乐趣,阅读才会对他们产生吸引力。图书馆要立足自身的独特优势,在“特色”上做文章,变静为动,动静结合,了解少儿的兴趣,开展一系列高品位、特色浓、多样化的活动。柳州市图书馆不定期举办“阅读分享会”“小柳苗故事会”“快乐阅读”等活动,还根据孩子的特长,举办“智力闯关抢答”“经典诵读”“双语悦读会”等活动。此外,柳州市图书馆还鼓励孩子多动手,?_展“巧手绘童书”“百人剪纸迎新春”“绘本DIY”“书韵飘香,展画未来”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又锻炼了他们对信息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