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稻病虫害防治论文

水稻病虫害防治论文

时间:2022-08-11 05:2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稻病虫害防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稻病虫害防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92

前言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由于环境使然而使得水稻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而减产。近年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采取了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不仅水稻质量优良,而且还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水稻在病虫害发生之前,就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气候环境特点而采取病虫害防御措施。比如,在水稻的稻种选择上,要以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为主,还要做好植物的检疫工作,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如果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病虫害,就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特点具有针对性地选择控制措施和治疗措施,但是要以非化学病虫害治疗措施为主,诸如农业治疗措施、物理治疗措施或者生物治疗措施等等,对水稻病虫害予以有效控制,之后采取治疗方法。如果非化学方法没有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就要选择生物化学农药,要求农药为毒性低、残留物少,而且能够发挥较高的治疗病虫害的效果[1]。在对水稻采用物理化学农药的时候,要注重农药的使用要遵循安全间隔期,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以科技成分较高的施药器械为有限选择。

具体的施药过程中,要注意在3个时期施加药物效果是最好的,分别为水稻的播种期、水稻在移栽之前和水稻破口抽穗的初期。这3个阶段把好关,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稻病虫害给水稻所带来的危害;要高度重视植物检疫工作,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具有危害性的生物进入到稻田中。

在水稻种子的选择上,要选择抗病性较高且种植的年限相对较长的种子,对于容易感染病毒的种子,特别是容易感染稻瘟病的水稻种子要坚决淘汰。

在水稻播种之前,要对水稻做好消毒工作。使用配好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比例配置好之后,就进行拌种。当水稻进入到分蘖的末期,就要进行晒田,可以对病虫害起到预防的作用,由此而降低水稻生长的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率。

2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 水稻的病害防治措施

黑龙江省由于全年气温偏低,水稻很容易患有稻瘟病。稻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在水稻的各个生长发育期都有可能感染这种病毒。由于这种病毒对水稻侵染的部位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瘟病,诸如苗瘟、穗颈瘟、叶稻瘟、粒瘟等等。通常在潮热的天气,这种稻瘟病毒就会开始蔓延,特别是在早晚雾气弥漫的时候,稻瘟病毒就会快速繁殖。

对稻瘟病采取非化学预防措施,就要选择抗病能力较高的稻种,根据稻株的形态对其抗病性进行判断。比如,稻株的叶片比较宽而且披垂度已经接近水平,就容易滋生稻瘟病菌。为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就要强化水肥管理工作,包括所选用的肥料,肥料的使用量以及施肥的时间等等,特别是氮肥的使用要适量,不可以施肥过晚而导致水稻的植株生长速度过快而导致叶片披垂到趋近于水平,就会导致水稻的病毒抵抗力降低。磷肥和钾肥有助于提高植株组织的坚硬度,使得抗病性得以提升。

如果水稻已经感染了瘟病菌,就要采用药剂治疗措施。以叶稻瘟为例,可以在水稻的叶片上看到有病斑,就要选择一些见效快的进口药剂,诸如稻瘟灵、三环唑以及拿敌稳等等。当水稻生长到9个叶的时候,可以用药1次,当水稻生长到齐穗期的时候,再用药1次。施药的时候,可以使用飞机喷洒,也可以使用电动弥雾机喷洒药物。

2.2 水稻的虫害防治措施

2.2.1 潜叶蝇的防治

潜叶蝇的幼虫会在水稻的叶片内食叶肉,使得水稻叶片的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条斑,呈白色。如果叶片上潜叶蝇的幼虫比较多,就会导致水稻的叶片腐烂或者枯死。

在叶上已经有白点形成时候,就要喷洒浓度为73%潜克可湿性粉剂2600~3000倍液,也可以采用浓度为10%赛波凯乳油2500~3000倍液即可。

2.2.2 负泥虫的防治

负泥虫会沿着水稻的叶脉食叶肉,使得叶片变成白色导致叶片腐烂,最终导致水稻晚熟而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一定影响。用浓度为20%菊马乳油,平均每667m2水稻田可以喷洒50mL;使用浓度30%高效三唑磷,平均每667m2稻田喷洒100~150mL;使用浓度 20%的速灭丁,每50kg兑水 35~40mL喷雾。

3 总结

实施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除了要做好防治工作之外,还要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所使用的农药要严格按照技术规定配置和使用。一些喷洒的农药会在水稻上残留,残留量必须要限制在规定范围而不可以超标。因此,在水稻的病虫害防治中,要做到“以防为主,治为辅”,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第2篇

论文摘要 介绍了水稻秧田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黄化死苗、白叶枯病、苗稻瘟和秧田害虫的发生及防治,以期为水稻秧田期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搞好水稻秧田期病虫害防治,对于培育壮秧、确保水稻丰产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水稻秧田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黄化死苗发生及防治

1.1死苗症状及类型

旱育秧整个过程都会发生死苗,但有2个时期最重要,一是出土前一叶期,表现为芽腐、针腐、腐霉、恶苗等症状,死苗率达30%以上;二是一至二叶期,表现为黄枯、青枯、恶苗病及黄化苗等,死苗率达15%以上。具体表现为:一是烂种、烂根型。播种后不出苗或不能正常生长且迅速大面积死亡,从苗床看可见种子腐烂或种芽腐烂且胚凋萎,揭开地膜有明显氨气味或发酵酸腐味。二是烧苗型。播种出苗后,叶面灼伤失绿,严重时呈白化,干枯死亡。苗床检查种子完好,地下部正常,地上部失绿枯萎。三是青枯型。发生在揭膜后7d内,揭膜后2~3d秧田呈点片状,中午叶片卷成筒状,早晚仍可展开,2~3d检查土壤可见大块肥团,根变黄,根毛、根冠脱落枯萎。四是枯萎型。秧苗四至五叶期发生,形似缺肥,开始时叶片变黄,自上而下逐渐枯萎、死亡,土壤检查可见根系周围有大量白色、细长的寄生害虫。五是伤害死苗型。稻苗根、芽遭蝼蛄、蚯蚓等地下害虫咬伤、咬断,或翻动土壤造成根系受伤死亡。六是病害死苗型。主要是由立枯病、恶苗病和绵腐病造成。

1.2死苗原因

一是病害死苗。二至三叶期秧苗抗寒性和抗病性弱,易发生立枯病,恶苗病为种子带菌,绵腐病常发生在播种至一叶一心期低温阴雨时。二是碱害死苗。盐碱土,旱年土壤易返碱,造成烂根枯萎死苗。三是低温死苗。播种过早或播后遇连阴雨低温天气,出现烂种、烂芽死苗。四是高温烧苗。薄膜平铺覆盖保温、保湿齐苗,育苗期间,当遇日均温达20℃以上,膜内温度高达50~60℃时,若不及时揭膜通风降温,或在保温齐苗后未及时遮阳降温,温度超过40℃以上时,会发生高温烧苗现象。而播前未用药剂处理,秧苗在膜内高温高湿条件下,易造成稻瘟病暴发,外形似追肥不当引起的烧苗症状,发生严重或防治不及时也会发生秧苗死亡,两者应区别。五是药害死苗。除草剂喷施过多或施用不均造成局部用药过量而不能出苗或出苗后秧苗黄瘦的现象。六是肥害死苗。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秧田临时培肥,底肥不均匀,肥土未融合,有机肥未腐熟,一叶一心期后秧根下扎触及肥团;氮肥施用过晚;播后耕作层氮素养分浓度过高,地上地膜覆盖,遇高温肥料分解,造成种芽肥料中毒,产生烂种烧芽;齐苗后一次追肥数量过多或施肥不均,施肥后未及时浇水等。七是青枯死苗。揭膜不当造成温度快速下降,如揭膜过迟,或揭膜时间不当,或揭膜方法不当导致。八是干枯死苗。主要发生在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叶片从下向上死亡。原因有:苗床板结耕层浅,土壤蓄水保墒性差,根系不能下扎,遇烈日高温造成苗株干枯致死;或砂性强土壤有机质少,团粒结构差,在秧苗三叶期前后,表土易形成1cm厚的板结层,在水分补给时无法透过板结层,导致叶片卷曲不展,直至干枯而死苗;或底墒不足,播后覆盖营养土太少,覆盖后高温蒸发失水造成种芽干枯而死;或播种量过大,单位面积上秧苗个体太多。九是虫害死苗。地下害虫危害造成。十是白化弱苗。薄膜平铺,局部覆盖过厚,见光太少造成。

1.3防治措施

一是提高苗床质量防止肥害死苗,坚持肥沃疏松深厚和便于管理的原则,提高培肥质量;二是适时揭膜,防治青枯死苗;三是遮阳降温,防止烧苗;四是认真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选用抗病品种,并进行药剂处理防治恶苗病的发生。

2白叶枯病、苗稻瘟发生及防治

2.1白叶枯病

搞好秧田期白叶枯病的化学预防工作,能有效延迟大田白叶枯病的发生时间并减轻其危害程度,防治重点是该病的老病区及易感病品种。防治时间在移栽前5~7d,秧田用50%灭菌成可湿性粉剂600~900g/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进行防治。

2.2苗稻瘟

近年来水稻秧田苗瘟发生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栽种的水稻品种大多不抗稻瘟病。在防治上:于秧田发病初期,用20%三环唑1.125~1.500kg/hm2或50%灭菌成600~900g/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发病重的秧田,隔7~10d再补治1次。

3秧田害虫发生及防治

3.1灰飞虱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灰飞虱主要在秧田期为害秧苗进行传毒,带毒秧苗移栽大田后表现出枯死或不能正常抽穗的症状,影响产量。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搞好秧田期灰飞虱的防治。由于秧田面积小,秧田期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时期。预计赣榆县1代灰飞虱成虫于5月25日后开始从麦田及杂草上迁入秧田,5月底为迁入始盛期,6月10日前后为迁入高峰期,6月25日前后为迁入盛末期。因此,广大农户要高度重视秧田灰飞虱的防治工作,有关部门要做好组织和宣传活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分派专人负责,搞好统防统治,狠治秧田灰飞虱,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切实打好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的主动战。对于灰飞虱的防治,要治秧田保大田,全程药控:5月25日第1次用药,以后每5d防治1次,一直到水稻拔秧,连续防治5~6次。移栽前2~3d,用好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防治药剂,应选持效性药剂与速效性药剂混配使用。用5%锐劲特750g/hm2+10%吡虫啉600 g/hm2;或40%毒死蜱1.2kg/hm2+10%吡虫啉600g/hm2;或20%叶蝉散2.25kg/hm2+10%吡虫啉600g/hm2;或80%敌敌畏2.25kg/hm2+10%吡虫啉600g/hm2,对水600kg均匀喷雾,以上各组药剂可交替使用。由于灰飞虱也是玉米粗缩病的传毒介体,玉米染毒后发病、减产严重。玉米六叶期前是玉米粗缩病最易感病期。因此,在1代灰飞虱从麦田及杂草迁出高峰期(5月25日至6月25日),凡处于出苗至六叶期的玉米,要及时搞好玉米田的灰飞虱防治工作,阻断病毒的传播。在此期间,每5~7d防治1次,连续防治4~5次。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600g/hm2+40%毒死蜱1.2kg/hm2,对水600kg均匀喷雾,做到速效药与长效药相结合。

3.2稻蝗和稻蓟马

6月初,稻蝗及稻蓟马将进入2龄期,是防治适期。秧田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750g/hm2或40%三唑磷乳油2.25 kg/hm2,对水750kg对秧苗和田埂上杂草均匀喷雾防治。

第3篇

论文摘要水旱两用稻新品种绿旱1号株型紧凑,生育期较短,结实率高,抗旱、抗病能力强,产量高,适宜在干旱少雨地区推广。该品种可以进行条播、点播、撒播;旱直播栽培,重点在出苗、孕穗和抽穗3个时期灌透水;对氮肥较敏感,注意适当控制氮肥,多施磷钾肥;除草以化学防除为主,辅以人工除草。

绿旱1号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育成的水旱两用稻。1995年该研究所提取耐旱植物空心莲子草(俗称革命草)的基因组DNA,采用浸胚法将其直接导入优良常规水稻新品种“6527”中,经7年11代的系统选择,于2001年育成了高产、耐旱节水稻新品系1DJ08。2001~2002年对该品系进行品比试验,2002年定名为绿旱1号。2003~2004年参加国家旱稻长江下游组区试和生产试验,2005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品种审定,审定号:国审稻2005053。2005年12月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2893E,公告日期:2006年7月1日。

1特征特性

1.1植物学特征株高100cm左右,每穗总粒数118.9~159.2粒,每穗实粒数100.9~130.3粒,结实率82.0%以上,千粒重25.0g左右。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成熟时秆青籽黄,后期转色好,落粒性适中。

1.2生物学特性全生育期平均108.2d,比对照中旱3号早熟2.3d;有效穗304.5万/hm2;分蘖成穗率63.9%;米质主要指标表现:整精米率55.7%,长宽比2.9,垩白率38%,垩白度5.4%,胶稠度50mm,直链淀粉含量25.9%。米质较好。

2产量表现

2.1区域试验2003~2004年,参加国家旱稻长江下游组区试,在旱播旱管的情况下,试验平均单产4737.45kg/hm2,较对照中旱3号增产22.9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4533.75kg/hm2,较对照中旱3号增产45.29%。2006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稻区试,实际产量达9781.8kg/hm2。2006年9月在安徽省淮南农场和龙亢农场进行小麦茬机械旱直播栽培(在播后、幼穗分化和抽穗期各灌1次透水),经实地测产,理论产量分别达到9391.5和8626.5kg/hm2,实际产量达7983和7332kg/hm2。

2.2田间试验2006年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大郢村农民韦秀干在自家远离水源的田块试种了绿旱1号0.087hm2,播后进行无水层栽培管理,实收稻谷762kg,折合产量达8758.6kg/hm2,基本达到了水稻正常栽培的高产水平。2007年安徽省淮南龙亢农场示范栽培,连片种植面积4.67hm2,平均产量7500kg/hm2。安徽科技学院杨安中试验的小区产量高达12000kg/hm2。

3栽培技术

3.1播种接冬季作物茬在前茬收割后立即播种,应在6月20号前播完。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2~3h,然后淘洗干净,将旱育保姆按1∶3比例拌种晾干,播种深度3~5cm。绿旱1号可以进行条播、点播、撒播。条播播种量45~52.5kg/hm2,点播40~45kg/hm2,撒播55~60kg/hm2。

3.2施肥绿旱1号对氮肥较为敏感,应注意适当控制氮肥,多施磷钾肥。通常施纯氮150~210kg/hm2(折合尿素330~450kg/hm2)、纯磷75~105kg/hm2(折合过磷酸钙750kg/hm2左右)、纯钾120kg/hm2(折合氯化钾225kg/hm2左右);尽可能用有机肥、磷、钾肥和70%的氮肥于旋耕前施入作基肥;20%的氮肥在孕穗期结合灌透水时施入;其余10%的氮肥在始穗期施入,施后灌水。

3.3水浆管理

3.3.1旱直播少水栽培。在旱播之后,立即灌1次透水齐苗;孕穗期灌1次透水,以增加穗粒数;抽穗期灌1次透水,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成熟期有条件时可以再灌1次透水。

3.3.2有水栽培。在插秧后浅水,以后可以不进行水层管理,缓慢退水,其他方法同水稻栽培。

3.4病虫草害防治

3.4.1杂草防除。①可用20%丁·口恶乳油2250~3750ml/hm2对水750kg/hm2在播后出芽前喷雾,或拌细潮土1800~2250kg/hm2作毒土处理,两种方法均需在杂草未出土前和土壤潮湿的条件下进行。②用20%丁·苄可湿性粉剂3kg/hm2对水750~900kg/hm2,于杂草1~2叶期进行喷雾。③用10%千金乳油1500ml/hm2对水750~900kg/hm2于杂草1~2叶期喷雾防治。④杂草5叶期以上时,应酌情增加用药量。

3.4.2病虫害防治。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水稻相同,因为田间无水,在防治时相同的用药量要注意增加用水量,一般用水量为750kg/hm2以上。

参考文献

[1]苏贤岩,徐瑞琳,胡宏云,等.旱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对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49-2650.

[2]黄立春,赵晓明,蔺聪,等.沈阳市水稻地膜覆盖旱管节水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83-384,387.

[3]许传万.中粳杂交水稻皖稻88配套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59.

第4篇

【论文摘要】: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绿色农业的概念被提出来。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治虫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虫治虫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的猖獗作用十分明显。

⑵寄生性天敌: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1.2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

⑴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链霉素等,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高效、广谱的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等。

⑶物源农药:植物性药物源有鱼藤、烟草、除虫菊、鸡血藤、雷公藤、苦树皮、黄杜鹃、百部、艾、穰、蒜、葱、韮、、牡菊、苍耳、芫花、巴豆、苦参、附子、茶叶等。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也成了时尚,是绿色生物农药的首选。

⑷物源农药:指动物体的代谢物或其体内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以及调节昆虫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如棉铃虫性诱剂、甘蔗条螟性诱剂及天敌动物农药等。

⑸新型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病、虫、草转基因作物。

2.生态控制

病害虫的生态控制,是指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虫繁殖、蔓延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⑴适时播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适时期和环境条件,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播种期,可避开病虫害侵染和为害的最适时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轮作:合理品种布局可以限制病虫害的蔓延与扩散、推迟或减轻病虫危害。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里的病源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食源,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显著。

⑶抑病士利用:对许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能发挥天然防护壁垒的重大作用,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绝了害虫与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使农作物免遭灭顶之灾。

⑸稻鸭共育(共作)技术: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田中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

3.物理机械防治

⑴物理机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简单机械如竹竿、扫把、网兜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群集性等习性来消灭害虫。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无病虫为害、无农药污染,品种优良,产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黄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虫为害,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保鲜期长,耐储藏,且增产10%以上。

⑶诱杀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将害虫诱到一处,集中杀灭。

⑷覆盖防虫网、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虫为害: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瓜绢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由于害虫的传播而导致的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续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是一种省工、省钱、无污染、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及清扫田园枯枝烂叶等项措施,以压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4.结束语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缓解生态恶化、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行之策。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弊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符合人们要求的标准,推广和加强有害生物无污染治虫技术势在必行。"绿色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赋予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爱军,袁丛英.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河北化工,2006.

[2]刚毅.生物农药研究进展,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O3.

[3]世平,产祝龙.诱导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病理学报,2004.

[4]刘雄.应重视农业防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

第5篇

论文摘要 阐述新品种淮稻9号进行机插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有关指标,并从培育壮秧、机械插秧、水浆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淮稻9号是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年育成的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的迟熟中粳新品种,200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0607,审定适宜种植范围为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陵稻区。上海市川东农场于2006年小面积引进试种,2007年大面积示范种植了66.88hm2,产量8 799kg/hm2,早插的6条田54.82hm2,产量达9 423kg/hm2,连续2年试验示范种植,该品种表现为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好,特别是田间表现高抗条纹叶枯病,熟期适中,2008年成为我场的主推品种。

机插水稻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等综合优势,它解决了水稻人工栽插这一劳作方式,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乃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3年来,该项技术在我场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2007年全场机插水稻面积1 600hm2,占水稻面积的80%。将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的栽培耕作相结合应用于大田生产上,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相统一,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1特征特性

1.1形态特征

硬盘育秧的机插稻,全生育期153d左右,分蘖性中上等,株型集散比较适中,株高100cm,茎秆粗壮且富有弹性,抗倒性较强。在我场种植,一生总叶片(主茎)数16~17张,地上节间6~7个,叶片长宽适中,厚而挺立,叶角较小,分布规则均匀,群体内通透性好,有效、高效叶比例大。叶色深绿,功能期限长,成熟时仍有3 片以上的绿叶,生长整齐清秀,熟色熟相好,产量结构合理,穗粒互补性强。一般穗长16.5cm,单穗总粒数130~160粒,结实率86%~89%。

1.2米质

米质优良,据江苏省种子站2003年统一取样送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糙米率84.1%,整精米率69.8%,垩白率11%,垩白度0.6%,碱消值7.0,直链淀汾含量19.2%(2004年为18.4%),胶稠度85mm,透明度1级,综合评价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

1.3抗逆性

近两年观测,无白叶枯病发生,稻瘟病无或零星发生,田间抗性较好;基腐病未见,稻曲病无或较轻。特别是对条纹叶枯病的田间抗性表现为高抗,无或轻。苏中地区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实施机插秧必须适期早插,具有良好抗性,但中感纹枯病,应予重视。

2高产栽培的主要量化指标

2.1机插小苗壮秧指标

秧苗整齐,苗高15~18cm,发根数12~16条,根系盘结力大于3.5kg,百株茎叶干重2g以上,叶片挺立有弹性,叶色翠绿,无病虫害。

2.2分蘖期

移栽密度27~30万穴/hm2,基本苗105~120万根/hm2,够苗期7月中下旬,苗数为345~375万根/hm2,高峰苗期7月下旬至8月初,苗数为450~480万根/hm2。

2.3拔节孕穗期

平均日降苗3~6万根/hm2,呈现平稳消亡趋势,抽穗期LAI为7.5左右,群体干物重13.8t/hm2左右。

2.4抽穗期

单位面积有效穗315~345万穗/hm2,成穗率72%~76%,LAI齐穗期为7.5左右,后期衰减慢,乳熟期为5.5~6.0,腊熟期4.5~5.0,完熟期4.0左右。

2.5产量结构

9 000kg/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300~33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30~160粒,结实率86%~89%,千粒重27.8~28.5g。

3机插淮稻9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3.1培育标准壮秧

3.1.1育秧准备。①床土准备。在秋播时确定好取土田地,要求肥沃、疏松、杂草种子少。进行冬翻春晒,取土厚度10~12cm,3月上中旬及时培肥土壤,施腐熟优质粪肥22.5 t/hm2,一铵450kg/hm2,旋耕拌匀,然后在播前15~20d,按6 670m2大田需备足过筛(筛网直径为5mm)的细土1m3,细土含水量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佳,过干过湿的细土均不利于播种,床土在4月底前备好,用膜覆盖,防雨防湿。②精做苗床。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作秧田,按照秧田与大田1∶100比例备足秧田,摆盘前20d耕翻,人工筑畦,并上水验平,铲高补低,苗床规格为每板畦面宽1.5m、长20m,秧沟宽25cm、深约15cm,四周沟宽15cm、深25cm,苗床板面要求达到“实、平、光、直”。③种子处理。大田用种量为52.5~60.0kg/hm2,要先晒种1~2d,促进酶的转化,提高发芽率;泥水选种后再洗净浸种,浸种时药剂为菌虫清和吡虫啉,每4kg种子需用菌虫清15g、吡虫啉3g,浸种60~72h,清洗催芽,机械播种要求破胸露白即可,芽不宜过长。

3.1.2流水线播种。型号SR-501久保田牌精播播种机,塑料硬盘规格为58cm×28cm,流水线把加秧盘底土、浇水、播种、覆土4道工序一次性完成,床土高约2cm,床土水分应达到饱和状态,播量为每盘140g左右,播种后覆土厚0.3~0.5cm,以不见芽谷为宜,然后每15~18盘一垄堆放,最上层用麻袋或草隔开(也可用未播种的带土硬盘放在最上层),再用薄膜覆盖暗化2~3d,后期温度高时仅需1.5~2.0d,待芽出土0.5cm基本齐苗后运至苗床。

3.1.3秧田管理。摆至苗床后需用立枯净按每板1.5包加水50kg消毒,因昼夜温差大,5月15日前摆盘的宜覆膜(15日后温度渐高时一般就露天育苗了),直至二叶期,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盘土含水。二叶期后,晴天正常灌跑马水,早施断奶肥,施好接力肥,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三叶期保持土壤湿润,晾田扎根,增强根系盘结,注意在晴天烈日的中午要保持畦面盘土湿润,以防秧盘失水而炙伤秧苗,雨天要注意排除田间积水,移栽前3~5d,视苗情施好出嫁肥,并开始控水炼苗。

3.2机械插秧

起运秧苗要仔细,做到既不损伤秧苗,又不破坏秧地,插秧田要求平整、无残茬,耕耙打作后视墒情适度沉实2~3d,栽插深度一般控制在0.5~1.0cm,要求无漂秧、深秧,对漏插处及时人工补苗,保证栽足基本苗。

3.3水浆管理

机插时田间保持花斑水,有薄水移栽最好;活棵期前3d有条件日浸夜排,栽后1个叶龄要保持浅水活棵,阴天或夜间应当排净积水;返青期即栽后2个叶龄期必须间隙灌水,以促发根;分蘖期建立浅水层促分蘖;够苗期以田间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90%时脱水搁田,并据群体叶色变化掌握轻重,以分次轻搁为主,搁到土壤沉实,人走不陷脚为宜,杜绝一次重烤。

3.4肥料运筹

一生总用氮量330kg/hm2左右,五氧化二磷63kg/hm2,氧化钾90kg/hm2,基追肥与穗肥比例为6.5∶3.5。

3.4.1基肥。由于机插秧苗小,前期需肥量小,故应降低基肥所占比例。具体用量施磷酸一铵75kg/hm2,氯化钾75 kg/hm2,尿素150kg/hm2,要求耙地前施肥,结合整地达到土肥相融。

3.4.2分蘖肥。机插秧栽时未带分蘖,栽后10d左右才开始分蘖,本田分蘖期长,返青分蘖肥宜分2次追施,具体用量及时间为第1次在栽后长出1.5叶时即5.5叶时施尿素150kg/hm2,第2次在6.5叶时追施尿素150kg/hm2或碳铵375kg/hm2。

3.4.3平衡接力肥。视苗情施尿素75~120kg/hm2促大面积平衡增产。

3.4.4穗肥。分2次施促花肥与保花肥。促花肥于3.5叶左右施用尿素150.0~187.5kg/hm2,磷酸一铵75kg/hm2,氯化钾75kg/hm2;保花肥于1.5叶左右施用,用尿素75.0~112.5 kg/hm2。

3.5病虫草害防治

第6篇

论文摘要 介绍了以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等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高山辣椒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发展山区经济、致富山区农民提供参考。

永嘉县地处浙南山区,利用高海拔山区夏、秋季气候自然冷凉的资源优势生产高山无公害蔬菜,至2007年全县高山蔬菜栽培面积达900hm2,其中辣椒300hm2。因其产品上市期为夏秋蔬菜供应淡季,此时市场货缺、价高、效益好,是发展山区经济,致富山区农民的有效之路。据不完全统计,高山辣椒产量一般为24.75t/hm2,高的达41.25t/hm2,产值逾4.5万元/hm2,较种植水稻可提高经济效益4倍。现将无公害高山辣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

选用生长势强、耐热、抗病、适应性强、果实商品性好、耐贮运、优质高产的品种。目前,永嘉县选用的品种有都椒1号、东方神剑1号、杭椒1号、海丰7号、海丰8号、采丰1号等。

2 播种育苗

应推广应用营养土块、塑料营养钵及穴盘育苗的方法,确保苗齐、全、壮。高山辣椒上市期主要在7~10月。根据永嘉高山地区9月下旬后气温下降快的气候特点,播种期宜安排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选择避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2~3年未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制作成深沟高畦。大田辣椒需种子量300~450g/hm2。采用温汤浸种法,操作方便,杀菌效果好。先把种子放在太阳下晒1~2d,再把种子放入55~60℃的热水中,不断搅拌,保持恒温15min,然后让水温自然冷却到25℃左右再浸种6~8h。苗床浇足底水(水透至土面以下8~10cm为度),按每1m2种子6~8g的用量,将种子均匀撒播于床面上,覆盖1cm左右厚的焦泥灰,随即覆盖稻草和地膜,架起小拱棚或中棚保湿、保温,以促快速出苗。当70%的苗出土后要及时揭去稻草和地膜,让苗见光,防止徒长。当辣椒苗长到2叶1心时,选择晴天分苗到营养钵中。辣椒幼苗出土后,要视天气情况,在塑料小拱棚畦两头或畦中间卷膜通风与降温,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20℃。在分苗前2~3d要增强通风时间降温炼苗。在分苗后要闷棚5~6d,提高温度,促进早缓苗。在缓苗后,白天要增强通风,降低苗床内温度与湿度,防止高温伤苗,在下雨天,要进行小拱棚薄膜覆盖,防止雨淋与寒害。在定植前7d开始,要逐渐降温炼苗,并在定植前2~3d,晚上可不进行塑料小拱棚覆盖。肥水管理要注意不宜勤浇水,防止苗床内土壤水分过多,引发病害,当营养钵或苗床表土见白时,才可浇水。当秧苗缺肥时,可结合浇水,追施复合肥或腐熟的稀人粪尿或喷施叶面肥等。

3 定植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保肥保水力好,排水良好,2~3年未种过茄科作物,海拔高度在600~800m的旱地或水田。因辣椒生长期长,根系发达,需肥量大,要求施足基肥。施农家有机肥37.5~45.0t/hm2,复合肥和钙镁磷肥各450~600kg/hm2,石灰1 050~2 250kg/hm2。有机肥需在畦中间开沟深施,化肥和石灰撒施于畦面,再与土拌匀。再做成1.4~1.5m宽(含沟)的种植畦,沟深在20~30cm。定植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起苗前3~5d,辣椒苗宜喷1次药,施1次肥,选择晴天做到带肥、带药、带土块移植。移植后随即浇施稀薄粪尿水或0.1%~0.2%的尿素水。每畦种2行,株距35cm,栽苗3.9万株/hm2左右。

4 田间管理

定植后10~15d,选择晴天进行第1次较深中耕除草和培土,在植株搭架前,进行第2次浅中耕除草。植株搭架的同时,用青草覆盖畦面。铺草覆盖畦面,具有降低地温、保水保肥和保持土壤疏松、防止草害的作用。选择晴天及时剪除门椒以下的各叶节侧技,每株辣椒用长50cm左右的小竹竿或小木棍,以“∞”型把植株主干绑在支架上。定植后至第1个果膨大时,结合中耕追肥2~3次,每次施20%~30%腐熟人粪尿12~15t/hm2或复合肥150~180 kg/hm2。结果期每隔10~15d追肥1次,施复合肥150~225 kg/hm2;同时,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加0.2%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保墒是水分管理重要内容,除了畦面铺草外,可在田边地头挖掘坑穴,干旱时可及时浇水,但雨后要及时排水。

5 病虫害防治

辣椒病虫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病毒病、青枯病、疫病、小地老虎、蚜虫、棉铃虫、红蜘蛛等。需要多观察,做到早防,定期定量用药,做好无病预防。

6 及时采收

门椒适当提早采摘。每次采收间隔1~2d,采收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采摘后进行分级包装,选用耐运输包装盒,尽早运出。

参考文献

[1] 赵洪彦.大棚无公害辣椒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3):32.

[2] 李中禄.秋冬茬辣椒无公害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7(12):21,65.

第7篇

    论文摘要:总结了宣州区机插水稻大田软盘泥浆育秧与大田管理技术,以期指导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机械插秧省工、高效、增产,宣州区自2005年开始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 666.7hm2以上,比人工插、抛秧增产5%~10%。现将其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大田软盘泥浆育秧技术 

    1.1品种选用 

    选择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早稻:中组3号、皖稻14、株两优819、T优15;单季稻:武运粳7号、皖稻68等常规稻,两优293、新两优6号、丰两优2号等超级稻和杂交稻组合。 

    1.2播插期 

    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有效避免虫害减少病毒感染、避开穗期高温,宣州区早稻应于4月上旬播种,一季稻应于5月中下旬播种;麦稻区播种期应尽量后延,减少麦秧共生期,防止麦田稻飞虱、稻叶蝉传播病毒,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矮缩病的发生。因机插秧秧龄较短,加之宣州区秋季气温波动性强,所以晚稻机插秧要慎重推广,应选择腾茬早的田块,采用晚稻早熟品种,确保双晚安全齐穗。 

    1.3秧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的田块,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复合肥作基肥,开沟起畦,畦面宽1.4m,沟宽0.5~0.6m。确保播种前板面平、实、干爽。 

    1.4塑盘准备 

    塑盘内径规格58cm×28cm,大田备足300张/hm2软盘。秧盘2张横摆,一次挤紧排列整齐,畦两边各留10cm,保证秧盘平整贴泥。 

    1.5种子处理 

    大田用种:常规稻45~60kg/hm2,杂交稻22.5~30.0kg/hm2。播种前晒种2~3d,用浸种灵浸种24h,按常规方法催芽,破胸时,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1.6播种 

    秧盘铺好后,畦沟内灌入水,在畦沟内搅拌泥浆,将泥浆倒在盘上,用木条刮平,泥浆厚2.0~2.5cm,30min后泥浆沉实即可播种。按盘定量均匀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轻拍稻谷使之全部没入泥浆,以不见稻谷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没所有秧盘,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盘,以确保秧苗生长整齐、均匀,避免薄水日晒,造成高温伤苗。3~4d后秧苗达到1叶1心时,进入常规管理,保持秧盘湿润即可。如遇阴雨天,排清沟水,保持盘土湿润;遇晴天,则灌水护苗。秧苗1.5~3.0叶时,保持沟水,视天气情况可灌“跑马水”。机插前3~4d,排清沟水,促进秧苗盘根,露晒秧盘,方便起秧和机插。 

    1.8秧田追肥 

    机插秧秧龄短、密度大、盘土浅,苗床施底肥,无需追肥,也不建议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严重,确实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对水15t/hm2浇施(每盘约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浅水层。 

    1.9病虫防治 

    苗期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可选用乐斯本进行防治。必须打好“送嫁药”,在插秧前3~4d应喷施锐劲特+铜大师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虫危害。

    2大田管理技术 

    2.1机插秧前的准备 

    2.1.1大田准备。整地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达到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表土硬软度适中,标准深8~10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2.1.2土地耕整。空茬田机插前1周进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灭茬机灭茬,旋耕后进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进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进行耕整作业。麦、油茬在上水耙地前,应根据秧龄长短,在确保适期移栽的基础上,视天气情况晒垡2~3d。 

    2.1.3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一般为总施肥量的45%~50%。可结合旋耕作业,大田施人畜粪11.25~15.00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525kg/hm2、碳铵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300~375kg/hm2。对麦茬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在插秧前1d,增施碳铵225~300 kg/hm2作面肥。 

    2.1.4泥浆沉淀。沙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需沉实1~2d,粘土需沉实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机插水稻田应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结合泥浆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苄可湿性粉600g/hm2或25%恶草灵乳油3 000mL/hm2,拌湿润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保持7~10cm水层3~4d。 

    2.2移栽技术 

    机插秧苗秧龄短,大田期生长期长。栽插深度应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为22.5~27.0万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万株/hm2,注意查苗补缺。当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别是出现较长的断垄和较大的“天窗”时,需人工补缺,以达到匀苗。 

    2.3水浆管理 

    机插秧苗植株小,植伤重,缓苗期长,大田间的水浆管理以“浅”和“勤”为原则。机插秧后,排尽田面积水,自然落干,搁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3~5d后,实行浅水勤灌,即上1次浅水层(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协调土壤水、气、热状况,促进秧苗发根、分蘖。当全田的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左右,开始排水搁田,叶龄余数2.5左右或拔节初期复水。为达到“稻田不陷脚、田间无裂缝”的搁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即搁几天,灌1次跑马水;再搁几天,再灌1次跑马水,切不可一次重搁。孕穗期要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坚持间歇灌溉,即上1次浅水层,2~3d自然落干,湿润1~2d再上新水,以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插秧苗大田追肥应“少量多次”。分蘖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圆秆期,施用壮秆肥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在叶龄余数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保花肥,长势较差、叶色较黄的田块适当增加追肥数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混合液叶面喷施2~3次(间隔3~4d)。 

    2.5病虫草害防治 

第8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郞、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郞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3参考文献 

[1] 徐世明.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0):31-33. 

[2] 刘大军,王解新.新田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11):37-38.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作用;对策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郞、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郞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3参考文献

[1] 徐世明.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0):31-33.

[2] 刘大军,王解新.新田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11):37-38.

第10篇

1.植物保护学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开放式实践教学将教师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实践学习有机结合,鼓励学生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激发创造力和创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1)以植物生产实验中心为依托,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包括植物生产专业植物基础实验室、作物学教学实验室、园艺学教学实验室和植物保护教学实验室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分别被批准为省级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008~本中心以各学科重点实验窒如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省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果蔬保鲜及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设计选取了实验项目50余项,从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组织管理等各环节实行完全开放模式。学生借助本中心实验平台,根据个人兴趣自选任选公布的开放实验项目,或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内容,接受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训练,全方位开展研究性科学试验,拓展了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开放的内涵和外延。

(2)构建植物保护学开放式实践基地

其一,校内实践基地的构建。农学院以班级实验田为特色,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农学院在校科学试验站专门划出10余亩试验田作为“责任田”,以班级为单位,下设三四个生产小组,每个实验小组根据课程需要,结合兴趣爱好,自主决定种植品种。从开始选种、整地、播种、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最后收割,全部由生产小组完成。为了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学院给每个小组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技术指导,从人、财、物上给予保障,指导小组还制定了相关的奖惩制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生产实验中遇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具体阐述的细节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提高了实践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今后在学习和科研中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此外,果树标本园、果树种质资源圃、蔬菜标本园、蔬菜种质资源圃和设施农业区等校内实践基地在开放式实践基地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植保系拥有“昆虫展览馆”“植物医院”和“病虫标本馆”等实训基地。此外,植保系在农业大学科技园建立了病虫情报观测站,结合病虫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实验,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研究。

其二,校外实践基地的构建。植保系根据学校有关要求和实践基地需要,聘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植保植检总站、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正邦集团等单位植保专家定期为学生授课,使学生能把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此外,植保系特别重视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植保站、正邦农化公司等建立双方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签订合作培养计划,为植保系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条件。

(3)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网上实验教学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的完善,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网上实验教学平台,能对实验过程涉及到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流程等有感性认识,实现以学生自主型实验学习目标为重点,构建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实验教学信息资源库。包括:本课程基本情况和教学模式介绍区;操作流程观摩模拟学习区;作物病虫害识别与控制观摩仿真区;师生在线互动区;其四,在线考核区。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实现模拟展示多种化学保护实验情景及化学实验问题解答,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有毒、有害的“实验”,并组织他们对实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培养他们从事科学探究的严谨性。甚至可以模拟时下最流行的网络游戏模式,如QQ农场,将植物保护实践环节以游戏的方式嵌入虚拟的网络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构建植物保护学开放式实践教学内容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小植物保护学传统实践教学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完善后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性实践教学、综合性与设计性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性实践教学等,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植物保护学基础性实验

以传统植物保护学基础性实验为指导,结合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现状,自行编撰基础性实验教材,包括植物病害症状观察、植物病原物的观察与临时玻片制作、植物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接种、昆虫的形态结构观察、昆虫重要目科的鉴定、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常用农药剂型的配制与质量鉴定、杀虫(菌)剂室内毒力与内吸作用测定、杀虫剂和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等。这些实验具有基础性、启示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为学生的主要必修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可先行安排,为后续开展综合性与研究性教学实验奠定基础。

(2)植物保护学综合性实验

在设计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善、实用且可行的综合性教学实验。该阶段提供了南丰蜜桔黑星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入侵实蝇的动态监测以及新型农药对昆虫生殖行为影响的研究等20余项综合性教学实验,供学生自行选做;或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兴趣,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完成实验。以上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开展,可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为开展科学研究型实验创造良好条件。

(3)植物保护学研究性实验

一方面,从基础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入手,进一步扩展引申,开展研究性实验,譬如从植物被病原物和害虫为害后的特点入手,研究为害后植物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探索植物抗性与生理指标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围绕生产上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展开研究探索,如近年来赣南脐橙溃疡病和黄龙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结合当地防控现状,拟定可行性防治措施,主要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申请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为主。本研究开展的研究性实验包括茉莉酸甲酯诱导水稻抗白叶枯病与防御酶活性的变化、茉莉酸甲酯调控白叶枯病菌胁迫下酚类物质代谢的作用、壳聚糖涂膜对脐橙保鲜效果的研究等10余项,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项目。

3.构建植物保护学开放式实践考核体系

构建与实验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变革相适应的“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使考核的目的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关注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体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课堂。考核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学生实习标本制作、互动式专题讨论和实验报告撰写等,依次占总分值30%、40%和30%,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随机选取鲜活的实物标本,考查学生对生产中重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能力;每阶段实践结束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等。在以上过程中,提升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讨论讲座、实践成果展示等的计分比例,突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4.构建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构建以经验丰富的教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实践教学队伍,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紧密联系实践生产第一线。近几年来,在植物保护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人数配备2-3名教师,以老带新,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结语

第11篇

我毕业于吉林省通化市农业学校,参加工作在吉林省双辽市那木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到201 2年已走过26个春秋,26年里,我已从一个幼稚的孩童,磨练成一个有知识的女性;从一个不懂农业的人,磨练成一名高级农艺师;从一个不会写作的人,磨练成会写作。26年里,我在国家级、省级、县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中奖的试验示范项目8项。我的文章取材于那木乡,服务于那木乡,全面系统地体现出那木乡人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发展自己的特色的农业,记载着我们那木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点点滴滴。

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在我们双辽市开展后,我们双辽市那木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全体作为技术指导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工作中有苦也有甜,我身在其中,倍感科技示范县建设这项工作的伟大;倍感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的重要性;倍感农民朋友对知识的渴求。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前进村发展扣种蔬菜大棚生产,记得我第一次去时,农民的目光是怀疑的,不相信我能带给他们什么,我就给他们讲温室结构,温室结构采光性能好,覆盖物以纸被、草帘子为主代替棉被,投入小,效益大,防寒效果好,棚内栽种的蔬菜品种,如黄瓜选用“长春密刺”,西红柿选用L402,芹菜选用天津实芹等,培育壮苗,严格控温,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经常的技术指导和交流经验,农民改变了看法,我每次去,问这问那,还留你吃饭,那时我不知道哪来的毅力,独自一人去指导蔬菜大棚生产,那段时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体现出自我价值,通过不懈的努力,新建大棚20栋,每栋大棚300平方米,一栋300平方米的大棚平均年收入16000元,比种玉米增收10%,这期间我撰写了《大棚甘蓝套种菜豆栽培技术》,《白金库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得好》,《种菜能手冯凯》,《大棚青椒高产增收》,刊登在省刊《吉林蔬菜》上,那段时间,我感觉很有意义,就是很累,我也快乐。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跃进村推广大葱生产,跃进村的种植模式多年与种玉米为主,改栽种大葱,农民很难接受。我就在农民唱长山家做试验,地块选用弱性黑土壤,品种选用章丘大葱,9月下旬播种,次年春天当葱苗长到12cm左右时,6月中旬移栽定植,生育期要加强肥、水、土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唱长山家前3亩地,全部栽种大葱,10月中旬陆续收获上市,共产大葱10625斤,当年秋大葱上市价每公斤1.2元,收入12750元,除去投入纯盈利12000元,跃进村的农民经常到唱长山的地里参观,都说栽种大葱,投入低,产量高,且省工易管理,陆续有7户农民栽种了秋大葱。在指导大葱生产时我以大葱为主题,撰写学术论文《大棚西葫芦复种秋葱栽培技术》《唱长山秋大葱栽的好》,《幼龄李园套种大葱栽培技术》,刊登省刊《吉林蔬菜》上,《大葱的栽培与利用》刊登在国家级期刊《科技传播》上。看到这些成果,心里干劲实足。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朋友要劳动,想把他们集中上课,不是轻易做到的。我就在开会时去讲课,或休息时把人集中在示范户家中去讲,讲适合我乡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我们那木乡有10个村,分别培训11次,全年培训110次,通过培训,勇于发现人才,把素质较高的农民纳入辅导对象,通过培养,可作为农民服务的技术力量。各村示范户5户,辐射户10户,为示范户的普及与辐射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掌握农业技术,懂得技术操作过程,并有组织和实施试验示范项目的能力,工作之余要时刻不忘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系统地学习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老师的讲解,领略现代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并定制《吉林农业》《农村科学实验》等材料,不断与外界加强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了解各地农技推广的成功经验,才能不断掌握新技术,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充实自己,满足群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永远走到别人前面,胜任本职工作。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时刻在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运用各种手段,培训农民,传播技术,推广主推品种,把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进村入户,让农民在先进的实用技术掌握中获得增产增收。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经常下乡走访农户,了解相关的农业信息,并把农民急需的技术,政策,信息传授给农民朋友,组织农民听广播、看电视、报刊、电话、互联网等现代工具,获得有效的生产,生活知识和信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法,知法,守法,学习科学的种养技术,积极应用新品种、新设备,增强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和能力。在当好参谋的同时,也要当好学生,要虚心向农民朋友请教,学习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常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把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1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XX,大专学历,现年××岁,××年参加工作,××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第四,我有技能优势,一方面,在多年来的工作中,我养成了勤于学习的习惯,对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为了能与现代农技推广工作接轨,我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工具进行远程技术学习和信息交流;另外,我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基层工作期间,我先后数十次参加了局、乡镇和农技站等各级组织的各项农情调研和科技攻关活动,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和技术文章,其中参与撰写的多篇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能力,对我今后推广农技、宣传农情、服务农民,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